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刺法灸法论(可编辑修改word版)

刺法灸法论(可编辑修改word版)

刺法灸法论(可编辑修改word版)
刺法灸法论(可编辑修改word版)

刺法灸法学部分

第一专题刺灸概论

一学习目标:

1、了解刺法灸法学的定义、内容及刺灸法在针灸学术中的地位。

2、熟悉古代针法、灸法的形成和发展概况。

二、重点内容汇编:

1、针灸起源于()

A 旧石器时代

B 新石器时代

C 春秋时期

D 战国时期

E 秦汉时期

2、以下不属于《内经》中九针的针具是()

A 锋针

B 毫针

C 长针

D 大针

E 皮内针

3、用于按摩分肉之间,治疗分肉之间疾病的针具是()

A 圆针

B 圆利针

C 铍针

D 锋针

E 鑱针

4、按压经脉以养脉气的针是()

A 毫针

B 鍉针

C 铍针

D 长针

E 圆针

5、十四字手法最早记载于哪一部著作()

A 《针经指南》B《金针赋》 C 《针灸大成》 D 《灵枢》

6、提出徐疾补泻、呼吸补泻、开阖补泻的是()

A 《内经》

B 《难经》

C 《针经指南》

D 《针灸大成》

E 《金针赋》

7、提出治病八法的是()

A 《针经指南》B《金针赋》 C 《针灸大成》 D 《灵枢》

8、最早的灸法专著是( )

A 《千金要方》

B 《肘后备急方》

C 《曹氏灸方》

D 《扁鹊心书》

9、有专门施灸的医师称为“灸师”,起于何代()

A 清

B 明

C 魏

D 唐

E 汉

10、刺法灸法学是以各种针灸操作技术的操作方法、临床应用及作用原理为主要内容的针灸分支学科。

11、刺法灸法学具有技能训练和临床应用两方面内容特点。

12、刺法灸法学的内容范围主要包括针刺技术、灸法技术、耳针、头皮针、腕踝针、腧穴特种治疗技术四大类腧穴治疗技术。

13、针刺手法,包括得气法、行气法、补泻法和各种相应的单式、复式手法。

14、灸法包括艾灸法和非艾灸法两部分组成。

15、《灵枢·邪气藏府病形》篇说:“中气穴则针游于巷,中肉节则皮肤痛。”

16.治病八法包括烧ft火、透天凉、阳中隐阴、阴中有阳、子午捣臼、进气和龙虎交战、留气、抽添等手法。其中烧ft火是复式补法的典型操作手法,透天凉是复式泻法的典型操作手法,龙虎交战是住痛移疼的手法技术。

第二专题毫针刺法

第一章毫针基本操作技术

一、学习目标

1、熟悉毫针的结构和规格。

2、熟悉毫针操作在临床上的选则应用及质量检查。

3、熟悉毫针操作基本功的训练内容,并逐步完成。

4、掌握各种体位选择与腧穴取定法。

5、熟悉器械、腧穴等的消毒方法。

6、掌握毫针基本技术方法,包括持针、进针、捻转、提插、留针、出针等具体操作要领。

7、熟悉毫针的进针角度、方向和深浅的临床应用规律。

二、重点内容汇编:

1、临床最常用的毫针是()

A 粗细为26~30 号,长短为1~3 寸

B 粗细为32 号,长短为0.5~1 寸

C 粗细为26~30 号,长短为4~5 寸

D 粗细为24~28 号,长短为1~3 寸

E 粗细为32 号,长短为1~3 寸

2、毫针检查不当的是()

A 一手持住针柄,另一手紧捏针身,两手稍用力离合拉送

B 肉眼观测针根如有剥蚀损伤,往往容易折断,应注意

C 可用捻转捏握体会法检查针尖

D 可用面团提插捻转检查针尖

E 针尖有白点并不影响针具的使用

3、温针灸法时装置艾绒之处是()

A 针身

B 针尖

C 针根

D 针柄

E 针尾

4、针刺肺俞穴的适宜体位是()

A 仰卧位

B 俯卧位

C 侧卧位

D 仰靠坐位

E 俯伏坐位

5、针刺双侧风池的体位是()

A 仰卧位

B 俯卧位

C 侧卧位

D 仰靠坐位

E 俯伏坐位

6、针刺双侧印堂的体位是()

A 仰卧位

B 俯卧位

C 侧卧位

D 仰靠坐位

E 俯伏坐位

7、针刺环跳的体位是()

A 仰卧位

B 俯卧位

C 侧卧位

D 仰靠坐位

E 俯伏坐位

8、旋转揣穴法的适宜穴位是()

A 内关

B 阳池

C 解溪

D 养老

E 中脘

9、下列不属于揣穴法作用的是()

A 正确取穴定位

B 了解局部特征

C 帮助针刺得气

D 协助经络切诊

10、煮沸消毒法可将器具用纱布包扎后,放入成有清水的消毒蒸锅内,进行煮沸。一般在()

A 水沸后即可

B 水沸后再煮 10 分钟

C 水沸后再煮 15~20 分钟

D 水沸后再煮5 分钟

E 水沸后再煮5~10 分钟

11、下列不属于押手法的作用是()

A 揣定穴位

B 减轻进针疼痛

C 协助经络切诊

D 减轻组织损伤

E 辨别得气

12、印堂穴应用何种进针法()

A 爪切进针法

B 夹持进针法

C 舒张进针法

D 提捏进针法

E 管针进针法

13、以下何穴宜用斜刺法()

A 合谷

B 环跳

C 神门

D 肺俞

E 百会

14、下列哪项不是针刺深浅的依据()

A 腧穴的部位

B 证侯的性质

C 疾病的部位

D 病人的体质

E 针具的长短

15、捻转法的作用有()

A 催气

B 行气

C 守气

D 候气

E 进针

16、急性病症宜用()

A 长时间动留针法

B 长时间静留针法

C 短时间静留针法

D 短时间动留针法

E 不留针法

17、针刺前的消毒范围应包括:针具器械、医者的双手、病人的施术部位、治疗室用具等。

18、高压蒸汽灭菌法,一般要求在 1.0~1.4kg/c㎡的压力,115℃~123℃的高温下保持 30 分钟以上。

19、《灵枢·九针十二原》:“持针之道,坚者为宝。”这是持针法操作的总则。

20、针刺角度一般分为直刺、斜刺、平刺。

21、针刺前患者体位的选择:

医生要根据疾病的诊断、处方中所选腧穴的部位来确定患者的体位。选择体位的原则是:①

医者能够正确取穴,施术方便②患者自然舒适,并能持久留针。

针刺前,医者以手指在腧穴处进行揣摸、按压,以取定腧穴的方法,称为“揣穴”。揣穴是“下手八法”之一,是确定腧穴正确位置、利于进针的准备工作。

第二章毫针刺法的临床应用

一、学习目标

1、掌握透穴刺法和局部多针刺法的操作要领和临床意义。

2、了解病位深浅刺法和运动针刺法的操作要领和临床意义。

3、掌握临床常用腧穴的操作要领和注意事项。

4、熟悉可能引起组织损伤的腧穴在针刺操作时的注意事项。

5、了解头、面、颈项、胸、腹、背、腰、骶、上肢、下肢各部腧穴针刺基本方法。

6、熟悉各种针刺异常情况的预防和处理。

二、重点汇编

1、透穴法的操作中,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 直透法:直刺进针,由一侧腧穴向其对侧相应腧穴透刺

B 斜透法:斜刺进针,从一穴透至与病变经络、脏腑相关的腧穴

C 横透法:横刺进针,由一穴向相关腧穴透刺

D 直透法:斜刺进针,由一侧腧穴向其对侧相应腧穴透刺

2、地仓向颊车方向透刺,深 1.5~2 寸,用于治疗()

A 头晕

B 面瘫

C 近视

D 头痛

E 中风

3、以下不属于临床常用刺法的有()

A 透穴刺

B 局部多针刺

C 病位深浅刺

D 运动针刺

E 以上均不是

4、在病变局部中心直刺一针,再在其上下左右各刺一针的针刺方法是()

A 旁针刺

B 齐刺

C 扬刺

D 围刺

E 直针刺

5、以下属于刺皮之法的是()

A 毛刺

B 合谷刺

C 恢刺

D 短刺

E 输刺

6、用一支毫针,先直刺至穴位肌层深处,然后退至浅处,依次分别向左右两旁斜刺,使穴内的针刺痕迹成鸡足状。此法为()

A 直针刺法

B 半刺法

C 分刺法

D 合谷刺法

E 恢刺法

7、眼部腧穴承泣、睛明、球后等穴刺法操作方法中,下面哪项是错误的()

A 进针前,嘱患者闭目,左手将眼球推开并固定,以充分暴露针刺部位

B 进针时,针沿眶骨边缘缓缓刺入

C 出针后,一般可用提插捻转

D 出针时,动作要轻缓,慢慢地出针

E 刺入0.3~0.7 寸,最深不可超过1.5 寸

8、下列哪个穴位针刺时须闭口()

A 耳门

B 听宫

C 听会

D 下关

E 翳风

9、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水沟、素髎可向上斜刺

B 地仓、颊车治疗面瘫可以相互透刺

C 迎香治疗鼻病可直刺

D 迎香治疗胆道蛔虫症可向外上方透四白穴

E 以上均不对

10、天突穴进针宜()

A 不可向上斜刺,应向下斜刺0.5~0.8 寸

B 缓慢刺入0.2~0.5 寸

C 应先直刺 0.2~0.3 寸,再将针尖转向下方,沿胸骨柄后缘、气管前缘缓慢刺入 0.5~1 寸

D 用手扪住胸骨柄,在指尖引导下刺入 0.5~1 寸

E 应稍向内下方斜刺,针刺深度1~1.5 寸

11、人迎进针宜()

A 向下斜刺0.5~0.8 寸

B 于颈总动脉内侧缓慢刺入0.2~0.5 寸

C 应先直刺0.2~0.3 寸,再将针尖转向下方,缓慢刺入0.5~1 寸

D 用手扪住颈总动脉,在指尖引导下刺入0.5~1 寸

E 直刺,针尖深度1~1.5 寸

12、章门进针宜()

