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农村土地资源浪费的现状与对策(张卫宁)

农村土地资源浪费的现状与对策(张卫宁)

农村土地资源浪费的现状与对策(张卫宁)
农村土地资源浪费的现状与对策(张卫宁)

我国农村土地资源的问题与对策①

中文摘要:我国土地资源浪费严重,在人地矛盾激化的今天,如何节约土地资源成为关键。本文着重论述被城市规划所相对忽略的农村土地资源的利用,并且提出可能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土地资源,城乡规划,农村土地利用状况,宅基地,城乡统筹发展

引论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是人类社会得以发展的重要物质保证。合理地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对于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建设发展的中心在城市规划区内,农村居民点的建设由于缺少资金和规划引导,加之管理不到位,基本处于自发状态,导致农村土地资源浪费严重。与此同时,许多发展较快的地区,土地供给却不能满足各项建设的需求,土地供需矛盾日益尖锐。我国“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指出,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要“搞好乡村建设规划,节约和集约使用土地”。国土资源部紧接着也发出了《关于规范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试点工作的意见》以及《关于依法依规管理节约集约用地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通知》。因此,如何节约农村土地资源成为关键,探索针对各地区人口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和当前农村土地利用资源的现状与问题,寻找适应国情的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道路,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城市和农村土地资源集约利用的潜力对比

我国对城市市民与农村人口的居住用地规定了不同的政策,城市市民的居住用地使用权的获得是通过购买或租房实现的,而农村则采用“宅基地”政策,农民通过合法程序可以获得集体土地使用证。二者不仅获得方式不同,人均用地的标准不同,其对土地的使用期限也不同。通过对比研究,便可发现,农村宅基地具有极大的挖掘空间。

(一)中国的农村和城市的居住用地面积对比

数千年来,农村的建设布局方式从未改变,一直保持着相对粗放的土地利用方式。农村居民习惯了以单门独院和平房为主的居住方式,浪费了大量土地。我国历年城市与农村人均居住面积对比见表1。表1及表2显示,我国历年城市与农村人均居住面积有逐年增长的趋势,但农村始终较城市高出2-3倍。1998年城市人口为37942万,人均居住面积达9.3平方米,而农村人口为86868万,占总人口69.6%,人均居住面积达23.7平方米。以山西省为例,1996年5个地级市人均占地119平方米,农村人均占地则达192.93平方米。

①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投资系副教授,张卫宁

表1我国历年城市与农村人均居住面积对比单位:平方米/人

资料来源:中国中小城市网

表2 农村居民家庭住房情况

有调查,济宁市农村总人口526万人,农村居民点用地130.5万亩,人均居住用地164平方米,大大超过国家、省规定的人均120平方米标准。①据统计,我国村镇建设用地总量是我国城市建设用地总量的约4.6倍,农村居民点用地高达16.4万平方米,接近河南省的总面积,人均用地185平方米,远远超过国家规定的150平方米水平。农村土地利用集约化程度偏低在全国各地都比较突出。北京市2003年农村居民点占地面积842平方米,人均建设用地面积达到265 平方米左右。根据苏州卫星影像的判读,苏州人均建设用地面积达到206平方米,均大大高于国家标准(50-150平方米/人)②。城市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加,客观上要求城市建设用地增加。因此必须通过城乡统筹规划以优化土地资源配置。

(二)产业结构变化造成的闲置土地状况

改革开放30年,中国经历了沧海桑田般的巨变。昔日农田,往往己是高楼林立。来自建设部的统计数字显示,到2007年底,中国城镇人口己从改革开放之初的1.7亿人达到5.77亿人,城镇化水平也从不到18%增长到近44%。

中国已经进入快速城市化时期,农村居民基础人群大量涌进城市,就业结构发生根本变化,导致农村住宅空置,人口结构老年化,农民职业非农化等现象普遍存在,大量农村土地闲置,出现了“空心村”;与此同时,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腰包鼓起来的村民们都把新房建到公路附近等交通便利处,致使不少院落、老的住宅都是“人去房空”,新房子又把正在耕种的良田侵占。从村外看,新房一排一排、红墙绿瓦;到村里看,旧屋一座一座、残垣断壁、污水肆流!“说村不是村,有院没有人。地不是地,草有半人深”,就是“空心村”的真实写照。这种外实内空的“空心村”,在全国大部分地区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而且不少地区的农村正在加速走向“空心化”。据《对湖南永州市农村的调查与思考》中作者老家所在的毛坪头村约300户,从1995年以来,建了约250座新屋,其中70%以上是占用良田或耕地建成的,而对老屋进行改造或拆掉重建的不到30%,村中目前废弃的老屋(无人住或只作废旧物品存放地)大约70-80间,这些老屋连同其间的路和公共活动区占地约80亩(老屋都比较大)。临近的土桥头村约500户人家。从1995年以来,共建了约400座新屋。由于该村靠山,故占用的良田或耕地数较之毛坪头村为少,但新屋大多数是环村往外扩张的,对于老屋的改造或重建亦不到30%,该村的老屋大约130间,占地约150亩。而调查的同乡的另外两个小村(每村的户数都不到100)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空心村”现象。其他镇及临近县的村落也普遍存在“空心村”现象,而且“空心化”比例前面的调查所得基本类似。笔者上网查询关于“空心村”现象的相关

①朱绍昌.济宁市合村并点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实践[J].中国土地,2006(5)

②朱郁郁孙娟.迁村并点的思考,规划50年——200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信息,可以看出我国大部分地区的“空心村”现象都比较严重,如:邯郸县90%以上的村不同程度地存在“空心”现象……据统计,全县225个村中,“空心村”面积竟有2万余亩,占村庄总体面积的1/3左右。再如:河南省存在大量的“空心村”、闲置砖瓦窑和工矿废弃地。据相关部门调查,此类闲置荒废土地,河南省就有200万亩以上。还有:济南市农村居民点内部闲置土地比重高,土地利用率低,据有关部门进行的不完全统计显示,全市农村居民点内部约有10.66%的土地处于闲置状态,总计达6814公顷……而且,情况大部分都和前面的调查总结相似。

“空心村”造成了土地资源的巨大浪费。河南省闲置的“空心村”土地达250万~300万亩,这些土地如果有效利用起来可以满足该省3~5年的经济发展用地需求,如果作为国家基本耕地保护起来并投入农业生产,可以增加60万户农民的耕地需求,每年至少增收150万吨粮食(按水稻计算)①。这仅仅是一个省的保守估算,全国的情况可见一斑。

综上所述,农村有很多闲置的土地,近年来还在不断堆积,远远多于城市中可以集约利用的土地。要做到集约利用土地,缓解人地矛盾,事半功倍的方法是从农村抓起,进行资源整合,化零为整。

二、农村土地资源浪费现状及问题分析

全国有2亿多农村家庭,几乎每一个家庭的宅基地(包括庭院)面积都是城市住房面积的3倍以上。国家的宅基地划拨标准是每户0.25~0.3亩之间,也就是200平方米左右。②同时宅基地上的建筑基本为平面展开的单层或双层,不像城市的商品住房都是至少多层的高密度建筑,这导致了城市人口住宅占地面积等于实际居住面积除以住宅层数。农村人均住宅占地面积与城市人均住宅占地面积严重失衡。主因在于农村土地中宅基地的政策导致大量土地浪费。

然而不仅如此,“空心村”的出现导致的大量宅基地的闲置以及“宅基地的批新不丢旧”,已经成为农村土地资源浪费的元凶。

(一)问题1:闲置

大量宅基地闲置的主要原因在于大量“空心村”的出现。空心村的大量出现,则是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已经进入快速城市化时期,每年约有400万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同时我国目前有 1.2亿进城务工农民,进城务工人员已经占我国制造业和服务业人员总数的50%以上。农村居民基础人群大量涌进城市,而富裕起来的农民纷纷进城购房定居,成为城市居民,他们通过合法途径取得的农村宅基地却不能公开合法地转让出去,处于闲置状态,造成了资源浪费。

据2004年对四川省双流县中和镇的典型调查看,该镇新民、朝阳、化龙三个村地处中和镇城区外缘,城镇化水平较高,三个村的基本情况见表3。

表3 双流县中和镇宅基地情况调查表

①范远超,“空心村”掏空了农村,生态警世录

②范远超,“空心村”掏空了农村,生态警世录

从表3可以看出,三个村土地利用粗放,土地空置面积大,房屋空置率高。村内空闲地总面积260.4亩,占居民点用地总面积的30.8%;空置住宅468户,空置比例为19.4%。空置住宅面积83.71亩,占宅基地总面积的14%。

