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临床常规检验项目及其临床意义

临床常规检验项目及其临床意义

临床常规检验项目及其临床意义
临床常规检验项目及其临床意义

常见的医学检查及临床意义

一、血液检验

㈠血常规检验

㈡贫血及溶血检验

㈢止血及凝血检验

凝血四项血管壁、血小板功能及相关抗体检查外源性凝血系统检查内源性凝血系统检查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及纤维蛋白溶解与抗凝分子标志物检查

㈣肝、胆、胰腺疾病检验

㈤肾脏、风湿及免疫性疾病检验

肾脏疾病检验体液免疫学检验细胞免疫学检验免疫血清学检验自身抗体检验

㈥心脏及代谢类疾病检验

血糖、脂类代谢检验心肌损伤标志物检验

㈦无机离子及微量元素检验

无机离子微量元素血气与酸碱分析

㈧内分泌疾病检验

㈨肿瘤标志物检验

㈩过敏性疾病的检验

(十一)感染性疾病检验

二、尿液检验

㈠尿液干化学分析

尿沉渣定量检查尿液其他检查

三、其他检验

㈠粪便检验

㈡精液及优生优育免疫学检验

㈢脑脊液检验

㈣浆膜腔积液与关节腔积液检验

浆膜腔积液检验关节腔积液检验

㈤痰液检验

㈥胃液与十二指肠引流液检验

胃液检验十二指肠引流液检验

㈦分泌物检查

阴道分泌物检查淋球菌检查

一、血液检验

㈠血常规检验

白细胞(WBC,LEU)计数

【正常参考值】

成人:(4.0~10.0)×109/L;新生儿:(15.0~20.0)×109/L;儿童:(5.0~12.0)×109/L。

【临床意义】

1、增多:

⑴生理性增多:新生儿白细胞最高,儿童略高于成年人;妊娠5个月至分娩后4~5天,经期,饭后,剧烈运动后,寒冷及情绪激动时等白细胞数都可增高。一个人的白细胞总是下午比上午高一些,因此对白细胞处于临界值者,应注意定时检查,尤其是正在接受放疗、化疗等治疗观察中的病人。

⑵急性细菌性感染和化脓性炎症:如大叶性肺炎、猩红热、丹毒、败血症、阑尾炎、脓肿、脑膜炎、化脓性扁桃体炎等。

⑶急性中毒:如尿毒症、糖尿病酸中毒、妊娠中毒症、急性铅中毒及安眠药中毒等。

⑷严重的组织损伤及大量的血细胞破坏:如大手术后、烧伤、急性心肌梗塞等。

⑸急性失血、出血和溶血:如外伤大出血,肝、脾等破裂,脑出血,血型不合输血等。

⑹白血病及某些肿瘤。

⑺肾移植后的排斥反应。

⑻原发性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急性发作等。

⑼少数病毒感染性传染病: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

⑽应用激素(如地塞米松、强的松)的几天内,白细胞常超过正常范围。

2、减少:

⑴某些感染:某些革兰阴性杆菌(如伤寒、副伤寒杆菌、结核杆菌)感染、病毒(如流感、麻疹病毒)

感染、原虫(如疟原虫、黑热病原虫)感染等。

⑵某些血液病:如粒细胞缺乏症、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MDS)、非白血性白血病等。

⑶过敏性休克、重症恶病质。

⑷脾功能亢进和自身免疫性疾病:如斑替氏综合征、门脉性肝硬化、系统性红斑狼疮(SLE)。

⑸化学药品及放射损害:如X线和镭照射,抗癌药物,严重砷、镁、汞、苯中毒等。

⑹其他:如营养不良、极度肾衰竭等。

白细胞分类计数(DC)

中性粒细胞

【正常参考值】成人:0.50~0.75(50%~75%),绝对数为(1.8~6.4)×109/L;幼儿:0.35~

0.50(35%~50%);新生儿:0.70~0.90(70%~90%)。

【临床意义】同白细胞计数。

1、中性粒细胞的中毒性变化:中性粒细胞胞浆中中毒颗粒、空泡变性、Dohle小体(白细胞包涵体)、核变性等中毒性变化是在一些理化及生物学致病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见于化脓性感染、败血症、严重传染病(如猩红热)、重金属或药物中毒、放射线治疗及某些恶性肿瘤等。

2、中性粒细胞核象左移和右移:末梢血中杆状核粒细胞增多,或同时出现晚、中、早幼粒细胞等早期细胞称为核左移,分为再生性核左移和退行性核左移,常见于多种严重感染。中性粒细胞分叶过多(5叶核以上者超过3%)的粒细胞象称为核右移。

核左移再生性核左移多见于大叶性肺炎、化脓性阑尾炎、类白血病反应、缺氧、低血压等。

退行性核左移多见于机体抵抗力低下时的严重感染,如伤寒、伴中毒性休克的败血症。

核右移

常伴有白细胞总数的减少和中性粒细胞的相对增多,主要见于营养性巨幼细胞贫血、恶性贫血、尿毒症、脚气病、遗传性中性粒细胞分叶过多及使用抗代谢药物后.

嗜酸性粒细胞(E,EOS)

【正常参考值】百分率:0.005~0.05(0.5%~5%);绝对数: (50~300)×106/L。

【临床意义】

1.增多:

⑴变态反应:如支气管哮喘、荨麻疹、食物过敏、热带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过敏性肺炎、神经血管性水肿等。

⑵某些皮肤病:如牛皮癣、湿疹、疱疹样皮炎、霉菌性皮肤病等。

2.减少:

⑴伤寒、副伤寒及其他感染早期。

⑵应激状态及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或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时。

嗜碱性粒细胞(B,BASO)

【正常参考值】百分率:0~0.01(0~1%),绝对数:(0~0.1)×109/L

【临床意义】

1、增多:

⑴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粘液性水肿、溃疡性结肠炎、变态反应、甲状腺机能减退等。

⑵在高脂饮食条件下,可促使骨髓中嗜碱性粒细胞释放到周围血中,而致血液嗜碱性粒细胞轻度增高。

2、减少:

⑴速发性变态反应(荨麻疹、过敏性休克等)、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及糖皮质激素过量、甲亢、柯兴症等。

⑵应激反应:如心肌梗塞、严重感染、出血等。

淋巴细胞(L,LYM)

【正常参考值】

成人:0.20~0.40(20%~40%),绝对数:(0.8~4.0)×109/L;儿童:0.40~0.60(40%~60%)。

【临床意义】

1、增多:常见于淋巴性白血病、白血性淋巴肉瘤、百日咳、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流行性出血热、水痘、麻疹、风疹、流行性腮腺炎、传染性肝病、器官移植排斥反应前期、传染病恢复期等。

2、减少:见于免疫缺陷病、丙种球蛋白缺乏症、淋巴细胞减少症、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放射病等。

3、异型淋巴细胞:异型淋巴细胞也称不典型淋巴细胞或Downey细胞,常见疾病有:

病毒感染

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异型淋巴细胞超过20%具有诊断价值)、巨细胞病毒感染、流行性出血热、甲型病毒性肝炎、风疹、Echo病毒感染、腺病毒感染、水痘、单纯疱疹、带状疱疹、流行性腮腺炎、病毒性脑膜炎、艾滋病。

少数细菌感染如布氏病、结核

原虫感染如弓形虫病、疟疾

药物过敏如对氨基水杨酸、苯妥英钠、氨苯砜、酚噻嗪

其他血清病、肺炎支原体感染、梅毒、系统性红斑狼疮、霍奇金病及潜在感染的健康幼儿

单核细胞(M,MONO)

【正常参考值】成人:0.02~0.05(2%~5%),绝对数:(0.12~0.8)×109/L;儿童: 0.03~0.08(3%~8%),绝对数:(0.12~0.8)×109/L。

【临床意义】

1、生理性增多:出生后两周的婴儿可呈生理性单核细胞增多。

2、病理性增多:见于亚急性心内膜炎、疟疾、黑热病、急性感染恢复期、活动性肺结核等。

红细胞(RBC)计数

【正常参考值】男:(4.0~5.5)×1012/L;女:(3.5~5.0)×1012/L;儿童:(3.5~4.7)×1012/L;新生儿:(6.0~7.0)×1012/L。

【临床意义】

1、增多:

⑴相对性增多:见于大量脱水而致血液浓缩,如剧烈呕吐、频繁腹泻、多汗、多尿、严重烧伤、长期不能进食等。

⑵绝对性增多:见于严重的肺气肿、肺原性心脏病、法鲁四联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慢性一氧化碳(CO2)中毒等。

⑴生理性贫血:见于6个月~2岁的婴幼儿,妊娠中后期,某些老年人造血功能减退等。

⑵病理性贫血:见于贫血(如海洋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营养性混合性贫血、铁粒幼细胞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失血性贫血)、白血病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3.异常红细胞

大小异常

小红细胞增多多见于缺铁性贫血

大红细胞增多多见于巨幼细胞贫血

巨红细胞增多可见于巨幼细胞贫血及肝脏疾病

形态异常

球形红细胞

常见于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异常血红蛋白病(如Hbs及Hbs病)

椭圆形红细胞

明显增多见于遗传性椭圆细胞增多症(高于25%~50%才有诊断意义)、巨幼细胞贫血(可达25%)和恶性贫血,其他类型的贫血也可程度不同的增多

染色异常嗜多色性红细胞增多常见于增生性贫血,包括溶血性贫血、失血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缺铁性贫血等

结构异常

染色质小体

染色质小体(Howell-Jolly’s小体)见于溶血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恶性贫血、脾切除后等

染色质小体

卡波氏环(Cabot,s环)见于巨幼细胞贫血、溶血性贫血、恶性贫血、铅中毒等;有核红细胞见于溶血性贫血、急慢性白血病、原发性骨髓纤维化症、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恶性肿瘤骨髓转移、骨髓外造血及严重缺氧等

血红蛋白(Hb)测定

【正常参考值】男:(120~160)g/L;女:(110~150)g/L;新生儿:(170~200)g/L。

【临床意义】

血红蛋白测定的临床意义同红细胞计数,但在各种贫血时,由于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含量不同,二者可以不一致,如缺铁性贫血时红细胞数降低很少有时甚至升高。因此,同时测定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对贫血类型的鉴别有重要意义。

红细胞压积(HCT)测定

【正常参考值】

男:0.40~0.54L/L;女: 0.37~0.48L/L;儿童:0.35~0.49L/L;新生儿:0.50~0.60L/L。

【临床意义】

1、增高:

⑴血液浓缩:各种脱水、大面积烧伤及手术后长期禁食病人。

⑵重症肺原性心脏病。

⑶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和球形细胞增多症。

⑷生理性增高:主要见于新生儿。

2、减少:各种原因所致的贫血及妊娠稀释血症等。

⑴各种原因所致的贫血:如缺铁性贫血(IDA)、溶血性贫血、营养性混合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

⑵急性白血病:如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急性粒细胞白血病(AML)和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AMOL)等。

⑶妊娠稀释血症及大量输液造成的稀释血症等。

平均红细胞体积(MCV)测定

【正常参考值】成人:80~94fl;儿童:75~96fl;新生儿:92~113fl。

【临床意义】用于判断贫血的类型(见表1-1)。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测定

【正常参考值】成人:28~32pg;儿童:27~32pg;新生儿:35~42pg。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测定

【正常参考值】成人:320~360g/L;儿童:325~365g/L;新生儿:350~420g/L。

【临床意义】用于判断贫血的类型及其轻重程度(表1-1)。

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测定

【正常参考值】

RDW是由血细胞分析仪测量获得的,不同的分析仪,RDW值可有差异。一般在11.5%~14.8%。

【临床意义】

1、用于缺铁性贫血(IDA)的早期诊断及治疗观察:IDA前期RDW即可增大,贫血越严重RDW越大。当IDA治疗有效时,RDW首先增大,以后逐渐降至正常水平。RDW升高尚不能排除其他贫血的可能,而RDW 正常者IDA的可能性不大,因此RDW增大可作为IDA的筛选指标。

2、用于缺铁性贫血和β-轻型海洋性贫血的鉴别;缺铁性贫血病人RDW增高,而β-轻型海洋性贫血者RDW常正常。

3、用于贫血的形态学分类:依据MCV和RDW的变化,可将贫血的形态学与病因学结合起来分类,是目前临床应用最广泛的贫血分类方法。

血小板计数(PLT,BPC)

【正常参考值】(100~300)×109/L

【临床意义】

1、增多:

⑴生理性变化:正常人每天血小板数有6.0%~10%的波动,午后较晨间高,冬季较春季高,高原居民较平原居民高,静脉血平均值较周围血稍高;妊娠中晚期升高,分娩后1~2天降低;剧烈活动和饱餐后升高,休息后又恢复到原来水平。

⑵病理性变化:常见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急性化脓性感染、急性出血后及脾切除手术后等。

2、减少:

⑴生理性减少:新生儿较婴儿低,出生3个月后才达到成人水平。妇女月经前血小板降低,经期后逐渐上升。

⑵病理性减少:见于急性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某些药物、免疫性或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功能亢进、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

平均血小板体积(MPV)测定

【正常参考值】不同仪器的参考值有一定差别,一般为6.6~13.0fl。

【临床意义】

1、MPV增大:见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巨大血小板综合征、急性白血病缓解期、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原发性骨髓纤维化症、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脾切除术后、妊娠晚期及血栓性疾病。

2、MPV减少: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脾功能亢进、急性白血病化疗期、巨幼细胞贫血、败血症、骨

4、MPV增高可作为骨髓功能恢复的较早指标:当骨髓功能衰竭时,MPV与PLT同时持续下降,骨髓抑制越严重,MPV越小;当骨髓功能恢复时,MPV值的增大先于PLT数值的增高。

血小板压积(PCT)测定

【正常参考值】男:0.108%~0.272%;女0.114%~0.282%。

【临床意义】同血小板计数。

血小板分布宽度(PDW)测定

【正常参考值】不同的细胞分析仪,其参考值有一定的差别。一般为15.5%~18.0%。

【临床意义】PDW增大见于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如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红白血病等)化疗后、巨幼细胞贫血、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脾切除术后、巨大血小板综合征、血栓性疾病等。

血细胞体积分布直方图(散点图)

血细胞体积分布直方图简称细胞直方图,至少有白细胞、红细胞及血小板直方图三种,血细胞直方图是血细胞分析仪根据细胞体积的大小和出现的相对频率表示出来的坐标式曲线图或散点图,又称矩形图或立方图。直方图的横轴可看作细胞的特定体积,以飞升(fl)为单位;纵轴代表一定体积大小范围内的细胞相对频率,以百分率表示。

