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古汉语与初中语文教学

古汉语与初中语文教学

古汉语与初中语文教学
古汉语与初中语文教学

课程简介

【课程简介】

本课程围绕文言文教学的核心知识和 2011 年版《课程标准》对初中教学内容与目标的要求做讨论。

第一讲:讲解古代字词与词义演变的基本知识和规律。主要内容为汉字的字形、字音演变和词义的演变。要对词义变化有更清晰准确的认识,课程结束了义位理论。分析词义变化是本课程的一个重点

第二讲:介绍和梳理古代语法在词法和句法方面的特点。以便教师更准确地认识语言现象。

第三讲:介绍文言文教学上的一些有效策略。

【学习要求】

1. 在明确古今汉语在文字、语音、词汇、语法的基本演变内容的基础上,重点把握词义的演变。

2. 结合自己的文言文教学和针对学生学习文言文中的问题,运用本课程提出的教学策略,选择课文或片段做出相应的教学设计。

专题讲座

古汉语与初中文言文教学

第一讲古代汉字基本知识与词义的演变

一、古汉字学

古汉字学也叫传统文字学。它研究的是先秦文字(下限也可到西汉)自身的规律。世界上许多古文字到现代大多“死”掉了,但汉字一直发展延续了下来。作为一个语文教师是要了解必要的古汉字学的知识,这样在教学中才能把我们悠久的文化传承给后代。

古汉字学自汉朝至今一直受到国人的重视。汉朝许慎的《说文》、自清朝开始的甲骨文研究等,可以说是古汉字研究的精粹。

从语文教学的角度看,教师要基本了解古汉字字形的演变、造字法、字义的演变

和字音的演变等基本知识。

1. 字形的演变

甲骨文是目前确定的最早的汉字,大致在商朝后半期使用,它刻在龟腹部的甲上(也有少数刻在牛等动物的骨头上的),主要用来占卜。由于骨头很硬,刻直线比较方便,所以甲骨文的笔画以直线为多,且比较细。甲骨文里许多字还没定型,同一个有几种写法:

目前发现的甲骨文大致有四千多字,古文字学家能考据出意思的有两千多字。虽然甲骨文是最早的汉字,但到 1899 年,人们才发现它。

金文(钟鼎文)是商朝铜器上的文字,出现在商朝末叶。金文也叫铭文,从几十字到几百字,是记载器具为何而做,怎样做的。金文有三千多字,文字学家能辨认的有两千多字。

战国文字

春秋晚期和战国时代,各路诸侯各自为政,文字也不统一,和金文相比,有简化的趋势。战国文字除了见于铜器上,还在陶器、玉帛、钱币上出现。

说明:上一行字是《说文》中的小篆,下一行是秦篆。

小篆

秦始皇统一各国后,命令李斯主持统一文字工作,每个字都制定了标准的写法。《说文解字》收了九千多个小篆,对每个字的构造和意义都做了解释。

隶书

汉朝出现的汉隶是从秦隶发展来的,它简化了小篆,主要是合并笔画,将曲笔改为直笔。汉字分为古字和今字。隶化是分界。甲骨文、金文、小篆属古文字,隶书、楷书、草书、行书是今字。

隶书向前发展分为楷书和草书。楷书和隶书相比,结构没大变化。主要是字形由扁而方,笔画上,横和撇的末尾不向上挑,点由长形变圆形。

草书分章草和今草,章草带隶书的味道,字间是分开的,今草的笔画和楷书一样。介于楷书和今草之间的是行书。

2. 造字法

《周礼》中提到了六书,到了汉朝,有人认为汉字的造字法有六种。现在,比较统一的说法是: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象形文字是从图画发展来的。用描画实物的方法来造字,就是象形。人、鹿、车、日、月、山等就是象形字。《说文》九千三百多字中有二三百字是象形字。要注意的是,字义变化了,有的字现在很难看出它是象形字。比如“自”是鼻子的象形,现在当“自己”和“从”讲。

指事许慎说“指事者,视而可识,察二见意。”意思是说初看可以识别字形,细看就可以了解意思了。比如上和下、本和刃。

会意许慎的解释是“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意思是把字的几个部分合起来领会它的意思,了解它指的是什么。比如武、信、采、牧、祭等。

形声许慎的解释是“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意思是用一个部件表示意思,另一个表示声音。形声字由形符(义符)和声符构成。《说文》中有七千多字是形声字。形声字从结构上看有:上形下声、下形上声、左形右声、右形左声、上形下声、下形上声六种。

转注转注其实是一种对字的解释。即用甲字解释乙字。人们对转注没有一个统一的看法,不过这不影响大局。

假借许慎说“本无其字,依声托事。”意思是用一个同声字来表示一个意思。比如用“然”字表示对、如此,用“亦”表示也,用“莫”表示不要。

综上所述,汉字的造字法主要是象形、会意、形声。转注和假借是用字,而不是造字。指事可以归为象形和会意。所以可以说造字法是三种。

3. 字义的演变

汉字中少数是没有意思的。比如“蝴、璃、徘、尬”。多数汉字是有意义的,从古到今,字义是有变化的。字义的变化主要有:字义扩大,如江、河、射、脸、购等。字义缩小,如臭、金、寡、禽等。字义转移,如兵、股、木、树、等。

4. 字音的演变

汉字字音的变化要比字形、字义的变化大。字形从汉朝到现在变化不大,字义虽然变化大,但多数古义保留在书面语中。诗经、唐诗、元曲的押韵有很大变化就说明这点。从音韵学来说,它们分属上古、中古、近代音系。

1.上古音系:周——秦(公元前 11 世纪——公元 2 世纪)文献材料《诗经》。32 声母,30 韵部。

2.中古音系:魏晋——隋唐(公元 3 世纪——10 世纪)韵书:《切韵》《广韵》《集韵》魏晋诗歌、唐诗、韵文。

中古三十六字母表

發音部位

發音方法

全清次清全濁次濁全清全濁

唇音重唇幫滂並明輕唇非敷奉微

舌音舌頭端透定泥

舌上知徹澄娘

齒音

齒頭精清從心邪正齒照穿床審禪牙音見溪群疑

喉音影喻曉匣

半舌音來

半齒音日

《广韵》30 韵部,分为:

阴声韵:无韵尾的韵和以元音收尾的韵(ai 、a )

阳声韵:以鼻音收尾的韵 (-n 、—ng 、—m)

入声韵:以塞音收尾的韵(—b 、—d 、—g )

3.近古音系宋——清(公元 11——19 世纪)韵书:《中原引韵》宋词、元曲。近古二十五声母

( 1 )全浊声母清音化全浊塞音、塞擦音声母以平仄为条件分别归入送气、不送气清音声母。全浊擦音声母归入相应的清声母;

( 2 )知、照两组合流产生卷舌声母;

( 3 )零声母增多;

4.古今调类和声调的对应关系

古调类普通话调

类古调类

平(清声母)——阴平入(清声母)分化进四声

平(浊声母)——阳平——入(全浊声母)

上(清、次浊声母)——上声

上(浊声母)———去声——入(次浊声母)

去(清、浊声母)——去声

二、词义的演变

词义及词义系统

(一) 词义的内容

1.理性意义。是词所反映的某一事物的本质特性,是词义的核心。如:妇:成年女子;媪:老年女子。

2.隐含意义。反映事物的非本质属性。如:水,无味的,流动的,凉的。隐含意义在某种语言环境中会反映出来:

君子之交淡如水(言其无味)

碧天如水夜云轻(言其清凉)

旧恩如水满身流(言其流动)

隐含意义经常使用,会发展成一个新的义项或词。如“飞”,隐含义“迅速”发展为副词“飞”。

3.感情意义。包括褒、贬、轻、重、尊敬、轻视等。如“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周”、“比”理性意义相同,感情色彩不同,大致相当“团结”和“勾结”的意思。

4.联带意义。指一个词有多个义项,在使用甲义时,使人联想到它的正义。如“血”,有血液义,也有流血、杀伤义(“血洗、血战”),“猪血”中的甲义使人联想到乙义,故避讳为“猪红”。

5.搭配意义。指一个词由经常和哪些词搭配而体现出来的意义。如“美”和“丽”,意义相近而又不同,“美”使用广泛,“丽”搭配范围窄,一般限于指容貌。

(二)义位及义位变体

一个词可以只有一个意义,但多数情况下有多种意义。一个意义称为一个义位。义位大致是词典上所列的义项。但词典对字、词、短语的区分是不严格的。所以每个字条、词条所列出的义项首先要区分哪些是属于同一个词的,哪些不同属于一个词的。

义位在具体的上下文中是以义位变体的形式出现的,义位是义位变体的概括。如:“摇”表述摇摆,使东西来回地动,它在“摇铃、摇头、摇纺车”中分别表示上下、左右、曲线运动。我们查工具书,书中的义项和句子中的意思常对不上号,这时就要变通,即依据上下文来确定该词的义位变体。

