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毒理期末考试三部分整理答案完整版

毒理期末考试三部分整理答案完整版

毒理期末考试三部分整理答案完整版
毒理期末考试三部分整理答案完整版

几点说明:

1.“功能容量”不用掌握,老师说误放了。

2.第一个老师说除了填空,其余题型的复习题还是蛮靠谱的,你们懂的。。。

3.“人肝细胞的类型”和“试述几种主要的药物身体依赖性实验的异同”感觉总结的不太好,望补充哦。

第一部分复习题

一. 名解

蓄积毒性:当较长时间连续给药或给药时间间隔和剂量超过机体清除药物的能力时,出现药物进入机体的速度或总量超过排出的速度和总量的现象,这时药物就有可能在体内逐渐增加并贮存起来而产生毒性。

选择毒性:一种化学物质只对某种生物产生损害作用而对其它种类生物无害或只对机体内某一组织器官发挥毒性,而对其它组织器官不具有毒性作用。

代偿能力:当机体组织或器官局部发生病变时,病变处功能下降,此时病变外组织通过自身功能加强来弥补病变处功能不足的能力。

绝对致死量(LD100):或绝对致死浓度,指药物能引起一群实验动物全部死亡的剂量或浓度。

半数致死量(LD50):或半数致死浓度,指药物能引起一群实验动物50%死亡所需的剂量或浓度。

最小致死量(MLD):或最小致死浓度,指药物在最低剂量组的一群实验动物中仅引起个别动物死亡的剂量或浓度。

最大耐受量(MTD):或最大耐受浓度,指药物在动物实验中不引起实验动物死亡的最大剂量或浓度。

最大无作用剂量(ED0或EC0):指药物在一定时间内,按一定方式与机体接触,按一定的检查方法或观察指标,不能观察到任何损害作用的最高剂量。

最小有作用剂量(中毒阈剂量):是能使机体在某项观察指标发生异常变化所需的最小剂量,即能使机体开始出现毒性反应的最低剂量。最小有作用剂量略高于最大无作用剂量。

慢性毒性阈剂量:指长期连续接触药物而出现毒性反应的阈剂量。

急性毒作用带(Zac):是用药物的半数致死量与急性毒性最小有作用剂量的比值。此值越大,则急性毒性最小有作用剂量与可能引起死亡的剂量的差距就越大,此种药物引起死亡的危险性就越小。

慢性毒作用带(Zch):是急性毒性最小有作用剂量与长期毒性最小有作用剂量的比值。这一比值越大,表明引起长期毒性中毒的可能性越大;反之,比值越小,引起长期毒性中毒的可能性越小,而引起急性中毒危险性则相对较大。

GLP:《药品非临床安全性研究质量管理规范》。制定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药品非临床研究的质量,确保实验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可靠性,保证人民用药安全。GLP的实验范围包括全身毒性试验和其他特殊毒性试验。

SOP:标准操作规程。研究的是技术法规,为了得到准确的实验数据,必须要求准确而且统一的操作。

急性毒性:是指24h内单次或多次大剂量给予某药物所出现的有害作用,亦指机体(人或实验动物)一次性大剂量接受某种药物后所产生的快速而剧烈的中毒反应,包括死亡效应。

3R:

(1)替代原则(Replacement):低级动物替代高级动物,小动物替代大动物;组织学实验代替整体实验;分子生物学方法代替动物实验;计算机模拟代替动物实验等。

(2)减少原则(Reduce):在保证获得一定数量、精确度的数据的前提下,尽量减少动物使用量。

脏器系数:指内脏器官重量(g)与体重(kg或100g)的比值。

悉生动物:在无菌动物提上植入一种或数种已知微生物而获得。

无菌动物:指不能检出任何活的微生物和寄生虫的动物。

蓄积系数:多次染毒使半数动物出现相应的(死亡)效应的累积剂量与一次染毒使半数动物出现相应的反应的剂量的比值。

K=ED50(n)/ED50(1).

突变作用:是指生物体遗传物质发生急剧的遗传学变化,导致可遗传的表型变异,其表型变异为不可逆的,这种现象称为突变作用。

移码突变:指DNA多核苷酸链上碱基序列中丢失一个或几个碱基,或插入一个或几个化合物分子,结果使突变位点以下的碱基序列发生变更,以致使三联码转录和翻译时,发生较多遗传信息的改变。

转换型突变:指DNA多核苷酸链上的碱基中,嘌呤互相取代或嘧啶互相取代所引起的突变。DNA转录时可以引起一个RNA密码子的改变,在翻译时可使多肽链中的一个氨基酸发生变更。

染色体畸变:是某一个或几个染色体结构或数目发生变化,用光学显微镜可以直接进行观察。包括染色体数目的畸变和染色体结构的畸变。

间接致突变物:有些药物本身不引起突变,必须在体内经过代谢活化后才具有致突变作用,则称为间接致突变物。

二. 问答

1.选择毒性产生的原因?

(1)物种和细胞学差异。

(2)不同生物或组织器官对外源性化学物质或其毒性代谢物的蓄积能力不同。

(3)不同生物或组织器官对外源性化学物质在体内的生物转化过程的差异。

(4)不同生物或组织器官对外源性化学物质所造成损害的修复能力的差异。

2. 损害作用与非损害作用有哪些特点?

(1)损害作用的特点:

①机体的功能形态、生长发育过程受到严重影响,导致寿命缩短

②机体功能容量或对额外应激状态代偿能力的降低,此种降低可以通过各种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或行为方面的任何指标而检出

③机体维持稳态能力的降低是不可逆的

(2)非损害作用的特点:

①不引起机体形态、生长发育和寿命的改变

②不引起机体功能容量和机体对额外应激状态代称能力的损伤

③在非损害作用中,一切生物学变化都是可逆的,机体与药物停止接触后,不能检出机体维持体内稳态能力的降低,也不致使机体对其他某些环境因素不利影响的易感性增高

3. 损害性反应的类型及其异同?

A型:一过性的,是常用剂量下出现的药理作用的延伸。有可预测性,剂量相关性,发生率高,死亡率低,可通过调整剂量来治疗。B型:完全异常的反应,不可预测,与剂量无关,发生率低,死亡率高,需停药。

4. 毒性作用常用参数

毒性上限参数:

①绝对致死量LD100或绝对致死浓度LC100

②半数致死量LD50或半数致死浓度LC50

③最小致死量(MLD)或浓度(MLC)

④最大耐受量(MTD)或最大耐受浓度(LD0或LC0)

⑤致死剂量或致死浓度(LD 或LC)

毒性下限参数:

①急性阈剂量或阈浓度

②慢性阈剂量或阈浓度

③最大无作用剂量或浓度

④最小有作用剂量

毒作用带:

①急性毒作用带

②长期毒作用带

5.LD50测定的意义?

(1)是药物重要特征性参数之一,常被用来判断药物对机体的毒性程度,其数值越大,说明药物越安全

(2)有助于计算其他相关的毒性参数:Zac、TI等

(3)为药物急性毒性分级依据

(4)为长期毒性试验、特殊毒性试验和临床药理评价提供指标及剂量设计依据

(5)为毒效应靶器官确定和机制分析提供线索

(6)作为生产过程中的质量监控的检测措施

6. 试述长期毒性试验中反映肝、肾功能的主要血液学指标及其意义。

指标包括:天门东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碱性磷酸酶(ALP,APK),尿素氮(BUN),肌酐(Crea),总蛋白(TP),白蛋白(Alb),血糖(Glu),总胆红素(T-BIL),总胆固醇(T-CHO),肌酸磷酸激酶(CPK),甘油三酯(TG)。其中ALT、AST、Alb、ALP、T-BIL主要为反映肝脏功能的指标,BUN、Crea主要为反映肾脏功能的指标。

意义:

(1)氨基转移酶:又称为转氨酶,在氨基酸的合成和分解中起重要作用。当肝细胞发生炎症或坏死时,肝细胞内的ALT可进入血液导致血清中含量增高,其含量与肝细胞病变程度大致平行,对于判断肝损伤有重要意义;AST,在心肌中含量较高,可用于辅助诊断心肌炎、心肌梗塞等疾病。

(2)总胆红素:在肝胆管阻塞或肝细胞受损的情况下,胆红素会返流入血液出现高胆红素血症而使组织黄染。

(3)碱性磷酸酶:成骨细胞活性增强,肝功能损伤,胆汁淤积时该酶活性升高,而营养缺乏时下降。

(4)尿素氮:指示肾功能损伤、痛风和肌肉损伤等。

(5)乳酸脱氢酶:在不同的组织中存在同工酶,根据同工酶谱分析可判断什么组织损或器官出现损伤。

(6)血糖:相关激素水平和腺体功能。

(7)蛋白:包括白蛋白Alb,球蛋白,血红蛋白等。

测定具体蛋白更有指导意义:血清中白蛋白全部由肝细胞制造,具有维持胶体渗透压的功能,当降低至3%时一般会出现全身性水肿;球蛋白由网状内皮系统细胞产生,主要功能是生成抗体,在较多病理情况下可生成过多而使血中球蛋白增高,常见于网状内皮系统增生性疾病等。

(8)电解质:钠,钾,钙,氯,磷酸根离子等,呕吐、腹泻时可丢失;肾衰、脱水、心衰时可增加。

(9)肌酸磷酸激酶:肌肉异常、心肌梗塞和肺循环异常时该酶增高。

(10)γ-谷氨酰转肽酶:肝胆疾病指标。

7. 分别叙述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的类型。

基因突变:指一个染色体的一个或几个基因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不能用光学显微镜直接观察到。类型:

(1)点突变

①转换型突变:指DNA多核苷酸链上的碱基中,嘌呤互相取代或嘧啶互相取代所引起的突变。DNA转录时可以引起一个RNA密码子的改变,在翻译时可使多肽链中的一个氨基酸发生变更。

②颠换型突变:指DNA多核苷酸链上的碱基中,嘌呤取代嘧啶或嘧啶取代嘌呤所引起的突变。结果也是多肽链中一个氨基酸的变更。

(2)移突变码:指DNA多核苷酸链上碱基序列中丢失一个或几个碱基,或插入一个或几个化合物分子,结果使突变位点以下的碱基序列发生变更,以致使三联码转录和翻译时,发生较多遗传信息的改变。

染色体畸变:是某一个或几个染色体结构或数目发生变化,用光学显微镜可以直接观察到。类型:

(1)染色体数目的畸变:突变细胞中染色体成整倍的发生变化,以致形成三倍体、四倍体等;也可以不成整倍地增减即形成非整倍体。

(2)染色体结构的畸变:在诱变因素作用下,染色体从长轴上断下一个断片,叫做断裂,这是造成染色体结构变化的根本原因,根据断片不同的重接方式,形成缺失、重复、倒位、易位四种畸变。

8. Ames试验的原理及此方法的优缺点。

Ames试验原理:Ames试验是利用组氨酸缺陷型的鼠伤寒沙门氏菌突变株为测试指示菌,观察其在某药物作用下回复突变为野生型的一种测试方法。组氨酸缺陷型的鼠伤寒沙门氏菌在缺乏组氨酸的培养基上不能生长,但在加有突变原的培养基上培养,则可使突变型产生回复突变成野生型,即恢复合成组氨酸的能力,能在缺乏组氨酸的培养基上生长成菌落,通过计数菌落出现数目就可以估算药物诱变性的强弱。检测系统中还包括大鼠的肝微粒体酶(S9)体外代谢活化系统,使药物在体外受到与体内类似的氧化活化作用,可测定出间接诱变原。

