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档期“变迁”史

档期“变迁”史

档期“变迁”史
档期“变迁”史

档期“变迁”史

多年前,电影争夺的是贺岁档,那个时候,只有知名导演的大片才能进驻这个档期。当时的3月、4月是毫无争议的影市淡季,举个栗子,2012年的3月票房仅为8.82亿,什么概念呢?2019年春节档初一的单日票房为14.49亿,七年间,电影市场的发展如此之大。(文中量级影片的标准为票房超10亿)说到档期,百度百科中的定义有一句话至关重要:培养观众的“档期习惯”是个关键。前几年,除了贺岁档,观众熟知的便是暑期档。据艺恩汇总,目前市场上较为稳定且观众认知明显的档期主要有以下几种。

随着电影市场的日趋成熟,“此起彼伏”的档期产出及月度票房走势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近两年,电影市场的大小年和大小月已经变得非常模糊。观影习惯跳出成熟档期,影片成为更大的驱动力。首先,感知最为明显的便是刚刚过去的4月份。在2015年、2017年和2019年,因为《速激》及《复联4》让4月份成了影迷的期待月,或者可以成为“进口大片档”,而不再是影市淡季的代名词。但从下表可以发现,所有量级影片均为进口影片,3-5月份非档期时间里仍缺少国产电影的身影。

对于近几年各个档期的发展变化,数据是最直接的回答。据艺恩数据显示,在票房产出的主力档期里,票房走势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1、由国产片创造的春节档经过前四年的积累培育,成为全年中的黄金档期。最近两年档期票房都近60亿,年度的占比由开始的4%左右上升至2019年的近10%;同时也将近两年2月份的单月票房推升至100亿以上。

但值得注意的是,档期里的分食情况日趋明显,很难出现一片独大状态,近三年冠军影片的票房占比都在34%以下,而在2013年《西游降魔篇》开启档期之际,冠军单片的票房占比达68%。而在2012年,未明确春节档概念的七天时间里综合票房为4.75亿,冠军影片则为《碟中谍4》,这种情况在未来几年应该很难看到了。

2、年末贺岁档吸引力逐年下降。这个下降不仅表现在票房占比走势上,由2014年的11.7%下降至2018年的6.4%;同时,在2012年至2017年,该档期的冠军影片均为国产片,前几年也有《泰囧》《私人订制》《寻龙诀》《长城》等影

片进驻该档期,但2018年,档期前两名均为进口片,分别是《海王》和《蜘蛛侠:平行宇宙》。

3、相对成熟档期上升态势不明显,如暑期档、五一档和国庆档。

我们单独摘出三大档期的票房占比趋势变化可以看出,会有一定程度的波动,但是在上升趋势上并不明显,2018年度在暑期档、国庆档票房占比上更是有一

定程度的下滑。在量级影片的分布上更为突出,其中五一档中目前仅有《后来的我们》这一部;国庆档量级影片全部是国产片的身影,但是在单片票房上同样出现了困境。

但这种困境或者在今年国庆档将得以突破,目前定档的影片中,《中国机长》《攀登者》都具有爆款相,《我和我的祖国》及《解放了》也都应时应景的为档期热度助力。在之前被冠以国产片“保护月”的暑期档里,量级影片的分布呈现的其实是国产片、进口片对开的状态,但在票房量级上票房TOP4均为国产片,目前内地票房冠军《战狼2》和口碑作品《我不是药神》均出自暑期档。

因为档期伴随市场发展不断变动,甚至出现高度集中的吸金黄金档,影片的定档及档期变动乱象就显得更为明显。据艺恩数据统计,2019年度截止目前,

因各种因素出现的档期变动的国产影片多达15部,而面对“突如其来”进口片的闪躲以及黄金档期的超前预定,都让档期市场略显混乱,对于“定档”之苦,

也是常人难以理解。

在2019年初,2020年春节档中的C位,初一档已经被多部大片预定,包括《唐人街探案3》《中国女排》和《囧妈》,按照以往惯例,应该至少还有3-4部影片将进驻春节档,市场容量的释放低于影片能量,最终也只能在相互压制中缓慢上升。其实,现在档期的意义在于市场观影氛围的制造,但观众对于影片的选择越来越偏向于影片本身和口碑。

在目前市场上缺乏档期机制,频繁出现调档、改档、撤档的现象,对于市场

我们呼吁机制的完善,对于影片,我们希望可以认清本身、选择合适的档期,与其蜂拥而至,不如量力而行。

中国的疆域变迁

中国的疆域变迁 在人类的历史上,任何一个国家的疆域变迁都和战争分不开,中国当然也不会例外。由于战争所带来的朝代的更替是我国疆域变迁的主要原因。我们普遍将秦朝统一六国作为我国统一政权的标志,通过对我国历史上主要的几个朝代疆域的分析了解中国疆域的变迁史。 秦朝的疆域 秦朝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使自己不断强大起来,从公元前230年灭韩开始到公元前221年,终于完成了统一六国的大业,建立我国历史上首个封建制统一国家。 当时秦朝的疆域基本上只限于今天中国的东部和中部,但它已经包括朝鲜的西北。平壤西北的海边这一块地方,当时都叫做辽东。在战国后期,燕国就开拓到那里了,所以燕长城的起点也在那里,以后合为秦长城。秦长城是从辽东经过赤峰一带,然后到阴山,再下来到陇山,西边到甘肃的岷县。但秦朝的行政区并没有完全覆盖这一范围,它主要统治的还是北方,南方很多地方,比如福建、浙江南部,基本没有什么人口。 秦始皇派军队越过南岭去征服越人,战事不利,延续了好几年。为了运输粮食,在今广西兴安境内开凿了著名的灵渠,将湘江漓江连起来,沟通了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后来在今两广建立三个郡:一个是在今天广东一带的南海郡,一个是在广西的桂林郡,还有一个是在广西与越南北部边境的象郡。但是在西南,秦朝的统治非常稀松,实际上大部分地区还是由当地少数民族自己统治,秦朝只是控制了交通线和几个行政中心。 尽管这样,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了这么一个真正统一的中央集权的政权。秦朝在全国建立了36个郡,后来大概增加到48个郡。最近在湖南新发现的秦简中记载了一个洞庭郡,是原来我们都不知道的,估计秦朝可能共有50来个郡。中央政府通过50来个郡统治差不多上千个县,这在中国是第一次。 汉朝的疆域 秦朝末年,天下纷争四起,刘邦就是在群雄逐鹿的年代脱颖而出的。刘邦拜韩信为上将军,经历为时8年的楚汉争霸终于在该下将项羽围住,并给予后者致命一击。至此,天下再也没有能与刘邦一较长短的对手了,大汉王朝建立,史称西汉。此后,汉武帝时期多次出征西域将西汉王朝推向了鼎盛时期,也大大的开阔了我国的疆域。汉唐盛世奠定了中国疆域的基础,汉朝是开端。 对于秦朝来说,西汉的疆域有了很大的变化。最大的变化是开始在朝鲜半岛上设立四个郡。那时的朝鲜政权基本是从中原迁过去的汉人建立的政权,不是后来的高句丽人。秦朝灭亡后,赵佗(河北正定人)趁机割据岭南,以后又扩张到今越南的北部和中部。等到汉朝平定南越,它的疆域就包括越南大部分,设置了交趾、九真、日南三郡。从公元前2世纪开始,越南的北部和中部就是中原王朝的一部分,还包括今缅甸一些地方。 河西走廊原来是匈奴人的游牧区,因当地匈奴战败降汉而成为汉朝的疆域,汉朝的势力也通过河西走廊扩展到西域,一直到巴尔喀什湖,与清朝全盛时的西界秘书参考知识博览差不多。但是我们注意到,今天的东北、内蒙古与蒙古、俄罗斯等地是匈奴和其他少数民族的活动范围,其中与汉朝对抗的主要是匈奴。匈奴尽管一度投降汉朝,但是汉朝并没有把匈奴地区作为自己的疆域。当时有一句话“长城之内天子有之,长城以外单于有之”,这是双方的基本界线。西藏那个时候还没有统一起来,有唐旄、发羌等部族。西汉的疆域范围在中国历史上有非

