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山地的形成 - 副本

山地的形成 - 副本

 山地的形成 - 副本
 山地的形成 - 副本

背斜与向斜

【教学目标】

1理解褶皱山的成因

2理解背斜、向斜的特征、对地貌的影响

【重点难点】

1背斜和向斜的区别

2背斜谷和向斜山的形成原因

【全国卷5年考情统计】在全国卷中未见单独命题,但常与人类的生产、生活相结合进行综合考查,故本讲仍需重点关注

【基础知识】

读地质剖面图,回忆下列知识。

(1)写出A、B、C三处的地质构造名称,并说明理由。

A.,判断理由:岩层向上拱起,中间岩层,两翼岩层。

B.,判断理由:岩层向下弯曲,中间岩层,两翼岩层。

(2)图中岩层1~6的新老关系,依次为(由老到新)。

(3)A的地貌类型是,其形成原因是受张力作用,岩石破碎,受作用形成谷地;B的地貌类型是,其形成原因是受挤压力,岩石致密,不易被侵蚀而形成。

(背斜向斜的推理和判断):读“某地地质地形图”,完成。

该地地形成因是

A.向斜成山

B.向斜成谷

C.背斜成山

D.背斜成谷

【课堂演练】

【练习一】(2011广东文综)下图示意某地地质剖面。读图

完成(1)~(2)题。

(1)甲、乙、丙三处的地质构造依次是()

A.向斜、背斜、断层B.断层、向斜、背斜

C.背斜、向斜、断层D.背斜、断层、向斜

(2)丁处山岭的形成原因是()

A.沿背斜顶部裂隙侵蚀而成B.因向斜槽部坚实抗侵蚀而成

C.因背斜顶部坚实抗侵蚀而成 D.沿向斜槽部裂隙侵蚀而成

【练习二】(2015·浙江文综,5、6,8分)下图为某地形剖面图,图中①-⑧为岩层编号,其年代由老到新,完成⑴~⑵题。

⑴图中甲、乙两地的地质地貌叙述,正确的是

A.甲-背斜岩层,由水平挤压成山

B.甲-向斜槽部岩层向下弯曲成谷

C.乙-背斜顶部受压力被侵蚀成谷

D.乙-向斜上覆岩层差别侵蚀成谷

【练习三】(2013·厦门模拟)某地质考察队对下图区域进行地质研究,在Kl、K2、K3、K4处分别钻孔至地下同一水平面。在该水平面处K2、K3取

得相同的石灰岩,Kl、K4取得相同的砂岩,且石灰岩的年

代比砂岩老。读图回答(1)、(2)题。

(1)A处属于()

A.背斜成谷

B.背斜成山

C.向斜成谷

D.向斜成山

(2)若在K2处钻30 m到达该水平面则在K4处钻至该水

平面最可能的深度是()

A.35 m

B.55 m

C.65 m

D.75 m

【练习四】(河南六校联考)读云山及其附

近地区地层剖面图,回答图中灵河地区的

构造地貌属于()

A.向斜谷地

B.背斜谷地

C.向斜山岭

D.背斜山岭

【练习五】(2012·江苏地理)下图是某地地形剖面及其地下同一沉积岩层埋藏深度示意图。岩层的埋藏深度(岩层距离地面的垂直距离)可以用来帮助恢复岩层的形态。读图回答(1)、(2)题。

(1)属于背斜谷的地方是()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⑤处发生的地壳运动是()

A.褶曲隆起

B.褶曲凹陷

C.断裂下降

D.断裂上升

(1)读图获取有效信息。

(2)判断地质构造。

将埋藏深度线与地形剖面线结合,恢复岩层形态(见上图),据此

判断,只有①④处为背斜谷。

【练习六】(2015·福建,9、10,8分)下图示意某地的等高线分布,从a河谷到b、c河谷的地层均由老到新。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X地的地质构造地貌最可能为

A.背斜谷

B.背斜山

C.向斜谷

D.向斜山

2.若a、c两河的支流相连,则流量显著增大的地点是

A.①

B.②

C.③

D.④

【高考专题】

(2011·南京下关区调研)读下图,回答1~2题。

1.图中甲处的地质构造是()

A.背斜B.向斜C.地垒D.地堑

2.甲处构造的形成及其上部缺失的地质过程是()

①水平挤压②水平拉伸③地壳上升④地壳下降⑤外力侵蚀⑥外力沉积

A.①③⑤B.②④⑥

C.①④⑤D.③④⑤

3 (2009·北京文综)下图为北半球某热带海岛地质、地貌示意图。图中()

A.乙处为河流冲积扇B.丙处侵蚀比对岸强

C.丁处矿床为天然气D.戊处位于背斜谷内

(2014·山东文综,11、12,4分)下图(a)为某班一次地理野外实习的观测点分布图,①-④为观测点编号。图(b)为该班某小组在其中一个观测点所做的记录卡片。完成4~5题。

4根据图(b)中记录的信息判断,卡片中“观测点编号”应为图(a)中的

A.①

B.②

C.③

D.④

5图(b)中地质剖面示意图所示沉积岩层由老到新顺序是

A.Ⅰ、Ⅱ、Ⅲ

B.Ⅱ、Ⅰ、Ⅲ

C.Ⅲ、Ⅰ、Ⅱ

D.Ⅲ、Ⅱ、Ⅰ

【图形解读】

(2014·江苏地理,7、8,4分)下图为某向斜山地形地质示意图。读图回答6~7题。

6.与M点的地形—地层关系相符()

7.与沿XY线相符的剖面图是()

【2015·山东泰安一模】读我国某局部地区地层剖面图,完成8~9题。

8.图示地区出露地表的各岩层的新老关系为

A.自A向B由老到新B.自B向C由老到新

C.自B向A向C由老到新D.自A向C由老到新

9.图中长腰山是

A.沿顶部裂隙侵蚀而成的背斜山B.沿槽部裂隙侵蚀而成的向斜山

C.因顶部坚实抗侵蚀而成的背斜山D.因槽部坚实抗侵蚀而成的向斜山【2015·甘肃天水市模拟一】下为某地区等高线分布图(单位:米),黑点代表在该地区钻探某页岩层的钻井位置,数据为各钻井在页岩层的顶部高程。读图回答10~11题。

10.该图所示构造地貌最有可能是()

