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曾子语录

曾子语录

曾子语录
曾子语录

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严父莫大于配天,则周公其人也。昔者,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是以四海之內,各以其职来祭。夫圣人之德,又何以加于孝乎?故亲生之膝下,以养父母日严。圣人因严以教敬,因亲以教爱。圣人之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其所因者本也。父子之道,天性也,君臣之义也。父母生之,续莫大焉。君亲临之,厚莫重焉。故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以顺则逆,民无则焉。不在于善,而皆在于凶德虽得之,君子不贵也。君子则不然,言思可道,行思可乐,德义可尊,作事可法,容止可观,进退可度,以临其民。是以其民畏而爱之,则而象之。故能成其德教,而行其政令。

《孝经》

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优,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事亲者,居上不骄,为下不乱,在丑不争。居上而骄则亡,为下而乱则刑,在丑而争则兵。三者不除,虽日用三牲之养,犹为不孝也。

《孝经》

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礼者,敬而巳矣。故敬其父,则子悦;敬其兄,则弟悦;敬其君,则臣悦;敬一人,而千万人悦。所敬者寡,而悦者众。此之谓要道矣。

《孝经》

……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孝经》

曾子语录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论语》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论语》

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于斯矣。

《论语》

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夺也。君子人予?君子人也。

《论语》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远乎?

《论语》

堂堂乎张也,难与并为仁矣。

《论语》

吾闻诸夫子;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亲丧乎。

《论语》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大学》

自天子以致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大学》

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大学》

……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大学》

……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偾事,一人定国。尧、舜帅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帅天下以暴,而民以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是故君子有诸巳而后求诸人,无诸己后非渚人。所藏乎身不恕,而喻能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国在齐其家。

《大学》

……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

《大学》

……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士,有士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內末,争民施夺。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是言故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大学》

……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也。见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远,过也。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灾必逮夫身。

《大学》

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长国家而务财用者,必自小人矣。彼为善之,小人之使为国家,灾害并至。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大学》

关于从善的名人名言

一、中国古代精选二十四句: 1、善人者,人亦善之。——管仲 2、善不可失,恶不可长。——左传 3、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周易 4、善恶不可以同道。——柳宗元《为裴令公举裴冕表》 5、利人的品德我认为就是善。——培根 6、交善人者道德成,存善心者家里宁,为善事者子孙兴。——明·方孝孺 7、养心莫善于寡欲。——孟子 8、一善染心,万劫不朽。百灯旷照,千里通明。——南北朝·萧纲 9、一言之善,重于千金。——晋·葛洪 10、无伐善,无施劳。——孔子《论语·公冶长》 11、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刘备 12、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左传 13、锄一恶,长十善。——《宋史.毕士安传》 14、善之端而止之也。——王安石《礼乐论》 15、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孟子 16、善为至宝,一生用之不尽;心作良田,百世耗之有余。 17、人之性也,善恶混,修其善则为善人,修其恶则为恶人。——扬雄 18、人之为善,百善而不足。——杨万里 19、人类中凶恶的人比最凶恶的动物还凶恶。人类中善良的人比最善良的动物还善良。——郑渊洁 20、人而好善,福虽未至,祸其远矣。——曾子 21、人啊,你要有善良的心,丰富的心灵,高贵的灵魂,这样你才无愧于人的称号,你才是作为真正的人在世间生活。——周国平 22、饶舌的人多虚妄。——培根 23、惩恶而劝善。——左丘明《左传》 24、惆怅隶属于善良;绝无惆怅感的人也许非常不凡,但毕竟非善良之辈。——刘心武 二、国外名人关于从善的名人名言精选七十一句: 1、善与恶是同一块钱币的正反面。——罗曼·罗兰 2、善良与品德兼备,犹如宝石之于金属,两者互为衬托,益增光彩。——萧伯纳 3、善良人在追求中纵然迷惘,却终将意识到有一条正途。——《浮士德》 4、善良——人所固有的善良,这些东西唤起我们一种难以摧毁的希望,希望光明的、人道的生活终将苏生。——高尔基 5、善良既是历史中稀有的珍珠,善良的人便几乎优于伟大的人。——雨果 6、善良的行为有一种好处,就是使人的灵魂变得高尚了,并且使它可以做出更美好的行为。——卢梭 7、善良的行为使人的灵魂变得高尚。——卢梭 8、善良的心就是太阳。——雨果 9、善良的心地,就是黄金。——莎士比亚 10、善良的根须和根源,在于建设,在于创造,在于确立生活和美。善良的品格同美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苏霍姆林斯基

曾子文化|曾子的生平

曾子文化曾子的生平 曾子鲁定公五年(前505 年)- 鲁悼公三年(前435 年)少年时期曾子是在母亲上官氏的关爱和父亲曾皙的严教下成长起来的。曾皙对曾子寄予厚望,在曾子六、七岁时,就教他读书识字,后来又把自己从孔子那里学来的“六艺”知识传授给他。据传说,曾子小时候学习就非常用功。 曾子从小就是个勤快的孩子,几岁就开始帮助母亲干家务自到野外打柴。后来又学会了犁地、驾车。曾子禀性孝顺。 活。年龄稍长,就跟随父亲下农田劳动。、四岁时就独 琴操》记载,曾子年少的时候,就对父母尊敬亲爱。他家境贫寒,靠亲自耕作供养父母。曾子到郑国去,来到一个名叫“胜母里”的地方,他认为那个名字对母亲不敬,非恶,便调转车绕道而行。(参见《淮南子?说山训》)从师孔子曾子17 岁时,求师于孔子。孔子对曾子的第一印象是 参也鲁”,也就是说曾子比较质朴、憨厚。曾子学习的最大特点是勤学好问。他对遇到的事理千方百计地弄明白,每次在孔子身旁,必然提出问题,凡是吉、凶、军、嘉的礼仪,常规和权变的方法,总是问个究竟。《礼记》中有篇《曾子问》,记述曾子一次向孔子请教就达40 多问。曾子不仅善于向老师请教,还善于向师兄们学习,一旦发现自己的看法、做法不妥,就立即认错改正。在与同学们切磋学问的时候,

