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二课时 用听说写方式学习课文(1-2)

第二课时 用听说写方式学习课文(1-2)

第二课时 用听说写方式学习课文(1-2)
第二课时 用听说写方式学习课文(1-2)

第二课时用听说写方式学习课文(1-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以课文为材料,通过听说读写训练,扩展口语交际能力。

能力目标:通过反复的听,说练习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德育目标:培养学习汉语的兴趣和积极性,确立克服困难,学好汉语的信心。

教学重点:以课文为材料,通过听说读写训练,扩展口语交际能力。

教学难点:复述课文。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录音机。

教学方法:直观,引导,鼓励法

教学过程:以课文一为材料,训练听说技能。

(一)听力训练

(1)老师把课文改编成毛泽东帮助同学的故事,讲给学生听;然后老师就自己讲述的内容提问,让学生回答。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听力基础好的学生,要求他们说出老师改变课文的地方,听力基础一般的学生,只要能够回答出老师的提问就可以了。

(二)说话训练:

1、复述课文:

(1)每个人在小组中复述课文。要求学生不看书讲,凭自己的

理解和记忆,尽可能复述的比较完善。复述有困难者,其他同学可以帮助他,真到能够基本上讲出课文的内容。

(2)表演:

每个小组派代表在全班进行会话表演,然后由同学们进行评价,评出优胜小组,记分。

(三)写话训练

(1)用一句话,说明毛泽东怎样帮助同学。

(2)用一句话赞扬毛泽东的行为的话。

(四)课堂讨论

(1)谈谈你们班上的同学是怎样帮助同学的?

(2)你从毛泽东的故事中学到了什么?

小结: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作业:做同步练习。

板书设计:

用听说写方式学习课文

课堂讨论

(1)谈谈你们班上的同学是怎样帮助同学的?

(2)你从毛泽东的故事中学到了什么?

浅谈语文自读课文的教学方法

浅谈语文自读课文的教学方法 浅谈语自读的教学方法 新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相应的,现行教材编排大量的自读,旨在引导学生把讲读中学到的知识,在自读中加以应用,从而达到在应用中巩固、提高和发展的目的。只有重视自读的教学,才能使学生把讲读中学到的知识迁移到自读中。因此在设计自读的教学时,应以讲读的内容为基础,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使学生通过独立阅读,在思想水平、认识水平、分析理解能力、鉴赏能力诸方面有所进步。 一要教好自读,需要了解自读的型特点,任务和要求,理解它和教读的关系。 1自读型的特点:语自读从教学内容讲是指语教材中的“自读”,从授形式讲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独立操作为主的一种型,它是与教读、作、复习、活动、口语、多媒体辅导教学等型并列的一种型。目的在于印证和实践“教读”上所学习到的方法。堂上要鼓励学生多提问题,质疑问难。 2自读的任务和要求:新世纪的教育是终身教育,新世纪的基础教育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新的教育精神使个人成为自己化进步的主人和创造者。也可鼓励学生自选外类似进行自学讨论研究, “会读”、“不需要教”的实践,从教读到自读有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自读的教

学目标要注意和相关单元的教读要求一致。 二、明晰自读的教学流程 自读就是学生自己的阅读实践,自读的过程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思想,但是学生自读的成功离不开教师的指导。自读不是随心所欲,各取所需的“自由阅读”而是一个在指导下进行的有目标的训练过程。目标明确是自读训练取得成效的决定因素。为了帮助学生学会阅读,教师必须把指导重点落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上。我经过多年的学习实践,觉得钱梦龙老师的导读“三式” 中“自读式”导读法是非常科学的,并且易于一线教师的学习掌握。它的阅读流程是:初步感知——辩体析题——定向问答——深思质疑——复述整理。 (一)教学目标 教会学生自学是教师的根本职责。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交给学生,而是把学习方法教给学生,学生就可以受用一辈子。自读的根本目标是要教会学生自学方法。 自读的教学目标要根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要求实施。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创造宽松、和谐、平等、互学的学习环境,调动学生自学的主动性,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和思路,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最终达到“教是为了不需教”的目标。 (二)“自读导学五步式”一般分为五个步骤。 (1)初步感知——自读开始,教师运用适当方式导入,引导学生进入自学状态,激发自学的兴趣。大体读懂全内容,对全有一个总体认