A 不可向上斜刺,应向下斜刺0.5~0.8 寸

B 可向上斜刺0.5~0.8 寸

C 应先直刺0.2~0.3 寸,再将针尖转向上方,缓慢刺入0.5~1 寸

D 直刺0.5~1 寸

E 直刺,针刺深度0.5~1 寸

13、下列哪些穴位不是孕妇忌刺()

A 合谷

B 三阴交

C 肩井

D 昆仑

E 石门

14、下列晕针处理方法有错误的是()

A 患者平卧,头部垫高

B 注意通风、保暖

C 予以温开水或糖水

D 可指掐或针刺人中、素髎、内关、足三里等穴

E 可灸百会、关元、气海

15、以下有关处理皮下血肿的方法错误的是()

A 微量出血及针孔局部小块青紫一般不必处理

B 局部血肿增长迅速,应立即予以热敷,促使血肿消散

C 出血停止后,可以局部轻轻按揉

D 血肿过大,在出血停止后,可用注射器抽吸瘀血

E 出血初期可用冷敷,血止后改用热敷

16、针刺风池穴,为安全考虑可向鼻尖方向缓慢刺入 0.5~1 寸。

17、乳中穴不针不灸,仅作为取穴定位标志。

第三章针刺得气和相关技法

一、学习目标

1、在掌握针刺基本技术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针刺相关技法,即各种针刺辅助手法的操作要领以及针刺得气的指证和意义。

2、熟悉并掌握针刺补泻手法、飞经走气四法的操作要领、临床应用。

3、了解临床实施针刺补泻手法的依据、施行补泻手法的原则、作用和注意事项。

4、了解治神的含义及重要性。治神的临床应用。

二、重点汇编

1、针刺得气的方法有()

A 候气法

B 催气法

C 守气法

D 调气法

E 搜气法

2、以下哪项是候气法()

A 催促经气速至针下

B 使气循经而行,乃至达到病所

C 等待经气而至的方法

D 使气循经而行,乃至达到病所

E 针下得气之后使经气留守勿去的方法

3、下列哪项属于催气法()

A 搬垫法

B 循摄法

C 推弩法

D 按截法

E 推气法

4、易出现沉压感针刺感应的部位是()

A 腹部

B 背部

C 指趾末端

D 四肢肌肉丰厚处

E 头面

5、弹震法属于()

A 行气法

B 调气法

C 催气法

D 守气法

E 候气法

6、飞经走气四法可用于()

A 等待经气而至

B 催促经气速至针下

C 使气循经而行,乃至气至病所

D 调整经络气血

E 针下得气之后使气留守勿去

7、爪切法的临床应用主要是()

A 行气

B 解除滞针

C 切穴定位

D 候气

E 催气

8、循法主要作用于()

A 经脉

B 针柄

C 腧穴

D 针尾

E 以上均不是

9、摄法的临床作用主要是()

A 守气

B 行气

C 候气

D 调气

E 调气

10、作用于经脉的辅助针刺手法有()

A 搓法

B 刮法

C 爪法

D 弹法

E 飞法

11、扪法应用于()

A 行针时

B 进针后

C 出针时

D 得气后

E 出针后

12、飞法可用于()

A 青龙摆尾

B 白虎摇头

C 苍龟探穴

D 赤鳯迎源

E 以上均不是

13、以下何法可诱导针下温凉()

A 搜法

B 摄法

C 刮法

D 盘法

E 搓法

14、盘法主要用于()

A 四肢穴

B 颈部穴

C 头部穴

D 胸部穴

E 腹部穴

15、《素问·宝命全形论》说:“凡刺之真,必先治神。”

16、搜法是用针尖搜寻针感,可用于飞经走气之苍龟探穴手法。

第四章针刺补泻及补泻手法

一、学习目标

1、了解针刺补泻的范畴与定义。

2、熟悉针刺补泻的应用原则和临床意义。

3、掌握徐疾补泻、提插补泻、捻转补泻的操作要领和注意事项。

4、熟悉烧ft火、透天凉手法的操作要领和注意事项。

5、了解呼吸补泻、开阖补泻的技术方法要领。

6、了解补泻手法和刺激强度的关系。

二、重点汇编

1、针刺感应为谷气至的是()

A 针下沉紧涩滞

B 针下轻滑、空虚

C 针感强烈难忍

D 针下徐和有力

E 以上均不是

2、决定针刺补泻的决定作用的因素是()

A 针刺手法

B 人体本身的机能状态

C 腧穴的特性

D 毫针粗细

E 毫针长短

3、徐疾补法是()

A 先在深层得气,快速地退出,缓慢地进入

B 先在浅层得气,缓慢地进入,快速地退出

C 先在浅层得气,快速的进入,快速地退出

D 先在深层得气,缓慢地退出,快速地进入

E 得气后,缓慢地进入,缓慢地退出

4、徐疾泻法是()

A 先在深层得气,快速地退出,缓慢地进入

B 先在浅层得气,缓慢地进入,快速地退出

C 先在浅层得气,快速的进入,快速地退出

D 先在深层得气,缓慢地退出,快速地进入

E 得气后,缓慢地进入,缓慢地退出

5、开阖补泻是()

A 出针时摇大针孔,出针后疾按针孔

B 出针后疾按针孔

C 出针后轻轻叩打针孔

D 出针时摇大针孔,出针后不闭针孔

E 以上都不是

6、提插补泻是()

A 重提轻插,急提慢按

B 重提轻插,慢提急按

C 重插轻提,慢提慢按

D 重插轻提,急提急按E

重插轻提,慢提急按

7、捻转泻法是()

A 拇指向后右转时用力重,指力沉重向下;拇指向前左转还原时用力轻

B 拇指向前左转时用力重,指力沉重向下;拇指向后右转还原时用力轻C

拇指向前左转时用力重,指力浮起向上;拇指向后右转还原时用力轻D 拇

指向前左转时用力重,指力浮起向上;拇指向前左转还原时用力轻E 拇指

向后右转时用力重,指力浮起向上;拇指向前左转还原时用力轻8、呼吸

补法是()

A 吸气时进针,吸气时出针

B 吸气时进针,呼气时出针

C 吸气时出针,呼气时进针

D 吸气时进针,呼气时出针

E 以上均不是

9、《灵枢·始终》说:“邪气来也紧而疾,谷气来也徐而和。”

10、补泻是针刺治疗的基本原则,而迎随是所有补泻手法必须遵守的原则。

11、针刺补泻效果的产生,主要取决于机体反应状态、腧穴的特性、针刺手法三个方面的因素。

12、徐疾补泻是以进退针的速度为标准,提插补泻则是以提或插手法的轻重为标准。

13、在烧ft火、透天凉手法中,均以徐疾补泻和提插补泻为操作主体,结合其他操作方法复合而成。

14、目前临床应用较多的复式补泻手法是烧ft火和透天凉。

15、単式针刺补泻手法

补泻手法贯穿于进针到出针的整个针刺过程中,其效应还受到患者体质和功能状态的影响。所以,针刺手法的应用必须根据临床实际情况来掌握,不能生搬硬套。一般根据其手法操作术式简、繁的不同,可将针刺补泻手法分为単式补泻手法和复式补泻手法两大类。常用的単式补泻手法包括徐疾补泻法、提插补泻法、捻转补泻法、呼吸补泻法和开阖补泻法五种。

掌握毫针进针、出针以及行针的快慢为补泻的针刺手法《灵枢·九针十二原》指出:“徐而疾则实,急而徐则须。”

补法:将针刺入皮肤后,先在浅层得气,随之将针徐徐地向内推进到一定的深度,疾速退针至皮下;出针时,快速出针并疾按其穴。重在徐入。这种徐进疾退手法,是引导阳气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故为补法。

泻法:将针快速刺入皮肤后,再疾速插入深层得气,随之徐徐地向外退针至皮下出针时,缓缓出针并且不按其穴或缓按其穴。重在徐出。这种疾进徐出手法,是使邪气由内出浅、由里达表,故为泻法。

(二)提插补泻法

提插补泻,主要是根据针体在提插、提插手法轻重来区分补泻的针刺手法。

补法:针刺得气后,在针下得气处小幅度上下提插,重插轻提。针下插时用力宜重,针上提时用力宜轻。此法以重插轻提为主,引导阳气入内,阳气充实,故有温补的作用。

泻法:针刺得气后,在针下得气处小幅度上下提插,轻插重提。针下插时用力宜轻,针上提时用力宜重。此法以轻插重提为主,引导阴气外出,邪气得泻,故有凉泻的作用。

注意事项:

(1)提插补泻法应与提插手法区别开来,提插法是针刺补泻的基本手法,是要求上提和下插呈均匀的(幅度、频率、用力大小)动作。提插补泻法,其操作要点是强调重插轻提,或者轻插重提。

(2)区别提插补泻法与徐疾补泻法:徐疾补泻法时以进、退针的速度为标准,指导思想是纳气入内与引气外出;提插补泻法则在针下得气处小幅度上下提插,以提或插得手法轻重为标准,指导思想是调理阴阳之气,增强针刺感应,为热补凉泻打下坚实基础。

