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大太监李莲英为什么能在慈禧死后全身而退

大太监李莲英为什么能在慈禧死后全身而退

大太监李莲英为什么能在慈禧死后全身而退
大太监李莲英为什么能在慈禧死后全身而退

大太监李莲英为什么能在慈禧死后全身而退

精通服务之道的大太监

李莲英(1848-1911)是清朝著名的宦官,自9岁入宫到61岁离宫,凡52年,几乎伴随了慈禧的一生,参与了辛酉政变、戊戌政变等与慈禧有关的许多重大政治事件。

因为慈禧的臭名昭著,加上自身存在敛财等许多问题,李莲英几乎被定格在历史的耻辱柱上。本着读史明智,不因人废言的态度,细细考察他实际掌管清廷后宫长达30年的历史岁月,在服务之道上却也不乏可圈可点,可资借鉴之处。

首先,李莲英精通业务,是宫中不可多得的“人才”。

清代最讲究国法礼仪,各种维护封建统治的典章礼仪制度严谨完备,定制极其严明。这从宫廷筵礼仪中可见一斑。清代宫廷不仅对皇帝饮膳、筵宴设立专档,还将重要的筵宴定为制度,如除夕、元旦、端阳、中秋、重阳、冬至等宴列为法定宴日。法定宴日的礼仪极其繁琐,比如乾隆二年除夕,自下午两点开始摆设宴席:乾清宫正中南向面北摆皇帝金龙大宴桌,左侧面西座东摆皇后金龙宴桌,下面东西一字排开摆设内廷主位宴桌。

西边头桌贵妃,二桌纯妃,三桌海贵人、裕常在;东边二桌林妃,三桌嘉妃、陈贵人。另设陪宴若干桌。三点半左右,乾清宫两廊下奏中和韶乐,乾隆帝御殿升座。乐上,后妃入座,筵宴开始。首先进热膳。先送皇后汤饭一对盒,接着送内庭主位汤饭一盒,各用份位碗。

再进奶茶。后妃,太监总管向皇帝进奶茶。皇帝饮后,才送皇后奶茶及内庭主位奶茶。第三进酒馔。总管太监跪进“万岁爷酒”,皇帝饮尽后,就送皇后酒,妃嫔等位酒。

最后进果肴。先呈进皇帝,再送皇后、妃嫔等。宴毕,皇帝离座,女乐起,后妃出座跪送皇帝还宫后,才各回住处。礼仪制度无小事。清律还规定,如果“失仪”,最轻者也要罚俸,重的还会降级、丢官甚至判刑。

可见,要想在后宫混得好,仅靠溜须拍马、阿谀奉承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有“真才实学”。李莲英就是宫中不可多得的“人才”。他虽然读书不多,却心思灵巧,并勤于学习,对于后宫礼仪、事务颇为精通,像祭祀大典、皇帝“大婚”等大型活动,宫中物品的陈设位置和礼仪程序,无不烂熟于心。

李莲英又善于统筹协调,安排调拨,宫中大事都能完成得很出色。他接任总管后做的第一件大事即为同治帝筹办婚事,通过精心部署,婚礼办得异常壮观,得到了慈禧的夸赞。后来,宫里的太监遇到难题都会向他请教,甚至王公大臣家有什么喜事,特别是慈禧要“临幸”时,往往都请他前来指点礼仪和布置,以讨得慈禧的欢心。

李莲英办理完慈禧的丧事后,于宣统元年离开了生活52年的皇宫。总结来看,李莲英的服务受到了清廷的高度认可,当时内宫主政的隆裕太后,特准其“原品休致”(带原薪每月六十两白银退休)。

