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

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

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
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惠州学院2012年度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立项选题指南 本课题指南为选题的大体范围,申请者可以在本选题指南的指导下,根据学校和个人的实际情况确定申报选题。重点资助项目主要在立项项目中择优选择。 项目立项起始时间可从本年度项目实际研究的开始时间算起。教学研究项目的研究周期通常为一年,重点项目的研究周期可适当延长;教学改革项目可以按实际见效时间设计周期,通常为两年。 教学研究项目结项至少应提交项目研究报告和在正式刊物上发表的1篇以上相关教研论文(增刊除外);教学改革项目结项需要提交教学改革项目完成与绩效评价报告、在正式刊物上发表的1篇以上相关教改论文(增刊除外)。 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教学改革的切入点,是直接决定着人才培养质量高低的重要方面,构建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教育强国的普遍经验。本类选题侧重于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综合研究与实践,突出创新特色与推广应用,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建立一流人才培养的优越环境或基地。重点研究我校现有人才培养的特点、问题,通过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和资源配置,提出集教育理念、人才培养目标与层次结构、人才培养模式与培养方案等为一体的提出人才培养的新思路。 参考选题方向包括: 1-1.我校现有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问题及对策研究 1-2.我校人才培养社会评价研究(毕业生社会需求及适应性情况) ※1-3.人才培养方案优化研究与实践 ※1-4.基于职业化、专业化、个性化、多样化等某个视角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1-5.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与实践 1-6.多学科渗透交叉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1-7.中文专业写作能力培养模式研究 1-8.服装专业校企合作的实践与模式研究 1-9.人才创新素质培养的实践与模式研究

基于工作室制”的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研究

基于“工作室制”的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研究 —以信息技术类专业为例 镇江分院徐健锐 一、引言 一边是用人单位招不到人,另一边是学生没法对口就业。近年来,信息技术类专业人才市场的这种矛盾充分反应了我国绝大多数大中专院校信息技术类专业的课程设置滞后时代发展,教学模式依旧延续传统教学模式——简单、固化、落后,寻求信息技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在当前形势下显得尤为必要。 2010年,学校党政确立了“226”人才培养目标的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首先选择了信息技术类专业进行试点,其中,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是我校“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四个重点建设专业之一。“226”人才培养目标就是要将人才培养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20%”,代表专业培养水平的学生群体,具体指工作室培养模式下的优秀学生和参与各类技能竞赛的优秀选手;第二个“20%”,代表专业技能有特长、社会实践有能力的具有一定综合素质的学生群体,具体指进入到工作室教学场景的学生、参与各类技能训练的学生、积极参加青年志愿者或各类社团活动的学生、参与校系班各级管理表现突出的学生干部;最后一个“60%”,指符合专业培养要求,达到专业毕业标准的合格学生。该专业以“九点工作室”为载体,率先在计算机应用、软件、动漫设计与制作三个五年制专业上进行试点,承担信

息技术类专业第一个“20%”的教育教学模式改革重任,积极探索构建“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继而将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在信息技术类专业进行逐步推广,以期达到100%实施率。 二、“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1.“工作室制” 以工作室为空间依托,以专业教师为主导,以辅助教学和承接技术项目为主要任务,借鉴企业运行管理机制,建立工作室团队,集教学与生产为一体,理论课程与实践教学纵向交替进行、横向相互渗透,逐步形成知识、能力、素质有机集合的教学体系。 工作室以开放的教学空间为主,工作室负责人负责教学组织安排和总体规划,对工作室成员进行二级管理;教学团队具体负责学习任务、项目开展、校企互动等。在还原真实工作场景的工作室环境下,学生以自主合作学习为主,培养他们的职业素养,不断提高学生职业技能,逐步实现自我建构,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2.“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 “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指以职业领域和岗位群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对学生分方向进行培养,把项目课程作为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主体,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提高学生专业综合能力。同时,工作室制还借鉴企业的管理和岗位素质要求进行课堂管理、教学设计和教学评价。这种模式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促进高职教学与就业的自然衔接,使学生“能力更强、专业

