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大学本科马克思期末复习笔记

大学本科马克思期末复习笔记

大学本科马克思期末复习笔记
大学本科马克思期末复习笔记

一、重商主义与国家干预(15世纪末—17世纪中)

1、基本观点

(1)只有金银才是财富----早期的重金主义。(只进不出,导致生产生活水平下降)

(2)要在流通领域获得财富----晚期的货币差额论。(买卖中,出口>进口)

2、方法论:没有经济理论体系,只有一些具体的经济政策主张,以及对这些政策主张的解释。

重商主义作为一门经济学虽然还不完善,但近代经济学的产生就是从重商主义开始。

二、是谁提出了政治经济学观点:17世纪初,法国重商主义者安·德·蒙克莱田出版的《献给国王和太后的政治经济学》著作中用“政治经济学”的概念。

第一节

三、马克思政治主义经济学的产生背景:

(一)时代的呼唤

19世纪40年代,产业革命在英国已基本完成,随后在法国德国迅速展开,导致了三个后果。

1.产业革命加剧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表现为经济危机的爆发。

2.产业革命引起了社会关系,特别是阶级关系的新变化(无产阶级),表现为发生在英法德的三大工人运动。

3.资本主义时代的历史现实迫使人们对一些深层次的社会经济问题做出反思:无产阶级贫困的根源是什么;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资本主义向何处去等。

(二)①李嘉图的观点;②西斯蒙第的观点;③空想社会主义的观点。

他们的观点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其缺陷也是巨大的。历史和时代的发展呼唤一种能对现实社会经济问题做出科学回答的新的经济理论。

四、李嘉图的观点:他强调指出,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证明资本主义三大社会阶级(工人阶级、资本家阶级、土地所有者阶级)之间存在着经济利益上的对立关系。另一方面,他极力掩饰产业革命过程中就已初露端倪的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尖锐冲突,断然否定资本主义存在普遍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的可能性。

五、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产生的理论来源:英国和法国的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以及空想社会主义学说为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来源。

来源一:李嘉图(1772—1823年):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得出关于利润、地租和工资相互对立的重要

论断,揭示出三大阶级矛盾和对立的经济根源。

魁奈(1694—1774年):建立了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理论。

西斯蒙第(1773—1842年):消费不足导致生产过剩危机的学说。

来源二:以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无情地揭露和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指出资本主义社会是“富人的天堂,穷人的地狱”,是一个“黑白颠倒的世界”,对未来的社会提出了许多美妙的天才的设想。(“新和谐”公社:生产力不满足高生产关系)

六、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1.首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具有科学性。

2.其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具有开放性。

3.最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还具有发展性。

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要求我们一方面坚持以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指导经济发展,一方面坚持与

时俱进不断丰富、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七、物质资料的三要素:

(1)人的劳动:是指劳动者消耗自己的体力和脑力改变自然物使之适合人类需要的有目的的活动。(2)劳动对象:是指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所加工的一切物质资料

(外延:自然物:石油,原始森林的树木,天然水域中的鱼;原材料:经过加工的半成品)。

(3)劳动资料:也叫劳动手段,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用以改变和影响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手段和物质条件(生产工具、道路等)。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生产资料

八、生产力的概念:社会生产力就是具有相当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和他们所使用的生产资料结合起来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所发生的力量。

九、生产力要素:人的要素是指有一定生产经验、劳动技能和科学知识,并实现着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者。

物的要素是生产资料,即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总和。十、提问:科学技术、管理、信息是否为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管理、信息对生产力也有很大影响。因此,生产力是包括科学、管理、信息在内的,但他们都不是独立实体,通过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这些生产力基本要素起作用。(如:新的科学技术为劳动者所掌握,可以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劳动技术,革新、创造新的生产工具,提高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可以扩大劳动对象的范围。使劳动对象日益优化;还可以改进和变革工艺过程)

十一、生产关系的概念(重点):就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也叫经济关系。在人们的各种社会关系中,生产关系是最基本的关系。

生产关系的内容:从社会再生产总过程来考察生产关系包括:生产(这里的生产指狭义的生产,是直接的生产过程。)、分配、交换、消费。

四环节之间的关系及作用:

①它是生产总过程的起点和决定环节。作用:社会不生产出物质资料,便无从分配、交换、消费。

②分配和交换是联结生产和消费的中间环节。分配是指社会对劳动产品的分配。交换是指人们相互交换劳动和劳动产品的过程。作用:生产出来的劳动产品只有通过分配和交换才能最后进入消费。

③消费是指人们消耗物质资料以满足各种需要。作用:它是生产总过程的终点和目的。

消费包括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

直接生产过程的关系、分配的关系、交换的关系、消费的关系的有机统一,构成生产关系总体。

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生产关系,是广义的生产关系。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广义的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的基础:生产资料所有制生产资料所有制是对社会生产中人们在生产资料所有、占有、支配和使用上所结成的关系的制度规定。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是区别不同生产关系类型的主要标志。

十二、问:马克思政治主义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答: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对生产关系的研究可以概括为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两个层面。

十三、经济制度与体制的关系:经济制度:一定社会形态最基本、最本质的经济关系,以所有制关系为基础。

经济体制:一定社会组织内部资源配置的机制、方式和结构的总和。

关系:经济制度决定经济体制,经济体制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影响社会经济制度的变化。(如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下的市场经济体制)

十四、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研究生产关系: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对立统一

①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性质和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

十五、经济基础即上层建筑的概念:

经济基础是指一定社会形态中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并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

一方面,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另一方面,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也有反作用。

十六、经济规律(非重点):各种经济现象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客观性:经济规律总会存在并发挥作用,人们不能企图改变或消灭经济规律,也不可能创造新的经济规律

特点及其类型:离开了人的活动就没有了经济规律;经济规律不是长久不变的;发现和利用经济规律具有阶级背景

十七、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特征:

制度性: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就是不同社会形态下的经济制度。

社会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一刻也没有脱离现实社会并受到了社会实践的检验。

在马克思以前的所有西方经济学家的观念中,社会生活的客观物质基础以及它的具体历史形态是踪影全无的,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当成恒古不变的社会形式。

历史性:人们在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中所处的条件和形式在各个国家各不相同,具有不同类型的生产关系,其性质和发展规律是不相同的;同一个国家在其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生产关系也具有不同的特点。因此,政治经济学不可能对一切国家和一切历史时代都是一样的。注意:坚持历史原则,并不否认历史的连续性。

第一章第一节

一、社会形态:同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即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社会经济制度:指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二、人类社会发展至今经历了五种社会形态。

1.原始社会:人们共同劳动、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共同占有劳动产品并实行平均分配的经济制度。

2.奴隶社会:奴隶主在占有生产资料的同时,还直接占有生产者—奴隶,奴隶在奴隶主或监工的强制下被迫从事劳动,全部劳动产品均为奴隶主占有的经济制度。

3.封建社会:封建主占有土地等生产资料和不完全占有劳动者(农奴或农民),农民租种地主的土地,忍受地主的剥削和奴役的经济制度。

4.资本主义社会:以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和剥削雇用劳动为基础的经济制度。

5.社会主义社会: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实行按劳分配,消灭剥削阶级,把人和人的关系建立在平等互助的基础上的经济制度。

三、如何区别几种社会形态:社会经济制度不同,社会形态就不同。(即不同的生产关系;不同的生产资料所有制)

四、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的关系:

经济制度: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就是一个社会的经济制度,它构成了该社会的经济基础。

经济体制:是一定经济制度所采取的具体组织形式和管理体系,属于生产关系的具体实现形式,反映着社会经济采取的资源配置方式,不是一定社会的经济制度性质的规定。

制约和影响

经济制度经济体制(相对独立)

反映

一定的经济制度可以采取的经济体制是多样的,经济体制的选择既受经济制度的制约,同时也受生产力发展水平、历史文化传统和国情等其他因素的影响。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经济制度相同的国家可以有不同的经济体制;一个国家的经济制度不变,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也可以有不同的经济体制;同时,经济制度不同的国家,在体制上也可以取长补短。

五、两种经济体制: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

市场经济:人类通过自发的社会活动来调节经济过程、实现资源配置的经济体制

共同性就在于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特殊性就在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要与其各自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基本经济制度相联系,受其制约。

计划经济:人类通过自觉的社会活动来调节经济过程、实现资源配置的经济体制。

在这一体制中,计划是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六、问:为什么计划经济体制在现今社会不能有效运用?