(三)捻转补泻法

捻转补泻法,主要是根据针体在穴位内捻转方向、用力轻重来区分补泻的手法。

补法:针刺得气后,在针下得气处小幅度捻转,拇指向前左转时用力重,指力沉重向下;拇指向后右转时用力轻,反复操作。

泻法:针刺得气后,在针下得气处小幅度捻转,拇指向后右转时用力重,指力浮起向上;拇指向前左转还原时用力轻,反复操作。

(四)呼吸补泻法

呼吸补泻法,是指在用针刺手法时,配合患者的呼吸以区分补泻的方法。

补法:病人呼气时将针刺入腧穴,得气后,病人呼气时行针,吸气时出针。

泻法:病人吸气时将针刺入腧穴,得气后,病人吸气时行针,呼气时出针。

(五)开阖补泻法

开阖补泻法,是指针刺补泻过程中,在出针时是否按闭针孔以区分补泻的方法。

补法:缓慢出针,疾按针孔,用押手按揉针孔片刻。

泻法:疾速出针,出针时摇大针孔,出针后不按压针孔或缓按压针孔。

16、复式补泻手法

复式补泻手法,是将多种単式补泻手法配合使用,操作较为繁复的针刺补泻法。临床较为多用的是烧ft火和透天凉,是由呼吸、徐疾、提插、开阖等単式补泻手法组成。

将所刺腧穴的深度分作浅、中、深三层(天、人、地三部)。

(1) 进针时,医者重用指切押手。

(2) 令病人自然的鼻吸口呼,随其呼气时,将针刺入浅层(天部)得气。

(3) 得气后,重插轻提,连续重复 9 次(行九阳数)。

(4) 再将针刺入中层(人部),重插轻提,连续重复 9 次(行九阳数)。

(5) 其后将针刺入深层(地部),重插轻提,连续重复 9 次(行九阳数)。此时,如果针下产生热感,少待片刻。

(6) 随病人吸气时将针 1 次提到浅层,此为一度。如针下未产生热感可随病人呼气时,再施前法,一般不过三度。

(7)

手法操作完毕后,留针 15~20 分钟,待针下松弛时,候病人吸气时将针快速拔出,疾按针孔。

(二)透天凉

将所刺腧穴分作浅、中、深三层(又称天、人、地三部)。

(1) 在进针时,医者轻用押手。

(2) 令患者自然地鼻呼口吸,随其吸气将针刺入深层(地部)得气。

(3) 得气后,轻插重提,如此 6 次(行 6 阴数)。

(4) 再将针提至中层(人部),轻插重提,如此 6 次(行 6 阴数)。

(5) 再将针提至浅层(天部),轻插重提,如此 6 次(行 6 阴数)。此时,针下产生凉感,称为Ⅰ度。如果针下未出现凉感,可将针 1 次下插至深部,再施前法。但一般不超过三度。凉感不论在地部、人部或天部出现,即可停止手法操作。

17、飞经走气四法

飞经走气四法,即青龙摆尾、白虎摇头、苍龟探穴、赤鳯迎源,具有行气和补泻作用。

第三专题灸法和拔罐法

一、学习目标

1、掌握各种刺灸法的操作要领。

2、熟悉艾灸法的临床应用和注意事项。

3、掌握艾灸法的治疗作用、适应范围和注意事项。

4、熟悉灸法补泻。

5、了解临床各种非艾灸法的方法。

6、掌握拔火罐法的操作要领和注意事项。

7、熟悉拔罐法的临床应用范围。

二、重点汇编

1、雷火神针是()

A 一种艾条

B 一种温针

C 一种特制的毫针

D 一种配合咒符的针法

E 以上都不是

2、隔姜灸的确切作用是()

A 消肿、拔毒、散结

B 解表散寒温中

C 回阳救逆固脱

D 温肾壮阳

E 防病保健

3、在下列灸法中,治疗霍乱最好选用()

A 隔姜灸

B 温和灸

C 麦粒灸

D 附子灸

E 隔盐灸

4、施灸的顺序应该是()

A 先上后下,先阴后阳

B 先上后下,先阳后阴

C 先中后上,先阴后阳

D 先中后下,先阳后阴

E 先腹后背,先阴后阳

5、下列各项,哪些应慎用灸法()

A 寒邪束表

B 阳虚暴脱

C 瘀血阻络

D 寒滞经络

E 阴虚发热

6、下列哪个部位不能瘢痕灸()

A 腰

B 四肢

C 关节活动处

D 胸背

E 腹

7、下列哪个部位不能灸()

A 乳头

B 颜面部

C 关节活动处

D 胸背

E 腹

8、下列哪个不是灯火灸的适应症()

A 小儿惊风

B 抽搐、昏迷

C 腮腺炎

D 咯血

E 脐风

9、拔罐法古代称为()

A 吮血疗法

B 排脓疗法

C 排气疗法

D 角法

E 以上均不是

10、下列各项除什么外,都是拔罐法的治疗作用( )

A 温经通络

B 祛湿逐寒

C 行气活血

D 补益气血

E 消肿止痛

11、血友病可施拔罐法于( )

A 膈俞

B 大椎

C 曲池

D 血海

E 以上均不是

12、高热抽搐,可施拔罐法于( )

A 大椎

B 曲池

C 合谷

D 足三里

E 以上都不是

13、艾柱直接灸是将艾柱直接放置施灸部位皮肤上烧灼的方法。根据灸后有无灼伤化脓,又可分为化脓灸和非化脓灸。

14、艾条灸法可分为悬起灸、实按灸两类。悬起灸又分为温和灸、回旋灸、雀啄灸等。

15、凡灸有生、熟,候人盛衰及老少也。生即少灸,熟即多灸。

16、常用的火罐法有闪火法、投火法、贴棉法、架火法。

(1)

施灸前应对患者说明施灸要求,消除恐惧心理。若需瘢痕灸必须先征得患者同意。应处理好灸疮,防止感染。

(2) 施灸的顺序一般是:先上后下,先背后腹,先头部后四肢,先阳经后阴经。但在特殊情况下,也可酌情灵活应用,不可拘泥。例如气虚下陷之脱肛,可先灸长强以收肛,后灸百会以举陷,如此才能提高临床疗效。

(3) 禁灸部位:无论外感或阴虚内热证,凡脉象数疾者禁灸;高热、抽搐或极度衰竭、形瘦骨弱者亦不宜灸治。

(4) 禁灸部位:心脏虚里处、大血管处、皮薄肌少筋肉积累部位,妊?期妇女下腹部以及腰骶部,睾丸、乳头、阴部不可灸。颜面部不宜着肤灸,关节活动处不能瘢痕灸。

19、常用罐具

从古到今,罐具始终在不断改良,临床常见罐具的优缺点比较见下表。

拔罐的操作方法常用的有火罐法和水罐法两大类,其优缺点比较见下表。

拔罐的操作方法

第一章三棱针法

一、学习目标

1、掌握皮肤针的操作技术和临床应用。

2、熟悉三棱针的操作技术和临床应用。

3、了解鍉针、皮内针、火针、芒针操作技术和临床应用。

二、重点汇编

1、用三棱针治疗陈旧性软组织损伤,选取局部阿是穴,可采用()

A 挑刺法

B 点刺穴位法

C 浅刺血络法

D 深刺血络法

E 散刺法2、

临床上急症多用在井穴。十宣等处放血,此种放血又称()

A 深刺血络法

B 结扎泻血法

C 散刺法

D 点穴刺法

E 挑刺法

3、三棱针相当于古代九针中的()

A 鑱针

B 铍针

C 锋针

D 圆利针

E 长针

4、用三棱针治疗中暑,选用曲泽、委中,可采用()

A 挑刺法

B 点刺穴位法

C 浅刺血络法

D 深刺血络法

E 散刺法

5、皮肤针扣刺应选择下列何项的力量()

A 指力

B 臂力

C 腕力

D 掌力

E 全身的力

6、临床上对于慢性、顽固性疾病以及经常发作的疼痛性疾病,常选用的针刺方法是()

A 拔罐法

B 三棱针放血法

C 皮内针法

D 灸法

E 芒针法

7、火针刺法临床又称为()

A 输刺

B 报刺

C 焠刺

D 齐刺

E 恢刺

8、芒针进针时采用()

A 爪切进针法

B 舒张进针法

C 提捏进针法

D 夹持进针法

E 单手进针法

9、下列哪项不是三棱针的作用()

A 行气活血

B 消肿止痛

C 温经通络

D 开窍醒神

E 泻热开窍

10、下列哪项是皮肤针扣刺的要求()

A 弹刺、斜刺

B 斜刺、速刺

C 速刺、压刺

D 慢刺、托刺

E 直刺、弹刺

11、三棱针的操作方法一般分为点刺法、散刺法、挑刺法三种。多用于治疗瘀血证、实热证和急症。

12、皮肤针法是由古代毛刺、扬刺、半刺等刺法的发展。

13、皮内针法按针型不同分为图钉型、麦粒型两种。

第二章耳针

一、学习目标

1、掌握耳针、头皮针刺激部位和主要操作技术

2、了解腕踝针的临床应用

二、重点汇编

1、耳穴神门位于()

A 耳轮角处

B 在三角窝前 1/3 的下部

C 在对耳轮下角末端与耳轮内缘相交处

D 在三角窝后 1/3 的上部

E 在耳频游离缘下部尖端

2、主治呃逆的耳穴是()

A 胃

B 咽喉

C 食管

D 缘中

E 耳中

3、以治疗神志病为主的头穴线是()

A 顶中线

B 额中线

C 额旁1 线

D 额旁2 线

E 枕上正中线

4、头皮针最擅长治疗()

A 脑源性疾病

B 疼痛性疾病

C 免疫功能失调

D 麻木性疾病

E 神经病症

(1)耳轮穴位:耳中、耳尖、结节、

(2)对耳轮穴位:坐骨神经、交感

(3)三角窝穴位:内生殖器、神门

(4)耳屏穴位:外耳、屏尖、外鼻、肾上腺、咽喉

(5)对耳屏穴位:皮质下

(6)耳甲穴位:胃、肾、肝、脾、心、肺、内分泌

(7)耳垂穴位:眼、扁桃体

(8)耳背穴位:耳背沟

7、掌握以下疾病的耳穴处方

心率失常;失眠;坐骨神经痛;痤疮;近视眼;内耳眩晕症。

第三章电针

一、掌握电针法的操作技术和临床应用

二、重点汇编

1、关于电针刺激参数和疗效的关系方面,从刺激强度来说,主要取决于()

A 频率

B 波幅

C 波形

D 波宽

E 以上均不是

2、可刺激膈神经,配合抢救呼吸衰竭的脉冲电波形为()

A 疏密波

B 断续波

C 锯齿波

D 密波

E 疏波

3、能降低神经应激功能,常用于止痛、镇静、缓解肌肉和血管痉挛的脉冲电波形为()

A 疏密波

B 断续波

C 锯齿波

D 密波

E 疏波

4、引起肌肉收缩,提高肌肉韧带张力。常用于治疗痿证的脉冲电波形为()

