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基于文化强国战略下民俗体育文化现代化的研究_潘桃铃

基于文化强国战略下民俗体育文化现代化的研究_潘桃铃

基于文化强国战略下民俗体育文化现代化的研究_潘桃铃
基于文化强国战略下民俗体育文化现代化的研究_潘桃铃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在《决定》中首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奋斗目标,明确提出建设以“科学发展”为主题的社会主义新型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以人本主义为核心的新文化。当前,我国民俗体育文化日渐衰微,许多优秀的民俗体育项目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很好地传承。中央提出建设文化强国的重大决策,无疑为我国民俗体育文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现代化提供了契机。民俗体育文化和文化强国建设相结合,既是文化强国建设所必需,也是民俗体育文化生存、发展的需要,更为民俗体育的现代化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一、现代化与中国

现化化作为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原创性产物,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逐渐成为国际社会科学领域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世界现代化大致可分为两大阶段:第一次现代化和第二次现代化。第一次现代化主要以工业文明为标志,主要的现代化研究理论有1960年在日本召开的一次国际会议上提

出的现代化的八项标准:第一,人口相对高度集中于城市之中,城市日益成为社会生活的中心;第二,较高程度地使用非生物能源,商品流通和服务设施的增长;第三,社会成员大辐度地互相交流,以及这些成员对经济和政治事务的广泛参与;第四,公社性和世袭性集团的普遍瓦解,通过这种瓦解在社会中造成更大的个人社会流动性和更加多样化的个人活动领域;第五,通过个人对其环境的世俗性和日益科学化的选择,广泛普及文化知识;第六,一个不断扩展并充满渗透性的大众传播系统;第七,大规模制度的存在,如政府、商业和工业等,在这些制度中科层管理组织不断成长;第八,在一个单元(如国家)控制下的大量人口不断趋向统一,在一些单元(如国际关系)控制之下的日益增长的互相影响[1]。从上可知,这时的学界对于现代化的认识仅是对已实现现代化的发达资本主义的分析,停留在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器物层面,而较少考虑各国的差异和

“人”这一主体的价值。更有西方学者指出,现代化是“西欧和北美产生的制度和价值观念从十七世纪以后向欧洲其他地区的传播过程,十八世纪至二十世纪向世界其他地区的传播过程”[2]。即现代化就是西化。第二次现代化主要以知识文明、生态文明为标志,主要的现代化理论研究有著名的现代化理论

收稿日期:2014-01-16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编号:12CTY014)作者简介:潘桃铃(1988-),男,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民俗民族传统体育研究,E-mail :pantaoling1988@https://www.wendangku.net/doc/817553942.html,.通信作者:李先长(1973-),男,副教授,主要从事民俗传统体育研究,E-mail :262371853@https://www.wendangku.net/doc/817553942.html,.

文章编号:2095-3046

(2014)04-0117-04DOI :10.13265/j.cnki.jxlgdxxb.2014.04.026

基于文化强国战略下民俗体育文化现代化的研究

潘桃铃,

李先长,洪伦

(江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南昌330022)

要:通过对现代化、文化强国战略和民俗体育文化进行分析,认为民俗体育文化的现代化是

我国民俗体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民俗体育文化的现代化有利于文化强国建设,有利于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全局发展。广大的民俗体育工作者应该端正认识,提高文化自觉,增强民俗体育文化的自信力;充分利用国际和国内的良好环境,深挖民俗体育文化的意义,丰富民俗体育文化的内涵;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传播民俗体育文化,发展民俗体育文化产业,进行文化输出,为我国民俗体育文化现代化及文化强国建设作贡献。

关键词:文化强国;民俗体育文化;现代化;文化传承;民族文化中图分类号:G80;K890

文献标志码:A

江西理工大学学报

JournalofJiangxi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

第35卷第4期

2014年8月

Vol.35,No.4Aug.

2014

家布莱克教授所指,“现代化是传统的制度和价值观念在功能上对现代性的要求不断适应的过程。”[3]换言之,从传统的内部也可以生成现代化,这从根本上否定了现代化就是西化。现代化的外延极其宽泛且较抽象,现代化的内涵至今尚无统一认识。

现代化是一个伟大的全球性变革过程,是人类发展不可逆转的趋势。我国早在19世纪中期就开始了现代化的探索,但由于经济、政治和军事等方面的原因,一直未能真正式启动现代化的建设。直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我国才开始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建设。1975年1月13日周恩来总理在《四届人大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在本世纪内,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国民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由此揭开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序幕。虽然这次现代化建设的探索在理论上效仿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实践中照搬苏联的经验,在现代化建设中出现了一些偏差,但是对于认识现代化、如何建设现代化意义重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总结二十年来党和国家的若干历史问题,做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来,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战略决策,使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步入崭新的时代。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也出现了诸多有意义的现代化研究成果。如有学者指出,“现代化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科学技术和革命的影响下,经济、社会、文化、习惯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等方面发生重要变化的过程。”[4]

现代化是本世纪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目标,不仅要经济、科技的发展,更要文化的繁荣发展。文化强国战略的提出,是对现代化内涵的补充和优化。民俗体育文化作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要为我国文化的繁荣发展服务,更要为我国的现代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因此,民俗体育文化应该在文化战略的背景下实现现代化。

二、文化强国战略、民俗体育文化和现代化之间的辩证关系

(一)文化强国战略和民俗体育文化之间的关系

1.文化强国战略为民俗体育文化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决定》提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5]。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型文化的主旋律。科学发展的核心是以科学的思想,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和时代化为指导的。文化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文化变迁是必然的。民俗体育文化是我国五千年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广大民众所享用,其发展情况直接影响文化强国的构建。《决定》为我国的民俗体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指明了方向,即走时代化、大众化、现代化的变迁之路。

2.民俗体育文化的发展有助于弘扬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精神的家园。一个没有物质文明的国家是贫穷的,一个没有精神文明的国家是空虚的。民俗体育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强国的重要标志。它植根于我国各民族文化的土壤中,具有丰富的内涵。如舞龙活动,展示了炎黄子孙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培养和增强了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再如傣族的狮子舞,展现出少数民族同胞勤劳、纯朴的风貌。因此,民俗体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有助于我国文化强国建设,有利于民族文化输出,有利于提高民族凝聚力,增强民族的文化自信。正如鲁迅先生所言,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3.民俗体育文化的发展有利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我国的民俗体育文化自古以来都具有教育和规范的功能,在民俗体育活动中有特定的规则、仪式和道德原则。人们通过参与民俗体育活动,学习这些道德原则,即使在当下亦不乏其重要意义,如尊老爱幼、邻里和谐、团结奋斗等。《决定》提出要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的根本要求,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宣传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评选表彰道德模范,学习宣传先进典型,引导人民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在全社会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5]。当下,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一些社会成员人生观、价值观扭曲。加强民俗体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有利于改善

