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炼油工业发展史 文档

炼油工业发展史 文档

炼油工业发展史 文档
炼油工业发展史 文档

石油炼制工业发展史

中国是最早发现和利用石油的国家之一。早在公元1世纪,东汉

道元著《水经注》引述西晋张华于公元267年著《博物志》中的一段记载,对石油有了较详细描述:“酒泉延寿县南山出泉水,大如筥,注地为沟。水有肥,如肉汁,取著器中,始黄后黑,如凝膏,燃极明,与膏无异。膏车及水碓缸甚佳,彼方人谓之石漆。”“石油”一词的出现则始于北宋沈括著的《梦溪笔谈》:“鄜延境内有石油,旧说高奴县出脂水即此也”(见彩图)。至北宋神宗时期(1068~1085),中央军器监属下的作坊中就有加工原油的“猛火油作”和使用猛火油的器械“猛火油柜”。可见此时石油已用于军事。但将石油进行加工利用,并形成炼制工业,则始于19世纪初的欧美。经过100多年的发展,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刺激,现在石油炼制工业已成为最大的加工工业之一。

石油炼制工业发展史

炼油工业的产生1823年,俄国杜比宁三兄弟在莫兹多克建立俄国的第一座釜式蒸馏工厂炼制石油。1854年,美国B.西利曼建立最早的原油分馏装置。1860年,美国人W.巴恩斯代尔和W.A.艾博特在宾夕法尼亚州的泰特斯维尔建造了美国第一座炼油厂,投资15000美元。至19世纪末全世界已建设了许多炼油厂或炼油装置,大都采用釜式间歇蒸馏或釜式连续蒸馏,主要生产照明用的煤油。当时,汽油和重质油没有找到用途,一度成了炼油厂难以处理的废料。

1876年,俄国根据化学家Д.И.门捷列夫的提议,建造了一座从重质油大规模炼制润滑油的工厂。不久,石油润滑油开始在各个应用领域取代动植物油脂。随后,发明了燃烧重质油的喷嘴(燃烧器),重质油开始用作锅炉燃料,并逐渐成了各工业部门以至铁路和水运部门不可缺少的燃料。特别是将这种液体燃料用于军事以后,石油的作用更加扩大了。

近代炼油工业19世纪80年代初,煤油灯因电灯的发明而相形见绌,并逐渐被淘汰。特别当19世纪末叶,汽车发动机和柴油发动机相继问世以后,汽油和柴油很快取代灯用煤油的地位。由于汽车工业的突飞猛进,以及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刺激,汽油需要量激增,仅从原油蒸馏(即一次加工)中得到的汽油已远不能满足需要,人们进行了把大分子烃类裂化成小分子烃类的试验。1913年W.M.伯顿液相裂化工艺首先实现了工业化,在一定的压力和温度下进行石油馏分的热裂解,获得了更多的汽油。1930年,美国建成延迟焦化装置,对减压渣油进行焦化,生产轻质油品和石油焦。自20世纪20年代初,杜布斯裂化装置等一系列热裂化装置先后投产时,炼油技术就开始从一次加工发展到二次加工(见石油炼制过程)。

1925年后,化学工程的发展和实际应用,管式炉、泡罩塔、汽提塔等设备的采用,促进了炼油技术的发展。

1930年,汽油在全世界油品需要量中所占的体积百分比,已从1920年的26.1%上升到42.0%,其中裂化汽油已从0.5%激增到17.7%,而同期煤油的比例却从12.7%骤降到 5.3%。此外,30年代

前后炼油工业的另一重要的进展是润滑油生产技术日臻成熟,为了分馏出粘温性能好的润滑油料和获得更多的轻质油品,发展了减压蒸馏(见原油蒸馏)。为了脱除润滑油料中的石蜡和其他杂质,开发了离心脱蜡、溶剂脱蜡、溶剂精制、丙烷脱沥青等工艺。与此同时,润滑油添加剂的使用,大大改善了润滑油的质量,延长了使用寿命。因此,润滑油在全世界油品需要量中所占体积百分比,从1930年的3.7%下降到1940年的2.8%,而不是与原油加工量成比例增加。

现代炼油工业开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

40年代是炼油工业由热加工转向催化加工的时期。转变的原因是为了增产汽油和提高辛烷值,以满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需要。由于热裂化汽油中含有大量烯烃和二烯烃,在贮存过程中容易生成胶质。为此,E.J.胡德利发明了用活性白土作催化剂(见固体酸催化剂)的固定床催化裂化工艺,并于1936年实现工业化。这是炼油工业发展中的一项重大突破。以后相继出现的流化床催化裂化装置(1942)

和移动床催化裂化装置(1943),掀起了建设催化裂化装置的高潮。其中流化床催化裂化在发展中居于优势地位,该工艺所采用的流态化反应、再生烧焦以及粉体物料输送等技术促进了工程设计技术的发展,并广泛应用到炼油工业及其他工业过程。从30年代炼厂气加工开始工业化,至40年代叠合装置和烷基化装置套数也有所增加,还出现了异构化装置。

在此期间,石油化工因战争刺激而兴起,提供大量生产硝酸铵炸药所需的氨、生产梯恩梯(三硝基甲苯)炸药所需的甲苯、生产合成橡

胶所需的丁二烯和苯乙烯等。

50年代是炼油工业催化加工全面发展的时期。各炼油公司继续开发出各种形式的流化床催化裂化工艺。为了把质量差的直馏汽油转化成高辛烷值汽油,以满足市场需要,美国环球油品公司于1949年开发了固定床铂重整工艺;此后又出现了流化床催化重整(1952)

和移动床催化重整(1955)工艺,其中以固定床催化重整占主导地位(见催化重整)。重整装置副产大量廉价氢气,又促进了加氢技术的发展,于是汽油、柴油和润滑油的加氢精制装置相继投产。此外,开始使用电化学精制和分子筛精制工艺(见石油产品精制),并出现了流化焦化装置,同时开始大量生产合成润滑油。

50年代也是世界石油化工的重要发展时期。战后,催化裂化和催化重整装置的大量建设,以及石油、天然气的广泛利用,为石油化工提供了含有大量烯烃的炼厂气和充足的芳烃(苯、甲苯、二甲苯)原料,促进了石油化学工业的全面发展(见石油化工发展史)。

60年代初期,全世界原油年加工能力已达到1.046Gt,催化裂化加工能力约占原油加工能力的21.45%(质量),催化重整加工能力约占9.9%(质量),加氢精制加工能力约占10.6%(质量)。催化重整副产大量氢气以及喷气式飞机的发展,促进了加氢裂化工艺的开发。1959年,第一套加氢裂化装置在美国投产以后,其发展愈来愈快,大有取代催化裂化的趋势。面对这一挑战,催化裂化工艺不断革新;60年代出现的含分子筛的催化裂化催化剂(见分子筛催化剂),以及采用极短反应接触时间的提升管裂化技术,大大提高了产品产

率、油品质量,并降低了催化剂的损耗,使催化裂化工艺经住了冲击。

70年代1973年中东战争开始后,随之而来的两次石油价格上涨给炼油工业带来了冲击,迫使一些炼油公司停建新炼油厂,并关闭一部分炼油厂,而致力于增加二次加工能力,以便充分利用原油,提高石油产品的产率。因此,全世界的原油加工总能力上升速度明显减慢,并从1982年起,出现了逐年下降的情况。另一方面,催化裂化、催化重整、延迟焦化等加工能力却继续增加。这使得炼油工业的装置结构发生了变化,加工深度增加了。

随着供应的原油日益变重变差,它的密度和含硫量增加,各炼油公司都大力改进催化剂、革新工艺流程、改变操作条件、采用高效节能设备,以适应原料变劣、操作变苛、产品方案要求灵活、环保要求日益严格的需要。出现了更多的含硫重质油转化新工艺,各种产品的加氢精制和重质油加氢脱硫工艺的应用更加普遍,同时也研制出不少新型催化剂。这使炼油装置的能耗明显下降,并且使世界炼油工业在节能和环保方面都取得了大进展。

