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探析报纸在我国西部乡村地区普及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探析报纸在我国西部乡村地区普及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探析报纸在我国西部乡村地区普及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探析报纸在我国西部乡村地区普及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探析报纸在我国西部乡村地区普及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以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为例

王志凯

摘要: 近几年来,党和政府积极高度重视我国的农村改革建设问题,全力以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努力谋求我国农村地区全面、健康、和谐的发展。在这大好的改革形势下,农村的信息普及问题更是首当其冲,重中之重,尤其是我国条件落后的西部农村地区。而现实是,我国西部广大农村地区的信息普及、交流十分匮乏,严重影响和阻碍我国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本文试图以报纸媒介在我国西部农村地区普及遭遇困境为例,加以报纸媒介在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三都水族自治县普及现状为调查基础,从理论结合实际的视角切入,着重分析我国西部农村地区报业普及遭遇困境成因及其解决这一系列问题的对策思路。

关键词: 三都水族自治县报纸普及西部农村传播媒介相关对策

In rural areas in exploring the present situation, problems and popularization——the Sandu county in Guizhou province as an example of aquatic animals

Wang Zhikai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party and government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reform in China, building the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rural areas to seek, healthy and harmonious development. In this great reform situation, rural information is most popular problem, especially in China and the west rural area behind the condition. But the reality is in west China, the rural area of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is very scarce, popularization, the serious influence and hinder our new rural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This paper attempts to newspaper media in rural areas in western China as an example, the universal difficulties to newspaper media in the bouyeis shui autonomous status for popularization, from the survey of combining theory with practice, focus on analyzing view in rural western area newspaper popularity to solve this dilemma encountered a series of problems, causes and countermeasures. Key words: Shui county close rural west newspaper media related countermeasures

前言

我国西部农村地区,幅员辽阔,在我国正在大力改革和发展新农村的同时,报纸媒介在对农传播过程中却出现荒凉的局面,甚至出现“断层”现象。尤其是在我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表现突出。报纸在我国西部农村地区,特别是经济、交通等条件较为落后地区普及的形势更是不容乐观。本文以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三都水族自治县作为个案,重点分析报纸媒介在该县的普及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关的针对对策,以点带面的模式探析报纸在我国条件落后西部农村地区的普及现状、问题和对策。下面是三都水族自治县的概况:三都水族自治县是全国唯一的水族自治县,位于贵州省西南部,东面和东南面与黔东南州榕江、雷山两县为邻,南面与本州荔波县接壤,西面和西北面与独山县、都匀市毗邻,北面与黔东南州丹寨县接界。县境处于云贵高原的东南斜坡,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海拔在400——900米之间,山地面积占94%,是典型的山地县。全县行政区域总面积2380平方千米,耕地面积1.20万公顷,森林覆盖率51.0%。辖10个镇,11个乡,270个村民委员会,4个居民委员会。年末总人口32.28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70万人,少数民族人口29.88万人,水族占总人口的92.57%。人口出生率18.5‰,自然增长率10.7‰,计划生育率90.07%。主要矿藏有金、锑、铅锌、硫铁和煤等。①本文笔者在今年的“五一”假期期间,针对报纸普及的问题对该县的一些乡镇地区进行了走访和调查,分别走访了三合镇(县城)、山洞乡、水族大寨、土堡镇、拉揽乡、打鱼乡6个乡镇,因为受到文化程度的制约,主要是以实地随机采

访口述问答的方式进行调查研究。调查的数据和结果表明:报纸在我国西部农村地区的全面普及具有一定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三都水族自治县6个乡镇(三合镇、山洞乡、水族大寨、土堡镇、拉揽乡、打鱼乡)的村民,每个乡镇随机实地抽取10人作为调查研究对象,总人数60名,文化程度初中学历的占总人数的78%,高中大专以上的占8%,下学文化以下的占14%;性别都为男性,年龄段30到45岁之间。一般农村地区在这个年龄段和文化程度的男性是每个农户家庭的顶梁柱,这个阶层的村民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普遍性。

调查方式:因为一些客主观的因素,笔者只能以上述的6个乡镇的一小部分有代表性的村民作为调查对象,以提问问题的方式以及实地随机抽查问答口述的方式进行,后作笔录再分析所得的数据结果。参访总人数60人,实际有效问答人数60人。笔者主要问了3个问题,具体见下:

问“你是否经常接触报纸?”

问“你是否经常阅览报纸?”

问“你对报纸有什么看法?”

1 报纸在我国西部农村地区的普及现状

1.1 前途无“亮”的农报

在60个受访者当中,对于问题“你对报纸有什么样的看法?”的回答时,持不关心或者是无所谓态度的村民占到了总受访人数的82%之多。他们普遍认为,报纸对他们的生活及学习没有大的直接关联和影响,报纸在农村或身边的普及状况用不着他们去操心或担忧,而且信息来源可以选择更为全面的新媒体,如电视。14%的村民认为报纸对他们还是有用或有必要的,乡镇的报纸基本上是免费发行的,不用掏自己的腰包,且在农闲时可以在户外随时随地的阅报,携带方便,最主要的是想什么时候看都行,因为报纸都是白纸黑字文字记录型报道的,而电视的信息有易逝性,赶不上播出时间段或是其他什么因素影响就得成为过去式。还有4%的民众认为报纸在农村地区的发行普及根本就行不通或是没有这个必要。他们受文化程度影响最大,不认字,看不懂,且得一天到晚忙农活,没时间理会,或是对我们什么帮助和好处都没有,还认为报纸在农村地区将逐步会被电视等媒体所完全替代,报纸的农村市场将逐步萎缩甚至消亡。

1.2 农村受众无阅报习惯

笔者在统计6个乡镇的60名受访者过程中,对于“你是否经常阅览报纸?”这一问题的回答得到数据和结果如下:经常阅览报纸的人数占总受访人数的16%;偶尔阅报的人数占73%;从未阅报的占11%。而且阅报人数的多少是以“水圈”规律来分布的,即以三都水族自治县的县城地区三合镇为中心,向其周边乡村地区逐步递减,越是远离县城地区的阅报人数逐步减少。如三合镇经常有阅报习惯的人数在10个受访者占了7个,水族大寨的占5个,拉揽乡的占2个,而打鱼乡的只有1个。打鱼乡的一个受访者告诉笔者,偶尔阅览的报纸大多数都是过期的,得到报纸的方式几乎是别人扔下的或赠送的,也是偶尔翻阅一下。平时农忙没什么时间看,且没有报源,想看的只有去村委会办公室,但都是过期的报纸,又麻烦,倒不如回家看电视来得实在,更是不要说什么阅报习惯了。在农村地区,能拥有阅报条件和习惯的只有为数不多的村干部和中小学老师这一特殊农村人群,而其他的普通村民根本没有阅报的意识和习惯。

报纸普及率底下,报类在逐年减少

60个受访者在回答“你是否经常接触报纸?”这个问题时,后经过统计计算得到以下结果和相应的数据:回答“经常”的占17%;答案为“偶尔”的占68%;另有15%的村民表示“从未接触报纸”。土堡村的村委书记说道:“其实村寨几乎所有的民众都对报纸持以不以为然的态度,村民接受信息来源电视是首选,其次是广播,报纸刊物数最少。有一大部分的村民还

根本不知道报纸是什么东西,如妇女、儿童、老人等文化程度低的群众。”另外一位在县文广局工作者表示,报纸的种类在逐步减少,前些年县级报纸有《三都水族县报》、《县旅游报》、《县农业科技报》、《县林业报》、《县经济报》、《县教育报》等几种报纸,但现今在很少的时间才能见到一份《县报》、《县农业科技报》和《县旅游报》这三类报纸,因为一些原因其他的县系列报纸都已经停止发行了,而且这些县报的发行量在逐年减少,在周边的乡村地区更是难得一见。

2 存在的一些问题

2.1 报纸在农村地区的发放点少、服务落后

在我国广大的西部农村地区,尤其是少数民族聚集居地区,地广人稀,经济落后,交通不便,民众受文化程度低等因素严重制约着报业在我国农村地区的普及。在对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县城及周边乡村地区的调查中,存在着报纸发行的实地实际问题。绝大部分村没有报刊零售点或订阅点:在调查的6个乡镇中,有5个村没有报刊零售点或订阅点,只有在县城三合镇设有不到9个报刊零售点或订阅点。农村报纸发行途径落后:周边的5个乡村订购的报纸都是是由县乡镇邮递员(代办员)送到各个乡的乡政府或村的村委会,而村民订购的报纸根本送不到本村,由本村派人去乡镇邮政所领取,或是由学校教师学生从乡镇邮政所带回本村。乡镇邮递员送报不及时:调查的5个乡镇的村民反映,基本上都是一个月的时间差乡镇邮递员(代办员)到达村里一次,甚至是几个月。而只是顺带的报纸大多数都是过期的。乡镇没有设立关于报纸报刊类的监管及服务机构:如在拉揽乡的报纸落脚地只有乡政府办公室,相关人员阅报后就随地乱扔,当作废纸用;在山洞村,从乡镇领来的报纸就全部放在村委会那里,天天锁着门,最后也只能当废纸买了。