例1. “公子引车入市”(《信陵君窃符救赵》)

“引”的本义和引词义:

例 2. 投:①掷,扔。②投入。③投赠。④投奔。⑤投送,呈递。⑥投合。⑦到,临。

投袂而起。(《左传》)(投:甩)

太子惧,自投于车下。(《左传》)(投:扑)

唯寂寞,自投阁。(《汉书》)(投:跳)

某个词的意义变化要以义位为单位来观察。义位的变化,有两种情况:一是某一个义位的扩大、缩小、转移。二是某个词义位的增减。

(三)义素及义素分析

1. 什么是义素:义素是义位的组成成分,某个义位由若干个义素按一定的层次组合成,义素反映的是词义的区别性特征。是语义系统中的最小单位。

如:“父亲、母亲、儿子、女儿、丈夫、妻子、哥哥、弟弟、姐姐、妹妹”,可由“近亲、生育关系、配偶关系、同胞关系、男性、女性、年长”这些义素构成其义位。

2. 义素的分析

找出与分析对象同类的词(在一个语义场)进行比较,确定这些词共同的和不同的语义特征。如:鞋:东西 + 穿在脚上–有筒 + 走路时着地。袜子:东西 + 穿在脚上 + 有筒 - 走路时着地。

又如“池”的一个义位“池塘”:面积小–流动–深 + 水面

其中水面是中心义素,其他事限定义素。

(四)语义场

1. 什么是语义场:一个语义场指的是语义系统中固有的完整的集合。一个语义场内的各个义位不只是在意义上有关,而且在意义上互相制约,互相规定。一种语言的所有义位构成了该语言的语义总场,语义总场分为若干子场,子场还可进一步分解,直分到不能分的最小子场。某一个最小子场中的义位都有共同的中心义素,亲戚称谓构成一个语义场,其中心义素为性别(男性、女性是人的分类)。语义场的层级性见下图:

2. 语义场的类别

分类义场:热、温、凉、冷;吃、喝、吸。

顺序义场:春、夏、秋、冬;元、角、分。

关系义场:兄、弟、姐、妹;夫、妻、舅、姑。

反义义场:曲、直;多、寡;嫡、庶。

词义的发展变化

( 一 ) 什么是词义的发展变化

“所指”相同“意义”未必相同,如“东有启明,西有长庚。” ( 《诗经》 ) 启明和长庚都是指金星,所指相同,意义不同。词义指的是一个词在和其他词的对立关系中所处的地位,即在语义场中的地位。

“布”和“灯”所指的外延扩大了,但这种扩大不涉及其他的概念(表示这种概念义的词),那么这个词的词义没有发生变化。如“布”古代“帛、革”构成“衣料”这个子语义场,尽管“布”的种类扩大了,但现在“布”和“绸子、皮革”之间的对立分工没有变,即在语义场的地位没变。“钟”和“枪”的词义变化了。

( 二 ) 怎样看待词义的变化

1.讨论词义的变化要有时代的观念;

2.讨论词义的变化要以义位为单位;

3.义位的变化分增减和原义位扩大、缩小、转移两种。

( 三 ) 词义发展的几种方式

引申

1. 什么叫引申:是基于联想作用的产生的一种词义发展。甲义引申为乙义,两者之间必有某种关系。从义素的角度说,甲乙两义的义素必有部分相同。一个词的某一个义位的若干义素,在发展过程中改变了一部分(或增、或减、或变化),就引申出一个新的义位。下边举“信”为例:

①言语真实:“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 [ 言语 ]+[ 真实 ] )。

②有信用,对人真诚: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左传》( [ 对人的态度 ]+[ 真诚 ] )。

③相信:宁信度,无自信也。《郑人买履》( [ 确认 ]+[ 某种情况 ]+[ 真实 ] )。

④的确、确实:谓为信然。《隆中对》( [ 某种动物或状态 ]+[ 真实 ] )。

⑤凭证:今行而毋信,则秦未可素也。《荆轲刺秦王》。 ([ 真实 ]+ 事物 ) 。

⑥信使:书成无信将。《寄高适》( [ 携带凭证传递消息、命令 ]+[ 人 ] )。

⑦音讯:西忆歧阳信。《喜达行在所》( [ 信使传递的 ]+[ 消息 ] )。

⑧书信:红纸一封书后信。《谢寄新茶》( [ 传递音讯的 ]+[ 文字材料 ] )。

2. 引申的类型

(1)连锁式引申和辐射式引申;

(2)理性的引申和形似的引申;

3. 引申的结果—扩大、缩小、转移、易位

⑴扩大:一个义位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减少的限定性义素,个义位由下位义变成上位义。

唱(古):(带头) + (唱)→ 唱(现):(唱)

歌( 古 ): 唱与和→ 歌

( 现 ) :唱与领唱

⑵缩小:一个义位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增加了限定性义素,这个义位由上位义变成

下位义。古代:吃:饮、食现代:吃:食

⑶转移:一个义位某一限定义素保留,其他义素,特别是中心义素变化而引起的词义变化,这个义位由一个语义场转变到另一个语义场。兵(古): [ 作战用的 ]+[ 器械 ] ,和“甲、乘”等处同一语义场。兵(现): [ 持兵器的 ]+[ 人 ] 和“工、农、商、学”处同一语义场。

⑷易位:一个义位的中心义素不变,限定义素发生了变化,它所属的语义场不变,是同位义之间的变异。

涕(古) [ 从目中分泌的 ]+[ 津液 ] → 涕(现) [ 从鼻中分泌

的 ] +[ 津液 ]

古:涕(目液)泗(鼻液)现:泪(目液)涕(鼻液)

相因生义

“相因生义”属语言的类推现象,当甲词有 a 、 b 两个义位,乙词原有乙 a 义位,乙 a 和甲 a 同义,受类推的作用,乙词渐渐也有了一个和甲 b 同义的乙b 。

族:本义为矢镝丛聚之状,乃从矢之所集。引申为众多,又引申为一般

众:本义为人多,引申为众多,和“族”同义,受“族”的影响,产生“一般”这个义位:“则泯然众人矣。” ( 《伤仲永》 )

列:本义为分解,引申为行列,成行列则众多,故产生“一般”这个义位:“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

虚化

某个词的实词意义逐渐消失,最后变为表示词法意义的虚词。

“相”原为动词。《说文》:“相,省察也。”段注:“目接物为相,故凡彼此交接皆曰相。”这里的“彼此交接”即“相受”、“相见”中表交互的副词。

语法影响

⑴某些词经常处在某种句法位置上,因而取代了新的意义。如“是”由指示代词变为系词。

⑵使动用法逐渐形成一个固定的词义。如“闻”的使用动用(使……听)→报告:昧死以闻。“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人,闻之于君。”《吕氏晋秋》

修辞影响

某些词用于借代,经常使用便产生新的义位。如“行将就木”中的“木”。“燕尔新婚”中的“燕尔”。

泛指、特指、浑言、析言

什么是泛指、特指。

1. 泛指:一个词在某种语文环境中可以用来表示原来由它的上位义表示的意思。

禾:谷子,泛指农作物。

“十月纳禾稼“”(《诗经·七月》)

卒:步兵,泛指士兵

“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左传·陷公元年》

“比至陈,本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史记·陈涉世家》

2. 特指:一个词在某种语言环境中可以用来表示原来由它的下位义表示的意义。

金:古指金属,又特指黄金。

“金有三等,黄金为上,白金为中,赤金为下。”《史记·平淮书》

“如金如锡,如圭如璧。”《诗经·卫风》

奔:奔跑,又特指战败逃跑,特指女子私奔。

“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将入门,策其马曰:非敢后也,马不进也。”《论语·雍也》

“吾不如大国之数奔也。”《左传·宣公十二年》

“有三女奔之。”注:“奔,不由媒氏也。”《国语·周语》

浑言和析言

“浑言”和“析言”,是对两个词词义的辩析。所谓“浑言则同,析言则异”,指的是 A 、 B 两个近义词,如果笼统地说,它们的区别可以忽略,因而可以当同义词使用;如果细加分析,则两者的意义是有区别的。这种情况可分三类

1. A 、 B 两词是同位义。

( 1 )《说文》:“翱,翔也。”“翔,回飞也。”段注:“高注《淮南》曰:‘冀上下日翱,直刺不动曰翔。’……按翱翔统言不别,析言则殊。”

( 2 )《说文》:“唯,诺也。”段注:“此浑言之。《王藻》曰:‘父命呼,唯而不诺。’析言之也。”《说文》:“诺,应也。”段注:“唯诺有缓急之别,统言之则皆应也。”

2. A 、 B 两词是部分和全体的关系。

( 1 )《说文》:“夕,莫也。”“夜,舍也,天下休舍。”段注:“夜与夕浑言不别,析言则殊。《左传·庄公七年》:“辛卯夜恒星不见。”疏:“夜者,白昏至旦之总也。”《洪范五行传》注:“初昏为夕,将晨为晓。”

