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社会保障打印版

社会保障打印版

社会保障打印版
社会保障打印版

A安置保障的特殊性表现在:1保险内容呈板块状结构2保障过程和保障内容复杂3涉及面广

B补充保障(一)慈善事业。慈善事业是建立在社会捐献基础之上的一种民办社会救助事业,它以社会成员的善爱之心为道德基础,以社会各界的自愿捐献为经济基础,以民间公益事业团体为组织基础,以大众参与为发展基础。(二)社区服务。社区服务是指在政府指导下,以社区组织为依托,在城乡一定层次的社区内以全体社区居民为对象,以特殊群体为重点,运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向他们提供福利性服务的一种社会化保障机制。(三)企业年金。企业年金是指由企业建立的面向本企业职工的一项补充养老保险制度,是职业福利或机构福利中日益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对政府主导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重要补充。(四)商业保险。商业保险是保险人与投保人或被保险人通过保险合同建立保险关系的一种商业交易行为,是由投保人或被保险人向保险人支付一定的保险费,将自己特定的风险转移给保险人,当约定风险或事件发生后,由保险人依据保险合同支付赔款或保险金的一种风险管理机制。商业保险包括人寿保险、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健康保险及各种财产保险、责任保险等。(五)家庭保障。家庭保障是指在家庭内部,家庭成员之间相互提供包括经济保障、服务保障和精神慰藉等内容在内的生活保障机制。六)教育保障(七)住房保障补充保障的社会功能第一,补充保障具有为基本社会保障制度“查漏补缺”的功能。第二,补充保障提高了国民社会保障的水准,增进看特定人群的福利。第三,一些补充保障可以作为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的手段之一,为实现组织目标服务。第五,补充保障还具有满足人们施与仁爱之心,促进社会融合的功能。补充社会保障及其分类:补充保障是基本社会保障制度安排之外的,以非政府主导性、非强制性为特征的各种社会化保障机制的统称,它与政府主导的基本社会保障制度一起,共同构成国民生活保障系统。这一定义包含了以下几个含义:第一,补充保障是现代社会保障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第二,补充保障是相对于基本社会保障制度而言的,它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第三,补充保障具有非强制性特征。(自愿、可选择)第四,补充保障采取社会化的运行机制。社会化一定强调社会要素间的整合,强调“第三部门”对社会公共事务的广泛参与。补充的员工福利通常分为:收入保障计划(如利润分享、员工持股计划、企业年金、团体人寿险以及住房援助计划等);健康保健计划;员工服务计划;补充健康保险一般包括:商业健康保险、企业自我保险、健康维持组织、有限服务提供组织、定点服务计划。补充健康保险有利于满足人们不通层次的医疗需求;有利于促进医疗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以及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形成;还可以一定程度上减轻政府负担,有效提高全民健康素质和生活质量不同种类社会保障基金的给付(一)社会救助待遇给付(二)社会保险待遇给付(三)社会福利待遇给付

C残疾人的特征:首先,生理上的缺陷或障碍是残疾人群体的首要特征;其次,经济上的低收入性是残疾人群体的普遍特征。第三,生活上的贫困性。第四,政治上的低影响力。第五,心理上的高度敏感性。残疾人福利及其主要内容残疾人福利事业包括如下内容:1.残疾预防2.残疾人康复3.残疾人教育4.残疾人就业5.残疾人文化体育6.无障碍环境。

残疾人是指在情理、生理、人体结构上,某种组织、功能丧失或者不正常,全部或部分地丧失以正常方式从事某种活动的人。慈善事业时代(一)宗教慈善事业(二)官办慈善事业:官办慈善事业虽然是政府介入社会保障领域的表现,但这一时期的政府介入却有着如下典型特征:一是没有法制约束,二是并非固定的、经常性的措施,三是所提供的救助被看成是一种恩赐行为,四是这种救济活动十分有限。因此,官办慈善事业只不过是举办者改变而已,它仍然是与宗教慈善事业性质相同的一种传统意义上的慈善事业,从而不能与现代社会政府举办的济贫事业相提并论。(三)民办慈善事业慈善事业与社会保障两者的区别:第一,在属性方面,二者从属于不同范畴。第二,就其目的而言,法定的社会保障往往以稳定社会为政治动机,而慈善事业则是处于博爱和仁爱之心。第三,二者的组织基础和资金筹集渠道不同。第四,受益范围和内容不同。第五,调节机制不同。慈善团体具有四个显著特征:公共福利、独立性、非营利性、非政治性。从层次上划分,社会保障可以划分为如下三个层次:经济保障、服务保障、精神保障储蓄保险金制度——储蓄保险金制度主要存在于发展中国家,实际上是一种强制性的储蓄制度。该制度要求企业和职工定期交纳规定的保险金,共同出资建立特别基金,款项记入每个雇员的帐户,专款专用。当雇员发生规定的偶然事故时,按时规定将各帐户下的储蓄保险金,连同利息一次发还给受益人。但有在有些情况下,受益人也可以自行选择分期领取本金或遗属恤金。

E儿童福利1.儿童医疗保健设施和服务。2.儿童的活动场所和条件3.普及义务教育4.孤残儿童福利事业。

F福利国家对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措施1.削减福利支出2.调整福利结构3.扩充社会保障资金来源4.引入私营机制福利国家模式(特点)1累进税制与高税收。国家通过确立累进税制对国民收入所得进行再分配,使社会财富不再集中于少数人手里;同时,为维持福利国家高水平的福利支出,也必然需要高税收来支撑。2普遍覆盖与全民共享。“普遍性”和“全民性”构成福利国家型社会保障的基本原则,其目标不仅使公民免遭贫困、疾病、愚昧、肮脏和失业之苦,而且在于维持社会成员一定标准的生活质量,加强个人安全感。各种保障制度,不仅限于被保险一人,而且推及其家属;不只限定于某一保险项目,而且推及凡维持合理生活水平有困难和经济不安定的所有事件,以最适当的方法给予保障。3政府负责与保障全面。在福利国家,政府是社会保障的当然责任主体,不仅承担着直接的财政责任,而且承担着实施、管理与监督社会保障的责任。同时,福利国家的社会保障项目众多,待遇标准也较高,保障项目设置涵盖了每个社会成员“从摇篮到坟墓”的一切福利保障需求,而个人通常不需缴纳或低标准缴纳社会保障费用,福利开支主要由政府和企业负担。 4法制使全。各种社会保障制度均依法实行,并设有多层次的社会保障法律监督体系 5充分就业。国家采取各种措施来促使人人有就业机会,通过消灭各种导致失业的因素来实现充分就业的目标。妇女福利1.特殊津贴与照顾。

2.妇女劳保福利。

3.福利设施和福利服务负担方式因不同的社会保险制度而有所大区别。归纳起来,主要有三方负担、双方负担和单方负担等三种负担方式: 1三方负担型。由雇主、雇员和政府三方负担,许多国家采取这种方式。2双方负担型。一是雇主和雇员双方负担型,这是大多数国家采取的方式;二是由雇员和政府双方负担,部分国家的部分社会保险项目采取这种分担方式;三是由雇主和政府双方负担,如日本、德国等国的工伤保险、意大利的失业保险以及瑞典等国的疾病生育保险就采用这种负担方式。 3单方负担型。如智利的养老金缴费完全由劳动者承担,绝大多数国家的工伤保险缴费均由雇主一方全部承担,而过去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的国家保险则是由政府全部负担。社会保险基金筹集的总原则是“以支定收,收支平衡”,即一定时期内社会保险基金的筹集总额,按预计需要支付的社会保险费用总额为依据来确定,并使—二者始终保持大体上的平衡关系。如果支大于收,社会保险制度就会因失金经济上的保障而无法运转;如果收大于支,就会加重缴费者的负担,影响劳动者的正常生活。

G改革传统军人保障制度的内容主要有:1建立军人保险制度2完善军人抚恤制度3重构其他军人保障制度根据是否与受保障对象的社会生产活动或收入关联划分1.与社会生产或收入关联的保障制度2.与社会生产或收入无关联的保障制度。根据政府介入的程度以及法律规范的强制性划分1.制度化的社会保障2.非制度化的社会保障。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公平与效率同时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它们构成了发展的一体两面。然而,在不同的时代,确实会出现某种程度上的倾斜,即优先于效率还是优先于公平。客观而论,公平与效率应当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关系,但一个国家如果不能相互协调地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这两者就可能互为代价。一方面,如果只强调公平,势必会阻碍人们追求效率的积极性,损害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最终结果将是全社会的“共同贫穷”;另一方面,如果一味地追求效率,其结果必然是收入分配差距悬殊和社会成员之间不平等加剧,这不仅与社会经济发展的最终日标相悖,妨碍社会的发展和共同进步,而且导致社会问题、社会矛盾、社会冲突的深刻化,最终同样损害着经济社会的正常发展。因此,在人类社会发展的长河中,公平与效率并不存在谁优先的问题,但在一定的发展时期却可能因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而需要有所侧重,

一定时期内侧重于公平或者侧重于效率,最终都是为了公平与效率的相互协调、相互促进。一方面,公平目标的实现,可以增加低收入阶层的收入,提高其文化素质和健康水平,还可以防止社会成员贫富两极分化,减少社会阶层对立和冲突,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从而有利于维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高效率;另一方面,如果效率提高了,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必定使物质财富极大丰富,进而为促进社会公平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并最终实现全社会的共同富裕。由此可见,从长期发展的角度看,公平和效率是发展进步的一体两面,公平可以促进效率,效率可以促进公平,二者都是促进社会进步、满足人们发展需要的手段。工伤保险工伤社会保险是由国家和社会统一立法强制实施的,对劳动者因在生产过程中遭受的意外伤害或由于特殊工种而引发的职业性疾病进行有效治疗并提供其基本生活保障及家庭经济补偿的

社会保险制度。工伤保险的基本内容一般包括:工伤范围的认定工伤鉴定工伤保险待遇工伤保险基金工伤预防职业康复。(一)工伤范围的认定。国际劳工组织《工伤事故和职业病津贴建议书》第五条规定:1、不管什么原因,凡在工作时间内或工作地点附近,或工人因工作需要而去的其他任何地方发生的事故2、上班前和下班后一段合理的时间内发生的事故3、个人往返于工作地点和下列地方发生的事故:主要的住宅或别墅通常用餐的地方通常领取更值得地方4、职业病: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接触职业性有害因素所导致的疾病。(二)工伤鉴定:通常两种方法:一是劳动能力鉴定,分三级(完全大部分部分),二是致残程度鉴定,分三级(分十级,一级最重),生活自理障碍分三级(完全大部分部分)(三)工伤保险待遇:大约包括三种:1、医疗待遇:合理的医疗费用、康复和交通费用2、伤残待遇:完全永久伤残待遇、部分永久伤残待遇3、死亡待遇:丧葬补助和遗嘱抚恤金两种工伤保险的原则;无过失补偿原则、个人不缴费原则、劳动力的修复和再生产投入,属于生产成本的特殊组成部分、补偿直接经济损失的原则(劳动者工资方面的损失,必须给予及时的、较为优厚的补偿)因工致残与非因工伤残区别对待的原则、补偿与预防、康复相结合的原则三者是密切相联系的工伤保险的作用1工伤保险是维护劳动力最基本权益的重要手段2工伤保险是分散行业或企业的职业伤害风险,减轻行业或企业负担的重要措施3工伤保险是建立工伤事故和职业伤害防范机制的重要条件工伤保险基金:基金来源:用人单位的缴费,基金的利息和依法纳入工伤保险基金的其他资金构成。工伤保险基金1、基金筹集的原则:一是企业或雇主缴费原则,二是按风险程度征收、调整保险费的原则2、缴费的费率确定方式:差别费率、浮动费率、统一费率3、基金筹集的方式:一是当年平衡式、二是阶段平衡式、三是总体平衡式工伤保险与工伤责任的认定:工伤保险也称职业伤害保险,是指劳动者在工作中或在规定的某些特殊情况下因遭受意外伤害和患职业病,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以及死亡时,劳动者或其遗属从国家获得物资帮助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

1、1884年7月6日,德国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工伤保险法——《工人伤害赔偿法》20世纪末,世界上有180个国家在不同程度上实行了工伤保险制度,占国家总数的80%是所有社会保险制度中最具普及性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

2、03年,国务院颁布了《工伤保险条例》

3、根据工伤责任承担主体和方式不同,工伤责任的认定可以划分为:个人责任、雇主过失责任、雇主无过失责任(劳动者发生职业伤害,无论雇主是否存在过失,只要不是劳动者故意所为,雇主就应该进行赔偿,雇主支付职业伤害赔偿金是一笔正常开支,就像修理机器和维护设备的保养费和支付个人工资一样,是企业或雇主应负责的一部分管理费用。)关于需要的理论1、马斯洛的需要理论2、我国学者根据恩格斯的思想,把人的需要分为三个层次:一是生存需要、二是发展的需要、三是享受的需要3、按照人的社会生存活动领域来划分,可以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4、按照需要产生来分:自然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自然性是天生的,生物遗传的结果,吃喝性等,社会性需要;道德的,审美的,智力的,心理的,交往的需要。二、生命周期与人的需要。一般来说,人们的幼年和老年是生理三等无助期,这两个时期也是影响到人们得其他需要。三、社会福利制度与人的需要国家保险型模式(特点)(1)国家通过宪法将社会保障确定为国家制度,公民所享有的社会保障权利由生产资料公有制保证,并通过相应的社会经济政策的实施取得(2)社会保障支出由政府和企业承担,其资金由全社会的公共资金无偿提供,由于国家已事先做了社会保障费的预留和扣除,个人不需要缴纳社会保障费。 (3)保障的对象是全体公民。每一个有劳动能力的人都必须积极参加社会劳动并在劳动中获得相应的社会保障,国家对无劳动能力的社会成员也提供着物质保障。 (4)工会参与社会保障事业的决策与管理。国家社会保障储备基金的来源:1中央财政拨款2减持国有股收入3发行股票收入4投资收益H互助保障分类(一)按照保障对象和范围分类:家庭互助、社区互助、职业团体互助、特殊群体互助。二)按照运作形式不同分类:互助保险、互助救济、互助服务等;(三)按照互助内容不同分类:救济互助、志愿者服务。(四)按照互助机构服务的范围分类:综合性互助保障和单项互助保障。互助保障概念及内涵,是指社会成员之间通过一定的机制相互提供物质帮助的一种生活保障系统。具有自愿参加、互助共济、非营利、合作制等特点。这一定义至少包括:第一,互助保障的本质在于社会成员之间的相互帮助,它在实践中则体现为以互助为条件的自助与他助,即参与互助保障的社会成员能够在互助中实现自助并获得他助。第二,互助保障是一种社会化的生活保障机制,它不是社会成员之间的个体对应帮助行为,而是需要由特定的非官方机构来承担组织任务,并通过社会化手段来筹集资金,按照社会化的原则与规律运行的一种生活保障机制。第三,互助保障机制的运行具有封闭性。第四,互助保障是一种综合性的生活保障机制,它保障的内容并非仅仅对社会保障项目进行补充,而是可以根据参与者的群体意愿来设置互相项目并满足多种社会性保障需求,可以补充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及公共福利服务等基本保障制度的不足,从而是一种可以包括经济保障、服务保障甚至情感保障等在内的综合性生活保障机制。第五,互助保障是民营公益事业,不以营利为目的。第六,互助保障不是国家的法定社会保障,从而在实施中具有非强制性,但它作为特定团体或社区内部的制度安排,因有相应的制度引导与政策支持,往往成为群体的自觉行动。

J计划经济时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框架与特色1.基本框架。从制度结构出发,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国家一单位保障制的基本框架由国家保障、城镇单位保障、农村集体保障三大板块组成。2.主要特色。国家负责、单位包办、板块分割、全面保障、封闭运行、缺乏效率教育福利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1由政府为主体负责建设教育机构,教育事业的基础设施,设备,人才队伍,2建立不同层次的免费或低费教育体系,为低收入者提供教育补贴如助学金等。公共资金支持公共教育机构中的义务教育。3建立合理的教育结构,包括教育的层次机构,专业机构,区域分布。层次上: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特殊教育,专业结构:学历教育和各种培训相结合。4在特殊地区实施鼓励教育发展的政策。救助标准及其确定方法决定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具体方法主要有:市场菜篮子法、恩格尔系数法、国际贫困标准法、生活形态法(剥夺指标法)就业关联制度——就业关联制度规定,享受年金或其他定期补助的权利,一般取决于工作或独立劳动时间(即工龄)的长短;家属津贴和工作保障,则取决于是否存在雇佣关系。政府是所有保障待遇的最后保证人。具有企业年金的外部条件:一是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包括经济繁荣、税收优惠政策、完善的资本市场;二是明确规范的运行规则;三是较好的监管机制;四是专业的经办机构;五是风险预防和担保机制。内部条件:资金雄厚,经营管理力强。军人保障的基本特征:1保障对象特殊2保障目标具有双重性3保障待遇具有激励性4保障内容全面5管理体制采取军地结合、分工负责体制6经费主要来源于中央财政军人保障是指国家建立的,以军人(特定情形下惠及其家属)为保障对象的各种社会保障制度的统称,它是一个由国家直接负责、能够涵盖军人多种风险的综合性保障系统。

