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13年考研复试政治大题

2013年考研复试政治大题

1、结合实际,谈谈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要求。

科学发展观是指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发展和对外开放。

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务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义。要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要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

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

――必须坚持统筹兼顾。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政治保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兴旺发达和久安的根本要求;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们党、我们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要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任何时候都决不能动摇。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通过发展增加社会物质财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又要通过发展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不断促进社会和谐。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继续深化改革开放。要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体制,推进各方面体制改革创新,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全面提高开放水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要站在完成党执政兴国使命的高度,把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体现到领导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上来,落实到引领中国发展进步、更好代表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使党的工作和党的建设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为科学发展提供可靠的政治和组织保障。

2、结合实际,试论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是有机的统一。

第一,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坚持我国发展的社会方向,人民当家捉住和依法治国才能有可靠的保证。因此,发展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核心在于坚持党的领导。我们推进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必须有利于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而决不能削弱党的领导。

第二,人民当家做主是社会主义政治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社会主义政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做主。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做主。当周有领导人民创造各种有效的当家做主的形式,坚持依法治国,才能充分实现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利,巩固和发展党的执政地位。

第三,依法治国适当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人民在领导下,以宪法和法律治理国家,管理社会事务和经济文化事业,保障自己当家做主的各项权利,这是依法治国的实质。依法治国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在党的领导下,维护人人翁地位的过程,保证人民实现当家做主的过程。当领导人民通过国家权力机关制定宪法和各项法律,又在宪法和法律围活动,严格依法办事,保证法律的实施,从而使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起来。

总之,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伟大实践之中,决不能把它们分割开来或对立起来。

3、结合实际,试论如何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问题,实质上就是所有制问题。生产关系的形式要适应生产力的状况,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结论。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必然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同时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这两个方面决定的。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

第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决定了经济制度的社会主义性质,规定了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避免两极分化。

第二,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经济依然落后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尤其要把发展社会生产力摆在首要地位,这就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在走向21世纪的新形势下,面对重大发展机遇和严峻挑战,我们要以“三个有利于”为根本判断标准,在对待所有制形式问题上,坚持公有制为主体,把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都可以纳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组成部分,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

4、为什么说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的最大红利?

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自觉地、持续地、全面地展开

这样的改革和开放。坚持改革开放这个法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中华民族就一定能为人类做出更大贡献。

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改革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在当代中国,要发展生产力,一方面要以科学技术为第一生产力,另一方面要进行改革,从而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广阔的社会空间.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坚持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

(一),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中国的改革不是偶然的,而是有着深刻的原因:

1,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和"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严峻局势,迫使我们必须改革,不得不改革.如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缓慢,人民的温饱问题还没有解决,科学技术和教育落后,官僚主义泛滥和家长制作风严重等。2,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我们必须进行体制改革.建国以后模仿联模式建立起来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已经严重地阻碍了我国生产力的发展。1978年,在中国工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致词中说:"中央指出:这是一场根本改变我国经济和技术落后面貌,进一步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伟大革命."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反复强调指出:经济领域要改革,政治领域要改革,文化,科技,教育等领域都要改革,要进行全面改革.围绕着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核心问题,对全面改革的对象,容,目标,原则和方法作了深刻的论述,提出了系统的改

革构想,从而成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3,改革是社会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是社会主义的在要求和社会主义题中应有之义.

(二),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改革的实质就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各种具体制度,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明确指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这一概括包括三方面的容: 1, 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相对于新主义革命而言的.(2)改革的性质同过去的革命一样, 也是为了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 2,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从解放生产力,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这个意义上而言的.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3,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从改革的深刻性和广泛性而言的. (三),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改革是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根本途径."不改革,不进行体制创新,很多问题的解决就没有出路."因此,"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各个历史阶段,都需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适时地通过改革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这样才能使社会主义制度充满生机和活力.全党同志必须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改革和发展的基本观点可自觉性

5、为什么说实事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1)所谓实事说的简明点就是要主观符合客观,其哲学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唯物论部分即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2)我们

不难看出从思想到理论其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大成果其理论核心部分都强调实事。(3)从阶段性理论与社会的关系来说。实事这个词语都是在中国以前面临着党教条主义、经验主义盛行的情况下提出来的,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党和国家提出实事对中国的思想解放作用是意义深远的。(4)我们知道马克思主义哲学最基本的特征是实践性,那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强调实事也是必然的。(5)为什么说实事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因为强调实事一方面是要我们学会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学会在马克思主义原理指导下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另一方面‘实事’这四个字是党和国家经过长期经验确立的思想核心导向,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高度概括.