A 疏密波

B 断续波

C 锯齿波

D 密波

E 疏波

5、电针刺激参数包括波形、波幅、波宽、频率和持续时间等,集中体现为刺激量问题。

6、电针使用方法:

(1)检查各部位旋钮是否都处于关闭状态。

(2)通常电针治疗大都选择 2 个穴位为 1 对,形成电流回路。

(3)避免电流回路通过心脏。

(4)一般持续通电 15~20 分钟。

7、刺激参数

(1)波形

电针波形及其应用

(2)

治疗时:电压<20∨;电流一般不超过 2mA,多在 1mA 以下。

(3)波宽:指脉冲的持续时间。波宽越大刺激量越大。电针仪一般采用 0.4 毫秒左右的波宽。(4)频率:指每秒钟内出现的脉冲个数。临床使用时应根据不同的病情适当选择。

刺法灸法终

刺法灸法:研究各种以防治疾病为目的的刺灸技术的操作方法,临床应用以及其作用原理的 一门学科。 黄帝内经:1、重视针刺与治神的关系。 2、补充和完善经络系统的理论及其重要地位。 3、创立了特定穴及全腧穴与五行的关系。 难经:1、八会穴 2、强调双手配合行针 针经指南:重视理论,强调临床疗效,突出手法操作提出十四字针刺手法 金针赋:提出针刺十四法,飞经走气,总结归纳了治病八法,促进补泻手法的规范化、标准 化 针灸甲乙经:最早的针灸学专著 针灸大成:杨继洲总结了明代从前的针灸精华。 毫针分为:针尾、针柄、针根、针身、针尖 体位分为:仰卧位、侧卧位、俯卧位、仰靠坐位、侧伏坐位、俯伏坐位 刺手:持针的手称为“刺手”。 押手:辅助针刺或按压针刺部位的手称为“押手”。 双手进针法:1、指切进针法,适用于短针进针。 2、夹持进针法,适用于长针进针。 3、舒张进针法,适用于皮肤松弛部位进针。 4、提捏进针法,适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如印堂。 得气:又称“气至”,是指毫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提插或捻转等行针方法,使针刺 部位获得经气感应,现代也称获得“针感”。 得气方法:1、候气法。2、催气,守气法(循,弹,刮,摇,弩,搓,飞,震颤)。 3、行气法:青龙摆尾、白虎摇头、苍龟探穴、赤凤迎源 另1、浅层行气2、用于使经气向周围扩散的行气。3、深层行气。4、刺激强度较大的行气。 针刺补泻手法 1、提插:重按轻提为补,轻按重提为泻。 2、捻转:拇指向前为补,向后为泻。 其他补泻手法 1、疾徐:徐进疾退为补,疾进徐退为泻。 2、呼吸:顺着呼吸为泻,逆为补。 3、并圔:缓慢出针,快速按压针孔并按揉为补;快速出针,出针时摇大针孔,不按压为泻。 4、迎随补泻:顺经为补,逆经为泻。 平补平泻手法 针刺得气后,施行均匀,平和的行针动作即为平补平泻手法。 针刺行补:即针刺治疗中的补法与泻法。 复式补泻手法 1、烧山火法:是一种热补法,由多种单式补法组成,将所刺腧穴的深度分为天人地三部, 随其呼气刺入天部,得气后重插轻提重复九次,再刺入人部,重插轻提重复九次,最后刺入地部,重插轻提重复九次,留针十五到二十分钟,待针下松弛时,病人吸气,将针快速拔出。 2、透天凉法:是一种凉泻法,由多种单式泄法组成,将所刺腧穴的深度分为天人地三部,

刺法灸法考试复习题

1.九针:即九种不同形制和用途的金属针具,包括:鑱针、圆针、提针、锋针、铍针、圆利针、毫针、长针和大 针等。其中锋针发展为三棱针,长针发展为硭针。(选择)古代最原始的切割和医疗工具称为:砭石。又称针石。2、毫针的构成,分为针尖、针身、针根、针柄、针尾5个部分;(选择)1)针尖:是针身的尖端部分,亦称针芒,是刺入腧穴肌肤的关键部分;2)针身:是针尖至针柄间的主体部分,又称针体,是毫针刺入腧穴内相应深度的主要部分;3)针根:是针身与针柄连接的部分,是观察针身刺入腧穴深度和提插幅度的外部标志;4)针炳:是用金属丝缠绕呈螺旋状,从针根至针尾的部分,是医者持针、行针的操作部位,也是施用温针灸法时装置艾绒之处;5)针尾:是针柄的末端部分。 3、无痛进针的要点:1)进针前缓解患者紧张情绪2)适当按压患者穴位,避免将针刺入毛孔;3)进针时持针要紧,针尖离皮肤要近;4)快速刺入皮肤(达到真皮层)或进针时适当下压针体或上下轻微振动针体。 4、腕踝针临床选点原则:1)上病取上、下病取下;2)左病取左、右病取右;3)区域不明、选双上1;4)上下同取;5)左右共针; 1 5、得气的指征,一是患者对针刺的感觉和反应,另一是医者刺手指下的感觉; 5、得气的意义,是针刺产生治疗作用的关键,是判断患者经气盛衰、疾病预后、针治效果的依据,也是针刺过程中进一步实施手法的基础。 6、气至病所:是指通过一定的手法,使针刺感应向着病所方向扩延和传布,最终达到病变部位。 7、行气法:是针刺得气后,进一步使气循经而行,乃至达到病所的方法。又称运气法、气至病所法等。操作时可采用按努、针向行气和飞经走气、通经接气等。临床常用的行气方法循摄法、逼针法、推气法、按截法。 8、电针注意事项:1)使用前必须检查其性能是否良好,输出按钮必须先调到0;2)调节输出量应缓慢,开机时输出强度应逐渐从小到大,切勿突然增大,以免发生意外;3)在治疗严重心脏病患者时,避免电流回流经过心脏;4)有人工起博器的患者,严禁使用电针;5)年老、体弱、醉酒、饥饿、过饱、过劳等,不宜使用电针。孕妇慎用电针。 6)作为温针使用过的毫针,应用时须将输出线夹在毫针的针体上或使用新的毫针。 9、耳穴的分布规律:与面颊相应的穴位在耳垂;与上肢相应的穴位在耳舟;与躯干相应的穴位在对耳轮体部;与下肢相应的穴位在对耳轮上、下脚;与腹腔相应的穴位在耳甲艇;与胸腔相应的穴位在耳甲腔;与消化道相应的穴位在耳轮脚周围等。 10、耳针临床应用:恶心呕吐,神门;哮喘,交感;失眠,内分泌、皮质下;荨麻疹,肾上腺;(补充) 11、头皮针刺激部位:1)额中线,主治神志病,头、鼻、舌、眼、咽喉病等;2)额旁1线,主治肺、心等上焦 病症;3)额旁2线,主治脾、胃、肝、胆等中焦病症。4)额旁3线,主治肾、膀胱等下焦病症。5)顶中线, 主治腰腿足病症。6)顶颞前斜线,主治运动功能障碍病症如瘫痪等。7)顶颞后斜线,主治感觉功能障碍病症, 如疼痛、麻木等。8)顶旁1线,主治腰腿足病症;9)顶旁2线,主治肩臂手病症。10)颞前线,主治偏头痛、运动性失语、周围性面瘫及口腔病症。 12、晕针:是在针刺过程中患者发生的晕厥现象。1)现象,轻者感觉精神疲倦,头晕目眩,恶心欲吐;重者突然出现心慌气短,面色苍白,出冷汗,四肢厥冷,脉细弱而数或沉伏。2)原因,因情绪紧张、虚弱、劳累、饥饿,或大汗、大泻、大失血后针刺;也有因体位不当,手法过重,闷热、过寒冷、临时的恶性刺激等。3)处理,立即停止针刺,拔针平卧,饮温水。不解者,可指按或针刺急救穴,如人中、合谷、内关、足三里等。也可灸百会、关元、气海。4)预防,主要根据晕针发生的原因加以预防。对初次接受针治者,要做好解释工作,解除恐惧心理,对体质虚弱或年迈者应采取卧位,手法宜轻,切勿过重。对过累、过饥、过饱患者,推迟针刺时间。注意室内空气流通,消除过冷、过热因素。密切观察患者的神态变化,询问其感觉。(论述) 13、针后异常感:是指出针后患者酸痛、沉重、麻木、酸胀等不适的感觉。1)现象,出针后患者不能挪动体位;或原症状加重。2)原因,多半是行针手法过重,或留针时间过长,或体位不适。3)处理,一般出针后让患者休息片刻,不要急于离去。用手指在局部上下循按,或可加艾条施灸,即可消失或改善。4)预防,行针手法要匀称适当,避免手法过强和留针时间过长。 14、针刺引起神经损伤:针刺对神经系统的损伤,包括中枢神经和外周神经。针刺损伤涉及大脑、小脑、脑干、脊髓、四肢及头面的一些神经干、支,还有内脏神经的损伤。1)刺伤脑脊髓是指针刺颈项、背部腧穴过深,针具刺入脑脊髓,引起头痛、恶心等现象;2)刺伤周围神经是指针刺引起的周围神经损伤,出现损伤部位感觉异常、肌肉萎缩等现象。 15、艾灸法作用特点:主要作用是温热透达腧穴深部,和艾叶芳香温通药性的综合效应。主要应用是以经脉陷下、阴阳皆虚,经脉坚紧者为宜。可治针刺或中药疗效不显著,亦即‘针所不为,灸之所宜。主要用于寒证。

