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解决化学平衡问题的重要思维方法

解决化学平衡问题的重要思维方法

解决化学平衡问题的重要思维方法
解决化学平衡问题的重要思维方法

INTELLIGENCE

(下转第155页)

(上接第134页)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有些新知识并不全是新的,而是旧知识的发展,只要通过学生积极的活动把真正是新的那一部分弄清楚就可以了。例如在学习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的一节中,只要向学生点明其实质是不等式组中每一个不等式的解集的公共部分即可,是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延伸。从而,通过在学生的活动训练中发现不等式组的解集的真正含义。

三、以培养能力为中心

数学教学与培养能力也是相辅相成的。这方面的任务不可偏废。如果忽视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掌握的数学知识就比较死,不会灵活运用;如果只注意能力的培养,忽视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结果思维能力也不可能培养起来。上课时要紧密结合数学基础知识的教学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但如果离开教材内容,搞一些超出大纲和课本范围的难题,不但不能真正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会增加学生的负担。在一节课的各个教学环节,都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能力。而且要根据不同教学内容的目的要求来确定培养能力的侧重点。例如:在教学新的数学概念和法则时,可以着重发展学生的抽象、概括和归纳推理的能力;学生开始做练习时照刚学的法则做,可以着重发展学生的演绎推理能力,以后还可以让学生提出不同的方法去解。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解答应用题时可以着重发展学生的分析、综合、判断、推理能力等。

化学平衡是教学的重点、难点、也是高考的热点,化学平衡知识应用非常广泛,学习时不仅要夯实基础,更要熟悉解答该类题的常用方法。

1.“一边倒”法

例题将2molSO2和2molSO3气体混和于某固定体积的密闭容器中,在一定条件下反应:2SO2(g)+O2(g)2SO3(g)平衡时SO3为nmol。相同温度下,分别按下列配比在相同体积的密闭容器中加入起始物质,平衡时SO3的物质的量大于nmol的是()

A.2molSO2+1molO2B.4molSO2+1molO2

C.2molSO2+1molO2+2molSO3

D.3molSO2+1molO2+1molSO3

解析:“一边倒”法,即假设将各种起始原料的配比量完全转化成反应物或生成物时,再与原配比量相比较,从而判断出所需结论。

2SO2(g)+O2(g)2SO3(g)“一边倒”后2SO2(g)+O2(g)2SO3(g)原配比量202向左倒410A210210

B410410

C212420

D31141.50

不难看出各配比量与原配比量相比,平衡时SO3的物质的量:选项A小于nmol;选项B,等于nmol;选项C和D,大于nmol。所以答案为CD。

2.“极端假设”法

例题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如下反应:X2(g)+Y2(g)2Z(g),已知X2、Y2、Z的起始浓度分别为:0.1mol?L-1、0.3mol?L-1、0.2mol?L-1,在一定条件下,当反应达平衡时,各物质的浓度有可能是()

A.Z为0.3mol?L-1B.Y2为0.35mol?L-1

C.X2为0.2mol?L-1D.Z为0.4mol?L-1

解析:用“极端假设”法推断。即假设反应不可逆,向正反应进行到底或向逆反应进行到底,看最多生成产物多少,有无反应物剩余,余多少.这样的极值点是不可能达到的,故可用确定某些范围或在范围中选择合适的量。

可逆反应:X2(g)+Y2(g)2Z(g)

起始浓度(mol?L-1)0.10.30.2

假定正向进行到底的浓度(mol?L-1)00.20.4

假定逆向进行到底的浓度(mol?L-1)0.20.40

因为反应是可逆反应,所以平衡时,0<C(X2)<0.2mol?L-1

0.2mol?L-1<C(Y2)<0.4mol?L-1

0<C(Z)<0.4mol?L-1不难看出答案为AB。

3.“差量”法

例题在一定条件下,合成氨反应达到平衡,混合气中NH3的体积分数为25%,若反应条件不变,则反应后缩小的气体体积与原反应物体积的比值是()

A.1/5B.1/4C.1/3D.1/2

解析:根据平衡时混合气中NH3的体积分数为25%,可按常规计算方法解题。

3H2+N22NH3

起始量ab0

变化量3xx2x

平衡量a-3xb-x2x

依题意列式:

2x

(a-3x+b-x+2x)

×100%=25%

解得:x=(a+b)/10

则反应后缩小的气体体积与原反应物体积的比值是:

2x

(a+b)

2(a+b)

10

(a+b)

=1

若把有关化学方程式的差量法计算引入此题中,可简约思维。

4.“代换思维”法

例题一真空密闭容器中盛有1molPCl5,加热到200℃时发生反应:PCl5(g)PCl3(g)+Cl2(g),反应达到平衡时,PCl5所占体积百分数为M%.若在同一温度和同一容器中,最初投入的是2molPCl5,反应达平衡时,PCl5所占体积百分数为N%,则M和N的正确关系是()

A.M>NB.M<NC.M=ND.无法比较

解析:相同倍数增加各种反应物的浓度,代换为增大体系压强,然后再代换为平衡移动方向来确定转化率的变化情况。

从1molPCl5到2molPCl5投料,相当于增大体系压强,对该可逆反应而言,促使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反应达平衡时,PCl5所占体积百分数增大,所以答案为B。

5.“估算”法

例题在一个固定体积的密闭容器中,放入3LX(气)和2LY(气),在一定条件下发生下列反应:4X(气)+3Y(气)2Q(气)+nR(气),达到平衡后,容器内温度不变,混合气体的压强比原来增加5%,X的浓度减小1/3,则该反应方程式中的n值是()A.3B.4C.5D.6

解析:常规解法:

解决化学平衡问题的重要思维方法

澧县二中谭琳瑛

教材教法

154

INTELLIGENCE

(上接第154页)

从整个中学化学教学过程来看,高一化学教学是一个转折点。由于初中化学学习思维定势的影响以及部分学生的

“进高中,松一松”

的错误想法,导致许多学生对高一化学学习很不适应,况且不久又碰上了高中化学教学的第二个转折点——

—有机化学。这样至高二会考复习时,学生掌握化学知识的程度相差很大,对下一阶段的化学复习带来了难题。然而传统的会考复习模式是:老师讲,学生做;老师再讲,学生再做这样一种循环过程。老师感到复习课难上,学生感到听复习课没劲,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得复习课效益低下。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在较短时间内,把容量大、覆盖面广的高中化学知识归纳整理使之系统化、网络化,有机地储存在学生头脑中,我把投影引入会考复习,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

一、具体做法

1.分门别类绘制投影片。要使用投影,除了需要投影器等硬件外,还必须有投影片软件。然而现成的可供高中会考复习用的投影片却一张也没有,这就得靠自己动手制作。我根据教学大纲、教科书和《会考标准》中的要求,把近10年来我省高中会考化学卷中出现的试题,按会考卷的题型(一、选择题,二、填空题,三、简答题,四、计算题)四大类整理,在选择题、填空题中再按知识点、线或面把它们分成20小类,把有关试题精选在投影片上,共编制了35张投影片,供会考复习用。