白细胞直方图:白细胞直方图是反映白细胞体积大小的频率分布图,正常人白细胞直方图可见两个明显分离的峰,左峰为小细胞群(以淋巴细胞为主),右峰为大细胞群(以中性粒细胞为主),两峰之间为中间细胞群(即中间细胞,包括嗜酸粒细胞、嗜碱粒细胞及单核细胞)。小细胞群峰又高又陡,大细胞群峰较高较宽,中间细胞群峰一般为有一定宽度的平坦区(也叫中值细胞区)。小细胞群峰越高,淋巴细胞比率越大;大细胞群峰越高,中性粒细胞比率越大;而嗜酸粒细胞、嗜碱粒细胞、单核细胞增多或出现病理细胞时,中间细胞群峰可增高。白血病时外周血中出现的幼稚细胞也多分布在中间细胞群,由于各种白血病幼稚细胞的数量、大小及形态各异,常表现出特征性直方图,具有一定的诊断意义。

红细胞直方图:红细胞直方图是反映红细胞体积大小或任何相当于红细胞大小范围内粒子的分布图。正常红细胞直方图为一正态分布曲线图,图的峰值表示一定数量红细胞体积的平均值,与平均红细胞体积基本一致,正常人峰值一般在80~92fl。直方图峰高变低、基底部增宽,说明红细胞大小不一,与红细胞分布宽度增大是一致的。直方图左移,提示红细胞变小,如缺铁性贫血病人的直方图明显左移,波底显著增宽。直方图右移,提示红细胞增大,如巨幼细胞贫血病人及新生儿。红细胞直方图有时出现双峰,多见于缺铁性贫血和巨幼细胞贫血有效治疗后,原发性铁粒幼细胞贫血及贫血病人大量输血后也可出现双峰。

血小板直方图:血小板直方图是反映血小板体积大小分布的曲线图。血小板直方图呈左偏态分布,高峰在6~10fl之间。直方图左移,提示血小板体积偏小;右移提示体积偏大。直方图在2~5fl处明显升高,多由于仪器的电噪音干扰或血液中存在血小板碎片、冷球蛋白、红细胞包涵体等。直方图尾部抬高或在20~30fl处出现另一波峰,提示血液中可能存在较多小红细胞、红细胞碎片、巨大血小板、血小板聚集及纤维蛋白等,如缺铁性贫血患者因血液中存在大量小红细胞,其血小板直方图尾部明显抬高,呈现出特征性直方图。血小板减少及其治疗过程中的血小板直方图多呈波浪状。

㈡贫血及溶血检验

网织红细胞计数(RC)

【正常参考值】

成人:0.008~0.020或(25~75)×109/L; 3个月内的婴儿:0.02~0.06或(144~336)×109/L。

【临床意义】网织红细胞数值可反映骨髓造血系统的功能状态,亦可作为贫血治疗疗效观察的指标。

1、判断骨髓红细胞造血情况:

⑴增高:①骨髓红细胞增生旺盛时,主要见于各种增生性贫血,如溶血性贫血、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等,溶血性贫血患者显著增高。急性失血后网织红细胞一过性增多,1周左右达高峰,2周后恢复正常;②贫血(如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等)有效治疗后,网织红细胞的增加先于红细胞和血红蛋白;③骨髓移植和白血病化疗后,网织红细胞增多是造血功能恢复的早期指标。

⑵减少:常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等骨髓增生低下性疾病。网织红细胞绝对数低于15×109/L是再障的诊断标准之一。

2、观察贫血疗效:网织红细胞是贫血患者随访观察的检验项目之一。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等治疗中,如果网织红细胞升高,提示骨髓增生功能良好,表明治疗有效;若网织红细

肾性贫血患者,RETH增高,RETL降低,Ret不增高。

⑵RMI:①增高见于溶血性贫血、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急性白血病、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再生障碍性贫血和多发性骨髓瘤。②降低通常与骨髓衰竭或无效造血有关,如巨幼细胞贫血。

⑶RETM+RETH:RETM+RETH称为未成熟网织红细胞比率(IRF),IRF增高是估计骨髓移植后造血恢复的早期指标。

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EOFT)

【正常参考值】开始溶血:75.2~82.1mmol/LNaCl溶液;完全溶血:47.9~54.7mmol/LNaCl溶液。

【临床意义】

脆性增加:见于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伴继发球形细胞增多、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等。

脆性降低:见于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血红白病(HbC、HbD、HbE等)、低色素性贫血、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肝脏疾病、脾功能亢进、阻塞性黄疸、叶酸及维生素B6缺乏症等。

自身溶血及纠正试验(ACT)

【正常参考值】

正常人红细胞经孵育48h后溶血率<3.5%,加葡萄糖的溶血率<3.5%,或加ATP纠正物的溶血率<3.5%。

【临床意义】

1、主要用于鉴别诊断先天性和后天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前者自身溶血率增加,加入葡萄糖或ATP 后明显纠正。

2、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先天性非球形细胞溶血性贫血Ⅰ型)患者溶血率增加,可被葡萄糖纠正。

3、丙酮酸激酶缺乏症(先天性非球形细胞溶血性贫血II型)病人自身溶血率明显增加,可被ATP纠正,但不能被葡萄糖纠正。

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活性

【正常参考值】比色法:2.8~7.3U/gHb;荧光斑点法:有强荧光点。

【临床意义】

1、G-6-PD活性明显减低见于G-6-PD缺陷患者,杂合子或某些G-6-PD变异者G-6-PD活性轻中度降低。此试验可作为G-6-PD缺陷患者较特异的筛选试验。

2、药物反应(如伯氨喹、磺胺吡啶、乙酰苯胺等)、蚕豆病及严重感染时,G-6-PD活性可有不同程度降低。

高铁血红蛋白还原试验(MHb-RT)

【正常参考值】还原率≥75%。

【临床意义】高铁血红蛋白还原率明显降低主要见于G-6-PD缺乏患者。

红细胞丙酮酸激酶(PK)活性

【正常参考值】荧光斑点法:阴性;酶活性:15.0±1.99U/gHb。

【临床意义】减低:主要见于遗传性丙酮酸激酶缺陷症患者;粒细胞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再生障碍性贫血等某些继发性丙酮酸激酶缺陷患者红细胞丙酮酸激酶活性也可不同程度的降低。

酸溶血试验(AHT)

【正常参考值】阴性。

【临床意义】酸溶血试验阳性:主要见于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明显的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严重的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也可呈阳性。

蔗糖溶血试验(SHT)

【正常参考值】定性:阴性;定量:溶血率<5%。

【临床意义】阳性:主要见于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且较酸溶血试验敏感,但特异性不强。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白血病、骨髓硬

抗人球蛋白试验(AGT)

【正常参考值】直接和间接试验均阴性。

【临床意义】

1、直接试验阳性:见于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冷凝集素综合征、阵发性冷性血红蛋白尿症、新生儿同种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药物性免疫性溶血、结节性动脉周围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2、间接试验阳性:见于Rh和ABO血型不合妊娠免疫性溶血。

冷热溶血试验(CHT)

【正常参考值】阴性。

【临床意义】

1、冷热溶血试验阳性主要见于阵发性冷性血红蛋白尿症(PCH),其D-L抗体效价可大于1:40。

2、某些病毒感染,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流行性腮腺炎偶尔可呈阳性反应,但抗体效价较低。

冷凝集素试验(CAT)

【正常参考值】效价低于1:32(4℃)。

【临床意义】增高:主要见于冷凝集素综合征患者,效价可高达1:1000。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支原体肺炎、流行性感冒、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溶血性贫血、疟疾等,血清冷凝集素也可增高。

抗碱血红蛋白(HbF)测定

【正常参考值】

成人:0.01~0.031;新生儿0.60~0.70,2~4周后逐渐下降,1岁左右接近成人水平。

【临床意义】

1、HbF增高见于β-地中海贫血、急性白血病、红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淋巴瘤、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淋巴症、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铁粒幼细胞贫血、白血病、骨髓转移癌等。β-地中海贫血患者抗碱血红蛋白可高达90%,是重要的诊断依据。

2、HbF生理性增高见于孕妇和新生儿。

血红蛋白A2(HbA2)

【正常参考值】1.2%~1.35%。

【临床意义】

1、血红蛋白A2增高:见于轻型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HbS病、β链异常的不稳定血红蛋白病及巨幼细胞性贫血。

2、HbA2 降低:主要见于缺铁性贫血。

血清铁(SI)

【正常参考值】男性:11.6~31.3μmol/L;女性:9.0~30.4μmol/L。

【临床意义】

1、降低:主要见于缺铁性贫血、慢性失血性贫血、长期严重感染、恶性肿瘤、肝硬化等。妊娠、哺乳期、婴幼儿生长期血清铁都较低。

2、升高:主要见于铁粒幼细胞贫血、慢性溶血性贫血、严重肝病及血色病。反复输血和接受铁剂治疗的患者常增高。

总铁结合力(TIBC)

【正常参考值】男性:50~75μmol/L;女性:54~77μmol/L。

【临床意义】

1、增高:

⑴运铁蛋白合成增加:如各种原因引起的缺铁性贫血。

⑵铁蛋白释放增加:如急性肝炎、肝细胞坏死等。

⑶铁吸收过多:如长期接受输血、注射铁剂治疗。

2、减低:

⑴运铁蛋白丢失过多:如肾病综合征、尿毒症等。

⑵运铁蛋白合成减少:如先天性转铁蛋白缺乏症、肝硬化等;

血清铁蛋白(SF)

【正常参考值】

新生儿:25~200μg/L; 6个月~15岁:7~140μg/L;成年男性:15~200μg/L;成年女性:12~150μg/L。

【临床意义】

1、增高:见于恶性肿瘤、再生障碍性贫血、铁粒幼红细胞贫血、慢性溶血性贫血、肝脏病变、心肌梗塞、急性感染、铅中毒及维生素B6缺乏引起贫血等。

2、减低:见于缺铁性贫血、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失血等。孕妇、乳母和生长期婴幼儿常较低。

转铁蛋白饱和度(TS)

【正常参考值】20%~55%。

【临床意义】

增多:见于铁粒幼细胞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等。血色病早期,转铁蛋白饱和度大于70%是诊断的重要指标。

减低:见于缺铁性贫血、炎症和红细胞增多症等。

血清转铁蛋白(Tf)

【正常参考值】28.6~51.9μmol/L(免疫比浊法)。

【临床意义】

增高:见于缺铁性贫血、急性肝炎、口服避孕药、妊娠后期等。

降低:见于肾病综合征、肝硬化、炎症、恶性肿瘤、再生障碍性贫血、营养不良等。

血浆游离血红蛋白(FHb)

【正常参考值】10~50mg/L。

【临床意义】增高见于血管内溶血、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血清结合珠蛋白(Hp)

【正常参考值】火箭电泳法:1.0~2.7g/L;放射免疫扩散法:0.8~2.7g/L;血红蛋白结合法:0.3~2.0g/L。

【临床意义】

增高:见于组织损伤、肝外阻塞性黄疸、恶性肿瘤、系统性红斑狼疮、使用类固醇时、妊娠及口服避孕药等。

减低:①各种溶血性贫血,包括血管内或血管外溶血;②肝细胞损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先天性无结合珠蛋白血症及巨幼细胞贫血等。

尿含铁血黄素(HS)试验(Rous试验)

【正常参考值】阴性,新生儿可为弱阳性。

【临床意义】

1、本试验主要用于诊断慢性血管内溶血性疾病以及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系统性红斑狼疮、严重肌肉疾病等。

2、急性溶血初期,因肾上皮细胞还来不及对血红蛋白接取、降解,因此还没能迅速形成含铁血黄素尿,所以本试验可阴性,但尿隐血试验阳性。为提高尿含铁血黄素试验的阳性检出率,建议用晨尿标本。

血清叶酸(SFA,SF)

【正常参考值】4~20nmol/L。

【临床意义】减低:主要见于巨幼细胞贫血、急性白血病、溶血性贫血及肿瘤时,由于叶酸的需要量增加,血清叶酸水平也降低。

血清VitB12

【正常参考值】

【临床意义】降低:主要见于巨幼细胞贫血、脊髓侧束变性和髓鞘障碍症。长期服用桔抗剂或干扰维生素B12利用的药物也可引起血清维生素B12的降低。

【临床意义】阳性:见于不稳定血红蛋白病及一些特殊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主要为HbF;HbH、HbE、HbM、G-6-PD增高时异丙醇沉淀试验也可为阳性。

血红蛋白电泳(HbEP)

【正常参考值】

成人:HbA:95%~98%,HbA2:1.5%~3.5%,HbF:0.2%~3.0%(无异常血红蛋白区带);

新生儿:HbA:15%~50%,HbA2:0.2%~0.3%,HbF:60%~70%(无异常血红蛋白区带)。

【临床意义】

1、HbA减少,Hb F明显增加,见于β-地中海贫血,Hb F可高达90%。

2、HbA、HbA2、Hb F减少,见于α-地中海贫血。

3、缺铁性贫血时Hb A2常减少,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时Hb A2常增加;

4、出现异常血红蛋白区带具有相应的临床意义。

㈢止血及凝血检验

凝血四项

凝血酶原时间(PT)测定

【正常参考值】11~14.5s。

因不同试剂检测结果差异很大,检验报告中均注明所用试剂的参考值范围。

【临床意义】

1、延长(超过正常对照3s以上):

⑴先天性因子Ⅱ、Ⅴ、Ⅶ、Ⅹ缺乏症,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低凝期及继发性纤溶亢进期,原发性纤溶症等。

⑵肝脏实质性损伤、肝硬化。

⑶血中抗凝物质增多,如肝素、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增多,口服香豆素类抗凝药等。

2、缩短:常见于血栓前状态和血栓性疾病(如心肌梗塞、脑血栓等)、DIC早期及口服避孕药等。

3、口服抗凝药物的监测指标:口服华法林等抗凝药,一般使PT保持在正常对照的1.5~2倍。为了增加不同实验室、不同试剂之间的可比性,现多用国际正常化比值(INR)作为抗凝药物的监测。如预防血栓形成时,INR保持在1.5;血栓性疾病治疗期间,INR达到2.5~3.0较为合适。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测定

【正常参考值】手工法:35~45s;仪器法:26~36s。

【临床意义】

1、延长:

⑴因子Ⅻ、Ⅺ、Ⅹ、Ⅸ、Ⅷ、Ⅱ、Ⅳ,凝血酶原,纤维蛋白原等,一种或多种凝血因子缺少,如甲、乙、丙型血友病及部分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先天性凝血酶原缺乏症及重症肝脏疾病等。

⑵血液中抗凝物质增多。

⑶纤维蛋白原小于1g/L。

⑷轻度延长偶见于正常人。

2、缩短:

⑴静脉穿刺不佳、血浆内含有血小板、采血1h后才进行检查。

⑵弥漫性血管性内凝血呈高凝状态时。

3、常作为抗凝药物治疗过程中的观察指标,一般维持在基础值的1.5~2.5倍。

纤维蛋白原(Fib)定量测定

【正常参考值】成人:2~4g/L;新生儿:1.5~3.5g/L。

【临床意义】

1、增高:见于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高血压病、急性脑梗塞、心肌梗塞、高脂血症、糖尿病、急性感染(如肺炎)、胆囊炎、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败血症、肾病综合征、尿毒症、结缔组织病(如风湿性关节炎)、放射治疗、外科大手术后及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等。

2.减少:

⑴产生不足:先天性纤维蛋白原减少或缺乏症、肝硬化、急性肝坏死等。

⑵消耗增多:大面积烧伤、DIC、原发性纤溶症、出血性休克、胎盘早期剥离、羊水栓塞、急性白血

【正常参考值】16~18s。

【临床意义】

1、延长(超过正常对照3s以上):

⑴血浆中抗凝物质增多,如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肝素或肝素样物质增多。

⑵纤维蛋白原显著减少(<0.75g/L)或结构异常时,如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等。

⑶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

2、缩短:见于有钙离子存在时及pH呈酸性等。

3、可作为使用链激酶、尿激酶作溶栓治疗的监护指标,以控制在正常值的3~5倍。

血管壁、血小板功能及相关抗体检查

毛细血管脆性试验

【正常参考值】出血点在10个以下为阴性;出血点在10~20个为可疑;出血点大于20个为阳性。

【临床意义】毛细血管脆性试验阳性见于:

1、血管病变: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单纯性紫癜、感染性紫癜、药物性紫癜、坏血病及其他可疑毛细血管受损的疾病。

2、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障碍: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小板病、血小板无力症等。

3、其他:慢性肾炎、尿毒症、高血压、糖尿病、肝脏疾病、类风湿性关节炎、恶病质等。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vWF:Ag)

【正常参考值】94.1%±32.5%。

【临床意义】

1、减低:见于血管性血友病,vWF:Ag是血管性血友病诊断、分型和鉴别诊断依据。

2、增高:见于剧烈运动、怀孕中后期、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心肌梗塞、心绞痛、脑血管病变、糖尿病、肝肾疾病、大手术后及周围血管病变等。

血小板计数(PLT,BPC):同第一节“血小板计数”。

出血时间(BT)测定

【正常参考值】

出血时间测定器:2.3~9.5min;阿司匹林耐量试验:服药后2h较服药前延长2min为异常。

【临床意义】

1、BT延长:

⑴血管结构或功能异常:如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各种原因所致的血管性紫癜。

⑵血小板量及功能异常:如免疫性或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小板增多症、血小板无力症、巨大血小板综合征等。

⑶血管性假性血友病:主要因缺乏第Ⅷ因子相关抗原(ⅧR:WF),使血小板黏附胶原的功能异常。

2、BT缩短:见于某些严重的高凝状态和血栓形成。

血小板黏附功能测定(PAdT)

【正常参考值】玻璃球法:男:34.9%±6.0%,女:39.4%±5.2%;玻璃滤器法:31.9%±10.9%;玻璃珠柱法:62.5%±8.6%。

【临床意义】

1、增加:有形成静脉或动脉血栓的倾向。见于心肌梗塞发作(48h内)、心绞痛、脑血栓形成、深静脉血栓形成、高β-脂蛋白血症、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糖尿病、某些癌肿手术后、口服避孕药、吸烟等。

2、降低:见于血管性假血友病,血小板无力症,巨大血小板综合征,急性白血病,肝硬化,血小板增多症,尿毒症,多发性骨髓瘤,先天性纤维蛋白缺乏症,口服阿司匹林、保泰松、潘生丁药物后等。

血小板聚集试验(PAgT)

【正常参考值】11.2μmol/L ADP:70%±17%;5.4μmol/L 肾上腺素:65%±20%;20mg/L 花生四烯酸:69%±13%;1.5g/L 利菌霉素:67%±9%。

2、聚集率降低:见于血小板无力症、巨大血小板综合征、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May-Hegglin异常、低纤维蛋白原血症、肝硬化、尿毒症,口服阿司匹林、保泰松、潘生丁等药物。但血小板无力症以瑞斯托霉素诱导时仍可聚集。

血块收缩时间(CRT)测定

【正常参考值】

定性试验:37℃ 30~60min开始收缩,24h完全收缩;定量法:37℃ 1h血块收缩率为48%~64%。

【临床意义】

1、血块收缩率<40%表明血块收缩不良:常见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小板减少症、血小板无力症、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严重凝血障碍、异常球蛋白血症等。

2、血块过度收缩:见于先天性或获得性因子Ⅷ缺乏症和严重贫血。

血小板Ⅲ因子有效性测定(PF3T)

【正常参考值】与正常人对照,凝固时间少于5秒,血小板中PF3有效性正常。

【临床意义】凝固时间如超过对照5秒,表示血小板III因子有效性有缺陷,见于先天性PF3缺乏症、血小板无力症、尿毒症、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巨球蛋白血症、急性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恶性贫血、系统性红斑狼疮、先天性心脏病、I型糖原累积病、弥漫性血管性内凝血(DIC)等。

血小板寿命测定

【正常参考值】 MDA法:6.6~15d; TXB2法:7.6~11d。

【临床意义】血小板寿命缩短见于:

1、血小板破坏增多性疾病,如ITP、药物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输血后紫癜、脾功能亢进、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2、血小板消耗过多性疾病,如DIC(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尿毒症等。

3、血栓前状态与血栓性疾病,如心肌梗塞、心绞痛、糖尿病微血管病变、高脂血症、恶性肿瘤、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等。

阿司匹林耐量试验(ATT)

【正常参考值】服药后出血时间较服药前延长2min以上者为阳性。

【临床意义】口服阿司匹林能使出血时间延长,但口服小剂量不会使正常人出血时间显著延长,却可使假性血友病及轻型血小板功能异常者的出血时间显著延长。此试验阳性见于轻型血小板病和血管性假性血友病。

血小板凝血酶敏感蛋白(TSP)测定

【正常参考值】血浆:57.5~215.6μg/L;血小板:60.9~117.3μg/106血小板。

【临床意义】血浆TSP含量增高见于血栓前状态与血栓性疾病,如急性心肌梗塞、不稳定性心绞痛、糖尿病伴微血管病变、高脂血症、高血压病、深静脉血栓形成、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肾病综合征、肺栓塞等。

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

【正常参考值】 PAIgG:0~78.8 ng/107Plt; PAIgA:0~2.0 ng/107Plt; PAIgM:0~7.0 ng/107Plt。

【临床意义】

1、诊断依据:PAIg是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诊断指标之一。患者血小板相关抗体越高,血小板数量越低,血小板生存时间越短。

2、疗效判定:激素治疗有效,PAIg降低;复发患者PAIg增高。

3、预后判定: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治疗后PAIg降低且不再增高,预后较好;反之则较差。

4、脾切除的判定:激素治疗后,PAIg始终不降低,往往预示需要进行脾脏切除。

5、孕妇患者血液中PAIg增高,胎儿出生后发生血小板减少的几率高。

外源性凝血系统检查

凝血酶原时间(PT)测定见凝血四项检验。

凝血因子Ⅱ:C、V:C、Ⅶ:C、X:C活性测定

栓塞、肾病综合征、口服避孕药、恶性肿瘤等。

2、减低:因子Ⅱ:C、Ⅴ:C、Ⅶ:C、Ⅹ:C减低见于先天性因子Ⅱ、Ⅴ、Ⅶ、Ⅹ缺乏症和获得性减低,如维生素K缺乏症、DIC、口服抗凝药等。

3、目前因子Ⅱ:C、V:C、Ⅶ:C、X:C活性测定主要用于肝脏损害的检查。肝病早期因子Ⅶ:C活性即可下降,在肝损伤和肝移植中因子V:C具有重要价值。

蝰蛇毒时间(RVVT)测定

【正常参考值】13~14 s。

【临床意义】

1、延长(病人结果较正常对照延长了3s以上)见于:

⑴凝血因子Ⅴ、Ⅹ、Ⅱ缺乏和纤维蛋白原减少,常见于先天性凝血酶原缺乏症、先天性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重症肝脏疾病等。

⑵血小板减少症和血小板病等。

⑶血中抗凝物质肝素、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增多等。

2、缩短:见于血小板增多症、高脂血症、血栓前状态或血栓性疾病(如静脉血栓形成、肺栓赛、心肌梗塞)等。

内源性凝血系统检查

凝血时间(CT)测定

【正常参考值】玻璃管法:5~10min;塑料管法:10~19min;硅管法:15~32min。

临床意义】

1、延长:

⑴因子Ⅷ、Ⅸ、Ⅺ的含量严重减少,如甲、乙、丙型血友病及部分血管性假性血友病。

⑵凝血酶原、纤维蛋白原、因子Ⅴ或Ⅹ严重降低,如严重肝损害、阻塞性黄疸、新生儿自然出血症、先天性纤维蛋白缺乏症等。

⑶血中抗凝物质增多,如肝素及双香豆素等。

⑷纤维蛋白溶解活力增强,如原发性纤维蛋白溶解症及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等。

2、缩短:

⑴见于血栓前状态和血栓性疾病等高凝状态,如DIC高凝期、心肌梗塞、不稳定型心绞痛、脑血管病变、脑血栓形成、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及深静脉血栓形成等。

⑵抽血不顺利混有组织液时,也会使CT缩短。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测定见凝血四项检验。

简易凝血活酶生成试验(STGT)

【正常参考值】男:12.09±0.7s;女:11.88±0.7s。

【临床意义】

简易凝血活酶生成不佳(>15秒)见于:

1、凝血因子减少:甲、乙、丙型血友病,血管性假性血友病,肝脏疾病等。

2、血中有抗凝血酶活性物质,如肝素或口服香豆素类药物等。

凝血酶时间(TT)测定见凝血四项检验。

血浆复钙时间(PRT)测定:

【正常参考值】 2.18~3.77min。病人结果大于正常对照40%有临床意义。

【临床意义】同凝血时间(CT)测定,但比CT敏感。

复钙交叉试验(CRT)

【正常参考值】延长的复钙时间被1/10体积的正常人混合血浆所纠正,表明病人有内源性凝血因子(如Ⅶ、Ⅸ、Ⅺ因子等)缺陷;延长的复钙时间不被等量正常人混合血浆所纠正,表明患者血液中含有病理性抗凝物质。

【临床意义】

1、用于出血的鉴别诊断:某些血友病患者,由于长期输入凝血因子,体内产生凝血因子的抗体,可加剧出血的发生。

凝血酶原消耗试验(PCT)

【正常参考值】37℃大于25s为正常,20~25s为可疑,小于20s为异常。

【临床意义】消耗减低见于:

1、内源性凝血活酶生成障碍,如因子Ⅴ、Ⅸ、Ⅺ减少引起的先天性凝血酶原缺乏症、血友病、肝脏病等。

2、血小板减少或缺乏,如特发性或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小板无力症、PF3缺乏症、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尿毒症和服用抗血小板药物等。

3、维生素K缺乏症或使用双香豆素药物等。

凝血因子Ⅷ:C、Ⅸ:C、Ⅺ:C、Ⅻ:C测定

【正常参考值】Ⅷ:C:60%~160%;Ⅸ:C:67.7%~128.5%;Ⅺ:C:81.6%~118.4%;Ⅻ:C:71.7%~113.1%。

【临床意义】

1、增高:因子Ⅷ:C、Ⅺ:C、Ⅻ::C增高,主要见于血栓前状态和血栓性疾病,尤其是静脉血栓形成如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肾病综合征以及妊娠高血压、恶性肿瘤、口服避孕药等。急性炎症、感染、大手术后急性反应蛋白含量增高时,亦见Ⅷ:C水平增高。

2、减低:

⑴Ⅷ:C减低见于血友病甲,按Ⅷ:C减低程度可将其分为重型(<2%)、中型(2%~5%)、轻型(6%~25%)、亚临床型(26%~45%)。其次见于血管性假血友病(Ⅰ、Ⅱ型)和弥漫性血管性内凝血(DIC)。

⑵Ⅸ:C减低见于血友病乙(分型同血友病甲),其次见于肝脏疾病、维生素K缺乏症、DIC和口服抗凝药时。

⑶Ⅺ:C减低见于血友病丙、DIC和肝脏疾病等。

⑷Ⅻ:C减少见于先天性因子Ⅻ缺乏症、DIC和肝脏疾病等。

Ⅷ因子相关抗原(ⅧR:Ag)测定

【正常参考值】106.5%±32.46%。

【临床意义】

1、鉴别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和血友病甲:血管性假性血友病ⅧR:Ag明显减低,而血友病甲正常。

2、ⅧR:Ag增高:见于肾脏病、糖尿病伴血管病变、心肌梗塞、肝脏病变、静脉血栓形成以及妊娠后期先兆子痫等。

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及纤维蛋白溶解与抗凝分子标志物检查

纤维蛋白原(Fib)定量测定见凝血四项检验。

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测定

【正常参考值】血:<0.01g/L;尿:阴性。

【临床意义】

1、血内增高:见于纤溶亢进、DIC、出血性血小板增多症、白血病、尿毒症等。

2、血内增高:见于慢性肾炎肾病型、尿毒症。肾炎患者血清和尿FDP均增高,但尿的阳性率远远超过血清,因此尿FDP对肾炎的诊断更有意义,且可用于鉴别肾小球肾炎与肾病,前者治疗前尿中FDP常大于1.25mg/L,而后者常小于1.25mg/L.

