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北京市山区发展规划

北京市山区发展规划

北京市山区发展规划
北京市山区发展规划

北京市山区发展规划

前言

新修编的《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提出的“两轴两带多中心”的建设构想,明确了山区是首都生态带的功能定位。鉴于山区的绿色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供给功能日渐突出,对首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作用日益重要,北京市政府首次下达了编制《北京市“十一五”时期山区发展规划》的任务。

山区是北京市解决“三农”问题的重点,也是北京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的难点,《北京市“十一五”时期山区发展规划》担负着强化山区生态功能,加快山区建设与发展,促进山区农民增收的重要任务。专门针对山区编制五年发展规划,对于促进山区生态、经济和社会发展,缩小山区与平原、城区差距,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北京市“十一五”时期山区发展规划》以《北京市社会经济发展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新修编的《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和《关于实施富民养山工程加快山区发展的意见》为依据,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按照首都发展新阶段的要求,从城市发展认识山区,以科学手段涵养山区,用城乡统筹建设山区,促进山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本规划的范围包括房山区、门头沟区、昌平区、平谷区、怀柔区、密云县和延庆县七个山区县的83个山区和半山区乡镇,面积为1.04万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62%。共有1669个村委会、61.8万户、161.8万人,占全市人口总数的14%。本规划期限为2006-2010年。

一、“十一五”时期北京山区发展的背景

山区是北京市的希望与未来。“十五”期间,市委、市政府按照党的十六大和市委九次全会的要求,围绕统筹城乡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中心任务,采取了一系列加快山区发展的措施,使山区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农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

(一)发展基础

山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十五”以来,山区经济一直保持着快速增长态势。2004年,山区乡镇增加值达到216.4亿元,比2000年增长了92.4%,年均递增17.8%,比全市农村年均增长率高2.5百分点;2005年实现财政收入27.2亿元,比2000年增长了1.8倍。

产业结构调整效果显著。山区逐步形成了特色林果业、绿色养殖业和休闲旅游业三大主导产业。2005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74.3亿元,其中养殖业产值40.7亿元,林业产值7亿元,分别比2000年增长了2.3倍和5倍。旅游业发展呈现出强劲势头,年接待游客2428.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4.4亿元,比2000年增长了4.9倍。

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2004年底山区县通过实施广播电视自然村“村村通”工程,使665个自然村10余万人看上了5套以上的电视节目。通过实施教育组网工程,使最边远的山区实现了远程教学。移动网络已基本覆盖了边远山区的中心镇、重点道路和旅游景点。郊区公路提级改造及治理工程全面启动,实施总长度达到7700公里;行政村“村村通”柏油路工程已全面完成。实施了水利富民和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大力发展集雨节灌,突出流域网络化配置水资源,使山区生产、生活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中心镇的道路、电网、上下水、供气供暖、垃圾处理、通讯广播网络等设施逐步完善,通过引导农村人口向小城镇集中,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生态环境建设力度加大。自2000年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和退耕还林工程以来,山区累计完成退耕还林3.67万公顷,配套荒山造林3.33万公顷,人工造林0.79万公顷,封山育林11.24万公顷,飞播造林6.44万公顷,爆破造林867公顷。2005年底,山区森林覆盖率达到46.6%,林木绿化率达到67.9%。全市已累计治理水土流失3493平方公里,7个山区区县均

成为“全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示范县”。

农民收入大幅度增加。“十五”以来,山区乡镇农民收入保持了高速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由“九五”末期的3954元增长到2005年的6867元,年均增长12.3%,比全市农民增幅高1.8个百分点,全面消除了人均纯收入2500元以下的低收入村。

社会事业发展迅速。通过全面推进山区乡镇中小学建设,改善了山区学校教学条件,稳定了山区的教师队伍;通过建设标准化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改善了农民的就医条件;通过实施科技致富示范工程和推广先进技术,提高了农民的生产技术水平;通过农村远程教育信息服务工程,提高了农民的科技水平和就业能力;通过加大对山区文化事业的投入,丰富了山区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北京山区建设虽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与全市相比较,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山区在生态、经济、社会和基础设施方面差距明显,仍然存在突出问题。一是山区生态环境还比较脆弱,没有完全处理好发展生产与保护环境的关系;二是山区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农民收入水平低。山区产业发展与山区资源优势没有很好结合,产业质量还比较低,农民收入水平仍相对较低;三是山区基础设施条件差,投入不足,落后于北京郊区平原地区,影响了山区产业发展和农民出行;四是山区社会事业发展缓慢。山区城镇化水平还比较低,山村环境卫生较差,农民培训体系还比较弱。此外,山区与城市统筹发展的理念还没有得到全面落实,影响了全市的城市化进程。

解决这些问题,山区生态建设的力度尚需进一步加大,生态建设的标准尚需进一步提高,发展生产与保护环境的协调尚需进一步加强;产业发展与山区资源优势尚需进一步结合,经济效益尚需进一步提升,农民收入增速尚需进一步加快;基础设施投入尚需进一步增加,山区产业发展和农民出行的条件尚需进一步改善,山村环境卫生状况尚需进一步改进;山区城镇化水平尚需进一步加速,农民培训体系尚需进一步健全,山区与城市统筹发展的理念尚需进一步落实。

(二)发展机遇

“统筹城乡发展”为山区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解决“三农”问题成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五个统筹”成为各级政府工作的指导方针。山区是北京市解决“三农”问题的重点,也是北京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的难点,北京市为此出台的“富民养山”工程等有效措施,将会有效地推动山区的发展。

奥运会的举办为山区发展带来了机遇。北京提出的“绿色奥运、人文奥运、科技奥运”的理念,将会使山区的生态环境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改善,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

《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为山区发展明确了功能定位。《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把强化山区生态功能放在首位,将会有效地改善山区建设首都绿色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区的条件。市委市政府正式发布的《关于区县功能定位及评价指标的指导意见》,将引领各山区区县更好地细化和落实功能定位,指导山区生态环境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同时,政府还出台了“富民养山”、“流域综合治理”等一系列促进山区发展的倾斜政策,有力地促进了山区的可持续发展,增强了山区的生态服务功能,更好地发挥其生态涵养区的功能。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提出为山区发展确定了目标和方向。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推进。山区是北京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山区建设不仅要通过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大幅度增收来改变落后面貌,与郊区同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而且,山区作为首都的生态功能区,也要通过为首都提供更好的生态服务,推动全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北京市经济实力的增强为山区发展提供了保障。2005年,北京市GDP达到6814.5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实现911.2亿元。北京市经济实力的提高,为辐射带动和扶持山区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强山区生态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

山区加快自身发展的愿望不断提高。山区各级干部群众面对首都经济快速发展的大好局面以及城乡之间交流的不断加强,求变化、求发展的欲望与要求逐步增强。同时,城乡居民对生态环境重要性的认识逐步提高,并且开始将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联系起来。

多年来的山区建设工作为今后的发展打下了基础。市委市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山区工作,建立了长期有效的山区建设工作机制,各级政府加强领导,全社会积极参与北京山区建设,山区的经济规模快速增大、产业结构不断改善,农民的积累能力普遍提高。

(三)发展趋势

生态服务功能将备受关注,生态建设将进一步加强。山区的生态功能定位和“绿色奥运”理念的传播,将使山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的步伐继续加快,生态功能进一步增强。山区在不断增强为首都提供生态服务的同时,生态建设与山区经济发展、社会事业发展将进一步协调。

绿色产业的打造将促进山区经济的发展。围绕山区资源优势发展绿色产业,将成为山区产业发展的主导方向,特色种植、绿色养殖以及生态旅游、环境友好型工业的发展将有力地促进山区经济的发展。这种产业升级对科技、人才、管理、营销等方面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山区基础设施将不断完善。山区的基础设施将得到较快发展,特别是交通、水利、电力、通讯、环境保护等基础设施将得到很大改善,城镇化水平将进一步提高。山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将会引发更大的社会需求。

城乡将更加和谐,农民收入将会有很大提高。北京市各部门深化改革,统筹城乡发展的力度不断加大,将促进城乡发展更加和谐,山区农民收入将有很大程度的提高。但山区基础薄弱,发展相对落后的状况在短期内不可能得到根本改变。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十一五”时期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历史地位。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山区必须紧紧抓住机遇,应对各种挑战,认真解决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和谐,全面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

二、“十一五”时期山区发展的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富民养山为主题,以构建和谐社会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目标,坚持从首都发展认识山区,以科学手段涵养山区,用城乡统筹建设山区。加大山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力度,加强山区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山区城镇化,促进山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发展原则

生态优先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根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对山区的生态功能定位,要把强化山区生态功能放在首要位置,以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为中心,使山区成为首都的绿色生态屏障、水源涵养区和休闲度假地。加强山区科学综合开发,以治理促保护,以保护促开发,实现山区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的可持续维护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原则。坚持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相结合,妥善处理好山区在生态、经济、社会和基础设施方面的关系。大力发展山区教育、科技、卫生、文化、社会保障等各项事业,推动山区社会全面进步。

以城带乡的原则。强化城乡统筹意识,坚持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形成城

市对农村发展的带动机制,优化山区和城市资源配置,推进城乡功能布局和产业发展一体化,加快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积极引导科教人才进入山区,充分发挥城区的科教、人才、信息等资源优势对山区发展的拉动作用。积极运用社会化手段,建立公众参与机制,组织和动员社会各界支持山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富民惠民的原则。农民是山区建设的主体,要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加快山区发展的中心任务,在富民的基础上实现保水和养山。坚持因地制宜,加大山区优势资源开发,大力发展符合山区特色的区域经济。要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和社会各阶层的积极性,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有效整合山区资源和各类要素,提高山区农民组织化程度,促进山区产业向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建立促进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维护山区农民的根本利益。