2.由浅入深,因材施教。

同一张投影片,对基础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如离子共存这一张投影片,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先让他们看题、做题。由于会考题大多较基础,使这些学生在做题时产生一种成功的喜悦和情绪体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然后再经分析、归纳,得出离子不能共存的原因及常见的几种形式。通过这种复习方法,提高了这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则可采用先提问后总结的形式,如离子不能共存的原因是什么?离子不能共存通常有几种形式?试举例说明,以此来激发他们的思维。通过思考、分析,归纳得出结论,接着再做投影片上的会考题,做到学懂会用。同时投影还既便于为基础

差的学生补课,以防

“吃不了”;又便于学得快的学生多学些,学深些,以防“吃不饱”,使他们在原有基础上都有不同程度地提高。

3.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在分析已学知识中的重点、难点知识时,除了可从《会考标准》中了解到以外,我们还可从近几年会考卷中有关该知识点的试题出现几率来判断,即可从投影片中一目了然。如离子共存、离子方程式、“四同”(即同位素、同素异形体、同系物、同分异构体)等,这些内容几乎年年出现,对这些重点知识,要求学生通过比较、分析、综合,熟练掌握并争取人人过关。对于难点知识,如在选择题、填空题中的部分计算内容,在近几年会考中经常出现,但每次出现的形式就有所不同。如天平平衡计算、过量及离子浓度守恒计算;元素质量百分含量巧算等,对这些难点的突破,首先要理解,并在平时练习中要加以分析、归纳,举一反三,培养自己一题多解或多题一解的能力。在每节课上力求解决一个重点或难点,使重点得以突出,难点得以突破,扫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拦路虎”,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得以顺利进行。

二、利用投影进行复习的益处

1.增加教学密度,减轻师生负担。

教师把要讲的内容投影在银幕上,可节约在黑板上抄、擦题的时间,增大教学密度。同时利用投影还能减轻教师刻印讲义,学生做讲义的负担。有资料表明:我国中小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的原因之一就是做习题负担太重。因此,通过投影把部分课外的作业放到课内解决,既增加了教学密度,提高了45分钟效率,同时还减轻了师生的负担。

2.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记忆效果。由于投影形象、生动,感染力强,能激发学

生对学习材料的兴趣,从而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情境下去接受知识。实验资料表明:学生是通过多种感觉器官来接受信息的。视觉记忆的效果为70%,听觉记忆的效果为60%,而听视觉结合记忆的效果可达83%。要提高记忆效果,必须充分发挥学生视听感觉器官的功能,进行综合记忆,而投影恰具有这一功能。

3.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发展学生思维。把投影引入课堂,是教学原则中直观性原则的一种体现形式。它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形象思维能力,促进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旬子曾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即所谓的“百闻不如一见。”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可以为教师们定一则金科玉律,在可能范围内,一切事物都应该放到感官的跟前。”通过投影教学,有的学生说:“要是以前上课也用投就好了。”另外我还发现,每当在电教室上课时,好多学生都来得特早,以便能“抢”到一个好座位,形成了一种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的风气,为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有利于资料积累,事半功倍。

高中会考是国家承认的省级普遍高中学生学业成就考试,每年具有可比性。近几年来,会考试题总趋于一个稳定的状态,虽稳中有变,但万变不离其宗。把近几年来的高中会考化学试题分门别类地归纳总结,并把它们写在投影片上,既有利于资料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又有利于会考脉搏的把握,复习时加强针对性,克服盲目性,及时把握知识的难度、梯度,提高教学效率。同时,制好的投影片便于扩充、保存,并可随时取用,避免以前每年均要刻印大量会考复习用讲义的麻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运用多媒体

提高复习效果

唐山市丰南区第一中学

臧立红

因为反应开始和达到平衡状态时,温度

和体积不变,所以气体物质的量浓度可当作它的物质的量或体积(升)来进行计算。

4X

(气)+3Y(气)2Q(气)+nR(气)起始(L)3200变化(L)3/33/41/2n/4平衡(L)21.250.50.25n根据阿佛加德罗定律,压强增加为原来的1.05倍(即比原

来增加5%),气体的体积也增加为原来的1.05倍。则有:2+

1.25+0.5+0.25n=(3+2)×1.05解得:n=6。答案为D。

若用估算法巧解可大大化简。

依题意,反应开始和达到平衡时,容器的体积和温度不变,混合气体的压强增大了,这说明平衡混合气体的总物质的量较反应前增大了,因此在上述方程式中,各生成物计量数之和应大于各反应物计量数之和。即(2+n)>(4+3),n>5,从题中选项看,只有D符合上述关系。

155

初三化学思维导图

精心整理 第一章走进化学世界 第二章我们周围的空气 第三章物质构成的奥秘 第四章自然界的水 第五章化学方程式 第六章碳和碳的氧化物 第七章燃料及其利用 第八章金属和金属材料 第九章溶液 第十 第十章酸碱盐 一、化学用语 1、电离方程式: H2SO4=2H++SO42-;NaOH=NA++OH-;Al2(SO4)=2Al3++3SO42-

2、物质的俗称和主要成分: 生石灰CaO; 熟石灰、消石灰、石灰水的主要成分Ca(OH)2; 石灰石、大理石CaCO3; 食盐的主要成分NaCl; 纯碱、口碱Na2CO3; 氨水 1 2 3 (1)排在氢前的金属能置换出酸里的氢(元素)。 (2)排在前面的金属才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K、Ca、Na除外)。 三、酸、碱、盐的溶解性 1、常见盐与碱的溶解性: 钾(盐)、钠(盐)、铵盐全都溶,硝酸盐遇水影无踪。

3 / 6 硫酸盐不溶硫酸钡,氯化物不溶氯化银。 碳酸盐只溶钾(盐)、钠(盐)、铵(盐)。 碱类物质溶解性:只有(氢氧化)钾、(氢氧化)钠、(氢氧化)钙、(氢氧化)钡溶。 2、八个常见的沉淀物: 氯化银、硫酸钡碳酸银、碳酸钡、碳酸钙、氢氧化镁、氢氧化铜、氢氧化铁 3、四微溶物 Ca(OH)CaSO 4(Ag 2SO 4(MgCO 3(4123、KNO 五、溶液的酸碱性与酸碱度的测定 1、指示剂:溶液的酸碱性 紫色的石蕊试液遇酸性溶液变红;遇碱性溶液变蓝;无色的酚酞试液只遇碱溶液变红。 注:不溶性碱与指示剂无作用;碱性溶液不一定是碱的溶液(特例:碳酸钠的水溶液

显碱性) 2、pH值:溶液的酸碱度 pH<7溶液为酸性(越小酸性越强); pH=7溶液为中性; pH>7溶液为碱性(越大碱性越强) 六、离子的检验 Cl-( SO42-( CO32- 1.( 2.( 子。 注: 1、在鉴别Cl-和SO42-时,用氯化钡溶液,不要用硝酸银溶液,这是因为硫酸银为微溶性物质,使鉴别现象不明显。 2、在一未知溶液中加入氯化钡溶液,若产生不溶于硝酸的白色沉淀,则原被测液中可能含银离子也可能含硫酸根离子。

