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世界载人航天历史大事回顾

世界载人航天历史大事回顾

世界载人航天历史大事回顾
世界载人航天历史大事回顾

世界载人航天历史大事回顾

中新网2月2日电

人类进入太空已逾40载,首次记录层出不穷,现摘选其中若干:

1961年4月12日,前苏联宇航员加加林乘东方1号飞船升空,历时108分钟,代表人类首次进入太空。

1963年6月16日,前苏联尼·捷列什科娃乘东方6号飞船上天,历时2天又22小时50分,成为世界第一位女宇航员。

1965年3月18日,前苏联宇航员列昂诺夫走出上升2号飞船,离船5米,停留12分钟,首次实现人类航天史上的太空行走。

前苏联宇航员科马洛夫,1967年4月24日乘联盟1号飞船返回地面时,因降落伞未打开,成为第一位为航天殉难的宇航员。

1969年1月14~17日,前苏联的联盟4号和5号飞船在太空首次实现交会对接,并交换了宇航员。

1969年7月21日,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走出阿波罗11号飞船的登月舱,在月面停留21小时又18分钟,成为人类踏上月球第一人。

1971年4月9日,前苏联发射世界上第一艘长期停留在太空的礼炮1号空间站。

1975年7月15~21日,美国的阿波罗号飞船和前苏联的联盟19号飞船在太空联合飞行,成为载人航天的首次国际合作。

1981年4月21日,美国成功发射并返回世界上首架航天飞机哥伦比亚号,使可重复使用的天地往返系统梦想成真。

1984年2月7日,美国宇航员麦坎德列斯和斯图尔特不拴系绳离开挑战者号航天飞机,成为第一批“人体地球卫星”。1984年7月25日,前苏联萨维茨卡娅离开礼炮7号空间站,成为第一位在太空行走的女宇航员。

1985年7月25日,王赣骏乘挑战者号航天飞机进入太空,成为第一位华裔宇航员。

俄罗斯的波利亚科夫,于1994~1995年间在和平号空间站上连续停留438天,成为在太空时间呆得最长的男宇航员;而美国的露西德于1996年在和平号上停留了188天,成为在太空时间呆得最长的女宇航员。

1986年2月20日进入轨道的前苏联和平号空间站,至今已在太空中运行了13年,成为寿命最长的空间站。

1995年3月2~18日,奋进号航天飞机在太空中飞行,其上的7位宇航员加上和平号上的6位宇航员,共有13位宇航员同时在太空,成为同时在太空中人数最多的一次。

1986年1月28日,挑战者号航天飞机起飞时发生爆炸,7位宇航员全部遇难,成为迄今最大的一次航天灾难。在1995年2月的发现号航天飞机上,美国宇航员科林斯成为第一位航天飞机的女驾驶员。

生于1935年的美国宇航员马斯洛雷夫,具有2个学士、3个硕士和1个博士学位,是学位最多的宇航员。

航天飞机最长的一次太空飞行,是1996年11月19日起飞、12月7日降落的哥伦比亚号,历时17天15小时53分钟。

1995年6月29日,美国亚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与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第一次对接,开始了总计9次的航天飞机与空间站的对接,为建造国际空间站拉开序幕。

2003年2月1日,美国哥伦比亚航空飞机发生空难,机上7人全部丧生。

对西方科学中心转移的一些思考 新

对西方科学中心转移的一些思考 一.西方科学中心转移的基本含义与历史进程 科学中心是指某个时期取得的重大科学成果数目超过同时期取得的重大科学成果总数的25%的国家或地区。由于当今世界科学中心都集中在西方国家,所以又称为西方科学中心。当某个国家的科学思想与成果优于现时科学中心的科学思想与成果,从而引领科学文化潮流时,即所谓科学中心转移。 国别时间 意大利1540~1610 英国1660~1730 法国1770~1830 德国1810~1920 美国1920~ 从16世纪的意大利到20世纪的美国,在人类近现代史中,世界科学中心先后发生了四次大转移。 1.16至17世纪的意大利。意大利曾是世界近代科技和经济的第一中心,是文艺复兴运动的一个大舞台是需要巨人也产生了巨人的地方。以意大利为先导的欧洲各国继承和发展了古希腊、古罗马和古代中国的科学成就,推动了社会的进步。这一时期的意大利产生了但丁、达·芬奇这样伟大的诗人和艺术家,以及哥白尼、伽利略等著名科学家。 2.17至18世纪从资产阶级革命到科技革命的英国。其标志是1662年英国皇家学会的成立,在皇家学会周围云集了牛顿、哈雷、虎克、达尔文等;重大科学理论也层出不穷。在1660-1730年间,英国共有60余名杰出的科学家,约占当时全世界科学家总数的36%以上,他们的科学成果占总数的40%。 3.18至19世纪启蒙运动引领下的法国。法国的全盛时期在百科全书时代和拿破仑一世时期,1792年,法国创办了欧洲最早的一批技术专科学校,建立了国家的综合教育体制,伺候便有了专职的科学家,涌现了一批科学家和重大科研成果,例如著名数学家与力学家拉格朗日、数学家和天文学家拉普拉斯等,还贡献一大批出色的工程师。 4.19至20世纪的德国。德国的社会变革与科学。19世纪社会变革的思想推动了整个德国的发展,终使德国成为了第四个世界科学中心。德国特别注重科学技术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将科学技术应用在农业、工业、交通等部门,使其在19世纪70年代一跃成为世界工业国。 5.20至21世纪的美国。包容、创新引领美国科学,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科学活动中心转移到美国。美国继承了英国科学的传统和德国科学的体制,贝尔、爱迪生、爱因斯坦等外来科学家也为美国科技发展作出了伟大贡献。二战以后,美国引领世界科技发展,雄踞世界科学中心无上荣耀的地位。 二.主要学者观点 自1954 年,英国科学家贝尔纳对科学的历史进程做出整体概括,最早指出从古至今18 个历史时期的世界技术和科学活动中心。 对近代科学活动中心转移现象最体系的归纳是日本科学史家汤浅光朝于1962年得出的。他给出了科学中心的定义,并指出科学兴隆期在世界范围内曾按下列顺序转移:意大利—英国—法国—德国—美国。他总结得出上述各国的科学兴隆期平均约为80年。这种现象在科学史上被称为“汤浅现象”。 其后,1974年,我国著名科学计量学家赵红州再次分析了科学活动中心转移的现象,并