曾子总是追根求源。通过刻苦的学习和实践,曾子对孔子 思想的实质有了深刻的理解。孔子对曾子说“参乎,吾道 以贯之”时,别的学生不理解。曾子说:夫子之道,忠恕 而已矣。”(《论语?里仁》)孔子说:“参,我的道是可以用一'贯穿起来的。”曾子说:“是的。”孔子出去后,其他 弟子问曾子:“这是什么意思?”曾子说:老师的道,只是 忠恕而已。”“尽己之心为忠,推己及人为恕” 。曾子的理解表述了孔子思想的精髓。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 孔子病故。孔子去世前,把曾子叫到跟前,把孙子孔伋(即子思)托付给曾子。孔子去世后,曾子与同学们一起心丧年。曾子经常与同学们一起回顾孔子的教导,研究孔子的思想。孝事父母曾子以孝著称,他不仅在理论上重视孝道,而且在行动上更注重实践孝道。曾子行孝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奉养父母。《新语?慎微》记载,曾子孝于父母,昏定晨省,调寒温,适轻重,勉之于糜粥之间,行之于衽席之上。《孟子?离娄上》记载,“曾子养曾皙,必有酒肉,将撤,必请所与。问有余?必曰有。”曾子不仅孝顺自己的亲 生父母,对后母也极尽孝道。二是牵挂父母。《战略策?燕 策》中说:曾子孝顺父母,“义不离亲一夕宿于外。”《孔子弟子解》有这样的记载,齐国曾聘请曾子,想 让他担任卿的官职,他却不去就职,说:“吾父母老,食人之禄则忧人之事,吾不忍远亲而为人役。”三是尊敬父母。《说

论语19子张篇及翻译

19子张篇及翻译 作者:佚名 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 子张曰:“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子张曰:“子夏云何?”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张曰:“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子夏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 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 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子夏曰:“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 子夏曰:“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 子游曰:“子夏之门人小子,当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抑末也,本之则无,如之何?”子夏闻之,曰:“噫,言游过矣!君子之道,孰先传焉?孰后倦焉?譬诸草木,区以别矣。君子之道焉可诬也?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 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子游曰:“丧致乎哀而止。” 子游曰:“吾友张也为难能也,然而未仁。” 曾子曰:“堂堂乎张也,难与并为仁矣。”

曾子曰:“吾闻诸夫子,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亲丧乎!” 曾子曰:“吾闻诸夫子,孟庄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 孟氏使阳肤为士师,问于曾子。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则哀矜而勿喜!” 子贡曰:“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贡,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 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 陈子禽谓子贡曰:“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于子乎?”子贡曰:“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绥之斯来,动之斯和。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 译文 作者:佚名 子张说:“士遇见危险时能献出自己的生命,看见有利可得时能考虑是否符合义的要求,祭祀时能想到是否严肃恭敬,居丧的时候想到自己是否哀伤,这样就可以了。” 子张说:“实行德而不能发扬光大,信仰道而不忠实坚定,(这样的人)怎么能说有,又怎么说他没有?”

曾子的故事有哪些

曾子的故事有哪些 曾子家境清贫,经常穿着麻布旧衣服,自己在田里耕地,鲁国国君知道之后就派人对 他说:“你所居住的附近区域就当做你的封地吧,然后你在这里收租金,就可以买好点的 衣服,过好一点的生活了。”曾子没有接受,鲁国国君不放弃,又派人去了好几次。国君 派出的特使劝他:“这不是你自己求来的,这是国君赠予你的,你为什么不愿意接受呢?” 曾子摇摇头:“接受别人的馈赠但是又没有什么回报,如果不接受又会对不起人家一 番好心,让别人觉得傲慢,虽然你们真心相邀,但是我仍然感觉亏欠。”来使心悦诚服的 离开了。孔子后来听到这件事情之后,很是敬佩,觉得曾子保全了气节。 这件事情体现出曾子无功不受禄,他要靠自己的实力吃饭。鲁国君主给了他一片封地,虽然是为了帮助他修饰仪容,但是如此丰厚的馈赠,让曾子不敢接受。亲朋好友之间的相 互馈赠都会有亏欠之心,过分的拒绝也会让亲友之间的感情受损伤,如果接受了,又会让 自己的品行有损伤。不过亲友之间多是情谊,这和君主对自己的馈赠是完全不一样的,自 己接受亲友馈赠还有可能不谈报答,但是用城镇想赠送,真的没有办法接受。 曾子师著名的儒家代表人物,深受孔子等大儒的教导,自己本身也是恪守礼数,这不 仅体现在他的学术观点中,还体现在他的教育观点中,他认为言出必行,做人要诚实,哪 怕是无意中说出的话也要兑现,一言九鼎。 有一天曾子要出门,他的夫人也要出门买菜,家中无人照看孩子,但是孩子吵着闹着 要跟母亲一起去集市。曾子夫人想了一个办法,她哄孩子,说道,你要是乖乖在家听话, 等我们回来,我就给你杀猪做猪肉吃。 于是孩子很听话的坐在家里等,小朋友叫她出去玩都没有去,就坐在村口一直盼着, 然后对小伙伴说:“我妈妈今天回来给我杀猪做猪肉吃。”傍晚的时候,母亲回来了,他 赶紧迎接上去,喊着:“快点做猪肉,我快饿死了,杀猪杀猪。” 曾子的老婆笑着说:“咱家就这一头猪,还要长膘呢,他抵得上咱家两个月的口粮了,怎么能随便杀了呢?”曾子的儿子一听哇哇大哭起来。曾子出来之后看见孩子在哭,于是 问出了什么事,曾子老婆就把事情说了一遍,曾子听完后默默的回到家里,到厨房拿了一 把刀直奔猪圈而去。 妻子不解,你干嘛要去猪圈,于是跑过去。没想到曾子正要杀猪,曾子老婆傻眼了:“不年不节的,你杀猪了,日子怎么过。” 曾子严肃地说:“言而有信不仅仅是对别人说的,对自己更要这样,因为只有这样才 能让别人心悦诚服。”曾子老婆惭愧的低下头,两人把猪杀了,宴请了乡邻。