揭开慈禧墓被盗历史真相

揭开慈禧墓被盗历史真相 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代的帝王陵寝,从建陵年代和地理位置,可分为清初关外三陵、清东陵和清西陵三个陵区。 关外三陵都在辽宁,为安葬着清太祖努尔哈赤先辈的永陵、安葬着努尔哈赤和皇后叶赫那托(拉)氏的福陵和安葬着清太宗皇太极与孝端文皇后的昭陵。 清西陵为雍正所辟。雍正得位不正,死后不敢葬在父亲康熙身边,就在北京西南方一百二十公里、河北省易县城西十五公里的永宁山下另建陵区,与原有的东陵相对而称西陵。这里埋葬着雍正、嘉庆、道光、光绪四个皇帝及他们的后妃、弟兄、公主、阿哥等八十人。 清东陵位于河北省遵化县西北部马兰峪的昌瑞山南麓,西距北京市区一百二十五公里,是中国现存建设规模最大、体系最完整的古帝陵建筑。清东陵埋葬着顺治 (孝陵)、康熙(景陵)、乾隆(裕陵)、咸丰(定陵)和同治(惠陵)等五位皇帝,以及慈安(普祥峪定东陵)、慈禧(普陀峪定东陵)等十四个皇后和一百三十六个妃嫔,面积达七十八平方公里。 清朝历史有漫长的二百六十八年。经过两个世纪又六十八年的搜刮,统治者积累起了无尽财宝。帝后们生前穷奢极欲,死后更把大量稀世珍宝埋进了自己的坟墓,期待在另一个世界继续享用。金碧辉煌、美仑美奂的帝王陵,其实就是人民遭受残酷压榨和掠夺的证明,也是封建罪恶的集中见证。 但是,另一方面,耗费数不清的财富和人类智慧的帝王陵,也是全民族的历史文化遗产,具有不可再生的极高价值,对它们的破坏和劫掠,是对国家、民族乃至人类历史文化的严重罪行。 清东陵之所以比其他两个陵区出名得多,不仅因为康熙、乾隆和慈禧太后这三位清史上名头最大的帝后埋葬在这里,更多是因为清东陵在民国发生了被盗掘的大案。尤其是1986年西安电影制片厂拍了一部叫《东陵大盗》的电影,详细描述了这桩发生在1928年7月的民国大案。那时电影业可不像如今这么萧条,正是其神气活现的黄金时代,一部好一点的影片往往拥有亿万观众,其巨大的传播力让民众对此案和做案人、军阀孙殿英耳熟能详。 我们要问的是:这么一个巨大宝库,在民国乱世保护不力的情况下,孙殿英动手之前就没别人觊觎、动手吗?孙殿英自己对这种丧心病狂的罪行有什么辩解、说道吗?在孙殿英盗陵之后,还有别人朝东陵下过手吗? 回答很明确:在孙殿英动手之前,早有人对这座宝库跃跃欲试;孙殿英本人当然不会说:“我就是财迷心窍,所以盗墓!”他自有一番振振有辞、甚至大义凛然的辩护;而在他之后,清东陵不但没有得到妥善保护,反而在1945年底遭受了一次更大的浩劫! 清朝未亡的时候,清东陵是何等森严、神圣之地。 按清王朝规定,凡皇帝陵,保护人员设总管一员、翼长二员,骁骑校二员、章京十六员、甲兵八十名左右。这些官兵每月分成八班,每班有章京二员、甲兵十名,昼夜巡逻。到光绪朝中期,驻扎在东陵的八旗兵总兵力达一千一百多名。

