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隐喻和语法隐喻

隐喻和语法隐喻

隐喻和语法隐喻

宣佳元

(佳木斯大学外国语学院,黑龙江佳木斯154007)

[摘 要]隐喻在语言中是广泛存在的,长期从事隐喻研究的语言工作者和心理学者已逐渐深知人类的认知活动和社会活动都无法脱离隐喻。语法隐喻理论是隐喻研究中十分重要的理论,是隐喻研究中的一个突破性进展,而

且它从根本上扩展了隐喻研究领域。

[关键词]隐喻;语法隐喻;语义条件[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882(2011)02-0156-01 学者多认为,隐喻是一种修辞格,是一种修饰话语的手段。而哲学家说,语言的根本特性是隐喻性,人类语言从根本上来说是隐喻性的。认知科学家则说,隐喻是人类认知事物的一种基本方式。近几十年来,人们对隐喻本质的认识较之传统的隐喻观念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首先我们借助专业词典来探讨一下隐喻的定义,它们分别是普通词典和百科词典。通常情况下,前者代表普通大众对被指定事物的认识,后者则是相关学科专家对该事物的认识。《韦伯斯特词典》是这样阐述的:隐喻是辞格的一种,“通常通过一个词或词组以一事物替代另一事物,并以此来暗示两者之间存在一种相似性或类推性”。这一定义的特点是:(1)把隐喻说成是一种修辞格;(2)隐喻是词语之间替代的外在表现;(3)隐喻涉及事物或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相似性是一个重要的连接纽带;(4)隐喻是明喻的一种特殊形式。《辞海》则认为隐喻是“修辞手法比喻的一种。又称暗喻。其构成方式

是本体和喻体之间不用喻词”[1]

,而是用“是”或“也”等比喻词连接。如“瞧,那一群骑自行车翩翩而来的身着风衣的少女,是红蝴蝶”。《修辞通鉴》里说:隐喻是比喻之一。“是,成为,成,化成,变成,等于”等是比喻词,从而构成本体和喻体之间的联系[2]。可以说,隐喻比明喻更进一层,更符合语境。《辞海》和《修辞通鉴》都属于专业性词典,因此两者的定义几乎相同:(1)两者都把隐喻当做一种比喻;(2)两者都认为隐喻较之明喻更为简洁,更为贴近;(3)两者都指出隐喻的常见形式为“A 是B ”。尽管专业性的词典都对隐喻的一般特征从形式和本质的角度进行了描述,但是它们不可避免地都有一些共同的缺点:(1)对于如何辨认隐喻,没有提供一种方便、简洁的方法;(2)把隐喻从本质上当作一种语言和修辞现象;(3)没有明确说明什么构成了隐喻,是词,概念,还是事物?(4)只是从广义的角度涉及隐喻的典型形式,没有真正地从语言形式或本质特征上界定隐喻。

毫无疑问,对隐喻的研究已构成了一门专门的学问,我们不妨称之为隐喻学。称之为“隐喻学”,是要强调它的独立性。因为在以前的许多研究中,尤其是传统的修辞学研究中,隐喻研究依附于其他学科,不是一门自主的学科。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现代隐喻学就必须有自己的研究目标和研究对象。对其他学科中隐喻研究的内容和成果,现代隐喻学研究的态度应该是取其精华,借鉴其方法,但绝不应照单全收。现代隐喻学应该致力于建立一个统一和完整的隐喻理论。隐喻从传统的隐喻理论分析,是一种语言现象,同时又是一种修辞现象。而它更重要的是一种人类的认知现象。对隐喻认知特征的阐述最早、最明确、最系统的理查兹曾经指

出,隐喻是人类“语言无所不在的原理”

(the omnipresent principle of language )。这就证明了隐喻还是人类思维的一种方式。在人类其他的文化和艺术活动中,我们处处都能感受隐喻的存在。生活中如此,学术研究中亦如此。我们在严密的科学研究语言中,也看到了隐喻的影子。隐喻有化繁为简,化抽象为生动的作用。越是抽象的哲学,就越需要借助隐喻来进行思考。

“语法隐喻”这个概念由来已久,E lise Riesel 和Ev 2genija Josifovna Schendels 为语法隐喻下的定义为:语法隐喻产生于一个词,出于修辞的目的,从它原来的功能范围转移到另一个陌生的功能范围。原来的上下文由多个因素组成:这个词与它临近的词之间的典型语法和语义关系;某些词以及这些词在特定情况中恰当的习惯性运用。任何因素变动都会导致转移的产生。在转移的过程中,成对词的区分特征中立化了,以至于它们共同的义素作为第三参照物起作用,而区分特征造出转移后的意义。这种转移只在上下文或不会产生歧义的说话环境中才能成功,而一个词的形式的附加意义就是这样产生的。

系统功能语法的创始人Halliday 认为,各种语法类别或语法结构之间的转换构成了语法隐喻的基本理念。

651—①[收稿日期]2011-01-12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厅项目:“语法隐喻研究”