中国炼油工业中国虽然很早就发现了石油,但现代炼油工业的起步却比较晚。1905年,陕西地方当局兴办了延长石油官厂,1907年开钻出油,并生产了煤油。1937年该厂改名为延长石油厂。到1942年,年加工原油量达到16000余桶,用釜式蒸馏法生产了汽油、煤油、柴油、机油(即润滑油)和石蜡等产品。

1939年,甘肃玉门老君庙油田开始钻井采油,1941年成立甘肃油矿局,建设了以釜式蒸馏为主的炼油厂,1942年原油加工量达

64kt。

1949年,中国原油产量只有120kt,原油加工能力约170kt,只拥有蒸馏、热裂化、叠合、离心脱蜡等少数炼油装置,而且规模都很小。50年代除了恢复已有石油炼厂和页岩油厂外,还利用苏联的技术建设了以兰州炼油厂为代表的年加工原油量1Mt级的现代化炼油厂,掌握了移动床催化裂化和润滑油生产等技术。进入60年代以后,随着原油产量的迅速增加,依靠自己的力量建设了以大庆炼油厂为代表的年加工原油量1.5Mt级的炼油厂,掌握了延迟焦化、流化床催化裂化、铂重整、尿素脱蜡等技术和相应的催化剂制造工艺,以及加氢裂化、天然气蒸汽转化制氢、烷基化等工艺,如1965年中国自行开发的铂重整装置在大庆炼油厂投产,流化床催化裂化装置在抚顺石油二厂投产,缩短了与世界炼油技术先进水平的差距。70年代起,建成了多座年加工原油量2.5Mt级的炼油厂,以及多金属催化重整、分子筛脱蜡、喷雾蜡脱油、软蜡裂解、加氢精制、提升管催化裂化、同轴式流化床催化裂化等新型装置,如1974年使用分子筛催化剂的提升管催化裂化装置在玉门炼油厂投产。在炼油厂节能和环保技术方面已达到了一定的水平。1984年中国原油产量达到114.53Mt,居世界第六位。原油年加工能力超过103Mt,名列世界第七位(见图)。

石油炼制工业发展史

炼油

炼油一词一般是指石油炼制,是将石油通过物理分离或化学转化的方法,生产出为符合内燃机使用的煤油、汽油、柴油、重油等燃料油和工业润滑油的生产过程。

炼油一般是指石油炼制,原来是将石油通过蒸馏的方法分离生产符合内燃机使用的煤油、汽油、柴油等燃料油,副产石油气和渣油;比燃料油重的组份,又通过热烈化、催化裂化等工艺化学转化为燃料油,这些燃料油有的要采用加氢等工艺进行精制。最重的减压渣油则经溶剂脱沥青过程生产出脱沥青油和石油沥青,或经过延迟焦化工艺使重油裂化为燃料油组份,并副产石油焦。润滑油型炼油厂经溶剂精制、溶剂脱蜡和补充加氢等工艺,生产出各种发动机润滑油、机械油、变压器油、液压油等各种特殊工业用油。近年来加氢工艺更多地用于燃料油和润滑油的生产中。此外,为石油化工生产原料的炼油厂还采用加氢裂解工艺。

炼油 - 前景

据《中国炼油产业发展前景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前瞻》显示,我国炼油化工设备行业无论在生产规模和产业结构,还是产品开发和国产化成果方面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然而,尽管我国装备制造业整体规模已经可观,在重大项目研究上取得了不少成果,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石油石化技术装备仅占1/3,国产装备的国内市场满足率不到60%,在重大技术装备领域中比例较低,行业高端装备和制造技术大都依靠进口。

从市场来看,全球石油化工产业已形成美亚欧三足鼎立的格局,这三个地区的炼油化工设备制造行业也发展较快。中国炼油和化工专用设备市场竞争激烈,民营企业具备较强的竞争实力,占据市场较大的份额。2011年,民营企业销售收入占行业销售收入的80%以上。随

着中国炼油化工设备制造行业的发展,许多跨国企业纷纷在中国投资建厂,如美国ABB鲁姆斯公司、美国绍尔集团、日本制钢所等,使中国炼油和化工专用设备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

炼油 - 炼油工艺介绍

常压蒸馏和减压蒸馏

常压蒸馏和减压蒸馏习惯上合称常减压蒸馏,常减压蒸馏基本属物理过程。原料油在蒸馏塔里按蒸发能力分成沸点范围不同的油品(称为馏分),这些油有的经调合、加添加剂后以产品形式出厂,相当大的部分是后续加工装置的原料。因此,常减压蒸馏又被称为原油的一次加工。包括三个工序:原油的脱盐、脱水;常压蒸馏;减压蒸馏。

催化裂化

催化裂化是在热裂化工艺上发展起来的,是提高原油加工深度,生产优质汽油、柴油最重要的工艺操作。原料主要是原油蒸馏或其他炼油装置的350~540℃馏分的重质油。催化裂化工艺由三部分组成:原料油催化裂化、催化剂再生、产物分离。催化裂化所得的产物经分馏后可得到气体、汽油、柴油和重质馏分油。部分重质油返回反应器继续加工称为回炼油。催化裂化操作条件的改变或原料波动,可使产品组成出现变化。

催化重整

催化重整(简称重整)是在催化剂和氢气存在下,将常压蒸馏所得的轻汽油转化成含芳烃较高的重整汽油的过程。如果以80~180℃馏分为原料,产品为高辛烷值汽油;如果以60 ~165℃馏分为原料油,产品主要是苯、甲苯、二甲苯等芳烃,重整过程副产氢气,可作为炼油厂加氢操作的氢源。重整的反应条件是:反应温度为490~525℃,反应压力为1~2兆帕。重整的工艺过程可分为原料预处理和重整两部分。

加氢裂化

加氢裂化过程是在高压、氢气存在下进行,需要催化剂,把重质原料转化成汽油、煤油、柴油和润滑油。加氢裂化由于有氢存在,原料转化的焦炭少,可除去有害的含硫、氮、氧的化合物,操作灵活,可按产品需求调整。产品收率较高,而且质量好。

延迟焦化

它是在较长反应时间下,使原料深度裂化,以生产固体石油焦炭为主要目的,同时获得气体和液体产物。延迟焦化用的原料主要是高沸点的渣油。延迟焦化的主要操作条件是:原料加热后温度约500℃,焦炭塔在稍许正压下操作。改变原料和操作条件可以调整汽油、柴油、裂化原料油、焦炭的比例。

炼厂气加工

原油一次加工和二次加工的各生产装置都有气体产出,总称为炼厂气,就组成而言,主要有氢、甲烷、由2个碳原子组成的乙烷和乙烯、由3个碳原子组成的丙烷和丙烯、由4个碳原子组成的丁烷和丁烯等。它们的主要用途是作为生产汽油的原料和石油化工原料以及生产氢气和氨。发展炼油厂气加工的前提是要对炼厂气先分离后利用。炼厂气经分离作化工原料的比重增加,如分出较纯的乙烯可作乙苯;分出较纯的丙烯可作聚丙烯等。

中国石油工业发展史 --论文格式

中国石油工业发展史 【摘要】: 中国石油、天然气的开发利用,是一项新兴而古老的事业。它成为中国现代能源生产的一个重要工业部门,是新中国建立以后的事情,而中国发现和利用石油和天然气技术的历史却可追蒴到两千年以前,并且在技术上曾经创造过光辉的成就。中国近代石油工业萌芽于十九世纪中叶,经过了多年的艰苦历程,直到新中国建立前夕,它的基础仍然极其薄弱。回顾这一历史过程,将有利于认识当代中国石油工业的崛起。 【关键词】:中国石油历史 一、中国石油事业的恢复与发展 玉门油矿解放后,军代表康世恩动员广大职工,积极恢复和发展生产。刚刚获得解放的石油工人以主人翁的姿态,迅速投入战斗。在生产建设中,被称为“冬青树”的钻井队长郭孟和,屡建功勋,是老一辈石油工人的优秀代表。为创建新中国的石油工业,1952年8月,毛泽东主席命令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9军第57师转业为石油工程第一师。以师长张复振,政委张文彬为首的全体指战员从此成为石油产业的一支生力军,为建设一支具有严格组织纪律,高度献身精神的石油产业大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东北地区的几个人造油厂在设备,材料,技术人员严重缺乏的情况下,依靠技术人员和老工人,仅用两年半的时间,就恢复了抚顺,桦甸,锦州等几个主要人造油厂的生产。 经过三年恢复,到1952年底,全国原油产量达到43.5万吨,为1949年的3.6倍,为旧中国最高年产量的1.3倍。其中天然油19.54万吨,占原油总产量的45%,人造油24万吨,占55%。生产汽,煤,柴,润四大类油品25.9万吨,比1949年提高6倍多。玉门油矿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石油工业建设的重点。为了加强勘探,广泛采用“五一”型地震仪和“重钻压,大排量”钻井等新技术,先后发现了石油沟,白杨河,鸭儿峡油田。老君庙油田也开始扩大了含油面积,并开始按科学程序进行全面开发,采取注水和一系列井下作业等措施。到1959年玉门油矿已建成一个包括地质,钻井,开发,炼油,机械,科研,教育等在内的初具规模的天然气石油工业基地。当年生产原油140.5万吨,占全国原油产量的50.9%。玉门油田