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14年8月118

民众的道德现状,促进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二)民俗体育文化和现代化之间的关系

1.民俗体育文化和现代化不是绝对对立的

民俗体育文化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并不总是和现代化相冲突的。民俗体育文化对现代化发展的作用一般可分为三种:一是有利于现代化发展的;二是对现代化发展既无利也无害的;三是对现代化发展起阻碍作用的。对于第一种民俗体育文化无疑应该发扬光大,对第二种民俗体育文化保留也无妨,但对于第三种民俗体育文化则必须也应该加以改造。改造并不是在一张空白的纸上进行,而是在以前的基础上进行的。因为在现实社会里,找不到绝对现代化的事物,也找不到绝对传统的事物。割裂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关系是不可取的,任何文化必有传统,现代化是成长于传统的现代化[6]。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并不是使用现代理性去消灭传统文化,而是允许传统文化纳入到国家现代文化中去。

2.现代化的发展依赖于民俗体育文化的发展

现代化的建设是全方位的,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和军事等诸多方面,包含器物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现代化的发展依靠内源发展,即以人为本。基于人民的文化本性是从内部形成的,是满足人民的实际需要和渴求来为人们服务的。同时,现代化还应包涵城乡区域的协调发展。民俗体育文化源于民间尤其是农村,是为广大民众服务,由民众传承的文化。它深深地影响人的身体素质和文化修为,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促进社会关系的和谐。民俗体育文化的发展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现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因此,作为精神层面的民俗体育文化发展的好坏,无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3.现代化是当下民俗体育文化传承的必然归宿

现代化作为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原创性产物,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建设的宝贵经验。实践证明,现代化是世界发展的趋势,利大于弊。现代化是本世纪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目标,也是全世界发展中国家的奋斗目标。民俗体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作为文化现代化建设的一部分,走现代化的道路是大势所趋。但也应认识到:第一,民俗体育现代化不等同于完全西化。我们不具备西方实现现代化的土壤,不能走和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一样的现代化道路。第二,现代化并不总是外来的,如日本作为后起现代化国家,根据本国的国情,实现现代化,制造了许多我们所熟知的现代化产品。因此,完全可以根据国情和民俗体育文化自身特点,使我国民俗体育现代化。在民俗体育现代化进程中,应该“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取其精华,扬长避短,走中国特色的民俗体育现代化之路。

三、文化强国战略视阈下民俗体育文化现代化的思考

(一)端正认识,提高文化自觉,增强民俗体育文化的自信力

如前所述,对于民俗体育文化、现代化和文化强国战略,尤其是民俗体育文化和现代化,需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民俗体育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服务于人民大众,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本身也存在不足,需要改进,但改造的方式和方法是多样的,不完全等于西化,而要依据本国、本民族的具体实际情况而定,高度的文化自觉不等于完全排外。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说,文化自觉只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不带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不是要“复旧”,同时也不主张“全盘西化”或“全盘他化”。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7]。在现代化的进程中,面对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化冲击,不应该逃避,也不应该妄自尊大,而应正确面对本民族文化的优点和不足,提高文化自觉意识。发自内在的自信,才是民俗体育文化现代化应有的认识和实践。

(二)深挖民俗体育文化的意义,丰富民俗体育文化的内涵

当前我国民俗体育文化的研究取得了很多有意义的成果。如有学者通过对龙舟竞渡流变的研究,认为民俗体育可与现代体育合流,走现代化的道路[8];有学者通过对某海岛的民俗体育资源进行调查,提出进一步开发海岛的民俗体育旅游文化资源,为当地的经济、文化、旅游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9];有学者认为现行的学校体育课程资源匮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调动不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民俗体育进入学校可以丰富学校体育教学资源,有利于青少年了解和热爱民族、民俗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同时民俗体育也可以更好的被继承和发展[10]。诚然,上述研究对于我国民俗体育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然而未建立在个案基础上深度挖掘内涵的对策,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出现了种种

第35卷第4期潘桃铃,等:基于文化强国战略下民俗体育文化现代化的研究119

不和谐的声音,致使民俗体育文化至今仍无法较好地进行传承,民俗体育文化的研究亟待改善和深入。

对于民俗体育文化的内涵不仅要深挖,更需要反思和创新。创新是所有文化变迁的基础,可分为四种:一是长时期的变异;二是发现;三是发明;四是传播或借用。发明是相对比较困难的,借用则相对简单,传播或借用是创新的最普遍形式。在文化内涵中绝大部分的因素是借用来的——

—现代社会更是如此[11]。霍布斯鲍姆在《传统的发明》一书中所研究的苏格兰褶裙很好地证明了借用是创新的普遍形式,苏格兰褶裙的发明是相当新近的,它也并非高地社会的原创的或独特的象征[12]。我国民俗体育的现代化不应仅定格于西方文化的某一形式固步自封,而应该也必须是以世界体育文化为导向的无穷无尽的创新过程。

(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传播民俗体育文化,发展民俗体育文化产业,进行文化输出

《决定》指出,要发展现代传播体系,提高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辐射力和影响力,必须加快构建技术先进、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现代传播体系。要加强党报党刊、通讯社、电台和重要出版社建设,进一步完善采编、发行、播发系统,加快数字化转型,扩大有效覆盖面。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打造国际一流媒体,提高新闻信息原创率、首发率、落地率。建立统一联动、安全可靠的国家应急广播体系,完善国家数字图书馆建设[5]。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强文化典籍整理和出版工作,推进文化典籍资源数字化。现代信息技术作为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现代化所带来的物质文明,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信息社会的来临使人类文化发生了一系列划时代的变革,推动文化的现代化和全球化。信息一体化打破了传统的知识界限,一方面,它使认识对象综合为一个整体,必须采用综合的方法才能认识;另一方面,它使不同学科之间产生了互相协作的普遍要求,以适应信息激增和频繁更新的潮流[13]。对此,发展民俗体育文化应积极面对这一趋势。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民俗体育文化中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借用网络、音像制品等进行传承和发展。既净化了网络环境,又使优秀的民俗体育文化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教育,尤其是对青少年的教化作用不可低估。民俗体育文化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有助于文化产业结构的调整,增加文化输出。然而,在传播民俗体育文化和发展民俗体育文化产业的同时,不能仅发展民俗体育项目,做一些简单的项目整理,也不能仅发展一些没有内涵的民俗体育旅游和表演。而应该将民俗体育项目的形式和内涵同步发展,形式和内涵都要抓、都要硬。只有这样,发展民俗体育文化产业才有意义,民俗体育文化才能实现现代化,才有望获得理想的输出效果。

四、结束语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向着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阔步前进。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民俗体育文化绚丽多彩,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宝贵财富。随着党的十八大的召开,民俗体育文化的现代化已成为文化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俗体育文化现代化的发展牵动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局。广大的民俗体育工作者应该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来传承发展我国的民俗体育文化,充分利用国际和国内良好的环境,使我国的民俗体育文化现代化,走向世界,为我国文化强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贡献。

参考文献:

[1]孙立平.传统与变迁[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2.

[2]国际社会科学百科全书(第6卷)[K].纽约:自由新闻出版社,

1965:324.

[3][美]西里尔·E·布莱克.比较现代化[M].杨豫,陈祖洲,译.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

[4]厉以宁.区域发展新思路[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0.