上海会展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上海会展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近年来,会展业以其巨大的经济拉动作用,成为备受关注的热门产业。在会展业高速发展的同时,会展业人力资源的不足严重制约了会展行业的快速发展,这 样会展人才的培养与产业发展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究其原因就是行业、院校、学生三者之间对会展人才理解的不同,从而造成培养方向的不同,最终导致会展人 才的“供需错位”。 因此,建立一套完备的会展人才培养体系,培养高素质的会展业人才是当前 会展行业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解决人才供需错位的根本办法就是使行业、院校、学生三者之间的观念一致,从实际出发去培养学生,在借鉴国外先进的培养方式的基础上,建立适合我们自己的人才培养模式。论文首先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讨,针对人才培养模式概念的提出和界定进行说明,阐述人才培养模式的 分类及我国与国际会展发达国家已经研究的会展培养模式,为后文会展人才培养模式的提出和建立做铺垫;其次介绍上海会展行业及学校的人才培养现状,阐述 上海会展行业发展情况,同时介绍高校对会展专业的培养情况、高校专业课程设置情况;再次,会展人才需求情况及对人才的理解,结合第二章与第三章的内容, 根据励展会展公司所作的调查问卷,总结社会真正需求的人才应具备的素质,与 高等院校教育所培养出的会展人才相比较,分析行业与高等院校所造成的供给错位的原因,就是对会展人才的理解方向不同,从而造成了人才培养的方向不同,行业需要的实用型的人才,而高校与学生都以学历为衡量人才的标准;最后就是针 对存在的问题如何解决,正因为是行业与高校对人才理解不同造成“供需错位”,解决“供需错位”应该建立实际性比较强的会展人才培养模式,这需要政府、行业、高校、学生四个方面共同努力,政府发挥职能,建立良好的社会环境、行业协

网络与新媒体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050306T 一、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网络与新媒体传播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运用新媒体技术进行网络新闻内容生产与传播的能力,能在新闻媒体网站、商业网站、政府和企事业单位从事网络新闻采编和网络产品运营工作或新媒体传播管理相关工作岗位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专业培养要求 为适应新媒体技术和市场的发展,要求学生系统学习网络与新媒体传播的基本理论,熟悉新媒体的内容策划和制作,掌握新媒体传播技术。 本专业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新闻学、传播学和网络与新媒体传播的基本理论知识; 2、掌握全媒体新闻采访、写作、编辑、评论和专题制作技能; 3、掌握网络与新媒体产品策划和推广技能; 4、具备全媒体素养和整合沟通能力; 5、具备适用的外语及计算机能力。 三、所属学科、专业类 所属学科门类:文学 所属专业类:新闻传播学类 四、学制和学位 基本学制4年,实行3~6年弹性学制。 文学学士学位。 五、核心课程(核心知识领域) 新闻学概论、传播学概论、新媒体概论、全媒体新闻采写、网络新闻编辑、新媒体评论、新媒体广告、新媒体策划与创意、网络与新媒体技术应用、网络调查与统计分析、新媒体数据分析与应用 六、课程结构及毕业学分要求

七、培养方案执行说明 1、课程学分的计算方法如下: (1)非集中周教学课程学时学分规定:理论课程、实验课程按16学时计1学分;体育每学期计1学分。 (2)集中周次教学课程学时学分规定:校内实践(含课程设计、综合实践项目、军训等)1周计1学分、16学时;校外实践(含认知实习、专业实习、综合实习等)1周计1学分、不计学时;毕业实习计4学分、毕业设计(论文)计6学分。 2、课外创新实践包括社会调查、科研训练、学科竞赛、 志愿者服务、职业技能证书(要求至少获得一个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技能证书)等,由学生自行安排完成,其学分由教务部、学工部组织认定。 3、新闻学专业实行“三学期制”,即在每学年的第一学期、第二学期之外,增加一个“第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施方案 一、计算机应用专业行业背景及需求分析 国家“电子信息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文件的出台,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纲要“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的确立,宝鸡市“关于加快关天经济区发展规划”的实施以及眉县关于引进高端技术产业,兴建信息化产业园区五年规划蓝图的绘制,为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 目前,学历教育提供的人才数量远远满足不了需求。教育部关于紧缺人才的报告称,我国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的需求每年将增加100万,陕西省2011年计算机职位需求3万多个。伴随我县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计算机专业人才需求将达到数千人。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服务我县信息产业建设,我校将重点建设计算机专业,培养大量优秀的技能型人才,以应对人力资源岗位空缺的不利局面。 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总体建设目标 (一)专业建设目标 加强校企合作,全面构建“校企对接、能力本位”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宽基础,活模块”的课程体系,推行并完善以“任务驱动法”为主导的教学模式,两年建设期内,主要完成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完善。 同时,学校围绕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为中心,构建双线齐进的教学模式,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之路,实施“订单式”培养,突出实践应用特色,促进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及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结合行业资格准入政策,实施毕业生的“一书多证”制度,以区域市场为导向,以行业为依托,以“双师”素质教师为保证,把计算机应用专业建成培养目标定位准确,专业理论知识够用,实践教学体系完善,产学研结合紧密,具有鲜明中职特色的示范专业。 (二)课程建设目标 与合作企业共同组建专业团队,加强校本教材、实训教材开发,建设核心课程2门,特色课程2门。完成相关实习实训教材编写。 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在已有的课程教学改革和建设成果的基础上,不断更新课程教学内容体系,跟踪最新的计算机应用技术,改革课程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加强网络实验室和教学环境条件的建设,加强课程师资队伍的培养和建设,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争取达到国家级精品课程的建设水准。 (三)师资队伍建设目标 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一方面到企业聘任兼职教师,另一方面选派教师到合作企业参加专业技能培训,打造一支业务素质过硬、实践操作能力突出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并利用2年时间,培养出1名平面设计和1名网络技术专业带头人,4名核心骨干教师7名双师型教师、4名兼职教师。 根据专业建设的需要,分析学校原有计算机专业教师的现状,师资队伍建设将以巩固提高现有教师队伍为主,引进高水平人才为辅的策略,同时聘请本专业优秀的校外兼课教师。将高素质、专业化的师资队伍建设始终放在专业办学的首位,树立“专业办学,师资为先”的理念。力争组建一支专兼职的专业师资队伍,逐步建立起专业水平较高、教学经验丰富、科研成果显著、专业方向明确、中青骨干为主、结构层次合理的高素质校内专任师资队伍。同时不断加强师资队伍的培养和培训,逐年派遣师资到产学合作企业进行专业调研或技术实践,或参加专业性的技术研讨会,或参加技术培训学习,进一步加强建设双师型的教师队伍的力