答:1.必须具有充分的信息;2.必须协调好各种利益关系。(例子)

第二节

七、自然经济的概念:指的是为了直接满足生产者自己或本经济单位的需要、不是为了交换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态,即自给自足的经济。

经济形态:是指人们的经济活动方式和经济联系形式。

自然经济的特点:

1.自给自足的经济;2.自然经济与分工不发达的社会生产力相适应;3.自然经济以简单再生产为特征。总之,自然经济是与较低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经济形态。原始社会是完全的自然经济,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当今社会自然经济还不同程度的存在于一些国家和地区。

八、商品经济的运行规律:(即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态)

三次社会大分工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1.农业和畜牧业的分工产生了零星的商品交换。

2.农业和手工业分工,同时出现了私有制,推动了商品经济的产生。出现商品生产化:商品经济产生。

(商品经济产生的前提条件条件:社会分工及私有制)

3.商人阶层的出现使商品经济日益发展起来。

不同的经济利益是商品经济存在和发展的根本条件

九、商品经济的发展阶段:

1.简单商品经济简单商品经济阶段从原始社会末期开始,直至封建社会末期。商品经济在这一时期是处于次要地位的经济形态,大部分产品不是用于交换,而是满足自身需要。

2.发达商品经济(市场经济阶段)

从资本主义社会初期开始,社会产品的商品化程度得到极大提高,几乎所有产品都已成为商品,市场制度较为完善,市场对资源配置发挥了基础性的作用。

第三节

十、什么是商品(重点):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国家法定允许的,合法的。如毒品,军火。

要求:会分辨商品)

十一、商品的二因素:

使用价值:物品的有用性,亦即它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便是物品的使用价值。(人类财富)

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或者说,凝结了的(物化了的)人类劳动,便是商品的价值。

交换价值: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比例。

总结:价值乃是交换价值的基础,是商品的内在属性(无形的);而交换价值不过是价值的外在表现形式。(例:一把斧头=两只绵羊,则两只绵羊是一把斧头的交换价值)

商品是依据它们内含的价值来进行交换的,并在交换中形成一定的量的比例。

十二、价值与使用价值的关系:

统一性:互相依赖、互为条件、不可分割。

(1)有价值就必须具有使用价值(2)有使用价值,但不具有价值不能成为商品。(如阳光、空气)(3)有使用价值,但不为交换,也不是商品。

矛盾性:互相对立、互相排斥。

(1)购买者为使用价值,生产者为价值。(2)对于一定的人来说不能既占有使用价值又占有价值。

所以,一切商品只有通过交换,使用价值和价值才能够实现。生产者得到了价值,购买者得到了使用价值。商品的内在矛盾解决了。

总结:劳动形成价值是一个历史范畴,价值是商品特有的属性,体现着生产者之间交换劳动的社会生产关系。

十三、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

1、具体劳动:在一定的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称作具体劳动。

每一种具体形式的劳动,能生产出一种特定品种的产品,每一种特定品种的产品,能够满足人们的特定需要。所以,具体形式的劳动,能够生产使用价值。

2、抽象劳动:包含在生产各种商品的不同劳动中的共同的东西,(如:都是人来体力劳动的消耗,都是人和脑力的支出)乃是撇开具体形式的一般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即抽象劳动。商品的价值正是由这种抽象劳动形成的。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商品生产者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二者存在着对立统一关系。

十四、商品的价值量由谁决定?商品的价值量取决于生产商品时耗费的劳动时间。(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个别劳动时间:生产某种商品所耗费的实际的劳动时间是个别劳动时间。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指某一时期某一生产部门大多数生产者具有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十五、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劳动生产率=产品量/劳动时间

同一劳动在同样的时间内生产的价值量总是相同的,但劳动生产率的变化导致使用价值量发生变化。

商品的价值量与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量成正比,与这一劳动的生产率成反比。

图示:前:1小时=20台彩电=100克黄金(一台彩电等于10克黄金)

后:1小时=20台彩电=100克黄金(1台彩电等于5克黄金)

所以,彩电部门的的部门劳动生产率升高,所以价值量降低。

十六、个别劳动生产率与社会(部门)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个别劳动生产率与部门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导致个别企业单位时间形成的价值量不同

A.个别低于部门,个别企业单位时间生产的商品少于部门平均数,价值量较低。

B.个别高于部门,个别企业单位时间生产的商品多于部门平均数,价值量较高。

C.个别等于部门,个别企业单位时间生产的商品等于部门平均数,价值量不变。

图示:甲:1小时=10台彩电=1000元

部门:1小时=20台彩电=2000元

所以,个别企业单位时间生产的商品少于部门平均数,价值量较低。

问:为什么每个企业都要提高个别劳动生产率?

答:个别单位时间形成的价值量不取决于劳动生产率的绝对水平,而取决于他的劳动生产率与部门劳动生产率的相对水平。

十七、、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私人劳动虽具有社会劳动的性质,但只有产品实现了市场上的交换,私人劳动才被承认为社会劳动。如不这样,私人劳动就不能转化为社会劳动。

私人劳动不被社会承认,不能转化为社会劳动,具体劳动便不能还原为抽象劳动,使用价值让渡不出去,价值也不能实现,个别劳动时间也不能转化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十八、货币的概念(重点)当一种商品固定的起一般等价物的作用时,这种商品就成了货币商品,这种价值形式就是货币形式。

价值形式的发展阶段:(货币的本质:货币的发展推动商品交换的扩大,商品经济的发展)

1、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2、扩大的或总和的价值形式

3、一般价值形式

4、货币形式

人们发现金银的天然特性最符合货币的要求,金银就成为理想的货币材料。

总结:货币的出现使物与物之间直接的商品交换变成了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流通。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就转化为商品与货币的外部对立了(货币拜物教)。

货币是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它的价值直接被社会承认,是社会价值的代表,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有利于商品交换;减少交易成本)

十九、货币的职能

1、价值尺度

什么叫价值尺度(概念):价值尺度是指货币作为衡量和计算一切商品价值量的尺度。 价格: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

2、流通手段

流通手段:货币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就是货币流通手段的职能,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就是商品流通。(纸币的产生)

货币流通量规律:在一定时期内,流通领域中究竟需要多少货币呢

1、待售的商品总量

2、商品的价格水平

3、货币的流通速度

货币量与价格总额成正比;货币量与流通速度成反比。

纸币流通量规律:流通中纸币所代表的价值量等于“货币流通规律所确定的流通中金属货币量具有的价值量”

通货膨胀: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需要的金属货币量而引起的纸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现象。 不能简单的把物价上涨(指时间的供求关系变化)等同于通货膨胀。

3、贮藏手段:充当储藏手段的货币,必须是足值的金属货币。在金属货币流通条件下,货币作为主藏手 1 只 绵 羊 = 2 把 斧 子

相对价值形式 等价形式 一只绵羊 80斤粮食 60尺布 2把斧头 6分黄金 等等… 80斤粮食 60尺布 2把斧头 6分黄金 等等…

一只绵羊 80斤粮食 60尺布 2把斧头 一只绵羊 6分黄金 流通中所需货币量= 商品价格总额

同一单位货币流通的平均速度(次数)

5、世界货币

二十、价值规律:(重点)价值规律自发调节的缘故(看不见的手)。

概念: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的一般规律。凡是有商品生产和流通的地方,就有价值规律存在并发生作用。 内容:①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②按价值量进行交换,即等价交换。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实际生活中,往往价值规律既是价值如何决定的规律也是价值如何实现的规律。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价格机制、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结合在一起,相互作用,形成一种内在的机制,这就是市场机制,市场机制使价格与价值的偏离不会长时期持续下去。

价值规律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就是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来实现的。

问:价值规律如何通过价格调节分配的?

二十一、价值规律的作用

①调节作用——调节器

问:用生活中的一例,分析说明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是怎样发挥对经济活动中的调节作用?

答:通过价格波动,价值规律自发的调节着资源在不同部门的配置,使资源在供不应求和供过于求的部门中进行流动,实现社会生产和社会需要之间的大体平衡。(例子)

②刺激作用(推动生产力发展)——刺激器

③分化作用——分化器

通过竞争和市场价格波动实现——价值规律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和再生产各部门之间的分配,从而调节商品的生产和流通。促使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提高劳动生产力的发展。

劳动生产率的发展会促使小商品生产者向两极分化,并在一定条件下促进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另一方面,价值规律促进了资本家之间的竞争和中小资本家的破产,加剧了社会两极分化。

这种两极分化,在出现雇佣劳动的条件下,少数人发财致富,变成资本家,多数人贫困破产,变成雇佣工人,导致资本主义的 产生和发展。(马太效应:贫者愈贫,富者愈富)

第二章 第一节

一、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1、比较商品流通公式与资本流通公式

商品流通:W —G —W

资本流通:G —W —G’

2、资本总公式的本质:G-W-G’公式,概括了各种资本运动的一般特征和共同本质,即经过流通使资本价值增殖。所以,叫做资本总公式。

3、总公式的矛盾及解决

资本总公式在表面上与价值规律存在矛盾。似乎资本经过流通过程发生了价值增殖,但是商品交换必须按照等价原则进行。

剩余价值不可能在流通中产生,但也不能离开流通而产生,这是解决总公式矛盾的条件。必须在资本p p Q 1 Q 2 当p 上涨时,影响了供求,Q 有剩余。从而,引起了竞争,导致价格降低。

三、成为商品应具备的条件:自由人;一无所有。

四、如何决定劳动商品的价值:

价值:劳动力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它包括三个方面:①本人所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②养育子女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③教育和训练费用。总之,“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来决定的。”使用价值: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就是劳动力的支出,也就是劳动。

它的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就在于它是价值的源泉,它在消费过程中能够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资本家购买了劳动力商品以后,就可以实现价值增殖,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得以解决。

五、劳动商品的特殊使用价值:劳动力的买卖

劳动力的买卖是在流通领域中进行的,并且这种买卖活动是符合等价交换原则的。这样,劳动力商品的买卖就以流通领域中的交换关系掩盖了生产过程中资本对劳动的剥削。

总结:这种雇佣劳动关系使资本获得剩余价值。所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就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雇佣劳动制度。

六、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价值增殖过程就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

劳动者的劳动时间分为两部分,一是必要劳动时间,二是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内生产的是自身价值,剩余劳动时间内生产的是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用m表示)就是雇佣劳动者在剩余劳动时间内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资本获得了剩余价值也就实现价值增殖的目的。

价值形成过程:如果在生产过程中,劳动者创造的新价值等于预付资本的价值,就是价值形成过程。仅仅是价值形成过程不符合资本主义生产目的。

七、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

不变资本:是转变为生产资料的那部分资本。这部分资本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没有发生量的变化,只是改变了它的物质形态,因而叫做不变资本。(用c表示)(如:厂房,机器,原材料)

