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有机化学家的故事

有机化学家的故事

有机化学家的故事
有机化学家的故事

有机化学家的故事

1 .贝格曼( T.O.Bergman , 1725--1784 ,瑞典化学家)

贝格曼是舍勒的友人,研究过有机物如甘油等。他是著名的分析化学和矿物学家。编写过一些书。

2 .葛梅林( L.Gmelin, 1788--185

3 ,德国化学家)

葛梅林是海德尔堡大学教授。发现铁氰化钾( 1822 )、牛磺酸( 1824 )、克酮酸及玫琮酸( 1825 )、血红素和胰酶(与 Tiedemann 合作, 1826 ),引入酯和酮的名称( 1848 ),编写过大部头的《化学手册》。葛梅林说, " 只有碳是有机化学物的基本元素。 "" 将

有机化合物简单定义为碳化合物。 " 凯库勒说: " 因此,我们把有机化学定义为碳化合物的化学。但这个定义没有表示出无机物与有机物的真正区别。对于我们这门学科,人们给了它有机化学这一个历史悠久的名称,而我们把它称为碳化合物的化学则更为方便。 "

3 .舍勒( Carl Wilhelm Scheele, 1742--1786 ,瑞典化学家)

舍勒索 742 年生于当时瑞典波莫瑞尼亚的首府施特腊尔宋特。他生活在错误的燃素论在

化学界盛行时代,可是在实验方面却发现了很多新的实验事实。他十三岁起就在药房当学徒,做药剂师,学习化学,一直从事药物的提炼和配制工作,所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加上他长期勤奋工作,发现了不少新物质。例如从酿酒副产物酒石中析离出酒石酸

( 1770 ),从酸牛乳中析离出乳酸( 1780 ),从尿中析离出尿酸( 1780 ),从酢桨草中析离出草酸( 1776 ),从柠檬中析离出柠檬酸( 1784 ),从苹果中析离出苹果酸( 1785 ),从五培子中析离出没食子酸( 1786 ),将没食子酸加热又得到焦性没食子酸。当时舍勒主要是利用这些酸的钙盐和铅盐难溶于水的特性,令酸形成钙或铅盐沉淀下来,用无机酸酸化便得有机酸。又发现了酪蛋白( 1780 )和甘油( 1783--1784 )。舍勒还发现了氧,并发表了:燃素 + 火空气(氧) = 热的论文。他在职 1775 年 2 月当

选为瑞典科学院院士。瑞典科学院为了纪念这位科学家,铸造了一个座像,耸立在斯德哥尔摩广场上,供人仰慕。

4. 柏齐利乌斯( Jacob Berzelius, 1779--1848 ,瑞典化学家)

柏齐利乌斯是当时很有名望的化学家。 1779 年 8 月 20 日生于瑞典的瓦夫魏尔宗达,

家境贫穷, 15 岁时白天在田间劳动,晚上当家庭教师,决心谋生挣钱, 1797 年,考上乌普萨拉大学医学系,还当家庭教师以及每逢星期日当临时工挣钱。 1802 年 5 月获得

医学博士学位,在该学院当讲座义务助手,业余攻读化学。 1806 年任讲师, 1807 年成为教授。 1835 年,皇家查理十四晋封他为男爵。他把厨房改建为实验室进行科学研究工

作。柏齐利乌斯的实验工作横跨许多领域。他发现铈土( 1803 , 1804 发表)、硒( 1818 )、钍( 1828 , 1829 发表),离析出硅( 1810 )、钽( 1824 )、锆( 1825 ),证明化合定律和原子学说可用于无机化学也可以用于有机化学,制定出近代化学符号

( 1813 ),提出了电化学二元论学说。他于是 1808 年首先提出有机化学的名词,改进了有机元素分析方法。他还发现肌乳酸( 1806 )、丙酮酸( 1835 )。柏齐利乌斯的主要特点是严密性与系统性,观察精确,描述清晰。他是生命力论的拥护者。

5. 维勒( Friedrich Wohler, 1800--1882 ,德国化学家)

维勒是因首先在实验室里从无机物合成了有机物 -- 尿素而闻名于世。

他 1800 年 7 月 31 日生于德国法兰克福附近的埃施耳斯亥姆。 1814 年入中学后,成绩总是不太好,其原因是分热衷于化学实验和矿物的采集而忽视了课程的学习。维勒的启蒙教师是业余化学爱好者布夫大夫,他经常向布夫大夫借书,并且在一起做实验。

1820 年考入玛尔堡大学医学院,次年,由于对葛梅林的崇敬而转学到海德尔堡大学,受葛梅林的劝阻,没有去听葛梅林的讲课,这样,维勒的一生没有听过大学化学课程,原来准备当医生,在葛梅林劝说下, 1823 年,跟柏齐利乌斯学习一年,继续做他的氰基化合物问题的研究。 1824 年回国, 1825 年,担任柏林工艺学校的教师,每周有八个小时课,学校为他建立了一所实验室,在这期间,他分析过大量的矿物,制备出许多稀有金属化合物。维勒在大学时代便致力于氰基化合物的研究,确定了异氰酸的组成,和李比希确定的雷酸结果一致,导致了对异构体的认识。

1825 年他发表了题为《关于氰基化合物》的论文,在论文中说: " 将氰气通入氨水中时,并未产生所预想的氰酸铵,而生成的是草酸铵和其他各种物质,其中发现有若干白色结晶物质 " 。经过三年的工作和考虑最后确定为尿素。

1828 年 2 月,维勒写信给柏齐利乌斯说: " 我必须告诉你的是,不经动物,不经肾脏便可以制成尿素。 " 柏齐利乌斯回信表示祝贺。但是他又说,尿素之类是介于有机物和无机物之间,维勒的见解,而杜马和李比希等理论家对维勒的观点都表示赞许。他俩把维勒的实验结果的意义引伸为普遍意义进行宣传,给 " 生命力 " 论以狠狠的一击。

维勒与李比希的性格截然不同,李比希性急易怒,而维勒冷静,不喜争执,最初确因为确定雷酸银的组成辩论起来, 1824 年证实了两者在组成上是一样的以后,从 1829 年起开始交往,乃至合作共事,也许由于献身化学和追求真理是共同的愿望,才保持了 44 年的友谊,在化学史上堪称佳话。维勒约于 1835 年后放弃了有机化学的研究,继续进行矿物分析工作。

6. 李比希( Justus Von Liebig,1803--1873 ,著名德国化学家)

李比希 1803 年 5 月 11 日生于德国黑森州达姆施塔特,父亲是经营药物原料的商人,设有一所制造染料和涂料的小作坊,最初当他父亲的助手,所以自幼便对化学产生兴趣,八岁入八年制学校读书,因热衷于化学工艺活动,忽视了希腊文等课程的学习,成绩不好,读至七年级时被迫退学。当学徒十个月,二年后即 1820 年入波恩大学读书。次年随导师调动工作转学到埃尔兰根大学,因为他参加了学生团体活动,只读了十个月。 1922 年去巴黎於索邦大学念书,在盖·吕萨克的实验室与杜马共同进行雷酸盐的研究,获得成功。于 1824 年结束留学生活,他在巴黎时,写了 " 关于植物化学有关的矿物化学问题 " 的论文,把这篇论文递给母校埃尔兰根大学而获得博士学位。 1824 年 5 月被任命为吉森大学副教授,一年后提升为教授,年仅 22 岁。他在吉森居住了 28 年,一直到 1852 年移居到慕尼黑。

李比希是十九世纪前半世纪最卓越的化学家之一。他在有机化学、农业化学、肥料工业等方面都做出巨大的贡献。李比希在前人的基础上,改进了有机分析的方法,把有机物与氧化铜一起燃烧,用钾碱球管吸收 CO2 ,用 CaCl2 吸收水份,同时改进了分析天平,使碳氢分析发展成为精确的定量分析技术。他和他的学生利用这种方法对许多有机化合物进行了分析,得到了结果相当精确。李比希首先合成了三氯甲烷,用作麻醉剂;合成了三氯乙醛水化物,用作安眠药;合成了连苯三酚,用作显影剂。李比希提出了植物营养理论,制成 " 李比希专利肥料 " ,其影响较深。 1975 年,美国农业生产已经高度现代化了,而耶鲁大学还出版《农业科学的萌芽》一书来纪念 1840--1880 年间李比希以及他的学说在当时对改良美国土壤所起的作用。李比希培养了第一流化学家,使学生们学会如何进行科学研究工作,在李比希门下出现了不少著名化学家,其中有本生、霍夫曼、威廉逊、凯库勒等, 1960 年以前,获得诺贝尔化学奖金的 60 人中有 44 人是出自李比希学派门下,这一点说明了李比希的卓越的教育方法对世界上科学发展的深远影响。

1845--1850 年,他的实验室里 H2 、 CO2 发生器的构造和启普气体发生器雷同。 1840 年出版的《农业化学》再版多次;《动物化学》也甚受欢迎。德国吉森大学最近改名为李比希大学,在校内设有李比希纪念馆,纪念他的功绩。

7. 贝泰罗( Mareellin Berthelot,1827--1907 ,法国化学家)

贝泰罗 1827 生于巴黎,青年时代主要学习物理,获得物理学硕士学位,同时学习化学,是法兰西学院教授,后任教育部长和外交部长。在六十年间,共写了 2700 多篇论文和著作。贝泰罗深信在试管中能合成有机物,而无需活细胞参加。果然,他在 1855 年以一氧化碳和热碱合成了甲酸。 1856 年用二硫化碳蒸气及硫化氢的混合物通过受热制得甲烷

和乙烯。 1859 年,他将松节油在氧化剂参与下,加热到达 250℃时,生成樟脑,又从樟脑制得冰片。更著名的实验是,他把一定量的脂肪酸和甘油放在厚壁玻璃管中加热生成脂肪和水。 1954 年他的论文发表以后,成为轰动学术界的要闻,报纸以醒目标题报道这位年轻科学家的巨大成就。如 " 在密封管中合成了脂肪! "" 自然界被征服了! "" 人类能按自己愿望生产迄今是细胞组织的物质! " 贝泰罗获得奖金和博士学位。贝泰罗是一位卓越的化学家,善于幻想。

8. 凯库勒( F.A.Kekule,1829--1896 ,德国化学家)

凯库勒 1829 年生于达姆施塔特, 1847 年入吉森大学学习建筑。他受了李比希的影响,把注意力转向化学,拜李比希为师。 1850 年,完成了题为《硫酸氢戊酯》的博士论文。1850--1856 年,他遵照导师的意见到巴黎去与类型论者进行广泛的接触,听过杜马讲授的有机化学,读过热拉尔( Charles Gerhardt )刚刚写成的《有机化学专论》手稿,结识了武慈。凯库勒已窥见了有机化学的现状,以及有机化学理论上的混乱情况。

1854 年冬,凯库勒抵伦敦,在一家医院里担任斯登豪斯( Stenhouse ,是李比希的学生)的助手,在那里结识了威廉逊和霍夫曼等人,他们经常聚会在一起讨论有机化学的理论问题和哲学问题,这些对年青的凯库勒产生强烈的影响。如他后来所说: " 我最初是李比希的学生,后来是杜马、热拉尔和威廉逊的学生,现在我不属于任何学派。 "1858 年,他任比利时时根特( Ghent )大学的教授,在这里( 1866 年),他发表了苯的结构式,使凯库勒名扬于世。 1867 年,应聘为波恩大学教授和化学研究所所长,至 1896 年逝世。凯库勒对有机化学结构理论的建立做了许多重要贡献。其中如:

( 1 )关于碳元素四价学说和碳原子之间可以连接成链的假设。 1850 年英国化学家富兰克兰德()在研究金属有机化合物时,发现在一些金属有机分子中,每一种金属原子只能和完全确定数目的有机基团化合,这个数目称为元素的原子价。富兰克兰德的想法为凯库勒发展了,凯库勒懂得化合价真正意义并把它当作自己的有机分子的结构理论的主导思想。 1857 年凯库勒提出有机化合物最重要的元素是碳,碳是四价的。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一些化合物的结构模型。 1858 年,凯库勒发表了《关于化合物结构与变态以及碳原子的化学性质》,再次强调碳原子是四价的,并提出碳原子之间可以相互成链,这一假说后来成为有机分子结构理论的基础,至今证实了它的正确性,反映了客观性。同年英国化学家库帕在他的《论新的化学理论》一文中也提出碳是四价的和碳原子之间可以相连成链状的假说。凯库勒读了这篇论文之后,立即又写了一篇论文,指出:确认碳原子是四价的和确认有可能形成碳链的优先权应当属于凯库勒。然而他又指出,认为有机化合物分子具有一定的结构,可用结构式表示。这种观点的提出应当归功于库帕。

( 2 )建立了苯的结构式。苯是法拉第于 1825 年发现的。 1865 年凯库勒提出苯的环状结构学说为: " 假如我们要说明芳香性化合物中原子的组成情况,必须解释以下事实:①所有芳香性化合物,即使是最简单的,也较脂肪族中相应的化合物含较多的碳;②象脂肪族中一样,芳香族中也存在着为数很多的同系物;③最简单的芳香性化合物,至少含水量有六个碳原子,六个碳原子形成对称环状,各碳原子之间存在着单键或双键;④芳香物质的所有衍生物,表现某些同族的特性,它们都属于 ' 芳香族化合物 ' ,它们在进行一些较激烈的反应后,常常失去部分的碳,但主要产物仍至少含有六个碳原子,除非有机基团受到完全破坏。否则,当这些至少含有六个碳原子的产物形成时,分解作用也就停止了。 "