L老年人福利包括下面:1、老年人的经济保障需求——养老保险,老年救济,老年津贴2、老年人的健康保障需求‘——生活照料3、老年人的情感保障需求4、老年人的服务保障需求----生活照料服务5、老年人其他保障需要——教育、娱乐及其他社会活动老年人福利的理论基础(一)脱离理论:又称撤离理论或休闲理论,脱离理论认为,老年人身心衰

弱,不宜与继续担任角色,而应该脱离社会,这既有利于老年人,也有利于社会。脱离理论的四个观点:1.老年人身衰体弱,形成了脱离社会的生理基础。2.老年人的脱离过程可能由老年人启动,也可能由社会启动。3.老年人的脱离状态有利于老年人晚年生活。4.老年人的脱离过程具有普遍性和不可避免性。对脱离理论的批评大致集中在:1.忽视个性差异。2.忽视地位差异。3.忽视脱离造成弊端。4.忽视脱离的文化特征。(二)活动理论:是由美国学者罗伯特。哈维格斯特调查分析得出的。活动理论认为,老年人应积极参与社会。只有参与,才能使老年人重新认识自我,保持生命的活力。活动理论观点基于四个假设之上:1.老年人的角色丧失越多,参与的活动越少;2.老年人的自我认识需要在社会活动中形成和证明;3.自我认识的稳定性源于角色的稳定性;4.自我认识越清楚,生活满意度越高。活动理论主张通过新的参与、新的角色以改善老年人因社会角色中断所引起的情绪低落,也就是重新认识自我。(三)连续性理论:重点解释老年人晚年生活的差异性。该理论认为:中年期的生活方式将会延续到老年期。连续性理论是以对个性的研究为基础的。老年人的五种性格特征:调节正常的可分为:成熟型、摇椅型和装甲型;调节不顺利的可归为:愤怒型或自我怨恨型。连续性理论可到了个体社会老龄化的差异性,并用个性特征予以解释,弥补了脱离理论和活动理论的欠缺。但该理论亦有缺点:其一,将能否遵循早期阶段个性特征视为老年期结果良好与否的标准,忽视了个性热证的具体内涵;其二,连续性理论未能充分考察连续性中的个性发展问题;其三,个性的变化与社会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脱离社会环境的因素,孤立地用个性阐释个体老龄化的差异性,是不全面的。(四)老年亚文化群理论。该理论旨在揭示老年群体的共同特征,并认为老年亚文化群是老人重新融入社会的最好方式。按照罗斯的观点,只要同一领域成员之间的交往超出和其他领域成员的交往,就会形成一个亚文化群。老年人福利的主要内容:(一)老年经济保障(二)老年生活照顾:家庭照顾(家庭寄养与家庭助理服务);机构照顾(安老院、疗养院、日间照顾中心、身心障碍中心);社区照顾(三)老年服务及其他;老年服务包括老年人心理和社会服务、老年人教育服务和老年人就业服务等。面向老年人的心理和社会服务包括:1.个人的协助2.团体活动3.社区交流4.促进老人人际关系5.老年人活动中心。面向老人的教育服务包括:1.老年大学2.图书馆、博物馆及艺术馆3.老人职业学校、老年人讲座或补习教育、老年人学习性俱乐部、关于退休前的教育等方面的服务。利用社会保障促进就业的措施第一,通过建立统一健全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为劳动力市场发育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消除劳动力流动壁垒,实现就业市场化,提高劳动力资源配置的有效性。第二,建立就业导向型的失业保障制度,变失业保障为就业保障。“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失业保障制度不仅要为失业劳动者提供经济保障,而且应该在就业服务、就业培训、职业介绍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将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劳动技能培训放到与失业救助同等重要的位置,不仅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的劳动能力,而且使劳动力资源整体素质得到优化,提高国际竞争力。第三,努力提高社会保障制度促进就业的功能。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中如果实行一定的收入豁免政策,将促使贫困家庭有劳动能力的成员积极参与社会劳动,进而使其收人增加,生活状态得到改善,等等。

P普遍保障制度——普遍保障制度又称“按人头”补助制度,即对公民或居民,不论其收入、工作或财产如何,均按统一的标准提供现金补助。补助金通常来源于国家财政收入的拨款,补助金一般普遍适用于已在这个国家居住达到规定年限的申请人。

Q其他医疗保障模式一)国家医疗保险模式:国民医疗保险或全民健康保险,是指政府直接举办医疗保险事业,向全体国民提供免费或低收费医疗服务模式。——福利国家。突出特点:全民性与公平性,能够全面保障全体国民的身体健康,满足全体国民多方面的医疗保障需求缺点:医疗机构微观运行缺乏活力、卫生资源配置效率低下,政府财政负担过重等问题。(二)、强制储蓄医疗保障模式:所筹集的医疗基金既不是强制性的纳税也不是强制性地缴纳保险费,而使以家庭为单位的纵向筹资,是基于自我负责的精神建立的一种制度。——新加波三)合作医疗保障模式:它是立足于基层或社区,按照“风险分担,互助共济“的原则多方筹集资金,用以支付参保人及其家庭成员的医疗、预防、保健等服务费用的一项综合性医疗保健措施。现行的合作医疗着眼于大病重病及住院医疗,局限性:筹集资金有限,覆盖人口叫少,抵抗风险能力差,不符合大数法则。(四)私人医疗保障模式:按照市场法则由私营机构自由经营的医疗保障模式。企业年金的覆盖范围企业年金的覆盖范围是指企业年金的参与人员和受益对象。它通常与以下几个因素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1.企业主导的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和待遇水平2.政府是否立法强制实施3.政府税收政策4.企业的经济实力。企业年金的功能和外部条件企业年金的发展进程经历的三个发展阶段,即雇主自我管理阶段、政府介入管理阶段以及与社会保障协调发展阶段。企业年金的功能作用:1.补充基本养老保险或公共养老金保险,提高劳动者的退休待遇。2.促进资本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的完善,有利于改善劳资关系。3.企业年金为雇主提供了一种新的可供采用的收益分配形式。

4.企业年金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增强企业凝聚力的重要手段。

5.企业年金的运营还会给雇员带来丰厚的经济回报。企业年金的缴费和给付企业年金的计发办法大致有三种形式:一是统一福利计划,即向每一个参加年金计划的退休雇员提供一个固定数额的退休金,而与工资收入和工龄没有直接联系;二是根据雇员工作年限及退休前几年的工资水平确定,根据工作年限长短,按不同比例计发退休金;三是将参加者的工龄与年工资收入相乘再乘以一个百分比来确定退休金。企业年金的类型划分1.根据创立主体的不同分类:可以分为由单个企业创立的企业年金和由多个企业创立的企业年金。2.根据供款来源不同分类:可以分为个人缴费的企业年金和个人不缴费的企业年金。3.根据决定因素不同分类:有强制性企业年金、资源性企业年金和集体谈判决定的企业年金。4.根据筹资方式的不同分类:企业年金计划又有积累制和现收现付制企业年金。5.根据缴费和受益关系不同分类:企业年金又有待遇确定型、缴费确定型和混合型等诸多分类。企业年金的特点第一,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通常是强制实施的、统一的养老金计划,管理机构的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由政府安排,由政府机构进行管理。(自愿性)第二,社会养老保险的养老金是公共产品,二企业年金属于私人产品。(私人性)第三,基本养老保险一般有三种筹资模式,即现收现付制、完全积累制和部分积累制,而企业年金几乎均采用完全积累制。(积累性)第四,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一般由政府机构管理和运营,或者即使是交由私营机构运营,政府也对其有比较严格的规定。(市场性)第五,基本养老保险强调社会公平原则。而企业年金更注重效率原则。在企业内部人力资源战略中是具有激励机制的福利手段。(效率性)企业年金基金投资运营1.投资原则:即安全性原则、流动性原则和收益性原则。收益性原则是投资的根本目的。2.资产管理。3.投资工具和资产分布。企业年金又称职业年金,它是指企业根据自身发展战略需要和经济实力建立的,旨在为本企业员工提供一定水平的退休收入保障的员工福利制度。企业年金还是以民间储蓄为基础的私人养老金。企业选用的集中福利类型及形式有:1.法定的员工福利,如国家依法强制参与的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养老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2.个人福利,如补充养老金、住房津贴、交通费补贴、工作午餐、人寿保险;3.有偿假期,如脱产培训、病假、事假、公休、节日价、工作间休息、旅游等;4.生活福利,如法律顾问、心理咨询、贷款担保、托儿所、托老所、内部优惠产品、搬迁津贴、子女教育费等;强制储蓄型模式(特点)1强调自我负责,缺乏互济性。强制储蓄型模式是在国家立法的规范下,采取强制手段扣除劳动者的一部分工资储存起来,完全用于劳动者自己养老等。它不存在劳动者之间的互助共济功能,从而也无法让风险在群体中分散。可见,这种制度强调的自我负责而不是追求互助共济,这一点与其他社会保障模式所追求的目标是相背的。2建立个人姥户,实行完全积累。在强制储蓄型模式下,每个参与其中的劳动者均拥有一个账户,雇主与劳动者自己缴纳的费用均直接记人该账户,并逐年积累,直到劳动者年老退休时才领取。因此,这种模式实现的其实是劳动者自己一生中的收入与负担的纵向平衡。3与资本市场有机结合。由于强制储蓄型模式是完全积累的财务机制,每个劳动者在劳动期间积累在个人账户上的资金是

不断增长的,从参加强制储蓄到领取相应待遇,往往间隔数十年,期间必然遭遇基金贬值的风险。因此,强制储蓄型模式的最大压力在于如何使个人账户上积累的基金实现保值增值,这就必然要求积累基金与资本市场相结合,才可能在参与社会财富创造的过程中避免贬值的风险 4在保障内容上主要是养老保障。从当代世界采取强制储蓄型模式的国家来看,这一模式主要适用于具有长期积累性的养老保险。因此,所谓的强制储蓄型模式并不等于采取这一模式国家的整个社会保障制度,而只是整个社会保障制度中的一部分。 5政府承担责任的方式特殊。在强制储蓄型模式下,政府通常并直接分担缴费责任,而是扮演着监督者的角色,而对个人账户上积累基金的投资运营的监督是重点。同时,不同国家政府承担的责任亦是有区别的,如新加坡是设立中央公积金局来集中运营公积金并由政府确保相应的收益率,智利则采取私营化办法,政府仅仅承担监管责任。

S失业失业就是指达到法定年龄(劳动力年龄)并有就业愿望和就业能力的人得不到适当的就业机会,包括已经就业而被解雇,且正在等待或寻求新的就业机会的一种社会现象失业社会保险失业社会保险是依法参加社会保险的劳动者,在其因非个人原因而失去工作从而失去收入来源时,由国家或社会保险机构向其提供一定物质援助或现金补助,以保障失业者及其家属基本生活的一项社会保险制度。伤保险的特点:实施范围广,保障性最强,待遇相对优厚给付条件最宽生育保险生育社会保险是妇女因怀孕、生育子女而暂时丧失劳动能力时,从国家和社会得到医疗服务和现金补助的制度社会福利社会福利,就其最基本的意义来说,是指国家或社会通过有关政策或立法,向全体社会成员提供的、旨在改善和不断提高其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质量的资金保障和社会服务社会优抚和安置保障——社会优抚和安置保障是

国家通过有关立法,对立法范围内的现役军人、退役军人及其家属提供优待、抚恤和安置,以确保他们的生活水平不低于所在地区人们的平均生活水平的一项具有褒扬性和优待性的特殊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险产

生的原因是:主要是工业社会使人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的改变,工业社会不仅直接增加了劳动者的职业伤害风险与失业风险,而且也是农业社会里被视为个人风险的疾病医疗、养老等演变成了群体性的社会风险。慈善事业或有限的救济根本不能解决劳动者的后顾之忧,因此必须寻求新的社会化的保障机制。社会保险产生也德国的政治、社会、经济背景:社会背景——工业社会,工业社会生产与生活方式的改变(社会化、城市化、工业化),家庭保障功能的弱化和生活风险结构的改变,构成了社会保险产生的基本原因和强大推动力。经济背景: ——社会化大生产与物资财富的增长。社会化大生产才真正大幅度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社会财富也大量增加,从而社会有可能用社会保险的方式来解决生活风险问题。财富的增加是推动社会保险制度产生的重大因素,它构成了社会保险制度的物资基础。政治背景;——社会矛盾激化与工人阶级的斗争。为缓和阶级矛盾,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用‘胡萝卜加大棒’的办法老对付工人的运动,采取软化政策以缓解社保矛盾,一个重要的措施就是将社会保险作为’消除革命的投资’,依此来维护社会的稳定。思想背景——新历史学派德国的社会保险制度被许多国际效仿,但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发生了重要的变化。模式和具体的保险项目的变化。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的区别1.性质不同2.经营目标和经营主体不同3.经营方式和管理体制不同4.保险责任主题和所有者不同5.运行机制和运行环境不同6.被保障对象和保障水平不同社会保险基金投资——社会保险基金投资的定义为:社会保险管理机构或受其委托的机构,用社会保险基金购买国家政策和法律许可的特定的金融资产或实际资产,以期获得适当预期收益的投资行为。社会保险基金的分类1.按社会保险项目及其功能分类:社会保险基金可分为养老保险基金、医疗保险基金、失业保险基金、工伤保险基金和生育保险基金。这是最主要的分类办法,因为不同项目的社会保险基金负有不同的社会保险使命2.按社会保险基金所有权分类:社会保险基金可以分为公共基金、机构基金和个人基金。3.按基金营运管理方式分类:社会保险基金可分为财政性基金、市场信托管理基金、公积金。社会保险基金的来源社会保险基金的来源主要有三个渠道,即国家、雇主和劳动者个人。社会保险基金的性质与功能社会保险基金是在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及再分配过程中形成的,主要来源于雇主和雇员个人缴费,以及国家财政资助,是一种消费性的社会后备基金。国家投人的资金是从政财收入中支取的,确切地说来源于国家税收收入,因此,这部分资金实际上是国家借助其权力参与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的结果,其真正的来源是社会总产品中的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除了具备社会保障基金的一般功能外,社会保险基金最主要的功能是为劳动者及其家庭提供基本生活保障,这是由社会保险的基本功能决定的。社会保险的基本功能之——是,当一部分人因竞争失败或经营不善而导致破产,面临生存困难,或者当劳动者失业、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而使劳动者及其家庭陷入困境时,社会保险要对他们提供保持最低生活水平的物质帮助,以此达到免除人们的后顾之忧和维持社会稳定、促进和谐发展的目标。而要达到这个目标,最重要的是要有足够的社会保险基金。社会保险基金的主要种类从社会保险项目及其使命出发,社会保险基金包括:养老保险基金、医疗保险基金、失业保险基金、工伤保险基金、生育保险基金以及一些国家的护理保险基金等。不同社会保险基金的来源并不完全一样,其使用范围更不相同。社会保险是国家依法建立的面向劳动者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它由政府、单位和个人三方共同筹资,目标是保证劳动者在因年老、疾病、工伤、生育、死亡、失业等风险暂时或永久失