揭秘光绪之死

揭秘光绪之死 前言: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1908年11月14日)傍晚,三十八岁的光绪皇帝,在中南海瀛台涵元殿,离开了人间。临终无一名亲属及大臣在身旁,及至被人发现,早已死去多时。而慈禧在第二天也离开了人世。人们普遍认为,年纪轻轻的光绪反而死在七十四岁的慈禧前面,而且只差一天,这不是巧合,而是处心积虑的谋害。于是,光绪被人谋害致死的种种说法便由此而产生。所以我们小组便对于“光绪之死”做一个研究。 那么,谁才是真正的凶手呢。 英国人濮兰德·白克好司的《慈禧外传》和德龄的《瀛台泣血记》等书认为,清宫大太监李连英等人,平日依仗着主子慈禧的权势,经常中伤和愚弄光绪。他们深恐慈禧死后光绪重新主政,会清算他们往日的罪孽,所以就先下手为强,在慈禧将死之前,先把光绪谋毙。 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一书中谈到,袁世凯在戊戌变法时辜负了光绪的信任,在关键时刻出卖了皇上。袁世凯担心一旦慈禧死去,光绪决不会轻饶了他,所以就借进药的机会,暗中下毒,将光绪毒死。曾经是清宫御医的屈贵庭在《逸经》杂志二十九期上发表一篇文章说,在光绪临死的前三天,他最后一次进宫为皇上看病,发现光绪本已逐渐好转的病情却突然恶化,在床上乱滚,大叫肚子疼。没过几天,光绪便死了。这位御医认为,虽不能断定是谁害死了光绪,但却可以肯定光绪是被人暗中害死的。 哈尔滨师范大学教授隋丽娟在做客《百家讲坛》时,曾反驳“袁世凯害死说”和“慈禧谋杀说”,论证“光绪暴病说”更具合理性。清朝官方文献明确说明,光绪帝是因病不治而死。光绪二十六年以后,光绪的病不断恶化,从未好转。从现代医学角度来分析,光绪已患有严重的神经官能症、关节炎和骨结核以及血液系统的疾病,这是导致光绪壮年夭亡的直接原因。而光绪在37岁时写的《病原》中提到:“腰腿肩背经常感觉酸沉,稍遇风寒必定头疼,耳鸣现象也近十年。”而从时人日记以及当时报章的记载看,光绪三十四年夏秋间皇帝病情日渐加重,朝野上下均极为关注,军机处屡次致电各省督抚征召名医来京诊脉医治,即使慈禧也对皇帝的病情十分关注,这些情况连同对清宫医案的研究,足以表明光绪的病情应是后来致死的根本缘由。 我们小组认为慈禧是害死光绪的凶手,一方面可以从光绪生前最喜爱的女人珍妃处看出。作为皇帝结婚是其成为成人的标志,按照中国封建社会的规矩,皇

历史解码光绪之死的真相

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1908年11月14日)傍晚,38岁的光绪皇帝躺在冰冷寂静的中南海瀛台涵元殿,满含悲愤离开了人间。第二天下午,操纵晚清政权达半个世纪之久的慈禧太后也死在中南海仪鸾殿内,终年74岁。 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去世的消息一传出,就震惊了海内外。人们普遍认为,光绪在慈禧前一天死去,这不是巧合,而是处心积虑的谋害…… 传闻:光绪被害致死? 晚清文人恽毓鼎的《崇陵传信录》和徐珂编著的《清稗类钞》中摘抄的清代笔记认为,慈禧太后病危期间,害怕自己死后光绪重新执政,令人将光绪害死。 英国人濮兰德·白克好司的《慈禧外传》和德龄的《瀛台泣血记》认为,清宫大太监李莲英等人平日仗着慈禧的权势中伤和愚弄光绪,他们怕慈禧死后光绪清算他们的罪孽,于是在慈禧将死之前先把光绪害死。 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一书中谈到,袁世凯在戊戌变法时辜负了光绪的信任,出卖了皇上。袁世凯担心一旦慈禧死去,光绪决不会轻饶他,所以就借进药的机会,暗中下毒,将光绪毒死。 曾是清宫御医的屈贵庭,在民国时期的杂志《逸经》第29期上发表文章说,在光绪临死的前三天,他最后一次进宫为皇上看病,发现光绪本已逐渐好转的病情突然恶化,在床上乱滚,大叫肚子疼。没过几天,光绪便死了。这位御医认为,虽不能断定是谁害死了光绪,但却可以肯定光绪是被人暗中害死的。 秘档:光绪临终病情 由于种种传闻,光绪之死成为清末历史上一大疑案。光绪究竟是怎么死的?还是让我们看看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珍藏的当年光绪病情档案是如何记载的吧。 档案一:光绪37岁时的《病原》说,他遗精将近二十年,腰腿肩背经常酸沉,耳鸣也有近十年。可见,光绪一直身体不好。 档案二:光绪二十六年《脉案》记载,从这时起,光绪的病情不断恶化。从现代医学角度分析,光绪已患有严重的神经官能症、关节炎和骨结核以及血液系统疾病,这是导致光绪壮年夭亡的直接原因。 档案三:光绪三十四年三月初九《脉案》,御医曹元恒写下,皇上肝肾阴虚,脾阳不足,气血亏损,病势到了无药可用的严重程度。 档案四:同年五月初十《脉案》,御医陈秉钧写有“调理多时,全无寸效”的话。江苏名医杜钟骏为皇帝看过病后也表示不求有功,只求不出差错,说明医生们对光绪的病已无能为力了。 档案五:同年九月《脉案》,此时光绪的病状更加复杂多变,脏腑功能已全部失调。 档案六:同年十月十七,三名御医会诊《脉案》,这时光绪的病情已进入危急阶段,出现肺炎症及心肺衰竭的临床症状。御医会诊后私下对朝臣说:“此病不出四日,必有危险。” 档案七:同年十月十九光绪的《脉案》,光绪出现胸闷气短,咳嗽不断,大便不通,全身乏力的症状,御医们“甚感棘手”。 档案八:同年十月二十光绪的《脉案》,当晚光绪开始进入弥留状态,神志昏迷。 档案九:同年十月二十一光绪《脉案》,当天中午,光绪脉搏似有似无,张嘴倒气,傍晚,光绪怀着满腔怨恨与世长辞。 从光绪去世前八年的档案记录来看,光绪病状是一步步恶化的,应该属于正常病死。 历史回顾:光绪继位真相 清宫秘档告诉人们,光绪的确是病死的。但从光绪死的那天开始,人们就怀疑他不是正常死亡,这也是事出有因的。看看光绪不幸的婚姻和他苦闷的皇帝生涯,也就可以理解人们的种种猜测了。