凯库勒在 1865 年用六角形表示苯的结构式(Ⅰ), 1866 年,他画了一个有单,双键的空间模型的草图(Ⅱ),后来简化为(Ⅲ)。

至于凯库勒如何发现苯的结构式,据记载有各种说法。例如,有原子环圈舞形式的;有六个猴彼此抓住爪子或必尾巴的;有被其侍仆打碎的伯爵夫人的戒子形式的;有的象波斯地毯上的图案;有蛇形说的。就以蛇形的来说,记载也有出入。凯库勒在 1890 年纪念苯的结构式问世 25 周年 -- 叫苯节 -- 大会上回忆说: " 如果大家听到在我头脑中产生的极为轻率的联想是怎样形成这一有关概念的经过,一定会感到有趣的。 " 在我当年侨居伦敦期间曾有一度住在议会下院附近的克拉帕姆路。我常常去找住在这个城市另一端的一位朋友 -- 谬拉,一起渡过夜晚时间。我们海阔天空地谈论各种问题,其中大部分话题是关于化学的。一个晴朗的夏日夜晚,喧嚣的城市已经沉睡了的时候,我才乘最后的一班公共马车返回。我照例坐在车上不一会便陷入沉思。这时,我的眼前浮现出原子在旋转。平时原子总是在我脑海中不停地运动着,但未看出是什么模样。而这个夜晚小原子总是时而结合成对,时而大原子拥抱两个小原子,大原子一会儿捉住三个或四个小原子,一会儿又似乎全部形成旋涡状而跳起华尔兹舞来。我还看见大原子排着队,处于链的另一端的小原子被牵着走。那正是我的恩师 -- 化学大师考普在他的著作《分子世界》中,以他那引人入胜的笔调描绘世界。而这些我都是在他之前看到的。当马车乘服务员喊了一声: " 克拉帕姆路到了 " 的时候,才使我从幻想中惊醒。我回到寓所之后,为了把这个幻影记下来,至少耗费了这个晚上的一个时辰,我的结构理论就这样诞生了。 "" 关于苯式理论的起源也是同样的。当我住在比利时的格恩,我的书房面向狭窄的胡同,一点阳光也透不进来,这对于白天在实验室工作的我来说,没有什么不方便。一天夜晚,我执笔写着《化学教程》,但是,思维总是不时地转向别的问题,写得很不顺利。于是,我把椅子转向壁炉打起肫来。这时候,在我的眼前又出现一群原子旋转起来,其中小原子群跟在后面。曾经

体验过这种幻影的我,对此敏感起来,立即从中分辨出种种不同形状,不同大小的形象以及多次浓密集结的长列。而这一些象一群蛇一样,互相缠绕,边旋转边运动。除此以外,我还见了什么,仿佛其中一条蛇衔着自己的尾巴,似乎在嘲弄我,开始旋转起来。我象被电击一样猛醒起来。这一次,我又为整理这一假说忙了剩余的夜晚。 " 在莫里森的《有机化学》又有一段稍有不同的叙述。根据以上的叙述,说明凯库勒平时总是把原子分子的形象萦绕在脑海中,从幻觉中得到了重要的启示,这是因为他在青年时代学过建筑学,善于捕捉住直观形象。他曾从过名师李比希、杜马、威廉逊等,不属于任何学派,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以丰富的化学事实为依据,以严肃的科学态度进行多方面的分析探讨才取得成功。

9. 库帕( Archibald Scott Couper,1831--1892 ,英国化学家)

库帕 1831 年生于苏格兰。他的著名论文是《论新的化学理论》,文中提出碳是四价的,有机化合物中存在着碳 - 碳键。库帕因得了精神病,使他不能发展自己的想法,很早就放弃了工作。

10. 布特列洛夫( Alexander Michailowitsch Butlerov,1828--1886 ,俄国化学家)布特列洛夫 1828 年 8 月生于喀山省奇斯波尔城,十六岁中学毕业入喀山大学数理系自然科读书,因年幼,作为旁听生,一年级读了两年。他在大学初期喜欢生物学,后来受到克拉乌斯和齐宁的影响终于献身于化学。 1849 年大学毕业后留校工作, 1851 年获得硕士学位,论文题目为《论有机化合物的氧化反应》, 1854 年获得博士学位,论文题目为《论香精油》。 1868 年任彼得堡大学教授, 1871 年为科学院兼任教授, 1874 年常任教授。

1861 年,他在德国自然科学代表大会上作了《论物质化学结构》的报告,提出了化学结构的概念以及原子间相互影响的观点。 1859 年,发现甲醛的聚合物。 1861 年将三聚甲醛在石灰水的作用下起聚合作用而生成糖类物质,当时叫聚甲醛糖。用人工合成获得可以食用的碳水化合物,是现代科学领域中的一重大课题。

11. 肖莱马 (Karl Schorlemmer , 1843 - 1892)

肖莱马是一位共产主义战士,同时又是一位优秀的化学家。

肖莱马出生于德国西南部黑森州的达姆施塔特的一个手工业家庭。 1846 年入本城四年制实科中学, 1850 入本城高级职业学校学习二年半,差半年未能毕业。 1853 年在林登堡当学徒工。 1856 年起在海德尔堡市当配药助手,业余旁听海德尔堡大学化学教授本生的讲课。 1859 年 5 月考入李比希执教的吉森大学化学系,由于交不起学费只读了一个学期中途辍学。由同学介绍 8 月去英国蔓彻斯特担任欧文斯学院化学教授罗斯科的私人助

手,从此定居英国。 1861 为正式助手。 1862 年开始发表论文,由于他致力于科学, 1871 年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 1874 年任教授。肖莱马的化学研究是从脂肪烃作为起点。十九世纪兴起了石油工业,他从石油中分离出戊烷、已烷、庚烷和辛烷。对丙烷和庚烷分别进行氯化得到α- 氯丙烷和两种氯庚烷,从而水解得到相应的醇。肖莱马测定烷烃的沸点,发现直链烷烃比其异构体有较高的沸点。揭示了结构与性质的关系。从七十年代起,他把研究对象扩展到烃的含氧衍生物。

12 .葛梅林( L.Gmelin, 1788--1853 ,德国化学家)

葛梅林是海德尔堡大学教授。发现铁氰化钾( 1822 )、牛磺酸( 1824 )、克酮酸及玫琮酸( 1825 )、血红素和胰酶(与 Tiedemann 合作, 1826 ),引入酯和酮的名称( 1848 ),编写过大部头的《化学手册》。葛梅林说, " 只有碳是有机化学物的基本元素。 "" 将

有机化合物简单定义为碳化合物。 " 凯库勒说: " 因此,我们把有机化学定义为碳化合物的化学。但这个定义没有表示出无机物与有机物的真正区别。对于我们这门学科,人们给了它有机化学这一个历史悠久的名称,而我们把它称为碳化合物的化学则更为方便。 "

13. 柏齐利乌斯( Jacob Berzelius, 1779--1848 ,瑞典化学家)

柏齐利乌斯是当时很有名望的化学家。 1779 年 8 月 20 日生于瑞典的瓦夫魏尔宗达,

家境贫穷, 15 岁时白天在田间劳动,晚上当家庭教师,决心谋生挣钱, 1797 年,考上乌普萨拉大学医学系,还当家庭教师以及每逢星期日 us pauling,1901-- ,美国化学家)鲍林 1901 年生于美国俄勒冈州波特兰市。 1922 年在俄勒冈州立学院获得化学工程理学士。 1925 年在加利福尼亚工学院获得哲学博士学位。他从 1922 年到 1963 年 11 月在加利福尼亚工学院任教, 1963 年到 1967 年为加利福尼亚州圣巴巴腊民主学院研究中心的物理学和生物学研究教授。 1967--1969 年任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 1967--1973 年任斯坦福大学化学教授。 1973 年起是鲍林科学和医学研究所研究教授。还兼任牛津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等校教授。

他的许多科学研究工作,都涉及到化学键的本质,包括用 X- 射线衍射对晶体结构和用电子衍射对气体分子结构的实验研究,对物质磁性的研究,对血清系统的性质和抗体结构、蛋白质结构、普通麻醉作用的分子基础以及异常分子的致病作用等研究,特别是有关镰状细胞贫血和其他遗传性的溶血性贫血的异常血红蛋白以及有关精神病的异常酶类等的研究。此外,还从事量子力学应用于分子结构和化学键的本质,把原子价理论扩展到金属和金属间化合物方面,并发展了原子核结构和核裂变过程本质的理论。近年来,他的许多工作,是把化学应用于生物学和医学间。

鲍林由于寻化学键的研究和用化学键理论来阐明复杂物质的结构,而获得了 1964 年诺贝

尔化学奖。此外,他一生得过很多奖章,其中 1948 年被授予总统等奖章,得到过意大利共和国高级功勋职位称号。

他发表过 400 多篇论文,和大约 100 篇关于社会和政治问题的文章,还出版了十几本专著:《线光谱的结构》(与 S.Goudsmit 合写)、《量子力学导论》(与 E.B.Wilson 合写)、《化学键的本质》、《普通化学》、《大学化学》、《不要战争》、《分子的构造》(与 R.Hayward 合写)、《科学与世界和平》、《维他命 C 与感冒》、《分子精神病学》、《精神分裂症的治疗》(与 D.Hawkins 博士合编)、《化学》(与 P.Pauking 合写)、《维他命 C 、感冒与流行感冒》。

14. 勒贝尔( J.A.Le Bel,1847--1930 ,法国化学工艺师)

勒贝尔先后在武慈等实验室工作过,担任过他们的助手。 1874 年底,他们发表题为《关于有机物质分子式与其溶液旋转能力之间存在的关系》一文,为了解释旋光性,提出了碳正四面体和不对称碳原子假说,对立体化学发展打下了基础,这是他和范特霍夫各自独立地发表学说。所以,在教材中一般对他们都采取并提的做法。根据范特霍夫的自述,他们之间从未为学说的提出谁先谁后问题争论过,在各自结论上,亦从不想说明谁做得多一些,谁做得深一些,而是相互十分尊重,承认彼此工作,这是科学史上少见的。只不过勒贝尔的论文比范特霍夫迟了两个月才发表。范特霍夫说: " 我们两个的论文从整体来说是一致,他的观点来自巴斯德,而我是来自凯库勒及威利森努斯。 "

15. 范特霍夫( Jacobus Henricus Van't Hoff,1852--1911 ,荷兰化学家)

范特霍夫因获得首届诺贝尔化学奖而闻名于世。

1852 年 8 月 20 日,范特霍夫生于荷兰鹿特丹开业医生的家里。 Van't Hoff 这个姓相当于德语的 " 冯·德·霍夫 " ( Von dem Hofe )说明他的祖父是荷兰德尔别希特市郊 Hoff 村人。

1869 年入德尔福希工业学校读书,热心阅读孔德的《实证哲学教程》,孔德强调将数学方法引入化学的必要性,给范特霍夫的思想方法发生了重大影响,以二年完成了三年的学业。 1871 年 10 月考入国立莱登大学数学系。 1872 年 6 月,他转学到凯库勒所地的波恩大学,攻读化学,参加凯库勒实验研究工作。由于范特霍夫不擅长实验,显得很平凡,不过总是默不作声进行实验,范特霍夫通过研究发现了丙酸的有机合成新方法。 1874 年他到巴黎武慈实验室工作,在这里结识了勒贝尔,六月底离开巴黎后,写了一篇只有 11 页的论文,这就是具有历史意义的立体化学假说。论文题目为《关于碳原子价的正面体与不对称碳原子假说》,在当时几乎未引起化学界的注意。同年 12 月他的博士论文《关于氰基醋酸与丙二酸的知识》通过后,尤特来特大学授予他数学硕士与自然科学博士学位。一

年多找不到职业, 1876 年 3 月才任兽医学校的物理化学助教, 1877 年 9 月任讲师,1878 年任教授。由于对立体化学的功绩, 1893 年英国皇家协会授予他和勒贝尔戴维奖章。 1901 年获诺贝尔奖金,把奖金的一部分献给慈善事业、公益事业和科学研究事业。范特霍夫写一本名为《空间化学》于 1875 年出版,威利森努斯委托他的门生海尔曼译成德文,引起德国化学界的注目。

1884 年,他的三大功绩的第二项《关于化学动力学的研究》出版。

1885--1886 年发表了他的三大功绩的第三项《稀薄溶液理论》论文。

范特霍夫和勒贝尔于 1874 年各自独立发表的立体化学假设的核心为如下两点。

( 1 )碳原子的 4 个原子价,从正四面体中心伸向顶端。

( 2 )某些碳化合物具有旋光性,是由于不对称碳原子的存在引起的。

范特霍夫的论文,包括与学生合作的 110 篇之外,还有几本专著。这些都是青壮年时代的产物。

16. 武慈( Charles Adolph Wurtz,1817--1884 年,法国化学家)

武慈出生于法国斯特拉斯堡( Strasbourg )。 1843 年获得博士学位,是李比希和杜马的学生。他是巴黎医学院及索尔本的教授。从 1854 年起与 A.W. 霍夫曼成为好朋友。1849 年发现甲胺。 1855 年,发现当卤代烷用金属钠处理时得到烷烃,这个反应命名为武慈烷烃合成反应。 1846--1855 年,武慈与菲特格( Fittig )发现卤代烷和卤代芳香烃用金属钠处理时得到烷基芳烃,由此闻名于世。他撰写过基础化学方面的著作。在法国从事过对李比希和布特列夫的学术思想的传播工作。他是十九世纪后半期著名化学家。17. 马尔柯夫尼柯夫( V.W.Markovnikov,1839--1940 ,俄国化学家)