去劳动能力从而失去收入来源时,能够从国家或社会获得物质帮助,以此解除劳动者的后顾之忧社会保险制度的特色:预防性、补偿性、储蓄性、责任分担、互助共济。社会保险型模式(特点)1以劳动者为核心。即社会保险制度面向劳动者,且主要是工薪劳动者,围绕着劳动者在年老、疾病、工伤、失业等风险设置保险项目,并用以保障劳动者在遭遇这些事件时的基本生活。在某些情形下,社会保险制度还通过劳动者惠及其家庭成员。 2责任分组。社会保险强调雇主与劳动者个人分担社会保险缴费责任,国家财政给予适当支持,从而是一种风险共扭和责任分担的社会保障机制。3权利与义务有机结合。社会保险强调劳动者享受社会保险的权利与缴纳社会保险费的义务相联系,劳动者享有的社会保险待遇水平亦常常与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多少和个人收入情况相联系,不参加社会保险或者未缴纳社会保险费是不能享受社会保险待遇的。4互助共济。雇主与劳动者个人缴纳的社会保险费形成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险基金,等劳动者遭遇保险事件时,享受相应的社会保险待遇,社会保险基金在受保成员之间调剂使用,充分体现出互助互济、共担风险的原则。 5现收现付。社会保险基金的筹集以现收现付为主。社会保险制度安排(内容)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死亡抚恤、残障保险、护理保险社会保险制度的产生:以社会保险制度的出现作为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标志,理由在于:一是社会保险属于制度化的社会保障机制,从而完成了由济贫时代的不确定性、临时性到稳定性、经常性的转变;二是由雇员、雇主共同供款和国家资助建立起来的社会保险制度,真正确立了社会责任与风险的共同分担机制;三是受保障者无需以牺牲人格尊严和接受惩戒为受益条件,免去了济贫制度下的经济状况调查和济贫院的奚落。因此,尽管社会保险制度在产生之初只不过是统治者的一种“怀柔之术”,但它的出现确实使社会保障发展进程产生了质的飞跃,即零星的救灾济贫措施发展成为稳定的社会政策,施舍式的社会救助发展成为公民的法定权利社会保险制度的基本特征其一,社会保险在性质上是权利义务结合型。其二,社会保险制度的根本目的是解除社会成员的后顾之忧。其三,保障水平是基本保障型。其四,保障过程是规范化、强制性。社会保险制度的特色:预防性、补偿性、储蓄性、责任分担、互助共济社会保障社会保障是以立法形式确定的、由国家举办并承担责任、以国民收入再分配方式为全体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提供安全保障的社会行为及其机制、制度的总称。

社会保障的发展阶段的划分1、以政府介入的程度或制度化作为依据,则社会保障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发展实践可以划分为以下三个大的阶段:一是慈善事业时代或前社会保障阶段;二是济贫制度的形成与发展阶段;三是现代社会保障阶段,它又可以分为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产生阶段、发展阶段与成熟阶段。2、以社会保障在不同时期的具体实践内容为依据,也可以划分为以下三大发展阶段:一是社会救助型发展阶段,这一时期只有救灾、济贫活动,目的在于化解部分社会成员因灾荒而导致的生存危机,在社会保险制度建立之前均可以归入这一阶段;二是社会保险型发展阶段,这一时期并非不要救灾、济贫措施,而是适应工业社会的需要,社会保险制度成为整个社会保障体系的主体内容,它从社会保险制度产生开始,到社会保险制度成为一种普遍性的社会保障制度为止,其目的在于解除劳动者及其家庭成员的后顾之忧,从而在保障内容与目标上产生了质的飞跃;三是社会福利型发展阶段,即当人们的后顾之忧获得化解后,关注的领域必然是如何进一步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这是社会福利所要解决且能够解决的问题,因此,社会福利逐渐成为社会保障体系中最重要的内容,从而进入社会福利型发展阶段。社会保障的功能:(1)稳定功能,防范和消解社会成员因生存危机而可能出现的对社会和政府地埋怨心理和反叛行为;有效缓和乃至消除引起社会震荡的潜在风险;解除社会成员后顾之忧,为他们发展创造条件;(2)调节功能,政治领域的调节功能,①社会主义下的调节功能,显示社会主义制度以人为本的优越性;增强了政府对社会成员的凝聚力;促进社会成员的主人翁地位;②资本主义制度下的调节功能,加强了社会成员对现有制度的依赖和认同;调节和缓和不同阶层的政治冲突;促进了政治的稳定和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行;经济领域的调节功能,有效调节社会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关系,调节国民收入的分配再分配,直接调节国民经济发展,对市场体系起调节作用。社会发展领域的调节功能,一定程度的调解因收入分配差距而导致的非公平性,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利益冲突得到缓和,调节不同地区因经济引起的矛盾和冲突(3)促进发展功能,①社会保障本身发展,现代的社会保障制度由被动的事后补救机制转变为主动事前与事后相结合的保障机制;社会保障范围的扩大和资金积累规模的扩大,使其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和经济实力;社会保障制度的日益完善和普及使其在推动市场经济的完善和社会进步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②促进社会成员和社会发展,能够保证遭受特殊事件的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需要,稳定其情绪和社会秩序;促使社会成员福利待遇的提高,使其满足现实环境并努力为社会工作;促进政府有关社会政策的落实;促进社会进步展示社会文明③促进经济发展,为经济发展营造稳定环境;通过社会保障基金的运营,促进某些产业的发展;促进劳动资源的高效配置和生产效力提高(4)互助功能,资金、物资、劳务互助。(5)其他功能。诸如防控风险等其他功能。社会保障的基本原则(一)公平的原则(二)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原则(三)责任分担原则(四)普遍性与选择性相结合的原则(五)其他原则包括:互济性原则、法制性原则。社会保障的目标:社会保障的总目标是通过保障和改善国民生活、增进国民福利来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围绕着上述总目标,社会保障制度在实践中需要实现如下分目标:1.帮助国民摆脱生存危机。由于各种先天与后天因素及自身与外来原因的影响,部分国民可能因疾患、天灾人祸、失业等事件陷入生活困境,如果没有相应的社会保障,这部分国民将陷人生存危机而无法自拔,因此,通过相应的制度安排来解除国民的生存危机是社会保障的一个基本目标,也是最低追求目标。2满足国民的生活保障需求,不断改善和增进国民的福利。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社会保障的需求也是不断发展的。社会保障制度正是通过经济保障、服务保障乃至精神保障的提供,来达到满足国民福利增长需求并保证不断改善和增进国民福利的目标的,它相对于前一个目标而言,是更高层次的追求目标。3.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作为一个由多个社会保障子系统或项目构成的基本社会制度,社会保障追求的并不只是解决某些社会问题和增进国民福利的目标,而是为了促使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社会保障的特点有:一是强制性;二是社会性;三是福利性;四是互济性;五是不可逆性社会保障的特征(一)公平性:1.保障范围的公平性2.保障待遇的公平性3.保障过程的公平性(二)社会化:1.制度的开放性2.筹资社会化3.服务社会化4.管理与监督社会化(三)福利性(四)法制规范性(五)多样化:1.各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模式日益多样性 2.同一项社会保障制度在一国之内夜蛾呈现不同的模式3.项目结构多样化4.水平结构多样化(六)刚性发展特征。社会保障的意义:第一,社会保障突出以人为本,彰显人道主义,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成果与推动力量。第二,社会保障维护并创造着公平的竞争环境,促进着经济社会的正常发展。第三,社会保障能够化解多种社会矛盾,不断增进国民福利,并促使整个社会和谐发展。第四,社会保障能够为其他相关政策的实施提供配套。第五,社会保障能够创造就业机会,改良着社会产业结构。社会保障发展的国际教训第一,国家包办社会保障事务和福利的高速膨胀,将带来严重的社会保障财政危机第二,社会保障水平过高会助长国民惰性,影响国家竞争力第三,社会保障体系的残缺不全或水平过低亦会使有关社会问题进一步恶化社会保障发展的国际经验1.尊重本国的国情2.追求长期稳定、协调、和谐发展3.健全社会保障法律制度4.努力追求社会化5.对市场机制和社会组织日益重视社会保障发展阶段的划分标志1.一定时期内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或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它是决定该时期社会保障实践活动的关键性因素。2.一定时期内社会成员对社会保降的需求。它是决定该时期举办社会保障项目或内容的社会基础。3.政府介入的程度。它是社会保障制度化与非制度化的一个分水岭。4.社会保陈实践的出发点与基本目标。这是衡量社会保障发达状态与进步程度的重要标志,。5.一定时期内社会保障实践的具体内容。它是衡量社会保障处于何种发展阶段的客观标志。社会保障分配社会保障分配是指政府或社会按照法律规定的标准和安排征缴和使用社会保障基金,以完成社会保障制度所设定的目标的各项活动。社会保障法的本质与特征(一)社会保障法的本质: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是以解决国民生存保障问题并促使社会经济协调发展为基本出发点与归属点的,因此,现代社会保障立法实质上既是社会成员生存权利保护法和社会安全法,同时也是社会稳定法和社会和谐法。一般来说,社会保障法是指调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保障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它包括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的社会保障法律和国家行政机关颁布的社会保障法规、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二)社会保障法的特征:1)安全性2)强制性3)普遍性4)平等性5)鼓励性社会保障法的原则、形式及内容(一)社会保障法的原则:1.人权保障原则2.公平原则3.权力与义务相结合原则4.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原则5.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原则(二)社会保障法的形式:1.宪法2.法律3.行政法规4.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5.行政规章和地方规章6.

法律解释7.条约与协定(三)社会保障法的内容:社会保障法的基本内容包括社会保障法的调整对象、主体与客体等。社会保障法的调整对象,是指社会保障法所规范的各种特定的社会保障关系,主要是国家或政府、企业或集体和社会成员在社会保障中所发生的各种社会经济关系。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主体,是指在社会保障活动中,依法享受权利与承担义务的当事人,主体资格是由法律规定的,也是社会保障运行过程中客观存在的。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客体,是指各关系主体的权利义务共同指向的目标。从社会保障制度的实践内容来看,它的客体是指社会保障规定项目和范围内的各种物质利益和自然人。社会保障法的缘起与历史演进(一)现代意义上的社会保障法之所以在19世纪末才得以产生,是由于当时的历史社会条件发生了重大变化:1.工业革命的完成2.自由资本主义逐渐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3.德国出现了法典化倾向4.生存权思想和社会改良思潮的兴起(二)根据社会保障立法理念的檀变和各国社会保障立法的具体实践,可以将社会保障法的历史演变大致划分为四个阶段:1.济贫法阶段2.现代社会保障立法产生阶段3.现代社会保障立法成熟阶段4.现代社会保障立法的完善与发展阶段社会保障法是指调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保障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它包括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的社会保障法律和国家行政机关颁布的社会保障法规及其他规范性文件,其目的均是为了

赋予国民以相应的法定社会保障权益;而社会保障管理则是有别于生产管理的社会政策管理,属于国家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它既是社会保障法制的自然延伸,也是对社会保障法制的强化,在实践中还通常受到社会经济制度及各国现行行政架构的制约。社会保障法制化社会保障法制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法律制度是实现社会保障理想的重要基础和保证。社会保障法制化的价值包括两种:一是内在价值,即社会保障法所固有的价值;二是外在价值,即社会保障法所具有的相对于其他社会目标来说所具有的工具价值。社会保障概念的界定:社会保障是国家或社会依法建立的、具有经济福利性的、社会化的国民生活保障系统。这一定义包含了如下要1.依法建立。即现代社会保障制度遵循的是立法先行的原则,是通过社会保障立法来确立社会保障制度,法制规范是社会保障制度赖以建立的客观基础与依据。2.突出以人为本。它以保障和改善国民生活、增进国民福利为宗旨,包括经济保障与服务保障等。3.具有经济福利性。即从直接的经济利益关系来看,因有政府、雇主与社会各界的参与和分担责任,受益者的所得要大于所费。4.属于社会化行为。即由官方机构或社会团体来承担社会保障的实施任务,而非供给者与受益方的直接对应行为。社会保障管理的基本原则1.公开、公正与效率原则2.依法管理原则3.属地管理原则4.与相关系统协调一致原则社会保障管理的内容1.社会保障行政管理2.社会保障财务管理3.其他社会保障管理社会保障管理模式(一)集中管理模式二)分散管理模式(三)集散结合管理模式社会保障管理社会保障管理的意义在于,它能够将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细化并促使其得到贯彻落实,能够通过社会保障计划或方案的制订来主导社会保障制度的持续发展,能够监控和纠察社会保障的具体实践以保证其健康有序地运行。可见,社会保障管理对社会保障制度而言,较之法制系统、实施系统等更具形象代表色彩,同时也是社会保障责任主体履行自己责任的象征。因此,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不仅要求建立起相应的社会保障管理机制,而且要求建立健全高效率的社会保障管理机制。社会保障基金的筹措方式征税方式、征费方式、强制储蓄制、自由筹资社会保障基金的界定及分类社会保障基金则是国家和社会从已有的社会财富中提存、积累并用以援助或补偿社会保障对象的资金,是社会保障制度得以确立并能够解决特定社会问题的物质基础。(一)按基金运营管理方式分类1.财政拨款形成的社会保障基金2.强制性形成的社会保障基金3.多元组合形成的社会保障基金(二)按社会保障项目的专门用途及其功能分类1.社会救助基金2.社会保险基金3.社会福利基金4.军人保障基金社会保障基金的来源渠道(一)国家财政拨款(二)雇主和个人缴费(三)社会筹资(四)其他渠道社会保障基金的意义社会保障基金在性质上属于社会公共基金,其意义不仅在于支撑着整个社会保障制度,而且在于对收入分配进行有效调节,进而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协调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讲,社会保障制度的运行其实就是筹集社会保障基金并合理地分配社会保障基金的过程。是为实施社会保障制度而通过各种渠道建立起来的、法定的、专款专用的经费社会保障基金给付范围社会保障基金给付的范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用于职工的基本生活保障支出,包括用于暂时丧失劳动能力和生活困难的职工补助费和用于永久丧失劳动能力的退休人员的退休金;(2)用于符合享受失业保险待遇的失业者在失业期间的基本生活保障及就业培训方面的支出; (3)用于国家和单位医疗保障方面的经费开支;(4)用于军人保障方面的支出; (5)用于社会救助方面的支出;(6)用于社会福利事业方面的支出; (7)用于社会保障设施方面的支出。社会保障基金给付方式货币支付、实物支付、服务支付社会保障基金给付原则1.保障受保障者基本生活需要的原则2.随物价变动调整待遇水平的原则3.让受保障者分享经济增长成果的原则社会保障基金投资工具一)金融投资:储蓄存款、债券、股票(二)实物投资:房地产、基础设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原则:安全性、分散投资、收益性、流动性原则社会保障基金投资运营的必要性社会保障基金投资运营的意义是多方面的。一方面,它有利于社会保障基金的保值增值。在物价总体水平上升和货币相对贬值的条件下,社会保障基金的购买力要保持不变,只有通过投资获得收益并将这些收益充实到基金中去,才能抵御通货膨胀的冲击,增强社会保障给付能力。另一方面,它有利于减轻政府、企业和参保人的负担。如果社会保障基金能够保值,可以保证受益人的福利不会因时间的推移而下降,如果社会保障基金能够增值,还可以保证受益人未来的福利增多,但是如果社会保障基金出现贬值,为了不使未来福利出现下降,则只能提高政府、企业或个人现期负担或未来负担。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体系是由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一系列社会保障项目所构成的体系的总和。社会保障体系是指现代国家以社会救助、社会保险与社会福利等为主要内涵而构建起来的保障国民有生活安定感和社会有稳定感的社会安全网络社会保障体系的发展阶段:第一面向贫困人口与工业劳动者的阶段,第二面向贫困人口与一般劳动者的阶段,第三面向全体国民的阶段。社会保障体系的结构(一)根据社会保障制度所包含的业务内容划分:1.社会救助。包括面向低收入阶层或者贫困人口的救助、面向遭遇自然灾害及其他灾难事件的灾民的救助,以及面向遭遇特殊困难的社会成员的特殊救助等。2.社会保险。包括面向劳动者提供的工伤保险(也称职业伤害保险)、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生育保险及失业保险,以及对其家属的津贴和伤残、退休之后的生活保障等待遇。在少数国家还建立了护理保险等制度 3.社会福利。包括面向老年人的老年人福利事业、面向残疾人的残疾人福利事业、面向妇女儿童的女性福利与儿童福利,以及国民的教育福利、住房福利,等等。(二)根据是否与受保障对象的社会生产活动或收入关联划分:1与社会生产或收入关联的保障制度2与社会生产或收入无结、关联的保障制度。(三)根据政府介入的程度以及法律规范的强制性划分:1制度化的社会保障2非制度化的社会保障。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目标完整性、协调性、层次性社会保障学的基本理论框架:1社会保障的基础理论问题2社会保障的政策理论问题3社会保障的管理理论问题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社会保障采取的是经济手段,必然需要相应的经济基础,同时也反过来影响着经济的发展。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是: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社会保障的水平和规模,而社会保障制度也对经济发展有反作用,促进或阻碍经济的发展社会保障与人的发展社会成员面临的生活风险,只有通过规范的、稳定的制度安排才能获得化解,现代社会保障制度正是适应人的这种发展趋势而走向全民化、普及化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人类的社会化进程决定了社会保障的普及化进程。反过来,社会保障为社会成员提供的安全保障机制又必然促进个人的发展,最终结果也是促进了全人类的发展。在当代社会,社会保障不仅仅是一种安全保障机制,而且是一种社会协调和促进机制,不仅能够为陷入困境的社会成员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解除其后顾之忧,而且还起着维护社会公平、公正的作用,为社会成员的个人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如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等不但可以为遭受不测的人提供生活保障,使他们摆脱困境,还可以提高人的身体和健康素质,为社会生活中的竞争失败者提供经济援助,使他们有重新步入社会参与竞争的机会;职业培训和教育福利可以提高劳动者劳动技能和文化素质,增强了个人的竞争能力和发展潜力。当然,个人素质的提高和个人发展反过来又促进了社会的全面发展,从而也促进了社会保障的发展和完善。社会保障与社会进步:社会保障作为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不但在促进社会公平、消除贫困、维护社会协调和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在实施过程中,社会的互助互济精神得到了发扬光大,人们的现代观念得到了树立,人道主义精神和社会道德得到了弘扬和发展。人类社会越发展,人本思想越凸显,就越需要社会保障制度的提高和完善。正因为社会保障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人道主义与人文关怀精神,创造并维护着社会公平与正义或者缩小着社会不公平,它的发展才不仅仅被看成是保障社会成员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而且被视为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和表现。社会保障与收入分配层次(一)初次分配。社会保障与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的关系:1.社会保障制度本身参与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2.社会保障弥补初次分配的不足(二)再分配(三)第三次分配社会保障与收入分配目标与劳动者按劳获酬的分配方式相比,社会保障显然是一种收入再分配方式。一方面,社会保障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国家税收

