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评析巴金

评析巴金

评析巴金
评析巴金

院系:文学与新闻学院班级:2009级文秘2班学号:200902044212

姓名:廖文静

评析巴金《第四病室》

内容摘要:通过“我”在《第四病室》的所见所闻加以描述,塑造了正直善良的女医生形象,对于工作认真负责,待人诚挚,热情,富于同情心,不歧视贫苦工人,救死扶伤的精神,与病人的不幸遭遇进行对比描写,揭露了国明党的腐败无能,向黑社会发出了强烈的诅咒和控诉,鞭挞了社会道德的堕落,杨木华大夫的出现正是作者所理想和希望的,杨大夫是当时黑暗中的一盏明灯,照亮着我们的心灵。

关键词:巴金杨木华正直善良腐败黑暗明灯

《第四病室》是巴金以“病中日记”的形成,以自己在贵阳中央医院住院的真实见闻和切身感受而创作的,作品用冷静的白描细致地描写了一个小小病房的日常生活,真实地再现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痛苦不堪的生活。下面就这一作品的作者、主要思想内容、人物塑造、结构特点四个层次来分析作品。

一、作者

巴金,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文学家,名尧棠,字霈甘,“巴金”是他1929年发表长篇小说《灭亡》时的署名,也是他以后用的最多的笔名。据不完全统计,他创作了中、长篇小说二十部,短片小说一百多篇,写了大量的散文、杂文、评论。巴金是我国新文艺运动的辛勤园丁。他担任过文化生活出版社的总编辑,主编过《文学丛刊》、《文化生活丛书》、《译文丛书》。编辑过《水星》、《文学季刊》、《文季月刊》、《呐喊》等刊物。通过这些丛书和刊物培养了不少青年作家,也发表了不少进步作家的作品,巴金也是一个优秀的翻译家。他翻译了高尔基、屠格涅夫、赫尔岑、王尔德等世界著名作家大量的外国文学名著,他的一生,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繁荣、中外文化的交流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巴金从小生长在一个旧式官僚地主家庭,“五四”时期开始接受新思潮,呼吸着“五四”新空气成长。他冲破封建家庭的束缚阔步走向社会,20世纪20年代经历了革命大风暴的考验,在动荡的30年代和抗日战争烽火弥漫的40年代,得到了进一步锻炼,在这几十年的人生道路上,巴金的思想在蹒跚前进。他的思想主要尽经历了三个不同的阶段。摆脱封建地主家庭生活,滋生、萌芽民主主义思想,是巴金思想发展道路上的第一阶段。从1919年“五四”运动开始,巴金出于强烈的爱国救民的责任感,从改造黑暗腐朽的社会现实出发,如饥似渴地吸收各种新思潮,杂糅各种学说,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革命民主主义思想体系,从而使他的思想发展进入第二阶段。他的许多优秀作品也是在他思想的第二阶段产生的,由于巴金积极投身于伟大的抗日斗争,他的思想不仅有新的发展,他对现实生活的认识也更加深刻,因此,在抗战胜利前夕和抗战结束后,当国民党政府强化国内法西斯统治时,巴金的创作便由过去的赞美知识青年的牺牲精神、歌颂全国人民的抗日斗争转向了对国民党统治区黑暗现实的揭露和批判。如1945

年,巴金根据自己曾在贵阳一家医院住院治病的亲身经历在重庆创作了中篇小说《第四病室》。彻底抛弃无政府主义信仰,接受马克思主义,这时巴金思想发展的第三阶段。

二、主要思想内容

《第四病室》作为巴金后期的主要作品之一,以抗战时期"医院"为题材,揭示了人间的悲欢,映现了民族的苦难,是一部现实主义力作。讲述的是一个姓陆的青年知识分子住院时所目睹和亲历的悲惨命运,在历史的断面中,战争的阴影和苦难没有给人们带去一丝希望,只有无尽的苦捱。在这间拥挤的病房里,有因为工作的缘故负伤住院、却无情地被残酷的抛弃在冰冷的病室里的职员,有部队里负伤而缺乏照料的异乡军人,有因为怕花钱而导致病情恶化不得不住院的罹患疮脓的老人,都在极其痛苦和无助的境地下悲惨地离开了人世…医院的职责在于救死扶伤,在于减轻病人的痛苦,可是这一切在当时就是一句空话…也许,战争的环境下生命的价值被无限的缩小甚至那么的微渺,而事实上,战争带来的苦痛不仅仅是身体上的创痕,更多的是心灵和精神上的幻灭!

小说把第四病房置于中华民族苦难深重的年代,国际国内紧张局势的典型环境中,通过杨大夫不断介绍战局变化消息,如国际法西斯主义的胜利,国内国民党的溃败,揭露了国民党的腐败无能,从侧面表现国土沦亡、民不聊生的时代风貌。本是救死扶伤的医院,却变成了现金交易的商场和死亡的停留所。国民党官员与奸商互相勾结,囤积居奇,大发国难财,是物价飞涨、药品匮乏,病人在哀号中惨死。如十一床的病人因公烧伤,被资本家拒之门外,不管其死活,贫穷又使人与人的关系蒙上冷漠自私冷漠、自私的阴影,工友、病人都欺负他,深刻地揭露了金钱势力的罪恶。书中关于性病的描写,揭露了下层劳动人民在精神上受到的摧残、毒害和肉体上的痛苦,鞭挞了社会道德的堕落。通过病人的不幸遭遇,向黑暗社会发出强烈的诅咒和控诉。

三、人物塑造

在这个冷凄而缺少关爱的病室里,有一位善良而又同情患者的杨大夫。她善良而富于同情心,对病人一视同仁的关爱慰籍着还在病中的我们,给我们送去抚慰和关怀的话语,她给“我”带来了无尽的感动。杨大夫可以说是当时医生中的一位另类,她关心病人,尤其是离家在外孤独的“我”,她那迷人的笑容能给人带来无穷的希望,不吝啬一声亲切的招呼,予“我”安慰和鼓舞,不仅关心病人的肉体更关爱病人的心灵。当她得知“我”内心孤寂心烦意乱思念家乡时,主动借给我一本诗集《唐诗三百首》,那些诗可以把你带到另外一种境界里诗意地栖居,可以使心灵得到平静。在我做手术之前,我的思想找不到出路,心得不到安宁,在床上辗转反侧,低声呻吟,而出乎我的意外是杨大夫她来了,她没有穿工作服,穿的是一件灰的旗袍,让我感到很感激,很感动,她不惜自己的休息时间来关心病人,此刻我的心温暖了,我的心安宁。

生命对当时的社会而言是比不上金钱的,利益才是首要的。对于人的生命、人的皮肉之苦又算得了什么?冷漠并无视的对待他们。而他们呢?只能忍受。如此的对待最多也只能在心里面发表他们的感慨和不满。因为他们不像有钱有势的人一样,可以拿钱当回事儿,可以用钱来买到他们的热情,买到他们的温暖,买到他们的关心和好一点儿的态度。看到十一床因工伤,没钱买药,大夫只能天天给他注射盐水,当时他时时嚷着要便壶,工人老郑却有意刁难憋得他呻吟不绝,

痛苦难耐,十一床所在公司不管他,只有朋友们关心他给一点点钱,他难受得发狂,整夜叫喊,都没有人理会他,这里只得到病友的厌烦,病友的嘲笑。金钱支配着他们,支配着人间关系的残酷现实,他没有钱工人对他不好,他没有钱室友不理生死。

如果每个人能和十一号床病人换位思考,他们就不会这样了,听到了十一床的呻吟是一种怎样撕心裂肺的疼痛,然而他们是不会的直到最后一刻,十一床痛苦的跌落到地上,人们都懒得去把他抬起来,之后老郑便用绑带死死地捆住他的双臂脸上还露出满意的笑容,不久,他悄然死去,工友把他抬了出去,只剩下明亮的灯光寂寞地照着一张空床,没有一点东西使人们想到那个上面曾经睡过一个紫色的脸膛的人,社会怎么是这样,烧伤被资本家拒之门外,不管其死活,贫穷又使人与人的关系蒙上冷漠,自私的阴影,工友,病人都欺负她,深刻的揭露了金钱势力的罪恶。