2.2 对农报纸的发行量少

据数据资料显示:我国西部农村地区的报业发行量总体大大滞后于我国的平均水平,据相关部门调查,截止2007年,西部十二省区市日报千人报纸拥有量仅为29.4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61.5份。西部农村地区,即在县以下,以镇乡建制的农村地区,该项指标更低,这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和谐社会的基调显得不相匹配。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现有报纸2000余种,然而,其中直接服务于占全国总人口70%的农民的报纸仅有四五十种,千名农民平均拥有不到l份报纸。②

2.3 报纸在农村地区的订购率底下

由于受经济条件的原因,我国农村地区的报纸订购率相当的低,即使是在县城地区。在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三合镇文广局办公室看到一份关于村民看报途径的资料显示:全县总人口32.28万,有15.8%的村民是通过自己购买报纸或邮订报纸;30.2%的村民是通过各个村统一订购的方式来阅报的;有58.6%的村民看的报纸是借阅或是别人赠送的。对“你自己购买或邮订过报刊吗”这一问题的调查显示,10.77%的村民经常购买或邮订,23.91%的村民偶尔购买或邮订,24.75%的村民反映附近不方便购买或邮订,12.96%的村民认为太贵了,从不购买或邮订,19.53%的村民认为没什么用,从不购买或订购,还有8.08%的村民不知道到哪里购买或邮订。③而在周边的许多乡镇地区很多人根本就不知道报纸是什么,更谈不上订报阅报了。由于我国西部农村地区经济条件落后是导致报纸在农村订购率底下的一个重要因素之一,直接影响报纸在我国农村地区的普及。

2.4 报纸在农村地区的作用不显著

在回答“你觉得报纸有用吗?”这个问题时,大多数的受访者都是统一答案,就是报纸无用。在水族大寨的一位受访者谈到,报纸对他们农民来说,冬天只能拿来贴墙挡挡冷风。想知道点外界信息休息时看看电视就行,又不花费多大的精力;报纸的信息大多数都不是当天的,看它有什么用;关于农业科技的报纸有用吧,但没人带头亲身试验,谁敢先行啊,只能看看有什么实际功用。而且大多不认字,阅读有一定的难度。报纸在对农传播的功能没有真正的

发挥出来,让农村受众对报纸持有不屑一顾的态度,从而拉开了报纸与农民的距离。

3 报纸在农村地区普及遭遇困境的成因浅析

3.1 媒介歧视

随着我国信息传媒业的快速发展,人们享用越来越多的信息资源,但同时,传播的鸿沟随着媒体的发展在逐渐扩大,产生了“媒介歧视”问题。所谓媒介歧视,是指传媒不能够平等地对待分布于不同社会地位维度上的人群,歧视弱势群体即处于阶层低端和社会边缘位置的人群。在这里的“媒介歧视”就是指歧视我国辽阔的广大农村地区和9亿多的农民兄弟姐妹。报业媒体集团都认为报纸在农村的发行和普及在成本增加的条件下没有足够的预期收入,从而放弃农村市场和农村受众,转向发达的人口密集的大都市。但更多的报社及媒体公司都是直接看经济效益,以营利为目的。所以在对农传播的过程中以消极的态度应对,忽略社会效益。面向农村发行的报纸,农村部分的发行量在很多的报社看来就是一种无效发行,故而对农村市场处于主动放弃状态。由于进入农村市场的报纸相对较少,进入者在这个市场处于垄断状态,由此产生的怠慢读者,投递不到位的问题就自然形成。另一方面,在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媒体也是首先要考虑生存危机,片面追求短期效益又是商业化背景下媒体集团无法回避的特性之一,所以在媒体集团还没有在农村传媒市场找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佳结合点时,媒体集团也不会轻易发费昂贵的代价冒险去抢占农村市场。④因此,纸质媒体在策划农报时未能找到征服农村受众的同时带来经济效益的途径,从而被动消极对待农报,导致我国报纸媒体在农村市场的逐步萎缩,使得我国报纸业在西部农村地区的普及陷入了困境。

3.2 政府扶持力度不够

政府的监管服务力度不够,没有建立与媒体管理相关的部门机构,单方面的认为报纸只是农民农闲休息时的精神食粮,用处不大,所有消极对待。还有,为农民办报投入大,回报小,需要政府的扶持,但在报纸发行上,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行政指令作用不断弱化。近年来国家虽投入巨资实施“电视村村通”工程,造福于广大农民,成效显著,但对涉农报纸的扶持,显然力度不够。政府整顿报刊、制止摊派,有力地减轻了农民负担,但与农民关系最为紧密的县市报大部分被取缔,政府又没有采取相应措施支持对农报纸发展,没有采取相应措施引导农民阅读有益的报纸,无疑使农民看报的机会更少。同时,由于农村文化消费的公共设施缺失,大部分农村地区文化建设处于空白,乡镇村没有图书室、阅报栏、售报点,想看报也看不到,农民与报纸渐行渐远。

3.3 “生存危机”和“精神食粮”的冲突

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尤其是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相对的落后,与东部的发达地区存在巨大的差距。有些农民兄弟想阅读报纸,也能读懂报纸,但订购不起报纸或是不愿意花费金钱在买报纸上。当笔者访问打鱼乡的一个受访者,问“你为什么不愿意订购报纸呢?”他毫不犹豫地反问道:“如果你饭不饱衣不暖的,你还会拿所剩无几的钱去订购报纸吗?”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基本上还是自给自足的经济体制,农户的主要经济来源是出售粮、家畜等自产产品,没有更多的固定的收入来源,经济上的穷困,家用的诸多需要,为了生存,只能最大程度地去满足物质上的需求而毫无疑问地放弃精神产品,是理所当然的,也是无奈之举。

3.4 受众原因分析

1.农村受众无固定阅报习惯。农村报纸的受众就是广大农民,而大部分农民由于长时间的劳作,平时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农民生活除了劳动就是睡觉,阅读对他们而言已经是一种奢侈消费,大部分地区的农民习惯还可以通过电视剧获得愉悦,导致报纸在他们心中更是不值一阅。更重要的是,由于报纸的发行的时效性不强,所传递的消息多是过时消息,从而无法刺激他们阅读的欲望,由此更难使之养成一种阅读习惯,所以对阅读报纸对农民,特别是西部农民而言,只能是一种偶然行为,由此报纸在他们的生活中,仅是可有可无之物,并

不能真正培养其忠诚度。

2.农村受众文化程度不高,信息接收能力弱。西部农村报业普及困境形成的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目标受众群体的文化水平不高。从我国农村现状来看,大多留守农村的是文盲或半文盲相对的低文化群体,而相对受文化程度较高一点的群体大多外出进城务工,在这种情况下,留守农村的就只是妇女、老人及儿童等层次的群体,本来大部分时间就是要发在农活劳作上,又受到阅读所需要有最低识字率的要求,而不能阅读,从而导致农村绝大多数受众对报纸没有需求,此直接影响到西部农村报业普及的可行性。我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传媒市场发展相对低下的状态、媒体市场发展不健全、地区内村民之间获取信息渠道、接收能力较低、农村人口对于媒体的认识和媒体意识处于较低的水平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现,都是我国报纸媒体在我国西部农村全面普及的绊脚石。

3.新兴媒体的大量冲击,受众对报纸的忠诚度大大降低。据相关部门调查,在我国西部农村地区,电视成为“一枝独秀”的独大局面,电视占98%,广播8%,报纸7%,网络3%。

⑤新兴媒体在各方面都比报纸更胜一筹,感观视觉上都要好得多,图文并茂,深入浅出,易受性效果更佳,所以广大农村受众更容易接受接近接纳。如电视。在很大的程度上包揽了所有的农村受众,导致报纸的农村受众大大流失和锐减及农报市场的萎缩。

4.从农村受众心理来讲,大多数农民都对报纸有一定的随意性和排斥性,他们认为:阅报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农村,尤其在农忙季节时是不被允许的;订报花费一些经费和报纸不一定投递到他们的手中,具有不确定性:报纸信息的易过时性,报纸只要在投递过程中遇到一点点影响,信息就会流失和过时,如早上的报纸下午或第二天才送到农民手中等情况;加之大量的新兴媒体的涌入,争夺农村受众的眼球,且它们的功能都能替代报纸媒体,优于报纸,超越报纸,成为农村受众的首选精神消费品。如电视,电脑等。这些一系列问题直接导致了报纸在农村市场陷入了尴尬的局面。