中国航天发展史简介

中国航天发展史简介 1956年10月8日,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钱学森任院长。 1964年7月19日,中国第一枚内载小白鼠的生物火箭在安徽广德发射成功,中国空间科学探测迈出了第一步。 1968年4月1日,中国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成立,开始选训宇航员和进行载人航天医学工程研究。 1970年4月24日,随着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在酒泉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 1975年11月26日,首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3天后顺利返回,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 1988年9月7日,长征4号运载火箭在太原成功发射了风云1号A气象卫星。 1990年4月7日,“长征3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美国研制的“亚洲1号”卫星,中国在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市场中占有了一席之地。 1990年7月16日,“长征”2号捆绑式火箭首次在西昌发射成功,为发射载人航天器打下了基础。 1992年,中国载人飞船正式列入国家计划进行研制,这项工程后来被定名为“神舟”号飞船载人航天工程。 1999年11月20日,中国成功发射第一艘宇宙飞船--“神舟”试验飞船,飞船返回舱于次日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区成功着陆。 2001年1月10日,中国成功发射“神舟”2号试验飞船,按照预定计划在太空完成空间科学和技术试验任务后,于1月16日在内蒙古中部地区准确返回。 2002年3月25日,中国成功发射“神舟”3号试验飞船,环绕地球飞行了108圈后,于4月1日准确降落在内蒙古中部地区。 2002年12月30日,中国成功发射“神舟”4号飞船。 载人航天工程又称“921工程”,是党中央国务院1992年1月做出决策并开始实施的重大工程。1999年月11月成功发射了第一艘无人飞船,随后又成功发射了3艘无人飞船,2003年10月15日,航天英雄杨利伟乘坐神舟5号飞船胜利完成了我国首次载人飞行,实现了中华民族“飞天”的千年梦想。

中国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

中国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 1960年2月19日,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试验型液体燃料探空火箭首次发射成功。 中国的航天事业起步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一九六五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计划开始实施,尽管在特殊的时期经历了比平时更多的艰辛和困难,但经过五年多的努力拼搏,终于研制完成,星箭齐备,整装待发。一九七零年四月二十四日,长征一号运载火箭首次发射,成功地把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红一号送入预定轨道,揭开了中国航天活动的序幕 1975年11月26日,中国首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3天后顺利返回,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一九七八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航天科技工业实行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转移。航天科技工业战线全力以赴,在远程运载火箭技术、固体火箭技术等一系列关键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中国已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研制出包含多种型号、能把各种不同用途的卫星送入近地轨道(LEO)、地球同步转移轨道(GTO)和太阳同步轨道(SSO)的长征系列火箭。在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长征火箭于一九八五年十月开始走向国际市场,并在一九九零年四月成功地实施了第一次国际商业发射服务,把美国休斯公司制造的亚洲一号通信卫星送上太空。 1999年11月20日,中国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神舟”一号试验飞船在起飞,21小时后在中部回收场成功着陆。 中国的航天事业起步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一九六五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计划开始实施,尽管在特殊的时期经历了比平时更多的艰辛和困难,但经过五年多的努力拼搏,终于研制完成,星箭齐备,整装待发。一九七零年四月二十四日,长征一号运载火箭首次发射,成功地把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红一号送入预定轨道,揭开了中国航天活动的序幕 1975年11月26日,中国首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3天后顺利返回,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一九七八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航天科技工业实行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转移。航天科技工业战线全力以赴,在远程运载火箭技术、固体火箭技术等一系列关键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中国已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研制出包含多种型号、能把各种不同用途的卫星送入

中国有几次载人航天试验

中国有几次载人航天试验?现在共有4次。 1、2003年10月15日上午9时,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成功发射升空。 2、2005年10月12日9时整,搭乘两名航天员的中国第二艘载人飞船“神舟六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中国载人航天发射场由“神箭”——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发射升空。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 3、2008年9月24日下午,神舟七号航天员与记者见面会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举行。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组成飞行乘组,将执行“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 4、2012年6月13日,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 2003年10月15日9时整,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9时9分50秒,“神舟”五号准确进入预定轨道。这是中国首次进行载人航天飞行。乘坐“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执行任务的航天员是38岁的杨利伟。他是我国自己培养的第一代航天员。在太空中围绕地球飞行14圈,经过21小时23分、60万公里的安全飞行后,他于16日6时23分在内蒙古主着陆场成功着陆返回。 2005年10月12至17日,我国成功进行了第二次载人航天飞行,也是第一次将我国出舱活动两名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同时送上太空。 2008年9月25日,我国第三艘载人飞船神舟七号成功发射,三名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顺利升空。27日,翟志刚身着我国研制的“飞天”舱外航天服,在身着俄罗斯“海鹰”舱外航天服的刘伯明的辅助下,进行了19分35秒的出舱活动。中国随之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空间出舱活动技术的国家。2008年9月28日傍晚时分,神舟七号飞船在顺利完成空间出舱活动和一系列空间科学试验任务后,成功降落在内蒙古中部阿木古朗草原上。 2012年6月16日,我国第四艘载人飞船于18点37分24秒神舟九号成功发射,三名航天员景海鹏、刘洋、刘旺顺利升空,展开对接天宫一号的工作。

