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水龙吟》教案

《水龙吟》教案

《水龙吟》教案
《水龙吟》教案

《水龙吟》教案

一、写作背景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秋。这年春天,辛弃疾由滁州知府调为江东安抚司参议官,得以再返建康(南京)。词人时年三十五岁,南归已逾十年,壮志依然未酬

......,胸中充满郁愤之气

........。这首词是词人早期作品中最负盛

名的一篇,艺术上渐趋成熟,豪而不放,壮中见悲,沉郁顿挫

..............。

二.补充注释: 1.

三.赏析词文: 1.“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意境特点?

雄浑而不失清丽。2.“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意境特点?

用比喻手法,将远处小山比喻成玉簪螺髻,显出清秀的特点。

3.移情入景的手法。“献愁供恨”,倒装句式,移情入景,变赏心悦目为满怀愁恨。

4.词人远眺大好的秋景,为什么突然愁恨满怀?

江山虽然美丽多娇,可惜已成南北分裂之局,半壁江山已落敌手,且恢复无望,怎能不满怀愁恨。

5.“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七句,写“江南游子(词人自称)”,有何特色?刻画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为何自称江南游子?

特色A.景物烘托:夕阳残照楼头,孤鸿哀鸣天际,烘托出一种苍凉悲壮的意境。

B.强烈而极富暗示性的动作刻画:把看吴钩,言复国壮志凌云;栏干拍遍,言国事难为,寥无知音。不言忧愤,而忧愤之情自见。

形象在阔大苍茫的背景上,呈现于读者眼帘的是一个忧愤孤寂的爱国者的形象。

江南游子:自喻为“江南游子”,表明作者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辛弃疾渡江南归,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可是南宋统冶集团根本无意北上收失地,对于像辛弃疾一样的有志之士也不把辛弃疾看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

6.“无人会,登临意”(无人能够理解我登临时深沉的内心感受),结合

这句与下片的内容关系,说说上片结句“住而未住,收而未尽

.........”的效果。上片结句“登临意”扣住题目,但未明言“登临”之意,为下文抒情留出余地,由下片来落实,暗领下片内容,因此说是“住而未住,收而未尽”。

7.结合注释,理解三个典故的用意。8.下片三个典故连用,用典的方法上是不同的。

A.“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反用典故。张翰因想念家乡的美

味,弃官归乡。而辛弃疾用来表达国难当头、谈不上弃官回乡之意。B.“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正面取意。许汜一心购置田产而不关心国家大事。作者正面用典,表达自己不屑于追求享受的心意。

C.“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半露半隐。感叹人生易老,功业未成。“树犹如此”半句露出,“人何以堪”半句隐去。连用三事,并非平铺直叙,而是手法多变,沉郁顿挫,有一波三折、回肠荡气之美,意在言外,耐人寻味。即“豪而不放

....9.从三典连用看作者的情感变化。

不学张翰秋风思归,不学许汜求田问舍,是反衬自己复国大志。“可惜流年”,

笔峰陡转,年华虚度,壮志难酬。即“壮中见悲

....”。 10.用典的作用。

A.增加了词的容量,使内蕴更为丰厚。

B.语言简练,风格典雅。C.言近旨远,辞约意丰。D.以古比今、借古写怀,表达作者收复中原、鄙视享乐但年华虚度,功业未成的感慨。总结:此词登临感怀,眼底江山与心头抱负两相融会,阔景、壮志、豪气、悲怀一时齐集,笔力遒劲而笔致婉曲,与纵横跌宕中慷慨淋漓,如闻裂帛之声,表现出独具“辛”味的沉郁悲慨。全词写尽英雄失意之感,又极强的感染力,至今读来仍动人心魄。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这是《稼轩词》中突出的爱国篇章之一。它的思想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写作者抗敌救国的雄图大志。二、写作者对恢复大业的深谋远虑和为国效劳的忠心。

宋宁宗嘉泰三年(1203),辛弃疾六十四岁时,被召起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这以前,辛弃疾被迫退居江西乡间已有十多年了。起用他的是执掌大权的韩侂胄。因为那时蒙古已经崛起在金政权的后方,金政权日益衰败,并且起了内乱。韩侂胄要立一场伐金的大功,以巩固自己的地位,于是起用了辛弃疾作为号召北伐的旗帜。第二年(1204),任他作镇江知府。镇江在那时濒临抗战前线。辛弃疾初到镇江,努力作北伐的准备。他明确断言金政权必乱必亡。他又认为:南宋要取得对金作战的胜利,必须作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他曾对宋宁宗和韩侂胄提出了这些意见,并建议应把对金用兵这件大事委托给元老重臣。这无疑是包括辛弃疾在内的。可是韩侂胄一伙人不但不能采纳,反而有所疑忌不满,他们借口一件小事故,给他一个降官的处分。开禧元年(1205)索性把他调离镇江,不许他参

加北伐大计。辛弃疾二十三岁从山东起义南来,怀着一腔报国热情,在南方呆了四十三年,开始遭到投降派的排挤,现在又遭到韩侂胄一伙人的打击,他那施展雄才大略来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望又落空了。这就是辛弃疾写这首词的时代背景。

这首词题为“京口北固亭怀古”,所以一开头就从镇江的历史人物──孙权和刘裕说起。孙权是三国时吴国的皇帝,他在南京建立吴国的首都,并且能够打垮来自北方的侵犯者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国家。辛弃疾登上京口北固亭怀古,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在三国时期的英雄人物孙仲谋(即孙权),只是现在已无处可寻了。“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谓孙仲谋英雄事业的风流余韵,现已无存。“寄奴”,是南朝宋武帝刘裕的小字。刘裕在京口起兵讨伐桓玄,平定叛乱。“想当年”三句,颂刘裕率领兵强马壮的北伐军,驰骋中原,气吞胡虏。作者借这些京口当地的历史人物的英雄业绩,隐约地表达自己的抗敌救国的心情。下片“元嘉草草,封狼居胥”几句也是用历史事实。“元嘉”是南朝宋文帝的年号。宋文帝刘义隆是刘裕的儿子。他不能继承父业,好大喜功,听信王玄谟的北伐之策,打无准备之仗,结果一败涂地。封狼居胥是用汉朝霍去病战胜匈奴,在狼居胥山(今属内蒙古自治区)举行祭天大礼的故事。宋文帝听了王玄谟的大话,对臣下说:“闻王玄谟陈说,使人有封狼居胥意”。辛弃疾用宋文帝“草草”(草率的意思)北伐终于惨败的历史事实,来作为对当时伐金须做好充分准备、不能草率从事的深切鉴戒。“仓皇北顾”,是看到北方追来的敌人张皇失色的意思,宋文帝战败时有“北顾涕交流”的诗句。韩侂胄于开禧二年北伐战败,次年被诛,正中了辛弃疾的“赢得仓皇北顾”的预言。

