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及阅读文之初《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细解及阅读一、基础知识:1、作家作品。陶弘景,字通明,号华阳隐居。南北朝时期著名作家,著有《陶隐居集》。2、要点剖析: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文章以优美凝练的笔触,描绘了山川的秀美景色,表达了对“山川之美”的独特看法,流露出对自然的无比热爱以及对俗世的鄙弃情怀。语言凝练生动,优美流畅是这篇散文的" />
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 知识点及阅读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 知识点及阅读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 知识点及阅读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 知识点及阅读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及阅读

知识点及阅读">《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及阅读文之初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

知识点细解及阅读

一、基础知识:

1、作家作品。陶弘景,字通明,号华阳隐居。南北朝时期著名作家,著有《陶隐居集》。

2、要点剖析: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文章以优美凝练的笔触,描绘了山川的秀美景色,表达了对“山川之美”的独特看法,流露出对自然的无比热爱以及对俗世的鄙弃情怀。

语言凝练生动,优美流畅是这篇散文的主要特点,文章以四言为主,节奏谐婉,极富韵味,读来朗朗上口,对“山川之美”的描绘生动优美,令人神往。

3、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为宋代豪放词派的代表。著有《东坡全集》。本小品文写夜游承天寺见到的美景,表现了诗人虽遭贬谪却不以为意的豁达胸襟。运用比喻手法,将随处可见的寻常景物描绘的充满诗情画意,充分表达了的艺术才能和豁达宽广的胸襟。全文只有一段,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写景生动,将月下庭院点染的清辉四溢,如童话世界。篇末议论,又表现了诗人的旷达胸襟,情景交融,相得益彰。

二、课后题提示:

1、两篇短文都写自然景物,但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试加以说明。

《答谢中书书》一文主要表达了对纯真的山水自然的热爱之情,并借谢灵运寄情山水来寄托对黑暗现实、世俗社会的批判与不满。《记承天寺夜游》一文则主要表达了闲适自得的心情以及虽遭贬依然豁达的胸襟。

2、注意下列的词:

歇:消散竞越:争相跳跃争相跳出水面念:考虑,想到;遂至:于是到,就到但:只是

三、知识点归类:

1、古今异义:

四时俱备:时,季节晓雾将歇:歇,消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但,只是;闲人,悠闲自在的人。

2、一词多义:与未复有能与其者:欣赏今无与为乐者:同,和相与步于中亭:共同,一起

3、词类活用:夕日欲颓:颓,坠落。

四、中考体验:

(一)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3分)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积水空明”、“藻、荇交横”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2分)

4.本文写于被贬黄州期间,你认为文章表达了哪些微妙而复杂的感情?(3分)

答案:1.遂:于是,就寝:睡觉但:只2.月光照在庭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3.写出了月光清澈透明的特点。4.贬谪的悲

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等。

(二)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3分)

(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2)念无与为乐者(3)庭下如积水空明

2.翻译句子。(3分)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3.“闲人”一词,沧桑凝重,它隐含了怎样的心境?(2分)

答案:1.高兴地想形容水的澄澈2.只是缺少像我们俩这样的清闲的人罢了。3.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三)(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袁宏道《西湖游记》)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

月色入户。户:其实湖光染翠着工。工: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庭下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世道哉!

3.这两段文字都写了“月景”,但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2分)

答案:1.门2.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3.[甲]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具体描绘了月色的空明,[乙]则概括描绘月色的优美。

(四)山东省枣庄市卷(6分)

《记承天寺夜游》)

1.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月色人户(窗户) B.念无与为乐者(想到)

C.怀民亦未寝(睡觉) D.相与步于中庭(一起)

2.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庭下如积水空明——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

B.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C.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

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是缺少像我俩这样闲极无聊的人啊。

3.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欣然起行”一句写出了赏月的兴奋喜悦之情。

B.“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透露出被贬谪的悲凉和对人生的感慨。

C.苏轼“念无与为乐者”的“乐”与<醉翁亭记)中欧阳修的“乐”在思想内容上有着相同的意味。

D.本文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了一个“闲”字。

【答案】1.A 2.D 3.C

(五)《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

1.解释加点词的词义。

晓雾将歇月色入户庭下如积水空明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2.词的用法、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之:山川之美甚矣,汝之不惠