为什么中国成不了世界科学中心

中国成得了世界科技中心吗? “世界科技中心”就像是人类进步发展历史长河中的精神源泉地。每个渴望并期望屹立世界之巅的国家,都急切的希望它能转移到自己的国度,但是对于我们而言,中国能成为世界科技中心吗?答案是否定的。 首先,中国缺少对这一名称及其含义的深究与探知。 众所周知,科学活动中心的形成条件是教育;经济政治;学术传统、哲学思想;科技研究规模,都需要优胜于其它国家的地方。 就教育而言,中国像是在不断寻求探索未知阶段的年轻人,而英、美这些教育相对成熟的国家早已是成年人,甚至老年人。教育的普及度,教育的制度建设,教育的认知度,都需要很长的一段路走,就像今年人大会议上出现的名词“被就业”一样,目前中国绝大多数学生群体的教育形式,就是“被教育”。而教育最终的意识形态就该是,学生主动去寻求教育。 至于经济政治,并不要太多的“引经据典”。很显然,中国在经济上,仍属于发展中国家,我们的经济须臾发展的初级阶段,“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政治就是“上层建筑”的典型代表之一。不得不说美国,因为经济的霸主地位,决定了军事,军资储备,军队战斗力也是世界第一,而军事又是政治的“命脉”。拳头决定权利,所以经济我们本身不足,而因为经济决定的政治,必然使中国落于人后。 中国的当下,相比于古代以及近现代,在学术,哲学领域明显匮乏,没有再出现过孔子一样学术的大家,没有对道家研究再透的学者,更没有能改变世界宏观思想的哲学家,中国整个社会都在保守的研究“前人”的学术,研究“古人”的哲学观念,缺少创新,至少目前的诺贝尔文学奖空白,说明了很多问题。 科研领域,我们也是相对匮乏的,从最本跟的科研人员来讲。目前,发达国家普遍加大了在全世界搜寻、吸引、利用人才的力度,统计资料表明,全世界平均每年有1.7万科技专业人才直接定居美国,16.8万科技人才通过H-1B临时签证前往美国工作,18.3万外国学生进入美国大学就读,世界科技移民的40%以上最终进入美国。这一些数据,很显然的告诉我们在科研最本质的人员人才战略上我们很有很多要不断强化的地方。 其次,纵观之前所有成为过世界科技中心的国家我们不难看出。中国想成为世界科技中心的未来任重道远。 16世纪的意大利是第一个世界科学中心。意大利是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发源地,文艺复兴运动掀起了欧洲思想解放的高潮,终结了长达近千年的中世纪黑暗时代。这一时期的意大利,不仅产生了像但丁、达·芬奇这样的伟大诗人和艺术家,还出现了一批以哥白尼、伽利略为代表的著名科学家,诞生了《天体运行论》、《星空信使》和天文望远镜等一大批科学名著和科学发明。这些科学技术成果的诞生,极大地改变了人们对世界的看法,开创了崭新的实验科学新时代,近代科学第一个中心在意大利形成。但随着1600年布鲁诺被教会送上火刑柱,1642年伽利略的去世,意大利科学中心开始向北欧转移。 17世纪的英国是第二个世界科学中心。17世纪初,在弗兰西斯·培根科学思想的影响下,英国政府和社会普遍重视知识的价值,提倡科学实验,成立皇家学会,研究自然科学。学会周围云集了牛顿、虎克、波义耳、哈雷等一大批科学家,先后诞生了牛顿力学、电磁场理论、进化论等一批科学理论。特别是1687年牛顿《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的出版,宣告了牛顿力学的诞生,这是近代科学发展中第一件震撼世界的事件,也成为英国科学革命理论的顶峰。科学上的成就成为了技术革命的先导,瓦特在前人的基础上发明完善了高效蒸汽机,蒸汽机技术和纺织机械技术的完美结合,引起了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从而改变了整个生产和社会生活的面貌。1727年随着牛顿的去世,英国科学技术开始急剧衰落。 18世纪的法国是第三个世界科学中心。18世纪初,法国经历了一场空前的大革命,以狄德罗为代表的一批启蒙运动哲学家形成了法国百科全书派。他们竭力提倡科学和民主,进行了一次以反封建为主要内容的思想解放运动。同时,在牛顿科学理论的影响下,出现了以拉格朗日、拉普拉斯、拉瓦锡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卓越的科学家,取得了《分析力学》、《概率论的解析理论》和《化学纲要》等一批重要科学著作,使法国成为世界科学中心,到19世纪初进入高峰。但法国过分学院式的科研方式以及不重视科学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日益动摇了法国世界科学中心的地位。

中国载人航天大事记

中国载人航天大事记 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用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发射成功,《东方红》乐曲传遍全世界,中国从此迈入了探索太空的时代。 1975年11月26日,长征二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返回式卫星,卫星在轨运行3天后,按预定计划顺利回收,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回收技术的国家。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利用返回式卫星遥感所获得的遥感信息,在国土普查、资源勘测、地形绘制、灾害预报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1984年4月8日,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东方红二号试验通信卫星,标志中国航天已掌握了使用氢氧发动机以及在失重条件下两次点火的技术,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够研制和发射同步静止轨道卫星的国家。 1985年10月25日,中国政府宣布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承担国际搭载和卫星发射业务,从此中国航天步入国际市场。自1990年4月7日发射亚洲一号通信卫星之后,至2000年,中国共将26颗外国卫星成功发射升空。 1988年9月7日,长征四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风云一号气象卫星,风云一号是中国第一颗太阳同步极地轨道气象卫星,在气象观测,海洋捕捞,农业估产,中长期天气预报和气象研究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1997年5月12日,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东方红三号通信卫星,

中国大容量通信卫星技术实现了重大突破。 1997年8月20日,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菲律宾马部海通信卫星。长征三号乙采用大推力氢氧发动机,使其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达到5吨,增强了中国在国际商业卫星发射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1992年8月14日,长征二号捆绑式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由美国休斯公司研制的澳大利亚“澳赛特BI”通信卫星。长二捆运载火箭在大推力发动机、大型卫星整流罩、火箭捆绑技术等方面取得重大成果。中国航天已具备发射各种大载荷商用卫星的能力。 1999年10月14日,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由中国和巴西合作研制的资源一号卫星,其综合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它也开创发展了中国在航天高科技领域成功合作的典范。 神舟一号1999年11月20日第一次测试飞行,成功实现天地往返。神舟二号2001年01月09日第一艘正样无人飞船。飞行试验的主要目的是对工程各系统从发射到运行、返回、留轨的全过程进行考核,检验各技术方案的正确性与匹配性,取得与载人飞行有关的科学数据和实验数据。 神舟三号2002年03月25日飞行试验的主要目的是考核火箭逃逸功能、控制系统冗余、飞船应急救生、自主应急返回、人工控制等功能,这次任务载有模拟宇航员。 神舟四号2002年12月29日无人状态下全面考核的一次飞行试验,主要目的是确保宇航员绝对安全,进一步完善和考核火箭、飞船、测控系统的可靠性。