比较阅读中的常见比较点

比较阅读中的常见比较点 比较阅读中的常见比较点 比较阅读是近年来高考语文试题的一种常见题型。它是将两篇或两篇以上内容或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文章合并一起设计考题,从而考察学生阅读、分析、比较、评判能力。指导比较阅读,让学生熟悉比较点是十分重要的环节。设计题目一般从文章的“同”与“异”两方面来考虑。 1主题思想的比较 同一主题由不同的文章表现出来。从求同的方面来说,可以从不同的文章中,受到同一种思想教育或艺术感染。例如《孔乙己》和《范进中举》两篇小说内容不同,人物命运各异,但揭示科举制度罪恶这一主题是相同的。《母亲的回忆》与《大堰河──我的保姆》,一为散文,一为诗歌,主题都是歌颂母亲并进而歌颂劳动人民。从求异方面看:诗歌诉诸情感,小说诉诸形象。这又使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各种体裁、各种语言不同的特点。 不同的文章对同一事件持有不同的观点。同是总结秦亡的原因,《过秦论》认为亡在“仁义不施”,《阿房宫赋》认为亡在“秦爱纷奢”。同为总结六国灭亡的原因,苏洵认为:“弊在赂秦”,而其子苏辙则认为是六国“自相屠灭”。究其异的原因,是各位论者写作动机不同。贾谊欲朝廷行“仁义”,杜牧忧皇室大兴土木;苏洵痛朝廷贿赂辽夏,苏辙望宋王朝积极攘外。通过这种分析,我们就进一步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 2人物形象的比较 不同的文章常常刻画了同一类型人物。例如《地质之光》、《钱学森──中国人的骄傲》、《“两弹”元勋邓稼先》都歌颂了中国知识分子献身科学、献身祖国的高尚情操。这种求同比较,既让我们领略了一代人一类人的风采,又让我们学习到对同类人物不同的刻画方法。 更常见的是人物形象的同中有异。《荷花淀》和《祝福》都写了妇女,但祥林嫂被旧礼教绞杀,而水生嫂则成长为抗日战士。比较分析使我们认识了时代的进步。同为门人食客的毛遂、冯谖、侯生,却展现出或自信或幽默而有远见或忠心耿直的个性,让人领略到人物性格的丰富多彩。 3语言的比较 把《文学和出汗》与《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友邦惊诧论》进行比较,可以概括出鲁迅杂文幽默辛辣的语言风格。另一方面,同一作家也在不同作品中有不同的语言特色:《文学和出汗》是幽默讽刺,而《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则亦庄亦谐。造成这不同的原因,是前者抨击反动文艺观,后者还有歌颂中国脊梁的立论部分。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可以更好地理解语言风格与作品内容之间的关系。比较语言还可以从表达方式,语体及风格的朴雅,句式的不同角度进行比较。 4结构比较 《药》和《夜》两篇小说,都用了双线结构,比较一下,可以具体感知什么叫双线结构,双线结构的作用。《祝福》和《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都用了倒叙方法,比较求同,可以明了倒叙在文中的作用。 《游褒禅山记》和《石钟山记》同为记游说理,前文先叙后议,后文则议—叙—议。找出相异的原因,就可以悟出结构为主题服务的道理:《游褒禅山记》因游而悟理,故先叙而后议。《石钟山记》则针对旧说先议后疑,再叙解疑,后议总结自己的认识过程,得出哲理的思考。 5写作手法比较 《茶花赋》、《白杨礼赞》、《松树的风格》内容迥异,但均托物言情,在对具体事物的描述中,引出象征意义。通过求同比较,可以学会此类文章的一般写法,即对具体事物由形似

高年级阅读教学方法

高年级阅读教学方法 乔川初中李娜 (一)解读文本,明确目标 语文教材的主体是课文。课文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内容隐藏于课文之中。语文教师首先要钻研教材,准确深入地解读文本,来确定“教什么”,也就是解决教学内容的问题。 解读文本的基本方法是:首先,教师要作为一般读者去赏读,投入其中,忘乎所以,感受文本的意境美、情趣美、形象美、人格美、语言美……其次,以学生的视角,思考可以学什么、不学什么,学习中的困惑是什么,哪些可能是学生学习的疑点、难点、兴奋点;第三,从教师教学的角度,确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 依据什么来确定每课教什么呢?依据年段目标、单元目标、课文特点、课后思考练习等,综合确定每课的教学内容。诸如,需要理解的词句,需要积累的语言,需要习得的学法,需要揣摩的写法。即找准语言训练的重点。比如,《草原》一课,该教些什么、学些什么呢?根据第三学段“阅读”目标:理解词句,体会表达效果;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思想感情,初步领悟基本的表达方法;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内容印象最深的场景……说出自己的感受。结合课文内容和特点,这一课的教学内容、目标可以这样确定: 1、识字学词,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在阅读全文,大体理清思路的基础上,抓住印象最深的场景描写,

读、思、议,体会蒙汉之情,同时领悟这种感情作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在熟读的基础上,积累这些看似平淡却饱含浓情的语言。这三项,就是有别于其他课的重点内容。 课文题材、体裁不同,所处年段不同,特别是课文自身特点不同,因此,教学内容的重点也应有所不同。 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两个因素必须考虑:一个是课标的要求,特别是课标规定的年段目标,不可越位,也不可不到位。另一个因素是学生的水平,学生已有的知识、认识和学习能力。 (二)简化环节,优化过程 教学环节要简单实用,没有必要设过多的教学环节。环节少了,教学情境就能相对稳定,而不是像走马灯那样频繁转换,给人以眼花缭乱、应接不暇的感觉。要把每个环节的事情做好,做扎实。要依据阅读教学的基本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突出语言的理解、积累与运用,来构建简约实用的阅读教学。 无论教哪个年段的阅读课,无论教哪篇课文,都离不开学生自学,教师引导,师生交流。 自读自悟,静下心来读书、思考,是必不可少的。学生自学,至少要解决两个问题:一个是对课文主要内容有个初步的整体的把握;另一个是能提出内容或语言方面自己不懂的或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诸如,这儿为什么用这个词?这个句子为什么这样写?一般来说,刚刚学习一篇新课文,要安排自学的环节。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在解决重点问题之时,也要给学生充足的自读自悟和“交头接耳”的时