马尔柯夫尼柯夫生于苏联高尔基城附近的农村,在高尔基城的亚历山罗夫贵族学校中学。1856 年,入喀山大学法学系读书,同时旁听布特列夫的有机化学课程,并在布特列洛夫实验室进行实习作业。大学毕业后,留校为化学实验室助手。 1862 年布特列洛夫患病,他开始讲授无机化学,次年,讲授分析化学, 1865 年,答辩硕士论文,题目为《论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现象》。其后被送到国外留学二年,先后在拜耳实验室和柯尔贝实验室等处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回国后,在喀山大学任副教授。 1869 年,获博士学位,论文题目为《化合物中原子相互影响的一些材料》,任教授。 1871--1873 年任诺沃罗历斯克大学教授。 1873 年一直在莫斯科大学任教授。他发展了布特列洛夫的结构理论,其中最重要的为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马尔柯夫尼柯夫的规则,这个经验规则经历了时间的考验。他对高加索石油进行过长时间的调查。

18. 布朗( H.C.Brown,1912-- )

布朗发现了硼氢反应,在这方面工作很出色,获得了 1979 年的诺贝尔化学奖金, 1981 年获得美国化学会普里斯莱奖金化学奖。

1912 年他出生于英国, 1936 年在芝加哥大学取得学士学位, 1938 年又在该校取得博士学位。布朗在毕业后随其原来当研究生的导师 H.I. 施莱辛( Schlesinger )从事金属硼氢化合物的研究,使大量制取二硼烷的方法取得成功,并由此发明了硼氢化钠及其生产方法。自此之后,硼氢化钠就成为化工生产上极为重要的选择性还原剂。 1943 年布朗转到韦尼( wayne )大学并从事空间张力方面的研究,使他在国内锋芒初露, 1947 年他被珀杜( Purdue )大学聘任,并继续其硼化学方面的研究,发明了著名的硼氢反应。这个反应被认为是过去卅年中新发展的一个重要反应。 1978 年曾一度退休, 1981 年他仍在珀杜大学研究用有机硼来合成昆虫激素。

19. 代尔斯( Otto Diels , 1876--1954 ,德国有机化学家)

他于 1876 年 6 月 23 日出生于德国汉堡,父亲是柏林大学教授。他在读中学时对化学已发生兴趣。 1895 年考入柏林大学,在费歇尔指导下攻读化学, 1899 年获得博士学位,任费歇尔的助手, 1904 年任教授。 1914 年来 Royal Friedrich Wihelm 大学,二年后到 Kiel 的 Christian Albreeht 大学工作 32 年,直至退休。 1906 年,他在柏林工作时,发现了二氧三碳。 1907 年,他出版了处女作有机化学教程,由于写得精辟清楚,成为受欢迎的一本通俗教材。他从 1906 年起,研究重要生理物质。从胆结石中分离出纯胆固醇。 1927 年前,他成功地将胆固醇在 Se 存在下加热 300 ℃脱氢得到称为代尔斯烃,这个反应称为代尔斯脱氢反应,环状化合物中的环已烯或环已烷环有硒存在下加热至300℃脱氢发生芳香化。

1928 年,他和他的助手阿尔德报导了环戊烯和顺丁烯二酸酐的环加成反应,这个反应称为双烯合成或称为 Diels-Alder 反应。因为这个反应为合成六元环化合物提出了简单的途径,不仅产率高,而且反应立体专一性地定位选择性很强。因而获得 1950 年诺贝尔化学奖金。

20. 阿尔德( Alder Kurt , 1902--1958 ,德国有机化学家)

阿尔德于 1902 年出生于工业城市 Konigshutte 。父亲是一位教师,当这个城市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归入波兰之后,迁到柏林,先在柏林大学读书,后在 Kiel 工作的代尔斯(Diels) 实验室工作, 1930 年任讲师, 1934 年任教授。后任 Cologne 大学教授。1928 年与代尔斯合作发明了双烯合成。获得 1950 年诺贝尔化学奖金。

21. 拜尔( Adolph Von Baeyer , 1835--1917 )

拜尔出生于柏林。曾为柏林的哲学博士,斯特拉斯堡大学教授。 1905 年获诺贝尔奖金。1885 年提出张力学说,其要点是: 1. 有机化合物的碳原子和不对称碳原子一样,一般均位于正四面体的中心,其价键伸向四隅,各价键互成 109°28′的角度。 2. 两个碳原子结合时拜尔假定其价键在两个碳原子的中心之间直线连接(即在一平面上)。 3. 依此理论,则三或四个原子成环时,其价键必向内挠屈……。这燕无论向内或向外挠屈的度数均形成张力( Tension )。 4. 张力愈大环愈易破裂,因此该化合物易与其他试剂化合面裂开其环状。环丙烷、环丁烷易开环是由于其碳原子间具有大的张力,五元及六元环之所以安定,即由于张力极小,而五元环尤如没有张力存在。此外, 1870 年拜尔和爱默林 (Emmerling) 首次合成靛蓝。

22. 威利森努斯( Johannes Wislicenus , 1835--1902 ,德国有机化学家)

威利森努斯曾在美国工作, 1856 年返回德国, 1867 年起任苏黎世大学教授, 1870 年起任苏黎世高等工业学校教授,他从 1863 年起,对乳酸进行一系列的研究,他利用合成和降解的方法,到 1873 年证明了发酵乳酸和肌肉乳酸具有相同的组成,即α- 羟基丙酸,他说: " 如果分子在结构上可以是等同的,可是具有不同的性质,那么这种差别,就只有认识为是由于原子在空间有不同的排布 " 。此外, 1873 年制得对苯二甲酸, 1886 年发现制取芳香族二元酸反应, 1887 年制得草酰醋酸, 1894 年发现草酰衍生物的脱羧反应。

23. 费歇尔( Emil Fischer , 1852--1919 ,德国化学家)

费歇尔是从十九世纪后半期到二十世纪初的有机化学家中留下丰功伟绩的人。由师生关系联系起来的德国化学家犹如群峰高耸,那就是李比希、凯库勒、拜尔、费歇尔等著名学者。费歇尔于 1852 年 10 月 9 日出生在莱茵地区科隆附近的奥伊尔斯金镇,兄弟姐妹八人中排行最小,两个哥哥早逝,成为独子。父亲是实业家。

1871 年入波恩大学,凯库勒是他的老师, 1872 年后转学舒特拉斯堡,拜拜尔为师,毕业留校任助教。 1875 年拜尔因慕尼黑大学李比希去世面被聃去补职,费歇尔乃转到慕尼黑大学工作, 1879 年任副教授, 1890 年到艾尔兰根大学任教授。先后在耶拿大学、维尔茨堡大学、海德尔堡大学、柏林大学担任教授。享年 66 岁 9 个月。

费歇尔在化学上的贡献是杰出的,有如下几个特点:

( 1 )纯理论的研究,对学说的确立并不关心,而是专心致志地开辟新的实验事实。( 2 )他的主要业绩是把与生命有关的有机物质作为研究对象,如嘌呤类的研究,糖类的研究,多肽的研究及缩酚酸的研究,因此,甚至被子人们称为生物化学创始人。

( 3 )以他出类拔萃的实验技术与坚忍不拔的精神,在上述领域中获得巨大的成果,获得 1902 年诺贝尔化学奖金。

24. 巴斯德( Louis Pasteur , 1822--1895 )

巴斯德是法国生物学家,但他对化学也作出了杰出贡献。 1848 年起任教授。巴斯德开始研究酒石酸时,已有大量资料可供利用,他发现了分子的不对称,导致了范特霍夫和勒贝尔提出了碳的正四面体的概念。 1840 年, 26 岁的巴斯德首次把外消旋体拆分。在放大镜下小心地用镊子把酒石酸盐外消旋体分离出两种晶体,并观察左旋与右旋体的旋光性。他用木材制作了晶体模型,证明了左旋体和右旋体互为镜象的关系。

25. 法拉第( Michael Faraday , 1791--1867 ,英国科学家)

法拉第 1791 年生于英国塞里郡纽翁顿·巴次,父亲是铁匠,家庭生活贫困,十三岁时就当报童和书贩。借此机会,读了不少科学书。有位顾客送给他一张戴维在皇家研究院讲演的入场券,听完报告誊清记录稿,送给戴维并要求给他一个职位,戴维高兴地答应于1813 年录用为助手。 1825 年任皇家研究院实验室主任。 1833 年任皇家研究院的讲座化学教授,一直至病逝。

法拉第于 1825 年发现苯。当时照明煤气是将鲸鱼或鳟鱼的油滴到热的炉子里面而产生煤气,把它加压储存在容器里供用户使用。在压缩煤气的过程中,同时得到一种油状液体。法拉第花了五年的时间研究了这个液体,细心地蒸馏,每隔 10℃更换一次接受器,收某各段馏分,然后再精馏,发现在 80-87℃区间的沸点较为恒定,蒸出大量的液体,而在蒸馏其馏分时,温度经常要升高,这一点启发了法拉第,他继续研究 80-87℃区间,终于分离出一种新的碳氢化合物。法拉第描述这种碳氢休合物是略带苦杏仁味、无色透明液体,熔点 5 、 5℃,沸点 82 、 2℃,在 15 、 5℃时的比重为 0 、 85 ,这些数据与现在测得的数值是比较接近的,稍出入是因为当时法拉第分离出来的苯还不够纯。法拉第还观察了,这个液体不导电,微溶于水,易溶油、醚和醇中。在阳光照射下,与氯反应,生成二种物质:一种是结晶,另一种是粘稠的液体。法拉第将这个液体的蒸气通过热的氧化铜,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分析结果,碳和氢的重量之比是 12∶1 。但法拉第所采用的原子量与现在不同,当时的标准是 C=6 , H=1 ,所以法拉第认为这个化合物的实验式为 C2H ,把它称为重碳氢化物( bicarburet of hydrogen )。如果法拉第能够采用现在原子量的标准,那么,他可以正确地表达苯的分子式,这是无疑的。尽管如此,法拉第首次分离出苯,并研究了苯的性质,测定了苯的组成。所以法拉第在发现苯对芳香族化合物的贡献是杰出的,他于 1825 年 6 月 16 日报告给皇家学会。后来,李比希提议命名为苯,苯从希腊文 "phene" 是 " 照明 " ,因为从照明气中发现的。法拉第还是第

一个研究天然橡胶成分的科学家( 1826 ),提出了天然橡胶含 5C , 8H 。

从现在观点看来,法拉第最重要的工作是关于电解方面的研究。

注:戴维是英国物理化学家。

26. 傅瑞德尔( Charles Friedel , 1832--1899 ,法国化学家)

傅瑞德尔生于法国斯特拉斯堡( strasboury ),在武慈指导下学习化学, 1869 年获得博士学位, 1876 年任教授,八年后接替武慈首席有机化学教授位置。

傅瑞德尔对矿物学和有机化学的研究很有成就。合成了异丙醇,乳酸和甘油,从 1874 年至 1891 年和美国化学家克拉夫茨( Crafts )合作,发现无水三氯化铝催化下把卤代烷加到苯中,便会反应。以他们名字名的称为 Friedel-Crafts 烷基化和酰基化反应。

27. 克拉夫茨 (James Mason Crafts,1839--1917, 美国化学家 )

克拉夫茨 1839 年生于美国波斯顿,在技术学校毕业获得学士学位后,再攻读机械学一年,1859 年攻读矿物学, 1860 年在本生指导下学习化学。 1861 年在巴黎武慈指导下学习化学。 1865 年返回美国,次年任 Cornell 大学化学教授会领导人。四年后,担任麻省理工学院普通化学领导人。 1874--1891 年在巴黎大学与傅瑞德尔合作,发现了傅 - 克反应。此外,他在计温技术方面也作过贡献。 1891 年回到麻省理工学院任教后,担任该校校长职务。

28. 休克尔 (Erich Huckel , 1896-- ,德国化学家 )

休克尔 1896 年生于柏林,父亲是医生。他入 Local 大学读物理,二年后转至 .Gottingen 大学学习应用机械工业。他与荷兰物理学教授德拜 (Peter J.W.Debye,1884--1966 ,休克尔是他的助手 ) 提出德拜 - 休克尔的离子互吸理论。他们认为,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完全电离,强电解质溶液与理想行为的偏差可以归于离子间的电性相互作用。德拜和休克尔推导出当量电导率与溶液浓度的关系式。他于 1930 年开始对芳香性进行研究,基于苯和吡啶等化合物的化学行为与结构联系,提出著名的休克尔( 4n+2 )π电子规则。 1931 年,休克尔提出了分子轨道的简化的近似计算方法,称为休克尔分子轨道法 (HMO 法 ) 。

29. 英果尔德 (C.Ingold,1893--1970 ,英国化学家 )

英果尔德是伦敦大学学院教授。物理有机化学的创始人。著作很多。他是中介论的创立者。当鲍林和威兰特的关于共振论论文发表之后,英果尔德立即于 1934 年对共振论表示赞同,并称为 " 物理学原理 " ,而他把自己的理论称之为 " 化学原理 " ,而他表示, " 中介 " 一词是更为合理的概念。到 1983 年,英果尔德在《关于苯的结构》一文中进一步把中介论和共振论融合起来。

30. 瓦尔登( Paul Walden,1863--1957 )