中国水性涂料行业市场调研报告

精心整理中国水性工业涂料行业市场调研报告 数据来源:涂料企业网公众号 定义:水性涂料是指用水做溶剂或者做分散介质的涂料。水性涂料主要包括水溶性涂料、水吸湿性涂料和水分散性涂料三种。水性工业涂料是水性涂料的一种,主要应用于工业设备、交通工具等一般工业和特殊工业领域。 1、水性工业涂料行业国内外发展概述 1.1国外水性工业涂料行业发展概况 美国1978年就反对使用油漆,2004年起限制中国油漆家具进入美国市场。 欧盟2004年就下令90%装修须用水漆,欧盟自2004年1月1日起,已经全面禁止在欧盟国家内生产、销售溶剂型漆,改用水性漆。 自2007年1月1日起,欧盟国家开始实施新的漆类标准《欧盟装饰涂料指导方针(2007-2010)》,溶剂型油漆被完全禁止在室内装饰中使用。欧盟涂料市场早已经是水性漆的天下,水漆使用率达到80%-90%。 据中国涂料工业协会统计,2015年全球涂料产量达6150万吨。全球涂料细分领域中,装饰涂料占据了半壁江山,详情见下图: 图1:2015年全球涂料细分领域占比表 有数据显示,欧美等地,水性涂料占装饰涂料的98%以上;75%以上的汽车OEM涂料是水性涂料;一般工业涂料水性化率超过60%。按照此数据保守估算,欧美等地水性涂料占整个涂料行业的比例超过75%,水性工业涂料占比在65%-70%间。 1.2中国水性工业涂料行业发展概况 1.2.1中国水性工业涂料行业发展历程与现状

国内从60年代开始研究水性涂料,进入90年代后,水性涂料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乳胶漆、电沉积漆为主的水性涂料发展迅速。然而用于金属防护的水性工业涂料少之又少。随着人们对环境意识日益加强,水性工业涂料生产企业犹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各大油漆企业也纷纷宣布研发生产水性工业涂料。据悉,截止2016年底,国内有一千多家涂料企业处在“油改水”转型阶段,大多数企业还只是处在研发阶段,应用于成品企业的产品为数不多,目前生产出来的水性工业涂料主要应用于 之间。 1.2.2 2013 1.2.3 术。水性工业涂料核心生产技术一直被国外生产企业垄断和封闭。国外企业为赚取高额利润,只卖产品不卖技术,导致国内“油改水”的企业无成熟技术可用。另外水性涂料所用设备投资大,储存条件要求高,运营成本高,喷房恒定的温湿度对能耗需求非常大。而且许多老厂改建成适应水性漆工艺的难度较大,这都让企业陷入两难的境地:即有心生产水性涂料,但迫于资金、技术的限制,而油性涂料市场又有政策的限制,最后让企业左右为难,举步维艰。

对中国石油工业发展的几点认识

对中国石油工业发展的几点认识 新中国的石油工业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一代石油工作者呕心沥血的辛勤耕耘,创造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今天,世界正在迈向新世纪,中国正在经历着伟大的历史性变革,走向21世纪的中国石油工业将如何继承以往成功的基本经验,大踏步地迈上市场经济的步伐,迎接面临的严峻挑战和历史机遇,开创第二 次大业,再造新的辉煌,这是值得石油工作者认真思考的问题。本文仅谈以下几点认识。 一、对中国石油工业发展前景的认识 在中国石油工业发展的历史中,对中国石油工业发展前景的认识走过了一条不平常的道路,它具体反映在对中国是不是贫油国;中国石油工业依靠发展人造油,还是依靠发展天然油;陆相地质能否找到石油、能否找到大油田;年产一亿吨原油产量能否保持得住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认识上。这些不同认识反映了人们对客观世界了解的渐进过程。但是,40多年中国石油工业的历史证明:中国石油工作者在任何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对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前景始终都充满着积极的、坚定的信心,并为之百折不挠地进行拼搏奋斗,这是中国石油工业能够发展到这样宏大的规模、并自立于世界石油大国之列的一条重要原因。 在迈向新世纪之际,我们对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前景如何认识,这对于石油工业进行第二次创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然,这个认识必须是建立在唯物主义认识论之上的。大量的研究表明,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是具有雄厚的物质基础的。我国陆上和海域共有沉积盆地500多个,沉积盆地面积约670万平方公里,沉积岩体积约2200万立方公里。根据最近石油研究部门对150个沉积盆地进行的第二次油气资源评价,预测石油资源量为940亿吨,天然气资源量38.04万亿立方米。

中国涂料工业发展史

中国涂料工业“跨越式”发展简史 涂料工业属于近代工业,但涂料本身却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国是世界上使用天然树脂作为成膜物质的涂料——大漆最早的国家。早期的画家使用的矿物颜,是水的悬浮液或是用水或清蛋白来调配的,这就是最早的水性涂料。真正懂得使用溶剂,用溶剂来溶解固体的天然树脂,制得快干的涂料是19世纪中叶才开始的。 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讲,溶剂型涂料的使用历史远没有水性涂料那么久远。最简单的水性涂料是石灰乳液,大约在一百年前就曾有人计划向其中加入乳化亚麻仁油进行改良,这恐怕就是最早的乳胶漆。 中国涂料工业发展简史 中国涂料发展史 1949年,新中国成立,经历多年战争的中国大地,百废待兴。虽然我国在公元前480年就掌握了髹漆技术,但直至1948年,我国仅有约50家油漆厂,年产量不足万吨,涂料产品只有几十种,而且都是低档品种,从事涂料生产职工仅有1055人,这是新中国发展涂料工业的基础。涂料产量在新中国成立后,每10年(包括年平均产量)以大约200%的速度增加。 60年代,因为受到1958年大跃进的影响,国民经济受到较大破坏,城市居民的住房问题受到很大的影响,住房困难成为突出问题。在降低造价,减少钢材水泥的用量的情况下,形成了一批极具代表性的简易楼、竹筋楼、筒子楼等具有时代特征的住宅类型,居民的居住质量降低到了极限。 70年代,经过文化大革命的洗礼,全国经历十年桎梏的住宅建设几乎停滞的状况下。以北京为代表,住宅建设开始尝试用高层住宅技术的大批量建造生产方式。