3. A 、 B 两词是上下位关系。

《说文》:“攴,小击也。”“击:攴也。”段注:“‘攴’误码小击,‘击’则兼大小言之。而但去‘攴’也者,于‘攴’下见析言之理,于‘击’下见浑言之理。”

《说文》:“革,兽皮治去其毛曰革。”段注:“皮与革二字对文则分别,如‘秋敛皮,冬敛革’是也,散文则通用。。。。。。《诗·羔羊》传:‘革犹皮也’是也。”

古今同形异义词语

一、形同、音同而义不同的词。

数学古:阴阳变化之学;今:算学。

行李古:外交官员;今:行装

时髦古:一时的英俊人物;今:形容新异趋时。

二、形同、音同而义不同的短语与词。

1.参军:“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意贞良死节之臣。”《出师表》(古:官名,今:参加军队)

2.得意:“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庄子·外物》(古:领会对方的意思;今:称心如意)

3. 其实:“其实味不同。”《晏子使楚》(古:那果实,今:副词)

三、同形异义词语产生的原因

附:同形异义词语讨论

a. 比较下列成语中带点的词语的古今义。

名副其实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求全责备任途经济势利之交生聚教训半鸡走狗奉行故事全其首

领烈士暮年

b.结合教材说说列下词语的古今义。

白丁、卑鄙、初一、非常、故事、交通、结实、具体、可怜、老大、明年、妻子、无论、无虑、牺牲、行人、殷勤、指示、中国、中外、众人、祖父

第二讲古今汉语词法、句法的比较

一、古今汉语词法比较

(一)实词的发展

1. 动词

①趋向动词的出现:

古代:汉语没有趋向词;

现代:汉语中动词的一部分虚化为趋向词(单音、复合)。

②动词重叠形式

古代:秦汉语中有 AA 重叠(重言),没有 ABAB ,无尝试义;

现代:汉语动词有 AA 、 ABAB 两种重叠式,有尝试义。

2. 代词

古今汉语代词不是一对一的关系,古汉语代词多于现代汉语、语法特点也各有特点。

①第一人称代词(吾、我、余、予、朕……)

吾:古汉语独有,句中只充当主、定语,不作宾语;

我:古今通用;

咱:出现于宋(我咱、你咱,可能是“自家”合音);现代汉语成包括式代词。

②指示代词(彼、他、夫、伊、渠……)

其、之:由指示代词变化而成为人称代词。其,通常作定语;之,通常作宾语;

他:古汉语为“其他”义;唐以后用为第三人称;“五四”后出现“她”。

3. 量词

①名量词

都由名词发展而来(个、双……);

古汉语中数词可在量词前,更多在量词后;

现代汉语中数词只在量词前“可重叠”;出现复合量词。

②动量词

上古汉词无动量词,魏晋后渐多,数词置动量词前;

现代汉语量词可重叠,且生新意义。只有动词后出现动量结构的形式。

(二)虚词的发展

古汉语虚词的范围大,数量多。

1. 结构助词、语气助词:

上古无“地,得”,“的”前身为“之,者”。

状语标志“地”产生于南北朝,行于唐以后;补语标志“得”,初见于南北朝,行于宋,元及其以后。

“尔”发强为“呢,哩”;“夫”发展为“吧”;“也”发展为“呀”……

“们”出现于宋,写为“每”,明以后写为“们”。

2. 词缀

古汉语名、动、形前的词缀:维、其、有等;

汉出现新的前缀:阿、老

唐以后出现后缀:员、者、家、化、性。

3. 词性的变化:

名词作状语

名词、数词用为动词

名、形的使动与意动

特殊动宾关系,对动、为动……

二、古今汉语句法比较

(一)语序相对固定的句式特点

主 + 谓

主 + 谓 + 宾

(二)古汉语特殊语序及其发展

1. 主谓倒装

2. 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现代汉语中部分成语保留了古代语序:时不我待、人莫予毒。

3. 疑问句代词宾语前置

先秦时期极少例外;

汉代后例外很多;

现代汉语中这种句式的遗留,何去何从。

4. 宾语前置加“是,之”复指,及句前加“唯”的句式

这种句式没有发展;

现代汉语成语中这种句式的遗留,如唯利是图。

5. 介宾倒置(以,自)。

“以 + 宾”及“宾 + 以”

“自 + 宾 + 动”及“动 + 自 + 宾”。

(三)几种特殊句式的发展

1. 判断句

古汉语判断句不用系词,偶或出现准系词(乃、惟、为);

东汉系词“是”发展完成;魏晋以后系词“是”普遍使用。

2. 被动句

古汉语被动句式:“为、于、见、被”表被动及“为……所……”句式。

现代汉语中均有遗留。

被字句:南北朝后用“被”引进主动者,“被”后结构复杂化;“被”的进一步强化(叫、给、让……)

3. “把”句

上古“把、将”是动词,不表处置义。

南北朝时期“把、将”出现处置义;唐代处置句式大增,宋占了优势。

4. 句子时态的完善。

“了、着”本为动词,魏晋以后虚化为时态助词。

5. 句子成分的转化。

古汉语中,动词后表工具对象的介宾短语或补语,现代汉语中多置于动词前为状语。

中古以后,表示动作着落的介宾短语或补语,至今不变。

表主体活动位置的介宾短语(在……,于……)中古以后渐固定在动词前为状语,至今不变。

表方式凭借的介宾语短,多置动前为状语,也有置于动词及其宾语之后的。古今不变。

第三讲文言文教学策略

一、激活语感古今贯通

现代汉语是从古汉语发展来的,语义和语法系统虽有变化,但古汉语的许多现象多保留在现代汉语中。学生已有一定的现代汉语语感,如果把古今打通,激活学生沉淀在大脑中的不清晰的语感,新的知识和旧的感知结合,学生就不是死记,而是明其理,知其然。这样的学习一定是高效的。举例说明:

还是前边提到的“金就砺则利”中的“就”,学生都懂“各就各位”、“就近入学”、“你把身子就过来”的意思,但一般不会问自己这里的三个“就”当什么讲,我们把这三个语句和“金就砺则利”中的“就” 字比较,学生就能明晓其动词用法。再让学生体会工具书解释的“就”表示“靠近、走近、登上”和句中翻译为:“放上”的关系。这种教法学科专业知识丰富了,教师明白了词的解释还有语言义和言语义之别,他注意到学生对“就”做动词的用法在语感中是知晓的,所以做了个教学支架,让学生比较古今。这样的教学,学生能够记得牢,再遇到有“就”做动词的古文句子就能推断了。换个角度看,古今贯通了,反过来会帮助学生提高现代汉语语感,有利于积累书面语词汇。这个教学行为的背后,是学科专业知识、教学法知识及学生认知的知识三者的融合。

激活语感,古今贯通是文言教学的普遍性教学策略。它还适用古代是单音节词,现代作为多音词语中一个语素的词义推断。

“对曰” 对 -- 对答—答—回答

“遂逐齐师” 逐—追逐—追—追赶

“寒暑易节” 易—交易—交—交换

“狼亦黠矣” 黠—狡黠—狡—狡猾

词类活用的各类现象在现代汉语中大多有相对应的例子:

比如使动用法:端正态度、繁荣市场、稳定情绪、安定人心、自圆其说。再如:《陈涉世家》中“狐鸣呼曰”“狐”是名词做状语,译成“像狐狸一样”这种现象如果要给学生讲解的话,联系“笔直”“天蓝”“苹果绿”“土崩瓦解”这类词语的构词法来理解,“笔”在“笔直”里的意思就是“像笔一样”,“天”是“像天一样”。宾语前置等句法现象在成语里也有保留:“何陋之有”、“时不待我”等。

二、明察疑难比较辨异

一个词的一个义项( A 义项)古今一致,但并不意味着学生就能在文言中识别它,而要看这个义项和另外的义项( B 义项)在现代汉语中使用的情况,当 B 义项可以做词单用,并是高频词,而 A 义项只能在多音节词中出现,那么它就会是学生认知的难点。当在和别的词组合中,张冠李戴的解释在孤立的语句中似乎也讲得通时,那一定是学生要出错的地方。“等死可乎”就是典型的例子。“等一会”“等车”“你快想办法,别等死”,“等”当等候,等待,是个高频的用法,“等”表“相同”“一样”讲反不被学生认可。遇到这种情况就要用比较辨异(辨别异同)的办法来解决。

前边提到“月色入户”中的“户”如果教师做个这样的PPT,恐怕学生就不会再把“户”当做窗户了。

户篆字门当户对门户开

放夜不入户户口

门篆字

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通过学生认知的错误,分析其原因,找到问题的症结,运用自身学科知识的优势,设计好梯子,在比较辨别异同中,帮助学生掌握好知识。这种梯子一方面体现知识体系的内在规律,一方面是用变化比较的方法来设计的。这样的经验多了,也就能做到《学记》里说的“防患于未然”了。

三、词义系联明晓语理

常用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绝大多数是多义的,怎么让学生较好的理解和记住一词多义呢?

