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边塞征战诗歌学案

边塞征战诗歌学案

边塞征战诗歌学案
边塞征战诗歌学案

课题:边塞征战诗歌

一、类型特征

边塞诗是指以歌咏边塞军旅生活或描述边塞奇异风光为主要内容的一类诗歌,

边塞诗词以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苦的乐观精神为基本特征,以其乐观高亢的基调和雄浑壮美的意境典型地反映出时代的精神风貌,尤其它悲壮、雄壮的境界,使人耳目一新,令人感喟不已。

边塞诗一方面题材开阔,内容包括:边塞风光;边疆战士的艰苦生活;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抱负;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感伤;统治者穷兵黩武,对战争的不满和控诉;思乡念亲或征人思妇的愁苦思情;友人惜别感伤或壮别感奋等。有慷慨从戎和久戍思乡的矛盾;卫国激情和艰苦生活的矛盾;痛恨庸将和献身精神的矛盾等等。而且雄浑豪放、格调高亢、慷慨悲凉。

艺术风格:

有的豪迈旷达——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有的雄奇壮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有的豪壮悲慨——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有的委婉清丽——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二、历史渊源

一般认为,从先秦就有了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开始兴盛,发展到唐代,由于国力强盛,战争频繁,统治者拓土开疆,重武轻文,许多文人或投笔从戎,邀功边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举进身容易得多,加之盛唐那种积极用世、昂扬奋进的时代气氛,于是奇情壮丽的边塞诗便大大发展起来了,边塞诗即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从而使得这类诗作蔚为大观。一些有切身边塞生活经历和军旅生活体验的作家,以亲历的见闻来写作;另一些诗人用乐府旧题来进行翻新的创作。形成一个新的诗歌流派,参与人数之多,诗作数量之大,为前代所未见。其创作贯穿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阶段。其代表人物是高适、岑参、王昌龄。据统计,唐以前的边塞诗,现存不到二百首,而《全唐诗》中所收的边塞诗就达两千余首。

【各时期边塞诗】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

1、初唐、盛唐边塞诗——豪迈,勇敢,一往无前

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是初唐写作边塞诗较多的作家,他的边塞诗一方面题材开阔,内容包括:A、边塞风光;B、边疆战士的艰苦生活;C、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抱负;D、边疆将士思乡的情思。不仅内容涵盖了盛唐边塞诗的大多领域,而且格调高亢。此后其他著名诗人如:杨炯、陈子昂、杜审言等人也创作边塞诗。边塞诗创作一时蔚为风气。

盛唐边塞诗体现了一种阳刚之美。盛唐边塞诗的美学风格,它包含了:雄浑、磅礴、豪放、浪漫、悲壮、瑰丽等各个方面。

在边塞诗中,一方面以夸张对比衬托的手法对战争残酷,环境恶劣进行展示,如“战士军前半生死”,“黄金百战穿金甲”,“孤城落日斗兵稀”。但另一方面,边塞诗作更凸显人面对战争时奔涌出的巨大精神力量。其中既有不屈的意志和必胜的信心,保家卫国的豪情,还有在战场上建立功名的壮志。如“不破楼兰终不还”;“愿为腰下剑,只为斩楼兰”;“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这两个方面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这种对立统一所产生的张力使诗句具有永不泯灭的魅力,诗句中洋溢着的崇高感,成为中华民族的最强音,悠悠千载。

盛唐是边塞诗创作的鼎盛时期,涌现了著名的边塞诗派,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王维。

高之《燕歌行》、岑之《白雪歌》、《走马川行》等七言长篇歌行代表了盛唐边塞诗的美学风格。

除此之外,盛唐大诗人李白、杜甫都写过边塞诗,这些边塞诗成为他们的代表作的一部分。如:李白的《关山月》、《塞下曲》六首、《战城南》、《北风行》……杜甫的《兵车行》、《前出塞九首》、《后出塞六首》等。

另外一些诗人也有边塞诗的名篇传世,如王昌龄有《出塞》、《从军行》,王之涣有《出塞》,王翰有《凉州词》。

盛唐边塞诗兴盛的原因:一方面在于强大的边防和高度自信的时代风貌;另一方面在于建功立业的壮志和“入幕制度”的刺激。文人普遍投笔从戎,赴边求功。正如杨炯诗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王维诗句“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城。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岑参诗句“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丈夫一英雄。”

盛唐边塞诗的四个特点:

(1)题材广阔:一方面包括:将士建立军功的壮志,边地生活的艰辛,战争的酷烈场面,将士的思家情绪;另一方面包括:边塞风光,边疆地理,民族风情,民族交往等各个方面。其中以前者为主要题材。

(2)意象宏阔:大处落笔,写奇情壮景。

(3)基调昂扬:气势流畅,富有崇高感。

(4)体裁兼善:歌行、律绝皆有佳作。

盛唐之诗风: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誓不还。(王昌龄)

(豪迈,勇敢,一往无前!即使是艰苦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

2、中唐、晚唐边塞诗——悲壮,惋伤,思念故里

中、晚唐时期,经过无数战乱的唐朝更加衰落。虽然诗人也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这段时期的边塞诗全无初唐时期的豪迈,不免夹杂了多少悲壮,多少惋伤,多写思念故里之情。如: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

3.宋代边塞诗——愤懑,哀痛,凄厉,惆怅

到了宋代,国家在民族斗争中一直处于劣势,外侮不断,国难当头,在边塞征战诗中流露出来的感情,尽管仍然洋溢着一股爱国热情,但更多的是报国无门的愤懑,归家无望的哀痛。与盛唐时相比不免更多一些凄厉,更多一些惆怅。如: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范仲淹)【边塞征战诗最能体现国运的兴衰。盛唐时期的边塞诗其基调是豪迈、爽朗、一往无前。

如:“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誓不还。”(王昌龄)即使是艰苦的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

到了中、晚唐,国势渐衰,虽然诗人也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悲壮惋伤的成分多了起来。如:“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

到了宋代,国家在民族斗争中一直处于劣势,外侮不断,国难当头,在边塞征战诗中流露出来的感情,就更多地体现为或报国无门的愤懑,如:陆游的“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或为归家无望的哀痛,如“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但是不管什么时期的边塞诗都回旋着爱国的主旋律。】

三、常见意象

1、景物:大漠、烽烟、长城、黄沙、长云、秋月、雪山、孤城、雁飞、鹰扬、箭飞、马走【景物的特点:雄奇、奇丽、奇寒、辽阔、壮阔、广阔】

2、地名:碛西、轮台、龟兹、夜郎、黑河、楼兰、安西、天山、阴山、关山、受降城、阳关、玉门关、凉州、楼兰

3、民族:胡、羌、羯、夷、安西、单于

4、用品:金鼓、旌旗、烽火、羽书、戈、矛、剑、戟、斧、钺、刀、铩、

5、音乐:羌管、羌笛、芦笛、芦管、胡笳、胡琴、琵琶、角、鼓、《折柳曲》《梅花落》、《阳关曲》

四、常用技巧

常用的技巧:融情于景、直抒胸臆、场景描写、细节描写、渲染、衬托、烘托、对比、比喻、夸张、用典、渲染、虚实结合等。

(1)直抒胸臆——“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2)对比——“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3)烘托——“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五、思想内容

(1)歌颂将士奋勇杀敌、以身许国的;(2)表现自己投笔从戎、建功立业的;

(3)描写边塞山川景物、生活艰苦的;(4)描写征人念远思归、想念亲人的;

(5)描绘美满幸福生活、向往和平的;(6)痛斥君主穷兵黩武,草菅人命的;

(7)揭露军中苦乐不均、深切同情的;(8)抒发平生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

在边塞征战的大题材下,边塞征战诗的思想内容异彩纷呈:有对建功立业的渴望;有报效祖国的激情;有抒写征士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恨;有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残酷;有反映对帝王开边的不满和惊异于塞外绝域那种迥异于中原的风光……因此,我们在鉴赏要注意区别。

1、主战思想。

抒发保家卫国、建立军功、报效祖国的壮志豪情,讴歌奋勇杀敌、英勇无畏、无私奉献的英雄气概。或叙写投笔从戎,表现从军热情;或书写将军出塞,表现驰骋疆场的丰功伟绩;或描写战争的激烈,表现勇敢顽强的英雄气魄;或描写豪迈从军,表现视死如归的无畏精神;或描写边塞的恶劣环境,表现不畏艰险的牺牲精神。如:《从军行》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注释】⑴从军行:乐府《相和歌·平调曲》旧题。