优球蛋白溶解时间测定

【正常参考值】加钙法:>120min;加凝血酶法:99~147min。

【临床意义】

1、ELT缩短(<90min):表示纤溶活性增强,见于原发性或继发性纤溶亢进,如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广泛烧伤、出血性休克、胸外科手术、胎盘早期剥离、羊水栓塞、输血反应、急性白血病、慢性肾炎、肝脏疾病等。

2、ELT延长:表示纤溶活性减低,见于血栓前状态或血栓性疾病,如心肌梗塞、脑血管病、深静脉血栓形成等。

血浆鱼精蛋白副凝集(PPP、3P)试验

【正常参考值】阴性。

【临床意义】

管发生凝血时也多呈阳性。

纤溶酶原活性(PLG)测定

【正常参考值】0.8~1.2(80%~120%)。

【临床意义】

1、增高:表明纤溶活性减弱,常见于血栓前状态和血栓性疾病,如心肌梗塞、冠心病、糖尿病、妊娠高血压综合征、脑栓塞形成、静脉血栓形成等。

2、降低:表明纤溶活性增强,常见于肝硬化、肺叶切除术、肝移植、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严重感染等。

血浆D-二聚体(D-Di)测定

【正常参考值】<0.5mg/L。

【临床意义】

1、D-二聚体只有在血栓形成后才增高,是诊断血栓形成的重要分子标志物。增高常见于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心肌梗塞、DIC继发纤溶亢进等。

2、原发性和继发性纤溶亢进的鉴别:前者D-二聚体正常,后者则显著增高,见于广泛烧伤、出血性休克、胸外科手术、肝脏疾病等。

3、D-二聚体增高作为血栓性疾病的诊断时,应排除可能引起D-二聚体增高各种原因;反之,一般可排除急性血栓性疾病。但若临床上已有明显的血栓形成所致的症状与体征时,D-二聚体仍<0.5mg/L,则应考虑患者有无纤溶活性低下的可能。

游离肝素时间

【正常参考值】阴性。

【临床意义】凝血酶时间延长,加入甲苯胺蓝后使凝血酶时间缩短5s以上为阳性。见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严重肝病、肝叶切除、肝移植、过敏性休克及使用肝素、氮芥等。区别肝素及类肝素物质不能仅靠本试验。

抗凝血酶Ⅲ活性(AT-Ⅲ:A)测定

【正常参考值】85%~135%。

【临床意义】

1、AT-Ⅲ活性减低:可导致血栓形成,见于先天性AT-Ⅲ缺陷病及获得性AT-Ⅲ缺陷。后者见于肝脏疾病、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外科手术后,以及血栓前状态或血栓性疾病如心绞痛、心肌梗塞、缺血性脑血管病、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等。

2、AT-Ⅲ活性增高:可引起出血,见于口服抗凝药物后、血友病、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α2-抗纤溶酶活性(α2-AP)测定。

【正常参考值】80%~120%。

【临床意义】

1、α2-AP活性减低:常见于肝病、严重感染、DIC及溶栓治疗等。

2、α2-AP活性增高:常见于血栓前状态或血栓性疾病,如心肌梗塞、心绞痛、缺血性脑病、肺梗塞、深静脉血栓形成等。

α2-巨球蛋白(α2-MG)测定

【正常参考值】免疫单扩法:男:3.0±0.61g/L;女:3.39±0.72g/L。

【临床意义】

1、α2-MG增高:见于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肝脏疾病、糖尿病、炎症反应、恶性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2、α2-MG减低:见于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急性胰腺炎、系统性红斑狼疮、急性肾炎等。

血浆β-血小板球蛋白(β-TG)和血小板IV因子(PF4)测定

【正常参考值】

1、RIA法:β-TG:16.8~33.2μg/L;PF4 :1.6~6.4μg/L。

2、ELISA法:β-TG:6.6~26.2μg/L;PF4 :4.6~6.4μg/L。

纤维蛋白肽A(FPA)测定

【正常参考值】男性:不吸烟为1.83±0.61μg/L;女性:不吸烟为2.22±1.04μg/L。

【临床意义】纤维蛋白肽A增高见于急性心肌梗塞、不稳定性心绞痛、脑梗塞、DIC、深静脉血栓形成、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尿毒症、肺栓塞、肾病综合征、系统系红斑狼疮、转移性恶性肿瘤及大面积烧伤等。

血浆蛋白C活性(PC∶A)检测

【正常参考值】100.24%±13.18%。

【临床意义】

1、减低:见于先天性PC缺陷(Ⅰ型和Ⅱ型)和获得性性PC缺陷(DIC、肝功能不全、呼吸窘迫综合征、手术后、口服双香豆素抗凝剂等)。

2、增多:见于冠心病、糖尿病、肾病综合征、炎症和妊娠后期等。

血浆蛋白C抗原(PC∶Ag)检测

【正常参考值】102.5%±20.1%。

【临床意义】见血浆蛋白C活性检测。

血浆蛋白S抗原(PS∶Ag)检测

【正常参考值】TPS:96.6±9.8%;FPS:40.4±11.6%。

【临床意义】血浆蛋白S抗原减低:见于先天性和获得性性PS缺乏症(肝脏疾病、口服抗凝药物等)。

血液流变学检验

全血黏度(BV)测定

【正常参考值】

高切变率(230/s) 男:4.50~5.88;女:4.04~5.42。

低切变率(23/s) 男:6.84~9.86;女:6.10~8.98。

【临床意义】

1、增高:

⑴心、脑血管疾病:见于冠心病、高血压、高血脂、动脉粥样硬化、心功能不全、缺血性中风、出血性中风。

⑵血液病:见于红细胞增多症、白血病、异常免疫球蛋白血症、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⑶其他疾病:见于糖尿病、慢性肝炎、肝硬变、慢性支气管炎、肺心病、肺气肿、脱水、休克及某些恶性肿瘤。

2、降低:见于各种原因所致的贫血、出血性疾病、肝硬化、尿毒症等。

血清黏度(SV)测定

【正常参考值】男:1.35~1.48;女:1.41~1.44。

【临床意义】同全血黏度测定。

红细胞压积测定见第一节红细胞压积测定。

血沉方程K值

【正常参考值】13~93。

【临床意义】查阅“红细胞沉降率测定”。但较单纯的红细胞沉降率(血沉)能更合适地反映细胞聚集程度。

1、若血沉增快,计算出K值大,说明血沉增快是确定性的,红细胞聚集性高。

2、若血沉正常,计算出K值大,则表明红细胞压积增加,使血沉表面处于正常范围,实际上是血沉增加,且红细胞聚集性高。

3、若血沉增加,而K值正常,则表明为红细胞压积降低所造成的影响,实际血沉并不快。

4、若血沉正常,K值亦正常,表明血沉确在正常范围内,红细胞聚集性不高。

红细胞变形能力指数测定

细胞增多症、慢性肾功能不全等。

血小板黏附率测定

【正常参考值】成人:0.21~0.32;儿童:0.17~0.30。

【临床意义】

1、血小板黏附率增高:见于冠心病、糖尿病、脑血栓形成、高脂血症、多发性硬化症、雷诺症、高血压、静脉血栓形成、肥胖症、痛风症等。

2、血小板黏附率降低:见于白血病、尿毒症、肝硬化、再生障碍性贫血、假性血友病、血小板无力症等。

体外血栓形成测定

【正常参考值】

1、血栓长度男:98.1~22.3mm;女:14.4~25.6mm。

2、血栓湿重男:54.0~93.3mg;女:70.4~100.2mg。

3、血栓干重男:15.5~29.3mg;女:25.7~31.6mg。

【临床意义】体外血栓增加表明有形成静脉或动脉血栓的倾向,见于心肌梗塞、心绞痛、脑血栓形成、深静脉血栓形成、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糖尿病、急慢性肾炎、大叶性肺炎、渗出性胸膜炎及某些恶性肿瘤等。

㈣肝、胆、胰腺疾病检验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GPT)

【参考范围】男: ≤40U/L ;女: ≤31U/L

【临床意义】

1、ALT反映肝损伤的敏感指标之一,阳性率可达80%~100%。其特点有:①急性肝炎ALT可急剧上升,短时间内达到高峰,甚至在症状出现前,此酶已经升高,炎症消退后此酶活性恢复正常;②无黄疸型肝炎早期高峰不显著,但长期稽留于较高水平面50~100U/L,持续数月或数年,ALT的改变是唯一的诊断依据;③部分无黄疸型肝炎ALT一过性升高,2~3天内恢复正常,而患者无任何自觉症状。

2、当ALT恢复后又反跳或持续升高,通常表示肝炎又有复发或发展为肝坏死。一般血清ALT活性高低与病情轻重一致,但亦有ALT短暂明显升高,短期内即恢复正常,而无任何自觉症状表现。相反,部分急性重症肝炎ALT先是升高,以后随着黄疸加重而急剧下降甚或降至正常,称为胆-酶分离现象,说明有大片肝细胞坏死,提示预后险恶。

3、肝炎后如血清ALT活性持续升高或反复波动半年以上,则多成为慢性肝炎。

4、在肝硬化同时有活动性肝损害时ALT可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但在代偿期特别是无活动性肝损害时,ALT可正常,因此观察ALT的变化,可以了解病情变化。

5、原发性肝癌的ALT可以正常也可以轻度升高,如ALT升高说明肝细胞有活动性损害,提示预后不良。此外,当静滴葡萄糖液造成人工高血糖状态,此时肝癌则出现ALT升高,而肝炎或肝硬化患者无此现象,有助于鉴别诊断。

6、肝内外阻塞性黄疸时,ALT升高,但一般不超过500U/L,如梗阻解除后ALT迅速恢复正常,当ALT<300U/L时,对黄疸病例无鉴别意义,必须结合其他临床资料予以考虑。胆囊炎、胆石症在无黄疸时,ALT亦可升高,有时甚至高达400U/L以上,但随着症状缓解后,此酶大幅度下降。

7、药物中毒性肝炎可致ALT升高:氯丙嗪、异烟肼、四环素、利福平、巴比妥类和抗癌药物,可导致肝细胞中毒、坏死,ALT可升高,但停药后可恢复正常。

8、传染性疾病:如肝脓肿等ALT可以轻度升高。

9、肝外病变:骨骼肌病、多发性肌炎、肌营养不良、胰腺炎、胰癌等疾病,ALT可以升高。

10、外伤、手术药物麻醉、剧烈运动等有时可使ALT升高,但持续时间短,而且比肝炎恢复快。

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GOT)

【参考范围】≤40U/L ,新生儿和婴儿的水平大约是成人的2倍,6个月以后降至成人水平

【临床意义】

1、肝脏疾病:与ALT一样,是肝损害最敏感的指标之一,阳性率达80%~90%。急性黄疸型肝炎在黄疸出现前3周AST即升高,黄疸出现后此酶急剧升高,可达正常的150倍以上,黄疸消退后此酶迅速下降。

4、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以及药物中毒致肝细胞坏死,如异烟肼、四氯化碳、利福平、锑剂、四环素、磺胺、避孕药等的伤害,此酶均可显著升高。

5、心肌疾病:如急性心肌梗塞发病后6hAST即升高,其升高程度与心肌损害程度呈正相关,发作48h 达最高峰,3~5天后即恢复正常。急性心力衰竭因肝小叶充血至肝细胞损害此酶也升高。急性心肌炎发病初期此酶与病情呈正相关。慢性心肌炎多呈中等升高。心脏手术、心导管检查、胸外心脏按摩等此酶均可升高。

6、创伤:如当各种大面积创伤或手术时AST均可有不同程度升高,但升高短暂。辐射伤、一氧化碳中毒此酶亦升高。

7、外皮肌炎在未出现肌肉损害的临床表现前AST即升高;类风湿性关节炎、红斑狼疮、硬皮病、痛风、肾病、肌红蛋白尿、肢端肥大症等AST均会升高。

ALT/AST(SGPT/SGOT)比值

【临床意义】这是血清中ALT(GPT)和AST(GOT)这两种酶的比值。因为,肝细胞内含有的ALT和AST两种转氨酶,含量都很丰富,而且AST的含量比ALT多,但是在急性肝病时,肝细胞的损伤使ALT 更容易透过细胞进入血清,故血清ALT/AST比值有相当的鉴别诊断价值。

1、急性肝炎时GPT/GOT>1,甚至达2.5以上。

2、慢性肝炎时比值接近于1。

3、在肝硬化、肝癌、酒精性肝病时,比值<1,常在0.6~0.7之间。

4、在急性心肌梗塞时,此比值明显地小于1。

【注意事项】医学实验室应注意ALT和AST的可比性,两者测定方法应当一致。

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同工酶(ASTm ASTs)

【参考范围】ASTm: <7 U/L; ASTs:<21 U/L。

【临床意义】AST的两种同工酶ASTs及ASTm,分别存在于可溶性的细胞质及线粒体。正常人血清中AST同工酶主要为ASTs;ASTm增高常见于重症肝炎、休克引起的肝细胞坏死,心肌梗塞引起的休克,骨骼肌及血小板破坏等。

γ-谷氨酰转肽酶(γ-GT/GGT)

【临床意义】升高常见于:

1、肝炎:急性病毒性肝炎此酶可以轻度至中度升高,其变动一般与转氨酶平行,但在急性恢复期γ-GT恢复较ALP晚,如γ-GT持续升高,提示肝炎转为迁延性或慢性。

2、肝硬化:代偿期γ-GT多属正常;肝功能失代偿期或有肝活动性损害时,γ-GT升高;肝内纤维增生时,其升高程度与纤维化程度呈正相关。

3、肝癌:原发性或继发性肝癌,此酶活力明显增高,其原因可能由于肝癌组织本身或癌周围组织炎症刺激,导致血中γ-GT明显升高。当肝癌手术切除后此酶迅速下降,当肝癌复发时,此酶再度升高,因此对肝癌之诊断有重要意义,而且通过γ-GT检测,可判断疗效和预后。

4、阻塞性黄疸:不管肝内或肝外阻塞性黄疸,此酶升高,其升高幅度与阻塞程度和阻塞时间长短呈正相关,如胆汁性肝硬化、毛细管炎性肝炎、肝癌、肝外胆管癌等,血清γ-GT不仅显著增高,可达700~1000U以上,且其阳性率也较ALP、GPT和GOT为高。因此,本试验对阻塞性黄疸有较高的诊断价值。阻塞解除后此酶恢复正常。

5、其他疾病:如心肌梗塞、胰腺疾病等可因心肌或胰腺损害,产生γ-GT增多,释放到血循环内也多,因而血清中γ-GT也增高。

6、药物:如服巴比妥类、抗癫痫类药物,可因药物对肝细胞的损害而导致γ-GT增高,不过其增高程度与药物剂量无关。

7、嗜酒者和酒精性肝炎:嗜酒者γ-GT可升高,酒精性肝硬化、肝炎γ-GT几乎都上升,常达100~2000U/L,成为酒精性肝病的特征。

8、判断恶性肿瘤有无肝转移:肿瘤患者如有γ-GT的升高,常说明有肝转移。

碱性磷酸酶(AKP/ALP)