请看常用词“解”和“固”的词义关系:

①本义是指地势险要,城墙坚固,成语有固若金汤。②词义扩大,泛指坚固,结实,成语有根深蒂固。③由实指虚,引申为坚决:“梁使三反,孟尝君固辞不往。”(《战国策·齐策》)④坚决,不改变用于坏的情况就是固执:“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如若孀妻弱子。”(《列子·愚公移山》)⑤事物由固到衰,固相对于衰,就是本来: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六国论》)

我们分析了以上两个多义词的各个义项的关系,也就明白了多义的理据。只有理解的东西记忆才牢固。所以教师在讲解、点拨文言词语是要择机引导学生关注常用文言词义项之间的关系。这样由语感到语理,不仅有利学生掌握常用的文言词语,还做了思维力的训练。常用的文言词,教师要指导学生做卡片来梳理用法。学生对义项间的关系熟习了,就可结合语境来推断词义。

以上是从文言的角度来讨论的,下边从文章的角度来说:

初中教材文言文课文(不含诗词)主要有三大类:①写景状物类(大致是 15-20 篇,主要是游记,不同版本的教材选得比较集中的是:《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桃花源记》、《陋室铭》、《记承天寺夜游》、《湖心亭看雪》等)②史传类(《曹刿论战》、《陈涉世家》、《唐雎不辱使命》、《隆中对》、《出师表》等)③诸子散文类(主要选自论语、孟子、墨子、韩非子、列子等,文体有语录体、故事、议论文等)。

我们把这三类选文按表达方式划分,可以看出大多数文章是侧重记叙描写的,这符合初中学生的学习需要和他们的认知水平。为了便于教学我们再把它们分为写景抒情类和叙事类(议论类只有 2-3 篇)来讨论。显然从阅读理解、积累的角度及教学策略看,二者是有较明显区别的。

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自读课文旁批使用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862749048.html, 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自读课文旁批使用研究作者:彭月 来源:《学习与科普》2019年第26期 摘要:自读课文长年以来不列入考试范围,教师和学生忽视了自读文章的存在意义。但 自读课文是服务于语文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旁批的有效运用可以帮助自读课文实现价值,重塑地位。紧抓旁批,用好旁批,深化旁批,在自主学习和创新理解中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让自读课文焕发光彩。 关键词:旁批;初一语文;自读课文;有效运用 中学语文阅读课一般分为课内讲读课、课内自读课、课外自读课三种类型。自读课文已成为初中语文教材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旁批在自读课文中的有效运用对发掘自读课文服务于语文教育教学尤为关键。 学生紧抓旁批评点和问题,明确学习目标,提高自读水平;巧用旁批评点和问题,归纳感悟深入思考,整合信息自主学习;深化旁批评点和问题,衍生课文内容,创新自我理解,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旁批的有效运用将更好地克服自读课文被忽视和用错的客观现象。 一、紧抓旁批评点和问题,明确学习目标,提高自读水平部编版初一语文教材共有六个单元,每个单元设计了一篇自读课文,包括《雨的四季》《散文诗两首》《再塑生命的人》《走一步,再走一步》《动物笑谈》《女蜗造人》和课外四篇古诗词。旁批就是在文章的旁边作的批语[1]。它属于一种读书方法,可以是读书心得、评语,也可以是文章内容的问题思考。评 点和问题有机组合,评点对文章段落作用、重点词句赏析、文章语言特点归纳等方面进行点拨和评价;问题是对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疑惑的提示和疏导。一篇文章中出现的评点和问题正是学生自主阅读学习的突破口,评点的地方需要学生反复阅读,读出味道。有问题的地方需要学生边读边思,结合上下文去解决问题。例如,在《走一步,再走一步》一课中,共有九处旁批,包括三处评点和六处问题。学生看到第一处评点是“交代自己身体状况不佳,埋下伏笔”,文章一开始就让学生对故事背景产生認识,知道自己通过阅读本课要学到什么内容,大大激发了自读兴趣。沈从文认为,所有的作品都还只能说是一个开端,远远没有达到自我的目标[2]。那么本课第一处评点就是学生学习这篇文章的开端,它诱发学生向故事的深处前 进。而兴趣会对人的认识和活动产生积极的影响,有利于提高工作的质量和效果。针对这篇自读课文,学生的首要工作便是阅读,兴趣的推动和目标的追求恰好是学生自读水平提高的动力。 二、巧用旁批评点和问题,形成深入思考,实现自主学习部编版初一语文教材的自读课文结合具体文章内容提出了有效思考问题,一步步启发学生阅读相应段落和整篇文章,包括阅读方法的推荐、阅读重点的提示、还有阅读资料的补充等。例如,在《女娲造人》一文中,第二处旁批问题“‘说也奇怪’是神话、童话等作品中常用的话,作者为什么要这么说?这个问题是在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导入方法初探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导入方法初探 传统语文教学中,课堂导入很少引起教者的高度重视,存在着模式化、任意化倾向,没有发挥其应有功能。语文教学是一项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它讲究创造性、人文性。作为语文教学流程的环节之一,课堂导入在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爱好及创新求索精神、质疑解难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好的开始便是成功的一半”,如果把语文教学比作一支动听的歌曲,那么课堂导入便是引人入胜的序曲。恰到好处的导入方式,能充分调动学生开启思维的阀门,吸引他们探幽入微,渐入佳境,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作为一种艺术手段,课堂导入是教者智慧的结晶,是体现教师素养与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是提高学生素质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本文试探讨课堂导入的方式及原则,不辞浅陋,抛砖引玉,以期为语文教学的改革提供一些启迪。 标签:课堂教学;导入方法;初探 作为一门艺术,语文教学当如行云流水,山谷空音,学生陶醉流连,其乐融融,浸润于美妙的意境中,升华道德情操,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与蛊人魅力。恰到好处的导入方式如同一支美妙歌声的序曲,或小桥流水,淡雅宁静;或激昂铿锵,如陕北腰鼓,憾人心魄;或风姿绰约,让人体会无穷曼妙,从而吸引学生,专注倾听,沉醉在知识的海洋里,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与人文素养。笔者从事初中语文教学数十载,摸索出一些自认为行之有效的导入方式。 一、联系生活实际,言语激情,直奔主题。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ean Piaget)指出:“一切有成效的活动须以某种兴趣作为先决条件”,通过教师富有启发性的言语,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同时,语文教学空间应走向综合与开放,它应与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紧紧相连。“理论联系实际”“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教者的言语导入应做到“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言简意赅,诱人深思。如教学《背影》,笔者首先引导学生谈谈父母对自己的关爱,然后深情叙说,导入新课:“父母之愛,是人类最伟大、最无私的爱”,就让我们一道随着朱自清老先生那句朴实的话语,去感受那份浓厚的爱吧!”教学《我的老师》,我精心设计如下引导语:“有人把他比做蜡烛,燃烧自己,只为照亮别人;有人把他比做桥梁,奉献青春,只为托起祖国明天的太阳。他是谁呢?”接着让学生谈谈自己人生道路上最难忘的引路人,从而水到渠成导入新课。 二、穿插音乐,披文入情,蕴造良好氛围。 “言为心声”,“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纬成,理定而后辞扬,此立文之本源也。”(《文心雕龙·情采》)语言文字是真情的自然流露,曹雪芹创作《红楼梦》,呕心沥血,“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而音乐是全人类共同的语言,同样是表达情感的有力手段。“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文心雕龙·知音》)教者用心体会课文字里行间蕴含的

初中语文语法知识(全)