(11552285) [作者简介]宣佳元(1978-),男,黑龙江佳木斯人,佳木斯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

离散性在模糊语言翻译中的意义浅析①

孔繁星

(绥化学院外国语学院,黑龙江绥化152000)

[摘 要]模糊性与离散性是自然语言的根本属性,研究模糊语言翻译过程中的语言离散特点有助于促进翻译忠实性原则的提高。本文通过语言的离散性与语义模糊的因果关系分析,进一步证明语义模糊的根源来自于人类的认知行为和语言现象本身,并提出几点基于离散性特征的模糊语义翻译原则。

[关键词]语义模糊;离散性;翻译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882(2011)02-0157-03

语言的离散性与模糊性相同,皆属于自然语言的根本属性。模糊性体现了语言概念外延,相对的语言离散特性则使语言具有高度精确性。模糊语言研究已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其在日常的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当人们试图用语言去明确标识某个事物时,它并不能够极其准确地体现人们所要表达的意思。从这一点来说,语言的模糊性也表明了语言本身的表达能力并不是无限的。由于多种原因造成了言语接受者对模糊语言的理解产生了多种多样的理解,如何收到最佳的解读和交际效果则是模糊语言应用研究的直接目的。

某个给定意义的两种不同表达形式就是分别由两类语法类别或语法结构所代表的。它们是一致式(congruent form),即通常所说的“平白体”(literal)语言,以及隐喻式(metaphorical form),即与一致式相对应的,在某种程度上经过了“转义”(trans ferred)的语言。如果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理解,语言结构中最直接反映现实世界的结构就是一致式。简而言之,现实世界经历语言中的语法隐喻后就是所谓的语法,这又恰如其分地证明语言中的语法同现实世界的一致性。然而,语言结构中的隐喻式却不能直接地反映现实世界,它往往表达的是一种微妙而扭曲的关系。语言学家们都认同上述两种表达形式的转换(一致式到隐喻式的转换)是语法隐喻过程,即不同的语法域中语言单位之间的转换过程。

环顾中国乃至西方世界,人们对现实世界的多角度、多层次的隐喻为我们带来语言中许多语法术语。古希腊活跃于语言学领域的斯多葛学派甚至在心理学和形而上学中找到了语法术语“格(case)”的相关依据。希腊语的ptosis(直译为“跌落”)是“格”的字源,它直观地反映了古希腊的语言学者对这一语法术语的模棱两可的认识,从字面上理解就是一个词跌落在另一个上面,阐述了词与词之间的某种关联。中国虽然没有类似西方的完整的语法体系,但“助词”这个术语上乘《谷梁传》的“遂,继事之辞也”;复数的概念早先先为“众辞”,至于像“部首”、“实词”、“虚词”,“方言”等语法术语都是源自对现实世界的认识和比喻。如果我们把“隐喻化”过程化,那么这一时期的语法隐喻的特征可表示为“现实世界的语法术语”。语法隐喻必然是语言里客观存在的现象,此种语法隐喻应用的典型代表就是名词化结构。其功能就是把一种语法类型或语法功能转化成另一类,它所利用的正是隐喻手段,此过程的最终结果便是生成新的经验类别。

众所周知,科技英语的重要特征是名词化,它所体现的则是语体对成分功能的选择;而英汉两种语言在名词化上也有着迥然不同的表现,与此同时两种语言在意念、结构上的差异也惟妙惟肖地体现出来。显而易见,此种差异绝不意味着汉语中语法隐喻的缺失。恰恰相反,汉语中的语法隐喻比比皆是,例如把字句(“两勺冰糕就把她吃感冒了”),该种语法隐喻在人群中获得了普遍认可,作为“无标记”(unmarked)的语法隐喻句活跃于人们的日常语言活动中。此类问题均值得语言学者们进行深入的研究。语法隐喻是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中不可替代的一种重要手段,语言学家深信它可以把活动、事件、思想、情绪等转化为实体。

语法隐喻与隐喻必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是语法隐喻之不同于隐喻,它的本体或喻体中至少有一个领域与语法有关。在隐喻研究过程中,一定要深知隐喻化的过程是双向的这一关键要素。我们可以利用现实世界中简单易懂的概念来隐喻晦涩抽象的语法领域中的复杂概念。在此过程中,我们可以不用具体的事物而是抽象的形式关系对本体或喻体进行比较或建立联系。

[参 考 文 献]

[1]辞海[E BΠO L].http:ΠΠhttps://www.wendangku.net/doc/847214809.html,Πtw o.asp?id= 351942.

[2]向宏业,唐仲扬,成传钧.修辞通鉴[K].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1.

[责任编辑:张 峰]

7

5

1

①[收稿日期]2010-12-28

[基金项目]绥化学院2010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模糊语言学概况下的语言离散性研究”(RQ1002007) [作者简介]孔繁星(1981-),男,黑龙江绥棱人,绥化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