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具体措施与实施效果

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具体措施与实施效果我校预防医学专业于2007 年开始招收第一届本科生,至今已向社会输送400 余名公共卫生专业人才,现有在校生400余名。 本专业经过13年的不断探索,为适应社会经济对公共卫生专业人才的需求,遵循教育部、卫生部制定的《本科医学教育标准》、《公共卫生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大纲》中相关要求,借鉴兄弟院校办学经验,并结合我校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化学生应用能力与实践能力培养,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我校预防医学专业以“培养适应现代化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掌握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具备初步创新精神、终身学习能力和良好职业素质,能在疾病控制、卫生防疫、环境卫生、食品卫生监测等机构从事疾病预防与控制和卫生事业管理或在科研、教育部门从事研究和教学工作的专门人才”为目标,按照“加强实践、突出特色”的思路,不断改革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体系,优化培养方案。总结近年来的工作,本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所采取的具体措施及实施效果如下: 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具体措施 (一)优化培养方案,构建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我校预防医学专业经过十余年的发展,通过每年的专业实习检查和学生座谈,结合各实习单位的建议和学生的反馈意见,参照《公共卫生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大纲》中相关课程要求,制定符合我校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的培养方案并不断完善。经过培养计划的修订,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更加准确,课程体系更加完善,行业特色更加突出。 (二)强化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1.开展实验教学改革 为了使学生建构系统、全面的专业知识体系,专任教师开展了“整合构建预防医学专业实验课程体系的实践研究”。如《环境卫生学》课程将原有四个分散的与水质检测相关的实验,整合为一个设计性实验,由学生事前做好实验设计,利用两天时间完成从水样采集到水质分析和消毒的全过程实验,将片段式的知识点融合,极大提高了学生的综合技能水平;《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课程将乳类粗脂肪、蛋白质含量测定及其卫生质量检验整合为一个综合性实验,使学生系统性掌握乳类的卫生质量及营养价值检测方法及相关指标的国家标准。

名师工作室制度

名师工作室制度 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on November 28, 2020

名师工作室制度 名师工作室,是以名师特色吸引同一专业教师加入组成的研究组织;名师工作室是具备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管理方式并以课题研究为重点的,教学相长的交流平台;也是教师培训与教科研延伸与补充的合作体。建立名师工作室,以进一步发挥名师指导、示范和辐射作用,气势扩大名师的知名度,使其成为重要的优秀教师无关培养发源地,优秀青年教师的集聚地,未来名师的孵化地,不断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促进我校教育质量的大面积提高。名师工作室主要是实现名师资源共享最大化,加强名师队伍建设,培养中青年骨干教师,促使其专业发展,旨在建立起名师与中青年教师合作互动的培养人才新机制。 一、会议制度 (1)每学期召开一次工作室计划会议,讨论本学期“工作室”计划,确定工作室成员的阶段工作目标、工作室的教育科研课题及专题讲座内容。 (2)每周展开一次交流研计活动,每月进行一次小结反思。 (3)每学期召开一次工作室总结会议,安排本学期需要展示的成果内容及形式,分享成功经验,探讨存在问题。 (4)根据工作室计划,每学期至少安排一次阶段性工作情况汇报会议,督促检查工作的实施情况,解决实施过程中的难点。 二、成员申报、推荐制度 (1)凡符合名师教师工作室成员的条件者经所在教研组同意后,向工作室主持人报名申请。