B.是:实是欲界之仙都问今是何世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梳理

一、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二、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为“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三、文题解读:文题中“记”即游记,“承天寺”,点明了夜游的地点,“夜”点明时间。题目点明文章的写作内容,简洁明了,概括性强。 四、注释 念.无与为乐者:考虑,想到。遂.至承天寺:于是。 怀民亦未寝.:睡觉。 相与 ..步于中庭:共同,一起。中庭:院子里。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藻、荇:均为水生植物。盖.竹柏影也:大概是。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 耳: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五、翻译: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解开衣服,正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动人游兴),(于是)我高兴地起来走出户外。想到没有人与我共同游乐。于是来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里散步。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澈透明,仿佛有藻、荇交错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吧。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六、主旨:本文描绘了作者与友人在承天寺夜游所见的月下美景,传达了他复杂微妙的心境——旷达乐观中隐含着惆怅悲凉。 七、问题探究 1.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1)是作者被贬,心情郁闷、孤独; (2)是因为月色很美。 2.苏轼那天晚上怀着怎样的心情来赏月?你是从哪些语句中读出来的,你能试着把这种心情读出来吗? 愉悦、孤独、沉醉、悠闲 3.找出本文写景的句子,说说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作者用“积水空明”四个字,来比喻庭院中月光的空灵清澈,用“藻、荇交横”四个字,来比喻月下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4.文中多处语句体现出了苏轼与张怀民的友谊深厚,试找出一句做简要赏析。“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面对美景,只有张怀民可以共乐,而张怀民也没有睡觉,表现了两个人心有灵犀,友情深厚。 5.对“闲人”的理解 “闲人”既指二人的政治处境,无职无权,清闲无比,又指夜游时的心境,即空灵自在,还表现出一种达观的生活态度。

《记承天寺夜游》《游虎丘小记》对比阅读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游虎丘小记》对比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古文,完成7—12题。(12分)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度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宋]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 予初十日到郡,连夜游虎丘①,月色甚美,游人尚稀,风亭月树间,以红粉笙歌②一两队点缀,亦复不恶。然终不若山空人静,独往会心。尝秋夜坐钓月矶③,昏黑无往来,时闻风铎④,及佛灯隐现林梢而已。又今年春中,与无际偕访仲和⑤于此。夜半月出无人,相与坐石台,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觉悠悠欲与清景俱往也。生平过虎丘才两度,见虎丘本色耳! [注]①虎丘:苏州名胜。②红粉笙歌:指歌女奏乐唱歌。③钩月矶:在虎丘山顶。 ④风铎:悬于檐下的风铃。⑤无际、仲和,作者的友人。 7.下列加点词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月色人户木兰当户织 B.然终不若山空人静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C.时闻风铎隔簋竹,闻水声 D.生平过虎丘才两度道不通,度已失期 8.下列句子中“于”字的用法和“与无际偕访仲和于此”中的“于”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B.万钟于我何加焉 C.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 D.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9.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2分)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译文: 10.用斜线(/)为【乙】文中画曲线的句子标出两处停顿。(2分) 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 11.用自己的话说说苏轼是怎样描写承天寺夜色的。(2分) 答: 12.承天寺的夜色与虎丘的夜色有哪些共同特点?(2分) 答: 【答案】 9.怀民在还没有睡觉,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10.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 11.用比喻来描写夜色。积水喻月光,藻荇交横喻月下竹柏影。 12.月色美好;幽静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总结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记承天寺夜游》 知识点总结 一、作者作品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欧阳修) ,宋词豪放派创始人。 二、文言字词 念:考虑,想到。 寝:睡。 但:只是。 相与:共同,一起。 闲人:清闲的人。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户:门。 遂:于是。 盖:原来是。 三、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里,我解开衣裳准备睡觉,看见月光照进门户,便高兴得起来走动。因为想到没有可以和我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起在院子里散步。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自上而下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

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那是竹子柏树的影子。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不过少有像我们这样的闲人罢了。 四、内容详解 1.全文以'月光'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洁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心境。 2.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是什么?写出了月色的什么特点?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清澈透明(空明)。运用比喻的修辞,把月光比作积水空明,突出月色的澄澈透明。以水中藻荇侧面烘托月色的清澈透明。 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3.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主旨句) 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复杂感情。 寥寥数语,意味隽永: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 5.文中写了哪两个人?他们有什么相同点? 苏轼和张怀民。共同点:都是闲人;都被贬了,心情抑郁,但仍思进取;都有豁达的胸襟。