4 一些相应的对策

4.1 相关的政府部门应建立媒体相关机制

报业想在我国西部农村地区得以有效的普及,政府的相关部门必须建立与新闻媒体相关的机制。以农村乡下为据点阵地,从相关部门开始,由上至下要形成一套完整的报纸运行体系。报纸在西部农村的发行、传播普及过程等环节都要遵循新闻媒体相关的规章制度,以明文规定来规范报纸媒介在农村传播的各个环节和层面。尽力解决“媒体歧视”问题和避免农村地区形成“信息孤岛”。常言道:“无规矩不成方圆”,不遵循一定的法规、一定的方法和原则,就会显得凌乱不堪,最后也就是事倍功半、竹篮打水。其次,政府部门应给予农村普及和传播高度重视,不能敷衍了事。把拓宽和发展农村报业市场的任务当作自己工作的一部分,并进行长期的督导和监管,力求让百姓大众每天都拥有属于自己的一份报纸,真正的参与外界的信息交流。还应成立一个专门负责对农村报纸媒体的相关部门或办公室,专门监管和负责农报这一块,再在各乡村、个体户等地点设立报纸专门发放点或是阅报固定源点,让更广大的农村受众有报源有报读,更广泛地与报纸接触,让报纸在农闲时或茶余饭后成为农村百姓的精神食粮。同时报纸在农村中逐渐取得更多的读者,更有效地培养其对报纸的忠诚度。再次,政府部门还应该设立奖励制度。对于报纸投递人员或相关人员,积极参与、支持、配合报纸媒体进行的下乡活动等过程的,且成绩突出的或做贡献的,都得予以一定的赞扬和嘉奖,鼓励更多的人员主动积极地投入农村传媒这一领域,更全面地带动我国报业在农村普及的发展进程。同时要积极配合参与报业在农村普及的个人或是订阅或长期订阅报纸的农户,给予一定的帮助、支持、鼓励和嘉奖,发动农户个人更主动的参与投入农报普及行业中,逐步形成以点带面的科学普及发展模式,促进农报更好更能快更全面的普及于我国的广大西部农村地区。

4.2 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村受众的文化水平

在我国西部农村地区、特别是经济、交通、文化等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受众文化程度水平不高,绝大多数属于文盲或半文盲,而且有些文化程度相对较高的受众,都已外出进城务工,留守农村的只有妇女、儿童和老人等低文化水平人员,因不识字,就更谈不上订报阅报了。从而导致农村受众对报纸没有多大需求。农报市场逐渐萎缩。因此政府部门要加大育的投入,多设立扫盲点,安排夜校上课等,加强对农村教育事业的监管。对于农村儿童坚决践行国家的“两基”政策,保证让农村留守儿童有机会上学且完成学业,全面提高农村受教育水平,提升农村受众的文化程度。从而提高农村受众的阅读能力,让农报真正实现广大农民“看得起、读得懂、用得上”的局面。增加广大受众的阅报兴趣和爱好,有利于全面顺利地实现我国农报在农村的普及。

4.3 一些具体的相关应对策略

1、尽可能开发灵活多样的报纸发行渠道,扩大报纸的覆盖面。除了政府部门和邮局固定发放点外,多建立几个报纸刊物的发放点。如商店、药店等。由于这些是乡村公开固定的贸易据点与农村公众的接触次数最为频繁,集散的人流量大,可以让更多的农民有机会阅读报物杂志,且发放价格低廉,买商品或是找零时,顺带几份报纸回家。从而大大增加报纸与农民的接触面,同时也能减少报纸在农村发行的一些环节和降低发行成本,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

2、可以商讨组建一些报纸顺带走乡串户的多条发放路线。如依赖一些农民日用品销售的渠道。农村乡下地势偏远且交通不便,就会有经常有一些小商贩或担货郎等走乡串户,售买一些农民的日常用品及农民所需要的商品。这些商家就顺带一些报纸刊物去同时廉价出售,且报纸的重量不大,易携带。而报纸的发行成本大大降低,商家受益,农民受益。

3、政府部门或媒体集体公司应大力支持和倡议周期性发起一些报纸免费下乡活动,一来可以增加政府的可信度,关心农村的生活百态。二来媒体公司也可以在广大的农村传媒市场打响知名度和信誉度,且赠送免费报纸本身成本不是很高。再次是让广大的西部农村受众尽可能地增长见识,参与信息共享和交流,拓宽乡村农民的视野,以确保一定的认识和见识层次。免费赠送报纸,农民自己不用掏钱又简单省力,所以每期的赠送活动相信都得到农民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从各个方面逐步推进农报在农村普及的进程。

4、还可以利用西部农村居民定点定期有赶集或节日集会等人口集中的时机,举办一些报纸发行的现场活动,并且也是定点定期或人流众多集会随步发行模式。在集镇地设立代理发行收发报纸点,让农民能视其方便,逢场取报,或随时取报。还可针对农村居民赶集等周期性的集中活动规律,编辑专版发行。西部农村有好多风俗习惯,比如赶集、逛庙会等等,每逢这些节日,一般都是人山人海,而且,赶集的人一般是家庭中的顶梁人物,相对于其他农村家庭成员,他们见多识广,多是家中文化知识水平较高的人物。另外他们对家庭中的各项支出也都具有决定权。所以,这些时候恰好是报社开展发行营销的最佳时机,易收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保证和推进了我国报纸在西部农村地区扑进的顺畅和进程。

5、政府部门或其他相关部门应当大量的举行赠送大量报纸进校园等活动。可以让一部分的农报优先进入校园,先让广大的乡村师生践行报纸普及,从而在以点的方式大范围的带头普及作用。农报在量多的情况下,学生可以带报纸回家,与其家人共同参与分享讯息,达到逐渐普及作用,让农民更直接有效地接触和阅读报纸,不费事、不费劲、不费钱,更广大的农村受众乐于接受这一“赠送且上门”的无忧享受现状,更有利于我国农报在西部农村的全面推广和普及。

6、大力宣传报纸的重要性。政府及相关媒体部门,应周期性的以“报纸”为主题的宣传活动,让广大的西部农村受众,尤其是西部地区经济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受众,真正认识和了解到报纸的功能和重要性。特别是对于乡镇创办的报纸,要加大力度地去支持,配合以及给予帮助,让其不断地发展壮大,发放到各村各户的村民受众手中,帮助和鼓励村民的订阅报

纸行为。大力宣传报纸的农业科技普及知识,提供为民谋利致富的途径,更有效地指导农民践行农业行动,让广大农村受众真正的从中受益匪浅,让报纸在他们的观念中逐步取得信任和地位,培养订阅报纸的良好习惯,使得我国西部广大农村受众全面地了解报纸的重要性,有利地推动我国报纸媒介在广大的西部农村地区的全面普及和发展。

结语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我国西部农村地区因经济、交通、文化等等各方面都还很落后,西部农村的传媒市场更是不容乐观,使其与我国发达的东部地区信息交流共享严重脱节,尤其是我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表现比较明显,这种发展水平严重影响我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也影响我国整体快速发展的进程。因此,我们应时刻关注这种落后现象,尽力消除和减少这种落后现象,为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同时,给我国西部农村地区注入更多的活力,给农村受众带来更为丰富的精神食粮。

注释:

①吴江文.三都自治县概况[N].人民网,2008年6月

②戴梅分.开拓农村报业市场的可行性分析[J].周末文汇学术导刊

③潘锦松.三都水族自治县[M].第五章《信息传媒现状》,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

④吴锋.关于我国农村报刊发行现状的调查报告[R].中国文化产业网,2007年7月

⑤刘桂东.我国农村文化现状与思考[N].南方周末,2009年8月

参考文献:

[1] 杨青平.新闻爱好者,(2003.1)

[2]郑兴东.受众心理与受众引导[M].新华出版社,1999年4月.P44

[3]阴卫芝.对少数民族地区报业发展的思考[J]. 当代传播,2004,(5)

[4]吴信训、陈积银.拓展西部农村传媒市场促进解决“三农问题”[J].

[5]方哓红.大众传媒与农村[M].中华书局出版发行,2002年11月

[6]阴卫芝.对少数民族地区报业发展的思考[J].当代传播,2004,(5)

[7]周庆山.传播学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9月.