刺法灸法重点

刺法灸法重点 名词解释: 刺法灸法学:是以各种针灸技术的操作方法、作用原理及其临床应用为主要内容分的一门针灸分支学科,主要包括针法、灸法、拔罐、刮痧以及各种作用于经络、腧穴具有防治疾病作用的操作技术。 腧穴揣穴定位:针刺前,医者必须将施术的腧穴位置定准。医者在腧穴体表定位点的基础上,以押手在欲刺腧穴处进行揣摸、按压,寻找酸、麻、胀、痛等敏感点,以取定腧穴的过程。 提插法:提插法是医者持针在针刺腧穴内反复进行上提、下插动作。 捻转法:捻转法是医者以刺手拇、食指指腹捏持针柄,捻动针体左右均匀旋转的动作。 循法:医者用手指沿着经络上下轻轻寻按,或以指腹沿着经络叩击,以推动气血、促进气至的方法。 弹法:在留针过程中,医者以手指轻弹针柄,使针尾或针柄,使针体微微振动,以加强针感、促使气行的方法。 刮法:是指针刺入一定深度后,医者用拇、食、中指的指甲,由上而下或由上而下频频刮动针柄的方法。 摇法:是指针刺入一定深度后,医者手持针柄,将针轻轻摇动,以加强针感或行气的方法。 飞法:是指医者用右手拇、食两指持针,做较大幅度捻转1-3次,然后张开两指,反复施行,如飞鸟展翅状,以疏导经气,加强针感的的方法。 搓法:是指刺入一定深度后,医者持针柄反复做单向捻转,如搓线状,使肌纤维适度地缠绕针体,以激发经气、加强补泻作用的方法。 震颤法:是指针刺入一定深度后,医者用右手拇、食指持针柄,使针在穴位内小幅度上下颤动的手法。 按法:是指针刺得气后,医者用手按压针刺部位所属经脉的上方或下方,以控制针感走向的方法。 盘法:是医者将针入一定深度,得气后提针至皮下,按倒针柄,手持针尾,将针向一个方向盘转的方法。 弩法:是在针刺得气后将针稍提,用拇、食指夹持针柄,中指侧压针身弯曲成弩弓之状的方法。

刺法灸法题库

刺法灸法学初赛范围 (一)叙述并演示类: 一、叙述并演示提插法和捻转法。 1.提插法:是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上提下插的操作手法。使针由浅层向下刺入深层的操作谓之插,从深层向上引退至浅层的操作谓之提。提插幅度的大小、层次的变化、频率的快慢和操作时间的长短,应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腧穴部位和针刺目的等灵活掌握。使用提插法时指力一定要均匀一致;幅度不宜过大,一般以3~5分为宜;频率不宜过快,每分钟60次左右;保持针身垂直,不改变针刺角度、方向。通常认为行针提插的幅度过大,频率过快,刺激量就大;反之,提插幅度小,频率慢,刺激量就小。 2.捻转法:是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向前向后捻转动作使针在腧穴内反复前后来回旋转的行针手法。捻转角度大小。频率的快慢、时间的长短等,需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腧穴部位、针刺目的等具体情况而定。使用捻转法时,指力要均匀;角度要适当,一般应掌握在180°左右;不能单向捻针,否则针身易被肌纤维等缠绕,引起局部疼痛和导致滞针而使出针困难。一般认为捻转角度大,频率快,其刺激量就大;反之,就小。 二、临床上常用的行针辅助手法有哪几种?(叙述并演示) 1.循法:医者用手指顺着经脉的循行径路,在腧穴的上下部分轻柔循按的方法。 2.弹法:针刺后在留针过程中,以手指轻弹针尾或针柄,使针体

微微振动的方法称为弹法。 3.刮法:毫针刺入一定深度后,经气未至,以拇指或示指的指腹抵住针尾,用拇指、示指或中指指甲,有下而上或由上而下频频刮动针柄,或用拇。中二指固定针柄,以示指指尖由上至下刮动针柄的方法。 4.摇法:毫针刺入一定深度后,手持针柄,将针轻轻摇动的方法。 5.飞法:针后不得气者,用右手拇、示二指执持针柄,细细捻搓数次,然后张开两指,一搓一放,反复数次,状如飞鸟展翅。 6.震颤法:针刺入一定深度后,右手持针柄,用小幅度、快频率的提插、捻转手法,使针身轻微震颤的方法。 三、叙述并演示捻转补泻和疾徐补泻、开阖补泻。 1、捻转补泻:针下得气后,捻转角度小,用力轻,频率慢,操作时间短,结合拇指向左向前、示指向右向后者为补法、捻转角度大,用力重,频率快,操作时间长,结合拇指向右向后、示指向左向前者为泻法。 2.徐疾补泻:进针时徐徐刺入,少捻转,急速出针者为补法;进针时疾刺刺入,多捻转,徐徐出针者为泻。 3.开阖补泻:出针后迅速按针孔为补法;出针时摇大针孔而不按者为泻法。 四、叙述并演示提插补泻和迎随补泻、呼吸补泻。 1.提插补泻:针下得气后,先浅后深,重插轻提,提插幅度小,

《刺法灸法学》教学大纲

《刺法灸法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0602001 课程名称:刺法灸法学(Manipulation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学分:6 总学时: 102学时。 理论学时:54学时。 实验学时:48学时。 先修课程要求:经络腧穴学。 适应专业:针灸推拿五年制。 参考教材: 1.刺法灸法学,陆寿康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年1月。 2.刺法灸法学,杨兆明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年1月。 3.黄帝内经素问译释,南京中医学院医经教研组,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4.灵枢经白话解,陈璧琉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5.针灸甲乙经校释,山东中医学院,人民卫生出版社。 6.针灸大成,杨继洲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一、课程在培养方案中的地位、目的和任务 刺法灸法学是介于经络学、腧穴学与针灸治疗学之间的一门课程,主要讲授针灸治疗的各种具体方法、操作技术、临床应用及其原理,它集合古今刺法灸法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于一体,是针灸专业的基础课程。 二、课程基本要求 1.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 ⑴了解刺法、灸法、拔罐法的起源、形成和发展。 ⑵掌握毫针刺法的操作;各类灸法及拔罐法的运用。 ⑶掌握三棱针、皮肤针、皮内针、火针、芒针等针具的刺法,适应范围和注意事项。 ⑷了解《内经》、《难经》及历代医著所论各类刺法,以及现代刺法灸法的应用(耳针法、头针法等)。 2.基本技能 ⑴掌握毫针刺法的操作;各类灸法及拔罐法的运用。 ⑵掌握三棱针、皮肤针、皮内针、芒针等针具的刺法。 ⑶了解《内经》、《难经》及历代医著所论各类刺法,以及现代刺法灸法的应用(耳针法、头针法等)。 三、学时安排

刺法灸法试题 (1)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0 级专业《刺法灸法学》考试试卷(1) 一、名词解释:(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 治神 2. 九刺 3. 隔物灸 4. 九针 5. 得气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题1分,共10分) 1.透穴刺法依据针刺角度的不同,可分为、、三种。 2.在病变局部或腧穴上,先直刺一针,再在其旁边斜刺一针为;在病变局部中心直刺一针,左右(或上下)各斜刺一针的针刺方法,为。 3.《灵枢·官针》所载的,为刺筋之法。,为刺骨之法。 4.针刺风池穴,为安全考虑可向方向缓慢刺入0.5~1寸。 5.乳中穴不针不灸,仅作为标志。 6.手部井穴、十宣、四缝等可放血。 7.针刺穴应取侧卧屈股,伸下足,屈上足体位。 8.折针又称断针,是指折断在人体内。 9.提插幅度,频率,针感即强;反之,针感相对较弱。 10.对于患者体弱、对针刺敏感者,捻转幅度,频率。 三、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温针灸法时装置艾绒之处是() A.针尖 B.针身 C.针根 D.针柄 E.针尾 2.针刺肺俞穴的适宜体位是() A.仰卧位 B.俯卧位 C.侧卧位 D.仰靠坐位 E.侧伏坐位 3.旋转揣穴法的适宜穴位是() A.内关 B.阳池 C.解溪 D.养老 E.中脘 4.高压蒸气灭菌法要求在规定的压力与温度条件下,保持分钟以上。()A.10 B.20 C.30 D.40 E.50

5.适宜于皮肉浅薄处的腧穴进针的方法是() A.爪切进针法 B.夹持进针法 C.舒张进针法 D.提捏进针法 E.弹入速刺法 6.斜刺法的进针角度是() A.15°左右 B.30°左右 C.45°左右 D.70°左右 E.90°左右 7.临床上留针时间一般为分钟。() A.10~20 B.20~30 C.30~40 D.40~50 E.50~60 8.睛明穴宜用何种进针法() A.弹入速刺法 B.夹持进针法 C.舒张进针法 D.提捏进针法 E.压针缓进法 1.透穴刺法操作方法中,下面哪项是错误的() A.直透法:直刺进针,由一侧腧穴向其对侧相应腧穴透刺 B.斜透法:斜刺进针,从一穴透至与病变经络、脏腑相关的腧穴 C.横透法:横刺进针,由一穴向相关腧穴透刺 D.直透法:斜刺进针,由一侧腧穴向其对侧相应腧穴透刺 E.以上均不是 2.用1支毫针,先直刺至穴位肌层深处,然后退至浅层,依次分别向左右两旁斜刺,使穴内的针刺痕迹成鸡足状。此法为() A.直针刺法 B.半刺法 C.分刺法 D.合谷刺法 E.恢刺法 3.用毫针从受损肌腱旁斜刺进针,捻转提插行针,将针提至皮下,配合关节屈伸活动。此法为() A.直针刺法 B.半刺法 C.分刺法 D.合谷刺法 E.恢刺法 4.用短毫针迅速浅刺透皮,不得损伤血络、肌肉,迅速出针而不留针。此法为()A.直针刺法 B.半刺法 C.分刺法 D.合谷刺法 E.恢刺法 5.先夹持捏起穴位两旁皮肤,使其隆起,然后持针沿皮刺入,在皮下组织内深入。此法为() A.直针刺法 B.半刺法 C.分刺法 D.合谷刺法 E.恢刺法 6.眼部腧穴承泣、睛明、球后等穴刺法操作方法中,下面哪项是错误的() A.进针前,嘱患者闭目,左手将眼球推开并固定,以充分暴露针刺部位