“四十三年”三句,由今忆昔,有屈赋的“美人迟暮”的感慨。辛弃疾于绍兴三十二年(1162)率众南归,至开禧元年在京口任上写这首《永遇乐》词,正好是四十三年。“望中犹记”两句,是说在京口北固亭北望,记得四十三年前自己正在战火弥漫的扬州以北地区参加抗金斗争。(“路”是宋朝的行政区域名,扬州属淮南东路。)后来渡淮南归,原想凭借国力,恢复中原,不期南宋朝廷昏聩无能,使他英雄无用武之地。如今过了四十三年,自己已成了老人,而壮志依然难酬。辛弃疾追思往事,不胜身世之感!“佛狸祠下”三句,从上文缅怀往事回到眼前现实,使辛弃疾感到惊心,长江北岸瓜步山上有个佛狸祠,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留下的历史遗迹。拓跋焘小字佛狸,属鲜卑族。他击败王玄谟的军队后,率追兵直达长江北岸的瓜步山,在山上建立行宫,这就是后来的佛狸祠。当地老百姓年年在佛狸祠下迎神赛会,“神鸦”是吃祭品的乌鸦,“社鼓”是祭神的鼓声。辛弃疾写“佛狸祠下”三句,表示自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的话,民俗安于异族的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的臣民。这正和陆游的《北望》诗所谓:“中原堕胡尘,北望但榛莽。耆年死已尽,童稚日夜长。

羊裘左其衽,宁复记畴曩。”彼此意思相同。

辛弃疾这首词最后用廉颇事作结,是作者到老而爱国之心不衰的明证。廉颇虽老,还想为赵王所用。他在赵王使者面前一顿饭就吃了一斗米作的饭、十斤肉、又披甲上马,表示自己尚有余勇。辛弃疾在这词末了以廉颇自比,也正表示自己不服老、还希望能为国效力的耿耿忠心。

辛弃疾词的创作方法,有一点和他以前的词人有明显的不同,就是多用典故。如这首词就用了这许多历史故事。有人因此说他的词缺点是好“掉书袋”。岳飞的孙子岳珂著《桯史》,就说“用事多”是这首词的毛病,这是不确当的批评。我们应该作具体的分析:辛弃疾原有许多词是不免过度贪用典故的,但这首词却并不如此。它所用的故事,除末了廉颇一事以外,都是有关镇江的史实,眼前风光,是“京口怀古”这个题目应有的内容,和一般辞章家用典故不同。况且他用这些故事,都和这词的思想感情紧密相联,就艺术手法论,环绕作品的思想内容而使用许多史事,以加强作品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在宋词里是不多见的,这正是这首词的长处。杨慎《词品》谓辛词当以京口北固亭怀古《永遇乐》为第一。这是一句颇有见地的评语。

《水龙吟》教学设计1

《水龙吟》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唐诗宋词选读》第九专题是“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该专题有4首,2首教学篇目,2首学生自学或老师选教篇目。本课要学的两篇,第一篇是教学篇目,第二篇是自读篇目。学习过程中主要解决三大问题:1、读懂,理解字词句子;2、理解词的情感思想;3、领悟表现手法和基本风格。学习中以诵读为主,在多读中逐渐推进学生的领悟能力;配以适当的赏析题,引导学生走上探讨之路。另外这首词选得不好,缺少代表性和经典性,不知道编者如何见解。 专题目标: 1、能通过本专题的学习,初步了解苏轼词清新明快、沉挚深永、雄壮超脱、奔放流转的艺术风格。 2、通过对苏轼词与晏欧词、柳永词和张先词的比较,了解苏轼词“新天下耳目”的特色。 3、能够通过探究性学习,了解宋词豪放和婉约两种不同的艺术风格。能通过本专题的学习,初步了解北宋前期词以婉约风格为主流、以闲情和离愁别恨为主旨的艺术风貌。 本文增加目标:初步了解苏轼词风,赏析词中的意境。 教时设置:1教时 过程: 一、教学《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 1、朗读 水龙吟 (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苏轼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2、了解背景 此词约作于元丰四年(1081),苏轼45岁,正谪居黄州。苏轼与章质夫信云:“……柳花词妙绝,使来者何以措词!本不敢继作,又思公正柳花飞时出巡按,坐想四子闭门愁断,故写其意,次韵一首寄去,亦告不以示人也。”元丰四年(1081)四月章质夫出为荆湖北路提点刑狱。时苏轼“乌台诗案”贬官黄州。苏轼这首《水龙吟》是和韵之作。 3、根据诗词的特点,合理想像,理清全词大意 ( 像花又非花,无人怜惜,飘扬坠落远离家。被抛离乡倚路旁,仿佛无情细思量。柔

乌塔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 2、有感受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 3、能对文中的人和事进行评价,增加独立生活、自强自立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2、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叙述的描写中了解人物特点,并在阅读后与同学交流自己的见解。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孩子们,你们喜欢旅游吗?都到过了哪些地方,是和谁一起去的?如果让你独自一人出远门或去旅游,你们敢不敢去呢? 2、孩子们,有这么一个孩子呀,她非常了不起,能一个人独自到欧洲去旅游,你们想和她成为朋友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一位德国小姑娘(板书:乌塔)和她交个朋友,看看她是怎样去旅游的,她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 3、看地图了解乌塔都到了哪些地方,让孩子们知道欧洲一共有43个国家。 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看看课文中的乌塔给作者留下什么印象。 二、初步学习课文感知 1、生自由地读课文,要求你们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 2、检查生词情况:洗漱、惬意、号码、反驳、逻辑、语塞。 3、快速浏览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事? (写的是14岁的德国女孩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的故事) 三、再读课文,感知乌塔的性格特点 交流一: 1、孩子们,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课文1—3自然段,作者在青年旅馆里初识乌塔,觉得乌塔是一个怎么样的孩子。 指名汇报读描写乌塔的句子,从这些描写中你知道乌塔给作者留下了什么印象?