从血缘关系看当今中国社会的变迁

从地缘关系看当代中国社会的变迁 08政一陈万祥 摘要:从改革开放看中国流动人口及其新变化看中国社会变迁 关键词:流动人口、社会保障、社会变迁 正文: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流动人口是指以中国城乡二元结构和特有的城乡户籍政策为前提,其就业、生活或学习与其户籍所在地处于分离状态的人口,其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主要是指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户籍居民离开本乡本地,进城或对外务工而出现的社会现象,具有十分显明的中国时代特色。 第一:中国现在阶段的人口流动是以农民工------农村户籍人口外出城市务工的劳动力为主体。并逐步向农民工家庭成员及城市居民扩展的人口流动现象,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重要成果,也是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基本标志。 第二:中国现阶段的人口流动带有明显的传统户籍制度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冲突,并使流动人口处于不利地位的痕迹。一方面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有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与实现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而中国现阶段的户籍制度仍然将中国人口分为

城市人与农村人两个不同的群体,而占人口少数的城市人却在事实上享有远多于农村人口的各种权益,因为他们可以依赖于各种完善的基础设施,文化教育等,远远优越于农村的生活环境。这两种户籍制度与市场经济的冲动的结果使流动人口与本地人口的利益分歧与冲突,并使农民工等劳动力人口的权益受到严重的侵害,同时也体现出了人口流动权益得不到保障或者付出相应代价的特征。 第三:容易受到当地户籍及地域的排斥,流动人口大都从事于当地人口不乐意干的工作,甚至遭到当地人的排斥 近几年来流动人口又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 一:流动人口的数量规模仍在不断地扩大,当然这得益于中国不断快速发展的经济------需要更多的自由劳动力,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国来自农村的流动人口估计在1.4到1.6亿人之间,其中异地流动劳动力在1.2亿以上,而且城市流动人口也在扩大,估计有2000到3000万人,全国有近百分之十五的人口处在流动状态 二:流动人口的结构日益复杂化和多样化,过去流动人口基本上是农村人口,现在扩展到城市人口;过去流动的基本上是劳动力,现在扩展到未成

中国近代史纲要社会实践报告

中国近代史纲要社会实践报告- 图文 一、资料搜集: (一)院校历史 湖南第一师范前身曾称为湖南师范馆、湖南全省师范学堂、中路师范学堂。创始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1911年校址迁建长沙书院坪"城南书院"旧址后,改称"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 1913年春至1918年夏,毛泽东在该校第八班学习,他立志救国救民,刻苦读书,顽强锻炼身体,进行农村调查,主办工人夜学,创建革命团体"新民学会"。1920秋至1921年冬,他先后被学校聘任为附属小学主事、师范部国语教员。这一时期,毛泽东已秘密从事创建中国共产党和组建中共湘区委员会的工作。与此同时,中国近代革命史上的许多著名人物如何叔衡、蔡和森、李维汉、徐特立、夏曦、萧三、任弼时、廖沫沙、周谷城等均曾在学校学习或工作过。湖南省立第一师范校舍系仿日本青山师范(今东芸大学)建筑风格。砖木结构,坐东朝西。由师范部和附属小学部两大建筑群组成,平房与二层楼房有机结合,栋栋之间或有

走廊,或由亭楼连接,形成四合院落。建校之初效仿日本式的普通中学系统与师范学校系统分立双轨制,至1926年改制;之后历经多次停办、合并、更名和迁徙。 (二)求学历史简述 一九一三年春,毛泽东考入五年制的第四师范。第二年春,第四师范合并到第一师范,毛泽东被编入第八班。四师是春季开学,一师是秋季开学,因此他重读了半年预科,到一九一八年暑期在一师毕业,前后共做了五年半师范生。在学校的课程中,毛泽东把重点放在修身、哲学、国文、历史和地理等几门上,对数学、图画不花很多精力。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包括人格修养和智慧,对青年毛泽东都留下深刻的影响。作为湖南人,毛泽东这个时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吸收和选择,深受湘学士风的影响。湖南一师规定的《教养学生之要旨》里,专列一条:国民教育趋重实际,宜使学生明现今之大事,察社会之情状。毛泽东沿着注重实际的路子吸吮传统思想中的优秀遗产。 中国社会当时正处在剧烈的动荡中,毛泽东自然强烈地感受到这种动荡风云。在一师期间,他总共花了一百六十块钱左右,大约有三分之一用在订阅报刊和买书上面。他每天读报的时间很长,还常带着地图、字典和笔记本。和同学们谈起时事,他总是有条有理,了如指掌,并且往往充满着激情。于是就有了“时事通”的外号。这更加深了他那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当代中国大城市的社会变迁