市场机制与政府手段相结合的原则。树立和运用市场经济的新理念,引导各种生产要素投向山区建设。加大政府对山区的投入力度,改善基础设施,发展公共事业,推动山区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形成城乡之间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共同繁荣、良性互动的新局面。

(三)发展目标

山区发展的总体目标:生态环境良好、基础设施完备、绿色产业兴旺、社会事业发达、山川景色秀美、人民生活安康。

生态目标:以建设首都山区绿色生态屏障为契机,以“绿山、治沟,改土、保水,改厕、治污”为重点,提高山区环境质量,达到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目标。

经济目标: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山区经济工作全局,继续推动“221”行动计划,以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为主导,突出山区特色产业,使山区主导产业达到“规模适度、结构合理、效益显著、农民增收”的经济发展目标。

社会目标:以推动山区经济社会全面进步为目标,加快改善山区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大力发展山区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推进新型医疗合作制度;完善养老保险制度,提高农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推动社会保障制度的进一步发展。

2010年山区建设要实现的具体目标是:

1.通过培育山区特色产业和开展非农就业服务工作,山区农民人均纯收入每年增长10%以上。

2.规划的宜林荒山、荒地基本实现绿化,山区林木绿化率达到71%,森林覆盖率达到48%。

3.山区水源地得到有效保护,水源地内80%的流域基本得到保护和治理。

4.山区农民饮水困难和饮水安全问题基本得到有效解决。

5.2008年前,完成山区强泥石流易发区、采空区2.8万人的搬迁任务。

6.2006年底前,完成山区自然村广播电视信号覆盖工作,实现“村村通”、“户户通”。

7.提高公路等级标准,加强通往风景名胜区公路建设和改造;启动新的自然村通油路和村内街坊路硬化工程计划。

8.加快山区电信工程建设,山区旅游景区、民俗村和中心村等地区实现移动通信网络覆盖。

(四)主要任务

结合北京山区的实际情况,确立其在“十一五”期间的主要任务如下:

生态方面:山区是生态涵养发展区、水源保护地、市民休闲地,是维持北京良好环境的重要生态屏障,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时期,山区要在坚持生态保育、生态修复与生态建设并重的原则下重点保护。在深山区,对生态资源进行科学有效保护,防止自然灾害和人为破坏;在浅山区,对生态资源进行科学修复和建设,提高林木覆盖率,加强生态安全,防治水土流失和地质灾害。在山前丘陵、平原区,对生态资源进行科学改造和利用,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防止各类污染。在山区推广可再生能源综合利用技术,改善农村用能结构和卫

生状况,保护生态环境。

经济方面: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对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的要求,生态涵养区人民的生存和发展要以发展生态经济为重中之重。生态经济应是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经济。山区首先是要搞好生物多样性资源的保护,坚持保护和利用有机结合。重点发展观光休闲农业、绿色种植业、绿色养殖业、生态旅游业等生态环境友好型产业。利用首都科教资源优势,加强对农民的科技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拓宽就业门路,提高非农收入。

基础设施方面:按照《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要求,要全面、综合、统一、科学的整合山区的山、水、林、田、路、名胜古迹、文物、文化等各种资源,以保护、建设生态环境为中心,在搞好山区村镇规划布局的基础上,加大山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完善和改善山区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要重点加强山区路、水、电、通讯、环保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工作,进一步提高山区基础设施质量,发挥基础设施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保证作用,确保山区农民生活和产业发展的需要。

社会方面:围绕提高农民素质目标,利用城市智力资源、资金资源、市场资源,采取适当方式,统筹城市与山区的发展,促进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科技、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全面进步。

三、“十一五”时期山区建设的重点

(一)生态涵养区建设

1.森林植被保护

进一步加强对国家级、市级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的保护和管理,扩大保护面积,加强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到2010年,自然保护区面积占全市国土面积的比例从现在的8%提高到10%。加强山区62.2万公顷集体所有生态林的抚育和管护。

2.森林植被建设

加快宜林荒山造林步伐,到2010年,使纳入规划的4910公顷山区宜林荒山荒地基本实现绿化。

(1)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

在平谷、密云、怀柔、延庆、昌平及门头沟6个区县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十一五”期间规划完成人工造林面积2.67万公顷,封山育林面积6.67万公顷。对风景旅游区周边、山区公路两侧和两滩(南口、康庄)立地条件相对较差的宜林地,采用大苗造林,改善景观。

(2)太行山生态建设工程

太行山是首都生态安全的天然屏障,是北京生态建设的重要地域。“十一五”期间,太行山以恢复和提高植被覆盖为基本目标,飞、封、造、管相结合,重点建设乔、灌、草相结合的水土保持林系统,同时适度发展风景林和生态经济林。重点是优化森林结构,基本形成深山以森林为主体、浅山以风景林、生态经济林为主体的防护林体系,使其具备缓冲和纵深防御功能。同时,加强对山区现有植被的管理,提高植被质量,增强其生态功能。并与河北、山西、内蒙古地区防护林结合,共同构成厚重的首都防风固沙的屏障。“十一五”期间规划完成飞播造林2.27万公顷,成效面积达到0.52万公顷。完成中幼林抚育10万公顷,低质低效林改造5万公顷。

3.小流域综合治理

对山区小流域实行山、水、林、田、路、村统一规划,拦、蓄、灌、排、节、治(污)综合治理,农、林、牧、副、渔、(旅)游有序开发,提高流域治理的质量和力度,充分发挥山区流域的生态、生活和生产功能,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统筹兼顾、相得益彰,促进山区的可持续发展。到2010年综合治理50条生态型、清洁型小流域;完成水土流失综合防治面积1000平方公里,使56%的小流域得到治理,80%的水土流失面积得到有效治理。

4.水源地保护

加强对饮用水源地和现有湿地资源的保护管理,科学规划和建设人工湿地。重点保护和恢复一批库边、河口自然湿地。在生态敏感地带和经济活跃区域,逐步推进山区治污工程建设。对山区规模养殖场和养殖小区的粪便实施无害化处理,达到排放标准或用于肥田。

(1)水源地治污工程

水源地治污应作为水源地保护的重中之重。在密云、怀柔、官厅水库上游区域以及平谷、怀柔、房山应急水源地,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保护措施,加强山区环境污染治理工程,全面控制水源污染。到2010年建设村镇污水处理工程738处,新增污水处理能力7.8万立方米/日;建设养殖粪污处理示范工程82处。

对山区农村饮水源地,采取面源污染防治工程,禁止使用剧毒或高残留农药,逐步削减化肥和农药的施用量,大力推广生物物理防治、有机肥和缓释肥。并对农村饮水井等进行登记造册,加强管理。

(2)水源保护林建设工程

燕山山脉是北部山区重要的水源涵养地,要结合密云、怀柔、官厅等水库建设,在延庆、密云、怀柔、昌平、平谷等5个区县进行水源保护林建设,实现森林涵养水源、保护水体、净化水质的功能作用,为首都城市生产生活用水提供保障。同时结合长城等旅游景区开发建设风景林,并在山前地区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林。“十一五”期间,规划完成水源保护林建设0.67万公顷,按照保护水质的要求,加强树种结构改造,逐步形成乔灌草结合、多层次的林分结构。加快建立水源保护林监测体系,逐步开展水源保护林效益评价。

5.矿山生态修复

北京采矿历史久远,现有各种矿山300多处,多数分布在山区。依据矿业政策,多数矿山即将关闭。由于山区常年采矿,多数矿山环境严重破坏,采矿废石随意堆放,不仅破坏水土资源、毁坏植被、影响环境,而且经常诱发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因此治理废弃矿山迹地,修山补山的工作越来越紧迫;禁煤垦复、废矿修复、煤矸石、煤灰消纳及防治声、气等污染工程的工作越来越紧迫。矿区的生态修复既要选择适宜的植物材料和配置模式进行植被修复,又要合理布设水土保持工程蓄水保土,通过促进整个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恢复与重建,逐步消除废弃矿区对生态系统、对景观和周围农民生产、生活的影响,尽快形成有利于矿山生态修复的替代产业,增加农民收入。

(二)山区特色产业发展

积极培育发展山区特色农业、休闲旅游业以及环境友好型产业。

1.山区特色农业

以“221行动计划”为总揽,以大力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为目标,发挥山区资源优势,瞄准市场需求,着力培育生态、绿色、有机农业。重点发展以果、蔬、特色营养品、绿色畜产品以及有一定观赏性为特点的高附加值的农业。鼓励发展果草牧一体的立体农业和种养联动的良性循环农业。全面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加快推进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加基地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的发展进程。

加强山区苹果、板栗、大桃、柿子、梨、葡萄、鲜杏、核桃、仁用杏等九个山区优势果品产业带及樱桃等特色果品基地建设,加快山区干鲜果品高接换优,提高果品品质和优良品种比重。加快发展籽种、中草药、小杂粮、冷凉蔬菜、山野菜、花卉等有山区特色的农产品种植园建设。到2010年,每个产业带建设20个标准化高效示范园、培育100个特色果品专业村、1000个高效示范户。积极鼓励农民使用无污染、低残留的新型肥料、新型农药,全面提升山区特色种植业的品质和科技含量。