先秦名言警句

先秦名言警句 2017-05-141、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2、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中庸)3、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 (礼记)4、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礼记)5、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礼记)6、苛政猛于虎。 (礼记)7、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易经)8、满招损,谦受益。 (尚书)9、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书经)10、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家经)11、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礼记)12、知耻近乎勇。 (礼记)13、文武之道,一张一弛。 (礼记)14、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远。 (易经)15、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书经)16、礼尚往来,来而不往非礼也。 (礼记)17、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两耳塞豆,不闻雷霆。 (冠子)18、放之四海而皆准。 (礼记)19、皇皇不可终日。

(礼记)20、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书经)21、口惠而实不至,怨灾及其人。 (礼记)2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论语)2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2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25、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论语)26、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论语)27、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论语)28、发奋忘食,乐以忘优,不知老之将至。 (论语)29、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孔子)30、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孔子)31、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孔子)32、道不同,不相为谋。 (孔子)33、季孙之忧,不在?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孔子)34、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 (孔子)35、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孔子)36、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37、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孔子)38、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孔子)39、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孔子)40、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译文(100篇原文+译文)

一、志向?学问 1.范仲淹有志天下 2.陈蕃愿扫除天下 3.班超投笔从戎 4.宗悫乘风破浪 5.祖逖闻鸡起舞 6.画家赵广不屈 7.苏武牧羊北海上 8.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9.项羽志大才疏 10.孔门师徒各言志 11.顾炎武手不释卷 12.欧阳询揣摩古碑 13.文徵明习字 14.王冕僧寺夜读 15孙权喻吕蒙读书 16.陆游筑书巢 18.智永与“退笔冢” 19.匡衡凿壁借光 20.张溥与“七录斋” 21.晋平公炳烛而学 22.高凤专心致志 23.叶廷珪与《海录》 24.为人大须学问 25 任末好学勤记 26.王充市肆博览 27.欧阳修“三上”作文 28.林逋论学问 29.欧阳修诲学 30.王安石伤方仲永 文言文阅读知识(一)——实词 二、教育?修养 31.李存审出镞教子 32.贪污者不得归本家 33.陶母责子退鲊 34.诸葛亮“诫子书” 35.陆游家训 36.孟母三迁

37.曾子杀猪明不欺 38 子路受教 39.孔子因材施教 40.墨子怒责耕柱子 41.唐太宗赐绢惩顺德 42.陈万年教子谄谀 43.钱大昕默坐观弈 44.王荆公旁听文史 45.大树将军冯异 46.颜回不迁怒不贰过 47.曾参不受鲁君邑 48.贤妻桓少君 49.魏徵论自制 50.吕蒙正不记人过 51.石勒不计前嫌 52.韩信袴下受辱 53.世评华歆王朗 54.周处改过自新 55.齐宣王好谀 56,陈寔晓喻梁上君子 文言文阅读知识(二)——虚词 三、人才?品性 57.萧何追韩信 58.汉高祖论“三杰” 59.东吴四英杰 60.治本在得人 61 齐桓公登门访士 62.陆贽论人才 63.物各有短长 64.汉武帝下沼求贤 65.宋仁宗重用王安石 66.唐太宗论举贤 67.何充直言不讳 68.吕僧珍不仗势 69.刘庭式娶盲女 70.范式言而有信 71.王坦直言惊益王 72.饿死不吃“嗟来之食”

曾子避席

曾子避席 “曾子避席”出自《孝经》,是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他在孔子身边侍坐,孔子就问他:“以前的圣贤之王有至高无上的德行,精要奥妙的理论,用来教导天下之人,人们就能和睦相处,君王和臣下之间也没有不满,你知道它们是什么吗?”曾子听了,明白老师孔子是要指点他最深刻的道理,于是立刻从坐着的席子上站起来,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不够聪明,哪里能知道,还请老师把这些道理教给我。” 在这里,“避席”是一种非常礼貌的行为,当曾子听到老师要向他传授时,他站起身来,走到席子外向老师请教,是为了表示他对老师的尊重。曾子懂礼貌的故事被后人传诵,很多人都向他学习。 与此相关的还有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 陈祎是隋末唐初洛州人,有一次和几个哥哥听父亲讲授《孝经》。 父亲说:「古人没有椅子,都是席地而坐。孔子向他的弟子们授课,大家也都是坐在席子上。有一天,孔子讲着讲着,忽然提了个问题,叫他的弟子曾子来回答。曾子见老师要他回答问题,赶紧站起来,往边上一站,垂下双手,毕恭毕敬的回答了孔子的提问……」 「这就是曾子避席的故事。你们明白了吗?」 几个哥哥都说明白了,这时陈祎却站了起来,整理好衣襟,站到边上,毕恭毕敬的说:「明白了!」 后来陈祎出家当了和尚,法名玄奘。 注:祎,音YI,一声;义为美好,多用于人名。 程门立雪 程颢、程颐兄弟俩都是宋代极有学问的人。进士杨时,为了丰富自己的学问,毅然放弃了高官厚禄,跑到河南颍昌拜程颢为师,虚心求教。后来程颢死,他自己也有40多岁,但仍然立志求学,刻苦钻研,又跑到洛阳去拜程颢的弟弟程颐为师。 于是,他便和他的朋友游酢一块儿到程家去拜见程颐,但是正遇上程老先生闭目养神,坐着假睡。这时候,外面开始下雪。这两人求师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言不动,如此等了大半天,程颐才慢慢睁开眼睛,见杨时、游酢站在面前,吃了一惊,说道:“啊!他们两位还在这儿没走?” 这时候,门外的雪已经积一尺多了,而杨时和游酢并没有一丝疲倦和不耐烦的神情。 名人礼仪故事:张良拜师 张良(?—前186年),是西汉高祖刘邦的军师,他的祖先是韩国人。在秦灭韩后,张良立志为韩国报仇。有一次,因刺杀秦始皇未遂,受到追捕而避居到下邳。 张良在下邳闲暇无事。有一天他到下邳桥上散步,碰到一个老人,穿着粗布短衣,走到张良旁边,故意把他的鞋子掉到桥下。然后回过头来冲着张良说:“孩子!下桥去