(2)名教师工作室主持人依据申报者的品德修养、专业技能和教育素养,筛选确定工作室成员不超过10名,并报学校审核备案。 三、工作室的考核制度 (1)工作室主持人主要由学校有关部门考核。工作室成员主要由主持人考核,主要从思想品德、理论提高、专业技能、教育教学能力、研究能力等方面考察是否达到培养目标,考核不合格者则调整出名师工作室。 (2)工作室主持人每学期至少开1-2节校级(或有5名以上的教师听课)公开课;每学期作校级(或5名以上的同学科老师参与的)教师培训讲座(报告会、研讨会)一次;每学期听本工作室成员课不少于20节;每学年在区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论着)一篇以上;每个工作周期内必须主持并与工作室成员共同完成至少一个区级以上研究课题。 (3)工作室成员每人每学年至少开一节校级(或有同类学校3名以上的教师听课)公开课;每学年在市级以上刊物至少发表论文1篇;每学期至少必须撰写一篇教学心得、分析一个教学案例、学习一本教学论着;每三年取得区级教师技能大赛一等奖以上奖励。 名师工作室建设及管理办法 名师工作室,是以名师特色吸引同一专业教师加入而组成的研究组织;名师工作室是具备先进的教育思想民和管理方式以课题研究为重点的、教学相长的交流平台;也是教师培训与教科研延伸与补充的合作体。建立名师工作室,以进一步发挥名师指导、示范和辐射作用,气势扩大名师的知名度,使其成为重要的优秀教师无关培养发源地,优秀青年教师的集聚地,未来名师的孵化地,不断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促进我校教育

会展专业人才培养的实景教学

试析会展教育的实景教学法 国际经济贸系邓志虹 我国高校会展专业作为新兴专业,其教学方法成为该专业教育工作者共同关注和研究的问题。本文尝试探讨改革会展教育的教学方法,分析和研究培养会展专业人才过程中运用实景教学法的具体操作方案。 一、实景教学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在中国,会展专业是一门新学科,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副教授蓝星坦言在该校最初开设该专业之前,教育部学科目录里都没有这个专业1。1991 年,中央美术学院(现在的清华美术学院)设立了中国第一个展示设计专业,为中国会展业培养了相当一批展示设计师;2004 年9 月,上海对外贸易学院会展专业的57 位学生,成为中国会展管理专业的第一批本科生。中国会展教育同国外相比, 晚了近30 年。但是, 中国会展高等教育发展速度之快, 远远超出人们的预期。教育部高教司财法处扬擎宇指出,截止到2007 年,由教育部备案开设本科类会展专业的教育院校23 所,其中21 所院校为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2 所院校有会展技术与艺术专业2。从提供会展教育的高校构成看, 目前大约80%的高校为职业技术学院, 招收专科学生; 普通本科高校仅占20 %左右3。因此,加上高职类的院校和职业培训机构,会展教育相关机构的数量非常可观。 但从目前学生就业的实际情况来看,会展人才培养效果并不理想,会展专业毕业的学生就业遭遇寒流。据上海几家主要会展企业负责人介绍,企业一般不太愿意招聘刚刚毕业的会展专业学生,却乐于招用IT、机械、印刷、外语等专业的毕业生4。究其原因,会展课程设置不科学,实践教学不重视,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差。因此,如何全面提高学生质量,如何使会展毕业生能“学以致用”,适应职业需求,已成为会展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结合个人会展教学实际,谈谈实行实景教学法,作为会展教育改革的一种尝试。 二、实景教学方案研究 会展是指在特定的空间、时间内集体性物质或精神的交流或交易活动。狭义的会展包括展览业和会议业;广义的会展是通常包括会议、展览、奖励旅游、节事活动,它包括各种类型的大型会议、展览展销活动、体育竞技活动、大型文化活动、节庆仪式等。本文着重讨论展览业的实景教学法。 1《中国会展教育摸着石头过河》,周春雨,《中国贸易报》2007年2月6日 2《会展教育院校亟待实施从数量向质量转变战略》,季春红,《中国贸易报》2007年3月13日 3《中国高等会展教育发展态势分析》,刘大可,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4《会展毕业生期待走出就业困境》,蒋心和,《中国贸易报》2006年6月13日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计划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050306T 学科门类:文学 专业类别:新闻传播学授予学位:文学学士 标准学制:4年适用年级:xx级 所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专业负责人:裘新江 方案制订人:裘新江、卢晓辉、王国杰方案审核人:孔刘辉 一、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以“宽口径、融合性、应用型”为导向,以“一专多通、以通结群;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主要路径,采取校企合作3+1培养模式,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实、能力强、素质高,富有社会责任感,适应当代社会各行业数字信息化、移动互联融媒化和产业化发展需要,掌握新闻传播基础理论和网络与新媒体基本应用技能,通晓网络与新媒体传播政策和法规,具备全媒体融合信息化素养与创新创业能力,能够从事新媒体信息采编、策划与传播、新媒体经营与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毕业生可在新闻及新数字媒体、广告策划公司、门户网站、通信公司、网络公司等企事业单位从事与网络相关的编辑、记者、网管、产品经理、广告策划、宣传助理、文产创意等工作。 二、培养规格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新闻传播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网络与新数字媒体的基本训练,具备从事网络编辑记者、网络管理、网络产品助理等相关职业所需要的基本素养和基本能力,能够主动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并富有创新精神。 1.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科学发展观,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具备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掌握网络传播学的基础理论,具有网络传播采访、写作、编辑、评论、摄影、宣传策划与管理等专业技能。 3.了解我国新闻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新媒体学科前沿的发展动态;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技能,熟练运用现代网络传播技术;掌握一门外语。 4.具有调查研究的能力;具有适应社会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与人合作共事的能力;具有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具有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 5.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包括政治思想素质、道德品质、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感等;具有健康的体魄、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标准。 6.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质与科学素质,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与创新创业能力,成为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典型案例1人才培养模式