瓦尔登生于 1863 年 7 月 26 日,是帝俄时代的拉脱维亚人。幼年丧父母成为孤儿。在当地以优异的成绩小学毕业后,被公费保送到拉脱维亚的里加( Riga )上中学,成绩优异。 1882 年 19 岁中学毕业,进入里加很有名的工业大学。 1887 年他跟着他的老师,当时颇有名望的化学教授威廉·奥斯特瓦尔德去德国苯比锡大学,一面从事研究工作,一面做私人教师来维持生活,所以他于 28 岁时才获得博士学位。后来他回到母校工作,从助教、讲师、教授、教务长一直到校长。主要从事有机化学教学,并从事物理化学研究。1897--1899 年这三年间,他从事有机立体化学研究,发现了著名的瓦尔登转化现象。由此引起英、美、德、意等国许多化学家进行类似的研究,使他成为国际上知名的化学家。瓦尔登在 1906 年被选为俄罗斯科学院院士。从 1919 年起被子德国的罗斯托克大学聘任为教授。从此他成为国际化学界很活跃的一位化学家。 1929 年受聘为美国康乃克大学的客座教授。 1934 年他曾担任第九届国际 " 纯粹和应用化学联合会 " 的会长,历时四年。1942 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在罗斯托克的家被毁,他不得不逃到德国土宾根,成了土宾根大学的客座教授。瓦尔登一生的著作很多,发表论文将近二百篇。他写的书有《瓦尔登转化》( 1919 ),《非水溶液》( 1924 )年,《作为化学家的歌德》( 1932 ),《化学简史》( 1947 )等。他一生名誉很多,得过许多国外大学授予的荣誉学位,得过很多国外学术机构赠的奖章。他之所以取得惊人和成就是勤奋努力的结果,他自己说,曾经有些年每天只睡上 3-4 小时,而大部分时间用来读书和做实验研究。

瓦尔登于 1857 年 1 月 22 日在土宾根因病逝世,享年 94 岁。

31. 格林那( Victor Grignard , 1871--1935 ,法国化学家)

格林那试剂是有机化学工作所熟知的最有用和最多功能的试剂之一,它是由法国化学家格林那发现的。

格林那 1971 年生于法国塞堡( Cherbourg France )。在里昂 (Lyons) 他跟 L.Bouceault 学习一年后,在巴比埃 (P.A Barbier) 指导下攻读博士学位。 1900 年他在巴比埃的指导下着手把金属镁用于缩合反应研究。他很快发现一个卤代烷与镁在绝对乙醚中反应,在没有任何副反应的情况下,这个反应就能顺利完成。 1901 年格林那发表关于混合有机镁化合物的论文,并把有机镁应用到合成羧酸醇和烃类化合物。这个发现的重要性是每个化学家所共知的。在里昂和后来在南锡 (Nancy) ,格林那继续研究有机镁化合物。在南锡他成为有机化学教授。 1919 年他回到里昂接替巴比埃任化学系主任。由于格林那发明了格林那试剂于 1912 年获得了诺贝尔奖金。

32. 卢卡斯 (J.Lucas)

J.Lucas) 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工学院教授,他始创了卢卡斯试剂 (ZnCl2+ 浓 HCl) 用于鉴别伯、仲、叔醇。 1939 年 J.Lucas 与 Saul Winstein 在研究 3- 溴 -2- 丁醇用浓氢溴酸处理得到 2 , 3- 二溴丁烷的反应时,提出邻基团效应,在立体化学中提出一个全新的概念。

33. 扎依切夫 (A.M.Saytzeff,1841--1910)

扎依切夫是俄国人,是有机结构理论奠基人布特列夫的学生。由 1869 年起任喀山大学的讲师, 1870 年任教授。培养了无数卓越的有机化学家。他曾致力于布特列洛夫的第二,第三醇合成法的研究,不饱和酸和羟基酸的研究,曾发现过环状内酯。在 1875 年第一次提出脱卤化氢反应的取向 " 法则 " 。这种优先形成稳定异构体取向称为 " 扎依切夫取向 " 。

34. 麦尔外因 (Hans L.Meerwein)

麦尔外因是德国化学家。 1879 年出生于德国汉堡。他曾在威士巴登、波恩和查律丁堡读书。 1903 年在汉堡获得博士学位,在 1914 年他成为副教授。八年后他被聘任为教授Konigsberg 化学研究所所长, 1929 年在 Marburg 他有同样的位置。麦尔外因在有机化学上作出了很多贡献;包括麦尔外因反应,醛和酮用醇铝化合物还原(称为

Meerwein-Ponndorf-Verley 还原)。片呐醇重排和重氮甲烷的研究。而更突出的贡献是在 1922 年麦尔外因为了解释莰烯氯化氢加成物转化成异冰片基氯而首先提出碳正离子

重排的理论。其过程是莰烯氯化氢加成物失去氯离子形成正离子Ⅰ,然后通过 1 , 2- 烷基迁移铖碳正离子Ⅱ。因此麦尔外因被誉为 " 现代碳正离子化学之父 " 。

35. 威廉逊( A.W.Williamson,1824--1904 )

威廉逊出生在英国伦敦。在儿童时代由于健康不佳使他失去一只眼睛和一臂的功能。 1840 年在 Heideberg Gmelin 指导下学习化学,然后于 1844 年在 Giessen 在 Liebig 指导下学习。 1849 年,他在伦敦被聘任为大学教授,在那里他主要从事酯化理论的研究,这个工作为醇和醚的实验式所提供的实验证据与由 Gerbart(1816--1856) 和 Laurent

( 1807--1853 )所提供的一样。威廉逊最先合成了原酯。 1862 年他得到了英女王勋章。

36. 乌尔曼 (Fritz Ullmann,1875--1939)

乌尔曼是德国人,出生在巴代利亚州的 Furth, 他曾在日内瓦大学 Graebe 指导下学习,在那里他成为副教授。从 1905 年至 1925 年,乌尔曼在柏林的 Technische Hoehsehule 任教,然后转到日内瓦。他写的《 EnzykloPaedie der Technisehen Chemie 》一书是有

机化学家们所熟悉的。乌尔曼主要从事联苯和丫啶衍生物的合成,他合成过一些二氨基丫啶。 Gtaebe 一起大兴安岭合成过卡唑。

37. 黄鸣龙

黄鸣龙 1898 年 8 月 6 日出生于江苏省扬州市,不幸于 1979 年 7 月 1 日逝世。早年留学瑞士和德国, 1924 年获柏林大学博士学位。 1952 年回国,历任中国科学理化部委员,国际《四面体》杂志名誉编辑,全国药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化学会理事等。

黄鸣龙的一生是为科学事业艰苦奋斗的一生。他发表的论文近 80 篇,综述和专论近 40 篇。主要的科研成就概述如下:

( 1 )山道年一类物立体化学的研究 : 黄鸣龙最初从事植物化学研究,他博士论文题为" 植物成分的基本化学转变 " 。稍后,开展延胡素和细辛的研究。其中,延胡索乙素现已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1938 年,他在与 lnhoffen 研究用胆固醇改造合成雌性激素时,发现了双烯酚的移位反应。在此基础上,他随后从事山道年一类物的立体化学研究,发现了变质山道年在酸碱作用下,其相对构型可成圈地互相转变,这一发现,轰动了当时的国际有机界。各国学者根据他所解决山道年及其一类物的相对构型,相继推定了山道年一类物的绝对构型。

( 2 )改良的凯惜纳 - 乌尔夫还原法 : 1946 年,黄鸣龙在美国哈佛大学工作时,在做凯惜纳 - 乌尔夫还原反应时,出现了意外的情况(漏气),但并未弃之不顾,而是照样研究下去,结果得到出乎意外的好产率。于是他仔细地分析原因,并经多次试验后总结如下:在将醛类或酮类的羧基还原成亚甲基时,把醛类或酮类与 NaOH 或 KOH , 85% (有时可用 50% )水合肼及双缩乙二醇或三缩乙二醇同置于圆底烧瓶中回流 3-4 小时便告完成。这一方法避免了凯惜纳 - 乌尔夫还原法要使用封管和金属钠以用难于制备和价值昂贵的无水肼的缺点,产率大大提高。因此,黄鸣龙改良的凯惜纳 - 乌尔夫还原法地国际上应用广泛,并写入各国有机化学教科书中,简称黄鸣龙还原法。后来,他经常以此为例,向青年科技人员说明做实验一定要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一再强调在反应中,出现了异常现象应尽可能地将反应结果弄明白这一实事求是、坚持真理的科学态度。

( 3 )甾体激素的合成和有关反应的研究 : 1958 年,黄鸣龙等利用薯蓣皂为原料以七步合成了可的松,使我国的可的松合成跨进了世界先进行列。黄鸣龙对口服避孕药的结构研究和合成也作出了贡献。其中,甲地孕酮用口服避孕药不仅在我国是首创,在英国也被用作口服避孕药。

38. 康尼查罗( S.Cannizzaro )

康尼查罗 1826 年生于意大利西西里城一个警察局长之家, 1919 年去世。

中学时的康尼查罗便被认为是很有才能的学生,无论文学、数学还是历史均是成绩优异。1841 年,康尼查罗进入巴勒莫大学医学系学习。他以求知欲和兴趣广泛而出众。他具有杰出的才干和顽强的性格,能深刻地掌握和理解课堂讲授的内容,因而深得教授们的赏识。他不仅听医学方面的课程,还常听文学和数学方面的课程。十九岁(即 1845 年)便在那不勒斯的代表大会上作了关于辨别运动神经和感觉神经方面的报告,受到与会代表的鼓励和鞭策,促使他一方面要从生物学的角度去研究,另一方面又要从化学方面去探索。1845 年秋,康尼查罗前往比萨,并在著名实验家上皮利亚的实验室里当助手。在皮利亚的影响下,他深深爱上了化学这门学科。后来,他到法国巴黎,在舍夫勒实验室从事科研。1850 年,他发表了关于氨基氰的论文,次年又发表了关于氨基氰受热后发生转化的论文。不久,他便返回意大利的亚历山大里亚工业学院进行科学研究。有机合成的新发展,有机化学领域中一个个接踵而来的新发现,引起了他对研究苯甲醛及其特征反应的兴趣。他发现,把苯甲醛与碳酸钾一起加热时,苯甲醛特有的苦杏仁气味很快消失。产物与原来的苯甲醛完全不同,甚至气味也变得好闻了。他对反应混合物进行定量分析,先把反应混合物分成一个个组分,然后,再测定每种组分的含量。几天后,竟得几乎意料之外的结果:在反应过程中,碳酸钾的量没有改变,即碳酸钾只起催化剂的作用。再进一步分析得知产物中既有苯甲酸,又有苯甲醇。 1853 年,康尼查罗公布了他的研究成果,人们把能生成这类产物的反应称为 Cannissaro 反应。

1855 年, 39 岁的康尼查罗在热亚大学获得教授的职位。其后,他与贝塔尼尼等一起完成了对苯甲醇衍生物的研究 -- 从苄醇制苄氯,又将氯转变成苯乙酸。从此,他一直注意化学的基本理论问题,并写成了 " 化学哲学发展纲要 " 的论文。该论文引起了全世界科学家的重视,因为他用新的观点说明了什么是原子、分子、原子量和分子量。为此,他被特邀参加了 1860 年国际化学家代表大会并发表了独特的见解,他的思想对化学领域中的原子 - 分子学说的发展产生了决定性影响,得到与会代表的赞同,从此,康尼查罗名声大噪。

康尼查罗毕生息于科学。由于他在化学上的杰出贡献, 1862 年当选为伦敦化学学会名誉会员, 1873 年他做了纪念法拉弟的演讲并被推举为德国化学学会名誉会员。 1891 年,获得科佩尔奖章。

39. 盖布瑞尔 (S.Gabriel,1851--1942 ,德国化学家 )

盖布瑞尔生于柏林,先后在霍夫曼(在柏林)和本生(在海德尔堡)的指导下学习化学。并取得博士学位。回到柏林,在霍夫曼手下工作,他与费歇尔结交成为好友。盖布瑞尔发现了不少新的有机反应。例如:盖布瑞尔邻苯二甲酰亚胺的裂解制备纯伯胺的方法

( 1887 );

盖布瑞尔氮丙环烷的制备( 1895 );盖布瑞尔 - 科路曼( Gabriel-Colman )异喹啉的合成( 1902 );罗宾森 - 盖布瑞尔 (Robison-Gabriel) 氧氮杂茂的合成法( 1909 )。

40. 加特曼 (Ludwing Gattermann,1860--1921 ,德国化学家 )

加特曼出生于德国的哥斯他 (Gostar) ,最初在海德尔堡学习化学,后来转到柏林学习,得博士学位,他发现了不少有机合成方法,并以他的名字而命名反应。例如:

加特曼甲酰化制备醛( 1898 );加特曼 - 科克甲酰化制备醛( 1897 );

加特曼 - 斯基培吡啶的合成( 1916 );加特曼重氮基取代作用( 1890 )。

41. 库尔提斯 (Theodor Curtius,1857--1928 ,德国化学家 )

库尔提斯生于德国的 Duisburg ,先后跟本生、柯尔伯学习化学,得博士学位,然后去慕尼黑在拜尔手下工作。为海德尔堡教授。

库尔提斯发现了重氮醋酸乙酯( 1883 ),联氨( 1887 ),叠氮化合物( 1891 ),吡唑啉衍生物( 1891 ),四嗪衍生物( 1906 ),多肽( 1904 )。

库尔提斯利用酰氯和叠氮制得叠氮化酰,进一步反应制得伯胺。

42. 伍德沃德( Robert Burns Wood Ward Ward,1917--1979, 美国化学家)

伍德沃德 1917 年 4 月 10 日生于美国波士顿。自幼就对化学特别爱好,在小学和中学时期,经常在家中的地下室进行化学实验。 1933 的年十六岁时,进入麻省理工学院, 1936 年毕业获得学士学位。 1937 年通过了研究生考试获得博士学位,这时才二十岁。毕业后进入哈佛大学执教。 1950 年任教授。 1953 年手,先后但任莫里斯·洛布( Morris Loeb )和唐纳 (Donner) 讲座教授。 1963 年后又兼任汽巴药厂设在瑞士巴尔塞城并以其名字命名的伍德沃德研究所所长。