曾子与《大学》

曾子与《大学》 曾子,姓曾,名参,字子舆,孔子的弟子。曾 子比孔子小四十六岁,当生于鲁定公五年(公元前 505年)。曾子深得孔子仁义爱民政治思想之真谛, 这从曾子的《大学》可以得以证明。曾子在宋之前並无显名,《史记》对曾子的记述仅三十几个字,並有谬误之处。唐朝更不看好曾子,在孔子弟子七十二贤人中,曾子排名笫十四。唐太宗李世民贞观二年(公元628年),以孔子为先圣。唐玄宗二十七年,追卦孔子为文宣王。其七十二子分赠公、侯、伯爵。颜囬赠兖公,曾子在林放后为郕[chéng]伯。在孔子的弟子中,孔子最看好的是颜囬,颜回被赠兖公也是顺理成章的

事。但被孔子向世人宣布开除其学籍的冉求,是-个为统治者敛财高手,却被唐玄宗赠为侯爵。被赠侯爵者九人,冉求排名第四。这说明什么?只能说明唐朝最髙统者要的是能为其搜括民脂民膏的人物,唐朝的文化名人留下的文字记录也印证了这一点。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石濠吏》、《卖炭翁》、《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名篇名句都说明唐朝对老百姓的压榨是何等的残酷。其实,唐朝为了拢络读书的文化人,给他们的生活是很优裕的。杜甫当时可算是最“穷困潦倒” 的文人,在其生命最后 时刻的耒阳船上,也还有歌妓侍候。所以他们留下的文字,应该是当时社会的写照,没有什么可怀疑的。 我们回到曾子的问题上,曾子为什么不遭统治者待见?那一定是他留下的文字,让统治者看了不爽。曾子留下的文字不多,就弘扬孔子政治思想的《大学》十章。《大学》这篇文字对膀腿奉承的文人们来说,无法对其做手脚,偷樑换柱不行,变更内容更不行。《大学》看似一篇弘扬孔子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文章,全文十章,反复强调。但是,万事必有其始。孔子是修身养性的楷模,以爱齐家,用仁德治国,这在《论语》中都可以看到。平天下;让天下老百姓幸福、自由、和谐地生活,现代版《论

论语前十篇

学而第一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1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1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2曾子曰:吾日三省乎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2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2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3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3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3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4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4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4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5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5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5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为政第二 6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6子曰:导之以政,齐之以德,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6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7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叟哉!人焉叟哉! 7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7子曰:君子不器。 7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曾子故事

宗圣曾子的故事 曾子杀彘选自《韩非子》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汝还,顾反为汝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耳。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1、找出文中的通假字,注音,写出本字。 2、解释文中“之”字的意义。 3、解释“子”的意义:今子欺之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 4、故事的寓意是什么? 曾参杀人选自《战国策》 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杼踰墙而走。 1、解释划线的字的意义 曾子处费织自若有顷踰墙而走 2、你怎样看待“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的结局? 以曾子良好的品德和慈母对儿子的了解、信任而论,“曾参杀了人”的说法在曾子的母亲面前是没有市场的。然而,即使是一些不确实的说法,如果说的人很多,也会动摇一个慈母对自己贤德的儿子的信任。由此可以看出,缺乏事实根据的流言是可怕的。 曾子克己选自《庄子》 曾子居卫,缊袍无表,颜色肿哙,手足胼胝。三日不举火,十年不制衣,正冠而缨绝,捉衿而肘见,纳屦而踵决。曳屣而歌商颂,声满天地,若出金石。天子不得臣,诸侯不得友。故养志者忘形,养形者忘利,致道者忘心矣。 给下列字注音:缊哙胼胝衿屦踵屣 芝兰之室选自《孔子家语》 孔子曰:“吾死之后,则商也日益,赐也日损。”曾子曰:“何谓也?”子曰:“商也好与贤己者处,赐也好说不若己者。不知其子视其父,不知其人视其友,不知其君视其所使,不知其地视其草木。故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处者焉。” 商:姓卜,名商,字子夏赐:姓端木,字子贡 曾子易箦 选自:《礼记》 曾子寝疾,病。乐正子春坐于床下,曾元、曾申坐于足,童子隅坐而执烛。童子曰:“华而睆,大夫之箦与?”子春曰:“止!”曾子闻之,瞿然曰:“呼!”曰:“华而院,大夫之箦与?”曾子曰:“然。斯季孙之赐也,我未之能易也。元,起易箦。”曾元曰:“夫子之病革矣,不可以变。幸而至旦,请敬易之。”曾子曰:“尔之爱我也不如彼。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吾何求哉?吾得正而毙焉斯已矣。”举扶而易之。反席未安而没。