《记承天寺夜游》对比阅读【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的比较阅读 一、比较阅读 【甲】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方山子传(节选)苏轼 方山子①,光、黄②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③为人,闾里之侠皆宗④之。稍壮,折节⑤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⑥,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注释】①方山子:苏轼的老朋友,姓陈名慥(zào),字季常。②光、黄:光州(今河南潢川)、黄州(今湖北黄冈)。③朱家、郭解:都是西汉时的游侠。④宗:尊崇,敬仰。⑤折节:强自克制,改变初衷。⑥矍(jué)然:惊奇注视的样子。 参考译文: 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年轻时,仰慕汉代游侠朱家、郭解的为人,乡里的游侠之士都尊奉他。年岁稍长,就改变志趣,发奋读书,想以此来驰名当代,但是一直没有交上好运。到了晚年才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名叫岐亭的地方。住茅屋,吃素食,不与社会各界来往。放弃坐车骑马,毁坏书生衣帽,徒步来往于山里,没有人认识他。人们见他戴的帽子上面方方的且又很高,就说:“这不就是古代乐师戴的方山冠遗留下来的样子吗”因此就称他为“方山子”。 我因贬官居住在黄州,有一次经过岐亭时,正巧碰见了他。我说:“啊哟,这是我的老朋友陈慥陈季常呀,怎么会住在这里的呢”方山子也惊讶地问我到这里来的原因。我把原因告诉了他,他低头不语,继而仰天大笑,请我住到他家去。他的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儿奴仆都显出怡然自乐的样子。 1.请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3分) (1)遂.至承天寺(2)相与 ..步于中庭 (3)余告之故. 2. 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3分) A.过.岐亭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邹忌讽齐王纳谏》) B.适见.焉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 C.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亭记》) D.问余所.以.至此者所以 ..动心忍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1)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2)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 4.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 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5.比较阅读【甲】【乙】两文,苏轼和方山子的人生际遇有何不同他们自我排遣的方式分别是什么(4分)【参考答案】: 1.(1)遂:于是,就(2)相与:一同,共同 (3)故:缘故,原因

《记承天寺夜游》和《游白水》比较阅读及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和《游白水[1]》比较阅读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2]游白水佛迹院,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可熟物。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百仞,山八九折,折处辄为潭,深者磓石五丈[3],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可喜可畏。水际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暮归倒行,观山烧,火甚,俯仰度数谷。至江上月出,击汰中流,掬弄珠璧。到家二鼓,复与过饮酒,食馀甘煮菜[4],顾影颓然,不复甚寐,书以付过。东坡翁。 【注释】 [1]白水:山名,在今广东博罗县东北。《舆地纪胜》说:山有瀑布泉二十丈,下有石坛,佛迹甚异。[2] 幼子过:苏轼的第三子苏过。磓(zhu):当作缒,音同字误。[3]缒,用绳子拴住人或物放下去。[4]馀甘:即橄榄。 6.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节奏。(划一处)(2分) 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 7.解释句中加点字的意义。(2分) 顾影颓然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8.下面各项句子中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 A.①浴于汤池②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B. ①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②投以骨 C. ①循山而东②而戍死者故十六七 D. ①不得其所止②其如土石何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分)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10.甲、乙两文都是苏轼的写景文,但表达感情却不同,请你说说甲乙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参考答案:语文网

6. 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 7. 顾:回头看但;只 8.A 9. 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10.甲、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欢喜,漫步的悠闲等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乙、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亲近和热爱。(或者表现了东坡老人随遇而安、游兴不减的情感。)评分意见:主要意思对即可。

八年级语文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归纳

八年级语文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归纳 八年级语文《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归纳一 整体把握 这篇小品文通过写月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通过写闲,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将月闲融为一体,深沈含蓄,精美传神。 结构提纲 欲睡(月入)起行(念)寻友漫步抒意(少闲) 兴奋喜悦转忧、孤寂宽慰、乐极难言之情 问题探究 1.月色入户表现了怎样的情味? 运用拟人,似乎月亮也懂得作者寂寞无聊,悄悄进门与他为伴。 2.欣然起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寂寞寒夜中难得的喜悦与兴奋。 3.从念无与为乐者中揣摩作者的心情。 作者可能想:与谁一同赏月才不致辜负如此良宵?在这谪居的寂寞中,谁能与我同赏明月?透出忧愁孤寂的心情。 4.表明念的结果的句子是什么? 遂只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5.为什么不假思索地去寻张怀民? 同是被贬之人,也是知心朋友。 6.作者解衣欲睡,欣然起行,怀民亦未寝,从这里可以看出什么? 二人心有灵犀。

7.积水空明,藻荇交横分别比喻什么?表现了景物什么特点? 积水空明比喻月光。表现了月光的皎洁、透明。 藻荇交横比喻月影。表现了月影斑驳,摇曳多姿。也表现了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 全句渲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8.本文描写了哪些景物?目的是什么? 虚景:清澈的水,水中的植物;实景:竹柏之影。衬托了月下庭院的.幽静、淡雅和赏月者的恬静、悠闲。 9.写景中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清静、舒适、愉悦。 10.想像一下作者与张怀民散步是什么心情。 悠闲自得、无忧无虑。 11.何处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达了作者怎样微妙复杂的感情?(文尾通过闲人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怎样理解闲人的含义?) 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欢喜、漫步的悠闲、寻求解脱的旷达各种难言之情尽在其中。 12.结尾惋惜无人赏月,暗示了什么? 世人大多热中名利,为俗务所累。 13.文中紧扣闲字组织文章,闲人是点睛之笔,,闲表现在何处?(摘引文中句回答) 解衣欲睡,见月色入户则欣然起行与怀民步于中庭,连竹柏影都