改变山区传统养殖方式,规划建设好奶牛、柴蛋鸡、肉鸡、肉牛、肉羊、冷水鱼、养蜂等山区具有发展优势的养殖产业园地,逐步达到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大力推广使用清

洁技术;广泛开展品种更新改良;认真搞好疫病防治工作。到2010年,山区养殖业规模化经营比例达到60%以上,90%以上养殖小区实现产业化,主要畜产品全面实现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便基本得到治理。

2.观光休闲旅游业

北京山区拥有丰富的民俗文化观光游、绿色山水休闲游、观光农业游等不同类型的旅游资源。要通过开展山区旅游资源的调查,围绕山、河、路、库、景进行统一规划,将不同的景点连接成一线或环,形成一批吸引力大的休闲旅游线路;强化全方位的休闲旅游功能,特别加强为此服务的旅游村(户)建设。借助于休闲旅游业促进会展、休闲服务业的发展。

3.生态友好型产业

山区具有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具有较好的基础,应重点发展果品加工业;绿色、有机蔬菜加工业和畜禽产品加工业等劳动密集型农副产品加工业。

根据山区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的特点,发展运输、物流配送等服务业具有一定优势,同时还可以大力发展以电子产品为中心的零配件产品制造业、新医药行业、包装印刷业、服装加工业、家具制造业等生态友好型的都市工业。

(三)山区基础设施建设

按照全市总体规划要求,加大山区基础设施投入,建设生态环境优美、人居环境适宜、经济发展条件良好的新山区。

1.交通设施建设

加大郊区高速公路建设力度,加快山区干线公路的改造,努力构建城区通往山区以及山区之间便捷、安全公路网络,形成干线公路和县乡公路相互连接、相互补充、层次分明的区域公路体系。在实现村村通油路、完善山区公路网的基础上,重点加强连接山区乡镇与中心村公路的建设与改造,提高公路等级标准;重点加强通往风景名胜区公路建设和改造;启动新的自然村通油路和村内街坊路硬化工程计划;加强公路养护。

2.水利设施建设

山区是首都的重要水源地,要建立健全安全可靠的生活供水保障体系,防洪减灾保障体系,生态水环境保护体系,高效实用的节水体系,统一调度、优化配置的管理体系。

统筹利用雨水和地下水,发展节水灌溉面积1.8万公顷。到2010年,山区规模农地用水基本实现工程节水;因地制宜建设联村、集中供水工程,解决采空区、深山区10万农民饮水困难问题。实施山区自来水改造工程,对山区饮水管网进行更新改造,到2010年,将目前饮水安全隐患的管网全部加以更新改造,使山区农民饮水困难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实现饮水安全。

3.能源设施建设

加强能源设施建设,保护农村生态环境。重点发展太阳能热水器、太阳灶、太阳能灯、生物质炉、节能卫生炕灶、沼气池、风电等可再生能源设施的建设,在“十一五”时期,逐步提高自然资源和自由能源的利用率。

4.环境卫生设施建设

实施“五化工程”。在坚持绿化、美化、硬化、净化“四化”的标准上,适当增加“亮化”标准,方便群众夜间出行。2010年,85%的山区村达到“四化”,其中80%的村达到“五化”标准,所有山区乡镇都达到环境优美乡镇标准,一批山村达到生态文明村标准。加快农村厕所的改造与建设,其中从事民俗旅游接待的户和村的改厕率达到100%。山区部分人口集中地区要根据实际情况,建设相对集中的小型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做好管理规划,配置垃圾收运设施。到2010年,50%的山区实现垃圾密闭化管理和集中处理。

5.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结合“221行动计划”信息平台建设和《推进郊区信息化专项工程-“燎原行动计划”》的实

施,加强山区信息化及信息传输网络建设。加快山区电信工程建设,增加山区农民的固定电话装机数量,为山区提供电讯、IP电话、长途等业务;在完善郊区区县政务专网的基础上,整合现有网络资源,加快村村通宽带网络工程,到2010年,实现山区乡镇和中心村宽带信息网络覆盖率100%;围绕山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养山富民的实际需要,建立和健全山区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加强山区农民的信息化知识和技能培训。

实施”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进一步扩大广播电视覆盖率,2006年底以前完成山区自然村广播电视信号覆盖工作,达到“村村通”、“户户通”。

(四)山区城镇村落建设

按照有利于人口集中、有利于生活条件改善、有利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原则,依托新城建设,加大山区中心镇、中心村建设力度。

1.中心城镇建设

确定山区重点发展的中心镇,按照城乡一体化要求,以中心镇为依托,科学规划小城镇。改变山区小城镇布局分散、重点不突出的现象,要根据山区自然、经济和社会条件进行小城镇布局,使之在地域上成为有机整体。部分地区要调整村镇布局,撤乡并镇,迁村并点。综合部署小城镇规划区土地和空间资源的利用以及各种建设活动,做到统筹兼顾、全面安排,既利于生产,方便生活,繁荣经济,又保护生态环境,保持小城镇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在小城镇的布局和规划中要注意突出地方色彩,树立现代城镇的新形象。乡镇企业要集中在小城镇,统一纳入小城镇规划,有条件的地方可以规划一定的工业用地,引导乡镇企业发展一定量的生态友好型工业。

2.中心村建设

山区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要积极开展旧村改造,进行和谐、文明新农村建设,改变原有村庄缺乏规划设计、住宅无序化和环境脏乱差的状况,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使山区中心村建设成为京郊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落实山区搬迁政策,结合山区强泥石流易发区和采空区农户搬迁工程,积极引导山区人口向中心村、小城镇聚集。实行倾斜政策,对搬迁农民在资金补助、子女上学、就业安置等方面给予更多优惠,2008年前完成2.8万人的搬迁任务,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五)山区社会事业发展

把山区社会事业的发展摆在突出的位置上,加大社会事业投入,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

1.教育

在基础教育方面,调整山区学校布局,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到2010年,山区具备入学能力的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高中教育(包括职高、技校等)普及率达到90%以上。同时,制定有关政策,引导城市优质教育资源向山区流动;建立城乡教师对接机制,加强城市与山区学校教师之间的交流,提高山区师资水平。

在职业教育方面,围绕山区优势产业发展需要,通过远程培训等多种途径加强山区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使职业教育服务“三农”的能力切实增强,显著提高山区农民的生产技能。围绕就业需求,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工作,每年培训3万人次以上,提高农村富余劳动力从事二三产业的就业能力。到2010年,在每个中心村都建立一个远程教育教室。

2.卫生

加强山区乡镇卫生院、村卫生服务站、卫生室基础设施建设。对于相对集中且人口较多的中心村,可建立社区卫生服务站;对较为偏远且人口较少的村,可设立村卫生室;在每个乡镇设立卫生院。加快山区乡村医生的职业化培养和岗位技能培训,提高乡村医生的能力和水平。到2010年,实现小病就近看,大病早发现、早治疗;加强山区药店的建设和管理,建成方便的药店网络,为农民提供平价、保质的药品。

3.科技

利用首都科技人才密集的优势,建立以科研机构为核心,以科技型农业产业化支柱企业为龙头,以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组织为基础的221工程科技支撑体系。建立以市场经济手段为纽带的产学研合作机制,促进科技成果的商品化和产业化;加强山区科普工作,促进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提高农民的组织化和应对市场的能力,转变农民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组织方式。

4.文化

加强山区文化建设,到2010年,山区乡镇文体服务中心全部达标,山区中心村全部建有文体室。培养高素质的山区群众文化队伍和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继续开展文化、体育下乡活动,丰富山区群众的业余文化、体育生活。构建以山区乡镇文体服务中心为纽带、村级文化大院为基础的文化体系。

5.社会保障

逐步完善以农村养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最低生活保障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优先开展独生子女父母的社会保障,逐步提高养老金、最低生活保障的额度。逐步完善山区农村救助制度,全面落实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现应保尽保,加快建立以基本生活保障为基础,专项救助相配套,应急救助、社会互助为补充的综合性、多层次的社会救助体系;到2010年,基本建立起制度完善、管理规范、运行顺畅的农村社会救助体系。加强山区乡镇养老院所建设,加快推进社会养老,一乡建好一所敬老院。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行个人帐户和待遇调整机制相结合的模式。市、区县政府对参加农村养老保险的农民进行适当补贴,逐步扩大农村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

四、“十一五”时期山区发展的对策和措施

(一)深化改革

1.落实土地承包制度

认真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基本政策,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的要求,认真抓好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确权和流转工作。进一步完善以家庭联产承包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充分调动农户从事规模化生产经营的积极性,加大生产投入,提高经营水平。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引导农户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保护农民的合法收益。

2.深化集体资产产权制度改革

具备条件的山区乡村,要积极推进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积极探索山区农村集体土地、山场等资源性资产的确权工作,对农村集体土地,要以区县政府为主体,开展核发土地所有权证书试点;对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和农户合法兴建的房屋,开展核发土地使用权证书与房屋产权证书试点。对依法取得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开展核发土地使用权证书试点。

3.加快山区建设投融资体制改革

充分调动民间资本参与农村投资,地方政府部门出台优惠政策,在税收、银行贷款等方面提供方便,引导民间资金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建立适应农业产业化发展需要的中小资本市场;科学界定政府投资范围和支出项目,加大政府对山区的投资力度,适当放开山区公益性项目投资建设权,积极支持个体私营经济、企业(公司)和其他经济组织投资建设;采取有效手段清理山区乡政府和村集体的债务。