整理慈禧墓

■演讲者:徐广源 ■演讲时间:2010年7月17日 ■演讲地点:首图二层报告厅 ■主办单位:首都图书馆 ■主讲人小传 徐广源,清陵专家,原清东陵文物管理处研究室主任。中国紫禁城学会理事。徐广源先生参与了乾隆裕陵、慈禧的菩陀峪定东陵、乾隆容妃和纯惠皇贵妃等地宫的开启、清理工作。亲手整理了慈禧太后的遗体,找到了容妃的头颅骨。专著有《清东陵史话》、《清西陵史话》等10余部。 ■清陵专家讲述慈禧陵地宫及慈禧遗体的整理 ■慈禧生前高规格重修陵墓是要压慈安一头 ■慈禧遗体不是一堆烂骨头,而是干尸 ◎地宫开启◎ ■顺着地宫口发现盗陵者遗迹 ■外椁已经被拆散,整个地宫臭气难闻 应游客的强烈要求,经上级批判,定于1979年2月17日正式开启慈禧陵地宫。2月17日这天早上上班以后,我们进入慈禧陵的后院,把那个后院的门关上了,进入慈禧陵方城的隧道券,就中间那个叫古洞门的,进了古洞门以后,地面都是大条石铺墁了,这个古洞门的北墙,墙根底下就是我们选择的开挖的地点。我们不是贴紧北墙墙根往下挖,往下这一挖,就等于墙底下就悬空了,底下就是一个大深坑。为了防止上边这个墙往下沉落,所以就用木桩子支上,这木桩子是谁支的呢?哪年支的?这个还不清楚,是孙殿英匪徒支的,还是1928年溥仪派重殓大臣支的?还有待于进一步考察。我们继续往下挖,在这个木桩子往北30厘米左右的地方,发现了一道石头墙,这道墙,是进入地宫的第一道门户。我们继续往下挖,挖到2米深左右的时候,就发现在墙体上有这么一个长方形的一个洞,这个洞是咋形成的呢?就是当年孙殿英盗陵匪徒,把这个(墙)其中的一块石料给抽出来了。 当年孙殿英盗陵匪徒就是由这个洞内钻进去的,慈禧地宫里头无数的价值连城的珍宝也是从这个口被盗出,流散到社会各个角落。溥仪在1928年派来宗室成员、皇室成员和清朝的遗臣,进行第二次重殓的时候,这些人员也是由这个口爬进爬出的。我们这些人也是由这口钻进去的,也是由这口爬出来的。 我们都钻进去以后,就进入了慈禧地宫的隧道券,这个隧道券的地面是一个斜坡的,我们这些人,每人都拿着手电,就顺着这斜坡往前摸索前进,走了大约有十米左右,这地面就变平了,这地面就变成用条石砌的。墁过去这个地面,迎面就是一个高大的石门楼,大门关着。这个门楼显得特别新,就好像刚刚建成一样,非常新。这大门关着,在铺首的下边的门缝这部位被凿坏了,但是没凿通,没凿透。当年盗陵匪徒,想通过门缝这部位把石门凿个洞,然后由这个洞钻进去,没想到他们在凿的时候,通过门缝往里一看,看到门后头有个长条石顶着门呢,于是他们伸进去一个铁棍子或者木棍子,猛力地撞击后边这个条石,条石就摔坏了,所以他们就推门而进了。紧接着第二道石门还是用这个方法,不费吹灰之力就进去了,