A.背斜山B.向斜山C.断块山D.向斜谷

11.图示地区海拔最高点与其对应的该页岩层顶部的垂直距离可能是()A.270米B.285米C.300米D.325米

12(2017·河南六市联考)某地煤炭资源丰富,该地中学生在考察古生物化石的过程中绘制了一地形剖面图。B处地貌为()

A.断块山B.火山C.背斜山D.向斜山

13,(2016·浙江高考)下图为某河谷地质、地貌剖面图,图中地层年代由①到③变老。图中阶地(用T表示,数字下标表示阶地的级数)指由河流作用形成的高出洪水位的阶梯状地貌。此河段阶地主要由于地壳抬升形成。完成下题。

(1)对河谷处的地质构造类型和两侧地壳抬升幅度的判断,正确的是

A.向斜东侧大B.背斜东侧小C.向斜西侧大D.背斜西侧小

【总结归纳】

高中地理第二节《山地的形成》教案.doc

岩石的强度,岩层会怎样?(岩层会断裂错 开) 【板书】2、断层山──岩层变位(不连续的变形)(注意与褶皱比较) (教师在黑板上用粉笔绘出断层示意图) 【教师讲解】从断层两侧岩块的相对移动方向(可能一侧上升或一侧下沉)可看出,相对上升的岩块,在地貌上常形成块状山地或高地,如我国的东岳泰山、西岳华山、江西庐山等名山,都属于上升的岩块;另一侧相对下沉的岩块,则常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我国陕西南部的渭河平原、山西中部的汾河谷地。 断层在山区是经常可以看到的,常常表现为悬崖、陡壁、峡谷等。在断层构造地带,由于岩石破碎,易受风化侵蚀,常常发育成沟谷、河流。 由断层发育而成的山岭和谷地,统称为断块山地,简称断块山。断块山是地壳运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分布十分广泛的地貌形态。它的规模大小不等,大的断块山可以延伸数千米,如我国的华山(图4.13)等,小的只有几十米。 【出示投影片】 断层 成因岩石受力破裂,并沿断裂面有明显相对错动、位移(即发生错位)的断裂构造叫断层。

地形断层面-陡崖 断层线-岩石破碎易被风化侵蚀成沟谷、泉、或湖泊 上升的岩块形成块或高地 下沉的岩块常形成谷地 图示 【转折过渡】除了以上所说的褶皱山和断层山之外,是否还有其他类型的山脉呢?试举一例说明。 【学生思考后回答】有,如富士山属于火山。 【教师总结】同学们回答的很好,还有火山,那么火山是如何形成的呢?这就是我们要研究的下一个问题。 【板书】3、火山 【指导读书】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75思考: ①玄武岩高原和火山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②火山由哪几部分构成的? ③火山的规模是否相同? 【学生回答】 ①联系:玄武岩高原和火山都是由于处于地下深处的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有时候会沿着地壳的薄弱地带喷出地表而形成的。

高中地理第二节《山地的形成》教案

高中地理第二节《山地的形成》教案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褶皱、断层的概念,认识褶皱山和断层山的形成及基本形态特征。 2、了解火山的形成、结构和规模。 3、提供数据,从技术要求、工程量和造就方面的差异,说明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培养学生运用数据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1、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 2、通过读图分析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通过分析各种山地的成因,培养读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以小组协作讨论的方法学习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培养学生大胆、主动分析问题和解决生活中的地理问题。

5、案例探究:山地对交通运输线路结构、线路分布格局、线路延伸方向的影响。 1、通过小组协作讨论和案例探究,帮助学生建立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克服困难的信息和团结协作的良好习惯。学会倾听和欣赏别人,学会从分歧中尊重别人,从而提高人文素养。 2、通过"背斜成谷,向斜成山"教学,树立事物是运动的,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1、山地的三种类型。 2、山地对交通的影响。 1、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 2、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 模拟演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自主探究学习法

山地是陆地地形的骨架,它的形成和发展都与内力作用有关系,所以,在讲述了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之后,本节将山地作为内力塑造地表形态的一个典型案例单独讲授。地表形态与人类生活和生产有密切的关系,为了让学生认识地表形态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影响,本节在讲述了山地的形成之后,还以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为案例,剖析了山地对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所以,本节有两个重点内容:一个是山地的形成,介绍了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的形成、分布和规模;另一个是山地对交通运输线路结构、线路分布格局、线路延伸方向的影响。本节以山地为案例,对内力作用形成的地表形态进行剖析,目的是让学生对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有更为深入理解,学会分析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并将这种案例剖析方法迁移到其他构造地貌的学习中。 对褶皱和断层内容的处理。褶皱山和断块山都发育在一定的地质构造上,所以,教材在讲述褶皱山和断块山的形成的时候,都是先从褶皱和断层这些基本地质构造的形成讲起的。它们是学习褶皱山和断块山的基础,但不是最后的落脚点。最后的落脚点是褶皱山和断块山的基本形态。 "火山"部分内容组织。教材从三方面介绍了火山,即火山是如何形成的、火山的结构、火山的规模。在火山的形成部分,教材用对比的方式介绍了两种不同的火山活动形式及其形成的地貌,一种是裂

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知识点汇总

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知 识点汇总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知识点1内力作用 1.能量来源:来自地球内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2.表现形式:主要表现为________、岩浆活动和________作用。3 .影响: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________。 4 基本形式水平运动垂直运动 岩层的运动方向平行于地表垂直于地表 岩层变化岩层发生水平位移和 弯曲变形 岩层发生大规模的隆起和凹陷 对地表的影响形成绵长的断裂带和 巨大的褶皱山脉 引起地势的起伏变化和海陆变迁 相互关系同时存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从全球范围看,以________运动为主,以________运动为辅 知识点2 外力作用 1.概念:地球表面的风、流水、冰川、生物等也可以引起地表形态的变化。 2.能量来源:地球外部,主要是________。 3.表现形式 (1)风化作用(2)侵蚀作用(3)搬运作用(4)堆积作用 举例说明: 以下地貌和对应的外力作用分别是: 海蚀柱、海蚀崖:________;冰斗和角峰:________;沙滩:________; 新月形沙丘:________;黄土高原地貌:________; 风蚀柱、风蚀蘑菇:________;冲积扇(洪积扇):________;等等。 4.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使地表起伏状况趋向于________。 知识点3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1.三大类岩石:岩浆岩、________、沉积岩。 2.物质循环过程 (1)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基础物质:A________、B________、C岩浆。 (2)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循环环节:①外力作用、②________、③重熔再生、④________。 技巧点拨: (1)关键是判断岩浆和岩浆岩。岩浆岩只能由岩浆直接冷却凝固而成,即只有一个箭头的就是________。 (2)________是岩石转化的“起点”,也是三类岩石的“归宿”,即有三个箭头指向。 (3)各类岩石均可经外力作用形成________;各类岩石均可经变质作用形成 ________; 三大类岩石都有可能重熔再生成________。 2