【参考范围】

20~50岁男性:53~128U/L;女性:42~98U/L。≥60岁男性:56~119U/L;女性:53~141U/L 【临床意义】

长短与血清ALP呈正相关;②肝细胞性黄疸此酶可正常或轻度升高;③原发性或继发性肝癌;④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肝坏死等。

3、骨骼疾病:纤维性骨炎、成骨不全、骨质软化症、佝偻病、骨转移癌、骨原性肉瘤及骨折修复愈合期。

4、溶血性黄疸:此酶多属正常。因此,此酶对黄疸有鉴别诊断的重要意义。

5、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ALP活性也增高。

ALP降低见于: 1.贫血及恶病质。 2.儿童甲状腺发育不全等。

血清总蛋白(TP)

【参考范围】早产儿:36~60 g/L;新生儿:46~70g/L;成人:60~85 g/L。

【临床意义】

1、增高:

⑴合成增加:球蛋白合成增加,常见于多发性骨髓瘤等。

⑵水分丢失,血液浓缩:常见于高度脱水症,如腹泻、呕吐、休克、高热等。

2、降低:

⑴摄入不足:如营养不良、消化道吸收功能障碍的慢性胃肠道疾病。

⑵合成减少:如急性肝坏死、肝硬化、中毒性肝炎、恶性贫血和遗传性无白蛋白血症。

⑶丢失过多:如严重失血、广泛烧伤、肾病综合征、溃疡性结肠炎、大量反复放胸腹水。

⑷消耗过多:如严重结核病、糖尿病、甲状腺机能亢进、恶性肿瘤、高热、妊娠和哺乳期等。

血清白蛋白(ALB)

【参考范围】35~55 g/L

【临床意义】

1、增高:常见于严重脱水而导致血浆浓缩,使白蛋白浓度上升。

2、降低:基本与总蛋白相同,特别是肝脏、肾脏疾病更为明显。

⑴白蛋白合成不足:①常见于急性或慢性肝脏疾病,但由于白蛋白的半寿期较长,因此在部分急性肝病患者,其浓度降低可不明显。②蛋白质营养不良或吸收不良也可造成白蛋白合成不足。

⑵白蛋白丢失:①肾病综合征、慢性肾小球肾炎、糖尿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白蛋白由尿中丢失,有时每天尿中排出蛋白达5g以上,超过肝的代偿能力;②肠道炎症性疾病时,可因粘膜炎症坏死等使胃肠道蛋白质丢失,从而引起血浆白蛋白下降;③在烧伤及渗出性皮炎,可从皮肤丧失大量蛋白质。

⑶白蛋白分解代谢增加:由组织损伤(外科手术或创伤)或炎症(感染性疾病)引起。

⑷白蛋白的分布异常:如门静脉高压时大量蛋白质尤其是白蛋白从血管内渗漏入腹腔。肝硬化导致门脉高压时,由于肝脏合成减少和大量漏入腹水的双重原因,使血浆白蛋白显著下降。

⑸无白蛋白血症:是极少见的遗传性缺陷,血浆白蛋白含量常低于1g/L。但可以没有水肿等症状,部分原因可能是血液中球蛋白含量代偿性增高。

血清球蛋白(GLB)

【参考范围】20~30 g/L

【临床意义】

1、增高:

⑴感染:如结核、疟疾、黑热病、血吸虫病、麻风、慢性肝炎等。

⑵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硬皮病、风湿及风湿性关节炎等。

⑶骨髓瘤和某些淋巴瘤:γ-球蛋白和部分β-球蛋白均可增至20~50 g/L。

⑷肝硬化。

2、降低:

⑴生理性低球蛋白血症(3岁以内婴幼儿)。

⑵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柯兴综合征)及先天性免疫机能缺陷的病人。

⑶放射治疗后或氮芥中毒。

血清白/球蛋白比值(A/G)

【参考范围】 1.5~2.5:1

【临床意义】血清白蛋白、球蛋白比值小于1者称A/G比例倒置,常见于肾病综合征、慢性肝炎

前白蛋白(PA)

【参考范围】0.25~0.40 g/L

【临床意义】

1、机体营养的敏感指标,组织修补的材料。

2、降低见于:急性肝炎、肝硬化、恶性肿瘤、蛋白吸收不良等营养不良征。

3、升高见于:甲状腺功能亢进、各种胶原病。

血清蛋白电泳(SPE)测定

【测定方法】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或琼脂糖凝胶电泳

【参考范围】

丽春红S染色氨基黑染色洗脱比色白蛋白0.57~0.68 0.600~0.732 0.586~0.738

α1-球蛋白 0.010~0.057 0.010~0.030 0.025~0.059

α2-球蛋白 0.049~0.112 0.033~0.073 0.045~0.087

β-球蛋白 0.070~0.130 0.067~0.099 0.071~0.133

γ-球蛋白0.098~0.182 0.119~0.235 0.131~0.215

【临床意义】

1、白蛋白增高或降低:见“血清白蛋白”。白蛋白区出现剪刀状双区带称为双白蛋白血症。真性双白蛋白血症易并发恶性血液系统疾病。

2、α1-球蛋白:

⑴增高:肝癌、肝硬化、肾病综合征、营养不良等。

⑵降低:严重肝病。

3、α2-球蛋白:

⑴增高:肾病综合征、胆汁性肝硬化、肝脓肿、营养不良等。

⑵降低:严重肝病。

4、β-球蛋白:

⑴增高:高脂血病、阻塞性黄疸、胆汁性肝硬化等。

⑵降低:严重肝病。

5、γ-球蛋白:

⑴增高:慢性感染、肝硬化、肿瘤、多发性骨髓瘤等。

⑵降低:肾病综合征、慢性肾炎。

总胆红素(TBil)

【参考范围】

成人:2~20μmol/L。1~2天:早产儿:<137μmol/L;足月儿:<103μmol/L。3~5天:早产儿:<274μmol/L;足月儿:<205μmol/L。6~8天:早产儿:<34μmol/L;足月儿:3.4~17μmol/L。

【临床意义】

总胆红素增高常见于:

1、肝脏疾病:如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急性黄疸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病毒性肝炎、阻塞性黄疸、肝硬化等。

2、肝外疾病:如溶血性黄疸、新生儿黄疸、闭塞性黄疸、胆石症、胰头癌、输血错误等。

直接胆红素(Dbil)

【参考范围】 0~6 μmol/L

【临床意义】阻塞性黄疸、胆石症、肝癌等疾病造成的胆红素排泄障碍,使经肝细胞处理后的胆红素无法排出而入血,使血中胆红素浓度升高。

间接胆红素(Ibil)

【参考范围】 7~12.0μmol/L

【临床意义】增高常见于溶血性黄疸、新生儿黄疸、血型不符的输血反应等。

总胆汁酸(TBA)

临床常规检验项目及其临床意义

正常值 临床常规检验项目: 一:红细胞记数RBC: 临床意义:诊断各种贫血和红细胞增多症正常参考值:男(4.0-5.5)T/L 女(3.5-5.0)T/L 二:血红蛋白HGB 临床意义:同上 正常参考值:110-160g/L 三:红细胞比积HCT 临床意义:同上 正常参考值:0.37-0.49 四:平均红细胞体积MCV 临床意义:判断贫血的类型 正常参考值:82-92fl 五: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 临床意义:判断贫血的类型和轻重程度 正常参考值:27-31pg 六: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 临床意义:判断贫血的类型和轻重程度 正常参考值:320-360g/L 七: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 临床意义:RDW增加可见于营养缺乏性贫血 正常参考值:11.6-14.8 八:白细胞记数WBC 临床意义:增高见于感染、组织损伤、白血病;降低见于血液病、自身免疫病、脾功能亢进等 正常参考值:4-10G/L 九:白细胞分类DC 临床意义:用于血液病等疾病的诊断和判断感染轻重程度。中性粒细胞增高见于感染、白血病;降低见于某些感染、自身免疫疾病、脾亢等 嗜酸性粒细胞(EOS)增高见于过敏性疾病、某些皮肤病及传染病的早期;降低见于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等。 正常参考值:分叶核粒细胞GRAN 50-70% 嗜酸性粒细胞EOS50-300G/L(G=106)淋巴细胞LYM 20-40% 单核细胞MID 3-8% 十:血小板记数PLT 临床意义:检测凝血系统的功能 正常参考值:100-300G/L 十一:平均血小板体积MPV 临床意义:判断血小板减少的原因 正常参考值:6.8-13.5fl 十二:血小板压积PCT 临床意义:同PLT 正常参考值:0.1-0.3% 十三:血小板分布宽度PDW 临床意义:PDW增加见于血小板降低 正常参考值:15.5-18.0% 十四:网织红细胞记数RC 临床意义:判断骨髓增生情况,评价疗效 正常参考值:0.5-1.5%

常见微生物检验项目及临床意义

细菌培养与其它检验项目的临床意义 卫生部规定接受抗菌药物治疗的住院患者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不低于30%(卫办医政发〔2011〕56号)。特介绍微生物检验项目,方便统计与分析点评。细菌检验为感染性疾病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目标性治疗:提高微生物的送检率与检出率,有利于诊断与使用抗菌药。 经验治疗:根据本地区病原菌类型时间、区域、耐药谱等使用抗菌药。 调整治疗方案针对性用药:获得准确病原菌和细菌药敏结果。 细菌培养的临床意义 细菌培养与其它检验项目不同,由于其样本采集易受杂菌的干扰和培养条件的限制,因而造成检测结果有时与临床不完全一致,故在分析细菌培养报告时应明白:细菌培养阴性不代表无细菌感染、细菌培养阳性不代表该菌一定是病原菌,应结合患者具体情况而定。 1、血液和骨髓培养 目前血液培养仍然是菌血症和败血症的细菌学检验的基本方法,并且广泛地应用于伤寒、副伤寒及其它细菌引起的败血症的诊断。菌血症系病原菌一时性或间断地由局部进入血流,但并不在血中繁殖,无明显血液感染临床征象。常可发生在病灶感染或牙齿感染,尤以拔牙、扁桃体切除及脊髓炎手术后等多见。败血症是指病原菌侵入血流,并在其中大量生长繁殖,造成身体的严重损害,引起显著的全身症状(如不规则高热与全身中毒等症状),它多继发于组织器官感染,尤其是当机体免疫功能低下、广谱抗生素和激素的应用及烧伤等。 单次的血培养结果,对临床无鉴别指导意义,应多次多部位采集血液进行培养,才可判定检出菌究竟是病原菌还是污染菌。 抽血时应特别注意皮肤消毒和培养瓶口的灭菌。 2、脑脊液培养 正常人的脑脊液是无菌的,故在脑脊液中检出细菌(排除操作中的污染)应视为病原菌。引起脑膜炎的细菌种类不同,化脓性脑膜炎病原菌多为脑膜炎奈瑟菌,除此之外尚有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等。 3、尿液培养 尿液细菌培养对于膀胱和肾脏感染的及早发现和病原学诊断很有价值,对于尿道、前列腺以及内外生殖器的炎症也有一定价值。尿液中出现细菌通常称为菌尿症,如果尿液本身澄清但培养出细菌,一般为标本采集时未彻底消毒尿道口引起。如果细菌培养阳性同时伴有脓尿出现,则提示有尿路感染的可能(需指出轻度感染时可无脓尿出现)。泌尿系感染常见菌为大肠埃希菌、葡萄球菌、链球菌、变形杆菌等,除结核分枝支杆菌外,这些细菌又是尿道口常驻菌,极易引起标本留样污染,应注意鉴别。某些真菌疾病,如曲菌病在播散时也可造成肾脏感染,且尿中也能检查到。

检验科预开展新项目一览表

检验科预开展新项目一览表 说明:不允许更改产品顺序号 序号 项目名称 规格 单价(元)按包装规格单位 计算选填 价格 元/盒(箱) 校准品/质控品价格(元/毫升) 样本类型 实验方法 适用机型 备注 元/人份 元/毫升 1 腹泻四病毒联合检测(轮状、腺、诺如、星状) 粪便 胶体金 1-1轮装 1-2腺 2 血栓新四项(TAT 、PIC 、TM 、t-PAI-C ) 血浆 比浊法、ELISA STA-R Evolution 3 糖化白蛋白 血清 酶法 贝克曼AU58系列全自动生化分析仪 4 脂蛋白磷脂酶A2 血清 酶法 贝克曼AU58系列全自动生化分析 5 髓过氧化物酶 血清 酶法 贝克曼AU58系列全自动生化分析 6 香草扁桃酸 24小时尿 酶法/免疫比浊法/比色法 贝克曼AU58系列全自动生化分析、日立7180 7 17-羟类固醇 24小时尿 酶法/免疫比浊法/比色法 8 17-酮类固醇 24小时尿 酶法/免疫比浊法/比色法 9 尿总蛋白 24小时尿 比色法 10 尿皮质醇 24小时尿 酶法 11 尿肌酐 24小时尿 酶法 12 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血清 比浊法/比色法 贝克曼AU58系列全自动生化分析 13 FK506(他克莫司) 全血 比浊法 贝克曼AU58系列全自动生化分析 14 环胞霉素 全血 比浊法 贝克曼AU58系列全自动生化分析 15 免疫球蛋白A (C )IgA(C) 血清 散射比浊法 BN II 16 异常凝血酶原(PIVKA-II ) 血清 化学发光法 雅培i4000 17 胃泌素(G17) 血清 化学发光法 雅培i4000

18 降钙素(CT) 血清 化学发光法 Immulite2000、西门子XP 、雅培i2000、罗氏e601 19 性激素结合蛋白(SHBG) 血清 化学发光法 20 雄烯二酮(ADD) 血清 化学发光法 21 非结合雌三醇(E3) 血清 化学发光法 22 胰岛素生长因子-1(IGF-1) 血清 化学发光法 23 促红细胞生成素(EPO ) 血清 化学发光法 24 ProGRP ,胃泌素释放肽前体 血清 电化学发光法 罗氏e601 25 维生素K 缺乏或拮抗剂-Ⅱ诱导蛋白(脱γ羟基凝血酶原) 血清 化学发光法 雅培i4000 26 尿β2微球蛋白检测 尿液 散射比浊法 BN II 27 免疫球蛋白IgG 分型检测 血清 散射比浊法 BN II 28 ST2蛋白(心衰分级与诊断) 血清 ELISA 手工 29 呼吸道病毒抗原 血清 ELISA 、免疫荧光 手工 30 尿AD7C-NTP 检测 尿 酶联免疫法 手工 31 血浆TAFI 含量检测 血浆 免疫比浊法、胶体金法 手工 32 EB 病毒DNA 血清 实时荧光PCR LC480/SLAN-96P 33 单纯疱疹病毒DNA 血清 实时荧光PCR LC480/SLAN-96P 34 结核分枝杆菌分型 血清 实时荧光PCR LC480/SLAN-96P 35 结核分枝杆菌耐药基因检测(注:利福平耐药突变检测、异烟肼耐药突变检测、乙胺丁醇耐药突变检测、链霉素耐药突变检测、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突变检测) 血清 荧光PCR 熔解曲线法 LC480/SLAN-96P 36 丝状真菌耐药基因检测 纯培养菌落 实时荧光PCR LC480/SLAN-96P