慈禧随葬品

慈禧随葬品 慈禧太后是历史上著名的"奢侈"太后。她生前酷爱珍珠、玛瑙、宝石、玉器、金银器皿。太后未入棺时,先在棺底铺金丝所制、镶珠宝之锦褥一层,厚约七寸。褥上覆绣花丝褥一层,褥上又铺珠一层,珠上又覆绣佛串珠之薄褥一头前置翠荷叶,脚下置一碧玺莲花。放好,始将太后抬入。后之两足登莲花上,头顶荷叶,身着金丝串珠彩绣礼服,外罩绣花串珠挂,又用串珠九练围后身而绕之,并以蚌佛十八尊置于后之臂上。以上所置之宝系私人孝敬,不列公账者。众人置后,方将陀罗经被盖后身。后头戴珠冠,其旁又置金佛、翠佛、玉佛等一百零八尊。后足左右各置西瓜一枚,甜瓜二枚,桃、李、杏等宝物共大小二百件。后身左旁置玉藕一支,上有荷叶、莲花等;身之右旁置珊瑚树一枝。其空处,则遍洒珠石等物,填满后,上盖网被一个。正欲上子盖时,大公主来。复将珠网被掀开,于盒中取出玉制八骏马一件,十八玉罗汉一份,置于后之手旁,方上子盖,至此殓礼已毕。其中光是慈禧太后足旁左右翡翠西瓜就达二百二十万两,而其他物件如珠冠上之大珠则造价更加昂贵……这还不是全部。可以想见,这么多宝物加在一起,或者说,有人要是知道这地下埋有这么多宝贝而又想偷盗时,会是如何的心惊肉跳不已!死后棺内陪葬的珍宝价值白银高达亿两。李莲英是慈禧太后最心腹的太监,慈禧棺内葬宝时,他是参加者。他和侄子合写的爱月轩笔记详细记录了随葬品的种类、数量、位置价值。慈禧棺内底部铺的是金丝织宝珠锦褥,厚7寸,下面锒大小珍珠12604粒,红光宝石85块,白玉203块,锦褥之上再铺一层绣满荷花的丝褥,上面铺5分重的珍珠2400粒。盖在慈禧尸体上的是一条织金的陀尼经被。被长280厘米,宽274厘米明黄缎底,捻金织成。全被不但花纹繁多,而且还织有汉字陀罗尼经文25000字。经被上缀有820粒珍珠。盗墓贼拆走了珍珠,将这条价值连城的经被弃之于地,1979年清理地宫时才被发现,免遭危运。在经被之上又盖一层缀有6000粒珍珠的网球被,也是传世奇宝。慈禧头戴凤冠,冠由珍珠宝石锒嵌而成,冠上有一颗重4两大如鸡蛋珍珠,当时价值白银约1000-2000万两,其凤冠价值可想而知。口内含夜明珠一粒,此珠分开是两块,透明无光;合拢时是一个园球,可透出一道绿光,夜间百步之内可照见头发。专家估计可能是两颗钻石。东陵被盗墓将军挖掘后,此夜明珠被孙殿英送给了宋美龄,以逃罪责。慈禧脖颈上有朝珠三挂,两挂是珍珠的,一挂是红宝石的。她身穿金丝礼服,外罩绣花串珠褂。足蹬朝靴。手执玉莲花一枝,头前方有蚌佛18尊,头顶一翡翠荷叶,叶满绿筋,如大然一般,重22两5钱4分当时价值285万两白银。头两侧有金,翠玉佛10尊,手边各置玉雕马8匹,玉罗汉18尊。在其尸体旁或足下共有金佛、玉佛、红宝石佛、翠佛108尊,每尊佛重6两;翡翠西瓜四枚,白皮黄籽粉瓤者两个,绿皮白籽黄瓤者两个,估价600万两白银;翠桃10个,绿色桃身,粉红色桃尖,难分真伪。翡翠白菜两颗,绿叶白心,在白色菜心上落有一只满绿的蝈喂,绿色的菜叶旁有两只典色的马蜂,俏色用的恰到好处,独具匠心,稀世珍宝,估值1000万两白银。棺内最珍贵