2019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42山地的形成同步习题解析版语文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4.2山地的形成同步习题解析版 一、选择题 1. 下列地形,由褶皱隆起形成的是() A.阿尔卑斯山 B.泰山 C.庐山 D.汾河谷地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褶皱形成的山。阿尔卑斯山是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发生相对运动,相互碰撞,褶皱隆起形成高大的褶皱山系。 答案:A 2.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东非大裂谷是板块相对运动的结果 B.科迪勒拉山系是板块相向运动的结果 C.由背斜或向斜发育而成的山岭和谷地,统称为褶皱山 D.褶皱山是外力作用在地表留下的痕迹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褶皱山的定义。东非大裂谷是由于板块发生相向运动形成的;科迪勒拉山系是板块发生相对运动形成的;褶皱山是内力作用中的地壳运动形成的。 答案:C 3. 有关断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A.当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和张力超过了岩石的承受能力时,岩体就会破裂,就形成了断层 B.断层的位移以垂直方向为主 C.泰山是岩体相对上升发育成的 D.渭河平原是断层构造形成的谷地,运动形式为水平运动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断层的位移方向。岩层发生断裂,不沿断裂面发生位移不称为断层。断层的位移既有以水平方向为主,又有以垂直方向为主。位移以垂直方向为主,相对上升的岩体发育成山岭或高地;相对下降的岩体形成谷地或低地。 答案:C 4. 关于火山的叙述,正确的是() A.哥伦比亚高原是岩浆沿地壳管道喷出形成的高原

B.长白山的主峰是岩浆沿地壳裂缝喷出形成的火山 C.火山由火山口和火山锥两部分组成 D.火山锥上部坡度较小,下部坡度较缓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火山的基本特征。哥伦比亚高原是岩浆沿线状裂隙流出,形成的玄武岩高原。长白山的主峰是岩浆沿管道喷出,形成火山。火山锥是由火山多次喷发形成,上部坡度大,下部坡度较缓。 答案:C 5. 长白山天池的成因是() A.断裂作用 B.火山喷发 C.冰川作用 D.地壳下沉 答案: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天池(湖泊)的成因。非洲大裂谷内的湖是断裂作用形成的。许多欧洲的湖泊是由冰川作用形成的。 答案:B 6. 下列关于火山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火山喷出的岩浆主要来自下地幔中的软流层 B.夏威夷群岛是海底火山多次喷发而形成的火山岛 C.日本的富士山是一座活火山 D.我国长白山天池是古火山口集水形成的湖泊 解析:火山喷出的岩浆主要来自上地幔中的软流层。美国的夏威夷群岛,就是海底火山多次喷发露出海面的火山岛。富士山是日本的活火山。长白山属于休眠火山,其上部的天池是火山口集水形成的湖泊。 答案: A 7. 下列关于地质构造和地貌的叙述,正确的是() A.喜马拉雅山、庐山、泰山等是由内力作用使岩层褶皱隆起形成的 B.流水作用使黄土高原的黄土层深厚广大 C.岩石断裂形成的构造有利于储存地表水 D.背斜是石油储藏的良好构造 解析:要搞清地质构造的概念,准确地区分背斜与高地、向斜与谷地(或低地)。喜马拉雅山为褶皱山脉,而庐山和泰山是受内力作用板块张裂后一部

地表形态的塑造知识点归纳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知识点总结 [授课建议] 1.内力作用能量来源

.地壳运动的类型及分析判断 水平运动垂直运动地壳运动方向平行于地表,使 岩层发生水平位移和弯曲变 形地壳运动方向垂直于地表,使岩层发生大规模的隆起和凹陷 常形成高原、断块山及盆地和 3.内力作用的意义 4.外力作用能量来源

5.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 6.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

漠边缘的黄土堆积 1.图解外力作用之间的关系 风化使地表岩石由坚硬变得松动、破碎、易被侵蚀,形成散落的碎屑,在搬运过程中不断发生堆积,结果使下层的碎屑物质被压紧、固结形成新的岩石。新的岩石出露地表后再次发生上述过程,如右图所示: 2.外力作用影响因素的分析方法 分析某一地区的主要外力作用类型,往往可以综合许多因素。 (1)气候因素:主要从气温与降水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①干旱、半干旱地区:昼夜温差大、降水少。外力作用主要表现为风化作用和风力侵蚀、搬运、沉积作用。 ②湿润地区:降水丰富、地表径流量大,主要表现为流水侵蚀、搬运、沉积作用。 (2)地质地貌因素:主要分析基岩和地势两个方面的影响。石灰岩地区,由于岩石微溶于水,故外力作用往往表现为流水侵蚀、溶蚀作用;地势较高的地区往往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作用;地势较低的地区往往表现为沉积和固结成岩作用;地势差异较大的地区往往表现为流水的侵蚀作用。 (3)生物因素:主要分析植被覆盖率高低的影响。植被覆盖率低的地区,往

往以侵蚀、搬运作用为主;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生物风化作用显著。 3.风化作用与风力作用的区别 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在温度、水以及生物等的影响下,发生崩解和破碎等破坏作用,叫做风化作用。风化作用与风无关,而风力作用则是指风的侵蚀、搬运、堆积等作用,故风化作用与风力作用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深度探究] 1.分析流水堆积地貌、风力堆积地貌与冰川堆积地貌的差异。 提示:(1)从地表形态上看:流水堆积地貌和风力堆积地貌总体比较平坦,而冰川堆积地貌多呈波状起伏。 (2)从堆积物质上看:流水堆积和风力堆积的物质分选性较好,冰川堆积物则大小混杂在一起,无分选性。 2.如何根据风力堆积物判断盛行风向。 提示:(1)根据沙丘判断风向。沙丘的缓坡为迎风坡,如下图: (2)根据堆积物的大小判断风向。堆积颗粒由大到小的方向即风向,如下图。 风向 3.影响流水侵蚀力大小的因素有哪些? 提示:河流径流量、河流流经地区的地形特征、植被覆盖程度等。如积雪融水量或降水强度大、地势起伏大、植被破坏严重等会导致流水侵蚀作用大。 7.岩石的分类 沉积岩 变质岩 火山岩