优缺点:目前公认作为筛选可能有致突变作用的化学药物的一种可靠方法。

优点:Ames试验是利用微生物作为诱变指示剂,它们具有繁殖快、个体数量多以及容易观察检出等特点,而且方法较为敏感、检出率高、试验周期短、费用也较低。

缺点:微生物是单细胞生物,与哺乳动物以及人类有较大差别,比如核结构不同、DNA裸露而且数量少、分子小、对化学诱变原不能进行代谢活化或降解以及缺乏免疫系统等。目前检测系统会加入大鼠的S9检测间接诱变原,但由于微生物本身的自发突变率也高,容易出现假阴性或者假阳性干扰结果。因此,Ames试验可作为初步筛检,最终结论需结合体内实验综合分析。

9. Ames试验常用菌株及其用途。

(1)我国《新药审批办法》中推荐使用TA97、TA98、TA100、TA102为四种标准菌株。

(2)TA97、TA98和TA100菌株均有切除修复突变。

(3)四种标准菌株均有R因子,对氨苄青霉素具有抗药性;另外TA102菌株还有PAQ1质粒,对四环素具有抗药性。

(4)TA97和TA98检测移码突变;TA100检测碱基置换突变;TA102检测碱基置换突变和移码突变。

第二部分复习题

一. 名解

微核:骨髓细胞经致突变物作用,其染色体可发生畸变以致断裂。其断裂的碎片在分裂间期留在子代细胞内形成规则的一个或几个圆形或椭圆形结构的小块物质,由于它比普通细胞核要小,故称之微核。

阴栓:鼠于交配后,精液在阴道内凝固,如一白色栓赛堵在阴道中,叫做阴栓。小鼠的阴栓较为牢固,大鼠的易脱落。

胎膜瘤:早期死亡胚胎逐步吸收,既看不到胎鼠外观,也分不清胚胎和胎盘,仅在子宫内膜上隆起如一小瘤,称之为胎膜瘤。

显性致死率:显性致死率(DL,%)=(1-试验组的平均生存胎仔数/阴性对照妊娠鼠的平均生存胎仔数)*100%

程序外DNA合成:正常细胞在有丝分裂过程中,仅在S期进行DNA复制合成。当DNA受损后,DNA的修复合成可发生在S期以外的时期,这种合成称为程序外DNA合成。

直接致癌物:不经过代谢活化即具有亲电子活性,能与DNA共价结合形成加合物而导致细胞癌变的物质。

间接致癌物:必须经过代谢活化才具有致癌活性。

无声突变:很多情况下,某个碱基的突变并不改变DNA密码,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并不改变,成为无声突变。

促癌物:本身不具有致癌性,单独作用不诱发肿瘤,但它与致癌物共同作用,或在致癌物作用后反复作用于细胞,可促进启动细胞分裂增殖而发展成为肿瘤。促癌物不引起DNA结构的改变,通过非遗传机制发生作用。

完全致癌物:同时具有启动、促进和恶性进展作用的化学致癌物。

接触抑制:指培养细胞的运动与其他细胞接触后而受到抑制的一种现象。1954年,由艾伯克龙比(Aberchrombie)等首先发现。狭义的运动接触抑制指细胞运动由于与其他细胞接触而受到限制。例如,正常的成纤维细胞,其细胞运动由于与其他细胞接触而受到限制,因此呈现具有一定方向性的排列,而转化的成纤维细胞,由于失去了这一限制,因此呈现多方向性的互相堆积成十字排列(criss cross)。广义的增殖接触抑制也称细胞过密性抑制(density dependent inhibition)。对于正常细胞,当进行单层培养时,在一定面积内细胞的密度增加,则增殖受到抑制。而对于转化细胞,细胞间的接触增加则发生堆积(pile up),此时在单层的细胞片上,可观察到多层的细胞团(focus)形成的岛状体。

癌基因:能在体外引起细胞转化,在体内诱发肿瘤的基因。分为病毒癌基因和细胞癌基因。

原癌基因:存在于生物正常细胞基因组中的癌基因,与病毒癌基因高度相似的DNA序列,也成为细胞癌基因。

病毒癌基因:是一类存在于肿瘤病毒(大多为逆转录病毒)中的能使靶细胞发生恶性转化的基因,根据核酸组成分为DNA病毒和RNA 病毒。

细胞癌基因:存在于正常的细胞基因组中,与病毒癌基因有同源序列,具有促进正常细胞生长、增殖、分化和发育等生理功能。在正常细胞内未激活的细胞癌基因叫原癌基因,当其受到某些条件激活时,结构和表达发生异常,能使细胞发生恶性转化。

核内转录因子:某些癌基因表达蛋白定位于细胞核内,与靶基因的顺式调控元件相结合直接调节靶基因的转录活性。

抑癌基因:在正常细胞中起着抑制细胞增殖和促进分化的作用的基因。

生长因子:通过质膜上特异的受体,将信息传递至细胞内部,调节细胞生长与增殖的多肽类物质。

细胞凋亡:在某些生理或病理条件下,细胞受到某种信号所触发的并按一定程序缓慢死亡的过程。

免疫球蛋白:B细胞转化为浆细胞后,分泌与抗原特异性结合的蛋白质即为免疫球蛋白。

补体:血清中存在的一组具有酶活性的、不稳定的能帮助抗体溶解靶细胞的一组蛋白质。

免疫应答:抗原物质进入机体,激发免疫系统发生一系列反应以排除抗原的过程。即免疫细胞识别、摄取、处理抗原,继而活化、增殖、分化、产生免疫效应的过程。

免疫抑制:药物对免疫系统的一种或多个组分的损害,导致免疫功能的低下,即抵抗力下降。

超敏反应:由免疫炎症或其他免疫应答机制所致的组织损伤或功能障碍。

二. 问答

1. 常用于染色体畸变的细胞株及其来源(5种)?

CHO:中国仓鼠卵巢

V79:中国仓鼠肺组织

L5178Y:小鼠淋巴细胞

W138:人体肺组织

人淋巴细胞:人外周血液

2. 果蝇伴性隐性致死试验的原理和结果判定方法?

原理:果蝇伴性隐形致死实验,是利用隐性基因在伴性遗传中的交叉遗传特征而设计的。雄性果蝇X染色体的突变传给F1代雌性果蝇,F1代雌性果蝇为杂合子,不能表达;F1代雌性果蝇又传给F2代雄性果蝇,F2代雄性果蝇为半合性,能表达出来。所以如果亲代雄性果蝇接触药物后X染色体出现隐形致死突变,则F1代雌性果蝇中不表达,而F2代雄性果蝇中因有一半接受了这个已发生突变的X染色体,结果F2代雄性果蝇比雌性果蝇少了一半。

结果判定方法:记录受试染色体数,给药的和无生育力的雄性数,F2带培养群的数目,每一生殖细胞期检测的带有致死基因的染色体数。求出致死突变率:

致死突变率%=致死管数/受试染色体数*100%

⑴致死突变率大于自然突变率的2倍,并有剂量反应关系时记为阳性,或用适当统计方法确定。

⑵在F2代,有一支培养管中,若雌雄蝇合计有20只以上而未发现有雄蝇者为阳性,反之,有2只以上雄蝇者为阴性。

⑶在F2代,有一支培养管中,若雌雄蝇合计少于20只,或只有一只雄果蝇者为可疑,需观察F3代。

⑷仅存雌雄蝇亲本而无子代者为不育。

3. 啮齿类动物显性致死试验的原理?

显性致死实验是观察哺乳动物生殖细胞染色体损伤的一种方法。生殖细胞在减数分裂期和受精期最易发生突变,突变后失去与异性生殖细胞结合的能力,或者结合后会出现不正常的胚胎,以致造成总着床数减少或早期胚胎死亡及畸胎等现象。

4. 活胎、早期死亡胚胎(包括吸收胚胎)、晚期死亡胚胎的鉴别方法?

活胎:胚胎已完整成形,色鲜红,有自然运动,机械刺激后有运动反应。

早期死亡胚胎:胚胎的大小、外形和色泽可因死亡时间的相对迟早及死后自溶时间的长短变化很大。一般胚胎较小或不明显,胚胎形体较小,外形不完整,各部位发育尚未完全,呈紫红色,无自然动作。

晚期死亡胚胎:胎膜完整成形,有明显胎盘但色泽灰暗,无光泽,无自然运动,机械刺激后无运动反应。

5. 程序外DNA合成试验的基本方法?

选用人淋巴细胞或大鼠肝原代细胞,采用放射自显影方法,受试物至少三种浓度,最高仅对细胞产生轻微毒性或无毒性。在显微镜下计数银粒数,给药组与对照组有统计显著差异,并有浓度效应关系时阳性。

6. SOS显色试验的原理?

通过直接监测DNA受损后的SOS修复反应来检测遗传毒性。SOS显色试验是一种特异性的B-半乳糖苷酶诱导实验。一旦试菌株DNA 损伤,组成该系统的RecA蛋白即转化为RecA蛋白水解酶,此酶分解阻遏蛋白质,使受阻遏的SfiA基因去阻遏,并启动lac基因转录翻译,其表达产物为半乳糖苷酶,此酶分解邻硝基苯B-D-半乳糖苷,产生黄色可溶性物质,根据黄色深浅反应损伤程度。

7. 什么是下丘脑-垂体-睾丸(卵巢)轴激素调节?

LH:垂体促黄体激素,与G-蛋白偶合受体结合,刺激间质细胞产生睾酮。

FSH:促卵泡激素,促进支持细胞成熟,形成血-睾屏障,产生一系列调节蛋白和生长因子。

GnRH:促性腺激素释放素,由下丘脑产生。

8. 药物致畸作用的机理?

(1)基因突变

(2)干扰基因表达

(3)干扰核酸功能和有丝分裂:抑制DNA合成;干扰DNA复制,转录和翻译;干扰纺锤体形成并阻碍染色体分离的化合物

(4)营养缺乏和能量不足:维生素、无机盐类

(5)重要酶类被抑制

9. 影响药物致畸的因素?

(1)种属差异和个体差异

①胚胎发育的遗传特征不同

②化合物在母体或子体内代谢过程不同

③物种胎盘构造差异使化合物透过胎盘屏障的量和速度不同

(2)接触药物的时间

(3)药物作用剂量

(4)药物的理化性质

(5)母体健康

10. 药物致畸试验选择大鼠作为实验动物的优缺点?

优点:自发诱变率低,受精率高,易繁殖,产仔多,代谢与人相近。胎鼠大小适于检查,孕期短,自然流产和死亡率低。

缺点:对药物代谢速率较快,因而对致畸物易感性低,易假阴性。胎盘结构与人有一定差异。

11. 国际癌症研究所对化学致癌物的分类?

第一类:肯定的人类致癌物

第二类,分为A、B两组:1、A组对人很可能是致癌物:有一定的流行病学证据表明接触此种化学物质可以致癌,不管动物实验资料如何。B组对人可能是致癌物:流行病学资料不够充分或者缺乏,但动物实验结果充分证明此种化学物质具有致癌性。

第三类:对人的致癌性尚不能确定的化学物:缺乏人类的资料,动物致癌性资料也有限。

第四类:对人类很可能不致癌的化学物:对人及动物的致癌性证据不充分,或根本没有资料可以利用。

IARC 1997年确定的74种肯定的人类致癌物中,除11种为生物和物理因素外,其他63种为化学因素。

12. 化学致癌作用机理?

(1)化学致癌物与DNA形成加合物:许多致癌物是亲电子剂,造成DNA不可逆的损伤(鸟嘌呤加合物,腺嘌呤加合物,胞嘧啶加合物)

(2)化学致癌物的代谢活化:许多化学致癌物并不能直接与DNA共价结合,必须在体内代谢活化后才有能力与靶分子起作用。13. 化学致癌物代谢的特点?