收入和向雇主与劳动者个人征收的社会保险费等;另一方面,社会保障又按照各个项目的规范将这笔资金分配给受保障者,使社会成员获得基本的生活保障,并维持劳动力再生产的延续性。因此,社会保障既受整个收入分配格局的影响,又直接影响着国家的收入分配格局。社会保障与就业:(一社会保障促进就业第一,社会保障通过为陷人生活困境或暂时失去收入来源的社会成员提供经济援助这一基本功能的发挥和保障劳动者的体面生活,使劳动者能够尽快渡过难关,以更积极的姿态融人社会,重新进入劳动力市场,有利于积极就业。第二,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发展到今天,已不仅仅是基本的生活保障制度,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教育福利的实施和对劳动者的职业和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劳动能力,使之能够应付繁复多变的市场风险。第三,统一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有利于形成统一开放的劳动力市场,提高劳动力流动性和信息对称度,减少就业壁垒和摩擦性失业,可以缩短劳动者的失业周期,提高就业率。二就业促进社会保障发展就业和社会保障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社会保障促进就业,社会保障的发展离不开就业。在现代社会中,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社会化,使每一个社会成员都面临着社会化的风险,为社会保障提出了更高的水平和规模要求。另一方面,就业为社会保障提供了发展和运行的经济和财政支援。从狭义上讲,社会保障(尤其是占主体地位的社会保险)通常是以就业劳动者为参保主体的,劳动者及其单位的缴费构成了社会保障基金的主要部分,为社会保障制度的运行提供了最基本的经济基础;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讲,充分就业不仅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本目标之一,而且是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良性推动因素,社会保障的发展归根到底得益于经济的发展,就业所推动的经济发展为社会保障制度提供了最终、最根本的经济后盾。)社会保障与消灭贫困第一,社会救助直接面向贫困人口,为解除贫困人口及遭遇灾祸的人们提供着最基本的生活保障,从而会直接起到缓解贫困的作用。第二,社会保险主要面向劳动者,事实上直接起着预防贫困和减少贫困的作用。第三,社会福利可以提高人们的素质,实现全体国民共享发展成果。第四,社会保障制度作为一种再分配政策,通过让高收入者多做贡献、低收入者和贫困家庭享受较多的待遇,在一定程度上调节了社会成员的贫富差距,缩小了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程度,缓解了现实社会中的相对贫困。社会保障与商业保险:一共性1.都是基于对特定风险损失分担的社会化机制2.都进行风险转移。3.都以给予损失赔偿或保险金给付等方式为被保障对象提供保障。4.

充足的基金是两种保障制度健康运行的物质基础。5.都具有为偶然性的风险损失提供保障的特征二区别1.性质不同2.经营目标和经营主体不同3.经营方式和管理体制不同4.保险责任主题和所有者不同5.运行机制和运行环境不同6.被保障对象和保障水平不同。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的共同发展一般而言,在保险资源和市场规模一定的条件下,作为保障供给的主体,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存在着此消波长的冲突,一方的发展往往会削弱和阻碍另一方的发展,这对于占人口多数的中低收入者更为明显。一方面,在收入既定的情况下,由于支付能力有限,消费者用于社会保险方面的支出增加,必然导致其投保商业保险资金的减少,反之亦如此;另一方面,当一国社会保险得到充分发展,为公民提供的经济保障程度提高时,会降低人们的风险和保险意识,降低他们对商业保险的保障需求,客观上会影响到商业保险的发展,形成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争夺保障资源的冲突。在承认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存在着冲突的同时,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它们两者之间也存在着互为促进和补充的关系。一方面,社会保险的强制性和普遍性可以增强人们的风险和保险意识,认识到保险的必要性和实际效果,有利于商业保险的宣传和推广。社会保险可以为那些遭遇社会风险的商业保险投保人提供经济援助,一定程度上维持其支付能力,减少商业保险退保和解约行为;同时,高水平的社会保险制度大大提高了国民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客观上起到了减少商业保险赔付、维持商业保险稳定发展的作用。另一方面,由于社会保险只能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保障水平有限,人们可以投保商业保险实现较高的经济保障需求。此外,在社会保险还没有发展到全民化的阶段,一部分被社会保险制度排除在外的社会成员可以通过购买商业保险,解决自身的风险保障问题。在现实社会中,由于人们保障需要的多层次性和多样性,依靠单纯的社会保险或单纯的商业保险往往难以满足其生活保障需要,所以,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在许多国家能够并行不悖,共同构成国民生活的经济保障系统。综上可见,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是可以获得共同发展的,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需要有健全的社会保险制度和发达的商业保险。社会保障制度涉及的基本理论范畴(一)公平与效率。公平与效率同时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它们构成了发展的一体两面。然而,在不同的时代,确实会出现某种程度上的倾斜,即优先于效率还是优先于公平。客观而论,公平与效率应当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关系,但一个国家如果不能相互协调地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这两者就可能互为代价。一方面,如果只强调公平,势必会阻碍人们追求效率的积极性,损害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最终结果将是全社会的“共同贫穷”;另一方面,如果一味地追求效率,其结果必然是收入分配差距悬殊和社会成员之间不平等加剧,这不仅与社会经济发展的最终日标相悖,妨碍社会的发展和共同进步,而且导致社会问题、社会矛盾、社会冲突的深刻化,最终同样损害着经济社会的正常发展。因此,在人类社会发展的长河中,公平与效率并不存在谁优先的问题,但在一定的发展时期却可能因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而需要有所侧重,一定时期内侧重于公平或者侧重于效率,最终都是为了公平与效率的相互协调、相互促进。一方面,公平目标的实现,可以增加低收入阶层的收入,提高其文化素质和健康水平,还可以防止社会成员贫富两极分化,减少社会阶层对立和冲突,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从而有利于维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高效率;另一方面,如果效率提高了,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必定使物质财富极大丰富,进而为促进社会公平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并最终实现全社会的共同富裕。由此可见,从长期发展的角度看,公平和效率是发展进步的一体两面,公平可以促进效率,效率可以促进公平,二者都是促进社会进步、满足人们发展需要的手段。(二)政府与市场:工业化国家的发展实践已经表明,政府不是万能的,市场同样不是万能的。市场失灵现象的存在,以及市场不可能自动地解决好公平问题,也不可能真正实现平等、共享的目标,表明需要政府的干预和调控;而政府失灵现象的存在,又使市场有参与的必要性。因此,政府和市场都不是万能的,它们之间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单向选择关系,而是在双方合理分工的基础上,建立有效的选择和协调机制,实现资源配置最优化和交易成本最小化。(三)权利与义务:根据辩证唯物主义,权利与义务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关系。首先,二者既对立又统一,既严格区别又互为条件,世界上没有无权利的义务,也没有无义务的权利,权利的实现需要义务的履行,义务的履行又为权利的实现提供了可能性。其次,权利与义务密不可分,某人具有了某种权利,那么同时也意味着另外一个人(或一些人)负有相应的法律义务;反之,某人承担了法律义务,也就意味着另外一个人(或一些人)产生了权利,两者共同构成权利义务法律关系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可见,权利和义务不可能孤立地存在和发展,任何一方的存在和发展都必须以另一方的存在和发展为条件。再次,权利和义务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对于获得者是权利的,对于付出者则是义务;在一些情形下所承担的义务,必然在另一些情况下享有相应的权利,一方有什么权利,他方便有什么义务,一方有什么义务,他方便有什么权利。最后,权利与义务具有双重关系,这种双重关系表现在,一是权利义务主体所享有的权利与其自身所负有的义务的关系,二是他所行使的权力与他人所履行的义务的关系。一个人可以放弃自己的权利,但他必须履行所承担的义务。在社会保障中,强调遵循权利和义务相结合的原则,但不同的项目又具有不同的侧重和表现。从总体而论,社会保障权利的享有需要以履行法定的义务为前提。国家或政府作为社会保障的实施主体,有向被保障者收取社会征收付费的权利,但必须履行向社会成员提供风险保障的责任;对于被保障对象亦同样如此,其保障权益的实现也需要以付出一定的保险费或其他形式的支出(如税收)为前提。社会成员申请救助时需要经过如下程序:申请、调查、审核与批准、发放保障金社会服

务的内容:1、满足社会成员基本生活需求的社会服务2、满足社会成员共同生活需要的社会服务,市政建设,公共交通,治安,社区和企事业单位的社会福利体系;生活小区的绿化,公共阅览室,娱乐设施,3、针对特殊困难者的社会服务,包括老年人,残疾人,孤残儿童以及其他特殊需要的个人和家庭。、社会服务主要特征:1、福利性,不以盈利为目标,实现社会性目标,免除和降低收费2、个体性,针对个人的社会服务,满足个人对各种服务的需求。、3、救助性,从实践模式上看,社会福利和社会救助项目上有一点的交叉,一些福利项目包含社会救助的因素。社会福利:国家和社会通过社会化的福利津贴、食物供给和社会服务,满足社会成员的生活需要并促使其生活质量不断得到改善的一种社会政策。概念包括一下层次:第一,国家和社会是社会福利的责任主体,国家颁布相关法律和对各项福利事业进行规范。如我国的《残疾人保障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二,它与其他社会服务相比,其本质主要体现在经济福利性上,从而即属于第三产业范畴,又不同于一般的第三产业,是难以采取市场调节的社会公共领域,政府的呵护政策的扶持往往是其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第三,它强调社会化,即福利提供必须是开放式的,因此,严格而论,由各机构提供给员工的福利不能算是社会福利。第四,社会福利的供给,采取的主要提供服务方式。第五,社会福利的目标,不单是为了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或解除社会成员的后顾之忧,而且还在于促使社会成员的生活质量不断得到提高和改善。社会福利的分类(一)残补型和制度型(二)按照社会福利资源的提供方式:现金给付、实物给付、社会服务。1、现金给付,称为社会津贴或社会补贴,它是政府在实施某项可能影响居民物质利益的社会经济政策,为了使居民能够分享经济发展成果,或者使居民不致因新政策出台使生活水平下降而为居民普遍提供的一种津贴,如;政府的物件补贴,2、实物补贴:政府和社会通过举办各种社会福利事业向社会提供各种社会福利设施等实物的形式来体现社会福利待遇。如;食品券供应,教育事业,义务教育,文体设施,疗养院3、社会服务;政府和社会为了解决社会成员的生活困难,使其生活更加方便和愉快,有社会福利组织及其人员向社会成员提供服务的方式来实现的社会福利形式,它主要通过社区组织和福利机构来实现,主要形式是社区服务,如举办各类福利院,福利工厂,福利卫生医疗机构,福利性娱乐场所等,以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和水平。(三)按社会福利资源的分配方式划分:全民性福利和选择性福利。全民性福利:在社会福利资源分配的过程中,不论贫富,皆有资格享受社会服务。特点: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机会来享受社会福利服务,最大的缺点;容易造成国家的财政负担,阻碍社会经济的正常发展。选择性福利:通过社会福利机构将社会福利资源分配和那些真正需要福利服务的低收入者,其服务对象具有选择而非全民的。通过‘家计调查’,如:家庭补助,住房福利。缺点:对接受福利者的隐私保护不够,容易影响接受福利者的正常态度和心理健康的健全发展。(四)因福利意识形态的差异,形成四种不同的社会福利模式。反集体主义的福利模式、半集体主义的福利模式、费边社会主义福利模式、马克思主义社会福利的基本内容福利津贴是一个重要的福利资源分配形式,如教育津贴,失业津贴,养老津贴,此外,医疗卫生服务,公共教育,住房福利,社会服务,也是恶狠狠福利的重要内容。社会福利的特点:1.保障对象全员化2.保证项目广泛3.资金来源多渠道4.保障水平弹性化社会福利通过三条途径来满足人们的需要;减少困难增能提供所需的资源。1、减少人们说面临的困难。如残疾人需要教育,物理治疗,拥有医疗保险和环境的改善。2、增强他们满足自身需要和克服障碍的能力。不知道哪些可能的福利服务可以利用,又不知道怎样得到他们。福利服务通过提供信息和增强人们自主的行为能力。3、提供金钱,食品,住房,衣物,咨询,医疗保险,情感支持等。社会福利我国社会福利子系统包含如下主要项目:老年人福利、残疾人福利、妇女儿童福利、其他福利社会救助,是指国家与社会面向由贫困人口与不幸者组成的社会脆弱群体提供款物接济和扶助的一种生活保障政策,它通常被视为政府的当然责任或义务,采取的也是非供款制与无偿救助的方式,目的是帮助社会脆弱群体摆脱生存危机,进而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社会救助的外延,包括贫困救助、灾害救助及其他针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扶助措施。这一含义可作如下解析:1社会救助是一种政府或社会的行为。 2社会救助的对象,是容易道遇生活困境的社会脆弱群体。3社会救助的目标,是满足社会成员的最低生活需要。社会救助的功能1.缓解贫困问题是社会救助最基本和最直接的功能2.社会救助推动着社会公平和社会文明进步3.社会救助是国家宏观调控的工具社会救助的管理模式主要有三种类型:1.中央政府集中管理型2.地方政府管理型3.中央和地方分层管理型社会救助的基本特征(一)最低保障性(二)按需分配(三)权利义务单向性(四)全民性社会救助的特点:第一,社会救助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国家财政预算拨款。第二,社会救助通常被认为是政府对国民的应尽责任,是低于贫困线或最低生活保障线的国民应该享受的一项基本权利。第三,社会救助的对象是社会成员中的一个特殊弱势群体。第四,社会救助的目标是帮助贫困人群等维持最低生活水平,其标准低于社会保险的要求。第五,社会救助需要救助者依法自愿提出申请,经救济机构调查并批准后方可获得救助。社会救助是指国家和社会依据法律规定,面向不能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低收入家庭提供经济帮助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它是现代社会保障体系中具有基础地位的一个重要子系统。社会救助体的分类(一)依据救助的实际内容分类:社会救助可分为生活救助、灾害救助、失业救助、住房救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法律援助、农村扶贫开发等。(二)依据救助的手段来划分.社会救助可以划分为现金救助、实物救助、服务救助及以工代赈等。(三)依据救助时间的久暂分类:社会救助可以划分为定期救助和临时救助。社会救助体系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对于低收入群体及不幸者所进行各种救助项目所形成的一整套制度框架体系。社会救助制度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社会救助是最先形成的、历史最悠久的社会保障形式,各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均是在原来社会救助措施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起来的。第二,社会救助是保证社会成员生存权利的最后一道防线失业保险待遇1、失业保险待遇的领取条件:失业者在法定的劳动年龄内并具有劳动能力失业者必须在事业前参加了失业保险和缴纳失业保险费向失业保险机构登记失业并接受职业培训和职业介绍2、失业保险待遇水平:待遇给付遵循如下原则:保障失业者及其家属的基本生活的原则、待遇水平必须低于失业者原工资水平的原则、权利和义务相结合的原则。确定失业保险金额给付的方法:工资比例法均等法混合法。我国目前的支付标准;高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低于最低工资标准失业保险待遇的领取期限包括等待期;失业后,必须等待一个时期,才能领取到失业保险金。最长给付期:两种确定方法:一是最长给付期和参加失业保险时间的长短联系,二是最长给付期和失业时间的长短联系起来。我国是第一种:缴费1-5年,最长12隔月;缴费5-10年,最长18隔月;大于10年的最长领24个月失业保险待遇停止支付的各种情况一是不愿意或故意失去职业介绍机构介绍的工作,拒绝培训、企图骗取失业保险金。我国规定:重新就业的,应征服兵役的,移居境外的,无正当理由、拒绝介绍介绍的工作的,有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工作的失业保险的覆盖范围覆盖范围的大小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价值取向、历史传统有很大关系,因此,各国的范围不完全雷同失业保险的目标和功能目标是:1、从失业者层面讲:通过对非自愿失业者提供物资帮助,使他们在失业期间的基本生活得以维持,从而为他们再就业提供了缓冲期,使他们有时间寻找新的工作,同时还为失业者提供就业培训和就业指导,通过帮助失业者提高劳动技能促使他们尽快实现再就业。2、从社会经济层面;通过保障尽可能多的失业者失业期间的进步生活,来维持社会的安定、缩小劳动者之间的收入差距,同时保证劳动力的合理流动,促进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经济的发展,发挥“自动稳定器”作用。功能是:1、保障基本生活功能,另外就业保障功能有逐渐增强的趋势。2、合理配置劳动力功能:一是劳动者有条件寻找兴趣能力相符合的岗位,二是用人单位减轻了向外排斥冗员的经济社会压力,有利于制定理性的,合理的用人决策。3、促进就业功能。职业培训职业介绍再