⑵烽火照西京:意思是边塞的报警烽火传到了长安。烽火,古代边防告急的烟火。边塞筑有烽火台,备柴草,遇有敌情,即举火告警,各台递相传报。

⑶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意思是将军领了兵符奉命出征,统率强悍的骑兵包围了龙城。牙璋,古代发兵时所用的兵符,分为两块,相合处成牙状。凤阙,阙名,在汉代建章宫外,上有金凤,这里泛指皇宫。龙城,匈奴祭祀天地祖先神鬼的地方,为匈奴的政治中心地。

⑷雪暗凋旗画:意思是大雪弥漫,天色昏暗,使军旗上的图案颜色变得模糊暗淡了。

⑸百夫长:一百个士兵的头目,泛指下级军官。

【译文】报警的烽火传到了长安,壮士的心怀哪能够平静。

调兵的符令刚出了宫门,将军的骑士就直捣龙城。

雪搅昏天军旗褪了彩色,风狂刮的声音裹着鼓声。

我羡慕百夫长冲锋陷阵,谁还耐守笔砚做个书生。

【赏析】这首诗借用乐府旧题“从军行”,描写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仅仅四十个字,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又渲染了环境气氛,笔力极其雄劲。

前两句写边报传来,激起了志士的爱国热情。诗人并不直接说明军情紧急,却说“烽火照西京”,通过“烽火”这一形象化的景物,把军情的紧急表现出来了。一个“照”字渲染了紧张气氛。

“心中自不平”,是由烽火而引起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他不愿再把青春年华消磨在笔砚之间。一个“自”字,表现了书生那种由衷的爱国激情,写出了人物的精神境界。首二句交待了整个事件展开的背景。

第三句“牙璋辞凤阙”,描写军队辞京出师的情景。这里,诗人用“牙璋”、“凤阙”两词,显得典雅、稳重,既说明出征将士怀有崇高的使命,又显示出师场面的隆重和庄严。

第四句“铁骑绕龙城”,说明唐军已经神速地到达前线,并把敌方城堡包围得水泄不通。“铁骑”、“龙城”相对,渲染出龙争虎斗的战争气氛。一个“绕”字,又形象地写出了唐军包围敌人的军事态势。

五六两句开始写战斗,诗人却没有从正面着笔,而是通过景物描写进行烘托。“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前句从人的视觉出发:大雪弥漫,遮天蔽日,使军旗上的彩画都显得黯然失色;后句从人的听觉出发:狂风呼啸,与雄壮的进军鼓声交织在一起。两句诗,有声有色,各臻其妙。诗人别具机抒,以象征军队的“旗”和“鼓”,表现出征将士冒雪同敌人搏斗的坚强无畏精神和在战鼓声激励下奋勇杀敌的悲壮激烈场面。

诗的最后两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直接抒发从戎书生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艰苦激烈的战斗,更增添了他对这种不平凡的生活的热爱,他宁愿驰骋沙场,为保卫边疆而战,也不愿作置身书斋的书生。

这首短诗,写出书生投笔从戎,出塞参战的全过程。能把如此丰富的内容,浓缩在有限的篇幅里,可见诗人的艺术功力。首先诗人抓住整个过程中最有代表性的片断,作了形象概括的描写,至于书生是怎样投笔从戎的,他又是怎样告别父老妻室的,一路上行军的情况怎样。诗人一概略去不写其次,诗采取了跳跃式的结构,从一个典型场景跳到另一个典型场景,跳跃式地发展前进。如第三句刚写了辞京,第四句就已经包围了敌人,接着又展示了激烈战斗的场面。然而这种跳跃是十分自然的,每一个跨度之间又给人留下了丰富的想象余地。同时,这种跳跃式的结构,使诗歌具有明快的节奏,如山崖上飞流惊湍,给人一种一气直下、一往无前的气势,有力地突现出书生强烈的爱国激情和唐军将士气壮山河的精神面貌。

初唐四杰很不满当时纤丽绮靡的诗风,他们曾在诗歌的内容和形式上作过颇有成效的开拓和创新,杨炯此诗的风格就很雄浑刚健,慷慨激昂。尤其是这样一首描写金鼓杀伐之事的诗篇,却用具有严格规矩的律诗形式来写,很不简单。律诗一般只要求中间两联对仗,这首诗除第一联外,三联皆对。不仅句与句对,而且同一句中也对,如“牙璋”对“凤阙”,“铁骑”对“龙城”。整齐的对仗,使诗更有节奏和气势,这在诗风绮靡的初唐诗坛上是很难能可贵的。

2、反战情绪。

抒写凄苦哀怨的怨战情绪,发出凄厉沉痛的反战呐喊。或描写战争的残酷场面,表现战争带给人民的痛苦与灾难;或控诉将领的腐败无能,表现朝廷的用人不当;或讽刺帝王的好大喜功,揭露统治者的穷兵黩武。如:

《陇西行》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注释】1、陇西行:古代歌曲名。2、貂锦:这里指战士。3、无定河:在陕西北部。4、深闺:这里指战死者的妻子。

【评析】《陇西行》共四首,这是第二首。首二句写将士忠勇,丧亡甚众;末二句写牺牲者是春闺少妇日夜盼望归来团聚的情人。全诗反映了唐代长期征战带给人民的痛苦和灾难,表达了非战情绪。这诗的跌宕处全在三、四两句。

“可怜”句紧承前句,为题中之义;“犹是”句荡开一笔,另辟新境。以“无定河边骨”与“春闺梦里人”比照,一边是现实,一边是梦境;一边是悲哀凄凉的枯骨,一边是年轻英俊的战士,虚实相对,荣枯迥异,用意工妙。宛若电影中的蒙太奇,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一个“可怜”,一个“犹是”,包含着多么深沉的感慨,凝聚了诗人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虚实相对,诗情凄楚,吟来催然泪下。

3、异域风光。

歌颂祖国边塞的大好河山、描绘边塞的雄奇瑰丽、苍茫雄浑、奇异独特的塞外绝域风光与异于中原的边陲人民的生活状况。如大漠戈壁,玉塞萧关,冰川雪峰,火山热海等风景,充满昂扬雄壮的感情基调。

如:

《金城北楼》唐·高适

北楼西望满晴空,积水连山胜画中。湍上急流声若箭,城头残月势如弓。

垂竿已羡磻溪老,体道犹思塞上翁。为问边庭更何事,至今羌笛怨无穷。

【赏析】天宝十一载(752)秋冬之际,高适经人引荐,入陇右节度使哥舒翰幕中,充任掌书记。此诗即写于离开长安赴陇右途经金城时作。金城即金城县,故地就是今甘肃兰州。前四句景物特点是写出了塞风光的苍凉雄壮。后四句抒发作者饱尝世途艰辛,前途未卜的心情。起突出主题的作用。高适隐身渔樵数十年,刚做了几年县尉又不堪吏役辞掉了,可谓饱尝世途的艰辛。此次赴陇右幕府,虽是他所渴求的,但前途如何,未可预卜,所以诗中仍有几分观望心情。

4、征人思乡。

描写作战环境的恶劣、战争场面的酷烈,塞外生活的艰辛、连年征战的痛苦、边地生活的单调,抒发征人思念亲人的悲伤和家中妻子的离恨。

如:《夜上受降城闻笛》唐·李益

回乐烽①前沙似雪,受降城②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③,一夜征人尽望乡。

【注解】①回乐烽:唐代有回乐县,灵州治所,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县西南。回乐烽即当地烽火台。②受降城:回乐县的别称。③芦管:笛子。

【赏析】前两句写的是色,第三句写的是声;末句抒心中所感,写的是情。前三句都是为末句直接抒情作烘托、铺垫。开头由视觉形象引动绵绵乡情,进而由听觉形象把乡思的暗流引向滔滔的感情的洪波。前三句已经蓄势有余,末句一般就用直抒写出。李益却蹊径独辟,让满孕之情在结尾处打个回旋,用拟想中的征人望乡的镜头加以表现,使人感到句绝而意不绝,在戛然而止处仍然漾开一个又一个涟漪。这首诗艺术上的成功,就在于把诗中的景色、声音、感情三者融合为一体,将诗情、画意与音乐美熔于一炉,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意境浑成,简洁空灵,而又具有含蕴不尽的特点。

