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人文始祖伏羲出生成纪考

人文始祖伏羲出生成纪考

人文始祖伏羲出生成纪考
人文始祖伏羲出生成纪考

伏羲出生成纪考

在古代典籍中,伏羲又称伏羲、伏犧、伏戏、庖犧、炮牺、密羲、太皞、太昊等。史载,伏羲画八卦、造书契、结网罟、养牺牲以庖厨。八卦、书契、结网、庖厨,就像伏羲前辈遂人氏发明用火一样,都是人类进化史上的文明标志,它推动了人类自身的演变和进步,推动了社会生产的发展和文明,因此继天而王,成为中华文明的原始祖先,“人文始祖”。

传说中的伏羲,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氏族甚至是一个大的族团,而且包含着这个族团的若干世系。《遁甲开山图》曰:“女娲氏没,大庭氏王。次有柏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连氏,赫胥氏,尊卢氏,祝融氏,混沌氏,昊英氏,有巢氏,葛天氏,阴康氏,朱襄氏,无怀氏,凡十五代,袭庖牺之号。”十五代,近千年。因此文献和传说中的伏羲,是一个庞大的族团及若干世系在一个漫长的时间及广大的空间中的生息、生活、生产活动的支离破碎的记录。这是伏羲遗足迹散布祖国四面八方的历史原因。

庖牺氏族繁衍迁移,以及氏族部落间的分衍和联合,庖牺氏族或者说庖牺的子子孙孙,已分布到中华大地的东西南北。庖牺氏的子孙们,都在自己的新居地建庙堂、墓地,祭祀自己的远祖和近祖。这样各地都留有伏羲氏族的足迹和遗迹。由于伏羲时代还没有文字记载,伏羲时代的种种史迹,是靠耳口相传到后世的。甲骨文、金文中还没有发现关于伏羲氏族的确切记载。据学者考证,战国中期以前典籍,如《墨子》、《左传》、《国语》、《孟子》中,均无伏羲的史影。伏羲史影主要出现在战国中晚期的《庄子》及尔后的文献中。战国、秦汉及以后史书的记载,已经与伏羲时代相当相当久远了。因此史书记载的伏羲出生、活动地域,遍布各地并互有抵牾。就像司马迁说的:“余尝西至空桐,北过涿鹿,东渐于海,南浮江淮矣,至长老皆各往往称黄帝、尧、舜之处。”在这种情况下,弄清伏羲氏族的根据地,弄清伏羲的出生地,弄清伏羲氏族文化的原点,就困难重重。

同时伏羲氏在文献中还有一个特点,即有些学者注意到的,在战国中期以前的典籍,如《墨子》、《孟子》、《左传》、《国语》中,均无提及伏羲(但有太皞),而最早记载伏羲的是战国中晚期的《庄子》。庄子“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庄子》中的伏羲亦虚亦实,亦神亦人,因此对伏羲这个神话传说中的人物持怀疑态度。

对神话传说与真实历史的关系,史学前辈们已经有了清醒的认识:

钱穆先生说:“从一方面来看,则古史若经后人层累的造成;惟据另一方面看,则古史实经后人层累的遗失而淘汰。层累造成之伪古史固应破坏,层累遗失的真古史,有待探索。此其一。各民族最先历史无不从追记而来。故其中断难脱离‘传说’与带有‘神话’之部分。若严格排斥传说则古史即无多谈起,此其二。”(《国史大纲》第8页,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吕振羽先生说:“而传说竟如此普遍的被传述,说明它正是历史真实的流传和反映。”“和这些传说结合着的人物不论其人物之有无,确实是合于历史的法则的;但其次序的颠倒凌乱,正表现了神话传达室说的本色。”(《史前中国社会研究》第5、63页,三联书店1961年版。)

总之,各种神话传说,都是对我们远古祖先历史的一种模糊的但确是真实的反映。透过这些神话的、模糊的甚至于互相矛盾的史料,经过科学地分析整理,仍

能宏观地把握历史的大致轮廓和发展逻辑。就像钱穆先生说的:“亦有骤视若两传说确切相反,不能并立,而经过一番新的编排与解释,而得其新鲜之意义与地位者。”

关于伏羲的出生地

《帝王世纪》曰:

太昊帝庖牺氏。风姓也。燧人之世,有巨人足迹,出于雷泽,华胥以足履之,有娠。生伏羲于成纪。蛇身人首,有圣德,都陈。燧人氏没,庖牺氏代之,继天而生,首德于木,为百王先。帝出于震,未有所因,故位在东方,主春。

《拾遗记》曰:

春皇者,庖牺之别号。所都之国,有华胥之洲。神母游其上,有青虹绕神母久而方灭,即觉有娠。历十二年而生庖牺。

《遁甲开山图》曰:

伏羲生成起,徒治陈仓,又曰仇夷山,四面绝立,太昊之治也。

《诗含神雾》曰:

大足迹出雷泽,华胥履之,生庖牺。

按《帝王世纪》之说,伏羲氏母为华胥氏,华胥氏在雷泽履大人足迹而怀孕生伏羲于成纪;按《拾遗记》之说,伏羲母在华胥之洲被青虹绕身有娠而生伏羲。综合两说的共同结论应是,伏羲出生地成纪,应在华胥氏族住地及雷泽周围这个大的区域内。成纪(成起)到底在何方?

一、成纪西方说

一些典籍记载的成纪是在甘肃的天水。

司马迁在《史记·孝文帝》中曾提到过“成纪”。他说:“十五年,黄龙见成纪”。司马迁虽然没有说出成纪的具体地望,但十五年黄龙所现的成纪,应该在距西汉都城长安不远的地方。

从《汉书·地理志》看,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所设的右扶凤管辖的

二十一县中,还没有成纪县。二十一年后,即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所置的天水郡中就有了成纪县。看来西汉成纪县的设置,与黄龙见成纪有关。到了后魏酈道元的《水经注疏·渭水》中,就明确地说出了:“故渎东迳成纪县故城东,帝太皞庖牺所生之处也。”明确了《帝王世纪》所说的“生伏羲于成纪”的“成纪”,就是天水郡的这个成纪。到了唐代,伏羲生于天水成纪似乎已成定论。唐李吉甫的《元和郡县图志》载:“成纪县,本汉旧县,属天水。伏羲氏母华胥,履大人足迹,生伏羲于成纪,即此丘也。”

根据现今地理学家的研究,汉时成纪县的具体地理方位是在今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的治平乡。冯绳武先生在《甘肃地名的初步研究》一文中说:“作为县治的成纪,从汉以来至少迁移过三次。最早的成纪县治在静宁县治平乡的刘家河村东南约一华里处,即‘治平成纪’。唐开元中因地震将秦州牖今天水市牍州治迁到显亲川,成纪亦由旧治小坑川牖治平牍移至显亲川,此为‘显亲成纪’。大中后秦州州治、成纪县治一并南迁,依雄武牖天水牍建秦州,州与县倚,此为‘秦州成纪’。”现在的天水成纪,是唐宣宗大中年间(公元846——850年)由秦安城北迁移过来的,因此,天水的成纪不是汉时的成纪,汉成纪在今平凉市辖区内。但无论现今的平凉还是天水,汉武帝时都是天水郡辖地。

在探讨伏羲出生地成纪时,还结合“雷泽”、“华胥”、“仇夷”这些地望进行综合的分析和判断。

有的学者还认为,伏羲之母怀孕之处的雷泽就是甘肃陇南境内的仇池,雷泽就是仇池的别名。原因有二:其一,《武阶备志·山水部》中计道:“仇池在成州上录县南。”《汉书》中又讲道:武都天池大泽在县西。颜师古注:经由天池大泽故谓之都。其二:仇池山下的西汉水上游有一地方叫雷坝,就是雷泽之旁的一个伴生地名。不管这种观点如何,仇池原属成纪管辖,在古成纪范围内。(李建成:《伏羲文化概论》第89~90页,甘肃文化出版社2004年版)成州上录确有仇池山,《括地志》载:“陇右成州、武州皆白马氐,其豪族杨氏居成州仇池山上。”按照伏羲西方说,雷泽就是仇池,在成州上录县南;《拾遗记》有泰皇伏羲“所都之国,有华胥之洲,其母游其上┅┅”伏羲母华胥氏居住在华胥山之渚,在今甘肃庆阳市与平凉市境内的沿河地带;而伏羲母为华胥氏,所履大人迹的在雷泽,就在今甘肃秦安以北的庄浪。按照这些说法,雷泽、仇池、华胥都与汉成纪所在的静宁县不远。(《太皞伏羲:浸润天水的文明印迹》,《兰州晨报》2010年6月10日)

关于伏羲母华胥氏,除上说在甘肃庆阳与平凉境内外,还一说在陕西蓝田。《太平寰宇记》云:“蓝田山,古华胥氏陵在县西三十里。”今蓝田也确有华胥氏的遗足迹。这里有华胥镇、华胥渚、华胥陵、华胥窑。三皇庙上的石碑还刻有“古华胥伏羲娠地”。

有的伏羲西方说学者还认为华胥氏之华,即华夏之华,西岳华山之华。“华字当得华山”,“夫中条之山者,盖华岳之体也。”华山、华阴之“华”,在今陕西西安市的东部。

如此说来,伏羲母华胥氏即华族,而华山,或者说离华山不远的蓝田,是华胥氏的圣地、祖地。

根据上述文献记载,一些学者又不断地用考古学、民俗学、传说故事论证伏羲故里在天水。伏羲母怀孕处雷泽、仇池也在离成纪不远的地方。伏羲母华胥氏在华山或蓝田。

闻一多在《伏羲考》一书中,用了一节的篇幅论述“伏羲与葫芦”,认为伏羲与女娲都是葫芦的化身。而无论治平成纪,还是显亲成纪、秦州成纪,都在葫芦河的两岸,这似乎验证了伏羲出自天水郡之说的正确性。

上个世纪70年代,在天水大地湾考古发掘中,发现了大面积的原始村落遗址,学者王若冰说:“作为实物依据,大地湾不仅复原了此前我们无法想象的华夏先祖在混沌初启时的生活场景,而且还给《山海经》里女娲补天和唐代司马贞《史记索引》中补《三皇本纪》中关于伏羲创世的历史寻找到了实物依据。”(见:《每日甘肃网——兰州晨报》2010、6、10)

在现今的天水市区,有一座规模很大的伏羲庙,明成化年间建成,从明到清,九次重修拓建,据说明朝时朝廷钦定为全国祭祀伏羲的中心。天水西北的三阳川有卦台山,相传是伏羲画八卦处,此处有始建于金代的伏羲庙。另外在秦安泰山庙上还有座伏羲庙,在此附近的甘谷有古凤台和秦州画卦台。2006年,在静宁县李店乡出土一陶壶,肩部刻有“成纪容三升”铭文,考古部门鉴定为汉代陶器,并把在此处发现的古城址定为成纪故城遗址,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这进一步证明古成纪就在今静宁县的治平乡与李店乡交界处。从目前地上的建筑遗存看,天水的规模最大,秦安次之,静宁最少。这恰恰反映照了成纪故城在三次迁徙过程中,规模最大者为最晚。静宁应是汉文帝时的成纪所在地。

综合上述各种历史的论据,人文之祖伏羲出生甘肃天水成纪,似乎已成了历史的定论。所以上个世纪90年代,江泽民视察天水工作时,为古成纪题写了“羲皇故里”的碑文。尔后,天水市发起成立了全国性社团——中华伏羲文化研究会,将全国数十家社科院、博物馆和综合大学,以及数百名专家、学者凝聚在一起,推动了伏羲文化的研研究。1992、1995、2001、2003、2005,先后五次在天水召开了海内外学者参预的伏羲文化研讨会。2005年,经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准,公祭人文始祖伏羲的大典升格为省级公祭。

2006年7月3日,由甘肃省人民政府主办,天水市人民政府和甘肃省文化厅承办的公祭人文始祖伏羲大典在天水举行,出席公祭仪式的有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甘肃省的主要领导、全国道教协会会长、台湾两岸和平发展研究会会长、全球华人联合会主席以及各省市代表、海外侨胞、港澳台代表,以及专家学者5000多人。祭文中的“渭水泱泱,陇阪逶迤,大哉羲皇,发祥成纪。”公祭仪式和祭文表明,在我国文化领域里,伏羲故里在天水成纪,已成为铁定的事实。