70年代初,上海、北京、天津、广州、甘肃相继开展了苯乙烯-丙烯酸酯乳胶漆、醋酸乙烯-丙烯酸酯乳胶漆及纯丙烯酸酯乳胶漆的研究,并于70年代中期投入小批量生产。当时的乳胶漆尚存在贮存性、耐水性、抗沾污性较差等问题,且施工性也正在探索之中。虽说少量用于建筑外墙涂装的推广应用已经开展,但未广泛地推展开来,当时占主流的仍然是油性建筑涂料。 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所首先研制成功聚乙烯醇水玻璃内墙涂料,聚乙烯醇缩甲醛胶成功运用于北京饭店的装修。1979年,乙丙乳液厚涂料在北京研制成功。70年代后期,溶剂型氯化橡胶涂料在上海、广州等地指生产并应用。此时,建筑涂料被渐渐用于装修中,并开始在一线大城市市场。 80年代,居民住宅更加注重规模和环境的建设,更注重组群组合形态的多样化。人们在追求更好的居住环境的同时,装修的概念也开始蔓延,城镇室内装饰慢慢发展起来。此时,内墙刷涂料,外墙刮沙或镶墙砖,水泥铺地相当普遍,室内墙裙和地面的油漆装修被有经济条件的家庭追求。 80年代以聚乙烯醇(106涂料)及其改性的聚乙烯醇缩甲醛(107涂料)为主要成膜物质制成的水溶性建筑涂料风靡一时,并且现在仍旧有很大的市场份额。 1984年,江苏省建筑材料工业研究所研制出多彩涂料。1984年,浙江工学院郑佳宝发有了JB-240耐擦洗内墙涂料(又名水性树脂漆)。就在建筑涂料更快发展并慢慢运用于寻常百姓家时,功能性涂料也异军突起,防火涂料、防水涂料、防霉涂料、保湿涂料、标志涂料等慢慢发展起来,我国涂料工业开始得到全面发展。 90年代,“以人为核心”集合居民对居住环境、居住类型以及物业管理的小康住宅小区成为这个时代的典型。此类型住宅更是从起居厅、入门玄关、储存空间、成套厨卫等显示出公私分区、干湿分区、动静分区等功能性装修特点。这使城镇居民对建筑涂料的应用更加广泛并细分。 90年代初期,多彩内墙涂料风靡市场,所谓多彩涂料就是在水中加入各种彩色的油性涂料,即所谓“水包油”,后来技术发展,又出现“水包水”的多彩涂料。但是随着合成树脂涂料进入市场,多彩涂料也成为历史;90年代中期开始,以丙烯酸系高分子为成膜物质的内外墙乳胶漆渐渐开始成为建筑涂料市场的主流。 1990年,为解决建筑涂料抗裂问题,北京红狮涂料成功攻关弹性体建筑涂料并生产投放市场。多彩涂料在此时以其独特的装饰效果风靡一时。90年代初,我国涂料工业形成了年产10000吨的生产能力及消费市场。1995年,乳胶漆逐渐夺回内墙涂料市场,多彩涂料迅速降温。此外,仿瓷涂料、檀绒涂料、仿花岗石涂料也开始进入建筑市场。 中国全面进入了商品住宅时代。情景洋房在立面的处理方面采用了每层变化的多样性,利用简单的材料获得美的享受;在细节的处理上做到了精细化和定制化的目标,产品几乎达到了完美的程度。 2010年中国涂料总产量达966.6万吨,同比增长22.8%。其中,建筑涂料总计产量约351.9万吨,同比增长23.7%,是2001年的6倍。 除2001年外,我国建筑涂料年增长率均在10%以上,2008年~2010年,建筑涂料产量年增长率更是连续3年高达20%以上。2010年我国人均建筑涂料使用量2.6千克,城镇人均建筑涂料使用量是5.5千克,分别是2001年的6倍、4倍。城镇人均建筑涂料使用量增速高于人均建筑涂料增速。

中国海洋石油工业的发展历程

中国海洋石油工业的发展历程(转载) 中国海洋石油工业的发展历程 新中国的海洋石油事业发端于南海,早在1957年,有关部门即开始在海南岛南面莺歌海岸外组织作业,追索海面油苗显示,后由于60年代越美战事终止。1958年,则在渤海湾荣城至大沽口一段沿海地带调查油气苗;1959年,开展并完成了渤海海域及其邻近陆地的小比例尺航空磁测,资料初步揭示渤海是华北拗陷区的一个组成部分。1960年5月,开展海上地震、重力、电法的物探试验;随后完成了渤海全海区的地震概查和安排了远景较好的辽东湾海域的普查和重力调查。资料进一步证实,渤海是陆地各拗陷向海域延伸的部分。这期间,也在渤海进行了地质观测、测量海底地形,底质取样以及部分海底重力工作。

从渊源上讲,在石油企业改革之前,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的各大油田均归口石油部管辖,改革后中石油占有了大部分的油田,中石化则包揽大多数炼厂,中海油则在石油需求强劲的背景下逐渐崛起。中国陆上油田基本被中石油,中石化包揽,同样海上的有利区块也都被中海油注册,虽然也有关于中海油上陆,中石化,中石油下海的说法,但中石油、中石化与中海油依然缺乏互动。而经过40多年的开发,中国陆上石油资源,尤其是东部油田油气资源已成日益递减状态,海上石油的发展将有力缓和这一状况。在几年内渤海油田很有可能成为中国第二大油气产地,中海油也将超越中石化成为中国第二大油气生产商。 1961年、1964年分别对黄海海域进行地震初查,以了解南黄海与苏北盆地的地质构造关系,并着手对其含油前景的摸底工作。海上油气勘查的逐步展开渤海油气勘查取得了突破,发现了海上油田。1967年6月,海1井试获日产30t的原油,成为我国海域第一口出油井。 南海北部湾油气勘查的突破。从60年代安排了区域性调查后。直到1973年初,美、越签订《巴黎协定》结束越南战争,南海海域恢复平静之后,中国燃料工业部才再一次成立了南海石油勘探筹备处,恢复南海石油勘探。到1973年,基本完成了综合地质、地球物理调查,预测北部湾是一个有良好前景的含油气拗陷。此后几年,由于国内又出现其它原因,南海海域的石油勘探开发一直处于停滞状态。1977年8月,石油、地质两部技术人员共同分析地震成果资料,选定的涠西南一号构造带湾1井,1977年9月试获日产原油20t,天然气9 490m3。 开辟珠江口盆地勘查。1974年,区域研究工作认为,珠江口外海域是值得注意的地区,建议作为今后油气勘查的主要战场。1975年进行的区域概查和综合性地球物理普查,证实珠江口外存在一个沉积厚度大、由几个拗陷组成、面积约15万km2的沉积盆地。1975年12月,确定为石油普查重点工区。1977年开始钻探。 评价、探索南黄海。1967年6月~1970年,在浅水部分地球物理试验基础上,对南黄海进行了地震大剖面测量。从1974年开始,利用我国自行设计、改装的双体钻井船,施工钻井7口,取得了重要的地质资料,但未能获得工业油气的发现。 改革开放后,根据国务院确定的开发海洋石油采取对外合作与自营相结合的“两条腿走路”的方针,1979~1980年,采用双边谈判方式与外国公司签订南海、黄海的南部地球物理勘探协议和渤海、北部湾石油勘探开发合同。1979年8月,南海珠江口盆地珠5井首次突破工业油流关,引起中外各方的关注。1982年1月30日,国务院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合作开采海洋石油资源条例》,1982年2月15日,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成立,负责对外合作业务,享有合作海区内进行勘探、开发、生产和销售的专营权。