《卖火柴的小女孩》和《凡卡》对比阅读设计

《卖火柴的小女孩》和《凡卡》对比阅读设计 《卖火柴的小女孩》和《凡卡》是六年级下学期的两篇课文,选自第四单元外国文学名著选读,该单元以“阅渎外国经典,了解多样文化”为主题展开。两篇课文都是传统经典篇目,教材提示学习本组课文,重点是“要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品人物的思想感情,关心人物的命运”《卖火柴的小女孩》是学生从小就熟悉的故事。《凡卡》人物的命运与《卖火柴的小女孩》类似,理解起来也没有太大困难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不完全放在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上,不但要抓住课文的难点帮助学牛深刻理解主人公的悲惨命运,而且要帮助学生掌握两篇课文的表达方式,即作品的写法。应该说这一要求是高于一般阅读教学的目标的,即不仅仅要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到主人公悲惨的命运,还要探索为什么课文能写得这么感人关于把握文章的写法,虽然教材中并没有明确的要求,但却是课程标准对这一学段的要求一笔者还考虑到这两篇课文的文本特征特别适合作对比阅读。第一,题材相似,这两篇文章都讲述了孩子的悲惨命运。第二,人物形象相似第三,故事发生的时问和地点等要素相似可以引导学生从小说体裁的特点(小说要素)去发现、第四,同样的对比手法二《凡卡》一文,将凡卡在城里的生活和美好的乡下生活作对比,从而反衬出了凡卡在城里的生活更加悲惨。而在《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中,小女孩美好的幻想和残酷的现实形成鲜明对比第五,同样的悲惨结局。第六,两篇作品还有一处不同在于,《凡卡》还运用了插叙的描写方法,很有特色,可以通过品读凡卡的信来深度理解。 本节课应足第二课时的内容,第一课时学生要解决生字新词的问题,并能概况出课文的主要内容。六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较好的阅读能力,默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应该不成问题。这时,教师应该基于文本内容,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欣赏作品的能力,帮助他们理解文章表达的方式方法,如何通过表达提升作品的内涵,使学生感受到作品的精妙之处,这对于提升他们的写作水平也大有裨益。 【教学目标】 1.理解两篇课文的阅读难点二 2.复习小说对于人物刻画的基本方法,外貌、动作、心理的描写,加深对主人公悲惨命运的理解。 3.掌握两篇课文表达上的异同。 (1)体会作者文章构思的巧妙,对故事发生的时间、主要人物的选择。 (2)掌握两篇文章对比描写的特点。 (3)体会《凡卡》插叙的描写特点。 【教学过程】 一、泛读 l.读背景资料。 课前布置学生查阅两位作者的生平事迹,了解他们作品写作的背景,由学生汇报。 [设计意图:两篇小说距离学生的现实生活有一定距离,学生对于作品的内容基本能够理解,但是他们可能并不明白为什么小说主人公的命运会那样悲惨。比如,有的学生不能理解为什么小女孩要出去卖火柴,挣不到钱回家还要挨打,凡卡为什么要寄宿在老板家当学徒。这些离学生目前的生活状态太远了。我们可以在导入环节解决学圭对于作品写作背景的相关疑问。 2复述两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如何进行小学语文朗读指导

如何进行小学语文朗读指导 学生在朗读上存在着以下一些常见的弊病:(1)朗读时“多字、漏字”;(2)朗读时“唱读”;(3)“一字一顿”,速度过慢;(4)速度过快,无法品味。因此,我觉得非常有必要对学生进行合理的朗读教学方面的指导,寻找“新的构思”,“新”中结合学生的实际,让学生乐读、会读、读好。 小学语文的朗读指导形式多样,大致可以分为:有目的地朗读、有个性地朗读、有重点地朗读、多种方式地朗读等,学生朗读后的评价与反馈也能在很在程度上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那么,教师该如何进行语文朗读教学方面的指导呢? 一、语文教学朗读指导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小学阅读教学要加强学生的朗读训练,不但要从朗读技巧上进行指导,而且要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表达出思想感情。教师在进行朗读指导时,应重视学生自己对文本的感悟与理解,对同样内容的朗读,能读出各自的韵味,让学生在反复、有效的朗读中,理解、感悟课文的点滴妙处。 (一)、有目的地朗读 如今课堂形式花俏,朗读看似很多,确没有实质性的目标。在预习时,教师要提出明确的目标,让学生将课文读通读顺,字词读准确。在上课时,要让学生感知全文,看看全文说了一件什么事,体会课文的中心思想和感情基调。只有明确目标,读才会发挥其意义。(二)、有个性地朗读 如果没有自己的见解,课文的朗读就会显得单一、乏味、没有感情。让全班读对,读完,读好,就成了走过场。只有对课文有一个自己的理解,才能读准语音、节奏和语调,读出语言气势,把握朗读的速度,从而达到声情并茂的效果。这样,学生才能进入语境,体验文章的语言美和情感美。既诠释了朗读课文的核心,又保护了孩子的学习积极性。由此看来,朗读的最终目的不是大家都读的多一致,而是每个人在朗读中,都能读出自己的理解。 2.表情和动作 人的声音和表情是分不开的,声音和情感也有内在的密切联系。内心的情感主要是通过外在的表情在传达的。读高兴的内容表情就开心,读悲伤的内容就应该戚戚然。因此,指导学生用表情来辅助朗读,有很好的效果。当你喜欢的时候,不光可以用声音,也可以用表情、眼神来表达。 (三)、有重点地朗读 要求学生读正确、读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就一定要掌握朗读的方法和技巧。教师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在课本上圈点、标划,突出重点词语,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当拿到一篇具体的文章时,怎样才能朗读好?这要教学生四点要求:(1)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2)了解文章的思想情感和感情基调;(3)注意文中表现中心或人物形象的重点词句;(4)注意标点符号的运用。本节课的教学中,三种层次的读循序渐进,完成了感知——理解——融情的全过程。这样学生朗读时,教师只要辅以适时的点拨,就能使学生读出真情实感。 (四)、多方式地朗读 课堂朗读本应该形式多样,这样有利于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但因为课堂实际教学的限制和教师的喜好不一,造成了课堂朗读形式的单一,单调的一种形式的读,这就很难调动学生的朗读兴趣。将朗读形式的多种运用,将改变这一面貌。有如下几种常见的朗读形式: 1、教师范读