与此同时,宅基地超标准占地现象普遍、比例较大。中和镇三个村超标准占地总面积251.6亩,占宅基地总面积的42.7%.人均村民居住用地67.87平方米,是当地宅基地面积标准的2.7倍。

(二)问题2:批新不丢旧

根据现行法律法规规定,农村宅基地由村集体组织按各省规定的户均标准,从村集体所有的土地中采用无偿、无使用年限的方法划拨给村民使用,村民对宅基地只能自用,不能进入土地市场进行公开转让,也不能用于抵押或出租。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现行的农村宅基地管理制度已引发了许多问题。

1. 农村宅基地管理比较混乱,“一户多宅”现象严重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六十二条规定,农村村民一户只能拥有一处宅基地,其宅基地标准不得超过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定的标准。但由于基层政府对农民建房缺乏正确的引导和管理,再加上采用的是无偿、无期限的使用制度,出现了农民超标准占用宅基地建房和未经土地管理部门批准任意在承包责任地上建房,建了新房也不愿意交出闲置下来的老宅基地。

由于大部分农村缺少科学严密的村镇规划,村组干部对村内的空闲地和旧宅基地,未能及时进行开发整理,长时间由原户居住,同时对这些占新不退旧的村民没有建立约束制度。在对西南航空港街道办事处桂花堰社区的调查中①,发现这个社区普遍存在着“一户多宅”的现象:由于自己的耕地已经被征用,而耕地的失去也使农户普遍认为自己还居住在耕地附近老的宅基地里已经毫无意义,为了自己更好的找到就业机会和做生意的机会,他们由村里规划统一搬到了现在居住的居民小区,与此同时老的宅基地村集体组织也并没有进行收回和开发利用。

①付娆,“农村宅基地:主要问题与对策建议――对四川省双流县的实证分析”《农村经济》2008、1

据《北京农民宅基地与房产制度研究》课题组对北京市青云店镇的调查统计,该镇户均宅基地1.2亩,户均1.15个宅院(按“一户一院”标准,超出1400宗)。经综合统计,该镇超标准占地面积占宅基地总面积的59%。在调查中①,我们发现随着农村居住条件的改善,农民出现了建房搞潮,农村宅基地一户多宅现象也逐渐成为宅基地管理中较为突出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用地秩序。出现大量的新宅基地建成并居住,但旧宅基地依旧占用;新宅基地建成,旧宅基地废弃,旧房屋未拆除或部分拆除。

2.法制意识淡薄,把土地的使用权误认为所有权

实际上,自从1993年国家取消宅基地有偿使用费、宅基地超占费后,许多农民已经不知宅基地使用权与所有权的区别了。由此造成了建房的随意性,建筑设计和选址不合理,房屋四周空余地过大,加上“空心村”造成的大量闲置宅基地,使得农村实际户均宅基地面积远远超标。有些地方平均每户宅基地达3亩,是国家宅基地划拨标准的10倍。如果仅按每个农户占地0.5亩来算,每户浪费土地0.25亩,2亿农户就浪费了0.5亿亩土地,这是一个巨大的数字。1996~2005年全国耕地从19.5亿亩减少至18.31亿亩,十年间净减1.19亿亩,平均每年减少1000余万亩。而从2亿农户的宅基地面积对比看出,治理“空心村”,整顿规划村庄建设,可以节约出数量惊人的土地。以河南省周口市为例,目前这个市农村户均宅基地0.8亩,如果降到河南省要求的0.25亩的水平,可整理出土地96万亩,相当于一个百万人口大县的耕地面积。

有调查显示②,农民对宅基地所有权的认识是模糊的,其中,45. 52%的农民认为宅基地是农村集体所有财产,不能买卖;7. 64%的农民虽然也承认宅基地是农村集体所有财产,但主张可以进行买卖;另有21. 26%的农民则认为宅基地为个人私有财产,但不能买卖;24. 58%的农民的看法为宅基地为个人私有财产,应该可以买卖。与此相类似的是,农民对房屋所有权的认识也是不清晰的,51. 16%的农民认为自己的房屋与城市居民住房一样,可以自由买卖;8. 97%的农民虽然认为自己的房屋与城市居民住房不一样,但应该能够自由买卖;9. 63%的农民认为自己的房屋与城市居民住房不一样,必须经过村集体办手续才能买卖;只有30. 23%的农民认为自己的房屋与城市居民住房不一样,不能自由买卖。长期以来,由于国土资源法律法规、政策宣传不到位,部分农民对居住了多年宅基地便产生了私有观念,认为宅基地是私有财产,自己的宅基地归自己所有,可以出租和买卖,其他任何人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不得收回。

与此同时有些村没有村镇建设规划或虽有规划但无控制性详规或村委村民规划意识淡薄,规划仅挂在墙上未落到地上,从而使规划失去了控制和指导作用,农村村民建房随意性很大。现在公路沿线用地绝大多成线形与公路平行布局,公路建在哪里房子就搬到哪里,形成了马路村。一些群众认为在公路边方便又有升值空间,沿路建房风气盛行;而有些基层干部为了反映新农村建设的政绩,对公路沿线建房加以鼓励扶持。导致越权审批、以地生财现象突出。部分乡镇对辖区内公路沿线土地,自行与村组户签订征用合同,然后由政府统一出售给农民用于建房,只将其中少量土地款拨付给乡镇国土资源所,用于办理集体土地使用手续。由于办理土地征用手续的资金缺口较大,土地使用手续便不了了之,导致一此异地建房的农民,成为新的违法用地农户。同时,农户认为只要向政府缴了税费,就得到了政府许可,有问题那也是政府的问题,给国土部门查处带来诸多不便。

目前普遍存在于农村宅基地建设中的违法现象多是不批就建、边批边建或少批多占。来自于《北京农民宅基地与房产制度研究》课题组对北京市青云店镇的调查统计:“超批多建”

①付娆,“农村宅基地:主要问题与对策建议――对四川省双流县的实证分析”《农村经济》2008、1

②付娆,“农村宅基地:主要问题与对策建议――对四川省双流县的实证分析”《农村经济》2008、1

占56.9%,超批面积为全镇宅基地总面积的49%,“私搭乱建”占8.3%,占地面积为宅基地总面积的7%①。“建新不拆旧”占3.5%,多占宅基地面积为宅基地总面积的3%。

3.集体土地资产流失严重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客观存在的土地市场供求关系使农村宅基地转让无法制止,但现行法律法规又不允许农村宅基地流转,导致当前农村宅基地转让多为私下进行,一度造成小产权房成为无法回避的社会问题。

山东省经济学院不动产法研究中心在2006年假期曾组织学生对全省农村宅基地使用和流转情况进行了抽样调查,涉及17地(市)的42个县、42个村庄。调查结果显示,总计51.3%的村庄实际存在着住宅出租情况,出租户数在10户以上的村庄占30%;总计68.9%的村庄实际发生过住宅出卖情况;实际出卖住宅10户以上的村庄占26.5%;其中,75%城乡结合部地带的村庄实际发生过住宅出卖情况,实际出卖住宅户数在10户以上的占43%。调查说明:山东农村住宅出租、出卖的情况也比较普遍。

而在经济发达地区,农民宅基地和房屋流转已十分活跃,因经济利益驱动、农民与市民需求互补、农村景观和生态吸引力等原因,宅基地买卖、出租、抵押等形式的流转己大量存在,形成了以自发流转为特征的农民宅基地隐形市场。有一个课题组对北京市朝阳、昌平和怀柔三个区各选择的1-3个村的典型调查看,宅基地流转已占宅基地总数的1 0%左右,有的甚至高达4 0%以上②。造成宅基地隐形交易频繁,集体土地资产流失严重。随着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性,面对旺盛的用地需求,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之下,集体土地成为城镇有限存量土地市场的重要补充,农民宅基地使用权的自发流转越来越普遍,宅基地隐形市场己成一定规模。但由于立法的滞后,宅基地市场管理处于失控状态,在地下交易中大量本属于集体所有的宅基地收益落入个人的腰包,造成了集体土地资产的大量流失,冲击了国有土地出让市场,影响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一定程度上造成土地供求关系的失衡。据北京市大兴区国土房管局统计,该区2004年1月一8月发生的关于宅基地诉讼案件占土地行政诉讼案件的81%。据大兴区人民法院统计,该法院2004年1月一10月共受理宅基地诉讼案件35例,占总受理案件的48%。据河北省唐山市信访部门统计,2002年10月至今,因宅基地纠纷而引发的信访案件占总数的60%以上。