(人教版)化学选修四思维导图:2-3化学平衡(含答案)

(人教版)化学选修四思维导图:2-3化学平衡(含答案) https://www.wendangku.net/doc/858429901.html,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

第二章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第三节化学平衡 【思维导图】 【微试题】 2

1.[2018·全国卷] 合成氨所需的氢气可用煤和水作原料经多步反应制得,其中的一步反应为:CO(g)+H2O(g)CO2(g)+H2(g) ΔH<0 反应达到平衡后,为提高CO的转化率,下列措施中正确的是( ) A.增加压强B.降低温度 C.增大CO的浓度 D.更换催化剂 【答案】 B 2.向绝热恒容密闭容器中通入SO 2和NO 2 ,在一定条件下使反应SO 2 (g)+NO 2 (g)SO 3 (g)+NO(g)达到平衡,正反应速率随时间变化的示意图如 下所示。由图可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反应在c点达到平衡状态 B.反应物浓度:a点小于b点 3

C.反应物的总能量低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D.△t 1=△t 2 时,SO 2 的转化率:a~b段小于b~c段 【答案】 D 3.(2018·安徽卷)一定条件下,通过下列反应可实现燃煤烟气中硫的回收:SO2(g)+2CO(g)2CO2(g)+S(l) ΔH<0 若反应在恒容的密闭容器中进行,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平衡前,随着反应的进行,容器内压强始终不变 B.平衡时,其他条件不变,分离出硫,正反应速率加快 C.平衡时,其他条件不变,升高温度可提高SO2的转化率 D.其他条件不变,使用不同催化剂,该反应的平衡常数不变 【答案】D 4

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

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 学习导航 通过学习本课程,你将能够: ●学会认清问题; ●懂得运用4W2H方法思考问题; ●知道有效进行决策; ●掌握对正确思维模式的运用。 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 陈宝光 人们在思考、学习问题分析与解决时,有一个思维技术模型(如图1所示),包括四个步骤:第一步,状况分析;第二步,问题分析;第三步,方案决策;第四步,应变措施。这四个环节的核心和关键环节是思维的高度以及是否有创新思维,因此解决问题思维的模式非常重要。 图1 思维技术全图 一、认清问题 1.职业经理人提出的问题

职业经理人经常提出的问题主要有十八个: 第一,产能分析如何准确; 第二,流程标准是否合理; 第三,产品质量不稳定; 第四,管理制度不健全; 第五,执行力问题; 第六,员工不服从安排; 第七,生产交期延迟; 第八,员工素质如何提升; 第九,客户如何不流失; 第十,生产中人员流失; 第十一,执行力差; 第十二,工艺问题; 第十三,过程控制问题; 第十四,技术问题书面化; 第十五,供应商供货不及时; 第十六,销售售后服务; 第十七,有制度但执行难; 第十八,员工的工资得不到改善。 事实上,以上的问题并不真正的在“提问题”,而是在“丢问题”,把问题丢给别人。这样的管理者很难与上司有非常好的沟通,也很难管理好下属,因为其只是在提表象问题,没有诠释问题。 2.认识问题 当实际状况与标准或期望值发生差距时,即遇到了问题。问题是从过去、现在到未来。 问题发生的过程 问题发生的主要因素有两个:一是目标与现状的差距,二是时空影响。 对于问题发生的过程,概括来说,可分为四种类型: 超过预期。即实际状况超出了期望。比如,在农产品中,原本姜的行情是10元/公斤,现在有人以20元/公斤的价格向农民购买,此时农民不会为有人愿意出高价而高兴不已,反而在思考,姜现在可以卖到20元/公斤,为什么自己不知道?是不是被中间商剥削了?这其中存在的问题就是目标的过程超过了预期。 未达进度。比如,一件工作的作业流程最少需要花三天的时间完成,加上一天的弹性时间,总共需要四天的标准范围。有一次同样的工作却花了六天,这种进度严重落后的现象就是一种问题。

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教案)

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教案)

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化学化工学院2011级师范222011316011207 成文婵 学习需求分析: 以化学平衡的概念及影响其的因素(浓度、温度)为知识的基点,进一步学习压强如何影响化学平衡,而与前2个因素不一样的是压强只对于特定的化学平衡才适用。这对完善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有着重要的作用,而且这个因素在工业生产上也占着重要的地位。化学来源于生活也服务于生活,利用生活中的常见的现象进行可的讲授,既增加的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 对于教材,它选自选修四化学反应原理第二章第三节第二小节,既是对前面所学习的内容的一个升华与补充,也联系这必修2 第二章第三节的化学反应的快慢与限度,两者之前相互补充相互联系,让知识间的结构更加完整,而且也指导着后期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的影响因素的学习。不仅如此,它更加影响着学生整个高中的化学反应的学习,学好化学反应影响因素对化学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教材中对于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描述的很少,但是它确实一个比较重要的知识点,所以在教学设计时,我利用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为例子进行详细讲解压强是如何影响化学平衡(必须强调的是由于固态或液态的物质参加的化学平衡受压强的影响很小,所以压强只对适用气体参加的化学平衡),进一步导出著名的列夏特列原理,它也是作为当外界条件改变时,判断平衡移动的依据。做相应的课堂练习检查学生的理解状况。 学情分析: 知识层面:学生已经学习了可逆反应和化学平衡的基本定义,对化学平衡概念及特征初步的认识,但不能正确判断外界条件改变将怎么样影响化学平衡(根据奥苏贝尔的同化理论,在学习新课时要适当复习旧知识,让学生在新旧知识间产生一定的联系,构建有意义的学习),且对化学平衡的知识容易出现遗忘,所以在讲授新知识前应先回顾旧知识。 能力层面:高中阶段学生的思维发展处于形式运算阶段,计算能力、逻辑