二、对伏羲出生天水成己的讨论

汉时的成纪确实在天水,更准确地说,汉时天水郡确有成纪县或者说成纪这个地名,这在《汉书·地理志》里有明确记载。但汉时或者说《汉书》中的这个成纪,就一定是伏羲所出生的那个成纪吗?从伏羲出生到西汉,中间有着几千年的时间间隔,伏羲时还没有文字,我们先人的交流还处在很原始的耳口相传的阶段。因此,伏羲出生地的成纪位在何方,文献记载中有很多不确定性,甚至于是互相矛盾的,因此需要对众多的资料和研究的成果进行综合的分析判断,从而找出更为合理的结论。

尽管伏羲出生地在天水的历史结论有很多合理性,从文化建设的角度目前似乎也已成定论和热点,但这个结论与我国史学界的主流观点明显相悖。史学界的主流观点虽然未必就一定正确,但那些权威的史学家们之所以坚持他们的观点,必有其一定的科学依据,因为他们的观点也是从研究他们已掌握的历史资料中得出

的结论。例如:

蒙文通在《古史甄微》一文中引《左传》:“任、宿、须句、颛臾,风姓也,实司太昊与有济之祀,以服事诸夏。”后说:“太昊之胤,胥国于济、兖之间,知风姓诚东方之民族也。”“而海岱之间,实为其根据地。”(《中国现代学术精典·廖平、蒙文通卷》第386、388页,河北教育出版社会性996年版)

徐旭生先生在《我国古代部族三集团考》中说:“据我们现在的意见,太皞氏族在东方,属于东夷集团。”(《中国古代的传说时代》第55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范文澜先生在《中国通史》中说:“居住在东方的人被称为‘夷族’,太皞是其中一族的著名酋长。”(《中国通史》第一册第14页)

大量文献资料表明,伏羲氏族的根据地在东方。

《左传》昭公十七年:“陈,大皞之虚也。”陈,今河南淮阳。五代蜀杜光庭《录异记》卷八:“陈州为太皓之墟。东关城内,有伏羲女娲庙。”“东关外有伏羲墓,以铁固之。”

《左传》僖公二十一年:“任、宿、须句、颛臾,风姓也。实施大皞与有济之祀,以服事诸夏。”任,在今山东济宁附近的泗水之滨;宿,在东平县东,须句,在东平县西,都在济水下游;颛臾,在平邑县东。太皞族裔都分布在济水流域和汶泗一带。

《尚书大传·洪范五行传》:“东方之极,自竭石东至日出搏木之野,帝太皞。”《淮南子·时则训》:“东方之极,自碣石山过朝鲜,贯大人之国,东至日出之次,榑木之地,青土、树木之野,太皞、句芒之所司者万二千里。”

《山海经·海内经》:“名曰建木(也就是东海的搏、扶木),百仞无枝┅┅太皞爰过,黄帝所为。”

《帝王世纪》:“燧人氏没,庖牺氏代之,继天而王,首德于木,为百王先。帝出于震,未有所因,故位在东方,主春。”东方于五行中属木,四时中属春,行次皆最先。日出东方,太皞之位。

《史记·秦本纪》:“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汉儒又称泰皇为泰帝。颜师古《汉书注》云:“泰帝者,即泰昊伏羲氏也。”《白虎通》曰:“王者功成封禅必于泰山者何?万物之始,交代之处也。”泰皇,主春,德木,位在东方,万物之始也。泰山,王者之始交代处。《吕氏春秋·大乐》:“万物所出,造于太一。”太一(泰一)是泰皇的化身。泰(太)昊伏羲氏之泰,与泰山之泰同源,泰山乃泰(太)昊的发祥地。

《封禅书》云:“泰一泽山君地长用牛。”《史记索引》:“云:”‘泽山’,《本纪》作‘峄山’。‘泽山君地长’,谓祭地于峄山,同用太牢,故曰‘用牛’。”意为泰一与峄山君同祀。峄山,《尔雅》曰:“鲁国邹县有峄山”。因此祭泰一、峄山君,都在泰山周围。

《孝经钩命诀》:“伏羲乐曰立基,一云扶来。”立基,立己、来(莱)己、斄己。今寿光和日照有己地;扶来,即浮来,在今沂水县,《左传》隐公八年“公及莒人盟于浮来。”杜预注;浮夸风来,己邑。

《左传》郯子曰:“太皞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帝王世纪》有“庖牺氏,┅┅蛇身人首。”《列子》:“庖牺氏,┅┅蛇身人面。”原古的先人,对龙、蛇、虫、蚕,不可有明确的界定。有的学者还认为,太皞風姓,風族的图腾也是虫。而虫、蛇、蚕的甲骨文是巳,巳与己通。少皞为己姓之祖。己、巳、龙、蛇、蚕,虫,都是太皞、少皞族的图腾符号,都是东夷族的图腾符号。太皞应为史学

界公认的东夷族首领。

太皞、少皞之皞,或写作昊。《说文》:“皞,皓旴也。从日皐声。”段玉裁注:“皞”的本意就是太阳始出时发射而出的灿烂光辉。,属于大汶口文化类型的山东莒县陵阳河遗址出土的陶器上有一字为“”。李修松、陈怀荃、王树明等学者均认为,该字所表达的意思是太阳在耸峙的群山之巅高高升起,透过云气发射出灿烂光辉。这是“皞”源于东夷的又一证明。(李修松:《淮夷探论》,《东南文化》1991年第二期;陈怀荃:《东方地区风、赢、偃部落群发展概势》,《安徽师范大学学报》1980年第3期;王树明:《

上述种种史料表明,伏羲太(泰)皞的发祥地、根据地,在东方,在泰山周围。

三、成纪曹州说

与太皞伏羲氏出生地相关的还有雷泽、华胥、九夷这些地名和氏族名。关于这些地名、氏族名的西方说,上面已作了详细介绍,这些地名、氏族名也有东方之说,也就是文献和传说中,这些地名和氏族名,也在东方,具体说在曹州大量出现。

1、关于雷泽

《太平御览》引《诗含神雾》:“大足迹出雷泽,华胥履之,生庖牺。”宋均注曰:雷泽地名,华胥伏母。郑玄注:雷夏兖州泽。《禹贡》:“济、河惟兖州”,言兖州在黄河与济水之间,即今河南东部与山东西部的交界地。

《尚书大传》曰:“舜渔于雷泽”,郑玄注:雷泽,今属济阴。济阴即今山东荷泽地区。《帝王世纪》曰:“夸河又左径雷泽北,其泽薮在大成阳故城西一十余里,即舜所渔也。泽之东南即成阳县。”

《禹贡》:“雷夏即泽,灉、沮会同。”《传》曰:“雷夏,泽名。灉、沮二水,会同此泽。”《地理志》:“雷泽在济阴成阳县西北。”《括地志》:“雷夏泽在濮州雷泽县郭外西北。”《通典》:“雷泽县本汉成阳县。”胡渭按:今山东兖州府曹州东北六十里有成阳故城,北与东昌府濮州接界。雷夏在曹之东北,濮之东南。

上述各种典籍中记载的雷夏的方位完全一致,这应是“大足迹出雷泽”之雷泽,在古兖州府曹州东北的成阳。汉成阳故城在今荷泽市区东北30公里的胡集村一带。顺便说一句,大足迹出雷泽的“雷泽”在成阳故城附近,成阳之“成”与成己之“成”似乎有些关联。

2、关于华胥氏

关于华胥氏的称谓和地望比较复杂。华胥氏之“华”是否一定就是华夏之“华”,这是个既需要资料证明,也需要研究方法更新的问题。华胥之“华”也许不是“华夏之“华”。伏羲氏传说过于久远,因为当时还没有文字,关于有关伏羲的人名、地名、氏族名,求其音比求其字更为可靠。例如华胥氏,《帝王世纪》曰“华胥氏”,《庄子》、〈路史〉曰赫胥氏、赫苏氏。“赫”,齐地今读huo,“和”,也读huo,即“活”音。华、赫、和,音同义同。《徐锴说文系传》云:“华本音和,故今人谓华表为和表。”华也读敷,《诗本音》“灼灼其华”,注:华音敷。《唐韵古音》亦音敷。郭璞“江东谓华为敷”,陆德明:“古读华如敷,不独江东也。”敷、伏音同,华胥氏或许就是伏胥氏、伏羲氏,《遁甲开山图》就载华胥氏也袭伏羲之号,因同属一个大的族团。

华、瓠同音同义。《说文》:“匏,瓠也。”《幽风·七月》:“八月断壶。”《传》云:“壶,瓠也,又作华。”瓠、华古音同,瓠,葫芦也。这就引申出一个非常玄妙而重要的问题,即瓠子河的含义。《水经注疏》对瓠子河的源头和流迳地域作

了详细论述,但为什么命名为“瓠子河“?没有说明。但《水经》已经揭示了”瓠“与”华胥氏的关系。

《水经注疏》云:“瓠子河出东郡濮阳县北河,┅┅瓠子河故渎,又东迳桃城南。”按《方舆纪要》:桃城亦即姚城区因姚墟而名。应劭曰:姚墟与雷泽相近,世称为姚城是也。“瓠河又右迳雷泽北,其泽薮在大城阳县故城西北一十余里,昔华胥履大迹处也。其陂东西二十余里,南北一十五里,即舜所渔也。(会贞按:《史记·五帝本纪》:舜渔雷泽。)泽之东南即成阳县。”如此说来,濮阳东的瓠子河流经的桃城、雷泽、阳城也就是华胥氏履大足迹而有娠处。这样瓠子河之“瓠”即与前文有葫芦河之“葫”同义。也就是说,这里就是华胥氏族或者说是华胥之洲的所在地。而这个“华胥”与“雷泽”是紧密相连、同在一个区域的。

瓠子河再往下流,“其东北者为济河,其东者为时水。”总之。瓠子河会入了济水,而济水也是好多河流会聚一起。《拾遗记》载:禹入一深数十里洞穴,见一蛇身人面之神,即羲皇,授禹八卦之图,禹曰:“华胥生圣人子是耶?“答曰:”华胥是九河神女,以生余也。”华胥是九河神女。如果将上述诸文献记载模糊化,瓠子河、雷夏泽、济水、九河、华胥洲等,这些地名笼统地表明了伏羲母华胥氏怀孕地,是河、济下游那片河湖纵横交错的水中一高地上,即华胥地域的一洲(《尔雅》:“水中可居者曰洲。”)上。《路史》云:华胥氏死,“葬朝阳”。《寰宇记》曰:“赫胥氏墓,在临济东故朝阳城内一里,今章丘。”《章丘县志》载:古朝阳城内有赫苏氏陵。朝阳故城在故章丘县城北五里。

但《列子》所述之华胥氏所在地就有些神秘莫测。《列子·黄帝篇》云:黄帝“游华胥之国。华胥之国在弇州之西,台州之北,不知斯齐国几千万里。”说明华胥之国距齐国几千万里。这位列子在论说华胥国的地望时,是以齐国为中心来说西和北的。古有齐为天下之中心说,《水经注疏》云:淄水“又东迳临淄县故城南,东得天齐水口,谓之天齐渊。”这恐怕是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东方族团的一种地理观念。守敬按:“解道彪《齐记》临淄城南有天齐泉,五泉并出,言如天之腹齐。”如果以临淄为天下中心的话,华胥之国在弇州、台州西北,其大体方位也是在濮阳以东这个区域。。列子所说的这些地名是黄帝梦游之地。但梦境中总有现实的影子,是把现实梦幻化了。梦中的弇、台虽不是州名,但确有此地。弇,《说文》:“弇,盖也。”段玉裁注:“古奄、弇同用,复、盖同义。”《周礼·考工记》:“‘弇声郁’作奄。弇、奄一字。”山东莘县有弇山;古奄国在今山东曲阜旧城东。台,《古史帝系考》:“邰有二邰,有武功之邰,稷国也;有齐鲁间之骀,姜国也。”泰山周围皆有弇和台(邰)。因此,与弇、台相邻的华胥氏,也应离泰山不远。模糊地判断,与上述说的雷泽、瓠河、济水也不远,大体属于一个区域。

综上文献所述,伏羲出生地成纪应在濮阳以东的成阳地区,即今荷泽地区。那么伏羲出生地成纪在何处?对成纪的理解有二,一是一个地方的名称,二是同一地区的两个地名。《路史》载:伏羲“生于仇夷,长在起城。”是说伏羲生在仇夷(或曰仇池、九疑),《元和郡县志》云:“武都之仇池山,在今成州界。后魏平仇池于仙陵山东置武都镇。废帝改置武州。”“武州,《禹贡》梁州之域”,仇池,或者成州,在古梁州;长在起城,起、己同义,起的本字是“己”,即长在己(或曰成己(纪),汉成纪县在秦州,而《元和郡县图志》曰:“秦州,《禹贡》雍州之域。”这些记载说明,伏羲出生地与成长地不是一地,仇池的“成”在梁州,成纪的“己”在雍州。根据此理,雷泽在城阳,古郕国所在地,即《元和郡县图