三、解决农村土地资源浪费的对策

(一)国外经验

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之前,为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用地,以美、英、法、日、韩等国为代表的工业化国家大多采用规定建筑容积率和建筑密度指标的方法加以限制,此后逐渐由专注城市建设转向兼顾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现在,则着重从土地规划的编制与实施管理方面控制城市的占地规模,引导充分利用空闲地和地下空间,从严限制占用农田,强调景观生态和环境保护的建设。

美、日、韩三国通过民法、土地法、建筑法等法律制度,规范人们在土地取得、保有、使用、处分方面的行为,限制过度占有,促进节约集约使用,禁止囤积投机。例如在土地取

①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地政研究中心,“我国城市郊区宅基地问题研究”《中国土地》.2007第1期

②魏玉栋,“俺那宅基地儿--对我国农村宅基地现状的调查”《百姓》2008,02

得和占有方面,对主体条件、客体数量、类别及其位置都有法律规定,并且对发展公共事业和保障社会利益的土地需求给予适当的优待;在土地使用方面,禁止撂荒和闲置浪费,详细规定用途、建筑高度、建筑密度、容积率和绿地率等;在土地处分方面,禁止投机交易、限制租赁期和自由转租、实行产权转移登记等等。

事实上,无论是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还是新农村建设,国外都有成功的经验和范例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土地整理较早的德国,注重在各项用地比例、不同功能分区的配置,自然景观保护与重塑,建筑等方面研究。前苏联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着眼于居民点体系布局利于未来远景发展,生产、生活的土地配置,利用保护环境。2 0世纪5 0年代,以色列创造了一个等级服务中心的村落布局,适应当时的农业生产力形式,保持家宅与耕地关系,保证乡村服务系统的效率,同时兼顾移民群体的独立居住。20世纪50年代初到70年代,英国开展了大规模的“发展规划”,其政策核心是加强乡村地区的人口的集中,建设中心村。20世纪70年代,韩国以“勤劳、自助、合作”为精神主旨的“新村促进运动”。另外,一些发达国家开展了对“生态村”的研究和实践活动,其目的是追求一种人类的活动不损坏自然环境并融入自然环境,建立一个生态型人居环境和食物生产系统的理想生活模式。如丹麦学者Gilman 提出的生态村,澳大利亚生态学家Mollison提出“永恒文化村(permanent)”,根据日本农村地区受城市影响的不同,Takeuchi等人设计了3种生态村模式。

(二)国内对策

中国庞大的人口数量,有限的土地资源,特殊的政治经济体制导致中国在借鉴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的同时,也应该有自己独特的方法。

1.整理农村居民点,以应对空心村的局面

农村居民点的整理从潜力构成来看,主要由4个部分构成:

①农村宅基地超国家标准面积形成的潜力;

②废弃建筑物压占土地形成的潜力;

③由于我国的村庄建设缺乏规划,村庄内部存在许多空闲地;

④农村居民点内存在零星农用地;

④部分村庄搬迁而形成的整理潜力。

因此,其潜力十分巨大,应该充分挖掘利用。整理农村居民点的总体策略是让广大农村居民点在现阶段新一轮建设和翻新的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框架之中,形成一个等级规模合理,空间分布适宜,交通联系便捷,各项市政公用设施服务经济和城镇生活质量处处可及的初步现代化的城乡一体化网络。具体策略可采用包入式、迁弃式、归并式和征用式四种策略模式。①

其中,目前备受瞩目的有“迁村并点”的政策——使农民住宅向中心村和集镇集中,配套商品房建设及其他收益项目,解决征地补偿费和其他开支费用,这是目前运行认为较合理的方式之一。除节省土地外,它还有众多好处。结合迁村并点规划,重点建设规模较大的中心村,完善服务设施,提供规模较大的公共服务。同时将人们从生态环境脆弱或者恶劣的地方迁出,既可以改善村民生活条件,也可以保护生态环境。

①方斌,吴次芳,杨遴杰;农村居民点整理个例分析与发展思路探讨,安徽农业科学,Journal of Anhui Agri . Sci. 2007

2.强化土地规划管理,遏制宅基地的滥用

针对目前宅基地管理方面立法滞后且法律效力低的问题,应加强宅基地管理立法体系建设,尽快出台《农村宅基地管理办法》、《集休建设用地流转管理办法》及《土地登记条例》等,明晰宅基地产权,明确宅基地流转、收益分配及宅基地登记发证等问题。

根据国土资源部出台的《关于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的意见》,对如何促进农村土地集约利用,提出了一些可操作、实用的措施。

1)在规划上,明确提出了要合理确定小城镇和农村居民点的数量、布局范围和用地规模。2)在规划实施中,按规划区内区外的不同,分别提出了不同的引导方向。

3)规范了申请报批程序。

4)改革和完善了审批管理办法。

5)强调了大力推进农村建设用地整理,通过整理促进农村土地集约利用。

6)严禁城镇居民在农村购置宅基地

3.加强文化教育,提高法律意识

当前要加强有关农村土地、住宅建设的法律法规宣传,公开审批登记手续,公开收费标准,对符合政策规定的农民现有宅基地和房屋发放土地使用权证和房产证,明确农民资产产权和住宅个人财产权,让农民知道房屋财产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农村土地集约利用的潜力无穷,然而我国多数规划都是隶属城市规划专业的。正如美英法日韩在50年代之后逐渐由专注城市建设转向兼顾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一样,我们也应该在区域以及整体规划的时候做到城乡统筹,从整体着手,避免人均用地的严重不均。相应的,城市规划的学科应该转向更加全面的城乡规划,完善规划的教育体系,促进以后更加完善的城乡规划建设方案的提出。

4.实施城乡规划法,做到城乡统筹发展

统筹城乡发展,以控制小城镇和农村居民点的用地规模,解决城市人均住宅面积和农村宅基地的严重失衡问题,从整体上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可喜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已经于2008年1月1日起实施,取代了以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城乡规划法将统筹城乡建设和发展,确立科学的规划体系和严格的规划实施制度。

在总结现行城市规划法和《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实施经验的基础上,新出台的城乡规划法对规划的制定、实施、修改、监督检查和法律责任作出了比较详细的规定,特别是对乡规划和村庄规划的制定和实施作了明确规定。

根据城乡规划法,包括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在内的全部城乡规划,将统一纳入一个法律管理。目的是“协调城乡空间布局,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为了提高今后城乡规划管理的科学性,城乡规划法还提出:“制定和实施城乡规划,应当遵循城乡统筹、合理布局、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和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此外,为了提高规划的执行力,城乡规划法还完善了法律责任,加大了处罚力度。

从城市规划法到城乡规划法,一字之差,意义深远。建设部部长汪光焘表示,城乡规划法将有利于正确处理近期建设和长远发展、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现代化建设与历史文化保护等关系,促进合理布局,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体现特色,充分发挥城乡规划在

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统筹协调和综合调控作用。①

结语:

在土地资源严重短缺的今天,我们应该认识到在中国面积广袤的农村中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从宅基地中找地,进行整体上的城乡统筹规划,重新整合土地资源,有相当的潜力。

当然,目前有效解决我国农村土地资源浪费无论是在理论研究还是实践工作方面都尚处于初级阶段,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理论研究方面,应进一步加强在新的宏观背景下农村宅基地内涵的研究,并从相关学科中寻求对宅基地管理具有实际指导意义的完善、系统的理论依据。实践工作方面,要加强农村居民点整理的规划和实施工作,同时深入了解当地的经济、历史、文化以及农民的意愿;积极探索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的挂钩中可能出现的土地权属、收益分配等问题的研究;针对不同的经济区域、不同的地形地貌特征以及现有的农村居民点不同的空间形态,探索积极有效的农村居民点整理模式;要加强对农村居民点整理的激励机制、多元融资机制以及如何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等方面的研究,以促进农村土地集约利用。

参考文献:

⑴蔡玉梅.土地利用规划的理论和方法探讨.中国土地科学,2004

⑵陈百明。土地资源学概论.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9

⑶国家环境保护局政策法规司.中国环境保护法规全书(1982 - 1997).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7

⑷师武军.关于中国土地利用规划体系建设的思考.中国土地科学,2005

⑸宋均梅,陈利根. 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与土地集约利用. 农村经济,2006

⑹薛永森,张凤荣. 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方法体系研究.中国土地学会. 21 世纪中国

土地科学与经济社会发展.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2003.