小学语文比较阅读教学研究

小学语文比较阅读教学研究 第一节比较阅读的概念 一、什么是比较阅读 运用“比较”这种思想与方法进行的阅读活动,我们称之为“比较阅读”。 比较阅读,是指在阅读的过程中,围绕一定的学习目标,针对某个文本材料,联系与之相关的内容,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进行比较,经过观察、分析、综合、概括,重新加以排列组合,使之在头脑中形成新优化信息群的思维过程。 由概念可以看出,比较阅读是一种层次较高的研究型阅读。 在日常科学研究、品味鉴赏文学作品时,作为一种研究性阅读,比较阅读同样能帮助我们准确理解、认识、区分事物,发现新的事物,它在学术研究中已经得到广泛运用,并显示出了独特的功能。 比较阅读是有效的阅读方法之一,是思维深化的重要手段,它应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二、比较阅读的突出特点 一言以蔽之:比较阅读是对传统语文教学局限性的突破。 比较阅读的过程,是从一篇课文的学习拓展到多篇课文,从文本内部的阅读拓展到文本外部,学生的学习从较被动转化为较主动,认知从较单一、浅显提升为较系统、深刻的过程。 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局限于“这一篇课文”,通常是以“这一篇”为中心来学习它,反映的是“以文为本”、“教课文”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的选择上也更多地体现“教师怎样教”。 而比较阅读则超越了“这一篇”的局限,打破了“教课文”的现状,不再仅仅学“这一课、这一段、这一句、这一词”,而是由此及彼、举一反三,与课内、课外它们的同类进行横向或纵向的比较,引导学生在自主体验、分析、归纳的过程中,由表及里地准确把握住它们的本质特征,加速对知识的消化、迁移、运用,由点到线、由浅入深地构建知识、方法体系,达到触类旁通、事半功倍、将薄书读厚的效果,真正体现“用教材教”“用课文学语文”。 第二节比较阅读的方法、优势 一、比较阅读的基本方法 1.异中求同 异中求同是指通过甄别、筛选、提炼,揭开不同阅读材料的表面现象,找出它们共同特征的方法。它培养的是学生的求同思维,目的在于找到阅读材料在内容或形式上的共性,从而认识规律,掌握“定法”。教师要注意启发学生对比较的材料进行分析、比较、归纳、概括,探寻其共同点,领悟其规律性,以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 求同之妙,在于使学生在比较归纳中将新旧知识自然联系起来,迅速掌握同类知识的规律性,从而完成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过程,提高学生分析、归纳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 2.同中求异 同中求异就是通过分析、解剖、探寻同类阅读材料的相异之处,从而找出阅读材料个性特征的方法。它培养的是求异思维,目的在于通过比较,寻求差异,认识文章或人物的个性,以便掌握“变法”。通过求异比较可以探求事物各自不同的特点,使我们更准确地认识和把握事物的个性。 求异之妙,在于使学生更准确、更具体地体会阅读材料的个性魅力,从而汲众家之长,补己之短。 比较思维有两个翅膀:一是求同思维,一是求异思维,两翼协同扇动,才能飞得高远。所以,在比较阅读中求同和求异这两种思维方法往往是综合运用的。 二、比较阅读的优势 比较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以下优势: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策略课题研究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策略课题研究” 一、课题的提出 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一项重要任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其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达到美感、乐感、语感、情感的和谐统一。朗读是沟通读者与文本互动的桥梁,是读者和作者思想情感交流的通道;朗读是我国语文学习的传统方法,是现代语文学习的一个关键环节。但在日常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往往成为课堂的匆匆过客,学生的朗读准确率低、流利程度差、缺乏感情等情况普遍存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语文课要充分重视学生的朗读,让学生反复的朗读中体会语言所蕴含丰富的情感,并与自己的情感相通,加深理解与体验。”“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在这个环节中“朗读的是最重要、最经常的训练。”“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小学语文饱含着作者强烈的情感,或直抒,或含蓄,或激昂,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朗读教学的策略,引导学生领会文本的内涵,感受文章的韵味,体会文中的情感,强语言的敏锐性。同时,朗读对于锻炼学生口才,促进学生记忆,丰富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形象思维和灵感思维,增强对语言艺术的欣赏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鉴于上述思考,我们提出了“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策略研究”这一课题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及预期目标 (1)研究朗读教学中的问题。 一是角色错位。教师仅仅是学生朗读召集人、旁听者、捧场人,学生的个体学习缺乏指导。 二是学而不思。学生在朗读中自读自悟,缺乏学习交流、情感体验。 三是思而不学。学生在朗读过程中虽有交流,但仅是泛泛而谈,语言表达苍白空洞,缺乏个性。 (2)增强学生的朗读意识的研究。 一是节奏意识。了解和逐步掌握朗读情感激越时节奏的加快、声调的昂扬,情感悲戚时节奏的舒缓、声调的压抑等,把握适当的停顿在朗读节奏中的重要意义。 二是角色意识。启发学生去揣摩体悟角色的思想和情感,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朗读,在具有角色意味的绘声绘色的朗读中心领神会,表达出深刻含义和丰富感情。 三是问题意识。通过多读多诵,在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的同时,发展学生的质疑问难的思维能力,用自己的语言提出问题、回答问题。 (3)指导学生朗读的方法。 主要包括诵读、吟读、咏读、讲读等,让学生走进文本,靠近作者,在朗读中理解主题,感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 各阶段关于阅读教学的要求 低年级(一、二年级) 学习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词句的意思。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课文不出声不指读一边读一边想。每学年背诵30篇以上优秀诗文。阅读浅显的儿童读物能大致了解内容。认识常用的标点符号。二年级课外阅读不少于5万字。 中年级(三、四年级) 能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词句的意思。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揣摩文章的叙述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有一定速度。每学年背诵30篇左右优秀诗文。能借助字典或有关资料独立阅读程度适合的读物了解主要内容。逐步养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课外阅读的习惯。课外阅读三年级不少于15万字四年级不少于30万字。 高年级(五、六年级) 阅读程度适合的文章能理解主要内容领会有一定的词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并有自己的见解能领悟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阅读其他文章稍作准备能正确流利地朗读。默读速度每分钟不少于300字。每学年背诵