伍德沃德对有机化学很多领域都曾做过很多贡献。在合成天然有机化合物方面的成就尤为突出。早在四十年代,他就合成了金鸡纳碱、常生草碱。五十年代中,先后合成了马钱子碱、麦角新碱、利血平、胆甾醇、皮质酮和叶绿素等天然有机化合物,并确定了一系列四环素类抗生素的结构。由于他对有机化学分析方法和合成方法做出了突出贡献,获得了1965 年诺贝尔化学奖金。伍德沃德不但精于合成,富于实际经验,而且在有机化学理论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诣。 1960 年当他完成了叶绿素的合成后,即与瑞士苏黎世高等工业学院埃申莫塞教授 (A.Eschenmoser) 合作并分工领导了 VB12 的合成工作,就在这个过程中,他不失时机地抓住了不符合现有理论预期的实验结果,和量子化学家霍夫曼合作进行研究,提出了分子轨道对称守恒原理的基本思想。这对有机合成起了很大的指导作用。伍

德沃德工作作风严谨,培养的研究生和进修生五百人以上,其中许多已成为世界闻名的化学家。

43.R. 霍夫曼 (Roald Hoffmann, 美国化学家 )

R .霍夫曼 1937 年生于波,原是犹太人,第二次世界大战移居美国。 1958 年毕业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化学系。 1962 年在哈佛大学取得了量子化学博士学位,留校工作。他在量子化学领域的突出贡献是发展了 Wolfsberg 等提出的推广的休克分子轨道方法(EHMO) ,并将其广泛用于处理有机分子。 1965 年,他与伍德沃德合作,运用分子轨道理论分析和概括了协同反应的规律,提出了轨道对称守恒原理。近来,他从事基态分子的电子结构,特别是金属有机物电子结构的研究。他与日本化学家福井谦一共同获得 1981 年度的诺贝尔奖金。

44. 福井谦一 (Fukui Kenich, 日本化学家 )

福井谦一 1918 年生于日本奈良。 1941 年毕业于日本京都大学并获得博士学位。 1945 年开始在京都大学工学院石油化学系任教。从 1951 年起一直担任该校物理化学教授。他早年主要从事碳氢化合物化学中的有机催化的研究工作。 1962 年曾以论文 " 共轭化合物的电子状态及其与化学反应的关系 " 获得日本学士院(科学院)的奖赏。三十多年来,他一直活跃在量子化学领域中,他在国际和日本的重要刊物上发表论文五百五十余篇。编著了《量子化学》、《生物量子化学》、和《图解量子化学》等十余种。他的研究涉猎广泛,对量子化学的贡献很大。他和他的同事一起提出了 " 前线轨道 " 理论。他与美国化学家 R. 霍夫曼,共同获得 1981 年度过诺贝尔化学奖。

科学家名人故事:化学家肖莱马的故事

科学家名人故事:化学家肖莱马的故事 共产主义者化学家肖莱马,当卡尔·肖莱马还健在时,伟大的革 命导师恩格斯这样称赞他:“这位朋友既是一位优秀的共产主义者, 又是一位优秀的化学家。”在肖莱马逝世后,恩格斯特意为他写了一 篇传记性的悼文,对他的一生作出了全面的评价。为什么肖莱马能获 得恩格斯的这么高的评价呢? 从学徒工到化学家 卡尔·肖莱马于1834年9月30日诞生于德国黑森林州达姆斯塔 德城的一个手工业工人家庭。父亲约翰是个穷木匠,母亲罗特是个纯 朴的家庭妇女,他们一共有9个孩子,卡尔是的孩子。1850年卡尔争 取到本城一所职业学校受教育,不过到1853年就回家境困难而辍学。 他非常喜欢化学,所以他来到一家药房当学徒。因为他勤奋好学,很 快成为药剂师的得力助手。1856年他来到海德堡一家药店当配药助手,在海德堡大学,着名的化学家本生正在主讲化学,肖莱马想方设法去 旁听本生的演讲。本生的精湛实验演示和生动的报告使肖莱马更向往 化学,这时候他暗下决心。一定要作一名化学家。 1859年,他仅靠自己谋生所积蓄的钱,投考着名化学家李比希主 持的吉森大学化学系。这是当时全世界青年化学家所向往的圣地。又 因学费不足,肖莱马只读了一个学期便离开了学校。好在这个学期里,因为他的发奋努力,学完了作为实验基础的分析化学课,通过学习和 训练,他基本上掌握了化学实验的技巧。同时在这学期内,他还听了 着名化学史家柯普的化学史课程,初步培养了他对科学史的爱好。离 校和失业并没有影响肖莱马对化学科学的追求。此时恰逢英国曼彻斯 特的欧文斯学院化学教授罗斯科招聘一名私人的实验助手,肖莱马闻 讯立即赶赴英国,只身远离祖国,来到英国这个工业城市,经过努力 终于成为罗斯科的实验助手。在这里他很满意,一是能够继续学习化 学的相关课程,二是能够更多地、又是独立地实行化学实验。从这时

(完整版)十个世界著名科学家的小故事

十个世界著名科学家的小故事 一、牛顿的故事 牛顿是世界闻名的科学家。牛顿小时候很喜欢动物。有一次,他的朋友送给他一只狗和一只猫,牛顿收到礼物非常高兴,无微不至地照顾着他的新朋友,为了便于狗和猫出入房间,牛顿在门边挖了两个洞,一个大一个小,有人问他,你为什么要挖一大一小两个洞呢,牛顿回答说:“狗从猫洞里能过去吗?” 牛顿的童年是不幸的,出世前三个月爸爸就去世了。两岁时,妈妈又改嫁到邻村。牛顿只好与外婆相依为命。他从不乱花钱,唯一的爱好就是搞一些小工艺,把零用钱聚起来,买了锯子、钉锤等一类工具,一放学就躲在房子里敲敲打打。 牛顿学习时精神很专注。有一次煮鸡蛋,心里想着数学公式,竟误把手表当作鸡蛋丢进了锅里。还有一次,从早晨起就计算一个问题,中饭都忘了吃。当他感到肚子饿时,已暮色苍茫。他步出书房,一阵清风,感到异常的清新。突然想到:我不是去吃饭吗?怎么走到庭院中来了!于是他立即回头,又走进了书房。当他看到桌上摊开的算稿时,又把吃饭的事忘得一干二净,立即又伏案紧张地计算起来。 二、爱迪生的故事 爱迪生是世界闻名的发明家。他小时候因为家里穷, 只上了3 个月学, 十一二岁就开始卖报.他热爱科学, 常常把钱节省下来, 买科学书报和化学药品.他做实验的器具, 是从垃圾堆里拣来的一些瓶瓶罐罐.

爱迪生12 岁的时候, 在火车上卖报.火车上有一节给乘客吸烟的专用车厢, 车长同意他在那里占用一个角落.他把化学药品和瓶瓶罐罐都搬到那里, 卖完了报, 就做各种有趣的实验. 有一次, 火车开动的时候猛地一震, 把一瓶白磷震倒了.磷一遇到空气马上燃烧起来.许多人赶来, 和爱迪生一起把火扑灭了.车长气极了, 把爱迪生做实验的东西全扔了出去, 还狠狠打了他一个耳光, 把他的一只耳朵打聋了。爱迪生钻研科学的决心没有动摇.他省吃俭用, 重新做起化学实验来。有一次, 硫酸烧毁了他的衣服; 还有一次, 硝酸差一点儿弄瞎了他的眼晴。他没有被危险吓倒, 还是顽强地做实验. 爱迪生试制电灯, 为了找到一种价钱便宜、使用时间长的灯丝, 不知做了多少次实验.他常常在实验室里一连工作几十个小时, 实在太累了, 就躺在实验台上睡一会儿.他这样不懈地努力, 终於找到了合适的灯丝, 发明了电灯.后来, 爱迪生又发明了电影、留声机......他一生中发明的东西有1000多种. 三、居里夫人的故事 居里夫人是法国籍波兰科学家,研究放射性现象,一生两度获诺贝尔奖。玛丽从小学习就非常勤奋刻苦,对学习有着强烈的兴趣和特殊的爱好,从不轻易放过任何学习的机会,处处表现出一种顽强的进取精神。从上小学开始,她每门功课都考第一。15岁时,就以获得金奖章的优异成绩从中学毕业。她的父亲早先曾在圣彼得堡大学攻读过物理学,父亲对科学知识如饥似渴的精神和强烈的事业心,也深深

化学家的励志故事

化学家的励志故事——舍勒 瑞典化学家舍勒只上过小学,从十五岁起在一家药房里当学徒。 用舍勒自己的话来说,他的许多化学知识和技能,都是那时“偷着学会的”呢! 有一天晚上,舍勒在钻研孔克尔的名著《实验室指南》时,对书中的一段论述产生了疑问。他多么想去药店老板的实验室验证一下啊!可是,刻薄的老板有规定,未经特殊许可,任何人不得进入他的私人实验室。 夜深了,窗外寂静极了,只有秋虫偶尔发出唧唧的叫声。舍勒实在憋不住了,就点上蜡烛,偷偷溜进了实验室。他正聚精会神地操作着,突然,耳边响起一个严厉的声音:“谁在这儿?”他吓了一跳,猛抬头,只见旁边站着自己的同事格伦贝格。顿时,他心中象一块石头落地似的,变得轻松起来。因为,格伦贝格是他最要好的朋友啊! “这么晚了,你来实验室干什么?”格伦贝格不解地问。 “我实在睡不着呀。”舍勒指着桌上的《实验室指南》和实验装置,感慨地说:“你看,孔克尔的书上说,盐精和黑苦土不能混合。我想验证一下,看书上写的对不对。” “噢,原来如此。”格伦贝格关切地说,“不过,你可要注意身体呀,别熬得太晚啦!” “放心吧,我一定注意。另外,希望你替我保密,千万别让老板知道了。”

舍勒低声央求说。 格伦贝格默默地点了点头。 经过实验,舍勒证明了孔克尔的书上是把石墨和软锰矿混为一谈了。后来,他还用软锰矿制出了氯气。 舍勒就是这样,一有疑问就背着老板,偷偷地去实验室验证。天长日久,这位小药剂师终于跻身于著名化学家的行列。

化学家卢嘉锡的故事 九年级组徐新萍 “假如设计一座桥梁,小数点错一位可就要出大问题、犯大错误,今天我扣你3/4的分数,就是扣你把小数点放错了地方。”1933年,在一次随机的考测之后,区嘉炜教授这样开导卢嘉锡,他显然注意自己最喜欢的这个大学三年级的学生对老师的评分有点想不通。 区教授教的是物理化学,平时挺喜欢考学生,评分也特别严格。这回出的考题中,有道题目特别难,全班只有卢嘉锡一个人做出来,可是因为他把答案的小数点写错了一位,那道题目教师只给了1/4 的分数。 如何才能避免把小数点放错地方呢?在理解了教师重扣的一片苦心之后,卢嘉锡思索着。 从此以后,不论是考试还是做习题,他总要千方百计地根据题意提出简单而又合理的物理模型,从而毛估一个答案的大致范围(数量级),如果计算的结果超出这个范围,就赶此仔细检查一下计算的方法和过程。这种做法,使他有效地克服了因偶然疏忽引起的差错。 善于总结学习方法的卢嘉锡后来走上了献身科学的道路。发现,从事科学研究同样需要进行“毛估”,或者说进行科学的猜想。不过那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思维活动,因为探索未知世界比起学习和掌握现成的知识要艰巨复杂得多。在形成科学上的毛估思想方面,他首先得益于留心揣摩他的导师、后来两度荣获诺贝尔奖(化学奖与和平奖)的