除了经验丰富外作者还认为乌塔还是一个热情活泼的女孩子,哪些句子写到了。 交流二: 2、乌塔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做了哪些准备工作的? ①设计好了旅行路线和日程;②每到一地查警察局的号码;③给家里拨个电话或寄张明信片;④用三年的时间准备;⑤挣旅费。 通过这些作者知道了乌塔又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交流三: 3、你们能向乌塔这样吗?(中国的孩子敢这样做吗?) 师:乌塔的这种持之以恒的顽强自立精神不正是我们需要的吗? 在咱们中国我们的家长会同意你们这样做吗? 4、现在我们就一起来读读第8、9自然段中乌塔和作者精彩的对话,看看乌塔是怎么说的? 自由读课文8、9自然段,想想乌塔的说法对不对? 指名读第8自然中乌塔说的话。 爱孩子,为什么就不能让他们单独出门?这是什么句,谁能把这句话读好。 交流四: 5、孩子们乌塔的这些话想告诉我们什么呢? 乌塔不同意中国家庭爱孩子的方式和管教孩子的做法,认为不符合逻辑,乌塔认为爱孩子就应该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给孩子一个自我锻炼的平台,这样才是真正的爱孩子。 老师觉得乌塔可真了不起,我很佩服她,小小年纪就有自己的看法,乌塔还和作者说了什么?读节9自然段。 6、现在谁愿意和老师一起来把第9自然读好。 师读作者的话,生读乌塔的话。 同桌练读,对话形式一直到会背。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新版)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说课稿 赤城一中李霞 一、说教材 (一)、课文特点及在单元中的地位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第六课的一首词。这个单元选取了宋代四位大家的八首词,文学流派有婉约派和豪放派。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对宋词的鉴赏评价能力,分析比较婉约派和豪放派在词的取材、境界和情感方面的区别。《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是豪放派的代表作之一,也是辛弃疾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词主要以报国无门的悲愤和乡关之思为主题,上阙重在写景,借景抒情;下阙用了三个典故,借典抒情。通过学习这首词,让学生对豪放派的风格有深入的了解,提高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在整体把握词的内容和形式的基础上品味词的语言,体味词的意境美。”依据单元要求和教材的特点,我确立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 1、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2、理解用典抒情的艺术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作者的爱国之情及思乡之感 (三)、教学目标 在确定教学目标之前我想先介绍一下我校的学情。我校的高一学生语文基础相对较差,思维能力、审美能力有待提高,但因为高一此前已学过古典诗词,对古诗词鉴赏的基本手法、风格已有一定的了解。因此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学大纲》要求“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根据教材特点和大纲要求及学生情况,我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辛弃疾生平及其词的思想内容。 2、领略辛弃疾的豪放风格,感受他深沉悲愤的爱国之情。 能力目标:1、理解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九寨沟》公开课教案1

九寨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三至五自然段。 3、了解最后一个自然段在全篇中所起的作用。 4、感受九寨沟美丽的自然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体会九寨沟的美丽、神奇,学习作者描写九寨沟美景所用的方法。 教学准备:自制课件,板书好课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九寨沟》这篇课文,认识了很多优美的词语,我们来读读。(出示课件) 插入云霄银光闪闪清澈见底高低错落色彩斑斓 五彩缤纷蔚为壮观林深叶茂若无其事憨态可掬 雪峰插云古木参天平湖飞瀑诗情画意异兽珍禽 过渡:作者用了这么多优美的词语来介绍九寨沟,不用说,那儿的景色一定很美,想不想去看一看?下面老师就带大家一起来欣赏。(播放多媒体课件,生边听歌曲边欣赏九寨风景。)(以上用了1分钟) 二、学生边听音乐边欣赏九寨沟美景。 1、欣赏过后,你最想说什么?(九寨沟的湖泊真美啊!那里的雪峰真高啊!九寨沟的瀑布多么雄伟啊!) 2、九寨沟有这么多迷人的景色,难怪作者说:一进入景区就像到了一个(生齐说:童话世界) 板书:童话世界(以上用了1分钟) 3、你心目中的童话世界是什么样的? 二、自主朗读,体验感悟 (一)、学习第三自然段 1、过渡:那么在九寨沟这个童话般的世界中,有哪些神奇的景物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看看作者介绍了哪几处景物?用——画出景物名称,说说这些景物没在什么地方。 2、生自由朗读课文,师巡视。 3、一进入风景区,你看到了哪些景点呢?(雪峰、湖泊、森林、瀑布)。(点击出示图) 4、那么你喜欢这里的哪一处景色呢?说说你的感受。(顺序由学生定) 交流(预设): (1)我喜欢雪峰,因为雪峰很多、很高,也很美。(相机出示雪峰图片) 师:你从哪里看出来?(“一座座”说明雪峰很多,“插入云霄”说明雪峰很高,“峰顶银光闪闪”说明雪峰很美。这些雪山,终年不化在阳光的照射下,银光闪闪,实在是太美了!)师:你说得真不错。谁愿意把你的感受读出来?老师看看我们班还有哪些人能勇敢地举起手来。好,愿意读的人一起站起来读。(结果全班人都站起来了) 师:你们太棒了!让我们一起读这句。

水龙吟 参考教案 及学案相关答案

《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教案 苏轼 学习目标: 1、能通过本专题的学习,初步了解苏轼词清新明快、沉挚深永、雄壮超脱、奔放流转的艺术风格。 2、通过对苏轼词与晏欧词、柳永词和张先词的比较,了解苏轼词“新天下耳目”的特色。 3、能够通过探究性学习,了解宋词豪放和婉约两种不同的艺术风格。能通过本专题的学习,初步了解北宋前期词以婉约风格为主流、以闲情和离愁别恨为主旨的艺术风貌。 课前预案 一、前人评价章词“曲尽杨花妙处”(魏庆之《诗人玉屑》),请说说章词写出了扬花的哪些妙处?(结合课文注释) 章词细腻地写出了杨花之形态(飘坠、轻飞乱舞)、杨花之神态(闲趁、静临、傍珠帘)、杨花之“闯入”人间的状态(春衣、雪沾琼缀。绣床渐满,香毯无数)等。可以说写得形神兼备、笔触细腻、轻灵生动。 课堂学案 (一)这首词的上阕主要写杨花的飘忽不定的际遇和不即不离的神态。 “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此李白有感于崔颢《黄鹤楼》诗也。而今,面对“曲尽杨花妙处”(魏庆之《诗人玉屑》)的章质夫杨花词,苏轼又该如何争而胜之呢? 1.“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开头一韵,非同反响,道出了杨花的性质和际遇。 ①为什么说“杨花”“似花还似非花”? 1、“似花还似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惜,怜惜。从教坠,任凭坠落。意思是说,杨花像花又不像花。 因为她“似非花”,所以就任凭她坠落,也没有人怜惜她。点明了杨花的性质和命运。 2、“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又因为她又“似花”,抛在家门口,弃在路旁边,所以杨花看似无情,仔细想来,却也有她的愁思。 无情有思:言杨花看似无情,却自有它的愁思。韩愈《晚春》诗“杨花榆荚无才思,唯解漫天作雪飞。”这里反用其意。思:心绪,情思。 点出了杨花看似无情,其实也是满怀愁思。为什么说杨花满怀愁思呢?请看下面六句。 3、“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萦:萦绕、牵念。柔肠:柳枝细长柔软,故以柔肠为喻。白居易《杨柳枝》:“人言柳叶似愁眉,更有愁肠如柳枝。” 困酣:困倦之极。娇眼:美人娇媚的眼睛,比喻柳叶。古人诗赋中常称初生的柳叶为柳眼。“梦随”三句:化用唐代金昌绪《春怨》诗:“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这六句有三层意思: 一是把被愁思萦绕的柔肠拟作随风飘荡的柳条; 二是把被春梦缠绕、欲开还闭的娇媚的双眼拟作新生的柳叶; 三是化用唐金昌绪《春怨》诗意,把梦中万里寻郎却被莺声啼醒的思妇拟作随风翻飞的杨花。作者大胆驰骋想象,将抽象“有思”杨花,化作了具体有生命的人——一位春日思妇的形象。