⑺张保华,张二勋.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初步研究.土壤.2002。

⑻张春南.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理论体系研究.行政与法.2005

⑼张红梅,王佳丽. 农村居民点整理的战略思考.乡镇经济.2006(5)

⑽张忠伟.解析美国的土地利用规划制度.国土资源.2005

Situation and solutions of Chinese rural area’s land using

Zhang weining

Abstract:

China has serious land wasting problem currently. When the conflict between man and land resources intensified, how to save and use the land resources efficiently has became the key problem today.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situation of current rural area land using, which has been relatively neglected by Urban Planners and thus has more potential, and

①张晓松杜文景(新华社记者),城乡规划法引领中国进入城乡一体规划时代,经济参考报,2007-10-29

tries to raise possible solutions.

Keywords:

Land Resource; Rural and urban planning; Situation of rural area’s land using; Rural residential land; Farmland conversion

土地利用现状变化情况分析报告

盐都市2007年度 土地利用现状变化情况分析报告 盐都市国土资源局 二○○七年十一月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是国土资源治理的基础性工作,是政府对土地实行跟踪监督治理的一项重要技术手段。我局多年来一直将此项工作作为年度重点工作内容之一。我们在收到省厅《关于转发国土资源部〈关于开展2007年度土地变更调查工作的通知〉的通知》后,迅速将部和省厅的精神传达下去,及时明确此次调查工作重点、总体要求和差不多程序及方法。并在深入学习《通知》精神和全面领会调查要求的基础上,制订了《盐都市2007年度土地变更调查工作方案》,对我市变更调查工作作出部署,明确要求各县(市、区)局必须做到“月清季累”,年末及时变更分幅土地利用现状图,做到数据、图形、实地“三一致”,建立目标责任制,严格考核方法,全面查清实际新增建设用地情况和实际耕地变化情况。同时,加大了质量检查力度,确保调查成果的真实性,做到图、数、实地三者一致。 并先后三次组织各县(市、区)的分管局长、地籍科长和业务骨干进行业务培训,对土地变更调查的资料预备、外业调查、内业

处理、统计汇总、县乡自查、市局检查和成果上报等工作作了明确规定和要求。通过认真实施上述行之有效的措施,我市如期保质地完成了2007年度土地变更调查工作,其成果差不多反映了2007年度土地变化情况。现将我市2007年度土地利用现状变化情况报告如下: 一、土地利用现状及年内变化情况 截至2007年10月31日,全市农用地面积为16737972.2亩,建设用地面积为3455080.2亩,未利用地面积为5265579.6亩,合计总面积为25458632.0亩,折16972.42 KM2。土地利用结构见表1 表1 盐都市土地利用现状面积 单位:亩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主要内容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主要内容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主要内容: 1.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查清城镇以外农村各级范围内各种地类的种类、面积、分布和利用现状;查清村(组)土地权属界线,居民点外的厂矿、机关、团体、部队、学校等事、企单位的土地权属界线和村以上各级行政辖区范围的界线;查清土地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利用状况,满足土地统计的需要、编制国民经济计划的需要、编制土地利用图件的需要。 2.土地权属调查查清楚农村各级的、厂矿、机关、团体、部队、学校等企、事业单位以及河流、湖泊、道路等的土地权属范围、界线和性质、查清各部分土地的归属情况,满足土地登记的需要,保障土地市场安全的需要。 3..特殊调查内容的调查例如,违法用地的调查、基本农田的调查、开发区调查等、确保社会安定、管理有序、政策到位的需要。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基本程序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工作一般分为四个阶段进行。即准备阶段、外业阶段、内业阶段和成果验收归档阶段。 准备阶段分为: 方案准备为了证明调查条件的基本具备,省级土地管理行政主管部门应 当依据国家的调查方案,报请国家级调查领导机构审查。 组织准备 1建立领导机构土地调查是一项工作量很大的调查工作,涉及到各 行各业、各个部门、各个单位,同时所需的技术人员要十分专业,因此 在进行调查工作之前要解决领导和组织问题。 2 组织专业队伍因为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是一项技术性十分强的工 作,良好的专业队伍是保证调查质量的基本条件。 3 技术准备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是一项技术性强、质量要求高的 技术工作,要有规范的作业方案,详尽的技术规程或细则。 制定工作计划根据任务要求和技术规程,结合调查地区的实际条件, 拟定工作计划。 仪器及用品准备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应配备必要的仪器、文具和文具用品。 资料准备其中资料准备包括地形图的收集、遥感资料的收集以及其他一些相关资料的收集。 外业调查是以地形图和航(卫)片等影像图片为底图利用收集到的有用资料,

农村土地资源调查报告

关于农村土地经营管理现状的调查报告 调查时间:2014年9月2日到2015年1月28日 调查地点: 调查对象: 调查目的:主要从农村土地现状及经营规模、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出发,分析研究当前影响农村农业经济的因素及保护农民土地权益的现状,包括主要做法和措施等,提出正确引导和规范农村土地经营、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促进土地规模经营及保护农民的土地权益的意见和建议。 众所周知,土地是人类进行各种生产生活的载体,同时也是一种不可再生的宝贵资产和资源,农村土地尤其耕地是粮食的母亲,它浓缩了千千万万农民的生存权、发展权和保障权。依据《宪法》、《民法通则》、《土地管理法》的规定,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农民集体所有,是一种集体所有制形式。按用途可划分为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农村土地管理就是依照《土地管理法》及相关法律法规行使对农村集体所有土地的保护、开发和利用等行为的管理,对土地违法行为给予行政处罚的行政职能。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农村土地管理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根据调查,我认为普遍存在以下几种现象: 一、“空心村”现象严重,农村新建住房缺乏规划,管理很不规范。 二、矿洞开采破坏土地、污染环境。 三、农村集体土地管理是一种静态管理,没有建立土地市场机制,土地缺乏流动性,土地的资产价值不能显化,土地利用效率很低。 四、农村土地的产权制度不够完善,由此诱发了大量土地违法行为,农民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 那么,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应当如何才能有效的加强农村土

地管理呢? 1.政府有关部门加强对农村土地流转管理工作的监督 农村土地权流转工作是对现有农村生产关系适应新阶段农村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局部调整,是对农村家庭承包制的进一步完善,对土地使用权流转的管理,是农业承包合同管理工作的延续和发展。这些必然要求县、乡(镇)相关的政府部门把农村土地流转管理纳入工作范围内,并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对土地流转管理,规范我县农村土地管理工作。首先是确立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具体范围、原则,规范流转的形式,明确流转的操作程序,规定对违规失范行为的处理办法;第二是规范流转合同,参照农业部第47号令,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统一的农村土地流转合同文本,加强土地流转合同的指导、签订;第三是农经部门要恢复、覆行农业承包合同的签证、仲裁职能。 2.积极探索,不断提升土地流转的开发档次 一是以“三个有利于”原则,探索土地流转形式的多元化。即只要有利于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有利于农户的增收,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不管怎么样的土地流转形式,都可以运用并推广。二是面向市场,努力提升土地流转的开发档次。坚持以土地流转为载体,加快结构调整的步伐,积极将流转的土地区域办成结构调整的“示范园”,办成应用推广新科技的“试验区”,办成财政增长的新型社区。

吕梁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吕梁市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报告 土地是人类的立足之处,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最基本的自然资源,具有多功能的利用价值。土地利用是人类作用于大自然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与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本世纪头20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的矛盾凸显期。必须科学分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深刻把握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要求,充分认识我国土地利用和管理面临新的挑战:农村土地特别是耕地保护的形式日趋严峻。到2020年,我国人口总量预期将达到14.5亿,2033年前后达到高峰值15亿左右,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必须保护有一定数量的耕地;保障国家生态安全,也需要大力加强对其生态功能的农用地特别是耕地的保护。同时,城镇化、工业化的推进将不可避免的占用部分耕地,现代农业发展和生态建设也需要调整一些耕地。但是,耕地后备资源少、生态环境约束大,制约了我国耕地资源补充的能力,农用地特别是耕地保护面临更加严峻的形式。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解决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土地利用问题的有利条件。从土地利用现状看,我国建设用地利用总体粗放,节约集约利用空间较大,为统筹保障科学发展与保护耕地资源提供了基础条件,从国际背景看,经济全球化、科技革命和产业结构升级,有利于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从国内环境看,科学发展观的深入贯彻落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民主法制和整治文明的不断发展,国家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党中央、国务院对土地管理工作的高度重视,有利于加强土地宏观调控,进一步发挥市场在土地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有利于促进土地利用和管理方式的转变,实现人地关系的和谐发展。 展望未来,我国土地利用和管理的挑战与机遇并存。必须从我国仍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改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矛盾这一社会现实没改变出发,正确把握科学发展与资源配置的密切联系和内在规律,本着对人民、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立足保障科学发展,增强土地资源危机意识,树立全民节地观念,妥善处理保障发展与保护耕地的关系,统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积极探索土地利用新模式,促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套用国土部的相关文件我们进行学习: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不断提高的物质文化需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越来越 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这也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其中农 村土地资源利用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农村土地资源的合理有序可持续利用成 为新农村建设中的重中之重。