志》所云:“雷泽县,本汉成阳县,古郕伯国。”因此雷泽也就是“成”。《史记·地理志》注云:“成阳在定陶。”而定陶就是济阴郡曹州;古时济阴曹州还有一地名,己氏邑,汉时为己氏县。在今曹县城东南23公里的楚天集(旧称楚丘集)。因此,古定陶、古曹州界内既有“成”也有“己”,再综合雷泽、华胥之说,说古定陶、古曹州是伏羲出生地,与文献记载非常吻合。

四、成纪泗水说

伏羲出生的成纪是在甘肃天水,还是在山东曹州,看来都有足够多的文献依据。从已使用的这些文献依据上很难做出肯定或者否定的判断。已故著名山东文字、考古、历史学家王献唐先生,从另一个视角分析,做出了个与众不同的判断,他说:

各书所记雷泽,大抵相同。其言济阴郡成阳兖州泽皆指濮县东南之地而言。

濮州地在鲁西,鲁西一带,在山东各处都称洼下,历代类为水区。皇古多水,此

处即有陆地,亦只可供一部水国之人居处。技术和渔业未发明以前,原始民族多

就高原居处,为世界各民族通例。濮县一带既有伏羲遗迹,必为伏羲或其族人经

历之处,与前所述成纪相同。而此伏羲之东方民族,原始必不发源于洼下之濮县,

而必别为高耸之地可避水灾者。以前泰皇一名,及各种习俗,并奉祀伏羲诸国之

地证之,必为泰山一带,其地固在山东为最高区域也。

泗水县治东七十里,有伏山,字亦作服、作负、作陪、作浮、作包,亦名浮

邱,俗曰关山。北连艾山,至此入雷泽,湖起为历山。其言伏山者,伏即伏羲之

伏,伏族居此。┅┅又有一山,亦名莱山,┅┅所居有泽,因名莱泽,音转作雷

泽。泗水之雷泽,亦名服泽,服即伏山之伏,伏族所居。此泗水为伏羲发迹故乡

之证一;

雷泽之东南有扶犁山,亦曰抛犁山,又有浮来山,亦曰包来山。《路史〃太

昊记》:“爰作荒乐,歌扶徕。”伏羲之歌,既以扶犁族地之名为名,同时泗水有

扶犁山,妇有浮来山,此泗水为伏羲发迹故乡之证二;

泗水治东南六十五里,有萯首山,即陪首山。山麓起伏而北,至雷泽西滨;

一支东北与伏山相接;一支转折西南行为陪尾山。《书〃禹贡》:“熊耳、外方、桐柏,至于陪尾。”自夏以还,即有其称。皇古既有陪尾,音字又与伏山、陪首、伏泽诸名相通,地域相合,时次又符,此泗水为伏羲发迹故乡之证三;

泗水治东北四十五里有华胥山,俗讹为黄粟山,又曰黄山,曰黄山寨。山下东南有黄沟,即古华渚,西有华村,即汉泰山郡之华县旧区。华胥履迹之说,实出《含神雾》、《钩命诀》诸纬书,而此讳书多出于齐人,为东方羲农故族相传之旧说。华古读为敷,胥出于莱,华胥即风莱。华县地正在华、胥境内,以风居之,故可单名为华。汉就其地置县,即以旧名名之为华,知此华胥之名,汉前已然,正与伏山俱来,非出后世附会。此泗水为伏羲发迹故乡之证四;

泗水治城西,逾泗有风后岭,岭上有风后庙。风后即伏羲之族裔后为后者。伏羲奉祀四国,颛臾在费县西北,与泗水东南相接,即伏山、雷泽一带,地为伏羲旧壤,故以本地之族裔奉其明祀,立国为颛臾。其他三国之在济宁等到处者,亦以地为羲族散布之区,以本族之人祀之,与颛臾正同。以此推证,则春秋之世,泗水附近尚为伏族盘踞。后世风后庙之建筑崇祀,正有自来,否则伏山、雷泽、风后岭及颛臾之国,安能巧合而并在一处?此泗水为伏羲发迹故乡之证四;

舜耕于历山,渔雷泽。《墨子》又言:尧得之服泽之阳,立为天子。所言历山、雷泽均在泗水,负夏以雷夏证之,即负湖,亦即时伏湖,当为伏山附近水泊。华胥下有华渚,雷泽亦名服泽,皆与伏湖义合。《孟子》:“舜生于诸冯,长于负夏。”诸冯即邾风,为二族合名。邾族固尝散布泗水,以羼居而名族,犹风莱也。历山之下,既有诸冯,境内又有负夏,与《孟子》所述亦悉相合。以舜为泗人,而泗有历山、雷泽诸处,知史籍所载,重华耕渔之地,皆确然不诬。更知所载伏羲居处之雷泽诸地,亦确然不诬。当羲皇之前,已有各地之名,伏羲生长于此,

居住于彼,族人相传,史籍各就生长之地分别纪之。其后舜亦生长于此,而耕渔于彼,史籍亦各就生长耕渔之地分别纪之。二帝同为泗水之人,故史籍纪载游钓之乡,亦多相同,正以确有地,其事始不谋而合也。此泗水为伏羲发迹故乡之证六;

《春秋》:“公会齐侯于防”,杜注:“在琅邪华县东南”,今为防城,防字亦读重唇,与风音转。泗水有蒙阴,为牟族故壤。又北有博山,博亦风也。凡上所述,在与前六证相合,而知(泗)为风族原始之旧区,此泗水为伏羲发迹故乡之证七;

《通鉴外纪》:“太昊命大庭为居龙氏,春官为青龙氏,又曰苍龙。”今泗水治东十五里有居龙山,又有苍龙溪。《外纪》又云:“太昊复立九相,葛天氏居东。”葛天即大庭居龙,曲阜有大庭氏之库,壤地相接尤为可证。《伏羲庙残碑》:“东迁少典君于颛顼,以奉伏羲之祀”。少典奉祀伏羲,知为伏羲族裔。《吕氏春秋》:“帝颛顼生自若水,实处空桑。”穷桑在曲阜,曲阜、费县接壤,古之颛臾,即在此一带。此泗水为伏羲发迹故乡之证八;

综上以地名证之,氏族证之,乐歌证之,母族证之,庙祀证之,族裔证之,官司证之,凡数十余事,皆如符契之相印合,定知伏羲出于泗水,以泗水之故,知古代羲族实居泰山一带高耸之地,为中国东方古族发源之乡。(《炎黄氏族文化考》第 471页至492页)(李注:原文篇幅很长,作了必要的删节)

王献唐先生广证博引,八证泗水为伏羲发迹之故乡。但对“伏羲生于成纪”之“成纪”,没有给出明确的结论。王先生认为成纪是“成”与“纪”二族之合名。他对“成”字做了详尽的考证。

他说:“伏羲生于雷泽,雷泽所在为成阳,成阳犹城场,汉以置县。《通鉴外纪》注:郑玄曰:‘尧游成阳而死,葬焉。’”说明“三代以来,久有此名。汉沿旧名立县,此一成也”;然后他又举《左传》:“邾人灭须句”杜注:“须句,成风家”。须句之成在今东平县西北;又言女娲居承匡山,承人居此,因以名山。承即成也。山在任城,此又一成也;又举太昊旧墟,为河南之陈,陈成双声音转,

陈亦犹成,这是河南之成。王氏所举各“成”,基本在泰山周围,与上论伏羲发迹之故乡也大体吻合。

王献唐先生这些考证虽然资料详实,别有新意,但他对“成阳”说的考证不够完美,只讲“成”,未讲“纪”,而讲到各“成”的先后时,又肯定了伏羲所生于之雷泽在成阳。如他所言,伏羲族自东彼西,“途径既明,雷泽之义益显。以其由生而长,发迹东方,率族治河西行,脉理皆昭昭可见也。”(《炎黄氏族文化考》第495页)这样他转了一圈,又回到了他曾否定的伏羲族不可能发祥于低洼的濮阳地区的结论。

综上王先生各述,我觉得王先生的立论和考据都有很大的参考价值,有沿着他的思路继续往下探讨的必要。

五、成纪海州说

在本文中,王先生提出了个十分重要的观点,即“二帝(伏羲与舜)同为泗水之人”。泗水是泰山南麓的一条大水,泗水流域,也就是泰山南麓,是个很大的区域,包括泗水、汶水、沭水、沂水等泰山东南麓的诸条河流。典藉中舜耕于历山,渔雷泽,陶河滨,作什器于寿丘,这些地名都能从泰山南麓找到对应的答案。如同王先生言说的,“若历山,若雷泽,若服泽,若寿丘,若河,无一不在泗水一方。知舜亦当时泗水之人,生于斯,故耕于斯,渔于斯,陶于斯,作什器于斯,其后即举于斯。”(482页)

《孟子》曰:“舜生于诸冯,长于负夏。”王先生曰:“今历山之坳,有帝舜庙,山中有历山村,附近有诸冯村,有舜井,有娥皇女英台。”(同上)文献中舜的一些史迹似乎与伏羲有些重叠,如:

《遁甲开山图》云:“仇夷山,四面绝立,太昊之治也。”

《帝王世纪》:“伏羲氏在位一百一十年,崩葬南郡。”

《海内经》又言:“南方苍梧之丘,苍梧之渊,其中有九疑山,舜之所葬。在长沙零陵界中。”

《海内南经》:“苍梧之山,帝舜葬于阳。”

《史记〃五帝本纪》也言: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

《帝王世纪》:舜“九十五而使禹摄政。摄五年,有苗氏叛,南征,崩于鸣条,年百岁,殡以瓦棺,葬苍梧九疑山之阳,是为零陵,谓之纪市。”

伏羲治所在仇夷(九疑),崩葬南郡,南郡在湖北江陵,今荆州。舜崩苍梧葬九疑,在今湖南永州零陵。伏羲、帝舜崩葬于湖北、湖南,自古史家就提出质疑。

按《帝王世纪》之说,舜九十五岁时已由禹摄政。摄政五年,有苗氏叛。这时南征有苗者应是禹,而不应由已退据二线并年逾百岁的舜去征讨?《统笺》也

曰:“据《帝五世纪》,则舜以征有苗道死。何三十五年命夏后征有苗?至此,十五年后,舜年百有十岁,转又自征有苗,何舜之不惮烦耶?”一百一十岁,到湖南、广西交界处征有苗,这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按照当时的政治体制,征有苗者也不应该是舜。但这些记载向我们说明了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即:苍梧、九疑、鸣条、纪市实为一地,但经过无数代人的耳听口传,以及族人的外迁广播,本初的那些地名已经弄的含糊不清了。这种现象具有客观的必然性。这些地名传说中的“纪”地或者说成纪之“纪”,是我们理清本问题的一个重要线索。关于“纪市”,文献还载:

《墨子》:“舜西教乎七戎。道死,葬南己之市。”

《吕氏春秋》:“舜葬于纪市,不变其肆。”

撇开苍梧、九疑,舜所葬的纪市、南己在何处?以上资料表明,有零陵的纪市。战国楚简揭示,楚都郢,就在江陵南纪,即今荆州。除此之外的“己”就是曹州南的己氏邑(县)之“纪”,以及王献唐先生所云之的泗水流域之“纪”。纪的本字是己,史载少皋是己姓之祖,而己姓即巳姓,巳,虫也。太皞风(風)姓,“風”亦虫;太皞以龙纪官,龙亦虫。因此纪(己)姓乃太皞、少皞之后。古己国族又是己族、伯益其族和羿族的联合体。因此,纪(己)的大本营和根据地在山东。而山东南部的泗水、沂水、沭水更为己国族的古老居地。

《孟子》曰:“舜生于诸冯,长于负夏。”王献唐先生曰:“今历山之坳,有帝舜庙,山中有历山村,附近有诸冯村,有舜井,有娥皇女英台。”(同上)《孟子》还曰:“舜葬于鸣条。”

《竹书纪年》曰:“义均封于商,是谓商均。后育,娥皇也。鸣条有苍梧之山,帝崩,遂葬焉。今海州。”

王应麟《困学纪闻〃卷二》载:“舜葬苍梧山野。薛氏曰孟子以为卒于鸣条。吕氏春秋舜葬于纪。苍梧山在海州界,近莒之纪城。鸣条亭在陈留之平丘。今考九域志海州东海县有苍梧山。”