第三节 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第三节 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一、什么是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是指人们在活动中面临新情境与新课题,又没有现成的有效对策时,所引起的一种积极寻求问题答案的心理活动过程。思维产生于问题。"问题是接生婆,他能帮助新思想诞生"(苏格拉底语)。只有我们意识到问题的存在,产生了解决问题的主观愿望,靠旧的方法手段不能奏效时,人们才能进入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解决问题的活动是十分复杂的,它不但包括了整个认识活动,而且也渗透了许多非智力因素的作用,但思维活动是解决问题的核心成分。 二、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解决问题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思维活动过程,在阶段的划分上,存在着许多不同的观点,目前我国心理学界比较倾向于划分为如下四个阶段: (一) 发现问题 问题就是矛盾,矛盾具有普遍性。 在人类社会的各个实践领域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矛盾和问题。不断地解决这些问题,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社会需要转化为个人的思维任务,即是发现和提出问题,它是解决问题的开端和前提,并能产生巨大的动力,激励和推动人们投入解决问题的活动之中。历史上许多重大发明和创造都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 能否发现和提出重大的有社会价值的问题,要取决于多种因素。第一,依赖于个体对活动的态度。人对活动的积极性越高,社会责任感越强,态度越认真,越易从许多司空见惯的现象中敏锐地捕捉到他人忽略的重大问题。第二,依赖于个体思维活动的积极性。思想懒汉和因循守旧的人难于发现问题,勤于思考善于钻研的人才能从细微平凡的事件中,发现关键性问题。第三,依赖于个体的求知欲和兴趣爱好。好奇心和求知欲强烈、兴趣爱好广泛的人,接触范围广泛,往往不满足于对事实的通常解释,力图探究现象中更深层的内部原因,总要求有更深奥、更新异的说明,经常产生各种"怪念头"和提出意想不到的问题。第四,取决于个体的知识经验。知识贫乏会使人对一切都感到新奇,并刺激人提出许多不了解的问题,但所提的问题大都流于肤浅和幼稚,没有科学价值。知识经验不足又限制和妨碍对复杂问题的发现和提出。只有在某方面具有渊博知识的人,才能够发现和提出深刻而有价值的问题。 (二) 明确问题 所谓明确问题就是分析问题,抓住关键,找出主要矛盾,确定问题的范围,明确解决问题方向的过程。一般来说,我们最初遇到的问题往往是混乱、笼统、不确定的,包括许多局部的和具体的方面,要顺利解决问题,就必须对问题所涉及的方方面面进行具体分析,以充分揭露矛盾,区分出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使问题症结具体化、明朗化。 明确问题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思维活动过程,能否明确问题,首先取决于个体是否全面系统地掌握感性材料。个体只有在全面掌握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进行充分地比较分析,才能迅速找出主要矛盾;否则,感性材料贫乏,思维活动不充分,主要矛盾把握不住,问题也不会明朗。其次,依赖于个体的已有经验。经验越丰富,越容易分析问题抓住主要矛盾,正确地对问题进行归类,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三) 提出假设 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解决问题的原则、途径和方法。但这些方案常常不是简单地能够立即找到和确定下来的,而是先以假设的形式产生和出现。假设是科学的侦察兵,是解决问题的必由之路。科学理论正是在假设的基础上,通过不断地实践发展和完善起来的。提出假设就是根据已有知识来推测问题成因或解决的可能途径。 假设的提出是从分析问题开始的。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人脑进行概略地推测、预想和推论,然后再有指向、有选择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和方案(假设)。提出假设就为解决问题搭起了从已知到未知的桥梁。假设的提出依赖于一定的条件。已有的知识经验,直观的感性材料,尝试性的实际操作,语言的表述和重复,创造性构想等都对其具有重要的

初中化学各单元知识思维导图

初中化学各单元知识思维导图 物质的俗称和主要成分: 生石灰Ca O;熟石灰、消石灰、石灰水的主要成分Ca(O H)2;石灰石、大理石 C a CO3;食盐的主要成分Na Cl ;纯碱、口碱Na2C O3;烧碱、火碱、苛性钠Na OH;胆矾、蓝矾Cu SO4.5H2O;碳酸钠晶体Na2C O3.10H2O;氨水NH3.H2O; 3、物质的俗称和主要成分: 生石灰Ca O;熟石灰、消石灰、石灰水的主要成分Ca(O H)2;石灰石、大理石 C a CO3;食盐的主要成分Na Cl ;纯碱、口碱Na2C O3;烧碱、火碱、苛性钠Na OH;胆矾、蓝矾Cu SO4.5H2O;碳酸钠晶体Na2C O3.10H2O;氨水NH3.H2O。 金属活动性 1、金属活动性顺序: K>Ca>N a>Mg>A l>Zn>F e>Sn>P b(H)Cu>Hg>Ag>P t>Au 2、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意义: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金属位置越靠前,金属在水溶液(酸溶液或盐溶液)中就越容易失电子而变成离子,它的活动性就越强。 3、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 (1)排在氢前的金属能置换出酸里的氢(元素)。 (2)排在前面的金属才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K、C a、N a除外)。 酸、碱、盐的溶解性 1、常见盐与碱的溶解性: 钾(盐)、钠(盐)、铵盐全都溶,硝酸盐遇水影无踪。 硫酸盐不溶硫酸钡,氯化物不溶氯化银。 碳酸盐只溶钾(盐)、钠(盐)、铵(盐)。 碱类物质溶解性:只有(氢氧化)钾、(氢氧化)钠、(氢氧化)钙、(氢氧化)钡溶。 2、八个常见的沉淀物: 氯化银、硫酸钡碳酸银、碳酸钡、碳酸钙、氢氧化镁、氢氧化铜、氢氧化铁 3、四微溶物: C a(O H)2(石灰水注明“澄清”的原因)、 C a SO4(实验室制二氧化碳时不用稀硫酸的原因) A g2S O4(鉴别S O42-和C l-时,不用硝酸银的原因)、 M g CO3(碳酸根离子不能用于在溶液中除去镁离子的原因) 4、三个不存在的物质:氢氧化银、碳酸铝、碳酸铁

化学选修四思维导图:2-3化学平衡

第二章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第三节化学平衡 【思维导图】 【微试题】 1.[2018·全国卷] 合成氨所需的氢气可用煤和水作原料经多步反应制得,其中的一步反应为:CO(g)+H2O(g)CO2(g)+H2(g) ΔH<0 反应达到平衡后,为提高CO的转化率,下列措施中正确的是( ) A.增加压强B.降低温度 C.增大CO的浓度 D.更换催化剂 【答案】B 2.向绝热恒容密闭容器中通入SO2和NO2,在一定条件下使反应SO2(g)+NO2(g)SO3(g)+NO(g)达到平衡,正反应速率随时间变化的示意图如下所示。由图可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反应在c点达到平衡状态 B.反应物浓度:a点小于b点 C.反应物的总能量低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D.△t1=△t2时,SO2的转化率:a~b段小于b~c段 【答案】D 3.(2018·安徽卷)一定条件下,通过下列反应可实现燃煤烟气中硫的回收:SO2(g)+2CO(g)2CO2(g)+S(l) ΔH<0 若反应在恒容的密闭容器中进行,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平衡前,随着反应的进行,容器内压强始终不变 B.平衡时,其他条件不变,分离出硫,正反应速率加快