当代中国大城市的社会变迁 —南京城市化的历史进程及城市经济发展的关系 一南京城市概况及历史进程 建国60年,中国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突飞猛进,南京社会变迁个案是当代中国大城市变迁与现代化进程的生动体现,城市经济体制、居民生活、社会保障、城市建设、都市文化、治理方式实现的六大跨越,具体验证了当代中国大城市社会变迁、文明进步的历史过程。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催化剂,城市文明自身又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突出标志。毫无疑问,城市化和城市的现代化仍将延续20世纪后半叶的汹涌潮势成为21世纪中国社会现代化的主导潮流。 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国数以千计的城镇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艰苦奋斗,开拓进取,从建国之初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到当前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设和谐城市,促进了中国城乡社会的巨大转型,实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飞跃。 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东南沿海的发达城市、江苏省会中心城市的南京,在建国60年大庆之际连续荣获“联合国人居奖特别荣誉奖”“全国文明城市”以及为新中国做出突出贡献的城市称号,是中国城市迈向现代化的杰出代表。60年来的南京变迁,谱写了一曲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性都市的壮丽华章,勾勒出跨越一个甲子中逐渐突显的中国城市发展之路。 二南京城市化及南京市经济发展的关系 (一)南京城市化现状 城市化从本质上是一种经济社会结构变动过程。在这一过程,农业人口比重逐渐下降、工业和服务业人口比重逐步上升,人口和产业向城市集聚,从而带动生产方式、交换方式向向规律化、市场化和社会化方向转换。城市化的过程包含了量变和质变的两个过程:量变一般表现为城市人口比重的上升和城市化区域扩展,而质变则有更深层的内涵,表现为城市的现代化过程,核心在于伴随着城市

近代史社会实践报告.doc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社会实践报告 实践题目:铭记历史与当代青年的责任院系: 专业班级: 指导教师: 实践时间: 姓名: 社会实践报告

一、引言 中国近代史从鸦片战争(1840年)到新中国成立(1949年)为止。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充满灾难、落后挨打的屈辱史,是一部中国人民探索救国之路,实现自由、民主的探索史,是一部中华民族抵抗侵略,打倒帝国主义以实现民族解放、打倒封建主义以实现人民富强的斗争史。中国近代史从1840年开始到1949年结束。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是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中国近代史始自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止于1949年南京国民党政权覆亡,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历经清王朝晚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时期、北洋军阀时期和国民政府时期,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渐形成到瓦解的历史。中国近代史是中华民族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为实现现代化而斗争的历史。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领略历史风采,熟知古老的中国以及新中国的探索历程。 二、活动目的 让同学了解中国近代历史,学习历史人物不惧苦难的精神,以及优秀品德品质,发扬艰苦奋斗、自强自立,开拓创新精神。树立正确的偶像形象。 三、研究方法和工具 为了了解更加真实的历史情况,掌握更加全面的人物信息。我选择的是文献法。通过在图书馆查阅书籍以及适当利用网络来用最客观的语言去解读历史。 四、研究过程与发现 一、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前,清朝的封建统治已腐朽衰落,国内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激化,危机重重;而英国则是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虎门销烟之后,英国开始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鸦片战争从道光二十年五月(1840年6月)开始到道光二十二年七月(1842年8月)结束,持续了两年多的时间。1842年8月,英国侵略者又强迫清政府签定了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次年,英国又强迫清政府签定了《南京条约》的附件。鸦片战争刚刚结束,美法两国以武力威胁下,迫使清政府分别和他们签定了不平等的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扩大了侵略权益。 二、太平天国起义 鸦片战争中,清政府耗费大量军费,大大加重了人民负担。此后,洪秀全领导的规模巨大的太平天国起义爆发了。

当代中国社会变迁

我眼中的的当代中国家庭变迁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阶段,我国的传统社会正处于巨大的变迁之中,而作为人类社会基本细胞的家庭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变。与此同时,我国亦由一个传统的以农业为主的社会加速向城市社会转型。城市,作为先进生产方式的代表,经济、政治、文化的集中点,必将在整个社会中发挥出更为重要的主导作用。在这社会发生巨大变迁之际,我国社会的婚姻与家庭,尤其是城市中的婚姻与家庭所存在的变化及其引发的问题,以引人瞩目的态势日益凸显出来。 把家庭变革置于社会转型的历史大背景下进行研究,依据社会变迁来分析家庭变革,再透过家庭变革揭示出社会变迁的深度和广度,这不仅对解决人们的实际生活问题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社会转型和家庭变革 1.什么是社会转型? 就当代中国而言,它是指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化,由以农业经营为主向以非农经营为主、以农村人口为主的社会向以城市工商业人口为主的社会的转化。西欧国家的这一转变始于18世纪末期的工业革命,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多数国家已经完成这一转变。中国社会的真正转型则是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下,20世纪80年代中期显露端倪,现在尚处于转型的初期。 关于“社会转型”的含义,在我国社会学学者的论述中,主要有三方面的理解。一个是体制转型,即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二是社会结构变动,它是指一种整体的和全面的结构状态过渡,而不仅仅是某些单项发

展指标的实现;三是社会形态的变迁,即“指中国社会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封闭性社会向开放性社会的社会变迁和发展”。 2.什么是家庭变革? 家庭变革可从多个角度认识。但若将其与社会转型结合起来,在我看来,最能体现家庭变革的内容是家庭成员的生存方式、家庭成员关系、家庭结构等。家庭成员的生存方式是家庭存在和维系的核心问题;家庭成员关系主要指具有血缘表现的亲子关系、兄弟关系,具有姻缘形式的夫妇关系,以及婆媳关系等扩展表现;家庭结构指同一时期、同一地区各种家庭的类型特征和构成比例。 3.是什么推动了家庭变革? 自英国工业革命以来,由科技发展带来的工业化,以及由此引起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同步变迁的现代化浪潮,讲人类社会一步步从农业文明推向工业文明,又从工业文明推向后工业的信息文明。中国在这股现代化浪潮中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二十多年来的“改革”与“开放”就像两个历史巨轮,把中国迅速从农业社会推向工业社会,从计划经济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而引起社会生活的各个阶层无不发生转型性变革。人类社会发生着今天大变革,作为社会基础细胞的家庭不可能原地不动。美国学者摩尔根有一句名言:“家庭是个能动的要素,它从不停止在一个地方,而是随着社会有低级阶段发展到高级阶段,而从低级形态发展到高级形态。”在当今现代化浪潮席卷全球的时代,家庭变革已不是某一个国家和民族的事情。它最先起于西方发达国家,然后由西方向东方蔓延,60年代之后波及到一切从事现代化建设的国家和民族之中,演变成了全球性的家庭巨变。中国的家庭变革,就是在这场全球性家庭巨变的高潮中发生的,并成为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虽然中国的家庭变革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但是现代