励志名言大全:向善从善的名人名言

励志名言大全:向善从善 的名人名言 向善从善的名人名言 1、无伐善,无施劳。——孔子《论语·公冶长》 2、善与恶是同一块钱币的正反面。——罗曼·罗兰 3、做一个善良的人,为人类去谋幸福。——高尔基 4、行善的人应该觉得自己快乐才对。——罗曼。罗兰 5、对好人行善,会使他变得更好;对恶人行善,他就会变得更恶。——米开朗琪罗 6、避免做坏事的最佳方式莫过于做好事,因为世上最困难的事情就是企图不做任何事。——卡莱尔 7、灵魂最美的音乐是善良!。——罗曼·罗兰 8、人而好善,福虽未至,祸其远矣。——曾子

9、功利是一部机器的目的和检验机器价值的根据,而善良只是人的目的和意愿。——泰戈尔《民族主义》 10、行善必须努力,然而,抑制恶更须努力。——苏联 11、养心莫善于寡欲。——孟子 12、善人者,人亦善之。——管仲 13、善为至宝,一生用之不尽;心作良田,百世耗之有余。 14、对自然美抱有直接兴趣……永远是心地善良的标志。——康德 15、善不可失,恶不可长。——左传 16、行善比作恶明智;温和比暴戾安全;理智比疯狂适宜。——罗·勃郎宁 向善从善的名人名言: 17、如果你歌颂美,即使你是在沙漠的中心,也会有听众。——哈·纪伯伦 18、大凡善良的人总喜欢把人往好处想,总是把人想得比实际上更好,总爱夸大他们的好处。对于这样的人来说,以后的幻灭是很难过的,在他们觉得自己负有责任时就更难过了。——陀思妥耶夫基

19、恶意和仁慈都是放大镜,但前者的放大倍数更大。——哈利法克斯 20、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左传 21、老是考虑怎样去做好事的人,就没有时间去做好事。——泰戈尔 22、一只小小的蜡烛,它的光照耀得多么远!一件善事也正像这支蜡烛一样,在这罪恶的世界上发出广大的光辉。——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 23、善良的根须和根源,在于建设,在于创造,在于确立生活和美。善良的品格同美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苏霍姆林斯基 24、善不是一种学问,而是一种行为。——罗曼·罗兰 25、如果一切皆善,就一切皆美。——《托尔斯泰作品研究》 26、质朴却比巧妙的言辞更能打动我的心。——莎士比亚 27、但唯有善良的品格,无论对于神或人,都永远不会成为过分的东西。——培根 28、一个好行为也可能是一个坏行为,谁要救了狼就害了羊。谁为兀鹰修复了翅膀,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三篇】分享 一年级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三篇】分享一年级曾子避席 “曾子避席”出自《孝经》,是一个非常的故事。曾子是孔子的*,有一次他在孔子身边侍坐,孔子就问他:“以前的圣贤有至高无上 的德行,精要奥妙的理论,用来教导天下之人,人们就能和睦相处, 君王和臣下之间也没有不满,你知道它们是什么吗?”曾子听了,明 白老师孔子是要指点他最深刻的道理,于是立刻从坐着的席子上站起来,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不够聪明,哪里能知道,还请老师把这些道理教给我。” 启迪:在这里,“避席”是一种非常礼貌的行为,当曾子听到老 师要向他传授时,他站起身来,走到席子外向老师请教,是为了表示 他对老师的尊重。曾子懂礼貌的故事被后人传诵,很多人都向他学习。 【篇二】 千里送鹅毛 千里送鹅毛”的故事发生在唐朝。当时,云南一少数民族的首领 为表示对唐王朝的拥戴,派特使缅伯高向太宗贡献天鹅。 路过沔阳河时,好心的缅伯高把天鹅从笼子里放出来,想给它洗 个澡。不料,天鹅展翅飞向高空。缅伯高忙伸手去捉,只扯得几根鹅毛。缅伯高急得顿足捶胸,号啕大哭。随从们劝他说:“已经飞走了,哭也没有用,还是想想补救的方法吧。”缅伯高一想,也只能如此了。 到了长安,缅伯高拜见唐太宗,并献上礼物。唐太宗见是一个精 致的绸缎小包,便令人打开,一看是几根鹅毛和一首小诗。诗曰: “天鹅贡唐朝,山高路途遥。沔阳河失宝,倒地哭号啕。上复圣天子,可饶缅伯高。礼轻情意重,千里送鹅毛。”唐太宗莫名其妙,缅伯高 随即讲出事情原委。唐太宗连声说:“难能可贵!难能可贵!千里送 鹅毛,礼轻情意重!”

启迪:这个故事体现着送礼之人诚信的可贵美德。今天,人们用“千里送鹅毛”比喻送出的礼物单薄,但情意却异常浓厚。 【篇三】 程门立雪 “程门立雪”这个故事出自《宋史·杨时传》:“见程颐于洛, 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去。颐既觉,则 门外雪深一尺矣。” “程门立雪”说的是宋代学者杨时和游酢向程颢、程颐拜师求教 的事。杨时、游酢二人,原先以程颢为师,程颢去世后,他们都已四 十岁,而且已考上了进士,不过他们还要去找程颐继续求学。故事就 发生在他们初次到嵩阳书院,登门拜见程颐的那天。 相传,一日杨时、游酢,来到嵩阳书院拜见程颐,但是正遇上程 老先生闭目养神,坐着假睡。这时候,外面开始下雪。这两人求师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言不动,如此等了大半天,程颐才慢慢 睁开眼睛,见杨时、游酢站在面前,吃了一惊,说道:“啊,啊!他 们两位还在这儿没走?”这时候,门外的雪已经积了一尺多厚了,而 杨时和游酢并没有一丝疲倦和不耐烦的神情。 启迪:这个故事,就叫“程门立雪”,在宋代读书人中流传很广。后来人们常用“程门立雪”的成语表示求学者尊敬师长和求学心诚意坚。