世界科技馆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世界科技馆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中国科技馆副馆长黄体茂 在科技馆规划设计之前,客观地了解世界上典型的、水平较高的、主流的科技馆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对正确理解科技馆的性质和特点,对科技馆的正确定位和实现较高的质量和水平是非常必要的。 为区别传统意义上的、众所周知的科技工业博物馆,本文称要讨论的为现代意义的科技馆,简称科技馆,国外也有叫科学中心等名称的。 研究现代意义科技馆,有必要先探讨一下它的由来,再比较客观地了解一下它的现状,然后总结归纳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进而科学推测其发展趋势。 一、科技馆的由来 关于科技馆的由来,可有两种解释。一种是教育家和科学家在教育思想改革中创造出来的,另一种是为适应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而自然产生的。 (一)科学家和教育家在教育思想改革中创新出科技馆 从时间上看,最早具备现代意义科技馆特点的应算法国巴黎发现宫,它建于1937年。当时法国巴黎承办了一次万国博览会,即现在的世博会。政府为此投资兴建了一批建筑,其中包括漂亮的大宫和小宫。博览会后,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让-佩兰策划了一个叫“技术中的艺术”的展览,并在大宫展出,后不断改造、扩充,发展成为现在的发现宫形式。 是什么使让?佩兰产生建发现宫的想法呢?据说,是他与一位英国朋友、也是一位诺贝尔奖得主讨论时说,不应把科学活动局限在科学家范围,应把科学加以普及,让更多的人了解科学。要设置一些公共场所,在这里通过科学表演向观众介绍生活中的科学,体现科学与公众的关系。他认为,多数公众对高深的科学原理并不感兴趣,也不可能理解,因此只告诉他们应用即可。他还说,发现宫反映的不是高技术,而是让平民百姓了解最基本的科学。连基本的科学都不懂,怎么可能了解高新技术呢?在此先不讨论这种观点是否准确,但应该承认他在某种程度上已经道出了科普的一般意义和大众教育的某些基本特点。 正是在这种思想引导下,发现宫开始尝试展出一些基础科学内容。最初的形式有些象老师辅导的科学实验,后来逐渐地采取不用老师辅导而由观众自己进行的实验和演示,即现在的常设展览教育形式。要特别强调,发现宫是世界上第一个没有象传统科技工业博物馆那样的收藏品的科技馆。 (二)为适应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而自然产生的 谈到科技馆常使人联想到自然博物馆和工业技术博物馆这类科技工业博物馆。 在科技不发达的时候,人们把自然界本身产生的动、植物的标本、化石等收藏起来,进行陈列和研究。出现了如1753年建成的伦敦大英自然博物馆等自然博物馆。 在科技逐渐发达起来后,特别是欧洲工业革命后,人们把由人设计制造出来的较为复杂的工具、仪器和设备收藏起来,进行陈列。出现了如1820年建成的德国柏林国家技术博物馆和1857年建成的英国伦敦科学博物馆等工业技术博物馆。

中国航天事业载人飞船发展史

中国载人航天发展史 从1992年启动载人航天工程,中国航天不断取得新突破,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独立开展空间实验、独立进行出舱活动的国家。回眸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短暂而又辉煌的奋斗历程,一个宏大的时代背景跃然眼前――这,就是改革开放。“没有30年改革开放增长的综合国力,没有这个大背景下积蓄的创新精神和科技进步,就没有中国载人航天的今天。”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说。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奏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也奏响了中国科技追赶世界的号角。 “921工程” 1992年9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常委扩大会议,作出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自那一天起,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式立项,代号“921工程”――在“曙光”号搁浅20年后,中国载人航天终于迎来启航的曙光。的确,改革开放不仅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也唤醒了中国航天人无穷的创造力:包括航天技术在内的科学技术取得长足发展,形成了包括航天器系统、航天运载器系统、航天发射与回收系统和卫星应用系统等较为完善的航天工程体系……所有这一切,无不为实施载人航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92年9月21日,中国航天史上一个值得永远记住的日子——这一天,中央正式批复载人航天工程可行性论证报告。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式立项,代号为“921工程”。 1997 年底,经中央军委批准,由14名预备航天员组成的世界上第三支航天员大队成立。1998年1月5日,14人到齐。这一天从此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的生日。 神舟一号 1999年11月20日6时30分、长征二号F火箭托举中国“神舟一号”飞船腾空而起。飞船在太空中飞行了14圈、21小时后于11月21日3时41分在内蒙古中都成功着陆。首次飞行没有载人,目的是通过实际飞行验证新研制的长征二号F火箭的性能和可靠性 鲜为人知的是,这枚载人航天工程的“先锋官”,竟是由地面试验用的电性能测试飞船临时改装而成的。将初样产品直接当成正样产品使用,在中国航天史上史无前例。 神舟二号 神舟二号是第一艘正样无人飞船,技术状态与载人飞船基本一致。它的发射完全是按照载人飞船的环境和条件进行的,凡是与航天员生命保障有关的设备,基本上都采用了真实件。:2001年1月10日子夜时,神舟二号飞船凌空遨游。这艘飞船是我国第一艘按载人飞行要求系统配置的正样飞船,虽然没有载人,但其技术状态与载人飞船基本一致。1月16日神舟二号飞船按预定计划绕地球108圈,在太空飞行7天后,返回舱与轨道舱分离,返回舱返回了地面,轨道舱仍留在空间运行。 神舟三号

