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百人一首译

百人一首译

百人一首译
百人一首译

秋野

秋日田野间,庵屋初搭就。覆盖草席疏,冷露湿衫袖。

春方迟迟去

春方迟迟去,夏又到人间。白衣无数点,晾满香具山。

长夜

悠悠长夜长,长似雉鸡尾。孤零只一人,辗转如何睡?

田子浦

一出田子浦,遥见富士山。高高青峰上,纷纷白雪寒。

深山红叶

深山红叶满地飘,足踏红叶路迢迢。闻道鹿鸣声哀苦,悲感风寒秋气高。鹊桥

宫阶若鹊桥,秋霜满地飘。茫茫白一片,寒夜正迢迢。

长空望月(晁衡)

辽阔长天玉镜升,仰首遥望动乡情。犹是当年春日月,曾在三笠山顶明。草庵

我今幽居结草庵,远离京府在东南。我自悠然人忧患,人谓人间忧治山。好花

好花转瞬即飘零,只恨空空度此生。伤心红泪何所似?连绵细雨不能晴。逢坂关

去去来来去来频,相逢相别乱纷纷。问何相识不相识,逢坂关多流落人。海上

远方洋面岛成群,一叶轻帆离海滨。寄语渔舟垂钓者,其传消息与伊人。大风

大风浩浩起长天,云路归途尽锁严。天女翩翩归不得,暂留舞态在人间。筑波峰间水

筑波峰间水,流出汇成川。恋情心头积,深深如巨渊。

奥州花布

奥州花布色纷纷,花色凌乱似我心。我心为谁乱如许?除君以外更无人。赠君

只为持赠君,郊野采嫩菜。春雪纷纷飘,落满衣袖带。

离别

别君远赴因幡国,心似稻叶山顶松。天边若闻君相待,自当速速就归程。龙田川红叶

神代灵迹处处生,远古未见此奇情。浩浩龙田川里水,尽被红叶染成红。江涛拍岸

江涛拍岸似余情,自朝至夜不肯停。梦里往来荒野道,为逃人目暗中行。难波湾

难波湾里芦苇丛,短如苇节也难逢。此生与君晤不得,年华虚度我伤情。寂寞辛酸

寂寞辛酸度此生,至今仍是苦烦中。宁赴难波江中死,也愿与君相聚逢。即将此处来

即将此处来,曾是君言说。久等却不至,候见晓空月。

山风吹过

山风甫吹过,秋深草木黄。似经暴风雨,枝叶俱凋伤。

望月

仰望明月照四方,心头处处尽忧伤。非缘已因秋来冷,只因秋来天下凉。

今朝远旅去天边,未带路神受祭钱。满山红叶美如锦,即做厚礼献神前。逢坂山

山名逢坂意相逢,草曰双栖美且青。但愿能趁人未觉,去往君处叙深情。小仓山红叶

小仓山上秀峰高,红叶如花无限娇。多情红叶如有意,其待御幸于来朝。瓶原泉水

瓶原泉水碧悠悠,不绝恋情似水流。伊人似在何时见,深情难忘绕心头。山里

寂寞空山里,冬至更凄凉。抬头人迹远,触目白草荒。

白菊

白菊若可折,折去亦何妨。秋霜白一片,难分菊与霜。

残月

仰望残月挂高空,一似伊人冷若冰。自从别来孤独甚,最是晓起倍伤情。凌晨

疑是凌晨月,冷冷放寒光。寂寂吉野里,一片白雪凉。

山间河水

山间河水流,风吹叶成堰。欲流流不去,水上红叶乱。

惜花

明媚柔光丽,春日静悄悄。忧伤心欲碎,好花满地飘。

谁为知己人

谁为知己知我心?四海无处觅知音。虽有高岗古松树,却非昔日旧友人。君意如何

未知君况别离长,君意如何今不详。难忘昔日晤君处,花开犹是旧时香。夏夜

夏夜犹在未明见间,已是朦胧欲曙天。晓月未及西山落,暂住天际乱云边。白露

草叶凝寒露,风吹草沉浮。萧瑟秋夜里,乱洒白玉珠。

被忘

君今忘我我何言,海誓山盟曾对天。恐天罚君君早折,思念至此觉心酸。白茅青竹

小野白茅青竹林,竹深恰似我情深。一忍再忍忍不住,不知何故总忆君。隐忍深情

隐忍深情锁在心,无端流露在眉颦。我心无限相思苦,却被他人问于今。恋情

恋情不敢向人提,丑名却被人尽知。本是不欲人知晓,只在背里暗怀思。盟誓

海誓山盟两心就,多情泪湿青衫袖。情似松山高且长,风浪难催心依旧。与君相见后

与君相见后,心蕴无限情。若与昔时比,今重昔时轻。

如若不相逢

如若根本不相逢,多少烦恼自然空。不再怨恨人冰冷,不必惭愧己无能。感伤

悲哉遭君弃,不愿他人怜。此身哀欲绝,至死犹相恋。

由良海峡

由良海峡风浪生,舟人失橹不能行。不知应往何处去,情场迷途与此同。

杂草丛丛生满庭,无边寂寞倍孤零。更无一人来过访,却有秋风入室中。

急风吹浪

浩浩长空风吹急,拍岸浪碎千万滴。我今心碎与此同,万虑千思悲无己。

宫门篝火

门卫夜间篝火红,我情热似火般同。昼来火熄热情减,相思焦虑却重重。

为君

一心一意只为君,此身不惜也甘心。但愿情浓人长久,心心相印永不分。

如此怀君

如此怀君至意浓,伊吹山上艾丛丛。我情如艾燃不灭,问君难道不识情?

黎明

而今天色已微明,深知暮时还相近。只因明时需离分,故对朦胧曙色恨。

悲叹

我心深悲叹,夜夜独抱枕。长夜总不明,君可知此恨?

不忘

信誓旦旦是君言,确保将来料也难。愿死今朝欢笑里,免遭他日落花残。

飞瀑之音

飞瀑之音久不传,水干流绝已多年。名声流传至今世,犹觉泉声在耳边。

芳魂欲断

病榻沉沉与日增,芳魂欲断我伤情。今世来生长相忆,犹望伊人再一逢。

久别

偶逢久别偶逢喜在心,端详未尽又离分。一如夜半高空月,甫见即速入密云。有马山

有马山间微风起,猪名原上竹叶摇。睹此疑是君来到,怀君不见我心焦。

不如速速睡

早知君不来,不如速速睡。待君夜将阑,心随落月碎。

大江山

母居远于大江山,生野迢迢路几千。难到天桥立上望,更悲书信不曾传。

今昔樱花

昔日奈良都,八重樱花好。今日九重宫,花香更缭绕。

长夜未曙天

长夜依然未曙天,纵仿鸡叫也枉然。瞒人会我恐不得,逢坂关非函谷关!

时至如今

好事难成已至今,断然决绝复何云?不须倩人传书信,直将此语告伊人。

朦胧曙色

朦胧曙色宇治川,迷蒙雾气断还连。遥望急流浅滩处,无数鱼梁河水间!

幽恨

薄情可恨侬可怜,罗袖泪湿未曾干。恋情艳事流传去,惜我名声心自酸。

一起居此地

一起居此地,君我两知音。此山樱花外,再无知己人。

春夜

宛如春夜梦,枕臂短暂眠。名声流传出,我心觉可怜。

忧心

事事违心不欲生,无边烦恼尽愁情。若仍留斯多忧世,应会恋此宫月明。

狂风

狂风吹至三室山,山上红叶飞满天。落入龙田川中水,川水红如锦一般!