[5]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

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EB/OL].[2014-5-14].http://news.

https://www.wendangku.net/doc/817553942.html,/politics/2011-10/25/c_122197737.htm.

[6]高丙中,纳日碧力戈.现代化与民族生活方式的变迁[M].天津:天

津人民出版社,1997.

[7]费孝通.反思·对话·自觉[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7(3):15-22.

[8]胡娟.我国民俗体育的流变——

—以龙舟竞渡为例[J].体育科学,2008(4):84-96.

[9]张同宽.海岛民间民俗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对策研究——

—以舟山群岛为例[J].浙江体育科学,2011,33(4):19-22.

[10]章容.民俗体育进入学校的意义及途径研究[J].忻州师范学院

学报,2009(5):56-57.

[11][美]克莱德·M·伍兹.文化变迁[M].何瑞福,译.石家庄:河北人民

出版社,1989.

[12][英]E.霍布斯鲍姆,T.兰格.传统的发明[M].顾杭,庞冠群,译.南

京:译林出版社,2004.

[13]邴正.当代文化发展的十大趋势[J].文化研究,1994(1):59-63.

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14年8月120

中国如何迈向文化强国

一 世界历史上曾出现过许多全球意义上的强国,这体现在它们具有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能够强有力地捍卫国家利益,在跨区域甚至世界范围内显示自己的影响,并且能够率先提出和实践全球性的议题。而所有这些都需要富有创造性和远见卓识的大战略。这个大战略是体现国家使命和人类福祉、历史规定性和主动创造性相统一的愿景、制度、路径和步骤的总和,是历史视野、科学头脑、实践理性、操作智慧的高度融合,也就是大国发展战略的核心和文化实力的精髓。 在阔步走向世界的历史征程中,我们庄严承诺:中国迈向世界强国之路,是一条和平发展的道路。这与历史上凭借工业、科技和军事优势,建立跨区域乃至全球霸权,从而获得巨额资源和财富的罗马帝国、大英帝国等强国发展道路都不相同,也与源于基督教、希腊—罗马文明的西方国家的文化主流理念不同。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既有“中国特色”,又有“世界意义”;既突出自主的改革与创新,又强调各国的和平发展与合作共赢;既传承5000年中华文明所积淀的深刻智慧,又吸取近代以来大国兴衰的历史教训。其伟大战略意义在于,中国以及其他非西方大国的整体和平发展,可以不同于传统西方大国的发展模式,可以超越传统的不同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差异。因此,中国的大国发展之路,就需要有更坚定的文化自觉性,更强大的文化感染力,这样才能在全球范围内获得更广泛的认同,才能为全人类带来更大的发展机遇。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中国发展,决胜于文化自觉,决定于文化实力。 二 今天,当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之时,我国新一代领导人顺应时势,提出了振奋人心的“中国梦”。可以说,这是一种高度的文化自觉和强烈的文化自信。中国梦根植于全体中国人的文化认同,是在追求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公民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进程中形成的,它能凝聚每一个公民的理想、智慧和创造,并且让它们充分涌流。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梦这一概念便是一种独一无二的文化软实力。 当然,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还远未完成。我国自2010年成为了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与此同时,我们还没有塑造出为全世界所公认的强国形象。澳大利亚报纸曾经对我国的未来发展提出过三个疑问:什么时候才能使全球大多数国家的精英都愿意把自己的孩子送到中国来留学?什么时候才能使全球大多数人特别是年轻人更多地看中国电影、听中国音乐、读中国书籍?什么时候全球

中国文化发展战略维度分析

中国文化发展战略维度分析 一、战略目标国家文化安全与公民文化权利的双重诉求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血脉,是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和精神家园。 文化作为现代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国家软实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来源。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在中国特色现代化事业中战略地位的确立,一方面源于全球化时代维护国家文化主权和文化安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和文化影响力的需要;另一方面源于社会全面进步中对维护人民文化权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响应。 在全球范围内,文化变革与文化竞争正在成为新时代最重要的历史事件。 正如希利斯?米勒所说,全球化而今已成为文化、政治以及经济生活中许多领域里一个决定性的因素。 [2]全球化时代,国家之间的竞争,不仅体现在经济领域、政治领域和军事领域,而且也越来越多的指向文化领域,文化成为一国重要的软实力而成为综合国力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捍卫国家文化主权不仅事关文化的独立性,而且关系到一国的政治主权和独立地位。 文化主权是现代民族国家对本国文化拥有的最高权和独立权,其核心是民族文化的独立存在权和发展权。 国家文化主权的完整存在将为文化安全提供权力支持和政治保证。

[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国家硬实力得到较大提升,但文化发展的相对滞后,使国家软实力未能取得同步发展,中国人正在失去中国人之所以为中国人的中国性,即存在自性危机。 [4]相对于政治安全、经济安全、军事安全、领土安全,文化安全、意识形态安全相对隐形,但却事关重大。 这是因为文化和意识形态渗透于经济、政治、军事等领域,是国家政权、社会制度得以建立和维护的重要思想基础,从深层上影响着国民的精神和灵魂。 一个民族或国家,如果精神支柱坍塌、文化阵地丧失、意识形态失控,社会成员的价值规范就会陷入混乱,国家安全就无法保障。 [5]而面对全球化时代文化霸权主义的挑战,面对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排挤战略的挑战,中国正面临着文化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的隐忧。 从全球文化竞争的格局和态势来看,中国处于被动的不利地位,表现在中国还不是文化生产大国,参与全球文化竞争的实力不济,文化输出的能力不足;表现在面对西方国家的文化行销模式,中国尚未建立一套相应的软实力制约机制,文化竞争的反制能力薄弱。 中国应当从国家利益的高度来审视文化发展,采取有效手段保护自己的文化产品、文化价值与文化身份,坚决抵制和防范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渗透,构建中国的文化软实力。 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说今天世界上……进步再也不能以技术和生活的物质标准来衡量了。