(二)健全制度

1.健全村民自治制度

健全村民自治章程,特别是村民代表会议、村务公开、财务公开和民主日活动制度,以及组织活动、村务管理和民主监督制度。进一步完善选举程序和民主决策程序。对当选的村

干部及时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民主法治意识和工作技能,对村民广泛开展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活动。

2.健全农民就业制度

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实施人才培养工程,抓紧培养农村实用人才。积极推动山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加强乡镇及村就业服务机构建设,加大各级再就业资金投入规模,形成城乡统筹的促进就业政策体系,为山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创造有利的政策环境。

3.健全教育制度

加大财政对教育的投资力度,积极促进山区教育投入的多元化,提高山区教师的待遇和福利,鼓励优秀教师安心在山区工作。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普及和巩固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建设学习型社会。

4.健全卫生医疗制度

认真研究并逐步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继续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完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逐步提高医疗保障水平;提高山区医疗人员的职业素质,以保证山区医疗水平的提升。

(三)完善机制

1.完善山区生态补偿机制

北京山区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对建设山区生态屏障和提高山区居民生活水平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要继续完善山区生态补偿机制,统筹安排支付山区发展的专项资金,不断加大对山区的投入力度,支持山区生态建设和山区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在符合条件的地区继续实施退耕还林,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一致的生态旅游业等二、三产业。

2.建立山区采煤和非煤产业及污染企业退出转型机制

有计划、有步骤地关闭破坏山区生态、污染环境的煤矿开采企业和非煤矿山,扶持符合山区生态建设要求的替代产业发展。

(四)加大投入

1.增加政府投入

认真落实中央关于每年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部分主要投向农村的要求,在继续完善山区生态补偿机制的同时,进一步加大政府资金向山区农村的投入力度,用于以中心村为重点的山区基础设施建设、主导产业发展以及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

2.引导社会投资

在增加政府投入的基础上,制定相关政策广泛吸收社会资金支持山区产业发展,建立长期稳定、适合山区产业发展的投资机制,促进山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积极探索山区水资源、矿产资源开采利用利益合理分配的机制。

3.制定全社会支援山区的配套政策

市各有关部门要研究制定支持山区建设的具体计划和配套政策,明确年度建设任务,加大政策倾斜力度和资金倾斜力度,加强扶持和服务,每年帮助山区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各山区区县要以中心村为重点,加大对山区建设的投入力度。并根据各山区发展项目资金的投入情况,按照项目设计的政策目标,考察资金投入绩效。

蔬菜全国重点区域发展规划报告

全国蔬菜重点区域发展规划(2009-2015年) 2011-11-30 我国蔬菜(含西甜瓜,下同)产业发展迅速,已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在保障市场供应、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劳动就业、拓展出口贸易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我国蔬菜产业发展缺乏统一规划,生产布局不合理,市场供应不稳定。制定并实施《全国蔬菜重点区域发展规划》(简称《规划》,下同)将有利于促进蔬菜产业向优势区域集中,优化生产布局,均衡市场供应、增加农民收入和提高国际竞争力。 一、我国蔬菜产业发展的现状 我国蔬菜产业发展迅速,成效显著,地位突出,对加快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发展成效 1.生产规模稳步增长。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特别是90年代,随着全国农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蔬菜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据中国农业统计资料显示,我国瓜菜播种面积在上世纪80年代年均增长近10%,90年代年均增长14.5%,本世纪前7年平均增长1.9%,到2007年达到 2.94亿亩,总产量6.41亿吨。其中,蔬菜2.6亿亩,5.65亿吨,人均占有量427公斤。设施蔬菜发展更快,1980年设施蔬菜不足10万亩,到2007年达到5050多万亩,增长504倍。另据FAO统计,2006年我国蔬菜产量占世界的49.6%,居世界第一。 2.供应状况明显改善。随着交通运输状况的改善和全国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的开通,依托气候、区位优势,沿路、沿海、沿边建立规模蔬菜生产基地,逐步向优势区域集中,华南、长江上中游冬春蔬菜基地和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夏秋蔬菜基地稳步发展,设施蔬菜特别是节能日光温室快速增长,形成大生产、大市场、大流通的格局,使我国冬春和夏秋淡季蔬菜消费,由过去的有什么吃什么变为吃什么有什么,缓解了供需矛盾,基本实现了周年均衡供应。据农业部统计,2007年蔬菜播种面积列前10位的省区(由大到小的顺序依次为山东、河南、河北、广东、四川、江苏、湖南、广西、湖北、安徽)播种面积都在1000万亩以上,共计1.68亿亩,占全国的64.6%;产量共计 3.86亿吨,占全国的68.4%。 3.产品质量显著提高。农业部组织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以来,蔬菜质量安全工作得到全面加强,质量安全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农业部2007年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结果显示,按照国家标准判定,37个城市蔬菜中农药残留监测全年平均合格率为95.3%,以京津沪深四城市为例,2007年与2001年相比,蔬菜中农药残留监测合格率提高了30多个百分点。 4.国际贸易快速攀升。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蔬菜出口增长势头强劲,比较优势逐步显现。据中国海关统计,2007年我国累计出口蔬菜817.59万吨,与2000年相比增长1.55倍;出口额62.14 亿美元,与2000年相比增长2倍;贸易顺差61.06亿美元,居农产品之首,与2000年相比增长2.04倍。我国蔬菜出口量占总产量的1.4%。 (二)产业地位

工作室规划

克拉玛依市高中数学名师工作室规划实施方案 为了进一步推进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改革,促进更多青年教师实现快速专业发展,提高我市高中数学教师教育教研水平,培养数学名师队伍,整体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根据克拉玛依市教育局教育发展规划纲要的精神,组建成立了冯祥杰高中数学名师工作室,以建立高中数学教师合作研究的发展团队。 一、高中数学名师工作室核心成员 1.黄志清:克拉玛依市第二届特级教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学会中学数学分会理事,克拉玛依市教科所高中数学教研员。 2.冯祥杰:自治区特级教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学会中学数学分会理事,克拉玛依市第一届、第二届特级教师。克拉玛依市高级中学数学教师,曾获自治区第二届青年教学能手,中国教育学会数学会第二届全国优质课评比高中组一等奖。 3.王文新:克拉玛依市第二届特级教师,2009年克拉玛依市十大杰出青年,克拉玛依市高级中学数学教师。 4.叶天华:克拉玛依市第一届学科带头人,克拉玛依市第十三中学高中数学教师。 5.杨红君:克拉玛依市第一届骨干教师,克拉玛依市第一中学高中数学教师。 6.赵战勇:克拉玛依市第一届、第二届骨干教师,克拉玛依市实验中学高中数学教师,曾获中国教育学会数学会第二届全国优质课评比初中组二等奖。 7.张琼峰:独山子第二中学教师 二、工作室指导思想 积极贯彻落实国家基础课程改革实施纲要及国家教育发展规划,针对我市打造世界石油城对基础教育提出的更高要求,以我市十二五教育发展纲要为指导。整合我市现有名师资源,以校为本,聚焦课堂,关注教学实践中的问题,边实践边研究。通过专业实践反思,专业共同体学习,专业阅读交流,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促进教师的教育教学专业素养的提高和发展。促成并培养一批有思想,有特色的高中数学学科领军人物,造就一批名师,带动更多的教师,打造一只地区一流的高中数学教、科、研一体的优秀师资队伍,创设营造更加适合教师、学生共同发展的教育、教学生态环境。

医院“十三五”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划方案

“十三五”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划方案 指导思想 随着国家医改政策的不断优化,三甲医院等级评审工作 的日益推进,我院信息化建设标准要求也不断的提高。目前 各公立医疗结构对医院信息化建设逐步重视起来,武汉市 1+8城市圈很多三甲医院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信息化系统,如黄石中心医院、咸宁中心医院、天门市人民医院等。因此 今后的五年内,要想提高我院的市场竞争力,更好地服务社会,保障老百姓的生命健康,医院必须在医疗内涵、管理水平、医疗设备和软件等方面具有明显的先进性,才能争取更 多的市场份额,所以建设并完善信息化已经迫在眉睫。 国家卫计委统计信息中心提出的"十三五"医疗信息化 建设性方案为:1.要拓宽广度,扩大试点,强化应用,缩小 地区间的差距;2.要推进深度,面向公众,服务基层,普及 居民健康卡;3.要提升精度,进一步推动数据的挖掘和应用,推进精细化管理;4.要加大力度,统筹组织领导,加强效果 监测评价。按照上述原则,根据我院总体发展要求,制定我 院“十三五”信息化发展目标。 总体建设目标:利用信息化和互联网+医疗建设智慧型医院 医院未来五年的信息化建设以患者为中心,电子病历为 核心,基于医院信息平台,实现全院资源的统一调度与管理,为患者、临床、管理者提供全面的信息支撑服务,以改善患 者就医体验、提升工作效率、杜绝医疗差错、降低运营成本 为目标,借助医院信息化让向往变成现实,让患者、医护工 作人员、管理决策者更加智慧。 进行门诊流程优化改造、居民健康卡建设、门诊电子病历、医技分时段预约及银医自助等功能业务。强化临床专科 业务系统应用深度和广度,增加手术麻醉、重症监护、临床 知识库等内容。完成信息集成平台及临床数据中心的建设。结合电子病历分级评价,围绕着电子病历对临床业务进行全 面建设,使医院电子病历系统功能应用达到较高水准。确保 医院信息化建设与时代同步,并降低医院信息系统的整体建 设成本。实现区域医疗资源互联互通和居民健康档案一卡通 管理。建立信息化人才招聘与培养计划,保证信息化事业可 持续发展。