就业的直接推动4、稳定功能:一是社会稳定功能二是经济稳定功能 5、调节功能调节贫富差距劳动力的合理配置,调节经济运行失业保险基金的筹集和使用失业保险基金一般包括三方面的内容:1、是资金来源:政府承担行政管理费和弥补基金字,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共同支付失业保险费是比较常见的2、是筹资方式;一是征收失业保险税,二是按工资的一定比例征收失业保险费(起始标准和最高标准两种),三是按固定金额征收3、失业保险支出:一是失业保险待遇:失业保险金、失业补助、附加补助金。二是促进就业支出:开展就业培训支出、抑制失业及开发就业岗位支出、职业介绍支出、关于失业保险费、中国现行是列入政府预算,有财政拨付失业保险类型的划分1、按是否自愿可分为:强制失业保险和非强制失业保险2、按失业者获得失业保险金的不同依据可分为:权力型失业保险(强制和非强制型失业保险都属于此类)和调查型失业保险(失业补助)3、按失业保险制度层次上的不同安排可分为:单层次失业保险和多层次失业保险失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失业:具有劳动能力的处在法定劳动年龄阶段并有就业愿望的劳动者失去或没有得到有报酬的工作岗位的社会现象。狭义的失业者:处在法定劳动年龄范围内虽有劳动能力和劳动意愿但没有工作岗位的劳动者。需要具备以下三个条件:一是处于劳动年龄内二是必须有劳动能力三是必须有就业愿望。W我国的社会福利项目:老年人福利,残疾人福利,妇女儿童福利,其他福利。我国残疾人福利事业发展的问题:1.残疾人福利事业推进过程中的行政化现象严重,会影响民间残疾人福利事业的发展壮大。2.福利服务水平低,供需矛盾突出。3.残疾人福利事业的筹资渠道较单一,主要是财政拨款,这导致了社会资源动员不足。五保供养的对象。是指农村居民中无法定扶养义务人或者虽有法定扶养义务人但扶养义务人无扶养能力的、无劳动能力的、无生活来源的老年人、残疾人和末成年人。五保对象的确定由村民本人申请或者由村民小组提名,经村民委员会审核,报乡、民族乡、镇人民政府批准,发给《五保供养证书》。五保对象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经村民委员会审核,报乡、民族乡、镇人民政府批准,停止其五保供养,收回《五保供养证书》:有了法定扶养义务人且法定扶养义务人具有扶养能力的;重新获得生活来源的;已满16周岁且具有劳动能力的。五保供养的含义。是指对符合规定的农村居民,在吃、穿、住、医、葬方面给予的生活照顾和物质帮助。五保供养的内容。包括:一是供给粮油和燃料;二是供给服装、被褥等用品和零用钱;三是提供符合基本条件的住房;四是及时治疗疾病,对生活不能自理者安排人员照料;五是妥善办理丧葬事宜。五保对象是末成年人的,保障他们依法接受义务教育。五保供养的实际标准。不应低于当地村民的一般生活水平,具体标准由县级人民政府规定。五保供养的形式。对五保对象可以根据当地的经济条件,实行集中供养或者分散供养。具备条件的乡、民族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兴办敬老院,集个供养五保对象,五保对象人院自愿、出院自由。实行分散供养的,应当由乡、民族乡、镇人民政府或者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受委托的扶养人和五保对象三方签订五保供养协议。五保供养的性质。是农村的一项集体福利事业,它由负责管理社会救助事务的民政部门主管,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负责提供所需的经费和实物,乡、民族乡、镇人民政府负责组织五保供养工作的实施。五保供养所需经费和实物来源。从村提留或者乡统筹费中列支,不得重复列支;在有集体经营项目的地方,可以从集体经营的收入、集体企业上交的利润中列支。灾区和贫困地区的各级人民政府在安排救灾救济款物时,应当优先照顾五保对象,保障他们的生活。五保制度,是针对农村中缺乏或丧失劳动能力、无依无靠、没有生活来源的老、弱、孤、寡、残疾人员,由乡、村两级组织负责向其提供保吃、保穿、保住、保医、保葬和保教等五个方面的援助的一种社会救助制度。

X现代社会保障体系的发展大致可划分为如下三个阶段:1.面向贫困人口与工业劳动者的阶段2.面向贫困人口与一般劳动者的阶段3.面向全体国民的阶段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特征:1.社会保障在性质上表现为全民普遍性福利。2.社会保障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社会成员的生活质量和促使整个社会和谐发展。3.社会保障项目走向完备化。4.实施过程进一步社会化。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发展规律(一)立法先行(二)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三)协调发展(四)多样化发展Y“养懒汉”现象:所谓“养懒汉”就是因为社会保障制度对于那些游手好闲,专靠社会福利与救助过活的人的过度帮助。使得干工作赚工资,不如在家里吃救济合算。于是,一种原本为了实现公正的体制,就造成了一种新的不合理。也就是说,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失业,选择获得救助,从而导致劳动力市场开始匮乏,制度将原本勤劳的人们,养成了懒汉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目的是帮助贫困人群度过最艰难的时期而不是把谁当懒汉养起来的,它同时还应具备一个前提,即所有具备劳动能力和劳动机会的人都要积极参加劳动。对那些确实有劳动能力和劳动机会但拒绝劳动的人,不仅应受到舆论的谴责,也应受到制度的警告乃至“排斥” 。排斥的目的不是剥夺其基本生存权,而是促使其参与劳动(尤其是参加社区组织的各类公益劳动)。应当认为,有劳动能力和劳动机会的人参加劳动,是政府以及社会的一种要求,不能讲任何条件。而诸如某些低保人员所说的“忙乎上一个月才挣三四百块钱,比低保费高不了多少。”的理由,永远不应被政府认可。这是因为:个人算经济账只能限于个人参与社会价值交换的领域,而吃政府低保不能被视为个人“算经济账”的理由。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不能养懒汉”无疑是正确的,但这绝对不能成为不发展社会保障和不增进国民福利的理由。我们在讨论立法的时候,已经接受一个符合现代文明的立法观点,就是宁愿暂时放掉一个疑犯,也绝对不要冤枉一个好人。将这条文明法则移到社会保障领域就是,宁愿养一个懒汉或者少数懒汉,也不能让多数人因缺乏社会保障而陷入生存恐惧之中。对于懒汉现象,只能通过完善我们的制度并强化管理与监督机制,但千万不能以此为由来否定社会保障制度的作用和政府在建设社会保障制度及促进国民福利增长中的重大责任。当然将高福利看成病态,并不分对象地评论福利病,是不准确的。不少国家,至少在福利国家不仅没有看到病态,反而都是健康的、有序的、和谐的、文明的。我们的社会保障达不到这样的高度是一回事,但否认福利社会的美好及忽略人民对福利增长的需求则又是一回事。就现阶段中国社会保障与福利水平的现状而言,我们需要做的恰恰是努力加快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步伐,实现人人享有社会保障,让全体人民在减少后顾之忧的同时共享国家发展成果。养老保险的管理世界各国不统一,各种独立性的机构或基金会,政府部门1投资模式:个人账户,由投资公司分散管理智力;个人缴费建立基金,由公共机构集中管理和投资-- 新加波。强制性职业养老金,要求建立缴费确定型个人账户进行积累;社会保障信托基金现收现付型2管理模式:直接有政府部门管理由自治公共机构管理由私营基金公司管理养老保险的基本内容及范围养老保险制度包含的主要内容:覆盖范围基金筹集、运营管理和使用养老金的享受条件和待遇标准养老保险金管理和监督机制等。覆盖范围:指法定的适用对象和适用人群。因各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同,覆盖范围的宽窄也有差别。基金来源是制度存在的基础,四种来源方式三方共担雇主和雇员雇主和国家完全由个人负担申领条件;年龄条件(养老金提前支取制度,推迟退休制度)缴费条件:参加养老保险的年限和缴费的年限其他条件工龄条件居留条件养老保险的特征1、普遍需求。现代社会,随着家庭规模的缩小,保障功能的弱化以及市场竞争带来的各种风险的集中化和多重化,任何人都不能保证自己的老年没有风险。因此,养老保险成为社会成员最普遍的需求。另外从待遇看,只有养老保险在享受权益方面也能满足普遍性需求。2、地位特殊。一方面,老年风险的普遍性决定了这种风险的影响面和波及层的广度和深度,安度晚年是传统文化和道德规范下理想的晚年生活方式,这决定了老年风险是应急得到最高重视的一种风险。另一方面,养老保险待遇高、领取时间长、基金收支规模庞大,这就决定养老保险不仅是最重要的社会保险项目,在这边体系中也有举足轻重的地位。3长期积累。缴费时间长达数十年,领取时间也是长达十多年到数十年不等固有特性。4管理复杂。体现在长期积累带来了制度设计与管理的难度;基金规模庞大,保值增值的负担也很繁重。采取多层次体系,与其他项目的单一层次不同。养老保险模式划分一、养老保险责任承担模式:根据养老保险的责任承担机制,可划分为:1、政府负责型。(全民性)指政府直接负责的养老保险指导制度,通常以国民年金的形式存在。在这种模式下,

企业和个人承担社保的纳税义务,政府通过预算来为国民提供养老金,政府对养老保险事务实行直接管理并严格控制。最大的特征是,强调政府责任,实现养老金待遇的普遍性,发放对象包括所有的老年人,充分体现了公平性。不足:可能因人口老年化而给财政带来日益沉重的负担。2、责任分担型(选择性)是由政府、单位或雇主、个人等多方分担养老保险责任,是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发展的主流模式。特点:养老责任由多方公担或分担,有利于养老责任风险的分散和财务稳定。权利与义务相统一,较强的互济性大多数国家选择的制度模式。缺点;实行强制性的责任共担,无法覆盖全体国民,只能适用劳动者甚至主要是工薪劳动者,属于选择性的制度安排,3、个人负责型。国家通过立法规定劳动者参与养老保险制度,但国家和政府均不承担缴费义务,而是完全由劳动者个人缴费,所缴保险费完全记入个人账户,通过市场机制实现有偿运营,所赚收益在充实到个人账户,劳动者退休后可以领取自己账户中的养老金用于养老。特点:强调个人自我负责,起到提高储蓄率刺激经济发展的作用。对个人有一定的激励作用。缺点:缺乏互助性共济性和风险分散功能,无缩小不公平和维护公平的功能。4、混合责任型。(体系内部多样性)既有政府负责层次,又有两方或三方分担责任层次,还有个人负责层次,这种多层次结构的养老保险体系作为责任分担的演变,为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提供了更新和更有效的方案。二、养老保险的财务模式1、现收现付式:优点;收支关系简单清楚,管理方便,无资金贬值的风险与保值增值的压力。缺点:因各期支付额不同而造成税费率波动大,给企业的成本核算带来负面影响,养老金的完全代际转移不仅使劳动者社会保险的权利义务关系难以得到准确体现,而且容易造成劳动者代际的矛盾激化。2、完全积累式:特点:强调长期平衡,费率较为稳定,能够积累起养老保险基金。优点;能够预防人口老年后的冲击,使资金的收取能与企业的经济条件相联系劳动者的权利义务关系胶紧密。缺点:固定的费率标准难以适应经济的发展变化通货膨胀导致基金贬值风险的客观存在又使基金保值增值的压力倍增对每个企业与每个劳动

者分别理账户且需历经多年而使管理工作难度倍增。3、部分积累式:优点:既能满足一定时期内的养老保险基金支出,又能有一定的资金积累,既不会超过企业与个人的经济承受能力,有因阶梯时间不太长而易预测,面临的保值增值的压力也不会太大。三、养老保险基金运行模式1、社会统筹式:高度社会化,大数法则发挥到极致,短期基金平衡,人口结构稳定前提2、个人账户式:没体现大数法则,保值增值压力大3、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个人所缴全部记入个人账户,其余社会互济,计发时实现结构性组合。四、养老保险缴费与给付模式1、养老保险的缴费模式:给付确定模式实质上“以支定收”模式,维持的是短期内的横向平衡,——现收现付模式联系。缴费确定模式实质上“以收定支”模式,维持的是长期内的纵向平衡,——完全积累模式联系2、养老保险金的给付确定模式.按养老保险金的给付标准是否与享有者的收入水平有关,可将养老保险划分为普遍生活保障模式和收入关联模式。普遍生活保障模式对所有老年居民都提供养老保险,保险金的标准是统一均等的,基石:政府财政的有力支持。收入关联模式:强调保费一般由三方共担,社会保险的缴费额度和养老保险金的给付标准都与劳动者退休前的工资收入有关联。权利与义务的平衡。养老保险社会养老保险是由国家依法强制实施的、面向全体劳动者的一项社会保险制度,根据这项制度,劳动者达到一定的条件如年龄、身体状况、工龄或参保期限等,即可从有关国家保障机构领取养老金,从而使自己年老时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医疗保险医疗社会保险就是在被保险人因健康原因而暂时失去劳动能力并失去经济来源时,国家和社会有责任按照有关立法,对受保人提供医疗服务和一定的收入补偿的保险制度。医疗保险待遇的给付两种方式:后付制,按服务项目付费;预付制,总额预算包干按人头付费按病种付费工资制等方式1、按服务项目付费医疗保险机构根据医疗机构上报的医疗服务项目和服务量向医疗机构支付费用。优点:实际操作方便,适用范围广泛缺点:医疗机构有提供过度服务甚至虚报的动机,医患双方缺乏费用控制机制,造成医疗浪费的后果2、按人头付费优点:有利于医疗费用控制和卫生资源的合理利用。缺点:可能鼓励医疗机构以较低的医疗费用而减少服务或提供服务质量的现象3、总额预算制。特点:医疗机构必须为前来就诊的被保险人提供合同规定的服务,自负盈亏。4按病种付费,亦称按疾病诊断分类定额支付。优点:可以激励医院为获得利润主动降低成本,缩短平均住院日,一定程度上减缓和控制医疗费用上升的趋势,缺点:难以在水平不同的医院,服务项目,质量以及病例的组合建立准确恰当的分类系统,尤其是诊断界限不明时,容易诱使医生令诊断升级,获得较多的费用支付,而且标准复杂,调整频繁,管理成本高。5、工资制。优点:医疗保险机构能够较好地控制医院的总成本和人员开支,医务人员的收入也有保障。缺点:支付医务人员的费用是固定的,与医务人员提供的数量和质量无关,不能形成对他们的激励机制,可能导致医疗服务的质量下降医疗保险的基本内容(一)、医疗保险的当事人:政府医疗保险机构、医院服务方被保险方雇主(二)、医疗保险基金的筹集:1、医疗保险基金是医疗保险制度的物资基础,它是医疗保险机构依法通过对法定范围的单位和人群征收医疗保险税费来筹集的。2医疗保险基金通常体现出强制性、费用共担、收支平衡的原则。3、医疗保险的财务机制也分为现收现付制、积累制、混合制,大多数是现收现付制。4、基金的筹集渠道,主要有政府专门税收、雇主和雇员缴费、公共财政补贴以及利息、滞纳金等其他收入。5、保费缴纳方式:固定保险费金额制工资或收入挂钩制医疗保险及其特征1、支付形式为非定额的费用补偿。通过提供相应的医疗服务老达到恢复患者健康的目的,这种费用补偿待遇与缴费的多寡无关而与医疗费用直接相关。2、补偿期短但收益期长。疾病的随机性和不可预测性,补偿也不确定性,通常疾病的时间短,所以补偿期也短,但医疗保险伴随参保人员一生。3、涉及关系非常复杂。医疗保险涉及到政府、用人单位、医疗机构、社会保险机构、医疗机构和患者个人等多方之间复杂的权利义务关系,要处理好这样复杂的关系,必须要兼顾各方主体的权益并对各利益主体形成一种制衡机制。4医疗服务消费具有不确定性和被动性。医疗服务提供者始终处于主动地位,服务提供也处于相对垄断地位,由于信息不对称,患者始终处于被动地位,患者很难通过市场手段选择医疗服务的内容和数量,也没有足够的动机去控制医疗费用的支出。医疗保险制度实践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1、应当突出强调解除人民疾病医疗的后顾之忧,保障劳动者的健康和努力提高国民身体素质和宗旨。2、西药理性看待医疗费用的增长3、在坚持责任分担的原则下合理确定缴费标准4、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医疗技术和信息技术5、加快改革医疗卫生体制和医药流通体制,完善付费方式,监督机制和医疗机构费用控制意识,发展预防服务和基层社区型医疗服务。医疗服务1、世界各国,医疗服务都是社会福利制度中重要组成部分,2、基本目标是;降低各种疾病的发生和危害。满足社会成员的卫生要求,提高社会的健康水平,并进而促进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3、尽管各国的医疗服务因政府的干预程度与方式有差异,但基本的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预防性医疗服务:公共卫生计划一般包括三个方面的作用;提供预防性的卫生服务、促进健康行为和改善健康环境。二是治疗性医疗服务;包括由政府投资建设公共医疗措施,建构社会医疗服务网络,合理配置医疗服务资源,通过政府公共资金的投入而降低医疗服务价格等方面的公共行动。三是针对专门人群的医疗服务。妇幼保健,老年人医疗保健服务,残疾人医疗康复事业,针对低收入群体和其他一些特殊困难群体的医疗卫生政策。影响慈善事业发展的因素一)社会因素:1.意识形态:一般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上形成的系统的思想观念,其内涵十分丰富。这里只介绍价值观、宗教。文化传统以及舆论导向对慈善事业发展的影响。2.特殊环境因素。(二)经济因素一般来讲,人们认为经济发展对于慈善事业来讲是利好消息。(三)政府介入:1.基本社会保障制度2.鼓励政策3.管理体制和立法影响社会保障发展进程的因素1社会因素. 2. 经济因素3. 政治因素4历史文化因素5国际因素.员工福利与基本社会保障制度的关系员工福利与基本社会保障制度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一对范畴,两者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性质不同、受益范围不同、内容不同、目标不同、调节机制不同。员工住房福利的概念及形式住房福利可以分为法定住房福利和补充性住房福利。补充性计划概括为三类:现金补助类、实物

资助和购房贷款类等。员工住房福利的特点1.具有激励因素的特点;2.具有资源性的特点;3.具有多样性的特点;4.