世界科学活动中心

科学活动中心将移向何处 世界科学活动中心,经历了由意大利-英国-法国-德国-美国的迁移过程。而科学中心的迁移周期通常为80年,距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科学活动中心迁移到美国已将近百年,世界活动中心将迁移向何处?我的观点是,短期内不会迁移,如果发生迁移,英国最有可能成为下一个世界科学活动中心。 19世纪,美国成为世界活动中心,主要通过搞技术发明、技术引进等,通过大量引进人才,美国逐渐成为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同时,美国拥有一套独特的科研体制,通过科学的管理,各方面技术又相互促进,最后使得美国得以成为最强大的经济体,同时经济反哺科技,美国的诺奖、菲尔兹奖等已经将其他国家远远甩在身后,使得美国的世界活动中心的地位短期内无法撼动。 世界各国科技实力排名,大致可以分为五个等级: 第一级,极其发达:美国。 第二级,发达:英国、法国、德国、日本。 第三级,较发达:芬兰、俄罗斯、意大利、以色列、加拿大、澳大利亚、挪威、韩国、捷克等中等发达国家。 第四级,一般:中国、印度、墨西哥、南非等发展中国家。 第五级,落后:其余发展中贫穷国家。 如果说活动中心发生迁移,我认为,最有可能逆袭的是英国。 第一,英国拥有者强大的科研能力。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诞生了大批科学家,达芬奇、伽利略等开创了实验科学的传统;英国皇家学会为英国日后成为科学活动中心奠定了坚实基础;法国创办的欧洲最早一批科学技术专科学校培养了大批的科技人才;德国的基础扎实、训练严格的科技队伍取得的重大突破对科技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几次科学活动中心的国家,无一例外,都拥有着不可多得的人才。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中,人是最宝贵的。科学劳动是一项复杂的富有创造性的劳动,需要科学家发挥高度的创造力和耗费巨大的精力。因此,不管什么国家,什么年代,科学人才及科学家队伍才是科学发展速度的决定性因素。 2014泰晤士高等教育的世界大学排名中,英国有11所大学进入了世界百强,其中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帝国理工大学更是进入了世界前10强。而除了这三所之外,其他前10名的学校全部来自于美国,世界百强大学美国更占了大半。这个数据,一方面体现了美国科学地位的不可撼动,另一方面更直接说明了英国在科学界的强大的地位。 第二,英国有着语言优势。英语,作为世界各国文化交流的官方语言,成为科技领域的通用语言,需要得益于美国长期以来的科技优势。世界上绝大部分科技论文都是用英文书写的,而刚刚进入科技领域的工作者需要借助前人的成果才能更进一步,这不可避免需要使用英语。任何一个科技工作者如果没有掌握英语这门语言,只能在小范围内闭门造车,而不能走向世界。相比于处于第二阶梯的日本的日语、德国的德语、法国的法语,英国得天独厚的语言优势,有利于他们更好与世界进行交流,更好地在科技领域取得突破。 第三,其他优势。2014年最新的综合国力排名中,排在前五位的是美国、俄罗斯、中国、日本与英国。俄罗斯与中国属于第三阶梯与第四阶梯,俄罗斯的较高的综合国力取决于其强大的军事能力,而自然科学和基础研究方面,还无法追赶上英美等国家。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同时国土面积位列第三,但由于其工业起步较晚而且人口众多,国民素质有待提高等因素,成为科技中心可能性不大。日本人口素质比较高,科技发达,科技水平先进,但由于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国土纵深较小,生存空间不足,能源与市场对海外有着巨大的依赖性,所以很难对美国造成实质威胁。英国在世界上对科技的贡献度和在科学界的影响力

文化活动中心建设方案

文化活动中心建设方案 一、背景 切合村子当前的实际情况,村民缺乏学习和获取知识及有用信息的场所和途径,制约了村级经济、文化的发展。为响应国家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号召,在村里建设村民文化活动中心显得十分重要和必要。 二、建设内容 (一)建设目标 在村里建设一个集文化活动、村民健身、科技培训为一体的村级文化活动中心,室内设有图书阅览室、村民娱乐室、社团活动室、多媒体培训室、卫生间等,提高村民思想文化水平、提高村民文化素质,丰富村民的精神世界。 (二)建设内容 1、图书阅览室 ●建设标准:使用面积为40~50㎡。 ●可设书籍分区:专业类、儿童读物类、政治法律类、经济军事类、教育文化类、语音 文学类、艺术类、历史类、自然科学类、亲子育儿类、家居生活类、小说类、综合类、杂志类等。 ●设置捐赠公益区:号召社会热心人士及相关机构,把社会上的一些闲置书籍,捐赠给 乡村,并有序组织志愿者前往乡村与孩子们交流,改善乡村教育资源匮乏的现状。 ●设置课后辅导区:学生的课后的互帮互助辅导区域,高年级学生帮助低年级学生,学 习成绩好的学生帮助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学生之间的自我交流。 ●功能:为村民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供便利场地。 ●内部设施: 1.书籍类:

2.物品物质类: 概念图:(可变换公益区、辅导区)

2、村民娱乐室 ●建设标准:使用面积30~40㎡。 ●分区:象棋区域、围棋区域、麻将区域、扑克区域、饮用水区等。 ●功能:为乡民提供棋牌休闲娱乐的场地。 ●内部设施: 类别规格数量 桌子张6 椅子张30 象棋副3 围棋副3 扑克副5 麻将副2 饮水机个1 预计费用8000元 预留预算3000元用于村民想购买的物资●概念图:(可变换比赛区域)

关于中国航天飞船发展史的调查报告

关于中国航天飞船发展史的调查报告 郴州市九中209班贺虹莎 【摘要】 中国航天事业自1956年创建以来,经历了艰苦创业、配套发展、改革振兴和走向世界等几个重要时期,迄今已达到了相当规模和水平:形成了完整配套的研究、设计、生产和试验体系;建立了能发射各类卫星和载人飞船的航天器发射中心和由国内各地面站、远程跟踪测量船组成的测控网;建立了多种卫星应用系统,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建立了具有一定水平的空间科学研究系统,取得了多项创新成果;培育了一支素质好、技术水平高的航天科技队伍。 【关键词】中国航天, 飞船发展史,稳定发展. 【正文】 一、简介中国航天发展史 1956年10月8日,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钱学森任院长。 1964年7月19日,中国第一枚内载小白鼠的生物火箭在安徽广德发射成功,中国空间科学探测迈出了第一步。 1968年4月1日,中国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成立,开始选训宇航员和进行载人航天医学工程研究。 1970年4月24日,随着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在酒泉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 1975年11月26日,首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3天后顺利返回,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 1988年9月7日,长征4号运载火箭在太原成功发射了风云1号A气象卫星。