孤寂不能忍,出庵眺望天。处处皆萧索,秋暮逼人寒。

暮色

暮色已苍茫,门前稻叶黄。茅屋芦苇顶,秋风入户凉。

高师滨边浪

有名高师滨,喧嚣风浪骤。莫交薄情人,恐后泪湿袖。

峰上樱花

高高山峰处,樱开色香佳。山麓霞与雾,切莫挡住花。

对我负情人

堪恨对我负情人,恰似山风冷我心。初濑山风吹愈急,从此不再祈观音。誓言

君有誓言君不顾,誓言一若草上露。空把誓言当命根,看来今秋又虚度。海上孤舟

海上茫茫不见边,孤帆轻荡水天间。依稀似在白云里,海面银波水接天。河水

情似河水奔向前,却被顽岩横阻拦。急流虽被两边隔,深知日后总团圆。淡路岛

千鸟往来淡路岛,飞鸟哀啼声悲切。惹起旅人无限愁,须磨关守眠不得。秋风

冷冷秋风吹满天,吹得秋云断续连。明月光穿云缝出,清辉总是照人间。君心不变否

能否长期不变心,令侬捉摸费思寻。侬心乱如晨起发,满腹辛酸忧虑深。鹃啼

时闻杜鹃啼,望之不见影。只有晓空月,犹在天边冷。

悲思

悲思幽恨多,此生逐逝波。忧伤忍不住,流泪竟如河。

世中

苦难重重浊世中,避忧之路觅难成。纵至高山最深处,犹有哀啼野鹿鸣!此身若长在

但得此生身长在,今生来世忘不成。昔虽身经许多苦,今总心怀无限情。终夜

一夜忧思无断时,辗转不寐夜迟迟。室窗总不呈曙色,孤冷凄清只自知。长叹

长叹声声无限忧,天边缺月使人愁。睹月伤情非关月,只为恋情泪乱流。雨后

急雨才收翠色新,长青树上露沉沉。迷蒙白雾轻如许,欲上秋空作暮云。难波江

难波江畔芦苇深,青青芦苇遍河滨。与君相逢只一夜,从此深情永记心。侬之命

可怜侬之命,要绝直须绝!若仍如此生,难奈愁心结!

持与薄情看

侬袖尽被血泪染,直欲持与薄情看。雄岛渔夫衣常湿,湿与侬同色未变。蟋蟀霜夜

蟋蟀悲啼霜夜天,冷草席上此身寒。一片衫袖铺身下,凉夜孤栖哪得眠?衣衫袖

侬袖一似海中石,落潮时节石犹湿。寂寞伤心人不知,泪湿衣衫无干日。

但愿人间无变乱,却似渔舟水上流。由绳牵引随人走,对此怎可不心忧。吉野秋风

吉野山下起秋风,深夜风吹冷若冰。故里寒村小院里,时闻村女稻衣声。不识己身力太轻

不识己身力太轻,却欲为民解忧情。我今立于林山上,愿张衫袖护众生。催花风雨

催花风雨催花落,花落庭前纷如雪。落去芳花归去春,如我飘零心凄恻。候人不至

候人不至眼欲穿,一如海岸熬海盐。多情身受煎熬苦,思君不见我心酸!凉风

阵阵凉风吹枹叶,日暮河旁疑是秋。忽见洗沐小河侧,方悟夏日未全收。人世

可爱可恨俱有人,茫茫人世太纷纭。深感人间无意味,一片忧伤是此身。宫院

宫院荒凉景色凄,皇居檐上草离离。触景伤情怀往昔,难忘当年盛世时。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对点精练一 鉴赏诗歌的形象课时作业含答案

古诗鉴赏 对点精练一鉴赏诗歌的形象 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晚秋夜 白居易 碧空溶溶月华静,月里愁人吊孤影。 花开残菊傍疏篱,叶下衰桐落寒井。 塞鸿飞急觉秋尽,邻鸡鸣迟知夜永。 凝情不语空所思,风吹白露衣裳冷。 (1)首联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首联描绘了一幅明月高悬、碧空如洗、宁静安谧的环境中,月下人形单影只、愁思萦怀的画面。 (2)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意象:溶溶的月光、凋残的菊花、疏篱、飘零的桐叶、寒井、急飞的塞鸿、迟鸣的鸡。(写出四个即可) 营造了一种清冷、寂寥的意境。 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清明 孙昌胤 清明暮春里,怅望北山陲①。 燧火开新焰,桐花发故枝。 沈冥②惭岁物,欢宴阻朋知。 不及林间鸟,迁乔并羽仪。 注①陲:边陲,国境,靠边界的地方。②沈冥:隐居的人。 诗中借用“林间鸟”这一意象,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本诗借用“林间鸟”这一意象,感叹自己还不如林间的飞鸟快乐,写出了“林间鸟”自由地飞翔,还时不时梳理自己的羽毛的情景,表现了作者为世俗所累,顾及太多而无法达

古诗望月怀远翻译赏析

古诗望月怀远翻译赏析 《望月怀远》出自唐诗三百首全集,其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张九龄。其古诗全文如下: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前言】 《望月怀远》是唐代诗人张九龄的作品。此诗是望月怀思的名篇。开头紧扣题目,首句写“望月”,次句写“怀远”;接着直抒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五、六句承接三、四句,具体描绘了彻夜难眠的情境;结尾两句进一步抒写了对远方亲人的一片深情。全诗语言自然浑成而不露痕迹,情意缠绵而不见感伤,意境幽静秀丽,构思巧妙,情景交融,细腻入微,感人至深。 【注释】 ⑴怀远:怀念远方的亲人。 ⑵首二句:辽阔无边的大海上升起一轮明月,使人想起了远在天涯海角的亲友,此时此刻也该是望着同一轮明月。谢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 ⑶情人:多情的人,指作者自己;一说指亲人。遥夜:长夜。怨遥夜:因离别而幽怨失眠,以至抱怨夜长。竟夕:终宵,即一整夜。

⑷怜:爱。滋:湿润。怜光满:爱惜满屋的月光。这里的灭烛怜光满,根据上下文,是个月明的时候,应该在农历十五左右。当一个人静静的在屋子里面享受月光,就有种“怜”的感觉,这只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感受而已,读诗读人,应该理解当时诗人的心理才能读懂诗词。光满自然就是月光照射充盈的样子,“满”描写了一个状态,应该是月光直射到屋内。 ⑸末两句:月华虽好但是不能相赠,不如回入梦乡觅取佳期。陆机《拟明月何皎皎》:“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盈手:双手捧满之意。盈:满(指那种满荡荡的充盈的状态)。 【翻译】 茫茫的海上升起一轮明月,此时你我都在天涯共相望。有情之人都怨恨月夜漫长,整夜里不眠而把亲人怀想。熄灭蜡烛怜爱这满屋月光,我披衣徘徊深感夜露寒凉。不能把美好的月色捧给你,只望能够与你相见在梦乡。 【赏析】 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张九龄在朝中任宰相。遭奸相李林甫诽谤排挤后,于开元二十四年(736)罢相。《望月怀远》这首诗应写于开元二十四年张九龄遭贬荆州长史以后,同《感遇十二首》应该属于同一时期的作品。 《望月怀远》是一首月夜怀念远人的诗,是作者在离乡时,望月而思念远方亲人而写的。起句“海上生明月”意境雄浑阔大,是千古佳句。它和谢灵运的“池塘生春草”、“明月照积雪”,谢朓的“大江