【K12学习】八年级上册《答谢中书书》知识点整理语文版

八年级上册《答谢中书书》知识点整理语文 版 第22课《答谢中书书》 一、文学常识 陶宏景:南朝齐梁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人称“山中宰相”。 谢中书,即谢征,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陶弘景给谢征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康乐,即谢灵运东晋著名田园诗人,汉族,陈郡阳夏人,出生于会稽始宁。为陈郡谢氏士族,东晋车骑将军谢玄之孙,晋时袭封康乐公,故称“谢康乐”。 二、重点字词 四时俱备四时:四季。俱:都2、晓雾将歇歇:消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欲:将要。颓:坠落。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竞跃:争着跳跃 未复有能与奇者与:参与,这里指欣赏5、五色交辉交辉:交相辉映 三、重点句子翻译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译文: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

辉映。 夕阳欲颓,沉鳞竞跃。译文: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译文: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四、主要问题 本文反映了作者什么思想?答: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思想。 中心思想答:本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书是一种怎样的体裁?答:书即书信,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可具有文学性。 文中提到的“康乐”指谁?作者举他有什么用意? 答:“康乐”指谢灵运。说明能够欣赏领略山川之美的人很少。 找出文中的议论句,说说其作用。 答:最后一句。说明能够欣赏山水之美的人很少。 文中描绘了哪些景物?请用一个短语来概括短文内容。 答:峰、流、壁、林、竹、雾、猿、鸟、夕日、沉鳞等景物。短文是:欲界之仙都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表现了山水相映之美。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表现了色彩配合之美。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梳理

《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 【原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一、文学常识填空: 《记承天寺夜游》选自《东坡志林》,作者是苏东坡,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是宋朝的文学家。他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为“三苏”,都被列入“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中。 二、解释加点词: 1、念.无与为乐者念:考虑、想到 2、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遂:于是 3、相与 ..:共同、一起 ..步于中庭相与 4、盖.竹柏影也盖:原来 5、月色入户.户:门 6、欣然 ..起行欣然:高兴地样子 7、庭下如积水空明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8、相与步于中庭 ..中庭:院里 9、怀民亦未寝.寝:睡觉 10、水中藻.、荇.交横,藻、荇均为水中植物 三、理解性默写: 1、作者在本文中描写月下空明景色的句子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 四、问答题: 1、作者为什么会想着夜里去寺庙游玩?因为月色很美,去寺庙寻张怀民一起赏月。 2、作者是怎样描写月色的? 发挥奇特的想象,用了两个新奇的比喻。月色如积水空明,竹柏如藻荇交横。

3、作者描绘的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 月色皎洁,空灵。 4、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5、“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相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你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能觅,处处可见。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作者正是借“何夜”、“何处”句点明了这一真谛。这也正是作者能保持乐观进取精神的缘由。 6、文章的结尾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 作者最后这一句慨叹,看似平淡,意在点睛。这句话至少有两层意思:一是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趋炎附势,奔走钻营,陷入那茫茫宦海而难以自拔,何曾得暇领略这清虚冷月的仙境? 7、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 月光(月色) 8、、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复杂感情。 (1)旷达胸怀(2)贬谪悲凉。(3)人生感慨。(4)赏月喜悦;(5)漫步悠闲。 9、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请按不同的表达方式划分层次,并写出层次大意。 记叙描写议论。 第一层:(1-3句)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庭院漫步。(表达方式是叙述,交代清楚了时间、地点、同游者、游历的缘由) 第二层:(4句)观月赏景。(写景、描绘月夜庭中美景) 第三层:(最后3句)月夜问天,自喻闲人。(庭中月色或月光如水,议论,点出作者旷达乐观的襟怀) 10、你是如何理解文中“闲人”的含义? 一是指生活上清闲,具有闲情雅致的人;二是指政治上清闲,虽有远大抱负却郁郁不得志的人。 1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一段写出了月光和竹柏倒影的什么特点?点染出一个怎么样美妙的境界? 此句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12、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 ①遂至承天寺。理由:唯张怀民可以同乐 ②怀民亦未寝。理由:心境相同欣赏趣味相同 ③相与步于中庭。理由:关系亲密 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理由:志同道合志趣相投命运相同 1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是全文的点睛之笔,请参考下面的背景材料,说说为什么作者称自己为“闲人”,这体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 背景材料:苏轼才华横溢,有济世之志,力主政治改革,但对王安石变法的激进之处持有不同意见,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实际如同流放。《记承天寺夜游》即写于此时。 ①苏轼才华横溢,素有大志,但不被朝廷重用②仕途失意的落寞③自我排遣的旷达 14、找出文中的比喻句、拟人句、反问句。