可变资本:转变为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价值量发生了变化,实现了增殖,因此叫做可变资本。(用v表示)

商品价值= m+c+v

八、计算商品价值率:(计算)剩余价值率反映了资本对劳动的剥削程度

m’ = m / v

工资:在雇佣劳动制度下,劳动者出卖的是劳动力,而不是劳动。劳动不能成为商品,也没有价值和价格。

因此,资本主义工资不是劳动的价格或价值,而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九、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方法:

1、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①延长劳动时间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家为了获得剩余价值,必须把工人的劳动时间延长必要劳动时间以上,只有这样,才能使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内,为资本家创造剩余价值。

由此可见,在必要劳动时间为已知的条件下,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是随着劳动日的绝对延长而提高的,劳动日愈长,剩余劳动时间就愈长,从而剩余价值率(M′)也就愈高,剩余价值(M)也就愈大。这种由于劳动日的绝对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马克思称之为绝对剩余价值。(有界限:生理界限,社会和道德界限)②提高劳动强度

2.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①相对剩余价值: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所创造的剩余价值,马克思称之为相对剩余价值。

问: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关系:③超额剩余价值:个别资本家由于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使自己商品的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多得的那一部分剩余价值。

追求超额剩余价值是个别企业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直接动机。

在各个企业追求剩余价值的竞争中,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劳动力价值降低,使所有企业普遍获得了相对剩余价值

十、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特点:

(1)可变资本是劳动者自己创造的,工人不仅养活了自己,还养活了资本家;

(2)不仅是可变资本,而且全都预付资本也是工人创造的;

(3)不断再生产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简单再生产概念:资本家把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全都用于个人消费,不增加投资,按照原有规模重复进行的再生产。

扩大再生产概念:资本家不是把全部剩余价值都用于个人消费,而是把一部分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使生产在扩大的规模上重复进行。

十一、资本积累: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者说剩余价值的资本化。

问:为什么要进行资本积累:资本积累的原因:一是获取更多剩余价值的内在动力(剩余价值规律);二是保持自身竞争力,避免被其他资本吞并的外在压力(竞争规律)。

资本积累的实质(规律):不断地利用无偿占有的别人的劳动,来继续无偿占有别人更多的劳动以增值资本价值,扩大资本规模,导致资本家越来越富有,工人越来越贫穷,这就是资本积累的本质。

十二、资本有机构成:这种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它的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就叫做资本有机构成,用c/v表示。

资本的技术构成:由生产技术水平决定的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它直接反映了生产技术水平。资本的价值构成: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之间的比例。

二者关系:资本价值构成是以资本技术构成为基础,技术构成的变化引起价值构成的变化;价值构成的变化又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及其变化。

发展趋势: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趋势。

资本集中与积聚的概念: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必须以个别资本增大为前提;个别资本增大通过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实现。

积聚:指单个资本因剩余价值资本化而增大,是积累的直接结果。

集中:把分散的中小资本合并为大资本,它是通过大资本吞并中小资本或组织股份公司的方式来进行的。资本集中越来越成为扩大规模的主要方式。

十三、剩余价值的分配: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1.剩余价值如何转化为利润

①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构成了资本家的生产成本,又称成本价格(K)。W=c+v+m变成了W=K+m,生产成本掩盖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不同作用,模糊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

②从现象上看,剩余价值表现为生产成本的产物,并进一步表现为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那些未曾耗费的资本虽然不是生产成本,但是它是剩余价值生产不可缺少的物质要素。

剩余价值的本质: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利润进一步模糊了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这时,资本家将剩余价值看作全部预付资本的增加额,于是剩余价值便转化为利润。

利润率的计算:(计算)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

利润率是剩余价值与预付总资本的比率。我们通常假定不变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一次转移到产品中去,所以c+v也就等于预付总资本(用C表示),这有利于简化问题的分析。

P’=m/(c+v)(利润率)m’=m/v (剩余价值率)

剩余价值率与利润率的区别:

十四、平均利润:资本家来说,它要求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这就要求利润率趋于平均化,形成平均利润。

平均利润率:资本的这种转移以及由此引起的利润率的变动,一直要持续到各部门的利润率大致相等时才会停止。因此,平均利润率就是社会各个生产部门不同利润率的平均数:

平均利润率的计算(计算)平均利润率=剩余价值总量/社会总资本

由于等量资本获得了等量利润,似乎利润完全取决于资本,完全歪曲了利润的本质和来源。

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随着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品价值也就转化为生产价格。

生产价格=生产成本(C+V)+平均利润构成。它是剩余价值在不同生产部门平均分配的结果。如何形成平均利润率:平均利润率是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

问:资本为什么在不同部门间流通,如何流通?

答;资本家为获得更高的利润,就会把资本从利润率低的部门撤出,转移到利润率高的部门。

因此,利润率高的部门,资本数量增加,生产规模扩大从而,商品价格下降,利润率也随之下降。而利润率低的部门情况相反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态的变化:价格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

十五、商业资本的概念

商业资本是指在流通领域专门从事商品买卖,以获取剩余价值为目的的职能资本。

商业资本的作用:职能是通过商品的买卖,实现商品的价值和剩余价值。

商业利润:概念:商业资本家投资于商业经营活动所获得的利润。

商业利润的来源:商业利润是商品销售价格高于购买价格的差额。其真正来源是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商业资本家可以使产业资本家节省流通费用,增加生产资本,因此产业资本家愿意让渡一部分剩余价值给

商业资本家

十六、借贷资本的概念:

利息率的计算公式:(计算)

银行利润构成:存款利息和贷款利息的差额,再扣除经营费用后形成,其实质是产业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剩余价值。

十七、资本主义地租的本质(重点)

是农业资本家未取得土地经营权缴给土地所有者有农业雇用工人创造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那部分剩余价值。它是资本主义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体现了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共同剥削农业雇佣工人的经济关系

级差地租与绝对地租:农产品的价格取决于劣等地的生产条件所决定的生产价格。

2、绝对地租

绝对地租原因:是由于土地私有权的垄断,租种包括劣等地在内的任何土地,都必须向土地所有者一定时期的利息量 借贷资本总量 利息率=

(利率取决于借贷资本的供求状况。)

第二节

十八、生产集中: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日益集中于少数大企业,使他们在整个社会生产中所占份额不断增大。

问:为什么会有生产集中:导致生产集中的客观经济条件:

①资本集中导致生产集中;

②产业革命导致产业结构发生变化,客观上要求生产的进一步集中。

③经济危机频繁爆发加速了资本和生产的集中。

垄断产生的原因:生产集中达到一定程度,就会自然的产生垄断。垄断是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垄断利润而结成联盟,以控制和操纵一定部门的产品生产和销售市场

①生产集中达到很高程度的时候,垄断的形成便有了可能;②生产的高度集中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竞争的困难;③生产高度集中后,也产生了垄断的必要性。

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垄断组织出售商品时规定得大大高于商品价值或生产价格的市场价格,

市场价格=成本价格+垄断利润

垄断组织在向非垄断企业、小生产者和经营落后国家购买生产资料和原材料时规定的低于商品价值或生产价格的价格。

十九、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垄断资本和资产阶级国家政权融合在一起的资本主义,它的经济意义在于利用国家政权,对经济生活进行全面干预,以维护垄断资本的利益

历程如下:

①一战期间,具有明显的军事色彩;

②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期间,具有反危机色彩;

③第二次世界大战及其以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获得了广泛、高度的发展,并完成了从私人向国

如何应对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

答:各国政府纷纷以不同方式再次加强了国家对经的干预和调节。罗斯福新政:通过推行财政赤字财政政策,通过扩大贷款规模,以及增加对公共工程的投资等,来刺激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的根本原因

①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社会化的进一步提高需要国家加强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和干预;

②经济危机频繁爆发要求国家干预调节;

③缓解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提供稳定的社会环境。

二十、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

实质:资产阶级国家作为经济实体,在直接参与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与私人垄断资本相结合,并凌驾于个别垄断资本之上,全面调节和干预社会经济,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生存和发展,保证垄断资产阶级获得高额垄断利润。(为了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第三节

二十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

1、19世纪后期,自由竞争阶段向垄断阶段的过渡中,资本主义所有制形式由单个资本家私有制调整为联合的资本家私有制(股份制)。(股份公司)

2、20世纪初,由联合的资本家私有制调整为集团的资本家私有制,产生了私人垄断资本。

3、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家资本与私人垄断资本的融合产生了国家垄断资本。

由此可见,资本的私人属性愈加弱化,社会属性愈加鲜明。

二十二、社会福利的发展原因(目的是什么,达到效果):社会福利政策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社会经济

1、 2、 以福利政策为主要内容的分配关系的调整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起到了―自动稳定器的作用‖。 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稳定起到了社会安全网的作用

二十三、资本主义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准备条件

1、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提供着最重要的物质准备,即生产走向全面社会化;(生产社会化)

2、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提供着社会化管理机构的准备,即垄断组织和国家垄断;(管理社会化)

3、为社会主义提供着资本变为社会财产的过渡点,即股份公司和垄断资本。(资本社会化)

第三章 第一节

一、产业资本:是包括工业、农业、建筑业等各个物质生产部门的资本,是能够实现价值增殖的资本。 资本循环:就是资本从一种形式出发,经过一系列形式的变化,又回到原来出发点的运动。