刺法灸法考试重点

1.芒针:是用特制的长针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因其针具细长如麦芒故名之。 2.官针:为《灵枢经》中的一个篇名,其意为大家公认的针具和操作方法。 3.激光针:为穴位激光照射疗法的简称,是指在传统针灸疗法的基础上,利用微细激光束照射于穴位或患部,以治疗疾病的方法。 4.砭石:为针刺疗法的原始工具,起源于新石器时代。凡能够刺入软组织的医疗专用石器均可成为砭石。 1.五刺:是《灵枢》官针篇中从五脏应合五体(皮、脉、筋、肉、骨)的关系设立的五种刺法。其具体名称是半刺、豹纹刺、关刺、合谷刺、输刺。 2.九刺:是《灵枢》官针篇中针对九类不同性质的病变而应用的九种不同刺法,即输刺、远道刺、经刺、络刺、分刺、大泻刺、毛刺、巨刺、淬刺。 3.九针:九针是古代的九种医疗用具,包括长、短、大、小的针具和按摩用的圆棒及割治用的小刀。其具体名称是馋针、圆针、堤针、锋针、铍针、圆利针、毫针、长针、大针。 4.十二刺:是《灵枢》官针篇为应合于十二经病症而设立的十二种刺法,即偶刺、报刺、恢朝、齐刺、扬刺、直针刺、输刺、短制、浮刺、阴刺、傍针刺、赞刺。 5.齐刺:为《灵抠》官针篇中“十二刺“之一。其操作方法是:先于患部中心直刺一针,再于该针两旁各刺一针,三针齐用,故名齐刺。本法用于治疗病变范围小而部位较深的痹痛等症。 6.分刺:为《灵枢》官针篇”九刺”之一,是“刺分肉之间”的一种刺法,用于治疗的肌肉痹症、萎症或陈伤。 7.《官针》篇中多针丛刺法有几种?各如何操作? 齐刺:“直入一,傍入二,以治寒气小深者。”(正中先刺一针,并于两旁各刺一针,三针齐用,治疗病变范围较小而部位较深的痹痛等)。 扬刺:“正内一,傍内四而浮之,以治寒气之博大者也。”先在穴内正中刺一针,然后在上下左右各浅刺一针,用于治疗寒气浅而面积较大的痹痛。 傍针刺:“直刺、傍刺各一,以治留痹久居者。”(先直刺一针,再在近傍加刺一针,用于治疗压痛比较明显,而且固定不移,久久不愈的痹痛。 8.“巨刺”与“缪刺”有何异同? 二者的共同点是:均为交叉刺法,即患左刺右,患右刺左。不同点是:巨刺者刺大经,缪刺者制络脉。 9.“刺卫毋伤荣,刺荣毋伤卫”? “刺卫毋伤荣,刺荣毋伤卫”是《难经》根据营卫之气运行之深浅而提出的一种营卫刺法。 “刺卫毋伤荣”者,应卧针浅刺,以免损伤深层的营气;“刺荣毋伤卫”者,针刺前先掐按其穴,使浅层的卫气散开后,方可刺入,以免损伤浅表的卫气。 10.三棱针刺法有几种?分别简要述之。 (1)点刺法:先将所刺部位局部常规消毒,然后左手拇中、三指夹紧被刺部位或穴位,右手持针,用拇食指捏住针柄;中指指腹紧靠针身下端,针尖露出1—2分,对准穴位快速刺入1—2分,并迅速将针退出,轻轻挤压针空周围,使出血少许即可。

13针推1刺法灸法考点重点整理(大纲)NEW

注:这次修改是按页面来排,标着【娟】的是娟子提供的,【倩】是洪倩芮提供的,【李】是李红阳的,【12】是12级考过的 【娟】腧穴特种治疗方法(P10) 【娟】特殊部位治法技术(P11) 【娟】【李】毫针刺法(P19) 【12】进针的原文(P20) 【12】各种进针方法(P20): 【娟】二指持针法(20): 【娟】多指持针法(20): 【娟】针刺手法(20) 【娟】进针法分类:指切进针法、夹持进针法、舒张进针法、提捻进针法、管针进阵法(P20) 【倩】进针法分类(P20), 【倩】【娟】【李】穴位针刺角度(P21):根据针身与皮肤表面角度分3钟 【娟】针刺的深浅原则(P22):既有针感有保证安全 【12】如何知道它得气还是行气的(P24),也是大题 【倩】得气(P24)不知道会不会出名解,老师叫我们多注意这个 【娟】得气的概念(24) 【娟】得气的意义(P24) 【娟】得气法(P25) 【倩】得气的意义(P25), 【娟】影响得气的因素(P27) 【12】各种补泻方法的区别(P29) 【倩】针刺补泻有哪些(P29), 【娟】针刺补泄(P29):基本补泄、徐疾补泄、迎随补泄、呼吸、开阖补泄、平补平泄 【12】徐疾补泻和另外一个的区别(P31)(大题) 【娟】哑门、风府穴(P34) 【倩】哑门风府的怎么针刺(P34), 【李】晕针处理(P37): 【娟】晕针、滞针、弯针、断针的处理(P37-P38) 【倩】晕针的原因现象处理(P37), 【娟】气胸的处理(P39) 【12】论刺法那些刺法那些表(P46、P47、P49),考选择题 【李】灸法分类(P64) 【娟】艾灸法(P64-??) 【倩】灸法分类(P64)(不知道是大题还是填空), 【李】皮内针包括(P94) 【倩】皮内针包括(P94), 【倩】皮内针(P94), 不知道【倩】火针(P95开始)出什么,老师也叫我们看看, 【12】耳穴对应区(P100开始) 【倩】耳针(P100), 【李】神门(105)、肾上腺(P106)、四区(P119、P122)、 内分泌、心、肺、肾(P108)【肾上腺、四区是什么东西……】 【倩】耳针的神门(P105), 【倩】肾、肝、脾、心、肺、内分泌(P108), 【李】耳穴压籽法操作(110) 【倩】耳针的压籽法操作(P110), 【倩】耳针的适应范围和选穴(P111) 1

刺法灸法重点 (2)

刺法灸法重点 名词解释: 刺法灸法学:就是以各种针灸技术的操作方法、作用原理及其临床应用为主要内容分的一门针灸分支学科,主要包括针法、灸法、拔罐、刮痧以及各种作用于经络、腧穴具有防治疾病作用的操作技术。 腧穴揣穴定位:针刺前,医者必须将施术的腧穴位置定准。医者在腧穴体表定位点的基础上,以押手在欲刺腧穴处进行揣摸、按压,寻找酸、麻、胀、痛等敏感点,以取定腧穴的过程。提插法:提插法就是医者持针在针刺腧穴内反复进行上提、下插动作。 捻转法:捻转法就是医者以刺手拇、食指指腹捏持针柄,捻动针体左右均匀旋转的动作。 循法:医者用手指沿着经络上下轻轻寻按,或以指腹沿着经络叩击,以推动气血、促进气至的方法。 弹法:在留针过程中,医者以手指轻弹针柄,使针尾或针柄,使针体微微振动,以加强针感、促使气行的方法。 刮法:就是指针刺入一定深度后,医者用拇、食、中指的指甲,由上而下或由上而下频频刮动针柄的方法。 摇法:就是指针刺入一定深度后,医者手持针柄,将针轻轻摇动,以加强针感或行气的方法。飞法:就是指医者用右手拇、食两指持针,做较大幅度捻转1-3次,然后张开两指,反复施行,如飞鸟展翅状,以疏导经气,加强针感的的方法。 搓法:就是指刺入一定深度后,医者持针柄反复做单向捻转,如搓线状,使肌纤维适度地缠绕针体,以激发经气、加强补泻作用的方法。 震颤法:就是指针刺入一定深度后,医者用右手拇、食指持针柄,使针在穴位内小幅度上下颤动的手法。 按法:就是指针刺得气后,医者用手按压针刺部位所属经脉的上方或下方,以控制针感走向的方法。 盘法:就是医者将针入一定深度,得气后提针至皮下,按倒针柄,手持针尾,将针向一个方向盘转的方法。 弩法:就是在针刺得气后将针稍提,用拇、食指夹持针柄,中指侧压针身弯曲成弩弓之状的方法。 得气:就是指医者将毫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 ,施以一定的行针手法,使针刺部位产生经气感应,这种针下的经气感应称“气至”或“针感”。

针法灸法

针法灸法 **刺灸法包括各种刺法和灸法,主要论述针刺和艾灸 等治疗方法的实施手段及其基本理论。这是针灸治疗的具体操作技术,为针灸临床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 **得气:称,气至,针感,是指毫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提插或捻转等行针 手法,使针刺部位获得经气感应。行针又名运针,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为了使之得气、调节针感和进行补泻而施行的各种针刺手法。得气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所产生的经气感应,又名针感。行针的手法可分为基本手法和辅助手法。 **毫针的结构可分为5个部分,即针尖、针身、针根、针柄、针尾。 ①.单手进针法②.双手进针法③.管针进针法 补法,是泛指能鼓舞人体正气,使低下的功能恢复旺盛的方法; 泻法,是泛指能疏泄病邪,使亢进的功能恢复正常的方法。 捻转补泻:针下得气后,捻转角度小,用力轻,频率慢,操作时间短者为补法;捻转角度大,用力重,频率快,操作时间长者为泻法。拇食指捻转时,补法须以大指向前,食指向后,左转为主;泻法须以大指向后,食指向前,右转为主。”提插补泻:针下得气后,先浅后深,重插轻提,提插幅度小,频率慢,操作时间短者为补法;先深后浅,轻插重提,提插幅度大,频率快,操作时间长者为泻法。 1).晕针晕针是在针刺过程中患者发生的晕厥现象。 原因多见于初次接受治疗的患者,可因精神紧张、体质虚弱、过度劳累、饥饿,或大汗、大泻、大失血之后,或体位不适,以及施术手法过重,而致针刺时或留针过程中发生此症。 症状患者突然出现头晕目眩,面色苍白,心慌气短、出冷汗,恶心欲吐;精神痿倦,血压下降。脉沉细。严重者会出现四肢厥冷,神志昏迷、二便失禁,唇甲青紫,脉细微欲绝。 处理立即停止针刺,将已刺之针迅速起出,让患者平卧,头部放低,松开衣带,注意保暖。轻者静卧片到,给予热茶或温开水饮之,糖水亦可,一般可渐渐恢复。 预防主要根据晕针发生的原因加以预防,对于初次接受针灸治疗和精神紧张者,应先做好解释工作,以消除疑虑。 2).滞针滞针是指在行针时或留针后医者感觉针下涩滞,捻转、提插、出针