孔子孟子的名言警句

《孟子》名言我来完善“《孟子》名言”相关词条: 庄子杨子论语苏秦墨子王守仁商鞅孙武曾子邹衍孝经申不 害告子公孙龙子子思许行田骈慎子尹文中庸大学尚书周易 春秋四书五经孙膑柏拉图李贽颜子文王宋钘荀子司马迁颜 回仲由春秋左氏传鱼丽谭子至圣朱松之墓屏山书院刘向列 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君子志道 庄子杨子论语苏秦墨子王守仁商鞅孙武曾子邹衍孝经申不害告子公孙龙子子思许行田骈慎子尹文 中庸大学尚书周易春秋四书五经孙膑柏拉图李贽颜子文王宋钘荀子司马迁颜回仲由春秋左氏传鱼 丽谭子至圣朱松之墓屏山书院刘向列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君子志道性善论《大学章句》鱼我所欲也秦惠王管子 The Lonely Island 1、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译:所以上天将要把重大的历史任务交给这个人,

一定要首先磨难他的心志,劳累他的筋络骨骼,饥饿他的肉体皮肤,空匮疲乏他的身体,所作所为总是被干扰搅乱,借以撼动他的心志使他性情更加坚韧,以增加他原来不具备的能力。 2、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译:孔子登上东山便觉得鲁国变小了,登上泰山就觉得天下也变小了。 3、独乐(yüè)乐(lè),与人乐乐,孰乐?译:一个人独自欣赏乐音快乐,和别人一道欣赏音乐也快乐,到底哪一个更快乐呢? 4、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译:您老人家这么一说,使我的思想豁然开朗也。(戚戚:感动的样子) 5、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译:贫穷时就搞好品德的修养,得志时就帮助天下人民都走善道。 6、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译:尊敬自己的父母,并且将这种感情推及到别人的父母身上,爱护自己的儿女,并且将这种感情推及到别人的儿女身上。 7、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译:得到天时还不如得到地形便利好,得了地形便利还不如得到和顺的人心好。(要得天下,必先得人心) 8、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译:获得道义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多,失去道义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少。 9、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译:人民是最重要的,江山国土次于人民,而君主应该在最次 10、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译:在忧患中生存,在安乐中死亡。 1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译:

曾子语录

曾子语录 [标签:栏目] ,曾子语录 1、人非人不济,马非马不走,土非土不高,水非水不流。 2、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3、曾子,本名曾参(zēng shēn,前505-前435),字子舆,中国汉族人,春秋末期鲁国南武城人(今山东嘉祥县,一说山东平邑)。十六岁拜孔子为师,勤奋好学,颇得孔子真传。积极推行儒家主张,传播儒家思想。他的修齐治平的**观,省身、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影响中国两千多年,至今仍具有极其宝贵的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是当今建立和谐社会的,丰富的思想道德修养。编《论语》、著《大学》、写《孝经》、著《曾子十篇》,后世尊奉为“宗圣”,是配享孔庙的四配之一。 4、夫华繁而实寡者,天也;言多而行寡者,人也。 5、君子多知而择焉,博学而算焉,多言而慎焉。 6、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道远。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7、朝有过,夕改,则与之;夕有过,朝改,则与之。 8、巧言令色,触小行而笃,难于仁矣。 9、言不远身,言之主也;行不远身,行之本也。言有主,行有本,谓之有闻矣。君子尊其所闻,则高明矣;行其所闻,则广大矣。高明广大,不在于他,在加之志而已矣。 10、言必有主,行必有法,亲人必有方。 11、君子爱日以学,及时以行,难者弗(fú)辟,易者弗从。 12、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13、人信其言,从之以行,人信其行,从之以复,复宜其类,类宜其年,亦可谓外内合也。 14、人而好善,福虽未至,祸其远矣。 15、甘瓜苦蒂,天下物无全美。

16、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17、太上不生恶,其次而能夙绝之也,其下复而能改也。 18、君子博学而孱(chán)守之,微言而笃行之,行必先人,言必后人。 19、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 20、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21、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其物而穷其理也。 22、君子执仁立志,先行后言,千里之外皆为兄弟。苟是之不为,则虽汝亲,庸孰能亲汝乎! 23、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 24、君子攻其恶,求其过,强其所不能,去私欲,从事于义,可谓学矣。 25、鲁悼公三十二年(前435年),曾子辞世,终年70岁;葬于山东省嘉祥县满硐乡南武山脚下。嘉祥县南建有曾子庙、曾林(曾子墓)。 26、君子己善,亦乐人之善也;己能,亦乐人之能也;己虽不能,亦不以援人。 27、君子疑则不言,未问则不言,两问则不行其难者。 28、曾子是儒家正统思想的正宗传人,他把孔子的思想和学问授给弟子,又将孔子的言行整理成《论语》,上承孔子之道,下开思孟学派,对孔子的思想一以贯之。曾子在儒学发展史乃至中华文化史上均占有重要的地位。 29、君子不绝小不殄(tiǎo)微也,行自微也不微人,人知之则愿也,人不知苟吾自知也。 30、曾子简介

