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小剂量沙利度胺联合地塞米松治疗初诊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研究

小剂量沙利度胺联合地塞米松治疗初诊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研究

小剂量沙利度胺联合地塞米松治疗初诊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研究
小剂量沙利度胺联合地塞米松治疗初诊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研究

从沙利度胺到来那度胺

2007.11No.68中国处方药 浴火重生的凤凰:从沙利度胺到来那度胺 现代药学史上最令人刻骨铭心的记忆也许就是沙利度胺(thalidomide)导致海豹肢畸形的不良反应事件了。40多年过去了,沙利度胺“死而复生”,作为一种免疫调节剂再次出现在了人们的视野当中,它不仅具有广泛的药理学作用,而且还有抗肿瘤活性。 □AlanF.List 上世纪50年代末期,沙利度胺作为一种镇静剂和止吐药物,首次在欧洲上市,用于治疗孕妇的早孕反应。从1956到1962年期间,由于该药的致畸性,导致大约10000例出生婴儿为海豹肢畸形。虽然美国FDA未曾批准沙利度胺在美国上市,但是由于其1938年的联邦食品、药品和化妆品法案中规定,对于处于FDA审核中的药物,允许其用于试验用途,所以还是造成将近20000例美国人服用了沙利度胺。沙利度胺悲剧的发生,导致美国国会颁布了一项新的立法,规定药物在得到美国FDA批准之前,必须提供关于该药对孕妇的安全性证据,FDA的这一行动掀开了现代药学史上崭新的一页。 在沙利度胺撤市仅仅4年后,有研究报告指出,沙利度胺对红斑结节性麻风的全身症状以及皮肤的疼痛性炎症反应有缓解作用,这一报告再次引起了药学界对该药潜在临床益处的兴趣。到了1998年,沙利度胺作为罕见病药物,被FDA批准用于红斑结节性麻风的治疗,但是对其使用进行了严格控制,不得用于怀孕的妇女。从那时开始,一度因为毒性被丢弃的沙利度胺,又因其抗血管生成作用和免疫调节作用在治疗中走上了复兴之路。 的确,沙利度胺对皮肤疾病、感染和自体免疫性疾病具有广泛的作用,包括HIV感染相关的溃疡和消耗综合征、Behet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皮肤病变、结节病以及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根据JudahFolkman实验室的研究结果,沙利度胺对多种肿瘤 都具有抗血管生成作用,研究表明,该药对多发性骨髓瘤、Kaposi肉瘤、套细胞淋巴瘤以及特发性骨髓纤维化都具有抗肿瘤活性。2006年5月,FDA批准沙利度胺与地塞米松联用作为多发性骨髓瘤的一线治疗方案。 虽然沙利度胺具有这些临床益处,但是其长期使用却受到限制,因为该药具有过多的毒性反应,包括周围神经病、嗜睡、便秘以及血栓栓塞。因此,有必要开发一种该药的类似物,更大地发挥其生物学活性,并使其不良反应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沙利度胺(α-酞胺哌啶酮)是一种合成性谷氨酸衍生物,有一个偏光中心,因而具有右旋和左旋类似物,临床上所用的通常是消旋混合物。其左旋类似物可抑制单核细胞产生肿瘤坏死因子(TNF)。基于这一点,研究者开始从沙利度胺的基本化学结构出发,寻找能够抑制TNF合成的类似物。结果有几种类似物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包括来那度胺(lenalidomide,CC-5013,Revlimid)和CC-4047(Ac-timid)。与沙利度胺一样,这些第二代的免疫调节剂也是消旋混合物。其生物活性不仅包括抑制TNF合成的作用,还能抑制其他免疫调节因子的生成,包括白介素1、6、8和12;同时激活T细胞特异性免疫反应;增强自然杀伤细胞的细胞毒作用;抑制血管生成分子的内皮反应等等。此外还有直接的抗肿瘤活性。而且来那度胺没有导致有机物突变或断裂的活性。 2000年,进行了来那度胺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试验,不久之 后,又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证患者中进行了临床试验。这些试验首次证实了来那度胺基本上没有沙利度胺的神经毒性,而且骨髓抑制作用更强。对于5号染色体长臂全部或者部分的中间缺失的del(5q)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尤为敏感,许多患此病的患者可以不必再进行红细胞输血。2005年12月,FDA基于2项随机、安慰剂对照的Ⅲ期临床试验的结果,批准来那度胺与地塞米松联合用于复发性多发性骨髓瘤的治疗。此外,还有其他的试验表明来那度胺对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慢性特发性骨髓纤维变性和非霍奇金淋巴瘤也具有疗效。 在当今靶向治疗药物发展的时代,如何解决来那度胺多种药理学作用问题?免疫调节剂具有两面性,不仅对恶性增生具有抑制作用,还对周围的微环境具有抑制作用,这就与选择性的药物不同。虽然来那度胺的精确细胞靶点还不能确定,但是最近研究者发现,来那度胺能够抑制(直接或间接)del(5q)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所缺失的关键磷酸酶。磷酸酶在调节配体-受体信号途径中的重要作用,可能能够解释其作用范围广和免疫调节药物的线性依赖生物活性。 来那度胺和此类药物的例子说明,对于具有毒性的化学物质,通过对其化学结构进行改造,还能够赋予其第二次生命。正如浴火重生的凤凰,来那度胺和此类免疫调节药物在将来的临床治疗中满载着希望。■ (资料来源NEngl JMed, 2007,357:2183-2186.编译秋雨) 9