在我看来,杨木华就是那个时代里的一丝希望,让处在困境中的“病人”对未来又一次燃起了幻想。当时的中国,也正是有着杨木华式的人存在着,希望才不灭。正如鲁迅所说:“希望是附立于存在的,有存在便有希望,有希望便是光明!”整个第四病室就是黑暗的旧社会,里面有着一大批守着清规戒律的医生,他们残忍,他们懦弱,他们把病人当成机器,唯有杨木华另类存在着,她温暖,她美丽,她是一代代知识分子理想的寄托。通读全文,没有用矫揉造作的语句,也没有用华丽的修饰。全文主要将第四病室内病人谈话的内容连缀成文,质朴的语言里透露出大家的人生态度,于平实中见伟大!从一滴水中可以看出一个世界,可是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水滴中的世界是不同的,真正伟大的作家是会选择自己最适合的观察点的。巴金的《第四病室》通过医院这个固定的处所呈现出了中国当时社会的缩影。就如“十八层地狱”般的病室里开出了一朵“太阳花”,那是一朵希望之花,欣欣向荣不断开着,整个社会也正是如是般在痛苦与斗争中前行着,杨木华就是那朵希望之花就是当时黑暗中的一盏明灯,照亮着我们的心灵。希望人们便得善良些,纯洁些,对人有用些。

四、结构特点

小说《第四病房》通过一个年轻病人的眼光,观察这黑暗角落里不幸人们的悲苦命运。他的结构奇特新颖,别具一格,第四病室级误主人公,也无曲折动人的情节。作者采用白描手法和记事性文体,冷静地、客观地细致如微地描写普通病房的日常生活,展示其本来面目,体现了作者后期“遇热遇冷”的风格。第四病室作为中国社会的缩影充满了冷漠、奸诈。十一床因公受伤,公司一脚把他踢出门,不负担任何费用。因为没有钱,医生不给药,只注射一点盐水,疾病折磨着他,使他终日“象一只野兽似地哀叫着”活活疼死在病床上。他的不幸不仅得不到人们的同情,反而人们的笑声和旁人的观赏甚至辽河起来把工友老郑绑住,并且整个病室没有一个人出来为患者说句话,大家眼睁睁的看着他哀叫、挣扎。第四病室通过对日常生活的描写,揭露了社会的黑暗,人与人关系的冷酷,反应社会的本质。

小说也采用了对比的手法来表现当时社会的黑暗。比如小说中通过把一等病房的舒适安逸与三等病房的拥挤混乱、及对病人的不同待遇做对比,突出当时贫富差距不公平的现实。在细节方面也描写的十分逼真生动,比如在描写小公务员照顾自己患梅毒父亲的细节,既想表现自己的孝心又厌烦自己的父亲看见父亲洗

伤口,既同情流泪又转身逃走,把他的复杂的心里写的惟妙惟肖,很富有生活气息。小说的语言朴实、平易,于平淡中见深刻。

后记:每经历一件事情,我们都会增长一些见识,每读一本书,我们都会

增长一些智慧。巴金《第四病房》带给我的是一、增强了我整理知识的能力。二、做人要善良些,纯洁些,对人有用些。三、在写作方面要善于平淡中见深刻。

注释:巴金《第四病室》

胡永修、周芳芸《巴金研究》

巴金作品的特点

巴金作品的特点 巴金的写作风格文字简约,饱含丰富的人文主义色彩,从中可以清晰地体察出屠格涅夫、托尔斯泰、赫尔岑的影响,这与巴金当年从翻译这些文学巨匠的作品开始走上文学之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巴金在谈到《家》的创作时曾经说过,他写作这部长篇小说的目的是“我控诉”。作品通过一系列美好生命的毁灭,控诉了封建家庭的黑暗和腐朽,控诉了封建家庭的罪恶。描写了青年一代的觉醒和反抗。 艺术特色: (1)典型化的方法。 (2)写出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和多层次性。高觉新的复杂的性格。 (3)浓郁的抒情色彩。平易、平白的文字,洋溢着浓郁的情感。 (4)心理描写。 例如作品对于鸣凤初恋心态的描写就很好地呈现了这个初恋的女孩子对于异性之爱的既惊又喜,以及青春期的萌动和羞涩。作品在语言上也独具魅力。巴金的作品一向语言简洁生动,流畅奔放,具有浓烈的感情色彩。《家》在语言上也同样体现着巴金作品的独特风格。在作品中,作者无论是写人,或是叙事,甚至剖析人物心理,都是带着浓郁的感情色彩,这就使读者在领略人物命运时,一同体味到了作者的喜怒哀乐,使作品具有了格外感人的情感力量。 艺术上的特色。 他的代表作《家》从1931年开始发表(一九三一年在《时报》连载发表,一九三三年初版),是现代文学中旧家庭题材小说的先驱。作者在作品中设置的三个主要人物与《家》中的高老太爷、觉新、觉慧。 首先,是故事梗概与创作目的。 成都高公馆,一个有五房儿孙的大家族。高老太爷是这个大家庭的统治者,五房中的长房有觉新、觉民、觉慧三兄弟,他们的继母及继母的女儿淑华,因为父母早亡,现在是大哥

觉新当家。觉新是长子长孙,早熟而性格软弱,受过新思想的熏陶却不敢顶撞长辈,他年轻时与梅表妹相爱,但却接受了父母的安排另娶了珏。婚后他过得很幸福,有了孩子,也爱自己美丽的妻子,但又忘不了梅,特别是出嫁不久后梅就成了寡妇,回到成都,两人的见面带给他无穷的痛苦。不久,梅在忧郁中病逝。觉民与觉慧在外参加新文化运动和学生运动,遭到爷爷的训斥,并被软禁家中。觉民与表妹琴相爱,但爷爷却为他定下亲事,觉民为此离家躲避,觉新夹在弟弟与爷爷中间受气。觉慧是三兄弟中最叛逆的一个,他对家中的丫头鸣凤有朦胧的好感。高老太爷要将鸣凤嫁给自己的朋友孔教会会长冯乐山做妾,鸣凤在绝望中投湖自尽,觉慧决心脱离家庭。高老太爷发现最疼爱的儿子克定骗妻子的钱去组织小公馆,并在外欠下大笔债务,老四克安也大嫖戏子,在此打击下一病身亡。家中大办丧事,将要生产的珏被高老太爷的陈姨太以避血光之灾为由赶到郊外生产,觉新不敢反对,因照顾不周,珏难产而死。觉新在痛悔的心情中承认这个家庭应该出个叛徒,他支持觉慧离家去上海。《家》是巴金最喜爱的作品。最初,小说在《时报》上连载,每天一千字左右,后来因为战争中断过一段时间,《时报》又换了编辑。巴金突然接到一封信抱怨小说太长,报社不想继续登下去。收到信后巴金将剩下的稿子全寄了过去,并声明如果报纸愿意登完,他可以不要稿费。用他的话说,“为读者写作”的他“总算尽了作家的责任”。这样,《家》才得以完整面世。巴金创作《家》有明确的社会功利目的,即抨击中国社会中强大的封建宗法专制制度,并力图为青年们指出一条生存的道路。小说中所表现的是他以及他的亲友们的痛苦与呼号──事实上,小说正是写给以他的大哥为代表的身受封建专制之害的青年们的,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可以说是中国文学“文以载道”传统的另一表现。因此,在某种意义上,我们说,《家》是一部带有强烈抒情性的“政治批判”小说。 巴金在青年时代是一个狂热的无政府主义者,对政治抱有强烈的参与意识,他的小说创作与其说是文学活动不如说是社会活动或政治活动。 其次,是对小说中人物处理。 《家》是巴金用来批判封建宗法专制制度的一件利器,于是他选取了作品中最富朝气的觉慧作为执行批判的代理人,(偶尔叙述主体有所变换,但大多数时候都是用“第三代”的目光来审视这个即将崩溃的家族),用他的视角对全书中的人物进行描述和品评,借他的思想独白来表达自己对社会人生的见解,因而,这个人物成为全书中着墨最多的人物,俨然是小说的中心。作者希望通过觉慧的思考给读者指出一条新生活的道路,但由于作者自己在创作