初中语文语法知识——词性 一、词类:有实词与虚词两大类 实词:表示实在的意义,能够作短语或句子的成分能够独立成句。 实词:名动形数量代 虚词:一般不表示实在的意义,不作短语或句子的成分(只有副词例外),它们的基本用途是表示语法关系。 虚词:副叹介助连拟 实词:表示实在的意义,能够作短语或句子的成分,能够独立成句。 二、实词:名词动词形词数词量词代词 1、名词:表示人和事物名称的词 表示人的名称, 如同志、作家、父亲、主人、老李; 表示具体事物,河流、高山、森林、湖泊; 表示抽象事物,如政治、科学、效率、品德、; 表示时间名称,上午、夏天、春天、现在、立春、星期二、刚才; 表示处所名称:上海、中国、颐和园、商店、亚洲、北京; 表示方位名称:上、下、东、西、里、前、内(简称方位词) 名词的语法特点: ①表示人称的名词,可以在后头加“们”表示多数 ②方位词常用在其他名词后头,组成表示处所、范围或时间的方位短语 ③名词一般不受副词修饰 练习:请把在这段文字中的名词找出来。 当国旗升起来的时候,我从一个山村孩子纯朴的敬礼里,我从一个老华侨湿润的凝视里,看到中国深远处的伟力和韧性。 2、动词:是表示动作行为、发展变化、心理活动等意义的词 1、动作动词:表动作、行为。如,走看说进行开始 2、心理活动动词:如,想爱恨怕希望喜欢担心 3、使令动词:表指使、命令或请求。如,使叫让派请求禁止 4、能愿动词(助动词)如,能会可以愿肯敢要应应该(跟动词、形容词等组成能愿短语。如,能够解决) 5、趋向动词:如,来去上进出回过开上来起来 6、判断动词:主要是“是”,以及同“是”相当的“为”等 动词的语法特点: ①动词一般受副词“不”的修饰 ②动词后面可以带“着、了、过”,表示动态 ③一部分动词可以重叠,表示时间短暂或尝试的意思 ④判断词“是”主要是联结句子的主语和宾语 ⑤能愿动词后面不能跟名词,能愿动词可以和后面的动词一起作谓语中心语,也可以单独作谓语中心语 ⑥趋向动词可以单独作谓语中心语,也可以在谓语中心语后面作补语 练习:请把在这段文字中的动词找出来。 有一座破败的山顶小学,很多事情都从简或省略了,唯有国旗每天要升。 3、形容词:是表示事物的形状、性质、状态的词 表示事物形状的:高、矮、胖、瘦弱; 表示事物性质的:红、甜、干净、清楚、漂亮、结实; 表示事物状态的:快、慢、雪白,滚烫,亮晶晶,泪涟涟; 形容词的语法特点: ①一部分形容词可以用重叠形式来加强语义 ②大多数形容词可以受副词“很”修饰

(no.1)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语文课堂教学的激趣艺术

知识改变命运百度提升自我 本文为自本人珍藏版权所有仅供参考 语文课堂教学的激趣艺术 一、引语导趣 众所周知,语文教学是一门语言艺术,知识的传授,师生情感的交流,主要靠语言来进行。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有必要根据课文内容,恰当地引用富有哲理的名言,使之既脍炙人口又发人深省,增强语言的表现力、说服力和感召力。例如在讲授鲁迅的《故乡》一文时,对于杨二嫂的贪婪、刻薄,我引用了莎士比亚诅咒金钱的名言:“金子,黄黄的,发光的,宝贵的金子,只这一点点儿,就可以使黑的变成白的,丑的变成美的,错的变成对的,卑贱的变成尊贵的,老人变成少年,懦夫变成勇士。”不仅拓展了课文内容,有助于对课文内容的正确理解,也是对当今社会出现的拜金主义思想的抨击,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在学习中受到教育。 二、设疑引趣 在课堂上设疑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也是启发性教学的核心。有疑才能引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激发他们探索问题的热情,使思维不断深入。在讲授《七根火柴》一文时,可开篇设疑:在红军长征的艰难历程中,作者为什么选择这个题材?为什么只有“七根”火柴?为什么又写了一名无名战士?为什么不写部队首长和红军领导人?那样不是更感人吗?你同意这个观点吗?这样,于无疑处设疑,相机而问,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竞相发言,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三、直观生趣 从认知的角度来看,形象感知比文字更具直接性和有效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实际心理出发,结合课文内容,力求采用形象直观的演示、图画、影视等多媒体教学,创设一些可以感知的具体对象,给学生鲜明生动的形象感觉,激发学生新的探求活动。如教学《狼》一文,可以出示“晚归”、“遇狼”、“喂狼”、“劈狼”等幻灯片。教学《孔乙己》时,可以放映教学片《孔乙己》,利用形象直观的展示拉近课文时代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使文字描述和形象展示融为一体,入耳入目入心。 四、想像致趣 想像致趣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由再现形象进入文章创设的情境中,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探求文章意蕴。如学习李清照《醉花阴》时,可让学生由“薄雾”、“浓云”、“西风”、“黄昏”感知词人所处环境,再由“瑞脑”、“金兽”、“把酒”想像词人生活,进而体会女词人的“销魂”、“人比黄花瘦”的凄凉心境。总之,语文课堂教学的激趣艺术是多种多样的。但每一次激趣都必须建立在激发学生认识事物的内部动因上,树立学生的自尊自信,驱动学生的知、情、意、行,从而达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用心爱心专心 1

【精品】部编初中七年级 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题

【精品】部编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题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练习 1.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甲】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乙】 成王封伯禽于鲁。周公诫之曰:“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吾闻,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以畏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哲;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夫此六者,皆谦德也。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可不慎欤?” (《周公诫子》)(1)用“/”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3处) 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可不慎欤? (2)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遂成枯落________ ②静以修身________ ③一饭三吐哺________ ④又相天子________ (3)翻译下列句子 ①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②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 (4)这两篇短文都是告诫儿子的文章,但中心内容不同,请分别写出两篇文章的中心。【甲】文诸葛亮告诫儿子的中心内容是:________; 【乙】文周公告诫儿子伯禽的中心内容是:________。 【答案】(1)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可不慎欤? (2)最终;介词表目的,来;吃饭;辅佐 (3)①君子的行为操守,以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②去了以后,你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就怠慢人才。 (4)要立德、修身;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就怠慢、轻视人才 【解析】【分析】(1)本题根据句意:不谦虚谨慎从而失去天下,(进而导致)自己身亡的人,桀、纣就是这样。(你)能不慎重吗?故句子划分为: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可不慎欤? (2)此题注意古今异义词,如“相”:辅佐。“饭”,动词。吃饭。 (3)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修身:个人的品德修养养德:培养品德。子:你。(4)《诫子书》的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

新课改初中语文自读课文的教学

新课改初中语文自读课文的教学 【摘要】初中语文自读课文是学生巩固语文知识和迁移能力的主要阵地,也是我们教学的重要资源。引导学生将讲读课文中学到的知识,在自读课文中加以应用,从“学会”到“会学”,从而达到在应用中巩固、提高和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初中语文自读课教学尝试 初中语文教材分讲读和自读两大类。如果说讲读课文在语言教学过程中起到“举一”的作用,那么自读课文则起到“反三”的作用。 一、要善于引导,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当导演的角色 1.布置预习时,笔者首先提出讲课时注意的步骤和重点:如《真正的英雄》一课,我要求讲课时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课题特点(短语结构)、自读提示(解决生字词)、作者简况、熟悉课文、分析课文结构、总结课文主题、注意写作方法和解决课后习题。这些步骤是教讲读课文的基本要求,但为了达到学生自己吃透课文的目的,所以一一列出供学生参考。 2.新编教材所编选的自读课文,有的晦涩难懂,激不起学生的兴趣。对于这一类文章,老师就要给学生一些精当的讲解,巧妙地引导,把学生的思维引入文章的氛围。精讲巧导,其旨在“精巧”,不可面面俱到。或讲解背景,给学生提供理解、学习的环境,或提要钩玄,给学生提供学习的方法,或概述特色,揭示作者高超的写作技艺,其结果都是要“引思入文”,达到自读的目的。 3.边读边思:在自读课文中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要训练学生以自学提示和学习重点为指导,以课后练习为思读线索,在边思边读中,逐渐养成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证明,只有根据自读课文课型的特点来授以科学的自学方法,帮助学生掌握自学规律,积累自学经验,打好自学基础,才能达到自读课文教学的理想效果。 二、读写结合,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阅读既是重要语文教学的环节,也是写作的基础,读和写具有本质的联系,主要表现在文章内容是客观事物的反映,我们对文章加以分析,就是要分析文章所反映的客观事物以及作者怎样反映客观事物,如果学生形成了阅读能力,也就形成了分析客观事物和反映客观事物的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阅读为写作提供了方法和手段,是提高学生自读能力的重要步骤。我主要做以下几方面工作: 1.编写提纲。要编好提纲学生必须先开动脑筋,集中阅读课文、分析课文的思路,理清内容的层次。我要求学生在精读的基础上认真梳理课文内容,然后分小组讨论、编写提纲,然后由各组代表发言,教师集中讲解。

初中语文课堂导入的方法和技巧范文

初中语文课堂导入的方法和技巧 铁东学校课题组姚子龙 一、导入是一门艺术 学校教育的主要任务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的成败决定着每位学生学习的效果,四十五分钟如何分配是一个充满智慧的问题,课堂导入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环节。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艺术是需要灵感的,而灵感就是苦求之后心灵火花的迸溅。所以,为了上好每节课,我们老师就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认真思考,寻找最佳方案,设计出一个漂亮而精彩的凤头——开头。只有这样上课一开始,学生才能紧紧地被你吸引住,很快进入角色,跟上思维,就能为顺利轻松地完成教与学的任务打好基础。 二、导入的思考 (一)、学生厌学的原因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每节课的导入环节是否成功不仅决定着本节课的成败,而且影响着学生对本科目的好恶程度。多少年来,我们许多同仁都以为课堂导入可有可无,应全力投身于课堂的主体部分,甚至认为一开始就涉及重点难点问题,这样更直接、更省时。殊不知长此以往会适得其反,导致学生厌烦甚至害怕本科目,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到原因有三:一、课间十分钟学生没有休息好,还未完全从上节课的内容中走出来。新的一课又要开始了头脑思维还没有调整过来;二、学生对本科目上一节课的内容还有些遗忘,我们直截了当就开始授课,而且直奔主题,缺乏知识的衔接;三:有些篇目