《记承天寺夜游》对比阅读及答案

① ................................................................................................................................................................................. 《记承天寺夜游》与《游虎丘小记》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度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 人者耳。(【宋】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予初十日到郡,连夜游虎丘①,月色甚美,游人尚稀,风亭月树间,以红粉笙歌②一两队点缀,亦复不恶。 然终不若山空人静,独往会心。尝秋夜坐钓月矶③,昏黑无往来,时闻风铎④,及佛灯隐现林梢而已。又今年春中,与无际偕访仲和⑤于此。夜半月出无人,相与坐石台,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觉悠悠欲与清景俱往也。生平过虎丘才两度,见虎丘本色耳!(【明】李流芳《游虎丘小记》,有删改) 【注】①虎丘:苏州名胜。②红粉笙歌:指歌女奏乐唱歌。③钩月矶:在虎丘山顶。④风铎:悬于檐下的风铃。 ⑤无际、仲和,作者的友人。 7.下列加点词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2 分) A .月色人户木兰当户织 B ?然终不若山空人静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C ?时闻风铎隔篁竹,闻水声 D .生平过虎丘才两度道不通,度已失期 8?下列句子中于”字的用法和与无际偕访仲和于此”中的于”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B ?万钟于我何加焉 C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 D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9 ?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2分)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译文: 10?用斜线(/)为【乙】文中画曲线的句子标出两处停顿。(2分) 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 11 ?用自己的话说说苏轼是怎样描写承天寺夜色的。(2分)答: 12 .承天寺的夜色与虎丘的夜色有哪些共同特点?(2分)答: 【答案】7.D8.A9.怀民在还没有睡觉,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10.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11.用比喻来描写夜色。积水喻月光,藻荇交横喻月下竹柏影。12.月色美好;幽静(意思对即可) ② ...................................................................................................................................................................... 《记承天寺夜游》《王者何贵》比较阅读答案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齐桓公问管仲曰:“王者何贵?”曰:“贵天。”桓公仰而视天。管仲曰:“所谓天者,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君人者,以百姓为天。百姓与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 9 ?下列句中的之”与例句中的之”字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2分)……【】例句: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 A. 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B.恢弘志士之气(《出师表》) C.呼尔而与之(《鱼我所欲也》)D?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2 分) 10.解释下列加着重号的词语。⑴相 与步于中庭庭:⑵背之则亡亡: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 分) ⑴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译文: ⑵齐桓公问管仲曰:王者何贵?译文:

《记承天寺夜游》部编版八上文言文字词批注逐句对照翻译知识点整理

《记承天寺夜游》 重点字词批注译文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里。 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我解开衣裳准备睡觉,看见月光照进堂屋的门户,便很高兴地起来走动。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因为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自上而下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那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不过少有像我们这样的闲人罢了 (1)承天寺:故址在今湖北黄冈县城南。 (2)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元丰,宋神宗赵顼年号。当时作者因乌台案被 贬黄州已经四年。 (3)户:一说指堂屋的门,又一说指窗户,这里指门。 (4)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 (5)行:散步。 (6)念:考虑,想到。 (7)者:……的人。 (8)遂:于是,就。 (9)至:到。 (10)寻:寻找。 (11)张怀民:作者的朋友。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元丰六年 也被贬到黄州,寓居承天寺。 (12)寝:睡,卧。 (13)相与:共同,一同。 (14)中庭:庭院里。 (15)空明:形容水的澄澈。在这里形容月色如水般澄净明亮的样子。 (16)藻、荇(xìng):均为水生植物,这里是水草。藻,水草的总称。荇,一种 多年生水草,叶子像心脏形,面绿背紫,夏季开黄花。 (17)盖:句首语气词,这里可以译为“原来是”。 (18)也:是。 (19)但:只是 (20)闲人: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苏轼这时被贬为 黄州团练副使,这里是一个有职无权的官,所以他十分清闲,自称“闲人”。