(1)代谢以氧化过程为主。

(2)代谢活化以肝脏为主(P450酶系肝脏最多)。

(3)代谢酶的活性存在种属、品系和个体差异,个体间可相差30-100倍。

(4)其他代谢途径:例如肾脏、膀胱等含有前列腺素H合成酶,可将2-萘胺激活;可将苯并(a)芘、黄曲霉素B1生成环氧化物。皮肤、肺等含有髓过氧化物酶,可将芳香胺活化。

14. 致突变性与致癌性的关系?

致突变性与致癌性的关系:一方面绝大多数化学致癌物有致突变性。另一方面在致癌物诱发的肿瘤细胞中存在相关的基因突变。基因突变与肿瘤形成的关系:在DNA复制、转录和翻译过程中,如果模板受到损害,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可能会发生改变,从而可能影响蛋白质的正常功能,最终使细胞生长分化失控而致癌。

在很多情况下,某个碱基的突变并不改变DNA密码,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并不改变,称无声突变。

有些突变可改变氨基酸的序列,但不影响蛋白质的功能;或者可影响蛋白质的功能,但对细胞的生长和分化不起作用,此种突变并不致癌。与细胞生长和分化有关的基因突变在致癌过程中起关键作用。

并非所有的致突变剂都是致癌物;有些致癌物可能通过非遗传机制致癌,因此用致突变试验预测致癌物有一定的局限性。

15. 恶性转化细胞的特征?

(1)细胞形态的变化:恶性转化细胞偏大且大小不等,核大而畸形,染色质深染而粗糙,核浆比列倒置,核膜粗厚,核仁增生而肥大。核仁和胞浆均由于RNA增多而偏酸性。核分裂多见。

(2)细胞生长自控能力丧失。

(3)生活表型的改变:对植物凝集素反应异常;糖酵解方式改变;形成新的特异抗原。

(4)恶性转化细胞移植于动物体内有形成肿瘤的能力。

16. ras基因活化的主要方式?

(1)编码区内的突变

(2)插入激活,即在ras基因附近插入一个强启动子或增强子

17. 癌基因活化的机制?

(1) 获得启动子和(或)增强子

(2) 染色体异位

(3) 原癌基因扩增

(4) 点突变:单个碱基的替换

(5) 原癌基因缺失

18. 视网膜母细胞瘤基因(Rb基因)抑癌机制?

促进细胞分化,抑制细胞增殖,抑制细胞的生长,且定位于细胞核,因而可调节其他基因的转录和表达。能结合并抑制转录因子E-2F,由此导致细胞周期在G1期停滞。

19. P53抑癌机制?

修复DNA损伤,修复失败则导致细胞凋亡;与P21蛋白(激活后抑制)结合;抑制解链酶活性,抑制增殖。

20. 补体系统激活的途径?

其激活途径有三种:经典途径、替代途径和凝集素途径。

21. 细胞因子的功能?

(1)介导天然免疫应答和效应功能

(2)免疫调节功能

(3)调节炎症反应

(4)刺激造血细胞增殖和分化成熟

(5)抗肿瘤生长。

22. 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基本特征?

(1)特异性:针对某种抗原产生的抗体或效应细胞发生的免疫应答。

(2)记忆性:初次接触某种抗原后长期保留对该抗原的“记忆性”,可发生再次免疫应答。

(3)识别“自己”和“非己”即抗原特异性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通常对自身正常组织细胞产生天然免疫耐受,对非己抗原性异物产生免疫排斥反应。

23. 药物引起过敏反应的特点?

(1)反应表现不同于一般毒性反应,组织病变也不同于药物的中毒变化,而是过敏反应性炎症

(2)通常接触某药物后,经1-2周再次接触该药,反应可再次出现

(3)与剂量无关或关系甚少,极少剂量进入机体即可致敏,再接触时即可出现症状

(4)药物过敏反应仅见于少数过敏体质的病人且不易预知

(5)致敏原可能是药物本身或体内代谢产物或药物制剂中的杂质

(6)对易产生过敏的药物或过敏性体质的病人,用药前应进行过敏试验,阳性反应者禁用,以减少过敏引起的损害

24. 四类过敏反应发生的过程及引起过敏的代表药物?

(1)Ⅰ型速发型:IgE介导血管和平滑肌反应,靶细胞为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

代表药物:青霉素、普鲁卡因

(2)Ⅱ型细胞毒型:IgG、IgM/补体或粒细胞介导的靶细胞溶解和吞噬等

代表药物:奎宁、磺胺类

(3)Ⅲ型免疫复合物型:抗原-抗体复合物/补体介导的组织炎症

代表药物:青霉素类

(4)Ⅳ型迟发型:TH2细胞介导的浸润性炎症。属细胞免疫,与抗体无关,不需补体参与

代表药物:磺胺类、氯霉素等

第三部分复习题

一. 名解

经典肝小叶:是肝脏的基本结构单位,包括肝细胞板、血窦、毛细胆管、中央静脉和门管区等组成。一个肝小叶单位呈六角形,分为中央区、中间区和周边区。

肝腺泡:是功能肝单位的概念,是以相邻门管区三联分支(门静脉、肝动脉、胆道分支)终末支为中轴,两侧以中央静脉为界。肝腺泡内的血流从中轴流向外周,依血流方向和获得营养物质的先后将肝腺泡分为三个带:带1最靠近血液入口处,带3紧邻终末肝静脉,带2位于两者之间。

真性肝脏毒物:真性肝脏毒物对肝脏的毒性是其药理作用的延伸,或者是由药物或其代谢产物引起的肝脏毒性。

体质依赖性肝脏毒物:多为药物,肝毒性主要取决于病人的性状,表现为对药物的反应发生质的变化。

脂肪肝:肝脏中脂质含量超过肝脏重量的5%或在肝脏组织切片中有大量可以着色的脂肪滴出现,即为脂肪变性或脂肪变,发生脂肪变的肝脏成为脂肪肝。

镇痛性肾炎:长期过量使用水杨酸盐类镇痛剂,如水杨酸类、保泰松、吲哚美辛、非那西汀等。可导致慢性间质性肾炎即镇痛性肾炎。

下丘脑-腺垂体-靶腺轴:在生理状态下,下丘脑、垂体、和靶腺激素的相互作用处于相对平衡状态,形成下丘脑-垂体-靶腺轴。垂体前叶在下丘脑分泌的释放或抑制激素的调节下分泌相应的促激素,刺激其靶腺,促进靶腺激素合成和分泌,同时靶腺激素又反作用于下丘脑和垂体,对其相应的激素起抑制或兴奋作用。如下丘脑-垂体- 肾上腺轴、下丘脑-垂体- 甲状腺轴、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等。

局部毒性:指局部用药后引起的毒性反应。主要指皮肤用药和滴眼剂、滴鼻剂、吸入剂以及局部作用于直肠和阴道的制剂应用后产生的毒性反应。

药物依赖性:指反复(周期性或连续的)使用某些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麻醉药品或精神药品引起的人体对于药品心理上或生理上的一种依赖状态,表现为一种强迫性或非强迫性的要求连续或定期用药的行为或其他反应。

耐受性:指人体在重复用药条件下形成的一种对药物的反应性逐渐减弱的状态。

精神依赖性:又称心理依赖性,是使用某药后使人产生一种愉快和满足的欣快感,并在精神上不能自制反复用药的强烈欲望,驱使用药者周期性或连续用药。

身体依赖性:又称生理依赖性,是指机体对具有依赖性特征的药物经反复使用所造成的一种适应状态,用药者一旦停药,将发生一系列生理功能紊乱,也称为药物戒断综合征。

自然戒断试验:对实验动物(大、小鼠)连续一段时间的给药,开始逐渐增加剂量增至一定剂量以后停止递增,剂量稳定一段时间,然后突然中断给药,然后突然中断给药,定量观察记录动物所出现的戒断症状。与同类代表药相比,按照戒断症状的严重程度判断受试药的依赖性潜力。

催促戒断试验:在较短的时间里以较大剂量、多次递增的方式对动物给予受试药物,然后给予阿片类拮抗剂,催促其产生戒断反应,若出现吗啡样戒断症状,说明其与吗啡属同类型药物。此法戒断症状发作快、症状重且典型,持续时间短便于观察和比较。此法只适用于有竞争性受体拮抗剂的阿片类药物。

替代试验:研究药物对阿片类药物戒断症状的抑制能力,进而评价药物与阿片类药物身体依赖性特征和强度的类似性。

自限现象:服用吗啡拮抗药能促使病人产生特征性的戒断症候群。戒断症候群在最后一次服药后几小时内(约6h)即开始出现,并在24-48h内达到高峰。虽然其后遗症持续时间较长,但最严重的症状常可在停药后的10天消退。这种现象是一种自动减退的自限现象。

返死性神经病:对有机磷酸酯引起的迟发性神经毒性,表现为选择性损害轴突和树突,病变自神经纤维远端开始,沿轴突向近端发展波及细胞体,形成所谓“返死性神经病”。

二. 问答

1. 试述药物对肝脏毒性的解剖生理学基础。

(1)肝脏血流量丰富,大约1.5L/min。

(2)由于肝脏接受门静脉和肝动脉的双重供血,门脉系统占总肝血液供应的2/3左右,因此肝脏是暴露于经口服在肠粘膜吸收药物的第一器官。

(3)肝脏是药物的主要代谢器官,对药物等外源性化合物的代谢不总是解毒,有时可能使肝脏成为毒作用靶器官;另外,也可能干扰内源性代谢途径,最终可能导致毒效应。

(4)肝血窦(供应肝细胞血液)上的内皮不具有基膜,是有孔的,血液中的药物及某些细胞可直接与肝细胞接触。

(5)肝脏胆汁分泌也是肝脏损害的易感因素,因为一些外源性化合物经胆汁排泄,肝肠循环明显的化合物暴露在肝脏中的时间会进一步延长。

2. 试述肝腺泡中各组分水平(氧、胆盐、蛋白质、细胞色素P450)的分带特点。

肝腺泡有三个代谢区:

1 带最接近门脉终末支中轴肝细胞,血液成分近动脉血,氧分压高,细胞代谢十分活跃,抗病能力强。3 带距门脉终末支最远的边缘部分,即肝静脉终末支周围区,其肝窦内氧分压最低,再生力和抵抗力差。2带是1带和3带的过渡区。

(1)肝细胞各组分水平沿腺泡分带呈浓度梯度分布

肝细胞中氧浓度:1 带>2 带>3 带

胆盐浓度:1 带>2 带>3 带

(2)肝细胞蛋白质水平沿腺泡分带呈异质性分布

1带谷胱甘肽含量高,该区主要作用是脂肪酸的氧化,糖原异生以及胆汁分泌。3带细胞色素P450蛋白含量高,该区具有很强的脱氧化作用,是肝中毒的主要靶位。

3. 试述药物对肝脏损害的类型及常见诱发药物。

(1)肝坏死(肝细胞死亡):包括坏死和凋亡。

坏死:一个或多个细胞或组织器官的一部分由于不可逆的损害引起的病理性死亡。细胞肿胀,质膜破裂,细胞碎片形成,局部炎症,肝细胞酶逸出。坏死模式:1、灶状;2 、带状,带1 少,带3 多;3、全腺泡状

凋亡:机体用于清除不再需要或不再有正常功能细胞的正常生理过程,质膜完整,无炎症反应。

代表药物:对乙酰氨基酚;呋塞米

(2)脂肪肝:脂质含量超过肝脏湿重的5%或组织学上超过1/3,则为脂肪肝。

肝急性中毒的常见反应。可逆;不引起肝细胞坏死。

代表药物:四环素(急性);乙醇,甲氨蝶呤(慢性)

(3)胆汁淤积:胆汁生成量下降或胆汁中某一溶质分泌障碍。

原因:胆道系统完整性受损;胆汁形成与分泌障碍

血清胆红素、碱性磷酸酶、5’-核苷酸酶和γ-谷氨酰转肽酶显著升高

代表药物:红霉素;氯丙嗪;口服避孕药;类固醇激素;次级胆酸

(4)血管损伤

(5)纤维化和肝硬变:慢性或反复肝损害可导致纤维组织增生,包绕、重建肝细胞结节。

4. 简述人类肝细胞的类型。(个人觉得题目应该为肝脏细胞,书上没有具体类型,望补充!!)