《感遇十二首·其四》原文及翻译

《感遇十二首·其四》原文及翻译 导读:一、《感遇十二首·其四》原文 孤鸿海上来,池潢不敢顾。侧见双翠鸟,巢在三珠树。矫矫珍木巅,得无金丸惧?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恶。今我游冥冥,弋者何所慕! 二、《感遇十二首·其四》原文翻译 孤傲的鸿雁自海上而来,池塘河潢不敢眷顾。侧目见到了两只华丽的翠鸟,在华美的三珠树上栖息。珍贵之木的高处啊,难道不怕猎人的金弹丸?修美的品德将担心他人的嫉妒与打压,高明之位会让神鬼都深感厌恶。今日的我在冥冥之中遨游,那也独自游弋的人们将何处追求呢? 三、《感遇十二首·其四》作者介绍 张九龄(678年—740年)字子寿,一名博物,谥文献。汉族,唐朝韶州曲江(今广东省韶关市)人,世称“张曲江”或“文献公”。唐朝开元年间名相,诗人。西汉留侯张良之后,西晋壮武郡公张华十四世孙。七岁知属文,唐中宗景龙初年进士,始调校书郎。玄宗即位,迁右补阙。唐玄宗开元时历官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中书令。母丧夺哀,拜同平章事。是唐代有名的贤相;举止优雅,风度不凡。自张九龄去世后,唐玄宗对宰相推荐之士,总要问“风度得如九龄否?”因此,张九龄一直为后世人所崇敬、仰慕。 张九龄是一位有胆识、有远见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名相。他忠耿尽职,秉公守则,直言敢谏,选贤任能,不徇私枉法,不

趋炎附势,敢与恶势力作斗争,为“开元之治”作出了积极贡献。他的五言古诗,诗风清淡,以素练质朴的语言,寄托深远的人生慨望,对扫除唐初所沿习的六朝绮靡诗风,贡献尤大。有《曲江集》。誉为“岭南第一人”。 张九龄为张说所奖掖和拔擢,张说去世后,他又于开元二十一年辅佐玄宗为宰相。作为开元盛世的最后一个名相,他深为时人所敬仰,王维、杜甫都作有颂美他的诗篇。他曾辟孟浩然为荆州府幕僚,提拔王维为右拾遗;杜甫早年也曾想把作品呈献给他,未能如愿,晚年追忆,犹觉得可惜(见《八哀诗》)。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张九龄的感遇

张九龄的感遇 岂伊地气暖。 所怀诚已矣,畴昔乃芳蕤。 感遇十二首(其七)江南有丹橘。 胡越方杳杳,宛在云溶溶。 可以荐嘉客。 今我游冥冥。 感遇凤凰一朝来,竹花斯可食。 运命唯所遇。 归来扣寂寞。 浩思极中夜。 日夕怀空意,哀音非所求。 谁知林栖者。 美人适异方,闻风坐相悦,日暮蝉独悲。 矫矫珍木巅,使我心悠悠。 朝阳凤安在。 啸叹此寒木,得无金丸惧,感叹情何极。 青鸟跂不至。 美服患人指。 感遇但欲附高鸟!运命惟所遇,孤客空悠悠,梦寐今夕见?感遇十二首(其五)吴越数千里,檐楹呼匹俦。

徒言树桃李。 感遇十二首(其九)抱影吟中夜,自有岁寒心,凭林结所思,人谁感至精,谁闻此叹息。 感遇十二首(其十二)闭门迹群化,川鱼安可羡,归期觉神变?飞沈理自隔,人愿天岂从。 可以荐嘉客。 天壤一何异。 侧见双翠鸟,滞虑洗孤清。 鸿鹄虽自远,时逝曷淹留,求思安可得,池潢不敢顾。 至精无感遇。 贵人弃疵贱,安敢攀飞龙,弋者何所慕,何所慰吾诚,要之心所钟。 紫兰秀空蹊。 感遇十二首(其十)汉上有游女。 感叹长如此。 馨香岁欲晚。 鼎食非吾事,巢在三珠树。 海上有仙山,桂华秋皎洁。 感遇十二首(其十一)我有异乡忆。 凭此目不觏。 形骸非我亲。

白云在南山,车马何迟迟,耿耿徒缄忆。 徒言树桃李,自尔为佳节。 岂伊地气暖,临风怀蹇修。 冥冥愁不见,自有岁寒心,欲寄双飞翼,奈何阻重深。 夜分起踯躅,北风乘夕流,经冬犹绿林。 感遇十二首(其二)兰叶春葳蕤。 袖中一札书。 化蝶犹不识,沧海飞无翼。 白云愁不见,衾枕即乡县,奈何阻重深,云仙尝我期,悲惋填心胸。 美人何处所。 感遇十二首(其八)永日徒离忧,恕己忘内修,既往不可追,何求美人折,高明逼神恶,循环不可寻。 众情累外物,循环不可寻。 欣欣此生意,下士尝殷忧。 燕雀感昏旦,皓露夺幽色,深嗟欲待谁,经冬犹绿林。 持此谢高鸟?感遇十二首(其四)江南有丹橘,因之传远情,日暮长太息。 草木有本心,此木岂无阴,幽嘿卧帘帷,朱鳖谁云浮。 感遇十二首(其六)西日下山隐感遇十二首(其一)孤鸿海上来,庭树含幽色?感遇十二首(其三)幽人归独卧,此木岂无阴

古诗感遇十二首其七翻译赏析

古诗感遇十二首其七翻译赏析 《感遇十二首其七》出自唐诗三百首全集,其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张九龄。其古诗全文如下: 江南有丹桔,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佳客,奈何阻重深。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 【前言】 《感遇十二首》为唐朝大臣张九龄遭谗贬谪后所作的组诗。这组诗托物寓意,抒发了作者的身世感慨,表现了作者的理想操守,是其五言古诗的代表作。 【注释】 ①伊:语助词。岁寒心:意即耐寒的特性。 ②荐:进奉意。 ③树:种植意。 【翻译】 江南丹桔叶茂枝繁,经冬不凋四季常青。岂止南国地气和暖,而是具有松柏品性。荐之嘉宾必受称赞,山重水阻如何进献?命运遭遇往往不一,因果循环奥秘难寻。只说桃李有果有林,难道丹桔就不成阴。

【鉴赏】 读着张九龄这首歌颂丹橘的诗,很容易想到屈原的《橘颂》。屈原生于南国,橘树也生于南国,他的那篇《橘颂》一开头就说:“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其托物喻志之意,灼然可见。张九龄也是南方人,而他的谪居地荆州的治所江陵(即楚国的郢都),本来是著名的产橘区。他的这首诗一开头就说:“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其托物喻志之意,尤其明显。屈原的名句告诉我们:“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可见即使在南国,一到深秋,一般树木也难免摇落,又哪能经得住严冬的摧残?而丹橘呢,却“经冬犹绿林”。一个“犹”字,充满了赞颂之意。 丹橘经冬犹绿,究竟是由于独得地利呢?还是出乎本性?如果是地利使然,也就不值得赞颂。所以诗人发问道:难道是由于“地气暖”的缘故吗?先以反诘语一“纵”,又以肯定语“自有岁寒心”一“收”,跌宕生姿,富有波澜。“岁寒心”,一般是讲松柏的。《论语。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刘桢《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张九龄特地要赞美丹橘和松柏一样具有耐寒的节操,是含有深意的。 汉代《古诗》有一篇《橘柚垂华实》,诗中说橘柚“委身玉盘中,历年冀见食”,表达了作者不为世用的愤懑。张九龄所说的“可以荐嘉客”,也就是“冀见食”的意思。“经冬犹绿林”,不以岁寒而变节,已值得赞颂;结出累累硕果,只求贡献于人,更显出品德的高尚。按说,这样的嘉树佳果是应该荐之于嘉宾的,然而却为重山深水所阻隔,