企业自主管理

Z灾害救助,是指国家和社会对在遭遇各种自然灾害及其他特定灾害事件等袭击并因此而陷人生活困难的社会成员给予一定的现金或实物或服务援助,以帮助其度过特殊困难时期的一种社会救助,它是社会救助体系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整个社会保障体系中的特殊保障制度安排。其目的是通过对遭遇灾害袭击的社会成员的救助,使其尽快恢复正常的生活,同时减少道灾地区的破坏后果并使灾区社会尽快恢复正常秩序。灾害救助的方针及内容中国政府奉行的灾害救助方针是“依靠群众、依靠集体、生产自救、互助互济,辅之以国家必要的救济和扶持”。根据灾害救助的实践,其内容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救助灾民生命。灾害尤其是突发性重大自然灾害的发生是以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为特征的,因此,尽最大努力最大限度地减少和抢救灾区伤丈人员是灾害救助的最直接目的和基本内容。2为灾民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灾害的发生往往使灾民的衣、食、住、医等生存条件丧失,这就要求灾害救助在抢救灾民生命的同时,还必须迅速解决好灾民基本生活问题,为灾民提供基本的生活资料,包括发放食物、水、搭建帐篷,以及提供必要的药品等救灾物品。3安抚灾民情绪,实施精神救灾。大灾的发生不仅严重破坏灾民的生存条件,还冲击着灾民的精神和心理,从而产生不利于恢复的消极情绪和心态。实施精神救灾,安抚灾民情绪,重构被灾害破坏了的精神世界,日益成为各国灾害救助的重要内容。4帮助灾民确立自行生存的能力。灾民自行生存能力,是指灾民在大规模救灾活动停止后,依靠自己的力量,进行正常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的能力。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政府在灾后不再帮助灾民,许多国家在灾后也会出面帮助重建灾区社会,但主要依靠灾民自己来恢复受创的生活与生产条件。因此,恢复或帮助灾民确立自行生存的能力,既是灾害救助的重要内容,也是灾害救助的根本目的。灾害救助的基本特征灾害救助的急切性、灾害救助内容与方式的多样性、灾害救助的非经常性、灾害救助的不确定性早期社会保障发展的简要评论第一,性质上是居高临下的施舍型。第二,根本目的是防止被统治者反抗。第三,保障项目是极端有限型。第四,保障水平是极端低下型。第五,保障效果是不良型。政府对企业年金的监管政府的介入主要体现在推动立法,监督和税收政策上。1.推动立法并完善法制2.依法监督3.税收政策政府在补充保障中的职能尽管补充保障在某种意义上排斥政府的行政干预,但它的发展同样需要有政府的政策扶持甚至财政援助。政府的责任主要包括:推动立法,实行监督,宏观调控,政策引导。中国的工伤保险的实施范围工伤保险的主要目的:保障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职业病的劳动者获得医疗救治和经济补偿,同时促进工伤预防和职业康复,分散用人单位的工伤风险。实施范围:一是各类企业二是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三是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等参加工伤保险的办法另行制定。中国的基本养老保险及范围95年确立由政府主导的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97年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标志着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职工养老保险模式初步确立。覆盖范围:各类企业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及其职工,(自由职业人员和个体工商户)申领条件:国家法定退休年龄和在几遍了养老保险的范围内并且参加保险缴费期限满15年未满15年的,个人账户一次性支付给本人中国的基本养老保险面临的问题及解决办法1人口老龄化的压力2、基金保值增值的压力在持续扩大。解决办法:1、统帐结合的模式可以向普惠式的国民养老金制度与差别性职业养老金制度的双层结构发展。2、合理确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保障目标和财务机制中国的老年人福利(一)物质生活福利:大体上可以归纳为:1.是建立福利院、敬老院、老年公寓等收养没有生活保障的老年人,并扩大到对社会上一般老人的收养安置,为老年人解决生活照料、医疗保障服务以及精神上的孤独问题。2.向困难老年人提供生活补贴。(二)医疗保健服务:开展定期的身体检查;挂号、看病、取药“三优先”;建立老年康复疗养机构。三)其他服务中国的失业保险1999年,国务院颁布《失业保险条例》标志失业保险制度的基本确立。我国就业形势长期严峻,失业保险应当不断强化促进就业的功能,因此,就业保障是中国失业保险泽度的发展方向,这种转变是更主动、更积极地从根本上解决失业人员的生活保障问题的制度安排,它也意味着促进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和保障失业人员的基本生活将是失业保险制度的未来发展的两个基本目标。中国的医疗保障建国初:公费医疗、劳保医疗、农村居民合作医疗。现行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98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建立起来,它的主要内容包括:1明确强制性参保的人员范围,即城镇所有的用人单位及其职工和退休人员都必须参加基本医疗保险。2确立新的医疗保险筹资机制,明确医疗保险费有用人单位和职工共同负担3、确立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模式,明确划分基金和个人账户的支付范围、支付方法。个人账户用于支付小额和门诊费用,统筹基金主要支付大额和住院治疗费用,有医疗保险经办机构统筹调剂使用,按医疗费的一定比例支付。4、基本医疗保险管理和服务实现社会化。统筹层次是地级行政区,专款专用,收支两条线,健全的基金预决算制度,财务会计制度,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内审制度。5、推进医疗机构改革,提法哦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水平中国的医疗保障主要政策: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诊疗项目和医疗服务设施标准以及相应的管理办法,确定了基本医疗服务的范围和标准。实行医药分开核算分别管理,对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的医疗机构和药店实行定点管理。对医疗机构进行调整、改革,规范医疗行为,提高卫生资源的利用效率。积极发展社区服务项目,其中基本医疗服务项目可以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特殊政策规定:在覆盖范围之外的人,需要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来解决,在这个体系下,公共卫生构成了社会医疗保险的重要基础,医疗救助弥补基本医疗保险的不足,机构和雇主提供的补充医疗保险和商业医疗保险是基本医疗保险的补充。中国工伤保险待遇1、医疗待遇:一是工伤医疗费用,二是康复性治疗费用,三是辅助器具的安装配置费用,四是住院伙食补贴,五是转外地医疗的交通食宿费2、工资待遇:停工留薪期,原工资福利待遇不变,最长12个月,延长最长12个月停工留薪期满后需继续治疗的,继续享受工伤医疗待遇3、伤残待遇:一次性伤残补助金,24——6各月本人工资,伤残津贴,生活护理费,统筹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的50% 40% 30%。

4、死亡待遇:丧葬补助金 6个月的统筹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供养亲属抚恤金;一次性工亡补助 48-60个月统筹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中国社会保障立法的发展趋势1.由地方立法向中央立法发展2.由分散立法向相对集中立法发展3.由行政立法向人大立法发展4.强化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实施机制中国社会保障立法的现状1社会保障立法还缺乏合理的理念。 2立法缺乏统筹规划,体系结构残缺。3法制建设的层次低。4立法主体混乱,立法层级无序。 5欠缺与世界贸易组织的社会保险规则相适应的法律规范。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1新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不完善,社会保障明显不足2法制建设滞后3责任模糊4新制度的有效性还有待提高住房福利是各国政府必须要制定和执行的一项政策。功能上,满足人们的住房需求,缓解社会矛盾,防止形成贫民窟,为增进人们的健康做贡献。包括了一下内容:1、提供廉租房:政府直接建造大量低租公房供住房困难户、低收入户居住。2、提供住房补贴;一是用来补贴购买自住住房者的免税减税。二是租房者的现金补贴。3、住房金融改革:是政府介入住房领域的一个重要手段。住房福利四种主要的模式;1在国家有效控制下的私营机构为主体的综合型模式。--美国2公私机构互为补充的混合型模式。--日本、3政府全面直接控制的基金型模式---新加波4民间专营机构控制的互助模式。最低生活保障及其基本原则1.生存保障原则2.普遍性原则3.与当地实际生活水平相联系原则4.维护受助者尊严原则

社会保险期末试卷概要

2002-2003学年第二学期《社会保险》期末考试试题 一、名词解释:(每个3分,共18分) 1、逆选择 逆选择是指由于事前的信息不对称,信息占优一方凭借其信息方面的优势,侵占或损害具有信息劣势地位一方的利益。逆选择在保险领域表现非常明显,即由于被保险人对于自己的健康状况或财产状况相对于保险人具有更多的信息,因此,健康状况较好的人将倾向于购买生存年金保险,而健康状况较差的人将倾向于购买医疗保险,从而侵害保险人的利益。 2、转制成本 隐性养老金债务是现收现付制DB(受益基准制,defined benefit)养老金制度向参保职工作出的养老金受益承诺。转制成本是从现收现付制养老金制度向基金积累制养老金制度转轨后隐性养老金债务显性化的成本,即不考虑其他因素,只有转轨为基金积累制的那部分现收现付制养老金制度的隐性债务会显性化为转制成本。 3、社会保障私营化 社会保障私营化是继20世纪70年代现收现付制公共社会保障制度出现制度我危机后,世界性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主导趋势之一。社会保障私营化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在个人账户基础上,从受益基准制转向供款基准制;二是对社会保险基金的集中垄断性管理转为分散竞争性管理;三是鼓励社会机构参与社会保险或将某些社会保险项目委托社会机构管理;四是社会保险基金按照商业化原则运营与管理。 4、友谊社 友谊社是继《济贫法》之后的第二个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件,友谊社的会员主要是当时的熟练工人,它通过成员之间在经济上互助的方式,为他们提供丧葬和疾病方面的基本保障。会员大多来自同一行业的技术工人,定期缴纳一定数额的会费。当会员遭遇不可避免的工伤、失业、贫困、疾病、残疾和年老丧失劳动能力的种种风险后不能工作时,可以从“友谊社”领取救济,发挥社会保险的功能。 5、居养 居养是国民党政府重视的社会保障项目之一,它比施粥制度发达。居养对象为无自救方之老、幼、残疾人。其组织机构是:救济院下设养老所、孤儿所、残废所、育婴所、施药所和贷款所。如果各普通市及乡、区、村、镇设救济院,对于前列各所,得分别缓急,次第筹办,亦得斟酌各地方经济情形,合并办理。 6、福利国家 所谓福利国家,按照英国工党1945年在竞选宣言中所表示的,就是使公民普遍地享受福利,使国家负担起公民福利的职责。它贯彻“普遍性”的原则,口号是“收入均等化、就业充分化、福利普遍化、福利设施体系化”。其特点是:(1)保障范围包括“从摇篮到坟墓“的各种生活需要;(2)社会保险按统一标准缴费,统一标准给付;(3)保障水平是以维持正常生活水平为准;(4)保障基金主要由国家解决;(5)保障业务由国家设立机构统一管理。 二、填空:(每空1分,共34分) 1、影响养老保险偿付能力的因素有五个,分别是:经济发展水平、通货膨胀、利率、人口结构、人口预期寿命。 2、发达国家社会保险制度的基本特征有三个,分别是:立法较早、保障全面、给付优厚。 3、社会保险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要素的具体体现是:社会保险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调节器”;社会保险是社会发展的“减震器”;社会保险是实现经济效率与社会公平的“平衡器”。 4、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企业和个人的缴费比例分别为:6%和2%。 5、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目标有四个,分别是:独立于企事业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 6、按照社会保险的原则,社会保险基金一般来源于三个主体,分别为:国家、企业和职工个人。 7、城镇居民社会保障的“三道防线”分别是: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失业保险、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三条保障线。 8、一般来说社会保险制度有五大险种,分别为: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工伤保险。 9、哪个国家最早建立社会保险制度?哪个国家最早建成福利国家?哪个国家被称为“福利国家的橱窗”?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作者 考试批次 学籍批次 学习中心 层次 专业 完成时间 题目 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论文摘要: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是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对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构建和谐社会,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分析了建立中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必要性和存在的问题,加快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几点建议。 一、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必要性 1.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是保障农民基本权益的客观要求。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国家发展为公民享受这些权利所需要的社会保障、社会救济和医疗卫生事业”。农民是公民成员,依法享有宪法赋予的享受社会保障的基本权利 中国是传统农业大国,广大农民群众的基本要求和愿望是实现“生有所靠、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农村社会保障是实现社会公平和体现人的自由和尊严的客观要求。 2.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是农村稳定的重要保障农村的稳定是中国社会稳定的基础,“农村不稳,则国家难定”。但是长期以来,中国农村并没有建立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主要还是通过个体的家庭保障来实现“积谷防饥,育儿养老”这般的观念在农村社会根深蒂固。 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土地保障为主的农村家庭保障制度的地位和作用不断弱化,完全依靠家庭养老,风险很大。传统家庭养老保障模式受到严重挑战,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也受到严重威胁,“城乡二元制”的社会保障制度种种弊端不断显现,农民要求建立社会保障的呼声口趋强烈,都要求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这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势在必行。通过社会保障代替家庭保障和土地保障,无疑可以减轻家庭负担,缓解农村贫困,增加农民福利,维持社会稳定。

社会保障制度

期末作业考核 《社会保障制度》 满分100分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1. 社会保障管理体制 答:社会保障管理体制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概念是指国家管理社会保障的法律法规、组织机构、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的总称,它涉及社会保障体系的各方面,如社会保障立法,社会保障具体的规章制度和方法、机构设置及其职能权限,社会保障基金的管理监督,社会保障业务的经办等。狭义的社会保障管理体制是指社会保障机构的设置及其职能权限的划分。 2.生育保险制度 答:是国家通过社会保险立法,在生育事件发生期间对生育责任承担者给予收入补偿、医疗服务和生育休假的社会保障制度。 3.养老保险 答:指国家和社会通过相应的制度安排为劳动者解除养老后顾之忧的一种社会保险,目的是增强劳动者抵御老年风险的能力,同时弥补家庭养老的不足,手段是在劳动者退出劳动岗位后为其提供相应的收入保障。 4.国家卫生服务模式 答:是指政府直接举办医疗保险事业,通过税收形式筹措医疗保险基金,采取预算拨款给国立医疗机构的形式,向本国居民直接提供免费(或低收费)医疗服务。 5.失业 答:是指有劳动能力并愿意就业的劳动者找不到工作的社会现象,其实质是劳动者不能与生产资料相结合进行社会财富的创造,是一种经济资源的浪费。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简述工伤保险应遵循的原则。 答:(1)无责任补偿原则。 (2)个人不缴费原则。 (3)补偿与预防、康复相结合原则。 (4)严格区分因工与非因工的原则。 (5)统筹基金、共担风险原则。 (6)保障与赔偿相结合的原则。 (7)一次性补偿与长期补偿相结合原则。 (8)确定伤残和职业病等级原则。