答谢中书书知识点总结

答谢中书书知识点总结 整体把握 文章以感慨发端,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接下来的十句,作者便以具体描绘秀美的山川景色。仰视俯视、平远高远的 视角,动静结合,使读者对山川景物产生完整、统一的印象。 最后,文章又以感慨收束,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本文写景,抓住景物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通过高低、远近、动 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 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文字明朗,毫不雕琢。 问题探究 1.作者描写景物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观察角度: 由仰而俯;景物形象: 由显而微;景物状态: 由静而动;时间交代: 由朝而夕。使山川景物和谐、完整、统一。 2.“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内含作者什么感情? 有高雅情怀的自豪感以及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之情。 3.运用仰观俯察两种视角,写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的对偶句是什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4.讲究色彩搭配, 表现一年之美, 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景象的对偶句 是什么?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具备。 5.将听觉、视觉结合,由静入动,表现一日之美,传达了生命气息的对偶句 是什么?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6.“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表达了作者怎样 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与谢公

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7.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8.分析“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加点词语 的表达作用。 “歇”“颓”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感情和行为,有过程,激发人的想像, 充满生命气息。“鳞”字是用借代,避俗,增加了语言表现力,文学 色彩浓厚。 9.本文是在是一篇美文。试分析美在何处。 (1)意境美。风光绮丽,融入感情,形成优美的意境。①山水相映之美。② 色彩配合之美。③晨昏变化之美。④动静相衬之美。 (2)结构美。全文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以“美” 点明全文中心。中间部分具体叙写山川之美。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首尾呼应, 议叙结合,使文章主体部分更为鲜明突出。文中的写景部分,仰视再俯瞰,复平 看,最后又分“晓”与“夕来写,次第井然。 (3)语言美。言简意赅,多用对称四字句,配以长句收束;修饰词语使颜色、 声音、动作的状态表露无遗。如滔滔急流,泻入大海。 [答谢中书书 知识点总结 ]相关文章:

《水调歌头》《记承天寺夜游》比较阅读练习及答案

《水调歌头》《记承天寺夜游》比较阅读练习及答案 (山西课改) 比较阅读苏轼两篇作品,完成 3-7 题。(10 分) [甲] 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保年。我欲乘风归去,又 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 有阴情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乙]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 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2 分) (1)把洒问青天( ) (2)念无与为乐者( ) 4.下列句中的“/”表示朗读时的停顿,其中读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1 分) A.不知/天上宫阙 B.我/欲乘风归去 C.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D.相与/步于中庭 5.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3 分) (1)请出与“月下起舞,清影随人,清冷的月宫怎比得上人间”想对应的作 品原句。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 的意思。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笔下柏影也。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甲、乙两篇均写于作者仁途失意之时,甲表现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1/5

乙透露出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情。 B.甲、乙两篇都写月,甲以美丽的想像、明睿的哲理,创造出幽深高远的境 界;乙用形象的比喻、传神的文字,描绘了空灵澄澈的景象。 C.甲中的“婵娟”指月中的仙女;乙中的“闲人”指无所事事之人。 D.甲、乙两篇分别是词和散文 ,体裁不同决定了语言风格的不同:前者浪漫洒脱如行云流水,后者凝练含 蓄饶有余味。 7.仔细体会以上两篇作品的诗情文意, 谈谈你对“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情 圆缺,此事古难全”一句的认识。(2 分) 答案: 3、(1)端起洒杯 (2)考虑 或:想着 4.B 5.(1)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2)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 的藻荇。 6.(C) 7.例: 世界上不可能有永远圆满的事情, 人生有欢聚, 也必然有离别为; —— 正与月亮有圆时,也总有缺时一样,原本是自然的规律。
2/5

《记承天寺夜游》对比阅读及答案02

《记承天寺夜游》与《游虎丘小记》 对比阅读及答案 侯建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度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宋】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 予初十日到郡,连夜游虎丘①,月色甚美,游人尚稀,风亭月树间,以红粉笙歌②一两队点缀,亦复不恶。然终不若山空人静,独往会心。尝秋夜坐钓月矶③,昏黑无往来,时闻风铎④,及佛灯隐现林梢而已。又今年春中,与无际偕访仲和⑤于此。夜半月出无人,相与坐石台,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觉悠悠欲与清景俱往也。生平过虎丘才两度,见虎丘本色耳! (【明】李流芳《游虎丘小记》,有删改)