中国近代史纲要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中国近代史纲要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一.调查人:信计131-35-王佳 二.调查时间:2014/6/20 三.调查对象:大连中山公园 四.调查内容: 大连中山公园是位于的区属。日占时期称为“圣德公园”。由东北路、黄河路、联合路等街道围成,呈长方形,无围墙。占地面积10200平方米。 走进公园,就被它的美景给吸引。公园里有高大挺拔松柏,白花缀满枝头的槐树、和山楂树,还有我叫不出名长满红叶的树,红、白、绿相映非常漂亮。绿茵茵的草地连成一片。公园树林里随处可见,唱歌的、跳舞、练武术的、踢毽球、走步,好不热闹。

入公园的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孙中山先生的铜像。孙中山先生的铜像建于2003年,其周围一带被称为“逸仙广场”。 公园后部植一片柏树林,景色如画。在的,有一座中山公园,旅居这里的华人、华侨和学子们的强烈的怀乡之情,从山水、林桥、路廊中折射出来。中山公园坐落于大连市中心东部,紧靠兴工街,与中山小学毗邻。公园始建于1946年,1949年,中央政府副主席宋庆龄莅临公园。公园由中国52位专家组成的承建队在建筑师王祖欣和冯小麟先生的带领下,同温哥华建筑师韦亚祖和布景师密切配合,用了整整一年的时间,建成此园。中山公园所用的建筑材料,大部分来自中国,如玲珑光洁的琉璃瓦,雕刻精美的木制工艺品,各式各样的花格窗、假山石,铺曲径、小路用的等。 中山公园中有中国古典花园应包括的亭、台、楼、阁四部分,花园的设计反映着中国道家的哲学思想。崎岖对平坦,明对暗,大配小,刚柔相衬。花草树木中,松、竹、梅尤为显赫。

前人赋予它们坚贞、正直、友爱的品格,给后人以美好的启迪。山石凸凹,崎岖有致,小径石阶,参差不平。雕刻着花鸟虫草的长廊又直又齐,亭台的地面又方又正。更让人感兴趣的是,公园虽小,但由于建筑师的构思巧妙,使人在游览时,有一种景景连绵,“”之感。每当夏日的夜晚,在水榭对面的华枫堂,常有中国民乐演奏会。一曲《》,在水色山光的映衬下,将人们引向遥远的过去,带向大洋彼岸,让人如醉如痴。 中山公园中有中国古典花园应包括的亭、台、楼、阁四部分,花园的设计反映着中国道家的哲学思想。崎岖对平坦,明对暗,大配小,刚柔相衬。园内既有铺满的平静湖面,又有小桥下的潺潺流水。花草树木中,松、竹、梅尤为显赫。前人赋予它们坚贞、正直、友爱的品格,给后人以美好的启迪。山石凸凹,崎岖有致,小径石阶,参差不平。雕刻着花鸟虫草的长廊又直又齐,水榭与亭台的地面又方又正。更让人感兴趣的是,公园虽小,但由于建筑师的构思巧妙,使人在游览时,有一种景景连绵,“”之感。每当夏日的夜晚,在水榭对面的华枫堂,常有中国民乐演奏会。一曲《》,在水色山光的映衬下,将人们引向遥远的过去,带向大洋彼岸,让人如醉如痴。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岳麓版(2001)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22课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 【课标内容】 ①知道轮船、火车、电报、照相和电影等在中国出现的史实; ②以《申报》、商务印书馆等为例,了解大众传媒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③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火车、轮船、汽车、飞机逐渐成为时尚的交通工具;近代邮政的开办,电 报和电话的使用;照相、电影、交际舞等成为娱乐新时尚;大众传媒的影响; 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 通过阅读、分析、讨论,培养学生阅读、分析和判断的逻辑方法,初步形 成在了解信息、讨论的基础上与人合作、共同得出结论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感知中国近代社会在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生活等领域的变化,了解产生这 些变化的原因,理解这些变化是适应近代社会发展的结果,对中国的近代化进 程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的方法以及通过多种途径和方 式收集、处理信息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初步了解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是西方工业文明对中国影响的结果,是历 史发展的要求。 ②树立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和面向世界的国际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交通、通讯工具、大众传媒等变革的背景、影响。 ●难点:正确认识西方生活习俗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课前引导

我们知道,中国古代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在很长一段时间领先世界水平,但是,由于闭关锁国政策的推行,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随着列强的入侵,紧闭的国门被迫打开,中外交流日益频繁,中国社会习俗也发生了变化。 二、学习新课 (一)交通、通讯和娱乐新时尚 1、显示幻灯片杜牧《过华清池》“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引导学生思考。 中国古代最快捷的交通和通讯工具是什么?请你估算一下当时用这种工具 从广州到西安最快要多久才能把荔枝或者军情送到。 学生体验后,教师指出:到了清末,这种状况有了改观,新的交通工具、通讯 工具开始出现。 2、自学课文,说说近代出现了那些新的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 3、学生讨论归纳:新的交通工具、通讯工具比传统交通、通讯工具的优势。给近代中国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讲解:中国古代自古以来就使用驿站和民信局作为传递信息的机构。这种 传递方式就普及程度而言都远不如西方邮政。工业革命后,交通工具的变革带 来邮运工具的革命,使得近代邮政发展更为迅速。尤其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后, 电报和电话等通讯工具的使用,为快速传递信息提供了方便。新型通讯工具能 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大大提高了信息传递的速度、容量和范围,因此,对 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幻灯片明确:新的交通、通讯工具更快捷,也更能为大众服务。它的出现,便利了各地区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联系,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中 国近代化进程,人们的生活方式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 4、新的娱乐方式 ①设置问题,比较分析。你知道中国传统的娱乐方式有哪些?近代又出现了那些新的娱乐方式?这些变化对近代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 ②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随着中外交流的增多,人们的娱乐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娱乐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今天的绝大多数娱乐方式在近代中国已经出现,并逐步成为新的时尚。 (二)大众传媒