C.平衡时,其他条件不变,升高温度可提高SO2的转化率 D.其他条件不变,使用不同催化剂,该反应的平衡常数不变 【答案】D 4.(2018山东理综)研究氮氧化物与悬浮在大气中海盐粒子的相互作用时,涉及如下反应: 2NO2(g)+NaCl(s)NaNO3(s)+ClNO(g) K1?H < 0 (I) 2NO(g)+Cl2(g)2ClNO(g) K2?H < 0 (II) (1)4NO2(g)+2NaCl(s)2NaNO3(s)+2NO(g)+Cl2(g)的平衡常数K= (用K1、K2表示)。 (2)为研究不同条件对反应(II)的影响,在恒温条件下,向2L恒容密闭容器中加入 NO和 Cl2,10min时反应(II)达到平衡。测得10min内(ClNO)=×10-3mol?L-1?min-1,则平衡后n(Cl2)= mol,NO的转化率а1= 。其它条件保持不变,反应(II)在恒压条件下进行,平衡时NO的转化率а2а1(填“>”“<”或“=”),平衡常数K2(填“增大”“减小”或“不变”。若要使K2减小,可采用的措施是。 【答案】(1) 2 1 2 K K (2)×10-2;75%;>;不变;升高温度 【解析】(1)方程式(I)×2 (II)即可得到:4NO2(g)+2NaCl(s)2NaNO3(s)+2NO(g)+Cl2(g),所以平衡常数K= 2 1 2 K K ; (2)ClNO的浓度变化△c(ClNO)=×10-2mol?L,所以ClNO的物质的量变化△n(ClNO)=,所以Cl2的物质的量变化率△n(Cl2)=,则平衡后n(Cl2)=;转化的n(NO)=,则NO的转化率а1==75%;其他条件保持不变,反应(II)在恒压条件下进行,则反应(II)的压强大于反应(I)的压强,则平衡有利于向正方向移动,所以平衡时NO的转化率а2>а1;因为温度不变,所以化学平衡常数不变;因为反应(II)的?H < 0,为放热反应,所以要减小化学平衡常数,就要使平衡向逆方向移动,可以采取加热的方法;

第三节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第三节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一、什么是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是指人们在活动中面临新情境与新课题,又没有现成的有效对策时,所引起的一种积极寻求问题答案的心理活动过程。思维产生于问题。“问题是接生婆,他能帮助新思想诞生”(苏格拉底语)。只有我们意识到问题的存在,产生了解决问题的主观愿望,靠旧的方法手段不能奏效时,人们才能进入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解决问题的活动是十分复杂的,它不但包括了整个认识活动,而且也渗透了许多非智力因素的作用,但思维活动是解决问题的核心成分。 二、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解决问题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思维活动过程,在阶段的划分上,存在着许多不同的观点,目前我国心理学界比较倾向于划分为如下四个阶段: (一) 发现问题 问题就是矛盾,矛盾具有普遍性。在人类社会的各个实践领域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矛盾和问题。不断地解决这些问题,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社会需要转化为个人的思维任务,即是发现和提出问题,它是解决问题的开端和前提,并能产生巨大的动力,激励和推动人们投入解决问题的活动之中。历史上许多重大发明和创造都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 能否发现和提出重大的有社会价值的问题,要取决于多种因素。第一,依赖于个体对活动的态度。人对活动的积极性越高,社会责任感越强,态度越认真,越易从许多司空见惯的现象中敏锐地捕捉到他人忽略的重大问题。第二,依赖于个体思维活动的积极性。思想懒汉和因循守旧的人难于发现问题,勤于思考善于钻研的人才能从细微平凡的事件中,发现关键性问题。第三,依赖于个体的求知欲和兴趣爱好。好奇心和求知欲强烈、兴趣爱好广泛的人,接触范围广泛,往往不满足于对事实的通常解释,力图探究现象中更深层的内部原因,总要求有更深奥、更新异的说明,经常产生各种“怪念头”和提出意想不到的问题。第四,取决于个体的知识经验。知识贫乏会使人对一切都感到新奇,并刺激人提出许多不了解的问题,但所提的问题大都流于肤浅和幼稚,没有科学价值。知识经验不足又限制和妨碍对复杂问题的发现和提出。只有在某方面具有渊博知识的人,才能够发现和提出深刻而有价值的问题。 (二) 明确问题 所谓明确问题就是分析问题,抓住关键,找出主要矛盾,确定问题的范围,明确解决问题方向的过程。一般来说,我们最初遇到的问题往往是混乱、笼统、不确定的,包括许多局部的和具体的方面,要顺利解决问题,就必须对问题所涉及的方方面面进行具体分析,以充分揭露矛盾,区分出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使问题症结具体化、明朗化。 明确问题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思维活动过程,能否明确问题,首先取决于个体是否全面系统地掌握感性材料。个体只有在全面掌握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进行充分地比较分析,才能迅速找出主要矛盾;否则,感性材料贫乏,思维活动不充分,主要矛盾把握不住,问题也不会明朗。其次,依赖于个体的已有经验。经验越丰富,越容易分析问题抓住主要矛盾,正确地对问题进行归类,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三) 提出假设 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解决问题的原则、途径和方法。但这些方案常常不是简单地能够立即找到和确定下来的,而是先以假设的形式产生和出现。假设是科学的侦察兵,是解决问题的必由之路。科学理论正是在假设的基础上,通过不断地实践发展和完善起来的。提出假设就是根据已有知识来推测问题成因或解决的可能途径。 假设的提出是从分析问题开始的。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人脑进行概略地推测、预想和推论,然后再有指向、有选择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和方案(假设)。提出假设就为解决问

分析问题的7种思维方法

史上最全|分析问题的7种思维方法(职场人必备)2018-07-25 21:00 不管是在职场中还是生活里,我们都会遇到很多问题,如果没有清 晰全面的思维方式,问题面前,势必难上加难。今天,给大家带来 一些经典好用的思维方式,其中如思维导图、金字塔原理等都是小 培个人力荐的哦~也希望朋友们学起来,用起来,遇到问题时候快 速分析,解决掉它们! 以下信息均整合于网络各处,小培仅做汇编分享。来源:@培训人 社区转载请予以说明 6顶思考帽法 白色思考帽、绿色思考帽、黄色思考帽、黑色思考帽、红色思考帽、蓝色思考帽。英国学者爱德华·德·博诺(Edward de Bono)博士开发。 “6顶思考帽”提供了“平行思维”的工具,避免将时间浪费在互相争执上。强调的是“能够成为什么”,而非“本身是什么”,是寻求一条向前发展的路,而不是争论谁对谁错。 在工作中运用6顶思考帽,将会使混乱的思考变得更清晰,使团体中无意义的争论变成集思广益的创造,使每个人变得富有创造性。但人不能同时戴2顶帽子,所以采用这种方法可以让你好几种情绪中进行平行思考。

人的思维是通过提问来引导的,一个人是积极还是消极,取决于他给自己提的问题。同样的下雨天,消极的人在统计因为下雨,给自己带来的损失,积极的人在问自己下雨我可以做哪些有意义的事情。 SWOT分析法 四个英文单词的缩写,Strengths Weaknesses Opportunities Threats。 最早由美国旧金山大学管理学教授提出,由哈佛大学商学院的安德鲁斯教授1971年在《公司战略概念》中最终确立。