1990年4月7日,“长征3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美国研制的“亚洲1号”卫星,中国在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市场中占有了一席之地。 1990年7月16日,“长征”2号捆绑式火箭首次在西昌发射成功,为发射载人航天器打下了基础。 1992年,中国载人飞船正式列入国家计划进行研制,这项工程后来被定名为“神舟”号飞船载人航天工程。 1999年11月20日,中国成功发射第一艘宇宙飞船--“神舟”试验飞船,飞船返回舱于次日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区成功着陆。 2001年1月10日,中国成功发射“神舟”2号试验飞船,按照预定计划在太空完成空间科学和技术试验任务后,于1月16日在内蒙古中部地区准确返回。 2002年3月25日,中国成功发射“神舟”3号试验飞船,环绕地球飞行了108圈后,于4月1日准确降落在内蒙古中部地区。 2002年12月30日,中国成功发射“神舟”4号飞船。 载人航天工程又称“921工程”,是党中央国务院1992年1月做出决策并开始实施的重大工程。1999年月11月成功发射了第一艘无人飞船,随后又成功发射了3艘无人飞船,2003年10月15日,航天英雄杨利伟乘坐神舟5号飞船胜利完成了我国首次载人飞行,实现了中华民族“飞天”的千年梦想。 2005年10月12~17日,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圆满完成神舟六号飞行任务,中国载人航天实现了2人5天、航天员直接参与空间科学实验活动的新跨越,中国成为继俄罗斯和美国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2008年9月25日~28日,航天员翟志刚(指令长)、刘伯明和景海鹏圆满完成神舟六号飞行任务。因为有人出舱活动时,必须要有三个人协同完成。2008年9月27日16点30分,景海鹏留守返回舱,另外两人分别穿着中国制造的“飞天”舱外航天服和俄罗斯出品的“海鹰”舱外航天服进入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兼任气闸舱的轨道舱。翟志刚出舱作业,刘伯明在轨道舱内待命,实现了中国人历史上第一次的太空漫步。 2011年11月1日~17日,神舟八号飞船发射。神舟八号无人飞船,是中国“神舟”系列飞船的第八艘飞船,于2011年11月1日5时58分10秒由改进型“长征二号”F遥八火箭顺利发射升空。升空后2天,“神八”与此前发射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进行了空间交会对接。组合体运行12天后,神舟八号飞船脱离天宫一号并再次与之进行交会对接试验,这标志着我国已经成功突破了空间交会对接及组合体运行等一系列关键技术。2011年11月16日18时30分,神舟八号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成功分离,返回舱于11月17日19时许返回地面。

中国载人航天的历程.

中国载人航天的历程 中国进行载人航天研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初。在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上天之后,当时的国防部五院院长钱学森就提出,中国要搞载人航天。国家当时将这个项目命名为“714工程”(即于1971年4月提出),并将飞船命名为“曙光一号”。然而,中国在开展了一段时间的工作之后,认为无论是在研制队伍、经验方面,还是在综合国力、工业基础方面搞载人航天都存在一定的困难,这个项目就搁到了一边。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上天之后,开始了东方红二号、中国载人航天的历程 东方红二号甲、东方红三号等多颗通信卫星的研制工作。进入80年代后,中国的空间技术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具备了返回式卫星、气象卫星、资源卫星、通信卫星等各种应用卫星的研制和发射能力。特别是1975年,中国成功地发射并回收了第一颗返回式卫星,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继美国和前苏联之后第三个掌握了卫星回收技术的国家,这为中国开展载人航天技术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92年1月,中国政府批准载人航天工程正式上马,并命名为“921工程”。在“921工程”的七大系统中,核心是载人飞船,载人飞船则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为主来进行研制。“921工程”正式上马时中央就提出了“争8保9”的奋斗目标,即1998年要在技术上有一个大的突破,1999年要争取飞船上天。中国唐家岭航天城,为中国的载人航天工程完成载人航天的任务做了物质条件的保证。1999年11月20日,中国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神舟”一号飞船在酒泉起飞,21小时后在内蒙古中部回收场成功着陆,圆满完成“处女之行”。这次飞行成功为中国载人飞船上天打下非常坚实的基础。2001年1月10日,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了“神舟”二号飞船。2002年3月25日,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了“神舟”三号飞船。2002年12月30日,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神舟”四号无人飞船。2003年10月15日9时整,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9时9分50秒,“神舟”五号准确进入预定轨道。这是中国首次进行载人航天飞行。乘坐“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执行任务的航天员是38岁的杨利伟。他是我国自己培养的第一代航天员。在太空中围绕地球飞行14圈,经过21小时23分、60万公里的安全飞行后,他于16日6时23分在内蒙古主着陆场成功着陆返回。2005年10月12至17日,我国成功进行了第二次载人航天飞行,也是第一次将我国两名航天员同时送上太空。10月12日9时零分零秒,发射神六飞船的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点火。航天员出舱实验 火箭在点火4秒钟后升空,轰鸣声回荡在戈壁滩上空。这是长征火箭第88次发射。点火第12秒,火箭向东稍偏南的方向实施程序拐弯。此时,火箭距地面高度为211米。点火第120秒,火箭抛掉逃逸塔,这是火箭第一个分离动作。点火第159秒,火箭一二级分离成功,一级坠落。此时,火箭已经飞过了平流层和中间层,正在接近大气层边缘。点火第200秒,整流罩分离成功。飞行中,整流罩能保护飞船免受热和气流的作用。此时,第二级火箭已飞出稠密大气层,飞船不再需要整流罩的保护了。指挥员宣布:飞船飞行正常。指挥员宣布,飞船遥测信号正常,雷达跟踪正常。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着陆场系统全面启动。雷达发现飞船目标,雷达跟踪正常。2008年9月25日,我国第三艘载人飞船神舟七号成功发射,三名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顺利升空。27日,翟志刚身着我国研制的“飞天”舱外航天服,在身着俄罗斯“海鹰”舱外航天服的刘伯明的辅助下,进行了19分35秒的出舱活动。中国随之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空间出舱活动技术的国家。2008年9月28日傍晚时分,神舟七号飞船在顺利完成空间出舱活动和一系