当代中国社会变迁的影响

当代中国社会变迁的影响 中国是一个有着灿烂历史和文明的国家,在她悠悠历史中的每一次社会变迁,都使得这个国家变得更加的强大和成熟,虽然在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如意的影响,但是着眼于整体的趋势来看,社会变迁还是促进着社会向更好的方向发展。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在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社会变迁进行的尤为剧烈,伴随着这种剧烈的变化,中国的政治,经济,科技和生活等各个领域都受到了深远的影响。 生产力的发展是促进社会发生剧烈变迁的根本原因,随着改革开放,大量先进的科学技术传入我国,极大的提高了我国生产技术的更新换代速度和自我创新能力,进而促进了生产力的快速发展,随后市场经济体制代替计划经济体制的政策,更是激发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生产力。改革开放以前,中国的社会利益结构一种整体性的利益结构,个体绝对的服从整体的利益,同事个人之间在国家的控制和调节之下实现平均,这种平均化是在各个由职业划分的板块中实现的,像工人、农民、知识分子、政府官员等等,在这样的结构下。个人依附于集体,是人们追求利益的唯一出发点,如果离开了就会丧失一切。为了维持这个整体性的利益结构,国家运用经济,行政,意识形态的力量和手段对个人利益进行压制,使人们忘记了个人利益。所以改革开放以后,最大的变革就是社会利益关系的变化。在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普遍发展起来以后,中央政策也允许在公有制外存在多种所有的存在,这样就造成了利益源泉的多元化,人们的利益意识也开始觉醒。同时,单位和集体对个人的约束的放松,也使得人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别的商业活动。个人利益的追求变成了合理合法的事情。这样的热情和渴望,在各个领域里迅速展开,给整个经济生活和整个社会生活注入了巨大的活力和动力,并依靠这种活力各个领域都获得了发展。但是另一方面也产生了一些负面的影响。长期被抑制的个人利益突然的觉醒,就像决堤的洪水一般,人们强烈的对于个人利益的追求,使得一些人完全的忽略原有的规则,加之新的社会规则还没有完善,不可避免的造成了社会的意识形态落后于现实,在变革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失衡的局面,例如:不择手段的无规则竞争,甚至恶性竞争;人际关系的商品化;体制内外利益差距的加大,使体制内的人们产生严重的利益丧失

中国历代领土变化

中国历代领土变化 我一直想对这个课题做一个总结,今天总算完成。这里的中国领土主要指的是历史上中央政权的势力范围,绝没有破坏民族团结之意。 夏朝(约前21世纪—约前16世纪)是中国史书中记载的第一个世袭制朝代。一般认为夏朝是多个部落联盟或复杂酋邦形式的国家。根据史书记载,禹传位于子启,改变了原始部落的禅让制,开创中国近四千年世袭的先河,中国历史上的“家天下”,从夏朝的建立开始。夏西起河南省西部、山西省南部,东至河南省、山东省和河北省三省交界处,南达湖北省北部,北及河北省南部。这个区域的地理中心是今偃师、登封、新密、禹州一带,约210万平方公里。

商朝,又称殷、殷商,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朝代,是中国第一个有直接的同时期的文字记载的王朝。夏朝诸侯国商部落首领商汤率诸侯国于鸣条之战灭夏后在亳(今商丘)建立商朝。之后,商朝国都频繁迁移,至其后裔盘庚迁殷(今安阳)后,国都才稳定下来,在殷建都达二百七十三年,所以商朝又称为“殷”或“殷商”。疆域大体在黄河中下游地区,不出河南省北、中部和河北省西南部范围。有人认为郑州商城、偃师商城都可能是汤都西亳。成汤灭夏至盘庚五迁,始居于殷。面积大概320万平方公里。

周朝(前1046年—前256年)是中国历史上继商朝之后的朝代。周亦为“华夏”一词的创造者与最初指代。周朝共传30代37王,共计约791年,另一说是868年,两者相差近一百年,问题在于周朝的建国之年一直无法确认。周朝分为“西周”(前11世纪中期-前771年)与“东周”(前770年-前256年)两个时期。西周由周武王姬发创建,定都镐京(宗周),成王五年营建东都成周洛邑;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平王东迁,定都雒邑(成周),此后周朝的这段时期称为东周。其中东周时期又称“春秋战国”,分为“春秋”及“战国”两部分。周朝是中国第三个也是最后一个世袭奴隶制王朝,其后秦汉开始成为具有从中央到地方的统一政府的大一统国家。史书常将西周和东周合称为两周。当时周朝疆土北方封国燕,已到达了今辽宁喀左、朝阳一带,西面至今甘肃渭河上游,西北抵汾河流域霍山一带,东面的封国齐鲁到了山东半岛,南至汉水中游,东南抵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势力所及还可能到达了巴蜀一带。面积大概340万平方公里。

当代中国社会变迁论文

当代中国社会变迁论文

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的变迁 ——基于郭兴华老师的讲课内容 当代中国社会价值观存在的实体背景发生 了变化,价值观演变空前活跃,需要建构新的价 值观体系来协调新的社会生活。厘清当代中国社 会价值观演变的基本问题,明析价值观中的“变因”和“常态”,把握主流价值观念的主旨变迁 和价值观改革的历史脉动与逻辑发展顺序,对于 科学认识、调节和化解社会矛盾,学习和贯彻社 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 有重要意义。 一、社会转型与价值观念的变迁 1.什么是社会转型? 在研究“十一五”时期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 基本思路中,提出了“社会转型”的问题。关于“社会转型”的含义,在我国社会学学者的论述中,主要有三方面的理解。一个是体制转型,即 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二是社 会结构变动,它是指一种整体的和全面的结构 状态过渡,而不仅仅是某些单项发展指标的实现;三是社会形态的变迁,即“指中国社会从传

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封闭性社会向开放性社会的社会变迁和发展”。 2.什么是价值观念? 价值观念是一种主观意识,它会随客观环境变化而改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对人们的成长很有帮助。价值观念是对政治、道德、金钱等事物是否有价值而进行主观判断后,形成的主观看法。一个人的价值观念会不断变化,人接触任何事物都会下意识的运用与之相近的、已有的对某一方面的价值观念对新事物进行评价,然后指导自己的下一步反应。 3.推动社会转型的因素? (1)生产力的发展: 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的历史进程。 首先,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是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这一社会基本矛盾的作用下不断向前发展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的形成和发展是由生产力的发展状况所决定的,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人类全部历史的基础。其次,江泽民在《七一讲话》中指出:人类社会的发展,