区域产业的发展战略的基本模式

区域分析与规划(教学参考书) 前言 内容提要 第七章区域发展战略 第一节战略与区域发展战略第二节发展方向与战略目标第三节战略抉择 第四节发展战略的理论模式第八章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第一节增长极理论 第二节核心-边缘理论 第三节点-轴渐进扩散理论 第四节圈层结构理论 第九章区域土地利用与保护第一节土地和土地利用

第二节土地的需求与供给 第三节土地类型与土地利用分区 第四节优势区规划 第五节土地保护 第十章区域产业规划布局 第一节产业的分类及区域产业结构演变第二节第一产业规划布局 第三节第二产业规划布局 第四节第三产业规划布局 第十一章区域基础设施规划 第一节基础设施的性质和作用 第二节基础设施建设的理论和实践 第三节区域交通运输规划 第四节区域给水、排水规划 第五节区域电力规划

第六节区域电信规划 第十二章区域城镇体系规划 第一节城镇体系规划的意义、内容和方法 第二节城镇发展区域条件分析评价 第三节城镇发展战略与人口城镇化水平预测 第四节城镇体系结构规划 第五节重点地区和主要城市的发展战略规划 第十三章区域环境规划 第一节区域环境特征与环境规划要求 第二节区域环境规划编制程序与工作步骤 第三节区域环境规划主要内容 第四节区域环境规划方法与技术要点 第七章区域发展战略 第一节战略与区域发展战略

战略这个词本是军事上的用语。军事战略指对战争全局的谋略和谋划。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战略研究已超出军事的范围,被引伸到经济、科技、教育、社会发展等领域。1958年美国经济学家赫希曼的《经济发展战略》著作出版后,经济发展战略研究逐步受到重视。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起亦广泛开始经济发展战略的研究。 战略这个概念,泛指带全局性和长远性的重大谋划。战略研究对推动区域乃至整个国家的发展有重大意义。战略研究具有如下特征: (1)全局性。研究对全局发展有指导意义的规律和影响总体目标实现有决定性意义的因素。 (2)长远性。不仅要研究全局整体的发展方向,而且要研究自始至终的整个发展过程。 (3)综合性。任何一种战略谋划都不是单一的,都必须综合考察社会经济各种因素的作用和影响,如科技、经济、社会的相互渗透和协调发展问题,整个发展潜力问题等。 (4)层次性。事物系统结构的层次性,决定着为其发展服务的战略研究具有结构层次性,对解决不同层次的问题,应制定不同的发展战略。因此,一个战略方案常常是具有多层次结构(子战略)的有机整体。各个子战略服从于整体战略。

创新工作室方案说明

“创新工作室” 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创建“某某创新工作室”(以下简称工作室),要以贯彻落实集团公司“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以及科技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以推进公司科技产业发展为目标,以实施公司科技创新战略为出发点,以提高电气员工自主创新意识和技术业务水平为工作重心。开展创建“王胜创新工作室”,总结推广工作室的成功经验,带动公司广大职工学习和掌握现代科学知识和高新技术,培养职工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创优能力、创业能力,依靠技术创新,攻克难关、降低成本、扩大品种、提高质量,促进科学技术的转化,引导职工在各自的岗位上创造性地工作,实现个人与公司的共同发展。 二、总体目标 (一)围绕降低成本、节能减排、技术改造、技术革新、安全生产等主题,组织开展技术攻关、管理创新、科学研究等活动,推广普及先进的创新理念、技术和方法,解决本地区、本行业、本单位的技术发展瓶颈,促进企业科技进步。 (二)充分发挥不同专业、不同岗位技术技能人才的自身优势,将理论研究和工作实践相结合,加强成员间的技术交流与协作;通过师带徒、技术培训和技术交流等形式,带动行业或专业技术技能素质水平的提高,最大限度地影响和带动广大职工提升技术技能水平,培养企业发展所急需的各方面人才。 (三)做好工作室先进经验推广和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工作,每年应向技术中心上报至少1-2项可用于推广的创新成果,包括专利、在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获得省市级及以上级别的经济技术创新成果(含QC、合理化建议等)、科技进步奖、典型经验等。 三、组织机构 工作室组织机构见下图。

四、工作职责 创新工作室”是针对解决生产实践中电气专业方面的工作重点、难点,为公司培养电气专业方面的人才而组织起来的。工作室工作职责如下: (一)围绕工作主题开展相应课题,带领团队学习相关知识、进行技术攻关,解决公司难题。 (二)注重创新成果的转化、推广应用与申报工作,发挥创新成果的经济效益。 (三)定期开展培训工作,培养技术创新人才。 (四)规范团队管理,建立日常管理档案。 五、工作实施流程 工作室实施流程见下图.

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十三五发展规划

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十三五发展规划 为了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xxxx-2020年)》、《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智慧教育的实施意见》(苏政办发〔xxxx〕24号)文件精神和《盐城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xxxx—2020)》(盐发〔xxxx〕20号)要求,全面加强信息技术支撑教育改革发展的能力,以先进教育技术改造传统教育教学,以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围绕学校信息化建设工作,积极稳妥地推进信息化进程,促进学校教育管理和教学手段的现代化,特制定学校信息化建设五年规划。 一、现状分析 我校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早,老校区校园网始建于1999年,学校网站于xxxx年开通。xxxx年学校整体搬迁至新校区,新校区在校园数字化方面投入不惜重金,按照《江苏省“校校通”工程建设指南》高标准严要求进行装备。十多年来,学校的信息化建设一直稳步发展,在学校科学发展中的推动作用越来越明显。具体表现在:从硬件建设来看,学校建成“主干千兆百兆到桌面”局域网,学校目前拥有多媒体教室90间(所有教室均为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教室6间,全自动录播教室1间、数字化实验室1间,多功能阶梯教室4间,1000人学术报告厅1间,500人报告厅1间,并建有广播中心、监控中心、网络中心、校园电视台;教师人手一台笔记本电脑;校园网使用100 M电信光纤接入因特网,并高速连入市县城域网,实现办公楼、教学

楼、实验楼、图书馆等场所全覆盖。从软件环境来看,我校近几年在对外宣传、人事管理、图书管理、财务管理、资产管理、家校联系等方面已实现数字化办公。从教职工信息素养来看,教师基本能熟练应用多媒体开展教学活动,绝大部分教师能制作质量较高的多媒体课件。管理人员能熟练办公应用软件。 我校目前信息化建设的问题主要是:整体规划和推进机制缺乏,基础设施严重老化不能满足发展需求,信息化管理体制亟待完善,信息技术专业人员短缺,校本信息资源建设滞后,基于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智慧教学等方面应用不足,网上教学、网上评课、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不强等。这些都与学校的社会定位和发展目标相距甚远。 二、指导思想 未来五年,阜宁中学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xxxx-2020年)》、《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智慧教育的实施意见》、《盐城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xxxx—2020)》、《盐城市中小学“智慧校园”创建工作方案》,从“建成以物联网为基础的生态型智慧校园”的高度出发,以“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整体推进,突出重点;优化应用,资源共享;立足高端,跨越发展”为原则,高标准推进学校信息化建设,通过打造数字化校园、智慧校园,创设良好的信息化氛围,引领教师发展、促进学生成长,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学校的信息化管理水平。 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坚持从学校全局高度统一标准,统一规划,整

我国区域规划的发展及现状分析

我国区域规划的发展及现状分析 摘要: 区域规划是协调人口、经济、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地区关系的区域开发与国土整治方案,对明确区域开发战略、认清其发展方向、优化区域空间布局、协调区域矛盾等具有重要作用,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对区域实施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 区域规划在经济发达国家开展较早,包括德国、法国、荷兰等,成效显著。日本、韩国等一些后发展国家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也通过区域规划工作,有效解决了影响经济发展的许多国土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等问题。区域规划作为一种重要的政府干预手段,是同发展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也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为解决经济、资源、环境之间矛盾以及协调区际关系应运而生的。我国发展市场经济,须要重视区域规划工作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区域规划,具有长期性和战略性等特点,对发挥地区优势、合理配置资源、改善区域关系有着重要的宏观调控作用:首先能够有效地处理“外部不经济”事件,协调 经济发展、国土保护和社会进步的关系;其次能够协调效率与公平的问题,推动共同富裕等社会目标的实现;第三能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加强区域合作,优化资源配置。市场终究要落实到区域,形成若干区域化 的市场。区域规划能够根据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形势和问题,通过生产力布局规划,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空间结构、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进行宏观调控,协调各部门和各地区利益,协调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区域规划是高层次、全局性和战略性的工作,因而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实现社会、经济、环境持续发展等各方面看,区域规划工作仍需要大力加强。 一、区域规划的概念及其内涵 什么是区域规划?目前还很难下确切的定义。这种不确定性主要是由于区域规划这一具有很强实践性 的概念,其外延与内涵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随着规划实践不断发生着变化。 (一)区域规划的传统定义 区域规划是对某一特定区域在一定时期内的经济建设和发展所作的总体部署。区域的范围有大有小,在我国,可以是跨几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区域,如上海经济区区域,包括上海市和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福建等城市;也可以是一个省范围内的区域,如少‘广东省的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区域。’一个地区工农业生产布局和城市发展规划有各种不同的方案可供选择,地区的土地利用方式存在着多种多样的方案,可以出现许许多多的状态和空间景象。区域规划就是要在多种方案的比较和选择中确定适合规划区域未来的发展目标和经济建设的总体蓝图。 土地是人类生存和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是国民经济建设的物质载体。地区的国民经济建设与土地利用密切相关。国民经济建设的空间布局与土地利用的安排不能分割。因此,从规划工作的实施而言,区域规划实际上就是对区域国民经济建设和土地利用进行全面的、轮廓性的部署。正是由于经济建设布局与土地利用紧密相关的缘故,所以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区域规划与地区性的国土规划两个概念互相通用。例如,在德国、英国、俄罗斯等国称为区域规划的工作,在日本、朝鲜等国却称为国土规划。 从上述不难发现,区域规划就是地区性的国土规划。比较区域规划和国土规划,两者在性质和内容上基本相似,都是属于以国土开发利用和建设布局为中心的地域性综合规划。国土规划与区域规划的关系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区域规划是国土规划的组成部分。 (二)现代关于区域规划的定义 区域规划是根据规划区域的发展条件,从其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出发,明确规划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总体建设,包括土地利用、城镇建设、发展产业、基础设施和公共 服务设施布局、环境保护等方面作出总体部署,对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的建设项目进行统筹安排,并提出实施政策的比较长远而全面的发展构想,是描绘区域来来经济建设的蓝图。区域规划的目的是发挥区域的整体优势,达到人和自然的和谐共生,促使区域社会经济快速、稳定、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名师工作室 个人发展规划

