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成语──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

《成语──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

《成语──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
《成语──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

成语: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

祝泉洲

【教学目标】

1.明确成语的来源;

2.积累与中国文化有关的成语;

3.梳理学习过的成语,做到能正确理解、使用所学的常用成语。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学习积累成语的方法;

2.正确理解、使用所学的常用成语。

【教学形式】

多媒体演示;教师点拨;学生讨论、交流。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固定短语。区别于格言、谚语和歇后语。

中国是个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我们的祖先为我们留下了丰富而又宝贵的文化遗产。成语就是其中的一颗最璀璨最夺目的明珠。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成语,一睹它的风采。

二、成语的来源

1、寓言故事:

古书里边有些含义深刻的寓言,是成语的来源。这类成语,往往有教训或讽喻的意味。现在举几个例子并加以说明。

(1)杞人忧天《列子?天瑞》说:"周朝时候,杞国有一个人怕天崩地坠,自身无处寄托,因此连睡觉吃饭都没有心思了。"后来就把"杞人忧天"用为成语,比喻毫无必要的忧虑。

(2)邯郸学步《庄子?秋水》说:"燕国寿陵地方有一个青年,到赵国的国都邯郸去学走路(赵国人善于走路)。他没有把本领学到手,反而把自己原来走路的步法也丢掉了,只好用两只手爬着回家。"后来把"邯郸学步"用为成语,比喻摹仿别人不到家,反而连自己原有的本领也丢掉了。

由寓言故事来的成语,往往含有幽默感和深刻的教育意义,如:

画蛇添足、亡羊补牢、狐假虎威、守株待兔、刻舟求剑、自相矛盾、南辕北辙、惊弓之鸟、买椟还珠、滥竽充数、揠苗助长、愚公移山、坐井观天、鹬蚌相争渔翁得利、郑人买履、叶公好龙等。这类成语,在全部成语中,所占的比重不算大。

2.神话传说:夸父追日、嫦娥奔月、精卫填海、女娲补天、开天辟地、羿射九日、八仙过海、吴刚伐桂、沧海桑田。

3.历史故事:

有些成语是从历史事实来的。其中有的是把某一历史事件,概括为成语的;有的是截取或改易历史里的著名文句为成语的。这里先举一个由历史事实而来的成语:擢发难数《史记.范睢列传》记载:战国时候,秦国的宰相范睢(魏人)责问他的仇人魏国的中大夫须贾说:"你知道你的罪过有多少吗?"须贾说:"拔我一根头发记载我一件罪过,头发还不够用的。"(《史记》的原文是"擢贾之发,以续贾之罪,尚未足。")后来就用"擢发难数"比喻罪恶之多,数不胜数。

成语中的"投笔从戎""退避三舍""唇亡齿寒""一鼓作气""门庭若市"等等,都是出自历史事实的。

有些成语是由前人的故事来的,这类故事也是确有其人其事,只是其人其事在历史上不

是很重要的。这类成语有的比较有风趣,有的有比较好的修辞效果,所以也被人们广泛地使用。这一类的还有:朝秦暮楚、退避三舍、负荆请罪、纸上谈兵、破釜沉舟、卧薪尝胆、草木皆兵、望梅止渴、三顾茅庐、指鹿为马、萧规曹随、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课文中出现的历史故事成语:

图穷匕见一去不返怒发冲冠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4.文人作品:

(1)古人原句:成语里面有一些是全用古人语句而不作改动的,例如:

(A)"醉翁之意不在酒":见宋朝文学家欧阳修《醉翁亭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意思是:醉翁的心思并不在后代把"醉翁之意不在酒"用为成语,表示"别有用心""另有目的"等意思。

(B)水落石出:见宋朝文学家苏轼的《赤壁赋》:"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水落石出"本来是纯粹写景的文句,后代用为成语,比喻真实的情况终于显露出来。

(C)更上一层楼:处于唐朝诗人王之焕的《登鹳雀楼》诗。比喻在某一已有的基础上更加提高,更为扩大之类的意思。

(D)“春风得意”:语出孟郊的《登科后》“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成语里面的"一笑千金""咄咄怪事""下笔成章""一鸣惊人"等,都是全用前人的语句。

(2)截用或改易古人语句:有些成语不是直接使用古人的语句,而是截用或者把古人的语句略加改变,然后使用的。截用或改变的原因,主要是为了使其符合成语的结构形式。例如:

(A)舍生取义:《孟子?告子》上篇里有两句话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后人从这两句话里,取出"舍生取义"这四个字作为成语,表示为了维护正义不惜牺牲生命的崇高品质。

