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广州市综合交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

广州市综合交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

广州市综合交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
广州市综合交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

广州市综合交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

前言

“十二五”期间,广州交通既重视对外辐射能力的提升,又重视内部效率的改善,更将精细化管理理念贯穿在交通发展的过程之中,对社会经济发展起到重大的支撑作用。

对外交通方面,成功申报综合运输服务示范城市,交通枢纽对外辐射、引领作用不断加强,发挥国家中心城市龙头作用。白云国际机场作为国内三大航空枢纽之一,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第三跑道投入运行,T2航站楼开工建设,不断拓展国际国内航线网络,旅客吞吐量突破5500万人次,国内排名第三,全球排名从第19位上升到15位;完成广州港南沙港区三期主体工程,港口货物吞吐量约5.2亿吨,2015年世界排名第六,表明广州港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下的优势开始凸显;贵广、南广、广深港高铁建成开通,形成了广州第二套人字形国铁系统,广州到达南宁、贵阳的时间分别缩短了10小时、17小时,增强了对泛珠三角地区的辐射能力,未来将形成通往东盟国家的运输大通道;新开通广河、广乐等8条高速公路,2015年高速公路总里程达972公里,占广东省比例的13.8%,居于全省第一。

城市交通方面,成功申报公交都市,城市交通基础设施持续完善,交通承载能力和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拥堵状况得到有效缓解。以公交都市建设作为民生交通改善的抓手,新开通六号线一期、广佛线2条地铁线,开通海珠区有轨电车试验线,成功改造轮渡、优化形成13条水巴线路,新增公交专用道292公里、开行定制巴士43条;实施金沙洲大桥拓宽改造、开通同德围南北高架路等城市道路,新增里程234公里,改善了重点地区出行难问题。交通发展从注重设施建设逐步转向建设与管理并重,系统开展交通综合治理,成立市交通工作领导小组,出台缓解交通拥堵工作方案并推进实施;创新提出“摇号+竞价+环保”的中小客车总量调控模式,积极尝试差别化停车收费措施,有效控制本市籍中小客车迅猛增长,为公共交通发展赢得时间;将交通信息平台融合在“行讯通”,定期发布交通拥堵指数,为公众提供交通信息服务,进一步提升交通管理水平。

“十三五”期间,空港空域能力和基础设施能力有待增强,海港码头、航道设施以及集疏运能力有待完善,铁路、高速公路的网络布局需进一步优化;对内城市规划与交通设施、产业规划布局需进一步协调,轨道交通网络有待完善,公共交通的多样化、品质化服务有待提升,交通需求管理政策综合性、协调性、系统性方面有待健全。

未来五年,广州将以《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2016—2020年)》为指导,紧紧抓住国家“一带一路”和南沙自贸试验区的战略机遇,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围绕建设国家重要中心城市总目标,以建设枢纽型网络城市为抓手,坚持网络建设与枢纽建设并重,到“十三五”期末,广州市基本形成“高效畅达、便捷优质、绿色安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创建“综合交通枢纽城市”、“综合运输服务示范城市”和“公交都市”,基本形成“国际化的大交通综合枢纽体系”、“一体化的区域交通发展体系”、“品质化的公共出行服务体系”、“精细化的交通运输管理体系”。通过以“三个创建、四个体系”为着力点,积极推进综合运输供给侧结构改革,使交通真正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先行官”,服务广州市“三大战略枢纽”、“一江两岸三带、多点支撑格局”的城市发展重大战略部署。

第一章发展回顾

第一节发展成就

“十二五”期间,广州市交通运输行业深入贯彻落实《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国家、省的有关要求,集中力量建设和完善了一批枢纽型、功能性、网络化的重大战略性基础设施,综合交通枢纽的功能和地位得到巩固,交通基础设施综合承载能力和运输服务水平明显提升,为支撑和保障广州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加快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广州市在提高综合运输管理水平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综合交通体系基本适应了广州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一、门户型综合交通大格局初步形成,对外辐射、引领不断加强,较好的发挥了国家重要中心城市对外辐射龙头作用

(一)空港。白云国际机场作为我国三大国际枢纽机场之一,“十二五”期间,开通运行机场第三跑道,开工建设机场第二航站楼等设施,白云国际机场的整体设施供给能力大幅提升。截至2015年末,白云国际机场拥有航线286条,初步覆盖国内和国际主要城市,其中国际航线达133条,异地城市候机楼29个。2015年实现旅客吞吐量5521万人次(2010年为4098万人次,增幅35%)、位居国内第3位、世界第15位,货运吞吐量154万吨(2010年为114万吨,增幅35%),位居国内第3位。

(二)海港。广州港作为国家沿海主枢纽港,“十二五”期间,主要完成南沙港三期主体工程等基础设施,港口的集散能力明显增强,新增码头泊位56个(其中集装箱码头泊位6个),新增吞吐能力5325万吨、集装箱码头通过能力155万TEU(标准集装箱)。目前已形成以南沙港区为龙头,新沙、黄埔等港区为辅助的格局。2015年广州市完成港口货物吞吐量5.2亿吨(2010年为4.1亿吨,增幅27%),集装箱吞吐量1762万TEU(2010年为1255万TEU,增幅40%),分别位居世界第6和第7。