名师个人发展规划 唐琼 作为一名长期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非常渴望在专业上有更大的发展。最近有幸成为了张玉萍名师工作室的成员,,我感觉工作又有了新的目标。为了能在名师的指导和引领下,为了能在“名师工作室”这个难得的交流平台中,切实提升教育教学理论知识,促进教学业务水平发展和提高教育教学研究能力,使自己尽快成长,现制定个人发展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作为名师工作室的成员,我将严格执行学校“名师工作室”章程,以“专业引领、同伴互助、交流研讨、共同发展”为宗旨,以教育科研为先导,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按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自主与交流相结合、学习与应用相结合、反思与提升相结合的原则,把先进的教育理念、独特的教学风格、精妙的教学技巧、灵活的教学方法运用于教学,探究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科学途径和方法,渗透和辐射到工作室成员的教学中,让名师工作室真正起到培养名师基地的作用,成为人才成长的前沿阵地。 二、预期的发展目标和自我规划 (一)预期的发展目标: 以名师工作室为成长平台,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在工作室首席名师的指导和各位同行的帮助下,加快专业化成长步伐,成为具备高尚的师德,渊博的知识,精湛的教艺,积极的心态的教师奠定基础,

努力使自己向研究型教师转变。 (二)自我规划 1、在首席名师的引领下,结合学校“主动—和谐”的教学模式,不断改进学科教学,总结教育教学方法、经验,充分发挥名师工作室成员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示范、引领、指导、辐射作用。 2、以教研活动和备课组活动等活动为主阵地,坚持教育教学改革试验,在首席名师工作室确定的课题下做好子课题——“在小学数学中实施分层教学策略”的探索与研究。 3、以理论学习为重要方式,每学期研读一本教育教学专著,学习有关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做好读书笔记和教育教学反思,提高教师教学理论水平。自觉更新教育观念,使自己的教学在新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4、做好帮扶引领,开展“名师带徒”活动,带好一名研修员,开展互相听课、评课,共同备课,探讨教学方法等互帮互学的活动。 5、每学年能整理出有一定质量的成果,包括课件、课例、优秀教学设计、论文等。 ——年度计划 1、拟定名师工作室个人发展规划。 2、制定好名师工作室的子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3、明确工作室工作计划要求,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研讨活动、网站建设、讲座活动和教学活动。 4、制定课题研究计划,写出实验方案,开始进行研究。

区域发展战略、产业集聚与经济园区规划

区域发展战略、产业集聚与经济园区规划 中国园区经济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成为国家和地方经济重要的经济增长点,是中国经济腾飞的中坚力量。园区内产业不断地从集中到集聚,通过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同时带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在经济版图中扮演着“增长极”的角色。经济园区同时也担负了中国技术创新和现代化产业建设的重任,在对外出口、土地开发、吸引就业以及城市化进程中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中国经济园区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瓶颈 中国园区的发展历程是从经济特区、到沿海开放城市、内地城市、再到西部整体的全国开花的过程。而园区的类型,由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出口加工区、保税区等,逐渐向多功能、专业化发展。但是,在中国园区建设取得一系列成绩的同时,我们不能忽视中国园区经济在发展过程中正面临的巨大挑战与困境: 1、产业定位不清 工业的园区化已经成为我国产业发展的大趋势,但园区化只解决了产业集中或集聚问题。许多园区盲目的仿效、复制国内外成功园区的模式,缺乏功能分区,专业化分工不明确;许多工业园区主导产业种类太多,范围太广,缺乏突出的产业优势,总体产业定位不清,不利于资源的集中配置,使得主导产业的主导作用淡化,不能形成区域核心竞争力。从全国来看,除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园区将服务业作为其重点发展的支柱产业外,其他园区,特别是中西部园区基本都以装备

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等作为其重点发展领域。但就经济基础、研发环境等因素而言,除少数地区具有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基础和优势外,大部分园区提出了与自身条件不相符的产业发展计划。 2、产业链多而短,产业关联度不高 国内成功的工业园区,除了有良好的产业定位,还必须有协调的主辅产业关系。如上海张江科技园突出发展生物医药和电子息产业,信息技术又集中在集成电路和软件领域,园区内芯片设计公司、硅片制造公司、光掩膜和封装测试企业以及相关的配套和设备供应公司,使园区初步形成了集成电路产业链。但很多工业园区在吸引产业方面似乎过于盲目追求数量,而忽视了它们之间的关联性和相互渗透性,没有适当引进上、下游产业,导致园区内无法形成有效的产业链,因而无法产生企业聚集带来的规模效应和聚集效应,园区也就难以形成持续发展的动力。 3、产业集聚效应不明显 中国多数园区产业群的企业组织结构均明显地表现为对核心大企业的过度依赖,核心企业和外围企业之间实力悬殊,中小企业的发育相对不足。而地方政府又往往在资源和政策上更多地向园区核心企业倾斜,又加剧了中小企业发展的难度。园区企业外资化、大型化,严重制约了培育中国本土国际性企业的空间。 4、园区政策使用不当,造成资源浪费和“候鸟企业”现象出现 90年代以来,园区发展规模急速扩大,地方政府不断规划新的园区。为了吸

区域规划案例分析报告报告材料

区域规划案例分析 云南省十二五及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分析 班级:11级地理科学2班 时间:2013.11.21

组长:侯开仙(2011022208)组员:王露菡(2011022221)张懿萱(2011022207) 马启美(2011022219) 姚建霞(2011022224)

云南“十二五”及中长期铁路网规划 摘要:云南是祖国的西南大门。在我国2万多公里的陆地边境线中,云南就有长达4060公里的国境线,约占我国陆上边界的五分之一。云南地理条件优越,与越南、老挝、缅甸三国接壤。它不仅同中南半岛山水相连,而且可以通过中南半岛进入南太平洋和印度洋,是连接亚洲大陆腹地与中南半岛和西亚次大陆的链环,沟通太平洋与印度洋的纽带。正是由于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突出的区位优势,云南历史上就是祖国的西南门户,是中华民族与东南亚、南亚、西亚等地区人民友好交往的重要通道。在云南发展的十二五规划及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当中,构想把云南建设为一个铁路四通八达的地方,充分突出云南在祖国西南的各方面优势。 关键词:云南铁路十二五基础设施规划

“云南十八怪,火车没有汽车快”,山路十八弯给云南带来了富饶的自然资源外,也给云南交通运输制造了一道难题。因此,云南一直把铁路运输工程作为重点加以投入。 一、云南现铁路发展状况 在云南铁路的发展有着百年的历史,早在1910年云南就建成了中国第一条国际铁路,但在过去的一百多年当中云南铁路却发展缓慢,建成的铁路线屈指可数,甚至在1999年到2009年间云南没有任何一条新建成的铁路。而且,建成的铁路多集中于滇东和滇中地区,建成的铁路大多速度慢,载客量低等,利用不充分。因此,云南铁路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发展早、发展慢、滇东多、滇西少、高技术铁路缺乏的特点。 二、十二五及中长期铁路规划 1、前期回顾: 在十一五规划当中,铁道部对云南铁路发展提出了四个工程:一是大理到香格里拉,大理到瑞丽;二是成昆铁路、贵昆铁路、南昆铁路增加二线;三是玉溪—蒙自—河口,玉溪—思茅—磨憨铁路建设;四是以昆明为中心的枢纽改造和物流中心建设。然而,在诸多原因有影响下云南的十一五铁路规划并没有完全完成。因此云南在“十二五”时制定了新规划以及中长期规划。 2、规划目的:

工作室个人发展计划书

工作室个人发展计划书 (08年3月——09年12月) 姓名胡媛媛学校曹杨第二中学 所在年级高二职称中学一级教龄 6 填写说明:从教育思想、工作态度、教学技能、学科知识、教育能力、科研能力以及其它方面分析,例如组织管理能力等,分析自身的强弱项 蓦然回首~从2002年毕业从教至今已经将近6年了。在这五年多的时间里~我有幸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学习了?二期课改?的先进理念~并参与了?二期课改?的实践~完成了角色的适应~成长为一名学科知识初步完善并具备一定教学技能的青年教师。 当初选择教师这个职业~只是由于幼时的喜爱。真正成为一名教师~才明白一名教师的责任。诚然~?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自高中时耳闻?高分低能?~到如今在各教育杂志、各新闻报刊中处处看到中外教育及学生的比较~我着实明白了?二期课改?的必要性。教育~必须以人为本~必须为培育有理想、有思想、有知识、有能力、有个性的人服务。 五年来~我一直在实践中学习、在摸索中前进~在工作中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对待教学~我认认真真备课~遇到疑难问题能主动向师傅和资深教师请教~及时和组内教师交流。在教学环节设计上~从最初的完整、通畅到如今的精巧、创意~对自身的要求也越来越高。06年应?打造青年教师?要求~我专门开设了一节古诗教学研究课《蒹葭》。在教学设计上~我着意改变古诗以教师讲解为主的局面~从学生的改写入手~自 抓住改写中出现的不同结局切入~从而带动学生对全诗的理解。此课极我

大地调动了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课堂上学生思维活跃~师生对话、分生生对话多层次交流~最终达成了对诗歌的内容理解和美学鉴赏。此后析开设的《最后的常春藤叶》、《小溪巴赫》、《胡同文化》等课~其教学设计也都融入了自己独立的思考。课堂是遗憾的艺术~在今后的实践中~我将不断地思索~不断地挑战自我~在深入研究学生、灵活处理课堂方面提升自我~加快自己的成长和进步。 我深知教书即是育人~也一直把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当作自己努力的方向和工作的目标。在几年的教学中~我主动贯彻二期课改的理念~设计了朗诵、演讲、辩论等各种教学活动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并积极引导学生拓展阅读空间~根据他们的阅读现状为他们推荐经典书籍~指导他们从阅读中汲取养料~为语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的同时~又实现了学生内在发展的要求。几年的实践培养和造就了一批在写作、演讲、辩论等方面非常优秀的学生~如:2006届上海市文科状元常方舟~小作者群中的佼佼者陈炯光、郑萌、朱音等~演讲人才邓凯、林立等,此外~在各级各类作文竞赛、演讲比赛、古诗文大赛中获奖的同学也不断涌现出来。 对待班主任工作~我同样兢兢业业~从关爱每个学生做起~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的变化和心理的变化~能有力的引导健康成长,并将每个个体融合为一个团结向上的整体。从教以来~我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所带06届,5,班曾连续两年分别获得?普陀区先进集体?和?上海市先进集体?的荣誉称号~所带08届,13,班也获得了?普陀区先进集体?。 在教学之余~我还把精力投注在自己感兴趣的文学社上~以文学社为载体育德育人。从进校第二年起~我就开始担任文学社的指导教师~指导文学社社员参加了各级各类的重大征文比赛~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也多次获得?优秀指导教师?。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2005年百年文学社被荣幸地选为创新作文核心文学社~还成为

中学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划

上海玉华中学信息化工作发展规划 2016-2020 按照《普陀区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要求,立足我校教育教学实际,审视及规划学校一定时期内的现代教育技术发展方向,推进我校教育信息化 持续发展,特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 我校根据区教育局对于教育信息化的指导精神,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推进学校信息化建设,提高信息技术在学校教育和管理中的应用水平,以信息技术教育与各类课程的整合开展网络环境下学习方式改变的探索实验,提高全体师生的信息素养,构建高水平、高效益的教育信息化体系。 二、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依托一流的信息化硬件设施,在教育教学各领域全面开展信息化应用,全面发挥信息技术在教育管理和教学中的作用,改变教与学的方式,提高学习绩效,为学校的内涵发展、特色发展提供技术支撑、资源保障和服务平台。结合学校发展的工作思路,以学校信息化发展现状为基础,以信息技术在学科等领域中的应用为重点,加强信息技术工作的领导和教师培训,逐步为实现“科学、高效”的课堂教学提供服务保障平台,提升学校网络化管理水平。推进学科与信息技术的全面整合,实现教育最优化。 (二)具体目标: 1、优化学习资源,积极运用区开放共享的数字化网络资源实现资源共享。 2、加强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增强师生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深化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提高教育教学的有效性。 3、加强信息化校园建设,利有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构建教研互助研修和学校管理信息化平台,推进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 三、工作任务 (一)加强硬件设施建设 1.动态更新计算机。为了进一步满足教育教学网络信息化需要,每年有计划分步骤更新,加强硬件平台建设。

硅晶圆产业发展规划

硅晶圆产业发展规划 近年来,全球硅晶圆出货量、市场规模和产能均得到明显提升, 其中,6英寸及以下产品的产能和市场份额占比都趋于下降,而12英 寸产品的重要性得到明显提升,预计未来硅片尺寸增大化是必然趋势。 以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为主线,以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为支撑点,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扩大新型产品生产和应用,积极开展产 能合作,有效提高区域产业的质量和效益。 为加快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依据国家和xx省产业发展 规划,结合区域产业xx年发展情况,制定该规划,请结合实际情况认 真贯彻执行。 第一部分规划思路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产业发展方式,立足满足国 内需求,以结构调整、新产品开发和应用为重点,培育壮大企业规模,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 第二部分坚持原则

1、区域协同,部门联动。深入推进区域产业发展协同发展,在更大区域范围内打造产业发展链条,形成错位发展、共同发展格局;加强部门间的统筹协调,建立联动机制,形成合力。 2、开放融合。树立全球视野,对标国际先进,把握“一带一路”重大战略契机,聚焦产业重点领域,探索发展合作新模式,在全球范围配置产业链、创新链和价值链,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参与产业竞争合作,走开放式创新和国际化发展的道路。 3、创新机制,深化改革。加快体制机制创新,积极稳妥推进产业体制改革。加大科技创新政策、资金投入,提高产业发展水平。 4、产业联动,协同发展。统筹协调产业与关联产业联动发展,培育关联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业成链发展,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增强行业发展的整体性和协调性,扩大高端产品服务供给,加快产业和产品向价值链中高端跃升。 5、因地制宜,特色发展。紧密结合区域发展要素条件,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围绕核心产业,引进培育龙头企业,形成各具特色、差异发展的发展新格局。

区域规划与区域分析报告

第二章:规划区现状及重点问题分析、 第一节:规划区现状: 1.地理位置: 武汉理工大学鉴湖校区位于北纬30°30’59.72″,东经114°13′27.62″,处于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为武汉理工大学马房山四大校区之一,在呈带状分布的马房山校区中处于中间地段,连接着西院与南湖。鉴湖校区位于雄楚大道,由北部的洪达巷,东部的工大路,南部的雄楚大道以及西部的武汉科技学院包围而成。如图所示: 2.校园区域布局 鉴湖校区功能分区明确,设施齐全,面积虽然不大但是容纳量可谓不小。鉴湖校区主要是教学任务以及学生住宿的场所,平面基本成正方形(缺了左上角西北方向上的正方形,同时右上角东北方向多了三角形的草坪),其边长为530米,粗略估计面积0.2809平方公里。其中包括教学区、运动区、生活区、绿化休闲区等部分。其中,鉴湖校区较之于其他校区尤为独特的是它是最具有人文气息,同时也是理工大景色最具有观赏性校区之一,其中最为关键的因素便是鉴湖的存在,鉴湖校区也是因此而得名。 (1)教学区: 教学区的主要部分位于鉴湖校区的东南部,成东西走向的长方形分布,边长300米,宽度为100米,面积为0.03平方公里。包括鉴主,鉴一,鉴二,鉴三以及处于工大路东侧的鉴四(外国语学院),为鉴湖校区总面积的10%。鉴主教学楼是鉴湖校区乃至武汉理工大学的最高建筑,理所应当的成为了理工大学的标志性建筑,全称是“鉴湖校区主教学楼”,二十层将近四百个教室的庞大容纳量也使得它承担了鉴湖校区众多院校的主要教学任务。鉴一教学楼位于鉴主教学楼的西侧,主要承担学校会议以及部分教学任务。鉴二教学楼位于鉴一教学楼西