王应麟所言“莒之纪城”,也就是周时莒地的纪鄣。《春秋》昭公十九年:“齐高发帅师伐莒,莒子奔纪鄣。”杜注:“纪鄣,莒邑,东海赣榆县东北有纪城。”但在《春秋》庄公三十年:“齐人降鄣”后,杜注:“鄣,纪附庸国,东平无盐县东北有纪城。”杜预所言无盐县纪城,不是春秋齐桓公所灭掉的纪鄣。“齐人降鄣”的纪鄣就在东海赣榆。《公羊》、《谷梁》均说;“鄣,纪之遗邑也。”《春秋》桓公五年;“齐侯、郑伯如纪,城祝丘。”《水经注疏》云:“沭水又南迳东海郡即丘县,故《春秋》之祝丘也。”因此齐侯、郑伯所入之“纪”在东海祝丘。祝丘在今临沂东三十五公里。《通志·都邑》:“纪都纪,迁于剧。纪本在东海,故赣榆。”《春秋大事表》:“纪鄣城在海州赣榆县北七十里。”《寰宇记》:“海州怀仁县东北七十五里,平地近海,周一里余,今安东城正其地。”这个纪鄣或曰纪城,

就在今日照市的安东卫。

这个地区,古属成阳国、成阳郡。《战国策》:“勃貂谓法曰:王走而之城阳之中山。”叶圭绶按:“法章后为莒太史敫家佣。城阳,正莒地。疑莒别邑名,战国已有之。”汉兖州城阳国治莒县,初为城阳郡,文帝二年,析齐置城阳国。

古莒国,今日照地,古属东海治,也称海州。这里的纪、纪鄣地,春秋以前就存在。而《战国策》中的城阳,恐怕也很古。这里有纪、有成、有章,《史记》:“高阳生称,称生卷章,卷章生重黎、吴回。”重黎、吴回即祝融。这里的成(称)、章与高阳颛顼族有关,颛顼与祝融是一个族氏。而己姓是祝融八姓的首姓。《论语摘辅象》曰:“伏羲六佐,纪通为中职,仲起为海陆空陆。”纪通、仲起(起、己一字)都是己族人,是伏羲六佐之二。总之,这个地区与太皞、少皞、颛顼、祝融有紧密关系,因此十分古老,说这里是伏羲帝的发迹之故乡,是顺理成章之事;说古海州,今日照的成与纪是伏羲的出生地成纪,也是顺理成章之事。

六、天水成纪之缘起

(一)、天水乃秦祖先的封地

夏商两朝的祖先与东夷关系密切,后定都中原。传说中的周族的原始祖先为后稷。《诗经·大雅·生民》曰:“厥初生民,时维姜嫄。载生载育,时维后稷。实颖实粟,即有邰家室。”是说姜嫄为周族的母系祖先,周的始祖后稷为姜嫄所生,后稷在有邰建立家室。相传邰即汉代右扶风斄县,斄、台古今字,在今陕西武功与扶风之间。西周时,伯益族后人非子在犬丘养马,《史记·秦本纪》曰:周“孝王召使主马于汧、渭之间,马大蕃息。”故封非子为附庸,邑于秦谷。《括地志》:“秦州清水县,本名秦,《十三州志》云秦亭秦谷。”《通典》:“秦州,今理上邽县。古西戎之地,秦国始封之邑。”秦州,汉为天水郡辖地。

《古史帝系考》:“前汉郊祀志:秦襄公攻戎救周,列为诸侯,而居西。自以为主少昊之神,作西畤祀白帝。宣公作密畤,祭青帝。灵公作上畤,祭黄帝。作下畤,祭炎帝。”说明在周时,秦的早期诸君,已经把他们原在东方的祖先神,白帝少昊及黄帝、炎帝分别请到秦地建庙祭祀。钱穆先生曰:“大抵五方色帝之说,起于战国晚世。及秦帝而燕、齐之方士奏其说。始皇采用之,遂祀五帝。”

(见顾颉刚:《古史辨自序》第507页,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说明在西土设立五畤祭五帝,起于伯益后裔为祭先祖少昊而设,到秦始皇时,又听信燕、齐方士的劝说,设畤祭五帝。《汉书·地理志》曰:右扶风“有五畤,太昊、黄帝以下祠三百三所。”可见到了汉时,祭祀东方诸帝之祠,已遍布扶右各地。

顾颉刚行先生说:“本来西汉的上帝是沿秦制祠青、白、黄、赤诸帝的,到这时(谬忌劝武帝立了太一坛)换了太一了,五帝降为第二级的上帝了。”(《古史辨自序》第193页)《汉书》:“既至甘泉,为且用事泰山,先类祠太帝。”太帝即泰帝,颜师古《汉书》注:“泰帝者,即泰昊伏羲氏也。”

秦安泰山伏羲庙

王献唐先生曰:“部落迁移之后,地名随之,愈迁愈远,地名亦随之愈远。前代史籍,时有同名之地,散见各处,胥由于此。”(《炎黄氏族文化考》第51页)秦的地名,与东夷族有很大关系。《诗经》“德公又徙雍”,《史记》:“德公元年,初居雍城”。周时名将师 父帅师东征,在山东黄县和陕西扶风同时出土了师 父的铜器多件。顾颉刚先生考后指出,陕西扶风地区的“雍水”之“雍”,本名

为“淮”,读音为“湋”,即“潍、淄其道”的“潍”。这是伯益后裔将老家的“潍”带到扶风的证明。顾颉刚先生还说,“风翔“这一地名也很可能由秦人的“高祖少皋挚之立也,凤鸟始至”的古老传说而来。(《探寻寿光古国》第三产业268~269页)名随族迁,“扶风”之“扶”,即扶桑、扶来之“扶”,“凤”即“风翔”之“凤”同义。

(二)、成纪之由来

其言成风者,成其所出之地,风其母家之氏,犹言成地风氏。是成为羲裔所居,此为又一成也。

,,此又一成也;

┅┅其方濮县者,则后日徙居之地,非原始发迹之所,亦可断言矣。泰山之南,为泗水、曲阜、邹、滕、费、峄各处;东为莱芜、博山各处;北则历城;西则肥城,凡其所在,一一皆有羲族之迹。

伏羲、苞牺、密羲,关键是个“羲”字,伏羲时代没有文字,流传下来的是经过若干世系口耳相传的神话和传说。在作为历史事迹考订时,“音”比“字”要重要,要可靠。因为字都是后人根据传授下来的神话故事追加的,是后人根据自己的理解加上的。这难免有很多人为的、主观的、附会的成份。而口耳相传下来的“音”,相对单纯和无误。伏羲也作伏牺。《三坟》作伏戏,《左传》作炮牺,《汉书》作包羲,《易》作庖牺、《帝王世纪》、《拾遗记》作庖羲,《世本》作虙戏,《管子》、《庄子》作虙仪,《尸子》作宓牺,《楚帛书》作雹戏。王献唐先生说:“戏、牺、仪三字同音,伏、虙与包、庖为双声音转,皆以音同或音通通用。包与伏、虙,俱牟之音转。虙今读如密,密固出于牟也。”(王献唐《炎黄氏族文化考》第451页,齐鲁书社1985年版)这样说来,“伏羲”的多种文字称谓,只是后人对原古音读落实到文字上的不同处理,这些不同的文字并没有独立的、特殊的含义。因此像有的学者考证的伏羲之“伏”为匍匐,有潜藏之意;雹戏之“雹”字从雨从包,意雨后包着的种子发芽;包羲之包,谓包裹着的元气,即胎儿。这样孤立地求其字义,就加上下班了很多人为的成分,附会的衍义,使研究眼花缭乱,离开了正道。因此在研究此类问题时,重其字音比重其字义也许更为可靠。伏羲、苞羲、密羲之“羲”,与羲和、羲仲之“羲”同源、同义。这个族团的与众不同之处就是观天观地观四方。

《三坟》曰:“命子英居我潜龙之位,主我阴阳甲历,咨于四方上下”。

“命子襄居我飞龙之位,主我图文,代我咨于四方上下。”上下,即天地。《河图》曰:“大星如虹,下流华渚。女节气感,生白帝朱宣。”宋均注云:朱宣,少皋氏也。朱宣似应是“主我图文”或曰“造六书”的飞龙氏朱襄。

《归藏》云:“空桑之蒼蒼,八极之既张。乃有羲和是主日月,职出入以为晦明。”,羲和,穷桑氏少皋族人。《书·尧典》:“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

《命历序》曰:“皇伯登出搏桑。”《三坟》曰:“下相皇桓(路史引作皇柏),同力咨告于民,俾知甲历日月岁时。‘《路史》曰:”尧时有柏成子臯为诸侯。尧授舜,舜授禹,柏成子臯辞为诸侯而耕。”这里说的“臯”,即时为佐禹治水的皋陶,

或者说是皋陶、伯(柏)益(翳)父子。皋陶、伯益祖先为柏皇氏,也是知甲历日月岁时。所以《遁甲开山图》曰:“女娲氏没,大庭氏王。次有柏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连氏,赫胥氏,尊卢氏,祝融氏,混沌氏,昊英氏,有巢氏,葛天氏,阴康氏,朱襄氏,无怀氏,凡十五代,袭庖牺之号。”这些族氏皆袭庖牺之号,都有是伏羲族团的成员。

上述文献记载还说明,这个族团由善管天地四方到主管日月星辰甲历。羲,析、昕、晰、曦、爔,都有昊、皋、皞意。日出东方曰析;昕,《说文》:“旦,明日将出也。”《礼·文王世子》:“天子视学,大昕鼓徵,所以警众也。”即黎明击鼓召众。曦,日光也。因此,羲与皞义同。

伏羲、太皞、少皞、穷桑、昊英、朱襄,这些氏族同属太皞伏羲族团。书契、甲历、八卦是紧密相联的同一个事物的不同方面,都是观天观地观四方的工具以及结果。这些族氏之间的关系,应视为一个大的族团,不易于而且也无法把他们区分的很清楚。

伏羲应禅华山,而不应禅泰山。既便伏羲是伏羲氏族的后世子孙,也应祭祖于华山

《路史.太昊纪》:“华胥注,谓纪云所都国,有华胥之渊,当时殆为国名。”

守敬按:《续汉志》成纪,刘昭《注》引《帝王世纪》,庖牺氏生于成纪。甲、金文中无“纪”、“起”字,“纪”、“起”的本字都是“己”。黄帝、少皞、祝融族团中都有己姓、己氏族。己、巳同源,是虫、蛇、蚕或是龙的文字符号,是太皞、少皞族团的图腾符号。

《路史.太昊纪》:“华胥注,谓纪云所都国,有华胥之渊,当时殆为国名。

伏羲氏甘肃省天水市是人文始祖伏羲的诞生地,位于中国版图的几何

伏羲氏甘肃省天水市是人文始祖伏羲的诞生地,位于中国版图的几何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伏羲故里。甘肃省天水市是人文始祖伏羲的诞生地。 位于中国版图的几何中心。素有“羲皇故里”之称。是中华古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天水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历史上曾有成纪。上邽。秦州等称谓。据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渭水》记载:“故渎东经成纪县。故帝太皞庖牺所生之处也。”1992年8 月。江泽民同志视察天水时亲笔题词“羲皇故里”。甘肃省天水市作为伏羲的诞生地和伏羲文化的发祥地。境内留有大量的伏羲文化遗存。自古以来。 该地就有祭祀伏羲的传统。自秦汉至明清。伏羲作为三皇之首。祭祀不断。

相沿成习。而自1988年以来。除xx年和2016年。受地震影响。公祭活动暂停了两年外。甘肃省已连续举办了二十一届伏羲文化旅游节。公祭伏羲大典也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成为甘肃省独具特色的重要文化品牌。 中文名称,伏羲故里。别名,羲皇故里。行政区类别,甘肃天水。地理位置,天水。著名景点,伏羲庙。卦台山等。。 伏羲故里。伏羲是中华民族敬仰的人文始祖。 伏羲。女娲点燃了中华文明薪火。对中华文明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伏羲因其在中华文明史的巨大贡献。千百年来被尊称为“三皇之首”。“百王之先”。受到了中华儿女的称赞和共同敬仰。 历史遗迹。伏羲庙本名太昊宫。俗称人宗庙。 在甘肃省天水市城区西关伏羲路。伏羲庙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伏羲庙临街而建。院落重重相套。四进四院。