试论小剂量沙利度胺维持治疗对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血清相关指标的影响效果

试论小剂量沙利度胺维持治疗对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血清相关指标的影响效果 发表时间:2016-07-16T15:19:02.240Z 来源:《健康世界》2016年第11期作者:胡蓉 [导读] 小剂量沙利度胺维持治疗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效果优良,可改善血清相关指标,值得推广。 四川凉山州第二人民医院 615000 摘要:目的探讨小剂量沙利度胺对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行维持治疗对血清指标的影响。方法将我院收治的MM患者58例选为研究对象,依据治疗方式划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n=29)行标准化VAD方案治疗,观察组(n=29)基于对照组加用小剂量沙利度胺,对比两组临床疗效及血清相关指标。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9.0%,低于观察组86.2%,对比P<0.05;观察组血清蛋白、IL-6、VEGF、骨髓浆细胞比例低于对照组,对比P<0.05。结论小剂量沙利度胺维持治疗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效果优良,可改善血清相关指标,值得推广。 关键词:小剂量沙利度胺;多发性骨髓瘤;血清指标 多发性骨髓瘤为单克隆浆细胞异常增生,主要来源于浆细胞,据调查[1]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中其占比为10%,不可治愈,好发于中老年人。因患者年龄普遍较高,难以耐受化疗,免疫力低,常规化疗方案疗效欠佳,且毒副作用大,易复发,尤其是化疗多次后骨髓瘤细胞易出现多药耐药现象,导致化疗无效。外国学者于1999年报道沙利度胺治疗MM疗效优良,无论是初治还是复发者二线方案,且安全性较高。然而临床对沙利度胺治疗MM的剂量存在争议,尚未制定标准方案。为探讨小剂量沙利度胺对MM患者行维持治疗对血清指标的影响,现选取患者58例,详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2012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MM患者58例选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骨髓、骨片细胞学检查及M蛋白(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后确诊为MM,其中32例为IgG型,18例为IgA型,5例为轻链型,3例为不分泌型;骨髓瘤细胞数为25~68%。依据治疗方式划分为两组,对照组男女比例为17:12,年龄38~76岁,平均(56.7±6.2)岁;观察组男女比例为18:11,年龄37~75岁,平均(56.1±5.8)岁。两组在年龄、性别、肿瘤类型上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均衡性。 1.2 一般方法 对照组应用常规VAD方案,第1~4d静滴ADM(阿霉素)10mg/d+VCR长春新碱0.4mg/d,并口服DSMS(地塞米松)40mg/d;第 9~12d、17~20d持续口服DSMS。观察组基于对照组加用小剂量沙利度胺维持治疗,50mg/d为初始剂量,间隔7d递增50mg,最大剂量为160~200mg/d,持续3~6个月。疗程均为7d,持续3个疗程。治疗后检查血清IL-6(白细胞介素-6)、V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骨髓浆细胞比例及M蛋白水平。 1.3 疗效判定标准[2] 血清M蛋白消失完全为CR(完全缓解),减少超过75%为VGPR(缓解优良),减少在50~75%范围内判定为PR(部分缓解),减少在25~50%范围内为MR(微小反应),减少低于25%或病情进展为NR(无效)。 1.4 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处理本组数据主要应用软件SPSS20.0,用n(%)表示计数资料,卡方检验开展组间比较;用标准差()以及均数(±)表示计量资料,用t检验开展组间比较,若P<0.05说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对照组PR14例,MR6例,NR9例,总有效率为69.0%;观察组2例VGPR,20例PR,MR3例,NR4例,总有效率为86.2%,对比P<0.05,X2=8.02。 2.2 两组血清指标对比见表1。 3 讨论 MM为恶性增生性疾病,临床表现多样,45~75岁为其发病高峰期。常规疗法包括联合化疗、支持疗法及生物反应调节剂等,虽可明显改善患者存活质量,且延长中位生存期至30~36个月,但是多数患者难以耐受化疗且毒副作用大,复发导致预后不良。近年来大量学者提出沙利度胺治疗多发性骨髓瘤效果较好,本组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9.0%,低于观察组86.2%,对比P<0.05,证实该观点[3]。 学者[4]提出MM发生密切关联于骨髓微环境变化及IL-6中心细胞因子失衡等因素。MM瘤受到IL-6作用生长加快,进而分泌更多VEGF;骨髓基质细胞(BMSCs)粘附于M细胞亦可增加VEGF与IL-6分泌量。此外,外源性VEGF亦可对BMSCs 分泌IL-6进行诱导,外源性IL-6可对BMSCs与MM瘤细胞产生刺激分泌VEGF,二者通过旁或自分泌形式相互刺激,将各自生物学效应扩大,而后恶性循环。国内外诸多学者深入研究沙利度胺用于多发性骨髓瘤维持治疗的作用机制,总结如下:①对BFGF-2(基础纤维母细胞生长因子-2)及VEGF的活性进行抑制,并避免骨髓瘤血管新生,本组观察组VEGF为(249.7±25.6)pg/ml,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②对BMSCs及骨髓瘤细胞间粘附进行抑制,将肿瘤细胞生存、发展及耐药改变;③对生存细胞因子分泌、骨髓瘤细胞生长进行抑制,或促使IL-1β、IL-6及TNF-α等生物活性降低,本组观察组IL-6为(16.1±3.8)pg/ml,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④对BMSCs或骨髓瘤细胞产生直接作用,将其生

阿昔洛韦联合西咪替丁治疗带状疱疹的疗效观察

阿昔洛韦联合西咪替丁治疗带状疱疹的疗效观察 杨大琴 【期刊名称】《医药前沿》 【年(卷),期】2014(000)020 【摘要】目的:观察阿昔洛韦联合西咪替丁治疗带状疱疹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月≧2012年12月门诊64例带状疱疹患者病例资料,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32例,治疗组以阿昔洛韦联合西咪替丁治疗,对照组只应用阿昔洛韦治疗。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6.9%,对照组总有效率87.5%,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阿昔洛韦联合西咪替丁治疗带状疱疹效果明显,值得临床推广应用。%objective to observe acyclovir combined cimetidine curative effect for the treatment of herpes zoster. Methods select our hospital in January 2011-December 2012 clinic data of 64 patients with herpes zoster cases, 32 case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reatment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32 cases in treatment group with acyclovir with cimetidine therapy, the control group only apply acyclovir treatment. Results treatment group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96.9%, the control group total effectiveness 87.5%, treatment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 P<0.05,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y significant. Conclusion acyclovir combined cimetidine treatment of herpes zoster effect is obvious, worthy of clinical popularization and application. 【总页数】1页(252-252)