慈禧的褒贬评价

对慈禧的褒贬 对于慈禧太后的一生,后人褒贬不一。中国在面临近代化列强的侵袭时候,慈禧稳定大清数十年,最终没有彻底地沦为殖民地,应该说是做出一定贡献的。她明白朝廷之中需要满汉平衡,所以她重用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等汉臣,而等慈禧太后病故以后,她的权利继任者载沣不懂满汉平衡的道理,大力清除朝廷之中的汉官,这也是加速清王朝灭亡的原因之一。 作为一个政治人物,慈禧无疑是成功的,但也是失败的。 她的成功在于在男人统治的世界上,夺得了本应由男人把握的最高权力,并且按照自己的意志,做出了一番事业。人们不禁要问:当时入宫的秀女何止千百,何以独有慈禧脱颖而出,三度垂帘听政、两决皇储、乾纲独断、运大清国脉于她的股掌之上,并且极大地影响了中国近代历史的走向。慈禧皇太后是帝制时代中国少数长期当政的女性,政治手腕堪称聪明干练,尤其擅长操弄亲贵朝臣之间的权力平衡,以维系清廷的绝对权威。 慈禧皇太后当权时期,清廷的中央集权以及中国主权面临来自内部及外国的种种威胁,她从捍卫清帝国权威及其本身权力的立场出发,所作之举措收效虽不尽成功,但放在历史脉络下做持平之论,多数允称合理。为因应自鸦片战争以来,来自欧美列强的挑战,以及镇压太平天国等民间反抗势力,慈禧皇太后重用李鸿章、张之洞等能臣,在地方上开办洋务运动,是中国发展近代化工业的开始。在洋务自强运动成果的支持下,清廷得以弭平内部反抗势力,在帝国体制下维系中国相对稳定的局面,并且建设近代化陆海军军备,造就“同治中兴”的气象。 在庚子年一场大祸之后,慈禧皇太后意识到时局已不容她坚持帝制传统,所谓的“祖宗成法”,乃容许清廷推展多种新政措施。庚子后新政牵涉多端,其中荧荧大者包括:官制改定、代科举以新式教育,甚至立宪准备。社会改革方面,显著者有:废除满汉不通婚禁令,禁止妇女缠足等。 总结慈禧执政48年中,对于政务掌握相当严格,即使在病中亦然。在她统治中国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一直勉力维系并且牢牢掌控着中央集权帝国的局面,中国因得免于陷入割据乱局。 此外慈禧太后家人除袭“承恩公”一虚爵外,并无家人能干涉朝政。相对当时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歪风,慈禧于这方面尚算公私分明。 慈禧又是失败的,她的失败在于,对于权力,她有着近乎病态的渴求,她的大半生都在恣意领略追逐权力的刺激和尽情享受得到权力的快感。 个人人格方面,从宫廷斗争中夺得政权,慈禧太后素有残忍和狡诈之名。 1861年咸丰皇帝驾崩于热河避暑山庄后,甫成为皇太后的叶赫纳拉氏,联合恭亲王奕昕等皇室近支,发动政变将八名“赞衰政务王大臣”分别革职或处死。后为建立及维系其独裁权力,慈禧皇太后对于政敌之整肃绝少留情,即使对亲生儿子同治皇帝,以及继位皇帝光绪皇帝的操控及管制,亦极为高压严峻。 从中国国家主权的角度出发,许多人对慈禧皇太后当政的结果做出负面评价。包括1885年在对法战争中赢得镇南关大捷,并成功阻止法军登陆台湾的优势局面下,却以主动求和、签订令清帝国丧失安南宗主权的中法天津条约来结束战争。此外,令中国丧失重大利权的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1901年辛丑和约等之缔结,肇因于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之战败,以及1900年庚子拳乱之大祸。慈禧皇太后的执政及决策,于此二事件之发生,均有不可推卸之责任。事件发展的过程中,慈禧皇太后诸般考量均以个人权位为重,结果严重损害国家利权以及无辜人民生计,堪称其主政期间最大的过失。 满清末年,王朝内外交困、统治岌岌可危。为保住爱新觉罗的江山社稷不丢,慈禧太后