20篇以上的优秀诗文。学习浏览能根据需要收集有关材料。课外阅读每学年不少于50万字。逐步培养读书记笔记的习惯。 教学大纲中提出的关于阅读教学具体要注意的问题 1.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中高年级要重视默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2.提倡在学生读书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点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 3. 教师要发挥创造性针对教材的实际和学生的年龄特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要引导学生联系语言环境和生活实际理解词语和句子重视语言的积累。中高年级的阅读教学还要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文章的思路和表达方法。 4. 要结合课文的阅读逐步引导学生学会朗读、默读和复述学习精读、略读、浏览学习利用阅览室、图书馆、网络等查阅资料培养初步的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阅读教学的基本方法 低年级 低年级是学生阅读的起步阶段该阶段主要靠教师来教。除教学语言、知识、思想外要以训练学生的学习常规和培养学习习惯为主为学生的独立学习打下基础。因为一年级的儿童刚刚开始识

对比阅读

怎样选择恰当的对比阅读文本 有比较才有鉴别,才有思维的进一步深入和拓展。在语文教学中,熟练运用对比阅读法,是提高学生阅读和鉴赏能力,培养其创新思维品质的重要途径。那么,如何在小学高段的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有效的“对比阅读”呢?那就要在选择对比阅读的文本上下功夫了。 一、相似题材的对比阅读——同中求异 人教版的课文多以专题的形式出现。不少课文之间都既有相同的“共性”,又具有相对的“个性”。通过比较来了解它们的异同,对于整体把握教材、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有着提纲挈领的作用。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七组课文中的《跑进家来的松鼠》一文,以儿童的视角,充满童趣的笔触,用几件具体事例表达了对小松鼠的喜爱之情。与此相对应的,五年级上册中的《松鼠》一文,则是一篇文艺性的说明文。课堂上,我们可以把这两篇课文作为对比阅读的教材。引导学生比较一下,这两篇课文哪些是相同的,哪些是不同的。对比阅读由于引进了两篇阅读文本,原本碎片化的阅读开始向整体性、结构性的文本阅读转化。在对比中学生会恍然大悟:原来,同样的写作对象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表达方法来写,同样都能写出小松鼠的灵活和可爱。这样的发现,也为学生的习作打开了一个新天地。 二、不同题材的对比阅读——异中求同 “异中求同”是指通过辨别、筛选,揭开不同题材的文本的表象,找寻它们共同的特征。它培养的是学生收敛性的求同思维,目的在于找寻两篇不同题材的文本在内容或形式上的共同点,从而迅速掌握同类知识的规律。 从中段的《太阳》开始就出现了说明文。此后,在每一册语文书中都安排了一篇或一单元的知识性比较强的科普性说明文。在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就安排了一组说明文。在学习了《新型玻璃》之后,我们可以安排选读课文中的说明文《太空“清洁工”》进行对比阅读,从而引导学生发现说明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异中求同”的比较阅读的方法还可以从语言角度、表达方法的角度对两篇不同主题的文章作专题总结。如六年级上册中的《穷人》就可以和《我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方法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方法 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孩子们只有爱上了读书,才能发展语言能力,进而理解力,创作力才能得到提高。因此,阅读教学要落到实处、搞扎实,就必须从最根本的朗读上多下工夫。教学中要从“读”出发,把“读”贯穿教学全过程,引导学生通过朗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抒发的情感,培养语感。 一、未成曲调先有情 在学生朗读时,教师要先引导学生把握好文本的情感,让学生做到有感情地朗读。每篇课文所要表达的情感都是不同的,因此教师在指导朗读时,要选择好训练的“点”,要细读文本,寻求朗读的最佳方法,要因文而异、因情而异且因人而异。在朗读教学中,教师也要讲求一个“精”字,指导学生进行朗读时,要抓住课文的重难点词句或者一些重要的段落精心地进行指导,使学生做到举一反三。这样可以让学生在朗读的时候目标更加明确,品悟起来也会更加充分,在朗读中切实提高自己品悟语言的能力。 二、朗读时间要充分,知意悟情 由于一节课的时间有限,教师多重讲解,轻朗读。朗读练习犹如蜻蜓点水,来去匆匆,如在预习时的朗读,教师要求学生读通课文,读准生字新词,但实际上呢?学生往往连一遍课文都未读完,更别提读通课文了,认识字词了,朗读俨然成了“花架子”。学生没有得到充裕的时间去朗读课文至读通课文,因此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并不真切,思考并不深刻,感受并不强烈,学生无非是一个个“面塑的听者”,无非是用自己的脑袋去装老师的思想,他们体会到的并不是自己的“情”,悟到的并不是自己的“理”,长此以往如此剥夺学生的朗读时间,学生必然会失去理解的个性。 那么我们如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教师应该根据教材特点安排好每节课的朗读时间,要把朗读时间交还给学生,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要让全班的学生读完、读好,切不可玩“花架子”“走过场”。要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反复的地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要鼓励学生多读,最为重要的是在朗读教学中教师不能以自己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朗读,一定要把读书、思考的时间还原给学生。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多读书,让学生通过所读的文字自己去体会,去领悟,让此时的学生由“听者”变成真正的“读者”,让他们去体会自己的情,领悟自己的理而我们教师给学生担兰“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正如《语文新课标》中提出的:“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感受情感的熏陶”。 二、精读领悟,重在“巧” 朗读如果仅停留在学生的自悟自得上是远不够的,需要教师精心引导,让学生细心品味课文中的语言,让学生在朗读中养成好习惯,领悟作者的情感和文章的大意。学生的悟在于教师的巧妙、适时的引导。因为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是有限的,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有重点、有目的地加以点拨和引导。 比如,在组织学生学习《小鹿的玫瑰花》这篇文章时,在让学生初步了解课文的基础上,教师问学生小鹿的玫瑰是不是白栽了?为什么没有白栽呢?很多学生的回答却是因为玫瑰花很美。这显然是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不够准确造成的。对此,教师不要急于让学生马上对课文内容进行分析,可以先让学生去读,以读为主,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找一些描写玫瑰花很美的句子,然后再让他们有感情地去朗读微风、黄莺的话,并展开自己的合理想象,想象一下微风、黄莺当时还会说些什么话,还有一些其他的动物,它们又会说些什么话。然后再引