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联合阿昔洛韦滴眼液治疗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的疗效观察

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联合阿昔洛韦滴眼液治疗单纯疱疹病毒性 角膜炎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联合阿昔洛韦滴眼液治疗单疱病毒性角膜炎的疗效。方法:将76例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患者根据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治疗+阿昔洛韦滴眼液)和治疗组(常规治疗+阿昔洛韦滴眼液+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各38例,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92.1%)明显高于对照组(7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愈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随访6个月,治疗组复发率(7.9%)明显低于对照组(15.8%)(P<0.05)。结论: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联合阿昔洛韦滴眼液治疗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的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治愈时间短,复发率低。 标签: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阿昔洛韦滴眼液;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疗效观察 由单纯疱疹性病毒(HSV)引起的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是眼科的常见病、多发病,目前临床治疗效果不佳,是眼科临床难治性的眼病之一[1]。本院2007年1月~2010年1月应用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联合阿昔洛韦滴眼液治疗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38例,疗效较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2007年1月~2010年1月眼科住院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76例(80眼),其中,男46例(49眼),女30例(31眼),年龄22~72岁,平均(48.7±2.4)岁。病程1 d~4年。其中上皮型36例(38眼),浅基质层型24例(26眼),深基质层型16例(16眼)。将76例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患者根据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8例,两组的性别、年龄、病程等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给予妥布霉素地塞米松(妥布霉素15 mg、地塞米松5 mg)滴眼液,4次/d,其他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10 g/L阿昔洛韦滴眼液与贝复舒滴眼液(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交替滴眼,每日6~8次,口服阿昔洛韦片0.2 g,每日3~4次,复合维生素B2片,每日3次。比较两组的疗效并随访6个月。 1.3 疗效标准

沙利度胺片的使用说明书

沙利度胺片的使用说明书 沙利度胺片的使用说明书 1、沙利度胺片说明书内容 药品名称:沙利度胺片 功效主治:皮肤病治疗药,控制瘤型麻风反应症。 用法:口服。一次25-50mg(1-2片),一日100-200mg(4-8片),或遵医嘱。 化学成分:本品主要成份为沙利度胺。 性状:本品为白色或类白色片。 2、沙利度胺片的用途 沙利度胺片被广泛应用于一些顽固性皮肤病的治疗。沙利度胺被应用于坏疽性脓皮病、糜烂性扁平苔藓、尿毒症瘙痒、阿弗它溃疡、慢性荨麻疹、光线性痒疹、多形性13光疹、结节性痒疹、结节性脂膜炎、大疱表皮松解症、腺性唇炎、硬皮病、干燥综合征、POEMS综合征等皮肤病治疗。 沙利度胺片的作用是有免疫抑制、免疫调节作用,通过稳定溶酶体膜,抑制中性

粒细胞趋化性,产生抗炎作用。尚有抗前列腺素、组胺及5-羟色胺作用等。能增强其他中枢抑制剂,尤其是巴比妥类药的作用。新研究还表明,沙利度胺片可通过环氧化物酶2途径,而非抑制血管生成的途径来降低瘤内微血管的密度,从而抗肿瘤增生。 3、沙利度胺片的副作用 沙利度胺片的副作用除可致胎儿畸形外,还可发生各种周围神经病变,尤其在连续使用时,有时为不可逆性的;此外,常见有与剂量相关的镇静、便秘、直立性低血压、口干和皮肤干燥。部分病人可发生口疮、水肿、甲状腺功能不足和中性白细胞减少。 另外,常见的副作用是,口鼻黏膜干燥,头昏,倦怠,嗑睡,恶心,腹痛,便秘,面部浮肿,面部红斑、过敏反应及多发性神经炎等。 其实,不管是哪种药品到底要吃多久,吃多久才能有效,这都是得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来看的。而且如果随便停止服用沙利度胺片可能会带来一系列坏处,轻则是引起一系列不良反应;重则是病情反弹,有可能会加重病情的发生。因此大家不要随便停药,一定要在医师的安排下。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禁用。儿童禁用。对本品过敏禁用。驾驶员、机器操纵者禁用。 沙利度胺片的用法用量