聚氨酯涂料技术在中国的发展

C S C -E .C O M C S C -E .C O M C S C -E .C O M C S C -E .C O M C S C -E . C O M 聚氨酯涂料技术在中国的发展 陈珀丽,刘经梅,张之涵,胥元达,施国萍,李金旗,方锦松 ( 拜耳材料科技 , 上海 200120) 摘 要 : 聚氨酯技术在德国兴起 , 在中国涂料行业中飞速发展。以聚氨酯为原料的涂料系统已经渗透到中国涂料行业的各个应用领域内。本文重点阐述了聚氨酯技术在汽车 OEM 涂料及修补漆、木器涂料、防腐蚀涂料、塑料涂料和建筑涂料中的应用。鉴于中国政府正在不断对环保型和低 VOC 释放量的产品出台严格的法律法规 , 因此水性或高固含的聚氨酯涂料产品尤其令中国涂料行业关注。本文还论述了水性聚 氨酯涂料及辐射固化聚氨酯涂料的发展。 关键词 : 聚氨酯 ; 涂料 ; 发展 ; 应用 0 引 言 1937 年 , 奥托·拜耳 (Otto Bayer) 先生发明聚氨酯 , 奠定了聚氨酯化学的基础 , 开发出适合不同用途需 要的聚氨酯技术。自 1955 年以来 , 拜耳公司已把各种单体和聚合的异氰酸酯、聚酯、聚醚及丙烯酸酯应 用于聚氨酯涂料的生产中。拜耳涂料用树脂的发展历程 : 1920 早期天然树脂漆 ; 1925 年硝基漆 ; 1930 年中油度醇酸漆 Alkydal ò ( 首个合成树脂成膜物 ) ; 1937 年聚氨酯 ; 1965 年抗褪色双组分聚氨酯涂料应用于飞机和火车机身 ; 1987 年 Bayhydrol ò 作为水性成膜物使用 ;1994 年 Bayhydur ò 和 Bayhydrol ò 作为 水性双组分聚氨酯体系使用。 1 中国涂料工业的发展 当今中国正向环境友好和更高性能的涂料方向发展。在高性能与环境友好两者的相结合的竞争中 , 聚氨酯涂料成为涂料工业的原材料供应商首选产品之一。如今世界上的所有顶级涂料公司都在一定程度上使用基于聚氨酯的产品来服务他们多样化的市场和客户。聚氨酯在耐腐蚀性、耐候性、耐刮擦性等方面性能优异。同时具有环境友好这一特性。在中国用于涂料工业的聚氨酯技术 ( 不包括建筑涂料 ) 所占的比例超过 25% 。聚氨酯涂料在木器涂料工业中占主导地位 , 占到 75% 的市场份额 , 紧接着是汽车修补漆 , 它占 40% 多 的市场份额。聚氨酯技术在防腐涂料、塑料涂料和汽车原厂漆方面的应用也越来越大 , 占 10% 的市场份 额。近来 , 聚氨酯涂料在中国涂料市场中正以 15% 的平均增长率在增长。中国的建筑工业正以显著的速率增长 , 聚氨酯涂料在以后几年中在建筑工业中有望达到 30% 左右。 2 聚氨酯的应用 2 .1 聚氨酯在汽车原厂漆和修补漆中的应用 聚氨酯清漆是指双组分聚氨酯清漆和单组分聚氨酯改性氨基丙烯酸烘烤清漆。聚氨酯清漆市场份额超过 30% 。目前 , 聚氨酯清漆在中国年增长率 15% 。大众汽车、通用汽车和现代汽车都在使用聚氨酯改性氨基丙烯酸烘烤清漆。相对于传统的氨基丙烯酸清漆 , 聚氨酯技术清漆外观更加清澈透亮 , 耐候性更加出色。同时对于现在市场上很关心的耐洗车性能和耐酸雨性能 , 聚氨酯清漆都有很明显的优势 , 含聚氨酯链段的清漆可以明显改善清漆的耐酸雨性能和耐洗车性能。目前 , 为了减少有机挥发物的排放 , 一些汽车厂商已经开始使用水性汽车原厂漆 , 在这方面 , 聚氨酯技术有更加明显的技术优势。拜耳是最早把聚氨酯引入到修补漆中的公司之一。现在拜耳的双组分修补漆原料在全世界范围都在广泛的应用。

2019年涂料企业发展战略和经营计划

2019年涂料企业发展战略和经营计划 2019年4月

目录 一、行业发展趋势 (3) 1、涂料行业将向品牌化、优质化集中,行业将进行大洗牌 (3) 2、环保水性漆和传统油性漆对垒,水性漆一跃成为行业新宠 (3) 二、公司发展战略 (4) 1、品牌推广战略 (4) 2、产品定位 (4) 三、公司经营计划 (4) 四、风险因素 (5) 1、工业经济景气度下滑的风险 (5) 2、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 (5) 3、应收账款坏账风险 (6) 4、技术优势丧失的风险 (7) 5、环境保护及职业健康安全风险 (7)

一、行业发展趋势 1、涂料行业将向品牌化、优质化集中,行业将进行大洗牌 2018年是中国涂料行业发展中具有分水岭意义的一年。随着《“十三五”挥发性有机物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出台,2020年底前,不符合政策要求的涂料企业将被关停并转,原有的1万多家涂料企业,能存活下来的,只会有几百家,甚至可能只有几十家。只有哪些具有自主品牌、自主知识产权、符合国家环保政策的品牌企业才会生存下来。在公司所在地的溧水区,18年7月前原有包括公司在内的化工企业28家,截止至18年年底,27家关停,唯独保留我司一家,目前整个南京市共有规模涂料生产企业不足10家。 2、环保水性漆和传统油性漆对垒,水性漆一跃成为行业新宠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愈加强烈,国家对环保也更加重视和严厉,2015年年初史称中国“史上最严厉”的《环保法》正式实施,从2015年2月1日起,不仅开始对相关企业征收4%的涂料消费税。而且对环保达标的企业也开出了大幅度的奖励措施,对施工状态下VOC含量≤420克/升的涂料,可免征消费税。 传统的油性涂料制品面临大幅度震荡,新型低污染的水性涂料逐渐占据市场,成为行业的新宠,作为一种低污染的绿色环保涂料,必将取代传统的油性漆成为未来世界涂料市场的主角。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发展历史分析

) 成都理工大学旅游与城乡规划学院四川成都610059 摘要:本文回顾了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的发展历程以及各阶段的特征。目前,中国石化正在向规模大型化、布局集中化、炼化一体化、生产园区化方向发展。其次, 本文分析了中国石化的空间分布格局。总体来看, 中国石化的空间格局呈现出“东西强、中部弱”, “北方强、南方弱”,“沿海强、内地弱”的分布特征; 辽中南、京津冀和沪宁杭等八大石化产业基地已成为支撑中国石化工业发展的基础。 关键词: 中国石化; 空间格局; 集聚 一、中石化的成立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的前身是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1983年2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通知》,决定成立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这年7月12日,中国石化总公司成立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从此,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正式宣告成立。1998年5月26日,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划转企业交接协议签字仪式在北京举行,胜利油田管理局、中原石油勘探局、江汉石油管理

局、河南石油勘探局、江苏石油勘探局、华东输油管理局等12个油田和输油企业划入石化总公司。1998年7月,国家在原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基础上重组成立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是国家独资设立的国有公司、国家授权投资的机构和国家控股公司。 二、总部的区位选择 公司总部是整个公司的中心。其功能是制定影响公司发展方向的战略决策。公司总部最为重要的权力之一就是资金控制。作为一家在香港、纽约、伦敦、上海四地交易所成功发行股票上市的全球性大公司,中石化总部的视野是全球,所考虑的时间尺度也较为长远。因此,总部的区位要求可以概括为:(1)便利的交通运输;(2)及时的信息获取;(3)便于与关键人员随时接触。基于我国的特殊情况,国有大型企业主管部门多为中央部委和省、市政府。这些机构均位于首都、直辖市和省会。中石化的总部选择也不例外。其总部位于中国首都北京。北京是直辖市、中国国家中心城市,中国政治、文化和国际交流中心,中国第二大城市。因此,北京基本能满足中石化总部对区位条件的要求。 图1中石化总部所在地 三、子公司及其区位分布 中国石化集团公司主营业务范围包括:实业投资及投资管理;石油、天然气的勘探、开采、储运(含管道运输)、销售和综合利用;