[8]张辉锋.传媒经济学[M].南方日报出版社,2006

[9]蒙南生.新闻传播社会学[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10]凌昊莹.媒介经营管理[M].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年1月

[11]赵兴海.传播学理论研究[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12]吴锋.我国农村报刊发行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今传媒,2008年5月

成果申明

本论文研究成果除标明注释的以外,全部归属于贵州民族学院传媒学院所有。本文中所用的摘要、引用等都已申明详细注解。

本人签名:王志凯

日期:2010年5月24日

致谢

笔者在写作过程中,写作能力差,缺乏写作经验,诚挚感谢指导老师闫洁老师在撰写论文过程中对我的悉心教导、精心指导、批阅、意见和修改。感谢贵州民族学院及传媒学院给我提供的良好学习平台和环境,还有院系领导和各位老师的细心关心和教导。感谢06新闻班各位同学对我的关心、支持和帮助。感谢年岁已高的父母亲一直以来对我的关爱和呕心沥血的栽培。衷心的谢谢你们!!!

农村党员管理现状及思考

农村党员管理现状及思 考 文件编码(GHTU-UITID-GGBKT-POIU-WUUI-8968)

农村党员管理现状及思考 党员管理、党员教育是党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工作。当前,随着社会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党员的流动性增大,给农村党员管理教育带来了新的课题。党员管理、教育出现了新的情况,新的问题。农村党员与机关单位和城市党员相比,有着自身的特殊性,没有人事、工作、工资等方面制约。加之,打工潮的兴起,农村党员外出务工的增加,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管理真空,制约了农村党员作用的发挥和党员教育管理的困难。 一、农村党员管理教育面临的形势和问题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在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社会经济、活动、组织形式、就业方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给农村党建特别是农村党员管理教育工作带来了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 1、党员队伍年龄、文化程度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从年龄上看,有八九十岁高龄的老党员,也有二十多岁的小伙子;文化程度上看,有大学毕业生,也有目不识丁的文盲。这些差异,客观上使农村党员管理教育工作在内容上、时间上、形式上也有着不同的需求。而目前我们对党员的管理教育形式往往是“一刀切、一锅煮”,老的、小的在一起,缺少共同语言,组织生活质量不高。而平时各村党组织的活动方式一般也局限于开会读报等活动,缺乏对党员进行个性化教育和面对面的交流,很难及时了解和掌握党员的真实思想动态,管理缺乏有效性。加之,农村农忙,党员教育季节性、随意性大,也难以有较固定的模式。 2、流动党员比例增多,组织生活不正常。我镇共有流动党员105名,虽然能联系上,但能正常过组织生活的仅有5人,占流动党员总数的4.9%;虽然都能交纳党费,但多数需要党组织催交或一次性交纳半年或一年的。在不能正常过组织生活的流动党员中,短的几个月,长的达几年。这些党员在管理上出现了“四难”,即参加组织生活难、交纳党费

2020年(发展战略)西部开发发展战略

(发展战略)西部开发发展战略

西部开发发展战略 西部地区拥有丰富的资源,这是西部最大的比较优势,因此西部地区选择了资源导向型发展的道路。这本身是壹条符合西部地区实际情况的发展道路,但从资源地区经济发展的实践来见,资源开发且没有给资源地区带来繁荣。相反,许多地区随着资源的开采,不是越来越富,而是越来越穷,形成了资源富有和经济落后的强烈反差,出现了“富饶的贫困”现象。因此,不仅西部地区对资源导向发展道路的选择产生了迷茫,而且壹些学者也认为“西部开发应放弃资源导向型战略”。 1.西部开发应当放弃资源导向型战略? 1.1资源导向型发展道路是西部地区的必然选择 国家内部不同区域之间的经济联系有如不同国家的经济关系,应根据不同的资源禀赋发展自己具有绝对优势或相对优势的产业和商品,形成合理的分工,这样壹来,每个地区均能得到更多的经济利益和更好的经济增长。 我国地域辽阔,由于地理位置、资源分布、发展阶段等诸多因素的原因,东西部经济具有很大的互补性,“西电东送”、“西气东输”、“西煤东运”和“西棉东调”,为东部地区的快速发展已经提供且将继续提供重要的资源保障。于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充分利用当地资源,“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充分体现了地区比较利益原则,发挥了地区比较优势的积极作用。西部地区于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经济体制(计划体制的重灾区)等方面于国内均处于绝对的劣势,唯

有于自然资源方面,具有相对于国内其他地区的相对优势。西部只有扬其所长、避其所短,充分发挥资源的优势,才能找到正确的发展之路。如果西部地区硬要照搬东部模式,既不是从实际情况出发,也是弃长用短的做法。西部的资源很丰富,这是开发西部地区的最大优势,资源导向型发展道路是西部地区的必然选择。1.2资源开发没能改变资源地区的落后面貌 资源导向型发展道路本身是壹条因地制宜的、实事求是的、符合西部实际情况的发展道路。多少年来,西部地区的人民也均把摆脱贫困落后、实现富裕繁荣的希望寄托于丰富的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上。可是,从过去几十年来资源开发的实践中,人们普遍见到的却是这样壹种强烈的经济反差现象:壹方面是西部地区的资源得到了源源不断的开发,且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另壹方面是资源地区的经济依然很落后,人民生活依然很贫穷,甚至仍有不少人的温饱问题均没有解决。资源地区且没有伴随着资源的开发而发展起来,资源优势不仅没有转化成为经济优势和发展优势,甚至成了经济落后的代名词。 比如,陕西榆林地区是晋陕蒙接壤地区举世闻名的矿产资源富集区,被誉为中国的“科威特”,已经发现的矿产资源多达8大类48个品种,境内不仅有世界八大煤田之壹的神府煤田,而且仍有全国陆上最大的整装天然气气田和陕西省储量之最的石油以及丰富的岩盐、湖盐、高岭土、铝土矿等矿产资源。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榆林地区的煤炭和石油资源得到了大规模的开发,天然气也快进京了,但当下全区12个市县仍均是国家级贫困县,于325.8万总人口中,尚有

知乎精选:中国教育行业的现状

中国教育?业的现状 ?章来源:短书平台 现如今,教育培训市场?爆,?论是??还是?孩都是需求个体,组成了?个庞?的教育培训市场也不?为奇。“教育培训业是21世纪最朝阳产业之?”的观点,已成为越来越多?的共识。培训产业利润逐年稳步增?,企业规模不断扩?,但质量参差不?。培训?业是?个?常诱?的?业,培训业正以每年30%以上的速度迅速增?,?业整体发展速度增?快。但和发达国家相?,国内从事培训业务的公司规模?、数量多,“?市场,?作坊”现象?常突出。在中国?化背景下?旦经济发展到?定程度(城市?均GDP达到5万元左右),中?学课外辅导市场?定会呈现快速增?的繁荣景象,如果再有培训机构的推波助澜便会出现前?所描述的?爆场?。然?,在这光鲜的?爆背景下,教育培训?业是否做好了?够的准备去健康地成?? 中国培训业规模速度递增不断提?,截?2017年,全国?、中型培训机构2万余家,中国教育培训的潜在市场规模巨?,并保持着迅猛的发展态势。培训市场的办学主体也由最初的学校和?业企业办班,开始逐步扩?到社会?量、培训公司或个?办学等。同时,随着外资企业不断进?中国市场,以及留学?数的不断攀升,众多外资培训机构也陆续进?中国,与国内????的培训机构展开竞争。教育培训市场增速放缓,增量扩增加?。2018年,我国教育培训市场消费规模预计达到4301亿元,其中不包括潜在消费的数量,照这样的态势发展下去,到2020年,加上素质教育的深?,中?学教育市场的课外培训辅导将更受?睐,潜??,市场规模突破1万亿! 中国产业调研?发布的2018-2025年中国教育培训市场深度调查研究与发展前景分析报告认为,培训教育业的连锁企业数量稳步增?,主要教育培训连锁品牌的店铺增?率约26%。连锁不再只是通常意义上零售、餐饮等?业所专?的经营模式,教育连锁的概念被越来越多公众所认知与认同。教育培训?业的三??柱就是IT、英语和少?培训。有80%的企业采?连锁发展的模式,其中采?直营加特许连锁发展占60%,从截?2017年中国教育培训产业来看,这种连锁经营的模式是适合中国教育培训产业的。在国际上特许经营成功率达到95%,