社会保障学期末考试试卷一含答案

《社会保障学》 期末考试试卷一 一、单选: 1、社会保障法作为一种实体法,一般认为缘起于( )中世纪的济贫立法。 A.英国 B.法国 C.德国 D.智利 2.下列内容中不属于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特征的就是( )。 A.公平性 B.福利性 C.储蓄性 D.多样性 3、工伤保险应遵循的首要原则就是( )。 A.无过失补偿原则 B.个人不缴费原则 C.补偿直接经济损失原则 D.补偿与预防、康复相结合原则 4、社会保障作为国民收入( )的主要方式与途径,通过各项制度安排,使国民生活水平得到普遍保障。 A.初次分配 B.再分配 C.第三次分配 D.第四次分配 5、从各国实践来瞧,最为普遍的养老保险费用的分摊方式为( )。 A.由雇主、雇员与国家三方共同负担 B.由雇主与雇员双方分担 C.由雇主与国家分担 D.完全由雇员个人负担 6.工伤鉴定就是工伤保险待遇给付的( )。 A.特殊条件 B.前提条件 C.重要条件 D.唯一条件 7、军人保障的资金主要来源就是( )。 A.征收社会保险税 B.国家财政拨款 C.个人缴费 D.企业缴费 8.社会救助的目标就是满足社会成员的( )。 A.最高生活需要 B.最低生活需要 C.基本生活需要 D.一般生活需要 9、最早产生的社会保障形式就是( )。 A.社会救助 B.社会保险 C.社会福利 D.军人保障 10.在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中,救助者与受助者的地位( )。 A.就是完全平等的 B.就是不完全平等的 C.救助者地位更高 D.受助者地位更高

二、多选: 1.社会保障的基本功能就是( ABCD )。 A.调节功能 B.互助功能 C.稳定功能 D.促进发展功能 E.资本积累功能 2.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原则就是( ABCDE )。 A.公平原则 B.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原则 C.责任分担原则 D.普遍性原则 E.互济性与法制性原则 3.对早期社会保障发展的简要评论包括( ABCDE )。 A.性质上就是居高临下的施舍型 B.保障水平就是极端低下型 C.保障效果就是不良型 D.保障项目就是极端有限型 E.根本目的就是防止被统治者反抗 4、社会保障与商业保险的共性包括( ABCDE )。 A.都就是基于对特定风险损失分担的社会化机制 B.都进行风险转移 C.都以给予损失赔偿或保险金给付等方式为被保障对象提供保障 D.充足的基金就是两种保障制度健康运行的物质基础 E.都具有为偶然性的风险损失提供保障的特征 5.社会保障基金的来源渠道有( ABCD )。 A.国家财政拨款 B.雇主与个人缴费 C.发行福利彩票与社会捐赠 D.基金运营收益 三、判断: 1.社会保障的主要内容包括社会救助、社会保险与社会优抚三大部分。( ×) 2.社会保障的总目标就是帮助国民摆脱生存危机。(×) 3.所有社会保障项目的资金筹集均采取国家、企业与个人三方分担的原则。( X ) 4、我国医疗保险费用人单位按照当地工资总额的6%缴纳,个人按照本人工资的2%缴纳。( √ ) 5.福利国家型社会保障模式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社会保障项目众多,待遇标准也较高。( √ )

社会保障理论

社会保障理论

社会保障理论 第一讲社会保障 1概念社会保障是国家或社会组织依法对各种原因其基本生活发生困难的社会成员所采取的各种具有经济福利的社会措施和制度的总和 2历史演进 1)传统社会保障时期 A萌芽阶段:自然本性的流露 B慈善阶段:宗教信仰的体现 C济贫阶段:统治者意志的体现 2)现代社会保障时期 A起步阶段:社会救助的出现 B形成阶段:社会保障的产生 C成熟阶段:社会福利出台 D改革阶段:保障危机的出现 3社会保障目标: 总目标:推动社会进步,起到社会安全网和社会稳定器的作用,保障社会安定,提高社会福利,促进经济增长 A经济目标:是为稳定人民生活水平,保障社会经济生活的稳定有序的社会制度 B政治目标:是通过社会保障,保证国家的各项政策得到贯彻和实施,维持社会安定。巩固现有的社会制度 4 社会保障功能

A福利型社会保障制度 1)基本特征:a依法实施b普遍保障c公平优先 d 基金主要由雇主和政府承担 e重在提高生活保障 2)缺点:a影响劳动者积极性b通货膨胀 c企业成本增加不利于市场国际竞争 d不利于企业参与竞争,不利于劳动力流动,最终影响经济发展 B保障型社会保障制度 1)基本特征:a依法实施b基金由个人雇主和国家承担c 选择性保障 d待遇与缴费相联系 优点:强调权利义务即人的自我保护意识,强调效率及互助互济 缺点:人口老龄化,退休多工作少,没有资金准备则应付困难,国家收入投资少,消费增加 C国家性社会保障制度 特征:a宪法规定,国家统一管理b个人不缴任何费用,政府和企业承担c对象为全体公民d工会参与社会保障的决策和管理 D储蓄型社会保障制度 1)含义是指国家立法强制规定雇主和雇员的一方或多方

《社会保障概论》期末考试及答案

《社会保障概论》 期末考试试卷 考生注意:1。本试卷满分100分。 2。考试时间90分钟。 3.卷面整洁,字迹工整。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在知识经济条件下,社会得主要劳动形式就是( ) A、体力劳动 B、脑力劳动?C、简单劳动 D、复杂劳动 2、在前资本主义社会,社会劳动得主要形式就是( ) A、简单劳动 B、复杂劳动 C、个体劳动D、共同劳动 3、在劳动力市场体系中,劳动力市场运行得反馈系统就是( ) A、企业管理系统 B、市场管理系统 C、国家调控系统 D、信息传递系统 4、在计划经济时代,我国在劳动力资源配置上实行得就业政策就是( ) A、多渠道就业制 B、统包统配制 C、自主就业制 D、市场就业制?5、当前,我国政府在扩大就业方面制定政策得主要方向就是发展( )?A、第一产业 B、第二产业?C、第三产业 D、第四产业?6、目前,我国城 乡结构调整得突破口就是( ) A、发展第三产业 B、扶持中小企业 C、鼓励非正规就业D、加速城镇化 7、劳动者在一定生产技术条件与合理组织劳动得基础上,完成某项工作消耗劳动量得标准,称为()?A、劳动定额B、工时定额 C、产量定额D、人员定额 8、在每一专业或者工种内部按照业务能力与技术水平高低进行得分工,称为() A、职能分工 B、专业分工 C、技术分工D、社会分工?9、在劳动分工与协作中起着双重得量得规定性作用得就是() A、劳动定额 B、劳动定员? C、劳动定时 D、劳动定岗? 10、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建立得等级工资制,基本上属于( )?A、绩效工资制度 B、能力工资制度?C、资历工资制度 D、岗位工资制度 11、通常在企业管理中制定合理得工资制度与政策,并进行有效实施得活动称为() A、工资管理 B、工资理论?C、工资制度 D、工资级差 12、在我国,工资总额得统计时间一般以() A、日为单位 B、月为单位?C、季为单位D、年为单位? 13、劳动关系被劳动法律规范所调整而形成得权利与义务关系就是()?A、劳动法律关系 B、劳动经济关系?C、劳动生产关系 D、劳动工资关系 14、劳动合同以合同期限为标准进行分类,一般可分为( )?A、1类 B、2类?C、3类D、4类15、劳动合同得试用期,一般不超过() A、4个月 B、5个月?C、6个月D、7个月? 16、社会保障就是保障公民得( ) A、优越生活水平B、较高生活水平 C、平均生活水平D、基本生活水平 17、在我国,属于社会保障体系最低层次得项目就是() A、社会救助 B、社会福利? C、社会保险 D、社会优抚 l8、下列选项中,需要个人提出申请,有关机构审核、确定标准得项目就是( )?A、社会救助B、社会福利?C、社会保险 D、社会优抚?19、我国规定领取基本养老保险金得起始年龄为( )?A、男职工55周岁、女工人50周岁?B、男职工60周岁、女工人50周岁 C、男职工65周岁、女工人55周岁? D、男职工65周岁、女工人60周岁 20、社会保险待遇申请得审核机构就是( )?A、用人单位 B、用人单位行业机构?C、司法部门D、劳动保障行政部门 21、我国社会保障管理涉及三方面得内容,即行政管理、业务管理与( )?A、司法管理 B、监督管理?C、人事管理 D、商业管理?22、社会保险中最重要得险种就是()?A、养老保险 B、医疗保险?C、失业保险 D、生育保险 23、按照国家对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得总体思路,未来基本养老保险目标替代率大约为( ) A、40% B、50%?C、60% D、70%? 24、下列选项中,属于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得第三层次得就是( )?A、基本养老保险 B、企业补充养老保险?C、企业年金 D、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25、一般来说,恩格尔系数在40%~50%之间被认为就是( ) A、勉强度日 B、小康水平?C、富裕 D、最富裕?26、下列选项中,属于社会救助特征得就是( ) A、义务得单向性B、基金得有偿性 C、手段得单一性 D、目标得高层次性? 27、按照国际惯例,衡量贫困状况得标准一般就是( ) A、恩格尔系数 B、国际贫困标准?C、基尼系数 D、最低生活保障线 28、我国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得养老保险模式得时间就是()?A、1995年 B、1996年?C、1997年 D、1998年 29、企业职工退休后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得条件就是,其养老保险必须缴费满() A、10年 B、15年 C、20年 D、30年 30、我国政府开始进行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得时间就是( ) A、1997年 B、1999年?C、2001年 D 、2003年 二、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5分,共10分) 1、工资理论: 2、社会保障基金: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1、一个完善得劳动力市场体系得构成内容. 2、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得指导思想.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0分) 试论述面对严峻得就业形势,我国实施以人为本、以人力资源开发为中心得发展战略得原因。 社会保障概论期末考试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得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就是符合题目要求得,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得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1、在知识经济条件下,社会得主要劳动形式就是(B ) A、体力劳动 B、脑力劳动 C、简单劳动 D、复杂劳动?2、在前资本主义社会,社会劳动得主要形式就是(C ) A、简单劳动B、复杂劳动?C、个体劳动D、共同劳动

我国农村养老及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我国农村养老及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党的十七大提出,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建立和完善我国农村的社会养老保障机制,实现农民的老有所养,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 一、我国农村的养老方式的现状用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由于城乡二元经济与社会结构的存在,我国农村的养老方式仍然是传统的家庭养老,以农民子女扶养与农民个人自养相结合的方式为主。随着社会变革进一步加剧,传统养老方式受到越来越大的挑战,农村很多地区的老年人缺乏基本的生活保障。 (一)农村土地养老保障不断弱化 我国农民的养老保障曾经世代以土地为中心。改革开放推动我国不断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农民拥有土地的数量因此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递减。目前,我国有1/3省份的人均耕地面积不到1亩,有660个县的人均耕地面积不到半亩,已经接近或低于联合国测算的、土地对人类生存最低保障警戒线0.8亩。这意味着,减少了农作物播种面积,加大了农业生产继续增长的难度[1]。加上农业天生弱质和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依然低下,生产经营中的自然风险与市场风险非常巨大,绝对收益越来越低的趋势没有根本改变。在这种情况下,我国有限的土地越来越难以承载农民的养老需要。 (二)农村家庭养老方式面临挑战 我国农民的养老一直是以家庭为主。由于各种原因,农村家庭养老的问题日渐增多。 首先,家庭养老投入受到制约。人口流动性增强和社会价值观转变,使得更多的农村年轻人到外地独立谋生,以至于不能够切实地承担起扶养老人的责任。在农村,农民用在子女身上的花费,远远高于所支付的养老费用。农民家庭的财富由父母向子女转移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产生了“重幼轻老”的社会现象。 其次,家庭规模逐渐缩小,农民子女凸显养老负担。由于实行计划生育政策,规模小型化成为农村家庭的发展趋势。据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资料,农村家庭户均规模3.65人。越来越多的农民独生子女将形成“四二一”的家庭格局,一对夫妇可能赡养4个老人。农民子女的养老负担逐渐演变成突出的社会问题。 再次,农村老年人自养比例上升。子女不赡养,或者只提供很低的养老保障,老年农民只有自养。目前,农村老年人自养比例逐渐上升。他们年老体衰,生产经营能力很低,导致生活质量不断下降,已经沦为农民群体中的弱势群体。 (三)农村人口老龄化拖累农民改善养老状况 根据联合国的统计标准,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内,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7%,这个国家或地区就进入了人口老龄化社会。2006年2月,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发布的《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表明:2001—2020年是中国社会的快速老龄化阶段。到2004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1.43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0.97%。同时,我国农村老年人口为8 557万人,占全国老年人口总数的65.82%。农村老龄化水平高于城镇老龄化水平1.24个百分点。这种城乡倒置的状况将持续到2040年[2]。我国农村已经完全进入老龄化社会。农民老年人队伍数量庞大,不仅影响他们自身的生存质量,而且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中的重大人口因素。 (四)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加重家庭养老负担 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正处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需要大量的农村人口,特别是具有较高文化程度的农村青年进城务工搞基础建设。而城镇户籍制度和劳动用工制度的松动,促进了农村劳动力流向城镇。这在一定程度上给农村家庭养老提供了经济支持。但是,

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内容和作用

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内容和作用 湖北省特级教师李洪祥 社会保障制度,是国家根据一定的法律法规,以社会保障基金为依托,为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提供保障的一种制度。国家和社会,通过国民收入的分配与再分配,依法对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予以保障。社会保障的本质是维护社会公平进而促进社会稳定发展。社会保障体系是否完善已经成为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这为我国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供了法律依据。 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区别于以往任何一种保障方式。首先,它是由社会向个人和家庭提供的经济保障,超出了家庭和社区的界限;其次,社会保障一般由政府主导,通过立法和行政手段加以实施,不同于私人的慈善行为或个人的自我保险行为;第三,现代社会保障除了提供实物援助以外还提供现金援助,并建立起发放这些援助的全国性社会行政体系。 一、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内容 1.社会保险。社会保险是指国家通过法律强制实施,为工薪劳动者在年老、疾病、生育、失业以及遭受职业伤害的情况下,提供必要的物质帮助的制度。它是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内容。从社会保险的项目内容看,它是以经济保障为前提的。一切国家的社会保险制度,不论其是否完善,都具有强制性、社会性和福利性等特点。按照我国劳动法的规定,社会保险项目分为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社会保险的保障对象是全体劳动者,资金主要来源是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个人的缴费,政府给予资助。依法享受社会保险是劳动者的基本权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保险制度逐渐完善。1997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建立统一的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2005年12月,国务院颁布《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2009年9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1998年12月,国务院颁布《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1999年1月,国务院颁布《失业保险条例》,1996年8月,国家劳动部发布《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1994年12月,国家劳动部发布《企业职工生育保险试行办法》。这些行政法规和规章的颁布,对于我国社会保险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起了促进作用。 2.社会救济。社会救济也称社会救助,是政府对生活在社会基本生活水平以下的贫困地区或贫困居民给予的基本生活保障。社会救济是基础的、最低层次的社会保障,其目的是保障公民享有最低生活水平,给付标准低于社会保险。社会救济主要包括自然灾害救济、失业救济、孤寡病残救济和城乡困难户救济等。国家和社会以多种形式对因自然灾害、意外事故和残疾等原因而无力维持基本生活的灾民、贫民提供救助。包括提供必要的生活资助、福利设施,急需的生产资料、劳务、技术、信息服务等。维持最低水平的基本生活是社会救济制度的基本特征。社会救济经费的主要来源是政府财政支出和社会捐赠。1999年9月,国务院颁布了《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2007年7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在全国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立,为城镇和农村生活困难的群众提供了基本的生活保障。

社会保障学期末考试试题库

《社会保障学》教学管考一体化试题库 2014年5月25日第一单元(1、2、3、4章,5章1、2节) 一、单选: 1.社会保障是在多学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独立的、交叉的、处于应用层次的(D )学科。 A.经济 B.基础 C.管理 D.社会 2.下列内容中不属于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特征的是( C )。 A.公平性 B.福利性 C.储蓄性 D.多样性 3.社会保障制度产生与发展的基础性影响因素是( C )。 A.经济因素 B.道德因素 C.社会因素 D.政治因素 4.国家通过立法的形式来介入济贫事务,应当以1601年英国颁布( A )为标志。 A.《伊丽莎白济贫法》 B.《济贫法修正案》 C.《日志》 D.《基督慈善的典范》 5.19世纪80年代,( A )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建立起社会保险制度的国家。 A.德 B.英 C.法 D.美 6.我国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框架是( B )。 A.国家保障制 B.国家——单位保障制 C.城镇单位保障制 D.农村集体保障制 7. 1920年,英国经济学家( D )出版了《福利经济学》,首次建立了福利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A.亚当·斯密 B.萨缪尔森 C.帕累托 D.庇古 8. ( C )构成了社会保障理论发展进程中最早的和最直接的渊源。 A.经济学 B.政治学 C.社会学 D.管理学 9. 社会保障作为国民收入(B )的主要方式与途径,通过各项制度安排,使国民生活水平得到普遍保障。 A.初次分配 B.再分配 C.第三次分配 D.第四次分配 10. 与社会保险相比较,以下属于商业保险特点的是( D )。 A.属于公共政策范畴 B.不以营利为目的 C.国家财政充当担保人的角色 D.经营目标是为投资者追求利润最大化 11.现代社会保障体系的主体和核心是( A )。 A.社会保险 B.社会救助 C.社会福利 D.社会优抚 12. 军人保障的资金主要来源是( B )。 A.征收社会保险税 B.国家财政拨款