阅读方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

阅读方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 当今教育强调知识学习的探索性和创新性,教师不能再袭用传统的以情节分析为中心的教师满堂讲、满堂问的模式。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所以,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感悟。依据这些教育理念,教师采用怎样的阅读教学方法与学生获得怎样的学习效果是密切联系的,因为每一种阅读教学方法都应由教师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 一、“读、思、议、导”结合法 阅读教学不能仅限于现成的教材,那样学生的阅读量会太少,阅读面太狭窄,学生的视野放不开。但教师可以利用现成的教材教会学生阅读方法,让学生利用课堂中学到的阅读方法延伸到课外。在一般阅读课文的教学中,应该力争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按照让学生“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最后由教师“点拨引导”的阅读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就是让学生先把课文“读一读”,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能发现问题,做到整体感知课文所要表达的一个大概意思是什么;然后让学生“想一想”作者写这些内容的目的是什么;再“议一议”,不仅要找到以上问题的答案,还要“议一议”你对哪些问题或哪个句段、人物、环节感兴趣,感兴趣的原因是什么?最后教师针对课堂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点拨、引导,使学生不仅能解决课文中的问题,而且有一个明确的阅读思路,掌握了这种阅读方法,学生对阅读课文的理解会感觉轻松许多。以前那种教师满堂讲、满堂问的注入式教学方法需要5课时才能解决的问题,现在只需1课时学生就能轻松驾驭。这样学生自然而然就会感到阅读量的不足,因此,他们的阅读内容就会从课内拓展到课外,他们需要从课外读物中获得阅读知识,汲取丰富的阅读营养。我们连续

小学语文的朗读指导主题活动

小学语文的朗读指导主题活动 一、研究背景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由此可见,学生朗读能力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随着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教学“以读为本”的观念也已深入人心。但在本班日常教学中我发现:绝大多数学生都没有朗读的兴趣,学习情绪浮躁不安,不能沉静的品读和感悟文章,导致课堂上朗读准确率低、流利程度差,缺乏感情等情况普遍存在,朗读成了课堂教学的一种点缀,学生的朗读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提高。 为此我确立本课题,旨在结合阅读教学内容及小学高年级学生特点,探索有效的朗读指导方法,真正把读落到实处,使学生乐读、愿读,切实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二、研讨过程 主持人:《桂花雨》以“桂花香”为线索,写了“我”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表达了对家乡亲人和美好生活的眷恋。作者琦君以童年时代的眼光看待事物,反映出纯真的童趣,淳朴的情感,这种情感集中体现在“摇花乐”这一场景之中。文章语言清新,情感丰富而真挚。读了几遍下来,我真的如淋浴在一场香香的桂花雨中。在那浓郁而迷人的香气中,我感受着琦君那如雨般的思乡之情。 鹿校长:这节课上的顺。在引导学生感悟作者的思乡情时,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母亲说的“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上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所表达的感情。这里让学生发挥想象,进行说话练习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内容,有意作了铺垫。 王校长:这节课上得实。“摇花乐”是课文内容的重点。这部分的教学注意了读中感悟,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摇桂花”时的快乐心情。先让学生读,从读懂的地方入手,因势利导,然后步步深入,渐入佳境。对于作者盼望“摇桂花”的迫切心情和“摇桂花”的快乐,引导学生阅读文字,从领会对话和动词入手,指导学生朗读,在阅读中体验和感悟作者的急切和快乐之情。对于“桂花雨”的感受,利用课件让学生形象地感受那飘香的桂花雨,然后又让学生直接来喊一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体验喊时的心情,然后带着这种感悟和体验再次进入文字,从而感受“我”童年时代摇桂花的快乐。 李主任:要上得活。教学的过程不再是教师备好教案,然后“按图索骥”的过程,而是开放多元、动态生成的多向对话过程。教师要及时调整自己的教案,以学定教,把学生的学情作为教学新的生成点。 马老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才能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试教父亲随口吟诵的那首诗时,教学中的一个难点,不是显得操之过急,就是所花费的时间过长,反而冲淡了教学的重点“我的乐”。要想自由地驾御自己的课堂,教师的确必须要有过硬的基本功和一定的的应变能力! 三、得出结论

谈略读课文的教学方法

谈略读课文的教学方法 人教版教材中从三年级开始就有略读课文,三上的32篇课文中有8篇是略读,占总数的25%;四上的32篇课文中有14篇是略读课文,约占总数的44%;五六年级则占到了50%左右。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编辑的用心。但是,很多老师把略读课文上成精读课,也存在着略读课文怎么上的问题,什么可以略,什么不可以略?略读课文可以上成精读课文吗?还有,学生的阅读能力不高,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教学中,略读课文把握的不好。这些问题都困扰着我们,所以,略读课文的专项研讨变得非常重要。 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如果只注意于精读,而忽略了略读,功夫便只做得一半。”这些话十分精辟地阐述了精读与略读的关系,道出了略读课文教学的重要功能。《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 一、明确目标 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对略读课的教学要求是:内容上,理解内容的要求要低于精读课文,一般是“粗知文章大意”,只要抓住重点、难点,帮助学生大体理解课文内容即可,词句的理解不作为重点;方法上,教师要更加放手,要让学生运用在精读课文学习中获得的知识与方法,自己把课文读懂,在实践中掌握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二、因“材”施教 教材虽然不是唯一的教学资源,但它是重要的教学资源。