来那度胺联合小剂量地塞米松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效果观察

来那度胺联合小剂量地塞米松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效果观察 发表时间:2019-12-25T14:29:18.860Z 来源:《医药前沿》2019年33期作者:张洁[导读] 多发性骨髓瘤(MM)属于一种浆细胞的恶性肿瘤,中老年人是本病的主要患病群体。 (启东市人民医院肿瘤血液科江苏启东 226200 ) 【摘要】目的:观察来那度胺联合小剂量地塞米松(Rd)用于多发性骨髓瘤(MM)临床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3月~2019年2月我院收治的40例确诊为MM患者,随机分为甲、乙两组,每组20例,均予以来那度胺治疗,乙组联合Rd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乙组总有效率为90.0%,高于甲组的7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两组患者药物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M患者接受来那度胺联合Rd治疗,能更好的控制症状体征,促进病情转归。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来那度胺;小剂量地塞米松;疗效观察【中图分类号】R7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9)33-0055-02 多发性骨髓瘤(MM)属于一种浆细胞的恶性肿瘤,中老年人是本病的主要患病群体,在国内的发病率为1/10万~2/10万,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中,本病的发病率位居第二,患者临床症状以贫血、血钙升高、肾功能不全等。探究MM的有效治疗方案、控制病情进展过程及优化预后,是当下国内外临床上探究的重点课题之一[1]。来那度胺为一类新型的免疫调节药物,在恶性肿瘤治疗领域中有较广泛应用。我科采用来那度胺联合Rd治疗MM患者,取得的效果较为理想,现将具体情况作出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40例确诊为MM患者为对象,收治时间为2014.3~2019.2,均符合MM临床相关诊断标准,且经各项检查后确诊,患者知情参与且对所用药物耐受。随机分为两组,甲组(n=20)中男13例,女7例;年龄62~81(70.5±5.2)岁;病程2~6(4.4±1.3)年。乙组(n=20)中男14例,女6例;年龄60~82(71.8±5.5)岁;病程2~7(4.8±1.5)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经对比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1.2 用药方法 甲组单纯给予来那度胺治疗,25mg/qd 或者10mg/qd,d1~21。乙组在甲组用药方案基础上联合Rd,地塞米松,10~20 mg/周,28d 为1个疗程。所有患者均予以拜阿司匹林100㎎预防血栓形成,针对伴有高钙血症、肾功能不全者,进行水化、碱化及利尿治疗。3个疗程后,复查以评估疗效。 1.3 疗效评价 ①完全缓解(CR):血、尿免疫电泳均呈(-),且持续时间≥6周,骨髓内浆细胞<5%,且无浆细胞瘤相关表现;②部分缓解(PR):24h尿M蛋白的下降率>90%,且血浆M蛋白的下降率>50%;③进展(PD):血浆M蛋白上升24h尿M蛋白上升均>25%;④稳定(SD):患者的评估指标介于PR、PD之间,总有效率=CR+PR。分别记录两组患者用药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进行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进行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临床效果 在临床治疗总有效率的比较上,乙组患者高于甲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1。 3.讨论 目前,国内外医学水平还难以治愈MM,其是临床上一类罕见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临床治疗方法以造血肝细胞移植为主,尽管能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但移植死亡率始终居高不下且抗肿瘤效应较为明显,故而临床应积极探究MM患者临床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伴随着实验研究的多样化发展趋向,很多学者发现免疫治疗与联合治疗在本病治疗领域能取得较理想效果。 来那度胺属于沙利度胺的衍生物,具有免疫调节作用及抗肿瘤活性,在以上两点上和免疫调节药物较为相似。当下临床普遍认为来那度胺治疗MM的作用机制有:①抑制血液TNF-α、IL-6细胞因子释放过程,增强患者机体免疫功能,实现治疗目标;②抑制患者机体中VEGF的合成过程,提升抗肿瘤细胞血管的生成率,降低患者血栓形成的风险;③本品药物能直接作用于肿瘤细胞,同时抑制肿瘤细胞的周期、微环境的粘附作用。但是来那度胺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形成多种不良反应,比如血小板和中性粒细胞、肺栓塞、改变皮肤表面等。而有学者指出[2],若能将来那度胺联合Rd治疗MM,能更明显的抑制肿瘤细胞进入骨髓造血微环境黏附进程,同步增加NK细胞数目与T淋巴细胞,进而减少免疫复合物通行基底膜的数量,降低免疫球蛋白浓度与减少补体成分类型,降低组织对体内炎症反应的敏感度,抑制原发免疫反应的拓展过程,促进病情转归进程,改善患者的生命质量。

亚砷酸联合沙利度胺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疗效分析

亚砷酸联合沙利度胺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疗效分析 发表时间:2018-04-18T13:47:22.023Z 来源:《健康世界》2018年3期作者:董沙沙 [导读] 总结并归纳亚砷酸联合沙利度胺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MDS)时,具体的疗效。 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血液内科山东济宁 272600 摘要:目的:总结并归纳亚砷酸联合沙利度胺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MDS)时,具体的疗效。方法:我院采取100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使用计算机表法分为两组,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使用沙利度胺治疗,研究组采用亚砷酸联合沙利度胺治疗,两小组采取相同的疗程,以六周为一疗程,在此过程中,对两组患者进行观察,具体比较内容为临床效果与不良发应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有效率为98%(49/50),而对照组的有效率为72%(36/50),两者之间相差较大,而P<0.05,数据从统计结果思考,具有参考价值;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8/50),此数值与对照组34%(17/50)的发生率相比显著较低,两者之间相差较大,而P<0.05,数据从统计结果思考,具有参考价值。结论:在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时亚砷酸联合沙利度胺治疗具有更理想的治疗效果,可以被推广应用。 关键词:沙利度胺;亚砷酸;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不良反应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MDS)是因骨髓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克隆而引起的一种肿瘤性疾病,目前致病因素尚不明确,临床上表现出出血、贫血症状[1]。为有效治疗MDS,我院对100例MDS患者采用亚砷酸联合沙利度胺治疗的手段,并在研究过程中取得一定的疗效。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2016年11月-2017年11月期间本院收治的100例MDS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MDS维也纳诊断标准[2]。纳入标准:①在我院被诊断为MDS者;②本人及其家属对本研究知情且签署同意书者。排除标准[3]:①药物过敏者;②有严重的系统性疾病者;③临床信息不全者;④认知功能障碍者;⑤妊娠及哺乳期妇女。使用计算机表法分为两组,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0例,其中研究组:男32例,女18例;年龄29~67岁,平均(43.86±5.91)岁;其中包括难治性贫血伴原始细胞增多转化型患者(RAEB-t)18例,环形铁粒幼红细胞性难治性贫血(RAS)患者11例,难治性贫血(RA)患者21例;对照组:男31例,女19例;年龄26~65岁,平均(46.79±4.88)岁;其中包括难治性贫血伴原始细胞增多转化型患者(RAEB-t)16例,环形铁粒幼红细胞性难治性贫血(RAS)患者10例,难治性贫血(RA)患者24例。两组患者,在各项指标上P值均大于0.05,数据从统计结果,不具有意义,具有比较价值。 1.2方法 对照组口服沙利度胺片(生产厂家:常州制药厂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32026129,规格:25mg×20s瓶/盒)治疗,首剂2片/次,2次/d,连用4w后,8片/次,2次/d。连续治疗6w。 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用亚砷酸钠注射液(生产厂家:广州白云山明兴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201109301,规格:10mg),静脉滴注,10mg/次/天。静脉滴注20min后进行维生素C注射液(生产厂家:山西惠瑞药业有限责任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14020492,规格:50mg),静脉滴注,3g/次/天。连续治疗4w后休息2w。 1.3观察指标 依据《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估[4]。痊愈:临床症状完全消失,Plt(血小板)、外周血Hb(血红蛋白)在(80~100)×109/L,1×109/L范围内,骨髓中原粒与早幼细胞计数小于5%,可维持超过6个月。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骨髓中原粒与早幼细胞计数小于5%,且与之前相比降幅超过50%,可维持超过3个月。有效:临床症状缓解,骨髓中原粒与早幼细胞计数降低。无效:各项数据均无明显改善。总有效率=(总例数—无效例数)×100%。 观察并记录患者不良发应发生情况。 1.4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中,将100例MDS患者的研究数据均输入至SPSS20.0软件中,进行统计学有效处理,临床治疗有效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均采用(%)的形式表示,处理方式为χ2检验,结果显示,P<0.05,便形成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临床治疗效果对比 研究组有效率为98%(49/50),而对照组的有效率为72%(36/50),两者之间相差较大,而P<0.05,数据从统计结果思考,具有参