典型案例一 产教融合创新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一、实施背景 如何构建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切实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会计人才是示范性特色专业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本专业自开办以来,一直在积淀,一直在成长,针对目前高职会计专业重理论、轻实践,传统学科式培养等种种弊端,我们积极探索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二、主要目标 本专业以开放的办学思路,利用广阔的社会资源,在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以会计职业素质教育为核心,构建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线的“三强化、五阶段、三位一体”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突出“理实一体,德技双馨,校企共同育人,产教深度融合”特征,体现会计人才培养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要求,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按照“三强化”策略序化课程,在“三位一体”人才培养平台之上保证“五阶段”实践教学组织模式的实施条件,全面带动专业建设与改革。 三、实施过程 (一)设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流程 本专业注重健全过程监控,积极通过开展学校与企业,乃至家长的调研、走访、座谈和制度试行等,完善适合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校企共管制度,特别是在非毕业综合实习阶段的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体系、校内学习和校外实际工作一致性的教学监控制度、学生校外实习期间素质教育制度等做了进一步的探索。 设计流程说明: 1.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进行广泛深入的会计专业人才需求调研;

2.针对会计专业人才需求开展会计职业岗位群分析; 3.制定初步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人才培养规格并进行行业专家论证; 4.依据会计各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确定专业教学内容; 5.确立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并报经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评审; 6.校企共同全面、全员、全程监控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运行; 与实施,并考核评价。 图1 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设计流程图 (二)调研会计专业人才需求及职业岗位群分布 在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初期,广泛的社会调研十分必要。进行实地调研时,本专业直接深入到企业与被访者接触,当面提问并记录对方的回答。小组座谈会时,通过邀请行业专家和资深的专业教师开座谈会,积极征求各位专家对专业教学标准改革的意见和建议。调研的内容涉及会计专业人才结构现状、专业发展趋势、职业岗位对知识能力

基于工作室制”的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研究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基于“工作室制”的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研究 —以信息技术类专业为例 镇江分院徐健锐 一、引言 一边是用人单位招不到人,另一边是学生没法对口就业。近年来,信息技术类专业人才市场的这种矛盾充分反应了我国绝大多数大中专院校信息技术类专业的课程设置滞后时代 发展,教学模式依旧延续传统教学模式——简单、固化、落后,寻求信息技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在当前形势下显得尤为必要。 2010年,学校党政确立了“226”人才培养目标的职业学校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首先选择了信息技术类专业进行试点,其中,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是我校“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四个重点建设专业之一。“226”人才培养目标就是要将人才培养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20%”,代表专业培养水平的学生群体,具体指工作室培养模式下的优秀学生和参与各类技能竞赛的优秀选手;第二个“20%”,代表专业技能有特长、社会实践有能力的具有一定综合素质的学生群体,具体指进入到工作室教学场景的学生、参与各类技能训练的学生、积极参加青年志愿者或各类社团活动的学生、参与校系班各级管理表现突出的学生干部;最后一个“60%”,

指符合专业培养要求,达到专业毕业标准的合格学生。该专业以“九点工作室”为载体,率先在计算机应用、软件、动漫设计与制作三个五年制专业上进行试点,承担信.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息技术类专业第一个“20%”的教育教学模式改革重任,积极探索构建“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继而将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在信息技术类专业进行逐步推广,以期达到100%实施率。 二、“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1.“工作室制” 以工作室为空间依托,以专业教师为主导,以辅助教学和承接技术项目为主要任务,借鉴企业运行管理机制,建立工作室团队,集教学与生产为一体,理论课程与实践教学纵向交替进行、横向相互渗透,逐步形成知识、能力、素质有机集合的教学体系。 工作室以开放的教学空间为主,工作室负责人负责教学组织安排和总体规划,对工作室成员进行二级管理;教学团队具体负责学习任务、项目开展、校企互动等。在还原真实工作场景的工作室环境下,学生以自主合作学习为主,培养他们的职业素养,不断提高学生职业技能,逐步实现自我建构,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2.“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 “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指以职业领域和岗位群的