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

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 一、我国土地资源状况及存在问题 (一)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情况我国国土面积为960万km2,占世界陆地面积的6.4%,仅次于前苏联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最新统计结果表明,我国1995年有耕地面积94970.9千hm2,占国土面积不足10%,概括起来,我国土地资源有以下特点: 1.类型多样我国北起寒温带,南至热带,南北长约5 500kin,跨越49个纬度。其中,中温带至热带的面积约占总土地面积的72%,寒温带和高原气候占28%,热量条件良好。东起太平洋沿岸,西达欧亚大陆中部,东西长达5200km,跨越62个经度。其中,湿润、半湿润区土地面积占5 2.6%,干旱、半干旱区占47.4%。由于水热条件和复杂的地形、地质条件组合的差异,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土地类型,生物资源很丰富。 2.山地面积大国是个多山国家,丘陵山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66%,平地仅占34%,按海拔高程统计,低于500m的土地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27%,500~1000m的约占16%,1000~1 500m 的约占18%,1 500~3000m,约占14%,超过3000m的约占25%,广大丘陵、山区自然条件复杂,自然资源丰富,据粗略统计,全国耕地面积的40%,有林地的90%,天然草场的一半分布在丘陵山区。 3.农用土地资源比重小按现在技术经济条件,可以被农林牧渔各业和城乡建设利用的土地资源仅627万km2,占土地总面积的65%。其他的1/3的土地是难以被农业利用的沙漠、戈壁、冰川、石山、高寒荒原等,在可被农业利用的土地中,耕地和林地所占比重相对较小,其中耕地约1.35 亿hm2,林地约1.67亿hm2,天然草地约2.8亿hm2,淡水水面约0.18亿hm2,建设用地约0.27亿hm2。 4.后备耕地资源不足据统计,我国尚有疏林地、灌木林地与宜林宜牧的荒山荒地约1.23亿hm2,其中,适宜开垦种植农作物、人工牧草和经济林果者约3 530万hm2,仅占国土面积的3.7%,而质量较好的一等地仅有310万hm2,质量中等的二等地有800万hm2,质量差的三等地有 2430万hm2,可见,数量少、质量差是我国后备土地资源主要特点。同时,这些后备土地资源又大多数分布在边远地区,开垦难度大。 二、我国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土地缺乏严格管理,土地浪费严重尽管有了土地管理法,但由于执法力量不足,特别是一些地方从局部眼前利益出发开发利用土地,致使滥占滥用土地现象严重。许多基建项目用地不报请批准或先用后报,宽打宽用,少征多用,早征晚用,多征少用,甚至征而不用,可以用劣地、空地、荒地的占用良田现象普遍。1998年仅中央电视台曝光的就有三起严重违法滥占土地事件,并揭露了一些地区为了赶在国务院冻结建设用地无序扩张的规定之前抢征、虚征甚至弄虚作假,许多良田被占用。 2.水土流失严重人类括动破坏植被,就会引起水力对土壤的侵蚀,随即引起水土流失,这是当前土地资源遭到破坏的主要问题。我国解放初期水土流失面积为116万km2,20世纪90年代初已增至150万km2,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6,土壤流失量每年达50亿t,居世界第一位,水土流失的黄土高原最为突出,年侵蚀模数5000~15000t/km2,长江流域由于上游森林砍伐,水土流失也很严重,目前其泥沙量已接近黄河,1998年长江流量特大洪水同时也是一次特大范围、集中性的水土流失,对土地造成的破坏难以估量。我国水上流失造成土壤肥力的损失量每年相当于4000万t化肥,价值340亿元。水土流失区使江河湖库淤积,内河通航里程缩短,洪水和泥石流等灾害增加。

中国的土地资源和中国的水资源

第二节、土地资源(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我国主要的土地类型及其特点:知道我国耕地、草地、林地的分布。 2.使学生了解我国土地资源在利用中出现的问题及其对策。 3.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正确认识土地资源与人类的关系,以及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土地资源的意义,从而使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资源观和环境观。 教学重点 耕地、草地、林地的分布与“十分珍惜每一寸土地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是本节的重点。教学难点 土地资源利用中产生的问题及对策是本节的难点。 教学方法 直观法、讨论法与谈话法。 教学媒体 中国地形挂图,投影片“我国土地利用类型的百分比”图、“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示意图”、“草原自东向西的变化”、“水土流失与小草的哀求”漫画、及“三北防护林的分布”图。三大林区的录像。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教师提问:我国有哪些主要的自然资源?可更新的自然资源有哪些?我们脚下的土地属于什么资源?它可更新吗? 学生回答问题略。 【板书】第二节土地资源 一、人多地少类型齐全 我国的土地总面积居世界第三位,人均土地面积不到世界人均值的三分之一 【教师讲解】我们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知道“土地是人类生存的空间和活动的场所”、是“重要的自然资源”。那么我国的土地资源状况又如何哪?大家打开地图册看中国地形图并对照课本中的“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示意”图和“我国土地利用类型的百分比”图。(同时出示投影片)并提供以下资料: (1)我国山地占国土总面积的2/3以上,与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巴西、澳大利亚等面积大的国家相比,我国山地比重最大。我国耕地只占土地总面积的1/10,比美国、印度都低。森林约占国土总面积的14%,远低世界平均水平。 (2)中国土地资源的绝对数量和人均数量(1992年) 请同学们分成六个大组,给同学们十分钟时间来讨论下列问题,每个小组选三个问题讨论?然后每个小组出一名同学代表全组发言,全班评议。 平原以哪种土地利用类型为主?为什么? 高原以哪种土地利用类型为主?为什么? 山地以哪种土地利用类型为主?为什么? 除了上述三种土地利用类型以外还有哪些土地利用类型? 我国大约有几种土地利用类型? 哪些属于已经人工改造利用的土地?占总土地面积的多少(%)?其中所占比例最少的是哪两种土地利用类型? 哪些属于适宜开垦利用的土地?又占土地总面积的多少(%)? 难于利用的土地主要有哪些?概括一下我国土地资源的现状。

土地资源管理的现状与对策

土地资源管理的现状与对策 [摘要]土地资源是一种有限的、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同时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进行一切生产活动的物质基础。因此加强土地资源管理对城市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针对我国目前土地资源的管理现状进行相关论述,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土地资源管理现状对策 土地资源是城市建设的主要载体,能够为城市经济发展、人口增长提供场所和空间,因此,对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如今,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城市在突飞猛进建设的同时,如何才能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将有限的资源发挥出最大的经济效益,提高城市的承载能力,是政府部门将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我国土地资源管理的现状 美国地理学家诺瑟姆曾经分析过,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水平超过30%后,那么这个地区的城市化进程将进入加速发展的阶段。早在2000年时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就已经超过30%,在这十几年期间,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始终处于加速发展阶段,主要表现为农村人口不断涌入城市寻求发展,城市土地资源不断的在向周边地区扩展。从这些进程中可以看出我国的土地资源管理尚不完善,各地政府在管理土地资源时没有充分考虑到可持续发展性,缺乏从长远的眼光来规划和使用城市土地现有资源,从而导致土地资源利用不合理,没有充分发挥出土地资源的作用,造成土地资源严重的浪费,长此以往,将严重影响城市经济水平的发展。目前我国城市土地资源的管理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城市定位不准确,缺乏合理的科学规划 如今我国城市正处于飞速建设发展阶段,由于经济体制问题,土地资源在短期内还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在原有经济体制的条件下又根据城市发展制定出了一套适应经济体制的城市规划内容,与市场经济体制自身内在要求出现了不一致的现象,由于城市实际发展的速度与城市规划内容严重不符,造成了城市定位不准确,并出现了城市重复建设的现象,从而导致了土地资源浪费。出现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土地管理部门与城市建设部门没有充分交流,因此在建设管理上造成了不利的影响。除此之外,城市规划缺乏科学合理性,再加上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都无法充分发挥土地资源的最大作用。 (2)城市用地紧张与土地浪费并存 在我国城市加速发展的过程中,有些城市政府加大了对土地利用开发的力度,导致城市土地资源被过度利用,从而破坏了土地资源生态系统的自我更新能力。如今,尽管我国城市用地面积增长速度较快,经济发展也位于全球领先地位,但城市人均地面积仍然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这种加速发展的情况使人地矛盾十分