(B)一曝(pù)十寒:《孟子?告子》上篇里有几句话是"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曝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意思是:虽然有天下容易生长的东西,但是晒它一天,冷它十天,也没有能生长成的。)后人从这几句话里摘出"一曝十寒"四个字用为成语,比喻一个人没有恒心,努力的时间少,荒废的时间多。

(C)一毛不拔:《孟子?尽心》上篇里有一句话是:"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意思是:杨子极端自私,即使从他身上取下一根细微的毛发就能够有利于天下,那他也是不肯干的。)后人把这句话里的"拔一毛不为"改成"一毛不拔"四个字,作为成语,形容极端自私和非常吝啬的人。

(D)近水楼台:宋朝苏麟有两句诗:"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后来截用"近水楼台"四个字为成语,比喻在条件便利的情况下就能比一般人先得到好处。

5.外来文化:

我们使用的成语,也有来自外国的。例如魏、晋、六朝、隋、唐时候,我国翻译了不少流行于西域和印度的佛经。佛经里边的语句和典故,不少从早就成了我国的成语。例如:"一尘不染""现身说法""心花怒放""不可思议""不即不离""回头是岸"皆是。明、清以来,我国跟西洋各国的文化交流逐渐频繁,西方的典故、格言以及西洋著作的汉文译本中的精炼语句,有的也就变成了我国人使用的成语。例如:"以眼还眼,以牙还牙""旧瓶装新酒""火中取栗""新陈代谢""物竞天择""弱肉强食"等等都是。

三、成语结构

并列结构:声东击西相提并论真知灼见诚心诚意

主谓结构:众志成城枯木逢春大器晚成生机勃勃

偏正结构:雨后春笋雕虫小技挺身而出洗耳恭听

述补结构:赞叹不已胆小如鼠稳如泰山骄阳似火

承接结构:通宵达旦水落石出苦尽甘来

动宾结构:挖空心思颠倒是非包罗万象

四、成语与中国文化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汉语成语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承载着极其丰富的文化信息,包罗万象,囊括百科,可以说是中华文化的一个窗口,从中我们可以窥见中华文化的全貌。

1、成语中体现的学习精神

成语中有许多与学习有关的成语,如:尊师重道、金榜题名、程门立雪、皓首穷经、囊萤映雪、悬梁刺骨、循序渐进、融会贯通、言传身教等。

2、成语中体现的民族精神

成语凝聚和传承着中华民族传统民族精神,它是研究和弘扬传统民族精神的重要文献。如:高风亮节、浩然正气、光明磊落、团结互助、同舟共济、艰苦奋斗、齐心协力、扶危济困、临危不惧等。

3、成语中体现的婚恋观念

汉语中关于爱情、婚姻的成语有很多,如:一见钟情、比翼双飞、秦晋之好、山盟海誓、相濡以沫、青梅竹马、举案齐眉、相敬如宾等。

4、成语中体现的礼俗

如:彬彬有礼、礼尚往来、宾至如归、张灯结彩、洞房花烛、明媒正娶、入土为安、披麻戴孝等。

5、成语中体现的建筑文化

如:雕梁画栋、亭台楼阁、舞榭歌楼、钩心斗角、曲径通幽、雕栏玉砌、琼楼玉宇等。这些成语所反映的中国古代建筑极具民族文化特色。

五、成语的运用

正确运用成语,尊重、传承中华文化

1、成语使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1)、注意读音、写法,不要读错写错。

容易读错的如:一曝十寒、瑕瑜互见、图穷匕见、便宜行事、安步当车、心宽体胖、人才济济、乳臭未干、虚与委蛇、大腹便便、如法炮制等。

容易写错的如:金碧辉煌、唉声叹气、铤而走险、不近人情、相形见绌、病入膏肓、如火如荼、沧海一粟、锋芒毕露等。

(2)注意意义和感情色彩、范围对象等。

成语的意义不仅仅是字面意义,有时还用其引申义或比喻义,如果不了解成语的内在含义,就按成语的字面义去理解,就会出现望文生义的错误。

有些成语是有感情色彩、特定对象等特点,运用时要多加留意。如:望洋兴叹、文不加点、不足为训、因人成事、弹冠相庆、久假不归、司马青衫、数典忘祖、炙手可热、明白黄花、火中取栗、万人空巷、不刊之论、目无全牛、不为已甚。