张九龄《感遇·其一》赏析

张九龄《感遇十二首·其一》赏析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张九龄的两句诗可谓是他性格高洁的真实写照,这首诗以兰、桂自况,借兰桂之芳香比喻自己的高志美德,使人感到贴切自然,蕴含深厚,耐人寻味。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感遇十二首·其一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翻译 春天里的幽兰翠叶纷披,秋天里的桂花皎洁清新。 世间的草木勃勃的生机,自然顺应了美好的季节。 谁想到山林隐逸的高人,闻到芬芳因而满怀喜悦。 草木散发香气源于天性,怎么会求观赏者攀折呢! 注释 ⑴兰:此指兰草。葳蕤:枝叶茂盛而纷披 ⑵桂华:桂花,“华”同“花”。 ⑶生意:生机勃勃 ⑷自尔:自然地。佳节:美好的季节 ⑸林栖者:山中隐士 简析 此诗系张九龄遭谗被贬为荆州长史时所作,开元末期,唐玄宗沉溺声色,怠慢政事,宠仁口蜜腹剑的.李林甫和专事逢迎的牛仙客。牛、李结党,把持朝政,排除异己,朝政更加腐败。张九龄对此十分不满,于是采用传统的比兴手法,托物寓意,作《感遇十二首》。诗人托物言志,以春兰和秋桂的芳洁品质,来比喻自己守正不阿的高尚节操;以春兰和秋桂不因无人采折而失去芬芳美质,来比喻自己的志洁行芳,不求人知的高雅情怀。

诗一开始用整齐的偶句,以春兰秋桂对举,点出无限生机和清雅高洁之特征。三、四句,写兰桂充满活力却荣而不媚,不求人知之品质。上半首写兰桂,不写人。五、六句以"谁知"急转引出与兰桂同调的山中隐者来。末两句点出无心与物相竞的情怀。 全诗一面表达了恬淡从容超脱的襟怀,另一面忧谗惧祸的心情也隐然可见。诗以草木照应,旨诣深刻,于咏物背后,寄寓着生活哲理。 【知识扩展】 感遇十二首(其七) 张九龄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 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读着张九龄这首歌颂丹橘的诗,很容易想到屈原的《橘颂》。屈原生于南国,橘树也生于南国,他的那篇《橘颂》一开头就说:“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其托物喻志之意,灼然可见。张九龄也是南方人,而他的谪居地荆州的治所江陵(即楚国的郢都),本来是著名的产橘区。他的这首诗一开头就说:“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其托物喻志之意,尤其明显。屈原的名句告诉我们:“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可见即使在南国,一到深秋,一般树木也难免摇落,又哪能经得住严冬的摧残?而丹橘呢,却“经冬犹绿林”。一个“犹”字,充满了赞颂之意。 丹橘经冬犹绿,究竟是由于独得地利呢?还是出乎本性?如果是地利使然,也就不值得赞颂。所以诗人发问道:难道是由于“地气暖”的缘故吗?先以反诘语一“纵”,又以肯定语“自有岁寒心”一“收”,跌宕生姿,富有波澜。“岁寒心”,一般是讲松柏的。《论语?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刘桢《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张九龄特地要赞美丹橘和松柏一样具有耐寒的节操,是含有深意的。

感遇十二首其一翻译、解析

感遇十二首其一 唐代:张九龄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译文 春天里的幽兰翠叶纷披,秋天里的桂花皎洁清新。 世间的草木勃勃的生机,自然顺应了美好的季节。 谁想到山林隐逸的高人,闻到芬芳因而满怀喜悦。 草木散发香气源于天性,怎么会求观赏者攀折呢! 注释 兰:此指兰草。葳蕤:枝叶茂盛而纷披 桂华:桂花,“华”同“花”。 生意:生机勃勃 自尔:自然地。佳节:美好的季节 林栖者:山中隐士 坐:因而 本心:天性 美人:指林栖者山林高士、隐士 闻风:闻到芳香。 坐:因为。 葳(wei)蕤(rui):枝叶茂盛而纷披。 葳蕤(wēi ruí):草木枝叶茂盛的样子。皎洁:这里是形容桂花蕊晶莹、明亮。 欣欣:草木繁茂而有生机的样子。生意:生气勃勃。自:各自。尔:如此。 林栖者:栖身于山林间的人,指隐士。闻风:指仰慕兰桂芳洁的风尚。坐:因而。 本心:草木的根与心(茎干),指天性。 鉴赏 开元(713-741)后期,唐玄宗沉溺声色,奸佞专权,朝政日趋黑暗。为了规劝玄宗励精图治,张九龄曾撰《千秋金镜录》一部,专门论述前代治乱兴亡的历史教训,并将它作为对皇帝生日的寿礼进献给玄宗。唐玄宗心中不悦,加李林甫的谗谤、排挤,张九龄终于被贬为荆州长史。遭贬后,他曾作《感遇十二首》,运用比兴手法,表现其坚贞清高的品德,抒发自己遭受排挤的忧思。此篇为其第一首。

诗一开始,用整齐的偶句,突出了两种高雅的植物——春兰与秋桂。屈原《九歌·礼魂》中,有“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句。张九龄是广东曲江人,其地多桂,即景生情,就地取材,把秋菊换成了秋桂,师古而不泥古。兰桂对举,兰举其叶,桂举其花,这是由于对偶句的关系,互文以见义,其实是各各兼包花叶,概指全株。兰用葳蕤来形容,具有茂盛而兼纷披的意思,“葳蕤”两字点出兰草迎春勃发,具有无限的生机。桂用皎洁来形容,桂叶深绿,桂花嫩黄,相映之下,自然有皎明洁净的感觉。“皎洁”两字,精炼简要地点出了秋桂清雅的特征。 诗的前四句说兰、桂这些“草木君子”只要逢时就会欣欣向荣,生机盎然。兰叶在春风吹拂下“葳蕤”繁茂,桂花在仲秋明月的辉映下更显“皎洁”秀丽。春兰秋桂生意勃发,也给季节带来了荣耀,春、秋因兰、桂而成为美好的季节。这里既包含了朴素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说明了时势造英雄,英雄壮时势的客观辩证法;也表达了真正的贤人志士只有在政治开明的时代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抱负的思想,流露了自己对重新“遇时”的渴望。 诗的后四句从春兰秋桂芳香袭人的社会效果来委婉地说明自己行芳志洁并非为了求人赏识,以博取高名;象春兰秋桂的香气一样,它博得山林隐士的喜爱,只是客观效果而已;实际上,兰、桂散发芳香并非有意希求人们来折取它,欣赏它,而是纯粹出于它们的本性。“谁知”两字对兰桂来说,大有出乎意料之外的感觉。美人由于闻到了兰桂的芬香,因而发生了爱慕之情。“坐”,犹深也,殊也。表示爱慕之深。诗从无人到有人,是一个突转,诗情也因之而起波澜。“闻风”二字本于《孟子·尽心篇》,其中说:“圣人百世之师也,伯夷柳下惠是也,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闻柳下惠之风者,薄夫敦,鄙夫宽。奋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闻者莫不兴起也。”张九龄就把这章中的“闻风”毫不费力地拉来用了,用得这样恰如其分,用得这样自然,用得这样使读者毫不觉得他在用典故,这也是值得一提的。“何求”二字用得斩截有力,它淋漓尽致地将诗人不肯廉价赢得美名的清高志趣给表现出来了。 这首诗以兰、桂自况,借兰桂之芳香比喻自己的高志美德,使人感到贴切自然,蕴含深厚,耐人寻味。 简析 此诗系张九龄遭谗被贬为荆州长史时所作,开元末期,唐玄宗沉溺声色,怠慢政事,宠仁口蜜腹剑的李林甫和专事逢迎的牛仙客。牛、李结党,把持朝政,排除异己,朝政更加腐败。张九龄对此十分不满,于是采用传统的比兴手法,托物寓意,作《感遇十二首》。诗人托物言志,以春兰和秋桂的芳洁品质,来比喻自己守正不阿的高尚节操;以春兰和秋桂不因无人采折而失去芬芳美质,来比喻自己的志洁行芳,不求人知的高雅情怀。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全诗翻译赏析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全诗翻译赏 析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这两句是说,栖息在山林间的人,爱慕兰桂的芳香,深感欢悦。两句诗暗用“闻风”的典故,以温厚的口气,对其政敌提出了诚恳的劝告:应该像古代的圣贤那样,慕他人之风操,步先贤之后尘,改恶从善,仍不失为君子之道。以古戒今,谆谆善意,诗意含蓄,耐人寻味。 出自张九龄·《感遇十二首》之一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注 ①林栖者:栖身于山林间的人,指隐士。 ②闻风:指爱慕兰桂的芳香。“闻风”二字本《孟子·尽心》:“圣人百世之师也,伯夷柳下惠是也。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闻柳下惠之风者,薄夫敦,鄙夫宽。奋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闻者莫不兴起也”。 ③坐:犹深也,殊也。表示爱慕之深。闻风:指仰慕兰桂芳洁的风尚。坐:因而。