高中地理《山地的形成》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山地的形成》教学设计 一.教学分析 1.课程标准分析:本节课所涉及的内容标准是“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因 素”,对于本条标准的把握应注意: (1)重视学生“分析各要素之间相互关系的能力”的培养。 (2)结合实例分析,实现了学生从知识学习向素质培养的转变。 2.教材内容分析:山岳是陆地地形的骨架,它的形成和发展都和内力作用密切相关。所以本 节内容在继上节内容——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后,将山岳作为一个典型的案例,通过对这个案 例的分析,让学生认识到内力作用在地表形态的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同时又是对初中有关 地形知识体系的进一步升华。 这一节教材的内容共可包括两个重点内容:一个是山岳的形成;另一个是山岳对交通的影响。 第一部分的内容——山岳的形成,教材首先指出山岳的形成和内力作用关系密切,然后对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的成因、基本形态特征和规模进行分析。由于褶皱山和断块山是形成于一定的地质 构造上的,所以教材在讲述这两种山岳的形成时,都先从褶皱和断层这两种最基本的地质构造 开始讲起,并且教材还配以阅读材料和活动题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部分内容。 第二部分的内容——山岳对交通的影响,教材主要分析了山岳对交通三方面的影响:对运输线 路结构、对线路分布格局和线路延伸方向的影响,并且设计了相应的活动题帮助学生理解。二.学生学情分析: 高一年学生经过初中三年的学习,已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但合作、探究能力还较欠缺,需要加强指导;学生读图分析能力一般,仍需恰当地启发,适当点拔;学生愿意展示自己的个 性和才能,对讨论、发展环节较感兴趣,但得注意引导。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读图、分析,了解褶皱、断层的概念,认识褶皱山和断层山的形成和基本形态特征。 2.通过火山景观图与示意图,了解火山的形成、结构和规模。 3.通过“活动1、2”,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判断地质构造、地貌类型,培养其读图、分析问 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通过“活动3”,了解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把课本上学到的

高中地理《1山地的形成》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山地的形成——教学设计 【课标细化】 1.了解山岳的三种类型及其典型例子; 2.掌握背斜和向斜形成的地貌并分析其成因; 3.理解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4.掌握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内力作用形成山岳的三种类型。 2、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3、通过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分析,进一步使学生理解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 的塑造。 过程与方法 1、分析法、讨论法。 2、探究与活动,理解背斜、向斜的判断。 3、利用直观的录像、景观图片等进行战士,使学生理解山岳地貌的成因与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火山的危害和好处的分析使学生树立辩证法的思想;通过山岳对交通 的影响内容的学习,使学生明白人类的活动应和自然和谐统一。 【教学重点】 1、山岳的三种类型。 2、山岳对交通的影响。

【教学难点】 背斜、向斜的判断依据。 【教具、资料】 多媒体课件、导学案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营造地表形态的两大力量,分别是……(课堂提问,提问过程中引入今天“山地的形成”的学习);展示图片——阿尔卑斯山、泰山、日本富士山。它们的形成和发展都与内力作用有关。 (展示学习目标) (讲授新课) 先来看第一种——褶皱山,【板书】1、褶皱山首先要明确“什么是褶皱”? (利用随手教具——书本、纸张进行演示,并强调岩层的受力方向) (讲解)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的挤压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叫做褶皱。 1 念:岩层弯曲变形(连续性变形) 【指导读书】演示实验:褶皱的基本形态表现为两种,即背斜和向斜。 (教师在黑板上用板笔绘出背斜和向斜的形态图,并标出受力方向)——动画演示 【板书】②形态:背斜和向斜 ③褶皱形成过程: 【提问】同学们仔细观察,背斜和向斜从外部形态上看有什么不同呢? 【学生回答】从外部形态看,背斜的岩层一般是向上拱起,向斜的岩层一般是向下弯曲的。 【教师讲解】在地貌上,背斜常成为山岭,而向斜常形成谷地或盆地。但这只是一般情况,还有特殊情况。 (教师用黑板擦把背斜上部擦去一部分,把向斜上部用粉笔添绘上一部分,变成“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形态。) 【引导】大家请看!有的时候恰恰相反,背斜由山岭变成于谷地,而向斜由谷地变成了山岭,这是怎么回事呢?

《山地的形成——褶皱山》教学设计

《山地的形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荔城中学高淼 一、课标要求及解读 课标要求:结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变化的内力、外力因素组。 课标解读:本节内容是以山岳的形成作为典型案例,说明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教材通过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等实例,向学生介绍内力作用是如何影响它们的形成和变化的。按照“标准”的要求要求主要是通过实例了解内外力对地表形态影响,因此在教学中一定要紧密围绕着课文内容中所列举出来的一些实例,如板块构造学说、褶皱山的“背斜成山,向斜成谷;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等案例,从而要求学生学会分析内外力以及所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材分析及教学安排 《山地的形成》这一节内容看似比较少,课标要求也相对比较简单,但是根据往年的考试内容来看,这一节的内容相对来说要求还是比较细的。对于“板块构造学说”课文中只是简要的介绍了板块运动的形式,但是教学中应当要求学生能够说出板块构造的要点,运用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分析世界主要的火山、地震带及褶皱山脉的分布以及与板块之间的关系。褶皱的内容也包括较多,首先是褶曲中的背斜、向斜的区分以及背斜向斜在生活中的使用,与生活的关系等。 根据教材和教学的安排,本节内容使用两个课时。第一课时主要以板块构造学说以及褶皱山为主,第二课时主要以断块山和火山为主。 三、学情分析: 知识基础:在前一节课的内容当中学生已经学习过了内力和外力作用,但是对于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在形成地表形态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还是知之甚少,对于板块构造学说在初中时学生知道有六大板块的基础。 情意基础:大多数学生外出旅游的机会并不多,很多地质构造没有亲眼见过,或者见过但是不知道其名称以及形成的原因,本节课应该多培养学生探究地理原理的特点。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理解板块构造的学说的原理,并能运用该原理解释全球地震、火山带及褶皱山脉分布规