可以引用在教学中的十个化学小故事

可以引用在教学中的十个化学小故事 可以引用在教学中的十个化学小故事 一种元素的命名 居里夫人(法国物理学家、化学家。原籍波兰,1867 —1934)在对沥青铀矿和铜矿进行检查的时候,发现这两种矿物中,含有一种比铀或钍的放射性强度更大的物质,她意识到:这是一种还没有被人认识的新元素。她对丈夫说:假使这种新元素的存在将来能够证明的话,我想叫它钋,来纪念我的祖国——波兰。 玛丽·居里虽侨居国外,并同法国科学家皮埃尔·居里结了婚,但她从小就热爱祖国波兰,时时刻刻没有忘记被沙俄帝国侵占的祖国。她想用新元素的命名来为祖国争得骄傲和光荣!寄托她那火一样的爱国热情。好好!皮埃尔·居里说:波兰是你的祖国,也可以说是我的祖国!紧张的工作开始了,淘汰,没日没夜地淘汰,研究的范围越来越小。1897年7 月,他们果然在含铋的部分矿物中,分析出一种新的放射性元素,其化学性质与铋相似,放射性比纯铀强400 倍。啊,新元素,钋,钋。居里夫人扑在丈夫的怀里,激动地高喊着钋,钋!两行热泪洒在丈夫的胸膛上。 钋、波兰!波兰,钋!皮埃尔也从心底发出了欢呼 第一个享用氧气的是老鼠 我们知道,没有氧气人类就不能生存。然而,是谁发现了氧气呢?在众多讨论发现氧气的著作中,约瑟夫·普利斯特里所著的名为《几种气体的实验和观察》,最饶有兴味。 约瑟夫·普利斯特里在1733 年3 月13 日生于英国黎芝城附近的飞尔特黑德镇。他一生大部分时间实际上是当牧师,化学只是他的业余爱好。他所著的《几种气体的实验和观察》于1766 年出版。在这部书里,他向科学界首次详细叙述了氧气的各种性质。他当时把氧气称作脱燃烧素。普利斯特里的试验记录十分有趣。其中一段写道: 我把老鼠放在‘脱燃烧素’的空气里,发现它们过得非常舒服,我自己受了好奇心的驱使,又亲自加以试验。我想读者是不会感到惊异的。我自己试验时,是用玻璃吸管从放满这种气体的大瓶里吸取的。当时我的肺部所得到的感觉,和平时吸入普通空气一样;但自从吸过这种气体以后,经过好多时候,身心一直觉得十分轻快舒畅。有谁能说这种气体将来不会变成时髦的奢侈品呢?不过现在只有我和两只老鼠,才有享受呼吸这种气体的权利啊!当时,他没有把这种气体命名为氧气,而只是称它脱燃烧素。在制取出氧气之前,他就制得了氨、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和同时代的其他化学家相比,他采用了许多新的实验技术,所以被称之为气体化学之父。 1783 年,拉瓦锡的氧化说已普遍被人们接受。虽然普利斯特里只相信燃素学,但是他所发现的氧气,却是使后来化学蓬勃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各国人民至今都还很怀念他。 鲨鱼也有克星? 以《老人和海》一文而闻名于世的海明威在自己熟悉的海域里做以药防鲨实验,把含有硫酸铜和不含硫酸铜的诱饵互相交错的置于海面上。结果,两天后,他惊奇地发现,鲨鱼已把不含硫酸铜吃得精光,相反,含硫酸铜的诱饵动却未动,海明威高光地跳起来,他终于发现,硫酸铜可以防鲨鱼。 二战时,战争不仅在陆地上,海面上仍充满战争,空前残酷,被击中的战船上的船员只有弃船而逃,却面临另一挑战--鲨鱼。因此,美国政府号召全国有识之士来研究防鲨药品,由海明威的故事,他们很快地配备起用硫酸铜作护身符来防鲨鱼。 肥皂的历史 在我们的生活中,一夭也离不了肥皂。洗脸用香皂:洗澡用药皂;洗衣服用洗衣皂。脸要天天洗。衣服也要勤洗勤换。衣服穿久了,由于尘土、油污和汗水的沾污,会散发出酸臭

2018年有关化学家的名人故事-word范文模板 (6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有关化学家的名人故事 导语:化学家一般是指从事于近现代化学研究的科学家,有专制和兼职之分,在英国亦可指药剂师。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有关化学家的名人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道尔顿发现色盲病 约翰.道尔顿(1766-1844)是英国化学家、物理学家。1808年他发表了《道尔顿原子学》,从而被誉为原子理论的创建人。为了纪念他,科学家至今还把他的名字用作原子量的单位。 奇怪的是,医学上有一种病叫"道尔顿病"。这里的道尔顿,不是别人,正是这位化学家和物理学家。那么,"道尔顿病"是一种什么病呢?为什么用道尔顿的名字命名?这里还有一段故事呢! 那一天是圣诞节。青年道尔顿到街上去买了一双长筒袜,作为节日礼品,亲手送给母亲。母亲收到这份礼品非常高兴。她打开礼品盒一看,"啊,原来是一双长筒袜。"她感到颜色实在太鲜艳了,与自己的年龄和身份不太相称。 她笑着问道:"约翰,你的礼物真让人高兴,但是你怎么看上了这么鲜艳的颜色呢?"这使道尔顿感到有些奇怪。他不以为然地说:"难道深蓝的颜色还不稳重吗?妈妈。""什么?约翰。它和樱桃一样红呀!""不对,妈妈。是我亲手挑的,是深蓝色。""是红色,约翰。你的眼光不坏。"母亲重复回答。 道尔顿找来了弟弟。弟弟也说是蓝色的。而且,他俩对颜色的感受完全一样。可是,他的朋友们和他俩的识别力却不同。朋友们开玩笑说:"照你所说,你将永远也看不到女性美丽动人的面容。你会把她们面颊上那羞涩的红晕,看成一片浅蓝。" 从那天起,道尔顿才知道自己的色觉与别人不同。道尔顿没有放过这一偶然的发现。他不但仔细分析了自己的体验,还对周围的人做了各种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他又经过多方考查验证,写出了一部科学著作--《论色觉》。这是人类第一次发现色盲病,而道尔顿既是色盲病的第一个发现者,也是第一个被发现的色盲病人。 发现苯的结构

化学家的故事——诺贝尔

阿尔弗雷德·伯纳德·诺贝尔(1833.10.21-1896.12.10),是瑞典化学家、工程师、发明家、军工装备制造商和炸药的发明者。 诺贝尔生前的确拥有Bofors (卜福斯)公司。 此公司拥有350年历史,此前主要生产钢铁。诺 贝尔拥有Bofors后把公司主要产品方向改为生产 军工产品。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该公司多项产品 曾授权多国生产,并受军队广泛好评。诺贝尔一 生拥有355项专利发明,并在欧美等五大洲20 个国家开设了约100家公司和工厂,积累了巨额 财富。 在他逝世的前一年,立嘱将其遗产的大部分(约 920万美元)作为基金,将每年所得利息分为5份, 设立物理、化学、生理或医学、文学及和平5种 奖金(即诺贝尔奖),授予世界各国在这些领域对 人类作出重大贡献的人。其中炸药为最为出名的 一项。人造元素锘(Nobelium)就是以诺贝尔命名 的。 1864年9月3日这天,寂静的斯德哥尔摩市 郊,突然爆发出一连串震耳欲聋的巨响,滚滚的 浓烟霎时间冲上天空,一股股火苗直往上窜。仅 仅几分钟时间,一场惨祸发生了。当惊恐的人们 赶到出事现场时,只见原来屹立在这里的一座工 厂已荡然无存,无情的大火吞没了一切。火场旁 边,站着一位30多岁的年青人,突如其来的 惨祸和过度的刺激,已使他面无血色,浑身 不住地颤抖着——这个大难不死的青年,就 是后来流芳百世的大化学家诺贝尔。 诺贝尔眼睁睁地看着自己所创建的硝化 甘油炸药的实验工厂化为灰烬。人们从瓦砾 中找出了5具尸体,其中一个是他正在大学 读书的、活泼可爱的小弟弟,另外4人也是 和他朝夕相处的亲密的助手。烧得焦烂的5 具尸体,令人惨不忍睹。 诺贝尔的母亲得知小儿子惨死的噩耗, 悲痛欲绝。年老的父亲因太受刺激引起脑溢 血,从此半身瘫痪。然而,诺贝尔在失败和巨大的痛苦面前却没有动摇。 惨案发生后,警察当局立即封锁了出事现场,并严禁诺贝尔恢复自己的工厂。人们像躲避瘟

化学家肖莱马的故事

化学家肖莱马的故事 共产主义者化学家肖莱马,当卡尔·肖莱马还健在时,伟大的革命导师恩格斯这样称赞他:“这位朋友既是一位优秀的共产主义者,又是一位优秀的化学家。”在肖莱马逝世后,恩格斯特意为他写了一篇传记性的悼文,对他的一生作出了全面的评价。为什么肖莱马能获得恩格斯的这么高的评价呢? 从学徒工到化学家 卡尔·肖莱马于1834年9月30日诞生于德国黑森林州达姆斯塔德城的一个手工业工人家庭。父亲约翰是个穷木匠,母亲罗特是个纯朴的家庭妇女,他们一共有9个孩子,卡尔是最大的孩子。1850年卡尔争取到本城一所职业学校受教育,可是到1853年就回家境困难而辍学。他非常喜欢化学,因此他来到一家药房当学徒。由于他勤奋好学,很快成为药剂师的得力助手。1856年他来到海德堡一家药店当配药助手,在海德堡大学,着名的化学家本生正在主讲化学,肖莱马想方设法去旁听本生的演讲。本生的精湛实验演示和生动的报告使肖莱马更向往化学,这时候他暗下决心。一定要作一名化学家。 1859年,他仅靠自己谋生所积蓄的钱,投考着名化学家李比希主持的吉森大学化学系。这是当时全世界青年化学家所向往的圣地。

又因学费不足,肖莱马只读了一个学期便离开了学校。好在这一学期里,由于他的发奋努力,学完了作为实验基础的分析化学课,通过学习和训练,他基本上掌握了化学实验的技巧。同时在这学期内,他还听了着名化学史家柯普的化学史课程,初步培养了他对科学史的爱好。离校和失业并没有影响肖莱马对化学科学的追求。此时恰逢英国曼彻斯特的欧文斯学院化学教授罗斯科招聘一名私人的实验助手,肖莱马闻讯立即赶赴英国,只身远离祖国,来到英国这一工业城市,经过努力终于成为罗斯科的实验助手。在这里他很满意,一是可以继续学习化学的有关课程,二是可以更多地、又是独立地进行化学实验。从这时起,肖莱马总算实现了他的宿愿,步入了化学研究的大门。他一面自学,一面研究,很快取得到了许多成果, 1871年被破格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1874年成为欧文斯学院的第一个有机化学教授。他在英国定居了30多年,一直到1892年逝世。 有机化学的奠基人 肖莱马对有机化学发展最主要的贡献是对脂肪烃的系统研究。从1862年起,他从煤焦油和石油中先分离出戊烷、己烷、庚烷和辛烷,仔细地测定了这些脂肪烷烃的沸点等物理常数,分析了它们的元素组

中国科学家的小故事12个最新版

《中国科学家的小故事》 中国科学家的小故事(一): 袁隆平,经过6年多的时间跑遍了大半个中国最后在海南岛找到了雄性不育植株。然后 又因为十年动乱差点断送了他的全部实验成果,幸好他的助手帮他藏了4钵稻苗,还能够进 行研究,最后研究出了杂交水稻。 中国科学家的小故事(二):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吴文俊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你也许无法想象眼前这位鹤发童颜、乐观开朗的老先生,就是年逾8 旬的著名数学家:步履矫健,连小伙子有时都赶不上;思维敏捷,稍不留神就跟不上他的思绪。 2001年2月19日,82岁的吴文俊从国家主席江泽民手中接过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证书,这位平时十分低调的科学家顷刻间成为举世瞩目的新闻人物。 中国科学家的小故事(三): 中国核物理学家王淦昌早年为了支持抗日战争,把日本侵略者早日赶出去,他就将自己家 中积蓄的白银、首饰全都献给了祖国。1961年,当国内出现了严重的自然灾害,钱财十分短 缺时,身在苏联的王淦昌就将自己省吃俭用节约下来的十四万卢布(约合人民币2至3万元)交给中国驻苏大使馆转赠给祖国和人民。1982年,王淦昌又将自己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的奖金三千元全部都捐赠给了小学。 中国科学家的小故事(四): 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早年在英国伯明翰大学苦读六年,取得了地质学硕士学位。他的老师 鲍尔敦教授劝他留下深造,获得博士学位后再回国。李四光谢绝了老师的好意,他回答说:不,我想把我学到的知识,尽快贡献给我的祖国。1920年回国工作,直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 为止。之后,一度出国,在国外仍坚持地质学的研究工作。到1950年,他放下国外优厚条件,在新中国百废待兴之际,毅然从英国绕道回国,作为新中国的地质部长为我国石油事业立下卓 越功勋。 中国科学家的小故事(五):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在1946年应聘到美国讲学,很受学术界器重。当时,美国的伊利诺大 学以一万美元的年薪,与他订立了终身教授的聘约。华罗庚的生活一下子舒适起来了,不仅仅 有了小洋楼,大学方面还特地给他配备了四名助手和一名打字员。新中国成立后,一些人总以 为华罗庚在美国已功成名就,生活优裕,是不会回来的了。然而,物质、金钱、地位并没有能 羁绊住他的爱国之心。1950年2月,华罗庚毅然放下了在美国阔教授的待遇,冲破重重封锁 回到祖国。途经香港时,他写了一封《告留美同学的公开信》,抒发了他献身祖国的热情。他 满腔热忱地呼吁:为了国家民族,我们应当回去!锦城虽乐,不如回故乡;梁园虽好,非久留 之地。 中国科学家的小故事(六):