水龙吟 登健康赏心亭 实用教案

《水龙吟·登健康赏心亭》实用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和词作特点。 2、理解《水龙吟》动作的描写。 3、理解辛弃疾词作的典故的用法。 4、理解《水龙吟》的情感。 二、重难点 1、《水龙吟》动作的描写。 2、辛弃疾词作的典故的用法。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他是一把倚天巨剑,被历史的烈焰烧红过,被人世的无情锤打过,力量与霸气因此得到完美地结合,剑指过处莫不俯首称臣;他又是一枝修长饱满的墨笔,笔尖下可以流淌出风格迥异的诗句,豪放洒脱可如滔天巨浪势不可挡,清新隽永如妙龄少女婀娜多姿。他――辛弃疾,一位侠之大者,一位傲立于天地间的民族英雄!让我们一同走进一代豪杰辛弃疾。 (二)辛弃疾大事记 1、1162年,22岁的辛弃疾率众2000多人起义,加入以耿京为首的抗金义军。辛弃疾曾亲率50骑,直入驻有5万大军的金营,活捉了杀害耿京、瓦解义军的叛徒张安国,率领10000多人渡过淮水,南归建康(南京),效力南宋。1163年,23岁,南宋将领张浚[ jùn ]由于行军草率,导致北伐兵败;1164年(24岁)——1181年(42岁)南归以后仕宦生涯。期间奏《美芹十论》,《九议》,不被采纳,屡遭排挤打击。此期词作以抗金救国为多,词情悲壮慷慨。1164—1203年间:在南宋呆了近40年时间的辛弃疾,近20年被闲置,近20年的断断续续的起用,期间又有37次的频繁调动。1203年,63岁,权臣韩侂(tuō)胄(zhòu)举兵北伐,起用辛弃疾。这是词人生平最后一次被起用之时,也是唯一一次参与南宋的北伐大业,故而十分努力和投入。他已是年逾花甲的老者,被派到抗金前线金口(今江苏镇江)担任知府,做北伐准备工作。1204年:64岁,被调离镇江,只因为他再三告诫韩侂胄切忌草率北伐,重蹈覆辙,于是韩侂胄以“好色、贪财、淫刑、聚敛”而被撤职。辛弃疾只得满含忠愤和担忧,黯然离开了抗金前线。1205年(开禧元年):回铅山隐居,两年后忧愤而死。1206年:66岁,再次登上昔日渴望建功立业的镇江北固亭,写下《登京口北固亭怀古》。1207年:67岁,晚年仍然希望报效国家,临终大呼“杀贼”数声,在忧愤绝望中去世。 2、辛弃疾(1140-1207)享年67岁,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号稼轩,汉族,山东历城(今山东济南)人。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和爱国者。与苏轼齐名,并号称“苏辛”,史上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有人这样赞美过他:稼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其词题材广泛,善于熔铸典故,以文为词;词风以豪放为主;《稼轩长短句》。 3、写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淳熙元年(1174)秋。这一年春天,辛弃疾由滁州知府改调江东安抚司参议官,得以再返建康(今南京)。这时他已经三十五岁了,南归已逾十年,壮志依然难酬,胸中充满郁愤之气。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辛弃疾面对着大好江山,反而是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 (三)词牌名解说 “水龙吟”为词牌名。建康,即今天的江苏南京市,是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的都城。赏心亭是南宋建康城墙上的一座亭台。据《景定建康志》记载:“赏心亭在

《五彩池》的优秀教案

《五彩池》的优秀教案 《五彩池》的优秀教案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整理的《五彩池》的优秀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五彩池》的优秀教案篇1 一、公开课教案说明 《五彩地》是一篇描写自然景观的课文,讲的是“我”到四川松潘去旅游,在藏龙山上看到五彩池的情景。作者抓住了水池的数量、大小、深浅、形状的特点和池水瑰丽多彩的特点,具体形象地描绘出五彩地的美丽神奇,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五彩池的赞美之情,表达了“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五彩池》第一课时的教学程序主要分为三大环节。 第一个环节:汇报交流预习情况。 第一步,引导学生说说自身通过预习读懂了什么,感受最深的是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教师相机将学生读懂的内容与不懂的问题板书在黑板上。这样设计的目的,一是使预习落到实处,二是通过学生的汇报交流达到互相启发、互相学习的目的,三是了解学生感知课文的情况,准确掌握教与学的起点,四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以此促进学生的发展。 第二步,将学生读懂的内容进行梳理,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协助

学生归纳自然段的主要意思,训练学生分段。在学生汇报分段时,可能出现两种情况:一是意见比较一致,没有出现分歧;二是不能掌握第2、3、4自然段之间的联系,出现几种分法。若学生出现分歧,便存疑,待进一步理解课文,真正弄明白自然段之间的联系后再进行分段训练。学生虽然在三年级已进行了归纳自然段主要意思的训练,在学习第七册第二组课文时已初步进行了分段训练,但学生的能力尚未完全形成,教学环节设计应体现年段性、阶段性,要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因此,要引导学生根据自身读懂的内容归出自然段的主要意思,再给课文分段,使学生充沛运用已掌握的知识方法学习新知识,以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 第三步,将学生不懂的问题进行梳理,其目的是,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如何提出问题并能带着问题自身去读书,培养学生自身的问题自身解决的能力和习惯。 第二个环节: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课文第2、3、4自然段,体会五彩地的美丽神奇,并渗透思想教育,体会运用比喻句的好处。 这是教学的重点局部。在这一环节中,主要根据学生读懂的内容或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课文,使学生预习时的初步认识得到发展,读不懂的问题得到解决,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发展与提高。 在第2自然段的教学中,通过抓重点句子,利用图片、教师范读、学生反复诵读等手段,引导学生理解体会水池多、大小不一、形状各异、色彩斑斓等特点。这样做的目的有三个:一是引导学生体会到五

