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企业创新

企业创新

 

我国正面临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挑战,加上经济结构的不合理、粗放的增长方式和资源环境瓶颈的制约等问题日益突出。为了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必须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走科技创新特别是自主创新之路,把“生产大国”变成“制造大国”,使我国成为创新型国家。因为经过总结二十多年改革开放的经验教训,我们深刻认识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要在实践中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创新之路。
企业是科技创新基础和主体。但是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严重不足。由于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我国许多行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存在产业技术空心化的危险。我国虽然是DVD机生产大国,占全球市场总量的50%,但核心技术归6C,每出口一台价格40美元的DVD机,就要向外国公司交纳专利使用费20美元。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彩电生产大国,年生产能力达7000多万台,但是中国极少拥有彩电核心技术。我国已成为PC机的生产大国和消费大国,但CPU芯片和操作系统这两大核心技术却由Intel和微软公司掌握。在医药生物技术领域,几乎所有药物的专利均为发达国家拥有,他们赚取了高额利润,而中国的生产厂商利润极低。这些严峻的事实都显示了我国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极其薄弱,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
颈,经济技术出现安全隐患。

一、当前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的主要原因

(一)企业研发经费投入严重不足
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与其销售收入的比例,多年来一直在0.7%以下徘徊,2002年为0.83%,而主要发达国家已达2.5%~4%。根据有关部门的调查,国家的科研经费偏重于支持高校和科研院所。2001年我国财政科技拨款为574.2亿元,其中企业仅占7.2%。同时,由于我国科技基础薄弱、许多企业急功近利的观念、发达国家牢牢控制有关产业核心技术的惯例和我国企业重引进,轻消化吸收的做法,导致企业研发经费更加缺乏。据有关研究表明,引进同等的技术设备,我国用于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费用只及日韩的0.7%。日韩两国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的比例大致保持在1﹕3的水平。相比之下,2001年我国高技术产业引进与消化吸收的比例仅为1﹕0.047,消化吸收的力度不强,必然会造成“引进—落后—在引进—更落后”,致使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无法摆脱对国外技术的依赖。在高新技术产业链中,外商向中国转

移的是劳动密集型的一般零部件制造和加工组装环节,导致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出现低技术、低效益的“双低”状况,低收益也影响到相关行业研发经费的投入,最终制约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实践也证明,在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战略领域,真正的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

(二)企业高级科技人员不足、流失严重
根据有关资料统计,尽管国家每年毕业理工科博士上万名,但从高级科技人员密集的302家国家级企业专业技术人员中,还有84家没有一名博士。全国92家中央级企业技术人员中,具有硕士以上学历人员也只占总数的9%,高级技师仅占工人队伍的16%。我国每百万人拥有科学家和工程师的人数只相当于日本的9.3%美国的11.2%。国内外专家普遍认为高、中、低科技人才的合理比例应为1﹕3﹕6,而我国则为1﹕5﹕12。高层次科技人才的短缺导致我国原始性创新能力的不足。并且,由于工资、待遇不高,领导不重视人才、政策落实不到位,以及不断寻找适合自己的岗位、择木而栖等原因,企业特别是高层次科技人才流失严重,企业“智囊”在萎缩,出现国内企业与外企激烈争夺科技人才的局面。在美国硅谷供职的中国科技人员超过10万人,外商在我国设立的400余家研发中心的人员,绝大部分来自国内或中国留学生。例如河南省会企业中有30%的企业中层管理人员、37.5%的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在流失,流失的中、高级职称人才占47。5%。这就造成了“企业有用的人才招不来,招来的也留不住”的恶性循环。大量高级科技人才流入外企,使我国许多重要行业都遭到毁灭性的打击。70多年前,面对吃人的封建礼教,鲁迅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呐喊,如今,面对企业人才的大量流失,许多人大声疾呼:“救救企业,别再让人才流失了。”因为人力资源是企业的战略资源,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正如比尔·盖茨所说:“给我20个优秀人才,我将再造一个微软。”技术创新,人才为本。科技人才的不足与流失,严重削弱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三)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尚未完全形成
在发达国家80%科研工作在大企业完成。但我国企业研发机构数量极少,研发能力不足。2001年我国大中型企业有研发机构的仅占15%,有研发活动的仅占30%。在科研活动和“产学研”结合中,企业基本处于从属地位,企业之间的技术联盟也是有需要无行动,还属纸上谈兵,企业的博士后工作站普遍是有名无实。目前,行业共性、战略性技术研发薄弱,急需企业技术联盟履行职责。