(一)、请总结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期取得的积极成果,并运用有关知识分析这些成果与理论形成的关系。

答:1.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是任何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设面临的首要的基本的重论与实际问题。为此,以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全方位的探索,形成了一些正确的和比较正确的理论观点和方针政策,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2.提出的许多正确和比较正确的思想观点,如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的思想;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技术革

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上来的思想;社会主义可分为不发达的和比较发达的两阶段的思想;实现四个现代化关键在于科学技术现代化,不搞科学技术生产力无法提高的思想;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建设中若干重大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的思想;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思想;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学说和思想等等。

3.提出的这些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容不仅丰富了思想的宝库,而且指导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这些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理论观点和方针政策,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起着长远的指导作用。这些思想后来有的被理论所直接继承,成为邓小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的为理论所吸收,成为这一理论的重要来源。而探索中所经历的曲折,也从正反两个方面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极为宝贵的经验教训。

(二)指出:“马克思这些老祖宗的书,必须读,他们的基本原理必须遵守,这是第一。但是,任何国家的共产党,任何国家的思想界,都要创造新的理论,写出新的著作,产生自己的理论家,来为当前的政治服务,单靠老祖宗是不行的。”试结合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程,说明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的重要性。

答:1.坚持以反映时代特征和实践要求的科学理论指导实践,并根据实践的新鲜经验不断推进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坚持先进性、不断推进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我们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确立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并在长期奋斗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产生了思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

要思想这三论成果。

2.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在要求,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客观需要。

第一,任何一种理论,都不是万能的教条,都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马克思主义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是指贯通于马克思主义各个组成部分的一般原理,即它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于各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所领导的革命与建设事业是普遍适用的。但是,马克思主义概括的是世界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一般规律,而每个民族与国家的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是千差万别、各有特色的。各国的无产阶级政党只有把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同本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符合本国社会发展规律和民族历史特点的理论和路线,即实现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化,使马克思主义成为本国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从事革命和建设的思想武器,才能领导本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取得胜利。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并不直接提供解决各国革命或建设中具体问题的现成答案,而是提供认识规律、掌握规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世界观与方法论,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是一种认识工具和行动指南。

第二,在中国这样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里进行革命和建设,必然遇到许多特殊的复杂问题。靠背诵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和照搬外国经验,不可能解决这些问题。在20世纪20年代后期和30年代前中期,中国共产党盛行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曾使中国革命几乎陷于绝境。中国共产党要想中国革命得到发展和取得成功,就必须解决马克思主义同中

国实际相结合的问题,依据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在革命斗争实践中形成自己的理论,并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制定适合中国实际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3.对待马列主义,一要坚持,二要发展。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是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行动指南。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只有正确运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因此,我们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时必须始终反对以教条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要谱写新的理论篇章,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能不能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列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是我们事业兴衰成败的关键。

(三)试析生产关系与生产力辩证关系的原理,并运用这一原理说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确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必然性。

答:生产力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影响和改造自然获得物质资料的力量;生产关系是生产过程中人们所结成的联系和关系。现实的生产总是在作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结合和统一的生产方式中进行的。在生产方式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即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发展和变化决定着生产关系的发展和变化。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又具有反作用,当它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促进作用,当它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

甚至破坏作用,这就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这个辩证关系体现了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

我国目前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总的说来比较低,而且发展很不平衡,既有现代化的大生产,又存在以手工劳动为主的农业和手工业。这种不同层次的生产必须要求多种所有制的经济形式和经营方式同它相适应,才能促进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由此可见,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样一种基本经济制度,是由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决定的,就是说,第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第二,我国又是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也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四)论述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三者的有机统一是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必须遵循的基本方针。

答:发展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政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这是我们党以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总结执政经验;对于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所作出的规律性认识,是推动政治文明建设必须遵循的基本方针。

首先,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

证。我们党领导人民推翻剥削阶级的统治,建立人民专政的国家政权,就是要组织和支持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当家作主,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离开共产党的领导,就无法把全国人民的力量和意志凝聚起来,发展社会主义也就无从谈起。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坚持我国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才能有可靠的保证。因此,发展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核心在于坚持党的领导。

其次,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社会主义政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健全和法制,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切实尊重和保障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是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根本要求,也是我们党执政的根本目的和可靠基础。发扬人民又是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有效途径。党只有领导人民创造各种有效的当家作主的形式,坚持依法治国,才能充分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巩固和加强党的执政地位。

第三,依法治国与人民、党的领导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我国的宪法和法律是党的主和人民意志统一的体现。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治理国家,管理社会事务和经济文化事业,保障自己当家作主的各项权利,这还是依法治国的实质。党领导人民通过国家权力机关制定宪法和各项法律,又在宪法和法律围活动,严格依法办事,保证法律的实施,从而使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

总之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伟大实践之中,决不能把它们分割开来。

(五)为什么说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保证。

答:建设政治文明包括政治思想、政治制度、行政管理、法制建设等方面。发展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就是要在党的领导下,使社会主义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落实和保障。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保证。

1.从根本上讲,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本质在政治上的体现。公有制为主体,政治上必然要求劳动人民当家作主。没有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

2.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一方面,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与创新,要求政治体制与之相适应;另一方面,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需要政治体制改革来巩固和发展。广大劳动者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形成的自主地位和独立意识要求社会主义与之相适应。

3.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需要。社会主义是高于资本主义的新型。但在具体制度上又很不完善,制度化、法律化、程序化程度比较低,优越性没有充分发挥出来。这

要求我们在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基础上,积极探索社会主义的各种实现形式,包括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的新形式,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强的要求,使我国政治制度真正成为高于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新型,成为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实践。

4.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扩大开放的需要。进一步清理现行政府管理与国际贸易规则相抵触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建立健全市场准入的法律法规体系及相应的政府体制,是扩大对外开放的需要,也是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迫切要求。

最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贵在全面。要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生态建设等全面协调发展,更加健全的,更加完善的法制,是全面协调发展的主要目标,也是建设富强、、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题中应有之义。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