九年级化学 化学家故事素材 人教新课标版

化学家故事 医学上的贡献 葛洪字稚川,号抱朴子,生活在东晋时代,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家和制药家.公元281年,他出生在丹阳句容(现在江苏省句容县),家境清贫. 他无钱购买书籍笔墨,只好向人家借书阅读,用木炭练习写字.长大了当过官吏,后来辞职回家,专门从事科学研究. 葛洪从小喜欢读有关医药、保健和炼丹制药的书,还很留心民间流行的一些简便的治病方法.他把在广大的农村里搜集到的验方,结合自己学到的医药知识,写成了一本书,取名叫《肘后备急方》. 《肘后备急方》不是大部头的著作,但是非常实用."肘后"就是说这部书篇幅很小,可以挂在胳膊肘上随身携带,类似现代所说的"袖珍本"."备急"就是应急的意思.用现代话说,就是一本"急症手册".这部书里的治病药方,都是容易得到的到处都有的草药,又便宜,又方便,更重要的是灵验有效,所以深受老百姓的欢迎. 葛洪很注意研究急病.他所指的急病,大部分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急性传染病,古时候人们管它叫"天刑",认为是天降的灾祸,是鬼神作怪.葛洪在书中说:急病不是鬼神引起的,而是中了外界的疠气.我们都知道,急性传染病是微生物(包括原虫、细菌、立克次氏小体和病毒等)引起的.这些微生物起码要放大几百倍才能见到,1600多年前还没有发明显微镜,当然不知道有细菌这些东西.葛洪能够排除迷信,指出急病是外界的物质因素引起的,这种见解已经很了不起了. 葛洪在《肘后备急方》里面,记述了一种叫"尸注"的病,说这种病会互相传染,并且千变万化.染上这种病的人闹不清自己到底哪儿不舒服,只觉得怕冷发烧,浑身疲乏,精神恍惚,身体一天天消瘦,时间长了还会丧命. 葛洪描述的这种病,就是现在我们所说的结核病.结核菌能使人身上的许多器官致病.肺结核、骨关节结核、脑膜结核、肠和腹膜结核等等,都是结核菌引起的.葛洪是我国最早观察和记载结核病的科学家. 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还记载了一种叫犬咬人引起的病症.犬就是疯狗.人被疯狗咬了,非常痛苦,病人受不得一点刺激,只要听见一点声音,就会抽搐痉挛,甚至听到倒水的响声也会抽风,所以有人把疯狗病又叫做"恐水病".在古时候,对这种病没有什么办法治疗. 葛洪想到古代有以毒攻毒的办法.例如我国最古的医学著作《黄帝内经》里就说,治病要用"毒"药,没有"毒"性治不了病.葛洪想,疯狗咬人,一定是狗嘴里有毒物,从伤口侵入人体,使人中了毒.能不能用疯狗身上的毒物来治这种病呢?他把疯狗捕来杀死,取出脑子,敷在犬病人的伤口上.果然有的人没有再发病,有人虽然发了病,也比较轻些. 葛洪用的方法是有科学道理的,含有免疫的思想萌芽.大家知道,种牛痘可以预防天花,注射脑炎疫苗可以预防脑炎,注射破伤风细菌的毒素可以治疗破伤风.这些方法都是近代免疫学的研究成果."免疫"就是免于得传染病.细菌和病毒等侵入我们的身体,我们的身体本来有排斥和消灭它们的能力,所以不一定就发病,只有在身体的抵抗力差的时候,细菌和病毒等才能使人发病.免疫的方法就是设法提高人体的抗病能力,使人免于发病.注射预防针,就是一种免疫的方法(现代免疫学的内容越来越丰富,注射预防针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葛洪对疯狗病能采取预防措施,可以称得上是免疫学的先驱.欧洲的免疫学是从法国的巴斯德开始的.他用人工的方法使兔子得疯狗病,把病兔的脑髓取出来制成针剂,用来预防和治疗疯狗病,原理与葛洪的基本上相似.巴斯德的工作方法当然比较科学,但是比葛洪晚了1000多年. 在世界医学历史上,葛洪还第一次记载了两种传染病,一种是天花,一种叫恙虫病.葛洪在《肘后备急方》里写道:有一年发生了一种奇怪的流行病,病人浑身起一个个的疱疮,起初是些小红点,不久就变成白色的脓疱,很容易碰破.如果不好好治疗,疱疮一边长一边溃烂,人还要发高烧,十个有九个治不好,就算侥幸治好了,皮肤上也会留下一个个的小瘢.小瘢初起发黑,一年以后才变得和皮肤一样颜色.葛洪描写的这种奇怪的流行病,正是后来所说的天花.西方的医学家认为最早记载天花的是阿拉伯的医生雷撒斯,其实葛洪生活的时代,比雷撕斯要早500多年. 葛洪把恙虫病叫做"沙虱毒".现在已经弄清楚,沙虱毒的病原体是一种比细菌还小的微生物,叫"立克次氏体".有一种小虫叫沙虱,螫人吸血的时候就把这种病原体注入人的身体内,使人得病发热.沙虱生长在

化学家小故事

化学家小故事 门捷列夫的小故事 1860年门捷列夫在为著作《化学原理》一书考虑写作计划时,深为无机化学的缺乏系统性所困扰。于是,他开始搜集每一个已知元素的性质资料和有关数据,把前人在实践中所得成果,凡能找到的都收集在一起。人类关于元素问题的长期实践和认识活动,为他提供了丰富的材料。他在研究前人所得成果的基础上,发现一些元素除有特性之外还有共性。于是,门捷列夫开始试着排列这些元素。他把每个元素都建立了一张长方形纸板卡片。在每一块长方形纸板上写上了元素符号、原子量、元素性质及其化合物。然后把它们钉在实验室的墙上排了又排。经过了一系列的排队以后,他发现了元素化学性质的规律性。 凯库勒 凯库勒关于苯环结构的假说,在有机化学发展史上作出了卓越贡献。他早年受到建筑师的训练,具有一定的形象思维能力,他善于运用模型方法,把化合物的性能与结构联系起来,他的苦心研究终于有了结果,1864年冬天,他的科学灵感导致他获得了重大的突破。苯环结构的诞生。是有机化学发展史上的一块里程碑,凯库勒认为苯环中六个碳原子是由单键与双键交替相连的,以保持碳原,他画出一个单、双键的空间模型,与现代结构式完全等价。子为四价。1866年 化学元素符号的首倡者贝采里乌斯 琼斯?雅可比?贝采里乌斯1779年8月20日出生在瑞典南部的一个名为威菲松达的小乡村里。他在发展化学中作出了重要贡献,他接受并发展了道尔顿原子论,他以氧作标准测定了40多种元素的原子量,他第一次采用现代元素符号并公布了当时已知元素的原子量表,他发现和首次制取了硅、铣、硒等好儿种元素,他首先

使用“有机化学”概念;他是“电化二元论”的提出者。他发现了“同分异构”现象并首先提出了“催化”概念。他的卓著成果,使他成为19世纪的一位赫赫有名的化学权威。 中国近代化学的启蒙者徐寿 在徐寿生活的年代,我国不仅没有外文字典,甚至连阿拉伯数字也没有用上。要把西方的科学技术的术语用中文表达出来是项开创性的工作,做起来实在是困难重重。徐寿他们泽书的过程,开始时大多是根据西文的较新版本,由傅雅兰口述,徐寿笔泽。即傅雅兰把书中原意讲出来,继而是徐寿理解口述的内容,用适当的汉语表达出来。西方的拼音文字和我国的方块汉字,在造字原则上有极大不同,几乎全部的化学术语和大部分化学元素的名称,在汉字里没有现成的名称,这可能是徐寿在译书中遇到的最大困难,为此徐寿花费了不少心血,对金、银、铜、铁、锡、硫、碳及养气、轻气、绿气、淡气等大家已较熟悉的元素,他沿用前制,根据它们的主要性质来命名。对于其它元素,徐寿巧妙地应用了取西文第一音节而造新字的原则来命名,例如钠、钾、钙、镍等。徐寿采用的这种命名方法,后来被我国化学界接受,一直沿用至今。这是徐寿的一大贡献。 提出同位素假说的索迪 19世纪、20世纪之交发生的物理因此而生长出一批富有活力的新学科,促成了一系列新技术和新的实验手段的出现,揭开了现代自然科学的序幕,在这场伟大的科技革命中,一些化学家也建立了永载史册的业绩,居里夫人、索迪就是其中的代表。索迪于1910年提出了同位素假说, 1913年发现了放射性元素的位移规律,为放射化学、核物理学这两门新学科的建立奠定了重要基础。因此荣获了1921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生物化学的创始人费歇尔

10个科学家的事迹

10个科学家的事迹 1、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德裔美国物理学家(拥有瑞士国籍),思想家及哲学家,犹太人,现代物理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相对论——“质能关系”的提出者,“决定论量子力学诠释”的捍卫者(振动的粒子)——不掷骰子的上帝。 1999年12月26日,爱因斯坦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世纪伟人”。 主要成就:狭义相对论的创立——早在16岁时,爱因斯坦就从书本上了解到光是以很快速度前进的电磁波,他产生了一个想法,如果一个人以光的速度运动,他将看到一幅什么样的世界景象呢?他将看不到前进的光,只能看到在空间里振荡着却停滞不前的电磁场。 这种事可能发生吗? 广义相对论的建立——1905年,爱因斯坦发表了关于狭义相对论的第一篇文章后,并没有立即引起很大的反响。 但是德国物理学的权威人士普朗克注意到了他的文章,认为爱因斯坦的工作可以与哥白尼相媲美,正是由于普朗克的推动,相对论

很快成为人们研究和讨论的课题,爱因斯坦也受到了学术界的注意。 2、钱学森:男,汉族,浙江省杭州市人。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和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之一。 曾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加州理工学院教授,曾担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七、八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等重要职务。 主要成就:喷气推进与航天技术——从40年代到60年代初期,钱学森在火箭与航天领域提出了若干重要的概念:在40年代提出并实现了火箭助推起飞装置(JATO),使飞机跑道距离缩短;在 ___提出了火箭旅客飞机概念和关于核火箭的设想;在1953年研究了行星际飞行理论的可能性;在1962年出版的《星际航行概论》中,提出了用一架装有喷气发动机的大飞机作为第一级运载工具,用一架装有火箭发动机的飞机作为第二级运载工具的天地往返运输系统概念。

科学家的小故事简短16个

科学家的小故事简短16个 科学家的小故事简短(一): 爱迪生的故事 爱迪生是世界闻名的发明家。他小时候因为家里穷,只上了3个月学,十一二岁就开始卖报.他热爱科学,常常把钱节省下来,买科学书报和化学药品.他做实验的器具,是从垃圾堆里拣来的一些瓶瓶罐罐. 爱迪生12岁的时候,在火车上卖报.火车上有一节给乘客吸烟的专用车厢,车长同意他在那里占用一个角落.他把化学药品和瓶瓶罐罐都搬到那里,卖完了报,就做各种趣味的实验. 有一次,火车开动的时候猛地一震,把一瓶白磷震倒了.磷一遇到空气立刻燃烧起来.许多人赶来,和爱迪生一齐把火扑灭了.车长气极了,把爱迪生做实验的东西全扔了出去,还狠狠打了他一个耳光,把他的一只耳朵打聋了。爱迪生钻研科学的决心没有动摇.他省吃俭用,重新做起化学实验来。有一次,硫酸烧毁了他的衣服;还有一次,硝酸差一点儿弄瞎了他的眼晴。他没有被危险吓倒,还是顽强地做实验. 爱迪生试制电灯,为了找到一种价钱便宜、使用时间长的灯丝,不知做了多少次实验.他常常在实验室里一连工作

几十个小时,实在太累了,就躺在实验台上睡一会儿.他这样不懈地努力,终於找到了适宜的灯丝,发明了电灯.之后,爱迪生又发明了电影、留声机......他一生中发明的东西有1000多种. 科学家的小故事简短(二): 牛顿的故事 牛顿是世界闻名的科学家。牛顿小时候很喜欢动物。有一次,他的朋友送给他一只狗和一只猫,牛顿收到礼物十分高兴,无微不至地照顾着他的新朋友,为了便于狗和猫出入房间,牛顿在门边挖了两个洞,一个大一个小,有人问他,你为什么要挖一大一小两个洞呢,牛顿回答说:“狗从猫洞里能过去吗” 牛顿的童年是不幸的,出世前三个月爸爸就去世了。两岁时,妈妈又改嫁到邻村。牛顿只好与外婆相依为命。他从不乱花钱,唯一的爱好就是搞一些小工艺,把零用钱聚起来,买了锯子、钉锤等一类工具,一放学就躲在房子里敲敲打打。 牛顿学习时精神很专注。有一次煮鸡蛋,心里想着数学公式,竟误把手表当作鸡蛋丢进了锅里。还有一次,从早晨起就计算一个问题,中饭都忘了吃。当他感到肚子饿时,已暮色苍茫。他步出书房,一阵清风,感到异常的清新。突然想到:我不是去吃饭吗?怎样走到庭院中来了!于是他立即回头,又走进了书房。当他看到桌上摊开的算稿时,又把吃

化学家维克多·格林尼亚发现格氏试剂的故事

化学家维克多·格林尼亚发现格氏试剂的故事维克多·格林尼亚(1871年5月6日-1935年12月13日),法国化学家,因发明了格氏试剂与他的同事保罗·萨巴捷一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他于1871年5月6日出生于法国瑟堡,1935年12月13日逝世于法国里昂维克多·格林尼亚发现了金属镁与许多卤代烃的 醚溶液反应,生成了一类有机合成的中间体--有机金属镁化合物,即格氏试剂。 有机金属有机化合物,通式RMgX(R代表烃基,X代表卤素)。1901年由F.-A.V.格利雅首次使用卤代烃RX与镁在醚类溶液中反应制得。又称格利雅试剂。格氏试剂广泛用于有机合成中,从RMgX可以制得RH、R-COOH、R-CHO、R-CH2OH、R-OH、CROHRR′、CRR′O和RnM(n为金属的化合价,M为其他金属)。在合适的情况下,RMgX还能与α、β-不饱和羰基化合物发生共轭的加成反应。 格林尼亚制作格氏试剂的方法是:将卤代烃(常用氯代烷 或溴代烷)乙醚溶液缓缓加入被乙醚浸泡着的镁屑中,加料速度应能维持乙醚微沸,直至镁屑消失,即得格氏试剂。反应是放热的,如果反应起动迟钝,可加一小粒碘来启动,一旦反应开始,乙醚发生沸腾后,乙醚的蒸气足以排除系统内空气的氧化作用,但不允许有水。格氏试剂易与空气或水反应,故制得后应就近在容器中反应。

反应的第二步,向格氏试剂中加入醛,酮或酯等羰基化合物。格氏试剂中的碳负离子对羰基碳进行亲核加成,生成的化合物为一个醇。氯乙烯和结合在烯碳上的氯不能在乙醚中与镁反应,如用四氢呋喃代替乙醚,可制得氯化乙烯基镁试剂。这种试剂有人称为诺曼试剂。为了更好地启动镁与卤代烃的反应,可用少量1,2-二溴乙烷代替碘,特别是乙醚中如有少量水时,二溴乙烷与镁很快反应,生成溴化镁和乙烯,溴化镁有去水干燥作用,新鲜的镁与给定的卤代烃就可反应生成需要的格氏试剂。格氏试剂在醚的稀溶液中以单体形式存在,并与两分子醚络合,浓溶液中以二聚体存在。 1912年瑞典皇家科学院鉴于格林尼亚发明了格氏试剂,对当时有机化学发展产生的重要影响,决定授予他诺贝尔化学奖。