(1)肝实质细胞(肝细胞):是组成肝小叶的主要部分,这类细胞形态较大,数量多(约占整个肝脏细胞的60%),对外来物质具有代谢能力。(肝细胞以中央静脉为中心,呈放射状单行排列成板状,称肝板。)

(2)肝血窦是相邻肝板之间的腔隙,是一种特殊的毛细血管。其构成细胞主要包括内皮细胞、库普弗细胞、Ito细胞(贮脂细胞)等。肝细胞与内皮细胞之间几乎无基膜分隔,从而有利于体液和物质在血液和肝细胞之间的交换。这三种细胞的功能:

内皮细胞:在清除脂蛋白和变性蛋白质方面十分重要,还能分泌细胞因子。

库普弗细胞:是定居在肝脏的巨噬细胞,主要功能是消化和降解颗粒性物质,也是细胞因子的来源,并可作为抗原递呈细胞。

Ito细胞:在受炎症刺激后发生表型改变,同时是机体储存维生素A的主要部位。

5. 试述真性肝脏毒物与体质依赖性肝脏毒物的特点。

(1)真性肝脏毒物:肝脏毒性是其药理作用的延伸,或者是由药物或其代谢产物引起的肝脏毒性。真性肝毒物根据机制分为:

直接肝脏毒物:能直接损伤肝细胞的胞浆膜、内质网及其他细胞器。

间接肝脏毒物:干扰某些代谢途径或细胞内大分子代谢,由这些代谢紊乱导致细胞结构改变。

(2)体质依赖性肝脏毒物:多为药物,肝毒性主要取决于病人的性状,表现为对药物的反应发生质的变化。这类肝脏毒物的肝损害主要表现为胆汁郁积、且仅在小部分接触者中发生,潜伏期的长短不一,与剂量无关,不易在实验室中复制出来,因而难以在首次用药时预防其肝脏毒性。

6. 试述药物对肾脏毒性的解剖生理学基础。

(1)肾脏血流十分丰富

(2)经肾小球滤过的化合物,因肾小管对盐和水的重吸收,在肾小管管腔中被浓缩。外源性化合物在血浆中浓度为无毒,但随尿液的浓缩,可能达到有害浓度,引起肾脏损坏。

(3)肾小管经常会暴露于较高浓度的毒物中。

(4)肾脏通过近段和远端小管分泌氢离子作用维持正常酸碱平衡和纠正代谢性酸中毒,改变肾单位中尿的pH 。某些原本可溶的药物和毒物,因pH 改变而析出沉淀,损坏肾脏。磺胺类。

(5)肾脏对外源性化合物也具有一定的生物转化能力。

(6)外源性化合物对肾脏除了可造成直接损害外,还可造成间接的损害。去甲肾上腺素剂量过大或时间过久,肾血管强烈收缩,肾血流量下降,致少尿、无尿、肾实质损伤。

(7)肾组织结构内皮细胞数及表面积大,易致免疫复合物沉着。肾脏是人体最主要的排泄器官,通过尿的形式将体内代谢废物排泄出去。

7. 试述药物对肾脏损害的类型及常见诱发药物。

(1)急性肾小管坏死: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两性霉素B 、环孢素A 和造影剂最常见。

(2)肾小球肾炎与肾病综合征:非甾体抗炎剂、锂盐、含硫基药物最常见。

(3)间质性肾炎:青霉素、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利福平、非甾体抗炎药

(4)梗阻性肾脏损害:

①形成尿酸结晶阻塞尿路:噻嗪类利尿药、抗癌药

②结晶尿、血尿:磺胺类药物

③直接损伤:右旋糖酐

④钙化性肾功能不全:乙酰唑胺,维生素A和D

⑤堵塞:砷化氢

(5)狼疮样综合征:异烟肼,普鲁卡因胺。

(6)其他:如锂盐引起肾源性尿崩症

8. 简述引起肾脏机械性阻塞的药物有哪些?

(1)形成尿酸结晶阻塞尿路:噻嗪类利尿药、抗癌药

(2)结晶尿、血尿:磺胺类药物

(3)直接损伤:右旋糖酐

(4)钙化性肾功能不全:乙酰唑胺,维生素A和D

(5)堵塞肾小管:砷化氢

9. 简述药物对肾脏毒作用的机制。

(1)直接肾毒性作用

(2)免疫反应

(3)肾小管官腔阻塞

(4)血流动力学改变

10. 试述肾脏清除功能试验。

肾脏清除功能试验比尿浓缩功能试验、血尿素氮和血浆肌酐试验更具有定量意义,能够反映肾脏的损害程度,是整体肾功能试验中较敏感的有效方法之一,常用的试验有肾小球的滤过率(GFR)测定等。

常用菊粉清除率来测定GFR,菊粉能完全从肾小球虑过,而又不被肾小管重吸收或不经肾小管分泌的物质,即可精确测定GFR。也可用肌酐清除率(Ccr)来测定GFR。此外,还可用对氨基马尿酸(PAH)清除率来测定有效肾血流量。

11. 简述药物对神经系统毒性的解剖生理学基础。

(1)血脑屏障与血—神经屏障:血脑屏障可阻止多种物质进入脑,若发育不良则易受到神经毒物的损害。脑-神经屏障作用不如血脑屏障,故神经毒物对脊神经节比对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细胞更敏感。

(2)能量需求:为了满足高能量的要求,大脑主要依靠利用葡萄糖有氧代谢来满足旺盛的能量要求。因此大脑可受到氧、血液和葡萄糖的供应影响而间接受到损害。

(3)轴索运输:神经元除合成蛋白质外,还需担负起包括突起在内的远距离的分配物质的能力。有机膦酸脂类可引起返死式神经病。

(4)髓鞘形成与维护:髓鞘的形成与维持需要神经系统特有的代谢性蛋白质和结构蛋白,一些药物可干扰髓鞘维护的复杂过程。

(5)神经传导:许多药物通过影响神经递质发挥药理作用。

(6)神经元损伤与修复:一般认为成人的神经元是不再进行分裂的。一旦受到损伤,它们不能再生,受到损伤可以通过胶质细胞来补充。

12. 简述药物对神经系统损害的类型。

(1)按神经组织结构分为四类:神经元损害、轴索损害、髓鞘损害、影响神经递质功能。

(2)按神经系统功能分为:脑损害和精神异常、脑神经损害、脊髓损害、神经肌肉损害、周围神经损伤。

13. 简述药物通过几种主要途径对呼吸系统产生毒作用?

(1)经呼吸道滥用药物对呼吸道有直接刺激。

(2)通过不同途径进入体内的药物对呼吸道有特异性毒性作用。

(3)由药物引起的营养不良和感染也可能波及呼吸系统。

14. 简述药物经皮肤进入血液的两个阶段。

(1)第一阶段:(渗透物)药物先经表皮进入真皮,所有药物都是通过简单扩散经过表皮质层的。

(2)第二阶段:(吸收物)药物由真皮进入乳头层毛细血管,对于分子量大于300 的药物不易透过无损的皮肤,脂溶性药物具有水溶性时,才能经过皮肤进入血液,进一步扩散和吸收。

15. 试述局部毒性的概念及内容。

局部毒性:指局部用药后引起的毒性反应。主要指皮肤用药和滴眼剂、滴鼻剂、吸入剂以及局部作用于直肠和阴道的制剂应用后产生的毒性反应。常用于研究的有皮肤用药制剂(涂剂、擦剂、膏药剂、透皮吸收剂等)、滴眼剂、滴鼻剂和喷雾剂、肌内注射剂、直肠和阴道用药制剂等。

16. 皮肤毒性实验有哪些?试述其实验内容。

(1)皮肤给药的急性毒性试验

动物:家兔、豚鼠或大鼠,雌雄各半。给药前24 小时将动物背部脊柱两侧脱毛(范围大约相当于表面积的10%)。

药物:受试药物是膏剂或液体的一般不稀释,可直接试验;若是固体粉末则用适当水或适宜赋形剂混匀,保证药物与皮肤接触良好。剂量组:三个剂量组,组间距0.65 到0.85 为宜,家兔每剂量组4 只,豚鼠和大鼠10 只。设赋形剂对照组。

药物均匀涂敷于背部去毛区24 小时,消除残留后,每日观察,连续7到14天,包括体重、皮肤、毛发、眼睛和粘膜的变化,呼吸、循环、中枢神经系统、四肢活动等变化。若死亡,则进行尸检及肉眼观察,有肉眼可见病变则进行病理学检查。

(2)皮肤给药的长期毒性试验

动物:家兔、豚鼠或大鼠,雌雄各半。

剂量组:三个剂量组,并设赋形剂组合空白组。

药物每日一次,每次接触6 小时,按临床用药疗程3 倍以上的时间连续给药。

结果写明安全剂量、中毒剂量、中毒表现、中毒的靶器官、中毒的可逆程度等。

(3)皮肤刺激试验

4 小时前脱毛,在受试物区、对照区和破损皮肤区,一次或多次将受试物1ml 或1.0g 涂于受试物区,赋形剂涂于对照区,24 小时后去除,去除后1、24 、48 、72 小时观察涂抹部位有无红斑和水肿等情况以及恢复情况及时间。多次给受试物试验则一般每日涂抹一次,连续一周。

结果评价:刺激反应评分,计算出平均分值,进行刺激强度评价。

(4)皮肤过敏试验

动物:豚鼠雌雄各半,14 小时前背部两侧脱毛,每侧约3*3cm

受试药:膏剂一般不稀释,粉末需用适量水或适宜的赋形剂。

致阳性物:2 、4—二硝基氯代苯制成1%的致敏浓度和0.1%的激发浓度。随机分为三组,受试物组、空白对照组、阳性对照组。

致敏接触:受试物0.1-0.2ml 或g 涂在动物左侧脱毛区,持续6 小时,第7 天和第14 天以同样方法重复一次。空白及阳性对照同上。

激发刺激:末次给受试物致敏后14 天,将受试物0.1-0.2ml 或g 涂于豚鼠背部右侧脱毛区,6 小时后去掉受试物,即刻观察,24、48、72 小时再次观察皮肤过敏反应情况。两对照同。

(5)光敏试验

家兔以其背部为实验部位,在正中线两侧对称去毛四个区,其中两个区为对照,将四块去毛区涂以受试品,然后用黑纸盖上三个区(2、3、4 )用紫外线照射实验区,10min 后以2区作为对照区进行观察,第3 区则在涂药后2h 后照射,第4 区作为第3 区的对照,不要照射。连续观察10d,以确定其是否有光敏反应。

17. 试述几种主要的药物身体依赖性动物实验方法的异同。(感觉总结的不太好,具体看书)

自然戒断试验:对实验动物(大、小鼠)连续一段时间的给药,开始逐渐增加剂量增至一定剂量以后停止递增,剂量稳定一段时间,然后突然中断给药,定量观察记录动物所出现的戒断症状。与同类代表药相比,按照戒断症状的严重程度判断受试药的依赖性潜力。