辛弃疾《水龙吟》教案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 赵蕾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辛弃疾及词作的背景和内容。 (2)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3)学习词的艺术表现手法,培养欣赏、感悟诗词语言的能力。 (4)体会景色和典故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倾情诵读——整体感知;体会情感——感受形象;咀嚼涵咏——品味语言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理解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用典的写法。 难点:理解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幻灯片展示】一副对联:“铜板铁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让学生猜猜这是郭沫若为哪位词人的纪念祠题写的对联。 总结:他就是被人称作“人中之杰,词中之龙”(板书)的豪放派代表词人辛弃疾。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欣赏他的一首词——《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二、知人论世——简介作者与写作背景 【幻灯片展示】 (1)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市)人,生于北宋灭亡十三年之后的金人统治地区。他从小就受到民族意识与爱国思想的教育,立志恢复失地,报效祖国。南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秋,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北方暴发了以耿京为首的农民起义。22岁的辛弃疾也组织了两千余人的抗金队伍,在济南南部山区起义,不久投归耿京领导的义军,任"掌书记"。绍兴三十二年,叛徒张安国杀死耿京投降金营。当时辛弃疾奉命渡江与南宋接洽联合抗金事宜,归来途中闻此消息,他立即率身边仅有的五十余人,飞骑闯入金营,活捉张安国,并收拢义军残部万余人投归南宋。辛弃疾南来后,正值南宋统治集团中妥协投降势力嚣张得势之时,他与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宋孝宗乾道元年(1165),他反复上书,议论恢复大计,但未被采纳。相反,他却被朝廷派去镇压南方的农民起义。辛弃疾南来后,先后任建康、滁州、江西、湖北、湖南等地的地方官吏。在任职期间,他做了一些对人民有益的好事;同时,还尽可能地为北伐做些军事上的准备工作。从42岁起,他先后被削职闲居达20年之久。晚年一度起用,复被削职,终于未能实现其恢复中原的宏愿而病死于铅山。终年68岁。 辛弃疾继承和发展了苏轼开创的豪放词风,进一步扩大了词的题材和表现手法,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选读课文《五彩池》教案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选读课文《五彩池》教案 一、出示课题 3 师:课前你们预习了课文,也搜集了有关资料,能谈谈你们对五彩池的整体印象吗?用自己的话或者课文中的词语来说说。师相机板书:神奇、美丽。 4 师:“美丽”大家都知道,“神奇”这个词你怎么理解?用自己的话说说意思。 5 师:神奇这个词在课文中哪里?这个词很重要哦,请用着重号画出来吧。 6 师:真不错!大家对五彩池有了初步的印象,课文中哪些方面写出了五彩池的美,他的神奇又表现在哪里呢?请大家快速读课文。 7 师:你们读懂了吗?课文主要写了五彩池哪些方面?(师相机板书:形、色、数) 8 师:小的时候,我就听奶奶讲了一个神奇的故事,深深吸引了我,奶奶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让我对五彩池产生了那么大的兴趣呢?一齐读这一段,这段我来引读,你们能不能配合我。(读时注意着重号的读音) 二、过渡:真地看到了吗?谁来读读第二自然段,其他同学边听边看课文,你们能看到什么?(课件出示第二自然段) 1 你们看到了什么?相机板书 2 你最喜欢那些句子?为什么?把你最喜欢的句子读给同桌

听。 3 谁能把自己喜欢的句子给大家读一读? 句式:“无数的水池……”。 师:他读得怎样?为什么喜欢这一句?还有谁喜欢这个句子?从这句话中你们感受到了什么?喜欢这句话的同学带着自己的感受站起来读一读吧。(多媒体课件)出示多媒体:句子 7 师:是啊,如果把藏龙山比作巨幅地毯,那无数的水池就是?(宝石)可是为什么要比作宝石呀?鲜花也很美呀?可见作者的比喻真是准确形象。把五彩池颜色和光泽的美写出来了! 8 无数的水池又是多少呢?根据查询资料,我知道了五彩池有4000多个呢。用笔划出五彩池数量多的词语。板书:漫山遍野 句式:池边……有的…… 13 就这些形状吗?从那看出来的?你们连省略号也注意到了,可真会读书。好,请你大胆想像,五彩池还可能有哪些形状?按书上的句式接着说。 14 这么多的形状,用一个四个字的词语概括。板书:形状各异 15 是啊,那么多美而多的水池说也说不完,一齐读读吧。 三、过渡:五彩池就是数量多,形状美吗?更令人惊奇的得是什么?请先欣赏这些图画,(出示课件:图片) 师:看来你们已经感到很惊奇啦,那到底是五彩池的什么吸引了你们? 师:这段主要讲了五彩池的什么?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一-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第6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 知识与能力:了解辛弃疾及词作的背景和内容;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学习词的艺术表现手法,培养欣赏、感悟诗词语言的能力;体会景色和典故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 过程与方法:知人论世,倾情诵读,咀嚼涵咏,总结拓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感受诗歌韵味;明确诗中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诗人悲苦心情。 教学难点: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用典的写法;明确词中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辛弃疾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悲苦心情。 教学过程 一、名诗对接,知人论世 1、有些诗句,人们也许不知道它们出自何人,却能将其熟记于心,并千古传诵。齐读下面的诗句。 青山遮不住,毕竟动流去。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以上诗句出自谁的笔下吗?辛弃疾。 2、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人。因生长于金人占领区,自幼就决心为民族复仇雪耻、收复失地。因此,他一生都在进行抗金御敌,统一中原的奋斗。自符离之战失败后,南宋王朝一战丧胆,甘心纳贡求合。身为“归正人”的辛弃疾,因受到歧视而不被重用。所以,其词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与苏轼同为豪放词派的代表,合称“苏辛”。 3、介绍背景:这首词作于淳熙元年(1174)秋。这一年春天,辛弃疾由滁州知府改调江东安抚司参议官,得以再返建康(今南京)。这时他(已经三十五岁)南归已逾十年,壮志依然难酬,胸中充满郁愤之气。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辛弃疾面对着大好江山,郁结在胸的“国恨”和“乡愁”触动了无限感慨,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豪放佳作。