中国近代史专题复习之中国近代思想变迁

中国近代史专题复习之中国近代思想变迁 专题概述 鸦片战争以来,面对西方侵略者坚船利炮的挑战和国家的衰败,中国的有识之士不断探索强国御侮之道。林则徐、魏源等清朝爱国官员开始开眼看世界,关注时局,探索新知,萌发了“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之道的新思想。从此,向西方学习成为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一浪高过一浪。 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师夷长技以自强”,到维新变法、辛亥革命,追求君主立宪、民主共和,再到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和科学、接受马列主义;从学造器物、仿行制度到提倡思想改造,不断探求强国之路。“西学东渐”下的近代思想始终结合救亡图存和近代化两大时代主题。近代中国经历了学习西方的探索过程,也展现了思想解放潮流的渐进过程。 考向预测 1、主干知识:中国近代三大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及资产阶级三 大阶层(维新派、革命派、激进派)向西方寻求救国之道的思想演变阶段历程,中西方制度,文化碰撞中形成的重大理论成果,思想解放与中国近代化的相互关系均是高考命题关注的重点。 2、基本概念:能否正确理解洋务派、顽固派、“中体西用”、“维新派”、“革命派”、“保皇派”、“激进派”、“西学东渐”等概念或专有名词事关本专题得分效率,应下功夫理解。 3、史观:本专题涉及的内容既体现了中国在政治思想领域的近代化历程,也体现了中西方文明冲突融合对中华文明进步发展的影响,也给命题留下广阔的空间。 4、现实问题的历史思考:本专题暗含“思想解放和与时俱进”的社会热点,复习时要注

意相关知识的训练。 核心知识一中国近代三大阶级向西方寻求救国之道的思想演变历程 知识结构 重点强调 一、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的特征 1、探索具有广泛性:近代前期的地主阶级、农民阶级、民族资产阶级中的许多政治 派别都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探索活动。 2、具有普遍向西方寻求真理的特点(义和团例外):这是因为外国的侵略不仅打开了 中国的大门,也开阔了人们的眼界,从闭关锁国和妄自尊大的陈腐观念中解脱出来,看到了西方的先进与中国落后的现实。 3、爱国性: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主题是救亡图存,为了民族独立、 民主和富强,学习西方与抵制侵略、启蒙和救亡相联系,体现了强烈的反专制反侵略的爱国性质。 4、继承性和发展性: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器物” 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不断深化的过程。各种思想主张或理论成果都是在前人思想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而来的。 5、由被动到主动: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历程,经历了由被动接受(如新思想的萌发、 洋务运动)到主动选择(如辛亥革命)的过程,维新变法昙花一现,辛亥革命成果落空,最终先进的知识分子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民族、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二、近代中国人学西方不断深化的过程 1、学技术、器物:学军事、工业技术,如新思想萌发时期的林则徐、魏源的主张,洋务运动的兴起,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产生

中国近代史社会实践报告

中国近代史社会实践报告——胜山要塞 为了响应中国近代史老师的号召,参与有关近代历史的社会实践,我于五一假期回到了我的家乡--孙吴,并参观了附近的侵华日军遗址--胜山要塞。作为一名孙吴人,去过胜山要塞的次数已经不知道有多少了,但每回去到那里都会使我有新的感触。特别是上了大学以后,接触了不同的人和事,学习了更多的知识,使我再次回望那段历史时,有了更深的理解。 胜山要塞位于孙吴县沿江满达民族乡境内,黑龙江右岸,小兴安岭北麓丘陵山地之中,距孙吴县城40公里。阵地占地范围100余平方公里,临江前沿40公里。是集二战遗址游和森林生态游于一体的综合性景区。 1932年特别行政区哈尔滨被日寇占领,同年7月,日寇侵入孙吴县,在孙吴县这块小小弹丸之地陈兵9.8万人,号称10万关东军。日寇曾叫嚣“大大的孙吴,小小的哈尔滨”。第二年四月,日军制定了《对苏作战纲领》在沿满苏边境一带建立了14处国境阵地,被称为“东方马奇诺防线”。这些国境阵地称之为国境守备队也称“要塞”。孙吴被称为“霍尔莫津要塞”即“第五国境守备队”,胜山是“霍尔莫津要塞”主阵地,也称为“胜山要塞” 胜山要塞作为侵华日军在中国东北部精心构筑的一个庞大军事工程之一。它是由胜武屯村上大队本部、胜山主阵地、茅兰屯野战阵地构成。该要塞始建于1937年,隐藏在密林深处中,处在极神秘的隐蔽状态,于1944年完工,这里的营房坐北朝南,全部采用钢筋水泥浇筑,其中包括了野战阵地、永备工事、地下野战弹药库等。

在营房周围的山坡,日军当年还让劳工们种植了大量的榆钱树,以防断粮后用榆钱儿充饥。据孙吴多年从事要塞研究的当地朋友介绍,当年侵华日军强迫中国劳工昼夜劳作,许多人在这里被冻死饿死,只有极少数人生还,大约3000劳工被残害致死集中埋葬。一位曾经在胜山要塞服役的日本士兵石桥清末在回忆录《战尘愁歌》中披露,当年3000劳工集体被杀后,屠杀者心中引起恐惧,曾在胜山主阵地掩埋劳工的地方,立了一个石碑,写着“阵地构筑牺牲者之碑”,想借此求得一点内心的宁静。 然而号称“东方马奇诺防线”的胜山要塞并非固若金汤。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后的战场,1945年8月9日至21日间,苏联远东红旗兵团及黑龙江舰队从江的对岸发起攻势,庞大依山而建的军事工事并没有阻止日本军国主义最后的覆灭和失败命运。战败前,123师团下令将孙吴的军事设施尽量毁掉,那几天孙吴周围到处是隆隆的爆炸声,和弥漫的火光、硝烟。 胜山要塞被一轮又一轮的炮火犁耕,战斗结束后,苏军出于战争考虑或泄愤,用大量的炸药将那些深埋于地下的工事炸翻开来。战后50多年里,这些要塞遗迹淹没在深山里、荒草中,久久不为人知。只是在近几年,在来中国凭吊的幸存的日本士兵指引下,才发掘出来部分工事残骸,使我们今天能重新走进那段历史。 到处是残留的工事和阴湿的地道入口,大块的钢筋混凝土散落在山间,使我们能看出当时那些军事设施的大致格局。日军在工事的建造上是毫不含糊地,水泥标号很高,还掺杂了大量的鹅卵石。现在山尖上立着的几门要塞炮是仿制品,这些炮的口径都很大,但炮身很短。胜山要塞炮的射程可达20到30公里,覆盖黑龙江两岸。残留的守备队的兵营可容纳一百人,所有的房间用贯通的铁管传音,呼喊起床、出操。那些日本军人,他们远离家乡,就在这里度过青春岁月,或葬身异乡。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一批批日本国民纷纷来到了黑龙江孙吴县的胜山要塞遗址,有的是祭拜自己的亲人,有的是忏悔战争的罪恶。为了让更多人牢记这段历史、勿忘国耻,今天,胜山要塞不仅成为了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同时也成为了集二战遗址游和森林生态游于一体的综合性景区。 我一个一个阵地走,一个一个坑道看,对那些东西兴趣盎然。深秋,金叶满地,车轮压在上面,发出沙沙的声音。 这昔日的战场真安静呵。