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落后的原因分析

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落后的原因分析 姓名:伏启峰班级:会计1201 学号:06 摘要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东、中、西部地区间发展差距仍在继续扩大,但随着国家逐步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发展的支持力度,地区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渐变缓。从发展趋势看,在2010年乃至2020年以前,东部与中西部地区间人均GDP的绝对差距还不可能出现逐步缩小的趋势。但东部与中部地区人均GDP的相对差距在“十五”期间有可能呈现逐步缩小的态势,而东部与西部地区的相对差距仍将会继续趋于扩大。这表明, 实施西部大开发还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本文通过对西部地区自身存在的问题以及外部环境对其的一些影响进行研究,从而分析出西部地区经济较为落后的原因。 关键词:西部地区基础设施人口素质政策外部环境 引言 "10+2+2"是西部地区的最新定义.中国西部由西南五省市(四川,云南,贵州,西藏,重庆),西北五省市(陕西,甘肃,青海,新疆,宁夏)和内蒙古,广西,以及湖南的湘西,湖北的恩施两个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组成.其土地面积538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面积56%;目前有人口约2.87亿,占全国人口总数的22.99%。西部地区疆域辽阔,人口稀少,是我国经济欠发达、需要加强开发的地区。全国尚未实现温饱的贫困人口大部分分布于该地区,它也是我国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新中国成立50年来,西部地区的工业体系、交通通信、科技教育等都有了较大发展,为进一步开发奠定了较为坚实的基础。西部地区与十多个国家接壤,陆地边境线长达12747公里,如此之长的陆地边境线,无疑为西部地区发展边境贸易展现了诱人的前景,历史上穿越西部地区的"丝绸之路"曾是中国对外交流的第一条通道。今日的西部地区定然会伴随西部大开发的进程,日益繁荣,再现辉煌。 西部地区由于身居内陆,交通不便,自然条件差,现在有基础薄弱,社会经济发育程度低,加之与东部地区相比,市场化进程缓慢,国有经济比重大,经济包袱重,改革改组改造的步伐相对缓慢,因此,尽管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东西部地区经济差距扩大趋势变缓但经济总量和人均GDP仍在扩大。估计在今后几年内,西部地区经济增长速度还难以全面超过东部沿海地区,东部与西部的发展差距仍将会继续扩大,在这一阶段只能遏制东西部差距扩大的趋势。 1.内部原因 1.1基础设施 西部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落后,投资硬环境尚不完善。综合评价表明,除宁夏外,西

农村社区管理的现状与发展思路

农村社区管理的现状与发展思路 城关镇李海英董亚丽社区是社会的最小单位,做好社区管理与服务,既是维护好广大社区居民权益的有效途径,也是扎实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的基础。农村社区管理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有不同于城市社区管理的特点。结合所在乡镇社区建设实际,就农村社区管理的现状与发展思路谈几点体会。 一、农村社区的特点 农村社区是相对于城市社区而言的,我县的22个社区都是农民转为居民,撤村建居而成的村居混合型社区,其特点如下:一是人口相对集中,居住人群比较单纯,居民一般以农业生产为主,自我服务意识较强;二是生活方式简单,人际关系比较和谐,乡村文化色彩浓:三是组织程度不高,形式单一化。由于农村社区不同于城市社区,社区服务管理的现状、方式和效应也就有所不同,因而正确认识农村社区服务管理的规律和特点,充分发挥农村社区的服务管理功能,将对农村社区建设发展起着巨大的推进作用。 二、农村社区建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随着新农村建设脚步的加快和农村城镇化的发展,农村社区建设管理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随着农村村改

居越来越多,社区建设管理不断深入发展,农村社区在建设管理方面也凸显出了一些问题。从我镇社区建设发展情况来看,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社区建设未完全达标。随着新农村建设脚步的加快,我镇社区的数量由原来的六个增至现在的11个,但按照社区建设“三有一化”要求,只有城区6个老社区活动室面积和室外活动广场面积基本达标,5个村改居的社区不同程度存在活动室面积不达标和没有室外活动广场的问题,再加上社区办公经费不足等问题严重制约了社区服务和管理。 2、干部队伍素质能力有待提高。从我镇社区发展情况来看,虽然县、镇党委、政府在社区建设管理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完善了社区党建、文化等各类活动室,改善了社区基础设施,配齐配足了党支部、居委会、监委会班子,社区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随着乡镇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社区组织的不断扩大,社区管理人员的观念还停留在过去的水平上,管理人员的工作能力、文化素质、法制观念、服务意识和管理的积极性普遍不高,且“行政化”色彩较浓,其管理方式、活动开展、服务实效等还是被动沿用老一套方法,严重制约社区经济社会发展,不能很好的服务于广大居民。 3、社区服务不能满足居民需求。目前,农村社区管理普遍存在着重管理轻服务、重建设轻规划的现象,提供的服

西部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现状及今后发展重点分析

西部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现状及今后发展重点分析 2005年10月12日 目前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发展差距仍在继续扩大,除了基础设施薄弱、社会发展长期滞后、生态环境脆弱等原因外,突出的问题是经济结构不合理,工业化程度低,自我发展能力弱。在"十一五"乃至更长的时期内,西部地区还必须加快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促进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经济优势转化。 --西部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西部地区依托特色资源,发挥比较优势,一些产业已经在全国工业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首先是能源建设。通过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大型煤炭基地等一批重大工程的建设,初步形成新疆、青海、陕甘宁、川渝等石油天然气生产基地,黄河上游、长江上游水电基地,陕北、蒙西、宁夏和云贵等煤电基地。 2004年西部地区主要能源产量及在全国所占比重 产量在全国所占比重(%) 煤炭51866万吨32.7 原油4071万吨23.3 发电量5099亿千瓦时23.9 其次是原材料工业。甘肃、云南的铅锌、四川的钒钛、内蒙古的稀土等得到较快发展。青海100万吨钾肥工程建成投产,成为我国重要的钾肥生产基地。贵州和云南磷肥企业通过改造,使我国高浓度磷肥自给率提高到50%以上。 第三是特色农产品加工业。新疆的优质棉和果蔬、内蒙古的乳业和羊绒制品、云

南的烟草、广西的制糖等已逐步成为优势产业。 第四是旅游业。西部地区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有独特的自然风光、悠久的历史文化、绚丽多彩的民族风情。各地积极发展生态旅游、度假旅游和探险旅游,丝绸之路、长江三峡、香格里拉、青藏雪域高原等跨区域旅游线路已经形成。九寨沟、喀纳斯、黄果树、兵马俑、桂林山水、草原风光等一批旅游景点已成为世界知名的旅游精品。 此外,西安、成都、重庆等地的航空航天、装备制造、高新技术产业等也渐成气候。 国务院西部开发办公室副主任、国家发改委副主任王金祥分析,西部地区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有四大有利条件:一是资源优势明显。二是基础设施的改善。三是巨大的市场潜力(全国对能源、原材料和农副产品的需求十分旺盛)。四是毗连众多国家的区位优势显现。 虽然成绩不小,但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当前西部地区特色产业发展仍然存在如下四个深层次问题亟待解决:产业结构不够协调仍是西部地区的首要突出问题。其次,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第三是产业链条短。据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副主席齐同生介绍,宁夏目前的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产值比为1:2.1,显著低于全国1:1的水平。当前煤转电效益可增加5倍,煤转化工效益可增加10倍,煤转油效益可增加20倍。但从内蒙目前情况看,主要以输出原煤为主,加工转化率只有三分之一左右。第四是在个别地区和个别领域存在低水平重复建设问题。 西部地区近五年来产业结构调整情况 五年前现在 内蒙25:39.7:35.318.7:49.1:32.2 陕西18.43:1.38:38.913.7:49.1:37.2 青海14.6:43.3:42.110.6:51:38.4

中国教育培训行业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中国教育培训业的现状: 21世纪是一个经济全球化和服务国际化的时代,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教育也作为服务业成为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近年来,教育市场呈现旺盛的增长趋势,成为我国经济领域闪亮的市场热点,成为创业投资最热门的关键词。2008年面对房地产、股票等投资市场的不景气,专家指出,中国的教育市场巨大,机会仍然很多,但是教育市场的竞争将更加激烈,行业将进入比拼内功和规模的圈地时代。有关专家表示教育业是未来投资的热点,全国教育市场巨大,市县级城市市场急需开发,新一轮的教育掘金行动即将开启! 根据国家教育部《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来看, 未来5到10年,中国教育培训市场潜在规模将达到5000亿元。 尤其是中小学的教育培训,超出3000多亿的市场,并且正以每年30%速度急速增长,每年参加各类培训的青少年儿童超过1亿人次。目前,我国现有2亿多的中小学生。而在大中城市,90%以上小学生在课后接受各种各样的辅导,这是一个无比巨大的需求群体市场。 幼儿教育市场是一个潜在的大市场,近两年来,中国教育市场迎来了培训行业投资高峰期。除去风险投资商的青睐,国际教育集团参与度也在提高。而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投资教育的渠道也在不断增多。中国教育培训领域的市场空间巨大。统计数据显示,教育支出在中国已经超过其他生活费用成为仅次于食物的第二大日常支出。预计到2010年,中国教育培训市场的潜在规模达3000亿元人民币。 从目前的发展状况看,中国的教育培训业尚处于起步阶段,虽然教育培训机构已有近万家,但资金规模超过10亿元的屈指可数。教育培训业,还是一座尚待开发的“富矿”。目前全国品牌化的教育机构像新东方、巨人教育、安博教育、环球雅思等教育培训机构占据英语、课外辅导、职业教育等行业领头地位。在2008年到2009年培生出版公司先后并购了华尔街英语和上海乐宁英语,这是国际教育机构强势进入中国教育的一个趋势。 而中小机构发展也面临着危机,主要是人才缺乏、教学科研力量的薄弱,抵御风险的能力低下,在经济危机面前很难快速发展。教育培训业将迎来新一轮的洗牌阶段,大机构将出现综合化发展,专业教育机构将突出差异化进行连锁经营,融资后的教育机构为了扩张,将继续收购全国地方大型教育机构,小机构为了生存必须进行改革创新寻求教育蓝海战略。打造发展初期的核心竞争力。 二、教育培训业近两年的发展特点: 1、品牌教育综合化发展 在教育培训市场竞争化的时代,品牌优势是竞争的一个核心,以新东方为例上市后新东方开始在幼儿教育、职业教育、中高考辅导、个性化家教等领域强势进攻,利用新东方的品牌优势在各个领域进行扩张,巨人教育集团在融资前就开始了在全国发展的战略部署,融资后在全国并购了一些地方大型培训机构,很快实现了集团化的运营模式,同时巨人的幼儿教育和家教得到了快速发展,目前已经形成了综合化的品牌格局。同时巨人教育集团注重开辟