武汉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武汉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1 研究区概况 武汉是湖北省省辖市,湖北省省会。位于江汉平原东缘,长江与汉水交汇处。北距首都北京1190公里。介于东经113°41’~115°05’,北纬29°58’~3l °22’之间。东与黄冈市、鄂州市、大冶市接壤,南与咸宁市、嘉鱼县、洪湖市相连,西与仙桃市、汉川市毗邻,北与孝感市、红安县、麻城市相接。南北最大纵距155公里,东西最大横距134公里,辖区总面积8549平方公里,其中城区面积2718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区面积460平方公里。现辖江岸区、江汉区、硚口区、汉阳区、武昌区,青山区、洪山区,蔡甸区、江夏区、东西湖区、汉南区、黄陂区、新洲区13个区。总人口838.91万人,其中城市人口533.21万人。 地形属残丘性河湖冲积平原,山丘、湖泊与平陆相间,其中北部小片山地为大别山余脉。海拔19.2~873.7米。江(河)湖水面占总面积的25%。主要河流有长江、汉水、滠水、府河、倒水、举水、金水、东荆河等。较大的湖泊有梁子湖、涨渡湖、汤逊湖、东湖等。呈东西向的两列低矮山系与南北向的长江在市区形成垂直轴线。长江、汉水把市区分割为武昌、汉口、汉阳三部分,形成“三镇鼎立”的独特城市格局。 武汉市属典型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降水量1284毫米,降水相对集中于6~8月,年平均气温16.4℃。 2 土地利用数量分析 2.1 武汉市各土地利用类型数量概况 据武汉市土地利用现状调查,2008年武汉市农用地面积为556733.21公顷,占武汉市土地总面积的65.12%,其中耕地面积为338344.2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9.58%;园地面积为13455.4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57%;林地面积为87971.7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0.29%;牧草地面积为184.09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02%。建设用地面积为148273.7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7.34%,其中居民点及工矿用地面积为117120.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3.70%;交通用地面积为15378.5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80%;水利设施用地面积为15774.6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85%。未利用地面积为149901.9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7.53%,其中可利用土地(包括草地、滩地、荒草地、盐碱地、沼泽地)为31329.0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66%;难利用土地(冰川、永久积雪、沙地、裸土地、裸岩、石砾地、田坝等)为1635.4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19%。 2.2 武汉市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速率分析 武汉市辖江岸区、江汉区、硚口区、汉阳区、武昌区,青山区、洪山区,蔡甸区、江夏区、东西湖区、汉南区、黄陂区、新洲区等13个区,现研究武汉市各个辖区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在1996到2008年间土地利用变化的速率,土地利用变化速率可以用单一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来表示,即 %1001 ??-= T V V V K a a b 式中:K 为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V a 、V b 为基期和报告期末某一土地利用类

土地资源管理现状及对策

土地资源管理现状及对策 发表时间:2019-04-29T09:01:27.640Z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6期作者:李新纪[导读] 摘要:本文主要针对我国目前土地资源的管理现状进行相关论述,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自然资源局黄堽镇自然资源所 274000摘要:本文主要针对我国目前土地资源的管理现状进行相关论述,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土地资源;管理;现状;对策 土地资源是城市建设的主要载体,能够为城市经济发展、人口增长提供场所和空间,因此,对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如今,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城市在突飞猛进建设的同时,如何才能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将有限的资源发挥出最大的经济效益,提高城市的承载能力,是政府部门将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我国土地资源管理的现状 美国地理学家诺瑟姆曾经分析过,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水平超过30%后,那么这个地区的城市化进程将进入加速发展的阶段。早在2000年时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就已经超过30%,在这十几年期间,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始终处于加速发展阶段,主要表现为农村人口不断涌入城市寻求发展,城市土地资源不断的在向周边地区扩展。从这些进程中可以看出我国的土地资源管理尚不完善,各地政府在管理土地资源时没有充分考虑到可持续发展性,缺乏从长远的眼光来规划和使用城市土地现有资源,从而导致土地资源利用不合理,没有充分发挥出土地资源的作用,造成土地资源严重的浪费,长此以往,将严重影响城市经济水平的发展。目前我国城市土地资源的管理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城市定位不准确,缺乏合理的科学规划如今我国城市正处于飞速建设发展阶段,由于经济体制问题,土地资源在短期内还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在原有经济体制的条件下又根据城市发展制定出了一套适应经济体制的城市规划内容,与市场经济体制自身内在要求出现了不一致的现象,由于城市实际发展的速度与城市规划内容严重不符,造成了城市定位不准确,并出现了城市重复建设的现象,从而导致了土地资源浪费。出现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土地管理部门与城市建设部门没有充分交流,因此在建设管理上造成了不利的影响。除此之外,城市规划缺乏科学合理性,再加上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都无法充分发挥土地资源的最大作用。 (2)城市用地紧张与土地浪费并存 在我国城市加速发展的过程中,有些城市政府加大了对土地利用开发的力度,导致城市土地资源被过度利用,从而破坏了土地资源生态系统的自我更新能力。如今,尽管我国城市用地面积增长速度较快,经济发展也位于全球领先地位,但城市人均地面积仍然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这种加速发展的情况使人地矛盾十分严重,大部分城市都具有地皮紧缺、住宅拥挤、道路堵塞、公共设施不齐全的情况。在土地资源紧缺的情况下,居然还存在土地资源浪费的现象。由于经济体制的关系和影响,长期以来土地资源无偿使用的现象极为严重,导致很多城市出现了多征少用、早征迟用、甚至征而不用的情况,这与城市土地日益紧缺现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3)地方政府的目标和城市长期发展的目标不一致在城市飞速发展的过程中,政府的权利就相当于地方经济发展的主要保障。但也有一些城市出现了政府将地方经济发展当做自己的成绩,一味的追求地方经济在短期内迅速达到最大化,在一定程度上过于提高经济发展速度。有的城市甚至在短期内迅速的建立开发区、高新产业区,甚至度假区,虽然提升城市建设速度在短期内能够使经济效益明显提高,但却造成了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这种损失是无法统计的。近年来,房价持续上涨使开发商将房地产市场不断扩张,一些城市已明显出现了地皮紧张的现象。而土地资源使用情况也不容乐观,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截止到2008年7月,全国商品房空置面积达到1.29亿平方米,由此看出我国土地资源浪费的严重情况。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追求眼前利益,过度开发土地资源,没有考虑整个城市的合理发展和综合利用,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 (4)城市土地市场不健全,欠缺规范管理的依据目前,我国土地市场主要分为三级市场结构模式,其中,一级市场是由国家以土地所有者的身份,通过批租将土地的使用权投放到市场中运行。国家可以通过协议、招标等方式将土地使用权按一定年限让予土地使用者。土地二级市场指的是由获取土地使用权的经营者,直接通过建商品房等方式间接的将土地出售,具有经营性质。土地三级市场指的是由土地使用者通过房产交易而将土地投入市场流通,具有消费性质。在这样一环扣一环的市场模式下,始终出现不稳定的情况,首先,我国的一、二级市场结构并不协调,其中含有很多隐形交易,主要原因在于我国的土地市场结构还并不成熟,通过国家拍卖的土地资源相对数量很少。而二级土地市场结构相对来说比较活跃,购买者很多,交易率极高,竞争激烈。在这种市场之间不协调的关系和隐形交易的影响下,导致我国土地资源大量的浪费。 2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城市建设发展离不开土地资源,土地供应状况将影响到每一个城市的发展和规划。因此,要想将有限的空间发挥出最大的作用,就必须完善土地资源管理,用科学的发展观促进城市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 2.1用科学的发展观来确立城市发展战略 城市规划必须运用科学的发展观,首先指导城市开发管理土地的作用,使土地使用者明白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从而起到城市土地的规范化作用,保证开发管理土地在城市规划的约束下进行。对于一些地区政府利用自己的权利肆意扩建城市的行为一定要彻底改变,增强城市管理规划的严肃性才能将城市规划贯彻实施。而政府方面也应该严格规范自身的行为,并依据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内容对城市进行合理建设,同时,城市土地规划必须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要求。 2.2充分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率 首先,提高土地利用的集约程度,将城区内闲置土地数量调查清楚后,筹集资金开发利用存量土地。其次,通过科学合理化的方式来进行城市布局,做到优地优用,将土地使用率发挥到最大化。最后,综合开发城市土地,提高土地容积率。例如充分利用地上、地下空间。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科技手段来分析土地潜力,以便更好地规划城市。严格控制土地开发利用度,并确保城市土地资源不会遭受到新的破坏。 2.3转变地区政府观念,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报告