小鼠自然戒断试验:一般不采用注射给药的方法,主要用药物掺食法或饮水法,以体重下降作为身体依赖性潜力的评价指标。试验分为阳性对照组、药物组和不掺药的空白对照组。阳性对照药可用盐酸吗啡或磷酸可待因,喂养7天后第8天开始戒断。受试药与阳性对照药方法相同。

大鼠自然戒断试验:可采用注射、皮下埋藏药品、灌胃、掺食法和饮水法。以体重下降作为身体依赖性潜力的评价指标。分组方法同上。

皮下注射法:阳性对照用吗啡,以剂量递增法形成吗啡依赖性大鼠模型。周期为一个月。

药掺食法:阳性对照药用吗啡或可待因。用掺药的料粉喂养一周后第8天开始戒断,阳性对照组继续喂掺药的料粉。

催促戒断试验:在较短的时间里以较大剂量、多次递增的方式对动物给予受试药物,然后给予阿片类拮抗剂,催促其产生戒断反应,若出现吗啡样戒断症状,说明其与吗啡属同类型药物。此法戒断症状发作快、症状重且典型,持续时间短便于观察和比较。此法只适用于有竞争性受体拮抗剂的阿片类药物。

小鼠催促戒断试验:常注射给药。分为药物组、阳性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用剂量递增方法形成吗啡依赖模型。观察指标:跳跃反应,体重下降。

大鼠催促戒断试验:观察指标:戒断症状,体重下降。

替代试验:研究药物对阿片类药物戒断症状的抑制能力,进而评价药物与阿片类药物身体依赖性特征和强度的类似性。

小鼠替代试验:同自然戒断试验一样建立吗啡等标准药物的依赖性试验模型。戒断后以不同剂量的药物对戒断小鼠给药,测定该药抑制戒断反应的能力。观察指标:小鼠跳跃反应。同样有大鼠、猴的替代试验。

污染与环境生态学期末复习

环境生态学第五章生态系统服务 中国及全球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比较 中国和全球生态系统效益的价值的比值,及中国和全球面积的比值基本接近,但稍低,陆地所提供的生态系统效益价值低于全球平均水平较多。 环境生态学第七章环境污染的检测及评价 !污染物:进入环境后使环境的正常组成发生变化,直接或间接有害于生物生长、发育和繁殖的物质。污染物的作用对象包括人在内的所有生物。 环境污染物:指由于人类的活动进入环境,使环境正常组成和性质发生改变,直接或间接有害于生物和人类的物质。 !毒物:指对机体产生有害作用的化学物质。 外来化合物:指生物体内正常生命活动下不产生的化合物。 环境毒物:指通过各种途径排放至大气、水源和土壤等人类环境中的有毒化学物质。 重金属的环境毒理学效应 重金属毒作用的特性:重金属和配位体的相互作用,重金属的有机化,重金属的氧化还原反应,重金属的蓄积作用是重金属毒性作用的特性。 毒性原因:重金属及生物成分的相互作用,即和大分子物质的作用可能是大多数金属产生毒性效应的原因。 环境污染物的联合作用:独立作用、相加作用、协同作用、拮抗作用。

独立作用:多种化学物各自对机体产生不同的效应,其作用的方式、途径和部位也不相同,彼此之间互无影响。 相加作用:多种化学物混合产生的生物学作用强度是各种化学物分别产生的作用强度总和。 协同作用:两种或两种以上化学物同时或在数分钟内先后及机体接触,其对机体产生生物学作用的强度远远超过它们分别单独及机体接触时所产生的生物学作用的总和。 拮抗作用:两种化学物同时或在数分钟内先后输入机体,其中一种化学物可干扰另一种化学物原有的生物学作用,使其减弱,或两种化学物相互干扰,使混合物的生物学作用或毒性作用的强度低于两种化学物输入机体时强度的总和。 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吸收 (1)经消化道吸收,主要以简单扩散方式通过细胞膜被吸收。(浓度愈高吸收愈多。脂溶性物质较易吸收,水溶性易离解的物质不易吸收。) (2)经呼吸道吸收,经肺吸收直接进入血液循环而分布全身。在呼吸道的吸收主要通过简单扩散。 (3)经皮肤吸收,如有机磷农药可经皮肤吸收引起机体中毒。 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转化包括对有害物质的生物解毒作用和毒性强化的生物活化作用。 污染物的生物转化是指进入体内的外来化合物,在体内酶催化下发生一系列代谢变化的过程,亦称为生物代谢转化。 1.降解反应

药物毒理学重点复习知识总结

药物毒理学简答总结 第三章 一、简述肝损伤的类型及主要代表药 1.肝细胞死亡:对乙酰氨基酚、烷化剂 2.脂肪肝:丙戊酸、四环素 3.小管胆汁淤积:第一代头孢菌素、环孢素 4.胆道损害:亚甲基二本胺 5.肝纤维化:甲氨蝶呤、维生素A 6.血管损伤:达卡巴嗪 7.过敏性肝炎:氯丙嗪、氟烷 8.肝肿瘤:雄激素类、亚硝酸盐 二、肝脏是药物毒性靶器官的原因 1.血供丰富(1.5L/min) 2双重血供(门静脉2/3) 3.肝脏是重要代谢器官 4.肝血窦结构特殊 5.胆汁形成排泄 三、简述肝损伤的类型和主要代表药 第四章 一、.药物引起肾脏损伤的类型有哪些 ①性肾小管坏死 药物:氨基糖苷类、一、二代头孢、多粘菌素、过量阿司匹林、过量对乙酰氨基酚、金属离子、两性霉素B、麻醉药 ②小球肾炎和肾病综合征 药物:非甾体类抗炎药、锂盐、含巯基药物、阿霉素、丝裂霉素C、金属、汞制剂、吲哚美素、保泰松、利福平、磺胺类、海洛因 ③质性肾炎 药物:青霉素、头孢菌素类、氨基糖苷类、利福平、非甾体抗炎药、磺胺类、普萘洛尔、干扰素等 ④阻性肾脏衰竭(原因:结晶在肾小管沉积)药物:呋塞米、抗癌药、磺胺类 ⑤疮样综合征圈6其它:锂盐 药物:异烟肼、普鲁卡因胺、甲基多巴、苯妥英钠、氯丙嗪、利血平、奎尼丁、金制剂

二、肾是药物毒性靶器官的原因 1.血流丰富 2.肾小管浓缩 3.尿液PH变化 4.也可进行生物转化 5.免疫复合物易沉着 第五章 一、请例举临床上常见的心血管毒性药物 抗心律失常药: 奎尼丁,利多卡因等,是心脏传导速率减慢,早期心律失常,心动过缓,传导阻滞等; 洋地黄毒苷,地高辛等影响动作电位延续时间,AV传导减慢; 儿茶酚胺类药物如多巴酚丁酚,扎莫特罗等导致心动过速,心肌细胞死亡; 支气管扩张药:如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等导致心动过速; 抗肿瘤药:如多柔比星等导致心肌病,心力衰竭; 抗病毒药:如利巴韦林等导致心肌病。 二、药物对心血管损伤类型 1.心力衰竭 2.心律失常(冲动形成异常冲动传导异常) 3.心肌炎与心肌病 4.心包炎 5.心脏瓣膜病 6.高血压 7.低血压 8.血管炎 三、.药物对心血管系统的毒性作用的机制有哪些 ①干扰离子通道和离子稳定:干扰Na离子通道、K离子通道、Ca离子通道、影响细胞内Ca 离子稳定 ②改变冠脉流量和心肌能量代谢 ③细胞凋亡与坏死,可诱导心肌凋亡药物:可卡因、罗红霉素、异丙肾上腺 第六章 一、试述药物对呼吸系统的毒性作用 1、呼吸抑制 (1)吗啡:急性中毒致死的主要原因 (2)巴比妥类:抑制呼吸中枢 (3)筒箭毒碱:阻断呼吸及神经肌肉接头的N2受体,引起呼吸麻痹。 2、哮喘 (1)解热镇痛抗炎药:某些哮喘患者服阿司匹林或其他解热镇痛抗炎药后可诱发哮喘,称为“阿司匹林哮喘”。 (2)β-受体阻断药:阻断支气管平滑肌上β2受体,导致支气管收缩,引发哮喘。 (3)拟胆碱药:毛果芸香碱、乙酰胆碱等可兴奋支气管平滑肌上的M受体,导致支气管收缩,引发哮喘。 (4)麻醉性药物:氯胺酮、普鲁卡因胺、利多卡因可引起支气管痉挛,引发哮喘 (5)其他:青霉素、头孢、磺胺类、喹诺酮类、多粘菌素B、新霉素、四环素等抗菌药,疫苗、抗毒素、血清等生物制品(机制:1型变态反应)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期末考试卷》含答案解析

人 教 版 数 学 三 年 级 上 学 期 期 末 测 试 卷 学校________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规范书写:经过一学期的努力,你的书写水平一定提高了很多。来展 示一下吧!相信你一定会得到。(5分) 二、仔细思考认真填。(共28分) 1. 钟面上有( )根针。走得最快的是( )针,它走一圈是( ) 秒,也就是( )分,因此,1分=( )秒。 2. 在( )里填上合适的单位。(4分) 一张身份证的厚度大约是1( ) 欢欢的手掌长约13( ) 小丽跑百米用时约15( ) 出租车每天大约行驶200( ) 3. 125×8的积是( )位数,它和最大的三位数相差( )。 4. 在 里填上“>”“<”或“=”。(4分) 4时 260分 8000米 8千米 5. 三年级数学期末考试,8:30开始,考试时间为70分钟,那么应在 ( )结束考试。 6. 一根1米长的绳子,截去它的 ,应截去( )分米,还剩 。 7. 小红有8颗黄珠子,红珠子的数量比黄珠子的6倍多6颗,红珠子有( )颗;小红想用这些珠子来做一串项链。红珠子的数量不变,要 513 16564) () (10 1

使红珠子的数量是黄珠子的6倍,需要增加( )颗黄珠子。 8. 把下面小动物拿的数据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5分) ( )>( )>( )>( )>( ) 9. 如右图,4分米,那么大正方形的周长是( )分米。 10. 森林里举办运动会,小动物的报名表如下。(2分) (1)既参加跑步又参加跳高的有( )只小动物。 (2)参加运动会的一共有( )只小动物。 三、我是小法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共6分) 1. 打开电脑用1分钟。……………………………………………… ( ) 2. 秒针从3走到5,经过了2秒。 …………………………………( ) 3. 四个正方形一定能拼成一个长方形。 ……………………………( ) 4. 2个 加上 3个 是5个 ,就是 。…………………………( ) 5. 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都属于四边形。……………………( ) 6. 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是10。……………………………………………( ) 617吨 700克 70千克 7千克 700千克 跑步 狮子 小鹿 小羊 小兔 狐狸 袋鼠 小马 跳高 小狗 狐狸 小兔 猴子 小鹿 小猫 61 6165