2018-2019学年高中地理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4.2山地的形成学案3新人教必修

第二节山地的形成 学习目标 1.以山地为例,分析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了解褶皱、断层的概念,认识褶皱山和断块山的形成和基础形态特征。 3.了解火山的形成、结构和规模。 4.能够举例说明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知识体系梳理 一、褶皱山、断块山与火山 1.褶皱山 (1)褶皱 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的挤压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①,叫褶皱。其基本单位是褶曲。褶曲有两种基本的形态,一种是背斜,一种是向斜。背斜一般是岩层②,向斜一般是岩层③。 (2)褶皱山 一般情况:背斜成④,向斜成⑤;特殊情况:背斜成⑥,向斜成 ⑦。 2.断块山 (1)断层 概念:岩体发生破裂后,如果两侧的岩体沿⑧发生明显的位移,就形成断层。 断层位移类型:水平方向;垂直方向:相对上升的岩体形成⑨,如华山,相对下降的岩体形成⑩,如渭河平原。 (2)断块山:由发育而成的山岭和高地。 3.火山 形成:岩浆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组成:和。 二、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方式的选择:一般优先选择,其次是。选线原则:线路地址选在地势相对和缓的和地带。技术要求:山谷中的道路避开陡坡;道路在陡坡上呈“”字形弯曲。 预习效果检测

在下图中,①→②→③→④表示岩层的新老关系是由老到新。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甲处属于( )。 A.背斜 B.向斜 C.断层 D.海岭 2.图中乙处属于( )。 A.冲积平原 B.冲积扇 C.谷地 D.火山口 3.乞力马扎罗山属于( )。 A.背斜山 B.向斜山 C.断块山 D.火山 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较大。据此回答4~5题。 4.山地地区最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是( )。 A.铁路 B.公路 C.河运 D.航空 5.山地地区的这一交通运输方式( )。 A.造价较高 B.分布于山坡 C.迂回前进 D.直线距一般较小 6.断层是当压力或张力超过岩层承受能力时,岩体发生破裂并沿破裂面移动形成的。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山地的形成》(提高练习题)【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同步测试】

《山地的形成》提高练习 一、选择题 读下面区域图,已知左图中此时河流和湖泊以雨水补给为主,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图中河流的流向是由Q向P B. R地为地中海气候 C. S地为地中海气候 D. 图示区域为北半球 2.关于P地河谷剖面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河谷地质构造为向斜②河谷地质构造为背斜③A地为河谷西岸④ B地为河谷西岸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3.关于图中等温线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为七月份等温线②为一月份等温线③此时湖泊水位为a ④此时湖泊水位为b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读某区域地质构造及等高线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4.关于该图的说法,正确的是()

A. a段地质构造适合储油 B. 图中河流自东南向西北流 C. ④为该区域最高的山峰 D. b段因岩石被侵蚀而成谷地 5.④处最可能属于() A. 冲积平原 B. 断陷盆地 C. 火山 D. 褶皱山 二、材料题 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7年我国多地经历了自1961年以来最热的夏季,酷热难耐之际,一位正在南非桌山旅游的网友发出“来桌山避暑吧”的邀请,引起网络热议。 桌山位于南非开普敦半岛北部,海拔1087米,多悬崖峭壁,因山顶如削平的桌面而得名,又叫“上帝的餐桌”。只要天气晴朗,每天都会有大片云团环绕在桌山顶上,当地人形象的把它称为“上帝的桌布”。桌山的奇特还在于这座由石灰岩构成的“餐桌”上,溪流几乎绝迹,呈现一片荒芜的戈壁滩景象,而它中部的洼地里却是一片生机盎然,其植株密度仅次于热带雨林。下图为桌山位置示意图。 (1)从地理角度说明“来桌山避暑吧”的理论依据。 (2)推断桌山地貌的形成过程及依据。 (3)从大气环流人手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帝的桌布”是如何形成的。

地表形态的塑造知识点及试题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 龙文教育 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1、内力作用 2、外力作用 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风化、侵蚀、搬运、堆积 (1)风化作用:在水、温度及生物 等的的影响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经常发生崩解或破碎,形成许多大小不等的岩石碎块或砂粒。为其他外力作用创造条件。 (2)侵蚀作用 流水侵蚀:使谷底、河床加宽加深,使坡面趋于破碎。 风力侵蚀:形成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等 冰川侵蚀:形成冰斗、角峰、U 形谷 海浪侵蚀:形成海蚀陡崖等 (3)搬运作用:为堆积地貌的发育输送大量物质 (4)堆积作用 在流水和风力搬运的途中,由于流速或风速的降低,导致物质逐渐沉积,在沉积过程中颗粒大、比重大的物质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物质后沉积,所以沿着水流方向我们先看到颗粒比较大的沙子,越往后沙粒越小。 流水堆积:形成冲击扇、三角洲、河漫滩平原 风力堆积:形成新月形沙丘 冰川堆积:形成冰碛地貌、冰蚀湖等 海浪堆积:形成沙滩 二、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1、岩石按成因分为岩浆岩、变质岩和沉积岩。 (1)岩浆岩:是岩浆活动的产物。是在地球内部压力作用下,岩浆沿着岩石圈的薄弱地带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冷却凝固形成。分为喷出岩和侵入岩,如花岗岩、玄武岩等

(2)沉积岩:是裸露地表的岩浆岩在风吹、雨打、日晒以及生物作用下,逐渐成为砾石、沙子和泥土。这些碎屑物质被风、流水等搬运后沉积下来,经过固结成岩作用形成。如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等。沉积岩的特点:具有层理构造,含有化石。 (3)变质岩:各种已经生成的岩石,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发生变质作用形成。如大理岩、板岩等 2、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如图…… 第二节山岳的形成 二、判断背斜和向斜 1、做快的情况下,岩层向上拱起的是背斜,岩层向下弯曲的是向斜。(不完整的要补完整) 2、最科学的依据是根据岩层的新老关系: 中心部分岩层老,两翼岩层新的是背斜;中心部分岩层新,两翼岩层老的是向斜。 3 1、褶皱山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4.2《山地的形成》教案