作业:对你所在村的土地资源及利用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可有所侧重)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土地利用现状是自然客观条件和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它的形成与演变过程 在受到地理自然因素制约的同时,也越来越多地受到人类改造利用行为的影响。不同的社会经济环境和不同的社会需求以及不同的生产科技管理水平,不断改变并形成新的利用现状。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是对规划区域内现实土地资源的特点,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利用 程度、利用效果及存在问题作出的分析。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础,只有深入分析土地利用现状,才能发现问题,作出合乎当地实际的规划。因此,在编制土 地利用规划时,必须对土地利用现状作深入调查,分析土地利用现状资料,找出土地利用 存在问题,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重要依据。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P1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P2示例 第一节土地利用现状分类P1 土地利用现状评述内容(所有小点为超连接) 一、土地禾U用的自然与社会条件分析 二、土地资源数量质量的动态变化分析 三、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分析 四、土地利用程度与效益分析 五、土地利用生态条件分析

作业:对你所在村的土地资源及利用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可有所侧重)六、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

、土地利用的自然与社会经济条件分析主要对气候、地貌、土壤、水文、植被、矿藏、景观、灾害等自然条件、自然资源和人口、城市化、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主要农产品产量与商品化程度、基础设施等社会经济条件进行分析、比较、明确本规划区土地利用的有利与不利因素。 二、土地资源数量、质量的动态变化分析: 根据土地详查、变更调查、土壤监测和人口、土地、农业、城乡建设统计年报,分析、比较规划区域各类土地面积、人均占有量和质量,以及土地利用近10年的变化情况,研究引起土地利用变化的原因,评价土地利用变化对经济、社会、环境的影响。 三、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分析: 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是研究各种用地,包括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居民点及工矿用 地、交通用地、水域和未利用地占全规划区总面积的百分比,分析各类土地比例关系及各 类土地在全区范围内的分布是否合理,总结土地利用的特点和规律。 四、土地利用程度与效益分析: 1、土地利用程度分析 主要有以下计算指标: 土地利用率=[(土地总面积-未利用土地面积)/ 土地总面积]*100% 农业利用率=农业用地(农林牧渔业用地)/土地总面积*100% 水面利用率=已利用水面面积/水面总面积*100% 建设用地率=建设用地(居民点、工矿、交通、水利设施用地等)/土地总面积*100% 土地垦殖率=(耕地面积/土地总面积)*100% 耕地复种指数=(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耕地面积)*100% 土地复垦率=(废弃土地复垦利用面积/废弃土地总面积)*100% 人均城镇用地=城镇用地/城镇人口(平方米/人)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农村居民点用地/农村人口(平方米/人) 路网密度=公路里程/ 土地总面积(公里/百平方公里)

滨州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滨州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测绘学院资源09 24号马淑敬 一、土地利用的自然与社会经济背景分析 (一)自然条件 滨州市位于山东省北部、黄河三角洲腹地,北临渤海湾、东邻东营、南连淄博、西南与济南市交界、西接德州、西北隔漳卫新河与河北省海兴县、黄骅市相望,是山东的北大门。

测绘学院资源09 24号马淑敬滨州地理位置优越,区位优势明显,交通快捷。距济南空港只需1小时车程,1个半小时直达黄骅港,3小时抵达青岛,当日往返京津塘地区。205、220国道与滨博高速、津汕高速、荣乌高速融合贯通,在建的黄大铁路和即将运营的滨港铁路纵横境内,三座大桥飞架黄河南北,是华北、华东各省市南北交通的重要枢纽。 (二)自然资源和历史沿革 滨州市自然资源丰富。拥有土地94.5万公顷,其中已开发的耕地46.7万公顷,人均占有耕地0.13公顷。黄河贯穿东西,淡水资源充足。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26种,已开发15种。石油和天然气储量丰富,是全国第二大油田--胜利油田的主采区。海岸线长240公里,是山东省重要的原盐生产基地。 滨州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原始社会,这里就有人类居住,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遗迹,不断出土问世。春秋末期,伟大的军事家孙武是惠民县人士,他的《孙子兵法》十三篇,堪称惊世之作。

隋末农民起义领袖王薄,在邹平县雕窝峪首举义旗,成了隋王朝的掘墓人。明初农民起义领袖唐赛儿,滨州市人,她揭竿而起给明王朝以沉重打击。汉孝子董永的故乡就是位于小清河畔的博兴县。宋朝的范仲淹,就学苦读的醴泉寺就在邹平的长白山中。传统民间艺术异彩纷呈,著名的山东吕剧就发源于博兴县支脉河畔刘官村一带,起源于元朝的胡集灯节书会,泥塑、木版画及具有七百年历史的滨州民间剪纸具有深厚的乡土气息,独具艺术风格,久负盛名。 (三) 人口 2001年至2007年人口统计如下: 年份 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 出生人口数(万人) 死亡人口数(万人) 自然增长人口数(万人) 人口总数(万人) 2001 10.73 6.05 4.68 3.88 2.20 1.68 362.95 2002 10.86 6.20 4.66 3.95 2.26 1.69 364.79 2003 10.18 6.58 3.61 3.72 2.40 1.32 366.15 2004 12.45 6.21 6.24 4.58 2.28 2.30 368.90 2005 12.83 6.77 6.48 4.60 2.43 2.17 371.25 2006 9.94 6.00 3.94 3.70 2.23 1.47 373.16 2007 9.82 6.54 3.28 3.67 2.44 1.23 374.48 0 500 1000 1500 2000 2500 1234567年份人口总数(万人) (四) 城镇化

年度全市土地利用情况分析报告

年度全市土地利用情况分析报告 南通市国土资源局 (年月日) 年,在国内宏观经济形势趋稳和国家土地调控政策持续从紧的背景下,我市土地开发利用延续去年的发展态势,在土地供给侧方面,其用地规模、计划使用矛盾有所缓和,相对应的在需求侧方面,则表现出年度新增项目用地明显减少,用地需求有所减弱。年,在计划使用、用地报批、土地供应等主要指标上与往年相比没有明显变化,继续保持在合理区间和市场预期。年度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争取与使用在全省继续保持领先;土地供应结构与布局不断优化,基础设施用地、重大产业项目用地、公共设施用地等项目用地应保尽保;年度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占用建设用地比率(预估值)有所下降;全市耕地保有总量得到有效管控,陆海统筹发展试点成效开始显现。虽然全市土地利用形势总体趋于平稳,但建设用地规模空间不足、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有待提高等问题依然存在。具体分析如下: 一、计划指标争取情况 年,我市共争取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亩,其中农用地亩、未利用地亩。新增建设用地比上年(亩)相比下降亩,农用地比去年(亩)相比下降亩。(详见表一) 一是年初下达国家计划较上年有一定下降。年国家下达给江苏省的新增建设用地指标总量大幅减少(约下降),省厅分配给

南通的指标也相应做了调减(重点减少了其中的未利用地指标)。 二是同一乡镇试点实施全省领先。年,我市组织海安、城东等个乡镇开展第二批同一乡镇试点,落实试点规模亩,与上年(个乡镇,亩)相比,乡镇数量、试点规模均居全省第一。 三是独立选址项目用地下降较多。主要是由于年独立选址项目指标总量为亩,而年我市争取的独立选址项目规模较小,总量仅为亩。 表一:南通市年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统计表 单位:亩 二、建设用地报批情况 年全市报批建设用地总面积亩,其中:城镇批次建设用地报批亩,单独选址项目报批亩,国有未利用地转建设用地报批亩,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报批亩(详见表二)。年与年报批面积亩

中国土地资源现状

第十章中国土地资源状况 10.1中国土地资源特征 主要类型的土地利用现状(1996) 类型面积(万公顷) % 耕地13004 13.54 园地1010 1.05 林地22778 23.73 牧草地26610 27.72 城乡居民点2095 2.18 工矿用地277 0.29 交通用地547 0.57 其他29679 30.92 合计96000 100 10.1中国土地资源特征 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前提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10.1.1中国后备土地资源的基本特征 数量特征 质量特征 区域分布特征 后备土地资源特征 1、数量特征 各种土地资源的总量大; 人均土地资源占有量少,人地矛盾突出; 土地资源相对紧缺; 2、质量特征 我国地形错综复杂,地貌 类型多样;其中山地,高 原占26%,盆地占19%,