【注】①虎丘:苏州名胜。②红粉笙歌:指歌女奏乐唱歌。③钩月矶:在虎丘山顶。④风铎:悬于檐下的风铃。⑤无际、仲和,作者的友人。 7.下列加点词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月色人户.木兰当户.织 B.然终不若 ..君之美也 ..山空人静徐公不若 C.时闻.风铎隔篁竹,闻.水声 D.生平过虎丘才两度道不通,度已失期 8.下列句子中“于”字的用法和“与无际偕访仲和于此”中的“于”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B.万钟于.我何加焉 C.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 D.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9.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2分)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译文: 10.用斜线(/)为【乙】文中画曲线的句子标出两处停顿。(2分) 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11.用自己的话说说苏轼是怎样描写承天寺夜色的。(2分) 答: 12.承天寺的夜色与虎丘的夜色有哪些共同特点?(2分) 答: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整理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整理 参考书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里,(我)解开衣裳准备睡觉,看见月光照进堂屋的门户,便高兴得起来走动。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因为想到没有可以和我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起在院子里散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自上而下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那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哪个夜晚没有月色?那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不过少有像我们这样的闲人罢了。 重点语句赏析 1、“入户”二字,把月光拟人化,写得自然生动。月光似乎懂得这位迁客的寂寞无聊,主动与他作伴,有意来慰藉这位失意的诗人。 2、“欣然起行”,是作者的反应;写出他睡衣顿消,披衣而起,见月光如见久违的知心朋友,欣然相迎。一个被朝廷所贬谪的“罪

人”,我们可以想见他这是交游断绝、门庭冷落的境况;只有月光毫无势利之情,在寂寥的寒夜里,依然来拜访他。作者的兴奋和 喜悦都已高度概括在这四个字中了。 3、“念无与乐者”写出了作者的心情由欣喜而转入沉思,发出低沉的喟叹,这句话有两层意思:其一,写出作者在贬居中寂寞寡欢,即使是多年的老朋友,也不敢跟他往来。其二,一同赏月的应该是志同道合之人,世上那些庸俗势利之徒,是不配来与自己共同赏月的。 4、“遂至”二字表面看来很轻淡,好像不假思索,其实却包含着能一同赏月者只有一个人,非这个人不可的意思。由此可见张怀民在作者心目中的位置了。 5、“寻”字,它包含着一种揣想:面对如此良夜,张怀民不会蒙头大睡吧!他很可能也在赏月。只是不知他是庭中赏月,还 是出门步月呢?因此需要去寻他一寻。其次,“寻”与“访”不同,它有一种急欲找到的迫切感,这就写出了作者渴望与知心好友共同赏月的急切心理。 6、“亦未寝”的“亦”字,写出了这一对朋友情感相似;对 方的未寝也正是作者意料之中的事。 7、“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作者最后这一句慨叹,看似平淡,意在点睛。这句话至少有两层意思:一是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趋炎附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归纳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归纳 十一、理解性默写 1、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主旨句) 3、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月色入户,无与为乐。 4、《记承天寺夜游》中的“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一句,描绘了一个空明澄,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十三、课文内容理解 1、全文以“月光”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浩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心境。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复杂感情。 *(1)旷达胸怀(2)贬谪悲凉。(3)人生感慨。(4)赏月喜悦;(5)漫步悠闲。 3、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请按不同的表达方式划分层次,并写出各层次大意。 * 记叙描写抒情。 第一层:(1-3句)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庭院漫步。(表达方式是叙述,交代清楚了时间、地点、同游者、游历的缘由) 第二层:(4句)观月赏景。(写景、描绘月夜庭中美景) 第三层:(最后3句)月夜问天,自喻闲人。(庭中月色或月光如水,议论,点出作者旷达乐观的襟怀) 4、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 * ①遂至承天寺。理由:唯张怀民可以同乐 ②怀民亦未寝。理由:心境相同欣赏趣味相同 ③相与步于中庭。理由:关系亲密 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理由:志同道合志趣相投命运相同 5、文章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旷达(豁达)乐观的胸怀。 1、请用你自己生动的语言描绘本文描写月光的句子。 月光栖在空旷的庭院中,如一潭透明澄澈的水,而那水中的藻荇水草交错纵横,清晰可见,仔细一看原来是竹树、柏树的倒影呀。好一个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月夜美景! 3、对月色的含蓄描写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 月光澄澈透明,正如作者光明磊落的胸襟,作者身处其中,才摆脱被贬谪的沉痛,忘记人世得失,进入一个空明澄澈的世界。 5、“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总结全文,进一步抒发了作者夜游的感慨,暗示世人大都醉心于功名利禄,为俗物所累,表现作者超凡脱俗,淡泊宁静的情怀。点明文章中心,表达作者贬谪的悲凉,漫步的悠闲,赏月的欣喜,人生的感慨的复杂微妙情感。 6、“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一段写出了月光和竹柏倒影的什么特点?点染出一个怎么样美妙的境界? *此句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9、作者是如何形象描绘月色的?体会“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一句的妙处。