《山岳的形成》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褶皱的概念和基本形态,掌握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理解褶皱山的概念。 2.了解断层的概念,掌握断层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断块山的概念。 3.了解火山的形成过程,掌握火山的组成。 4.理解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二、能力目标 1.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 2.通过读图分析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1.通过分析各种山地的成因,培养读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能应用所学知识解释地形的形成原因,使学生认识到地壳的变迁是有规律可寻的、是可以被认识的。 【教学重点】 1.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理解褶皱山的概念。 2.掌握断层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断块山的概念。 3.火山的形成过程 【教学难点】 1.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 2.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 【教具准备】 背斜向斜比较、断层等投影片、火山构造动画素材等多媒体素材库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同学们一定见过和听说过许多山脉,如我国的五岳、四大佛教名山等,不知大家是否注意过这样一个问题:这些山脉的形成原因是什么?他们的形

成原因是否一直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一问题。 【板书】第二节山岳的形成 【介绍】山岳又称山地,是陆地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陆地的骨架。山岳有多种类型,如褶皱山、断块山、火山等,它们的形成和发展都与内力作用有关。【板书】一、褶皱山、断块山、火山 【引导】什么叫褶皱、断层呢? (教师在讲课时可利用随手教具——书本、纸张进行演示,并强调岩层的受力方向) 【讲解】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的挤压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叫做褶皱。当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和张力,超过了岩石的承受能力时,岩体就会破裂。岩体发生破裂后,如果两侧的岩体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就形成了断层。我们下面先来了解一下褶皱山的有关知识。 【板书】1、褶皱山 ①概念:岩层弯曲变形(连续性变形) 【指导读书】褶皱的基本形态表现为两种,即背斜和向斜。什么是背斜、向斜呢? (教师在黑板上用板笔绘出背斜和向斜的形态图,并标出受力方向) 【板书】②形态:背斜和向斜 ③褶皱形成过程: 【提问】同学们仔细观察,背斜和向斜从外部形态上看有什么不同呢? 【学生回答】从外部形态看,背斜的岩层一般是向上拱起,向斜的岩层一般是向下弯曲的。 【教师讲解】在地貌上,背斜常成为山岭,而向斜常形成谷地或盆地。但这只是一般情况,还有特殊情况。 (教师用黑板擦把背斜上部擦去一部分,把向斜上部用粉笔添绘上一部分,变成“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形态。)

高三地理必修一地表形态的塑造知识点(人教版)(Word版)

高三地理必修一地表形态的塑造知识点(人 教版) (2021最新版) 作者:______ 编写日期:2021年__月__日 地表形态的塑造对知识的学习,不单单是跟着老师去学习,更重要的是学习归纳和总结。在归纳和总结的过程中,也是对知识的一种巩固,同时对日后的学习更是有很大的帮助。对知识的提炼节省了复习的时间,也提高了做题的效率。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1)内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内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内力作用主要表现形式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结果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地壳运动的基本形式及其对地貌的影响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水平运动,形成褶皱山系,如裂谷和海洋(东非

大裂谷,大西洋的形成)。垂直运动,引起地表高低不平和海陆变迁。 (2)外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外力作用对地表的塑造主要有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四种方式,结果使地表趋向平坦。(3)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岩浆→岩浆岩:在岩浆活动过程中伴随侵入作用和喷出作用,岩浆冷却凝固而形成已经形成的岩石→沉积岩:在地表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后,经固结成岩作用形成已经形成的岩石→变质岩:经变质作用形成已经形成的岩石→岩浆:在地壳深处或地壳以下(地幔深处)被高温熔化成为新的岩浆。2.山地的形成(1)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a)褶皱山褶皱:岩层的一系列波状弯曲。形成的原因:地壳运动、内力作用。背斜,一般是岩层向上拱起,成为山岭,不少背斜顶部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向斜,一般是岩层向下弯曲,成为谷地,不少向斜受挤压不易被侵蚀成为山岭b)断块山断层:岩层断裂后发生明显位移,形成的原因:地壳运动,压力、张力作用。上升岩体形成地垒,如我国的华山、庐山、泰山。下降岩体形成地堑,如我国的渭河谷地、吐鲁番盆地。断层处往往形成沟谷、河流,原因断层处岩石破碎,易受侵蚀作用。c)火山岩浆沿地壳的线状裂隙流出,形成熔岩高原;岩浆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形成火山。(2)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修建成本高,工程难度大。a)运输线路结构:以公路为主,铁路为辅。b)线路分布格局: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c)线路延伸方向:迂回前进,线路弯曲程度和总长度一般大于相应的平原和丘陵地区。3.河流地貌的发育(1)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a)河流侵蚀地貌:溯源侵蚀,下蚀,侧蚀。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山地的形成教案

一、单项选择题 读下面地质构造剖面图,完成1~5题。 1.上图中字母,代表断层构造的部位是() A.A B.B C.C D.D 2.上图中地质构造形成的动力主要是() A.水平挤压力B.张力 C.垂直挤压力D.摩擦力 3.图中断层构造形成在() A.褶皱之后B.褶皱之前C.同时发生D.无法判断 4.图示构造由() A.岩浆活动引起的B.变质作用引起的C.地壳运动引起的D.流水作用 5.图中地貌是由() A.岩浆活动引起的 B.变质作用引起的 C.地壳运动和侵蚀作用 D.流水作用 答案 1.D 2.A 3.A 4.C 5.C

解析D处为断层构造。图中地质构造以褶皱为主,主要受水平挤压力作用。断层发生在褶皱之后。图中构造是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地貌形态同时受侵蚀作用的影响。 读某地等温线分布及地质剖面图,回答6~7题。 6.该处的地形及地质构造是() A.背斜成山B.向斜成谷 C.背斜成谷D.向斜成山 7. 该地质构造() A.便于储水B.便于储油 C.上部岩层较老D.两侧岩层较新 答案 6.D7.A 解析该地区气温中部低四周高,说明地形中部高四周低属山地地形。该地岩层向下弯曲,属向斜成山,向斜构造属储水构造。 读“断层示意图”,完成8~10题。