曾子子思子

曾子子思子 内容简介: 记录曾子和子思言行的著作 曾参是孔门七十子中对中国思想文化影响最大的学者,也是散文成就最高的作家。曾参一系是孔子身后影响较大的儒家派别,发展了中国传统的孝道学说,继孔子之后提出了反身内省的品德修养思路。子思,即孔子之孙孔伋,战国前期儒家代表人物,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战国时期,子思与孟子合称思孟,其论述五行的作品受重视;宋代,其论述儒家心性道德培养的《中庸》备受重视。 在中国历史上,曾参的思想价值有两次被发现:第一次是在汉代,《孝经》以孝治天下的思路得到最高统治者的认同,汉家将这一思想运用到治国之中,汉代皇帝谥号前都要加一“孝”字,诸如孝惠、孝文、孝景、孝武等等。第二次是在宋代,宋儒在孔门七十子中独推曾参,认为曾参继承了孔子的道统,他们将《礼记》中的《大学》断为曾参的作品,并认为子思述曾参之旨而作《中庸》,由此开列出“孔子——曾子——子思——孟子”的道统体系,以《论语》(孔子)、《大学》(曾子)、《中庸》(子思)、《孟子》(孟子)为“四书”。近现代以来的新儒家接着宋明理学讲,曾参学说继续得到足够的重视。

曾参在先秦说理散文发展史上也有重要地位。孔门礼学散文的艺术源头是《尚书》、《国语》中的历史记言文,这些文章大都采用历史记言散文常用的对话问答体形式。曾参的一部分文章如《孝经》、《曾子问》、《主言》、《曾子天圆》、《曾子疾病》等也是对话体文章。但他另一部分文章——如《大戴礼记·曾子大孝》、《曾子制言下》、《礼记·大学》等——形式值得充分注意,因为这些文章不再用对话体,而是以一个“曾子日”领起,全文都是论述文字。这是中国最早的没有叙事框架的纯粹说理散文。我们可以说,中国典型的专题说理散文,是在曾参时代出现的。 曾子是孔门七十子后学中留下文章较多的作家,他的门人后学将其著作编为《曾子》一书。《汉书·艺文志》著录《曾子》十八篇。这十八篇《曾子》佚于何时,已不可知。《隋书·经籍志》著录《曾子》二卷,目一卷。《旧唐书·经籍志》、《唐书·艺文志》、《宋史·艺文志》著录《曾子》二卷。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著录《曾子》二卷十篇,称即唐志所载。据高似孙《子略》称,《郡斋读书志》著录的《曾子》与大小戴《礼记》收录的曾参文章已经没有差别。这说明唐代的《曾子》已经不是《汉书·艺文志》的《曾子》原本。今天我们见到的《曾子全书》是宋人汪啤所编。汪日卓是安徽绩溪人,一辈子没有做官,他的一生学术业绩就是编了《曾子全书》和《子思子全书》。汪氏编辑《曾子全书》的方法,是将《孝经》、《礼记》、《大戴礼记》、《论语》、《孟子》、《荀子》、《孔子家语》、《孔丛子》、《韩诗外传》、《说苑》等先秦两汉古籍中有关曾子的文献材料收集在一起,重立篇题,划分章节,重新编定各章次序。《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对汪晫

“宗圣”曾子

“宗圣”曾子 “宗圣”曾子 曾子(前505―432),名参,字舆,鲁国南武城人。南武城之地望,或云山东费县,或日山东嘉祥。曾子的父亲曾点受业孔子,曾子也拜孔子为师,父子两人都是孔子学生。 《说苑?立本》说曾子穿着破旧衣服耕地。《孔子家语?六本》说曾子耘瓜,误斩其根,父亲曾点举棍就打,曾子倒地不起。据此,曾子是个躬耕田亩的农家子弟。《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记载:曾子之妻去集市,儿子哭闹着要跟去。曾妻说你回家,我回来杀猪给你吃。曾妻回来,曾子就去杀猪。曾妻止之说“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遂杀猪。这是中国家教史上一个著名案例,从这个故事亦可看出:曾家不仅圈养猪,且吃肉对他们来说也是难得的美味。《战国策?秦策》记载了一个曾子母亲的故事:有个与曾子同名者杀人,有人告诉曾母“曾参杀人。”曾母不信,织自若。有顷,又有人告诉曾母:“曾参杀人。”曾母仍织自若。顷之,又有一人告诉曾母:“曾参杀人。”曾母相信了,投杼,逾墙,逃之夭夭。据此,曾母也是个纺线织布、操持家务的普通妇女。根据以上诸事,曾家男耕女织,仅得温饱。 《孔丛子?居卫》说曾子跟随孔子周游列国。曾子比孔子小46岁。孔子54岁那年,离开鲁国,西去卫国,开始了他14年周游列国的生涯。孔子离开鲁国那年,曾子只有8岁。曾子拜在孔子门下,当在孔子周游列国后期。 孔子弟子,传言3000人,姓名多已不可考。《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有77人,《孔子家语?弟子解》也记有77人。司马迁《史记?伸尼弟子列传》说这77人