宏阔幽深。庙内古建筑包括戏楼。牌坊。大门。仪门。先天殿。太极殿。钟楼。鼓楼。来鹤厅共10座;新建筑有朝房。碑廊。展览厅等共6座。新旧建筑共计76间。整个建筑群坐北朝南。牌坊。大门。仪门。先天殿。太极殿沿纵轴线依次排列。层层推进。庄严雄伟。2001年06月25日。 伏羲庙作为明。清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庙始建于明成化十九年至二十年间。前后历经九次重修。形成规模宏大的建筑群。清光绪十一年至十三年第九次重修后。占地面积13000平方米。现存面积6600多平方米。卦台山又名画卦台。相传为伏羲氏仰观天。俯察地。始画八卦的地方。处于三阳川西北端。现辖于麦积区渭南乡。距天水市约15余公里。卦台山如一巨龙从群峦中探出头来。翠拥庙阁。渭水环流。钟灵毓秀。 气象不凡。登临卦台山顶。俯瞰三阳川。人们不难发现。古老的渭河从东

伏羲、女娲祖籍晋源风峪出生于蒲坂雷泽考略-2019年精选文档

伏羲、女娲祖籍晋源风峪出生于蒲坂雷泽考略 美国著名民族学家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一书中,把社会自有人类以来分为野蛮、蒙昧和文明三个时代。在文明时代( 即奴隶社会)开始以前,人类社会的婚姻史,经历了乱婚、群婚、对 偶婚阶段。摩尔根称“在家庭组织上排除了父母与子女、姊妹与兄弟之间相互性交后的群婚”为“普那鲁亚婚”。郭沫若称之为 亚血缘群婚”。在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才开始了一夫一妻制的 婚姻阶段。恩格斯对于对偶婚家庭向一夫一妻制家庭转化,母权制十分自然地过渡到父权制曾有评价,认为这是“人类所经历的最激进的革命之一”。 伏羲、女娲祖籍风峪出生于雷泽 女娲、伏羲所处的时代,是由母权制进入父权制,由对偶婚 向单偶婚转化的过渡时期。长沙马王堆出土的《战国楚帛书?乙篇》曰:“故风峪伏羲,出自雷泽大人迹”。宋罗泌《路史?太 吴纪》云:“伏羲母华胥氏居于华胥之渚,尝暨叔慝翔于渚之汾,巨足出焉,华胥决履铨之,意有新动,因生伏羲。”《山海经海内东经》云:“雷泽中有雷神,龙身而人头,鼓其腹”。《太平御览》卷七八引《诗纬含神雾》云:“大迹出雷泽,华胥履之,生伏羲”,伏羲盖雷神之子。王嘉《拾遗记》曰:“春皇者、庖牺之别号;所都之国,有华胥之洲,神母游其上,有青虹绕神母,久而方灭,即觉有娠,历十二年而生庖牺”。“华胥之洲”和“华胥之渚”,即九河神女华胥所在雷泽水入黄河之处由沙石、泥土淤积而成的一块陆地。这与“《河图》一书所云大迹出雷泽,华胥履之,生伏羲”相吻合。传说中的伏羲与女娲为“蛇身人首,有圣德”(唐司马贞《?a史记?三皇本纪》)。《文选?王延寿(鲁灵光殿赋)》云:“伏羲鳞身,女娲蛇躯”。清梁玉绳《汉书人考表》卷二引《春秋世谱》云:“华胥生男子为伏羲,女子为女娲,故世言女娲为伏羲之妹”,说明华胥履大人迹怀胎伏羲与女 娲于雷泽之华胥之洲,生伏羲与女娲于雷泽旁。

女娲与夏娃

女娲与夏娃的相遇 金融一班李倩倩 100401026 一天清晨,在伊甸园内,阳光明媚,鸟语花香。 夏娃悠闲地坐在薰衣草花藤上,吃着火锅,唱着歌。薰衣草的花香荡漾在空中,夏娃好不惬意的享受着美好的一天。 突然,天际划出了一道耀眼的彩虹,从天上掉下来一位可爱的妹妹,宛若天仙,夏娃惊呆了,她仔细地打量着眼前这个奇女子,心想:“这是哪家的妹子,长的竟然如此的标志?这岂不是威胁到了我的地位。”正在夏娃心里犯嘀咕是,这位女子开了口。 “在下姓女,名娲。敢问您的大名?” 夏娃异常兴奋,“哎呦,原来是来自东土大唐的啊?幸会幸会。我叫夏娃,是这里的行政总监。请问你来有什么事情?” “我也不知道怎么来了这,早上一个不小心撞到了一棵树,结果醒来就到这里了,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穿越。” “呵呵,也许吧,既然我们这么有缘,那我们就拜个姐妹呗” 就这样,以黄土为证,女娲和夏娃结拜成姐妹。这两姐妹特别投缘,开始诉说他们的故事…… 女娲、夏娃,一个是东方传说中共同的女性始祖,一个是西方传说中共同的女性始祖,巧合的是,两者发音几乎相同。不过,西方传说中的夏娃是上帝从亚当身上取出的肋骨,是男人的“骨中的骨,肉中的肉”;东方传说中的女娲,是人类的直接创造者,还是人类初期守护者,她为人类炼石补天,重建了美好的生存繁衍空间。

说着说着,两个好姐妹居然感伤了起来,纷纷拿着心心相印的纸巾,原来她们是同病相连的难兄难弟。她们同被受罚。 女娲的故事与洪水故事有着联系,因为人间百姓得罪了玉帝,故降大雨把百姓都淹死,只因天上一位神仙见伏羲女娲兄妹人品好,便赐一个竹篮或葫芦作为避水工具。洪水后,兄妹成婚,百日之后,女娲生下一个肉团,伏羲看后生气,便拿刀乱砍,砍下的肉陀一个个变成了人,恰好一百个,每人一个姓,恰好就是百家姓的由来。 夏娃的命运也是一波三折。 在耶和华上帝创造天地的日子,地上还没有草木和菜蔬。耶和华用地上的尘土造人,将生气吹在他鼻孔里,就成了有灵的活人,名叫亚当。耶和华上帝在东方的伊甸立了一个园子,使各样的树从地里长出来,可以悦人眼目,其上的果子好作食物。园子当中又有生命树,和分别善恶的树。有河从伊甸流出来滋润那园子。耶和华将亚当安置在伊甸园,使他修理看守,并吩咐他说不要吃善恶树上的种子。耶和华就用亚当身上所取的肋骨,造成一个女人。耶和华上帝用土所造的走兽中,惟有蛇最狡猾。蛇诱骗夏娃说吃了果子眼睛可以变明亮,于是夏娃和亚当都吃了禁果,耶和华发现后要将他们赶出伊甸园,到外面去耕种。 于是,女娲问,那你们出去后都发生了什么呢?夏娃被逐出伊甸园后,终生屈从丈夫管辖,承受生儿育女的苦难与艰辛。而且在这里女性被认定为是人类堕落的源薮,并认为男人被永远连累。夏娃说:“我又何尝不是呢?我仅以伏羲的妹妹和妻子的身份大家知道,这显然是涂抹

甘肃人文

甘肃人文 第一课时甘肃省简介 简称:甘或陇 省会:兰州 位置:甘肃省地处北纬32°11′~42°57′、东经92°13′~108°46′之间。位于祖国西部,地处黄河上游,黄土、青藏和蒙古三大高原交汇地带。东接陕西,南邻四川,西连青海、新疆,北靠内蒙、宁夏并与蒙古人民共和国接壤。 面积:45.4万平方公里。 人口:2237.11万。 行政区划分:现辖5个地级市,2个自治州, 8个县级市,60个县,7个自治县。 甘肃简介 甘肃,古属雍州,地处黄河上游,它东接陕西,南控巴蜀青海,西倚新疆,北扼内蒙、宁夏,是古丝绸之路的锁匙之地和黄金路段。甘肃象一块瑰丽的宝玉,镶嵌在中国中部的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上,东西蜿蜒1600多公里,纵横45.37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4.72%。 甘肃,是取甘州(今张掖)、肃州(今酒泉)二地的首字而成。由于西夏曾置甘肃军司,元代设甘肃省,筒称甘;又因省境大部分在陇山(六盘山)以西,而唐代曾在此设置过陇右道,故又筒称为陇。甘肃海拔大多在1000米以上,四周为群山峻岭所环抱。北有六盘山、合黎山和龙首山;东为岷山、秦岭和子午岭;西接阿尔金山和祁连山;南壤青泥岭。甘肃境内地势起伏、山岭连绵、江河奔流,地形相当复杂。这里有直插云天的皑皑雪峰、有一望无垠的辽阔草原、有莽莽漠漠的戈壁瀚海、有郁郁葱葱的次生森林、有神奇碧绿,的湖泊佳泉、有江南风韵的自然风光,也有西北特有的名花瑞果。

第二课时甘肃的地理概貌 甘肃省位于祖国地理中心,地处黄河上游,地域辽阔。介于北纬32°11′~42°57′、东经92°13′~108°46′之间。甘肃东接陕西,东北与宁夏毗邻,南邻四川,西连青海、新疆,北靠内蒙,并与蒙古人民共和国接壤。甘肃地貌复杂多样,山地、高原、平川、河谷、沙漠、戈壁,类型齐全,交错分布,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甘肃地形呈狭长状,东西长1655公里,南北宽530公里,复杂的地貌形态,大致可分为各具特色的六大地形区域: 陇南山地:这里重峦叠嶂,山高谷深,植被丰厚,到处清流不息。这一区域大致包括渭水以南、临潭、迭部一线以东的山区,为秦岭的西延部分。山地和丘陵西高东低,绿山对峙,溪流急荡,峰锐坡陡,恰似江南风光,又呈五岭逶迤。南疆的“纤秀”,北国的“粗犷”,在这里得到了完美的融合。 陇中黄土高原:位于甘肃省中部和东部,东起甘陕省界,西至乌鞘岭畔。这里曾经孕育了华夏民族的祖先,建立过炎黄子孙的家园,亿万年地壳变迁和历代战乱,灾害侵蚀,使它支离破碎,尤以定西中部地区成了祖国最贫瘠的地方之一,但蕴含着无尽的宝藏。这里有苍松翠柏,有潺潺溪流,有丰富的石油、煤炭,也有闻名遐迩的名山大川。黄河从这里穿流而过,造就了多少天险夜渡,雄关要塞,峪口大峡。刘家峡、盐锅峡、八盘峡的水轮,把无穷无尽的动力和光明,奉送给这块土地,焕发它新的青春,改变着它昔日的贫困。 甘南高原:它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东部边缘一隅,地势高耸,平均海拔超过3000米,是个典型的高原区。这里草滩宽广,水草丰美,牛肥马壮,是甘肃省主要畜牧业基地之一。

伏羲和女娲的女儿到底是谁

伏羲和女娲的女儿到底是谁 传说女娲和伏羲通婚,并生下了一个女儿,那女娲的女儿是谁?有哪些孩子?下面是为你搜集伏羲和女娲的女儿,希望对你有帮助。 关于女娲和伏羲的后人,在民间故事中比较少,甚至没有,所以我们都不知道,不过只要看一些影视作品、游戏的人物设定就可以略知一二。 在《仙剑》系列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知道,女娲来到人间后和人间男子通婚繁衍出的种族叫女娲族,而且女娲族人都是世代单传,并且代代都是女子,女娲族人一旦结婚生子之后便会死亡,其灵力被下一代完全继承。女娲之所以有这样的宿命,是否因为神、人通婚的关系,没有人能解释。除了伏羲之外,女娲族人是唯一保有盘古血统的正神。 所以女娲女儿也是女娲族人的第一个,也是纯正的女娲血统。然而对于女娲的女儿我们现在也无从追溯了,因为无论是典籍还是影视作品都很难见到。唯独在《仙剑》系列影视中有一些关于女娲族人的描述。 仙剑中紫萱就是女娲后人,但是并不知道她是女娲之后的第几代,继紫萱之后还有林青儿,赵灵儿。他们都是女娲族人,也是女娲的后人。 传说女娲族人在感情方面都会历经坎坷,毕竟神人不能相恋,而