5、民族交往。

描写和平安宁的边疆生活,表现和睦友好的民族关系。如:

《九曲词三首》唐·高适

许国从来彻庙堂,连年不为在疆场。将军天上封侯印,御史台上异姓王。

万骑争歌杨柳春,千场对舞绣麒麟。到处尽逢欢洽事,相看总是太平人。

铁骑横行铁岭头,西看逻逤取封侯。青海只今将饮马,黄河不用更防秋。

诗中描写了天宝十二年冬末十三年春初,当时人民庆祝哥舒翰破吐番的表演情景,有人从诗歌标题和内容推断,诗中所写正是河州一带群众闹秧歌的盛况,其中“杨柳春”,是指流传当地的“织手巾”小调,中有“杨柳吗叶子青呀啊”的衬词,而“舞麒麟”则是指舞狮子。

总的来说是有的写出征士兵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恨,写塞外征战的艰苦和连年征战的残酷,对帝王黩武的不满和对将军贪功启衅的怨恨,有的陈述久戍边关对家乡和亲人的怀念,有的惊异于塞外那种迥异于中原的风光。总体归纳如下:

边塞风光——奇丽壮阔统治者——穷兵黩武

家乡——思乡念亲将士——艰苦生活、报国豪情

友人——惜别感伤、壮别感奋

当然,很多边塞诗的内容往往不是单一的,有些诗歌是兼有以上思想内容。

五、真题回放: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军城早秋

严武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内容赏析:诗的前两句是在写景。但细细品味,我们可以看出,诗人不仅仅是在写景,而是有其寓意的。“秋风”交代了时令,因为我国西北和北部的少数民族常于秋高马肥的季节向内地进犯。“秋风入汉关”意味着边境上的紧张时刻又来临了。那么西山如何呢?寒云低压,月色清冷,在加上一个“满”字,吧阴沉肃穆的气氛写得更为浓重,这气氛正是风云突变的前兆,大战前的沉默。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更催”二字暗示战事已按主将部署胜利展开。“更催飞将追骄虏”既显示出战场上势如破竹的气势,也表现了主将刚毅果断的气魄。“莫遣沙场匹马还”写出了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了必胜的信念。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疆的将领,斗志昂扬、坚信必胜的豪迈情怀。

答案示例:(1)夜晚、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图。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疆的将领,斗志昂扬、坚信必胜的豪迈情怀。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第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念。