检验科常规检查项目及主要临床意义解读

检验科常规检查项目及主要临床意义 血常规了解机体有无炎症、感染、各类贫血、血小板减少或增高及各种血液病的诊断及治疗 尿常规泌尿系统疾病的诊断 粪常规了解消化道有无炎症、溃疡、出血、寄生虫感染等情况 前列腺液常规用于前列腺炎、结石、肿瘤和前列腺肥大的诊断和疗效观察 精液常规评价男性生育功能及辅助男性生殖系统疾病的诊断 白带常规用于女性生殖系统炎症、肿瘤的诊断及雌激素水平的判断 血沉对某些疾病的疗效观察和鉴别诊断有一定的价值,如结核病、风湿热、组织严重破坏、恶性肿瘤等 尿TT 用于早孕诊断 肝功能了解肝脏功能情况,是否有肝功能损害、胆道梗阻等 肾功能提示肾脏的代谢、排泄功能情况是否正常 血糖了解血糖情况,诊断糖尿病 血脂观测血脂代谢是否紊乱,作为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危险性预测和营养学评价 电解质五项诊断机体水、电解质平衡是否紊乱 心肌酶谱对心脏疾病,特别是急性心肌梗塞,风湿性心肌炎,病毒性心肌炎,多发性肌炎等诊断 肌钙蛋白确诊心肌梗塞,监测血栓溶剂疗效,是缺血性心脏病最有价值的诊断指标 淀粉酶作为胰腺炎及腮腺炎的初步诊断 血凝四、五项凝血因子筛选检查,了解血液凝固异常性疾病的诊断,作为术前准备、预防术中出血过多 AFP 原发性肝癌的诊断,疗效预后监测,畸胎瘤及胎儿畸形的诊断 CEA 肿瘤初筛检查,结肠癌、大肠癌、胰腺癌、肺癌、胃癌、肝硬化及慢性肝炎的诊断 前列腺特异性抗原肿瘤标志物,筛选前列腺癌 Β-HCG 用于宫外孕、葡萄胎和绒毛膜癌的诊断 风湿三项辅助诊断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和链球菌感染 乙肝五项了解是否有过乙肝病毒感染、评价目前状况 免疫三项了解是否有艾滋病病毒、丙肝病毒和梅毒螺旋体感染 望江县中医医院检验科

检验项目临床意义(1)

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 肝脏是人体含酶最丰富的器官,当肝细胞损伤时,可因肝细胞坏死、细胞膜的通透性增加,有些酶释放出来,使血清酶活性增高。有些酶在肝脏病变时合成减少或病理性生成亢进或排泄障碍,致血清中活性降低或升高。因此,测定血清酶的变化可诊断肝脏病变、观察病情和判断预后。 谷丙转氨酶(ALT):轻微的肝细胞受损,活性可增高一倍,是肝损害最灵敏的试验之一。急性肝炎、慢性肝炎和肝硬化活动及酒精、药物和化学毒物等各种因素致肝损害均可升高;ALT虽非病毒性肝炎的特异性诊断指标,但也是不可缺少的诊断指标之一;原发性肝癌若ALT持续增高可能并有肝坏死存在;胆道疾病如胆石症、胆道梗阻,ALT可有轻中度升高。 谷草转氨酶(AST):与ALT基本相同,ALT在肝细胞轻微损伤即可逸出,而AST须在肝细胞严重损伤破坏时逸出。在肝炎损伤时ALT灵敏度及特异性均大于AST,当AST明显增高(AST>ALT)提示重症肝炎、严重肝损伤。另外,AST在心肌细胞内含量较丰富,故当心肌梗死时AST活性增高。 总蛋白(TP),白蛋白(ALB),球蛋白(GLB),白蛋白/球蛋白(A/G)

肝脏合成的蛋白质占人体蛋白质总量的40%以上。当肝脏发生病变时,肝细胞合成蛋白质的功能减退,血浆中的蛋白质就会发生质和量的改变。临床意义:1、肝病时总蛋白通常无显著变化,虽然白蛋白合成减少,但球蛋白合成增加,因此总蛋白量不变,不能单纯根据TP判断肝损害程度。2、白蛋白在急性肝病时一般不具有预后的作用。 3、白蛋白/球蛋白比值( A/G )大于1.5以上为正常,<1为倒置,提示肝脏损害严重,持续时间长,则预后较差。 4、总蛋白低于60g/L 称为低蛋白血症,病因基本同白蛋白。白蛋白降低常见于①肝细胞病变;②蛋白质丢失过多如烧伤、肾病综合征;③蛋白质摄入不足,慢性营养障碍、吸收不良;④慢性消耗性疾病,恶性肿瘤。 5、球蛋白增高见于①慢性肝脏疾病;②胶原性疾病;③慢性感染性疾病;④恶性疾病。 血清总胆红素(TBIL),血清直接胆红素(D-BIL) 当红细胞破坏增加或肝细胞损害或胆道梗阻胆汁排泄障碍,临床出现黄疸。胆红素代谢试验可以帮助诊断和鉴别各类黄疸以及了解肝脏损害程度。 血清总胆红素(TBIL):血清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的总和称为总胆红素。总胆红素能准确反映血清中黄疸的程度。各种原因造成的黄疸,如溶血性、肝细胞性、阻塞性黄疸均可使血清总胆红素升高,升高的值反映黄疸程度。

常规生化检验项目各项指标参考范围及临床意义

常规生化检验项目各项指标参考范围及临床意义 注:以下各项所述临床意义,仅是表明患某些疾病的可能性,并不表示一定患有某病。请勿随便对号入座!如有疑问请至医院由专业医生结合体格检查等后确诊!!! 肝功能 检验项目谷丙转氨酶 英文缩写 ALT 正常参考值 0-40IU/L 临床意义增高:常见于急慢性肝炎,药物性肝损伤,脂肪肝,肝硬化,心梗,胆道疾病等。 检验项目谷草转氨酶 英文缩写 AST 正常参考值 0-40I/L 临床意义增高:常见于心梗,急慢性肝炎,中毒性肝炎,心功能不全,皮肌炎等。 检验项目转肽酶 英文缩写 GGT 正常参考值 0-40IU/L 临床意义增高:常见于原发性或转移性肝癌,急性肝炎,慢性肝炎活动期,肝硬化,急性胰腺炎及心力衰竭等。

检验项目碱性磷酸酶 英文缩写 ALP 正常参考值 30-115IU/L 临床意义增高:常见于肝癌,肝硬化,阻塞性黄疸,急慢性黄疸型肝炎,骨细胞瘤,骨折及少年儿童。 检验项目总胆红素 英文缩写 TBIL 正常参考值 4.00-17.39umol/L 临床意义增高:原发生胆汁性肝硬化急性黄疸型肝炎,慢性活动期肝炎,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溶血性黄疸,新生儿黄疸,胆石症等 检验项目直接胆红素 英文缩写 DBIL 正常参考值 0.00-6.00umol/L 临床意义增高:常见于阻塞性黄疸,肝癌,胰头癌,胆石症等。 检验项目游离胆红素 英文缩写 IBIL 正常参考值 0.00-17.39umol/L 临床意义增高:见于溶血性黄疸,新生儿黄疸,血型不符的输血反应

检验项目总蛋白 英文缩写 TP 正常参考值 55.00-85.00g/L 临床意义增高:常见于高度脱水症(如腹泄、沤吐,休克,高热)及多发性骨髓瘤。降低:常见于恶性肿瘤,重症结核,营养及吸收障碍,肝硬化,肾病综合症,烧伤,失血。 检验项目白蛋白 英文缩写 ALB 正常参考值 35.00-55.00g/L 临床意义增高:常见于严重失水而导致血浆浓缩,使白蛋白浓度上升。降低:基本与总蛋白相同,特别是肝脏,肾脏疾病更为明显,见于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肾炎等。如白蛋白30g/L,则预后较差。 检验项目球蛋白 英文缩写 GLO 正常参考值 15-35g/L 临床意义增高:常见于肝脏疾病(如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肾炎等),网状内皮系统疾病,如多发性骨髓瘤,单核细胞性白血病,慢性感染,如化脓性感染、梅毒、麻风、结缔组织病。 检验项目白/球比值 英文缩写 A/G

骨科常用化验项目及其临床意义

骨科常用化验项目及其临床意义 一、血常规化验(正常标准) 1、血细胞成人每立方毫米5000~10000;1~5岁儿童约为8000~11000 2、红细胞成人男性每立方毫米400~500万;成人女性350~450万;新生儿600~700万;两岁后逐渐下降 3、血红蛋白成人男性13、5~15克%;女性12~1 4、5克%。 4.血沉:A、长管法,每小时儿童12毫米以下;成人男性15毫米以下;成人女性20毫米以下。B、短管法,每小时儿童2~10毫米,成人男性0~8毫米,成人女性0~10毫米。 5.血小板:每立方毫米10~30万。 6.出血时间:1~5分钟。 7.凝血时间:A、试管法4~12分钟;B、毛细血管2~4分钟;玻片法2~8分钟。 8.蛋白质:总量6~7、5克%;白蛋白3、5~4、8克%;球蛋白2~3克%;白蛋白/球蛋白3、8~4、8克%。 9.葡萄糖:成人80~120毫克%;儿童80~100毫克%。 10.总胆固醇:成人100~230毫克%;6岁以上儿童130~200毫克%。 11.甘油三酯:比色法<5、45毫当量/升或40~150毫克%。 12.谷丙转氨酶:定量法2~40卡门氏单位。 13.肝功能:黄疸指数2~6单位;总胆红素0、1~1毫克%;麝香草酚浊度0~6 单位;硫酸锌浊度2~12单位。 二、血常规检查(常见表现及原因) 1、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正常情况: (00、05-00、3)*109/L 增高: 支气管哮喘,荨麻疹,湿疹,寄生虫病,何杰金氏病,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阿狄森病病,西蒙病,席汉病、降低: 使用糖皮质激素,柯兴综合征,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减少症。 2、网织红细胞计数网织红细胞计数正常情况: (00、5-1、5)% 增高: 溶血性贫血,大量出血,缺铁性贫血,恶性贫血应用维生素B12时、降低: 骨髓造血功能低下,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 3、红细胞正常情况: 男性: (4-5) *1012/L; 女性: (3、5- 4、5) *1012/L 增高: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严重脱水,肺原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高山地区得居民,严重烧伤,休克等、降低: 贫血,出血。 4、血红蛋白正常情况: 男性: (120-150) g/L; 女性: (105-135) g/L 增高: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严重脱水,肺原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高山地区得居民,严重烧伤,休克等、降低: 贫血,出血。 5、白细胞正常情况: (4-10)*109/L 升高: 各种细胞感染,炎症,严重烧伤、明显升高时应除外白血病、降低: 白细胞减少症,脾功能亢进,造血功能障碍,放射线,药物,化学毒素等引起骨髓抑制,疟疾,伤寒,病毒感染,副伤寒。 中性粒细胞正常情况: (50-70)% 增高: 细菌感染,炎症; 降低: 病毒性感染 6、嗜酸性粒细胞正常情况: (00、5-3)% 增高: 过敏性变态反应,支气管哮喘,荨麻疹,寄生虫感染; 降低: 伤寒, 副伤寒、糖皮质激素长期或大量用药后。

常见生化检验项目临床意义

常见生化检查项目的临床意义 ----检验科 丙氨酸转移酶(ALT) 增高见于肝胆疾病、心血管疾病(如:心肌炎、心力衰竭时肝淤血、脑出血等)、骨骼肌组织受损、药物性肝损害等。 天门冬氨基酸转移酶(AST) 增高见于急性心肌梗塞、急性肝炎、药物中毒性肝细胞坏死、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硬变活动期、心肌炎、皮肌炎、肾炎、胆道疾病、急性胰腺炎、胆道阻塞、肝癌等。 AST/ALT 对于急、慢性肝炎的诊断、鉴别诊断及判断转归有一定的价值。急性肝炎时,比值<1;肝硬化时比值≥2;肝癌时比值≥3。(两者都明显升高时该比值才有意义) 特别注意:重症肝炎时,由于大量的肝细胞坏死,血中ALT逐渐下降,而胆红素却进行性升高,出现所谓的“酶胆分离”现象,常是肝坏死的前兆。碱性磷酸酶(ALP) 增高主要用于骨骼、肝胆系统疾病等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r-谷氨酰转移酶(GGT)又称为r-谷氨酰转肽酶(r-GT) 增高见于胰腺癌和泛特氏壶腹癌、胆道梗阻、恶性肿瘤有无肝转移、嗜酒或长期接受某些药物如苯巴比妥、避孕药等。 乳酸脱氢酶(LDH) 增高见于心肌梗塞、肝胆疾病,肺梗塞、急性白血病、非霍奇金淋巴瘤、神经母细胞瘤、乳腺癌、结肠癌、胃癌及肺癌等。 胆碱脂酶(CHE) 是判断肝脏合成功能的指标,是协助有机磷中毒诊断及预后估计的重要手段。增高见于甲亢、糖尿病、肾病综合征、脂肪肝等。减低见于有机磷和氨基甲酸脂类杀虫剂中毒;各种慢性肝脏疾病,营养不良时亦可减低。 总胆红素(TBIL) 增高见于原发生胆汁性肝硬化急性黄疸型肝炎,慢性活动期肝炎,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溶血性黄疸,新生儿黄疸,胆石症等各种原因引起的黄疸 直接胆红素(DBIL) 增高见于阻塞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肝癌,胰头癌,胆石症等。 间接胆红素(IBI)L症 增高见于溶血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