女娲破坏了这个规矩所以就要受到惩罚,因此注定爱途坎坷,而且要拿生命来换。所以女娲族人一点与凡人通婚就会死去,而生下的孩子也注定是女儿不会是儿子,在女儿出生之后,女娲族人会把自己身上的仙灵全部转移给孩子,这样一代传一代,始终保持了纯正的女娲血统。 女娲和伏羲的孩子女娲和伏羲的孩子呢?在神话传说中女娲和伏羲是一对兄妹,他们的父母有十二个子女,但是在一场大水中,只有伏羲和女娲活了下来。他二人来到了昆仑山,他二人想要为人类传承后代,但是又觉得兄妹之间结婚有违礼制。 于是伏羲和女娲向上天祈祷,如果上天允许他们成婚,就将两堆篝火的烟合到一起。伏羲和女娲点燃了各自的篝火,过了一会儿,两道烟居然合在了一起。伏羲和女娲得到了上天的旨意,就成婚了。 女娲和伏羲生育了四个孩子,其中一人名为少典,少典生育了两个儿子,分别是炎帝和黄帝。在神话传说中,他们的几个儿子都是神灵,管理着大地上的一切。有的管理江河湖泊,有的管理四时季节变化。 女娲和伏羲的孩子是兄妹结婚生育的,在神话传说中,有一些是兄妹结婚孕育子女,这种神话传说与当时的人类生活状况有关。在早期的人类中,社会中没有具体的婚姻制度,父母子女结婚、长辈幼辈结婚都是被允许的。 后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的婚姻制度开始正规化,一些婚姻模式被禁止,兄妹结婚也在被禁止之列。娲羲二神是中国神话中的创

历史知识梳理 原始社会

历史知识梳理-----(七上) 第一单元——原始社会 特点:生产力水平低下,平等互助,没有阶级压迫,没有贫富贵 贱差别。 一、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远古居民”-3) 代表文化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 距今年代约170万年约70-20万年约3万年 生活区域云南省元谋 县 北京周口店周口店龙骨山顶部洞穴 体质形态还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但手脚 分工明显 模样和现代人基本相同 工具制造会制造工具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打制石器仍使用打制石器,已掌 握磨光和钻孔技术,用 骨针缝制衣服 火的使用知道用火会使用天然火,还会保存火种、 管理火 会人工取火 生产活动采集、狩猎采集、渔猎 社会组织群居氏族 其它我国境内已 知最早人类名震世界懂得爱美,死后埋葬, 能走到很远的地方 ●知识要点 1.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2.我国是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 3.北京人遗址是世界上出土古人类遗骨和遗迹最丰富的遗 4.火的使用增强了人们适应自然的能力,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大进步(作用:照明、防寒、驱赶野兽、烧烤食物)。 5.氏族: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的人类社会共同体。由共同的祖先繁衍,居住在一起,共同劳动,共同分配食物,没有贫富贵贱的差别。 6.早期原始社会的形成:早期的原始人类,生存环境险恶,他们往往几十个人在一起,凭着极原始的工具同大自然斗争,共同劳动,共同分享劳动果实,过着群居生活,形成了早期的原始社会。

二、原始的农耕生活(“原始居民”-3) 原始居民河姆渡居民半坡居民大汶口居民距今时间约七千年约五六千年约四五千年 生活区域长江流域 (浙江余姚)黄河流域 (陕西半坡) 黄河流域下游 (山东泰安) 生产工具 (磨制石器) 骨耜木耜、石刀石镰、石锄 种植业水稻粟、蔬菜农耕经济有更大发展饲养业家畜猪狗等动物 房屋样式干栏式半地穴式 手工业会制造陶器 (猪纹陶器)彩陶,出现刻画符 号(人面鱼纹盆) 比以前有更大进步 其它会挖井、制作简单玉 器、原始乐器打猎捕鱼、纺线、 织布、制衣 大汶口文化晚期贫富分 化出现 ●思考题 1.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顶洞人在生产生活上有哪些进步? 2.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相比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 三、华夏之祖(“五帝——炎、黄、尧、舜、禹”) 传说人物优秀品德及主要事迹 黄帝建造宫室、制作衣裳、发明舟车、教人们挖井,为后世的衣食住行奠定了基础,对中华文明的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后人尊称为“人文初祖”。 妻子嫘祖发明养蚕缫丝,属下仓颉发明文字,伶伦编出乐谱。 尧生活简朴,克己爱民 舜严以律己,宽厚待人,处处以身作则 禹领导人民治理洪水,与群众同甘共苦,三过家门而不入 ●知识要点 1.炎帝和黄帝是我国古老传说中著名的部落首领,生活在距今约四五 千年的黄河流域,在涿鹿之战中打败蚩尤,结成部落联盟,形成日后 的华夏族。黄帝和炎帝共同被尊奉为中华民族人文始祖。 2.禅让制:相传,尧年老时征求各部落首领的意见,推举舜做他的继 承人。舜年老后,采取同样的办法把位置让给治水有功的禹。这种推

中国传统文化课后习题答案

章一 1.为什么说炎帝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P14 炎帝发展了原始农业,和最早的农耕用具。培植出最早的谷物粟,发明陶器,创立日市,发明医药等。黄帝发明几乎遍及社会生活一切方面,例如文字、衣冠和社会制度等。这些发明推动了农业的发展,有了文明教化的意义,在物质、精神、制度文明上作出重大贡献,为推动社会的进步奠定了最早的基础。 上古各族的迁徙流动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导致不同氏族、部落之间的频繁接触,促进了文化发展。在炎黄部落迁徙的沿途,留下了很多文化遗迹,与当地的氏族部落发生了文化交流。炎黄部落把当时先进的农业带给了东方,黄河下游的一些生活习俗也向西传播到中游地区。古史有记载说周人即是黄帝的子孙,与炎帝也有血缘关系。虽然在当时不同部落的军事冲突中有成功者也有失败者但是都在中国这块土地上继续耕耘,创造古老的中华文明,炎黄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炎黄时代是中国5000年文明源头,中国传统文化讲究与自然和谐统一,这种天人合一的观念早在炎帝时代就有了萌芽。炎帝发明弄个认识自然的综合成就,对天文气候等的粗浅认识。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也发端于炎黄时代。在较早的文献中,认得历史就是炎黄的历史,他们的成功得力于人的积极进取,这种相信人的力量依靠人的努力,问题、为社会为人民的精神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优良传统。 1、中国史前农业的发展有哪些特点?P21 中国史前农业在黄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两个中心地区有自身的特点,形成了自成体系地的中国史前农耕文化,这些在谷物种类、家畜品种、农耕工具、聚落形态方面都有表现。 1)谷物种类北粟南稻粟和稻是中国史前农耕文化的主要品种。粟有野生狗尾巴草培育而来,起源于我国黄河流域。稻是野生稻培育出来,起源于长江流域。 2)家畜品种中国史前农业附属生产部门的家畜饲养业,到了新石器时代末有很大发展,有猪狗鸡牛羊。 3)农耕工具主要农具铲、耒和锄,刀和镰,磨盘磨棒。 4)聚落形态农业的发展促使大规模聚落的形成 2、试简述中国古代文字的发明过程P44.3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具有形音义三个要素。神农氏结绳为治,刻画符号是文字的直接来源之一,是文字的先驱,刻画在史前的骨器、玉器、陶器上,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的陶器刻画符号都是单个出现,尚未连缀成书面语言,很难或不可能释读,基本用于记事。大汶口文化晚期的刻画符号更接近事物形象。龙山文化发明了文字诞生可靠证据,笔画比较流畅,个个独立成字,显然脱离了刻画符号和文字画的阶段。文字中除有象形字还有会意字。黄帝之史官仓颉“初造书契”。商周时的巫师们也会以已出现的文字作为垄断神权的手段。 3、关于龙的起源,目前学术界有哪些说法。P41 红山文化玉龙和相关玉器做的研究认为:猪是龙形象的来源之一,表明龙的起源与原始农业发展有密切关系。身如蟒蛇是先民对蛇的恐惧而崇拜,以它作为龙形象的一部分,表达了期望避免危害和获得农业丰收的愿望。最初作为氏族部落的标志出现,是先民崇拜的对象。濮阳西水坡蚌壳龙图案做的研究认为所有迹象都可用天文学观点加以解释。最初作为氏族部落的标志出现,是先民崇拜的对象。 章二 1、试简述中国古代思想家对天人关系的认识。 天人关系的中心问题是把天看做有意志的至上神还是把天看做无意志的、无目的的大自然。一、重人事轻天道的观点P49 二、天道自然的观点三、天人相分的观点四、天人交相胜 2、试简述中国古代变易之学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女娲与伏羲的故事

女娲与伏羲的故事 伏羲与女娲都位列三皇之位,在神话传说中伏羲与女娲更是中华民族的祖先,他们繁衍发展了中华文明。关于伏羲和女娲的故事你知道哪些?接下来给大家介绍伏羲和女娲的故事,希望可以帮到大家故事一 从前,天地是相连的,东过了东洋大海,西过了昆仑山,就到了天河的两头,曰南方和北方,各有一座关卡,叫作南天门和北天门。谁要是过了天河,或者进了南尧北天门,就到了天神们的世界里去了。有一天,玉皇身子不太舒服。王母急忙离了瑶池,到玉皇宫里去探病。只见玉皇双眉蹙成了个野八字,唉声叹气不止,便问玉皇哪里不爽快。玉皇说“唉! 你看凡人越来越灵泛(聪明) 了,总有一天我这天帝位子会坐不成!”王母安慰玉皇“你不要多心过虑,凡人东渡不过大海,西翻不过高山,南有司天圣帝守关,北有真武大帝把卡,他们如何上得天?“我的十盏天灯(太阳),被他们射黑了九盏,说不定哪天,他们会将箭射到我灵霄殿来的。”“凡人五百年要遭一次劫,天神五百年要临一次凡。我替你到凡间去一趟吧!”王母告辞了玉皇来到人间,变成一个叫化婆婆,要试试凡人的善恶,看看玉皇是不是自寻烦恼瞎操心。 她讨到东家,东家骂,讨到西家,西家嫌。上屋里老倌子拿拐棍赶她,下屋里细伢子使恶狗咬她。她叹了一口气说“凡间世上果然没

有一个好人,凡人真的要遭劫了!”她走到河边,遇到两个没有父母没有家的兄妹,哥哥叫伏羲,妹妹叫女娲。他们住在船上,靠叉鱼为生。伏羲见叫化婆婆可怜,要留她做自己兄妹的姆妈,女娲见叫化婆婆可怜,拿米饭和鲜鱼款待她。她又叹了一口气说“凡间还是有好人,人应该遭劫,但是不应该绝种。”她告诉兄妹两个说“天要降灾了,你们快把柴米准备足,躲在船上莫下来。天灾来了的时候,你们只能救畜牲,不能救人,记住,记住!”嘱咐完了,她就离开了伏羲女娲兄妹,来到困龙山。困龙山洞里睡了一条大黑龙,它一觉要睡五百年,一醒就要闯大祸。王母叫醒了它,命令它快去收尽世上的人,再回来睡觉。黑龙被吵醒了瞌睡,一肚子脾气当面不敢发,等王母走了,一下冲出洞来,驾起乌云,来到天河边上洗了个澡。一尾巴把天河打缺了一个口子,憋着口气,又回山洞里睡觉去了。 伏羲和女娲刚装满一船柴米,大雨就接连下了七七四十九天,洪水淹齐了天河缺口。小船在洪水中漂荡,有一个人漂到船边,兄妹两个见他可怜,不顾王母的嘱咐,把他救上船来了。后来还救了一只乌龟和一条狗。小船漂到了困龙山下,兄妹两个叫救出的那个人守船,自己带着乌龟和狗,上山去找个安身的地方。那个守船的人是个没良心的家伙,等伏羲尧女娲上了山,就偷偷地把船开走了。兄妹俩拿着鱼叉,东寻西找,找到了困龙山洞,认为是个安身的好地方,正打算下去把柴米搬进洞来。狗的鼻子灵,闻到了洞里有股怪味,就低声向兄妹说“进去除妖怪吧,不杀了它,莫说我们住山洞,就连活也活不成。”兄妹转身进了洞,见黑龙睡得鼾鼾的。两把鱼叉一齐下,女娲

伏羲和女娲的传说故事.doc

伏羲和女娲的传说故事 伏羲和女娲是中国的神话人物,布依族、瑶族均有"伏羲兄妹"传说。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欢迎大家阅读。 从前,天地是相连的,东过了东洋大海,西过了昆仑山,就到了天河的两头,曰南方和北方,各有一座关卡,叫作南天门和北天门。谁要是过了天河,或者进了南尧北天门,就到了天神们的世界里去了。 有一天,玉皇身子不太舒服。王母急忙离了瑶池,到玉皇宫里去探病。只见玉皇双眉蹙成了个野八字,唉声叹气不止,便问玉皇哪里不爽快。 玉皇说"唉! 你看凡人越来越灵泛(聪明) 了,总有一天我这天帝位子会坐不成!" 王母安慰玉皇"你不要多心过虑,凡人东渡不过大海,西翻不过高山,南有司天圣帝守关,北有真武大帝把卡,他们如何上得天? "我的十盏天灯(太阳),被他们射黑了九盏,说不定哪天,他们会将箭射到我灵霄殿来的。" "凡人五百年要遭一次劫,天神五百年要临一次凡。我替你到凡间去一趟吧!" 王母告辞了玉皇来到人间,变成一个叫化婆婆,要试试凡人的善恶,看看玉皇是不是自寻烦恼瞎操心。她讨到东家,东家骂,讨到西家,西家嫌。上屋里老倌子拿拐棍赶她,下屋里细伢子使恶狗咬她。她叹了一口气说"凡间世上果然没有一个好人,凡人真的要遭劫了!"