诗歌分类鉴赏之边塞征战诗答案及鉴赏

参考答案 【例1】(1)昨夜萧瑟的秋风卷入驻守的关塞;极目四望,但见边月西沉,寒云滚滚。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疆的将领,斗志昂扬,坚信必胜的豪迈情怀。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 [词句注释]⑴汉关:汉朝的关塞,这里指唐朝军队驻守的关塞。唐民谣:“将士长歌入汉关。”⑵朔云边月:指边境上的云和月。月:一作“雪”。朔:北方。边:边境。西山:指今四川省西部的岷山,是当时控制吐蕃内侵的要地。⑶更催:再次催促。飞将:西汉名将李广被匈奴称为“飞将军”,这里泛指严武部下作战勇猛的将领。骄虏:指唐朝时入侵的吐蕃军队。⑷莫遣:不要让。沙场:战场。 [白话译文]昨夜萧瑟的秋风卷入驻守的关塞;极目四望,但见边月西沉,寒云滚滚。一再命令那些勇猛的将士追击敌人,不要让敌人一兵一马从战场上逃回。 [作品鉴赏]这首《军城早秋》,一方面显示了严武作为镇守一方主将的才略和武功,另一方面也表现了这位统兵主将的词章文采,能文善武,杜甫称其为“出群”之才。 诗的第一句“昨夜秋风入汉关”,看上去是写景,其实是颇有寓意的。中国西北和北部的少数民族的统治武装,常于秋高马肥的季节向内地进犯。“秋风入汉关”就意味着边境上的紧张时刻又来临了。“昨夜”二字,紧扣诗题“早秋”,如此及时地了解“秋风”,正反映了严武作为边关主将对时局的密切关注,对敌情的熟悉。 第二句接着写诗人听到秋风的反映,这个反映是很有个性的,他立即注视西山,表现了主将的警觉、敏感,也暗示了他对时局所关注的具体内容。西山,寒云低压,月色清冷,再加上一个“满”字,就把那阴沉肃穆的气氛写得更为浓重,这气氛正似风云突变的前兆,大战前的沉默。“眼中形势胸中策”(宗泽《早发》),这是一切将领用兵作战的基本规律。所以诗的前两句既然写出了战云密布的“眼中形势”,那胸中之策就自不待言了,诗中略去这一部分内容,正表现了严武是用兵的行家。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更催”二字暗示战事已按主将部署胜利展开。两句一气而下,笔意酣畅,字字千钧,既显示出战场上势如破竹的气势,也表现了主将刚毅果断的气魄和胜利在握的神情,而整个战斗的结果也自然寓于其中了。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墨气所射,四表无穷,无字处皆其意也”。 如果把一、二句和三、四句的内容放在一起来看,就会发现中间有着很大的跳跃。了解战争的人都知道,一个闭目塞听、对敌情一无所知的主将,是断然不会打胜仗的,战争的胜负往往取决于战前主将对敌情的敏感和了解的程度。诗的一、二句景中有情,显示出主将准确地掌握了时机和敌情,这就意味着已经居于主动地位,取得了主动权,取得了克敌制胜的先决条件,这一切正预示着战争的顺利,因而,胜利也就成了人们意料中的结果,所以读到三、四句没有突兀、生硬之感,反而有一种水到渠成、果然如此的满足。这首诗写得开阖跳跃,气概雄壮,干净利落,表现出地道的统帅本色。【例2】一、我认为应用低沉、伤感、悲凉、反战等词语来概括这首词。理由:前两句描摹征人们开怀痛饮、尽情酣醉的场面,实则为后两句抒情做铺垫,长年征战,借酒浇愁,最终的结果只能是战死沙场。这种豪迈而悲壮的情调,在酒酣半醒之时,也就流露出那种对战争的不满和厌倦。二、我认为施补华的评论颇有道理。理由:全诗写艰苦荒凉的边塞的一次盛宴,描摹了征人们开怀痛饮、尽情酣醉的场面。首句用语绚丽优美,音调清越悦耳,显出盛宴的豪华气派;一句用“欲饮”两字,进一层极写热烈场面,酒宴外加音乐,着意渲染气氛。三、四句极写征人互相斟酌劝饮,尽情尽致,乐而忘忧,豪放旷达,并表达了为国征战、视死如归的豪情壮志。从内容看,无厌恶戎马生涯之语,无哀叹生命不保之意,无非难征战痛苦之情,是悲凉感伤,似乎勉强。[词句注释] (1)凉州词:唐乐府名,属《近代曲辞》,是《凉州曲》的唱词,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凉州词:王翰写有《凉州词》两首,慷慨悲壮,广为流传。而这首《凉州词》被明代王世贞推为唐代七绝的压卷之作。(2)夜光杯:用白玉制成的酒杯,光可照明,这里指华贵而精美的酒杯。据《海内十洲记》所载,为周穆王时西胡所献之宝。(3)欲:将要。(4)琵琶:这里指作战时用来发出号角的声音时用的。(4)催:催人出征;也有人解作鸣奏助兴。(5)沙场:平坦空旷的沙地,古时多指战场。(5)君:你。(6)征战:打仗。 [白话译文]酒筵上甘醇的葡萄美酒盛满在精美的夜光杯之中,歌伎们弹奏起急促欢快的琵琶声助兴催饮,想到即将跨马奔赴沙场杀敌报国,战士们个个豪情满怀。今日一定要一醉方休,即使醉倒在战场上又何妨?此次出征为国效力,本来就打算马革裹尸,没有准备活着回来。 [作品鉴赏]诗人以饱蘸激情的笔触,用铿锵激越的音调,奇丽耀眼的词语,定下这开篇的第一句。“葡萄美酒夜光杯”,犹如突然间拉开帷幕,在人们的眼前展现出五光十色、琳琅满目、酒香四溢的盛大筵席。这景象使人惊喜,使人兴奋,为全诗的抒情创造了气氛,定下了基调。 第二句开头的“欲饮”二字,渲染出这美酒佳肴盛宴的不凡的诱人魅力,表现出 将士们那种豪爽开朗的性格。正在大家“欲饮”未得之时,乐队奏起了琵琶,酒宴开 始了,那急促欢快的旋律,象是在催促将士们举杯痛饮,使已经热烈的气氛顿时沸腾 起来。这句诗改变了七字句习用的音节,采取上二下五的句法,更增强了它的感染力。 这里的“催字”,有人说是催出发,和下文似乎难以贯通。有人解释为:催尽管催, 饮还是照饮。这也不切合将士们豪放俊爽的精神状态。“马上”二字,往往又使人联 想到“出发”,其实在西域胡人中,琵琶本来就是骑在马上弹奏的。“琵琶马上催”, 是着意渲染一种欢快宴饮的场面。 诗的三、四句是写筵席上的畅饮和劝酒。过去曾有人认为这两句“作旷达语,倍 觉悲痛”。还有人说:“故作豪饮之词,然悲感已极”。话虽不同,但都离不开一个 “悲”字。后来更有用低沉、悲凉、感伤、反战等等词语来概括这首诗的思想感情的, 依据也是三四两句,特别是末句。“古来征战几人回”,显然是一种夸张的说法。清 代施补华说这两句诗:“作悲伤语读便浅,作谐谑语读便妙,在学人领悟。”(《岘 佣说诗》)之所以说“作悲伤语读便浅”,是因为它不是在宣扬战争的可怕,也不是 表现对戎马生涯的厌恶,更不是对生命不保的哀叹。回过头去看看那欢宴的场面:耳 听着阵阵欢快、激越的琵琶声,将士们真是兴致飞扬,你斟我酌,一阵痛饮之后,便 醉意微微了。也许有人想放杯了吧,这时座中便有人高叫:怕什么,醉就醉吧,就是 醉卧沙场,也请诸位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早将生死置之度外了。可见这三、 四两句正是席间的劝酒之词,而并不是什么悲伤之情,它虽有几分“谐谑”,却也为 尽情酣醉寻得了最具有环境和性格特征的“理由”。“醉卧沙场”,表现出来的不仅 是豪放、开朗、兴奋的感情,而且还有着视死如归的勇气,这和豪华的筵席所显示的 热烈气氛是一致的。这是一个欢乐的盛宴,那场面和意境决不是一两个人在那儿浅斟 低酌,借酒浇愁。它那明快的语言、跳动跌宕的节奏所反映出来的情绪是奔放的,狂 热的;它展现出的是一种激动和向往的艺术魅力,这正是盛唐边塞诗的特色。 也有人认为全诗抒发的是反战的哀怨,所揭露的是自有战争以来生还者极少的悲 惨事实,却出以豪迈旷达之笔,表现了一种视死如归的悲壮情绪,这就使人透过这种 貌似豪放旷达的胸怀,更加看清了军人们心灵深处的忧伤与幻灭。 【例3】(1)诗的首句描写了黄昏时分,边城阴雨绵绵,雁儿在阴沉沉的暮雨天中低 飞的景象,渲染了边塞城镇荒凉萧瑟的气氛(或阴沉抑郁的气氛)。第二句描写了河边 芦苇发芽似笋抽枝吐叶,争着向上生长的景象。两幅景象形成鲜明对比(或互相衬托), 相得益彰。(2)①虚实结合(或想象联想)。②一列长长的骆驼队远远的走过沙漠,驼 铃发出悦耳的声响,使人不由的想起往日丝绸之路的繁荣景象,而现在的安西都护府 辖境为吐蕃控制,骆驼商队再不能到达安西了。③抒发了由对唐王朝落寞衰微的无奈 而产生的辛酸沉痛之情。 [作品鉴赏]第一首诗描写边城的荒凉萧瑟。前两句写俯仰所见的景象。“边城暮雨雁 飞低”,仰望边城上空,阴雨笼罩,一群大雁低低飞过。诗人为何不写边城晴朗的天 空,却选择阴沉昏暗的雨景,因为此时诗人无心观赏边塞的风光,只是借景托情,以 哀景暗示边城人民在胡兵侵扰下不得安宁的生活。为增强哀景的气氛,作者又将这暮 雨雁飞的景置于特定的时节里。边城的阴沉悲凉,若是霜秋寒冬,那是自然物候;而 这时既不是霜秋,也不是寒冬,却是万物争荣的春天。“芦笋初生渐欲齐”,俯视边 城原野,芦苇吐芽,如笋破土,竞相生长。这句已点明寒气消尽,在风和日暖的仲春 时节,边城仍然暮雨连绵,凄凉冷清,很容易启人联想那年年岁岁的四季悲凉了。这 两句写景极富特色。俯仰所见,在广阔的空间位置中展现了边城的阴沉;暮雨、芦笋, 上下映照,鲜明地衬托出美好时节里的悲凉景色,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后两句叙事。在这哀景之下,边城的悲事一定很多,而绝句又不可能作多层面的 铺叙,诗人便抓住发生在“丝绸之路”上最典型的事件:“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 练到安西。”这句中的“碛(qì)”,是沙漠;“安西”,唐西北重镇,此时已被吐 蕃占据。眺望边城原野,罕见人迹,只听见一串串的驼铃声消失在遥远的沙漠中,这 “遥过”的铃声勾起了作者的遥思:往日繁荣的“丝绸之路”,在这温暖的春天里, 运载丝绸的商队应当是络绎不绝,路过西安,通向西域;然而如今安西被占,丝绸之 路受阻,无数的白练丝绸不再运往西域交易,“应驮”非正驮,用来意味深长。诗人 多么盼望收复边镇,恢复往日的繁荣啊!“应驮”这点晴之笔,正有力地表达了诗人 这种强烈的愿望,从而点明了此诗的主题。 这首绝句,写景叙事,远近交错,虚实相生,给读者的联想是丰富的。一、二两 句实写目见的近景,以荒凉萧瑟的气氛有力地暗示出边城的搔乱不安、紧张恐怖,这 是寓虚于实;三、四两句虚写耳闻的远景,从铃声的“遥过”,写到应驮安西的“遥 思”,以虚出实,在丝绸之路上,掠夺代替了贸易,萧条取代了繁荣,这虽是出于诗 人的遥想,但已深深地渗透到读者想象的艺术空间。 【例4】(1)前三联烘托渲染了边境生活和平安定的景象,抒发了作者畅游边塞的喜 悦心情。尾联以比喻作结,表现了当时民族之间的良好关系,表达了渴望民族团结的 美好愿望。(2)用“倚”字,写出征人倚楼的安闲姿态,像是在倾听那悦耳的角声和 欣赏那迷人的秋色,微妙地传达出边关安宁、征人无事的主旨。 [词句注释]⑴调角:犹吹角。角是古代军中乐器,相当于军号。断:尽或占尽的意思。 ⑵戍楼:防守的城楼。⑶春风:指和煦凉爽的秋风。青冢:指西汉王昭君的坟墓。⑷ 白日:灿烂的阳光。梁州:当时指凉州。唐梁州为今陕西南郑一带,非边地,而乐曲 《凉州》也有作《梁州》的。凉州,地处今甘肃省境内,曾一度被吐蕃所占。⑸大漠: 一作“大汉”。⑹穷边:绝远的边地。⑺蕃:指吐蕃。情:心情。似:一作“如”。 此水:不确指,可能指黄河。[2] [白话译文]清秋的边地号角划断宁静,征人悠闲地倚着哨楼远望。阵阵和风吹拂着昭 君坟墓,边城梁州普照着和煦阳光。浩瀚沙漠看不见军兵阻扰,边疆塞外也常有客人 游赏。蕃人的情意好像这条流水,愿永久归附中原流向南方。 [作品鉴赏] 此诗是写作者游历边塞的所见所闻。诗篇一开始就展示了一幅边塞军旅生活的安 宁图景。首句“调角断清秋”极写在清秋季节,万里长空,角声回荡,悦耳动听。而 一个“断”字,则将角声音韵之美和音域之广传神地表现出来;“调角”与“清秋”, 其韵味和色调恰到好处地融而为一,构成一个声色并茂的清幽意境。这一句似先从高 阔的空间落笔,勾勒出一个深广的背景,渲染出一种宜人的气氛。次句展现“征人” 与“戍楼”所组成的画面,那安闲姿态像是在倾听那悦耳的角声和欣赏那迷人的秋色。 这里不用“守”字,而用“倚”字,微妙地传达出边关安宁、征人无事的主旨。 颔联中的“春风”,并非实指,而是虚写。“春风对青冢”,把王昭君和亲的事 迹与当前边关的安宁境况联系起来,表明民族团结正是人们长期的夙愿,而王昭君的 形象也会像她墓上的青草在春风中摇荡一样,长青永垂。王昭君的墓在今内蒙古呼和 浩特市南,与梁州(当指凉州)地带一东一西遥遥相对。傍晚时分,当视线从王昭君 的墓地又移到凉州时,夕阳西下,余辉一片,正是一派日丽平和的景象。这说明即使 在那更为遥远广阔的凉州地带,也是十分安定的。 颈联中的“大漠”和“穷边”,极言边塞地区的广漠;而“无兵阻”和“有客游”, 在“无”和“有”、“兵”和“客”的对比中,写明边关地区,因无蕃兵阻挠,所以 才有游客到来。这两句对于前面的景物描写起到了点化作用。 末联两句运用生动的比喻,十分自然地抒写出了作者的心愿,使诗的意境更深化 一步。诗人望着这滔滔奔流的河水,思绪联翩。这表现出诗人渴望民族团结的愿望。 全诗抒写诗人于边关的所闻、所见、所望、所感,意境高阔而深远,气韵直贯而 又有抑扬顿挫,运笔如高山流水,奔腾直下,而又回旋跌宕,荡气回肠,韵味无穷。 【例5】(1)塑造了一个英姿飒爽、勇猛善战的将军形象。表达了作者对为国杀敌立 功的将士的赞颂之情。(2)运用了烘托的手法,以战马的神骏和马鞍的名贵衬托出将 军高贵的身份和赫赫战功,以战事结束后的沙场月寒、战鼓犹震和金刀血迹未干来烘 托将军的英勇善战。 [词句注释]⑴骝马:黑鬃黑尾的红马,骏马的一种。新:刚刚。跨:装上,安上。⑵ 沙场:战场。《通鉴注》:“唐人谓沙漠之地为沙场。”⑶震:响。⑷匣:刀鞘。 [白话译文]将军刚刚跨上配了白玉鞍的宝马出战,战斗结束后战场上剩下凄凉的月色。 城头上的战鼓还在旷野里震荡回响,将军刀匣里的宝刀上的血迹仍然没干。 [作品鉴赏]这首诗描写了一惊心动魄的战斗刚刚结束的情景。枣红马刚刚装上白玉装 饰的马鞍,战士就骑着它出发了。战斗结束的时候天已经很晚,战场上只留下寒冷的 月光。城头上催战的鼓声仍在旷野上回荡,刀鞘里的钢刀血迹未干。诗人用寥寥数笔, 就把将士们的英武气概,胜利者的神态生动地描绘出来。 骅骝骏马,是再好不过的马了,还要给它配上再美不过的白玉鞍桥,可以想见这 马上骑手的威风。这英武的骑士是手持“金刀”(即金错刀)奋战沙场的。这骑士披 一身月色,顶凛冽寒风,鏖战而归。但他全副精神仍沉浸在烟尘滚滚的沙场,那咚咚 的进击鼓声还响彻耳畔。这风度轩昂、勇武不凡、充满自信的骑士,就是诗人心目中 唐军将官的形象,也是诗人矢志抗敌、无时无刻不意欲拼搏战场的心灵写照。“城头 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这实在是一个坚定的爱国者从耿耿赤心发出的雄壮 的呐喊,也分明寄寓着诗人的殷切希望。 这首诗抒写自信、进取、开拓为特征的传统尚武精神,风格刚健、清新。诗人描 写战争的胜利,不在于字面,而在于构成一种气氛。诗歌选取战斗生活的一个片段, 以“骝马”“沙场”“铁鼓”“金刀”等战争意象串成一系列战斗生活的画面,战斗 的激烈与战场的肃杀尽在其中。诗头“新跨”一词将战士风风火火、迎接战斗的激情 表达得淋漓尽致,而诗尾以“血未干”这样一幅看似血腥的场景描写战士的内心—— 热血并未因为战斗的结束而冷却。这种激烈肃杀的气氛,生动地表现出战士的飒爽英 姿和激昂振奋的风貌。作者在这首诗中抓住战斗刚刚结束的场面加以描写,塑造了一 个英姿飒爽、勇猛善战的将军形象,热情地歌颂了将士们为国杀敌立功的勇敢精神。