三年级上册数学《期末考试试题》含答案

女生 男生 人 教 版 数 学 三 年 级 上 学 期 期 末 测 试 卷 一、认真填一填.(每空1分,共29分) 1. 在()里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我的课桌高8( ),数学书厚约7( ),我跑100米大约用16( );我曾经乘坐过载重量是2000( )的轮船,以每小时30( )的速度航行在长江三峡上. 2. 2000米+3000米=( )千米 6厘米的5倍是( )分米 3500千克-500千克=( )吨 13毫米+7毫米=( )厘米 3.如右图,涂色部分用分数表示是( ),读作( ),它 有( )个18,再涂( )个1 8 就等于1. 4.某人的身份证号码是533527************,可知此人是( )性(填“男”或“女”),出生于( )年. 5.在○里填上“>”“<”或“=”. 200秒 ○2分 80毫米○9厘米 46+39○158-20 1吨200千克○1200千克 83×5○5×38 305×6○1800 6. 有15颗糖,丁丁吃了其中的 2 5 ,丁丁吃了( )颗. 7. 看右图,科技小组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 )倍. 如果女生有12人,男生有( )人; 如果男生有12人,女生有( )人. 8. 买一个篮球需要198元,买5个这样的篮球大约需要( )元,实际付钱( )元. 9. 一列火车到站时间刚好如右图钟面所示,爸爸却说这列火车晚点 25分,那么这列火车准点到站的时间是( ). 10. 一张长方形纸(如右图)剪下一个最大的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周长是( )厘米. 二、精心选一选.(将正确答案前的字母填入括号里,6分) 1.秒针从数字5走到数字6,经过了5( ). A.时 B.分 C.秒 2.下面算式得数小于800的是( ). A. 598+218 B.202×4 C.978-187 3. 得数最接近1000的是( ). A. 312×3 B. 504×2 C.312×4 4.下面图形中,可以用1 4 表示阴影部分的是( ). A. B. C. 5.一桶油重100千克,( )桶这样的油重1吨. A. 10 B. 100 C. 200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小强立定跳远跳了16毫米. B.要使 48×4的积是四位数, 里最小填3. C.两个数相乘的积一定比这两个数都大. 三、细心算一算.(8+10+8=26分) 1.直接写出得数.(8分) 68+23= 340+230= 0×120= 602-190≈ 5177-=63 99 += 110×8= 203×3≈ 2.列竖式计算.(带★的要验算,10分) 913×7 306×9 ★ 645+187 ★ 703-428 3. 计算.(8分) 20×4+98 (405-386)×3 15厘米 9厘米

环境毒理学期末复习

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环境化学物。 环境基因组:人类对环境因子易感基因非常多,总称为环境基因组。 环境毒理学:是研究环境污染物,特别是化学污染物对人体和人群,以及相关生物损害作用及其机理的科学。 化学物在体内组织器官初级分布取决于血流量,再次分布取决于化学物与组织的亲和力。(填空) 排泄是环境化学物及其代谢产物由体内向体外转运的过程,其主要途径是:①经肾随尿液排泄(机理:肾小球被动过滤,肾小球重吸收和主动转运);②随胆汁进入小肠的环境化学物有两种去路:一部分随粪便排出,一部分进入肠肝循环。(填空) 毒物动力学:运用数学方法,定量地研究外来化学物吸收、分布、排泄和代谢转化随时间动态变化的规律和过程。分为线性动力学模型、非线性动力学模型、生理性毒理动力学模型。共氧化作用:在机体内的花生四烯酸经氧化作用形成前列腺素,在此氧化过程中,某些外源化合物可同时被氧化,即共氧化作用。 代谢饱和:机体吸收毒物后,随毒物在体内浓度的增高,单位时间内代谢酶对毒物催化代谢所形成的产物量也增大,但当毒物浓度达到一定水平时,其代谢过程中所需的基质可能被耗尽,或者参与代谢的酶的催化能力不能满足其需要,这样单位时间内的代谢产量就不再随毒物浓度升高而增大,这种代谢途径被饱和的现象称为代谢饱和。 毒物:指在一定条件下,较小剂量就能引起生物机体功能性或器质性损伤的化学物质。 致死剂量:指以机体死亡为观察指标而确定的外源化学物的剂量。 半数致死量(median lethal dose,LD50) 较为简单的定义是指引起一群受试对象50%个体死亡所需的剂量。 绝对致死剂量(absolute lethal dose,LD100):指某实验总体中引起一组受试动物全部死亡的最低剂量。 最小致死剂量(minimal lethal dose,MLD或MLC或LD01):指某实验总体的一组受试动物中仅引起个别动物死亡的剂量,其低一档的剂量即不再引起动物死亡。 最大耐受剂量(maximal tolerance dose,MTD或LD0或LC0):指某实验总体的一组受试动物中不引起动物死亡的最大剂量。 半效应剂量:指外源化学物引起机体某项生物学效应发生50%改变所需的剂量。 联合作用的类型及评定方法: 作用类型: 相加作用:多种环境化学物同时作用于机体所产生的生物学作用的强度是各自单独作用的总和,这种作用称为相加作用。 协同作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环境化学物同时作用于机体,所产生的生物学作用的强度远远超过各化学物单独作用强度的总和,这种作用称为协同作用。 增强作用:一种环境化学物本身对机体并无毒性,但能使与其同时进入机体的另一半环境化学物的毒性增强,这种作用称为增强作用。 拮抗作用:两种环境化学物同时作用于机体时,其中一种化学物可干扰另一种化学物的生物学作用,或两种化学物相互干扰,使混合物的毒性作用强度低于各自单独作用的强度之和,这种作用称为拮抗作用。 独立作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环境化学物作用于机体,各自的作用方式、途径、受体和部位不同,彼此互无影响,仅表现为各自的毒性作用,对此称为独立作用。 评定方法:联合作用系数法、等效应线图法。

语文三年级上册《期末考试卷》含答案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学期 期末测试卷 时间:90分钟满分:100 一、读拼音,在田字格中规范地写出词语.(10分) fú zhuāng yán liào nǎo dai guī zé zhǔn bèi ()()()()()yǎn zòu gǎn shòu chì bǎng chéng shí yáo huàng ()()()()() 二、我能用“√”画出句子中多音字的正确读音(9分). 1.迎着朝(cháo zhāo)阳,我们快乐地朝(cháo zhāo)学校走去. 2.今天天气太闷(mēn mèn)热了,我的心情也很郁闷(mēn mèn). 3.圣诞树就是给(ɡěi jǐ)予树,它给(ɡěi jǐ)小朋友们带来新年的祝福. 4.因为英子得过小儿麻痹症,腿脚落(lào là luò)下了残疾,但她的学习一点也不比别人落(lào là luò)后,功课从来不落(lào là luò)下. 三、比一比,再组词.(4分) 伸()载()教()惜() 申()栽()孝()借() 四、给下面的“深”“封”字选择正确的解释.只填序号.(5分) 1.海水有深有浅. ( ) 夜深了,老师还在工作. ( ) 妈妈给我买了件裙子,可是颜色太深了,我不喜欢. ( ) A.从表面到底或从外面到里面的距离大,跟浅相对. B.久,时间长. C.程度高的. D.颜色重. 2.他收到远方同学的一封信. ( ) 密密层层的枝叶把森林封得严严实实. ( ) A.封闭 B.姓 C,表示数量,用于封起来的东西 五、把下面的词语补充完整.(6分) ()忙()乱()干()燥张()舞()摇()晃()天()云()一()正()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吾爱网络项目》精选考试试题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
精选完整教案文档,希望能帮助到大家,祝心想事成,万事如意! 完整教案@_@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吾爱网络项目》精选考试试题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
班级
姓名
学号
成绩
时限:60 分钟满分:100 分
一、基础知识。(45 分) 1.看拼音写词语。(8 分)
yǎn zòu
pǔtōng yǒng gǎn chì bang cōng míng
2.形近字组词。(8 分) 耍( ) 径( ) 铺( ) 搭( ) 要( ) 经( ) 捕( ) 塔( )
3.给下面多音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上“√”。(6 分) (1)我们中( zhòng zhōng)有三个人都是男孩。 (2)他吃了那个食物,就中(zhòng zhōng)毒了。

------《吾爱网络项目》精选考试试题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
(3)这件事通过调(diào tiáo)查,现在已经真相大白了。
(4)调(diào tiáo)整好心态,正确对待平时的考试。
(5)爸爸答(dá dā)应了我的要求,暑假带我去北京旅游。
(6)最难回答(dá dā)的问题,莫过于答案很明显的问题。 4.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语。(6 分)
( ) 的地方 ( ) 的花朵 ( ) 的鸟粪
( ) 的肥料
( ) 的条纹
5.根据意思写成语。(4 分)
(1)不经过思考,脱口而出。( ) (2)兴致高,精神足。( )
(3)不说话。( ) (4)想念不忘;不忍分离。( )
6.句子训练营。(4 分)
( ) 的贝壳
(1)密密层层的枝叶把森林遮得严严实实。(改为“被”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长白山的冬天是个美丽的地方。(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海滩上有捡不完的美丽的贝壳。(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今天下雨了,我只好在家看电视。(用上“因为……所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课文直通车。(9 分,每空 1 分) (1)《望天门山》的作者是我国________代大诗人________,诗中写到的楚江是 指________。

环境毒理学期末重点总结--复习

第一章绪论 1、环境毒理学定义:利用毒理学方法研究环境,特别是空气、水和土壤中己存在或即将进入的有毒化学物质及其在环境中的转化产物,对人体健康的有害影响及其作用规律的一门科学。, 2、外来化学物质:是存在于人类生活环境和外界中,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的一些化学物质。 3、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对象?环境毒理学的主要任务? ①研究对象:环境污染物 ②主要任务:Ⅰ、判明环境污染物和其他有害因素对人体的危害及其作用机理。 Ⅱ、探索环境污染物对人体健康损害的早期监测指标。Ⅲ、定量评定环境污染物对机体的影响,确定其剂量-反应(效应)关系,为制定环境卫生标准提供科学依据。 环境毒理学的最终任务是保护包括人类在的各种生物的生存和持续健康的发展。 4、环境毒理学的特点 根据人体接触环境化学物的方式、条件及其后果,环境毒理学具有下列特点: (1)研究的对象比较广泛,是整个居民人群,特别重视老幼、病弱等敏感人群; (2)它不仅研究环境毒物对居民偶然的急性危害,而且更注意研究其低浓度、长时间反复作用下对居民健康可能产生的慢性危害,包括致突变、致癌、致畸等对肌体本身及其后代的潜在影响; (3)研究有毒化学物及其在环境中的降解产物的毒性及通过不同途径对人体产生的综合影响。 5、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方法? 答:体外实验: 1)器官水平(包括器官灌流和组织培养,基本保持器官完整性,常用于毒物代的研究); 2)细胞水平(应用的细胞包括已建株的细胞系(株)和原代细胞(可用不同的器官进行制备)、可用于外来化合物毒性的致癌性的各种过筛试验,也可用来研究化合物的代和中毒机理的探讨); 3)亚细胞水平(研究中毒机理、毒物引起损伤的亚细胞定位以及化合物代); 4)分子水平(如研究毒物对生物体酶的影响)。 体外试验的优点:简快速、经济、条件易于控制。缺点:缺乏神经—体液调节因素等的控制,不能全面反映整体状况下的生物效应。 体试验: 1)急性毒性试验(指一次染毒或24h重复染毒的毒性实验研究); 2)亚性毒性试验(称为亚慢性毒性毒性试验—一般认为1~3各月为宜,但具体试验期限随实验要求而异); 人群调查: 3)慢性毒性试验(一般指6各月以上到终生染毒的毒性试验) 6、环境毒理学的实际应用? 毒理学是研究化学物质对生物体毒作用性质和机理、对机体发生这些毒作用的严重程度和频率进行定量评价的科学。 应用:制定环境卫生标准、评价环境质量、采取防治对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⑴环境毒理学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三年级上学期数学《期末考试试卷》附答案解析

人教版三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 数学试卷 一、填空题(共5题;共8分) 1.口算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只要先用一位数乘________前面的数,乘数末尾有________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________个0。 2.最大能填几?________+52<80 ________-40<130 230+________<600 680-________>180 720-________>240 920-________>580 3.在横线填上“>”“<”或“=” 60厘米________60毫米 5吨+4吨________9000千克 4千米________3892米 6厘米+14厘米________20米 4.乘分母是一位数的最小真分数,积是________。 5.把周长是64厘米的一个正方形,分成两个大小一样的长方形,其中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________厘米。 二、单选题(共10题;共20分) 6.下图的周长是(单位:厘米)() A. 130厘米 B. 40厘米 C. 32厘米 D. 12厘米 7.1千克和1千米比较()。 A. 1千米大 B. 同样大 C. 无法比较 8.=() A. 1 B. 0 C. D. 9.把一个班的60个学生平均分成4组,每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 A. 15个 B. C. D. 10.() A. 2 B. 4 C. 0 D.