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现状研究

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现状研究 俞广霄 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经济系05级 摘 要: 除了台湾,我国领土在广义上可以分为四大板块,即西部12省(市,自治区),东北3省,中部6省和东部沿海10省。随着我国区域经济政策的不断演变,中、西部地区的发展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还是相当滞后的。本文通过对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自身资源优势和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研究,从而为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扬长避短,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提供一定的依据。 关键词:西部地区 人口 资源优势 问题 引 言 中国西部地区包括12个省市及自治区,即西南五省区市(四川、云南、贵州、西藏、重庆)、西北五省区(陕西、甘肃、青海、新疆、宁夏)和内蒙古、广西。[1]总面积约686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72%。同时,西部地区与蒙古、俄罗斯、塔吉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巴基斯坦、阿富汗、不丹、锡金、尼泊尔、印度、缅甸、老挝、越南等14个国家接壤,陆地边境线长达1.8万余公里,约占全国陆地边境线的91%;与东南亚许多国家隔海相望,有大陆海岸线1595公里,约占全国海岸线的1/10。 1. 西部地区人口 中国西部地区的人口总数约为3.8亿,占全国总人口的29%左右。该地区虽然地域相当辽阔,但是人口密度却相对稀疏。这是由于西部地区的地形条件和气候条件比较差,其中土地资源中平原,盆地面积不到10%,约有48%的土地资源是沙漠、戈壁、石山和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寒地区,且年平均气温偏低,大部分省区市在10摄氏度以下,有近一半地区年降水量在200毫米以下,使得西部地区的平均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仅有50多人,远远低于全国每平方公里人数的平均水平,而这一规律与胡焕庸当年提出的黑河-腾冲人口分界理论相符。 除汉族以外,西部地区有44个少数民族,是中国少数民族分布最集中的地区。在西部地区的少数民族包括:蒙古、回、藏、维吾尔、苗、彝、壮、布依、满、侗、瑶、白、哈尼、哈萨克、傣、傈僳、佤、拉祜、水、东乡、纳西、景颇、柯尔克孜、土、达斡尔、羌、布朗、撒拉、仡佬 、锡伯族、裕固、保安、俄罗斯、塔塔尔、乌孜别克、普米、怒、阿昌、崩龙、

村级班子现状分析.doc

村级班子现状分析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农民的法律意识和政策意识不断加强,农村的民主氛围日益浓厚,民主管理、依法办事成为当前村级工作的主旋律。 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对村级班子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全面分析当前村级班子存在的突出问题,加强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对促进农村发展、保持农村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当前村级班子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以来,村级班子在工作方法、方式和内容上发生了较大的转变,一些多年的老书记、老村主任由于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法制观念、政策观念淡薄、没有及时转变工作方法,致使一批“老红旗”纷纷倒下,而一些新上任的村官坚持新形势下的农村管理新体制,善于依法依规治村,服民心、合民意,而成为“新典型”。 村级班子因史情、民情、村情及自身素质等原因,在工作的切入点、侧重点以及工作业绩等方面出现了较大的差异,根据调查,我们把村级班子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优秀型。 其主要特点是村级班子成员具有较高的素质,村两委关系尤其是党支部书记和村主任关系协调,整个班子遵循市场规律,认真落实一制三化、两委联系会制度,党支部村委会责任明确、权利清晰,坚持走依法治村之路,善于谋事、干事和干成事,带领广大群众在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农村小康建设等工作中率先垂范,锐意进取,成绩较为

突出,深受村民的拥护。 XXXX年换届选举以前,甄庄村是一个“乱村”,换届选举后,新一届党支部和村委会班子产生。 通过坚持和完善各项制度,走依法治村之路,党支部充分行使领导权利和监督权利,村委会认真履行法律所赋予的职责,村级班子达到了空前团结,党支部书记善于想事、谋事,敢于放权;村主任善于干事和干成事,懂得用权;两委工作比较顺利,三年时间在集体无一分钱资金的情况下,经过多方筹集,累计投资30多万元,打深井搞配套一眼,解决了村民“吃水难”的问题。 在镇党委、政府的帮助下,与乐百氏公司合作建挤奶站一个,使该村成为远近闻名的“奶牛专业村”;依托镇司法所和法庭,解决了13个遗留多年的村内矛盾,稳定了村情,促进了全村各项工作的开展。 2、进步型。 随着农村民主进程的不断深入,农村干部尤其是村委成员表现出更换较为频繁的特点,这些新上任的村干部往往具有较高的工作的热情、较大的治村抱负,但由于上任时间较短,在工作方法、方式和理顺班子关系、处理复杂问题能力等方面表现出不足,随着经验的不断积累,这类班子经过磨合,表现出不断进步的特点。 3、“一言”型。 表现为党支部书记,尤其是任职时间较长的党支部书记,片面强调党支部的领导核心作用,无视法律赋予村委会的职权,以党代政,

加快西部地区转型发展

一、加快转型发展既是北京西部地区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关系到北京市建设世界城的关键,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六十多年的发展,北京在经济实力,城市面貌,科技文化,国际影响等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地位,但是不可否认当前北京的发展也面临着资源环境承载约束,不断强化城乡区域发展不够平衡,空间结构不合理等矛盾和问题,促进北京地区加快转型发展,不仅是西部地区发展的要求,也是北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文化长远发展的重要举措。加快推进西部地区的发展,是提升自身发展水平的迫切需要,北京的西部地区不仅是个地理概念,同时也是个经济概念,从地理概念看,主要是指北京中心城区的石景山区,门头沟区,以及丰台区的河西地区,房山区的北部山区和永定河流域地区,总面积2990平方公里,占全市的18%,这一区域大部分是山区,也是北京的主要生态功能区,从经济概念上看,这一区域历史上,曾是老工业基地,为首都的建设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但近年来随着矿区关停和资源型企业的退出,目前这一区域总体发展水平不高,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着不少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产业基础比较薄弱,经济实力不强,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公共服务投入低,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生态保护与建设角度,社会保障压力较大,就业压力较重,这些问题是北京西部地区在产业结构调整转型中产生的,必须通过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升级加以解决,解决好这些问题有利于西部地区转型发展的步伐,从而全面提升自身发展水平,加快促进西部地区转型发展,是新时期北京发展的战略发展,当前北京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已圆满完成北京奥运会和建国60周年庆祝活动,北京现在已进入了新阶段顺应世界经济格局变化,提升我国国际地位和首都科技发展水平的要求,去年年底北京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的战略目标,建设世界城市,是一项长期任务,也是一项系统工程,既离不开中心城区功能的不断强化,也离不开周边地区水平的不断提高,一个成熟的世界城市一定能够很好的解决协调发展的问题。因此加快推进西部地区转型发展,在全市范围内优化城市功能的空间布局,切实改变城市和农村,市区和郊区发展差距过大的问题。从总体上看,在后金融危机时期,随着产业调整,人才流动,技术转型的不断加速,随着我国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不断加快,随着国家支持首都发展力度的不断加大,随着首都经济实力和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北京西部地区加快转型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具有十分重大的战略意义。 二、北京西部地区要抓住新机遇,就必须找好一些关键环节,既要着眼于解决当前自身发展中存在的矛盾与问题,又要立足于服务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客观需要,战略部署。集中力量抓好关键环节,初步考虑抓好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合理确定功能定位,如果科学合理的确定功能定位,对于有序推进北京西部地区加快发展至关重要,这样做既有利于明确长远发展方向,又有利于扬长补短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根据北京西部地区的实际情况,着重突出两点,一是要注重强化生态功能,加强生态建设的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的道路,打造首都重要的生态屏障,二是注重提升服务功能,努力改善发展环境,形成承