世界科学中心转移的时空特征及学科层次析因_上_

世界科学中心转移的 时空特征及学科层次析因●河南师范大学科技与社会研究所冯烨梁立明3 (上) 一、引言 20世纪30年代,美国科学社会学家R?默顿运用定量研究方法研究了科学兴趣中心转移的现象。到50年代,英国科学家J?贝尔纳和W?丹皮尔先后研究了科学活动的分期与科学活动中心转移的规律。不过,他们使用的都是定性研究方法。受默顿所用方法和贝尔纳研究选题的启发,日本科学史家汤浅光朝在科学活动中心转移的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基于Heibonsha编纂的“科学和技术编年表”和Webster的人名词典,运用统计方法,汤浅发现了世界科学中心转移的量化规律,科学学上称之为“汤浅现象”。我国著名的科学计量学家赵红州有关汤浅现象的研究是独创性的。1974年他在河南罗山干校时,曾用《复旦大学学报》所载的“自然科学大事记”,独立地发现了科学活动中心转移的现象。赵红州还分析了各国成为科学中心的原因,以及科学自身发展的内部动因———社会的科学能力。他提出了当采学科的概念,相关研究更是开创性的。 在我国,汤浅现象一直是科学史、科学学、科学哲学和科学社会学等方面工作者非常感兴趣的课题。80年代我国曾出现“汤浅现象”热,取得了一批创新性成果。刘则渊和王海山合作,运用统计方法揭示了哲学高潮与科学中心转移的历史过程及其相互关系。统计结果表明,每一国家科学高潮到来之前都出现一个哲学高潮,揭示了哲学革命是科学革命的前导。刘则渊还探讨了世界科学活动中心转移过程中思想、政治、科学、工业的波动循环规律。查有梁用统计分析考察教育革命高潮与科学中心的关系。陈文化得出科学活动中心转移及一门学科活动中心转移的客观规律。这些研究从不同的角度入手,以定量形式揭示了产生汤浅现象的内因与外因。到了90年代,仍有许多学者研究汤浅现象。 有关科学中心转移规律的研究的确是一个诱人的课题,我们一直在关注其研究进展。近年来得到两本美国出版的年表,一本是科学史年表,另一本是科学与文化史年表。两本年表均含有数以万计的数据,数据量远远超过汤浅和赵红州等人所使用的年表,这使我们萌生了再次研究汤浅现象的念头。国内外学者对该问题方方面面的研究更启发我们应将研究重点放在综合分析科学中心与学科中心、当采学科及各国优势学科 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9670030) 4

世界科技中心的转移与中国的机遇

自然辨证法论文 世界科技中心的转移与中国的机遇 院系名称: 专业班级: 学生姓名: 学号: 二○一三年十一月

世界科技中心的转移与中国的机遇 摘要: 历史上世界科技中心发生多次转移。研究世界科技中心的转移,并不只为知晓那段辉煌的历史,为的是抓住世界科技中心转移的脉搏;创造和抓住新的机遇,不再错过时代赋予的使命,努力让自己的祖国在新的机遇和竞争中站得更高,望得更远而屹立于世界科技强国之林。 关键词: 科技中心;转移;原因分析;中国机遇

一、世界科技中心转移的介绍 1、古老的中国曾经是古代世界科技和经济的中心。 中国、巴比伦、埃及和印度被人们称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其中中国是唯一保持完整文化传统的国家。如果说奴隶社会的科学文化高峰在古希腊罗马时期,那么封建时代的科学技术高峰则在中国。历史上的中国封建统治者,从未给予科技足够的重视,从事科技活动的工匠和技师一直处于社会的最低层。长期实行的科举制度客观上影响了知识分子对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重视,严重地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儒家的一些道德观念,如中庸之道,影响人们的探索和创新。在这样的政治和社会舆论环境下,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慢慢地降下来,明清时期,虽然也出现过徐霞客、李时珍、宋应星等一些科学家,但总体来说科技和经济逐步衰落下来,并且很快被欧洲超过。 近代科学开始于14—16世纪,伴随着文艺复兴而诞生。它始于意大利,并扩散到欧洲其他国家。自此,世界舞台上发生了一次又一次科学中心的转移:第一次科学中心在意大利(1504—1610):第二次科学中心在英国(1660—1750);第三次科学中心在法国(1760—1840);第四次科学中心在德国(1875—1920);第五次科学中心在美国(20世纪)。 2、意大利曾经是世界近代科技和经济的第一个中心 从公元5世纪到15世纪,欧洲上空弥漫着乌云,教会和骑士横行,人们愚昧无知,社会停滞不前,科学家被禁锢在牢笼里,科学的发现被说成是对上帝的诬蔑,史书上把这漫长的近1000年的历史称为黑暗时代。从13世纪开始,中国四大发明陆续传入欧洲,对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乃至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起了催产作用。在这一段时期中,资本主义在欧洲地中海沿岸开始萌芽,西方以意大利为代表,新兴资产阶级掀起文艺复兴运动,反封建、反神学,出现思想解放高潮,并出现了一批号召人们从中世纪的精神桎梏中解放出来的思想家,如《神曲》的作者但丁。也出现了一批著名的科学家,他们强调通过实验和观察来认识自然、认识世界,反对片面地依靠逻辑推理来认识事物。例如,反对把地球看成是宇宙中心的哥白尼,开创实验科学的伽利略。东方的科技成果产生了西方近代科学,近代科技的第一个中心在意大利形成。科技的大发展推动了意大利的经济发展,当时意大利的商业和航运业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也成为世界经济的中心。