浅谈巴金《家》中女性形象

浅谈巴金《家》中女性形象 摘要:《家》中的一些女子像美丽的流星,过早地陨落,青春稍重即逝;也有一些女子越过牺牲者的尸骸,无谓地向前迈进。具有奴隶性格的鸣凤、瑞钰终究逃脱不了封建礼教的残害。新新女性琴、许倩如为新一代女性开辟了道路。 关键词:青春;封建礼教;残害;新思想;反抗 《家》以爱情故事为主线,真实地向我们呈现了在五四运动的大背景下,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封建大家族腐烂,溃败的历史。在这新旧社会交际之时,新旧家庭,新旧人物,新旧思想等的斗争自然被推上了社会的舞台。青春是美丽的东西,在这个矛盾的社会中,《家》中的一些女子像美丽的流星,过早地陨落,青春稍重即逝;也有一些女子越过牺牲者的尸骸,无谓地向前迈进,昭示着人间青春是美丽而富有生命力的源泉,青春不再是封建捍卫者的祭品,而是生命不可阻挡的激流,它将绕过乱山碎石,勇往直前。 一个这样清纯的十六岁少女,脑后垂着一根发辫,一件蓝布棉袄裹着她苗条的身子。瓜子型的脸庞也还丰润,在她带笑说话的时候,脸颊上现出两个小酒窝。她闪动着两只明亮的眼睛天真地看着。任谁都会怜惜这样曼妙少女,觉慧爱上了这个情窦初开的在他家做丫鬟的鸣凤。鸣凤的身份地位,鸣凤的思想高度注定了这是一个凄美的爱情悲剧。她笃信“世间的一切都是由一个万能的无所不知的神明安排好了的”。她虽然和觉慧真心相爱,可是她自己并没有为她们的爱去争取什么结果。当觉慧纯真的爱向她靠近时,她“盼望着他向她伸出手,祈祷着他有一天会拯救她,把他从污泥里救出来。”但是当觉慧向她表白的时候,她又惊慌地叫道:“不,不,我没有这样的命。”鸣凤一直处于想做觉慧的奴隶而不得的矛盾心理中,她对于单纯真切的爱,她内心充满着希望和憧憬,但是又感到很害怕和焦虑。因为她只是个下人,她怎么能配得上少爷,阶级性将鸣凤和觉慧刚刚萌芽的爱扼杀在摇篮里了。她对于自己所处的境遇毫无叛逆,毫不诉苦,她像大海一样包容了她所遭受的一切,默默地忍受,她没有那种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的勇气和决心,她就希望默默守在觉慧身边,默默地照顾他,不要什么名分,不要什么回报。身在这样封建大家庭中,鸣凤还是被推上了绝路,离开觉慧,被当做礼物送给一个可以当自己爷爷的一个老头子当姨太太。鸣凤向觉慧求助,她知道身份不同,他们两个中间隔着的那道墙永远不能推倒,而且她不敢,她怕自己与觉慧相爱的事实被别人发现,即使接近了觉慧她也不敢大胆表露自己的心迹。身份的不同,当惯了奴隶的鸣凤骨子里就透着一种奴性,她不敢,她害怕,她迷茫……鸣凤为了这件婚事做过斗争,她去求觉慧继母把她留下,甘愿一生做高家的奴隶,她流了多少泪,磕了多少头,即使周氏心疼,但她也不敢违背老太爷的命令。鸣凤被活生生地推上了跳湖自尽这条死路上。鸣凤用她那流不尽的眼泪,用她的那跪得已经麻木的双腿,用她那年轻的生命,与不幸的命运做过斗争,可是这对于高家来说只是少了一个可有可无的人罢了,没有鸣凤,再找一个下人代替她上了花轿,做了姨太太。鸣凤无谓的牺牲已经使人麻木,她的死很快被人遗忘。认命,信命,服从,有多少个鸣凤被封建礼教制度压制、摧残、甚至剥夺生命。 具有奴隶性格的瑞钰,她恪守着封建的伦理,去从事奴隶该做的一切,可是封建制度对

巴金先生作品的特点及风格

巴金的作品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从题材的选择和处理这个角度探讨巴金小说的创作个性,就会看到巴金小说题材的重要特点在于:以家庭生活题材为主,具有强烈的自传性和题材的多样性.这一特点体现了他的创作个性:偏爱并擅长表现家庭生活题材,缩影式地折射出时代的风貌.举报补充回答:巴金小说的抒情特色借助于他的语言。作为语言大师,他的语言有自己的特色。他的语言朴素、明朗、欧化,亲切自然,本色而热情。而悲剧性的故事通过作者巴金朴素、明朗、欧化的语言叙述出来,真挚强烈的感情表达出来,就形成了巴金小说创作的独特的美学特征。巴金的代表作,在几代读者中最具影响的作品是《家》、《春》、《秋》(即〈激流三部曲〉)。这部蜚声海内外的长篇巨制,通过一个大家庭的没落和分化,描绘出封建宗法制度的崩溃和革命潮流在青年一代中掀起的改变旧生活的伟大力量。作者对题材熟悉和感受的亲切,使作品获得了巨大的震撼力。在动荡、巨变、大浪淘沙的年代里,《家》、《春》、《秋》奏起的时代进行曲,在对青年进行反封建的启蒙教育方面,曾起了很大的作用。特别是其中的《家》,起的作用更大。中国的封建社会延续了两千年,反封建的任务异常艰巨。二百多年前,伟大的曹雪芹写了《红楼梦》,成为不朽的世界文学名著。巴金的《家、》《春》、《秋》是继《红楼梦》之后,描写封建旧家庭败落的最优秀的小说。 艺术上,这3部长篇也是巴金全部作品中成就最显著的作品。人物形象有血有肉,同一类人物也有很细微差别。巴金不是凭客观冷静地描写取胜,而是靠澎湃的激情折服人。他的小说,人物众多,头绪纷繁,却写得有条不紊,起伏有致。新时期写的《随想录》轰动文坛,活画出一位心地坦诚的作家的纯洁灵魂。《家》、《春》、《秋》和《寒夜》早已拍成电影,饮誉国内外。 巴金的写作风格