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现状研究.pdf剖析

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现状研究 俞广霄华东师范大学 城市与区域经济系 05 级 摘要:除了台湾,我国领土在广义上可以分为四大板块,即西部 12 省(市,自治区),东北 3 省,中部 6 省和东部沿海 10 省。随着我国区域经济政策的不断演变,中、西部地区的发展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还是相当滞后的。本文通过对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自身资源优势和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研究,从而为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扬长避短,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提供一定的依据。 关键词:西部地区人口资源优势问题引 言 中国西部地区包括 12 个省市及自治区,即西南五省区市(四川、云南、贵州、西藏、重庆)、西北五省区(陕西、甘肃、青海、新疆、宁夏)和内蒙古、广西。[1]总面积约 686 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 72%。同时,西部地区与蒙古、俄罗斯、塔吉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巴基斯坦、阿富汗、不丹、锡金、尼泊尔、印度、缅甸、老挝、越南等 14 个国家接壤,陆地边境线长达 1.8 万余公里,约占全国陆地边境线的91%;与东南亚许多国家隔海相望,有大陆海岸线 1595 公里,约占全国海岸线的 1/10。 1. 西部地区人口中国西部地区的人口总数约为 3.8 亿,占全国总人口的 29%左右。该地 区虽然地域相当 辽阔,但是人口密度却相对稀疏。这是由于西部地区的地形条件和气候条件比较差,其中土地资源中平原,盆地面积不到 10%,约有 48%的土地资源是沙漠、戈壁、石山和海拔 3000 米以上的高寒地区,且年平均气温偏低,大部分省区市在 10 摄氏度以下,有近一半地区年降水量在 200 毫米以下,使得西部地区的平均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仅有 50 多人,远远低于全国每平方公里人数的平均水平,而这一规律与胡焕庸当年提出的黑河-腾冲人口分界理论相符。

高等教育研究方法现状及分析

高等教育研究方法现状及分析 【原文出处】中国高教研究 【原刊地名】京 【原刊期号】200401 【原刊页号】13~15 【分类号】G4 【分类名】高等教育 【复印期号】200403 【标题】高等教育研究方法现状及分析 【作者】徐辉/季诚钧 【作者简介】徐辉浙江师范大学校长; 季诚钧浙江师范大学发展与改革研究室主任,浙江金华321 004 【内容提要】对现行的高等教育研究方法作了分类与概念界定,从“定性与思辨”和“定量与实证”两个维度对高等教育研究方法使用情况作了统计,指出了高等教育研究方法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定性与定量、思辨与实证在高等教育研究中的价值作了讨论。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分析了高等教育研究方法的特性。 【摘要题】理论经纬 【关键词】高等教育/研究方法/思辨定性/实证定量 【正文】 一、高等教育研究方法分类与概念界定

高等教育是一个复杂的多层结构的开放系统,因此,作为对高等教育现象、问题及规律进行研究的研究方法也呈现出多种形态。比如,哲学思辨的方法、逻辑分析的方法、观察法、实验法、定性的方法、定量的方法、系统方法、数学方法等等。但对高等教育方法进行仔细辨析,我们发现,有关方法的分类尚没有一个比较清楚、统一的标准,许多方法分类也不符合“排他率”或“平行率”等逻辑关系。 当前,一些关于方法的新名词、新概念层出不穷,但其含义却不确定、指向不清晰。如“质的方法”、“行动研究”、“人种学方法”等等,新旧概念之间容易产生混淆,引起方法分类上的混乱。如有的学者把“质的方法”作为定性方法,而有的学者则认为定性方法与“质的方法”大异其曲。另外,每一种方法的背后又蕴藏着不同的认识论、方法论,如实证主义、解释主义、后现代主义等等。方法与方法论之间容易引起歧义,比如,有的人把实证的方法等同于实证主义,有的则主张实证与实证主义不尽相同。所以,要对目前高等教育研究方法现状进行分析,首先必须进行方法的分类及概念厘清。 按照科学研究方法的最基本的分类,高等教育研究方法可以从定性、定量、定性定量结合的维度加以划分。由于研究方法的不断发展与创新,目前学术界对定性研究、定量研究并没有公认的定义,一些学者也反对这一区分。目前理论界对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定义更多的是从哲学层面上进行的区分与界定,而在研究实践中,方法的运用要复杂得多,也具体得多。另一种对方法常见的区分是思辨方法与实证方法,这也是科学研究中两种基本的研究范式。 本研究从研究者的研究方式与思维方式这一角度把高等教育研

西部大开发政策对西部地区发展的作用

西部大开发政策对西部地区发展的作用 【摘要】2000年,我国实行了西部大开发战略。我们有理由相信,该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西部地区基本建设支出等财政支出的变化。为此,本文设想运用差分再差分估计方法来分析西部大开发政策对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并结合分析结果,给出几点关于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建议。 【关键词】西部大开发财政支出差分再差分估计 一、导论 1999年,党中央提出西部大开发的建设性思想并大力实施,随之我国经济增长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当然,一国的经济增长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如经济因素、环境因素、社会因素,等等。为了研究的目的,消除微观因素的影响,我们假定这些情况相同。在此基础上,我们为了得到西部大开发战略在这样的国情下对我国经济增长是否产生重大的影响的结论,我们使用基本建设支出做解释变量,经济增长做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 本文仅从1994年到2006年共13年的各省的数据,然后把各省的数据按地区加总分成东、中、西三个区域进行比较,因为经济增长很大程度上受地区差异的影响,特别是我国因地理位置不同而导致的各地区交通,发展程度,知识型人才的分布都有很大的差异。 1.回归方程的拟合优度检验 拟合优度检验就是检验回归方程对样本观测值的拟合程度,主要指标是样本决定系数。由图可以得到样本决定系数R2=0.9995,从样本决定系数我们可以得到GDP增长的拟合程度很高,说明基本建设支出与GDP增长有高度相关性。回归方程通过了拟合优度检验,模型设计相对合理。 2.回归方程的t检验 通过方程的t检验,从图中我们得到X变量的系数的t值为4.44,在α=0.05的显著水平下,X对lnY有显著的线性关系,也就是回归方程是显著的。更通俗一些说,基本建设支出对GDP增长产生影响,并且这一结论错误的概率也不超过5%的水平。其他的二元变量的系数也都是显著的,说明我国基本建设支出对我国GDP增长的影响确实存在地区的差异。从图上我们得到的是基本建设支出对东部GDP增长的影响明显大于中部和西部地区的。

高等教育发展现状

摘要:随着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蓬勃发展,高等教育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从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现状,分析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变化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对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趋势的几点意见。 关键词:高等教育;发展趋势;改革 0 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发展,作为培养社会所需各类人才的高等学校正处于急剧而又伟大的变革之中,各国的科技教育正逐步趋向融合,世界高等教育已呈现出多元化、大众化和信息化、终身化、国际化、市场化的发展趋势。 1 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世界高等教育在多个方面都有重要发展,虽然各地区及各国的情况有所不同,但仍然出现了全球范围内高等教育所共有的变化。 1.1 高等教育多元与大众化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办学体制的一个共同特点是办学主体的多元化。既有国家办学、地方办学,也有企业、社会团体、个人办学,不同的办学形式并存,互相竞争,又互为补充。而且从发展现实看,无论是在西方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这种趋势还在继续增强。在我国,教育要先行,首先要求加大教育投入规模,是我国脚的规模和速度。教育装备的技术水平,师资的待遇进一步得到提高等。再而拓宽办学渠道,把更多的社会资源引向教育领域。各国纷纷尝试设立新的高等教育机构。 1.2 高等教育终身化随着科学和经济的飞速发展,科学和知识也在快速增长。国际权威机构调查认为,当今世界科学门类已多达两千多种,人类科学知识每3~5年增加一倍,人类知识更新的速度也在空前加快。终身教育强调学习的能力、自我教育、创新精神、现代意识、未来意识及教育与时代的各个领域,社会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互动关系等等。总之,终身教育是不同于传统的学校教育意义上的教育。而是全新的教育,它的最大特点就是适合科技高度发展、社会高效。这意味着大学在读期间学到的知识在毕业时就必然产生老化、过时的问题。在全社会进一步树立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理念,鼓励人们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参与终身学习,积极推动学习,积极推动学习型组织和学习型社会建设。加强终身教育的规划和协调,优化整合各种教育培训资源,综合运用社会的学习资源、文化资源和教育资源,完善广覆盖、多层次的教育培训网络,构建中国特色的终身教育体系。 1.3 高等教育国际化高等教育日益国际化首先是教学与科研全球性的一种反映。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我国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道路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特别在留学生教育、合作办学等方面有重大的突破。但我们更应看到在实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过程中,我国高等教育与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相差甚远。因此应放开眼界,面向未来,应当机立断确定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战略。由高等教育进一步国际化体现在课程中的世界内容,加强学术交流、加强教师之间的国际交流、加强学生之间的国际交流跨国科研、国际合作是国际学术界的共同目标,而且还是确保高等教育机构的工作性质和效果所不可缺少的条件外合作办学是一个国家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形式之一,它能较快地了解、吸取并实践国际上通行的办学模式、专业课程设置、师资培训等方面的经验和教训。中国高等教育应有选择地引进外资与“外智”,举办多种类、多形式、多层次的中外合作办学,实行不出国门的“留学”培养国际化人才。合作办学还应鼓励有条件的高校走出国门,与外国同行合作办学,这有利于推动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进程。有助于缩小国家之间和地区之间在科技方面的差距,有助于促进人与人之间和民族与民族之间的了解。 1.4 高等教育信息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世界进入信息化时代。以国际互联网为标志的信息革命席卷全世界。现代信息技术彻底改变了原有的方式。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对教