地塞米松对骨髓细胞有什么诱导作用

地塞米松对骨髓细胞有什么诱导作用 发表时间:2019-08-06T14:22:42.140Z 来源:《总装备部医学学报》2019年第05期作者:赵菊 [导读] 所以对于地塞米松与骨髓细胞之间的关系,我们也进行了系列的监测试验和探索。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冕宁县中医医院 615600 地塞米松(Dexamethasone)是治疗多发性骨髓疾病方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疗效已经被认可,但是其引起不良的反应也较多。随着对骨组织的进程研究和发展,骨髓细胞的成骨潜能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重视。正常的骨髓细胞成分是比较复杂的,包括造血和基质两个大系统,其中具有成骨潜能的细胞多数来自于基质干细胞。所以对于地塞米松与骨髓细胞之间的关系,我们也进行了系列的监测试验和探索。 一、地塞米松的背景 地塞米松又叫氟美松或德沙美松、是猪病防治中常用的一种人工合成的长效的糖皮质激素,是泼尼松龙的氟化衍生物。在肝内可以转换成氢化考的松地塞米松,属于肾上腺皮质激素类的药物。具有抗炎、抗过敏、抗休克和抗毒等作用,临床上一般用于严重的细菌感染性疾病、过敏性疾病、休克、局部炎症等综合治疗。 来那度胺联合地塞米松的治疗方案已经应用于初治并且不适合的移植和复发难治的骨髓疾病,第一代的蛋白酶体抑制剂硼也被批准治疗于初治并且适合移植的骨髓病了。目前这两种药分别联合地塞米松用于治疗骨髓病的效果都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大剂量与小剂量的研究通常是解决骨髓病化疗方案中不可缺少的因素。地塞米松的应用也会导致一些不良的反应,其中包括升高血糖导致继发的糖尿病和原发糖尿病并发症的进展、血压的升高、乙肝病毒再激活导致的爆发性肝炎、增加感染的几率、精神异常、骨质疏松、白内障等疾病。在临床工作中,临床如需要应用地塞米松治疗,含地塞米松在内的治疗方案同时也会给患者带来一系列的不良反应。因此在关注治疗药物疗效的同时,我们也应关注药物的不良反应。 二、骨髓基质细胞 骨髓基质细胞是存在于成体骨髓组织中的一类细胞,具有多向分化潜能。骨髓基质细胞可以在不同条件下诱导分化为神经干细胞、软骨细胞、肌细胞、脂肪细胞等多种细胞,同时具有骨基质的形成能力。具有分化成骨细胞、软骨细胞、脂肪细胞和其他几种结缔组织细胞。也可以转分化为心肌细胞和骨骼肌细胞。当脂肪细胞形成增多则成骨细胞形成减少,骨髓基质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减少,向脂肪细胞分化增加,骨髓腔内压急剧升高,最终导致成骨降低,股骨头发生坏死。骨髓基质细胞成骨分化需要激素、多种生长因子的调节和相互作用。其中地塞米松、转化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和骨形态发生蛋白是最重要的影响因子。这些因子都可促使骨髓基质细胞稳定、多量地向成骨细胞转化,有利于新生骨组织的产生。 激素应用于很多疾病,比如系统性红斑狼疮、肾移植术后以及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但是激素也是常见的最容易引起股骨头坏死的原因,目前具体发生机制尚不清楚。骨髓脂肪细胞与各种血细胞、造血额干细胞等一起弥散分布于骨髓腔,占据健康成人骨髓体积的百分之七十。骨髓脂肪组织的来源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成骨细胞共用于同一种祖细胞,在一系列因素的影响下,二者呈现出此消彼长的关系。骨重塑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涉及从骨髓间充质祖细胞衍生的骨形成成骨细胞的活性与源自造血干细胞的骨再吸收破骨细胞的活性之间的平衡。虽然人们可能意识到了激素与骨形成之间的某些关联,但是在骨骼形态中介导这个过程的机制还不够完全清楚。对于破骨细胞形成和成骨细胞功能的调节机制的理解,在治疗骨髓疾病的合理药物设计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地塞米松对骨髓成骨细胞及骨细胞的影响 地塞米松除了能够直接作用于骨细胞以外,还有研究表明过量的激素会影响骨细胞的生长速度,通过实验指出使用激素后出现成骨细胞数量减少和骨密度降低,与血清骨钙白降低等改变相符。因此我们可以断定激素所导致的股骨头坏死发生机制至少会抑制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前体细胞在骨髓中的生成,而增强成骨细胞的凋亡,延长破骨细胞的寿命。地塞米松能够对骨髓基质细胞进行作用,使其功能发生改变,骨髓基质细胞向脂肪细胞和成骨细胞分化失衡。主要表现在继续使骨髓基质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减少,最终导致脂肪细胞形成增加,成骨细胞形成减少,骨髓腔内压力增高。因此,地塞米松对于股骨头的坏死和骨髓基质细胞的治疗有着重要的意义。 四、实验证实地塞米松对骨髓细胞的诱导作用 通过骨髓细胞的分离与培养、骨髓细胞的传代、接种及检测和碱性磷酸酶检测等方法,得到了结果。骨髓细胞传代以后,在不同含量的地塞米松的含量下,细胞数量出现变化。 骨髓基质细胞是成骨的种子细胞,而这些细胞都具有贴壁生长的特性。贴壁生长的骨髓细胞是骨髓基质细胞的成分,现在已经发现了很多因素可以诱导成骨细胞分化。其中包括生长因子、化学物质、物理因素等,通过检测骨髓细胞的增殖水平和成骨细胞表型表达水平。稳定的转化为成骨细胞,以利于新生骨组织的产生。通过检测可以看出,地塞米松对骨髓基质细胞分化的影响较大。可明显提高骨髓基质细胞的细胞碱性磷酸酶的活性,细胞碱性磷酸酶是成熟成骨细胞的标志性酶之一,地塞米松的含量和作用时间均可影响其活性。加入地塞米松浓度越高,作用时间越长,作用越明显。但对于统计学上来说差异没有显著性意义。由此可以看出,地塞米松可以诱导骨髓基质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形成骨髓基质成骨细胞,结合细胞增殖检测水平的结果可以看出,地塞米松在诱导骨髓基质细胞向骨髓成骨细胞转化时,也可能存在旁路抑制机制。即可以抑制具有其他分化细胞的生长、增殖。而且该抑制作用也随含量的增加而增加。在含量低的时候,地塞米松的诱导作用也相对减弱。在含量高的时候,地塞米松的诱导作用也随之加强,在低含量的同时,部分基质干细胞在向成骨细胞转化的过程中,仍有一部分细胞向其他细胞分化,而地塞米松对这些细胞的生长、繁殖的抑制作用,使死细胞的数量随含量的增加而增多。在高含量时,大部分的基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向其他地方分化的细胞较少,所以死细胞的数量也会随着含量的增加而减少。地塞米松的这种作用是由于骨细胞是糖皮质激素的靶细胞,对其分化时的基因表达有一定的调节引导作用。 五、结束语 骨髓作为一个具有成骨作用的组织,取材方便,创伤也比较小,而且还可以多次抽取,比较容易获得。经过临床观察和试验的结果可以发现,地塞米松是可以诱导骨髓基质细胞向成骨细胞转化的,并且根据不同的含量和作用时间,对骨髓细胞转化过程的影响也不相同。