中国石油发展历程

中国石油发展历程 中国石油,天然气的开发利用,是一项新兴而古老的事业。它成为中国现代能源生产的一个重要工业部门,是新中国建立以后的事情,而中国发现和利用石油和天然气技术的历史却可追蒴到两千年以前,并且在技术上曾经创造过光辉的成就。 中国近代石油工业萌芽于十九世纪中叶,经过了多年的艰苦历程,直到新中国建立前夕,它的基础仍然极其薄弱。回顾这一历史过程,将有利于认识当代中国石油工业的崛起。 我们分五个部分介绍中国石油工业发展概况,其中不乏许多珍贵的历史照片和资料。 1.恢复与发展 玉门油矿解放后,军代表康世恩动员广大职工,积极恢复和发展生产。刚刚获得解放的石油工人以主人翁的姿态,迅速投入战斗。在生产建设中,被称为“冬青树”的钻井队长郭孟和,屡建功勋,是老一辈石油工人的优秀代表。为创建新中国的石油工业,1952年8月,毛泽东主席命令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9军第57师转业为石油工程第一师。以师长张复振,政委张文彬为首的全体指战员从此成为石油产业的一支生力军,为建设一支具有严格组织纪律,高度献身精神的石油产业大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东北地区的几个人造油厂在设备,材料,技术人员严重缺乏的情况下,依靠技术人员和老工人,仅用两年半的时间,就恢复了抚顺,桦甸,锦州等几个主要人造油厂的生产。 经过三年恢复,到1952年底,全国原油产量达到43.5万吨,为1949年的3.6倍,为旧中国最高年产量的1.3倍。其中天然油19.54万吨,占原油总产量的45%,人造油24万吨,占55%。生产汽,煤,柴,润四大类油品25.9万吨,比1949年提高6倍多。玉门油矿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石油工业建设的重点。为了加强勘探,广泛采用“五一”型地震仪和“重钻压,大排量”钻井等新技术,先后发现了石油沟,白杨河,鸭儿峡油田。老君庙油田也开始扩大了含油面积,并开始按科学程序进行全面开发,采取注水和一系列井下作业等措施。到1959年玉门油矿已建成一个包括地质,钻井,开发,炼油,机械,科研,教育等在内的初具规模的天然气石油工业基地。当年生产原油140.5万吨,占全国原油产量的50.9%。玉门油田在开发建设中取得的丰富经验,为当时和以后全国石油工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借鉴。他们立足发展自己,放眼全国,哪里有石油就到哪里去战斗,形成了著名的"玉门风格", 为发展石油工业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正象著名诗人立季赞诵的那样:“苏联有巴库,中国有玉门,凡有石油处,就有玉门人”。 按照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部署,石油勘探首先在我国西北地区展开。1955年10月,克拉玛依第一口井--克1井喷油。当时一些苏联地质专家对能否找到有开采价值的油田,曾有不同的看法。石油工业部在总结这一地区前段勘探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从1956年开始,调整勘探部署,集中力量在大盆地和地台上进行区域勘探,在康世恩同志主持下,把重点从准葛尔盆地南缘的山前蚴陷转向西北缘,当年就拿下了一定面积,很快就探明了克拉玛依油田,实现了新中国成立后石油勘探上的第一个突破。

石油炼制基本原理

石油炼制的基本原理 原油进入炼油厂后,按沸点的不同在蒸馏装置切割成沸点从低到高、密度从小到大的各类馏分油,依次为液化气、直馏石脑油、直馏航煤馏分油、直馏柴油馏分油、直馏蜡油、渣油。 常减压装置的液化气和直馏石脑油主要作为乙烯原料使用,少部分作为重整原料;直馏航煤馏分油至航煤加氢精制装置处理,生产航煤产品;直馏柴油馏分油至柴油加氢精制装置处理,生产柴油产品。 直馏蜡油与焦化蜡油一起由加氢裂化装置进行深加工,得到液化气、加氢石脑油、加氢航煤、加氢柴油和加氢尾油,分别用于下游装置的原料和直接用于产品生产,其中一部分蜡油经润滑油系统和石蜡加氢装置处理后生产润滑油基础油和石蜡产品。 渣油由延迟焦化装置或者催化裂化装置进行深加工,生产出液化气、焦化汽油、焦化柴油、焦化蜡油、焦炭,焦化汽油、焦化柴油经柴油加氢精制处理得到轻质乙烯原料和柴油产品;焦化蜡油进加氢裂化装置进一步深加工,焦炭则作为CFB锅炉的燃料。 常减压蒸馏流程 石油炼制过程之一,是在热的作用下(不用催化剂)使重质油发生裂化反应,转变为裂化气(炼厂气的一种)、汽油、柴油的过程。热裂化原料通常为原油蒸馏过程得到的重质馏分油或渣油,或其他石油炼制过程副产的重质油。 1912年热裂化已被证实具有工业化价值。1913年,美国印第安纳标准油公司将W.M.伯顿热裂化法实现工业化。1920~1940年,随着高压缩比汽车发动机的发展,高辛烷值汽油用量激增,热裂化过程得到较大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及战后,热裂化为催化裂化所取代,双炉热裂化大都改造为重质渣油的减粘热裂化。

化学反应热裂化反应很复杂。每当重质油加热到450℃以上时,其大分子分裂为小分子。同时,还有少量叠合(见烯烃叠合)、缩合发生,使一部分分子转变为较大的分子,热裂化是按自由基反应机理进行的。在400~600℃,大分子烷烃分裂为小分子的烷烃和烯烃;环烷烃分裂为小分子或脱氢转化成芳烃,其侧链较易断裂;芳烃的环很难分裂,主要发生侧链断裂。热裂化气体的特点是甲烷、乙烷-乙烯组分较多;而催化裂化气体中丙烷-丙烯组分、丁烷-丁烯组分较多。 工艺过程工业装置类型主要有双炉热裂化和减粘热裂化两种。前者的原料转化率(轻质油收率)较高,大于45%,目的是从各种重质油制取汽油、柴油;后者的转化率较低(20%~25%),目的是降低减压渣油的粘度和凝点,以提高燃料油质量,双炉热裂化汽油的辛烷值和安定性不如催化裂化汽油,目前已不发展;减粘热裂化在石油炼厂中仍有较广泛的应用。 双炉热裂化所谓双炉,是指在流程中设置两台炉子以分别加热反应塔的 轻重进料,操作时原料油直接进入分馏塔下部,与塔进料油气换热蒸出原料中所含少量轻质油和反应产物中的汽油、柴油后,在塔中部抽出轻循环油。塔底为重循环油。两者分别送往轻油、重油加热炉(为避免在炉管中结焦,故将轻、重循环油分别在两炉中加热到不同温度),然后进入反应塔进行热裂化反应。反应温度为485~500℃,压力1.8~2.0MPa;反应产物经闪蒸塔分出裂化渣油后,进入分馏塔分馏。汽油和柴油总产率约为60%~65%。所得柴油凝点-20℃以至-30℃、十六烷值(见柴油)约60(比催化裂化柴油高约20个单位);汽油辛烷值较低(马达法辛烷值约55~60)且安定性差,热裂化渣油是生产针状焦(见石油焦)的良好原料。双炉热裂化的能耗约1900MJ/t原料(为催化裂化的65%~70%)。 减粘热裂化是一种浅度裂化过程,用以降低渣油的凝点和粘度以生产燃料油,从而可以减少燃料油中掺和轻质油的比例。同时,还生产裂化汽油和柴油。减粘热裂化流程有加热炉式和反应塔式两种类型,主要差别是前者不设反应塔,热裂化反应在炉管中进行,加热温度高(约450~510℃)、停留时间短(决定于温度);后者在加热炉后设反应塔,主要热裂化反应在反应塔内进行,加热温度低(约445~455℃)、停留时间长(10~20min)。两者产品产率基本相同,轻质油产率约为18%~20%。反应塔式减粘热裂化的操作周期较长、能耗较低,是近年来应用较多的一种工艺。 二、石油炼制过程-催化重整-芳烃抽提 也称芳烃萃取,用萃取剂从烃类混合物中分离芳烃的液液萃取过程。主要用于从催化重整和烃类裂解汽油中回收轻质芳烃(苯、甲苯、各种二甲苯),有时也用于从催化裂化柴油回收萘,抽出芳烃以后的非芳烃剩余物称抽余油。轻质芳烃与相近碳原子数的非芳烃沸点相差很小(如苯80.1℃,环己烷80.74℃,2,2,3- 三甲基丁烷80.88℃),有时还形成共沸物,因此实际上不能用精馏方法分离。利用芳烃在某些溶剂中溶解度比非芳烃大的特点,采用液液萃取方法可以回收纯度很高的芳烃。常用萃取剂有二乙二醇醚(二甘醇)、三乙二醇醚(三甘醇)、四乙二醇醚(四甘醇)、环丁砜等,也用二甲基亚砜、N-甲基吡咯烷酮、N-甲酰