8.断层构造是由() A.岩浆活动引起的B.变质作用引起的 C.地壳运动引起的D.岩石间的转化引起的 9.下列地貌的形成与断层有关的是() A.喜马拉雅山B.泰山 C.富士山D.安第斯山 10.有关断层和地表形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有些断层常常形成平直的陡崖,如华山北坡大陡崖 B.在断层构造地带,由于岩石破碎,易受风化侵蚀,常发育成沟谷、河流 C.水库等大型工程的选址,应避开断层带 D.若断层的位移以水平方向为主,则不会对原有地貌造成影响答案8.C9.B10.D 解析图示断层是地壳运动引起的。泰山是由断层形成的断块

高中地理山地的形成教案

§4.2《山地的形成》 理科第4组 NO.14 高中地理刘畅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褶皱的概念 2、认识褶皱的形成过程与基本形态特征 3、掌握正确判别背斜、向斜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分析褶皱的成因,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2、通过活动探究等案例,提高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析山地的成因,让学生掌握探究地理事物的科学方法,用实际案例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理解褶皱的形成过程 2、理解背斜、向斜的倒置成因 难点: 1、掌握背、向斜的地形倒置成因 2、正确判别背斜、向斜 三、教学用具 多媒体设备多媒体课件 Flash动画书本筷子 四、教学过程 教学环教师活学生活 【展示图片 华山、庐山等名山的景观图观察山脉图【提问思考山脉成山脉的形成原因是什么【动画演示褶皱的形成过带着问题观看褶皱形成的【讲解通过动画,得出基本概通过动画讲解褶皱的概【书本演示褶皱的基本单位——褶两个基本形态——背斜、

向从演示中感性认识褶皱,握基础知识,发挥自身的【讲解间想象能力与理性思维,通过动画和书本演示,得出背斜、向斜的一般特一般情况下:“背斜成山,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程将山地作为内力塑造地表形态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学习了褶皱的相关知识。根据课标要求、学情分析,以及与之相对应的教学重、难点,并据此设计的教学方法能否在课堂中展现其作用,达到为学生解决学习过程中问题的目的,充分发挥其空间想象能力与理性思维,尤为关键。通过整节课程,以学生作为主体,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层层递进,化抽象为具体,从理论过渡到实际生活中,希望能够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为今后的地理学习奠定下坚实的基础。

高中地理 山地的形成知识讲解

山地的形成 编稿:李永华 审稿:王艳欣 考点解读 1.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 2.火山的组成; 3.山地地貌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知识清单 1.褶皱山、断块山与火山 2.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参考答案 1.上 老 新 下 新 老 断层 谷地 低地 渭河平原 山岭 高地 华山 熔岩高原 东非高原 火山 火山口 2.①铁路 ②方式 ③河谷地带 ④线路分布 ⑤线路走向 要点精析 要点一: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高清课堂:山地的形成】395518 地质构造 背斜:形态上一般是岩层向______拱起,中心部分岩层较______,两翼岩层较______ 向斜:形态上一般是岩层向______弯曲,中心部分岩层较______,两翼岩层较______ 褶曲 背斜成山 向斜成谷 褶皱山 断块山:岩体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形成______。断层相对下降的岩体形成 ______或______,如我国的______、汾河谷地等,相对上升的岩体发育成为 ______或______,如我国的______、庐山、泰山等 形成:地下深处的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沿着地壳的薄弱地带喷出地表,有的沿地壳的线状裂隙流出,形成______,如______,有的沿地壳的中央喷出口 或管道喷出,形成______,如我国长白山的主峰 组成:______、火山锥、火山通道 火山 褶皱山、断块 山与火 山

2 .判断断层的主要依据 判断某一构造是否为断层,有两个依据:一是看岩层是否受力破裂;二是看它是否沿断裂面有明显相对位移。只有同时具备这两个条件的才是断层,即断层是岩层失去了连续完整性。如下图中的A 、B 、C 三处岩石既受力破裂,又沿破裂面有明显的相对位移,所以A 、B 、c 都是断层,而D 处岩石虽然破裂但无位移,故D 不是断层而仅仅是断裂。 要点二:地质构造与生产活动 1.利用向斜构造找水: “向斜岩层蓄水好,水量丰富容易找”。向斜构造有利于地下水补给,两翼的水向中间汇集,下渗形成地下水,故打井可以在向斜槽部打。(如下图A ) 2.利用背斜找油气: 背斜是良好的储油储气构造。由于气最轻,分布于背斜顶部,水最重,分布于底部,中间为石油。(如图B ) 3.利用向斜、背斜确定钻矿位置: 如岩层中含有某种矿产层如煤、铁矿等,往往保留在向斜部分的地下,因此钻探或打井应在向斜构造处,因背斜顶部易被侵蚀,背斜岩层中的矿石很可能已经侵蚀搬运掉了。 4.利用断层找水:断层往往是地下水出露的地方。 5.建筑工程、隧道选址应避开断层: 在断层地带建大型工程易诱发断层活动,产生地震、滑坡、渗漏等不良后果,造成建筑物塌陷;地下隧道应避开向斜部位,向斜构造在地形上一般表现为盆地,修筑铁路、开凿隧道时应避开向斜部位,因为如果在向斜部位开凿,此处是雨水及地下水的汇集区,可能变为水道。 6.断层能加大地震烈度,地震发生时,有断层的地区烈度会变大。 【典型例题】 读某地区地质构造剖面示意图,回答问题。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 第17讲《山地的形成》知识点导学及答案

山地的形成 考点解读 1.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 2.火山的组成; 3.山地地貌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知识清单 1.褶皱山、断块山与火山 2.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参考答案 1.上老新下新老断层谷地低地渭河平原山岭高地华山熔岩高原东非高原火山火山口 2.①铁路②方式③河谷地带④线路分布⑤线路走向 要点精析 要点一: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高清课堂:山地的形成】395518地质构造 背斜:形态上一般是岩层向______拱起,中心部分岩层较______,两翼岩层较______ 向斜:形态上一般是岩层向______弯曲,中心部分岩层较______,两翼岩层较______ 褶曲 背斜成山 向斜成谷 褶皱山 断块山:岩体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形成______。断层相对下降的岩体形成 ______或______,如我国的______、汾河谷地等,相对上升的岩体发育成为 ______或______,如我国的______、庐山、泰山等 形成:地下深处的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沿着地壳的薄弱地带喷出地表, 有的沿地壳的线状裂隙流出,形成______,如______,有的沿地壳的中央喷出口 或管道喷出,形成______,如我国长白山的主峰 组成:______、火山锥、火山通道 火山 褶 皱 山 、 断 块 山 与 火 山