浅谈西部地区信息教育的现状和发展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877800945.html, 浅谈西部地区信息教育的现状和发展 作者:沈睿朱学君 来源:《科技视界》2013年第32期 【摘要】信息技术正在不断地改变我们的工作、生活和学习方式,信息教育对信息技术 的发展和应用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本文论述了现阶段西部地区信息教育的相关状况,并提出了一些解决对策。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方式;计算机 0 引言 信息技术可以作为一个单独的学科,也可以是其他学科的技术基础。它广泛渗透于各个学科的教学、科研及发展中,早在2000年,陈至立同志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就指出:“在开好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信息教育是采用一系列的教学手段,对受教育者的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品质的培养和提高,信息教育面向中小学以及高校的各个专业学生。 1 国内外信息技术教育发展水平比较 现阶段的信息技术是电子计算机与现代通信技术的有机结合,计算机起源于国外,我国的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技术都起步较晚,发展较慢,很大程度上上落后与国外,信息技术教育也是一样,不仅落后于国外,而且出现严重的东西部不平衡问题。 1.1 国外信息技术教育状况分析 欧美国家的信息技术教育大多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而且一开始就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到了2000年,美国每5名小学生就拥有1台计算机,信息教育的水平更是远远领先。90年代,美国要求小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应用,能进行各种简单操作,中学就开始进行程序、算法、数据结构的内容教学。英国早在1988年的教育改革中就将信息技术课程列入国家同一课程中了,其地位仅次于核心课程。法国从幼儿园开始,一直到大学,学生均要参与多媒体教育活动。日本也是信息技术教育开展较早的国家,信息教育贯穿整个小学到高中时期,其小学的信息教育就已经达到了高水平。新加坡从1996年开始推出全国教育信息计划,2002年计划做到让每两位学生拥有一台计算机。这些国家硬件资源充足,软件环境良好,理念先进,对于信息技术教育有准确的定位,大力发展信息教育,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2 我国信息技术教育现状

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发展与管理的思考

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发展与管理的思考 城区撤村建居后集体经济发展与资产管理,是增强股份经济合作社实力、加快推进城市化、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理顺经合社体制、加快发展、管好资产、改善民生、固本强基,已成为政府关心和广大股民群众十分关注的重要问题。为促进这项工作,今年3月中旬以来,城东区组织了财政、经贸等相关职能部门,对城东区撤村建居后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的发展与管理的现状进行了专题调研,深入分析并学习借鉴兄弟城市、城区的发展经验,现就加强城东区经合社发展与管理,提出如下思考。 一、撤村建居后经合社的现状 目前城东区经合社集体资产主要有固定资产增值创收和流动资金再投资滚动积累两种形态。资产运营方式为物业经济、资本投资经营和委托经营等形式,资产的使用率和回报率相对较高,风险较小。其主要形态有: 1.物产租赁经营。(1)建标准厂房对外出租。如华丰经合社、杨家经合社投资建立华丰工业园区和杨家工业园区,新建标准厂房对外出租,目前已有100多家国内外企业入驻园区。每年租金收入就有3000多万元。(2)建商业用房对外出租。如潮王、河西等经合社依托地理优势,将一部分土地和资产进行有效整合,建造写字楼、商业楼出租经营。(3)建专业市场对外出租。如永丰经合社专门划出70亩土地投资5000万元建立了浙江五金城和装饰城两个专业市场,目前市场出租率和入住率均达到了100%。

2.投资自主经营。(1)辖区内投资经营。经合社在自建的工业标准厂房、商业用房、专门市场内兴办各类企业、饭店(酒店)自主经营,如石桥经合社将部分土地补偿款投资新建制冷设备厂、纸箱厂等工业企业,在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为部分本地失土农民增加了就业岗位。(2)辖区外投资经营。如朝晖街道河东经合社承租江干区的宋城大饭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3.委托体外经营。经合社将物产委托给体外的企业经营,经合社不参与日常经营与管理,每年向承租企业收取一定承包金。如打铁关经合社股份量化后,明确总资产、托管期限、年收益率,托管给和平集团,集团每年确保经合社的收益用于分红和集体支出。 (三)经合社发展势态 1.地理优势突显。围绕“退二进三”、“南精北快”、“一核三圈”等战略目标的实施,北部地区正逢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大量的工业企业异地搬迁,腾笼换鸟,集体土地资源得到更有效的开发与利用,有效促进了经合社的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同时伴随市、区大项目工程的启动,石桥路、石祥路、杭玻路、重工路、东新路延伸段的贯通,东西南北主干道已纵横相联,网格相通,为我区经合社快速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生机。 2.楼宇业态显现。撤村建居后,各经合社抓住机遇,将大部分资金投资新建大型房产物业、集贸市场、商务楼宇、现代化仓储等固定资产项目。这些固定资产每年租金收益率高于其他投资项目,实现了集体资产收益“风险较小、收入可靠、增值较快、安全程度高”的良性发展模式,并凭借这些固定资产大力发展商贸服务业,使当地经济从原来的以一、二产业为主的经济结构,向三产为主转化,产业结

中国教育培训业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一、中国教育培训业的现状: 21世纪是一个经济全球化和服务国际化的时代,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教育也作为服务业成为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近年来,教育市场呈现旺盛的增长趋势,成为我国经济领域闪亮的市场热点,成为创业投资最热门的关键词。2008年面对房地产、股票等投资市场的不景气,专家指出,中国的教育市场巨大,机会仍然很多,但是教育市场的竞争将更加激烈,行业将进入比拼内功和规模的圈地时代。有关专家表示教育业是未来投资的热点,全国教育市场巨大,市县级城市市场急需开发,新一轮的教育掘金行动即将开启! 根据国家教育部《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来看, 未来5到10年,中国教育培训市场潜在规模将达到5000亿元。 尤其是中小学的教育培训,超出3000多亿的市场,并且正以每年30%速度急速增长,每年参加各类培训的青少年儿童超过1亿人次。目前,我国现有2亿多的中小学生。而在大中城市,90%以上小学生在课后接受各种各样的辅导,这是一个无比巨大的需求群体市场。 幼儿教育市场是一个潜在的大市场,近两年来,中国教育市场迎来了培训行业投资高峰期。除去风险投资商的青睐,国际教育集团参与度也在提高。而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投资教育的渠道也在不断增多。中国教育培训领域的市场空间巨大。统计数据显示,教育支出在中国已经超过其他生活费用成为仅次于食物的第二大日常支出。预计到2010年,中国教育培训市场的潜在规模达3000亿元人民币。 从目前的发展状况看,中国的教育培训业尚处于起步阶段,虽然教育培训机构已有近万家,但资金规模超过10亿元的屈指可数。教育培训业,还是一座尚待开发的“富矿”。目前全国品牌化的教育机构像新东方、巨人教育、安博教育、环球雅思等教育培训机构占据英语、课外辅导、职业教育等行业领头地位。在2008年到2009年培生出版公司先后并购了华尔街英语和上海乐宁英语,这是国际教育机构强势进入中国教育的一个趋势。 而中小机构发展也面临着危机,主要是人才缺乏、教学科研力量的薄弱,抵御风险的能力低下,在经济危机面前很难快速发展。教育培训业将迎来新一轮的洗牌阶段,大机构将出现综合化发展,专业教育机构将突出差异化进行连锁经营,融资后的教育机构为了扩张,将继续收购全国地方大型教育机构,小机构为了生存必须进行改革创新寻求教育蓝海战略。打造发展初期的核心竞争力。 二、教育培训业近两年的发展特点: 1、品牌教育综合化发展 在教育培训市场竞争化的时代,品牌优势是竞争的一个核心,以新东方为例上市后新东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