巴金作品分析

一、中西文化对巴金创作的影响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借着五四运动的大势,一批先驱人物将整个新文化与新文学运动推向高潮。在重新评判孔子,抨击文化专制主义,倡导思想自由的同时,将眼光投向西方,广泛引进和吸收运用西方文化。大量的西方小说被翻译介绍,而且相应地各种西方文学思潮也在中国的文坛上流传开来,浪漫主义,写实主义,新浪漫主义等等理论,流派都寻找自己的信从者,在年轻的中国现代文坛上形成了百家争鸣的新局面。这样的文化环境中,很多作家都吸取了西方文化营养,进而形成自己的创作风格,巴金也不例外,他曾说:“在所有的中国作家中,我可能是最受西方文学影响的一个。” 巴金深受西方文化影响,然而像鲁迅等一批现代作家一样,虽然他们有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觉排斥否定,但这在一定程度上是从社会人生出发,并且即使理论上可能走向彻底干净的否定,但在创作上绝对是不可能做到的。在否定过去状态的同时,过去状态中的某些东西会不自觉的沉淀下来。首先,如果说荣格的集体无意识论是有理的话,那么中华民族几千年传统文化历史积淀会在冥冥中对其发生作用,而且“童年是一个人记忆的起点,”,巴金生长在一个封建大家庭,从小耳濡目染的大家庭的点点滴滴,在他脑海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他五岁的时候在广元县衙门内和两个哥哥两个姐姐一道在家塾就读,跟一个姓刘的先生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背诵《古文观止》,还有美丽的母亲在晚间时教他背《白香词谱》。虽然巴金曾一度在提到《红楼梦》表现得有点冷漠,但据记载小时候,红楼在他家到处流传,一些丫鬟仆人都知道具体情,以至在他还没有开始阅读就已经熟悉了书里的人物和情节。在这样一个家庭背景下长大的作家要完全摆脱传统文化的熏陶几乎是不可能的。 二、巴金小说中的家情结与人性解放的叙写 巴金一生的作品十分丰厚,但能代表其创作思想特征的则是《激流三部曲》、《憩园》、《寒夜》,巴金也说这三部作品是他最喜欢的。1931年4月在上海《时报》上连载的长篇小说《家》,作为20世纪中国家族小说的开端,在一开始就以其强烈的主观激情和对封建大家庭的体察和书写,与茅盾鸿篇巨制的《子夜》和老舍的充满着北京市民文化习俗的《骆驼祥子》共筑了中国现代文学30年代长篇小说的创作艺术巅峰。1944年发表的《憩园》另辟蹊径,脱离了自身在早期创作中的简单价值和是非判断取向,转入了对人生问题的思考,从而使这篇小说成为他所有小说中意义最为复杂的文本之一。同一时期,于1946年8月,连载于上海《文艺复兴》月刊的《寒夜》又与钱钟书的《围城》一并显示了小说“复兴”的气势,为40年代的中国文坛抒写了凝重厚实的一笔。 三、巴金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的描写 (一)《家》中觉新、觉慧的人物形象 觉新是《家》中刻画的最成功的一个人物,在他身上,体现着许多的矛盾面和复杂性。觉新出生于一个封建地主官僚的大家庭,他是家里的长房长孙,他一出生就已经决定了他一生的命运。觉新自小就很聪明,上中学时品学兼优,成绩名列前茅。但父母双亲的先后去世给了他沉重的打击,他被迫挑起这一房的责任,成了一个傀儡,过着矛盾、痛苦的生活。他的爱情、婚姻也被封建家族无情地破坏了。 作为一个接受过新式教育的知识分子,觉新凭着心底燃烧着的青春的火,也愤怒过、抗争过,然而,经验让他明白反抗是无望的,所以他只能以敷衍为武器,顺从所有的人,以寻求平衡,求得一时的安稳。他试图维护封建大家族的秩序,在长辈们面前委曲求全,却又怀抱着一颗帮助觉慧的心,试图向封建礼教反抗。他在两者之间犹豫、挣扎,内心受着巨大的煎熬。渐渐地,他似乎接受了服从,忘却了反抗。但是内心对自由的向往和环境的压迫使觉新陷入了极大的矛盾与痛苦中,他逐渐成为了一个矛盾者。 在巴金的笔下,觉慧是一个具有初步民主主义和人道主义思想的热血青年,他是封建家庭的叛逆者,是封建社会的反抗者。在西式教育和进步报刊、五四思潮的影响下,他办进步

巴金写作特点

巴金写作特点: 创作题材 就题材而论,巴金的长篇小说以描写家庭生活为主,并且带有强烈的自传性。他的短篇小说则题材多样,涉及范围相当之广。在巴金的作品中,家即社会,家庭是构成社会机体的细胞,家庭生活是社会生活的缩影。巴金的创作实践表明,他最喜欢通过描写家庭生活情景来反映社会生活的状况及其发展变化。其中尤以他的《激流三部曲》和《寒夜》为著。《激流》通过描写高公馆的由盛转衰及其分崩离析,反映了封建大家庭逐渐没落的过程,表现了封建专制制度必然崩溃的历史趋势,讴歌了青年们的觉醒和反抗。同时高公馆的生活也是以作者自己早期的家庭生活为原型而书写,带有强烈的自传性质。《寒夜》通过描写汪家的解体过程揭露了当时大后方社会的黑暗。作者着重表现的是小家庭内部的矛盾冲突,比如婆媳争吵,夫妻失和等,通过对日常生活的真实、细致的描绘表明,汪家悲剧的根源在于国民党政府的黑暗、腐败。这部作品又一次体现了巴金创作的特色,把家庭当作社会的缩影来描写以家庭生活画面来折射出时代的风云变幻。除此之外巴金在《某夫妇》、《猪与鸡》、《团圆》等短篇小说中也有对这一题材的优秀运用。 巴金的短篇小说题材丰富多样,但总体也可归结为六类,其一,书写外国人生活的作品,这类作品集中在《复仇集》、《电椅集》中,《光明集》里也有一部分作品。这类作品描写了许多外国人的故事,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外国人形象。其二,反映农民工人知识分子小公务员革命者等各阶层人民的苦难生活以及他们的反抗斗争。其三,是收在《长生塔》中的四篇童话,即《长生塔》、《塔的秘密》、《隐身珠》、《能言树》作者借助童话这种艺术形式来表达自己对社会现实的看法。其四,是收在《沉默集(二)》中的三篇历史题材的小说,即《马拉的死》、《丹东的悲哀》、《罗伯斯底尔的秘密》。这三篇作品反映了法国大革命时期的社会生活,总结了那段历史的教训。其五,描写40 年代小人物的日常生活,表现了他们的不幸遭遇,收在《发的故事》、《小人小事》等集子中,其中的某些作品体现了巴金创作风格的转变。其六,反映志愿军生活,即表现战争题材的作品,收集在《英雄的故事》、《明珠和玉姬》、《李大海》等小说集中。这些作品是巴金小说创作的最后一批成果,是老作家对新中国文学事业的重要贡献。 另外,巴金的中长篇小说的题材也具有多样性,《灭亡》、《新生》、《爱情三部曲》、《海的梦》等作品是反映青年革命者生活的,《激流》三部曲、《憩园》等则是表现封建大家庭生活的作品。《砂丁》、《萌芽》是反映矿工生活和斗争的中篇小说,《第四病室》、《寒夜》反映了国统区小市民、小公务员的悲惨生活,《火三部曲》是描写各阶层人民抗日活动的长篇小说。总之,巴金小说的题材是具有多样性的,是丰富多彩的,他的小说反映了中国现代杜会各个阶层的生活状况,表现了现代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 语言风格 巴金的语言风格特征明显,总体来说他的语言是热烈、明快、朴素的,然而就情感对语言的影响,又可分为前后两期来看待。前期以青春激情的抒情语言风格著称,感染性极强,故而巴金前期以《家》为代表的小说受到青年人的热烈追捧;而以小说《憩园》为节点的后期作品语言则开始由热转冷,笔调变得深沉、悲哀和忧郁,到了《寒夜》则将这种悲剧式的语言艺术提炼到了巅峰状态。巴金前期作品语言的气势和节奏激越奔肆,一泻千里,无法以迁回婉转,含蓄凝炼对其加以规范;热烈酣畅,平白真率才是其方圆。这种显示着“语句和生命是进合为一的”语言,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它“象一团火似的燃烧着,也使别人燃烧”。然而巴金也绝非只是一味任情纵笔、狂放无羁以至流于粗糙简滥。在具体驾驭这种平白率真、热烈酣畅的文字时,巴金注重随情绪的起伏变化和延伸发展来安排句法的构造、修辞方式的搭配和音节的长短相间,让语言在热烈明快中自然跌宕成抑扬顿挫的节奏和旋律,产生一种流畅回环的音乐美感。如作品《春天里的秋天》中:“我抬起发热的脸,去看蔚蓝的天,去迎自由的风。我的眼里却装满一对大眼睛和两道长眉。那对大眼睛里充满着爱情,春天的爱情,南方的爱情。”这一句并没有使用整齐的韵脚,也不讲究声调的平仄搭配,咏玩味间却给人一种抑扬有致,明快优美的音乐享受。这种富于音乐美的语言,是巴金语言抒情风格的重要特征。 从《憩园》开始,巴金则逐渐把感情“隐藏”起来,放在文字之外,情节以内,不再像前期的《激流》一般直接吐露内心的情感,而是转而开始大量运用冷性色彩词隐晦、冷静的表露自己的情感,做到动人而不致“引人注目”,以《寒夜》为例,整部小说所用的色彩词汇除了灰黑,就是昏黄、惨白,从心理上给我们以沉重的压抑感,加重了对作品的悲剧感受。而晦暗的语言色调作品语言的旋律迟缓,音调低沉,从而与作品的题材和抒情内容达到高度的统一,使得作品的悲剧感顿生,调子也更加悲哀、忧郁。