八年级上册:文言文答谢中书书知识点清单

八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欣赏 答谢中书书 南朝齐梁·陶弘景 教材原文 教参译文(加粗字词以课下注释为准)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论的。巍峨 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五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都有。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猿、鸟此起彼伏地鸣叫着;夕阳快要落山了,水中潜游的鱼争相跃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仙境啊。自从南朝宋山水诗人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文章中心】本文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书信中的一部分。作者以清峻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表达了沉醉于山水的愉悦之情及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闲适自得之感。 一、重点字词 1.古今异义 (1)晓雾将歇. 古义:__________ 今义:休息 (2)夕日欲颓. 古义:__________ 今义:消沉,萎靡 2.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五色交辉. 辉:______________ (2)形容词作名词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奇:______________[F] 3.一词多义 欲?????夕日欲.颓实是欲. 界之仙都 4.其他实词 (1)答谢中书书. 书:______________[F] (2)山川之美. 美:______________[F] (3)古来共.谈 共:______________[F] (4)高峰入.云 入:______________[F] (5)清流见.底 见:______________[F] (6)四时俱备.... 四时:____________ 俱:______________[F] 备:______________[F] (7)晓雾将歇.. 将:______________[F] 歇:______________ 知识盘点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新)记承天寺夜游比较阅读

(一)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东坡志林·记承天寺夜游》) 【乙】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当恁么时也不妨熟歇。 (《东坡志林·记游松风亭》) 【注】①木末:树梢。②死敌:死于敌手。③死法:死于军法。④恁么:如此,这样。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怀民亦未寝.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 (4)思欲就.亭止息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 3.甲乙两文分别为苏轼被贬黄州、惠州期间所作,虽然时间不同,

地点不同,但所展露的胸怀却有共同之处,请写出来。 参考答案: 1.(4分)(1)睡觉(2)只,只是(3)曾经(4)到,靠近 2.(4分) (1)(2分)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草交互错杂,原来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2)(2分)于是(或“因此”,“由于这”等)(我)如同上钩的鱼儿,忽然得到解脱。 3.(3分)乐观、旷达(或“豁达、洒脱”等);随缘自适(或“随遇而安”“善于自我排遣”等)。(答对其中一点2分,答对两点3分。) (二)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节选自郦道元《三峡》)[乙]二十三日,过巫山凝真观,谒妙用真人祠①。真人即世所谓巫山神女也。祠正对巫山,峰峦上入霄汉,山脚直插江中。议者谓太、华、衡、庐②皆无此奇。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

2019课内文言文《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梳理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梳理 ■(六)《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一、作者:苏轼,北宋着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学过他的文章有《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江城子密州出猎》 二、解释句中加点的词:念:考虑,想到寝:睡但:只是相与:共同,一起 ?? 闲人:清闲的人空明:形容水的澄澈。户:门?? 水(指月光)中藻、荇(水草,这里指竹子和柏树的影子)交横。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遂:于是。至:到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交横:交错,纵横。盖:原来是。 三、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张怀民也没睡,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散步。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月光照在庭院中,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和荇。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哪一夜没有月亮呢?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四、填空 ?1、全文以“月光”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洁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心境。 ?2、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主旨句) ?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复杂感情。(旷达胸怀)(1)贬谪悲凉。(2)人生感慨。(3)赏月喜悦;(4)漫步悠闲。 五、结构: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请按不同的表达方式划分层次,并写出各层次大意。记叙描写议论。 ?? 第一层:(1-3句)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庭院漫步。(表达方式是叙述,交代清楚了时间、地点、同游者、游历的缘由) ?? 第二层:(4句)观月赏景。(写景、描绘月夜庭中美景) ?? 第三层:(最后3句)月夜问天,自喻闲人。(庭中月色或月光如水,议论,点出作者旷达乐观的襟怀) 六、思考: 1、你是如何理解文中“闲人”的含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或表现作者虽遭贬谪仍强作轻松愉快的复杂心情。既有由赏月咏月而发的自豪自慰,又有为"闲人"的境遇而生的惆怅和苦闷。) 2、文章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旷达(豁达)乐观的胸怀。 3、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月色入户,无与为乐。 七、欣赏:“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一段写出了月光和竹柏倒影的什么特点?点染出一个怎么样美妙的境界? ?? (此句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八、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月光(月色) 九、描写月夜庭中景色的句子是哪一句“庭下如积水空明……影也” 十、中心思想本文表现了作者旷达的胸襟和积极乐观的情怀。 《记承天寺夜游》的知识点汇总 选自:《东坡志林》体裁:游记 作者:苏轼,号东坡居士,唐宋八大家之一。(唐宋八大家是韩愈、柳宗元、三苏、曾巩、王安石、欧阳修) 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解开衣裳准备睡觉,看见月光照进堂屋的门,便很高兴地起来走动。因为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起在院子里散步。月色洒满庭,如同积水自上而下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那是竹子、柏树的影子。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不过少有像我们这样的闲人罢了。 段意:《记承天寺夜游》文章可分为三个层次: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