11.估算387+135,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 它们的和比500大,比600小 B. 它们的和比500小,比400大 C. 它们的和比600大 12.小红从一张长10厘米,宽6厘米的长方形纸上剪下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剩下部分的面积是()平方厘米. A. 36 B. 24 C. 60 13.一匹马的质量是250千克,4匹马的质量是()。 A. 1000克 B. 2000千克 C. 1吨 14.要使256×的积是一个三位数,最大是() A. 4 B. 5 C. 3 D. 2 15.一个正方形的边长是a厘米,这个正方形的周长是() A. a+3 B. 3a C. 4a 三、连线题(共2题;共10分) 16.连一连 17.估一估,下面的苹果分别是从哪棵果树上掉下来的?用线连一连. 四、判断题(共5题;共10分)

最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期末考试题》带答案解析

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测试 三年级数学试题 学校________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填空题(共5题;共9分) 1.口算700×5时,可以想________个百×5=________个百=________。 2.4357+2843=________ 3.填一填。 60毫米=________厘米 ________千克=1吨 2千米-900米=________米 16分米+4分米=________米 2500千克-500千克=________吨37厘米+53厘米=________分米 4.一个长5米的绳子,剪去了米,还剩________米。 5.一块长方形木板,长14分米,宽是长的一半,这块长方形木板的周长是________分米。 二、单选题(共10题;共20分) 6.一块长方形菜地,长15米,宽10米,四周围上竹篱笆,要围() A. 50分米 B. 25米 C. 50米 D. 40米 7.1千克和1千米()。 A. 1千米大 B. 同样大 C. 无法比较 8.五月份产量比四月份增加,五月份产量相当于四月份的()倍. A. B. C. D. 9.把一个班的60个学生平均分成4组,每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 A. 15个 B. C. D. 10.(1+2+3+4+5)×0=( ) A. 0 B. 15 C. 10 11.估算658+307,结果正确的是()。 A. 970 B. 960 C. 950 12.用4个不能拼成()。

A. 正方形 B. 圆 C. 长方形 13.要使345×□的积是一个三位数,□最大是()。 A. 2 B. 3 C. 4 14.620×5的积的末尾有()个0 A. 1 B. 2 C. 3 15.一个正方形的边长是a厘米,这个正方形的周长是() A. a+3 B. 3a C. 4a 三、连线题(共2题;共10分) 16.连一连 17.哪两个数相乘的积接近圈中的数?把它们连起来 四、判断题(共5题;共10分) 18.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除法。() 19.1吨比1千米重一些。() 20.长方形的对边相等.() 21.8×0=0÷8=8÷0 ( ) 22.一个正方形,边长是2厘米,它的周长和面积相等。() 五、计算题(共3题;共24分) 23.把竖式填完整。

医学毒理学期末考试重点

毒理学:研究外源性化学物质对生物机体的损害作用的学科(传统定义) 现代毒理学:研究所有外源因素(如化学、物理和生物因素)对生物系统的损害作用、生物学机制、安全性评价与危险性分析的科学。 管理毒理学:是现代毒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管理毒理学包括收集,处理和评价流行病学和实验毒理学数据,以及基于毒理学针对化学物有害效应保护健康和环境的决策。而且,管理毒理学支持标准方案和新测试方法的发展,改进决策程序的科学基础。 卫生毒理学:是与公共卫生工作有直接联系的各个毒理学分支,包括环境毒理学、工业毒理学、食品毒理学、农药毒理学、放射毒理学等的基础和总称。任何一种化学物质在一定条件下都可能是对机体有害的,卫生毒理学的目的就在于研究外源化学物质的毒性和产生毒性作用的条件,阐明剂量一效应(反应)关系,为制订卫生标准及防治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发育毒理学主要研究外源化学物对胚胎发育、胎仔发育以及出生幼仔发育的影响及其评定,评定方法称为发育毒性试验,其中主要为致畸试验。 (剂量)效应:是量反应,表示暴露一定剂量外源化学物后所引起的一个生物个体、器官或组织的生物学改变。 (剂量)反应:是质反应,指暴露某一化学物得群体中出现某种效应的个体在群体中所占比率,一般以百分率或比值表示,如死亡率、肿瘤发生率等。 剂量-效应关系,现称剂量-量反应关系:表示化学物质的剂量与个体中发生的量反应强度之间的关系。 剂量-反应关系,现称剂量-质反应关系表示化学物质的剂量与某一群体中质反应发生率之间的关系。 剂量--反应关系研究在毒理学中的重要意义:有助于发现化学物的毒效应性质;s所得到的有关参数可用于比较不同化学物的毒性;有助于确定机体易感性分布;是判断某种化学物与机体出现某种损伤作用存在因果关系的重要依据;是安全性评价和危险性评价的重要内容。危险度:也称危险性或风险度,系指在具体的暴露条件下,某一种因素对机体、系统或(亚)人群产生有害作用的概率。危险度可分为绝对危险度和相对危险度。 阈剂量:指化学物质引起受试对象(人或动物)开始发生效应的剂量。 ADME过程吸收(Absorption) 、分布(Distribution) 、代谢(Metabolism)、排泄(Excretion 致突变:外来因素,特别是化学物引起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发生改变的能力,而且次种改变可随细胞分裂过程而传递。 毒理学安全性评价:是利用规定的毒理学程序和方法评价化学物对机体产生有害效应(损伤、疾病或死亡),并外推和评价在规定条件下化学物暴露对人体和人群的健康是否安全。 自由基:是在其外层轨道中含有一个或多个不成对电子的分子或分子片段。化学物通过接受一个电子、丢失一个电子或共价键均裂而形成自由基。 三段生殖毒性试验主要是根据以上发育阶段的区分来设计的,每一段试验大致相当于上述两个阶段。三段生殖毒性试验分别为: 1段:生育能力和早期胚胎发育毒性试验(一般生殖毒性试验) 2段:胚体—胎体毒性试验(致畸试验) 3段:出生前后发育毒性试验(围生期毒性试验) 3R原则:替代、减少和优化 致畸:致畸物引起畸形(发育物体解剖学上形态结构的缺陷)。 脂/水分配系数:当一种物质在脂相和水相之间的分配达到平衡时,其在脂相和水相中溶解度的比值。 生物学标志:指外源化学物通过生物学屏障并进入组织或体液后,对该外源化学物或其生物

毒理学复习整理

1、毒性最大的天然毒素-肉毒毒素:它主要抑制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引起肌肉松弛麻痹,特别是呼吸肌麻痹是致死的主要原因。 第一章:绪论 1.环境污染物主要是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所产生的化学性污染物。这些化学物不是人体内部固有的,是正常代谢以外的外来生物活性物质,称其为外来化学物质。 小结 1.掌握环境毒理学概念,理解环境毒理学、生态毒理学、环境生态毒理学的异同 ( 环境毒理学:利用毒理学的研究方法,研究环境污染物,特别是化学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有害影响及其作用规律的一门科学。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环境污染物。 环境毒理学研究核心为环境污染物对人的影响,扩展到动植物;生态毒理学研究核心为非人类生物,扩展到人类;环境生态毒理学则是环境毒理学和生态毒理学的结合。 2.掌握环境毒理学的主要任务,熟悉研究内容 环境毒理学的主要任务(P3) 1)判明环境污染物对人体的危害及作用机理。 2)探讨环境污染物对人体健康损害的早期监测指标。 3)定量评定环境污染物对机体的影响,确定其剂量-反应(效应)关系,为制订环境卫生标准提供科学依据。 * 环境毒理学的主要内容(P3) 1)研究环境污染物对机体的危害及作用机理 2)环境污染物毒性评定方法: 包括动物的一般毒性试验、繁殖试验、代谢试验、蓄积试验、致突变试验、致畸试验、致癌试验等。 3)环境污染物及降解和转化产物与机体相互作用的一般规律: 包括毒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和排泄等生物转运过程和代谢转化等生物转化过程,剂量与作用的关系,毒物化学结构和毒性以及影响毒作用的各种有关因素。 3.熟悉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方法 : 1.体外实验: 器官水平 器官灌流和组织培养。 基本保持器官完整性,常用于毒物代谢的研究。 细胞水平 可用于外来化合物的毒性和致癌性的各种过筛试验,也可用来研 究化合物的代谢和中毒机理的探讨。 亚细胞水平 (

三年级语文下册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

三年级下册语文期末模拟试题 (答题时间:80分钟) 一. 看拼音写词语。 yūníbēng jǐn gōng chéng zhíyè ()()() () bài fǎng shūjítān lán xiácháng ()()()() xìnìsuīrán pǔshíkuǎn dài ()()()() xūyào hóu jiézàn shǎng zhùhè 【 ()()()()zǔzhǐshàshízhūi zhúcuòwù ()()()() fán nǎo jǔsàng juézégào jiè ()()()() yán géduǒbìchǎn zi dīng zhǔ ()()()() shěn shìyán sùshúxīchíxù ()()()()límíng qiāng dàn fèn nùjiān jù 、 ()()()()guīdìng shùzhuāng shǒu zhūdài tù ()()() yǎn ěr dào líng gǔshòu rúchái ()() láng tūn hǔyàn yìkǒu tóng shēng ()() 二. 填空组成词语。 五()六色全神()注()()

有味 , 兴高()()争先()后完整无() ()()起舞()山()野()云()雾 ()()私语波涛()()五()十() ()()相处()奋人心欢声()() 专心()志持之以()()()不语 色彩()()()精会神 三. 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1. 近义词: 快乐--()创造--()宁静--() / 奇异--()依然--()本领--() 渴望--()珍贵--()激励--() 全神贯注--() 2. 反义词: 警惕--()精致--()坚持--() 镇静--()兴高采烈--() 宁静--()黑暗--()幸福--() 坚定--()胜利--() ¥

《环境毒理学》教学大纲

《环境毒理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0712931 课程名称:环境毒理学 英文名称:Environmental Toxicology 学时:36 学分:2 适用学科:环境工程 课程性质:专业选修课 先修课程:大学化学 一、课程的性质及教学目标 环境毒理学是环境工程硕士学生专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其它相关专业课程的基础。 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各种环境污染物对生物有机体,尤其是对人体的损害作用及机理,熟悉环境毒理学常用试验方法,以及环境健康危险评定、生态风险度评价的一般程序,同时使学生掌握一般的毒物安全防护知识,为学生进一步从事环境保护工作提供基本的理论和实验指导。促进学科交叉,活跃科学思维。 二、课程的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1.绪论 2.环境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和转化 3.环境污染物在体内的生物运转和生物转化 4.环境污染物的毒作用 5.化学致癌、致突变和致畸作用 6.常见毒理学研究方法 7.金属的环境毒理学 8.常见化学致癌物的环境毒理学 9. 农药的环境毒理学 10. 有害物理因素的环境毒理学 11.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的毒理学 12.大气污染的环境毒理学 13.土壤污染的环境毒理学 14.水污染的环境毒理学