临床生化常规检验项目及其临床意义

常规生化检验项目各项指标参考范围及临床意义(1) 1、谷丙转氨酶——ALT:正常参考值0-40IU/L 增高:常见于急慢性肝炎,药物性肝损伤,脂肪肝,肝硬化,心梗,胆道疾病等。 2、谷草转氨酶——AST:正常参考值0-40I/L 增高:常见于心梗,急慢性肝炎,中毒性肝炎,心功能不全,皮肌炎等。 3、转肽酶——GGT:正常参考值0-40IU/L 增高:常见于原发性或转移性肝癌,急性肝炎,慢性肝炎活动期,肝硬化,急性胰腺炎及心力衰竭等。 4、碱性磷酸酶——ALP:正常参考值30-115IU/L 增高:常见于肝癌,肝硬化,阻塞性黄疸,急慢性黄疸型肝炎,骨细胞瘤,骨折及少年儿童。 5、乳酸脱氢酶——LDH:正常参考值90-245U/L 增高:急性心肌梗塞发作后12-48小时开始升高,2-4天可达高峰,8-9天恢复正常。另外,肝脏疾病恶性肿瘤可引起LDH增高 6、总胆红素——TBIL:正常参考值 4.00-17.39umol/L 增高:原发生胆汁性肝硬化急性黄疸型肝炎,慢性活动期肝炎,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溶血性黄疸,新生儿黄疸,胆石症等。TBIL=DBIL+IBIL 7、直接胆红素——DBIL:正常参考值0.00-6.00umol/L 增高:常见于阻塞性黄疸,肝癌,胰头癌,胆石症等。 8、游离胆红素——IBIL:正常参考值0.00-17.39umol/L 增高:见于溶血性黄疸,新生儿黄疸,血型不符的输血反应 9、总蛋白——TP:正常参考值55.00-85.00g/L 增高:常见于高度脱水症(腹泄、沤吐、休克、高热)及多发性骨髓瘤。 降低:常见于恶性肿瘤,重症结核,营养及吸收障碍,肝硬化,肾病综合症,烧伤,失血。TP=ALB+GLB 10、白蛋白——ALB:正常参考值35.00-55.00g/L 增高:常见于严重失水而导致血浆浓缩,使白蛋白浓度上升。降低:基本与总蛋白相同,特别是肝脏,肾脏疾病更为明显,见于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肾炎等。如白蛋白30g/L,则预后较差。

检验科项目临床意义总汇

检验项目临床意义总汇 开阳光正医院检验科

血常规临床意义 1、红细胞计数(RBC) 临床意义: 增加:生理性:新生儿,高原居住者 病理性: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 代偿性红细胞增多症(如先天性心脏病,慢性肺脏疾病,脱水) 减少:各种贫血,白血病,各种急慢性失血(如:痔出血,月经过多,消化出血,产后或手术后大量出血,钩虫病) 2、白细胞计数 (WBC) 临床意义: 增加:生理性 : 新生儿、妊娠末期、分娩期、经期、饭后、剧烈运动后、冷水浴及极度恐惧与疼痛等。 病理性:大部分化脓性细菌引起的炎症、尿毒症、严重烧伤、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减少:病毒感染、伤寒、副伤寒、黑热病、疟疾、再障、极度严重感染、X 线及镭照射、肿瘤化疗、非白血性白血病、粒细胞缺乏症。 3、白细胞分类 临床意义: 增加: 中性粒细胞 : 急性化脓性感染、粒细胞性白血病、急性出血、溶血、手术后、尿毒症、酸中毒、急性汞和铅中毒。 嗜酸性粒细胞:变态反应、寄生虫病、术后、烧伤。 嗜碱性粒细胞: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何杰金病、癌转移、铅中毒。 淋巴细胞:百日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腮腺炎、结核、肝炎。 单核细胞:结核、伤寒、亚急性心内膜炎、疟疾、黑热病、单核细胞白血病、急性传染病恢复期。 减少: 中性粒细胞:伤寒、副伤寒、疟疾、流感、化学药物中毒、 X 线和镭照射、化疗、极度严重感染。 嗜酸性粒细胞:伤寒、副伤寒、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 淋巴细胞:多见于传染性疾病急性期、放射病、细胞免疫缺陷。 嗜碱性粒细胞:见于速民型变态反应、甲状腺功能亢进。

单核细胞:临床意义不大。 4、血红蛋白( HGB ) 临床意义: 增加:生理性 : 高原居住者 病理性: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代偿性红细胞增多症。 减少:各种贫血、白血病、急慢性失血。血红蛋白能更好地反映贫血程度,如缺铁性贫血时,血红蛋白的减少多于红细胞的减少 5、红细胞压积( HCT ) 临床意义: 增高:大面积烧伤,各种原因引起的红细胞与血红蛋白增多,脱水。 减少:各类型贫血随红细胞减少而有不同程度的降低。 6、网织红细胞计数( RET ) 临床意义: 增加:表示骨髓造血功能旺盛 , 各型贫血尤为显著,恶性贫血或缺铁性贫血应用维生素 B12 或供铁质后显著增多,表示有疗效。 减少:再障 7、红细胞分布宽度 (RDW) 临床意义: 反应红细胞大小不均程度的指针,增大多见于缺铁性贫血 , 营养不良性贫血 8、红细胞平均体积 (MCV) 临床意义: 增大 : 急性溶血性贫血 , 巨幼细胞性贫血 减小 : 严重缺铁性贫血 , 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 , 铁粒幼细胞性贫血 , 地中海贫血 9、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 (MCHC) 临床意义: 大于正常 : 巨幼细胞性贫血 , 溶血性贫血 , 再障 小于正常 : 缺铁性贫血 , 铁粒幼细胞性贫血 , 地中海贫血 10、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含量 (MCH ) 大于正常 : 巨幼细胞性贫血 , 溶血性贫血 , 再障 小于正常 : 缺铁性贫血 , 铁粒幼细胞性贫血 , 地中海贫血 11、血小板计数 (PLT) 临床意义:

12、常见POCT检测项目及临床意义

常见POCT检测项目及临床意义 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uman chorionic gonagotropin、HCG) HCG是由胎盘滋养层细胞所分泌的一类糖蛋白激素,hCG有α、β两个亚基,α亚基的分子量为约为13000(92个氨基酸),α亚基的生物特性与卵泡刺激素(FSH)和黄体生成素(LH)及TSH的α亚基相同。β亚基的分子量为15000(145个氨基酸),为特异性链,可被单克隆抗体检测,是一个较好的标志物(β-hCG)。β-hCG在乳腺癌、睾丸癌、卵巢癌时升高;子宫内膜异位症、卵巢囊肿等非肿瘤疾病时,β-hCG也会升高。 在妊娠的前几周内,hCG对维持黄体的功能很重要,在怀孕后hCG持续稳定升高,至第10周达到峰值,然后在怀孕的进程中缓慢回落,分娩后几周即降至正常人水平。某些生殖细胞肿瘤也会产生hCG,胚胎滋养层疾病时hCG也会升高。 【临床意义】 用于确定和监测怀孕,HCG在受孕后9-13天即有明显升高,妊娠8-10周时达高峰,然后下降,维持较高水平,直至足月娩,如果怀孕的最初3-6周,HCG不能持续以每两天66%的速度递增,应考虑异位妊娠或先兆流产的可能性或用于胚胎滋养层疾病及精原细胞癌。 帮助诊断滋养层疾病和生殖细胞癌,可阶段性检测用于监测以上疾病的治疗效果及肿瘤复发。在绒毛膜上皮癌以及生殖系统的恶性肿瘤等中,HCG可见升高,经治疗后降低,因此,HCG也可作为疾病预后的监测指标。在胰腺癌、胃癌、小肠癌、结肠癌、肝癌、乳腺癌也有不同程度的阳性率。当子宫内膜异位症、卵巢囊肿等非肿瘤状态时,HCG含量也会升高。 帮助诊断宫外孕,帮助诊断和监测习惯性流产孕妇、监测流产后的孕妇看是否有残留;在怀孕早期,血中hCG每2-3天浓度会升高一倍,宫外孕时则升高较慢。妊娠失败时hCG浓度加倍时间会延长,并很快呈现迅速降低趋势。若流产后hCG不能降至极低水平,可能表明有hCG生成性性组织残留需要清除。还可用于性早熟诊断,绝经期判断,不孕症的诊断。 1. 若所测结果与临床观察不符,应该用其他方法核实,如尿hCG定性实验,尿中无hCG,则表明血清检测结果为假阳性。另外一种鉴别办法是将标本作系列稀释测定,含有干扰物质的样本测定结果会呈现与稀释度不成比例的变化。

检验科管理和持续改进记录文本

四棉临床检验管理与持续改进 时间:地点:负责人: 质控人员: 一、检验质量与安全管理 ((★)(★)为核心条款,(★)为核心制度) (一)部门设置、布局、设备设施;服务项目;急诊检验 1、设置、布局、设备设施符合《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合作单位服务协议; (1)以前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情况 (2)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定期网络通报细菌耐药、临床标本菌种分布(1次/季度);三年开展的检验新项目一览表4.15.1 (1)以前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情况 (2)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临床合理性建议、新项目设置合理性及急诊检验满意度调查表(2次/年); (1)以前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情况 (2)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4、急诊项目报告时间对外公示(急性心肌标志物、凝血和感染)(1)以前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情况 (2)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5、检验项目、设备、试剂管理:三证齐全;分子诊断项目(外送);应急检测能力和技术储备;方法学验证及评价记录 (1)以前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情况 (2)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6、新项目审批及实施流程:步骤;新项目实施后的跟踪,听取临床对新项目设置合理性的意见,改进项目管理 (1)以前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情况 (2)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二)实验室安全程序,制度及相应的标准操作程序,遵照实施并记录 1、《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和流程》、科主任负责、记录、培训;实验室生物安全分区、实验室生物安全等级标志、工作流程避免交叉污染; (1)以前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情况 (2)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洗眼器、冲淋装置及其他急救设施及耗材、警示标识、《实验室工作人员健康档案》; (1)以前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情况

医院检验科检验项目一览表

医院检验科检验项目一览表 检验项目(组合)名称项目内容(英文缩写)/备注报告时间血常规(三分类)WBC、RBC、PLT、HGB、HCT等18项+3个直方图30分钟 1小时血常规(五分类)WBC、RBC、PLT、HGB、HCT等26个项目+五分类+异常淋巴 细胞、幼稚细胞提示+5个散点图 三分类血常规+CRP WBC、RBC、PLT、HGB、HCT等18项+3个直方图+CRP 40分钟血型ABO血型鉴定+RH血型鉴定20分钟网织红细胞计数(Ret)1小时嗜酸性细胞直接计数1小时异常白细胞形态检查1小时异常红细胞形态检查1小时红斑狼疮细胞检查(LEC)5小时一氧化碳(CO)定性测定30分钟红细胞比积测定(HCT)30分钟红细胞沉降率测定(ESR激光法)1小时骨髓涂片细胞学检验根据需要进行特殊化学染色3天凝血四项PT、APTT、TT、Fib 1.5小时D-二聚体测定1小时尿液分析+镜检尿化学分析11项+镜检5项30分钟尿妊娠试验10分钟尿沉渣镜检WBC、RBC、管型、结晶等30分钟尿本-周氏蛋白定性检查30分钟尿隐血10分钟

检验项目(组合)名称项目内容(英文缩写)/备注报告时间尿寄生虫30分钟乳糜试验30分钟粪便常规颜色、性状、RBC、WBC、虫卵等20分钟粪便隐血试验(OB化学法)10分钟粪便轮状病毒检测20分钟胸、腹水常规检查颜色、透明度、李凡他试验、WBC等30分钟脑脊液常规检查CSF 颜色、透明度、潘氏试验、WBC等30分钟精液常规检查(手工法)颜色、性状、液化时间、活动率、活动力、精子数等 1.5小时前列腺液常规检查颜色、性状、卵磷脂小体、淀粉颗粒、精子等30分钟阴道分泌物检查WBC、上皮细胞、清洁度、霉菌、滴虫等30分钟 30分钟阴道五联检PH值、过氧化氢、白细胞酯酶、唾液酸苷酶、脯氨酸氨基 肽酶、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测定 痰液常规检查颜色、性状、WBC、结晶等30分钟各种穿刺液常规检查颜色、透明度、WBC、RBC等30分钟血流变全血粘度、血浆粘度测定,红细胞流变特性、HCT、ESR等3小时离子6项K、NA、CL、Ca、TCO2、P 1-3小时急诊生化14项UREA、Cr、TBIL、ALB、CK、ALT、AMY、GLU+离子6项1-3小时肝功能5项ALT、AST、TBIL、DBIL、LBIl 3小时肝功能10项TP、ALB、GLB、GGT、LDH、ALP+肝功5项3小时肝功能15项TBA、CHE、HBDH、GLU、ADA+肝功10项3小时心肌酶谱5项CK、CK-MB、LDH、HBDH、AST 3小时血脂4项CHOL、TG、HDL、LDL 3小时血脂7项APoAⅠ、APoB、LP(a)+血脂4项3小时血糖1项GLU 3小时

检验科急诊项目一览表

检验科急诊项目一览表-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检验科急诊项目一览表 一、三大常规 血常规检验项目包括白细胞数目、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淋巴细胞百分比、单核细胞百分比、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嗜碱性粒细胞百分比、中性粒细胞数目、淋巴细胞数目、单核细胞数目、嗜酸性粒细胞数目、嗜碱性粒细胞数目、红细胞数目、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压积、平均红细胞体积、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分布宽度变异系数、红细胞分布宽度标准差、血小板数目、平均血小板体积、血小板分布宽度、血小板压积 尿常规检验项目包括白细胞、酮体、亚硝酸盐、尿胆原、胆红素、蛋白质、葡萄糖、尿比重、隐血、pH 便常规检验项目包括颜色、性状、食物残渣、细胞、虫卵及原虫、结晶、细菌、真菌、粪便潜血试验 ★以上项目报告时间≤30分钟(镜检和复检标本除外) 二、生化全项 检验项目包括AL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S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ALT(谷草、谷丙)、ALP(碱性磷酸酶)、GGT (y-谷氨酰氨基转移酶)、TBIL(总胆红素)、DBIL(直接胆红素)、IBIL(间接胆红素)、TP(总蛋白)、ALB(白蛋白)、G(球蛋白)、A/G(白球比)、UREA(尿素氮)、CRE(肌酐)、B/C