(四)企业普遍缺乏有利于培养和形成自主创新的

企业文化
现在,企业在经历了最初的经验管理、科学管理和战略管理后,日益进入文化管理。21世纪的世界,已经步入文化竞争时代,溶入并充分体现优秀文化的企业管理是最高境界的管理,也是最具竞争力的管理。海尔CEO张瑞敏在哈佛大学的讲台上告诉世人,一个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激活一条“休克鱼”。我国著名的经济学家于光远先生认为:关于发展,三流企业靠生产、二流企业靠营销、一流企业靠文化。谁塑造了优秀的文化,谁就拥有了最优秀的经营理念并且转化为企业行为,谁就会成为市场竞争的优胜者。因此,文化管理正成为目前理论界和企业界争相研究和实践的热点。独特的文化模式是硅谷成功的最深刻而持久的因素。这种渗透性的高科技文化模式有四大特色:创新文化即允许失败的创新(ITS-OK-TO-FAIL);佯谬文化即反论文化,佯谬文化实质是硅谷发展的内在动力;车库文化和时间文化。同样,微软的成功并不仅仅在于技术的领先,更重要的是它本身一种独特的管理文化。其中就有其独特的哲学——“失败意味着成功”。正因为借鉴了这些跨国公司的成功做法,海尔、联想和华为等形成它们有利于创新的企业文化,让它们成为中国企业杰出代表。但是,我国企业界一直以来都普遍存在着企业文化和经营管理“两张皮”的问题,以价值观为核心的企业文化和以利润为目标的经营管理的矛盾大都未得到有效解决,从而限制企业的发展速度,削弱企业的发展后劲,不利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形成和提高。企业普遍缺乏创新文化,主要因为以创新为主导的价值观尚未成为普遍风尚,传统文化中的消极因素和计划经济的思维定式影响人们的行为模式,科研管理制度还存在严重缺陷,传统的教育体制和方法不利于创造力的思维品格以及企业领导重引进轻消化的观念。
(五)国家相关优惠政策难以发挥应有作用
为了促进企业提升创新能力,国家制定了多种财税金融优惠等政策。财税文件规定企业研发经费可划入管理成本,比上一年多出部分的50%可低扣应税所得额。但是此项政策每年在各行业龙头企业、重点企业中的平均落实率低于15%,企业
实际享受的金额只占应享受金额的5.79%。

二、为培养和提升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所应该采取的措施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在市场经济中,企业具有其他各类创新机构无法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只有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得到提升,才能使国家整体创新能力里得
到增强。

(一)从国家战略的高度来认识培养和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对于科技,长期以来,我们习惯更多地关注科研机构和大学,在计划经济体制形成的科技体制影响下,我国科研经费主要拨给科研机构和大学,企业在科研过程中处于从属地位。但是近百年世界产业发展的历史表明,真正起科研主导作用的是企业,重大产业几乎都来自企业。比如,计算机领域的IBM、因特尔、微软,通讯领域的贝尔实验室,汽车领域的福特公司,飞机领域的波音和空客,机床领域的西门子,化工领域的杜邦和拜耳等。因此,我们必须要转变观念,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把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建设提高到国家战略的高度,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国家创新体系。同时,由于高新区是企业的载体,是开展研发和创新活动的平台,是创新人才的栖息地,所以国家高新区的发展战略、管理模式、政策法规都自觉地以企业为中心,充分体现企业的主体地位,把工作重点放在营造环境、构筑公共创新平台、完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和发展投融资服务等方面,全力为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和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更重要的是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大力推进高新区的“二次创业”。此外,我们还需要坚定不移地壮大科技型中小企业群。大企业都是从小到大、大浪淘沙发展而来的,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新技术企业成长发展的基本规律。国外的英特尔、微软、惠普和戴尔等,我国的联想、华为、复星和新大陆等企业的崛起都是如此。科技型中小企业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方面,有着自己特有的优势。他们对市场敏感,更容易把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相结合,适应高新技术产业产品周期短、技术更新快等特点,是一个国家创新活力的重要体现,也是经济长远发展中不容忽视的增长点。为了科技型中小企业立业、发展壮大,科技部和有关部门协同配合,采取了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完善中小企业板块、发展产业金融和建立风险投资体制等系列措施,解决他们资金短缺和融资难的困局。实践证明了科技型中小企业是经济体系的技术创新源头和技术创新主体,我们必须充分认识他们在国民经济中地位和作用,给予高度的重视和有效的扶植。