化学家故事

化学家故事—共产主义者化学家肖莱马 当卡尔·肖莱马还健在时,伟大的革命导师恩格斯这样称赞他:“这位朋友既是一位优秀的共产主义者,又是一位优秀的化学家。”在肖莱马逝世后,恩格斯特意为他写了一篇传记性的悼文,对他的一生作出了全面的评价。为什么肖莱马能获得恩格斯的这么高的评价呢? 从学徒工到化学家 卡尔·肖莱马于1834年9月30日诞生于德国黑森林州达姆斯塔德城的一个手工业工人家庭。父亲约翰是个穷木匠,母亲罗特是个纯朴的家庭妇女,他们一共有9个孩子,卡尔是最大的孩子。1850年卡尔争取到本城一所职业学校受教育,可是到1853年就回家境困难而辍学。他非常喜欢化学,因此他来到一家药房当学徒。由于他勤奋好学,很快成为药剂师的得力助手。1856年他来到海德堡一家药店当配药助手,在海德堡大学,著名的化学家本生正在主讲化学,肖莱马想方设法去旁听本生的演讲。本生的精湛实验演示和生动的报告使肖莱马更向往化学,这时候他暗下决心。一定要作一名化学家。 1859年,他仅靠自己谋生所积蓄的钱,投考著名化学家李比希主持的吉森大学化学系。这是当时全世界青年化学家所向往的圣地。又因学费不足,肖莱马只读了一个学期便离开了学校。好在这一学期里,由于他的发奋努力,学完了作为实验基础的分析化学课,通过学习和训练,他基本上掌握了化学实验的技巧。同时在这学期内,他还听了著名化学史家柯普的化学史课程,初步培养了他对科学史的爱好。离校和失业并没有影响肖莱马对化学科学的追求。此时恰逢英国曼彻斯特的欧文斯学院化学教授罗斯科招聘一名私人的实验助手,肖莱马闻讯立即赶赴英国,只身远离祖国,来到英国这一工业城市,经过努力终于成为罗斯科的实验助手。在这里他很满意,一是可以继续学习化学的有关课程,二是可以更多地、又是独立地进行化学实验。从这时起,肖莱马总算实现了他的宿愿,步入了化学研究的大门。他一面自学,一面研究,很快取得到了许多成果, 1871年被破格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1874年成为欧文斯学院的第一个有机化学教授。他在英国定居了30多年,一直到1892年逝世。 有机化学的奠基人 肖莱马对有机化学发展最主要的贡献是对脂肪烃的系统研究。从1862年起,他从煤焦油和石油中先分离出戊烷、己烷、庚烷和辛烷,仔细地测定了这些脂肪烷烃的沸点等物理常数,分析了它们的元素组成,并通过测定其蒸汽密度求出了其分子量。随后他继续对甲烷、乙烷、丙烷、丁烷直到辛烷都作了深入研究,又通过卤化、水解、氧化、酯化等反应制备并考察了这些烷烃的衍生物,如卤化物、饱和一元醇、脂肪酸、醛、酮及酯等,实现了一系列有机合成。这种系统的基础的研究,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对脂肪烃的认识。在他以前,化学家只对个别的、最低的几种烷烃进行过研究,人们对脂肪烃的认识是零散和无规律的。正是肖莱马开创了脂肪烃、包括高级烃在内的系统研究,可以说今天我们对脂肪烃的有关知识,最初就是由肖莱马提供的。为了了解和掌握脂肪烃的系统知识,肖莱马不仅

化学方面的有趣小故事

化学方面的有趣小故事 化学元素名称趣谈 在给化学元素命名时,往往都是有一定含义的,或者是为了纪念发现地点,或者是为了纪念某个科学家,或者是表示这一元素的某一特性。例如,铕的原意是“欧洲”。因为它是在欧洲发现的。镅的原意是“美洲”,因为它是在美洲发现的。再如,锗的原意是“德国”、钪的原意是“斯堪的那维亚”、镥的原意是“巴黎”、镓的原意是“家里亚”,“家里亚”即法国的古称。至于“钋”的原意是“波兰”,虽然它并不是在波兰发现的,而是在法国发现,但发现者居里夫人是波兰人,她为了纪念她的祖国而取名“钋”。为了纪念某位科学家的化学元素名称也很多,如“钔”是为了纪念化学元素周期律的发现者门捷列夫,“锔”是为了纪念居里夫妇,“锘”是为了纪念瑞典科学家诺贝尔等。 为了表现元素某一特性而命名的例子则更多、更常见。象铯(天蓝)、铷(暗红)、铊(拉丁文的原意为刚发芽的嫩枝,即绿色)、铟(蓝靛)、氩(不活泼)、氡(射气)等等。此外,如氮(无生命)、碘(紫色)、镭(射线)等,也是根据元素某一特性而命名的。 秦始皇幻想帝位永在,龙体长存,日思长生药,夜作金银梦。于是各路仙家大炼金丹,他们深居简出于山野之中,过着超脱尘世的神仙般生活。炼丹家以丹砂(硫化汞)、雄黄(硫化砷)等为原料,开炉熔炼。企图制得仙丹,再点石成金,服用仙丹或以金银为皿,均使人永不老死。西文洋人也仿效于暗室或洞穴,单身寡居致力于炼金术。一两千年过去了,死于仙丹不乏其人,点石成金出终成泡影。金丹太徒劳无功而销声匿迹。中外古代炼金术士毕生从事化学实验,为何中一事无成?乃因其违背科学规律。他们梦想用升华等简单立法改变贱金属的性质,把铅、铜、铁、汞变成贵重的金银。殊不知用一般化学立法是不能改变元素的性质的。化学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种原子的总称,而原子是经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在化学反应里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原子却不能再分。随着科学的发展,今天“点石成金”已经实现。1919处英国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氮元素使氮变成了氧。1941年科学家用原子加速器把汞变成了黄金-人造黄金镄(一百号元素)。1980处美国科学家又用氖和碳原子高速轰击铋金属靶,得到了针尖大的微量金。金丹术士得知今人之丰功伟绩,在天之灵出会自觉羞愧的。 硫酸铜(CuSO4)的妙用 烈日炎炎的夏天,当你纵身跳入淡蓝淡蓝的游泳池中游泳,你是否知道,这水池中的水就是很稀的硫酸铜溶液,它用来杀灭众多游泳者身上带进来的细菌,以保证所有游泳者的健康。 在医学上,硫酸铜还用来做呕吐剂。当你吃了什么脏东西或误服了什么毒物,医生常用硫酸铜催吐。 或许你最感兴趣的是硫酸铜还是一种有效的防鲨药呢!

十个世界著名科学家的小故事

一、牛顿的故事 牛顿是世界闻名的科学家。牛顿小时候很喜欢动物。有一次,他的朋友送给他一只狗和一只猫,牛顿收到礼物非常高兴,无微不至地照顾着他的新朋友,为了便于狗和猫出入房间,牛顿在门边挖了两个洞,一个大一个小,有人问他,你为什么要挖一大一小两个洞呢,牛顿回答说:“狗从猫洞里能过去吗” 牛顿的童年是不幸的,出世前三个月爸爸就去世了。两岁时,妈妈又改嫁到邻村。牛顿只好与外婆相依为命。他从不乱花钱,唯一的爱好就是搞一些小工艺,把零用钱聚起来,买了锯子、钉锤等一类工具,一放学就躲在房子里敲敲打打。 牛顿学习时精神很专注。有一次煮鸡蛋,心里想着数学公式,竟误把手表当作鸡蛋丢进了锅里。还有一次,从早晨起就计算一个问题,中饭都忘了吃。当他感到肚子饿时,已暮色苍茫。他步出书房,一阵清风,感到异常的清新。突然想到:我不是去吃饭吗怎么走到庭院中来了!于是他立即回头,又走进了书房。当他看到桌上摊开的算稿时,又把吃饭的事忘得一干二净,立即又伏案紧张地计算起来。 二、爱迪生的故事 爱迪生是世界闻名的发明家。他小时候因为家里穷, 只上了3 个月学, 十一二岁就开始卖报.他热爱科学, 常常把钱节省下来, 买科学书报和化学药品.他做实验的器具, 是从垃圾堆里拣来的一些瓶瓶罐罐. 爱迪生12 岁的时候, 在火车上卖报.火车上有一节给乘客吸烟

的专用车厢, 车长同意他在那里占用一个角落.他把化学药品和瓶瓶罐罐都搬到那里, 卖完了报, 就做各种有趣的实验. 有一次, 火车开动的时候猛地一震, 把一瓶白磷震倒了.磷一遇到空气马上燃烧起来.许多人赶来, 和爱迪生一起把火扑灭了.车长气极了, 把爱迪生做实验的东西全扔了出去, 还狠狠打了他一个耳光, 把他的一只耳朵打聋了。爱迪生钻研科学的决心没有动摇.他省吃俭用, 重新做起化学实验来。有一次, 硫酸烧毁了他的衣服; 还有一次, 硝酸差一点儿弄瞎了他的眼晴。他没有被危险吓倒, 还是顽强地做实验. 爱迪生试制电灯, 为了找到一种价钱便宜、使用时间长的灯丝, 不知做了多少次实验.他常常在实验室里一连工作几十个小时, 实在太累了, 就躺在实验台上睡一会儿.他这样不懈地努力, 终於找到了合适的灯丝, 发明了电灯.后来, 爱迪生又发明了电影、留声机......他一生中发明的东西有1000多种. 三、居里夫人的故事 居里夫人是法国籍波兰科学家,研究放射性现象,一生两度获诺贝尔奖。玛丽从小学习就非常勤奋刻苦,对学习有着强烈的兴趣和特殊的爱好,从不轻易放过任何学习的机会,处处表现出一种顽强的进取精神。从上小学开始,她每门功课都考第一。15岁时,就以获得金奖章的优异成绩从中学毕业。她的父亲早先曾在圣彼得堡大学攻读过物理学,父亲对科学知识如饥似渴的精神和强烈的事业心,也深深地熏陶着小玛丽。她从小就十分喜爱父亲实验室中的各种仪器,长大

中国科学家的小故事12个

中国科学家的小故事 中国科学家的小故事(一): 袁隆平,经过6年多的时间跑遍了大半个中国最后在海南岛找到了雄性不育植株。然后又因为“十年动乱”差点断送了他的全部实验成果,幸好他的助手帮他藏了4钵稻苗,还能够进行研究,最后研究出了“杂交水稻。 中国科学家的小故事(二):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吴文俊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你也许无法想象眼前这位鹤发童颜、乐观开朗的老先生,就是年逾8旬的著名数学家:步履矫健,连小伙子有时都赶不上;思维敏捷,稍不留神就跟不上他的思绪。 2001年2月19日,82岁的吴文俊从国家主席江泽民手中接过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证书,这位平时十分低调的科学家顷刻间成为举世瞩目的新闻人物。 中国科学家的小故事(三): 中国核物理学家王淦昌早年为了支持抗日战争,把日本侵略者早日赶出去,他就将自己家中积蓄的白银、首饰全都献给了祖国。1961年,当国内出现了严重的自然灾害,钱财十分短缺时,身在苏联的王淦昌就将自己省吃俭用节约下来的十四万卢布(约合人民币2至3万元)交给中国驻苏大使馆转赠给祖国和人民。1982年,王淦昌又将自己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的奖金三千元全部都捐赠给了小学。 中国科学家的小故事(四): 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早年在英国伯明翰大学苦读六年,取得了地质学硕士学位。他的老师鲍尔敦教授劝他留下深造,获得博士学位后再回国。李四光谢绝了老师的好意,他回答说:“不,我想把我学到的知识,尽快贡献给我的祖国。”1920年回国工作,直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为止。之后,一度出国,在国外仍坚持地质学的研究工作。到1950年,他放下国外优厚条件,在新中国百废待兴之际,毅然从英国绕道回国,作为新中国的地质部长为我国石油事业立下卓越功勋。 中国科学家的小故事(五):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在1946年应聘到美国讲学,很受学术界器重。当时,美国的伊利诺大学以一万美元的年薪,与他订立了终身教授的聘约。华罗庚的生活一下子舒适起来了,不仅仅有了小洋楼,大学方面还特地给他配备了四名助手和一名打字员。新中国成立后,一些人总以为华罗庚在美国已功成名就,生活优裕,是不会回来的了。然而,物质、金钱、地位并没有能羁绊住他的爱国之心。1950年2月,华罗庚毅然放下了在美国“阔教授”的待遇,冲破重重封锁回到祖国。途经香港时,他写了一封《告留美同学的公开信》,抒发了他献身祖国的热情。他满腔热忱地呼吁:“为了国家民族,我们应当回去!”“锦城虽乐,不如回故乡;梁园虽好,非久留之地。” 中国科学家的小故事(六): 美籍华裔物理学家。祖籍中国山东省日照市,1936年1月27日生于美国密执安州安阿伯,中学时代是在台湾度过的。1956年丁肇中入美国密执安大学学习,1960年获硕士学位,1962年获博士学位。1963-1964年在欧洲核研究中心工作,1964-1967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工作。1967年起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物理系教授,1977年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 丁肇中主要从事高能实验物理、基本粒子物理、量子电动力学、γ辐射与物质的相互作用等方面的研究。他最杰出的贡献是在1974年,与里希特各自独立地发现了j/ψ粒子。为此,他们共同获得了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1972年夏,丁肇中实验小组利用美国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的质子加速器寻找质量在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