较枯燥,如果没有精彩的导入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根本无法投入课堂之中,学习效果自然会很差。因此,课前导入尤其重要,更需要我们授课者太多的智慧来设计它。 (二)、导入遵循的原则 如何导入,有何技巧,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有以下几点是我们必须遵循而且必须做到的:一、课堂教学导入,一定要根据既定的教学目标来精心设计导语,与教学目标无关的不要加上去,不要使导语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二、导语要紧扣教学内容。导语的设计要从教学内容出发,有的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的是教学内容的必要补充。三、设计导语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要具有启发性。精彩适当的导语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所以导语的设计要考虑到学生的生活经历,知识层累,生理心理发展特点等。 四、导语的设计要因课型而异。导语的设计要因课型的不同而变化,对于新授课,要采用温故而知新来架桥铺路;讲授课则要注意前后照应、承上启下;复习课要注意分析比较、归纳总结。其次,导语的设计一定要具有新颖性、趣味性。导语的设计要短小精悍,一般两三分钟就要转入正题。时间过长就会喧宾夺主。导语的设计还要灵活多样这样就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导入的方法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们作为授课者要让学生喜欢上我们的课,要让学生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我们每次上课都要给他们新的感觉,所以每堂课的开头非常重要。我们要用自己丰厚的知识积淀

初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有效性

初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有效性 石家营中学侯文智 人们常说:“科学求真,艺术求美”,当然,它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可是,语文教学却是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结合。所以,教学法一方面以科学做基础,一方面又不能不用艺术做方法。"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可以说,教学的形式与方法是教学的两翼,两者缺一不可,成功的教学必然是方法的科学性和形式的艺术性的完美结合。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本形式,是学生获取信息、锻炼多种能力和养成一定思想观念的重要渠道。在语文教学中,要以科学做基础,以艺术做方法,要实现用最少的时间使学生获得最大的进步与发展,中学有效教学改革必然面对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使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积极有效的学习,已成为当前语文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向。 一、语文有效教学三维目标的全面化 语文新课标提出的“三维目标”构建了一个全面育人的框架。它是语文教学活动的灵魂,教学目标对语文教学过程具有导向、调控、激励和评价功效。让学生的智慧、潜能和好奇心最大程度的处于激活状态。语文教师对教学目标的理解与把握越好,并在课堂教学中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就能最大限度地减少随意性、盲目性、模糊性,提高语文教学的方向性、针对性、有效性。完整的三维教学目标制定过程中,首先要根据新课程整体把握,统筹安排,制定出学年、学期总目标和单元教学目标,并把它们分解到每一课中,形成科学合理的“目标群”。使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能够既掌握了知识与技能,还学会了方法,增加了体验,同时还培养了情感态度价值观。 二、语文有效教学内容的精炼化 有效教学要求语文教师要深入研究新的教学理念,做到精炼有度,

认真钻研教材,抓住重点、难点和疑点。掌握应学语文教材与已学、待学教材的联系,熟悉学生对相关语文知识的掌握情况,了解所教班级的群体特点和所教学生的个性特点、思维能力差异、思维特点等,做到有的放矢。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讲求形象、生动、精练、幽默、富有启发性,这样就能有效地激发学习动机。学生有了正确的学习动机,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就能够集中精力,坚韧不拔地探索下去,并能克服学习中的重重困难。 三、语文有效教学过程的情感化 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首先让学生在心里上舒适、愉快,让学生在舒适、愉快的情境中探索、思考、理解,把教学要求转化成学生自己的学习目标,帮助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学习,鼓励质疑问难,发表不同意见,形成师生“互动流”,并注重情感投入,要多对学生微笑,多点头对学生肯定。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效果。让他们感到自己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能够积极主动的去探究,自觉的形成学习的能力,同所有的同学一道去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个体同整体形成一种和谐的统一体,从思想上重视课堂活动,对课堂产生情感依赖。 四、语文有效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语文有效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就是让语文教师在选用教学方法时,首先要把握语文教学目的和任务,要选择和运用与语文教学目的和任务相适应的能够实现语文教学目的和任务的教学方法。例如:传授新的知识时,要充分发挥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的效用。其次,语文教学方法的选择还要把握好不同语文教学内容的不同的性质和特点,把握好每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例如:议论文多采用讲授法,而重在过程探索性的知识内容则采用多媒体演示与讲解相结合的方法。 有的教学方法虽好,但不是所有方法都能取得最佳效果。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发挥自身优势,把握好自身对各种教学法驾驭的能力,选用

初中语文教学心得体会共计5篇范文

初中语文教学心得体会共计5篇范文 篇一:初中语文教学经验与心得体会共二十六篇 第一篇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 新课程要求一线的教师更新教育理念,这个要求对特别注重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语文学科具有重要价值,并且可以使语文教学更科学更合理,为语文教学行为提供了一个适合学生发展、适应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大舞台。结合新课程中的新理念,对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的一些普遍行为,有必要进行反思,以便对新课程新理念认识得更为深刻。 首先,对德育渗透的贯彻不到位。语文是综合性最强的一门人文学科。通过教学不仅要求学生获得语文知识,而且更要达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目的。但在我们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往往偏重于对语文知识的传授,对句子的理解分析,修辞方式的运用等等,而忽视了语文的教育功能;文章所传达的思想,精神、人生观、心理状态等,以及对于学生应该从中借鉴什么,学习什么、批判什么。新课程“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核心理念,为教师的教学行为提出更高要求,尤其更强调“育人为本”的教育观念。这就

要求语文教师让学生在课堂上不仅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在成长中如何以健康的心态面对人生的种种挑战。 其次,弱化写作环节。虽然在此之前我们经常倡导创新作文,也强调作文在教学中的份量,但在实际行为中,我们很多教师只在作文课堂上进行写作教学,造成了学生为学作而写作,没有对学生的写作进行日常化系统化教学,使大部分同学的作文空洞而缺少感动,有的只是优美词语的堆砌或是干巴巴的叙事。新课程强调“以人为本”,我们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感悟生活,随时写,及时写,让学生情不自禁的、发自内心的、主动而积极地渴望去抒写。日积月累的写作,何愁作文课写不出好作文? 最后,考试分析过于简单。教学中,我们往往考试过后只是简单的评讲试卷,关注正确答案是怎么样的,忽视了系统的考试分析环节,考试分析应当涉及的主要内容大致包括这样几个方面:试题特点,学生答题情况,反思与对策。这就需要教师肯下工夫去研究,去发现,才能有所提高。 第二篇 初中语文教学心得

古汉语语法、词性

语法词性 词分虚词、实词两类。 实词有: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 虚词有: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 名词 一、名词的意义:表示人或事物名称的词叫名词。 二、名词的分类 (一)表示人:老师、学生、作家、工人、鲁迅 (二)具体事物:天、地、花、草、天空、海洋 (三)抽象概念:方法、科学、法律、事业 (四)处所:北京、青岛、黄河、长江、三味书屋 (五)方位:东、西、南、北、上、下、前、后、左、右、里、外、内、中、间、旁、以前、以南、之下、之后、东边、西面、里头。 (六)时间:早晨、正午、晚上、半夜、上午、白天、夏天、立秋、今天、星期二 动词 一、动词的定义: 表示人或者事物的动作行为、发展变化、心理活动等意义的词叫动词。 二、动词的分类: 1.动作行为:穿、跳、走、纪念、朗诵。 2.存在变化:有、增加、缩小、扩大、发生. 3.心理活动:想、懊悔、喜欢、担心。 4.可能意愿:应该、应当、能够、愿意、必须、敢、肯、会、能、要、可以。 5.趋向:上、下、来、去、上去、下去、进来、进去、起来、上来。 6.判断:是、就是、正是 7.使令:使、让、派、请、叫、要求、命令、推举、允许、鼓动、鼓励。 形容词 一、形容词的定义: 表示事物的形状、性质或状态的词叫形容词。 二、形容词的分类: 1.形状:大、小、高、圆、长、短、高大、肥胖 2.性质:好、坏、镇定、勇敢、乐观、伟大、优秀 3.状态:愉快、慌张、急躁、迅速、朦胧、桔红 数词 一、数词的意义;表示数目的词叫数词。 二、数词的分类 1.基数(确数)一、二、千、万、亿 2.序数:第一、三掇、三年级、六楼、初五、老三. 3.分数:三分之一、九成 4.倍数:三倍、十倍、翻一番 5.概数:十几个、十余人、三十多岁、两三个、成千上万、很多人 量词 一、量词的意义:表示人、事物或行为的单位的词。 二、量词的分类 l_名量(表示人或事物单位的词) (l)个体:个、位、尺、只、台、条 (2)集体:批、帮、群、套、双、副、对、类