美学 从现代化视角看中国大众审美文化

从现代化视角看中国大众审美文化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求由高到低划分为自我实现、尊重需求、社会需求、安全需求、生理需求。自我实现的需要是超越性的,对真、善、美的追求,最终塑造出完美的人格。因现实的人自身的不完整性,使具有超越性的审美体验、审美活动则成为了自我实现需要得到满足的必要途径。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作为精神层面、形而上的审美形成是有其社会历史条件和内在根据的。在原始社会,原始人类还在为自身生存与自然作斗争,这一时期还没有可能产生更高的自由的要求。只有当物质生产发展一定的程度,人类文明出现,摆脱了原始蒙昧的束缚,人类开始寻求精神文化层面的建构,此时使审美具备了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审美即是一种生存方式和体验方式必然会有作为其审美活动的对象,从宏观上讲审美对象属于审美文化,广义的审美文化在现代社会发生了分化,形成了精英审美文化和大众审美文化。大众审美文化是审美现代性在感性层面上的体现,是审美向生活渗透的历史趋势的表现。 进入9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审美文化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大众审美文化得到了“抢滩式”的发展,并逐步成为了中国审美文化中最具特色,占据主导地位的角色。这反映出,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日益要求摆脱日常生活的压力、享受生活、把握现在,为适应这种改变,文化逐渐向产业化、商品化、市场化的方向转变。这种诉追求快乐和享受的大众需求在文化上更多地表现为感性需求,这种感性需求在审美方式上表现为直接的、表层的、感官的,具有强烈的感性化、消费性;极度的通俗化、趣味化;高度的商品化、大量复制;同时又具有实用性和流行性。这种通俗化与生活化的大众审美文化将人们从枯燥呆板的生活中解救出来,消解理性的压抑,缓解生存的压力,同时在电子媒介的助推下,大众文化的形式多种多样,电视娱乐节目、商业电影、广告等使大众能够参与狂欢,与生活相融。但同时我们应该看到,大众审美文化作为感性化的审美现代性所具有的正反两面性。由于大众审美文化具有商品性、娱乐性及过分依赖媒体技术的特征导致了在审美活动中审美价值的降低,社会整体趣味降低,最终成为现代性的战利品,丧失了自己的超越品格,呈现出媚俗之态。犀利哥、凤姐等各种恶搞现象一方面满足了大众恶俗趣味,另一方面也为策划者谋取了不菲的利益。为了减少最终杜绝这种大众审美文化的下滑事态,需要相关领域研究者的重视与引导,这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还具有现实意义。反思现下的大众审美文化的低俗化偏向,寻求合理的引导之策,从文化批判的立场,

民族传统体育——舞龙舞狮及江西的舞龙文化及其特点

民族传统体育——舞龙舞狮及江西 的舞龙文化及其特点 一、民族传统体育——舞龙舞狮 舞龙(又称舞龙灯)、舞狮(又称舞狮灯或狮灯舞)是具有一千多年传承史的全国性体育民俗事象。每逢年节和重大喜庆日子,舞龙、舞狮都是主要的表演活动。所以,只要提到舞龙舞狮,人们自然会想到龙神祈雨和长龙在大街小巷穿行的情景。中华民族有“龙的传人”称誉,外国人素以“东方雄狮”形容中国。远在汉代的《春秋繁露》一书中就有关于民间舞龙风尚习俗的记述,绵延不断,传承至今,盛行不衰。现在凡有华人居住的地区,遇到喜庆节日,都会以舞龙舞狮作庆祝。所以,舞龙舞狮无疑是中华民族体育的优秀代表。 小的龙灯,一个人举着舞动。巨型龙灯有100多米长,由几十个训练有素的青壮年举起,动作协调,做出腾飞、游动、盘旋、疾驶、翻滚跃进等各种形态变化的精彩动作。伴有爆竹声。锣鼓声和民间乐曲声,在云雾氤氲之中时隐时现、忽急忽缓,煞似天穹云端遨游的巨龙。而舞狮常常伴随舞龙一起表演,历经千余年传承,今天普遍盛行于全国各地的舞狮子活动,

已发展演变成日趋成熟的风格各异的南北两大流派。舞龙、舞狮是介于舞蹈民俗与体育民俗之间的文化形态。就全国范围来说,舞龙舞狮的扮演者约有几十万之众,再就对舞龙舞狮的由衷赞赏者,为数之多更难估计。可以这样说,除去尚不懂事的孩子,所有的中国人(包括侨居各国的炎黄子孙)没有不知道舞龙、舞狮是祖国重要的民俗事象。因此说,舞龙、舞狮是中国典型的体育民俗活动之一。 二、江西的舞龙文化 江西境内舞龙源于宋代,明清走向成熟与兴盛,历经数百年经久不衰。江西舞龙种类主要有板龙、草龙、竹龙、纸龙和布龙。其中以草龙、板龙起源最早。从江西舞龙的文化特征看,表现了农耕文化;儒家“中和”思想;以及追求娱乐、祈求幸福的文化心理。“龙”为四灵之首,是中华民族的祖先以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出来的一种神物。龙在封建社会是皇帝的象征,与王权的提倡有重要关系。龙更是中华民族主要的图腾物,传说中的“龙”为虎头、蛇身、鹰爪、鹿角,系由我国远古时代各部族的动物图腾复合而成。“龙”被创造出来以后,就赋予它无穷的力量,龙可以上天入地、管理风雨,无所不能。对农耕民族来说,龙更是成了又敬又畏的一种神物,各地纷纷建起龙王

唐宋时期民俗体育文化的发展研究

唐宋时期民俗体育文化的发展研究 摘要:作为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高峰时期,唐宋两朝的社会民俗体育文化也随之繁荣发展。因为民俗体育的农耕文化和娱乐文化等特点,所以,唐宋社会文化的高度繁荣背后,有着民俗体育发展的强力支持。以下我将结合有关资料,对我国唐宋时期民俗体育文化的发展作详细的阐述。 小清新:民俗体育唐宋时期发展高峰 唐宋时期,我国古代城市文化在经济发展的支持下,也达到了较为高的发展阶段。唐代初期,分裂的国家得到了统一,人民安居乐于,中外间的交流不仅仅只是局限于政治层面,这都促进了当时城市文化的快速发展。对此,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就曾有过描述:“千车万马九衢上”。四通八达的街道,万千峥嵘的马车,使得长安一派繁荣景象。到宋朝时,城市中手工业的发展更为迅速,经济文化进一步繁荣,开封府作为都城所在,车马如流水,商业比往常更加繁荣。且人口数已经达到近百万之多,是当时中国的第一大城市,城中酒肆茶楼比比皆是,一派兴盛的气象。如此繁荣的社会经济、文化,无疑为民俗体育的繁荣创造了有利的发展条件,这也是为什么我国唐宋时期,民俗体育文化得到长足发展的主要原因。 一、我国民俗体育活动的作用 1、调节社会间关系,娱乐生活环境:作为一种独立于正规体育模式的我国民俗体育活动,他不仅仅可以促进参加者的生理和心理健康,还可以起到协调社会各阶层关系的作用。我国民俗体育的包括范围很广,其中还包含了民间游戏等娱乐活动,这一类游戏是我国先民在社会劳动之余进行自我娱乐的一种方式。因为,在千万年前的原始社会中,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人民为了获得生存的机会,不得不需要付出更多的劳动,这就使他们在精神上受到了严重的压迫。所以,他们便渐渐的创造了早期简单的游戏活动,并借其形式自我娱乐,达到心理上的平衡和满足。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人民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这为私有制占据社会主导地位创造了条件。高等阶级在社会的各个方面压迫劳动人民,使其生活更加困苦,心理上表现出的不满更加严重。所以,许多民间游戏就成为人们闲暇时相互渲泄的手段。这也间接的起了和睦社会的效果,并为社会的安定做出了巨大

考研民俗学概论笔记―钟敬文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民俗与民俗学 一、什么是民俗 1、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中下层民众所创造、想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2、“folklore”这个词是英国学者汤姆斯于1846年创立的 3、【历史上人们对“民俗”概念的狭义理解】 ①.文化遗留物说。(英国文化进化学派) ②.精神文化说。(英国民俗学会) ③.民间文学说。(美国学者厄特利和苏联学者) ④.传统文化说。(西方普遍流行) 4、【广义的“民俗”】民俗是人民大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民俗是中下层民间文化的一部分。它是民间文化中带有集体性、传承性、模式性的现象,主要以口耳相传,行为示范和心理影响的方式扩布和传承。这种社会生活文化既是一种历史文化传统,也是民众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5、【民俗事项分类】 (1)物质民俗: 是指人民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所不断重复的,带有模式性的活动,以及由这种活动所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产品形式。 (2)社会民俗:

也称社会组织及制度民俗,是指人民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它所涉及的是从个人到家庭、家族、乡里、 1 / 36 1民族、国家乃至国际社会在结合、交往过程中使用并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 (3)精神民俗: 是指在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它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与社会过程中形成的心理经验,这种经验一旦成为集体的心理习惯,并表现位特定的行为方式并世代传承,就成为精神民俗。 (4)语言民俗: 是指通过口语约定俗成、集体传承的信息交流系统。 它包括两大部分: 民俗语言与民间文学。 二、民俗学的性质与任务 1、【主要任务】是以科学的态度,对历史与当代的民俗事象,进行调查、收集、整理、描述、分析和论证,探求它的本质结构、特点与社会功能,揭示其发生、发展、传承、演变、消亡的规律,为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服务。 民俗学是一门帮助人们认识历史与文化、改造现实社会生活的人文科学。

中国的文化强国之梦

华夏文明与中国的文化强国之梦 发布时间:2013年04月19日08:46 来源:中国文化报作者:叶自成龙泉霖 我要评论 字号:【大中小】【打印】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建设文化强国的长远战略,党的十八大进 一步明确提出中国要成为文化强国的发展方向。中国梦的重要组成内容之一,就是中国的文化强国梦。如何成为真正的文化强国呢? 让我们先看看当今的文化强国——美国是如何影响世界的。 美国是当今的文化强国,美国的文化影响是通过“三片”即土豆片(麦 当劳等快餐)、影视片(好莱坞等)和电子芯片(网络、手机等)等物质文 化表现的。“三片”的网络遍布全世界,是全世界真正跨越民族和国家界限 的东西。它是美国文化的物质象征。“三片”的影响力主要依赖的是创新力、 物质力和无所不在的网络力。 美国的文化影响是通过美国先进的教育体系表现的。美国的大学吸引了 来自世界各地的人才,无论是喜欢美国还是讨厌美国,都不妨碍各国大量的政、经、文、军各界的精英把自己的人才和子女送到美国求学。 但美国文化最大的最具影响力的还是美国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美国在 全世界宣扬美国和西方世界的民主、人权、自由、基督教精神,把它们作为 人类文明的普世价值加以或软或硬地推销或强制实行。在美国的物质文化文 明和美国的教育中,都渗透了美国的民主人权自由的观念。例如在全世界无 处不在的的美国大片,大多数都表现了这样的精神;美国哈佛大学听课人数 最多的是关于正义公正的课堂。 所以,文化强国首先的和形式上的内容就是要把文化的相关产业做大做强,要有一流的教育、出版、媒体、电影、动漫、艺术等。我们必须借助先 进和强大的、能够覆盖全世界的文化艺术的网络,为全世界生产更多更新更 为各国民众喜闻乐见的文化艺术产品。但真正的文化强国是以其核心价值观 的强大影响力而称强的。

韩国“文化立国”战略及对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启示

韩国“文化立国”战略及对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启示 【关键词】韩国;“文化立国”;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启示 在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中,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其对于促进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增强一国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且越来越成为衡量一国综合实力强弱的重要指标之一。在亚洲地区,韩国首先确立了文化产业的发展战略,努力开发本国文化软实力资源,通过提升文化力提升软实力,进而提升国家综合国力。 20世纪60年代以来,以朴正熙政府为代表的韩国军政府以高度集中的管理方式,试图从传统文化里寻找现代化的力量,因此政府集中全力扶持传统文化的发展,但扶持内容只限于所谓的“高级艺术”。1986年全斗焕政府在韩国第六个经济发展五年计划当中,提出“文化的发展与国家的发展同步化”这一重要的政策目标,为“文化立国”战略的提出奠定了基础。1990年卢泰愚政府颁布了《文化发展十年规划》,提出“文化要面向全体国民”的政策理念;1993年金泳三政府出台的“文化繁荣五年计划”将文化产业的开发作为重要目标之一。1997年爆发亚洲金融危机后,金大中政府接受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紧急援助,并以此为契机,全面展开了经济、社会、文化等各领域的改革与治理。在这个过程中,韩国政府逐渐意识到文化产业蕴含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决定通过大力挖掘和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振兴濒临崩溃的国民经济,实现“文化立国”。1998年起,韩国政府出台了包括《文化产业振兴基本法》在内的“文化立国”纲领性法规,从宏观调控的角度全面统领和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立国”战略实施后,文化产业已经一跃成为韩国国内继制造业之后第二大支柱产业。 韩国从“文化立国”战略确立伊始就坚持走海外市场路线。“文化立国”战略实施后,韩国文化产品迅速在海外市场打开局面,一跃成为世界第五大文化强国,并且形成了在东亚地区风靡的“韩流”现象。同时,韩国制造业也乘势而上,将一种富有创造力、注重设计的新文化理念逐渐渗透到各个产业,制造业通过自主研发开发适合不同地区人的不同产品、利用明星效应来刺激消费,并在政府的大力扶植下积极开展国际合作等手段打造出属于自己的品牌,三星、LG以及现代汽车等著名公司已经成为亚洲乃至世界知名的品牌,韩国也逐渐摆脱以往的“制造型”国家形象,开始向“韩国创造”过渡。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 相对于韩国较为发达的文化产业,我国还处于文化产业发展的初级阶段。我们有必要通过借鉴韩国的成功经验,建立起适合中国的文化产业发展战略,以适应未来竞争日益激烈的文化产业国际竞争的需要。一、改革现有的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目前来看,我国文化产业管理制度的核心依旧是分行业管理,是一种较为松散的混合性组织架构的制度框架。我国应设立统一的文化产业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定和完善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和发展政策,制定发展预算等。同时,应在各地分别设立文化产业管理委员会的下属机构,负责管理本地的文化产业事务和落实文