2020年边塞征战类诗歌

作者:非成败 作品编号:92032155GZ5702241547853215475102 时间:2020.12.13 边塞征战、感时伤乱诗歌阅读鉴赏导学卡 张文君马海林 教学目标: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3)、了解边塞诗的风格特点;(4)、积累边塞诗的常见意象;(5)、初步了解边塞诗的常用表现手法。 一.边塞诗: 1.意象:边关、玉门关、羌笛、胡人、胡马、黄河、长城、明月、阴山、黑山、烽火、狼烟、宝剑、马、铠甲等。 2.掌握边塞诗常表达的思想感情: (1).歌颂将士奋勇杀敌、以身许国的;(2).表现自己投笔从戎、建功立业的;(3).描写边塞山川景物、生活艰苦的;(4).描写征人念远思归、想念亲人的;(5).描绘美满幸福生活、向往和平的;(6).痛斥君主穷兵黩武,草菅人命的;(7).揭露军中苦乐不均、深切同情的;(8).抒发平生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 3.艺术风格和技巧: 风格:豪迈旷达,雄奇壮美,豪壮悲慨,委婉清丽等。 技巧:善于运用比喻、夸张、对比、烘托、用典等手法来丰富内容,强化情感。 4.题型初探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3)诗中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4)全诗表现了什么主题?请作简要分析。(5).这首词围绕题目的“梦”字,上片和下片分别描写了什么情景?(6).“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几句包含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试作分析。(7).全诗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5.【鉴赏示例】从军行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注释】①牙璋:调遣军队用的兵符。②百夫长:唐以前曾有的低级军官 ⑴试分析“照”和“自”在句中的妙处。 ⑵试从“景”和“情”两个角度对这首诗作一番赏析。

边塞征战诗

一、边塞诗概况 (一)、概念 边塞诗派:是指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形成的一个以反映边界战争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诗歌流派。 边塞诗高产期在“大唐盛世”,从玄宗即位到代宗登基(712--762),这半个世纪通常称为盛唐。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开疆拓土,不少文人,或投笔从戎,或置身幕府,因而出现了大量的边塞战争题材的作品,形成了唐代蔚为壮观的边塞诗派。 (二)、标志 边塞诗标题--常含“塞、征、军、塞上、塞下、征人、从军”等字词。 如:柳中庸的《征人怨》(2004年江苏卷)、王昌龄的《从军行(其二)》(2005年重庆卷)等。 (三)、代表诗人 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王翰、王维等。以岑参、高适为最著名,故又称岑高诗派。 高适的《燕歌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王昌龄的《出塞》、王维的《使至塞上》等都是唐代边塞诗杰作。 二、边塞诗内容 1、边塞风光--奇丽壮阔 2、统治者------穷兵黩武 3、家乡------思乡念亲 4、将士------ 艰苦生活、报国豪情 5、友人------惜别感伤、壮别感奋 三、边塞诗风格--雄壮豪迈 四、边塞诗语言特点 豪放旷达,有的雄壮悲慨,有的委婉清丽 五、边塞诗常用手法 借景抒情、对比、衬托、象征、比喻、夸张、用典、渲染、虚实结合等 六、边塞诗常见意象 1、与战争有关地名:

碛西、轮台、龟兹、夜郎、楼兰、安西、阴山、瀚海、凉州、受降城、边关、玉门关; 2、与战争有关的少数民族称呼: 胡、羌、羯、夷、单于、吐谷浑 3、与战争有关的景物: 大漠、烽烟、长城、黄沙、长云、秋月、明月、雪山、黑山、孤城、雁飞、鹰扬、箭飞、马走。 景物的特点: 雄奇、奇丽、奇寒、辽阔、壮阔、广阔 4、与战争有关的器物: 金鼓、旌旗、烽火、羽书、戈、矛、剑、戟、斧、钺、刀、铩、号角、战车、辕门、烽火等 5、与战争有关的乐曲: 羌笛、胡笳、琵琶,《折杨柳》、《落梅花》、《关山月》等。 七、边塞诗的主旨 1、歌颂将士奋勇杀敌、以身许国的豪情。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的《从军行》 等诗句直接抒发了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 2、表现自己投笔从戎、建功立业的。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的《从军行(其四)》 3、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控诉战争的残酷。反映连年征战对广大人民和平生活的干扰和破坏,反对统治者穷兵黩武、拓土开边。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陇西行》 一边是现实中无定河边悲哀凄凉的丈夫枯骨,一边是妻子梦境中年轻英俊的战士,虚实对照,凝聚着诗人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 4、描写征人念远思归、想念亲人的。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抒发将士们思乡念亲的乡愁。) 5、描绘美满幸福生活、向往和平的。

古诗分类鉴赏之边塞征战诗鉴赏

古诗分类鉴赏之边塞征战诗鉴赏 一、定义 边塞诗是指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一般认为,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开始兴盛,唐即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据统计,唐以前的边塞诗,现存不到二百首,而《全唐诗》中所收的边塞诗就达两千余首。 二、鉴赏指导 1.边塞诗的产生与发展 初盛唐边塞诗繁荣的原因。一方面在于强大的边防和高度自信的时代风貌;另一方面在于建功立业的壮志和“入幕制度”的刺激。文人普遍投笔从戎,赴边求功。正如杨炯诗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王维诗句“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城。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岑参诗句“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丈夫一英雄。” 盛唐是边塞诗创作的鼎盛时期,涌现了著名的边塞诗派,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王维,高适《燕歌行》、岑参《白雪歌》、《走马川行》等七言长篇歌行代表了盛唐边塞诗的美学风格,即:雄浑、磅礴、豪放、浪漫、悲壮、瑰丽。除此之外,盛唐大诗人李白、杜甫都写过边塞诗,这些边塞诗成为他们的代表作的一部分。如:李白的《关山月》、《塞下曲》六首、《战城南》、《北风行》……,杜甫的《兵车行》、《前出塞九首》、《后出塞六首》等。另外一些诗人也有边塞诗的名篇传世,如王昌龄有《出塞》、《从军行》,王之涣有《出塞》,王翰有《凉州词》。盛唐诗成为边塞诗创作的顶点。此后中晚唐并没有出现边塞诗的大家,但题材有所扩展。 2.盛唐边塞诗的特点 (1)题材广阔:一方面包括:将士建立军功的壮志,边地生活的艰辛,战争的酷烈场面,将士的思家情绪;另一方面包括:边塞风光,边疆地理,民族风情,民族交往等各个方面。其中以前者为主要题材。 (2)意象宏阔:大处落笔,写奇情壮景。 (3)基调昂扬:气势流畅,富有崇高感。 (4)体裁兼善:歌行、律绝皆有佳作。 3.边塞诗常见思想主题 (1)抒写将士杀敌卫国建功立业的豪情 (2)表现与亲友的离情别绪,表现思乡思亲的主题。 (3)描绘戍守战斗的场面,揭露官兵之间的矛盾,表达反战主题。 (4)描绘边塞的奇异风光与边陲人民的生活状况。 当然,很多边塞诗的内容往往不是单一的,有些诗歌是兼有以上思想内容 4.边塞诗的艺术风格 有的豪迈旷达——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有的雄奇壮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有的豪壮悲慨——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有的委婉清丽——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5.边塞诗的常用手法 比喻、夸张、用典、渲染、虚实结合等 6.边塞诗的常用词语 从用品看:金鼓、旌旗、烽火、羽书、戈、矛、剑、戟、斧、钺、刀、 从地名和民族名看:碛、西、轮台、龟兹、夜郎;胡、羌、羯、夷、

(完整版)古代诗歌鉴赏专题---边塞诗(答案版)

古代诗歌鉴赏专题 边塞诗 一、边塞诗的概念 边塞诗词指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开始形成的一个以反映唐、宋年间边界战争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诗词流派。 二、边塞诗的意象: 1、与战争有关的器物,如旗、鼓、干、戈,号角、战车、辕门、烽火等 2、与战争有关的地点和人、事、物,如大漠、长城、黄沙、楼兰、阴山、瀚海、凉州、长城、受降城、玉门关,单于、吐谷浑,羌笛、胡笳、琵琶、芦管,《折杨柳》、《落梅花》、《关山月》等。 三、边塞诗常见的表现手法: 1、借景抒情:例如[王昌龄·从军行]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2、借事言志:例如[李益·塞下曲]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定天山。 3、直抒胸臆:例如[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4、用典、对比、虚实结合…… 四、边塞诗的思想感情: 1、有对建功立业的渴望和报效祖国的激情 [杨炯·从军行]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李白·塞下曲]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2、有抒写征士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愁别恨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沈佺期·杂诗]闻道黄龙戍,频年不解兵。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 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 3、有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残酷以及对帝王穷兵黩武的不满 [杜甫·兵车行]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陈陶·陇西行]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4、描绘边塞雄奇壮丽的独特景观。 [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岑参]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五、边塞诗鉴赏训练: 1. 塞下曲戎昱 北风凋白草,胡马日骎骎。夜后戍楼月,秋来边将心。 铁衣霜露重,战马岁年深。自有卢龙塞⑦,烟尘飞至今。 [注]①骎骎(qīnqīn):马跑得很快。②卢龙塞:古地名。 (1)请概括首联描写的“塞下”环境的特点,并分析其作用。(5分) (2)这首诗刻画了怎样的边将形象?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

边塞征战诗

边塞征战诗 一、概念 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开始兴盛,盛唐时期,发展成为一个诗歌流派。 这类诗多以1、边塞风光;2、边疆战士的艰苦生活;3、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抱负4、边疆将士思乡的情思为题材。 代表诗人:杨炯、陈子昂、杜审言、陆游等人也创作边塞诗。边塞诗创作一时蔚为风气。边塞诗代表人物是:王昌龄,岑参,李贺,高适,李益,李白,卢纶,常建。 二、常见意象 1、是浓郁的汉代情结。唐代边塞诗有一种典型的文化现象:以汉代唐,出征的军队称 为汉兵,将领称为汉将,边塞称为汉塞,就连天上的月亮也称为汉月。不仅如此,一般的边塞诗在提及周边少数民族时,也往往沿袭汉代的称谓,把交战对方称为匈奴,把其首领称为单于、左贤。在称颂战地英雄时,常常提到的也是汉代的霍去病、李广、卫青、班超、马援等,以呼唤英雄精神的回归。这种汉代情结既是对历史的继承,又是对历史的超越。 2、是鲜明的边地风貌。 自然景观多是黄(风)沙、白(长)云、冰川、雪山、大漠、黄河、秋月、孤城、边关; 常用的战事意象:金鼓、旌旗、烽火、长云、戈矛剑戟、斧钺刀铩、雁飞鹰扬、箭飞马走、战马; 常见的地名:胡、羌、羯、夷、碛西、轮台、龟兹、夜郎;塞外、雁门、漠北、玉关、天山、阴山、受降城、玉门关、关山、阳关、凉州、楼兰、黄河; 常见乐器是:羌笛、胡笳、琵琶、芦管、角、鼓;乐曲多是与边塞军旅生活有关的《梅花落》《折杨柳》《关山月》《行路难》等。人物多是戍卒、将帅、胡人;用典多是投笔、长城(南朝宋的大臣檀道济)、楼兰。 草(离别、荒凉、思乡怀人) 黄叶、枫叶、落叶(凋零,时光飞逝,漂泊) 鸿雁(理想,追求,思乡怀归、思亲、音信,消息) 鹧鸪(离愁别绪,思乡怀归) 马(漂泊思乡,奔腾,追求 ) 燕子(离别思念亲友、时光飞逝、羁旅情愁) 雨(希望、生机、残酷的环境) 秋、西风、秋风(惆怅、游子思归、衰败、落寞) 云(游子飘泊、自由自在) 月亮(思乡盼归、思亲怀人、故国之悲) 夕阳(思乡怀归、时光易逝人生的短暂) 大漠(浩瀚无边) 冰雪(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海风、瀚海、楼兰 烽火、狼烟、马、宝剑、铠甲、孤城、羌笛、雁、鹰。 旌旗、鼓、干、戈,号角、战车、辕门、烽火 楼兰、阴山、凉州、长城、受降城、玉门关,单于、吐谷浑羌笛、胡笳、琵琶 《折杨柳》、《落梅花》、《关山月》