(二)深化改革,落实政策,强化企业自主创新的动力机制
1.加快推进企业产权制度和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改革,克服研发投入的体制性障碍,增强企业技术创新的内在动力。长期的计划体制造成的企业“产权不明、政企不分”,使企业成为政府的附属物,企业的经济活动由政府层层把关,企业的盈亏取决于政府的政策和下达的

各种计划,企业失去了法人实体地位,缺乏技术开发、技术改造的内在动力。企业只需做一名忠诚的“士兵”,无心于技术改造,更不用说企业的自主创新。这就需要实行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和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的目标是实现政企分开和两权分离,把企业推向市场,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独立法人。这样,企业要想更好地生存发展下去,必须实行新产品、名牌产品战略,必须致力于技术开发和创新。
2.真正落实国家有关的财税优惠政策和加大政府财政支持力度,并将相关政策的内容纳入即将修订的《科技进步法》,同时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制定易操作的实施细则。我国的财税体制依然存在一些缺陷,不利企业科技进步。如现行的“生产型”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制度都对企业科技进步有制约作用。为了企业的科技进步和创新,必须把“生产型”增值税改为“消费型”增值税。实行一定比例的税收返还政策。税收返还作为国家的科技项目投入,是世界通行的做法,与WTO规则并不矛盾。它能给予企业一定的科研支持,使其能够实现资源再造。加大政府财政支持的力度,采取政府对科技的直接投入、政府补贴、国家采购等措施。国家采购制度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运用财政支出支持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的有效手段,这是西方发达国家推动高科技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在美国《联邦采购法》中,有专门针对技术成果采购方面的内容。硅谷和东部128公路沿线高技术企业群的迅速发展,联邦政府的采购政策发挥了关键作用。西方发达国家政府采购基本上国内产品,国外产品的比例,加拿大、日本和美国分别为20%、16%、9%。我国的政府采购尽可能的采购国内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这也是引导企业加大自主产权技术的研发。“国外的再贵也要用,国产的再好也不用”的国内消费观念,使许多自主创新产品和技术在市场上步履艰难。自主产品缺乏政策环境支持,成为阻碍企业自主创新的一个重大问题。许多业内人士体会到“对自主知识产权企业的市场支持优于资金支持”,因为自主知识产权的买方市场形成后,技术需要将一定程度上对自主创新起决定作用。在当前我国许多高科技企业是中小型企业,自主知识产权发展困难较多,投入实力较弱的实际,我国进入新一轮的“市场换技术”即“政府市场”换“自主产权技术”的发展极为重要。
3.改革企业和地方政府业绩的指标体系,增加自主创新方面的指标,以促进企业的自主创

新和形成区域创新体系。大力发展区域创新体系,发挥区域优势,有利于形成国家创新体系。当前,重点是做好以粤港澳为核心的泛珠江三角洲、以沪江浙为核心的长江流域和以京津为核心的环渤海地区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并以此带动全国其他区域创新体系的建立和发展,有助于形成产业集群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三)加强企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规范人才流动秩序,营造人才创新与成长的科研土壤
1.给高层次的科技人才优厚待遇。采取以协议工资、年薪制等方式高薪聘用高层次科技人才;探索和完善岗位工资、基础工资和绩效工资相结合的新型分配制度;丰富和完善智力因素参与分配的方法,如实施股权激励政策等。这些都有利于企业吸引和留住科技人才的很好措施。
2.国家鼓励和引导科技人才向企业流动。引导和鼓励大学毕业生到企业工作;大学和科研机构的专家教授,可以挂职到具有博士后工作站的企业技术中心工作,并真正发挥他们的作用。
3.规范人才流动秩序,建立人才社会保障制度。有许多科技人才被外企和民企,把核心技术、商业秘密也带走了,给原有企业造成巨大损失。这需要我们制定相关的人才流动法规、法律。在鼓励人才流动的同时,更要加以规范,保证企业的人才安全。
4.创造有利于科技人才脱颖而出的用人机制和自主创新的环境。使用人才上的唯学历、职称、资历、身份的现象非常严重。这使得一些具有创新潜力的“小人物”,特别是年轻人的创造力受到不同程度的压制。人才流动的体制性障碍使人才资源得不到优化配置,“近亲繁殖”也严重阻碍了学术的发展和创新。因此,政府要加强科技人才市场建设,使人才得到优化配置;企业要全面推行公开、公正、公平的岗位聘用制度;不拘一格地使用优秀年轻人;企业要形成宽松的科研环境,大力弘扬创新求实的科学精神和淡泊名利、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
(四)建设和发展企业创新体系
1.积极支持企业建立和完善科技研发中心,设立专项资金,加强对科研人员的培训。企业拥有专门的研发机构、技术和人才,有利于企业形成和发展创新能力。正因跨国公司和海尔、联想和奇瑞等国内大企业都大力发展和完善他们的科技研发中心,才拥有强大的核心竞争力。
2.实行有效的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结合模式即“三螺旋”的科技创新机制。目前,我国科研体制中,普遍存在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条块分割、自成体系、重复建设等问题,很难形成一个有效的区域创新网络体系,造成了大学、科