民俗体育发展的现状研究

民俗体育发展的现状研究 王俊奇对皖南民俗体育的发展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指出皖南地区的黄山和婺源的旅游业发展带动了当地民俗体育的发展,当地的县、乡、村等都意识到了当地民间艺术对旅游业所带来的市场效益,并且政府组织了一些专门的调查人员,对当地的民间艺术进行了调查、收集和整理,例如仗鼓舞、抬阁、龙凤舞、麒麟舞、背新娘、目莲戏等都为旅游业增加了不少亮点,当游客在旅游参观对这些民间艺术表演都非常感兴趣,从而增加了当地的旅游业市场效益。 郎永春对孝镇的民俗文化进行调查,发现有以下几点的特点:孝镇人民在民俗体育的认识上,对其在娱乐和锻炼身体方面的功能更加认同,另外也对其能带来的经济效益、教育功能表示赞同;孝镇人民积极参与民俗体育活动,更多的是认为民俗体育活动能够锻炼身体健康,并且还能增加经济收益;传统的民俗体育活动通常是以“口授”的方式流传下来,而随着教育的普及,如今的民俗体育活动开始用文字将内容和文化记录下来;孝镇的民俗文化呈现出多样性的趋势,当地居民除了参加本地区流传下来的传统民俗体育活动,还参加符合自己兴趣爱好的民俗体育活动。不过调查发现,近几年的民俗体育活动中,参与人数有下降趋势,并且活动主体多以中老年人和妇女为主。 张国栋、刘坚等对我国的民俗体育活动的发展现状进行了总结,发现大力开展民族体育运动会能够有效促进民俗体育活动的蓬勃发展,使得各种各样的民俗体育活动得到更多的开展机会,为民俗体育活动培养了更多的人才,更带动了经济的高速发展。然而,民俗体育活动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良现象,尤其是外来文化的融入和影响,人们原来的生活习惯、民俗风情,甚至是价值观都得到了更改:农村青少年更向往大城市的生活,也对现代体育更感兴趣,传统的民俗体育活动无法让他们感兴趣,也就不会去参加民俗体育活动;而且如今农村的青年劳动力几乎都在城市里打工,民俗体育活动的开展就出现了断层现象;目前社会上浮躁的氛围,使许多人为了经济利益对一些民俗文化任意篡改,或者是胡乱编造,制造一些伪民俗文化。在当今社会中这些问题是比较突出的,而这些问题所造成的后果也是很严重的,一些传统的、优秀的民俗文化在这些伪民俗文化的肆意横行下,正在逐渐缩小和消逝着。

从文化古国、文化大国到文化强国

从文化古国、文化大国到文化强国 怎样理解当今时代文化发展的新要求、新趋势、新期待?为什么说现在到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时候?怎样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中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 文化是民族血脉中生生不息地流淌着的血液,始终是民族生存繁衍和国家繁荣发展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生命之源。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学习、领会和掌握新形势下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这一指导性文件,落实全会关于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各项举措,对于我国整个现代化大局和中华民族复兴大业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指导和部署文化体制改革,是这次全会的一个亮点。应该讲,现在是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时候了。 ■在准确把握新要求、新趋势、新期待中深化改革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之所以作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一历史性的重要决定,是因为在当前,我们要抓住和用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必须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自觉把文化繁荣发展作为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重要内容,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基本要求,进一步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为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动力、有力舆论支持、良好文化条件。 我们都知道,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重要支撑。人类社会发展史既是人类生命繁衍、财富创造的物质文明发展史,更是人类文化积累、文明传承的精神文明发展史。在今天,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

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所以,我们要准确反映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天下大势,不失时机地抓好文化体制改革,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首先,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我们要准确把握当今时代文化发展的新趋势。环顾全球,和平、发展、合作的时代潮流没有变,但世界和平与发展面临很多挑战。经济全球化继续发展,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各国经济相互依存不断加深,全球经济治理出现新变革。在这种情况下,世界各个国家各种文化的交流越来越多,对我国的文化发展和创新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此同时,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仍然存在,国际金融市场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国际和地区热点此起彼伏,气候变化、生态恶化、能源资源安全、粮食安全、重大自然灾害等全球性挑战日益突出。特别是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新情况下,国际社会发生的各种变动、各种信息已经可以通过扁平、快捷的信息传递方式,即时传到我国。在这样的情况下,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深化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在尊重世界文化发展多样性的同时,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有效应对全球发展面临的挑战,已经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必须解决的重大战略问题。 其次,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我们要准确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我们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发展仍然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与此同时,人

中国文化发展战略

中国文化的发展策略 摘要: 文化反映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演进。它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创造的积累,认识的模式,交流的媒介和行为的规范。它包括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科学技术、道德伦理、政法制度、宗教信仰、文物典章、风俗习惯、哲学美学等许多方面。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集中体现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品格。它对人类的创造力和凝聚力,对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进步起着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文化的发展不但标志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水平,也标志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综合国力和软实力强大程度。 关键词:文化,民族精神,战略,中国特色 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同志曾指出,“谁占据了文化的制高点,谁就能够更好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我们可以看到文化的重要性,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国家,拥有浓厚的文化氛围。我们的祖祖辈辈在中国大地上留下了文明的足迹,我们接受的是儒家文化的熏陶。自古中国重视文化的发展,每个时代的统治者都对文化很是重视,在21世纪的今天文化作为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被各个大国重视,并制定相关策略发张自己国家的软实力。 据我们所知,文化是人类后天的创造。文化反映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演进。它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创造的积累,认识的模式,交流的媒介和行为的规范。它包括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科学技术、道德伦理、政法制度、宗教信仰、文物典章、风俗习惯、哲学美学等许多方面。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集中体现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品格。它对人类的创造力和凝聚力,对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进步起着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文化的发展不但标志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水平,也标志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综合国力和软实力强大程度。 今天,文化的相当部分还直接表现为生产力,出现了具有极大经济价值的文化产业。文化作为软实力的重要,往往体现在它的影响上。即文化的发达程度和先进程度所产生的魅力,包括对本国和本民族所产生的凝聚力与对它国它民族所产生的吸引力。文化越发达越先进,它作为软实力的影响就越大越广泛!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强大,不独表现在经济、军事等硬实力的强大上,还需要文化作为软实力的强大。因而对发展中的中国来说,发展文化关系到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现。发展文化不仅需要战略的眼光,还需要审时度势地制定正确的文化发展战略,以求扬长避短,升优汰劣,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在当今世界的总格局中实

怎样以现代化的视角解读抗日战争-模板

怎样以现代化的视角解读抗日战争 【摘要题】抗日战争史研究 【正文】 抗日战争一直是中国近代史研究的重要对象。但是,以往人们的研究视角,更多的是集中在抗日战争对中国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影响方面,即以革命史的范式来解读这段历史。直到上世纪90年代以后,开始有人注意到抗日战争实际上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也发生过极大影响,于是,试图以现代化的范式来重新解读这段历史。(笔者所见如:王立胜的《抗日战争与中国现代化进程》,载《北京党史研究》1995年第6期;时国荣的《试论抗日战争对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影响》,载《北京党史研究》1998年第1期;袁成毅的《现代化视野中的抗日战争》,载《史林》20XX年第1期)而我认为,如果以现代化的视角来解读抗日战争历史,至少可以得出以下两种结论。 一日本的侵华战争打断了中国原有的现代化进程 有人认为:“中国的现代化本来就不是中国社会内部自身现代性积累和成熟的结果,而是对外部挑战所做出的回应。”(袁成毅:《现代化视野中的抗日战争》,《史林》20XX年第1期)仅就这点来看,近代中国与日本,现代化的最初历程是十分相似的。两个国家都是在西方列强的逼迫下开港的,而开港的结果同样是使本国的传统经济受到了巨大冲击,资本主义工业化成为了两国社会的强制导向。中国的洋务运动和日本的明治维新,就是对这一强制导向的回应。但不同的是,为了适应新的外部条件,日本很快地进行了自身调整,比较快地进入社会经济的转型时期,并且学着西方列强的样子,通过对外扩张,满足了这种转型所需的资本积累。中国却不同,洋务运动并没有带来倡导和实施者所希望的结果,现代化的进程不仅十分缓慢,而且还经常地由于外部的侵略而被迫停滞。而中日甲午战争,更拉开了两国的差距,使得两国的现代化进程发生了根本的不同。通过甲午战争,日本不仅强占了中国的台湾,还向中国索取了亿两白银的巨额赔款,这些赔款,是当时中国全年财政收入的3倍,是日本年财政收入的4倍多。中国被迫开始向西方列强大举借债,而日本却用这笔战争赔款中的一部分建立了现代化的八幡制铁厂,一部分用来发展现代教育。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日本的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在很大程度上是以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破坏为条件的。 如果说甲午战争已经表明日本的侵略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重大影