二、三种职能形式:产业资本存在的三种形式

①货币资本:是以货币形式存在的资本。

职能: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为生产剩余价值作准备。使货币资本转化为生产资本。

②生产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劳动力和生产资料进入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后,便发挥着生产资本的作用。

职能:为资本家生产带有剩余价值的商品,使生产资本转化为商品资本。

③商品资本:表现在商品形式上的资本叫作商品资本。

职能:通过销售,把含有剩余价值的商品转化为货币,使商品资本转化为货币资本。

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是产业资本在循环中依次采取的三种职能形式,而不是三个独立的资本。

三、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

①购买阶段:G (货币)-W (商品)(A 劳动力,Pm 生产资料 )货币转化为商品

②生产阶段:W ... P…W’ 资本采取了实物形态,这一阶段具有决定意义。

③销售阶段:W’-G’ 这一阶段既是第一循环的终点,也是第二循环的起点。

在资本循环的全过程中,购买阶段和销售阶段属于流通领域,生产阶段属于生产领域,图如下: A

四、三种循环形式

问:为什么说产业资本循环是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

1、货币资本的循环:G -W... P…W’-G’

特点:清楚地表明了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取得剩余价值,是产业资本循环的最典型、最片面也是最一般的形式。

片面性:似乎增殖的价值是在流通过程中产生的,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

G —W

Pm……P (生产过程)…….W’(包含剩余价值的商品)—G’

特点:(1)媒介物是流通过程,两头是生产过程;(2)生产资本的循环表明了资本运动是再生产过程。 其特点表明了生产具有决定作用,纠正了资本循环所造成的假象。

片面性:价值增殖过程得不到表现,似乎资本主义生产不是追逐剩余价值,而是为生产而生产。

3、商品资本的循环:W’-G’-W …P …W’

特点:(1)起点终点都是W ,反映了资本生产是再生产过程;(2)表明了商品资本的全部出售是产业资本正常运转的条件;

其片面性在于:仿佛资本主义生产和再生产的目的不是追逐剩余价值,而是为了满足社会需要。 因此只有把三种循环形式统一起来进行考察,才能全面地把握资本运动的实质及运动规律。

五、产业资本的运动条件

要保持资本运动的连续性,必须做到:

(1)并存性:资本家的资本不能只采取一种形式,而必须按执照一定的比例分成相应的三个部分,同时并存在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形式上。(空间上三种形式并存,并存性)

(2)继起性:资本家的资本还必须相继地通过循环的三个阶段,即货币资本要不断地转化为生产资本,再转化为商品资本,最后回到货币资本上;生产资本要不断地转化为商品资本,再转化为货币资本,最后又回到生产资本形式上;商品资本要不断地转化为货币资本,再转化为生产资本,最后又回到商品资本形式上来。如果其中有一个阶段中断,资本循环就不能顺利进行下去。

(时间上三种循环形式继起,继起性,即不断连续)

总结:以上说明资本不是静止物,而是一种运动,在运动中实现增殖。同时我们也可以发现实现资本正常循环所需要的条件不可能经常具备,潜伏着爆发经济危机的可能。

六、什么是资本周转:资本循环的不断反复、周而复始的运动过程就是资本周转。

资本的周转速度:是指预付资本运动的快慢,可以用周转时间和周转次数来表示。

1.资本周转时间:就是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的总和,也就是产业资本一个循环周期的时间。

2.资本周转次数(指资本周转的快慢):一定时间内资本所经历的周转的次数。

(计算)一年内资本周转次数(速度)的计算公式:

由此可见,资本的周转速度和周转时间成反比。

七、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生产资本按照价值转移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1.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划分(实物形态、价值形态)

固定资本:是指在生产资本中,实物形态全部参加生产过程,而价值逐步转移到新产品中的那部分资本。

(劳动资料:机器、厂房、设备、工具等)

流动资本:是指在生产资本中实物形态全部一次投入生产过程,价值也一次转移的那部分资本。 (劳动对象(原料、燃料、辅助材料等)和工资)

2.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划分与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是根本不同的

区别两种资本的划分:

不变资本:是转变为生产资料的那部分资本。这部分资本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没有发生量的变化,只是改变了它的物质形态,因而叫做不变资本。(用c 表示)(如:厂房,机器,原材料)

可变资本:转变为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价值量发生了变化,实现了增殖,因此叫做可变资本。(用v 表示)

不变资本= 一部分固定资本+ 一部分流动资本;可变资本全都是流动资本。

①划分的依据不同;前者是依据资本价值周转方式不同;后者依据是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同

②划分的内容不同:固定(劳动资料)而流动(劳动〈工资〉)和劳动对象);不变(购买劳动对U (年) u (周转一次所需时间;) n (周转次数)=,

③划分的目的不同:揭示生产资本的不同部分对资本周转速度从而对剩余价值生产的不同影响;后者划分目的是揭示可变资本是剩余价值的真正源泉,从而揭示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

八、磨损和折旧:固定资本的周转速度与固定资本的磨损程度密切相关

固定资本的折旧:固定资本逐渐转移到新产品中的价值,必须在产品销售以后作为折旧基金提取并积累起来,进行价值补偿,以便在固定资本价值完全转移完毕时,用于固定资本的实物更新。(固定资本的更新)

有形磨损:(物质磨损)指固定资本的物质要素由于使用以及自然力的作运用而造成的损耗

无形磨损:(精神磨损)之固定资本在其使用期效内,由于生产技术进步而引起的价值上的损失。

分两种情况:由于生产方法大改进和劳动资料生产部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引起的固定资本价值贬值; 由于出现新技术和新发明引起原有固定资本价值的贬值

九、预付资本总周转速度(计算):预付资本各个组成部分的平均周转速度。

例:一年内固定资本100,周转次数n=2,流动资本50,周转次数n=5

十、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1.节省预付资本

①从预付的固定资本来看:避免和减少无形磨损,提高固定资本的利用率

②从预付的流动资本来看:如果资本周转速度加快,维持同样生产规模所需要的的流动资本就少,如果节省的流动资本投入生产扩大规模,可以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

2.增加年剩余价值量:资本周转速度的加快也意味着预付资本中的可变资本周转速度加快。同量的预付可变资本,可以雇佣更多的工人, 生产出更多的剩余价值,增加年剩余价值量。

M (代表年剩余价值量)=m’( 剩余价值率)·v (预付的可变资本)·n (流动资本(包含可变资本)的周转次数)

3.提高年剩余价值率 M'=M / v=m ’*n

十一、社会总资本

1.单个资本和社会资本(区别)

①单个资本就:自独立发挥资本职能的资本,单个资本的运动只包括生产消费以及与此相适应的资本流通,不包括个人消费和不属于单个资本循环范围内的商品流通。

②社会资本就: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所有单个资本的总和,社会资本的运动既包括生产消费以及与此相适应的资本流通,又包括个人消费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一般商品流通。

社会总产品的概念:指社会各个物质生产部门在一定时期内(以年为单位)所生产出来的全部物质资料

的总和。(物质形式上: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价值形式上:c+v )

社会资本的核心问题: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总产品的物质补偿和价值补偿

物质补偿:社会总产品的组成部分转化为货币形式后如何再转化为所需要的产品。

价值补偿:社会总产品组成部分的价值如何通过全部商品的出售,以货币形式回收用以补偿预付的资本并获得剩余价值。

两大部类的概念:

A. 社会生产分为两大部类:第一部类(Ⅰ),生产生产资料;第二部类(Ⅱ),生产消费资料;

B.社会总产品的物质构成: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

预付资本一年中的总周转速度=

(一年中固定资本周转价值总额+一年中流动资本周转价值总额) 预付资本总额 速度= 100*2+2*50

100+50

=3次

十二、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

几个必要的假定

(1)纯粹的资本主义经济; (2)生产周期为一年;(3)假定一切商品都按价值出售;(4)没有对外贸易。

I(第一部类)4000C+1000V+1000M=6000(生产资料)

II(第二部类)2000C+500V+500M=3000(消费资料)

社会总资本6000C+1500V+1500M=9000(社会总产品)

1.基本交换条件(p93-p94

第一,第一部类内部的交换,相互购买4000C

第二,第二部类内部的交换,相互购买500V+500M

第三,两大部类之间的交换,I(V+M)与IIC

2.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1)I(V+M)=IIC说明了两大部类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

(2)I(C+V+M)=IC+IIC说明简单再生产条件下生产资料的补偿

(3)II(C+V+M)=I(V+M)+II(V+M),说明简单再生产条件下消费资料的实现。

第(1)是基本公式,(2)、(3)是派生公式。

3.总结

这些公式反映了两大部类之间及其内部的基本比例关系,只有遵循这种比例关系,处理好生产和消费的关系,社会总产品才能完全得到实现,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才能正常进行。

十三、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征是扩大再生产,扩大再生产就是资本家把剩余价值的一部分转化为追加资本,生产在扩大的规模上重复进行。

两个前提条件:

第一,I(C+V+M)>IC+IIC(生产资料余额条件:以满足扩大再生产,,即I(V+M)>IIC。

第二,II(C+V+M)>I(V+M /X)+ II (V+M /X) (消费资料余额条件)。(m—m/x剩余价值中的积累部分,用于投资)

即II(C+m—m/x) > II(V+M /X)(以满足扩大再生产对追加的消费资料的需要)

根据条件,两大部类当年全部产品重新组合。

第一年生产的状况:

I 4000C+1000V+1000M=6000(生产资料)

II 1500C+750V+750M=3000 (消费资料)

其中,第一部类资本有机构成为4:1,M /X=500;第二部类资本有机构成为2:1,M /X=600。

可以发现第一年的生产情况和资本家运用资本的状况符合前提条件。

为第二年生产做准备(投资组合):