巴金《家》赏析

青春的呐喊 ——巴金《家》赏析 ●作者巴金 ●《家》故事梗概 ●《家》的创作背景 ●《家》中人物分析 ●《家》中矛盾分析 ●《家》的艺术特色 ●《家》的思想及文学地位 ●1904年11月生,四川成都人,无党派,1921年于成都外语专门学校肄业。 ●1927年至1929年赴法国留学。1929年回国后,从事文学创作。1935年至1950年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平明出版社总编辑。1950年后任平明出版社总编辑,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主席。1953年9月后先后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文艺月报》、《收获》、《上海文学》主编。1962年后任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文化大革命”中受冲击。1977年至1983年中国作家协会主席、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上海市政协副主席。1983年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2003年3月在全国政协十届一次会议上当选为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2003年11月,国务院授予巴金先生“人民作家”荣誉称号。 ●2005年10月17日19时06分在上海逝世,享年101岁。 作者巴金: ●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祖籍浙江嘉兴。清光绪三十年十月十九日(1904年11 月25日)生于四川省成都府城北门正通顺街。1927年至1928年在法国留学,开始文学创作,1929年他的《灭亡》发表并引起轰动,使他正式走上文学创作道路。 《灭亡》时,他第一次以巴金为笔名,他的笔名很多,有王文慧、欧阳镜蓉、黄树辉、余一等。“巴金”这一笔名源自他在法国留学时认识的一位巴姓的同学“巴恩波”,以及这位同学自杀身亡时巴金正在翻译的著作的作者“彼得·阿历克塞维奇·克鲁泡特金”。 他把这二人的名字各取一字,成为了他的笔名。现代文学家、翻译家、出版家,“五四” 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中国当代文坛的巨匠。2005年10月17日因病逝世于上海。 百年巴金 多产作家巴金 ●《灭亡》(中篇小说),1929,开明书局 ●《从资本主义到安那其主义》(理论),1930,上海自由书店 ●《死去的太阳》(中篇小说),1931,开明书店 ●《复仇》(短篇小说集),1931,新中国书局 ●《雾》(“爱情三部曲”之一,中篇小说),1931年,新中国书局 ●《海的梦》(中篇小说),1932,新中国书局

巴金作品特色的分析

巴金作品特色的分析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巴金作品特色的分析 巴金是个具有传奇色彩的作家。巴金原名李芾甘,从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知道他是四川一个望族子弟。他虽从小生活富足,却偏爱与一班贩夫走卒做朋友,因而懂得了许多下等社会的艰辛,对他们抱以深切的同情(《家》及《将军》自序中)。巴金可以说是一个多产的作家,他的着作有《灭亡》、《海行》、《海底梦》、《电椅》、《光明》、《雾》、《复仇》、《家》、《新生》、《春天里的秋天》、《死去的太阳》、《萌牙》、《沙斗》、《雨》、《将军》等等。从特色上讲,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富于虚无主义色彩。虚无主义,也可以说成是安那其主义。“巴金”这个笔名就是采用安那其主义者巴枯宁(Bakunin)的首音和克鲁鲍金(Kropokin)尾音合成的。 虚无主义否认一切原理原则,否认一切政治权威,将大众置于完全平等的地位上,倾向思想和言论甚至行为绝对自由。巴金的处女作《灭亡》,虚无主义色彩表现的最为浓厚:文中主人公为了爱怜人类转而憎恨人类,为了憎恨人类以至于采取了对大众复仇的举动。 许多批评家都指出巴金笔下的革命家带着强烈的个人主义色彩和罗曼蒂克情调,即指此而言。 第二、提倡憎恨哲学。托尔期泰、泰戈尔等宣传“爱的哲学”,中国新文学作家多爱其影响,冰心是其中的代表。而巴金竟以“憎”代替“爱”,宣传“憎的哲学”。 这种思想在《灭亡》中表现的最为清楚,李冷和其妺原是“爱的哲学”的信徒,但杜大心则加以强烈反对:你们这班诗人天天专门讲什么爱呀、和平

呀、自然美丽呀,天天歌颂造物者的功德呀,其实这种所谓爱、所谓和平、所谓自然美丽,都被你们几个占据了去,至少在我、在那些被汽车碾死的人、在那无数冻死饿死的人,这些东西都是不存在的,所以我要诅咒人生……而你们呢,却拿温柔的话来欺骗人,麻醉人。……我已经叩遍了人生的一扇扇门,但每一扇门都涂满了无辜者的鲜血。在这些血迹被洗去之前,谁也不配来赞美人生……。 在《爱与恨》一章,这种思想发挥得更是痛快淋漓:至少在这人掠人、人压迫人、人吃人、人骑人、人打人、人杀人的时候,我是不能爱谁的,我也不能叫人们彼此相爱的……凡是曾把自己的幸福建筑在别人痛苦上面的人都应该灭亡的……我发誓,我拿整个心灵来发誓,那班人是应该灭亡的,至少应该在他们灭亡之后,众才能相爱,才配谈起爱来,在现在是不能够的。 我们可以看出,巴金的憎恨是由爱怜发出来的。他坦言:“无疑地在我底诅咒中同时也闪耀着爱的火花,这爱与憎的矛盾,将永远是我的矛盾罢。”难怪有人说巴金反对托尔斯泰的人道主义,其实是在热烈地唱着人道主义。或者该将他的“憎恨哲学”称为“哀怜哲学”会更贴切。 第三、作品题材具有世界性。巴金作品多好采取异国故事,中外学者均以为巴金受外国文学特别是俄国文学影响较深。他的《复仇》以十四短篇组成,而其中十二篇的主人公皆为欧洲人物。《电椅》、《海底梦》、《光明》中期的《未寄的信》、《我的眼泪》也是如此。作品以异域人物及背景为题材,本可以发生一种最可宝贵的异国情调,但也不容易讨好。文学含时代、环境和种族三大要素,我以为环境、种族的关系,比时代还要重要。一个民族的历史及文化结构至为复杂,非白幼浸润其中者不能充分了解。赛珍珠自幼生长中国,

浅论巴金

浅论巴金《激流三部曲》与《憩园》之间的联系和补充 黄姗英 [摘要] 本问主要从人物形象的自叙性、思想主题的延续性、艺述特点的相似性及创作风格几个方面阐述了巴金封建家族题材小说中《激流三部曲》与《憩园》这两部作品之间的联系与互补,并以为这种联系与互补使巴金的封建家族题材小说的创作更加完整和深入。 [关键词] 《激流三部曲》《憩园》联系互补 巴金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代文豪。他给后人留下的文学作品不胜枚举。他的作品被文学研究者们分为几个大类,其中最重要的是描写和批判腐朽封建制度的封建家族题材小说。而这一类作品中让我们印象最为深刻并且对当时、后世都产生了深远影响的当属《激流三部曲》与《憩园》。他们堪称巴金描写封建腐朽残余生活,批判揭露封建罪恶制度的佳作。 这两部作品除了题材相同外,在其它方面也都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和互补。有人甚至精辟地说到:“《憩园》不仅给《激流三部曲》添设 了尾声,而且使巴金的封建家族题材小说更加完整⑴ 。没错,虽然这 两部作品之间存在着诸多联系和互补,但目前把它们系统联系起来概述的文章却非常少。因此,我觉得简要地阐述一下这两部优秀作品之间的联系和互补是必要的。 下面我就从叙事方式、思想主题、艺术特点及创作风格等方面对这两部作品之间的联系和互补展开简单的论述。 它们之间的第一个联系是:人物形象的自叙性。 通过对《激流三部曲》与《憩园》的阅读比较,我觉得两部作品