1.根据课文结构因“材”施教。 每一篇略读课文前都有阅读提示。阅读提示从激发阅读兴趣入手,一般提出一两个问题,侧重引导学生理解主要内容、揣摩教学思路,或引导学生从所阅读的文章扩展开去。对大多数略读课文来讲,教师根据阅读提示组织教学活动,皆可做到“提纲挈领”;学生根据阅读提示自主阅读学习。 2.根据课文特点因“材”施教每一篇略读课文,皆有它自己的特点。我们应根据课文自身的特点展开教学,既遵循文本正确的价值取向,又注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把握好教学的尺度 在略读课文的教学中,要把握好尺度,既不搞过细剖析,也不作随意教学,要确立略读课文教学的明确地位,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教学中尤其要注意以下几点: 1.让学生自主学习。 略读课文要突出“略”字,略的是教师的精讲细说,强调“以学生自读为主”,让学生唱“主角”。教师不要包办代替,不要强行“灌输”,充分信任学生。教师甚至可以组织学生围绕某个重点、难点问题展开讨论、辩论,充分展示学生的独特思维和阅读体验,从而使学生既获得了知识,又锻炼了能力。 2.重“导”轻“教” 自读课文的教学强调“以学生的自读为主”,并不意味着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相反,略读课要真正达到“略”,教师就必须更加注重引导和调控。为了使教学中充分体现出“导”,教师应策划好课堂教学方法,及时、准确地评价学生的表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自信心。同时,略读课强调的是让学生学会阅读,教师要教学生如何去快速阅读,如何把握文章内容,而不是教学生具体的字、词、

浅析文言文的比较阅读

浅析文言文的比较阅读 标签:教育分类:原创论文 摘要:对于大多数初中生来说,文言文的阅读永远是他们心中一个无法攀越的坎.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锻炼自己的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呢?本文结合语文课本,提出了一些日常学习中增强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方法. 关键字:文言文阅读;方法;增强 进入初中,学生们开始接触到了中国古老的文学体裁---文言文,然而,也有不少同学深陷其中,让文言文成为了他们顺利踏入高中的一道门槛.对于这些学生来说,不能说他们不用功,诵读、背诵,别的学生做的他们都做,甚至花费更多的时间,但是一旦出了课外的文言文阅读,他们往往不能拿到高分.究其原因,就是他们没有注意课内文言文与课外文言文的比较学习. 比较阅读法就是在熟练掌握课内知识的基础上,将课内的知识进行分析、归纳、总结,与课外的知识进行比较,抓住他们的共同点,从而运用课内知识解决课外问题.初中文言文的阅读可采用比较方法,可以从以下多个方面方面进行探讨。这样既节省时间和精力,又减少盲目性,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从文体入手。常见的古代文体有“记”(《桃花源记》);有“说”(《马说》);有“铭”(《陋室铭》);有“表”(《出师表》);有“传记”(《五柳先生传》)。很多时候,相同的文体的文章,他们的分析方法也大致相同.例如:《马说》,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通过封建社会不识人才,甚至摧残埋没人才的现象揭露,言作者的愤慨之情。《陋室铭》《爱莲说》也都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如若在中招题中遇到此类的课外文言文,我们就可以说作者托某物,借以表达心中的某中心情或者对某个事物的期望。再比如《鱼我所欲也》虽是议论文,但善于比喻,大量使用排偶句,使文章具有文采和气势,这样,在以后的中招试题中,如果让同学们分析相似的文章结构或者排比句式的作用时,我们完全可以写成”用以增强文章的气势``````”。 二、从主人公入手。例如,人物传记中的《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邹忌与《出师表》中的诸葛亮。学生不难发现:他们两个人都是谏臣,都忠心耿耿,都想为君主分忧.然而不同的是邹忌是讽谏,用暗示、比喻的方法提建议,而诸葛亮则是是直谏,用表文的方式直接向君主提建议。这样在以后的考题中如果遇到了这类的文章,同学们完全可以借鉴这两篇文言文的理解方法.再比如《陈涉世家》《唐雎不辱使命》《隆中对》《五柳先生传》以上这些文章都可从分析主人公入手,如果在考题中遇到传记类的文章则可以与上面的所学过的文章进行内容的比较,这样做起来就会简单许多。 三、从景物入手。这类文章以游记为主.例如《记承天寺夜游》,通过对优美的庭中月景的描述,抒发了作者宁静淡泊、旷达乐观的心情。初中描写山水的文言文有:《记承天寺夜游》《观潮》《湖心亭看雪》《与朱元思书》《小石潭记》《满井游记》等,作者都是借助一定的景物,从而表达作者不同的思想感情的。在做此类的文言文试题时,可以参照以上的课内文章着手,通过”本文作者通过对 ``````的描述,表达了``````的思想感情或者心情”. 四、从相同的词意入手。要想对文言文有一个正确的理解,就必须正确的把握文中的各个词语的意思. 读懂文言文,最关键的是要理解文言词意,而准确地把握住词意,弄清其词性是非常重要的。与现代白话文相比较,文言词词意变化大,尤其同一词的词性临时运用的现象也特别多。比如形容词的动用,名词的动用,动词的名用等.如《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里有关“美”字的话:

浅谈小学语文朗读训练的几种有效方法

浅谈小学语文朗读训练的几种有效方法 大方县羊场镇陇公小学曹璐 【摘要】朗读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发音规范的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是一种眼、口、耳、脑并用的综合性阅读活动,是语文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明了“读”的重要意义。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学生朗读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的高低,它是识字的重要途径,能够进行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提高听话、说话和作文的能力,使学生获得多方面的知识,发展思维,提高认识。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训练有效性个性化 就语文学习而言,朗读是最重要的。朗读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它有利于发展智力,获得思想熏陶;它有助于情感传递,产生情感共鸣。因此老师应该让学生养成正确的朗读习惯,读出声音来,读出情感来,读出韵味来,比仅用眼睛看所得的印象深刻得多,感情领会透彻得多。只要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加强朗读训练,让朗读走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去,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一定会变得丰富多彩。 一、正确朗读,养成习惯 字、词、句是形成语言的最基本的材料,识字、学词是儿童用口头语言过度到书面语言的最基本的环节,是学习文化的开始,识字、学词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有人说:字典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我要求每个学生都必须准备一本字典。在上新课之前,我先让学生自己动手预习,看准字形,查找字音,先“读”为快。宋代的朱熹对朗读曾提出过严格的要求: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牵强暗记,要多读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因此,我要求学生把字音读准,朗读过程中不添字、不减字、不颠倒重复字词,严格要求他们反复诵读,达到文畅气顺的地步,养成预习的习惯。这样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顺应了部分学生好动、多动的生理习惯。在学习过程中,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查字典比赛和朗读比赛的活动等等。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训练、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和朗读能力。

浅谈小学语文教材中阅读课文的教学方法

浅谈小学语文教材中阅读课文的教学方法 发表时间:2010-12-27T10:33:13.790Z 来源:《当代教育之窗》2010年第11期供稿作者:徐燕 [导读] 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在教学中可以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扩大知识面 徐燕(罗甸县板庚小学贵州罗甸550101) 【摘要】阅读课文的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同样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在教学中可以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扩大知识面,从而更好的促进语文教学工作。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能对学生成绩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对提高语文教学及学生阅读能力等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试图从创新教育内容与方法,挖掘、运用课程资源方面来阐述如何提高小学生学习阅读课文的能力。 【关键词】阅读;兴趣;创新 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在教学中可以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扩大知识面,从而更好的促进语文教学工作。但是,现在教学语文阅读课文普遍存在一个问题:学生对课堂阅读兴趣不浓,教师感觉在唱独角戏,教师费劲大而学生收效微。那么怎样才能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点入手。 1.重视新课导入 导入是一堂课的伊始,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好奇心和求知欲。小学生对事物好奇、好问、喜欢新异刺激。因此,不能忽视课堂导入,导入得好,就能激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浓厚兴趣和求知欲。为学习新知识铺平道路。 2.善于创设情景 在阅读课文的教学中,围绕教学目标巧用教具和教材,善于创设简单易行的情景,可以使在阅读过程中展开丰富的联想。比如:一张风景挂图《美丽富饶的西沙群岛》。可带学生进入美丽的风景之中。学生看图后,让他们谈谈所见、所闻、所想,使学生进入旅游之佳境,接着将其引入课文中,感受、体会西沙群岛的美丽与富饶。学生通过“游、看、”从而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和说话的欲望、使学生的思维及口语得到加强,又使学生能够很好地掌握课文的重点。使阅读教学收到一石多鸟之效。 3.以学生为主 教师教学时要以学生为主体和核心,充分调动学生,使其自觉、主动积极地探索求知。作为每一节阅读课的教学,也要善于打破传统的教学常规,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能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灵活的改变教学方法,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只有在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有可能去实现创新,在阅读教学中,凡是学生能够独立探索的,教师绝不能替代;能够独立发现的,教师绝不能暗示。要尽可能给学生多一点自我学习讨论的时间,多一点尝试成功的机会和获取成功的乐趣。教师要做的是通过自己的语言、动作、表情等传递给学生一种亲切、信任与尊重的情感信息,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氛围,使学生学得轻松自在,乐在其中,在阅读教学中能培养学生的能力。 4.拓展阅读空间、发展自我能力 据我了解,大部分的学生喜欢课外阅读,课外阅读时学生不会拘泥于对某个词语的理解,对某个语段的分析。而是在一种轻松、自由没有精神压力的氛围下获得知识。如果我们在课堂内有选择地选取一些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文章,放手让学生去阅读、去品味,相信不久之后,他们也会喜欢上阅读课的。从我们身边的例子也不难发现,学生为啥喜欢借课外书籍看,那就是因为他们没有压力。所以上阅读课文教学时,教师有必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阅读。 5.培养创新精神 培养创新精神就是培养学生有创造的意识和能力。如在教学《十六年前的回忆》时我的阅读教学是先让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感悟李大钊同志的内心世界,加深对人物精神的感悟。学生的答案会让你意想不到,被捕前,李大钊在局势紧张的环境下紧张地工作。被捕时,沉着冷静、临危不惧。被捕后,用安定沉着的表情暗示家人要坚强。在教学中只要我们多给学生一些阅读思考的时间,相信他们会有更多的发现。教师不要包办代替,要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学生才会体会到阅读的乐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真正把学生看成是发展中的人,而不是知识的容器。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学”和“做”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从而学会生存,学会发展。这将是我们每位教师的核心任务之一。在教学中,我总是鼓励学生要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进而围绕一个问题从不同的方面提出不同的想法,展开讨论,达到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和表达能力。 6.思维延伸 如果说引人入胜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那么,画龙点睛的结果则使成功得以巩固,在阅读课文教学中同样可以体现出来。如《金色的脚印》学生阅读完了课文,老师可以提问:“同学们理解课文为什么以‘金色的脚印’为题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七嘴八舌,有的说:小狐狸一家虽然是动物,和我们人类一样也有着感人至深的亲情,动物是可爱的、友好的、更是有感情的,而这份感情更让人感动和珍惜。有的说:它们的生命同样珍贵,那回归山林的脚印正是珍惜生命的象征,小狐狸一家能得到人们的关心而和家团聚,回到树林自己的家中去,这是最美好、最有意义的一件事,因而用“金色的脚印”来赞美这件事,这样不仅使学生概括了所学的知识,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升华,提高。 总之,我认为小学语文阅读课文教学,要重视新课的导入,情景的创设、以学生为主、拓展阅读空间、培养创新精神以及注重延伸思维等的问题。多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时间,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感受到阅读的乐趣,从而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