江西民俗体育文化

江西民俗体育文化 项目编号:1268SS08086 项目负责人:王俊奇 单位:南昌航空大学 2009年10月26日 本书从民俗学、民族学、人类学、文化学、哲学、宗教、教育学角度研究江西民俗体育文化。就地域民俗体育文化而言,这是一个新的尝试与开拓。这部书对江西民俗体育文化作了一个轮廓性的勾勒。既有全景式扫描,又有重点部位的特写;既有对江西民俗体育文化的基础理论研究,又力求提出应用开发的对策;既重视传统民俗体育文化的传承,又注重当代江西民俗体育文化的发展。成果共分八章,三十二节,23万余字,展开对江西民俗体育文化的系统研究。 一、江西民俗体育文化与历史、宗教、地理的关系 1、从历史文化的角度,探讨江西民俗体育的形成,从中可以看到江西民俗体育的形成主要与农耕文化、赣文化关系密切,表现出世代相袭的传承性特征,并在历史进程中糅和了多元文化,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2、为了深入研究江西民俗体育形成的宗教文化因素,主要查阅了江西四十余部县志、府志,结合民俗体育的相关史料,运用体育史学、社会学,对江西民俗体育形成的宗教文化因素进行探讨。研究表明,江西民俗体育中的舞龙、赛龙舟和傩舞与图腾崇拜有密切关系,中秋迎龙神求雨,秋醮演地戏踩高跷,重阳登高与道教又有丝连关系。 3、无论哪个民族的民俗体育,在其形成过程中都无一不受地理环境的直接影响。为进一步了解江西民俗体育文化形成的历史原因,本书对江西民俗体育文化的地理环境因素进行了探讨。研究认为:江西封闭、边缘的地理环境,造成了江西民俗体育文化自我意识、缺少开放性;另一方面,江西历史上与三苗、荆楚、吴越有紧密关系,则又使江西民俗体育文化表现出固守正统的向心性和主流性,并朝向多元融合方向发展。 二、江西舞龙与龙舟文化 1、江西境内舞龙源于宋代,明清走向成熟与兴盛,历经数百年经久不衰。江西舞龙种类主要有板龙、草龙、竹龙、纸龙和布龙,其中以草龙、板龙起源最早。从江西舞龙的文化特征看,表现的是:农耕文化;儒家“中和”思想;以及追求娱乐、祈求幸福的文化心理。 2、江西龙舟文化既传承了吴越、荆楚的传统文化,又表现了赣文化的特色。从史料记载来看,江西端午节竞龙舟约出现于晚唐时期,到明清两朝,江西竞龙舟十分盛行,花样百出,并开始趋于向娱人性方向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江西龙舟文化表现了健康向上、节日庆典和竞技项目的文化特点。 三、赣皖交界地区民俗体育文化及其比较 1、从社会文化学角度探讨赣皖边界村落“舞龙”文化的渊源,主要内容及其文化特点。研究认为:赣皖边界村落有春社、秋社两次舞龙的形式,并构成了赣皖边界地区那种动作殊形、刚柔相济,突出祈禳、驱祟、富有农耕文化特质的舞龙。 2、由于皖西南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有极其丰富的民俗体育文化。通过文献法、问卷法、走访调查等方法,对皖西南村落民俗体育旅游资源的特点及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皖西南民俗体育文化资源发展战略与思考。为皖西南民俗体育真正走向市场打开销路,真正让徽州古老的民俗体育文化在皖西南旅游事业中发挥出作用。

民俗体育

民俗体育文化了解 一、课程背景 民俗体育是全民性的、有悠久的传统历史、民族色彩和民俗文化气息浓厚的传统体育项目;各少数民族传承下来的体育运动项目;在不同历史时期,经过民族交流传入,通过消化和吸收而在民间广泛流传的民俗体育活动。由于现在的学生参加类似的活动机会很少,有的项目几乎失传,局限于我们的学校体育活动中,所以开展民俗体育活动很有意义。深受各种情况的学生的喜欢,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增强体质,锻炼意志,了解我们的民俗文化。 二、课程简介 三、课程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初步了解民俗文化有关知识,能介绍民俗活动的活动。 2.技能目标:学生通过模仿、自主练习,做出正确的民俗活动的动作技巧,完成几套简单的活动套路,学生可以自己组织3-5种活动。 3.情感目标: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具有较好的组织性、纪律性;通过练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创建互帮互学的良好学习氛围。

四、课程内容 1.了解民俗文化 2. 3. 4. 五、课程计划(约16课时,60分钟) 六、.课程实施建议 (一)指导法 1、语言法:是体育教学中运用各种形式的语言指导学生学习,达到教学要求的方法。 2、直观法:是体育教学中通过一定的直观方式,作用于人体感觉器官、引起感知的一种教学方法。 3、完整法:是从动作的开始到结束,不分部分和段落,完整、连续地进行教学和练习的方法。 4、分解法:是从掌握完整动作出发,把完整的动作按其技术结构分成几段或按身体

活动的部位分成几个部分,逐段或按部分进行教学和练习,最后完整地掌握动作的方法。 5、预防和纠正错误动作法:是教师为了防止和纠正学生在练习中出现的动作错误所采用的方法。 (二)练习法 1、游戏练习法:是以游戏的方式组织学生进行练习的方法。 2、比赛练习法:是在比赛的条件下组织学生进行练习的方法。 3、综合练习法:是根据练习任务的需要,综合运用某些练习法的特点而组成的一类练习方法。 4、循环练习法:是根据练习任务的需要选定若干练习手段,设置若干个相应的练习站(点),学生按规定顺序、路线和练习要求,