对高职图形图像制作专业实施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对高职图形图像制作专业 实施“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吴鹃 【摘要】本文通过对高职图形图像制作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研究的实践,论述了我国高职图形图像制作专业教学现状,根据高职图形图像制作人才的特点,以相关院校的运作为案例,提出了如何自建的图形图像制作工作室管理新模式,“工作室制”产学研结合育人才的探索,突出专业特色,解决教学中实践课程脱离社会要求,探索图形图像制作专业新的教学模式,培养合格的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图形图像;制作专业;工作室制;人才培养 【作者单位】吴鹃,西安职业技术学院动漫软件学院 一、引言 针对“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中学院一头热问题的“另辟蹊径”———构建自主的产学结合模式,在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上大胆创新。学院自己建设小型广告公司,同时作为图形图像制作专业工作室,在此基础上通过原先校企合作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公司+工作室”课程教学模式。 二、图形图像制作专业自建“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的背景 根据西安职业技术学院实际进行教学改革,其过程大致为:在对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研究与实践中,突破性地试行一种新型、有效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工作室制”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西安职业技术学院实际进行图形图像制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立图形图像制作专业人才培养需要的工作室,以工作室兴专业,办好专业促产业。走出一条“面向市场、以教促产、以产促教、产教结合”的道路,将有力地促进图形图像制作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产学一体、教学、生产紧密结合的应用性人才的培养。针对“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中学院一头热问题的“另辟蹊径”———构建自主的产学结合模式,形成以学生为本,以专业教师为主导,以工作室为依托,以项目驱动的形式在工作室内完成人才培养任务。该人才培养模式突出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与发展的教育教学环境,促进高职教学与就业的自然衔接,使学生的就业能力和专业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在当前社会发展与竞争的形势下,能够培养出适应现实社会的人才,有效解决学生的就业与社会适应能力问题。 三、图形图像工作室的建立与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 (一)工作室的建设和管理。工作室以企业的形式建立,由学校自主运营。首先,由学校提供场地、必要的基础设施和一定的配套资金和设备,并选派实践教学经验丰富的专业教师和教辅人员负责工作室的日常运行和工作室教学指导。其次,接图形图像设计制作的订单业务。由专业教师全程协助、辅导学生,参与订单业务的设计和制作过程。 (二)工作室运行。将工作室对学生的任务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教师自拟的课题任务,另一个方面是来自于工作室作为企业所承接的项目。“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特点是以实践为主,使专业建设真正走产、学一体化道路,有效利用工作室设备,采用“目标分解、任务驱动、技能培养、滚动教学”的模式培养学生。使学生了解设计制作生产全过程。以企业工作室的运作模式改革教学组织形式。将标志设计,字体设计,包装设计、VI设计等多项内容被来自于企业的实际课题所代替。打破单元授课模式下课程的独立与阻隔,形成“设计融于研究、设计融于技术、技术贯通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准确把握住职业教育的特征。学生们在工作室的二年里完成设计项目,参加实际性的生产,在顺利毕业的同时,他们还具有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因此具有了直接上岗的社会工作能力,使就业“零距离”。该人才培养模式完全从社会需要的人才来进行培养,达到“知识与技术并重,理论与实践同步”的人才培养目标。 (三)建立“工作室制”的管理制度。管理形式:院(系)———专业学科组———工作室(专业方向研究)。院(系)在学科建设上负责发展规划目标、专业学科组建设、制定大纲、教学计划、考核指标建立、聘任责任教师。对工作室的经济管理主要是由院、系级作为行政的主管单位与各个工作室签定一个要求工作室的教学、科研、实践、成果等的各方面完成的指标,首先在完成计划内正常的教学、科研、实践任务外,把所有对外为的设计、制作的项目纳入科研的管理范畴,采取一种较为宽松的经济管理运作模式,项目的资金绝大部分由工作室自己支配,但应包括这几方面的内容:(1)工作室的日常管理费用;(2)项目的成本费用;(3)参与项目的教师、学生酬劳;(4)工作室部分设备的购置;(5)工作室外聘教师的费用;(6)开展学术交流的经费;(7)参与设计比赛及各类奖励经费;(8)教师的学术资助经费。院、系级根据拟定的项目进行评估、考核,并根据结果从工作室上缴的管理费用中奖励完成的指标较好的教师和学 · 351 ·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2016网络与新媒体专业 人才培养方案 一、学科门类(专业代码) 文学(050306T)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致力于培养能掌握网络与新媒体信息传播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能熟练运用网络与新媒体开展信息采集、策划、传播,兼具新媒体组织运营和管理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传媒人才。学生毕业后可在各类网络与新媒体机构从事媒介内容创意与制作、媒介项目策划与运营、媒介用户研究、媒体推广与策略优化等工作。 三、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网络与新媒体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系统的运用网络与新媒体技术进行内容制作和营销传播的基本技能,了解网络新媒体产业的发展概况,受到系统化、专业化的技能训练。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与能力:1.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网络新媒体专业基本理论,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良好的职业素质、健康的人格修养和心理品质以及扎实的职业技能。 2.具备牢固的专业思想,系统掌握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掌握一门外语;掌握并能熟练应用计算机、新媒体基础知识与应用技能。 3.既懂得传播规律,也懂得市场规律;具备对当今互联网业和数字传媒业运营的整体性、综合性把握的能力;具备将知识转化为创意、策划和执行能力;具有良好的