研机构研究成果多,能转化的少,企业的发展动力不足等问题,严重制约我国科技的进步和创新。众所周知,美国硅谷的崛起应归于其完善的区域创新网络体系。这个体系聚集了大量国内外的创新要素,发挥了聚集效应和产生了浴出效应,形成了独特的“硅谷模式”——科、技、产三位一体的模式。它的成功被许多国家仿效,纷纷成立了高新技术开发区。这种模式能使大学、科研机构的知识技术优势和企业的资金、经营管理经验的优势互补,实现了科技链和产业链的有机结合,极大推动了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产学研”机制,产在前,没有产,学和研就失去了动力和方向。所以,国家组织的产学研项目,要以企业为主体,由企业来牵头。
3.推动企业建立和发展多种形式的创新联盟,以有力促进应用基础性、行业共性、战略性技术的研发。随着新科技革命突飞猛进,科学研究、技术开发进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高技术前沿的重大突破,不是一个公司的人才、技术和经验能办到的。有些的产业工程,也不是几个企业就力所能及的。故而,在平等互利、优势互补和知识产权共享基础上,走强强联合之路,以加快重大技术的突破和产业升级,打造出一大批具有品牌优势、标准优势和知识产权优势的产业群,在以创新为主线的世界经济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

(五)加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集成创新和自主创新
1.国家应设立消化吸收专项基金,引导企业和科研单位共同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增加自主研发的技术和产品。在现代科技发展中,相关技术的集成创新以及由此形成的竞争优势,常常超过单项技术突破的意义。因此,要鼓励发展多项技术集成的产品和产业,实现集成创新;选择具有高度技术关联性和产业带动性的产品或项目,实现关键领域的集成创新与突破。国际上有许多成功的典型案例。台湾新竹科技工业园和印度的班加罗尔高新技术开发区依靠“引进—消化—出口”的发展模式,成功地实现了技术的再创新。而日韩两国更是在再创新的基础上实现原始性创新的国家。
2.实施知识产权战略,鼓励企业自主创新,提升和保护企业核心竞争力。中国加入WTO后,企业与企业的竞争实际上就是知识产权的竞争,许多国家和地区纷纷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企业若不可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技术,不形成整体优势与合力,我们的民族工业将面临被“淘汰出局”的危险。目前,我国制假售假,盗版等侵犯知识产权的现象极其恶劣,严重影响到企业自主创新。鼓励创

新既包括对创新成果的奖励,也包括对创新成果的保护。保护知识产权是维护良好的贸易投资和公平竞争环境的客观需要,是维护一个好的投资“软环境”的重要内容。保护知识产权就是鼓励创新的前提和保障,是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我国加快完善知识产权制度,熟练掌握和运用知识产权规则,提高自主知识产权的创造、实施、管理的意识、水平和能力。以提高自主知识产权创新能力为目标,以专利为中轴,商标、版权为两翼,以企业、行业为主体,以科技创新为先导,全面建立知识产权现代化体系、运行机制,实现我国知识产权事业的跨越发展。