丘陵占10%,平原占12%。 耕地生产力普遍较低;占 总面积53.8%西部地区其 年生产量只占全国总生物 量的9.5%.各光热水土资 源分布不平衡。 3、区域分布特征 土地资源区域分布极其不平衡; 土地开发利用程度的区域差异较大; 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区域差异巨大 4、后备土地资源特征 ?水土流失严重; ?土地贫瘠、干旱少雨。 ?无水源保证; 10.1.2中国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中的主要问题 (1)土地资源退化严重 表现在:①水土流失面积增加 ②土地荒漠化、沙化, ③土地次生盐渍化、潜育化加重 ④湖区生态环境不断恶化 (2)非农用地扩大,耕地数量继续减少 (3)土地污染严重 10.1.3中国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管理对策 (1)完善土地管理制度,如土地规划、土地用途管制、加强土地立法和执法、强化土地管理业务建设。 (2)进一步推行土地使用制度改革

淮安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淮安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大大加快,土地利用逐渐成为城市化进程中重要的一环。淮安市作为江苏北部地区重要的发展地区,同样面临着土地利用的诸多问题,相关的政府部门对土地利用非常关注。淮安市政府,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以2005年为基期年,提出2006—2020年的土地利用规划,通过调查,对淮安市土地利用的现状进行分析。 关键词:土地资源;开发利用 1、前言 土地是一切资源和环境要素的载体,其可持续利用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对土地资源的掠夺式使用已经威胁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迫切要求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由理论走向实践。 土地作为人类赖以生存和社会经济得以发展的基础,是社会生产力的根本源泉,也是一项宝贵的资源和财富。土地资源不可替代性及其稀缺性,决定了土地资源利用必须向持续、高效利用发展。 2、自然条件概况 淮安市地处苏北平原中部,淮河流域下游,介于北纬32°43′— 34°06′,东经118°12′-119°36′之间,东与盐城接壤,西与安微省毗邻,南与扬州隔高邮湖相望,北分别与宿迁、连云港两市相连,辖区总面积994997.2公顷(1492.50万亩)。 市域地势低平、平原广阔,仅西南地区盱眙县辖区内有低丘分布。地貌可划分为黄淮冲积平原区、江淮湖洼平原、低山丘岗三大类型。地势由西北向东南逐渐倾斜,一般地面高程在9-13m(以古黄河口零点为准)。淮安市地处暖温带向亚热带的过渡地区,兼具有南北气候特征,光热水整体配合较好,季风气候典型,年平均降水量885-1015cm。境内河湖交错,水网密布,包括京杭大运河、淮沭新河、苏北灌溉总渠、淮河入江水道、淮河干流、废黄河等9条流域性河流。境内有全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洪泽湖,以及白马湖、宝应湖、高邮湖。 淮安非金属矿产和能源矿产资源丰富,目前已发现的有盱眙凹凸棒石粘土、玄武岩、白云岩,金湖、洪泽和盱眙的石油与天然气,楚州、清浦、淮阴区、洪泽的岩盐、芒硝等,这些矿产储量很可观,有较高的开采利用价值。其中尤以石盐储量最丰富,已探明的储量达111亿吨。 3、土地利用现状 根据淮安市土地变更调查资料,2005年全市土地总面积为994997.2公顷(1492.50万亩),人均土地面积0.19公顷(2.85亩)(以常住人口计算)。全市土地总面积中,农用地 682797.1公顷(1024.20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68.62%;建设用地135524.1公顷(203.29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13.62%;其他土地176676.1公顷(265.01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17.76%。如下图表所示:

浅析我国土地资源现状及几点建议

浅析我国土地资源现状及几点建议 摘要: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珍贵的自然资源,是一切劳动过程得以实现的必要条件和物质基础。我国国土辽阔,土地资源是丰富的,但是人口众多,人均耕地面积远远低于世界人均耕地水平;再加上长期以来,人们对科学开发和利用土地问题重视不够,乱占滥用等现象很普遍,土地资源遭到破坏,耕地面积逐年减少,土地问题的矛盾日益尖锐。本文通过分析中国土地资源特点及现状浅析对我国土地资源保护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土地资源现状建议 土地是指地球表面一定范围内,由气候、地貌、岩石、土壤、植被、水文和人类活动等自然、人文要素共同作用所形成的自然历史综合体,其性质随时间不断变化。而土地资源是指在一定技术条件下和一定时间内可为人类利用的土地。 一、土地资源的性质和特点 从土地的资源属性、资产属性、生态属性、工程属性、社会属性、权集属性等不同方面看,土地的性质和特点主要概括为以下两点: (一)土地的生产性及其地区差异 土地作为一种资源,为人类社会所利用,具有一定的生产力。土地的生产力按性质可分为自然生产力和劳动生产力。前者是自然形成的,即土地资源的本身属性,不动性质的土地,亦即光、热、水、气、营养元素的含量及组合等不同的土地,适应于不同的植物和动物的生长繁殖。后者是施加人工影响而产生的,即人类生产的技术水平,主要表现为对土地限制因素的克服、改造能力和土地利用的集约程度。这两方面因素结合起来,相互促进,不断提高土地生产力的水平。 由于形成土地的区位、地理、土壤、地址等不同,从而体现为土地的质量差异、用途差异、经济价值差异。由于每块土地之间都存在着这种那种差异,使每块土地都具有独特性。 (二)土地的可更新性及其限制 土地资源具有可更新性。生活在土地上的生物,不断地生长和死亡,土壤中的养分和水分及其他化学物质,不断地被植物消耗和补充,这种周而复始的更替在一定条件下是相对稳定的,因而可以给人类社会持续不断地提供生活和生产的各种物质。但是,土地的可再生性绝不意味着人类可以对土地进行掠夺性开发。人类一旦破坏土地生态系统的平衡,就会出现水土流失、沼泽化、盐碱化、沙漠化等一系列的土地退化,当这种退化达到一定程度,土地原有性质可能彻底破坏而不可逆转恢复。

开题报告---土地利用现状及趋势分析与研究

开题报告---土地利用现状及趋势分析与研究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学生学号 1 专业班级土地资源管理3班 指导教师职称副教授单位农业大学 课题性质设计? 论文? 课题来源科研? 教学 ? 生产? 其它? 毕业设计(论文)省市丰宁县土地利用现状及趋势分析与研究题目 开题报告(阐述课题的目的、意义、研究现状、研究容、研究方案、进度安 排、预期结果、参考文献等) 一、研究目的、意义: 1.研究目的: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是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 对土地资源的数量与质量、结构与分布,以及土地利用现状与开发等方面的分析,以明确规划区域的土地资源的整体优势与劣势、优势土地资源在全局中的战略地位、制约优势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主要因素,揭示土地利用中的成绩与问题,从而明确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方向和重点,提出改善土地利用、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生产力的对策和途径,可以既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强化区域土地系统功能,又强调人地协调发展的土地利用规划,为制定土地利用规划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因此,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是土地利用规划的基础和起点,是制定土地利用方针和编制土地利用规划的重要依据。 2.研究意义:对土地利用现状的分析与研究,是为了更好的了解丰宁县的土地利用情况,是土地利用更加趋于合理,从而节约、集约土地资源,科学制定土地利用规划,强化整体功能,取得经济、社会、生态整体优化的综合效益,进而促进丰宁县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二、研究现状:

1.国外土地利用研究现状:国外土地利用研究可追踪到杜能。19世纪前期对德国南部地区的研究,他提出了土地利用的模式。从早期的强调功能、追求理想城市形态的城市规划理念,到近代在欧美城市中出现的新古典主义式的城市改建计划。从20世纪40年代起,土地利用研究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土地利用调查与研究在全球广泛开展。从20世纪70年代起,随着更广泛的资源调查和遥感等技术手段在资源调查中的应用,以及土地利用规划需求的发展,从土地清查到土地评价的研究逐渐开展起来20世纪90年代以来,土地利用研究具有了新含义,不仅研究土地利用的数量、状态与利用方式,而且将其作为全球变化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归纳起来,这时期研究工作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重视土地利用变化。 2.国土地利用研究现状: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土地持续利用概念的出现和国际上研究的蓬勃展开,我国学者对土地持续利用也开展了大量研究。综观我国土地持续利用研究的专著和论文,主要研究容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土地持续利用的理论研究;土地持续利用评价的指标体系与方法;农业土地持续利用;城市及其边缘区土地持续利用;土地持续利用驱动力;基于景观生态学的土地持续利用研究;持续土地利用规划: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等在土地持续利用研究中的应用;土地持续利用综合研究模型。结合丰宁县土地利用的数据,丰宁县一级土地类8个,二级地类38个,三级地类3个。土地总面积8738.06平方公里。农业用地1082427.2亩,占土地总面积的82.58%;非农用地2282811.7亩,占总面积的17.42%。 三、研究容 1.引言 1.1丰宁县总体概况 1.2丰宁县土地资源要素概况 1.21地质要素 1.22地貌要素 1.23土壤要素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