附:高考成语运用的误区。

(一)望文生义

成语的意蕴是约定俗成的,而且大多都有一定的典故,加上有些成语中的语素还含有生僻的古义,这就造成了理解和使用上的困难,如果不仔细辨析,不追根溯源,一瞥而过,就容易造成望文生义,曲解成语的错误。

例如:

“书山有路勤为径”,在知识爆炸的今天,我们更要努力攀登书山,而不能高山仰止。高山仰止:高山,比喻道德高尚;仰止,指仰望、向往。成语的意思是指高尚的道德使人仰望。而此题中将“高山仰止”误解为“面对书山,停止不前”,因而犯了“望文生义”的错误。

(二)轻重失度

有些成语词义较轻,有些成语词义较重,这就要求根据特定的语言环境选用词义轻重适度的成语,以避免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的毛病。如:

有缺点错误就要及时改正,否则就会养虎遗患,铸成大错。

李老师当班主任20年,勤勤恳恳,日理万机,积劳成疾仍坚持工作。

“养虎遗患”比喻纵容敌人,给自己留下后患,在句中形容缺点错误,既对象不当,又程度过重。“日理万机”的意思是一天之中要处理上万件事务,常指君王或国家领导人每天忙于繁多的政务,这个成语词义很重,用在“李老师”身上,就犯了“大词小用”的错误。

(三)词意重复

成语一般精练警策,使用得当,可以收到言简意赅之效,但如果不注意成语和句子中语义的比较对照,就容易造成成语隐含意义与句子语义的重复。

如:时下的店名和商品名在吸引外来词时,追求时髦,哗众取宠,令人费解。这些叫人看不懂的名称,只能让人贻笑大方。

句中“贻笑大方”是被内行人笑话的意思,已含有“让人”之意,与句中的“让人”重复。

(四)形近混淆

有的成语与其它成语由于读音、字形相近或具有某些共同的语素,在使用时极易混淆。

如:在这次比赛中,中国队运用灵活的攻换转换战术,收到了事倍功半的效果,早早奠定了胜局。

“事倍功半”形容花费的劳力大,收到的成效小,而句中把它与语素完全相同,但语素位置不同,且语意相反的成语“事半功倍”混淆了。

(五)褒贬颠倒

成语从感情上色彩上可分为褒义、中性、贬义三类,在使用过程中,必须辨明褒贬,否则就容易造成褒词贬用或贬词褒用的错误。如:

⑧他善于读书,常常能从书中断章取义,并恰如其分地运用在自己的文章中。

断章取义,不顾全篇文章或谈话的内容,而只根据自己的需要孤立地选取其中一段或一句的意思,是贬义词,误当褒义词用。

(六)对象误用

有些成语有特定的使用对象,如果把握不准,就容易扩大成语的使用范围或误作它用。如:

微笑蕴涵着一种神奇的力量,可以使人世间所有的烦恼都涣然冰释。

“涣然冰释”,形容嫌疑、疑虑、误会等完全消除,不能用来指消除烦恼。

(七)谦敬错位

有些成语是谦词,只能对己;有些成语是敬词,只能对人。如果辨别不准,就会导致谦敬错位。如:

小王同学站起来说:“陈教授刚才那番话是抛砖引玉,我下面将要讲的只能算是狗尾续貂”。

“抛砖引玉”比喻用粗浅的,不成熟的意见或文章,引出别人高明的、成熟的意见或作品,常用作谦词,只能对己,句中却把它用在“陈教授”身上,犯了“谦词敬用”的错误。

(八)特定用法

每个成语由于自身的词义和词性的不同,在句子中的语法功能也不同,如果把握不准,就容易造成混乱。如:

这次来美国参加国际会议,要积极参加活动,既能向各国同行学习,又能走马观花地感受美国的生活。

“走马观花”是一个动词性成语,在句中应作谓语,而该句由于对它的语法功能把握不准,误把它当作形容词性成语,用来充当“感受”的状语。

附:趣味成语

最遥远的地方:天涯海角

最荒凉的地方:不毛之地

最悬殊的距离:天壤之别

最反常的气候:晴天霹雳

最昂贵的稿费:一字千金

最难做的饭:无米之炊

最短的季节:一日三秋

(一)必答题

1、黄河之水天上来(源远流长)

2、此曲只应天上有(不同凡响)

3、说尽心中无限事(畅所欲言)

4、白云深处有人家(空中楼阁)

(二)抢答题

1、相逢何必曾相识(一见如故)

2、卷我屋上三层茅(风吹草动)

3、问君能有几多愁(对答如流)

4、两个黄鹂鸣翠柳(不知所云)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