朝向民俗学的新视角

朝向民俗学的新视角 安德明 2010年3月29日—4月9日,应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民间文学研究室和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研究所的共同邀请,德国著名民俗学家和欧洲民族学家、柏林洪堡大学欧洲民族学研究所所长沃尔夫冈·卡舒巴(Wolfgang Kaschuba)教授前来北京进行学术交流,并先后在北师大和社科院举行了四场学术报告。 作为世界民俗学的发源地之一,德国在民俗研究方面具有久远的学术传统,其学术思想和相关的研究方法,曾对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的民俗学产生了深刻影响。二战之后,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德国民俗学适应社会、文化和政治等方面的新形势,研究旨趣和研究方法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其许多发展方向对于发展和壮大民俗学学科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可惜的是,近年来我国民俗学界同德国同行的学术交流,远不如与英美学界的交流频繁、广泛,因此中国学界对德国民俗学在当代社会发展状况的了解十分有限,对其具体研究的思路和方法更是知之甚少。卡舒巴教授在北京的学术交流和系列讲座,为中国同行比较深入地了解和感受德国当代民俗学的学术特征提供了宝贵的机会。 卡舒巴教授出身于民俗学,但他和他的同事目前所从事的学科,叫做欧洲民族学。我在同他本人的交谈中,明确得知,尽管他也同意自己可以算作民俗学者,但在很大程度上他更愿意将自己看做是欧洲民族学者。从他对自己学术身份认同的强调,可以感到他本人的学科定位和研究取向与传统的民俗学是不一样的。而事实上,德国民俗学从20世纪中后期以来之所以逐渐更名为欧洲民族学,其目的之一也正是为了要在学科定位和研究方向上与过去的学术传统区分开来,以便更轻松灵活地投入到对当代社会生活变迁的观照中来。在德国民俗学的这一重大学术转型过程中,卡舒巴做出了重要贡献,迄今已成为德国当代欧洲民族学界最富影响和声誉的学者

浅谈十八大以来中国文化发展的战略调整

Business 四23 四 浅谈十八大以来中国文化发展的战略调整 周玉兰 作者简介:周玉兰(1988,08-),女,汉,籍贯:甘肃,张掖,没有职务,学历:研究生,单位:西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方向:马克思 主义中国化研究三 摘 要:本文结合中国文化发展的方向,阐释了影响文化发展模式的几个基本因素,从六个方面对十八大以来中国文化发展战略的构想进行了分析论述,对深入理解二领会党的十八大对中国文化发展的战略决策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三 关键词:中国文化;发展;十八大;战略一二前言 文化作为标志一个国家的特色的灵魂,也是一个民族的精髓,做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的一个体现,是一个国家发展的精神动力,以及力量的源泉三中国是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泱泱大国,历史悠久,底蕴厚重,如何进一步加快文化发展,促进文化融合,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二提升综合国力二建设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三通过十八大的召开,我国的文化发展有了一定的变化,并根据其变化对其进行分析三 二二中国文化发展的方向 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在文化的发展上,可以说是源远流长三随着经济的不断变化与发展,面对着文化全球化潮流的影响和冲击,实施文化发展战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保持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建设文化强国,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圆中国文化强国之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越来越成为了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和强烈企盼三 三二文化发展模式的影响因素分析 3.1经济对文化发展模式的选择起决定作用 在世界上,做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在国际经济的激烈竞争之下,想要在国际竞争当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三要想通过文化的发展,来不断增强国际竞争力,则就必须的牢牢把握住文化的命脉,用先进的文化做为发展前进的方向,使具有民族精神的文化不断推动教育以及科技的发展三并且使我国的文化发展,能够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二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三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后期,市场经济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并且体制经济的改革与建立,和逐步发展与完善的阶段三在这个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体制也诞生了三事实是在我国的改革开放之初,文化经济体制的改革就已经启动了三 3.2政治对文化发展模式的具体构建起主导作用 十八大以来,随着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日益深入,对提升中国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的也发挥了积极的引导作用,特别是对于国际文化的吸收融合也有了质的飞跃三但我们也应该清醒的看到,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总量名列世界前茅,但由于国际政治环境的影响,文化软实力的滞后让我们在文化全球化发展上始终缺乏吸引力和竞争力,如何提升文化软实力,增强文化竞争力是我国文化发展战略的重点三 3.3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冲突对文化发展模式的选择有重要影响目前很多人担心外来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带来了冲击,侵蚀了传统文化的空间,甚至担心过多的外来文化影响,会使中国人对自己的传统文化不自信三因此,十八大以来,我国最大程度地吸收外来文化,开阔眼界,促使中国走向世界,更好的推进全球化进程三我国具有五千年的文化底蕴,在这个漫长的发展进程中,我国在文化造诣上领先于世界各国,成为历史上的具有先进文化传统的一个大国,屹立于各国之首并在文化上在中华民族的漫长发展与进化中,中国文化曾在世界上长期居于领先的地位,并且为世界文化的长足发展做出过重大的贡献,并由此逐步养成了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文化优越感,由此引发的严重后果需要我们深刻反省三文化流动与文化冲撞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是不可避免的三我们在弘扬本民族优秀文化的同时,还应该吸收其他国家和民族的先进文化三 四二十八大以来中国文化发展的战略调整4.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模式创新 文化做为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建设现代化二面向世界二面向未来的今天,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成为必由之路三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三坚持依法治国和以 德治国相结合,加强社会公德二职业道德二家庭美德二个人品德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三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二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三 4.2继承性与创新性的统一 在新时期,要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强调文化建设,这也是提高人民群众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的重要条件,包括教育二科学二文学艺术二新闻出版二广播电影电视二博物馆二图书馆等内容三1997年召开的十五大,提出了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并指出文化建设是相对于经济建设和政治建设而言三十六大提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完成三大任务,其中一项任务就是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三十七大提出了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三而到了党的十八大提出一个很重要的目标,就是到2020年使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三这种变化反映了我们党对文化发展的理解是与时俱进的,适应了不同时代不同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三十八大召开以来,我国文化发展如雨后春笋蓬勃兴起,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全民族文化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了有效保障,特别是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得到了不断增强三 4.3主导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十八大以来,我国文化发展将人民的文化需求放在首位,体现了主动性和多样性的有机统一,这是精神文化生活建设坚持 以人为本 的根本原则和具体表现三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是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质量,是实现社会整体精神面貌进步的重要途径三首先,把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作为文化发展的第一任务,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着力点三根据年龄阶段二受教育水准二审美水平二职业特点和经济收入等不同情况提出具体而明确的战略方案,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三 4.4突出社会主义文化的动力作用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发展,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三总体而言,文化发展同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完全适应,束缚文化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尚未根本解决,文化在引领风尚二教育人民二服务社会二推动发展等方面的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我国文化整体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与我国国际地位还不相称, 西强我弱 的国际文化和舆论格局尚未根本扭转三在理想信念教育二思想道德建设二诚信建设二文艺创作二公共文化服务二文化产业发展等方面,还有一些不足需要加以改进三 4.5文化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全球化的多领域发展环境,迅速的融合和优胜劣汰的市场经济调节方式,也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的发展三文化是一个民族和国家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根基,也是区别于其他民族和国家的重要标志,是国家发展的精神原动力,是社会进步的精神保障三 五二结语 文化发展是反映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丰富人民群众精神生活的重要形式三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日益发展,我们坚信文化将继承和汲取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和人类历史文明的各项优秀成果,形成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鲜明的时代特征的文化产业体系,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上做出更大的贡献三(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参考文献: [1] 金强.编辑对出版物文化内容选择的知性化策略[J].编辑之 友.2011年10期 [2] 高杨文.建设文化强国需要有高度的文化自觉[J].北京印刷 学院学报.2012年03期 [3] 陈奭琛.促进档案文化创新增强高校和谐校园文化活力[J]. 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1年04期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