沙利度胺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应用

沙利度胺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应用 【关键词】沙利度胺;多发性骨髓瘤;治疗结果 20世纪50年代沙利度胺(反应停)最先在德国上市,作为镇静、镇痛药,其主要用于治疗妊娠恶心、呕吐,由于其严重的致畸作用而停用。但随着深入研究,发现其在免疫、抗炎、抗血管生成的药理和一些疑难病症上的临床治疗研究中取得了令人欣喜的结果,尤其在治疗多发性骨髓瘤(MM)的研究更是其中热点。本文以国内外发表的文献为依据,就沙利度胺的药理、治疗MM作用机制、临床疗效、不良反应等综述如下。 1 概述 MM是一种起源于骨髓单克隆浆细胞的恶性肿瘤性疾病,约占全部恶性肿瘤的1%,血液恶性肿瘤的10%。大多数患者发病年龄超过60岁,且呈增长趋势。MM发病率为(3~4)/10万,每年新增病例数呈逐年增多趋势[1]。MM起病缓慢,可有数月至十余年无症状期,早期易被误诊。MM的临床表现繁多,持续性的无法解释的骨骼疼痛(特别是在背部或胸廓),肾衰竭,反复发生细菌性感染(特别是肺炎球菌性肺炎)是最常出现的症状,病理性骨折和椎骨压缩常见,有些患者以贫血,伴乏力和疲劳为主,少数患者有高黏滞综合征,淋巴结和肝脾肿大不常见,MM病因不明,在骨髓瘤患者培养的树突状

细胞中,发现了与卡波西肉瘤相关的疱疹病毒,提示两者存在一定的联系。该病毒编码白介素6(IL6)的同系物,而人类IL6可促进骨髓瘤生长,同时刺激骨的重吸收,此种特殊的细胞来源不明。通过免疫球蛋白的基因序列和细胞表面标志分析,提示为后生发中心细胞恶性变而来。MM标准治疗为间断化疗,在老年患者中多应用马法兰和泼尼松。MM 是难治性疾病,其有效药物是烷化剂和皮质激素。传统化疗可缓解,但完全缓解率低于10%,自体干细胞移植联合大剂量化疗治疗可明显延长无病生存期及总生存期。但在治疗过程中有可能发生耐药现象而致病情进展或复发,且复发性骨髓瘤患者治疗效果较差。沙利度胺是20世纪90年代末最先引进MM治疗的,并有一定疗效,被视为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新希望。 2 沙利度胺的药理作用 (1) 免疫调节作用:沙利度胺抑制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合成,能够诱发并增强IL4和IL5的合成,抑制植物凝集素刺激人外周血单核细胞合成干抗素γ(IFNγ),降低TNFα、IL6和IL10 mRAN的水平,沙利度胺还可以激活T淋巴细胞产生IL2,促进T淋巴细胞增殖。(2) 抑制肿瘤细胞生长作用:沙利度胺能够抑制碱性成纤维细胞产生因子的表达,进而减少血管的生成。此外,沙利度胺还可以通过其代谢产物抑制肿瘤细胞与ConA