边塞征战诗的鉴赏与练习

边塞征战诗的鉴赏与练习 定义: 边塞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歌。 标志: (1)标题中往往有“行” “军”“征人”“塞”“戍”等与军旅有关的字。 (2)常见意象: 自然景物类:黄沙、秋月、大漠、孤城、边关、雨雪、风沙等。 地理区域类:塞外、雁门、玉门关、黄河、阴山、楼兰、蓟北等。 战事器具类:金鼓、旌旗、烽火、,羌笛、琵琶、战马等。 乐曲类:《梅花落》《折杨柳》、《关山月》、《阳关三叠》、《渭城曲》等。 人物类:戍卒、将帅、胡人、单于等。 边塞征战诗的内容: 1、景:边塞风光,奇丽壮阔 2、事:民族交往,边关战事 2、人: (1)统治者:穷兵黩武 (2)将士:军旅艰苦;久戍边关,思乡念亲;记现实战事,以身报国或反战情绪。 (3)友人:惜别感伤;壮别感奋;闺怨思念。 边塞征战诗的思想感情: 1、雄奇壮丽、奇异独特的边塞风光。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2、报效国家、建立功业的壮志豪情。王昌龄《从军行》“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3、久戍边关的思乡念亲之愁。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4、戍边征战生活的艰苦单调和连年征战的残酷。柳中庸《征人怨》“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5、反映连年征战对百姓和平生活的干扰和破坏,批评统治者穷兵黩武、拓土开边。陈陶《陇西行》:“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6、讽刺痛恨骄横无能的将军。高适《燕歌行》“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边塞征战诗常用的技巧: 1、修辞方面:主要有夸张、对比、互文、用典等。 2、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常用侧面烘托、动作、肖象描写、细节描写、对比等手法。 3、意境的营造方面:常用景物烘托、虚实结合等手法。 小练习: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经行岚州 (唐)杜审言 北地春光晚,边城气候寒。往来花不发,新旧雪仍残。 水作琴中听,山疑画里看。自京牵远役,艰险促征鞍。 注:杜审言于公元670年中进士后,任隰城县(今山西汾阳县西)尉,因公务赴西北,

2019年高三语文诗歌鉴赏题材类专项提升专题04边塞征战诗含解析

专题04 边塞征战诗 一.边塞征战诗概说 1. 边塞诗高产期在“大唐盛世”,从玄宗即位到代宗登基(712——762),这半个世纪通常称为盛唐.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开疆拓土,不少文人,或投笔从戎,或置身幕府,因而出现了大量的边塞战争题材的作品,形成了唐代蔚为壮观的边塞诗派.到南宋时期,一些爱国诗人也写下了不少战争、杀敌之类的作品,是战争类诗歌多产的另一个时期. 2. 边塞征战诗的特点: ①. 边塞诗标题——常含“塞、征、军、塞上、塞下、征人、从军”等字词. ②. 边塞诗有明显的盛行朝代与代表诗人,特征明显. 盛唐边塞诗构成“盛唐精神”的壮丽音节,诗风表现出来的是豪迈勇敢、一往无前.即使是艰苦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 中唐开始,唐王朝的国势日趋衰微,虽然诗人们也仍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不免夹杂了一些悲壮和惋伤.中晚唐的边塞征战诗歌多表达思乡闺怨之情,或者是对战士疾苦的同情,以及对战争的厌恶. 宋代,国家在民族斗争中一直处于劣势,外侮不断,国难当头,在边塞诗中流露出来的感情,就更多地体现为报国无门的愤懑,以及归家无望的哀痛.尽管仍洋溢着一股爱国热情,但和盛唐时代的边塞诗相比,不免更多一些凄凉,更多一些惆怅. ③. 代表诗人: 唐代: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王翰、王维等.以岑参、高适为最著名,故又称岑高诗派. 南宋:南宋:辛弃疾、陆游、陈与义、张孝祥、张元干等 3. 边塞征战诗常见内容及意象: 常见景物:秋月、雪山、大漠、孤城、边关、黄河、长云、雨雪、风沙 战事意象:金鼓、旌旗、烽火、长云、戈矛剑戟、斧钺刀铩、雁飞鹰扬、箭飞马走 常见地名:胡、羌、羯、狄、轮台、龟兹、夜郎、天山、阴山、受降城、玉门关、关山、阳关、凉州、楼兰 常见乐器:羌笛、胡笳、芦管、角、鼓 常见音乐:《折杨柳》、《落梅花》、《关山月》等. 4. 边塞征战诗常见典故

边塞征战诗讲义

(一)标志 边塞诗标题——常含“塞、征、军、塞上、塞下、征人、从军”等字词。 (二)边塞诗内容 1、边塞风光——奇丽壮阔 2、统治者------穷兵黩武 3、家乡------思乡念亲 4、将士------ 艰苦生活、报国豪情 5、友人------惜别感伤、壮别感奋 (三)塞诗风格——雄壮豪迈 (四)边塞诗语言特点 豪放旷达,有的雄壮悲慨,有的委婉清丽 (五)边塞诗常用手法 借景抒情、对比、衬托、象征、比喻、夸张、用典、渲染、虚实结合等 (六)边塞诗常见意象 1、与战争有关地名: 碛西、轮台、龟兹、夜郎、楼兰、安西、阴山、瀚海、凉州、受降城、边关、玉门关; 2、与战争有关的少数民族称呼: 胡、羌、羯、夷、单于、吐谷浑 3、与战争有关的景物: 大漠、烽烟、长城、黄沙、长云、秋月、明月、雪山、黑山、孤城、雁飞、鹰扬、箭飞、马走。 景物的特点: 雄奇、奇丽、奇寒、辽阔、壮阔、广阔 4、与战争有关的器物: 金鼓、旌旗、烽火、羽书、戈、矛、剑、戟、斧、钺、刀、铩、号角、战车、辕门、烽火等 5、与战争有关的乐曲: 羌笛、胡笳、琵琶,《折杨柳》、《落梅花》、《关山月》等。 关山月--乐府曲调,多写征戍离别之情。如:"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梅花落--曲调名。多以通感的方式描绘遭遇冷落、思乡之情。 杨柳曲--乐府曲调"杨柳枝",有时也作"折杨柳",主要写军旅生活,从梁、陈到唐代,多为伤别之词,以怀念征人为多。 行路难--古曲名,多言世路艰难及离别伤悲之情。如:"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李益《从军北征》) (七)边塞诗的主旨 1、歌颂将士奋勇杀敌、以身许国的豪情。 2、表现自己投笔从戎、建功立业的。 3、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控诉战争的残酷。反映连年征战对广大人民和平生活的干扰和破坏,反对统治者穷兵黩武、拓土开边。 4、描写征人念远思归、想念亲人的。 5、描绘美满幸福生活、向往和平的。 6、揭露军中苦乐不均、深切同情的。 7、抒发平生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 8、描摹塞上异域奇异风光,歌颂祖国边塞的大好河山。 一、高考链接 1、(2015年高考·全国I卷)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① 岑参 闻说轮台路②,连年见雪飞。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勤王敢道迟,私向梦中归。 [注]①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②轮台:庭州