I 4000C+400 +1000V+100 +500M/X=6000

II 1500C+100 +750V+50 +600M/X=3000

1.基本交换条件

第一,I(4000C+400 c)在I部类内部实现;

第二,II (750V+50 v+600M/X)在II 部类内部实现;

第三,I (1000V+100 v+500M/X)和II(1500C+100 c)进行交换;

2.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抽象化)

(1)I(V+ v+M/X)=II(C+ c),即第一部类原有的可变资本价值,加上追加的可变资本价值,再加上本部类资本家用于个人消费的剩余价值,三者之和应当等于第二部类原有的不变资本价值和追加的不变资本价值之和。

(2)I(C+V+M)= I (C+ c)+ II(C+ c),即第一部类全部产品的价值必须等于两大部类原有的不变资本价值和追加的不变资本价值之和;

(3)II (C+V+M)= I (V+ v+M/X)+ II(V+ +M/X),即第二部类产品的价值,必须等于两大部

总结

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反映了社会生产的两大部类之间及其内部,都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社会资本再生产才能顺利进行。在资本主义经济中,社会资本再生产所要求的比例关系,社会总产品实现所需要的各种条件,是通过经济危机自发地强制地实现的。

十四、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生产相对过剩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

经济危机的根源: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根本原因: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和生产社会化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要求生产和消费一定的比例关系,但是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和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使这种比例关系无法建立。

具体表现形式:

(1)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2)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同人民群众有支付能力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

直接原因:无线生产与有限消费

十五、问:生产技术更新为什么是物质基础?

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经济危机)的物质基础是固定资本更新。(双刃剑)

1、固定资本更新为摆脱经济危机,促进经济复苏和高涨阶段准备了物质条件。

2、为下一次危机的到来准备了物质基础。因为它会促进社会生产力的集聚增长,提高技术谁品和资本

有机构成。从而也会加剧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导致再次的经济危机

经济危机周期爆发导致资本主义再生产呈现周期性:危机、萧条、复苏、高涨四个阶段。

第二节

十六、垄断阶段的资本运行,垄断资本条件下市场经济的新变化

1、在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价值规律、剩余价值规律和利润率平均化规律发生了新的变化。

1.垄断价格规律是价值规律在垄断条件下的新的作用形式(价格围绕垄断价格上下波动)

2.垄断利润规律是剩余价值规律在垄断资本条件下新的表现形式(大大超过平均利润的超额利润)

垄断利润规律:垄断形成以后,垄断资本家不再满足于获得平均利润,而是不断的追逐高额垄断利润,所以追逐高额垄断利润是垄断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动机,是垄断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

所以,垄断利润规律是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支配着其他经济规律的运行,决定着垄断资本主义各种矛盾的形成和发展的整个过程。

3.利润率平均化规律转化为平均利润率二重化规律

由于非垄断部门以自由竞争为基础,资本转移一般在非垄断的中小企业之间进行,而垄断部门之间的资本转移一般则是以大企业为主。因此,这就会形成垄断利润的平均化趋势和非垄断利润的平均化趋势,这样就很难形成社会统一的平均利润率。

十七、金融资本的全面统治

在垄断资本主义发展阶段,金融资本取代工业资本成为国民经济中占据统治地位的资本形式。

1.在垄断阶段,银行成为势力极大的万能垄断者

①银行垄断的产生使工业垄断企业只能和少数大银行发生关系,大工业企业和大银行的联系日趋固定;

②大银行为了贷款的安全和盈利,开始介入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监督和干预企业,采用各种信用手段操纵工业企业的命运,企业越来越依赖银行。

2.银行垄断资本和工业垄断资本的关系日益密切并逐渐融合,混合生长为金融资本(什么是金融资本)

①一方面,银行资本通过购买股票和开办工厂,成为工业资本的所有者;

②另一方面,工业资本也渗透到银行业中。

金融寡头:掌握庞大金融资本的少数最大垄断资本家或集团。

3.金融寡头和金融资本是垄断资本主义的真正统治者

①在经济领域通过“参与制”控制国民经济命脉;

所以,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实现了对整个国家从经济到政治、到社会生活的全面统治,是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阶段发展到垄断阶段的一个重要标志。

十八、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

1.国有垄断资本;

2.国家和私人共有的垄断资本;(在一个企业内部结合)

3.国家和私人密切联系的垄断资本。(在社会范围内结合,引导私人垄断企业向既定方向发展)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是私人垄断资本利用国家机器为其发展服务的手段,是私人垄断资本和国家政权相结合的垄断资本主义,是资产阶级国家直接参与再生产过程,代表资产阶级总利益对社会经济进行调节的一种形式。

十九、资本主义国家对宏观经济的调控手段及方式

①财政政策,包括财政收入(税收)和财政支出(刺激经济):用于社会福利开支,国防行政开支和国债利息;

②货币政策,一是对利率调节,二是对货币流通量调节(“三大手段”);

●三大手段:公开市场业务:买卖国债,收放资金;

●存款准备金率:降低,刺激经济,寄存在银行中的钱少了,增加银行的放债能力;

●再贴现利率:升高,抑制

③收入政策(分配政策);调解工资、利润和其他收入政策

④国民经济计划化;资本主义国家不用强制性

二十、国际分工的概念:指社会分工越出国界而形成的国与国的分工

当前国际分工发展的趋势:从生产分工向科研与生产的分工发展,从制造业与初级产品的分工向高技术与传统工业的分工发展。

二十一、生产国际化的概念及主要表现:

资本国际化的概念:生产过程本身越出一国范围,在国际范围形成各国生产相互依赖、相互补充的格局①生产国际化主要表现:生产要素国际化(原料、劳动力、技术人员等)

产品国际化(国际市场)

生产过程国际化(大型垄断企业到国外进行投资)

科学技术国际化:国际空间站

②资本国际化的表现:商业资本国际化(国际贸易)、借贷资本国际化(间接投资)、产业资本国际化(直接投资)。

二十二、资本输出的概念:资本输出是指垄断资本和垄断资本主义国家把他们手中掌握和控制的大量自办输往国外,攫取高额垄断利润或谋求经济、政治和军事上的利益

借贷资本输出:只有政府、私人银行或企业对别国政府私人银行或企业提供贷款,称间接投资

生产资本输出:指政府或资本家在国外直接投资开办工厂、矿山、银行等企业。称直接投资

二十三、资本输出对输出国和输入国的不同影响

①给输出国带来高额利润和利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国内矛盾和危机,但是,资本输出使输出国变为食利国,引起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缓慢,导致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斗争;

②对输入国来说,加速了自然经济的瓦解,有利于国民经济水平的提高,但是,阻碍了民族资本的发展,造成财富和自然资源的流失,经济结构单一,乃至在政治上成为输出国的附庸。

二十四、跨国公司

1.跨国公司概念:是一种国际性企业,使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向国际范围扩展的重要形式

2.跨国公司对世界经济的巨大影响

①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发展;(国际合作,生产力高度的发展;促进发展中国家产业技术的改造和民族经济的发展)

②在世界范围内加深了资本主义各种矛盾;