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1.绪论:了解环境毒理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对象与范围;环境毒理学的基本方法和应用,发展趋势。重点:环境毒理学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和应用。 2.环境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和转化:了解环境污染物的迁移和转化的方式。重点:环境污染物生物性迁移。 3.环境污染物在体内的生物运转和生物转化:了解污染物的生物转运的一般过程。掌握污染物的生物转化的I相反应和II相反应。重点:生物转化类型。 4.环境污染物的毒作用:了解毒作用基本类型,掌握毒作用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术语、毒作用机制、各种因素对毒作用影响的一般规律。重点:毒作用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术语、毒作用机制、联合毒性作用及其判定方法;环境污染物的结构与性质和机体状况对毒作用的影响。难点:环境污染物的结构与性质和毒性的关系。 5.化学致癌、致突变和致畸作用:了解诱发突变的类型,掌握DNA损伤的分子机理、突变的不良后果、化学致突变物的检测、化学致癌物及其分类、外源化学物致癌性的判别、化学致癌机理。重点:化学致突变物检测的常用方法;外源化学物致癌性的判别的基本方法;生殖毒性及发育毒性的评定方法。 6.常见毒理学研究方法:掌握急性毒性试验、慢性和慢性毒性试验、免疫毒性试验、行为毒理学试验的基本方案与应用。重点:掌握急性毒性试验、慢性和慢性毒性试验、免疫毒性试验、行为毒理学试验的基本方案。 7.金属的环境毒理学:了解并掌握;环境中重金属污染的来源、迁移与转化;金属的联合作用;金属的代谢;金属对健康的危害;主要重金属的理化性质、在生物体内的代谢和毒理作用。重点:金属之间相互作用的类型与机理;金属代谢的一般规律;主要重金属的理化性质、在生物体内的代谢和毒理作用。难点:金属间相互作用的机理;主要金属的毒作用机制。 8.常见化学致癌物的环境毒理学:了解各种化学致癌物的来源、致癌作用和机理、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和降解。 9.农药的环境毒理学:了解并掌握农药在环境中的迁移与分布的一般规律;农药的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的一般规律;几种重要的农药的毒作用;预防农药的公害的措施。重点:农药在环境中的迁移与分布的一般规律;有机氯农药、有机磷农药、氨基甲酸酯类农药的毒理。 10.有害物理因素的环境毒理学:了解各种环境物理因素的来源、一般性质、生物效应。重点:各种环境物理因素的生物效应;电离辐射剂量。 11.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的毒理学:了解和掌握环境分泌干扰物的分类、人类健康及野生生物的危害、作用机制及其筛检方法。难点:内分泌干扰物对机体可能的作用机制。 12.大气污染的环境毒理学:了解和掌握各种大气污染物的理化特性、来源、在环境中的转归、毒作用及其机理、环境标准。重点:各种大气污染物的毒作用及其机理。

语文三年级上册《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部 编 版 语 文 三 年 级 上 学 期 期 末 测 试 卷 一、按要求写字词.(35分) 1.读拼音,写词语.(6分) 外面的天气十分h án l ěng( ),教室里却暖洋洋的,三(1)班的同学正在欢庆元旦的到来.听,r óu h é( )y ōu m ěi( )的乐曲响起来了;看,“孔雀仙子”穿着最x ǐài( )的f ú zhu āng( )跳起来了.大家为他送上了热烈的zh ǎng sh ēng( ). 2.给带点字选择正确读音. (4分) 1)暑假.(ji ǎ ji à)期间,小明因为调. (ti áo di ào )皮挨打了. 2)英子因生病,腿脚落.(l ào lu ò)下了残疾,她常常一个人躲在角落.(l ào lu ò)里. 3.我能仔细观察,照例子连线,再填空.(7分) 生字“腰、腿、脑、胸”都有,都和有关.这样的字我还知道、. 4.我能给“续”字口头组词.并将词语准确填入到语段中.(3分) 丁零零,下课了.同学们( )走出教室,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在操场上做游戏.小方和伙伴们玩“老鹰捉小鸡”,他( )四次都没有抓住一只“小鸡”.正当他发起第五次攻击时,上课铃响了.他只好依依不舍地离开操场,回到教室( )学习. 5.按要求完成练习.(11分) 1)你会用哪些词语来形容下面的季节呢?写一写.(4分) 春:秋: 2)照样子补充句子.(2分) 例:王老师急得直跺脚. 妈妈乐得. 3)今天下午刮了一阵大风,一场大雨.(用修改符号修改句子)(2分) 4)看到下面的词语,你眼前会浮现怎样的画面?选择一两个词语写句子.(3分) 静悄悄乱糟糟兴冲冲慢腾腾空荡荡 6、口语交际.(4分) 嘟嘟想去图书馆,但他不知道怎么走.这时,他看见一位老爷爷,于是走过去问:“喂,老爷爷,去图书馆的路怎么走?”老爷爷看了他一眼,一句话也没说. 嘟嘟问路时,老爷爷没理他,我觉得原因是. 如果他想要老爷爷耐心地给他指路,就应该这样问路:“ .” 二、日积月累.(10分) 1.,最是橙黄橘绿时. 2.,碧水东流至此回. 3.乱入池中看不见,. 4.两岸猿声啼不住,. 5.“,泰山移.”只要我们团结一致,就一定能够在这次的拔河比赛中获胜. 6.我今天被老师批评后心情不好,回家冲爸爸妈妈发脾气.爸爸说:“你忘了《论语》中的话了吗?‘, 不贰过.’自己有不顺心的事情,不能迁怒于别人;知错就改,不会犯两次 同样的错误.” 7.,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8.《卖火柴的小女孩》是的作品,我还读过他的童话故事《》《》. 三、我爱阅读.(20分) (一)大自然的声音(节选)(7分) 风,是大自然的音乐家.他会在森林里演奏他的手风琴.当他翻动树叶,树叶便像歌手一样,唱出各种不同的歌曲.不一样的,有不一样的;不一样的,有不一样的.当微风拂过,那声音轻轻柔柔的,好像呢喃细语,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温柔;当狂风吹起,整座森林都激动起来,合奏出一首雄伟的乐曲,那声音充满力量,令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威力. 1.把选文内容补充完整.(2分) 2.选文介绍的是大自然的声音.(1分) 3.选文向我们介绍了两种声音.当拂过,发出的声音是轻柔的;当吹起,合奏出雄伟的乐曲.(2分) 4.请用“”画出选文的中心句.(2分) 脑 胸 腰 腿

食品安全试题及答案解析

第一章: 1.黄曲霉毒素污染的品种以花生、花生油、玉米最为严重。 A.对 B.错 A 2.根据污染物的种类和特性,食品污染可以分为生物性污染、化学性污染和物理性污染。 A.对 B.错 A 3.霉菌性食物中毒主要是指食入被霉菌毒素污染的食品导致的食物中毒,而且它具有传染性。 A.对 B.错 B 4.在“赤潮”期间,最好不要食用赤潮水域内的贝、蛤、蟹、螺、蚶类水产品。 A.对 B.错 A 5.煮豆浆时,豆浆产生大量泡沫,表明豆浆已经煮熟。 A.对 B.错 B 6.掺伪食品是指该食品中存在非固有的物质或者异物,以及以假乱真,以次充好的劣质食品。 A.对 B.错 A 7.食品掺伪的主要成分其来源是食品添加剂。 A.对 B.错 B 8.细菌具有自身鲜明的特点,以下哪个不属于细菌的特点? A.形体微小 B.结构复杂 C.种类繁多 D.培养容易 B

9.食物发生腐败变质的最主要原因是? A.微生物污染 B.农药残留 C.加工方法不合理 D.没有分类存放 A 10.关于寄生虫对人体的危害描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A.争夺营养 B.机械损伤 C.分泌毒素 D.急性中毒 D 11.食用没有煮熟的四季豆(菜豆)导致中毒的原因是? A.含有皂素 B.含有秋水仙碱 C.含有龙葵碱 D.含有亚硝酸盐 A 12.以下引起亚硝酸盐中毒的情况不包括哪点? A.蔬菜腐烂变质 B.煮熟的菜存放过久 C.蒸锅水连续使用,不断浓缩或煮菜熬粥 D.正常烹调的新鲜蔬菜 D 13.下列那种鱼腐败时易产生组胺? A.鲫鱼 B.草鱼 C.鲐鱼 D.青鱼 C 14.食品掺伪的主要方式有几种? A.3 B.4 C.5 D.6 C 15.食品掺伪如给腐竹、粉丝、米粉、面粉等食品中不法分子要添加吊白块,其主要目的是? A.增白、保鲜、增加口感、防腐

《毒理学基础》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毒理学概述 一、毒理学概念 1.传统定义:毒理学是研究毒物的学科。 2.现代毒理学:是研究外源化学、物理和生物因素对生物体和生态系统的损害作用/ 有害效应与机制,以及中毒的预防、诊断和救治的科学。 二、现代毒理学主要包括:描述毒理学、机制毒理学和管理毒理学。 第二节毒理学发展简史 一、科学萌芽期 二、学科形成期 三、学科发展期 第三节毒理学方法 一、体内试验 二、体外试验 三、人体观察 四、流行病学研究 第四节毒理学应用 一、安全性评价 二、危险度评价 三、危险性管理与交流 第五节毒理学展望 一、系统毒理学 二、计算毒理学 三、表观遗传毒理学 四、毒理学替代法

第二章毒理学基本概念 第一节毒物和毒效应 一、外源化学物和毒性 1.外源化学物(xenobiotics):指在人类生活的外界环境中存在、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 入机体,在体内呈现一定的生物学作用的一些化学物质。 2.内源化学物:指机体内原已存在的和代谢过程中所形成的产物或中间产物。 3.毒性(toxicity):指物质引起生物体有害作用的固有能力。 4.毒效应:是化学物毒性在某些条件下引起机体健康有害作用的表现,改变条件就可 能影响毒效应。 5.中毒(poisoning):是生物体受到毒物作用而引起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后出现的疾病 状态。 6.毒物(poison):指在较低的剂量下可导致生物体损伤的物质。 二、损害作用于非损害作用 1.损害作用(adverse effect):指影响生物体行为的生物化学改变、功能紊乱或病理损 害,或降低生物体对外界环境应激的反应能力。 2.非损害作用:机体发生的生物学变化在生物体适应代偿能力范围之内,生物体对其 他外界环境的易感性也不应提高。 三、毒效应谱:(spectrum of toxic effects):随剂量增加可以表现为: 1.生物体对外源化 学物的负荷增加; 2.意义不明的生理和生化改变; 3.亚临床改变; 4.临床中毒;5.甚至死亡。 四、毒作用分类 (一)速发型或迟发型作用 1.速发型毒作用(immediate toxic effect):某些外源化学物在一次暴露后的短时间内所引 起的毒作用。 2.迟发型毒作用(delayed toxic effect):在一次或多次暴露某种外源化学物后,经一定时 间间隔才出现的毒作用。 (二)局部或全身作用 1.局部毒性作用:指某些外源化学物在生物体暴露部位直接造成的损害作用。 2.全身毒作用:指外源化学物被机体吸收并分布至靶器官或全身后所产生的损害作用,如 一氧化碳引起的全身性缺氧。 (三)可逆或不可逆作用 1.可逆作用(reversible effect):指停止暴露后可逐渐消失的毒作用。 2.不可逆作用(irreversible effect):指在停止暴露外源化学物后其毒作用继续存在,甚至 对机体造成的损害作用可进一步发展。 (四)超敏反应 (五)特异质反应 第二节剂量和剂量—反应关系 一、剂量和暴露特征 1.剂量(does):是决定外源化学对生物体损害作用的重要的因素。 2.在毒理学中,机体最常见的暴露外源化学物的途径为:经口、吸入、经皮肤和注射等。 二、效应和反应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