用来确定企业自身的竞争优势、竞争劣势、机会和威胁,从而将公司的战略与公司内部资源、外部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的一种科学的分析方法。对于优势和弱势是内部环境的分析,机会和威胁是对于外部环境的分析。 这个模型可以用于多种方面,任何和商品,贸易,竞争有关系的都适用,而人也是一种商品。在工作中,这个模型同样可以帮助你理清现状,分析问题。 麦肯锡7步分析法 来源:麦肯锡公司 善于解决问题的能力通常是缜密而系统化思维的产物,任何一个有才之士都能获得这种能力。有序的思维工作方式并不会扼杀灵感及创造力,反而会助长灵感及创造力的产生。咨询公司解决问题的方法,不仅对于解决企业问题非常有效,对于解决任何需要深入思考的复杂问题都值得借鉴。

初中化学常见的酸和碱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

《常见的酸和碱》单元设计 适用年 九年级 级 所需时 6课时 间 主题单元学习概述 本单元是九年级化学的重点内容,在学习了有关单质、化学用语和物质结构的基础上,对化合物知识的进一步研究,本单元中除了学习有关酸和碱的知识外,对学过的化学基本概念,化学基本原理进行了总结,对以后学习做好知识上的准备。 重点:酸、碱的性质及中和反应。 难点:根据化学方程式的有关计算。 单元学习目标: 1、了解酸和碱的性质,理解物质的酸碱性及中和反应的实质;学会测定溶液酸碱性的方法。 2、初步学会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认识定量研究对于化学科学发展的重要作用。 3、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提高科学探究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了解酸和碱对生命活动的重要意义,进一步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学法建议:

1、学会由特殊到一般的归纳学习法,根据常见酸和碱的性质可以归纳出一般酸碱具有的性质。 2、注意社会问题与学科知识的整合,从熟悉的生活现象入手,从化学的视角认识社会生活中的问题。 3、注重形成基本概念及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揭示中和反应的实质 4、要重视科学探究方法的运用,在活动与探究中掌握化学知识,运用科学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主题单元规划思维导图(说明:将主题单元规划的思维导图导出为jpeg文件后,粘贴在这里;如果提交到平台,则需要使用图片导入的功能,具体操作见《2013学员教师远程研修手册》。) 主题单元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酸和碱的性质, 2、理解物质的酸碱性及中和反应的实质; 3、学会测定溶液酸碱性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提高科学探究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酸和碱对生命活动的重要意义,进一步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对应课标(说明:学科课程标准对本单元学习的要求) 1、了解酸和碱的性质, 2、理解物质的酸碱性及中和反应的实质; 3、学会测定溶液酸碱性的方法。 主题单元问题设计1、酸和碱有哪些主要的性质? 2、怎样理解物质的酸碱性及中和反应的实质? 3、如何测定溶液酸碱性? 专题划分专题一:(1 课时) 专题二:(1 课时) 专题三:(4 课时) ....... 其中,专题(或专题一中的活动作为研究性学习) 专题一溶液的酸碱性所需课 时 1课时

问题解决的系统性思维

问题解决的系统性思维 NO 1. PDCA方法 1.1 P(Plan)——计划,【目标的确定以及工作计划的制定】; 1.2 D(DO)——执行,【执行就是具体实施,实现计划中的内容】;1.3 C(Check)——检查,【总结执行计划的结果,分清对错,明确效果,找出问题】;1.4 A(Act)——处理,【对总结检查的结果进行处理,成功的经验加以肯定,并予以标准化,或制定作业指导书,便于以后工作时遵循;对于失败的教训也要总结,以免重现。对于没有解决的问题,应提给下一个PDCA循环中去解决】。 NO 2. P(Plan)——陈述问题 2.1 问题描述5W1H 1. what 指的是什么事、什么问题、问题的表现; 2. when 什么时候,什么时候发现的,什么时候有问题; 3. where 指的是在哪,在哪发生的问题,在哪发现的问题等,具体到某个地点; 4. who 指的是谁,什么人,谁发现的,谁造成的,是否是人为原因等; 5. which 指的是问题发生的频率,规律等;

6. how 指的是问题造成的影响是什么。 2.2 定义问题异常问题:应该做到而没有做到,或不应该发生而发生了的。表示现状比标准 要差,实力没有发挥出来。改善问题:希望做到,而目前没有做到。表示现状与目标的差距,希望提升实力。2.3 确立目标 NO 3. P(Plan)——原因分析 3.1 问题分析5—Why

通过5-Why分析方法的目的是为了找到问题的根本原因,系统的方法并不急于立即解决问题,而是立足于揭示问题根源,找出长期的对策。3.2 5-Why分析的三条路径 1. 明确的问题——为什么会发生这个问题?——【人、机、料】; 2. 未发现的问题——为什么这个问题会漏到客户手上?——【方法】; 3. 体系失效——为什么体系允许这个问题发生?——【环境】。 NO 4. P(Plan)——制定目标计划 4.1 制定计划—5W3H 1. Why:为何----为什么要做?为什么要如此做(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做这项工作的原因 或理由);2. What:何事----什么事?做什么?准备什么?预防什么(即明确工作的内容和 要达成的目标);3. Where:何处----在何处着手进行最好?在哪里做?(工作发生的地点); 4. When:何时----什么时候开始?什么时候完成?(时间); 5. Who:何人----谁去做?谁负责?谁来完成?(明确职责); 6. How:如何----如何做?如何提高效率?如何实施?方法怎样?(用什么方法进行); 7. How much:何价----成本如何?达到怎样的效果(做到什么程度)?数量如何?质量水平如何?费用产出如何; 8. How feel:感觉—结果预测如何?开发者、使用者、领导最终的结果是否满意;——解决计划编制的结构问题、方向问题、执行力 问题。 NO 5. D(DO)——执行实施

浅谈思维导图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思维导图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南京竹山中学陶爱玲 【摘要】 针对当前初中化学教学中存在的弊端,结合教学实际,将思维导图引入初中化学教学中,使之成为一种教与学的策略,不仅能提供有效的思考框架,而且能记录和引导思维过程,还可以通过图形和色彩激发学生更多的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有利于优化学生的学习方法,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关键词】:思维导图化学教学 一.问题的提出 素质教育,实质是强调学生应是学习的主体,而不是知识的容器,在知识大爆炸的如今,素质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希望学生能掌握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从而能更为有效地进行学习。“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作为一线教师,笔者一直以此为训,努力探求学生学习的最佳方法和途径,以期最佳的学习效果和能力培养。 在初中化学教学实践中,经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老师上课时学生都能听懂,对着例题练习都会做。但到考试或实际应用化学知识解决问题时却觉得无从着手。学生经常感叹化学“一听能懂,一看可会,一做出错”;而许多教师则感叹,为什么我讲得越来越多,而学生掌