③对世界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使大量资金发生国际转移,还把污染严重的产业移到

简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笔记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所造成的生产下降和经济衰退。根本原因:就 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化与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这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的集中体现。具体表现为:1资本主义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2资本主义生产在剩余价值规律支配下具有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广大劳动群众 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狭小之间的矛盾。 三次革命运动:a:1831年11月在里昂爆发了大规模的工人起义b:1834年4月在里昂爆 发了大规模的工人起义,它是无产阶级觉醒的标志是把斗争矛头直接指向资产阶级的起义c:1836年起,英国工人发动力全国性的争取政治权利的宪章运动并成立第一个独立的工人政 党宪章党。1844年6月德国西里西亚起义是德国无产阶级觉醒的标志,具有理论性和自觉 性意识到了无产阶级的本质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理论贡献:1它第一次研究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内部联系初步探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运动规律2奠定了劳动价值论的基础3在地租利润和利息等具体形式上研究了剩余价值在一定意义上揭示了剩余价值的起源4对资本主义社会 的阶级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局限:1他们从抽象的永恒的理论原则出发将资本主义经济规律看做是不变的永恒的自然规律从而否认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暂时性和历史性2斯密认为商品 的价值是由这个商品在交换中支配或购买到的劳动量所决定的,商品的价值取决于生产该商品时所投下的劳动即耗费劳动并进而引申出价值是工资利润和地租三种收入构成的错误结论,李嘉图只是从量的方面来考察价值并把价值看做是非历史的东西3将利润和剩余价值混同起来从而掩盖了地租的剥削性质 亚当·斯密:劳动价值论的真正奠基者。1他从各种劳动形式中抽象出了一般劳动从而正确地将决定商品价值的劳动归结为一般的社会劳动明确区分了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得 出了一般劳动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的科学结论,但由于不了解创造价值的劳动的性质因此当他进一步考察究竟什么是劳动创造价值的问题时就陷入了混乱和矛盾中了,他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这个商品在交换中支配或购买到的劳动量所决定的,商品的价值取决于生产该商品时所投下的劳动即耗费劳动并进而引申出价值是工资利润和地租三种收入构 成的错误结论。2从劳动决定价值和工资是劳动生产的价值的一部分的观点出发,明确指出利润是工人劳动生产物的扣除部分3地租也是土地所有者凭借土地所有权无偿占有工人所 创造的剩余生产物中的余额,但他将剩余价值和利润混为一谈还认为除了工资和利润外地租也形成商品的价值这样就将土地所有制与劳动一样视为价值的源泉从而掩盖了地租的剥削 性质4首次通过对社会收入形式的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作为土地和劳动所形成的价值可分解为地租工资和利润三部分于此相应以地租收入为生的地主以工资收入为 生的工人以利润为生的资本家构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三个主要阶级 空想社会主义者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划分:1圣西蒙:认为人类历史是由一系列发展阶段所构成的过程,他将人类的历史划分为人类开化时期即原始社会、古希腊罗马的奴隶社会、中世纪的封建社会、从15世纪开始的破坏神学和封建体系的时代以及未来的实业制度的社会等若干阶段,资本主义社会只是由封建制度向实业制度即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短暂时期2傅里叶:将人类社会的发展区分为童年、成年、衰落、凋谢四个阶段32个时期。合理的内容:1提出并初步论证了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2深入地批判了资本主义 私有制3看到并肯定了阶级斗争在历史上的重大影响和作用4对未来社会的预测和设想中包含着许多天才的设想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理笔记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2)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2)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3) 第三节学习、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4) 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5) 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 (5) 第二节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4页) (7) 第三节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12)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14) 第一节认识的产生及本质 (14) 第二节认识的辩证运动 (15) 第三节真理与价值 (16) 第四节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统一 (18)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20) 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20) 第二节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22) 第三节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23)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25) 第一节资本主义的形成 (25) 第二节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 (27) ④资积累导致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深化,最终必将以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代替资本主 义私有制,这就是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第三节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28 第五章资本的流通过程和剩余价值的分配 (30) 第一节资本的循环和周转 (30) 第二节社会资本的再生产 (31) 第三节产业资本的利润和平均利润 (32) 第四节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 (33) 第五节借贷资本和利息 (34) 第六节农业资本和地租 (36) 第六章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38) 第一节自由竞争资本主义 (38) 第二节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39) 第三节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 (40) 第七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42) 第一节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42) 第二节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发展和完善 (43) 第三节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45) 第八章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46)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 (46) 第二节共产主义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 (47) 第三节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 (48)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读书笔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读书笔记 从小学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开始,我们就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结下了不解之缘。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我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有了一定的了解,体会到了马克思主义的精髓,马克思主义对大学生确立人生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使我们的思想得到了升华,让我们可以更好地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于是带着那份疑惑和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我很认真很努力的去听老师的讲解,因为我真的想知道,马克思有那么神奇么,希望老师能给我解开这个疑惑,希望这本书给我新的认识和理解。一次又一次,老师给我们诠释着马克思的核心价值观和思想价值,我开始发觉里面的观点异常的有特点,我觉得很新鲜,它在重新解读周围的人和事,让我长期形成的固定思维一时难以转变。我突然冒出一种意识—这貌似是一种洗脑。当然我没有贬斥它的意思,反而我的认识开始提升。认识到世界的物质性,了解啦世界发展的普遍规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静止是相对的。开始认识到,马克思是从哲学的高度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揭秘人类社会及其发展的普遍性规律。 马克思主义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它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它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发的统一;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这本书是把是把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整体,对我们当代青年大学生进行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教育。帮助我们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使我们在学习中着重用学习领会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去改造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提升我们对思想问题、学习问题、社会问题等进行思考的能力和方法。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提高对现实学习、生活和未来走向社会的认识。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社会的物质性和社会生活的实践性。系统论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的关系。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首先,构成社会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推动社会运动的力量是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其次,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再次,实践既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也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根源,是人的生命表现和本质特性。 我们还了解到了认识和实践的重要性。认识不要是片面的认识,而是具体正确的认识,要认清事物的本质,因为它是不会因形式的改变而改变的。所以我通过马克思主义的学习,知道了认识事物不能知识形式上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在于对内在含义的认识。从部分到整体,从有形式到内在,从片面到全面,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都是我们认识事物本质的关键所在。再者,实践和认识更是有紧密的联系,实践对认识有决定性的作用,因为只有实践才能鉴别认识的真伪,从而将认识通过实践提升到一个新的理论高度,也只有实践才能升华认识,将认识的内容得到起真正存在的意义。所以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通过马克思主义的学习,我体会最为深刻的就是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的阐述。人和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人和自然发展的产物就是社会,社会是人与人交流的场所,如果人离开了社会,人已经不会再是“人”,而且人在社会的生产中是比不可少的因素,只有社会的良好生产才能带动社会的良好发展,所以只有人与社会的完美结合才能使国家更好的发展。科学是第一生产力,优良的科学技术可以给社会注入新的活力,使社会更好的发展运作,让人们更好的交流合作,从而带动社会的进步。并且,马克思主义强调了人在社会中所起到的决定作用,因为社会发展也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而这一过程的发展最重要的就是依赖人的发展,也只有人的精神层次提高了,思想境界深化了,与时俱进,用发展眼光看问题,我们的社会才能发展的更好。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笔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笔记 马克思主义主要内容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二是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形态。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历史形态。唯心主义的根源、基本观点及主要形态。旧唯物主义的成就和缺陷。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唯物主义历史观是马克思的伟大发现。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哲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个开放并不断发展着的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现代科技革命。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 物质及其存在形式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物质的存在形式。物质形态的多样性。自然界的物质性与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现代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及其哲学意义。 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 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化活动。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实践的目的性、物质性和社会制约性。实践的基本形式。实践是人与世界相互作用的中介。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与实事求是 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 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意识与人工智能的关系。 主观和客观的统一和实事求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坚持实事求是和解放思想的辩证统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联系和发展的规律及其核心 联系的普遍性和发展的规律性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联系与系统。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过程。事物发展中的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发展的本质是

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博复习方法参考笔记-育明考博

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考博真题参考书报考分析-育明教育 一、中共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历年考博复试分数线(育明考博课程中心) 年份复试分数线进入复试人数/录取人数(不含硕博连读) 2013年外语50分专业课一60分专业课二60分20人/12人2014年外语50分专业课一60分专业课二60分18人/11人

2015年外语50分专业课一60分专业课二60分20人/13人 育明考博辅导中心杜老师解析: 1、各教研部(所)由导师组集体协商讨论,按招生计划150%左右的比例确定复试人选。招生计划名额较少的专业,如果生源质量好,可适当增加复试人数,但最多不超过200%。 2、我校非定向培养博士生和定向培养博士生,学制均为3年。 3、同等学历的考生,加试科目低于60分者不予录取。 4、报考非定向培养博士生的考生至入学时未满45周岁(1971年8月31日以后出生);报考定向培养博士生的考生年龄不限。 中共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考博参考书(育明考博课程中心) 1、《马列著作选编》(哲学部分),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版。 2、韩树英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纲要》(修订版),人民出版社。 3、杨春贵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教程》(第二版),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版。 4、庞元正、董德刚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前沿问题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年版。 5、赵曜等主编:《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问题》,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年版。 6、《马列著作选编》(有关政治经济学部分),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2月版。 7、李兴山主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年版。 8、王天义主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教程》,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7月版。 复试加试科目一: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复试加试科目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复试加试参考书目: 1、杨春贵主编:《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100例》,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年版。 2、王怀超主编:《科学社会主义基本理论》,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年版。 育明教育考博分校针对中共中央党校各专业考博开设的辅导课程有:考博英语课程班·专业课课程班·视频班·复试保过班·高端协议班。每年专业课课程班的平均通过率都在80%以上。根植育明学校从2006年开始积累的深厚高校资源,整合利用历届育明优秀学员的成功经验与高分资料,为每一位学员构建考博成功的基础保障。 (2016中共中央党校考博资料获取、辅导课程咨询育明教育杜老师叩叩:八九三二四一二二六)二、党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考博考试内容分析(育明考博辅导中心) 专业招生人数初试内容复试内容