都存在着或是说都具有一种自叙性的叙事结构特点。自叙性的叙事结构既作者采用叙述自己生平的经历和文章的结构方式。由于巴金出生于没落的封建官僚大家庭,封建家庭内部的腐化和没落过程,巴金都参与其中。他所经历过的封建生活,就成了他的写作题材及素材的重要来源,也正因为如此,才成就了巴金在创作批判封建腐朽制度、暴露封建伦理道德作品时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思想性。 在《激流三部曲》中,我们可以看出作品中的大多数人物都能在巴金的家族生活中找到原型,我们甚至可以大胆地认为觉新就是巴金的大哥李尧枚,觉民就是巴金的三哥李尧林,而觉慧正是巴金自己。至于其他人物,如高老太爷、克安、克定、克明等人也都是从巴金的 爷爷及叔父为原型创作的⑵。 有许多作家在作品中都会把自己作品中的人物当作自己思想和行为的传声筒,而在《激流三部曲》,特别是《家》中,巴金就很明显地把自己从前经历过的事情经过人物觉慧表现出来。比如:巴金以前在“外专”既“外国语专门学校”读过书,他也结交过新朋友,编辑过刊物,也创办过阅报,而这些觉慧也都“做”过。可见,以上诸类事件中,觉慧都作了巴金的传声筒,替巴金发表了自己的心声和感情。巴金也常常把自己同觉慧揉在一起来谈,说明了他们之间有相同 和相异之处,也说明了觉慧的性格特征及其形成根源⑶ 。巴金在作品 《家》中曾这样描述过:他(觉慧)对这种新的生活方式的兴趣愈来愈浓,因此在行动上,他尽量地表达出来年轻人的热心,他以前从来不曾梦想过它们(宣传革命的报纸),然而如今他们来了,朴实而有

浅析巴金先生作品家

浅析巴金先生作品《家》  轻轻揭开中国百年文学凝重的面纱,巴金先生风尘仆仆的穿越了一整个沉甸甸的世纪。 他的作品因呼吸五四的新鲜空气而逐步成长,因经历了革命大风暴的考验而日趋成熟,一生笔耕不辍,终在文学史上熠熠生辉。  巴金先生作品创作的鼎盛时期正是“新思潮”勃兴之时,他的大量作品如雨后春笋般呈现出盎然的生机。其中《激流三部曲》是其创作的一个高潮,而《家》更是其中最具代表性 的作品。本文就是就《家》的艺术创作进行简要的分析。  年,以青年人的爱情故事为主干,却又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对旧礼《家》写成于1931 教的批判,它将矛盾的冲突指向作为封建统治核心的专制主义,号召青年一代反抗专制压迫,投入革命斗争的队伍。《家》从三四十年代至今产生了巨大而积极的影响。  一、人物分析(以觉新的人物形象塑造为例)  在故事开篇之初觉新是一个接受过民主思想的先进青年,对于爱情他对梅表姐有着极为纯真的爱恋,但他却迫于长房长孙的地位始终难以逃开封建家庭的桎梏,所以他是一个饱含冲突的矛盾综合体。现实与理想的尖锐性造就了觉新性格的两重性,因而他内心就有了五味杂陈的复杂性。他渴望革命,却只能服从家庭的安排;他疼爱瑞珏却对梅芬心有余悸;他晓事理,却不能揭发五姨太、三叔捉鬼的勾当;他被宣传新思想的“五?四” 报刊激动得热血沸腾,却不敢像觉慧那样大张旗鼓的斗争;他的理智被封建礼教的“仁义礼智信”绑架,失却了对自由世界的向往。他是封建家族的牺牲品,或者说,他甘愿沦为牺牲品以平息高家的种种风波。巴金先生并没有停留在动摇的人这一表面,而是更深层次的挖掘这其中的内涵,并将它写成民族心理祭奠与西方民主冲突。从这一层面上,觉新这一摇摆不定痛苦挣扎的人也就有了历史的深度。在小说的结尾,觉新在种种压力的打击下崩溃最终逃出禁锢的封建十字架,最终觉醒支持觉慧出走。并且在三部曲的其他两部中,觉新也渐渐逃出了“作揖主义”,实现了自我的突破。    二、艺术特色  1、 结构上紧凑周密,人物关系复杂。  《家》在结构艺术上极为精巧的借鉴了《红楼梦》的写法,叙述了封建大族的兴衰 史。始终围绕两对情侣,三个爱情悲剧这一故事主线,波澜起伏,有条不紊。  2、 对人物的塑造,内心刻画都极为突出  小说主人公高老太爷的封闭腐朽,觉慧对革命的热情,对旧礼教决绝的反抗斗争, 觉新复杂的内心两重性……对次要人物鸣凤投湖前的痛苦,哀怨的内心独白,都活 灵活现,跃然纸上。作者以现实人物为依托,进行忧郁的自我抒情。  3、 家即社会,以小写大,发掘人性,人情之美  巴金先生以高家为代表,从中反应19世纪末20世纪初社会情态,进而揭发普遍规 律。  4、 带有强烈批判性的指向,情感真挚,敢于宣泄情感  巴金先生对高家跳大神儿,舞狮,墙上的合照,对高家带有批判性风俗化的道德描 绘,同时他没有看重情节的铺排,而将重心放在情感的宣泄,表达他多愁善感的心 灵。符合五四文学的整体趋势。    巴金先生在创作《家》时正值青年,所以它也代表着革命的青春。小说情感上汪洋恣肆,语言上行云流水,立意上别具一格。因而被称为现实主义的绝世力作,极大地引发的青年一代读者共鸣。

浅论巴金《家》的艺术特色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学士学位论文浅论巴金《家》的艺术特色 作者 准考证号 毕业证号 外语考号 工作单位 职称职务 邮政编码 联系电话 指导教师 论文成绩 答辩成绩 答辩时间

浅论巴金《家》的艺术特色 内容摘要:《家》是巴金先生的代表作,和《春》《秋》合称为激流三部曲。小说以五四运动后数年间的四川成都为背景,通过一个四世同堂的封建官僚大家庭高公馆没落、崩溃的故事,悲愤地控诉了封建家长制和旧礼教吃人的罪恶,痛切地批判了“作揖哲学”和“不抵抗主义”,热情地赞颂了年轻一代的觉悟和反抗,形象地揭示了封建制度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小说的主题思想、艺术形象、人物语言描写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是我国现代文学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关键词巴金;《家》; 艺术特色 巴金先生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巴金大哥李尧枚,二哥李尧林对他的人生道路、创作生涯有着重要的影响。在上海与大哥李尧枚那段共度的时光为他开启了生活宝库之门,让他的生活不再只是虚幻的空中楼阁,在真实的生活中真切的感受到了社会封建势力与新思潮的博弈,为他后来创作《家》找到了契机,夯实了创作的社会基础。巴金先生在一九三一年四月的《激流总序》中这样写道:“我底周围是无边的黑夜,但我并不孤独,并不绝望。我无论在什么地方总看见一股生活之激流在动荡,在创造它自己的路,以通过黑暗的乱山碎石中间。”①自此,巴金的第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诞生了。经过半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家》仍以其特有的艺术魅力历久弥新,焕发着光彩,同它卓越的艺术成就分不开,这部作品是现代语言大师巴金先生前期