中国载人航天技术的发展及其意义

航天技术的发展及其意义 俗话说,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人类在漫长的社会进步中不断扩展自身的生存空间。现在,人类的活动范围已经历了从陆地到海洋,从海洋到大气层空间,再从大气层空间到太空的逐步发展过程。人类活动范围的每一次扩展都是一次伟大的飞跃。 一中国载人航天技术的发展 很久以前,人类就有飞出地球、探知太空奥秘和开发宇宙资源的愿望,我国古代的不少神话故事便是突出的反映。以下就是我国几年来载人航天的发展历程: 1956年10月8日,我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钱学森任院长。1958年4月,开始兴建我国第一个运载火箭发射场。 1964年7月19日,我国第一枚内载小白鼠的生物火箭在安徽广德发射成功,我国的空间科学探测迈出了第一步。 1968年4月1日,我国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成立,开始选训航天员和进行载人航天医学工程研究。 1970年4月24日,随着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在酒泉发射成功,我国成为世界上第5个发射卫星的国家。 1975年11月26日,首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3天后顺利返回,我国成为世界上第3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2005年是我国返回式卫星成功发射30周年,截至9月,我国已经成功发射22颗返回式卫星。利用返回式卫星开展的科学试验成果,已在国民经济发展的很多领域广泛运用。 1979年,远望1号航天测量船建成并投入使用,我国成为世界上第4个拥有远洋航天测量船的国家。目前我国已形成先进的陆海基航天测控网,由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西安卫星测控中心、陆地测控站、4艘远望号远洋航天测量船以及连接它们的通信网组成,技术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1985年,我国正式宣布将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投入国际商业发射市场。1990年4月7日,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美国研制的“亚洲一号”卫星,截至目前已将27颗国外制造的卫星成功送入太空,我国在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市场中占有了一席之地。 1990年7月16日,长征2号捆绑式火箭首次在西昌发射成功,其低轨道运载能力达9.2吨,为发射载人航天器打下了基础。 1990年10月,载着两只小白鼠和其他生物的卫星升上太空,开始了我国首次携带高等动物的空间轨道飞行试验。试验的圆满成功,为我国载人航天器生命保障系统的设计以及长期载人太空飞行获得了许多宝贵数据。 1992年,我国载人飞船正式列入国家计划进行研制,这项工程后来被定名为神舟号飞船载人航天工程。神舟号飞船载人航天工程由神舟号载人飞船系统、长征运载火箭系统、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飞船发射场系统、飞船测控与通信系统、航天员系统、科学研究和技术试验系统等组成,是我国在20世纪末期至21世纪初期规模最庞大、技术最复杂的航天工程。 1999年11月20日、2001年1月10日、2002年3月25日、2002年12月30日,我国先后4次成功发射神舟一号至四号无人飞船,载人飞行已为时不远。

我国载人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

我国载人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 载人航天的发展: (1)1992年中国政府作出实施载人航天的战略决略; 我国进行载人航天研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初。在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上天之后,就开展过有关载人航天的研究,当时,曾将飞船命名为“曙光一号”。但是,在进行了一段时间的工作以后,鉴于各方面的条件尚不成熟,这个计划被迫搁浅。 进入80年代后,伴随着我国空间技术的快速发展,在已经具备返回式卫星、气象卫星、资源卫星、通信卫星等各种应用卫星的研制和发射能力以后,又成为了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回收技术的国家,这为我国开展载人航天技术的研究打下了坚实基础。于是,载人航天的问题又一次被提了出来。在国家“863”计划提出时,就专门成立了一个专家组来从事这项工作的论证。 在经过多年的反复论证后,1992年1月,中国政府批准载人航天工程正式上马。这是中国航天史上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系统最复杂、技术难度最高的工程。该工程有七个分系统组成,包括宇航员系统、飞船的应用系统、载人航天飞船系统、运载火箭系统、发射场系统、测控系统、着陆场系统。其中,载人航天飞船系统是核心,包括轨道舱、返回舱、推进舱。 按照计划,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将分三步实施。第一步,发射无人和载人飞船,将宇航员安全地送入近地轨道,进行适量的对地观测和科学实验,并使宇航员安全返回地面。第二步,实现宇航员出舱太空行走以及完成飞船与太空舱的交会对接,并发射长期自主飞行、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实验室,尽早建成完整配套的空间工程系统。第三步,建造大型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站。 (2)1999年起,“神舟”号飞船4次无人飞行成功;

“神舟”一号飞船: “神舟”一号飞船于1999年11月20日6时30分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由新型长征运载火箭发射升空,飞船返回舱于次日15时41分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区成功着陆。 这次发射首次采用了在技术厂房对飞船、火箭联合体垂直总装与测试,整体垂直运输至发射场,进行远距离测试发射控制的新模式。我国在原有的航天测控 1 / 4 网基础上新建的符合国际标准体制的陆海基航天测控网,也在这次发射试验中首次投入使用。飞船在轨运行期间,地面测控系统和分布于公海的4艘“远望号”测量船对其进行了跟踪与测控,成功进行了一系列科学试验。 作为我国航天史上的又一里程碑,“神舟”一号飞船的成功发射与回收,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技术获得了新的重大突破,使我国载人航天事业的发展迈出了重要一步。 “神舟”二号飞船: “神舟”二号飞船于2001年1月10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飞船返回舱在轨道上飞行7天后成功返回地面。“神舟”二号飞船是我国第一艘正样无人飞船。飞船由轨道舱、返回舱和推进舱三个舱段组成。与“神舟”一号试验飞船相比,“神舟”二号飞船的系统结构有了新的扩展,技术性能有了新的提高,飞船技术状态与载人飞船基本一致。 “神舟”二号首次在飞船上进行了微重力环境下的空间生命科学、空间材料、空间天文和物理等领域的实验,其中包括:进行半导体光电子材料、氧化物晶体、金属合金等多种材料的晶体生长;进行蛋白质和其他生物大分子的空间晶体生长;开展植物、动物、水生生物、微生物及离体细胞和细胞组织的空间环境效应实验等。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