中国5000年历史版图变化

中国5000年历史版图变化 夏朝(约前21世纪—约前16世纪)是中国传统史书中记载的第一个中原世袭制朝代。一般认为夏朝是多个部落联盟或复杂酋邦形式的国家。夏时期的文物中有一定数量的青铜和玉制的礼器,其年代约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青铜时代初期。 夏朝历史上惯称为“夏”。根据史书记载,禹传位于子启,改变了原始部落的禅让制,开创中国近四千年世袭王位之先河。夏族的十一支姒姓部落与夏后氏中央王室在血缘上有宗法关系,政治上有分封关系,经济上有贡赋关系,大致构成夏王朝的核心领土范围。夏西起河南省西部、山西省南部,东至河南省、山东省和河北省三省交界处,南达湖北省北部,北及河北省南部。这个区域的地理中心是今偃师、登封、新密、禹州一带。 夏朝共传十四代,十七后,延续约471年,为商朝所灭。后人常以“华夏”自称,使之成为中国的代名词。 虽然中国传统文献中关于夏朝的记载较多,但由于都成书较晚,且已知的又没有发现公认的夏朝存在的直接证据,如夏朝同时期的文字作为自证物,因此近现代历史学界一直有人质疑夏朝存在的真实性。在河南省西部、山西省南部发现的二里头文化具备了属于夏文化的年代和地理位置的基本条件,但由于一直未能出土类似殷墟甲骨卜辞的同时期的文字记载,夏朝的存在性始终无法被证实。许多中外历史学家认为,河南省偃师市二里头遗址的全期或第一、二期,有可能是夏朝都城的遗迹,不过仍在寻找确凿的依据来厘清。

中国的战国时代指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另有一说认为具体时间应该是从韩赵魏三家分晋开始算起直到秦始皇统一天下为止,即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1年)。 战国时代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历史时期之一,其主体时间线处于东周末期。 战国时代是华夏历史上分裂对抗最严重且最持久的时代之一。 这一时期各国混战不休,故被后世称之为“战国”。 战国承春秋乱世,启帝秦发端,中续百家争鸣的文化潮流,中原经济技术的新发展与各国相继图强而展开的举国变法,名士的纵横捭阖,宿将的战场争锋,涌现出了大量为后世传诵的典故。 塑造了封建帝制中国的雏形。

20世纪中国社会的变迁

20世纪中国社会的变迁 政治控制体系的变化 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过程是从100多年以前开始的。1840年以后,中国就开始了这一艰难的历程。但是,一直到1978年以前,都还只是为现代化提供某些条件和基础,而没有真正走上现代化的道路。中国真正走上现代化的道路则是从1978年以后开始的。现代化的基本特征是:市场经济、民主政治、法治国家、多元文化、开放社会。而中国在1978年以前的情况则与此完全相反,是计划经济、权威政治、人治国家、单一文化、封闭社会。因此向现代化的转变对于中国来说是一种根本性的转变。这一转变过程先后在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领域中逐渐地展开,从而使中国社会发生了和继续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弄清楚这些变化的状况及其发展的脉络,对于今后中国在现代化的道路上如何走得更好,是十分重要的。 首先,这个过程是从经济生活中开始的,尤其是从经济生活的最深刻的层次即社会利益结构的大变动开始的。 当代中国社会的利益结构以1978年为界限,前后形成了巨大的差别。关于这个问题,我曾在许多文章中做过阐述,这里可以简单地说一说。 在1978年以前的30年间,中国的社会利益结构是一种整体性的利益结构。这个利益结构的基本特点是:个体利益绝对地服从整体的利益,同时,个体之间在国家的控制与调节之下,实现平均化。而整体利益实际上是由几个大的板块构成的,即:工人、农民、知识分子、政府官员等。所谓利益的平均化则是在各个板块内部实现的。

在这种利益结构中,国家所有制以及从属于国家所有制的集体所有制构成了人们追求利益的唯一源泉,离开了这个唯一的利益源泉,人们就会丧失一切利益,从而失去生存的条件。为了维持这个整体性的利益结构,国家运用经济的、行政的和意识形态的力量和手段对个人利益进行压制,使人们逐渐忘掉了个人利益,从而使社会处于失去动力的状态。再加上文革的破坏,便使国民经济衰落到崩溃的边缘。这便是改革开放的根本动因。 因而,改革开放以后的首先也是最大的变革就是社会利益关系的变化。这个变化是从多种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出现开始的:在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普遍发展起来以后,中央的政策发生了一个重大的变化,即允许在公有制之外的多种所有制的存在。这样便造成了利益源泉的多元化,使人们有可能摆脱公有制的束缚而到体制外去追求利益。同时,原有的对个人利益的压抑政策也开始松动了。这样,就在人们的观念上产生了一个巨大的变化:即人们的利益意识开始觉醒。与此同时,原有的整体性的利益结构便崩解成无数个小碎片,造成了社会利益单元的个体化。也就是说社会利益结构从几个板块构成的整体性结构变成了原子结构。从而使个人利益问题被提上日程,使得个人利益的追求变成合理、合法的事情了。 而当长期被压抑的利益意识一旦觉醒,就如洪水决堤一样产生了普遍而强烈的利益饥渴现象。人们开始如饥似渴地追求利益,而且这种追求向各个领域中迅速展开,形成一股巨大的浪潮。正是这股浪潮便给整个经济生活以及整个社会生活注入了巨大的活力和动力。改革开放20年来我们的一切成就,特别是经济方面的巨大而迅速的发展,都是靠这种活力和动力的支撑才取得的。这是主鞯囊幻妗?nbsp;