译文: 春天里的幽兰春天里翠叶纷披,秋天里的桂花秋天里皎洁清新。 世间的草木展现出了勃勃生机,自然地顺应了美好的青春时节。 谁想到山林里那些隐逸的高人,闻到了草木芬芳因而满怀喜悦。 草木散发香气源于它们的天性,那里会希求观赏的人来攀折呢! 赏析 《感遇·其一》是唐代诗人张九龄所作的一首诗。此诗采用比兴的手法歌颂春兰、秋桂,从而抒发诗人的情怀。 此诗系张九龄遭谗被贬为荆州长史时所作,开元末期,唐玄宗沉溺声色,怠慢政事,宠仁口蜜腹剑的李林甫和专事逢迎的牛仙客。牛、李结党,把持朝政,排除异己,朝政更加腐败。张九龄对此十分不满,于是采用传统的比兴手法,托物寓意,作《感遇十二首》。诗人托物言志,以春兰和秋桂的芳洁品质,来比喻自己守正不阿的高尚节操;以春兰和秋桂不因无人采折而失去芬芳美质,来比喻自己的志洁行芳,不求人知的高雅情怀。 诗一开始用整齐的偶句,以春兰秋桂对举,点出无限生机和清雅高洁之特征。三、四句,写兰桂充满活力却荣而不媚,不求人知之品质。上半首写兰桂,不写人。五、六句以"谁知"急转引出与兰桂同调的山中隐者来。末两句点出无心与物相竞的情怀。 全诗一面表达了恬淡从容超脱的襟怀,另一面忧谗惧祸的心情也隐然可见。诗以草木照应,旨诣深刻,于咏物背后,寄寓着生活哲理。本诗通篇结构安排紧而有序,叙述风格和缓、平静,给人一种清心、

侧见双翠鸟,巢在三珠树《感遇十二首》意思-赏析

侧见双翠鸟,巢在三珠树《感遇十二首》 意思|赏析 ⑷池潢:积水池,护城河,代指朝廷。 ⑸双翠鸟:即翡翠鸟,雄为翡,雌为翠,毛色华丽多彩。 ⑹三珠树:神话传说中的宝树。本作三株树。见《山海经海外南经》:三株树在厌火国北,生赤水上,其为树如柏,叶皆为珠。 ⑺得无句:岂不惧怕有子弹打来?得无,表反问语气、岂不、能不。金丸,弹弓的子弹。 ⑻美服句:身着华美的服装应担心别人指责。 ⑼高明句:官位显要会遭到鬼神的厌恶。高明,指地位官职尊贵的人。西汉扬雄《解嘲》:高明之家,鬼瞰其室。 ⑽冥冥:高远的天空。 ⑾弋者句:弋者,猎鸟的人。慕,想猎取鸟的欲望。 ⑿伊:语助词。岁寒心:意即耐寒的特性。 ⒀荐:进奉意。 ⒁树:种植意。 ⒂汉上二句:用《诗经周南汉广》: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游女,在外游玩的姑娘。思:句尾助词,无实义。 ⒃欲寄句:是说想托飞鸟将信捎去。古人认为雁可传书。 ⒄冥冥二句:冥冥,天空。耿耿,不安。徒空。缄,默。这是

说仰望天空,不见飞鸟,只好不安地默忆那位游女而已。 ⒅紫兰四句:秀,开花。蹊,小路。空蹊:犹空谷。皓露,白露。幽色,指幽谷中兰花的颜色。何极,没有穷尽。这是说紫兰逢秋,芬芳将歇,使人感叹无穷。 ⒆白云句:白云,比喻小人。陆贾《新语慎微》: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南山,比喻君王。《汉书杨恽传》:田彼南山。张晏注:山高而在阳,人君之象也。 ⒇太息:叹气。 作者:佚名 公元737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张九龄由尚书丞相贬为荆州长史。晚年遭馋毁,忠而被贬,每读韩非《孤愤》,涕泣沾襟(徐浩《张公神道碑》),遂作《感遇十二首》。 【其一】 这首是诗人谪居荆州时所作,含蓄蕴藉,寄托遥深,对扭转六朝以来的浮艳诗风起过积极的作用。历来受到评论家的重视。高在《唐诗品汇》里指出:张曲江公《感遇》等作,雅正冲淡,体合《风》《骚》,骎骎乎盛唐矣。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二句,互文见意:兰在春天,桂在秋季,它们的叶子多么繁茂,它们的花儿多么皎洁。这种互文,实际上是各各兼包花叶,概括全株而言。春兰用葳蕤来形容,具有茂盛而兼纷披之意。而葳蕤二字又点出兰草迎春勃发,具有无限的生机与活力。桂用皎洁来形容,桂叶深绿,桂花嫩黄,相映之下,自觉有皎洁

古诗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翻译赏析

古诗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翻译赏析《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出自宋词三百首,其作者为宋朝文学家苏轼。其全文如下: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前言】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此词上片写鸿见人,下片写人见鸿,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词人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全词借物比兴,写景兴怀,托物咏人,物我交融,含蕴深广,风格清奇,为词中名篇。 【注释】 ⑴词题一本作“黄州定惠寺寓居作”。定慧院:一作定惠院,在今湖北省黄岗县东南。苏轼初贬黄州,寓居于此。 ⑵漏:指更漏而言,古人计时用的漏壶。这里“漏断”即指深夜。 ⑶“时”有版本用“谁”;幽人:幽居的人,形容孤雁。幽:《易·履卦》:“幽人贞吉”,其义为幽囚。引申为幽静、优雅。 ⑷缥缈:隐隐约约,若有若无。孤鸿:张九龄《感遇十二首》之四:“孤鸿海上来。”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三十九:“此词本咏夜景,至换头但只说鸿,正如《贺新郎》词‘乳燕飞华屋’,至换头但只说榴花。“按两词均系泛咏,本未尝有”夜景“等题,多说鸿,多说石榴,既无所妨,亦未必因之而奇妙。胡评似未谛。

⑸省:理解,明白。“无人省“,犹言”无人识“。 ⑹或以为“拣尽寒枝“有语病。稗海本《野客丛书》:”观隋李元操《鸿雁行》曰:‘夕宿寒枝上,朝飞空井旁。’坡语岂无自邪?“此言固是。寒枝意广泛,又说”不肯栖“,本属无碍。此句亦有良禽择木而栖的意思。《左传·哀公十一年》:”鸟则择木,木岂能择鸟。“杜甫《遣愁》:”择木知幽鸟。“ ⑺沙洲:江河中由泥沙淤积而成的陆地。末句一本作“枫落吴江冷“,全用唐人崔信明断句,且上下不接,恐非。 【翻译】 弯弯月亮挂在梧桐树梢,漏尽夜深人声已静。有时见到幽居人独自往来,仿佛那缥缈的孤雁身影。突然惊起又回过头来,心有怨恨却无人知情。挑遍了寒枝也不肯栖息,甘愿在沙洲忍受寂寞凄冷。 【鉴赏】 苏轼被贬黄州后,虽然自己的生活都有问题,但他是乐观旷达的,能率领全家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渡过生活难关。但内心深处的幽独与寂寞是他人Org无法理解的。在这首词中,作者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 上阕写的正是深夜院中所见的景色。“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营造了一个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铺垫。“漏”指古人计时用的漏壶:“漏断”即指深夜。在漏壶水尽,更深人静的时候,苏轼步出庭院,抬头望月,这是一个非常孤寂的夜晚。月儿似乎也知趣,从稀疏的桐树间透出清晖,像是挂在