她走到河边,遇到两个没有父母没有家的兄妹,哥哥叫伏羲,妹妹叫女娲。他们住在船上,靠叉鱼为生。伏羲见叫化婆婆可怜,要留她做自己兄妹的姆妈,女娲见叫化婆婆可怜,拿米饭和鲜鱼款待她。她又叹了一口气说"凡间还是有好人,人应该遭劫,但是不应该绝种。" 她告诉兄妹两个说"天要降灾了,你们快把柴米准备足,躲在船上莫下来。天灾来了的时候,你们只能救畜牲,不能救人,记住,记住!"嘱咐完了,她就离开了伏羲女娲兄妹,来到困龙山。 困龙山洞里睡了一条大黑龙,它一觉要睡五百年,一醒就要闯大祸。王母叫醒了它,命令它快去收尽世上的人,再回来睡觉。黑龙被吵醒了瞌睡,一肚子脾气当面不敢发,等王母走了, 一下冲出洞来,驾起乌云,来到天河边上洗了个澡。一尾巴把天河打缺了一个口子,憋着口气,又回山洞里睡觉去了。伏羲和女娲刚装满一船柴米,大雨就接连下了七七四十九天,洪水淹齐了天河缺口。小船在洪水中漂荡,有一个人漂到船边,兄妹两个见他可怜,不顾王母的嘱咐,把他救上船来了。后来还救了一只乌龟和一条狗。小船漂到了困龙山下,兄妹两个叫救出的那个人守船,自己带着乌龟和狗,上山去找个安身的地方。那个守船的人是个没良心的家伙,等伏羲尧女娲上了山,就偷偷地把船开走了。 兄妹俩拿着鱼叉,东寻西找,找到了困龙山洞,认为是个安身的好地方,正打算下去把柴米搬进洞来。狗的鼻子灵,闻到了洞里有股怪味,就低声向兄妹说"进去除妖怪吧,不杀了它,莫说我们住山洞,就连活也活不成。"

关于伏羲的优秀神话故事

关于伏羲的优秀神话故事 伏羲,华夏民族人文先始,三皇之一,亦是与女娲同为福佑社稷之正神。那么关于伏羲的神话故事有哪些呢?下文是为大家列举的关于伏羲的优秀神话故事,欢迎大家参考。 伏羲出世 传说在我国遥远的西北,有一个极乐的国家,叫“华胥氏国”。 这个国家是那么遥远,无论你是走路、乘船,还是坐车,都很难到达那儿。这个国家没有政府,也没有首领,而且一般人也没有什么欲望和嗜好,所以这里的人们不仅生活美满而幸福,而且寿命奇高。他们落在水里淹不死、掉在火里烧不化、在天空如履平地。这里的人们,可以说是生活在地上的神仙。 在这个极乐的国土上,有个名叫“华胥”的姑娘。 有一次,她到东方的一个非常美丽的大沼泽“雷泽”去游玩,偶然看到沼泽边有一个巨人的大脚印,她觉得这个脚印又奇怪又好玩,想用自己的脚比较一下脚印的大小,便去踩这巨人的脚印,这一踩不要紧,她顿时有了某种奇特的感觉,后来她就怀了孕,生下了一个男孩,取名叫“伏羲”。 雷泽的主神是雷神,在这里留下脚印的就是他,所以人们都说伏羲是雷神的儿子。他长的确实有些像雷神,是人面蛇身。说他是雷神的儿子,还因为他能沿着一道天梯,自由自在地到天上去。

后来伏羲成了东方的上帝,辅佐他的是手里拿着一个矩尺的木神句芒,他和伏羲共同管理春天。 伏羲为人类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他曾经画出了八卦,这其中包括了天地万物的种种情况,于是那时候人类就用它来记载生活中发生的各种事情。 伏羲又把绳子编织起来,做成渔网,用来捕捞江河里的鱼。他看到人们都是手拿木棍到江河里去打鱼,他便教给人们编织渔网的技术,使人们能够捕到许许多多的鱼。他手下的句芒从他的渔网得到了启发,仿照他的办法编织出了鸟网,教人们去捕鸟。这都对人类改善生活条件提供了良好而适用的工具。 要说伏羲对人类做出的最大的贡献是什么?那恐怕就是他将火种带给了人类。在这之前,人们吃的全都是生冷食物。吃肉食时,腥膻的生肉常常使人们得胃病、坏肚子;吃生的野菜、野果,使人们消化不良。伏羲看到这一切,很怜惜人们的痛苦。 一次,他来到天山,恰好遇到了大雷雨,霎时间雷电交加,十分恐怖。突然,山林里燃起了熊熊的大火,原来是雷电把干枯的树木引燃了。有许多小动物被烧死,大火过后,伏羲拾来这些小动物一尝,味道非常可口。于是,伏羲便把火种留了下来。 他把这火种传给每一个人,教人们用火烤熟食物来吃。 人们吃了烤熟的食物,一个个身强体壮,无论捕鱼、打猎都非常有气力。而且,人们因为吃生食引起的疾病也越来越少了。 伏羲教人打鱼

神秘的《伏羲女娲交尾图》

神秘的《伏羲女娲交尾图》 为什么伏羲女娲交尾图是“人首蛇身”?我们都知道埃及有“狮身人面像”,底下是狮身,上面也是人首。“人首”实际上代表着人的理性层面,因为人是有理智的,有思维的,有头脑的。思维、理性是人性的一种表现。而蛇身代表本能的层面,代表人还没有脱离动物性的一面。这张图非常生动有趣地表现了人的双面性,人既有人性的一面,也有动物性的一面。 我们再来看一下这张图中伏羲和女娲分别拿了什么。左边是伏羲,他手中拿的是“矩”,规矩的“矩”。右边女娲手中拿的是“规”。这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两件绘图工具,叫“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个用来画方形,一个用来画圆形)。男人为什么要拿矩?因为男人要行“方正之道”,男人只要行方正之道,就会不生病。女人要拿规,行“圆融之道”。女人一定要圆融,越圆融越可以自我保护。 顺带看一下中国古代的钱币,从钱币的形状上就告诉了我们什么叫“钱道”。用钱之道在外要圆融,内要方正。人的内心要方正,不可以歪着、斜着,这就是钱道。古代人在制作钱

币这么一个小问题上,都要守“外圆内方”之道,可见中国文化在每一个小细节上都注意人性的规范。 1953年,现代科学家发现了生物的一种基本遗传物质——脱氧核糖核酸的分子,这一化生万物的基本遗传物质的结构是一种双螺旋线的结构形式,而这种双螺旋的结构形式竟然与人类始祖形象——“伏羲女娲交尾图”非常相似。这是个世界之谜。 下面主要分帛画和画像砖两大类来解析伏羲女娲交尾图在中国的具体应用: 一、帛画伏羲女娲 伏羲女娲像页,唐,绢本,设色,纵左199.6cm,右175cm,横上82cm,下53.7cm。吐鲁番遗画。 1959年故宫博物院成立历代艺术馆,此件《伏羲女娲像》作为历代艺术珍品在基本陈列中展出。《故宫博物院历代艺术馆陈列图目》收录. 此图上彩画人首蛇身男女二人,均着大袖裙襦汉装,二人腰相连,共穿一条白裙,白裙角饰云头纹。男子居左,微髭,高髻,张左手执矩,右手执剪刀状物搭于女子肩部。女子

远古文化

第一章:远古文化 石器时代:三皇五帝 本章提要 第一节:远古文明经历的重要阶段 第二节:远古文明孕育的文化因子 第三节:远古文明的文化表现 第一节:远古文明经历的重要阶段 图示 原始人群元谋人170万年直立 北京人70-20万年火、采集、狩猎 母系20万年钻孔 氏族公社(北京山顶洞人、浙江余姚河姆渡氏族和西安半坡) 父系约5500年制陶 (河南龙山文化,浙江良渚文化和山东大汶口文化) 一、原始人群 1、生存 (1)人与自然:自然强大 (2)人与人:血缘家族,相对平等 A、杂婚:随意婚配。局限,生命质量低 B、血缘婚(族内婚):在血缘家族内部,婚姻按照辈数来划分,同一辈分的人互为夫妻。而在不同辈分之间则不通婚。作用,家族稳定。局限,生命质量低 2、工具:打制石器,生产力低下,生活资料获取不易,天然取火 3、生产方式:采集、狩猎 二、氏族公社 1、生存 (1)人与自然:崇拜自然,形成原始崇拜 (2)人与人:氏族部落,由平等到不平等 A、族外婚。一个氏族的一群兄弟和另一个氏族的一群姊妹之间的交互群婚。好处,生命质量较高。局限:不稳定 B、偶婚:是一男一女按照婚姻形式结成配偶,但是不排斥与外人同居。双方都可以随意离婚或分居 2、工具:磨制石器。人工取火 3、生产方式:原始农业、饲养家禽 第二节:远古文明孕育的文化因子 本节提要 一、农耕生活:敬天孝祖、家园意识 二、原始宗教:鬼魂观念、天命意识 三、三皇五帝:以德治国、人文初祖 一、农耕生活: 敬天孝祖、家园意识 农耕生活对自然的依附性大,因此农耕文化的特点: 1、对天——敬天孝祖,反映了农耕文化力求稳定的心态。

2、对地——家园意识,从而增强凝聚力和归属感。 二、原始宗教: 鬼魂观念、天命意识 1、鬼魂信仰:反映原始人摆脱危困,渴求关切、帮助、支持的集体无意识。 2、天命意识: (1)自然崇拜(天体崇拜:雨师、风伯、雷公、云君;植物崇拜:松、竹、梅;动物崇拜:龙、凤、鱼) (2)生殖崇拜(生殖器、乳房、臀部,送子观音、普里阿帕斯) (3)图腾崇拜(旗帜,族徽,柱子,衣饰,身体,与本氏族有动物或植物) (4)祖先崇拜(祖先崇拜也叫灵魂崇拜) 鬼魂观念 “鬼”是人类自己制造出来的,代表死亡以及可能引起死亡的威胁力量;对“鬼”的恐惧实际上象征了对死亡以及与死亡有关的某种威胁人类生存的力量的恐惧。因恐惧原始人群紧紧地抱在一起,这会营造出一个相互关切、相互帮助、相互支持的群体氛围。原始部落借助于防御“鬼神”而万众一心。对鬼的恐惧实际上起到了强化“人际关系链接”的效果,从这个意义上说,对鬼的恐惧是人类的集体无意识。而“鬼”不过是一个象征。鬼观念传播快的原因是把自己的恐惧告诉别人,看见别人也恐惧,自己的恐惧也就减弱了。 灵魂是人死后的脱离躯体的一种精气。它有两个特征:不灭、超人。灵魂可灭,那么灵魂就成了精神的同意词,灵魂超人,可以影响活着的人的生活,因此灵魂可以让人下地狱,上天堂。为了不下地狱,能升天堂,我们开始信鬼和信神,目的都是寻找一种寄托,摆脱内心的恐惧、空虚感,以寻求安全了。 鬼魂托梦的故事在古代文学作品中俯拾即是,如执着爱情的杜丽娘(《牡丹亭》,诉说冤情的窦娥,报答恩情的聊斋故事,反映亲情的如郑光祖的《倩女离魂》,这些故事神秘怪诞的色彩不知迎合了多少读者的猎奇心理。从故事本身看,托梦的原因大都是为了结生前的不了情。情本是人感应外物的自然产物,但在古代社会,情渐渐被维护封建礼教的思想家们所扼杀,造成无数情殇。文学家则针对这种社会现象,用鬼魂托梦的形式,曲折地歌颂人间真情。 生殖崇拜 图腾崇拜 青龙白虎朱玄武动物崇拜 龙文化 自然河川是龙的初始原型,自然崇拜 蛇蟒晰鳄是龙神灵化载体,动物崇拜 龙图腾受到历史变迁、社会文化、宗教观念的影响表现为道德化、政治化、人文化基因 祖先崇拜 通常包括鬼魂观念和崇拜仪式两个方面的内容。对原始人来说,在活人身体内存在的,而在死者后又离开的东西,就是灵魂。 祖先崇拜与图腾崇拜不同,图腾崇拜的对象主要是动植物,祖先崇拜的对象主要是有功绩的远祖和血缘关系密切的近几代祖先。所以说,祖先崇拜也叫灵魂崇拜,是原始社会灵魂观念进一步发展后而出现的一种对死者灵魂加以崇拜的宗教行为。 三、三皇五帝:

伏羲女娲

伏羲女娲 (一)羲皇故里说伏羲 天水是羲皇故里,随着研究的深入,这已经是公认的事实。学术界已经证实伏羲最初活动在以天水为中心的陇山以西地区,北起平凉静宁县,南至西和县仇池山。 伏羲生成纪,徙治陈仓。 仇池山,四壁孤立,太昊之治,伏羲生处。 人皇起于刑马山提地之国。 上三则材料可看出,伏羲生地有成纪、仇池山、刑马山三处。但第三则材料说人皇起于刑马山,不一定是说生处,好像是记述一次行动或人生事业成功的起点。西晋大学士皇普甫谧《帝王本纪》所载伏羲“长于成纪”,有长大成人之意,所以伏羲生于仇池山之说脱颖而出。“徙治成仓”则可以更好的解释伏羲氏族从产生后,在发展过程中活动区域不断发生变化,并且留下了引起后人争论的足迹。 汉晋古籍不仅记载了伏羲生地,还记载了伏羲得以兆孕的传说。记载也有好几则: 华胥履迹,怪生皇牺。 大迹在雷泽,华胥履之,生伏羲。 陇人王符的名著《潜夫论》中,也有类似记载: 大人迹出雷泽,华胥履之,生伏羲。 伏羲生地的记载者,汉有王符,晋有皇普谧、王嘉。他们都是甘肃东部人。可见当时就有伏羲生地的热议,可能来自口头相授的民间传说。 说怪生皇牺,应是对华胥履迹生伏羲此事的评价。《太平御览》本不是正史,记载者对此事就以之为怪。确实,此事也够荒诞,但细细思索,并不见荒诞,倒像是实记,只是个人认识上的差异。上古时期虽然蛮荒,但已有高低贵贱等级之分,并不是混乱不堪。华胥履迹,是当时原始婚配生育仪式。就像现在举行仪式封建迷信,问神求子。 王符《潜夫论》“大人迹出雷泽”,“大人迹”可理解为“大人之迹”或“大的人迹”。“大人”是和周易“利见大人”句中同意同用。伏羲在安定临泾(甘肃镇原)附近传说已久,尊伏羲为人祖,此说较为符合王符心声。伏羲所出之事难免神秘,“大的人迹”是大多后读者所理解的意思。其实,“大迹”变“大人迹”文本怪诞色彩没有变化,但内涵变小,

人文始祖历史故事:轩辕黄帝

人文始祖历史故事:轩辕黄帝 黄帝是传说中上古帝王轩辕氏的称号,相传他有25个儿子,分别 得12个姓,后来的唐、虞、夏、商、周、秦都是这12姓的后代。不 但中原的汉族这样说,北方的匈奴、西边的羌族、南方的苗、戎、狄、毛等少数民族,也都自称是炎黄的子孙。所以,黄帝被视为中华民族 的共同祖先。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传说时代,黄帝就是中国传说时代 的一位英雄人物代表,人们在他的身上集中了古人的各种优点、诸多 创造,他带领中华民族从野蛮走向文明,开启了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 先河,是我们中华民族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源头,因而被奉为人文 始祖。 在中国的历史纪年中,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只能从距今4000年 前的夏代算起,而夏以前的“三皇五帝时代”因无地下文物考古资料,所以只能凭借传说。在这些传说中,尤以黄帝的传说最多,也最引人 注重。后来经过文人、学者的记录和加工,散见于先秦的一些文献中。直到西汉司马迁写那部伟大着作——《史记》的时候,才对这些文献 实行了整理,使今天的我们能够比较清楚地知道我们祖先的事迹。 据史学家研究,在中国古史五帝传说的记载中,五帝时代可分为 两大阶段,五帝前期以黄帝为代表,其主要活动地域多在北方。黄帝 时代是“龙战于野”的时代,黄帝战蚩尤于涿鹿之野,在今河北省北 部桑干河流域,黄帝族“迁徙往来无常处”,黄帝率兵与炎帝作战的“熊、罴、貔、貅、(豸旁加区)、虎”,一般认为是黄帝部族内以野 兽为图腾的诸部落的名称,故有黄帝“号曰有熊氏”、“黄帝为有 熊”(《史记·五帝本纪》)等记载。这些记载,都颇具北方游牧和狩 猎民族色彩。 不过,这些传说多年来一直缺乏考古实证。近年来,随着辽河流 域红山文化考古的持续深入,考古工作者先后发现了20余件形似熊龙 的玉玦,这种玉雕熊龙是红山文化玉器中最多的种类之一,也是红山

各年代黄帝祭文欣赏(二)

维公元二○○四年四月四日,岁在甲申,节届清明。丽日中天,惠风融融。中华儿女,炎黄子孙,集聚桥山之麓,沮水之滨,谨以鲜花雅乐,聊表至诚之心。恭祭我人文初祖轩辕黄帝曰: 赫赫吾祖,功德何隆!建造宫室,福我百姓。树艺五谷,济我苍生。服牛乘马,披山道通。法乾坤以正衣裳,造书契而立五行。宾服诸侯,九州一统。广施教化,四海同宗。创千秋之伟业,启万世之文明。周秦以降,爰至晚世,仁人志士,民族精英,惟大业是勤,惟祖德是崇。为国家康泰,为民族振兴,秉持祖训,至诚至忠。凝聚民族聪明,屡建旷世丰功。巍巍中华,龙脉永承! 世纪更新,中华振兴。坚持改革,五千年辉煌史册,谱写新声。对外开放,九万里美丽山河,再振雄风。发展经济,东南鹏举。再造秀美,西部凤叫。焕发生机,东北龙腾。以德治国,民安国宁。以人为本,人和政通。科教兴国,神船翱翔太空。且喜港澳珠还,紫荆莲花并荣;方期宝岛璧合,一统福祚永宁。 煌煌中华,自立自强。民族复兴,神人共襄。仰吾祖之英魂,致兆民于阜康。 大礼告成,伏惟尚飨。 【2005年亲民党主席宋楚瑜祭拜黄帝陵祭文】 2005年5月6日,亲民党主席宋楚瑜率大陆访问团成员祭拜黄帝陵时依照仪式,向黄帝陵敬献花篮、时果,捻香祭拜,行三鞠躬礼,并宣读了祭文: 公元2005年5月6日,岁序乙酉,旭阳送热,榴花照眼;华夏美丽,万水千山。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偕访问团全体成员,怀赤诚之心,奉俎豆之仪,告奠于中华民族始祖黄帝之陵曰:吾祖峻德,名垂青史;平定荒漠,举世称殇。订律设制,立五千年不拔之根基。造车指南,辨兆万民不容易之方向。功垂千古,名扬万邦;造福生民,益发其祥。今值两岸,协力互惠之际;仰祈灵佑,天道酬谢之德。锡福策勉:兄弟扶持成大业,二十一世纪振八荒;益兹鼓励:炎黄子孙有良心,两岸和平一家亲。山岳巍巍,河海荡荡,缅怀祖德,永矢弗忘!掬诚告奠,伏祈灵鉴! 亲民党主席宋楚瑜率访问团成员谨奠。 【2005乙酉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文】 维公元二00五年四月五日,序属三春,节届清明。八方辐凑,四海同风。华夏儿女,谨以俎馐醪浆之荐,时花雅乐之隆,致祭于我人文先人轩辕黄帝之陵。嘱辞以闻,情动于衷。辞曰: 夫业伟则永,德盛则昌。赫赫始祖,德业煌煌。涿鹿尽辔,天下宾从四野;宫室既筑,文明肇始八荒。造船车而九垓同轨,作仪礼则谐和万邦。莳播百谷,顺应天地之纪;淳化鸟兽,节用山川之享。是以咸沐仁泽,而山海献珍,广被圣德,仰日月重光。 喜看华夏今朝,再造辉煌。承传五千年文明之薪火,谱写与时俱进之华章。改革开放,破冰激浊扬清波;宏观调控,保压并举防起落;免除粮税,惠泽南北万户农;发展教育,科技进步民族兴。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腾飞,九州互动互补共繁华。神鹰朔漠腾空,铁龙雪域驰骋;血比水浓反***,手足同心保金瓯;紫荆献瑞,送上千载祝愿;白莲呈香,载来万世吉祥。 今兹迎来机遇,华夏儿女,奋发图强。***远瞩,洞察四海风云;审时度势,掌控时代航向。以人为本,谋万民之福祉;强国为先,致民族之复兴。唯法是依,务必除恶扬善;求真务实,更须清正廉洁。科学发展,构筑和谐社会;万众一心,实现小康理想。惟愿域中同根,早成一统,携手并航,仰绍先圣垂光。 桥山苍苍,沮水泱泱;始祖恩化,无疆无量。景仰前徽之忱,崇德报功之章,虔申昭告,伏惟尚飨。

有关女娲的上古神话故事

有关女娲的上古神话故事 上古神话 女娲,据考古出土的文物遗址、遗迹和彩陶纹饰提供的史前人类 与洪水抗争及对生殖崇拜的生活印迹信息,究其历史文化根源,在于 原始母系社会女性崇拜观点的遗传。 称号亦有娲皇、灵娲、帝娲、风皇、女阴、女皇、女帝、女希氏、神女、阴皇、阴帝、帝女等,史记女娲氏,风(或为凤、女)姓,是古 代传说中的大地之母。 一说她的名字为风里希(或为凤里牺),是中国历史神话传说中对 万物救助巨大的一位上古女神。相传她是华夏族的母亲,创造了生命,又勇敢照顾生灵免受天灾,是被民间广泛而又长久崇拜的创世神和始 母神。她神通广大化生万物,每天至少能创造出七十样东西。 传说女娲用黄土仿照自己造成了人,创造了人类社会。还有传说 女娲补天,即自然界发生了一场特大灾害,天塌地陷,猛禽恶兽都出 来残害百姓,女娲熔炼五色石来修补苍天,又杀死恶兽猛禽,重立四 极天柱,平整天地。另外传说女娲制造了叫一些叫笙簧、瑟、埙的乐器,于是人们又奉女娲是音乐女神。记载中她替人类建立了婚姻制度,使青年两性相互婚配,繁衍后代,所以也被传为婚姻女神。 在古代宗法制下:父权、夫权、男权成为三座牢牢压抑着女娲神 话发展的大山枷锁,使得其拆分为三类性质: 一、作为上古贤王,人族先灵,圣母祭祀的女娲:肯定其作为人 类之母与地母三皇的身份; 二、作为福佑社稷、补天之神,得以祭拜的女娲,确认其作为伏 羲之妹(兼下任继任者)与补天圣女的身份;

三、祭祀供奉女娲所有神职业位:才是完整一体的创世始先神形象。 华夏传说 1、女娲时代母系农耕文明 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的社会发展规律叙说人们,女娲和伏羲时代的 民族,正好处于母亲氏(部)族社会,向父系氏(部)族社会过渡的时期。处在这个时期的华夏民族,基本上是按母亲的世系实行传承的,所以 就在汉文古籍中便说她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 仅仅当时民族,也正在逐步向父系社会过渡。于是他们才会推举 出像伏羲那样,被后世敬奉的男性始祖来,并且将这位男姓始祖描绘成,是“神”和女性结合后降生的,具有神奇力量的“神人”。 按《云芨七签》卷100辑《轩辕本纪》所云:“黄帝游华胥国, 此国神仙国也。”注:“伏羲生于此国。”可见,传说中的华胥,不 但是生伏羲的“伏羲之母”,而且还是传说时代华夏的一个国名,或 者说是一个氏族、部族名。所以,诞生伏羲的华胥国,实际上就是现 在民族学家们说的,实行氏族(部族)内通婚的母系氏族(部族)社会。 在这样的母系氏族(部族)社会里,流行的是氏族(部族)内,辈份 不同的男女,自相婚配、繁衍后代。所以,传说中的伏羲和女娲,彼 此既是血亲、又是连为一体的夫妇。当时的华夏,不但清晰地知道其 母华胥氏;同时也因为社会的发展,促使他们能够推测,或者说杜撰出 其之父,乃是留下“大迹”,却又无可追溯的“神”。 2、母系农耕时的早期治水 在华夏的传说中,女娲除了抟黄土作人,繁衍人类之外,还有一 项功绩就是补天。[30]从文字记载来看,女娲补天的最后目的,主要 乃是“积芦灰”、“止淫水”。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