我国石油工业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

我国石油工业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 摘要:通过多年的自主与创新,我国石油工业有了很大的发展,拥有一批完善的炼油技术和较大的产业规模。我国能源现状为:富煤、贫油,这就导致我国对进口石油的依赖,不仅对国家能源安全带来隐患,也使石油工业的发展受到限制。利用我国煤炭资源丰富的优势,通过煤制油技术与炼油技术的创新,保证我国石油工业的高速、稳定发展。 关键词:石油工业能源炼油技术发展趋势现状 一、前言 石油工业诞生150多年以来极大地推动了发达国家的工业化进程,逐步取代木柴和煤成为世界最为重要的能源和化工原料,迄今为止,石油依然是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生活水平提高不可或缺的最为重要的能源之一。中国能源现状为:富煤、贫油、有气,面对石油的紧缺,长期过多依赖进口对国家的能源安全也极为不利,政府对此也做了大量相关的努力。表1列出了2011年中国、美国与世界总计一次能源消费结构,图1和图2分别为2009年中国与世界能源消费结构比例图。 据以往数据统计表明,自石油取代煤成为主要的一次能源之后,其在世界一次能源消费结构的比例保持在40%左右,而根据以上2009年与2011年的数据统计显示,石油所占世界能源消费结构的比例在30%左右,比例有所下降,而中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石油所占比例没有较大变化。这一方面是由于石油资源的短缺和开采成本的提高,另一方面是天然气等其他清洁能源的发展。虽然能源消费结构有所变化,但煤炭和石油仍然占据能源消费总量的50%以上,因此,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石油仍然是世界能源消费结构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当前炼油技术发展简介 世界炼油工艺技术的发展可以分为4个阶段[1]: 1.出现阶段 1861年,美国冰夕法尼亚州建成世界上第一座炼厂。当时是将一个直径约7ft的铸铁罐密封,安装在烧木柴的火炉炉膛中,从顶部释放出的蒸汽通过1圈浸在流水中的管子冷凝获得产品,通常1次操作可持续3d,煤油是唯一的产品。 2.发生阶段(1911~1950年) 随着汽车工业的高速发展,对汽油的需求迅速增加,促进了提高汽油产量的裂化工艺技术的发明,并迅猛发展,1914年出现热裂化工艺,1930年标准石油公司发明了延迟焦化工艺,1942年Exxon公司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套FCC工艺装

石油加工方法及行业发展分析

石油加工方法及行业发展分析 石油加工行业是石油工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把原油通过石油炼制过程加工为各种石油产品的工业。包括石油炼厂、石油炼制的研究和设计机构等,石油炼厂中的主要生产装置通常有:原油蒸馏(常、减压蒸馏)、热裂化、催化裂化、加氢裂化、石油焦化、催化重整以及炼厂气加工、石油产品精制等,主要生产汽油、喷气燃料、煤油、柴油、燃料油、润滑油、石油蜡、石油沥青、石油焦和各种石油化工原料。 石油加工工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关系十分密切,无论工业、农业、交通运输和国防建设都离不开石油产品。石油燃料是使用方便、较洁净、能量利用效率较高的液体燃料。各种高速度、大功率的交通运输工具和军用机动设备,如飞机、汽车、内燃机车、拖拉机、坦克、船舶和舰艇,它们的燃料主要都是石油炼制工业提供的。一架波音707飞机飞行1000公里要用喷气燃料6吨;一辆4吨载重汽车100公里耗油约5公斤;一辆4吨柴油汽车100公里耗柴油约3公斤;一台标准拖拉机年耗柴油约4吨以上。 处在运动中的机械,都需要一定数量的各种润滑剂(润滑油、润滑脂),以减少机件的磨擦和延长使用寿命。当前,润滑剂的品种达数百种,绝大多数是由石油炼制工业生产的。 石油炼制工业提供的石油化工原料,可用于生产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塑料以及化肥、农药等。 1984年,世界原油总加工能力约3.7 Gt,炼厂数约700余座。年加工量在70 Mt以上者有11个国家,其中最大的是美国,约占世界总量的五分之一,其次是苏联、日本和西欧一些国家。为了节省投资和降低生产费用,现代炼油厂的年加工原油量均在3.5 Mt以上,有的已超过10 Mt。 世界主要炼油国家油品消费结构中,以汽油、柴油和燃料油的消费量最大。日本和西欧的一些国家因煤和天然气短缺,电站锅炉和工业窑炉大量使用原油常减压蒸馏的渣油作为燃料油,因而炼油厂的加工深度较浅,催化裂化、石油焦化、加氢裂化等装置所占的比例较小。而美国等因煤和天然气较多,可用作锅炉燃料,还由于汽油需用量很大,故炼油厂多为深度加工,大部分渣油被加工转化为汽油。 中国是最早发现和利用石油的国家之一,但近代石油炼制工业是在中华人民

(整理)世界建筑涂料的历史.

世界建筑涂料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 建筑涂料是一种经过保护处理墙体的与之相适宜的建筑装饰材料。它与基层结构相结合,分别能满足建筑物防水、耐候、牯结、抗侵蚀、抗弯、保色、隔音等多种性能的要求,具备现代建筑物所必需的多种功能;它不仅可以保护墙体.而且可以美化建筑物,是目前理想的墙体装饰材料之一,在现代建筑工程发展中,成为现代化城市立体艺术不可缺少的极其活跃的 1 建筑涂料的生产和使用历史 人类生产和使用建筑涂料已有悠久历史,其发展大体可分为3个阶段: ①天然成膜涂料的使用时期 天然成膜涂料——大漆应属于最早的建筑凉料。早在公元前17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中国商代就开始使用大漆来保护庙宇楼阁;战国时期,我国就能使用桐油和大漆来制造复配涂料。公元年初,*人开始应用阿拉伯树胶制作涂料,希腊人开始掌握了蜂蜜涂料技术 1 7世纪后.中国涂料技术和印度紫胶(虫胶)涂料传人欧洲,欧洲从此开始发展涂料生产。 ②建筑涂料工业形成时期 自从1 798年英国创立第一家涂料厂以后,到19世纪世界许多国家相继建立了涂料厂,如法国在1820年,德国在1 830年,奥地利在18,13年,日本在1881年开始开办涂料厂;中国在1815年开办了第一家涂料厂———上海开林油漆厂,世界从此进人了涂料工业化生产时期,从而改变了工业化初期生产的涂料施工时要调配并稀释的状况。 ③合成树脂涂料时期 到19世纪中,随着台成树脂化学工业的发展,建筑涂料进入了合成树脂涂料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合成树脂涂料发展迅速:1950年,美国杜邦公司开发了丙烯酸树脂建筑涂料;5O~60年代,美国研制了用丁苯胶乳制水乳胶建筑涂料;随后又开发了聚醋酸乙烯乳胶涂料和丙烯酸乳胶涂料,从而奠定了现代建筑涂料的基础。 2 建筑涂料的现状 建筑涂料作为建筑装饰材料.因其能耗低、成本低、自重轻、无接缝、可防水、安全、容易更新、色彩丰富等优点,因此大量使用涂料来装饰建筑物,已成为建筑装饰的一种世界潮流。目前,全世界建筑涂料产量正以年增长率3.4 的速度增长,市场主要分布在经济发达的西欧、北美、东欧、日率等国家和地区;近几年来,亚太地区许多发达国家的建筑涂料发展极为迅速。据有关资料介绍,

涂料的功能及发展

题目:涂料的功能及发展 学生姓名 XXOO 学号 XXOOXXOOXO 院系 XXOOXXOO 专业应用化学

涂料的功能及发展 班级:XXOO 学号:XXOOXXOO 姓名:XXOO [摘要]涂料是指用特定的施工方法涂覆到物体表面后、经固化在物体表面形成有一定强度的连续保护膜,或者形成具有某种特殊功能涂膜的一种精细化工产品。涂料的应用十分广泛,家居内墙涂饰、外墙保护、家具装饰、桥梁保护、汽车面饰、船舶的涂装、玩具的装饰、武器的伪装、金属部件的防锈防腐等,不论是日常生活、国民经济建设还是国防建设等方面都能见到涂料的身影。目前涂料产品近千钟,世界涂料产量超过2000万吨,以合成树脂涂料占主导地位,形成了醇酸、丙烯酸、乙烯、环氧、聚氨酯树脂涂料为主体的系列产品[1]。本文主要简述涂料的发展及其一些新型的功能涂料的应用。 [关键词]功能涂料、新型涂料、低碳、水性涂料、乳胶漆、粉末涂料、艺术涂料 引言 涂料是涂覆在被涂物体表面,通过形成涂膜而起作用,涂料主要有保护、装饰、标志以及其它一些特殊的作用[2]。涂料的这些多功能作用将决定其有着特定的用途,也决定其发展前景相当可观。 涂料工业属于近代工业,但涂料本身却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国是世界上使使用天然树脂作为成膜物质的涂料(大漆)最早的国家。早期的画家使用的矿物颜料,是水的悬浮液伙食用水或清蛋白来调配的,这就是最早的水性涂料。真正懂得使用溶剂,用溶剂来溶解固体的天然树脂,制得快干的涂料是19世纪中叶才开始的。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讲,溶剂型涂料的使用历史远没有水性涂料那么久远。最简单的水性涂料是石灰乳液,大约在一百年前就曾有人计划向其中加入乳化亚麻仁油进行改良,这恐怕就是最早的乳胶漆。从20世纪30年代中