刺法灸法学习题

第一章刺法灸法的概念 一、选择题' [A型题] 1. 最早的针刺工具是() A砭石B竹针C青铜针D铁针E钢针 2. 根据《内经》记载及考古发现砭刺起源于我国() A东方B南方C中部D西方E北方 3. 根据《内经》记载,灸法起源于我国() A东方B南方C中部D西方 E 北方 4. 针刺工具的发展顺序是() A骨针、砭石、铁针B砭石、铁针、青铜针 C 竹针、铁针、钢针D砭石、青铜针、铁针E铁针、金针、钢针 5. 正式的刺法是从何时开始() A砭石B青铜针C九针D不锈钢针E骨针 6. 九针中用于浅刺皮肤的是() A鑱针B圆针C鍉针D锋针 E 铍针 7. 九针中形如剑的是() A鑱针B圆针C鍉针D锋针 E 铍针 8. 九针中治疗痈痹痼疾、泄血出热的是() A鑱针B圆针C鍉针D锋针 E 铍针 9. 九针中应用最广的是() A锋针B圆利针C毫针D长针E大针 10 . 九针中针身圆柱形、针头卵圆的是() A鑱针B圆针C鍉针D锋针 E 圆利针 11 . 我国考古工作者发掘出来的医用金针、银针,其朝代是()A秦朝B西汉C东汉 D 西晋 E 东曰 12.砭石主要用于() A浅刺皮肤B按摩肌肉C刺血排脓 [B型题] 1. 最早的针刺工具是() A砭石B青铜针D针刺放水E按压经脉 C不锈钢针D银针E钢针

二、填空题:请在 _____ 上填入恰当的文字,并使试题所叙述的内容正确无误。 1. 针法灸法学是研究 _______ 和 ______ 防治疾病的 ___________ 、 _________ 及其作用原理的 一门学科。 2. 针法和灸法同属于外治法,都是通过刺激 _________ ,以激发 _______ ,调整 _____ 而达到防 病治病目的。 3. 砭石起源于 ______ 时代,它主要用于 _________ 等外症。 4. 九针是由 ______ 发展而来的,近代所用针具又是从 ________ 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5. 《内经》中的九针是指九种形状和用途不同的金属针具,分别是 ______ 、 _______ 、 6.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灸治的方法,古代最早是 __ ,晋、唐时期出现了 ,宋代出现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代又 发明了艾卷灸。 三、简答题 1 .何为针法灸法学? 针法灸法学,是研究刺法和灸法防治疾病的具体方法、操作技术及其作用原理的一门学 科。 2 ?什么是针法?什么是灸法? 2. 现代临床上所用的针具是( A 砭石 B 青铜针 C 不锈钢针 银针 E 钢针 3. 按摩分肉之间用() A 鑱针 B 圆针 鍉针 锋针 铍针 4. 按压经脉外部而令邪出用( A 鑱针 B 圆针 鍉针 锋针 铍针 5. 针头微大, A 锋针 针身反小为( B 圆利针 毫针 D 长针 大针 6. 针身粗圆为() A 锋针 B 圆利针 毫针 D 长针 大针 7. 晋、唐时期出现() A 直接灸 B 间接灸 C 艾卷灸 温针 E 天灸 8. 宋代出现() A 直接灸 B 间接灸 C 艾卷灸 温针 E 天灸 9. 九针在后来的实践中发展为火针的是( A 毫针 B 鑱针 C 鍉针 10. 九针中后来在实践中发展为三棱针的是( A 毫针 B 鑱针 C 鍉针 锋针 锋针 E 大针 E 大针

刺法灸法论(可编辑修改word版)

刺法灸法学部分 第一专题刺灸概论 一学习目标: 1、了解刺法灸法学的定义、内容及刺灸法在针灸学术中的地位。 2、熟悉古代针法、灸法的形成和发展概况。 二、重点内容汇编: 1、针灸起源于() A 旧石器时代 B 新石器时代 C 春秋时期 D 战国时期 E 秦汉时期 2、以下不属于《内经》中九针的针具是() A 锋针 B 毫针 C 长针 D 大针 E 皮内针 3、用于按摩分肉之间,治疗分肉之间疾病的针具是() A 圆针 B 圆利针 C 铍针 D 锋针 E 鑱针 4、按压经脉以养脉气的针是() A 毫针 B 鍉针 C 铍针 D 长针 E 圆针 5、十四字手法最早记载于哪一部著作() A 《针经指南》B《金针赋》 C 《针灸大成》 D 《灵枢》 6、提出徐疾补泻、呼吸补泻、开阖补泻的是() A 《内经》 B 《难经》 C 《针经指南》 D 《针灸大成》 E 《金针赋》 7、提出治病八法的是() A 《针经指南》B《金针赋》 C 《针灸大成》 D 《灵枢》 8、最早的灸法专著是( ) A 《千金要方》 B 《肘后备急方》 C 《曹氏灸方》 D 《扁鹊心书》 9、有专门施灸的医师称为“灸师”,起于何代() A 清 B 明 C 魏 D 唐 E 汉 10、刺法灸法学是以各种针灸操作技术的操作方法、临床应用及作用原理为主要内容的针灸分支学科。 11、刺法灸法学具有技能训练和临床应用两方面内容特点。 12、刺法灸法学的内容范围主要包括针刺技术、灸法技术、耳针、头皮针、腕踝针、腧穴特种治疗技术四大类腧穴治疗技术。 13、针刺手法,包括得气法、行气法、补泻法和各种相应的单式、复式手法。 14、灸法包括艾灸法和非艾灸法两部分组成。 15、《灵枢·邪气藏府病形》篇说:“中气穴则针游于巷,中肉节则皮肤痛。” 16.治病八法包括烧ft火、透天凉、阳中隐阴、阴中有阳、子午捣臼、进气和龙虎交战、留气、抽添等手法。其中烧ft火是复式补法的典型操作手法,透天凉是复式泻法的典型操作手法,龙虎交战是住痛移疼的手法技术。 第二专题毫针刺法 第一章毫针基本操作技术 一、学习目标 1、熟悉毫针的结构和规格。 2、熟悉毫针操作在临床上的选则应用及质量检查。 3、熟悉毫针操作基本功的训练内容,并逐步完成。 4、掌握各种体位选择与腧穴取定法。 5、熟悉器械、腧穴等的消毒方法。 6、掌握毫针基本技术方法,包括持针、进针、捻转、提插、留针、出针等具体操作要领。 7、熟悉毫针的进针角度、方向和深浅的临床应用规律。

《二十四史》刺法灸法史料研究二十四

《二十四史》剌法灸法史料研究 【摘要】《二十四史》记载了明末以前历代王朝的政治、经济、医学、文化、科技和军事等方而的大量史料,其中不乏有针灸方面的史料记载。从《二十四史》中所收集到的针灸医学的刺法、灸法史料可以看出:古代针具由简单到复杂的演变过程,而且历代的针灸医家都十分重视针刺手法,并运用刺血疗法用于治疗多种疾病;灸法在古代使用范围非常广,古代民众采用灸法治疗多种疾病,并且注重灸法点火的火源;但是随着社会经济、技术水平的整体发展以及国家力量和民间势力对医疗事业的积极参与,宋代以后灸法的地位有所下降。 【关键词】二十四史针灸针灸医学史刺法灸法 古代的非医学文献中存在着大量的医学资料,其原因在于:越是早期古书的内容,越是简朴和概括。另外,医学与其他学科有着密切关系,如编写医书要利用汉字,从而古代字书必然也要涉及医学的名词术语,又如医学人物的活动与医药科学的发展,是属于历史范畴的方面,也离不开历史学。特别是不少宝贵的临床资料和大量的医学史料不见于历代医书中,而是广泛存见于各种史书与其他非医书中。 《二十四史》作为古代众多文献的一部分,是中国历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它上起传说中的黄帝(公元前2550年),止丁?明朝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计3213卷,约4000万字,《二十四史》记载了明末以前历代 王朝的政治、经济、医学、文化、科技和军事等方面的大量史料,是研究我国历史的宝贵资料。 刺法史料与分析 刺法是采用各种材料制作成的针具刺激体表穴位,从而起到防病治病的方法。《二十四史》记载的刺法工具有:砭石、镌石、箴石、金镌、长针、九针。 砭石:医有俞跗,治病不以汤液醴洒,纔石挢引,案杌毒熨,一拨见病之应,因五藏之输,乃割皮解肌,诀脉结筋,搦髓脑,揲荒爪幕,湔综肠胃,漱涤五藏,练精易形。(《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镌石:形獒者,不当关灸镌石及饮毒药也。(《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箴石:医经者,原人血脉、经落、骨髓、阴阳、表里,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而用度箴石汤火所施,调百药齐和之所宜。至齐之得,犹磁石取铁,以物相使。拙者失理,以愈为剧,以生为死。(《汉书?艺文志》) 金镌:以金镌疗其祖目,于梦中喜跃,遂即惊觉。乃遍告家人。三日,祖目果明。(《北史?张元传》) 长针:长针刺骱中,深至骨而不知痛,出血一二升,其色如墨。(《元