辛弃疾《水龙吟》教案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了解辛弃疾及诗作的背景和内容。 2、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3、学习词的艺术手法。 二、能力培养目标 1、培养学生欣赏、感悟诗词语言的能力。 2、体会景色和典故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 3、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三、思想教育目标 根据本诗借景抒情,善用典故的特点,理解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悲愤心情。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感受诗歌韵味。 2、明确诗中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诗人悲苦心情。 3、通过比较,加深对诗词艺术特色的理解。 【教学难点】 1、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用典的写法。 2、明确词中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辛弃疾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悲苦心情。 【教学方法】 倾情诵读——整体感知,体会情感——感受形象,咀嚼涵咏-—品味语言的方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名诗对接) 师:有些诗句,人们也许不知道它们出自何人,却能将其熟记于心,并千古传诵。下面,我们一起来完成以下的名诗对接。 青山遮不住,毕竟动流去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师:你们能说出以上诗句是出自谁的笔下吗?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辛弃疾的名作《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在接触作品之前我们先来回忆一下作者的有关情况。 二、作者简介,知人论世 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人。因生长于金人占领区,自幼就决心为民族复仇雪耻、收复失地。因此,他一生都在进行抗金御敌,统一中原的奋斗。自符离之战失败后,南宋王朝一战丧胆,甘心纳贡求合。身为“归正人”的辛弃疾,因受到歧视而不被重用。所以,其词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与苏轼同为豪放词派的代表,合称“苏辛”。 (延伸拓展补充) 号稼轩,稼穑,住房,有吃有住就行了。可他的朴素愿望在战乱动荡的年代无法实现。出生时,金败北宋、靖康之难已经13年了,他爷爷做了金国的官,就是跟着汪精卫、日本人干的,但他藏有抱负,渴望伺机从堡垒内部打击敌人,所以他被命名“弃疾”,“弃疾”就是“去病”,辛弃疾,霍去病,可能就含有这个期望。他果真不负爷爷厚望,十几岁就参加了起义部队,在耿京起义军中作高级军官。但金已经营20多年,革命根据地不易建立,形势迫使,他们准备渡江南投,就在辛出使之际,一个叛将杀死耿京率军投敌。辛带几十人,马踏连营,直奔敌帐,逮住叛将,劝回部队,终率万人,千里长征,渡江南投。一年后,南宋皇帝亲自接见于南京,他慷慨激昂,提出一系列抗金复国的建议,但朝廷已经偏安一隅,无心收复,所以他空有报国之志,却壮志难酬,屡被罢黜,最后忧愤而死。所以,作品慷慨悲壮。 三、本词背景介绍。

公开课《九寨沟》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10 九寨沟》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第3、 4、5自然段。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又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最后一个自然段在全篇中所起的作用。 4、了解课文中所介绍的珍稀动物的特点。同时先学生进 行野生动物保护法相关知识的教育,让学生在学文中得以法 制相关教育。 过程与方法: 1、品读词句,反复朗读,结合想象,体会九寨沟神奇而 又瑰丽的景色。 2、抓住关键词语,反复品读,练习有感情地朗读,体会 课文中所介绍的珍稀动物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生受到美的陶冶,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 山河的思想感情。 2、对学生实施野生动物保护法的教育,知晓法文条例中 的规定:A:为保护、拯救珍贵、濒危野生动物,保护、

发展和合理利用野生动物资源,维护生态平衡,制定本法。B:国家保护野生动物及其生存环境,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非法猎捕或者破坏。教学重难点关键: 1、抓住文中的重点语句,理解课文,感悟九寨沟的神奇美 丽。 2、介绍九寨沟自然风光的第三小节。 (A湖泊多,胡水清,湖石彩. B五彩池美的缘由 C 瀑布高低错落,蔚为壮观) 课时准备: 教学课件,学生熟读课文,掌握生字词,理清文段脉络。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师:上节课我们在《九寨沟传说》的故事中了解 到,九寨沟是因为……原因而形成的?(因为恶魔的抢夺,仙女将魔镜摔碎,从天上掉下之后变成了99海子,因而形成了美丽的“九寨沟”) 2、师:谁来告诉大家美丽的九寨沟在什么地方?九寨沟的名字是怎么来的?(学生回答,教师根据学生的回家出示课件展示答案,全班齐读。) 二、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一进入风景区首先看到的是什么?(学生自读第三自然段,找出景物:雪峰、湖泊、森林、瀑布)(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出示课件)