石油炼制实习报告

生产实习报告——神驰化工 一、实习目的 通过实习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化工行业中的一些实际生产过程,对现代化工生产企业的生产和管理方式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并巩固和深化所学的专业知识。同时运用所学的化工专业知识,独立分析和解决化工生产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掌握化工生产操作的特点,以达到将理论知识学以致用、融会贯通的目的。增强自己适应实际工作的能力,是迈向实际工作岗位前的一次重要锻炼。 二、实习时间2011年11月10日-------2011年12月10日 三、实习地点东营市神驰化工 四、神驰石化厂简介 山东神驰化工有限公司成立于2001年12月,是从事石油化工生产的民营企业,主要产品有汽油、柴油、液化石油气、蜡油、重油、轻油、轻烃、丙烯、油浆、MTBE、渣油等。公司现拥有总资产30亿元,占地650亩,员工450人,2009年实现工业产值52亿元,利税3.3亿元,市前30强企业之一。企业荣誉:全国3.15重点保护信誉企业、全国优秀诚信经营企业、全国“守合同、重信用”企业、山东省AAA 信用企业、山东省质量管理先进单位、东营市AAA信用企业、东营市消费者满意单位、东营市用户满意产品和用户满意企业等。公司为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经济效益,2009年3月--2010年4月在东营市东营区郝纯路129号投资9亿元新上120万吨/年延迟焦化、80万吨/年加氢精制和15000m3n/h制氢、200万吨/年常减压、40万吨/年汽油加氢和2万吨/年硫磺回收等装置项目。2010年6月项目投产。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企业经营发展的要求,计划于2011年--2015年投资150亿元,新上650万吨/年炼油一体化项目和两个大型化工项目,届时,企业将实现年1000万吨级原油加工能力。项目于2014年建成投产后,预计2015年企业可实现销售收入500亿元,利税36亿元。 五、实习内容 (一)、石油及石油产品 1、石油的组成与性质 石油又称原油,是由各种烃(碳氢化合物)类(烷烃、环烷烃、芳香烃等)组成的复杂混和物,含有少量硫、氮、氧等有机化合物和微量金属。按密度分为轻质原油(<0.86)和重质原油;按化学组成分为石蜡基、环烷基和中间基;按含硫量分为低硫(<0.5%)含硫和高硫(>2.0%)。 石油的性质因产地而异,密度为0.8~1.0克/立方厘米,粘度范围很宽,凝固点差别很大(30~—60°C),沸点范围为常温到500°C以上,可容于多种有机溶剂,不溶于水,但可与水形成乳状液。组成石油的化学元素主要是碳(83%~87%)、氢(11%~14%),其余为硫(0.06%~0.8%)、氮(0.02%~1.7%)、氧(0.08%~1.82%)及微量金属元素(镍、钒、铁等)。 我国主要原油的特点是含蜡较多,凝固点高,硫含量低,镍、氮含量中等,钒含量极少。除个别油田外,原油中汽油馏分较少,渣油占1/3。组成不同类的石油,加工方法有差别,产品的性能也不同,应当物尽其用。大庆原油的主要特点是含蜡量高,凝点高,硫含量低,属低硫石蜡基原油 2、石油产品 石油产品可分为:石油燃料、石油溶剂与化工原料、润滑剂、石蜡、石油沥青、石油焦等6类。其中,各种燃料产量最大,约占总产量的90%;各种润滑剂品种最多,产量约占5%。 (1)、石油燃料 汽油:是消耗量最大的品种。汽油的沸点范围(又称馏程)为30 ~ 205°C,密度为0.70~0.78克/厘米3,商品汽油按该油在汽缸中燃烧时抗爆震燃烧性能的优劣区分,标记为辛烷值70、80、90或更高。号俞大,性能俞好,汽油主要用作汽车、摩托车、快艇、直升飞机、农林用飞机的燃料。商品汽油中添加有添加剂(如抗爆剂四乙基铅)以改善使用和储存性能。受环保要求,今后将限制芳烃和铅的含量。 喷气燃料:主要供喷气式飞机使用。沸点范围为60~280℃或150~315℃(俗称航空汽油)。为适应高空低温高速飞行需要,这类油要求发热量大,在-50C不出现固体结晶。煤油沸点范围为180 ~ 310℃主要供照明、

中国石油工业发展简史

中国石油工业发展简史 (2010-04-05 19:28:26) 摘自《读书网》 中国石油,天然气的开发利用,是一项新兴而古老的事业。它成为中国现代能源生产的一个重要工业部门,是新中国建立以后的事情,而中国发现和利用石油和天然气技术的历史却可追蒴到两千年以前,并且在技术上曾经创造过光辉的成就。 中国近代石油工业萌芽于十九世纪中叶,经过了多年的艰苦历程,直到新中国建立前夕,它的基础仍然极其薄弱。回顾这一历史过程,将有利于认识当代中国石油工业的崛起。 我们分五个部分介绍中国石油工业发展概况,其中不乏许多珍贵的历史资料。 1.恢复与发展 玉门油矿解放后,军代表康世恩动员广大职工,积极恢复和发展生产。刚刚获得解放的石油工人以主人翁的姿态,迅速投入战斗。在生产建设中,被称为“冬青树”的钻井队长郭孟和,屡建功勋,是老一辈石油工人的优秀代表。为创建新中国的石油工业,1952年8月,中共中央命令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9军第57师转业为石油工程第一师。以师长张复振,政委张文彬为首的全体指战员从此成为石油产业的一支生力军,为建设一支具有严格组织纪律,高度献身精神的石油

产业大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东北地区的几个人造油厂在设备,材料,技术人员严重缺乏的情况下,依靠技术人员和老工人,仅用两年半的时间,就恢复了抚顺,桦甸,锦州等几个主要人造油厂的生产。 经过三年恢复,到1952年底,全国原油产量达到43.5万吨,为1949年的3.6倍,为旧中国最高年产量的1.3倍。其中天然油19.54万吨,占原油总产量的45%,人造油24万吨,占55%。生产汽,煤,柴,润四大类油品25.9万吨,比1949年提高6倍多。玉门油矿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石油工业建设的重点。为了加强勘探,广泛采用“五一”型地震仪和“重钻压,大排量”钻井等新技术,先后发现了石油沟,白杨河,鸭儿峡油田。老君庙油田也开始扩大了含油面积,并开始按科学程序进行全面开发,采取注水和一系列井下作业等措施。到1959年玉门油矿已建成一个包括地质,钻井,开发,炼油,机械,科研,教育等在内的初具规模的天然气石油工业基地。当年生产原油140.5万吨,占全国原油产量的50.9%。玉门油田在开发建设中取得的丰富经验,为当时和以后全国石油工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借鉴。他们立足发展自己,放眼全国,哪里有石油就到哪里去战斗,形成了著名的"玉门风格", 为发展石油工业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正象著名诗人立季赞诵的那样:“苏联有巴库,中国有玉门,凡有石油处,就有玉门人”。 按照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部署,石油勘探首先在我国西北地区展开。1955年10月,克拉玛依第一口井--克1井喷油。当时一些苏联地质专家对能否找到有开采价值的油田,曾有不同的看法。石油工业部在总结这一地区前段勘探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从1956年开始,调整勘探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