(尿素肌酐比)、CO2(二氧化碳)、UA(尿酸)、CHOL(总胆固醇)、TG(甘油三酯)、H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GLU(血糖)、A(淀粉酶)、CK(磷酸肌酸激酶)、LDH(乳酸脱氢酶)、Ca(钙)、P(磷)、Mg(镁)、K (钾)、NA(钠)、CL(氯)、TBA(总胆汁酸盐)、CHE(胆碱酯酶) ★以上项目报告时间≤1小时(复查标本除外) 三、免疫 检验项目包括HAV-I(甲型肝炎病毒抗体)、HBsAg(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CV(丙型肝炎病毒抗体)、HIV(免疫缺陷病毒抗体) ★以上项目报告时间≤30分钟(复查标本除外) 四、血凝 检验项目包括P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动度)、INR(国际标准化比值)、FIB-C(纤维蛋白原)、APTT(部分凝血酶原时间)、TT(凝血酶时间) ★以上项目报告时间≤30分钟(复查标本除外) 五、血型 检验项目包括A、B、AB、O、RH血型鉴定, ★以上项目报告时间≤15分钟(复查标本除外)

检验科各专业组项目一览表

检验科各专业组项目一览表 生化室项目 生化组合具体项目介绍: 说明: 急诊生化室接收项目与三层生化室接收项目的区别在于: 血清铁、总铁结合力、载脂蛋白- 1、载脂蛋白-B、超敏C反应蛋白、糖化血红蛋白只在三层生化室检测 N端脑钠肽前体(BNP)只在急诊生化室检测 同时选择两个或两个以上组合项目时,请注意避免出现内涵重复项目; 总铁结合力为手工项目,每 一、三、五检测,血清铁请与总铁结合力联合申请检测,此两项因标本用量较多,请与其它申请分管采血,检验科在OCS系统中也进行了控制,请不要人为合管。 在OCS系统中设置了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标准处方,请医生选用此选项,并请护士在标本采集时,对应不同时间段,选择打印相应条码,以保证不同时间段标本正确标识。 内分泌室项目 内分泌项目组合介绍: 说明: 骨钙素仅在每周三检测一次,请与其它检测项目分管采血,检验科在OCS 系统中也进行了控制,请不要人为合管

在OCS系统中设置了胰岛素释放曲线、C-肽释放曲线标准处方,请医生选用此选项,并请护士在标本采集时,对应不同时间段,选择打印相应条码,以保证不同时间段标本正确标识。 申请xx药物浓度检测时,请同时提供服药剂量及时间。 免疫二室(肝炎病毒室)项目 免疫二室组合 免疫一室(免疫室)项目 免疫项目组合 说明: 原“M蛋白鉴定”现分为“M蛋白鉴定(血)”和“M蛋白鉴定(尿)”以便针对不同标本产生条码,请医生同时选择此两个组合申请,否则,检验科只针对收到的申请信息进行检测。另一种选择方式,在OCS系统中,设置了“M蛋白鉴定”标准处方,医生可以选用此选项,将自动产生两个组合申请单和两个条码,请护士在标本收集时,正确黏贴。 自身抗体为手工检测方法,每周做两次(周二及周四),风湿类风湿体液免疫为上机项目,每周做三次( 一、三、五) 临检组项目及组合:(包括细胞室和临检急诊、临检血液体液室) 说明: 血气分析申请请同时提供患者体温及吸氧浓度和氧流量。

常规+生化检验项目-参考范围及临床意义

项目标本参考值临床意义、常规项目

尿沉渣镜检: 红细胞RBC 0-3/HPF 增多常见于泌尿系统结石、结核、肿瘤、肾炎及外伤,亦见 于邻近器官的疾病,如前列腺炎症或肿瘤、直肠、子宫的肿 瘤累及泌尿道时。此外,感染性疾病如流行性出血热、感染 性心内膜炎。血液病如过敏性紫癜、白血病、血友病等,亦 可在尿中出现较多的红细胞。 白细胞WBC 0-5/HPF 白细胞增多大部分为脓细胞,常见于肾盂肾炎、膀胱炎、膀 胱炎、尿道炎、肾结核、肾肿瘤等。妇女可因白带混入尿液 而致白细胞增多。 上皮细胞少量出现无临床意义 管型出现管型结合临床 编辑本段如何看尿常规化验单 做尿常规检查所得结果写在一张纸上,这张纸就叫尿常规化验单。尿常规化验单上的指 标包括:酸碱度(pH)、尿比重(SG)、尿胆原(URO )、隐血(BLO )、白细胞 (WBC )、尿蛋白(PRO)、尿糖(GLU )、胆红素(BIL )、酮体(KET )、尿红细胞 尿常规化验单是分析接受尿常规检查者的身体状况的重要依据。以下以表格来说明各指 标的意义: 名称正常异常 酸碱度(pH) 4.6?8.0 (平均值6. 0) 增高常见于频繁呕吐、呼吸性碱中毒等 酸碱度(pH) 4.6~8.0 (平均值 6. 0) 降低常见于酸中毒、慢性肾小球肾炎、糖尿病等 尿比重(SG) 1.015?1.025 增高多见于高热、心功能不全、糖尿病等 尿比重(SG) 1.015?1.025 降低多见于慢性肾小球肾炎和肾盂肾炎等 尿胆原(URO) <16 超过此数值,说明有黄疸 隐血(BLO)阴性(-)阳性(+)同时有蛋白者,要考虑肾脏病和出血 白细胞(WBC)阴性(-)超过五个,说明尿路感染 1 尿蛋白(PRO) 阴性或仅有微量阳性提示可能有急性肾小球肾炎、糖尿病肾性病变尿糖(GLU)阴性(-)阳性提示可能有糖尿病、甲亢、肢端肥大症等 胆红素(BIL )阴性(-)阳性提示可能肝细胞性或阻塞性黄疸 (RBC )、尿液颜色(GOL )。

临床常规检验项目及其临床意义

常见的医学检查及临床意义 一、血液检验 ㈠血常规检验 ㈡贫血及溶血检验 ㈢止血及凝血检验 凝血四项血管壁、血小板功能及相关抗体检查外源性凝血系统检查内源性凝血系统检查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及纤维蛋白溶解与抗凝分子标志物检查 ㈣肝、胆、胰腺疾病检验 ㈤肾脏、风湿及免疫性疾病检验 肾脏疾病检验体液免疫学检验细胞免疫学检验免疫血清学检验自身抗体检验 ㈥心脏及代谢类疾病检验 血糖、脂类代谢检验心肌损伤标志物检验 ㈦无机离子及微量元素检验 无机离子微量元素血气与酸碱分析 ㈧内分泌疾病检验 ㈨肿瘤标志物检验 ㈩过敏性疾病的检验 (十一)感染性疾病检验 二、尿液检验 ㈠尿液干化学分析 尿沉渣定量检查尿液其他检查 三、其他检验 ㈠粪便检验 ㈡精液及优生优育免疫学检验 ㈢脑脊液检验 ㈣浆膜腔积液与关节腔积液检验 浆膜腔积液检验关节腔积液检验 ㈤痰液检验 ㈥胃液与十二指肠引流液检验 胃液检验十二指肠引流液检验 ㈦分泌物检查 阴道分泌物检查淋球菌检查

一、血液检验 ㈠血常规检验 白细胞(WBC,LEU)计数 【正常参考值】 成人:(4.0~10.0)×109/L;新生儿:(15.0~20.0)×109/L;儿童:(5.0~12.0)×109/L。 【临床意义】 1、增多: ⑴生理性增多:新生儿白细胞最高,儿童略高于成年人;妊娠5个月至分娩后4~5天,经期,饭后,剧烈运动后,寒冷及情绪激动时等白细胞数都可增高。一个人的白细胞总是下午比上午高一些,因此对白细胞处于临界值者,应注意定时检查,尤其是正在接受放疗、化疗等治疗观察中的病人。 ⑵急性细菌性感染和化脓性炎症:如大叶性肺炎、猩红热、丹毒、败血症、阑尾炎、脓肿、脑膜炎、化脓性扁桃体炎等。 ⑶急性中毒:如尿毒症、糖尿病酸中毒、妊娠中毒症、急性铅中毒及安眠药中毒等。 ⑷严重的组织损伤及大量的血细胞破坏:如大手术后、烧伤、急性心肌梗塞等。 ⑸急性失血、出血和溶血:如外伤大出血,肝、脾等破裂,脑出血,血型不合输血等。 ⑹白血病及某些肿瘤。 ⑺肾移植后的排斥反应。 ⑻原发性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急性发作等。 ⑼少数病毒感染性传染病: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 ⑽应用激素(如地塞米松、强的松)的几天内,白细胞常超过正常范围。 2、减少: ⑴某些感染:某些革兰阴性杆菌(如伤寒、副伤寒杆菌、结核杆菌)感染、病毒(如流感、麻疹病毒) 感染、原虫(如疟原虫、黑热病原虫)感染等。 ⑵某些血液病:如粒细胞缺乏症、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MDS)、非白血性白血病等。 ⑶过敏性休克、重症恶病质。 ⑷脾功能亢进和自身免疫性疾病:如斑替氏综合征、门脉性肝硬化、系统性红斑狼疮(SLE)。 ⑸化学药品及放射损害:如X线和镭照射,抗癌药物,严重砷、镁、汞、苯中毒等。 ⑹其他:如营养不良、极度肾衰竭等。 白细胞分类计数(DC) 中性粒细胞 【正常参考值】成人:0.50~0.75(50%~75%),绝对数为(1.8~6.4)×109/L;幼儿:0.35~ 0.50(35%~50%);新生儿:0.70~0.90(70%~90%)。 【临床意义】同白细胞计数。 1、中性粒细胞的中毒性变化:中性粒细胞胞浆中中毒颗粒、空泡变性、Dohle小体(白细胞包涵体)、核变性等中毒性变化是在一些理化及生物学致病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见于化脓性感染、败血症、严重传染病(如猩红热)、重金属或药物中毒、放射线治疗及某些恶性肿瘤等。 2、中性粒细胞核象左移和右移:末梢血中杆状核粒细胞增多,或同时出现晚、中、早幼粒细胞等早期细胞称为核左移,分为再生性核左移和退行性核左移,常见于多种严重感染。中性粒细胞分叶过多(5叶核以上者超过3%)的粒细胞象称为核右移。 核左移再生性核左移多见于大叶性肺炎、化脓性阑尾炎、类白血病反应、缺氧、低血压等。 退行性核左移多见于机体抵抗力低下时的严重感染,如伤寒、伴中毒性休克的败血症。 核右移 常伴有白细胞总数的减少和中性粒细胞的相对增多,主要见于营养性巨幼细胞贫血、恶性贫血、尿毒症、脚气病、遗传性中性粒细胞分叶过多及使用抗代谢药物后. 嗜酸性粒细胞(E,EOS) 【正常参考值】百分率:0.005~0.05(0.5%~5%);绝对数: (50~300)×106/L。 【临床意义】 1.增多: ⑴变态反应:如支气管哮喘、荨麻疹、食物过敏、热带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过敏性肺炎、神经血管性水肿等。 ⑵某些皮肤病:如牛皮癣、湿疹、疱疹样皮炎、霉菌性皮肤病等。

医学检验所临床常用项目一览表

伊康医学检验所临床常用项目一览表 检测项目临床意义价格标本要求报告时间唐氏综合征筛查用于产前唐氏综合征筛查200 血清1ML 3个工作日 肿瘤异常糖链蛋白TAP测定一次组合检测几十种异常糖链糖蛋白,提高肿瘤 检测的准确性,根据糖链的质变来诊断,因此灵 敏度高,特异性强,出具图文报告 370 血清2ML 1个工作日 甲状腺五项 (T3、T4、TSH、FT3、FT4)增高:甲亢、妊娠、急性肝炎。 降低:甲减、长期营养不良、其他全身性疾病 200 血清2ML 24小时 妊娠甲状腺功能检测五项(FT3、FT4、TSH、TG-AB、TPC-AB)增高:甲亢、妊娠、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慢性 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等。 降低:甲减、低蛋白血症、长期营养不良、自身 免疫性甲状腺炎等。 200 血清2ML 24小时 降钙素原(PCT)细菌感染,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脓毒症的早期及 鉴别诊断 230 血清1ML 24小时 糖类抗原CA50 广谱肿瘤标志物,可用于胰腺、肝、卵巢、肠道、 胃、肺等肿瘤的诊断和疗效监测。 80 血清1ML 4个工作日 液基细胞学检查TCT 两者结合检测灵敏度极高,HPV阴性同时TCT 正常者,其发病率风险很低,随访间隔可延至3 年HPV阳性但TCT正常者,可每年随访一次, 对HPV和TCT同时阳性及HPV阴性但TCT阳 性者进行病理切片检查确诊170 宫颈刷出物 2个工作日 人乳头瘤病毒(HVP)340 宫颈刷出物 女性肿瘤四项 (APF、CEA、CA125、CA153)用于女生常见肿瘤(如原发生肝癌、肺癌卵巢癌、 子宫内膜等)诊断和治疖监测,以及乳腺癌的辅 助诊断 235 血清1ML 24小时 孕酮测定(PGN)增高:妊娠、糖尿病孕妇、多胎、原发性高血压、 先天性肾上腺增生等 40 血清1ML 1个工作日 微量元素6项检测人体内微量元素平衡状态,预防微量元素失 衡所致疾病的发生;铅为有毒金属元素;铅增高 可引起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高血压、贫血、胃 肠功能紊乱、儿童智力下降和行为异常等,损伤 生殖细胞及性功能 60 专用管24小时 甲胎蛋白(AFP)测定用于原发生肝癌的诊断,疗效预后监测:畸胎瘤 及胎儿畸形诊断。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AFP 也会有不同程度的升高。 37.5 血清1ML24小时 癌胚抗原(CEA)测定是肺癌和肠癌的首选标志物,用于肺癌、子宫、 乳腺、消化系统肿瘤、肝转移癌等诊断和治疗、 复发监测、判断预后 37.5 血清1ML 24小时 糖类抗原CA19-9测定用于胰腺癌、胆囊癌、胃癌等肿瘤的辅助诊断及 疗效观察 80 血清1ML 24小时 糖类抗CA72-4测定胃癌首选标志物,可用于肠癌、胰腺癌、肝癌的 辅助诊断及疗效监测。 80 血清1ML 24小时 孕妇叶酸水平测定三项:维生素B12;叶酸;红细胞内叶酸维生素B12和叶酸缺乏可导致营养性和巨幼细 胞性贫血,如得不到及时纠正,可导致不可逆性 神经系统损伤,妊娠期血清维生素B12和叶酸水 平低下可导致胎儿神经管缺损 105 血清1ML 24小时 特异?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早孕、异位妊娠、女性生殖系统肿瘤及绒癌术后 随访指标:睾丸肿瘤等40 血清1ML 24小时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