对“部编本”初中语文自读课文教学的思考与创新--以人教版(2016版)七年级语文为例22

对“部编本”初中语文自读课文教学的思考与创新 -以人教版(2016版)七年级语文为例 摘要:本文通过对“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简介,阅读教学在语文整体教学的重要性,自读精读与课外阅读的关系等方面的叙述,提出自读课文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问题和对“部编本”初中语文自读课文教学的思考,为提高学生综合素养打好基础。 一、关于“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 “部编本”即由教育部直接组织编写的教材,自2016年秋季入学的初中一年学生开始使用,主要应用在文科领域有语文、德育和历史。由于目前的语文教材版本很多并且这些教材编制水平和内容参差不齐,为使语文教材达到示范教学作用,特编写“部编本”教材取代之前使用的人教版,其他版本现也根据“部编本”做出调整修订后与“部编本”一同投入使用。由于语文学科的综合性和语言素养性,公众对语文教材的选取喧嚣尘上,不可置否一本好的教材对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文学修养的发展是十分有利的,而“部编本”七年级语文课本与之前人教版本相比,从整体讲更加注重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从教材本身来看,“部编本”的确有其特点和优秀的部分,“部编本”教材更好地体现出接地气和时代性等特点。首先,阅读和写作相互融合,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学习性,让学生学了就能用,读了就能写。其次,经典文章回归教材,优秀文章经过岁月的细磨过历史沉淀的在当代更有魅力其中学校应当多组织学习座谈会,将“部编本”的要求和教学细节教学方法进行传达和教育,使老师们精准把握全面学习。再次,更加注重提高学生知识的实践性,不仅让学生在试卷中流畅表达更能在生活中灵活运用语文知识。这需要教师更加注重课堂阅读的剖析和讲授与学生课下自由阅读的支持与引导。最后,教材更加精简,教学中更注重阅读的感受,更能领会经典文章的魅力 二、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语文科目是大课,占有分值高,是初中生最为重要的学科之一,而阅读考验的是整体语文思维和语文水平,是语文教学中的中点和难点之一。阅读题型丰富,包含内容很多:现代文阅读、古诗词阅读等等, 而且阅读题在语文考试中所占分值也比较多,这也是学生最难把握的部分。因此,我们教师必须培养学生的文学素质,使学生能够有效地进行阅读,理解文章的主题,得到分数。阅读不仅可以拓展知识面,丰沛思想,增进思辨能力,还可以促进学生自我成长,提升思想境界。阅读思想是贯穿整个语文的中心思想,阅读教学便更是整个语文教学中的核心教学,学生的阅读水平是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体现。近些年教育部门更是明确提出增加对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视程度,将考察学生阅读能力列为重要内容。 三、自读与精读、课外阅读的关系 “精读”主要指课内阅读,即由老师带领精准分析教学。“自读”主要指课文中化星号允许学生自行学习的阅读,即教师带领导读甚至直接忽略教学。课外阅读指学生在课本以外教学材料的阅读,主要分为教师安排的阅读作业和自由阅读。 初中语文阅读是课内“精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个环节相辅相成的,自读、精读、课外读循环交替,才能做好语文阅读训练。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对语文阅读有这样的言论:就阅读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自读与课外读是补充;但是就阅读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自读与课外读是应用,学生在校学习时,须在课本或选文以外阅读别的书籍……但如果只注重精读,而忽略了自读与课外读,功夫便只做了一半。因此如果只重课内阅读教学,只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几种常见的导入法

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首要环节,教师本着一定的教学目标,根据教材具体特点,精心设计一小段(三至五分钟不等)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引,以引起学生注意,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呈现出一种积极的状态,为授课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现介绍几种常见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导入方法。 一、开门见山导入 分析课题导入即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分析题目的意思来领会题意和文意。如讲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开始把课题写在黑板上,引导学生析题:题目交待了几个地点?学生会很快找到答案:两个地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之后继续让学生思考:这两个地点告诉我们什么信息?“从……到……”揭示的是作者记叙两个地点的生活。待学生分析出来后就可以顺势引入:“童年是记忆中最美好的画卷,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们将与鲁迅一起重温童年的生活。现在同学们翻开课本速读课文,思考鲁迅先生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态度是什么呢?”试着用一个字概括。 从介绍作者入手导入新课,由作者到作品,顺理成章,引入自然。如《社戏》一课可以这样导入:在中国现代文学史这块星空里,有一颗光彩夺目的巨星,他就是大家所熟知的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文学家鲁迅先生。《社戏》是鲁迅1922年写的一篇短篇小说,作品以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依据,用第一人称写看社戏的经过,表达了作者对少年时代生活的怀念,特别是对农家小朋友诚挚情谊的眷恋,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时代背景导入 这是常用的导入法。有的课文需要了解它的时代背景和写作缘由,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写作方法。如讲《海燕》时,首先介绍高尔基在创作时,整个俄国都笼罩在沙俄专制统治下的白色恐怖中,进而理解作者为什么采用象征手法的隐晦方式,领会“海燕”的真正象征意义和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样对于课文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了。 三、设置悬念导入 设置悬念,就是故弄悬虚。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如《被压扁的沙子》这篇课文就可以采用此法导入。“沙子已经够细了,为什么还要压扁呢?欲知原委如何,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学生们就带着好奇心和求知欲认真学习本文了。再如:在教学《藤野先生》时,可以设计这样一个导入:1937年11月17日,在日本一个偏僻的乡村诊所里,来了不速之客——两位中国记者。他们递给一位苍老的医生一份报纸,报纸头版头条刊登了“鲁迅先生逝世”的内容。老人抬眼看时,两眼发直,拼命摇头,不肯相信,而后潸然泪下。你们知道这个老人是谁吗?他为何有这种反应?这样一来,学生的热情一下子高涨了,急不可待要进入课文的学习。 四、创设情境导入

初中语文古汉语语法知识

初中语文古汉语语法知识 初中语文古汉语语法知识 一、词类活用 在古汉语里,某些词,主要是实词,可以按照一定的习惯灵活运用,在语句中临时改变它的功能,即原来的词性。这种现象就是词类活用,常见的现象有: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作状语,名词、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动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或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数词活用为动词,数词的使动等等。内环式高粘度泵 1、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即这个词本是名词,在语境义中作动词使用。 (1)一狼洞其中(《狼》)中“洞”本是名词,在这里活用为动词“打洞”。 (2)不能名其一处(《口技》)中“名”带宾语“其一处”,活用做动词“说出”。nyp内环式高粘度泵 (3)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中“宾客”原为名词,这里活用为动词,意为“以宾客之礼相待”,可以翻译为“把他的父亲当作宾客招待”。(意动用法) 2、形容词用作动词:原本词性为形容词,由于语言环境的不同词形发生改变充当动词使用。NYP转子泵 (1)香远益清(《爱莲说》)中“远”原是形容词,在这里充当“香”的谓语,用作动词,远播之意。 (2)亲贤臣,远小人(《出师表》)中的“亲”“远”都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后面带宾语“贤臣”和“小人”,翻译为“亲近”和“远离”。 (3)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苦”、“劳”、“饿”都是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当作“使……苦”,“使……劳”、“使……饿”讲,属于形容词的使动用法。高粘度齿轮泵 3、形容词用作名词:原本词性为形容词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充当名词使用。 (1)此皆良实(《出师表》)中“良实”原为形容词,在这里充当判断句主语“此”的宾语,活用为名词,善良老实的人之意。LC型罗茨泵 (2)帝感其诚(《愚公移山》)中“诚”原为形容词在这里作动词“感”的宾语,活用为名词,诚心之意。NYP高粘度泵安装尺寸 (3)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岳阳楼记》)中“废”原为形容词这里作“兴”的宾语,活用为名词,这里作荒废的事情讲。CYB系列稠油齿轮泵 4、动词活用为名词:原本为动词由于语言环境的改变,临时充当名词使用,词形发生变化。(1)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愚公移山》)中“疑”原为动词,现在充当动词“献”的宾语,活用为名词,疑问之意。CYB稠油泵 (2)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中“述”本是动词“记述”,这里活用为名词“记述的文字”讲。 5、名词作状语:名词在现代汉语中一般不用在动词前面作状语,但在古汉语中有一些名词用在动词的前面充当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方式、地点、所用的工具。燃烧器油泵 (1)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技》)中“手”为名词,用在动词“拍”的前面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用手”之意。 (2)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陈涉世家》)中“狐”为名词,和“鸣”一起用在动词“呼”的前面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像狐狸鸣叫那样大呼”之意。ZZR重渣油燃烧器油泵