沙利度胺

沙利度胺 化学化工与材料学院12级化本张哲宾 关键字: 沙利度胺谷氨酸衍生物药理作用用途 正文 中文名:沙利度胺 外文名:Thalidomide (Distaval) 性状:淡黄色结晶性粉末,无臭无味 熔点:269—274℃ 沙利度胺结构式: 化学结构:谷氨酸衍生物,在生理ph条件下有二种旋光异构体——R(右旋)和S(左旋),R构型——有镇静作用,S构型——致畸有关。 药物别名:沙立度胺,反应停,酞胺哌啶酮沙利度胺 英文名称:Thalidomide (Distaval) 一、沙利度胺片 1.剂量用法说明: 口服,25mg~50mg/次,4次/日,视病情可渐增至50mg~100mg/次,症状控制后减量,维持量为25mg~50mg/日,可较长期服药。 (1)健康人口服200mg以后血浆峰浓度0.8~1.4ug/ml。 (2)平均达峰浓度为4.4小时 (3)吸收半衰期为1.7小时左右。 (4)排除半衰期为4---28,平均8.7小时左右 2.不良反应: 在已公开的临床试验中,常见镇静作用,嗜睡、困倦、头晕、头痛,便秘、口干、皮疹、皮肤干燥、四肢水肿等;食欲亢进、恶心、深静脉血栓、低血压、心律过慢(<60次/分)等少见。大部分均轻微并可以耐受,停药后可以消退。 严重的副反应有:致畸作用 沙利度胺为强致畸药,故孕妇禁用,育龄妇女需采取有效避孕措施方可应用。停药6个月以上方可怀孕。此药不影响服药者的生殖器官,而是通过胎盘直接作用于敏感期的胚胎,小剂量即可致畸。因此,育龄妇女要禁用。

二、研发历史及事件简介: 1954年首先在前联邦德国合成。 1956年在德国上市,被广泛使用为镇静剂及预防妊娠性呕吐 1960年欧洲的医生们开始发现,本地区畸形婴儿的出生率明显上升。 1961年全世界市场召回及禁止上市,当时全世界约有15000名左右婴儿已经受害。 1963年正式退市。导致新药的试验的法规诞生。 1965年意外地发现反应停可以有效地减轻麻风性皮肤结节红斑的患者的皮肤症状。 1991年发现它有抑制肿瘤坏死因子(TNF-α)作用¡ª——抗炎作用。 1994年发现它有抗血管新生作用¡ª¡ª——抗肿瘤作用。 沙利度胺在世界药品发展中曾经臭名昭著!只要学过药的人都知道“海豹胎事件”,同时海豹胎事件也促成了世界药品史上最著名、最重要的法案《科夫沃—哈里斯修正案》。 1953年瑞士诺华制药的前身ciba药厂首先合成了沙利度胺,他们本来打算开发一种新型抗菌药物,但是药理试验显示,沙利度胺没有任何抑菌活性,ciba 便放弃了对它的进一步研究。在Ciba放弃沙利度胺的同时,联邦德国药厂Chemie Grünenthal开始投入人力物力研究沙利度胺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并且发现该化合物具有一定的镇静催眠作用,还能够显著抑制孕妇的妊娠反应(止吐等反应),1957年10月反应停(沙利度胺,只要服用了妊娠反应就停了,所以叫做反应停)正式投放欧洲市场,不久进入市场,在此后的不到一年内,反应停风靡欧洲、非洲、澳大利亚和拉丁美洲,作为一种“没有任何副作用的抗妊娠反应药物”,成为“孕妇的理想选择”。 在进入美国时,却遇到了麻烦。美国一家小制药公司梅里尔公司获得“反应停”的经销权,于1960年向FDA提出上市销售的申请。当时刚到FDA任职的弗兰西斯·凯尔西负责审批该项申请。她注意到,“反应停”对人有非常好的催眠作用,但是在动物试验中,催眠效果却不明显,这是否意味着人和动物对这种药物有不同的药理反应呢?有关该药的安全性评估几乎都来自动物试验,是不是靠不住呢?凯尔西注意到,有医学报告说该药有引发神经炎的副作用,有些服用该

聚乙二醇脂质体阿霉素、硼替佐米、地塞米松和来那度胺联用方案治疗骨髓瘤患者是有效且可耐受的

聚乙二醇脂质体阿霉素、硼替佐米、地塞米松和来那度胺联用方案治疗骨髓瘤患者是有效且可耐受的(Leukemia. 2012 Jul;26(7):1675-80) 题目:聚乙二醇脂质体阿霉素、硼替佐米、地塞米松和来那度胺用于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II期研究(A phase 2 study of pegylated liposomal doxorubicin, bortezomib, dexamethasone and lenalidomide for patients with relapsed/refractory multiple myeloma) 背景:我们之前的研究已经表明,将聚乙二醇脂质体阿霉素(PLD)和硼替佐米与静脉给予(IV)的地塞米松的剂量降低,对未曾接受治疗的和复发/难治性(R/R)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而言,都可在较长的四周周期内保持有效性及较好的耐受性。来那度胺与硼替佐米和地塞米松联合用药已显示出其有效性,但这种联合用药耐受性不好。 目的:我们进行此II期研究(政府临床试验标示符:NCT01160484),来评估是否较长的四周方案对R/R的MM患者是有效且可耐受的。 方法:此方案使用改进的剂量和方案,在第1、4、8和11天静脉给予地塞米松(40mg)、硼替佐米(1.0mg/m(2))及PLD(4.0mg/m(2)),在第1 - 14天每日给予10 mg来那度胺(DVD-R)。