马克思主义哲学考研笔记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I. 题型:选择题&辨析题(辨析考的机率很少) 第一节: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 【1】哲学的含义及其特点 a: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从理论性质而言) b:哲学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毛泽东(关系定义)c: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它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功能作用) d:哲学属于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在阶级社会具有阶级性。(意识属性) e: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研究对象) 哲学的特点是: 一般性,最高的抽象性,普遍性,指导作用,阶级性(一般不强调) 【2】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㈠:区别 I:定义不同 a:哲学的含义是(同上) b:具体科学的含义是各门内容不同的,独立的学科(一般不考) II:特点不同 a:研究对象 哲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世界的普遍规律;具体科学研究的对象是某一领域的特殊规律。 b:原理的适用范围 哲学原理适用于一切领域;具体科学则适用于某些特殊领域。 III: 相互关系 a: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普遍与特殊,抽象与具体,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b:哲学以各门具体科学为基础,哲学为各门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方法论以及指导。 【2-B】世界观与方法论 I.定义不同 ⑴世界观;(又叫宇宙观)人对整个世界以及人对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根本观点和根本看法。 ⑵方法论:分析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 II:相互关系 ⑴世界观与方法论缺一都不能存在。 ⑵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⑶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一致的。 【2-C】哲学与世界观 I:定义不同 a:哲学的含义是(同上) b:世界观的含义是(同上) II: 特点不同 a: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理性认识) b: 世界观是非理论化、系统化的意识形式是感性认识。 III:联系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读书笔记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读书笔记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读书笔记 在英国伦敦郊外的海格特公墓,安葬着一代伟人卡尔·马克思。墓地上,马克思的青铜头像端放在花岗岩墓碑上方,墓碑正面刻着青年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名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一”墓志铭”诠释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本质,也宣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使命。近百年来,马克思主义无论是在中国的传播中,还是在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都体现了”解释”中国的理论指导意义,体现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改变”中国的实践指导意义。马克思主义将永葆其青春活力,马克思还活在当代世界。 《活着的马克思》作为通俗理论读物,力图通过对马克思的革命生涯、思想理论和伟大人格,向广大读者再现”真实的马克思、睿智的马克思、崇高的马克思”,深化对马克思主义”解释世界”和”改变世界”内涵的理解,提升掌握和运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自觉和自信,增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和信念。 《活着的马克思》开始就以”历史的巨人”为题,对马克思诞生的时代、马克思勤奋好学的青少年生活、为真理而奋斗的毕生经历、实现人类思想伟大革命的实践和理论过程等内容作了叙述,再现了恩格斯所言的马克思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的意蕴。如果想到《活着的马克思》主要作者程建宁将军已是80多岁的老人,从1951年抗美援朝参加空军以来,60余年坚持不懈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就可以清楚,《活着的马克思》所说所言,实际上会聚了他们对马克思生平事迹的真情,蕴含了作者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念。我读《活着的马克思》后,首先感受到的就是,只有马克思主义真信者才能为之。 《活着的马克思》接着以”天才的头脑”为题,集中以马克思的九篇经典著作为线索,对马克思的思想精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髓作了阐释。按照这九篇经典著作的写作时间,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作了既力求保持”原汁原味”的、又富有中国话语特色的阐发,在内容的准确性、叙述的完整性上花了很大的功夫。《活着的马克思》的四位作者,几十年来勤勉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孜孜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究,结合了他们在共和国建设和改革发展过程中积累的真知,实际是他们这几十年来学习和研究体会的凝练,对后学者会有极大的帮助和启示。以此来读《活着的马克思》,我深刻的感受就是,只有马克思主义真知者才能书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要重点笔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绪论 一:马克思主义来源与创新 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创新: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他们在这一时期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对人类先进思想已经提出的种种问题作了分析批判,对资本主义时代发展提出的理论课题作了科学的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为认识历史和时代问题提供了一种崭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原则。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运行机制和发展规律的深刻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和它被社会主义必然代替的历史命运。科学社会主义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两大发现的基础上,阐明了由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的客观规律,阐明了无产阶级获得彻底解放的历史条件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使社会主义由空想成为科学。 二: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三: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什么 马克思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四: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五: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六: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 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不动摇,这是就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而言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历史条件的变化,要求我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不断地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我们一定要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做到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第一章 一:近代哲学的基本问题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二:马克思主义物质的定义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 三: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理论意义 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论。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论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四:联系特征 首先,联系具有客观性。其次,联系具有普遍性。最后,联系具有多样性。 1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精彩试题及问题详解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试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提纲>>是马克思在1845年春写成的一份只供自己研究用的笔记,在它生前并没有发表。1888年作为《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的附录,首次公诸于世。《提纲》虽然十分简短,却是非常宝贵的,被恩格斯称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提纲》的重大意义在于:它彻底批判了费尔巴哈和一切旧唯物主义的直观性和不彻底性;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科学实践观,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崭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纲领和一系列重要思想。《提纲》中的基本思想在随后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形态》中得到了系统地阐述,因此这两部著作是唯物主义历史观诞生的标志。 2、异化劳动 异化劳动是指劳动者的劳动及其产品反对、奴役、控制劳动者的劳动形态。在马克思看来,劳动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是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发生了异化,因而人的本质也发生了异化。异化有四个基本规定:劳动产品与劳动者相异化、劳动本身与劳动者相异化、人的类本质与人相异化、人与人相异化。私有制是异化劳动的前提和结果。消灭私有制的共产主义革命是消灭异化劳动的必然途径。 3、亚细亚生产方式 亚细亚生产方式是马克思在1859年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正式提出来的概念,用以指称人类社会的最早形态。它的基本特征是土地公有制和专制主义并存。19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研究的深入,马克思认识到亚细亚生产方式这个概念并不能概括原始公社生产方式的所有特征,在原始氏族中不存

在阶级、私有制和国家,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原生形态。亚细亚生产方式中的公社所有制的存在,并不能作为社会原生形态的标志或者依据。因此,以后马克思就不再用亚细亚生产方式来指称整个原始公社生产方式这一社会的原生形态了。 4、普列汉诺夫 普列汉洛夫(1856-1918),俄国马克思主义的先驱。在与伯恩施坦修正主义的论战中,在与俄国民粹主义的论战中,在与各种错误思潮的论战中,他从哲学、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理论等方面对伯恩施坦的修正主义理论作了较为全面的批判,对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命运作了较为冷静的思考。普列汉洛夫翻译和出版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许多著作,撰写了大量阐述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优秀著作,为捍卫、传播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了重要贡献。 5、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是斯大林晚年的一部重要著作,它在总结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经验的同时,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具有重要意义。它对社会主义制度下经济规律的性质、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品生产、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价值规律等重大问题作了探讨。它是对苏联社会主义模式30多年的实践最重要和最集中的理论阐述。 二、简答 1、简述共产党宣言的历史观 答:(1)从原始社会解体以来的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在阶级社会中,阶级主要是根据人们在生产关系中所处的不同经济地位来划分的。 (2)被压迫阶级反对压迫阶级的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因为在阶

马克思主义哲学笔记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一、单选题 1、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原子论属于: 朴素唯物主义 2、马克思主义主要组成部分直接理论来源 3、吾心即是宇宙,宇宙即是吾心,是: 主观唯心主义 4、什么标志着物质世界一切事物和现象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哲学范畴(A ) A 、运动 B 、静止 C 、时间 D 、空间 5、从哲学上看我国制定十二五计划的依据是: 现实的可能性 6、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的前提是: 正确反映客观规律 7、下列活动中属于基本实践活动的是(C ) A 、处理人际关系的伦理活动 B 、处理社会关系的基本活动 C 、物质生产的实践活动 8、生产力(人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的能力)的范畴是(B ) A 、人与社会的关系 B 、人与自然的关系 C 、人与自然的社会关系 D 、人与劳动产品 9、唯物史观、唯心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A ) A 、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10、一个资本家通过提高效率加强管理等方法所获得的剩余价值或利润是(超额利润) 11、年剩余价值率: 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之比 12、绝对地租的源泉是: 马克思主义哲学——德国古典哲学政治经济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欧洲空想社会主义(英法也正确)

农业工人的剩余劳动 1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金融资本的概念是: 垄断的工业资本和银行资本融合生长构成的资本形式 14、垄断利润的产生说明价值规律作用的形式发生变化 15、下面属于可变资本的是(D) A、机器 B、厂房 D、劳动力 二、多选题 1、下列各项体现量变引起质变哲学道理的有(ABC) A、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B、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C、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D、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2、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是: 二者共同本质在于,都是提高对工人剥削程度的方法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以生产技术变革为条件,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则不是 3、生产价格与价值的关系是: 生产价格是价值的转化形式 生产价格的形成以价值为基础 三、名词解释 1、物质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2、意识 意识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3、联系 联系是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 4、规律 规律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5、价值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力劳动 四、简答题 1、内因和外因的定义及二者的关系 内因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外因是一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即外部矛盾 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是第一位的原因,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是第二位的原因,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2、货币的职能包括哪些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笔记(全)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最新整理)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单选)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中期。 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多选)马克思主义产生于近代自然科学取得三大发现新成就以及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已经成为主导趋势,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各种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弃分显露,无产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争取自身和人类解放的斗争的历史时代。 (多选)马克思主义作为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是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在内的统一整体。 二、马克思主义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考试大自考站,你的自考专家! (多选)对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产生最直接、最重大影响的,是德国古典哲学 英国古典经济学和19世纪的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它们代表了19世纪上半叶人类思想的最高成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 (单选)黑格尔最卓越的贡献是辩证法,他是哲学史上第一个以唯心主义的形式系统地 有意识地叙述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哲学家。 (单选)费尔马哈是德国古典哲学的最后一位代表,是黑格尔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间环节。 (单选)马克思和恩格斯从来没有完全赞同和接受费尔巴哈的哲学思想,只是吸收了他的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同时摒充了他的抽象的人本主义和自然主义,清除了他的理论中的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杂质。 (单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欧洲哲学的全部积极内容,其中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 (多选)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的哲学存在两个分离:一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相分离,二是唯物主义自然马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相分离。 (单选)英国古典经济学产生于17世纪后半期即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完成于英国工业革命后的19世纪初,创始人是威廉。配第,中间经济亚当。斯密的发展,到大卫。李嘉图结束。 (多选)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指19世纪上半叶以对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学说。 (多选)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与生物进化论这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为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形成提供了坚定的自然科学基础。 三、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多选)马克思、恩格斯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而且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者。马克思1845年春天写作的《关于费尔马哈的提纲》和马克思、恩格斯1845-1846年合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是标志马克思主义基本形成的著作。 (多选)1847年7月发表的马克思的《哲学的贫困》和1848年2月发表的马克思、恩格斯合车的《共产党宣言》,则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多选)列宁的(论欧洲联帮口号)和《无产阶级革命的军事纲领》两篇论文,提出了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社会主义革命有可能在一国或几国首先取得胜利的思想。