浅析初中语文自读课文教学

浅析初中语文自读课文教学 发表时间:2011-05-23T10:33:14.170Z 来源:《现代教育科研论坛》2011年第4期供稿作者:郝君[导读] 精心设计自学提纲。提纲要根据同类体裁课文的规律性知识,体现单元教学的目的和要求。郝君(武安市北安庄乡中学河北武安 056300) 1.初中语文自读课文的意义 中学语文新大纲要求,集中体现了新形势下的教育思想。新大纲鲜明地体现了“轻语文知识,重语文能力”;将阅读与积累提到了应有的地位,突出了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教材安排上除讲读课文以外,还设计了自读和课外自读两部分课文。讲读和自读体现的是“知”和“行”的两面。讲读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是“知”。自读则是学后应用的过程,即“行”。自读的讲是为了不讲自会,教是为了不教自懂。讲读为自读提供方法和技能,而自读则检验和巩固讲读时教师传授的语文学习技能。自读与讲读两者相辅相成,浑然一体,构成语文单元教学的基础环节,体现单元教学的整体性、系统性。因此,自读课文的意义即是辅助讲读,促成学生能力提升。 2.初中语文自读课文的现状 由于一些教师或者习惯于传统的单篇教法,或者由于对修订初中语文教材的编排意图理解不透彻,因而导致了一些教师创新理念不够,教材改革及培养目标不明,以致因循守旧,不分讲读课或自读课,只要时间允许就一概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讲读课满堂灌,自读课亦满堂灌。这一教学模式强调教师主动传授,学生被动接受,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也忽略了学生的能力培养。另外一些老师对自读课就干脆撒手放开,不组织、不引导、不检查效果。有自学能力的学生或许可以提出疑难问题,而绝大多数学生则漫无目的,根本达不到教学要求,自学能力的培养更无从谈起。 3.改进初中语文自读课文的现状 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最早提出了“举一反三”的教学原则。教师要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语文单元教学的讲读与自读,完整地体现了我国传统的教学理论和原则。讲读就是举一,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获取知识的方法。自读就是反三,即运用教师教给的方法和规律,在学习中实践运用。自读课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自读课教学,或者用讲读课代自读课,不但违反教学基本规律,而且也不利于主体作用的发挥。 自读课的常规要求必须常抓不懈,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常规要求包括:①预习课文,熟练地使用工具书,排除字词障碍。借助注释了解作者生平简况及课文背景。②标出课文节次,划分段落层次,简要概括段落大意。③分析各段之间的联系,在阅读自读提示的基础上,初步归纳中心思想。④画出能表达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的词、句、段,反复诵读自认为写得出色的语段,并学会点评和眉批。 ⑤列出不理解的疑难问题。常规要求每节课都要强调,并注意按照层次序列加以落实。自学习惯的培养有一个渐进的过程,教师应加强指导检查,刚开始不宜粗放,宁慢勿快,以后逐步加快节奏。 精心设计自学提纲。提纲要根据同类体裁课文的规律性知识,体现单元教学的目的和要求。既要突出单篇课文的重点,又要兼顾知识的覆盖面及纵横联系,便于学生思考,鼓励学生自我质疑。自读提纲力求有梯度,兼顾知识和能力两方面因素。答案尽可能具体单一,便于消化理解。考虑到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自学能力存在一定差异,初学列自读提纲或处理较难的自读课文,教师应做好示范。示范要定准基点,面向多数中等学生,程度较好的学生可以拓宽加深内容,基础差的学生要进行个别辅导。 及时解决学生在自读中的疑难问题。自读课是让学生运用讲读课学来的知识和初步培养起来的能力进行自学实践。起步阶段教师的辅导尤为重要。辅导的形式与方法是灵活多样的。①启发式,在对课文进行讲解时,可以启发学生联系文章的写作背景来具体理解其在当时的建构意义。②诱导式,如一个词语的解释,一段文句的理解,不要仅仅告诉学生一个答案,最好诱导他们联系上下文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领悟。③点拨式,比如学生在自读时,对文章的写作手法的运用,教师可以引导其开展知识拓展型研究性学习。教师的辅导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带有普遍性的疑难问题上,对程度好的学生轻拨,对基础差的学生重敲。 做好自读课的总结工作,对检查自学效果,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大有益处。总结可以从两方面进行:①检查效果。但要注意防止走过场,流于形式。检查的方式可以是提问质疑,也可以是书面练习,还可以是收阅笔记。②交流自学体会。可分组座谈,也可以选择不同类型的几位学生全班交流。通过谈体会,互相启发,取长补短,特别是那些在自学中尝到甜头,收益较大的同学的切身感受,对其他同学将产生激励作用。教师应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作评价性的小结肯定成绩,指出不足,多加鼓励。 当然,“教无定式,学无定法。”自读课的教学,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我想,所有的认识和策略都会有共通之处,那就是,在遵照教学规律和原则的前提下,进行大胆探索和试验,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完善,使自读课教学更科学,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促进单元教学水平的提高。

初中语文语法知识3(句子成分练习题汇编)[1]

初中语文语法知识3——句子成分划分练习题汇编 一、把下面各词填入下表: 校园繁忙北京积蓄三万豁亮诚实中间哪里瞻仰战场颓唐 夜晚二分之一斤朵驾驶那里自己坚固起来大伙政治希望 二、用“‖”划开主谓语: (1)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2)在一天夜里,他被一陈尖叫声惊醒了。 (3)纽约市通常辉煌通明的帝国大厦今晚熄灭了灯光。 (4)袁隆平视为生命的四分田地,在一个星期天的早晨,还是被那些造反派扫荡一空。 (5)在这样的年月里,我家通年没吃过白米。 (6)他花了三十多年的时间,留意观察日、月以及各行星的运动。 (7)我们的祖国给科学开辟了广阔的前途。 (8)她教给了我生活的知识和革命的道理。 (9)我们中华民族有悠久的历史和优秀的文化传统。 (10)这支部队的先头连就匆匆占领了汽车路边一个很低的光光的小山冈。 (1 三、选择题: 1、结构上全是动宾短语的一组是:() A、纯洁高尚全面衡量热烈响应热切希望 B、灿烂异彩重放光明热情鼓励放射光芒 C、分析成分巩固胜利战胜敌人散发香气 D、感觉良好完全彻底修饰限制搭配适当 2、主谓短语充当谓语的一项是:() A、他身材高大。 B、他的身材高大。 C、他有高大的身材。 D、身材高大的就是他。 3、选出对下边句子成分分析正确的一项。() 十几年来,延安机场上送行的情景时时出现在眼前。 A、这个句子的主语中心语是“情景”,谓语中心语是“出现”,宾语是“在眼前”。 B、这个句子的主语中心语是“延安机场”,谓语中心语是“出现”,补语是“在眼前”。 C、这个句子的主语中心语是“情景”,谓语中心语是“出现”,补语是“在眼前”。 D、这个句子的主语是“十几年来”,谓语是“延安机场送行的情景常常出现在眼前”。 4、下面的词语,从词性上看,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研究报告 【内容提要】 省规划课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研究》探索了新课改理念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教学策略方法等。文中先从几方面列举了教师就不太注重学生阅读的现象,然后主要采取各种研究方法通过学习、实践、分析,依据理论,聚焦课堂,提出了有效阅读的教学策略。近一年的研究实践,促进了师生的和谐发展,有效阅读促进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同时教师也提高了自身的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 【关键词】阅读教学有效研究 市教研室孔令娟等老师申报的课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研究》,2 011年经省教研室审评,被批准为省规划课题。经过一年多的实践探索,取得一定研究效果。现总结如下: 课题负责人:孔令娟执笔人:张爱敏 课题组成员:董红艳冯伟力蔡玉清田联合胡长英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研究》研究报告 济源市梨林一中张爱敏 一、课题提出的缘由 课堂就是教师耕耘的田园。谁不想让自己的田园长满翠绿和硕果?谁不希望自己的田园充满芬芳和清香?当田园枝头挂满了累累的丰收果实的时候,那会是一副怎样喜人的风景啊!但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事实,却往往让我们感到现实的苦涩,感到耕耘的辛苦和收获的失落。 综观我们的教学,课堂中存在的有效性缺失,严重抑制了课堂教学功能的整体实现。这样的教学表面上看,占满了课堂教学的所有时间,教师也感到尽心尽力了,但从学生学习的效能来看,这样的教学恰恰是低效教学。作为有效教学,就必须把学生的进步与发展作为教学的首要目标,以关注教学效益与质量的方法,更要求教师把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果统一起来。为此我们不禁自问:到底怎样才能做到有效的教学?怎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据此,我们提出了“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这一课题方案,希望通过研究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有效教学”主要是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里-D-鲍里奇基提出的一项教学实验,他在《有效教学方法》中表明,“有效”主要是指教师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换而言之,教学有没有效益,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