《感遇十二首·其一》原文及翻译

《感遇十二首·其一》原文及翻译 本文是关于《感遇十二首·其一》原文及翻译,感谢您的阅读! 一、《感遇十二首·其一》原文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二、《感遇十二首·其一》原文翻译 春天里的幽兰翠叶纷披,秋天里的桂花皎洁清新。世间的草木勃勃的生机,自然顺应了美好的季节。谁想到山林隐逸的高人,闻到芬芳因而满怀喜悦。草木散发香气源于天性,怎么会求观赏者攀折呢! 三、《感遇十二首·其一》作者介绍 张九龄(678年—740年)字子寿,一名博物,谥文献。汉族,唐朝韶州曲江(今广东省韶关市)人,世称“张曲江”或“文献公”。唐朝开元年间名相,诗人。西汉留侯张良之后,西晋壮武郡公张华十四世孙。七岁知属文,唐中宗景龙初年进士,始调校书郎。玄宗即位,迁右补阙。唐玄宗开元时历官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中书令。母丧夺哀,拜同平章事。是唐代有名的贤相;举止优雅,风度不凡。自张九龄去世后,唐玄宗对宰相推荐之士,总要问“风度得如九龄否?”因此,张九龄一直为后世人所崇敬、仰慕。 张九龄是一位有胆识、有远见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名相。他忠耿尽职,秉公守则,直言敢谏,选贤任能,不徇私枉法,不趋炎附势,敢与恶势力作斗争,为“开元之治”作出了积极贡献。他的五言古诗,诗风清淡,以素练质朴的语言,寄托深远的人生慨望,

对扫除唐初所沿习的六朝绮靡诗风,贡献尤大。有《曲江集》。誉为“岭南第一人”。 张九龄为张说所奖掖和拔擢,张说去世后,他又于开元二十一年辅佐玄宗为宰相。作为开元盛世的最后一个名相,他深为时人所敬仰,王维、杜甫都作有颂美他的诗篇。他曾辟孟浩然为荆州府幕僚,提拔王维为右拾遗;杜甫早年也曾想把作品呈献给他,未能如愿,晚年追忆,犹觉得可惜(见《八哀诗》)。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古诗橘柚垂华实翻译赏析

古诗橘柚垂华实翻译赏析 《橘柚垂华实》作者为汉朝诗人汉乐府。其古诗全文如下:橘柚垂华实,乃在深山侧。闻君好我甘,窃独自雕饰。委身玉盘中,历年冀见食。芳菲不相投,青黄忽改色。人倘欲我知,因君为羽翼。【前言】《橘柚垂华实》这首诗的作者借橘柚为比,表示自己怀抱高才被闲置不用希望得到有力者的荐引。东汉的统治者尊重处士只是表面,实际上并不能让有才能的人真正得到施展的机会。本篇似反映这种情况。【注释】柚:或作“櫾”,果名,橙类。首二句比喻自己本是怀才而隐居的人。委身:托身。“委身玉盘”,比喻投入仕途。芳菲:香气。不相投:言不合意。以上二句是说橘柚具芳香而不能中人之意,比喻自己虽怀才而不见用,年华空掷。欲我知:就是欲知我。末二句是说如有人注意到我,还借你的力量达到高飞的愿望。这是希望在位者推荐的意思。【鉴赏】开头它就写道:“橘柚垂华实,乃在深山侧。”橘柚挂满了美好的果实,但却生长在深山旁.前着一“垂”字,见出佳果累累,后以一“乃”字转折,见出所生非地、难为人知的遗憾。看来此橘并不“壹志”于“不迁”,而是觉得自己具备这样的美质,就要见食、见用。“闻君好我甘,窃独自雕饰。”这里用第一人称了:听说您喜好我的甘美,我就暗暗自个修饰起来。“君”,指某位享用者。这表现了橘为人知时的欣喜、投其所好的心计。一旦听说就如此这般,也见出它的急不可待。由不为人知到为人知,这是橘的命运的一大转折。

“委身玉盘中,历年冀见食。”果然得以进献于某公了,托身于珍美光洁的玉盘中,更觉得殊荣莫比,这句顺承前句,有一种如愿以偿的快意。下句略作顿挫,说经历年月期待主人品尝,这既见它心情的迫切、专注,又微露主人的倦怠、冷淡,似有不祥的预兆。“芳菲不相投,青黄忽改色。”到底愿望还是落空了,主人不赏识它的美质。“芳菲”,是香气,“青黄”,是美色,也就是《橘颂》所云“纷媪宜修”、“青黄杂糅”。一个“忽”字见出打击的沉重。似为人知、终究还不见用,这又是一大转折,也是它命运挣扎中的失败。“人倘欲我知,因君为羽翼。”这两句说,人们倘若要了解我,还得凭借您作介绍啊。这是在“青黄忽改色”时还希望主人见食,主人见食它才能广为人知,若否,那就没有指望了.这是它忍着满腔的痛愤向主人恳求,见出心中的委屈、痛苦。此时它还没有完全绝望,用语也显得较委婉,可谓哀切。通篇将橘人格化,除头两句外,都用第一人称,让橘自我表白,它的希冀,它的用心,它的颀喜,它的怨望,表现得很是真切。《橘颂》的橘还是居于客体位置,此处已为主体,就便于曲曲传出它的内心了。此诗仅十句,组织得法,两个波折,显示了命运的挣扎情状,也易动人观感。这诗当是出身寒微的士人所作:他好不容易结识了一位显贵,委身于这位显贵的门下,期待引荐,但久不见动静,因而不免焦灼、怨望,作此诗投献,以期动其恻隐之心,这种志趣与屈原相较,自有高尚鄙俗之分,却也是那个时代士人的常情常态。吏治的腐败,察举的荒谬,士人为求进身,只得投靠当权者。攀附请托,因人成事,是汉末吏治一大特征,所以有这种诗的出现,有“何不策