侧,因为学校文艺活动众多,需要一些专业的场地来满足学校社团的排练需求,在鉴湖校区其他楼栋足以满足鉴湖师生教学任务的前提下,鉴二的主要用途被定位给学生社团诸如大学生艺术团等提供排练场地以保证大学生文化活动的顺利开展。鉴三教学楼也是教学活动的主要承担楼栋,楼高五层,每层设教室四个,全部为百人以上的大教室,为鉴湖校区各学院的跨学系教学提供了充足的教室保证。鉴三教学楼还是鉴湖校区各个教学楼中空调设施最为齐全的,也成为了酷暑隆冬时节同学们自习的首选。鉴四教学楼是鉴湖教学楼中唯一处于工大路东侧的教学楼,与理工大学附属小学相邻。鉴四教学楼主要是用于外国语学院与艺术与设计学院的日常教学,学术报告,艺术学院学生作品展等种类繁多的活动,作为仅次于鉴主教学楼高度的鉴湖第二高楼,鉴四教学楼同样也为其他学院提供了充足的教学平台以及学生自习室,满足了广大鉴湖师生的学习需求。五大教学楼充分保证了师生的教学活动以及课后的自习,同时也提供了对外交流以及学生课余素质拓展活动的展开,很好的完成了教学区的任务。 (2)运动区 运动区包括学海公寓西侧足球场,篮球场、网球场、排球场以及学生活动中心,还包括西11舍旁自然草坪足球场和篮球场。总面积约为0.03平方公里,占鉴湖校区总面积的10%,与教学区面积大致相当。为了便于学生的课余时间锻炼身体,因此运动区总是伴随着生活区一同存在。鉴于鉴湖校区有两个学生生活区,因此运动区也是分为两个部分。学海公寓西侧的运动区是最为全面的,包括一个80*100人工草皮足球场,40个标准大小塑胶地面篮球场,八个标准网球场以及四个标准排球场。如此规模的运动设施已经足够满足大多数鉴湖同学的课余身体锻炼,也为同学们业余爱好能力拓展提供了一个很广大的平台。午后以及周末经常可以感受到操场同学们矫健身姿带来的热气息,这也为鉴湖校区平添了许多朝气与活力。另一个运动区是西11舍旁边的足球场以及篮球场,但是因为年久失修,曾经的真草标准足球场如今早已经破败不堪、杂草丛生。中部也因为同学们为了方便而走出了一条土路,丝毫不见足球场的样子。篮球场的损毁要轻微一些,但是石灰地面也已经坑坑洼洼,球框也已陈旧,但是仍然能保持篮球场的功能,为西宿舍区的同学们提供必要的场地进行运动。相较之下,西宿舍区的运动区功能要单一许多,并且承载能力已经大不如前,但是总体来说鉴湖校区的运动区已经能够很好的承担同学们课余的运动需要。 (3)生活区 鉴湖校区是武汉理工大学居住人数最多的校区,生活区分两部分,分别是位于学校东北部的学海公寓,以及位于校区南部的西9~西11公寓。学海公寓包括A~G栋共七栋公寓楼,主要居住人群是学生资环、信息、材料、管理等学院的大二至大四学生。每栋公寓楼约有宿舍120间,一共能够容纳540人左右。其中一楼到五楼是四人间,六楼及七楼是六人间。每间宿舍都带有独立卫浴,四人间配备书桌与床铺一体的设施,也是最为方便的设施。六人间咋显得有些拥挤,两个上下铺与两个上铺,下面摆放六张桌子,会因为没有衣柜的原因而给生活带来些许不便。学海公寓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生活体系,每个楼层的一楼都开设了一些诸如超市、小卖部、台球室、洗衣店、奶茶店等生活娱乐设施,同学们下楼进行购物消遣等活动都会方便很多。楼下还有大片的草坪,又给同学们的休憩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每到傍晚,草坪上都会聚集来自周边生活区的人们,或与宠物玩耍,或与朋友聊天,或与爱人相依,为校园带来了阵阵温馨与欢笑。西7~西11舍多为研究生宿舍,也是鉴湖校区较为悠久的公寓,从外观就可以看出些许

2016年名校长工作室三年发展规划

名校长工作室三年发展规划(草稿) (2015.9 —2018.8 ) 一、指导思想 根据《中小学名校长工作室实施方案》,本工作室以校长的办学实践为主线,以校长的自主研修为基础,以建立校长学习共同体、促进提升管理水平、提炼办学思想、丰富自身内涵,努力成为专家型校长为目标,以校长工作室活动为载体,充分发挥工作室成员间的团结合作精神,通过理论探讨与实践研究,形成一支具有先进的办学理念、较强的研究和管理能力、鲜明办学风格的、体现鄂托克教育特色的专家型校长,使名校长工作室成为名校长和未来学校教育领军人才的摇篮。 二、理念 合作交融发展 三、工作室目标 (一)总体目标 提升学校内涵;努力达到校长共同成长、学校共同发展。 (二)具体目标 1.希望通过“名校长工作室”特定的工作氛围和条件,努力促使工作室成员成为研究型、专家型校长或优秀学校管理者,以适应教育现 代化要求的新水平。 2.提升专业理论和研究水平。每位成员都要学习国内外 先进的学校管理经验和学校管理等方面的专业理论,更新知识结构、拓宽知识面,用先进的理论来指导实践,使自己的知识水平和工作能力始

终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 3.成为研修型校长。期望每个成员能够形成个性化的管理模式,积极探索区域内学校管理新模式和新方法,研究解决学校管理中的共性问题,努力实现工作室成员所在校的管理工作有亮点、有特色,体现出鲜明的个性。工作室学员们通过课题研究能够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科研水平和理论素养,进而在管理水平和专业能力等方面均能踏上一个新的台阶。 4.定位成员各自的发展方向,整理自己的办学思路,凸显自身学校办学特色,使成员的办学理念更加系统化、特色化,所在学校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有明显提高。 5.工作室将以“校长领导力与课改扎实推进力研究”为课题作为主要研究内容,工作室成员带着课题在各自学校通过实践、探讨、总结和反思,以“成功案例分享”和“特色案例诊断”为主要形式,开展专题研讨,积累课题研究资料,定期在工作室发布研究信息,工作室成员相互鼓励,做好科研成果转化。 6.至少培养 1 名自治区级称号优秀教育工作者。 四、具体措施 (一)体系架构 工作室室训: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 本工作室根据工作需要各位成员具体分工如下: 工作室主持人: 工作策划:

“十三五”全国旅游信息化规划

“十三五”全国旅游信息化规划 为认真贯彻《“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加快全国旅游信息化发展,制定本规划。 第一章形势与要求 一、面临形势 “十三五”时期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我国从粗放型旅游大国向比较集约型旅游大国发展的关键时期,旅游信息化面临重大发展机遇。 (一)信息化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显著特征。信息化代表了新的生产力和发展方向,“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当今世界,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信息化浪潮风起云涌。全球信息化已进入全面渗透、跨界融合、加速创新、引领发展的新阶段,正在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近年来,我国信息化产业体系已逐步完善,信息技术应用不断深化,“互联网+”异军突起,经济社会数字化、网络化转型步伐不断加快,信息化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引领作用日益凸

显。 (二)我国旅游业将迎来新一轮黄金发展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业全面融入国家战略体系,走向国民经济建设的前沿,成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十三五”期间,我国旅游业面临重大发展机遇,将呈现消费大众化、需求品质化、发展全域化、产业现代化、竞争国际化的发展趋势。旅游业发展对信息化有了新的需求,需要用信息技术推进旅游生产方式、管理模式、营销模式和消费形态的转变,全面提升产业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实现旅游经济稳步增长、综合效益显著提升、人民群众更加满意、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的目标。 (三)旅游信息化加快发展的基础已经形成。近年来,特别是旅游“515”战略实施以来,我国旅游信息化取得长足进展,旅游信息化管理初见成效,旅游公共信息服务设施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旅游在线市场初具规模,全覆盖式旅游宣传营销格局基本形成,旅游电子政务稳步推进,旅游信息化对旅游业支撑保障作用明显增强,为“十三五”时期旅游信息化加快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发展要求

名师工作室成员发展规划

名师工作室成员发展规划 “你想走得快,一个人走;你想走得远,一群人走”。成为这个团队中的一员,我倍感欣喜。作为一名工作室的成员,我将严格按照工作室的章程和要求规范自己,努力践行工作室的计划和安排,积极参与工作室的各项活动,虚心和其他成员交流,主动承担起一个合格成员的责任和义务,希望自己能在名师的引领下,紧跟团队的步伐,向着名师引领的方向奔跑。鉴于此,特拟定工作室专业发展规划如下: 一、成员基本情况 石翠英1969年出生,柘城县城关镇北街小学任教,1988年8月参加工作,中小学一级教师,获得市级课题研究二等奖,商丘市文明教师,商丘市小学语文优质课教师。 李新华1971年1月出生,本科学历,柘城县北街小学任教,1989年8月参加工作,中小学高级教师。获得市级课题研究二等奖,省级骨干教师、市优质课教师、市优秀教师、市先进教育工作者、市优秀班主任。 王桂敏1978年出生,大专学历,柘城县北街小学任教,1996年8月参加工作,中小学一级教师。获得市级课题研究二等奖,商丘市骨干教师、县优质课教师、县文明教师、县优秀班主任。 赵艳1981年出生,本科学历,柘城县北街小学任教,2000年8月参加工作,中小学一级教师。获得市级课题研究二等奖,商丘市骨干教师、县优质课教师、县优秀教师、县优秀班主任、县师德师风标兵。 李丹阳1983年出生,本科学历,柘城县北街小学任教,2001年8

月参加工作,中小学二级教师。获得市级课题研究一等奖,县优质课教师,县骨干教师。 二、个人现状分析(教育观念、教育教学能力、专业基础知识、实践技能、科研水平等方面的现状分析) 1.所处的专业发展阶段:成长期 (1)教育观念 我热爱教育事业,有着很强的上进心和责任心。在工作中,孜孜不倦,乐于学习,并敢于接受新鲜事物,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驱使自己在小语教学的路上锐意进取,不断前行。 (2)教育教学能力和专业基础知识 从事小学语文教学二十八年,教学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体会。基本功扎实,能够胜任小学中高段语文教学及班主任工作。在工作中,能与同伴团结协作,能积极参加教育科研活动,并具有较强的科研意识,和教学探索精神。 (3)实践技能 教学中,能做到认真备课,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认真写好教案。平时努力钻研课堂教学实践经验,努力增强上课技能,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既注重知识的积累又关注学习习惯的培养、能力的提高。将“自主学习、注重积累、学做结合”的课堂教学模式渗透在教学活动中。 (4)科研水平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