握的越来越少呢?为什么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教呢?……所有这些都暴露出以知识为中心的传统课堂教学的严重弊端。我们传统的注重知识传授的课堂教学方式,从根本上讲,它忽视了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其表现就是“满堂灌”、“填鸭式”,使大批学生成为被动接受的“知识容器”,严重扼杀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精神。学生不能较好地辨别和建构概念与命题框架,只是死记硬背大量的事实与公式。这样,知识的存储就处于零星状态,没有形成知识的网络。并且学习过程中只重视模仿性地做题,而对化学中的概念、规律缺乏深入的理解,对化学问题的分析缺乏正确的方法,所以在知识提取时表现出较大的难度。 众所周知,当今时代是信息爆炸的时代,仅靠课堂所传授的那点知识是远远不能满足学生需要的。因此,课堂教学要与时俱进,就不仅要“授之与鱼”,而且更要“授之与渔”。也就是要将以知识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转变为以能力中心的课堂教学,从而使学生自己学会学习,而思维导图就可以实现这一目标。 本文正是在此前提下,针对传统初中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就指导学生如何应用思维导图进行课前预习、课堂笔记、课后复习教学开展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二、思维导图的制作与教学优势 1.思维导图简介

思维过程及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思维过程及解决问题的 思维过程 文件编码(GHTU-UITID-GGBKT-POIU-WUUI-8968)

思维包括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判断和推理等基本过程。分析是将事物的组成部分和个别特征通过神经活动区分开来;而综合则是将事物的各个成份和个别特征联系起来,结合成为一个整体;比较是将几种有关事物加以对照,确定他们之间相同和不 概括是事物的某类共同特征在脑中的结合。对客观事物的观察,通过分布、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借助于词的作用,就可以形成概念;反映事物关系的、概念之间的联系称为判断。把两个判断联系起来,从而获得一个新判断的过程,称为推理。通过推理,获得事物的现象和本质、原因和结果之间内在联系的过程称为理解。 由上述可见,思维是一个复杂的、高级的认识过程,反映了事物的相互联系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并且具有间接认识和概括认识的特性。 第四节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一、解决问题的四个阶段 一般说来,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认识问题和明确地提出问题。 思维是从解决问题开始的。问题就是矛盾,矛盾到处都有,时时都有。找出问题的过程也就是发现矛盾的过程。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找出问题的本质,抓住问题的核心。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为后者仅仅是方法和实验的过程,而提出问题则要找到问题的关键、要害。”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起点,而且也是解决问题过程的一种动力。 发现问题和明确地提出问题依赖于以下三个条件:

1.依赖于主体的活动积极性。一般而言,主体活动量越大,接触面越广,越能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发掘平常人所不注意的问题总是属于从事研究、经常向未知世界探索的研究者。 2·依赖于主体的求知欲。求知欲在发现问题和明确的提出问题中起着重要作用,它是人追求某种现象或弄清某个问题的内部原因。求知欲高的人能在别人不发现问题的地方,在已有公认解释的事实中提出问题,他们不满足于对事实的通常解释。他们对待一切总是打破沙锅问到底,非把问题弄个水落石出不可。 3.依赖于主体的知识水平。发现问题和明确的提出问题也和人的知识经验联系着。一个人知识不足,对于事物都感到新奇,都要问个究竟,会促使他提出许多问题。幼儿期(4~5岁左右)有人称之为“发问期”,处在这个时期的儿童特别好问。他们有时候向大人提出“天上有人吗?”“月亮为什么跟人跑?”“水开后为什么会冒烟?”等一系列的问题,但儿童的问题都为成人的经验所解决。知识缺乏不容易提出复杂的问题,不会抓住问题的主要矛盾,也就不能提出深刻的问题。所以,钻得愈深,了解得愈多,提出的问题就愈多、愈重要、愈深刻。屈原是很有才华的人,他在“天问”中一口气提出了172个问题,包括天文、地理、人类等各个方面,发人深思。 富于解决问题的人总是具有慎思审问的能力。善于发现问题和明确地提出问题,乃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 第二阶段,分析所提出问题的特点与条件。 这个阶段的主要特点是搜集与问题有关的材料,没有大量的信息,解决问题是不可能的。比如马克思创作《资本论》,他研读了1,500本以上的各种着作。

初中化学思维导图细节

初中化学思维导图细节 一.物质与氧气的反应: (1)单质与氧气的反应: 1. 镁在空气中燃烧:2Mg + O2 点燃2MgO 2. 铁在氧气中燃烧:3Fe + 2O2 点燃Fe3O4 3. 铜在空气中受热:2Cu + O2 加热2CuO 4. 铝在空气中燃烧:4Al + 3O2 点燃2Al2O3 5. 氢气中空气中燃烧:2H2 + O2 点燃2H2O 6. 红磷在空气中燃烧:4P + 5O2 点燃2P2O5 7. 硫粉在空气中燃烧:S + O2 点燃SO2 8. 碳在氧气中充分燃烧:C + O2 点燃CO2 9. 碳在氧气中不充分燃烧:2C + O2 点燃2CO (2)化合物与氧气的反应: 10. 一氧化碳在氧气中燃烧:2CO + O2 点燃2CO2 11. 甲烷在空气中燃烧:CH4 + 2O2 点燃CO2 + 2H2O 12. 酒精在空气中燃烧:C2H5OH + 3O2 点燃2CO2 + 3H2O 二.几个分解反应: 13. 水在直流电的作用下分解:2H2O 通电2H2↑+ O2 ↑ 14. 加热碱式碳酸铜:Cu2(OH)2CO3 加热2C uO + H2O + CO2↑ 15. 加热氯酸钾(有少量的二氧化锰):2KClO3 ==== 2KCl + 3O2 ↑ 16. 加热高锰酸钾:2KMnO4 加热K2MnO4 + MnO2 + O2↑ 17. 碳酸不稳定而分解:H2CO3 === H2O + CO2↑ 18. 高温煅烧石灰石:CaCO3 高温CaO + CO2↑ 三.几个氧化还原反应: 19. 氢气还原氧化铜:H2 + CuO 加热Cu + H2O 20. 木炭还原氧化铜:C+ 2CuO 高温2Cu + CO2↑ 21. 焦炭还原氧化铁:3C+ 2Fe2O3 高温4Fe + 3CO2↑ 22. 焦炭还原四氧化三铁:2C+ Fe3O4 高温3Fe + 2CO2↑ 23.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CO+ CuO 加热Cu + CO2 24.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3CO+ Fe2O3 高温2Fe + 3CO2 25. 一氧化碳还原四氧化三铁:4CO+ Fe3O4 高温3Fe + 4CO2 四.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的相互关系 (1)金属单质+ 酸-------- 盐+ 氢气(置换反应) 26. 锌和稀硫酸Zn + H2SO4 = ZnSO4 + H2↑ 27. 铁和稀硫酸Fe + H2SO4 = FeSO4 + H2↑ 28. 镁和稀硫酸Mg + H2SO4 = MgSO4 + H2↑ 29. 铝和稀硫酸2Al +3H2SO4 = Al2(SO4)3 +3H2↑ 30. 锌和稀盐酸Zn + 2HCl === ZnCl2 + H2↑ 31. 铁和稀盐酸Fe + 2HCl === FeCl2 + H2↑ 32. 镁和稀盐酸Mg+ 2HCl === MgCl2 + H2↑ 33. 铝和稀盐酸2Al + 6HCl == 2AlCl3 + 3H2↑ (2)金属单质+ 盐(溶液)------- 另一种金属+ 另一种盐