张九龄感遇

张九龄感遇三首 九龄的诗早年词采清丽,情致深婉,为诗坛前辈张说所激赏。被贬后风格转趋朴素遒劲,写出了不少留存后世的名诗,并对岭南诗派的开创起了启迪作用。 感遇十二首(其四) 张九龄 孤鸿海上来,池潢不敢顾。 侧见双翠鸟,巢在三珠树。 矫矫珍木巅,得无金丸惧? 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恶。 今我游冥冥,弋者何所慕! 这是一首诗,大约是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李林甫、牛仙客执政后,诗人被贬为荆州刺史时所写。诗中以孤鸿自喻,以双翠鸟喻其政敌李林甫、牛仙客,说明一种哲理,同时也隐寓自己的身世之感。二年后诗人就去世了,这首诗该是他晚年心境的吐露。 诗一开始就将孤鸿与大海对比。沧海是这样的大,鸿雁是这样的小,这已经衬托出人在宇宙之间是何等的渺小了。何况这是一只离群索处的孤雁,海愈见其大,雁愈见其小,相形之下,更突出了它的孤单寥落。可见“孤鸿海上来”这五个字,并非平淡写来,其中渗透了诗人的情感。第二句“池潢不敢顾”,突然一折,为下文开出局面。这只孤鸿经历过大海的惊涛骇浪,何至见到区区城墙外的护城河水,也不敢回顾一下呢?这里是象征诗人在人海中由于经历风浪太多,而格外有所警惕,同时也反衬出下文的双翠鸟,恍如燕巢幕上自以为安乐,而不知烈火就将焚烧到它们。 感遇十二首(其七) 张九龄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 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读着张九龄这首歌颂丹橘的诗,很容易想到屈原的《橘颂》。屈原生于南国,橘树也生于南国,他的那篇《橘颂》一开头就说:“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其托物喻志之意,灼然可见。张九龄也是南方人,而他的谪居地荆州的治所江陵(即楚国的郢都),本来是著名的产橘区。他的这首诗一开头就说:“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其托物喻志之意,尤其明显。屈原的名句告诉我们:“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可见即使在南国,一到深秋,一般树木也难免摇落,又哪能经得住严冬的摧残?而丹橘呢,却“经冬犹绿林”。一个“犹”字,充满了赞颂之意。 丹橘经冬犹绿,究竟是由于独得地利呢?还是出乎本性?如果是地利使然,也就不值得赞颂。所以诗人发问道:难道是由于“地气暖”的缘故吗?先以反诘语一“纵”,又以肯定语“自有岁寒心”一“收”,跌宕生姿,富有波澜。“岁寒心”,一般是讲松柏的。《论语?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刘桢《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张九龄特地要赞美丹橘和松柏一样具有耐寒的节操,是含有深意的`。 感遇 幽人归独卧,滞虑洗孤清. 持此谢高鸟,因之传远情. 日夕怀空意,人谁感至精. 飞沉理自隔,何所慰吾诚. 这是一种修行境界在打坐中感受到(幽人归独卧,滞虑洗孤清.) 淡泊明智(持此谢高鸟,因之传远情。)宁静致远 (日夕怀空意,人谁感至精?)这种心如虚空唯一至精的感受谁能知道呢 (飞沈理自隔,何所慰吾诚?)对自己还没有达道的功夫的谦虚还是经常有一点心乱 (飞沈理自隔) 想更上一个境界一念不生是谓诚(何所慰吾诚?) 这是一首寓言诗,大约是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李林甫、牛仙客执政后,诗人被贬为荆州刺史时所写。诗中以孤鸿自喻,以双翠鸟喻其政敌李林甫、牛仙客,说明一种哲理,同时也隐寓自己的身世之感。二年后诗人就去世了,这首诗该是他晚年心境的吐露。 诗一开始就将孤鸿与大海对比。沧海是这样的大,鸿雁是这样的小,这已经衬托出人在宇宙之间是何等的渺小了。何况这是一只离群索处的孤雁,海愈见其大,雁愈见其小,相形之下,更突出了它的孤单寥落。可见“孤鸿海上来”这五个字,并非平淡写来,其中渗透了诗人的情感。第二句“池潢不敢顾”,突然一折,为下文开出局面。这只孤鸿经历过大海的惊涛骇浪,何至见到区区城墙外的护城河水,也不敢回顾一下呢?这里是象征诗人在人海中由于经

(诗词阅读题)张九龄《感遇(其七)》阅读答案附赏析-诗词阅读

张九龄《感遇(其七)》阅读答案附赏 析-诗词阅读 诗词阅读题 感遇(其七) 【唐】张九龄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 运命惟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注】诗人写这首诗的时候正值李林甫得势,正直之臣备受排挤。 (1)简析本诗中最主要的表现情感思想的手法。 (2)简要分析诗中桃李这一意象。 答案: (1)诗人有感于朝政的紊乱和个人身世的遭遇,在诗中以橘自比,托物言志。 (2)诗中的桃李作为丹橘的对立面出现,影射当时当权得势的小人。

阅读练习二: (1)在作者笔下,丹橘有何品质? (2)请你简单谈谈你对自有岁寒心一句的理解。 (3)全诗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参考答案: (1)耐寒、甘于奉献。(答对一点得/ 分、答对# 点得分) (2)丹橘经冬犹绿林,是因为自有岁寒心。岁寒心,一般是指松柏的。作者在这里特地要赞美丹橘和松柏一样具有耐寒的节操,是含有深意的,让我们联想到作者坎坷的经历和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 (3)托物言志。不为世所用的愤慨。(答对一点得1分、答对2点得3 分) 阅读练习三: [思考与练习] ⑴诗开头二句,托物喻志。一个字,充满了赞颂之意。 ⑵自有岁寒心一句引用了孔子的语。后人常以孔子的这句话作为砥砺节操的比喻。 ⑶作者叹惜丹橘的命运和遭遇,并且为桃李之被宠誉,丹橘之被遇打抱不平的诗句是,。 参考答案:

(1)犹(2)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3)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赏析】 本诗托物言志,诗人借赞颂丹橘,经冬犹绿,是因为有耐寒的本性来比喻自己坚贞不屈的情操。而丹橘由于路途阻隔无法介绍给嘉宾的命运,也映衬了诗人遭排挤的境遇。无可奈何的,诗人只得把这一切归结于命运,以反诘句收束全诗,指责人们只顾种桃李,而不重视丹橘的行为,进一步抒发了诗人的愤怨。 《感遇十二首》中的第二首也依然是托物言志诗,借歌颂丹橘表达诗人遭受排挤的愤懑心情和坚贞不屈的节操。看到本诗,人们很容易想起屈原的《橘颂》。本诗开篇便说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其托物言志之意非常明显。在南国,深秋时多数树木的叶片都会枯黄凋零,更别说能经受寒冬的摧残。可是,丹橘却能经冬犹绿林。句中一个犹字,饱含着诗人的赞美之情。那么,丹橘经冬犹绿,到底是因为独特的地理优势,还是本性使然呢?若是地理优势造成,也就不值得赞叹了。因此诗人先用反问句岂伊地气暖一纵,又用肯定句自有岁寒心一收,令诗情跌宕起伏,独具韵味。在古代诗文中,岁寒心多指松柏。诗人在此赞颂丹橘与松柏一样具有忍受严寒的节操,是别有一番深意的。

《感遇十二首·其四》原文及翻译

《感遇十二首·其四》原文及翻译 本文是关于《感遇十二首·其四》原文及翻译,感谢您的阅读! 一、《感遇十二首·其四》原文 孤鸿海上来,池潢不敢顾。侧见双翠鸟,巢在三珠树。矫矫珍木巅,得无金丸惧?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恶。今我游冥冥,弋者何所慕! 二、《感遇十二首·其四》原文翻译 孤傲的鸿雁自海上而来,池塘河潢不敢眷顾。侧目见到了两只华丽的翠鸟,在华美的三珠树上栖息。珍贵之木的高处啊,难道不怕猎人的金弹丸?修美的品德将担心他人的嫉妒与打压,高明之位会让神鬼都深感厌恶。今日的我在冥冥之中遨游,那也独自游弋的人们将何处追求呢? 三、《感遇十二首·其四》作者介绍 张九龄(678年—740年)字子寿,一名博物,谥文献。汉族,唐朝韶州曲江(今广东省韶关市)人,世称“张曲江”或“文献公”。唐朝开元年间名相,诗人。西汉留侯张良之后,西晋壮武郡公张华十四世孙。七岁知属文,唐中宗景龙初年进士,始调校书郎。玄宗即位,迁右补阙。唐玄宗开元时历官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中书令。母丧夺哀,拜同平章事。是唐代有名的贤相;举止优雅,风度不凡。自张九龄去世后,唐玄宗对宰相推荐之士,总要问“风度得如九龄否?”因此,张九龄一直为后世人所崇敬、仰慕。 张九龄是一位有胆识、有远见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名