边塞征战诗鉴赏

从军行七首(其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翻译】: 军中起舞,伴奏的琵琶翻出新声,不管怎样翻新,每每听到《关山月》的曲调时,总会激起边关将士久别怀乡的忧伤之情。纷杂的乐舞与思乡的愁绪交织在一起,欲理还乱,无尽无休。此时秋天的月亮高高地照着长城。 赏析: 第二首诗截取了边塞军旅生活的一个片断,通过写军中宴乐表现征戍者深沉、复杂的感情。 “琵琶起舞换新声”。随舞蹈的变换,琵琶又翻出新的曲调,诗境在一片乐声中展开。琵琶是富于边地风味的乐器,对征戍者来说,带着异域情调,容易唤起强烈感触。然而,虽然琵琶曲调换了“新声”,但是,“总是关山旧别情”。歌词包含的情感内容却是征戍者离乡背井、别妇抛雏的“离别之情”。《乐府古题要解》云:“《关山月》,伤离也。”句中“关山”在字面的意义外,双关《关山月》曲调,含意更深。此句的“旧”对应上句的“新”,成为诗意的一次波折,造成抗坠扬抑的音情,特别是以“总是”作有力转接,效果尤显。 “撩乱边愁听不尽”,那曲调无论什么时候,总能扰得人心烦乱不宁。所以那奏不完、“听不尽”的曲调,实叫人又怕听,又爱听,永远动情。这是诗中又一次波折,又一次音情的抑扬。“听不尽”三字,或是怨,或是叹,或是赞,意味深长。 此诗前三句均就乐声抒情,说到“边愁”用了“听不尽”三字,那末结句如何以有限的七字尽此“不尽”就最见功力。诗人这里轻轻宕开一笔,以景结情。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对此可以有多种理解:无限的乡愁,立功边塞的雄心和对于现实的忧怨,也许还应加上对于祖国山川风物的深沉的爱,等等。 在前三句中的感情细流一波三折地发展(换新声——旧别情——听不尽)后,到此汇成一汪深沉的湖水,荡漾回旋。“高高秋月照长城”,这里离情入景,使诗情得到升华。正因为情不可尽,诗人“以不尽尽之”,“思入微茫,似脱实粘”,才使人感到那样丰富深刻的思想感情,征戍者的内心世界表达得入木三分。此诗之臻于七绝上乘之境,除了音情曲折外,这绝处生姿的一笔也是不容轻忽的。

边塞征战时诗习题

2016级语文学科课时学案 §课题《诗歌鉴赏训练》序列号8 限时:分钟【班级姓名学号】【编制王慧审核董胜萍包组领导签字使用时间】成绩: 春风不度玉门关——边塞征战诗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问题。 古从军行 李颀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注】刁斗:古代军中铜制炊具,容量一斗。白天用以煮饭,晚上敲击代替更柝。公主琵琶:汉武帝时以汪都王刘建女细君公主嫁与乌孙国王昆莫,恐其途中烦闷,故令人弹琵琶以娱之。蒲桃:今作“葡萄”。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诗歌前三句先描写辛劳又单调的从军生活,又着意描写了边陲的恶劣环境,冷落凄凉。 B.三、四句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将征夫与远嫁公主进行对比,突出了他们同样的幽怨之情。 C.诗歌七、八句中,两个“胡”字有意重复,“夜夜”“双双”又有意使用叠字,强化了情感。 D.九、十两句写玉门犹被遮断,行人追随将军拼命向前,有“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 E.诗中写征夫之苦,不采用客观叙述角度,而采用第一人称,场景如在眼前,真切感人。 2.本诗画线句与范仲淹《渔家傲·秋思》最后两句“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所抒之情有何异同?请结合诗歌加以比较。(6分) 雨雪曲江总① 雨雪隔榆溪②,从军度陇西③。绕阵看狐迹,依山见马蹄。 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 【注】①江总(518-590):南朝陈文学家,字总持,今河南兰考人。历仕梁、陈、隋三朝。②榆溪:指边塞。③陇西:在今甘肃东部。 3.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环境?末句中的“别路”是什么意思? 4.诗人把“旗彩坏”“鼓声低”分别接在“天寒”“地暗”之后,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首诗表现了戍卒什么样的情感?(6分)

边塞征战类诗歌讲解学习

边塞征战、感时伤乱诗歌阅读鉴赏导学卡 张文君马海林 教学目标: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3)、了解边塞诗的风格特点;(4)、积累边塞诗的常见意象;(5)、初步了解边塞诗的常用表现手法。一.边塞诗: 1.意象:边关、玉门关、羌笛、胡人、胡马、黄河、长城、明月、阴山、黑山、烽火、狼烟、宝剑、马、铠甲等。 2.掌握边塞诗常表达的思想感情: (1).歌颂将士奋勇杀敌、以身许国的;(2).表现自己投笔从戎、建功立业的; (3).描写边塞山川景物、生活艰苦的;(4).描写征人念远思归、想念亲人的; (5).描绘美满幸福生活、向往和平的;(6).痛斥君主穷兵黩武,草菅人命的; (7).揭露军中苦乐不均、深切同情的;(8).抒发平生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 3.艺术风格和技巧: 风格:豪迈旷达,雄奇壮美,豪壮悲慨,委婉清丽等。 技巧:善于运用比喻、夸张、对比、烘托、用典等手法来丰富内容,强化情感。 4.题型初探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3)诗中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4)全诗表现了什么主题?请作简要分析。(5).这首词围绕题目的“梦”字,上片和下片分别描写了什么情景?(6).“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几句包含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试作分析。(7).全诗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5.【鉴赏示例】从军行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注释】①牙璋:调遣军队用的兵符。②百夫长:唐以前曾有的低级军官 ⑴试分析“照”和“自”在句中的妙处。 ⑵试从“景”和“情”两个角度对这首诗作一番赏析。 【参考答案】 一、⑴“照”,表现军情紧急,渲染紧张气氛;“心中自不平”由“烽火照西京”而起,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自”表现了书生发自内心的爱国激情。 ⑵写景,首先极具画面感,“烽火照西京”、“牙璋辞凤阙”和“铁骑绕龙城”均色彩鲜明、动感十足,尤其是“雪暗凋旗画,凤多杂鼓声”,一从视觉,一从听觉,可谓绘色又绘声;其次,写景采取跳跃式,首句是背景和起因,第三句就到辞京出发了,第四句已经包围了敌人,五六句则是战场撕杀场景。最后,写景与抒情紧密结合。抒情,除了情景结合,最突出的是直抒胸臆,如“心中自不平”以及末尾两句。二.感时伤乱诗: 1.意象:黄叶、孤帆、秋草、残垣、孤雁、黄花、冷月、寒烟、荒径、古道、西风、清霜、乱石、衰鬓等 2.“感时伤乱诗”题材比较宽泛,它涉及到生活得每一个细节,因而它所表达的情感相对来说也多姿多彩。“感时伤乱诗”的内容主要包括: ①对青春易逝、时光不再的伤感(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边塞征战诗的鉴赏

边塞征战诗的鉴赏 自从南朝以来,边塞征戍的题材逐渐为诗人所注目,但还没有条件足以形成一个诗歌流派。到了盛唐,由于边塞战争频繁(包括抵御少数民族骚扰入侵的自卫战争和统治阶级穷兵黩武、开疆拓土的侵略战争),统治者重武轻文,士人邀功边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举考试而进身容易得多,在加上盛唐那种积极用世、昂扬奋进的时代气氛,奇情壮彩的边塞征战诗便大大发展起来,成为唐代诗歌大国的一朵奇葩。作为代表诗人,当以高适、岑参、王昌龄为主。 (一)首先要对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有所了解。边塞诗是最能体现国运兴衰的作品。盛唐时,体现艰苦战争也壮丽无比、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豪迈、勇敢、一往无前!如王昌龄的《从军行》“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到了中晚唐,国势开始衰微,虽仍保持着昂扬向上的情调,但不免夹杂悲壮、忧伤。(如陈陶的《陇西行》“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到了宋代,外侮不断,国难当头,诗中更多体现为报国无门的愤懑,如“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更多地体现为归家无望的哀痛,如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尽管仍洋溢着爱国热情,但更多一些凄厉和惆怅。(二)在边塞征战诗的大题材下,每首诗都有各自的思

想感情特点。有建功立业的渴望,有报效国家的激情,有战士的乡愁和妻子的离恨,有边塞生活的艰辛和边塞战争的残酷,有对帝王黩武开边的不满和对将军贪功启衅的怨恨,如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抒发了对戍边将士的深切同情,委婉批评了朝廷对他们的冷漠。全诗苍凉悲壮、深沉含蓄。有久戍边关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有西北边地的奇异风光、边塞风情(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华开”“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要注意体会跃起于边塞征战诗的种种矛盾:慷慨从军和久戍思乡的矛盾,痛恨庸将(如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和献身精神的矛盾……都回旋着爱国主义的主旋律。 (三)边塞征战诗体现出来的风格不同:有的豪放旷达,有的雄奇悲慨,有的委婉清丽。 (四)注意与战争有关的词语:如“烽火”、“烽烟”、“狼烟”、“干戈”、“天狼”。 又如一些曲子,如“关山月(多写征戍离别之苦)”(如“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杨柳曲”等。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