乃“受业身通者”。两书所记,相同者74人,不同者3人。如此,姓名可考者便达80人。其他文献典籍还记有17人。这样,孔门弟子姓名可考者凡97人。 曾子是孔门高足。记孔子言行的《论语》一书,也收录了若干条曾子的言行,从中可以窥见曾子之为人: 曾子迟钝。《论语?先进》记“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意思是说,高柴愚笨,曾子迟钝,子张偏激,仲由卤莽。李泽厚《论语今读》说曾子“一副枯槁死板模样”。 曾子谦逊。《论语?泰伯》记曾子为人处事:有能力的也要向没能力的学习,知识丰富的也要向知识不多的学习,有像没有一样,充实像空虚一样。 曾子谨小慎微。《论语?学而》记曾子之语云:“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泰伯》又记,曾子病危,把他的学生都叫到榻前,对他们说:看看我的脚,看看我的手!《诗》说“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从今以后,我知道自己可以免于祸害刑戮了!孟敬子来看他,他又对好友说: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作为一个仁人君子,在待人接物上有三点要注意严肃自己的容貌,就可以避免别人的粗暴、怠慢,端正自己的脸色,就容易使人信任你,说话的时候,多考虑一下用词和声调,就可以避免粗俗和错误。曾子一生谨慎,临死还不忘把他的处世之道传给他人。 谨小慎微,是鲁国礼治社会下道德追求的必然产物。《论语?颜渊》记,颜回请教什么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使言行都合乎礼,就是仁。颜回又请教具体的做法,孔子指点道:“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看、听、说、做都是符合礼的要求,就不得不谨慎,不得不三思而后行。鲁国权臣季文子,行事也极为谨慎,《论语?公冶长》说:“季文子三思而后行。”“三思”不是说思考三次,古时“三”不是个具体数字,泛指多数。季文子死后多年,提起他的为人,孔子还说他太过于谨慎了,说想两次也就可以了。实际上,孔子也是个很谨慎

有关国学名言名句大全

有关国学名言名句大全 1、“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以马喻马之非马,不若以非马喻马之非马也。”——庄子《庄子》 2、“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庄子《庄子》 3、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名之曰益多。——庄子 4、“得其环中,以应无穷”——庄子《内篇·齐物论》 5、“天有大美而不言……是故至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庄子 6、“两臂重于天下”。——庄子《让王》 7、成败之机,在于察言。——陈蕃《理李膺等疏》 8、心正,手足正;心不正,则手足不正。——比干 9、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何为智者?忍辱负重以完成伟业之人也;何为俗人?不堪受辱及早自裁之人也。——郑林华10、通览群妙,凝神玄冥,灵虚响应,感通无方。——支道林11、各安其分,各足其性。——支道林《庄子注》12、“得其白,得其坚,见与不见离。不见离一。一不相盈,故离离也者,藏也。”——公孙龙《坚白论》13、“视不得其所坚而得其所白者,无坚也;拊不得其所白而得其所坚者,无白也。”——公孙龙《坚白论》14、“历物十事”:(一)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二)无厚不可积也,其大千里。(三)天与地卑,山与泽平。(四)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五)大同而与小同异,此之谓小同异;万物毕同毕异,此之谓大同异。(六)南方无穷而有穷。(七)今日适越而昔来。(八)连环可解也。(九)我知天下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也。(十)

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惠施《庄子·天下篇》15、周鲁多平衍﹐晋楚多尖颖﹐吴越多恣放。——左丘明《洙泗考信录。余录》16、一切种智以观为根本,无量功德之所庄严,善巧方便种种缘喻,广赞于观生其功德,是名随便宜以观安心。——智顗《摩诃止观》17、止体非恶即是戒,止体不动即是忍,止无间杂即是精进,止则决定即是禅,止法亦无止者亦无即是慧。——杜佑《摩诃止观》18、一夫不耕,或受其饥,且庶人之职也。——王通《文中子·王道》19、“易乐者必多哀,轻施者必好夺。”——王通《文中子·王道》20、言出于思也,戏动作于谋也。(平日偶然戏谑的话本是出于心中的思想,平时偶然戏谑的举动本是出于心中的谋虑。)——张载《正蒙·乾称》21、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法藏22、“生敢无私,死敢无欺,质虽凡近,高遐是期。或谓弗然,请试察之。刚而寡谋,自信靡疑。众虽见恶,君子是之。即不见是,天岂不知。老而觉悟,途穷数奇。贲志长毕,命也何为。空同八篇,潦草缀词。”——李梦阳23、贪羊而穷——汤显祖《嗤彪赋序》24、用间有五:有因间,有内间,有反间,有死间,有生间。五间俱起,莫知其道,是谓神纪,人君之宝也。因间者,因其乡人而用之。内间者,因其官人而用之。反间者,因其敌间而用之。死间者,为诳事于外,令吾间知之,而传于敌间也。生间者,反报也。《孙子兵法·用间》25、贪夫殉财兮,烈士殉名。夸者死权兮,品庶每生。(贪婪的人为财而死,刚烈之士为名誉而死。贪求虚名的人,死于权势,一般人贪求生命。)——贾谊《鵩鸟赋》26、横江湖之鳣鲸兮,固将制于蝼蚁。—

小古文8篇

【阅读训练1】郑人买履 诵读与训练 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郑人买履.( ) (2)宁.信度( ) (3)度.其足( ) (4)忘持度.( )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置之其坐.( ) (2)吾忘持.度( ) (3)反.归取之( ) (4)及反,市罢.( ) 3.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2)何不试之以足? (3)宁信度,无自信也。 4.这则寓言故事包含了什么道理?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一项是( )。 A.告诉我们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时间意识,不能耽误时间。 B.告诉我们做什么事情都要有自信,否则一事无成。

C.告诉我们遇事要实事求是,灵活变通,不要死守教条。 D.告诉我们做什么事情都要认真,不要丢三落四。 5.请你至少写出2个带“履”的成语。 作者与作品 本文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韩非子(约公元前280一公元前233),即韩非,是我国战国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韩非子继承和发展了荀子的法家思想,吸取了他之前的法家学说,成为法家的集大成者,他的著作被后人称作《韩非子》,现存55篇。 “郑人买履”既是一个成语,又是一个典故,更是一则寓言。说的是有个郑国人只相信量脚得到的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脚,不仅鞋子没买到,而且还闹出了大笑话,成了笑柄。现实生活中,买鞋子只相信尺码而不相信脚的事,可能不会有,但类似这样的人,倒确实是有的。“郑人买履”的故事讽剌了那些固执己见,墨守成规,不懂得根据客观实际变通的人。 【阅读训练2】守株待免 诵读与训练 守株待兔 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