创作风格的集中体现,本文就小说的核心主题、艺术形象、语言艺术等艺术特色来探讨。 一、小中见大,主题鲜明 高家是当时典型的封建社会和封建家庭制度的缩影,作者以曾经生活过的四川成都为写作背景,将封建地主家族高公馆的兴衰历史画面真实的呈现在读者的眼前。这位文学巨匠,也曾经是一个有着进步思想的青年,作品以他早期的经历为创作源泉,通过高家的日常生活、各阶层代表人物的思想、经历和行动来反映当时的社会现状。虽然描写的是高公馆的点点滴滴,却融入了当时的历史和故事,风云激荡,将时代的特质和面貌赋予了整部作品。作者以五四之后高家兄弟、琴的学校生活为故事的开端,小说开门见山的谈论新事物,最典型的就是几个新青年热烈谈论的场景,他们兴高采烈的谈论着外国语专门学校筹备游艺会、排练话剧、兼收男女生等一系列的新事物,笔者从中体会到新青年的新在于思想新,观念新和对新事物的敏感和判断,他们喜闻乐见的新事物是顺应时代发展的正能量的新事物:比如男女在一起学习讨论自然大方,不拘泥“男女授受不亲”的说法,学习外国语,不再闭关自大,通过话剧的表演来展示当时社会的种种现象,宣传新事物,让更多新时代的弄潮儿参与进来。这是一幅时代色彩鲜明的画面,一开篇就让五四时期的时代气息和历史特点扑面而来。不仅让读者看到了以高老太爷为代表的守旧派的种种罪恶,封建制度的苟延残喘,垂死挣扎,更看到了在以高公馆为代表的封建制度末期的大家族中,年轻觉醒的一代与守旧派之间的尖锐对立,他们是黑暗中的

巴金先生的作品有什么特点

巴金先生的作品有什么特点 巴金的作品,创作风格带有明显的自传性,语言特点热烈明快朴素,从题材选择和处理角度探讨巴金小说的创作个性,就会看到巴金小说题材的重要特点在于:以家庭生活题材为主,具有强烈的自传性和题材的多样性.这一特点体现了他的创作个性:偏爱并擅长表现家庭生活题材,缩影式地折射出时代的风貌.举报补充回答:巴金小说的抒情特色借助于他的语言。 作为语言大师,他的语言有自己的特色。他的语言朴素、明朗、欧化,亲切自然,本色而热情。而悲剧性的故事通过作者巴金朴素、明朗、欧化的语言叙述出来,真挚强烈的感情表达出来,就形成了巴金小说创作的独特的美学特征。 艺术表现上,人物形象有血有肉,同一类人物也有很细微差别。巴金不是凭客观冷静地描写取胜,而是靠澎湃的激情折服人。他的小说,人物众多,头绪纷繁,却写得有条不紊,起伏有致。新时期写的《随想录》轰动文坛,活画出一位心地坦诚的作家的纯洁灵魂。《家》、《春》、《秋》和《寒夜》早已拍成电影,饮誉国内外。 一、创作题材 就题材而论,巴金的长篇小说以描写家庭生活为主,并且带有强烈的自传性。他的短篇小说则题材多样,涉及范围相当之广。在巴金的作品中,家即社会,家庭是构成社会机体的细胞,家庭生活是社会生活的缩影。巴金的创作实践表明,他最喜欢通过描写家庭生活情景来反映社会生活的状况及其发展变化。其中尤以他的《激流三部曲》和《寒夜》为着。《激流》通过描写高公馆的由盛转衰及其分崩离析,反映了封建大家庭逐渐没落的过程,表现了封建专制制度必然崩溃的历史趋势,讴歌了青年们的觉醒和反抗。同时高公馆的生活也是以作者自己早期的家庭生活为原型而书写,带有强烈的自传性质。《寒夜》通过描写汪家的解体过程揭露了当时大后方社会的黑暗。作者着重表现的是小家庭内部的矛盾冲突,比如婆媳争吵,夫妻失和等,通过对日常生活的真实、细致的描绘表明,汪家悲剧的根源在于国民党政府的黑暗、腐败。这部作品又一次体现了巴金创作的特色,把家庭当作社会的缩影来描写以家庭生活画面来折射出时代的风云变幻。除此之外巴金在《某夫妇》、《猪与鸡》、《团圆》等短篇小说中也有对这一题材的优秀运用。 巴金的短篇小说题材丰富多样,但总体也可归结为六类,其一,书写外国人生活的作品,这类作品集中在《复仇集》、《电椅集》中,《光明集》里也有一部分作品。这类作品描写了许多外国人的故事,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外国人形象。其二,反映农民工人知识分子小公务员革命者等各阶层人民的苦难生活以及他们的反抗斗争。其三,是收在《长生塔》中的四篇童话,即《长生塔》、《塔的秘密》、《隐身珠》、《能言树》作者借助童话这种艺术形式来表达自己对社会现实的看法。其四,是收在《沉默集(二)》中的三篇历史题材的小说,即《马拉的死》、《丹东的悲哀》、《罗伯斯底尔的秘密》。这三篇作品反映了法国大革命时期的社会生活,总结了那段历史的教训。其五,描写40 年代小人物的日常生活,表现了他们的不幸遭遇,收在《发的故事》、《小人小事》等集子中,其中的某些作品体现了巴金创作风格的转变。其六,反映志愿军生活,即表现战争题材的作品,收集在《英雄的故事》、《明珠和玉姬》、《李大海》等小说集中。这些作品是巴金小说创作的最后一批成果,是老作家对新中国文学事业的重要贡献。 另外,巴金的中长篇小说的题材也具有多样性,《灭亡》、《新生》、《爱情三部曲》、《海的梦》等作品是反映青年革命者生活的,《激流》三部曲、《憩园》等则是表现封建大家庭生活的作品。《砂丁》、《萌芽》是反映矿工生活和斗争的中篇小说,《第四病室》、《寒夜》反映了国统区小市民、小公务员的悲惨生活,《火三部曲》是描写各阶层人民抗日活动的长篇小说。总之,巴金小说的题材是具有多样性的,是丰富多彩的,他的小说反映了中国现代杜会各个阶层的生活状况,表现了现代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 二、语言风格

巴金复习试题与答案

一、填空 1、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芇甘)。“巴金”是他1929年发表中篇小说《灭亡》时的署名。 2、在沪、宁求学和养病期间,巴金与旅居美国的俄国(无政府主义)者爱玛·高德曼通信,极受鼓舞。他还翻译了(克鲁.泡特金)的论著《面包略取》(即《面包与自由》)。 3、从(1929 )起,到(1937)年,是巴金创作的丰收的年代。 4、巴金写有许多“三部曲”,例如“爱情三部曲”(包括《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包括《家》、《春》、《秋》)等。 5、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巴金创作了题为“抗战三部曲·火”三部曲,它包括了《火》、《冯文淑》、《田惠世》等三部。 6、《寒夜》的出现,表现出巴金的创作进入成熟的现实主义阶段,帮助着巴金的创作进入( 2 )个高峰时期。 7、从1978年底开始,巴金写作记录自己“随时随地的感想”的《随想录》。表现了一个伟大作家的心灵历程,是一个饱经沧桑、阅历的老人的真知灼见。 8、巴金曾获得许多国际文学奖励。例如1982年的(意大利)但丁国际奖、1983 年的(法国)荣誉军团勋章,(美国)文学艺术研究院授予他(名誉外籍院士)称号。 9、巴金漫长的思想发展道路,经历了三个不同的阶段。第一阶段他滋生、萌芽了(民主主义)思想、第二阶段形成了独特的(革命民主主义)思想体系、第三阶段中,他彻底抛弃了(无政府主义)信仰、接受(马克思主义)。 10、民主革命时期,巴金的(革命民主主义)思想体系中,一个最突出的因素是(爱国主义)思想。