(六)建立和发展企业的创新文化
胡锦涛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创新文化孕育创新事业,创新事业激励创新文化。要在全社会培育创新意识,倡导创新精神,大力提倡敢为人先、敢冒风险的精神,大力倡导敢于创新、勇于竞争和宽容失败的精神。这是创新文化和创新精神首次以国家的高度被提出来,并把“创新文化与科学普及”作为“2006~2020年科学发展规划”战略专题项目。创新文化是科技创新的土壤,是发展的根基、动力和源泉。新一轮经济发展呼唤创新文化的建设,“崇尚创新、宽容失败、支持冒险、鼓励冒尖”这些话正是对创新文化主要内涵的高度概括。目前我国创新价值观尚未形成普遍风尚,社会文化消极因素还影响着创新,科技管理制度尚存在缺陷,创新思维品格还远未形成,急需确立符合科技发展规律的价值观,营造宽松自由的科研环境。为此,必须改革科技评估体系,优化科技奖励制度,建立科研道德约束机制,强化科学教育中创新意识的培养,加强创新文化的研究与普及,通过国家科技规划,真正在观念层面和制度层面上推动我国创新文化建设。创新文化的树立和形成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国家、社会和企业共同努力,促进创新文化早日形成。但是这里只谈谈企业应采取怎样的措施来培育创新文化。
1.企业领导要成为创新文化的倡导者、推动者。企业领导掌握着企业运作的重要资源,在促进创新和培育创新文化中具有主导作用。正如我国著名经济学家、清华大学教授魏杰所说的:企业领导人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要做企业文化的“传教士”。海尔的CEO张瑞敏就是这样的“牧师”,他不断的布道,让员工接受和认同海尔的创新文化,从而有效激发员工的创新精神。首先,企业领导要改变重引进技术、轻自主研发的倾向,具有很高的创新热情和干事业的精神,要做营造创新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鼓动者;其次,企业领导要善于在组织中积极

营造一种创新的紧迫感,积极鼓励员工、激发士气,为企业健康发展而努力工作,积极进取,推进创新;第三,企业领导要积极推动企业变革,使企业能朝着正确方向前进。企业领导对创新活动的参与及推动有助于建立具有创新气氛的企业环境,有助于培育创新的企业文化。学习硅谷和海尔,首先要学习它们的创新文化和企业家的创新精神,这种文化和精神支撑着硅谷和海尔不断推陈出新。
2.鼓励冒险,激发员工创新精神。创新是一种求异的思维活动和实践活动,充满了不确定性和风险性。它以求异为价值取向,既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既可能得到承认也可能不被承认。正因此,创新需要鼓励变革、宽容失败、独立思考、自由讨论和争鸣等宽松的文化支持和推动。员工创新精神的形成是塑造创新文化的基础。激发员工创新精神要从以下方面着手:
(1)以目标驱动创新。企业应根据不同员工和岗位制定合理的、具有挑战性的目标,并设定一个时间表,提出阶段性的成果。这样能使组织务实而创新,并激发员工的潜力。
(2)鼓励员工冒险。创新必定会有风险,企业应鼓励员工做有风险的事情,允许员工失败,而不要因为员工失败惩罚他们,这样会封杀员工的创新精神。当然,不能盲目地冒险。在任何一个计划实施之前都要充分评估和准备,将风险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使创新达到预期的目的。
(3)为员工提供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员工承担的工作越富有挑战性,他们的工作也就越有效率、越成功,并且这种状况会持续存在下去。挑战性的工作能够激发员工潜在的创造性才能。如英特尔公司,就会直接授予员工较高的位置,促使他们以更快的速度学习,并达到目标。
(4)营造一个开放、相互沟通的环境。创造一种相互信任与充满信心、敢说真话、愉快的工作气氛对激发员工创新精神至关重要,员工之间要加强沟通,相互学习,鼓励争论,能对各种问题进行彻底讨论,相互启发,相互促进。
 3.推进企业变革,为营造创新文化提供组织和制度保障。当前我国企业的激励机制、晋升机制、分配机制及规章制度在很大程度上不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不适应营造积极向上的创新文化。因此,企业要积极推进企业改革,从组织和制度上为营造创新文化保驾护航:
(1)善于用人。优秀的领导者对人的任命和提拔都是用人所长。更好地发挥人的才华,充分发挥员工的优势,这对激发员工潜能具有重要作用。丹麦哲学家哥尔加德有句名言:野鸭或许能被人驯服,但是一旦驯服,野鸭失去了它的野性,再也无法

海阔天空地自由飞翔了。因此,企业要用好具有真才实学、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2)企业要根据环境的变化及时营造创新文化的战略,在用人机制、分配机制、规章制度等方面进行修改,对创新取得巨大成绩的部门和员工给予奖励。
(3)加强企业凝聚力建设,以优厚的待遇、良好的环境、挑战性工作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尤其创新型人才。
创新文化对企业发展十分重要,而且它很难被竞争对手所复制,通过体制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和业务创新,让“创新”意识渗透到员工的思维和行动中,以“创新”促发展成为一种企业文化。只有营造这样的创新文化,企业的各种创新才有坚实的基础,才能使企业在市场中更具有竞争力。


转贴于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https://www.wendangku.net/doc/8e8614197.html,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