历史人物慈禧

读《慈禧大传》有感 《慈禧大传》为徐彻先生所著。徐彻,他是著名的晚清史学者,中国现代史学者,文玩收藏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中国大陆知名史学教授,同时亦是研究慈禧太后的权威人士之一。徐彻先生所著的《慈禧大传》曾获1995年辽宁省优秀著作奖、优秀图书奖、畅销图书奖、优秀封面奖,并在台湾有繁体字版面世。徐彻并无意为慈禧翻案,他花了五年的时间,从大量的史籍数据旁征博引,用全新的角度来诠释慈禧太后的历史价值与意义。诚如作者所说:“我只想写出一个活着的、接近历史真实的慈禧。”全书资料详尽,文笔流畅,值得一读。 《慈禧大传》从慈禧太后的家庭背景说起,直至她逝世为止,重点围绕自咸丰死后(1861)、以迄清廷灭亡之前三年(1908)的政局变化,史料严谨而全面,举诸疑而设问,重分析而立论,不仅是慈禧太后一生重要事迹的实录,也是一部角度独特、内容丰富、波澜起伏的晚清史佳作。 以下就是我看完此书后的小小感想。 她在男人独揽天下的朝代中,夺得了本来属于男人的最高政权;她三度垂帘听政、两次决定皇位继承人;她将国家命运控制在她的股掌之中,极大地影响了中国近代历史的走向;她对帝王之术驾轻就熟,却对世界发展潮流不甚了解,判断及决策一误再误,结果让中国滑向半殖民地的深渊。她,就是—慈禧。 下面来看看她的生平: ● 17岁入宫,20岁时,咸丰帝常口授让懿贵妃代笔批阅奏章,使她有机会接触政治。 ● 27岁,咸丰去世前,任命八人为赞襄政务王大臣,辅佐6岁的同治帝处理朝政。又给皇后和懿贵妃两枚代表皇权的印章,希望他们相互牵制。 ●咸丰皇帝病逝于热河。27岁那年她发动辛酉政变,设计逮捕了八大臣,同年12月2日,两宫太后在养心殿第一次垂帘听政;并改年号为“同治”。被尊为圣母皇太后。 ● 39岁时,两宫太后撤帘归政给17岁的同治帝。 ● 40岁时,同治帝病逝。慈禧立她的侄子兼外甥4岁的载湉为帝,改年号为“光绪”,两太后再次垂帘听政。 ● 47年岁时慈安太后暴亡,卒年45岁;从此慈禧实现一宫独裁。 ● 1883年爆发了中法战争,她发动了“甲申易枢”,从此49岁的慈禧完全掌控了朝政。 ● 61岁,派李鸿章为全权大臣赴日议和,签订了《马关条约》。 ● 64岁发动戊戌政变,慈禧第三次垂帘听政。 ● 67岁,派李鸿章与八国联军签订《辛丑条约》。 ● 74岁,1908年11月14日,光绪帝崩。她命立年仅3岁的溥仪为帝,年号宣统。次日,慈禧病死中南海仪鸾殿,年七十四,葬于河北遵化定东陵。 五千年以来,我国一直由男人掌握天下的命脉。但是,在这其中也会有几小段插曲犹如流星一般划过,这就是数百年由女人统治的时代。慈禧作为中国历史长河中有数的几位女性人物之一,她的一生都具有传奇色彩。后世的人对她的评价也褒贬不一,以下就是对她的评价。 从政治的角度讲,她是成功的,同时又是失败的。 她的成功在于:她总能在危急时刻做出了虽不成功但在当时可称合理的反应,尽力维护国家利益。 她曾经在1884年马尾海战爆发后向法国宣战;她亦曾向日本、八国联军宣战;她破除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