水龙吟 教案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 1、了解辛弃疾生平及其词的思想内容,领略词人的豪放风格。 2、理解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通过解读典故去把握作者深沉的情感。 过程方法:诵读法、想象鉴赏法、讲练结合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辛弃疾深沉的爱国和浓烈的思乡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感受诗人浓烈的思乡、爱国之情。 教学难点:把握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理解用典抒情的艺术表现手法。 三、教具:多媒体。 四、课型:新授 五、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语文基础相对薄弱,思维能力、审美能力有待提高,但因为此前已学过古典诗词,对古诗词鉴赏的基本手法也有一定的了解。因此在教学时,可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六、教学过程 (一)、检查反馈:组织学生默写《定风波》。 (二)、知识讲解: 1、导语设计展示诗句提相关问题: 1)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2)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3)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2、解题作家及创作背景介绍 (1)提问:让学生来说说“我所知道的辛弃疾”。 (2)教师对作者和背景进行补充。(幻灯片展示) 作者简介辛弃疾原是智勇双全的英雄,也天生一副英雄相貌。因生长于金人占领区,自幼就决心为民族复仇雪耻、收复失地。因此,他一生都在进行抗金御敌,统一中原的奋斗。自符离之战失败后,南宋王朝一战丧胆,甘心纳贡求和。身为“归正人”的辛弃疾,因受到歧视而不被重用。所以,其词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 写作背景《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作于淳熙元年(1174)辛弃疾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这时,他自江东率领人马来到南宋已有十多年了,却一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朝廷只给他一些地方官当当,决不肯让他带兵去抗金复国。在这种境遇下他深感压抑,内心充满了愤懑不平。当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面对这大好江山,反而是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 3、整体感知 (1)诵读 ①名家范读录音②教师进行朗读指导③学生自由朗读 ④指名学生朗读⑤全体学生齐读 2)、理解词意,概括内容 ①学生结合注释自读全文,疏通词句,不理解的词句同桌讨论和向老师发问,教师巡视点拨。 ②学生品读诗歌,思考:词人形象和情感并回答。 明确:词人形象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完整版)《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 一、学习目标: 认知目标 1、了解辛弃疾及词作的背景和内容。 2、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3、学习词的艺术表现手法。 能力目标 1、培养欣赏、感悟诗词语言的能力。 2、体会景色和典故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 情感目标 理解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悲愤心情。在词的艺术境界中提升自己的人格,强化自己的爱国情操。 二、教学重难点: 1、反复诵读,感受诗歌韵味。 2、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用典的写法。 3、体会词人情感,并感受其形象。 三、教学方法: 倾情诵读——整体感知;体会情感——感受形象;咀嚼涵咏——品味语言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教学设想: 1、通过让学生了解作者的有关经历和思想,让学生“知人论世”整体把握词的写作背景和动机。(语出《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尚”同“上”,尚友就是上友。上友是以古人为朋友。文学创作有时需要借鉴古人。) 2、通过听教师范读,学生反复诵读,感受诗词的韵味,整体感知和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 3、通过探讨词中典型的景色描写、典故运用所蕴涵的深层涵义及所依附的丰富情感,探索词的丰富意蕴。从而让学生透过文本去理解作者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悲愤心情。 六、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历史上曾有这样一位青年,他既不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张良张子房,也不是“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的关羽关云长,更不是“壮志饥餐胡虏肉, 笑谈渴饮匈奴血”的岳飞岳鹏举,但这个人却能够率领区区50几个士兵长驱直入拥有5万多精兵的敌营,活捉了杀死自己首领的叛徒,然后风驰电掣扬长而去。此人英武过人,智略同样超群,当时就有人称他为“隆中诸葛”。他所创的飞虎军,虽为地方武装,但可以“雄镇一方”,“谈笑间”能让敌人“樯橹灰飞烟灭”。本来他可以成为勇冠三军、威震四方、“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一代名将,无奈一生备受排挤、屡遭贬谪,有心杀贼,却无路请缨。不过,正所谓“有心栽花花不开,无意插柳柳成阴”,壮志难酬的他在慷慨悲歌中竟然成了南宋词坛上最耀眼的一颗明星。大家知道这个人是谁吗?他就是被人称作“人中之杰,词中之龙”(板书)的豪放派代表词人辛弃疾。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欣赏他的一首词——《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下面请同学们大声的朗读一遍课文,要求同位合作,每人读一遍、听一遍,读完后相互探讨一下生字词的读音,句子的停顿、语气和情感。【教学目标展示(幻灯片)后教师板书课题和郭沫若为辛弃疾纪念祠题写的对联:“铜板铁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为更好地理解这首千古绝唱,先让我们和辛弃疾做一番近距离的接触。大家快速地阅读一下《学案》中的“作者简介”部分: (1)、作者简介,知人论世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市)人,生于北宋灭亡十三年之后的金人统治地区。他从小就受到民族意识与爱国思想的教育,立志恢复失地,报效祖国。南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秋,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北方暴发了以耿京为首的农民起义。二十二岁的辛弃疾也组织了两千余人的抗金队伍,在济南南部山区起义,不久投归耿京领导的义军,任"掌书记"。绍兴三十二年,叛徒张安国杀死耿京投降金营。当时辛弃疾奉命渡江与南宋接洽联合抗金事宜,归来途中闻此消息,他(史书上也说他天生一副英雄相貌:肤硕体胖,壮健如虎,红颊青眼,目光有棱。)立即率身边仅有的五十余人,飞骑闯入金营,活捉张安国,并收拢义军残部万余人投归南宋。 辛弃疾南来后,正值南宋统治集团中妥协投降势力嚣张得势之时,他与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宋孝宗乾道元年(1165),他写了《美芹十论》六、七年之后,再写《九议》他反复上书,议论恢复大计,但未被采纳。相反,他却被朝廷派去镇压南方的农民起义。辛弃疾南来后,先后任建康、滁州、江西、湖北、湖南等地的地方官吏。在任职期间,他做了一些对人民有益的好事;同时,还尽可能地为北伐做些军事上的准备工作。从四十二岁起,他先后被削职闲居达二十年之久。晚年一度起用,复被削职,终于未能实现其恢复中原的宏愿而病死于铅山。终年六十八岁。 辛弃疾是南宋最负盛名的伟大词人,他继承和发展了苏轼开创的豪放词风,进一步扩大了词的题材和表现手法,突破了诗、词、文的界限。他善于以诗、以文为词,常用暗喻和比兴手法,使词旨委婉含蓄并具有沉郁顿挫的韵致。由于恢复失地、抗金救国的伟大理想不能实现,他就用词这一文学武器来进行斗争,来抒写他积郁于心的复杂情感。他的重要词篇,

五彩池(公开课教案)

《五彩池》教案设计(第二课时) 一、揭题导入: 1、配乐播放五彩池图片。师旁白:今天夏天,我来到四川省松潘县旅游,在西方昆仑山上,有一个美丽的地方,传说是王母颐养生息的天庭别府,名为——别有洞天,也就是瑶池。那里湖水粼粼,清澈透亮。水鸟云集,有时飞翔于湖面,有时在水中嬉戏,金风送爽,瑞气蒸腾,一派祥和景象,湖畔水草丰美,野牦牛、野驴、棕熊、黄羊、藏羚羊等野生动物出没,气象万千。湖旁有一平台,传说每年到了农历三月初三、六月初六、八月初八,西王母专门在此设蟠桃盛会,各路神仙便来向创世祖先西王母祝寿,热闹非凡。 2、(过渡)然而,在四川松潘藏龙山上的五彩池比瑶池还美还要神奇,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去游览、欣赏一番。 二、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欣赏了图片,五彩池给你什么印象?板书:(神奇、美丽)的五彩池 在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从哪些方面向我们介绍了五彩池的神奇、美丽?(板书:池和水)你是从哪几个自然段感受到的? 三、品读课文,感受(神奇、美丽)的五彩池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你从哪些词句读出了五彩池池的神奇、美丽,用横线划出来。 2、品读句子: 生:A 、“无数的水池在灿烂的阳光下,闪耀着各种不同的颜色

的光辉,好象是铺展着的巨幅地毯上的宝石。”(多媒体出示句子)师:这是一个什么句子? 生:比喻句。 师:你真会读书,能告诉我们你读书的经验吗?你是从什么地方体会到的?“宝石”——宝石,在你的眼中,是个什么概念?作者把什么比作了宝石呢?为什么要把水池比作宝石? 生:因为宝石是最漂亮,而且闪闪发光的。 师:说的真好!你能不能再读一遍,让我们欣赏一下好吗?同学们也一起来试试好吗?齐读。 师:这段中,还有哪些地方体现了五彩池的池的美丽和神奇? 生:B、那是个晴朗的日子,我乘汽车来到藏龙山,只见漫山遍野是大大小小的水池。 师:“漫山遍野”体现水池—— 生齐答:多。(板书:多) 师:课文中还有哪个词语也体现了水池很多?在课文中找一找。 生:“无数、大大小小”。 师:是的,老师从网上查到,这里的水池有693个。真是非常多啊! 师:还有哪句话也写出水池的大小不同? 生:C、水池大的面积不足一亩,水深不过一丈;小的像个菜碟,水很浅,用小拇指就能触到池底。 师:你从这句话中读出了什么呢?