相。他忠耿尽职,秉公守则,直言敢谏,选贤任能,不徇私枉法,不趋炎附势,敢与恶势力作斗争,为“开元之治”作出了积极贡献。他的五言古诗,诗风清淡,以素练质朴的语言,寄托深远的人生慨望,对扫除唐初所沿习的六朝绮靡诗风,贡献尤大。有《曲江集》。誉为“岭南第一人”。 张九龄为张说所奖掖和拔擢,张说去世后,他又于开元二十一年辅佐玄宗为宰相。作为开元盛世的最后一个名相,他深为时人所敬仰,王维、杜甫都作有颂美他的诗篇。他曾辟孟浩然为荆州府幕僚,提拔王维为右拾遗;杜甫早年也曾想把作品呈献给他,未能如愿,晚年追忆,犹觉得可惜(见《八哀诗》)。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感遇十二首其四翻译、解析

感遇十二首其四 唐代:张九龄 孤鸿海上来,池潢不敢顾。 侧见双翠鸟,巢在三珠树。 矫矫珍木巅,得无金丸惧? 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恶。 今我游冥冥,弋者何所慕! 译文 孤傲的鸿雁自海上而来,池塘河潢不敢眷顾。 侧目见到了两只华丽的翠鸟,在华美的三珠树上栖息。 珍贵之木的高处啊,难道不怕猎人的金弹丸? 修美的品德将担心他人的嫉妒与打压,高明之位会让神鬼都深感厌恶。 今日的我在冥冥之中遨游,那也独自游弋的人们将何处追求呢? 注释 感遇:古诗题,用于写心有所感,借物寓意之诗。诗人在贬官荆州期间作《感遇》诗12首,此处所选分别为第四、第一、第二和第七首。 鸿:雁类的泛称。池潢(huang):池塘,积水池,护城河,代指朝廷。 双翠鸟:即翡翠鸟,雄为翡,雌为翠,毛色华丽多彩。 三珠树:神话传说中的宝树。本作三株树。见《山海经:海外南经》:“三株树在厌火国北,生赤水上,其为树如柏,叶皆为珠。” 矫矫:超然出众的样子。“得无”句:岂不惧怕有子弹打来?得无,表反问语气、岂不、能不。金丸,弹弓的子弹。 “美服”句:身着华美的服装应担心别人指责。患:怕,忧虑。 “高明”句:官位显要会遭到鬼神的厌恶。高明,指地位官职尊贵的人。恶:忌妒,厌恶。西汉扬雄《解嘲》:“高明之家,鬼瞰其室。” 冥冥:高远的天空。⑨“弋者”句:弋者,猎鸟的人。慕,想猎取鸟的欲望。

赏析 显然,诗中暗寓的是作者自己的遭际与感受。孤鸿是自喻,而双翠鸟则指在朝中窃据高位的李林甫、牛仙客之流。全诗以孤鸿的口气,写出了诗人的政治生活中所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和高逸的情怀。 全诗共十句,可分为两层。前四句为第一层,借孤鸿所见,描写双翠鸟盛气凌人、得意忘形的神态;前两句很耐人寻味,经历过大海上的惊涛骇浪的孤鸿,对对一条小小的护城河却不敢顾,说明人世(特别是朝廷)的险恶远远超过了自然界的险恶。而在这孤鸿“不敢顾”的地方有一双小小的翡翠鸟却竟在珍贵的三珠树上营巢,高高在上,气势熏天。“侧见”有两重意义,一是说明翡翠鸟盛气凌人,不可一世,令人侧目而视;二是说纵然翡翠鸟悲气焰嚣张,但孤鸿对之却不屑正视,由此,也就引发出第二层,即第五句以下的六句。前两句从翡翠鸟骄横情态,想到它们会招致的后果提出问题,这是一个反问。翡翠鸟站立在珍木之颠,窃据高位,飞扬跋扈,难道就不怕别人难以容忍吗?不怕从背后打来的致命的金弹吗?接着平静地指出了一条耐人寻味的生活哲理:“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恶。”物极必反,地位与权势在官场中愈显赫,也就愈易成为别人猎取的目标,覆灭的日子也就愈近。正因如此,诗中这只孤独的鸿雁,并不艳慕翠鸟一时的荣耀,也不怨恨自己的一时失意,这就引发了最后两句,孤鸿自己决心高举苍冥,翱翔云中,让那些“弋者”的欲望无法得逞。这里所暗寓的是诗人不羡慕荣贵,澹泊名利和决意隐退的情怀,同时也进一步衬托出了翠鸟多代表的小人们狭隘、浅薄的品行。第二层写出了孤鸿的感受。 在描写中,作者始终注意从对比的角度去表现孤鸿与翠鸟的境况。孤雁之于翠鸟,一独一双,一大一小,一质朴一华艳,一方来自浩瀚大海,一方守者小小池潢。然而,小巧的翠鸟却是高高在上,统领要地。“三珠树”,是神仙世界的珍木,它们“巢居”于上,可谓显贵之至。与此相反,硕大的鸿雁对双翠鸟只能“侧见”,甚至“不敢顾”那暗指朝廷的“池潢”,可知其处境的低微与险恶,更反衬出了翠鸟们不可一世的气焰。真可谓黄钟毁弃,瓦釜雷鸣。 此诗本是借自然界的禽鸟寄寓作者的境遇与感慨,但由于作品巧妙地选用了鸿雁与翠鸟的形象、成功地写出了它们的特点,使得作品的意义远远超出了寓意本身,反映了一种普遍性的社会现象和生活哲理。 鉴赏 诗一开始就以孤鸿与大海对比。沧海浩大,鸿雁孤小,足已衬托出人在宇宙之间的渺小,何况这是一只离群索居的孤雁,海愈见其大,雁愈见其小,相形之下,更突出了它的孤单寥落。可见“孤鸿海上来”这五个字,并非平淡写来,其中渗透了诗人孤寂不遇的情感。第二句“池潢不敢顾”,笔势陡转,为下文开出局面。这只孤鸿经历过大海的惊涛骇浪,为什么见到

《感遇十二首·其一》原文及翻译

《感遇十二首·其一》原文及翻译 导读:一、《感遇十二首·其一》原文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二、《感遇十二首·其一》原文翻译 春天里的幽兰翠叶纷披,秋天里的桂花皎洁清新。世间的草木勃勃的生机,自然顺应了美好的季节。谁想到山林隐逸的高人,闻到芬芳因而满怀喜悦。草木散发香气源于天性,怎么会求观赏者攀折呢! 三、《感遇十二首·其一》作者介绍 张九龄(678年—740年)字子寿,一名博物,谥文献。汉族,唐朝韶州曲江(今广东省韶关市)人,世称“张曲江”或“文献公”。唐朝开元年间名相,诗人。西汉留侯张良之后,西晋壮武郡公张华十四世孙。七岁知属文,唐中宗景龙初年进士,始调校书郎。玄宗即位,迁右补阙。唐玄宗开元时历官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中书令。母丧夺哀,拜同平章事。是唐代有名的贤相;举止优雅,风度不凡。自张九龄去世后,唐玄宗对宰相推荐之士,总要问“风度得如九龄否?”因此,张九龄一直为后世人所崇敬、仰慕。 张九龄是一位有胆识、有远见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名相。他忠耿尽职,秉公守则,直言敢谏,选贤任能,不徇私枉法,不趋炎附势,敢与恶势力作斗争,为“开元之治”作出了积极贡献。他的五言古诗,诗风清淡,以素练质朴的语言,寄托深远的人生慨望,对扫除唐初所沿习的六朝绮靡诗风,贡献尤大。有《曲江集》。誉为

“岭南第一人”。 张九龄为张说所奖掖和拔擢,张说去世后,他又于开元二十一年辅佐玄宗为宰相。作为开元盛世的最后一个名相,他深为时人所敬仰,王维、杜甫都作有颂美他的诗篇。他曾辟孟浩然为荆州府幕僚,提拔王维为右拾遗;杜甫早年也曾想把作品呈献给他,未能如愿,晚年追忆,犹觉得可惜(见《八哀诗》)。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