中学化学惰性气体化学平衡思维教学方法的研究

中学化学惰性气体化学平衡思维教学方法的研究 摘要:中学化学教学一般根据化学平衡移动的经验规律来判断惰性气体对化学平衡的影响,但该过程中极易出现思维混乱,为了使判断过程更加简单明了、具有较强的说服力,本文以平衡常数为基础通过推理计算证实了惰性气体影响化学平衡状态的经验规律,并探究了理科思维教学方法和解题技巧。 关键词:惰性气体;化学平衡;平衡常数 惰性气体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在目前的教学中,学生只能从经验层次分析,解决具体问题时往往因思维混乱,不知所措。那么如何依据平衡常数借助于数学运算、逻辑推理判断惰性气体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理科学习思维,下面将结合化学平衡移动的经验规律以平衡常数为基础对各种情况下惰性气体对化学平衡的影响进行详细的分析。 一、充入惰性气体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对于恒温恒容下向平衡体系充入惰性气体,由于总体积没有改变,原有各物质物质的量没有改变,故其浓度也无变化,化学平衡不移动;对于恒温恒压下向平衡体系充入惰性气体,气体压强不变但气体总物?|的量增大,导致反应体系的总体积增大,平衡向气体体积增大的方向移动。值得注意

的是,此处并不同于增大反应体系的体积,气体压强减小,平衡向气体体积增大的方向移动。很多学生在此误用经验规律“增大反应体系的体积,气体压强减小,平衡向气体体积增大的方向移动”,并没有注意到这中间压强是否真的发生了变化。虽然最终判断结果都是一样的,但明显事实并非如此。此外在使用勒夏特列原理判断惰性气体对化学平衡影响过程中,尤其是对于恒温恒容的情况,它表现出了一定的局限性。尽管老师一般都能通过各种方法运用经验规律将这个过程予以解释,但其繁杂的思维部分学生似懂非懂,疑虑重重。 二、平衡常数与充入惰性气体时平衡移动的关系 平衡常数是化学反应在平衡状态下的一个特征常数,运用平衡常数判断平衡状态,通过数据计算验证经验规律,表现出了较强的严密性和逻辑性,十分有助于学生理科学习思维的养成。 三、非理想气体的化学平衡 上述讨论只是针对理想气体而言,对于非理想气体,在低温、高压的情况下,气体分子之间的距离缩小,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分子自身的体积就不能忽略不计。此时描述有气体参与的化学反应的平衡状态,就需要引入另一个概念――逸度,它是对非理想气体压强的一个校正,在此本文不做过多叙述。因此在向平衡体系中充入惰性气体的过程

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包括哪些阶段

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包括哪些阶段 第一阶段,认识问题和明确地提出问题。 第二阶段,分析所提出问题的特点与条件。 第三阶段,提出假设,考虑解答方法。 第四阶段,检验假设。 皮格马利翁是希腊神话中的塞浦路斯国王,善雕刻。他不喜欢塞浦路斯的凡间女子,决定永不结婚。他用神奇的技艺雕刻了一座美丽的象牙少女像,在夜以继日的工作中,皮格马利翁把全部的精力、全部的热情、全部的爱恋都赋予了这座雕像。他像对待自己的妻子那样抚爱她,装扮她,为她起名加拉泰亚,并向神乞求让她成为自己的妻子。爱神阿芙洛狄忒被他打动,赐予雕像生命,并让他们结为夫妻。“皮格马利翁效应”成为一个人只要对艺术对象有着执着的追求精神,便会发生艺术感应的代名词。 词源 皮格马利翁心理学 后来被用在教育心理学上,也称“期待效应”、“罗森塔尔效应”,比喻教师对学生的期待不同,对他们施加的方法不同,学生受到的影响也不一样。 对心理学领域的影响:皮格马利翁效应(Pygmalion Effect):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RobertRosenthal)和雅格布森提出。他们在原神话的基础上,进行了一项有趣的研究。他们先找到了一个学校,然后从校方手中得到了一份全体学生的名单。在经过抽样后,他们向学校提供了一些学生名单,并告诉校方,他们通过一项测试发现,这些学生有很高的天赋,只不过尚未在学习中表现出来。其实,这是从学生的名单中随意抽取出来的几个人。有趣的是,在学年末的测试中,这些学生的学习成绩的确比其他学生高出很多。研究者认为,这就是由于教师期望的影响。由于教师认为这个学生是天才,因而寄予他更大的期望,在上课时给予他更多的关注,通过各种方式向他传达“你很优秀”的信息,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注,因而产生一种激励作用,学习时加倍努力,因而取得了好成绩。这种现象说明教师的期待不同,对儿童施加影响的方法也不同,儿童受到的影响也不同。借用希腊神话中出现的主人公的名字,罗森塔尔把它命名为皮格马利翁效应。亦称“罗森塔尔效应(Robert Rosenthal Effect)”或“期待效应”。:“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 皮格马利翁解释 皮格马利翁效应是说人心中怎么想、怎么相信就会如此成就。你期望什么,你就会得到什么,你得到的不是你想要的,而是你期待的。只要充满自信的期待,只要真的相信事情会顺利进行,事情一定会顺利进行,相反的说,如果你相信事情不断地受到阻力,这些阻力

初中化学各单元考纲要求和思维导图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思维导图 考纲要求: 1、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认识) 2、化学反应的本质(认识) 3、能进行药品的取用、简单仪器的使用和连接、加热等基本的实验操作(独立操作) 4、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实验需要选择实验药品和仪器,并能安全操作(独立操作) 5、初步形成正确、合理地使用化学品的意识(内化)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思维导图 考纲要求: 1、空气的主要成分(知道) 2、空气对人类生活的重要作用(认识) 3、氧气能跟许多物质发生氧化反应(知道) 4、结合实例说明氧气的主要性质和用途(理解) 5、氧气的实验室制取方法(模仿操作) 6、自然界中的氧循环(认识) 7、催化剂对化学反应的重要作用(知道) 8、常见的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认识) 9、利用常见的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化学现象(理解)

10、典型的大气、水、土壤污染物的来源及危害(认识) 11、化学在环境监测与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作用(认识) 12、初步形成“在一定条件下物质可以转化”的观点(内化)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思维导图 考纲要求: 1、物质的微粒性(认识) 2、分子、原子、离子等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知道) 3、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理解) 4、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知道) 5、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同一元素的原子和离子可以互相转化(知道) 6、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认识) 7、氢、碳、氧、氮等与人类关系密切的常见元素(认识) 8、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理解) 9、元素的简单分类(知道) 10、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的元素(知道) 11、形成“化学变化过程中元素不变”的观念(内化) 第四单元自然界的水 思维导图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