自学能力、书面与口头表达能力和社交能力;在专业领域内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一定的创新与整合能力;具有在IT、传媒领域和相关的文化传播行业策划、推广、运营的能力。 4.具有一定的体育和国防基本知识,能够科学合理地进行体育锻炼,形成健康的生活理念,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合格要求。 5.除完成专业教学活动的各项规定外,非专业素质学分不低于20学分,具体要求按照《宁德师范学院大学生非专业素质学分认证办法(试行)》(宁师院〔2013〕58号)文件执行。 四、修业年限 标准学制为四年,最长在校修业年限(含休学)六年。 五、主要课程 本专业的主干课程有网络与新媒体概论、数字媒体技术、网络营销、新媒介素养、传播学概论、新闻摄影、新闻采访与写作、传播法规与伦理、新闻报道与策划、新媒体创意与策划、新闻评论写作、数字非线性编辑、新媒体舆情监测与分析等。 六、授予学位 达到本专业规定的最低学分要求,符合国家学位规定和宁德师范学院学位授予条件者,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七、每学年周数安排

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

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 一、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预期目标:满足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的需求,深化校企合作深度,积极探索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共同调研并制订相关管理制度。 验收要点: 1.通过企业调研详细了解用人单位的生产经营、员工队伍、用工需求、用工计划、岗位技能要求,细化人才培养方案及评价报告。 2.建立有学校、企业和学生共同参与的人才培养质量监督和评价的管理办法。 3.继续建立与人才培养模式相配套的长效运行机制,更加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4.签订与企业的长期培养合作协议。 5.学校与企业开展科技合作,共同承担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课题研究。 6.坚持毕业生双证制度。提高毕业生专业对口率,争取达到95%。 二课程体系: 预期目标: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和优化课程体系机课程内容,实现课程与岗位任务对接,建设精品课程;改革各类课程教学和实训教学的考核方式,突出能力考核;开发工学结合校本教材。 验收要点: 1.修订可行性机械加工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计划,进一步完善机械加工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大纲。 2.加强精品课建设,计划在2015年之前完成三门专业主干课程省级精品课程建设。 3.加强与课程配套的网络课程建设,建设2个以上网络课程教学平台。 4.专业模块:CAD/CAM模块、数控车模块、数控铣模块、加工中心模块教学和考

核全部在实训室进行。 5.完善教学资源库。 6.开发工学结合的校本教材?钳工工艺学?,形成与企业对接的课程体系。 三、教学模式改革: 预期目标:深化教学内容改革,创新教学方法,形成本校的特色。在理论、实践教学中实行项目教学法、模拟教学法、岗位教学法。力争使教学成果在同类学校机械加工技术专业中得到推广。 验收要点: 1.根据实际情况完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 2.普通课实行案例教学和情景教学,专业课实行项目教学,实现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 3.课件、教案、教学录像的资料库。 4.继续探索网络教学平台及记录。 四、评价模式: 预期目标:依照企业用人标准制定学校、行业、企业、研究机构和其他社会组织等多方共同参与的评价机制。修改本专业教师考核方案。完善教师管理制度,健全激励机制,提高学校整体办学的功能和社会效益。 验收要点: 1.根据实际情况修改完善教学计划。 2.形成与企业职业技能考核标准对接的评价标准。 3.与企业共同制定培训内容和培训项目。 4.建立满足社会与企业用工人员综合素质、职业素质、职业素质、职业道德要求的考核标准。

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思考

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思考 一、传统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开始,我国现代设计教育至今已走过三十余年的历程。今天的中国已经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高等艺术设计教育大国,据统计中国目前有艺术设计专业的高校超过1000所,每年招生人数达数十万。在设计专业大发展的同时,社会对艺术设计类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由于我国艺术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比较单一,学科体系的痕迹比较重,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往往被忽视,实践教学的途径较为单一,课程与课程之间相对孤立,实训室建设项目简单,教师也缺乏社会实践经验。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致使艺术设计类专业建设与行业发展严重脱节,我们急切需要一种集教学、研究、实践三位一体的现代设计教育模式,因此在艺术设计专业中进行“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和实践是迫在眉睫的。我们应该探索建立这样一种教育体系,即教学为研究和实践服务,研究为教学和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实践又为教学和研究提供验证,使教学、研究与实践互相促进,实现良性循环。 二、探索“3+1”艺术设计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可行性 (一)“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在国内外的推广和应用“工作室制”