社会保障理论

社会保障理论 第一讲社会保障 1概念社会保障是国家或社会组织依法对各种原因其基本生活发生困难的社会成员所采取的各种具有经济福利的社会措施和制度的总和 2历史演进 1)传统社会保障时期 A萌芽阶段:自然本性的流露 B慈善阶段:宗教信仰的体现 C济贫阶段:统治者意志的体现 2)现代社会保障时期 A起步阶段:社会救助的出现 B形成阶段:社会保障的产生 C成熟阶段:社会福利出台 D改革阶段:保障危机的出现 3社会保障目标: 总目标:推动社会进步,起到社会安全网和社会稳定器的作用,保障社会安定,提高社会福利,促进经济增长A经济目标:是为稳定人民生活水平,保障社会经济生活的稳定有序的社会制度 B政治目标:是通过社会保障,保证国家的各项政策得到贯彻和实施,维持社会安定。巩固现有的社会制度 4 社会保障功能 A稳定功能b调节功能c互助功能d促进功能 5社会保障特征 法律强制性对象社会性福利性特征待遇差别性 经济保障性机会公平性收支互济性刚性发展特征(刚性社会保障强制福利待遇收支公平) 6如何科学界定社会保障(概念实质主体对象标准立法) A概念的使用环境问题 B实质不是社会财富分配的问题 C主体是多元化 D实施立法依据是国家立法或行政规定 E对象是以社会劳动力为主兼具全体社会成员 F标准不宜定得过高 7中国社会保障体系其未来发展趋势(选择,了解就行22页) 1)社会保障应与经济发展相适应 2)坚持机会均等与效率优先相结合 3)实行社会化统一管理 4)实行多类型多渠道的社会保障体系 第二讲社会保障模式 1几种社会保障模式(重) A福利型社会保障制度 1)基本特征:a依法实施b普遍保障c公平优先 d 基金主要由雇主和政府承担 e重在提高生活保障 2)缺点:a影响劳动者积极性b通货膨胀 c企业成本增加不利于市场国际竞争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成因及对策

引言 我国经过30多年的改革和发展,已经初步建立起了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框架,但是,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存在保障水平低,覆盖面小,最低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缓慢,养老保障的社会互济性低,保障能力弱等问题。研究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及其存在的问题,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对于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社会保障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简言之,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最大的现实就是旧的二元体系没有被完全打破,新的体系也没有建立起来,处在一个非常困难的半截状态。本文将在下面部分对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过程中面临的一些主要问题进行说明。

一、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现状(3号黑体) 1.城乡之间的差距不断加大(二级标题4号黑体) 建国以来,由于特定的环境,我国采取了牺牲农业,优先;牺牲农村,优先发展城市的发展战略。为保证这一战略的实施,国家运用行政手段,人为的建立起了城乡二元的治理结构,这种政策的长期实施,使得城乡之间的差距不断加大乃至出现了断裂。这种断裂不仅仅是表现在某一方面,而是政治、、社会和文化各个方面的。 2.城乡社会经济的二元性决定了社会保障制度的二元性 正如我们所知道的,新成立后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最先是在城市国有中建立起来,是针对国有企业职工而言的。如”195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的颁行,是公认的新中国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建立的标志。”(郑功成,2002)。在之后几十年的发展中,城市社会保障体系被比较完善的建立了起来,而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却始终滞后,农村社会保障状况令人堪忧。一定意义上我们可以说,目前国家对于农村社会保障的制度安排仍然是剩余型的,即只给需要帮助的人提供帮助,大多数农村人口被排除在外了;此外,社会保障资源的城乡占有也是存在巨大差距的,“占人口20%的城镇居民享受89%的社会保障经费,而占人口80%的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费仅占全国社会保障费的11%。”(张亨明,2008) 二、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按照党和政府有关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建立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具有了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由于在农村社会的复杂性以及长期以来农村社会发展的滞后,使得新形势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面临着诸多的问题: 1.家庭保障功能的退化 在传统农业社会,家庭一直承担着社会保障的功能,一方面,传统中国农业社会的特征是自给自足,个人的生老病死只能依靠自己或家庭来提供保障;另一方面,在农业社会,家庭是人们生产生活的基本载体,家庭成员共同生产劳动,共同生活,只有

《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保障制度》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期末作业考核 《社会保障制度》 满分100分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1.工伤保险:是指劳动者在工作中或在规定的特殊情况下,遭受意外伤害或患导致暂时或永久以及死亡时,劳动者或其遗属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 2.帕累托最优:也称为(Pareto efficiency),是指的一种理想状态,假定固有的一群人和可分配的资源,从一种分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的变化中,在没有使任何人境况变坏的前提下,使得至少一个人变得更好。帕累托最优状态就是不可能再有更多的的余地;换句话说,帕累托改进是达到帕累托最优的路径和方法。帕累托最优是公平与效率的“理想王国”。 3.企业年金:又称企业或雇主年金。是指在政府强制实施的公共养老金或国家制度之外,企业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根据自身经济实力和经济状况自愿建立的,为本企业职工提供一定程度退休收入保障的补充性养老金制度。 4.储蓄医疗保险:是指强制性地以家庭为单位建立医疗储蓄基金,并逐步积累,用以支付日后患病所需的医疗费用。 5.部分性失业:在经济学范畴中,一个人愿意并有能力为获取报酬而工作,但尚未找到工作的情况,即认为是失业。失业率是劳动人口里符合“失业条件”者所占的比例。实际上,确定确实在找工作的失业人员数量是非常困难的,特别是在找到工作前失业救济金已经过期的那些人的数量。失业的历史就是工业化的历史。在农村这并不被看作是一个问题,尽管农村劳动力的隐性失业人员几乎没什么事.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简述社会保障基金筹集模式。 答:1.现收现付制;2.基金积累制;3.部分积累制 2.简述失业的类型。 答:1.;2.;3.;4.;5.;6. 3.简述社会保险基金的功能。 答:(1)稳定社会的“减振器”

社会保障学期末考试试题库剖析

A .征收社会保险税 B .国家财政拨款 社会保障学》教学管考一体化试题库 第一单元( 1、2、3、4章,5 章 1、2节) 一、单选: 1. 社会保障是在多学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独立的、交叉的、处于应用层次的( D )学 科。 2. 下列内容中不属于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特征的是( C )。 3. 社会保障制度产生与发展的基础性影响因素是( C )。 4. 国家通过立法的形式来介入济贫事务,应当以 1601 年 英国颁布( A )为标志。 A. 《伊丽莎白济贫法》 B ?《济贫法修正案》 C. 《日志》 D .《基督慈善的典范》 5. 19 世纪 80 年代,( A )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建立起社会保险制度的国家。 A. 德 B .英 C .法 D .美 6. 我国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框架是( B )。 A. 国家保障制 B .国家一一单位保障制 C. 城镇单位保障制 D .农村集体保障制 7. 1920 年,英国经济学家( D )出版了《福利经济学》 ,首次建立了福利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A .亚当?斯密 B .萨缪尔森 C .帕累托 D .庇古 8. ( C )构成了社会保障理论发展进程中最早的和最直接的渊源。 A .经济学 B .政治学 C .社会学 D .管理学 9. 社会保障作为国民收入( B )的主要方式与途径,通过各项制度安排,使国民生活水平得到 普遍保障。 2019年12月 22 日 A .经济 B .基础 C .管理 D .社会 A .公平性 B .福利性 C .储蓄性 D .多样性 A .经济因素 B ?道德因素 C ?社会因素 D .政治因素 10. A .初次分配 B .再分配 C .第三次分配 D .第四次分配 与社会保险相比较,以下属于商业保险特点的是( D )。 A .属于公共政策范畴 .不以营利为目的 11. C.国家财政充当担保人的角色 .经营目标是为投资者追求利润最大化 现代社会保障体系的主体和核心是( )。 A .社会保险 B .社会救助 .社会福利 D .社会优抚

社会保障理论 题库

简答题 1、现有的7种主要养老保障制度模式(P154) 1)德国模式。1889年德国建立了第一个养老社会保险制度,是国家强制的公共退休金制度,是社会养老保险的经典模式。资金来源于雇主和雇员共同供款,在责任上采取的是既定给付,养老金收入通常是根据一个特定的公式计算出来的,支付的风险由制度承担;在财务上采用的是现收现付制度,工作人口的社会保险税用于支付退休金;养老保险基金由政府获准政府机构集中管理,投资方面有严格规定,通常只用于购买国债。这种制度具有很强的收入再分配功能,反映了政府对社会经济生活的积极干预态度。 2)加州模式,即美国各州公务员退休金计划模式。这种制度是公共退休金制度,在管理上是集中管理,在给付上是按公式计算的DB计划,与德国不同,在财务上是积累制度,基金是实行市场化运作;立法确保基金的独立性,由一个专门的委员会确定基金的投资管理政策,政府实施谨慎性监督,有助于基金保值增值。 3)新加坡模式,即公积金制度(单独账户)。这种制度是20世纪50年代建立的强制个人账户积累制度。个人养老金完全来自其个人账户的积累,政府只提供最低收益率保证和税收优惠;个人账户资产完全属于个人,在其死亡后可由子女继承;政府掌握基金,制定严格投资政策,由特定机构进行集中管理投资,大部分投资于国债。 4)智利模式,即强制性个人储蓄养老制度。雇员工资的10%进入个人账户,雇员自由选择专门的基金管理公司进行投资,政府实行严格监管制度。与新加坡模式的区别在于其个人自主选择投资的分散管理模式。 5.、6)混合模式。在所有制上是公共退休金制度和个人账户制度的混合;在财务上是现收现付制度和积累制度的混合;在责任上是既定给付和既定供款的混合。第五种模式,个人账户没有真实积累,是名义账户制度。代表国家有瑞典,意大利,波兰,拉脱维亚,蒙古和吉尔吉斯斯坦等国家。以中国的基本养老保险为代表的是一种混合模式。与名义账户不同的是个人账户实施的是基金积累制度,智力的一些邻国如阿根廷、墨西哥等国也采用了这一模式,在中国我们呈其为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7)职业养老金计划。是第二支柱,是私人部门的养老保险制度,有强制性(澳大利亚和瑞士)和非强制性(美国)之分。美国制度既有既定供款计划(DC)和既定给付计划(DB)之分,前者以401(k)计划最著名。 2、最具影响力的变量:退休年龄及相关理论(P167) 1)退休年龄与制度收支平衡 2)退休年龄影响经济竞争能力 3)退休年龄影响消费和储蓄 4)退休年龄影响国民支出 3、贫困的测量(P237) 1)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基尼系数的标准参数:0.2以下为高度平均,0.2~0.3为相对 平均,0.3~0.4为比较合理,0.4以上为差距偏大。 2)贫困线。最主要的贫困线标准:①相对贫困线②绝对贫困线——一个家庭的收入低 于中等收入家庭的50%~60% 3)贫困发生率 4)贫困缺口率 5)森贫困指数 6)恩格尔系数。恩格尔系数(E)=全年食品支出∕全年消费性支出。 划分贫富标准:E>0.60为贫困,0.50<E≤0.60为温饱,0.40<E≤0.50

全国自学考试社会保障概论必考试题和答案

全国2016年自学考试社会保障概论必考试题和答案 课程代码:00071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社会福利制度是( D )1-5 A.低水平的社会保障 B.盈利性制度 C.保障劳动者的制度 D.保障全体社会成员 2.商业保险的实施方式是( D )6-153 A.公民强制参加 B.统一费率 C.统一投保年限 D.契约生效时,保险公司才履行保险责任 3.我国社会救助不予 ..救助的对象是( C )7-201 A.城市流浪人员 B.灾民 C.伤残军人 D.孤儿 4.以下关于工伤保险说法正确的是( B )4-88 A.工伤保险自愿实施 B.劳动者不需缴纳保险费 C.工伤保险不保障职业病 D.因工和非因工负伤给付相同 5.有社会工资美称的制度是( B )1-35 A.社会救助 B.社会福利 C.社会保险 D.社会优抚 6.社会保险基金投资与一般投资的不同 ..之处是( C )10-276 A.追求经济效益 B.追求社会效益 C.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D.投资收益征收所得税 7.一般来说,疾病现金给付的标准为( A )5-124 A.被保险人平均工资的50%—75% B.被保险人平均工资的70%—85% C.被保险人平均工资的85%—95% D.被保险人平均工资的100% 8.以下关于我国失业保险说法正确的是( C )3-70 A.企业的失业保险缴费不允许税前列支 B.财政不向失业保险拨款 C.可以统筹调剂使用失业保险基金 D.对失业保险基金及管理费征税 9.根据我国工伤保险的规定,不能 ..认定为工伤的是( D )4-87 A.在工作中,因从事工作性质特殊患职业病 B.在工作区域内,遭受意外伤害伤残 C.乘车外出执行公务,遭遇交通事故伤残 D.企业组织员工旅游,途中摔伤、致残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滞后的原因及对策_论文(同名13787)

社会保障论文 姓名:王喜赫 学号:A12110244 班级:人管1103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滞后的原因及对策 摘要: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也是广大农民的迫切愿望。目前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发展滞后,存在诸多问题。分析其发展滞后的原因,探讨改革措施,是建立和完善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基石。 关键词:农村社会保障制度问题对策 正文: 1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 1.1 目前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覆盖范围窄、层次低、社会化程度低 占总人口近70%的农民的社会保障支出仅仅占全国社会保障费的11%,而占总人口近30%的城镇居民却占了全国社会保障费的89%。20世纪90年代初,城市人均享有的社会保障费是农村人均的30倍之多(城镇居民455元,农民15元),两者差距悬殊。大部分农村的社会保障停留在救济的层面上,即使农村以养老、医疗为重点的社会保障也只是在小范围内实施,并没有普遍推行。医疗保障是社区化不是社会化,而且大部分国有企业、私有企业以及三资企业对农村劳动者的社会保障基本是一片空白。这种情况损害了劳动者的基本权益,也影响了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1.2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管理混乱,缺乏法律保障,基金难以保值增值 城市社会保障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组织实施。农村养老保障和社会救济由民政部门管理,农村医疗由地方政府和集体经济共同管理,一些地方商业保险公司也参加了农村保障,从而形成了城乡分割、政事不分、多头管理的格局。此外,农村社会保障体制的不健全以及缺乏有效的法律保障,使得农村社会保障工作无法可依、无章可循,农村社会保障基金使用风险大,难以解决保值增值的问题。社会保障基金有的借给了企业周转,有的用来投资、炒股,更为严重者利用职权进行贪污,造成了资金的大量流失。 1.3 土地的保障功能日益下降 产业结构转换使得农村人均耕地减少,土地对农村老人的生活保障功能逐渐下降,其主要的原因有:一是因为我国人多地少,人均耕地1 013.84 m2,全国有600多个县的人均耕地在国际警戒线533.6m2以下,而且平均每年耕地递减20.01~26.68万;二是随着城市化和非农产业的发展,已经有大量的,而且还将有越来越多的土地被征用;三是农产品投入大、产值较低,我国农民不仅享受不到政府补贴,而且还自己承受各种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加剧了农民的生活风险;四是土地集体所有,农民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农民不能变卖土地来养老;五是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和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特殊体制,很难推行土地的规模经营,制约了土地的保障功能。 1.4 家庭养老面临挑战 农村人口老龄化和家庭小型化使家庭养老功能大大减弱,大批年轻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加重了家庭养老的困难。据2000年人口普查的数据,我国农村60岁以上的老人已经超过农村总人口的10.92%,高出城市1.24%,进入了典型的老年社会。 2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滞后的原因 2.1 政府在农村社会保障资金投入上相对不足 首先是在资金投入上,城市与农村很不平衡。城镇养老保险金已经基本实现了社会统筹,建立了国家、企业、个人共同负担的基金模式,而在农村仍然以家庭保障为主,除养老保险、医疗保险进行了改革试点外,其他保险项目基本上没有建立起来。城镇的社会保险覆盖率已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