中共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原理考博笔记-考博重点-考博经验

中共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原理考博笔记-考博重点-考博经验 一、专业的设置 中共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每年招收博士生12人,下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等五个专业。 其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下设六个方向,分别是王伟光的世界金融危机和社会主义的发展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哲学探索;韩庆祥的马克思主义社会结构理论与实践研究以及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思想与实践研究;牛先锋的历史唯物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实践与运用以及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 一共有3位博导,其中王伟光导师是外聘的博导,只能招收一个博士生,其他导师最多可以带两个博士生。本部一共有6个研究方向,可以说分类非常的全面和齐全。 二、考试的科目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的考试科目为:①100英语(102日语103俄语)②201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含原著)③30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复试加试科目: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 三、导师介绍 王伟光(兼岗),职称:教授,博士生导师,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职务:常务副院长。 韩庆祥,职称:教授,博士生导师,单位:中央党校,职务:副教育长兼哲学教研部主任。 牛先锋,职称:教授,博士生导师,单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职务:

基本原理教研室主任。 四、参考书目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1、《马列著作选编》(哲学部分),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版。 2、韩树英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纲要》(修订版),人民出版社。 3、杨春贵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教程》(第二版),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版。 4、庞元正、董德刚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前沿问题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年版。 5、赵曜等主编:《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问题》,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年版。 6、《马列著作选编》(有关政治经济学部分),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2月版。 7、李兴山主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年版。 8、王天义主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教程》,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7月版。 复试加试科目一: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复试加试科目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复试加试参考书目: 1、杨春贵主编:《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100例》,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年版。 2、王怀超主编:《科学社会主义基本理论》,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年版。

马克思主义新闻经典教程-复习笔记

作者 : 『㊣燀錡℅ 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 一、马克思主义新闻本源观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新闻的本源是事实。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事实在先,新闻在后;事实是新闻的基础,对新闻有决定作用。 二、对新闻的认识 1,变动产生新闻。只有变动的打破常规的事实才有新闻价值。 2,新闻有层次变化。马克思提到新闻有旺季有淡季。 3,新闻时效性。报纸就是经常的战斗准备,对于急需报道的耸人听闻的当前问题的热情关心,这就是报纸的一般性质。 4,新闻真实。马克思将这个比喻为一个词叫做报纸的有机运动。有机的就是不能分割的,连续的。报纸工作就是这样,一个事件发生之后,第一个报道有差误,而后面的连续报道就自然而然的纠正前面的差误。这不是报纸的错误,这是报纸的职业特征。最终的报道就应该是完全真实的,如果最终的报道都不真实,那就是报纸的错误了。 5,“报纸是工人的必要生活资料”。这是从人的角度来说的,人区别于动物,需要精神,而报纸提供精神。 三、党报思想 “党刊的任务是什么呢?首先是组织讨论,论证、阐发和捍卫党的要求,驳斥和推翻敌对党的妄想和论断。”这段话是《恩格斯全集》里面的,前后被很多人引用。 马恩关于马克思主义工人政党机关报的工作原则,其实就是两条。第一条是党的领导机构和党报编辑部、出版社都要遵循“党的精神”。第二点是党的中央执行委员会“有责任监督党报的原则立场。党的精神主要指党代表大会通过的纲领章程决议。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党的领导机构和党报编辑部都会犯错误,因而都要遵循一个共同的东西,这个东西就是党的精神。党报理论成为他们新闻思想的重要内容。 四、马克思主义新闻自由观 1,新闻自由是相对的、具体的,而不是绝对的,抽象的。 2,新闻自由时一定历史下的产物,并且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变化,并不是亘古不变的。3,新闻自由始终伴随着一定的义务和责任。 4,新闻自由既是手段,又是目的,归根结底是维护某种经济利益、政治利益的工具和手段。 5,在阶级社会中,只有统治阶级才能享有充分的新闻自由。 这些理论奠定了无产阶级新闻学的基础,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主要内容。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新闻思想,作为一种科学的新闻理论成为世界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新闻事业的工作指南。 ●出版自由是资产阶级革命中的伟大口号,是促进近代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根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有关论述,在党内和公民群体内应实行普遍的新闻自由,应遵循下列原则: 1、工人阶级必须充分利用新闻自由等民主形式。 2、党内民主离不开党内新闻自由。

中共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考博真题-考博笔记-内部资料

中共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考博真题-考博笔记-内部资料一、专业的设置 中共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每年招收博士生12人,下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等五个专业。 其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下设六个方向,分别是王伟光的世界金融危机和社会主义的发展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哲学探索;韩庆祥的马克思主义社会结构理论与实践研究以及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思想与实践研究;牛先锋的历史唯物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实践与运用以及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专业下设薛广洲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前沿问题以及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历史与现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下设贾建芳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研究以及马克思人的学说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专业下设胡振良的发达国家马克思主义研究以及国外社会主义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下设戴焰军的执政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理论以及干部思想道德建设;张晓燕的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研究;宋福范的执政党意识形态研究以及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与实践;李俊伟的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研究以及政治教化与社会认同研究。 一共有10位博导,其中王伟光导师是外聘的博导,只能招收一个博士生,其他导师最多可以带两个博士生。本部一共有19个研究方向,可以说分类非常的全面和齐全。 二、考试的科目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以及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专业的考试科目为:①100英语(102日语103俄语)②201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含原著)③301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理论。复试加试科目: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的考试科目是:①100英语(102日语103俄语)②201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含原著)③30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复试加试科目: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 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专业的考试科目是:①100英语(102日语103俄语)②216马克思主义原著和发展史③316国外马克思主义。复试加试科目: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考试科目是:①100英语(102日语103俄语)②202思想政治教育原理原著③302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史。复试加试科目:政治学、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三、参考书目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及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1、《马列著作选编》(哲学部分),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版。 2、韩树英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纲要》(修订版),人民出版社。 3、杨春贵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教程》(第二版),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版。 4、庞元正、董德刚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前沿问题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年版。 5、赵曜等主编:《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问题》,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年版。 6、《马列著作选编》(有关政治经济学部分),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2月版。 7、李兴山主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公共基础知识--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笔记(一)

公共基础知识--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笔记(一) 第一章绪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理论基础,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正确理解和把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前提和基础。 第一节哲学的起源、对象、特点和功能 一.哲学的起源 哲学作为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人类生活实践和思维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产物,其形成的标志是人们理性理解和说明世界万物的“本原”的思想的产生,形成的根本条件是人们在实践中获得的实证知识的大量积累和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分工。 制造和使用工具的生产活动,一方面把人和自然界区别开来,造成了人和自然界的关系,另一方面又把人和人区别开来,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以生产资料占有为基础的社会交往关系。 二.哲学的对象 马克思和恩格斯把哲学的对象规定为“外部世界和人类思维的运动的一般规律”。 三.哲学的特点和功能 特点:第一,哲学具有的概括性和普遍性。 第二,哲学是通过一定的概念和范畴系统把握对象的,这是由哲学是一种反思所决定的。 第三,哲学是远离物质基础的意识形态。 功能:第一,哲学最主要和最突出的功能就是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第二,哲学的功能还表现在它是一种强大的精神武器。

第二节哲学的基本问题和基本派别 一.哲学的基本问题 恩格斯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可以说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它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内容: 第一,思维和存在或精神和物质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 第二,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 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凡是主张存在第一性,思维第二性,思维依赖于存在的,就是唯物主义。凡是主张思维第一性,存在第二性,思维不依赖于存在的,就是唯心主义。 唯心主义有两种主要表现形式: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某种精神实体,认为这种精神实体先于物质世界,先于人而独立存在。主观唯心主义则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于个人的主观感觉或意识。 三.哲学的党性和阶级性 哲学的党性是指:任何一种哲学不属于唯物主义,就属于唯心主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上的两大基本派别,超越或调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哲学派别是不存在的。 在哲学及其发展的历,除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之外,还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第三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和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三大科学发现:细胞的发现、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达尔文的进化论为马克思主义辨证唯物主义哲学的产生提供了基础。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及其伟大意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笔记

(多选)对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产生最直接、最重大影响的,是德国古典哲学 英国古典经济学和19世纪的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 (单选)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单选)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征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单选)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集中表现为它的彻底的批判精神。 (单选)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还表现在它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上。 (单选)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和归宿。 (多选)就理想的内容来划分,有生活理想、职业理想、道德理想、社会理想等。 (单选)社会理想是最根本的,是全部理想的核心,它贯穿于生活理想、职业理想、道德理想之中,决定和制约着它们的发展和实现程度。 (单选)马克思主义最高的社会理想,就是推翻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 (单选)共同理想是实现最高理想的必经阶段和必要基础。实现共同理想,必须坚持以最高理想为根本方向。 (单选)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就必须从客观存在的实际情况出发,而不能从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出发。 (多选)(单选)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取向,以是否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是否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为价值评价标准。 (单选)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 (单选)与哲学基本问题相一致,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如何回答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标准。凡是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是历史唯物主义;凡是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是历史唯心主义。 (单选)世界的本质问题,实质上是世界的统一性问题。 (单选)否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物质和精神这两个相互平行,各自独立的本原,这种哲学就是二元论。 (单选)在世界的统一性问题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共同之处在于二者分别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一个共同的本质或本原。 (单选)贝克莱提出的“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感觉的集合”,我国宋代哲学家陆九渊提出的“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明代哲学家王守仁提出的“心外无物”,“天地万物皆在吾心中”等,都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多选)唯物主义哲学随着社会实践和科学的发展,经历了三种基本形态: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单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质或本原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多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最高成就,是古希腊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和中国的“元气说” (单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以当时在自然科学中占主导地位的原子论为依据,把原子看成是世界的本原,认为原子是构成世界万物的最小物质单位。 (多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其基本思想是:第一,承认世界的统一性,坚持一元论,反对二元论。第二,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反对唯心主义一元论。第三,认为世界是运动发展的、无限多样性的统一,克服了旧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局限性。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