近现代中国的时代变迁

时代缩影——亲历八十年变迁 ——从外婆的故事了解近现代国家发展 1927年的近代中国,可谓极不平静。国共第一次合作破裂,共产党于江西南昌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随后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等一系列革命起义。然而在纷乱的局势下,湖南南部群山包围的小县城没有受到多大影响,时光流逝,仍旧基本保留着它的本来面貌。 我的外婆这一年出生。外婆的爸爸,我叫“公公”,凭着自己的经济头脑靠药材生意起家,慢慢地积累起资金,如同当时大多数有了一点钱的中国人一样,在老家购置地产,家业逐渐稳固起来。鼎盛时,县城里一条街两旁的铺子甚至均为公公所有。20世纪初期,中国经济近代化仍不完全,尤其是在中部、南部的广大农村及县城中,农业为主的经济形态依然占据主导地位。公公也遵循着传统理念,几乎把家产尽数用在了购买宅地上。作为地主,公公与佃户之间的关系却不像戏剧中那样矛盾突出,每逢饥荒,公公还会开仓赈灾,接济饥民。 外婆就在这样的平和的家庭环境中长大。公公常年在外奔波做生意,她便和自己的母亲(我称作“婆婆”)相伴生活。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尽管已有在先的维新变法及后来的新文化运动启发民蒙,但在偏远地区的村县中,“重男轻女”等封建旧观念依旧根深蒂固。外婆是二太太的女儿,大太太的儿子、外婆的大哥和二哥常常欺负她。公公还有一个三姨太太,是当初他去南京做生意时,碰到的一个可怜的青楼女子。我的妈妈还记得小时候见过她,记得她虽然岁月

流逝但却依旧迷人的气质。这位姨太太,可想在当时也肯定受过很多欺负的。大太太、二太太各育有十几个儿女,但因为当时医疗条件落后,常常病不甚重而无法医治,这些子女多半夭折。 地产、商铺、农田、几房姨太太和众多儿女,公公家算是典型的老式地主家庭结构。天有不测风云,外婆不到十岁的时候,一场大火将公公拥有的那一条街的木质商铺烧了个干干净净。整个家庭遭遇重创。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1939年,日军入侵湖南。不久后,日本人打进了这个群山里的小县城。公公一家带着值钱的家当开始举家流亡避难。“由于食物紧缺造成普遍营养不良,难民中常常发生流行病。至于住宿,更是一种奢望。由于日机狂轰滥炸,沿途缺少栖身之所,他们只能暂避于破庙内或断垣下,忍受饥饿、寒冷与疾病,许多人因此丧失了生命”1。公公的大儿子在途中被日军打死,家里的财产也在逃跑的过程中逐渐丧失殆尽。 在极端恶劣与残酷的战争环境中,公公一家终于撑到了抗战胜利结束,迎来了新中国的成立。建国初期,共产党领导进行了全国范围内的土地改革,公公家是典型地主家庭,自然首当其冲被打倒。“土地改革导致乡村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表现为‘小农制’的转换,即现代自耕小农制取代传统租佃小农制”2,公公的地产都被分配给了农民。土地改革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反抗意识与积极性,大家都要“打倒地主”、“翻身当主人”,土改斗争掀起高潮,农民的斗争激情受到 1 王同起,《抗日战争时期难民的迁徙与安置》[J] . 史学研究,2002(12):7 2 李立志,《土地改革与农民社会心理变迁》[J] . 中共党史研究,2002(4):31--‐33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十三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选择题: 1、新中国成立后,导致中国几千年来中国家庭生活重大变革的措施是: A、取缔卖淫嫖娼 B、查赌禁毒 C、取缔反动会道门 D、颁布《婚姻法》 2、中国社会“自油松片以至电灯,自独轮车以至飞机,自镖枪以至机关炮……都摩肩挨背的存在”反映了近代中国: A、近代化水平差别大 B、注重环保 C、注重保存传统文化 D、注意保护文物 3、中国航空事业开始的标志是: A、莱特兄弟发明飞机 B、冯如制成第一架飞机 C、科学院建立 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4、中国铁路营运总里程跃居亚洲第一是在: A、20世纪初 B、20世纪五六十年代 C、20世纪七八十年代 D、“九五”期末 5、中国交通运输方式开始发生质的变革是指: A、运输货物开始商品化 B、运输动力发生变化 C、出现了专门运输的商人 D、南北方运输工具趋于相同 6、中国大地上最早的电话公司出现在: A、上海 B、南京 C、北京 D、广州 7、人类由信息封闭时代进入大众传播时代的标志是: A、语言的产生 B、新航路的开辟 C、报刊的诞生 D、互联网的开通 8、国庆、元旦等新节日的增添是在: A、新中国成立后 B、鸦片战争后 C、辛亥革命后 D、五四运动后 9、中国人民已基本上解决了过去几千年没有解决的温饱问题是在20世纪:70年代 B、80年代 C、90年代 D、60年代 10、建国后,随着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开始,国家实行统购统销的粮食政策,下列对其原因和作用描述不正确的是: A、城镇人口猛增,商品粮销售大幅度增加 B、一些投机商哄抬物价,粮食的购销矛盾尖锐

C、稳定了物价,保障人民基本物质生活的需要 D、解决了中国人尤其是农民的温饱问题 11、中国铁路诞生的标志是: A、19世纪70年代外国商人私自修筑的凇沪铁路 B、19世纪80年代初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 C、詹天佑主持修筑的京张铁路 D、沪宁铁路 12、通讯工具的变迁和电讯事业的发展: 使信息的传递快捷简便②深刻地改变了人民的思想观念③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② D、①③ 13、交通工具的变化和交通事业的发展: ①推动了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②促进了信息的传播③开阔了人们的视野④加快了生活节奏,对人民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14、下列关于近代中国通讯事业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甲午战争前,中国已经基本形成了四通八达的电讯网络 B、20世纪初,上海装置了无线电台,并设无线电报局 C、当时的有线电报和无线电报都是为了军事目的 D、中国第一家电话公司出现于19世纪80年代 15、1920年,一个乡下人到广州游玩,他不可能: A、看到有人穿中山装上班 B、随身带有粮票、油票 C、在西餐厅就餐庆祝国庆节 D、听到有人称呼他为“同志”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光绪六年岁末,刘铭传力请修筑铁路,李鸿章立足中外,比较支持刘铭传的倡议,其词曰:“处今日各国皆有铁路之时,而中国独无,譬犹居中古以后而摒弃舟车,其动辄后于人也必矣。”但更多的人却不但责骂刘铭传与李鸿章“直欲破坏列祖列宗之成法以乱天下”,而且宣言“铁路行之外夷则可,行之中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