11、在法国期间,对巴金思想影响最大的是(卢梭)的(民主主义)。 12、《激流三部曲》是我国新文学史上第一次以(长篇系列小说)的形式,对封建家庭崩溃的过程作系统深入的描写。 13、巴金作为新文学史上的第(2)代作家,继承了以鲁迅为代表的“五四”新文学革命和批判的精神。 14、受左拉长篇系列小说的影响,巴金打算在《灭亡》前后各加两部,写成连续性的五部小说,它们是《(春梦)》、《(一生)》、《灭亡》、《(新生)》、《(黎明)》。 15、《激流三部曲》开始动笔于(1931 )年,他先写了一篇《总序》,写完后决定把《(春梦)》改为《激流》。 16、《(随想录)》是巴金解放后散文创作的高峰。 17、在左翼文艺的影响和现实生活的激励下,巴金的视野也转向了工人,他连续写了两部反映旧中国工人苦难生活的小说《(砂丁)》、《(萌芽)》。 18、巴金的小说《萌芽》,又名《(雪)》,写于1933年。作品描写了(煤矿工人 )非人的悲惨生活,揭露了资本家贪得无厌的血淋淋的罪行。 19、《死去的太阳》以1925年(“五卅”)事件为背景,通过主人公(吴羊清) 的塑造,揭露了帝国主义的罪恶,反映并歌颂了中国人民的反帝爱国斗争。 20、《海的梦》通过岛国少女(里娜)背叛家庭,与爱人(杨)一起帮助太平洋上的岛国利伯洛的奴隶解放、反抗高国侵略者的事迹。 21、巴金的小说《(团圆)》歌颂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的高尚情操和顽强杀敌的精神,后来改编成电影《英雄儿女》。 22、《(黄文元同志)》是巴金根据邱少云烈士事

浅析巴金《随想录》的文学意义

浅析巴金《随想录》的文学意义 摘要;从巴金《随想录》的写作目的出发,探讨作品的艺术特点,分析《随想录》部分作品,从作品中浅析作者的思想变化及深化过程,从其思想层面论述《随想录》的文学意义以及对当代文学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主题艺术特点思想深化过程文学意义 正文; “作为一个非常有地位的人,巴老每一步都站在思想解放运动的前列,思想解放运动本身也不是知识分子发动的,也不是五四文学的传统,本来就是我们国家的国策,是党在反思“文革”教训以后重新带入的一条党的路线,当时很多知识分子就自觉地选择了这条开明的路线,他们支持这样的路线,自觉地参与战斗,参与这样一个把中国推向进步文明的未来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随想录》的作用和价值不仅在今天在未来任何一个时代,在我们重新研究思想解放运动的过程中永远是一部值得我们阅读的书,所以巴老永远不会过时。”------【1】陈思和(复旦大学教授、巴金文学研究会会长)《随想录》塑造了忏悔的“我” 《随想录》每一篇都以真话感动着读者,以对十年“文革”的强烈控诉震撼人们的心灵,又以虔诚而深刻的自我解剖与忏悔深深地感染着读者的思绪,具有极其重要的文学价值。 一.《随想录》的思想主题 巴金写《随想录》的出发点,是对“文化大革命”作出个人的反省,正如他在后来所写的《随想录》合订本新记中说的:“拿起笔来,尽管我接触各种题目,议论各样事情,我的思想却始终在一个圈子里打转,那就是所谓十年浩劫的…文革?。……住了十载…牛棚?,我就有责任揭穿那一场惊心动魄的大骗局,不让子孙后代再遭灾受难。”他在《随想录》中真实地记录了“文革”给他和他的家人及朋友带来的身心摧残(如那篇非常感人的著名篇章《怀念萧珊》、《怀念老舍同志》等),揭示出“文革”的恶性威力和影响并未随着它的结束而消失(如《“毒草病”》等),他以噩梦中与鬼怪搏斗的场景不断向自己加以警醒,或者反复呼吁“建立一个…文革?博物馆”(《“文革”博物馆》),来为世人留下这一民族灾难的见证。事实上整整一部《随想录》也正可以看作是巴金用纸和笔建立的一座个人的“文革”博物馆。【2】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195 复旦大学出版社。 先谈谈给予我触动最深的《怀念萧珊》【3】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精选北京大学出版社301。这篇悼文,既保持着作家以真情动人的惯有风格,又充满了血与泪的痛楚,从而为作品增添了一种悲壮、激愤的色彩。对萧珊逝世,巴金痛苦已极,悲愤不已,近乎狂怒地质问苍天:“为什么不让我先死:”“她究竟犯了什么罪?”作家甚至迁怒地责备起自己:“我后悔当初不该写小说,更不该生儿育女。我甚至愿意为我那十四卷'邪书'受到千刀万剐”。作家的种种悔恨与自责,是满腔激愤的流泻,是压抑已久的爱和恨的迸发,对毁灭文化,毁灭“美”的“文化大革命”进行了含血带泪的控诉,提出了我们这个民族应该永远记取的告诫。尽管作家回忆叙述的言辞是那样的平易、舒缓,然而“辞愈缓而情愈切”,通过这些质朴无华的词句,人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作家对亡妻的无限深情。 再谈谈《小狗包弟》【3】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精选北京大学出版社308。文章开头写作者如何得到包弟,且并和包弟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然而,为了保全自己,不要让一家人跟自己一起堕入地狱,作者出卖了包弟,把它送上了解剖台。

巴金和矛盾的创作特色的比较

巴金和矛盾的创作特色的比较 巴金的写作风格文字简约,饱含丰富的人文主义色彩,从中可以清晰地体察出屠格涅夫、托尔斯泰、赫尔岑的影响,这与巴金当年从翻译这些文学巨匠的作品开始走上文学之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巴金在谈到《家》的创作时曾经说过,他写作这部长篇小说的目的是“我控诉”。作品通过一系列美好生命的毁灭,控诉了封建家庭的黑暗和腐朽,控诉了封建家庭的罪恶。描写了青年一代的觉醒和反抗。 艺术特色: (1)典型化的方法。 (2)写出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和多层次性。高觉新的复杂的性格。(3)浓郁的抒情色彩。平易、平白的文字,洋溢着浓郁的情感。(4)心理描写。例如作品对于鸣凤初恋心态的描写就很好地呈现了这个初恋的女孩子对于异性之爱的既惊又喜,以及青春期的萌动和羞涩。作品在语言上也独具魅力。巴金的作品一向语言简洁生动,流畅奔放,具有浓烈的感情色彩。《家》在语言上也同样体现着巴金作品的独特风格。在作品中,作者无论是写人,或是叙事,甚至剖析人物心理,都是带着浓郁的感情色彩,这就使读者在领略人物命运时,一同体味到了作者的喜怒哀乐,使作品具有了格外感人的情感力量。艺术上的特色。 巴金的代表作《家》从1931年开始发表(一九三一年在《时报》连载发表,一九三三年初版),是现代文学中旧家庭题材小说的先驱。

作者在作品中设置的三个主要人物与《家》中的高老太爷、觉新、觉慧 《家》是巴金最喜爱的作品。最初,小说在《时报》上连载,每天一千字左右,后来因为战争中断过一段时间,《时报》又换了编辑。巴金突然接到一封信抱怨小说太长,报社不想继续登下去。收到信后巴金将剩下的稿子全寄了过去,并声明如果报纸愿意登完,他可以不要稿费。用他的话说,“为读者写作”的他“总算尽了作家的责任”。这样,《家》才得以完整面世。 巴金创作《家》有明确的社会功利目的,即抨击中国社会中强大的封建宗法专制制度,并力图为青年们指出一条生存的道路。小说中所表现的是他以及他的亲友们的痛苦与呼号──事实上,小说正是写给以他的大哥为代表的身受封建专制之害的青年们的,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可以说是中国文学“文以载道”传统的另一表现。因此,在某种意义上,我们说,《家》是一部带有强烈抒情性的“政治批判”小说。 巴金在青年时代是一个狂热的无政府主义者,对政治抱有强烈的参与意识,他的小说创作与其说是文学活动不如说是社会活动或政治活动。 其次,是对小说中人物处理。 《家》是巴金用来批判封建宗法专制制度的一件利器,于是他选取了作品中最富朝气的觉慧作为执行批判的代理人,(偶尔叙述主体有所变换,但大多数时候都是用“第三代”的目光来审视这个即将崩溃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