1.褶皱、断层的判断方法及构造地貌 地质构造褶皱断层 背斜向斜 判断 方法 从形态上岩层一般向上拱起岩层一般向下弯曲 从岩层的新 老关系上 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 翼较新 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 翼较老 图示 构造 地貌 未侵蚀地貌常形成山岭常形成谷地或盆地大断层,常形成裂谷或陡崖,如东 非大裂谷。断层一侧上升的岩块, 常成为块状山或高地,如华山、庐 山、泰山,另一侧相对下降的岩块, 常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渭河平原、 汾河谷地,沿断层线常发育成沟 谷,有时有泉、湖泊侵蚀后地貌背斜顶部受张力,岩石 破碎,常被侵蚀成谷地 向斜槽部受挤压,岩性 坚硬不易被侵蚀,常形 成山岭 图示 2.判断断层的主要依据 判断某一构造是否为断层,有两个依据:一是看岩层是否受力破裂;二是看它是否沿断裂面有明显相对位移。只有同时具备这两个条件的才是断层,即断层是岩层失去了连续完整性。如下图中的A、B、C三处岩石既受力破裂,又沿破裂面有明显的相对位移,所以A、B、c都是断层,而D处岩石虽然破裂但无位移,故D不是断层而仅仅是断裂。 【例题1】 图6为“福建省武夷山脉某山区的岩层分析示意图”,请根据图中提供的相关信息,分析并完成下列问题。 (1)请根据图中提供的相关信息分析图中地质构造①为()

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知识点汇总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知识点1 内力作用 1.能量来源:来自地球内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2.表现形式:主要表现为________、岩浆活动和________作用。 3.影响: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________。 4 知识点2 外力作用 1.概念:地球表面的风、流水、冰川、生物等也可以引起地表形态的变化。2.能量来源:地球外部,主要是________。 3.表现形式 (1)风化作用(2)侵蚀作用(3)搬运作用(4)堆积作用 举例说明: 以下地貌和对应的外力作用分别是: 海蚀柱、海蚀崖:________;冰斗和角峰:________;沙滩:________;新月形沙丘:________;黄土高原地貌:________; 风蚀柱、风蚀蘑菇:________;冲积扇(洪积扇):________;等等。 4.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使地表起伏状况趋向于________。 知识点3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1.三大类岩石:岩浆岩、________、沉积岩。 2.物质循环过程

(1)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基础物质:A________、B________、C岩浆。 (2)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循环环节:①外力作用、②________、③重熔再生、④________。技巧点拨: (1)关键是判断岩浆和岩浆岩。岩浆岩只能由岩浆直接冷却凝固而成,即只有一个箭头的就是________。 (2)________是岩石转化的“起点”,也是三类岩石的“归宿”,即有三个箭头指向。 (3)各类岩石均可经外力作用形成________;各类岩石均可经变质作用形成________; 三大类岩石都有可能重熔再生成________。 (4)三大类岩石中只有________含有化石和具有层理构造,并且是由外力作用形成的。研习3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类型特点利用状况常见岩石 岩浆岩侵入岩矿物结晶颗粒较大花岗岩是坚固、美观的建 筑材料;多种金属矿是工 业生产的原料 花岗岩 喷出岩矿物结晶颗粒小,有 的有流纹或气孔 玄武岩、流纹岩 沉积岩具有层理结构、化石石灰岩是建筑材料和化工 原料,钾盐是化工原料; 煤、石油是当前世界最重 要的能源 石灰岩、砾岩、 砂岩、页岩 变质岩有片理构造大理岩是建筑材料;铁矿 石是钢铁工业的重要原料 大理岩、板岩、 石英岩、片麻岩 第二节山地的形成 知识点1 褶皱山、断块山与火山 1.褶皱山(例如: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安第斯山等)

高中地理教学设计-山地的形成

X X X X市第X X届中学地理课堂教学优质课 (教学设计) 课题:山地的形成 课型:新课 讲课人:余双红 时间:2010年12月08日

第四章第二节《山地的形成》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桐城市第五中学余双红 一、课标要求 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1.知道褶皱的概念及其基本形态; 2.理解褶皱山的形成及其基本形态特征; 3.应用所学知识,能够在示意图中判读背斜与向斜; 4.知道断层的概念,理解断块山的形成和基本形态特征; 5. 地质构造的实际应用; 6.知道火山的形成、结构、规模和影响。 二、教材分析 “山地的形成”一节是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影响的一个典型案例,是前面理论知识的具体应用。由于山地是陆地地形的骨架,它的形成和发展都与内力作用有关系,所以,在讲述了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之后,本节将山地作为内力塑造地表形态的一个典型案例单独讲授。地表形态与人类生活和生产有密切的关系,为了让学生认识地表形态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影响,本节在讲述了山地的形成之后,还以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为案例,剖析了山地对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所以,本节有两个重点内容:一个是山地的形成,介绍了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的形成、分布和规模;另一个是山地对交通运输线路结构、线路分布格局、线路延伸方向的影响。 对褶皱和断层内容的处理。褶皱山和断块山都发育在一定的地质构造上,所以,教材在讲述褶皱山和断块山的形成的时候,都是先从褶皱和断层这些基本地质构造的形成讲起的。它们是学习褶皱山和断块山的基础,但不是最后的落脚点。最后的落脚点是褶皱山和断块山的基本形态。 "火山"部分内容组织。教材从三方面介绍了火山,即火山是如何形成的、火山的结构、火山的规模。在火山的形成部分,教材用对比的方式介绍了两种不同的火山活动形式及其形成的地貌,一种是裂隙式喷发与玄武岩高原的形成,一种是中心式喷发与火山锥的形成,目的是让学生知道并不是所有的火山喷发都能形成火山锥。这给学生将来有机会到野外观察火山提供一个基本常识。 由于学生在生活中难以亲临其境的观察到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因此在对其形成的教学中,可以借助模拟演示或通过动画来帮助理解。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结合具体图像,了解褶皱山的形成及基本形态特征。 2.能在示意图上识别和判断背斜和向斜。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