《水龙吟》教学设计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辛弃疾及词作的背景和内容。 2、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3、学习词的艺术表现手法。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欣赏、感悟诗词语言的能力。 2、体会景色和典故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悲愤心情。在词的艺术境界中提升自己的人格,强化自己的爱国情操。 教学重难点 1、反复诵读,感受诗歌韵味。 2、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用典的写法。 3、体会词人情感,并感受其形象。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及相关资料。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历史上曾有这样一位青年,他既不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张良张子房,也不是“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的关羽关云长,更不是“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岳飞岳鹏举,但这个人却能够率领区区50几个士兵长驱直入拥有5万多精兵的敌营,活捉了杀死自己首领的叛徒,然后风驰电掣扬长而去。此人英武过人,智略同样超群,当时就有人称他为“隆中诸葛”。他所创的飞虎军,虽为地方武装,但可以“雄镇一方”,“谈笑间”能让敌人“樯橹灰飞烟灭”。本来他可以成为勇冠三军、威震四方、“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一代名将,无奈一生备受排挤、屡遭贬谪,有心杀贼,却无路请缨。不过,正所谓“有心栽花花不开,无意插柳柳成阴”,壮志难酬的他在慷慨悲歌中竟然成了南宋词坛上最耀眼的一颗明星。大家知道这个人是谁吗?他就是被人称作“人中之杰,词中之龙”(板

书)的豪放派代表词人辛弃疾。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欣赏他的一首词——《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下面请同学们大声的朗读一遍课文,要求同位合作,每人读一遍、听一遍,读完后相互探讨一下生字词的读音,句子的停顿、语气和情感。【教学目标展示(幻灯片)后教师板书课题和郭沫若为辛弃疾纪念祠题写的对联:“铜板铁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为更好地理解这首千古绝唱,先让我们和辛弃疾做一番近距离的接触。大家快速地阅读一下《学案》中的“作者简介”部分: 1、作者简介,知人论世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市)人,生于北宋灭亡十三年之后的金人统治地区。他从小就受到民族意识与爱国思想的教育,立志恢复失地,报效祖国。南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秋,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北方暴发了以耿京为首的农民起义。二十二岁的辛弃疾也组织了两千余人的抗金队伍,在济南南部山区起义,不久投归耿京领导的义军,任"掌书记"。绍兴三十二年,叛徒张安国杀死耿京投降金营。当时辛弃疾奉命渡江与南宋接洽联合抗金事宜,归来途中闻此消息,他(史书上也说他天生一副英雄相貌:肤硕体胖,壮健如虎,红颊青眼,目光有棱。)立即率身边仅有的五十余人,飞骑闯入金营,活捉张安国,并收拢义军残部万余人投归南宋。 辛弃疾南来后,正值南宋统治集团中妥协投降势力嚣张得势之时,他与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宋孝宗乾道元年(1165),他写了《美芹十论》六、七年之后,再写《九议》他反复上书,议论恢复大计,但未被采纳。相反,他却被朝廷派去镇压南方的农民起义。辛弃疾南来后,先后任建康、滁州、江西、湖北、湖南等地的地方官吏。在任职期间,他做了一些对人民有益的好事;同时,还尽可能地为北伐做些军事上的准备工作。从四十二岁起,他先后被削职闲居达二十年之久。晚年一度起用,复被削职,终于未能实现其恢复中原的宏愿而病死于铅山。终年六十八岁。 辛弃疾是南宋最负盛名的伟大词人,他继承和发展了苏轼开创的豪放词风,进一步扩大了词的题材和表现手法,突破了诗、词、文的界限。他善于以诗、以文为词,常用暗喻和比兴手法,使词旨委婉含蓄并具有沉郁顿挫的韵致。由于恢复失地、抗金救国的伟大理想不能实现,他就用词这一文学武器来进行斗争,来抒写他积郁于心的复杂情感。他的重要词篇,表现了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反映了建功立业、报效祖国的坚强决心,批判了南宋王朝偏安江左、妥协投降的错误政策,抒发了自己虚度岁月、壮志难酬的满腔悲愤。如“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他还写下一些歌咏祖国壮丽河山与描绘农村风土人情的作品。如“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不过,有的作品也流露出持酒狂放、寄情山水与追求功名利禄的庸俗思想和消极情绪。 2、写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淳熙元年(1174)秋。这一年春天,辛弃疾由滁州知府改调江东安抚司参议

五彩池简介

五彩池简介 五彩池池以秀美多彩,纯洁透明闻名于天下,面积5645平方米。海拔2995米,寒冬地冻三尺,而池水依然清波荡漾,四季雨旱交替,而池水似无增减。五彩池距涪源桥4166米,池群面积2.1万平方米,有彩池693个,是黄龙沟内最大的一个彩池群。池群由于池堤低矮,汪汪池水漫溢,远看去块块彩池宛如片片碧色玉盘,蔚为奇观。“玉盘”在阳光的照射下或红或紫,浓淡各异,色彩缤纷,极尽美丽娇艳。隆冬季节,整个黄龙玉树琼花,一片冰瀑雪海,惟有这群海拔最高的彩池依然碧蓝如玉,仿佛仙人撒落在群山之中的翡翠,诡谲奇幻,被誉为“黄龙”的眼睛,是黄龙沟景区的精华所在。 原来这池水是由位于高处的长海经地下补给,地下四季常温不冻,补给水量全年大体稳定之故。深6.6米,池底砾石棱角,岩面纹理,一一分明,池水蔚蓝宝绿,明澈透亮。 五彩池是九寨沟湖泊中的精粹,虽在九寨沟众海中最小巧玲珑,然而它的色彩却是最为斑斓,与五花海不相上下。五彩池异常清澈,透过池水,可见到池底岩面的石纹,由于池底沉淀物的色差以及池畔植物色彩的不同,原本湛蓝色的湖面变得五彩斑斓。 同一湖泊里,有的水域蔚蓝,有的湾汊浅绿,有的水色绛黄,有的流泉粉蓝,在日头当顶,山风吹拂或以石击水时,还能溅开一圈圈金红、金黄和雪青的涟漪,分外妖艳,美不胜收。 往下行1公里即为五彩池。这段山路海拔3000米,五彩池就深藏于山路下边的深谷中。五彩池虽在九寨沟众海之中最小巧玲珑,然而它的色彩却是最为斑斓与,五花海不相上下。五彩池异常清澈,透过池水,可见到池底岩面的石纹,由于池底沉淀物的色差以及池畔植物色彩的不同,原本湛蓝色的湖面变得五彩斑斓。 8公里,从诺日朗直到长海,是九寨沟内四条游览路线距离最长、海拔最高的一条游览路线。清晨,在阳光的照映下,五彩池仿佛是一个个各具色彩的大染缸,赤、橙、黄、绿、青、蓝、紫,蓝色的像一颗颗蓝宝石,绿色的融进了万顷森林的无穷生命,淡淡的红孕育着盛夏的热情,金色的黄像是凝固的阳光,浓浓的黑蕴藏着大自然无限的奥秘。五彩的颜色,令一层层彩池全都活了起来,像是一座含苞而放的雪莲花,与蓝天、白云、雪山、金水与绿坪交相辉映,在阳光下闪耀着绚丽的光彩。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