结果:本试验共纳入40例重症预治疗患者,其中84.6%对联合方案出现临床获益(完全应答,20.5%;非常好的部分应答,10.3%;部分应答,17.9%;最小应答,35.9%)。在研究时,另有10.3%患者病情稳定,5.1%有进展。该方案的耐受性佳,不良事件如疲劳(40%)、血小板减少症(35%)、嗜中性白血球减少症(35%)、贫血(30%)、周围神经病变(25%)和肺炎(15%)的发生率低。 结论:此DVD-R方案对R/R的MM患者的耐受性良好,并且应答率高。 (选题审校:付双双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药剂科) 本文由翟所迪教授及其团队选题并审校,环球医学编辑完成。

阿昔洛韦联合地塞米松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效果观察

阿昔洛韦联合地塞米松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效果观察 发表时间:2016-05-27T13:47:03.653Z 来源:《航空军医》2016年3期作者:郭金岩 [导读] 黑龙江省鸡东骨外肛肠医院探究阿昔洛韦联合地塞米松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效果。 黑龙江省鸡东骨外肛肠医院黑龙江鸡西 158200 【摘要】探究阿昔洛韦联合地塞米松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效果。方法入选我院收治的带状疱疹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单用阿昔洛韦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地塞米松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止痛效果、发生后遗神经痛几率、治愈时间、总有效率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观察组患者的止痛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发生后遗神经痛的几率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治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昔洛韦联合地塞米松治疗带状疱疹效果显著,能够有效的缓解患者的疼痛等临床症状,减少治疗时间,且降低了发生后遗神经痛的几率,不良反应少,治疗总有效率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阿昔洛韦;地塞米松;带状疱疹 带状疱疹是一种带状病毒所引起的感染性皮肤病,该病毒在脊神经后跟神经元中潜伏,当人们出现体质减弱、感染等症状时,病毒会出现生长到达皮肤,产生疼痛、皮肤破损等临床症状。该病病程较长,且易产生后遗神经痛等并发症,因此临床上的主要治疗目标为减轻患者的临床症状,缩短患者的病程,预防后遗神经痛的发生。有临床研究显示,大多数患者在出现疱疹前会先出现疼痛感,少部分患者先出现散在疱疹,后表现为神经痛,也有疱疹患者遗留神经痛后遗症,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和工作。本研究通过阿昔洛韦联合地塞米松治疗带状疱疹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治疗效果,线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入选我院收治的带状疱疹患者,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局部疼痛难忍、肿胀等临床症状;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自愿参加本试验。排除标准:药物过敏患者;心、肝、肾功能不全患者;免疫低下患者;妊娠或哺乳期妇女。患者年龄最大为68岁,最小年龄为21岁,平均年龄为41.2岁。患者最长病程为8天,最短病程为2天,平均病程为5.5天。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入选我院收治的带状疱疹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给予两组患者进行止痛药物进行常规止痛。对照组单用阿昔洛韦治疗,阿昔洛韦500mg静脉注射,每日1次;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地塞米松治疗,阿昔洛韦500mg,地塞米松5mg静脉注射,每日1次。对比两组患者的止痛效果、发生后遗神经痛几率、治愈时间、总有效率及不良反应。 1.3疗效判定标准 疗效判定标准分为治愈、显效、有效、无效4个标准。患者治疗后皮肤破损、疼痛等临床症状完全消失为治愈;患者治疗后疼痛、痒痛等基本消失,皮肤破损消退在70%以上为显效;患者治疗后疼痛、痒痛等有部分好转,皮肤破损消退在50%以上为有效;患者治疗后疼痛、痒痛等无变化或加重,皮肤破损未消退为无效。总有效率=治愈率+显效率。 1.4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中所得的数据均采用SPSS13.0统计学数据处理软件进行处理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当P<0.05时,认为数据之间存在的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中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观察组患者的止痛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发生后遗神经痛的几率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治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带状疱疹是皮肤科常见的疾病之一,其主要诱因为人体出现免疫力低下,其临床表现主要有群集性水泡沿着一侧周围神经呈带状分布,患者出现皮肤破损、疼痛、神经痛等,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和工作。临床上主要的治疗目的为抗病毒治疗和减轻疼痛,防止后遗神经痛的发生。阿昔洛韦是一种抗病毒药物,其主要作用机制为进入疱疹病毒细胞,对病毒的亲和力较强,能够和脱氧核苷紧张病毒的细胞激酶,对病毒的复制进行抑制。地塞米松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种糖皮质激素,其能够对炎症进行抑制,减少神经后跟神经炎症的纤维化,减少神经根损伤,同时该药物能够避免后遗神经痛的发生。有研究显示,在对疱疹抗病毒治疗的同时,使用糖皮质激素能够减轻疼痛和炎症,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观察组患者的止痛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发生后遗神经痛的几率明显小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治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充分表明了阿昔洛韦联合地塞米松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效果,有效的减少了患者的疼痛,治疗总有效率高,不良反应少,两药联用对临床上治疗带状疱疹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参考文献: [1]张贤,杨荣耀.阿昔洛韦并用皮质类固醇治疗老年带状疱疹神经痛[J].临床皮肤科杂志,2003年01期 [2]许卫平,龚炯.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相关因素临床分析[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3年04期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