的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最早出现在欧洲。1919年在德国魏玛建立的国立包豪斯学院,开创了现代设计教育的先河,其“知识与技术并重,理论与实践同步”的教育体系至今都影响着世界设计教育。而自“包豪斯”开始,“工作室”制几乎无一例外地被西方国家的现代设计教育所采纳,在欧洲的设计艺术院校“工作室制”教学中非常注重与现实的实践项目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由专门的技术人员负责学生技术方面的教学,学生有相对独立的工作室。欧洲的设计艺术水平一直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这和他们的“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应用和推广是分不开的。在国内,清华美术学院、人民大学徐悲鸿艺术学院、中国美院、西安美术学院等多家艺术专业院校和综合类大学的艺术学院都采用这样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我院前期对于“工作室制”的探索与实践 作为一所定位为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新建民办本科院校,艺术设计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是艺术设计应用性人才培养的一条非常切合实际的道路,是我们一直在追寻的。工作室是以某个学科专业的研究方向为基础,由著名的专家、教授为核心,组成学科方向研究的师资团队,具备一定的研究、设计、开发实力,充分利用教学资源,进行教学、科研并行工作。我院艺术设计专业从05年开始就在专科学生中逐步开设了艺术设计工作室,学生通过入校时的选择(自愿与竞争结合的方式)进入各个工作室,利用课余时间,部分优秀学生以完

会展专业实习报告

会展专业实习报告

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实习报告

系部:财经管理系专业:会展策划与管理指导教师:卢凤荣 班级:1422551 姓名:李术

根据财经系实习计划,我于2015年10月23日进入实习阶段,我所在的实习单位是北京南北会展公司,我的职务是展览现场服务,在过程中我得到了很大的锻炼和提升,很多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都应用上了,也发现了我的很多不足,也让我初步认识了会展业,认识了这个工作的辛苦和社会的残酷。同时也深刻理解了实践的重要性,为以后自己毕业实习和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实习目的: 作为当代的一名大学生,促进大学生自身的素质教育,加强和改进青年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和成才的重要举措,是为了让自己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的重要途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大学生走出校园,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走上了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到社会的大课堂上去经受风雨,见识世面,增长才干. ·通过了解,我们听到了不同的声音: 一些会展企业的负责人表示,他们一般不太愿意招聘刚刚毕业的会展专业学生,原因是会展策划、设计和组织人才容量有限,而现在学校培养的目标几乎都是这类会展高端人才,而企业真正大量需要的展台搭建、展品运输、接待、客户服务、咨询、设计等操作性实用性人才却少人问津,毕业生大多眼高手低、不愿从事这类又苦又累、收入不太高的工作。大专生普遍综合素质不理想,多数学生外语不过关、与客户沟通能力弱、责任心不强。 学生们却抱怨:上课讲的没有用,碰到的问题又没有讲过,不知怎么处理,企业也没有专门人员手把手教我们怎么做,整天叫我们打电话,一个月二个月打下来没劲,学不到东西,不想干了。 学校的苦衷:由于会展专业是近几年兴起的新学科,教师多是半路该行,本身缺乏会展实践经验,较难延伸;教材不完善;缺乏实训基地;会展公司不愿意介入教学实习活动等。 确实,这些年会展业红火、人才短缺,巨大的社会需求催热了会展人才的教育培训,作为人才培养正规军的大专院校,更是当仁不让,大家一哄而上,而事实上我们没有准备好,从观念、教材、师资、实训各个环节都没有准备好,学校培养的人才和社会需要的标准有错位。问题的核心在哪?在此我们对数量最多的高职院校的会展教育做一些剖析。 会展行业牵涉面广、涉及行业多,因此会展人才是一个很广义的概念,尽管上海每年举办的各类展览会近400个,对会展的核心人才即会展品牌的策划和经营人才非常渴求,但这在总量上来讲是不多的,而我们的高职教育从观念上、目标上、教材上、教学方法上几乎都是培养这类会展高端人才,核心人才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没有在会展行业摸爬滚打十年以上是不可能做好的,而且必须从电话招展、邮寄邀请函、展商服务做起,不经历基层的工作,是无法了解整个行业

传统人才培养模式

传统人才培养模式 【摘要】当前,高职教育如何发展,各地都在实行积极探索。办好高 职教育需要进一步转变观点,跳出传统人才培养模式,走产学结合之路。 【关键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产学结合 高职教育如何发展倍受社会各界注重,办好高职教育应进一步转变办 学理念,适合高职教育特点,跳出传统人才培养模式,走产学结合之路。 一、深入理解产学合作教育的重要性 什么是产学合作教育?一般认为,所谓产学合作教育是一种以培养学 生的全面素质、综合水平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 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采取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实际工作的有 机结合,培养适合不同用人单位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模式。它由 学校、学生、社会三个要素构成,包括学校和社会两个课堂,核心是 教育,主体是学生,其基本特征是学校的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目 的是增强学生的实践水平和对社会与生产的适合水平,促动学生全面 发展。 高职教育的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早已被西方发达国家广泛采用,成 为当今国际职教界公认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途径。我国高职教育起步 较晚,但非常重视这种模式。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 育的决定》指出:“与企业紧密联系,增强学生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2006年,教育部发布的《关于提升高等 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全面贯彻党 的教育方针,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千百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同时, 教育部于2002年10月、2003年12月、2004年2月召开了三次全国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