刺法灸法

第一章刺法灸法概论 1. 九针(镵针、长针、大针、锋针)与现代针具的关系。 九针与现代针具的关系: 镵针——皮肤针长针——芒针大针——火针锋针——三棱针 2. 九针、灸法的定义 灸法:是采用艾绒等各种施灸材料,以烧灼、熏熨体表的一定部位,以温热或药性的刺激,通过经络的(传导)作用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九针:古代九种不同形状和用途的金属针具的统称。分别是镵、圆、鍉、锋、铍、圆利、毫、长、大针。 《灵枢·官针》“九针之宜,各有所用,长短大小,各有所施也”。 第二章毫针刺法 1、针刺常用体位与临床应用 1)仰卧位:适用于前身部的腧穴。 2)俯卧位:适用于后身部的腧穴。多见于后头痛、颈腰椎病等 3)侧卧位:适用于侧身部的腧穴。多见于偏瘫、坐骨神经痛、胁肋痛等 4)仰靠坐位:适用于前头、颜面、颈前、上胸部以及肩部与上、下肢前面、侧面的腧穴。多见于头痛、面瘫、神经衰弱等。 5)俯伏坐位:适用于头顶、后头、项背、肩部的腧穴。多见于后头痛、颈椎病、落枕、肩背痛等。 6)侧伏坐位:适用于侧头、面颊、颈侧、耳部的腧穴。多见于偏头痛、落枕、耳病等。 基本体位——卧位和坐位,一般以卧位为主。 2、针刺前的消毒范围有哪些 针具器械消毒、医生手指消毒、针刺部位消毒、治疗室内消毒。 针具器械消毒包括高压消毒、煮沸消毒、药物浸泡消毒。 高压消毒:压力1~1.4kg/cm2,温度120℃,持续时间30分钟以上。 药物浸泡消毒:把针具放入75%酒精内浸泡30~60分钟,取出后用消毒毛巾擦干备用。3、刺手与押手的定义及作用 刺手持针施术的手称刺手,多为右手。作用:是掌握针具,实施操作。 押手按压穴位局部,辅助针刺的手称押手,多为左手。 作用:1)准确定穴 2)辅助进针 3)减轻针刺疼痛4)调控和加强针感,提高疗效。 4、常用双手进针法及临床应用(举例说明) 1.双手进针法 ①爪切进针法:左手拇指或食指指甲掐压穴位,右手持针针尖紧靠左手指甲缘迅速刺入皮下的手法。适用于短针的进针。 ②夹持进针法:左手拇、食指持消毒干棉球捏住针身下段,针尖露出3毫米左右,右手拇、食、中指持针柄,针尖贴近皮肤时,左手下压,右手捻转,双手同时用力把针刺入皮下。适用于3寸以上长针的进针。 ③舒张进针法:左手拇、食指或食、中指将穴位皮肤向两侧撑开,使之绷紧,右手持针从二指中间刺入皮下。适用于皮肤松弛或有皱纹的部位,如腹部的腧穴进针、长针深刺法。 ④提捏进针法:左手拇、食二指将腧穴皮部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部的上端刺入。适用于皮肉浅薄部位,如面部的腧穴进针。(简答) 举例:

刺法灸法学习题.

[A 型题] 1.最早的针刺工具是() A 砭石 B 竹针 C 青铜针 D 铁针 E 钢针 2.根据《内经》记载及考古发现砭刺起源于我国() A 东方 B 南方 C 中部 D 西方 E 北方 3.根据《内经》记载,灸法起源于我国() A 东方 B 南方 C 中部 D 西方 E 北方 4.针刺工具的发展顺序是() A 骨针、砭石、铁针 B 砭石、铁针、青铜针 C 竹针、铁针、钢针 D 砭石、青铜针、铁针 E 铁针、金针、钢针 5.正式的刺法是从何时开始() A 砭石 B 青铜针 C 九针 D 不锈钢针 E 骨针 6.九针中用于浅刺皮肤的是() A 鑱针 B 圆针 C 鍉针 D 锋针 E 铍针 7.九针中形如剑的是() A 鑱针 B 圆针 C 鍉针 D 锋针 E 铍针 8.九针中治疗痈痹痼疾、泄血出热的是() A 鑱针 B 圆针 C 鍉针 D 锋针 E 铍针 9.九针中应用最广的是() A 锋针 B 圆利针 C 毫针 D 长针 E 大针 10.九针中针身圆柱形、针头卵圆的是() A 鑱针 B 圆针 C 鍉针 D 锋针 E 圆利针 11.我国考古工作者发掘出来的医用金针、银针,其朝代是() A 秦朝 B 西汉 C 东汉 D 西晋 E 东晋 12.砭石主要用于() A 浅刺皮肤 B 按摩肌肉 C 刺血排脓 D 针刺放水 E 按压经脉 [B 型题] 1.最早的针刺工具是() A 砭石 B 青铜针 C 不锈钢针 D 银针 E 钢针

A 砭石 B 青铜针 C 不锈钢针 D 银针 E 钢针 3.按摩分肉之间用() A 鑱针 B 圆针 C 鍉针 D 锋针 E 铍针 4.按压经脉外部而令邪出用() A 鑱针 B 圆针 C 鍉针 D 锋针 E 铍针 5.针头微大,针身反小为() A 锋针 B 圆利针 C 毫针 D 长针 E 大针 6.针身粗圆为() A 锋针 B 圆利针 C 毫针 D 长针 E 大针 7.晋、唐时期出现() A 直接灸 B 间接灸 C 艾卷灸 D 温针 E 天灸 8.宋代出现() A 直接灸 B 间接灸 C 艾卷灸 D 温针 E 天灸 9.九针在后来的实践中发展为火针的是() A 毫针 B 鑱针C鍉针 D 锋针 E 大针 10.九针中后来在实践中发展为三棱针的是() A 毫针 B 鑱针C鍉针 D 锋针 E 大针 二、填空题:请在_____上填入恰当的文字,并使试题所叙述的内容正确无误。 1.针法灸法学是研究______和______防治疾病的__________、_________及其作用原理的 一门学科。 2.针法和灸法同属于外治法,都是通过刺激______,以激发_______,调整_______而达到防 病治病目的。 3.砭石起源于______时代,它主要用于_______等外症。 4.九针是由______发展而来的,近代所用针具又是从______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5.《内经》中的九针是指九种形状和用途不同的金属针具,分别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灸治的方法,古代最早是______,晋、唐时期出现了______,宋代出现了______,明代又 发明了艾卷灸。 三、简答题 1.何为针法灸法学? 针法灸法学,是研究刺法和灸法防治疾病的具体方法、操作技术及其作用原理的一门学科。 2.什么是针法?什么是灸法?

刺法灸法学

《刺法灸法学》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刺法灸法学 课程类型:专业核心能力课程 总学时: 54(学时:27学时:27) 总学分:3 一、课程性质、目的、任务和要求 《刺法灸法学》是以针灸治病的各种具体方法、操作技术、临床应用及其原理为主要内容的针灸分支学科,是针灸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介于经络学、腧穴学与针灸治疗学之间的桥梁课程。它集合古今刺法灸法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为一书,是针灸推拿专业基础课程,也是一门较为重要的临床技能课。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阐明各种以防病治病为目的的针法、灸法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使学生掌握针法、灸法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各种腧穴特种治疗技术的操作方法、临床应用和作用原理,为针灸临床治疗打下坚实基础。 本大纲适用于针灸推拿专业大学专科层次使用,依据针推专业“为农村基层、城镇社区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中医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课堂理论与实践教学,使本专业学生掌握适应临床岗位需要的,刺法灸法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及相关技术,并将它们运用于临床实践。具体的知识、能力、素质目标分述如下。 知识教学目标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在巩固针灸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掌握常见的刺法灸法的基本概念、特点与基本的操作技能,熟悉其应用原理及在临床应用时的注意事项,了解常见的刺法灸法的起源和发展概况,了解古代有代表性的刺法灸法。 能力培养目标 能熟练地进行毫针刺法、灸法、拔罐法的基本操作,具有使用三棱针、皮肤针、电针、穴位注射法的能力;能预防和处理常见的针刺异常情况;具有使用耳针、头针治疗针灸常见疾病的能力。 素质教育目标 1专业思想巩固,热爱中医事业。 2具有严谨求实的工作态度、高尚的医疗道德和良好的职业素质,善于与病人沟通,对病人充满爱心,有较强的工作责任心。 3具有认真求实、勤奋好学、刻苦钻研、勇于实践、善于自学的优秀品质。 二、教学目的要求和主要内容: 第一章针法灸法概论 知识教学目标 1掌握针法灸法学的概念。 2了解刺法灸法的起源、形成及发展。 能力培养目标 能辨识九针的形状和用途。 教学内容

刺法灸法

1 ?与胸腔相应的穴位在( ) 2?与消化道对应的耳穴分布在( ) E .对耳轮上下脚 3. 头穴线“顶颞前斜线”的定位是( ) A ?自前神聪穴至悬厘穴连线 B ?自百会穴至曲鬓穴连线 C .自颔厌穴至悬厘穴连线 D .自率谷穴至曲鬓穴连线 E .自强间穴至脑户穴连线 4. 主治呃逆的耳穴是( ) A .胃 B .咽喉 C .食管 D .缘中 E .耳中 5. 选耳穴“外生殖器”,可以治疗腰腿痛,符合耳针临床选穴的何 ) A .按辨证取穴 B .按现代医学理论取穴 C .按相应部位取穴 D .按临床经验取穴 E .按交叉原则取穴 6. 以治疗神志病为主的头穴线是( ) A .顶中线 B .额中线 C .额旁1线 D .额旁2线 E .枕上正中线 7. 下列除哪项外均可用于治疗高血压( ) A .耳尖 B .神门 C .肾上腺 D .耳背沟 E .肝 &下列不属于足太阳膀胱经的头穴线是( ) A .额旁1线 B .顶旁1线 C .顶旁2线 D .枕上旁线 E .枕下旁线 9. 治疗眩晕时,腕踝针法的处方多为( ) A . 上 1配下1 B . 上 2配下2 C . 上 1配上6 D . 上 2配上4 E .上 1配上3 10. 头皮针最擅长治疗( ) A .脑源性疾病 B .疼痛性疾病 C .免疫功能失调 D .麻木性疾病 E .神经病症 11 .腕踝针进针点上1位于( ) A .桡动脉与桡骨缘之间 B .拇指侧的桡骨内外缘之间 C .小指侧的尺骨缘与尺侧腕屈肌腱之间 D .距小指侧尺骨缘 1cm 处 E .掌长肌腱与尺侧腕屈肌腱之间 12. 主治感觉功能障碍的头穴线是( ) A .额中线 B .颞前线 C .枕上正中线 D .顶颞前斜线 E .顶颞后斜线 刺法灸法 A .耳舟 B .耳垂 C .对耳轮体部 D .耳甲腔 E .耳甲艇 A .耳垂 B .耳舟 C .对耳轮体 D ?耳轮脚周围 种原则?(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