(三)铁路。广州铁路枢纽作为全国四大铁路客运枢纽之一和华南地区最大铁路枢纽,目前已接入京广、广深、广茂等9条干线铁路(运营里程1674公里),形成了客货列车基本分线运行的“双人”字型格局以及广州火车站、广州南站、广州东站、广州北站“三主一辅”枢纽格局。“十二五”期间,建设开通广珠城际、广深港客专、广珠货线等5条线路,特别是贵广、南广高铁开通,拉近了广州与中部、西南部城市之间的联系;同时,改建广深Ⅲ、Ⅳ线广州东至新塘段、续建广清城际(广州北站至清远广州段)、广佛环线(佛山西站至广州南站广州段)等项目。铁路客运量从2010年9362万人次增长至2015年13657万人次(增幅45.9%),总体保持稳步上升的趋势。

(四)道路。作为全国公路运输网络的重要节点和华南地区公路主枢纽,“十二五”期间,开通了广河、广深沿江、派街、增从、广乐、肇花、广明、大广等8条高速公路,新增里程311公里,开工建设凤凰山隧道工程、广中江高速、虎门二桥等项目,加强广州与粤西、粤北之间的快速联系,打通了国家高速公路网

的南北大通道。至2015年末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9320公里(其中高速公路为972公里),全市已基本形成“二环+十五线”高速公路的主骨架网络。公路客运量从2010年47296万人次增至2015年85108万人次(增幅79.9%),在整个交通运输系统中占主导地位。城市道路方面,洲头咀隧道、同德围南北高架路、金沙洲大桥拓宽以及花城大道东延线(首期)等一批市政路桥工程相继完工,城市道路网络结构得到进一步完善,对缓解城市交通压力起到积极作用。截至2015年末城市道路总里程达7220公里(较“十一五”期末新增里程234公里),中心城区干道路网工作日晚高峰平均车速为25.8公里/小时。

二、公共交通的供给能力和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满足市民基本出行需求的同时,增加个性化、多样化的出行服务

(一)城市轨道交通。“十二五”期间,广州市共新开通六号线一期、广佛线(西朗至燕岗段)2条地铁线路,新增里程约30公里(现状线网规模为266公里),全网列车共增加148列(778节),并开通了海珠区新型有轨电车试验线路1条、里程7.7公里,提高了城市轨道交通的供给能力,日均客运量从2010年324万人次增至2015年659万人次(增幅103%),承担客运量占公共交通总量的比重由27%增至43%。同时,开工建设地铁六号线二期、七号线一期及十三号线首期等11个项目,总里程规模超过250公里。

(二)常规公交。“十二五”期间,新增公交车2685辆,截至2015年末公交车运力为14186辆;通过开行地铁接驳线、区域快线等措施,“十二五”期间新增公交线路462条、里程7997公里,截至2015年末,线网规模达到1178条(增幅65%)、20067公里(增幅66%),日均客运量约698万人次(增幅2%),承担客运量占公共交通总量比重45%,其中中心六区公交线网密度从3.61公里/平方公里提高到4.12公里/平方公里。新增292.3公里的公交专用道,规模达到420.8公里,实现专用道的规模是2010年(128.5公里)的3.3倍,进一步完善、拓展常规公交的覆盖范围,提升常规公交的服务水平。截至2015年末,已开行43条定制巴士线路,为花都、番禺、黄埔等外围区与市中心连接提供便捷服务,满足市民多样化的出行需求。

(三)出租汽车。“十二五”期间,共新增出租汽车3129台,截至2015年末出租汽车运力为22442辆,出租汽车万人拥有水平约为17辆,2015年承担客运量177万人次/日,占公共交通客运量比重的12%。同时,随着“互联网+”等快速发展,类似出租汽车的网络预约服务模式也呈现迅猛发展的趋势,广州市政府层面也搭建网络预约出租汽车信息平台(目前正在测试阶段),一定程度上提升出租车服务水平。

(四)水上巴士。“十二五”期间,加大水上巴士的建设力度,优化整合13条水上巴士线路,新改建码头11座,新建船舶39艘(新船舶的增加大大改善了市民出行的舒适性)。2015年日均客流约5万人次,占公共交通客运量比重的0.3%,为市民出行增添新的出行方式。

三、开展城市交通综合治理,通过合理调控交通供给与需求水平,有效缓解了城市交通拥堵状况

“十二五”期间,广州市开展了一系列的交通政策和战略方面的研究,科学制定并实施了交通政策、改善措施的实施方案。2011年印发了《广州市改善中心城区交通改善方案》(穗交改领〔2011〕1号);2012年,广州市成立了市交通

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交委),统筹组织开展全市交通规划、建设、管理工作;2013年,市交通工作领导小组印发了《系统改善广州市中心城区交通状况一揽子工作方案》(穗交领〔2013〕3号),广州市以“建、增、管、限”四个板块为工作抓手,综合采取多种措施,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实施中小客车总量调控,提高交通管理水平。

2012年7月广州市开始实施中小客车调控政策并于2013年7月正式实施,创新提出“摇号+竞价+环保”总量调控模式,有效控制本市籍中小客车迅猛增长,为公共交通发展赢得时间。2014年8月,广州市实施差别化停车收费政策,以经济手段引导机动车合理停放和使用,有效缩短了车辆的停车次数和停车时间,提高停车泊位周转效率。此外,“十二五”期间,广州市加强对道路交通进行综合治理,2011—2015年共计对96个交通拥堵点进行治理,包含实施了天河路等片区交通治理和上下九、珠江新城、大德路等片区实施单向交通组织,以及对人民桥、广州大道南—逸景路等路段实施潮汐可变车道等,通过综合治理提升关键节点和路段的通行效率,打通道路微循环。通过一系列的综合治理措施,使得广州市中心城区道路交通压力有所缓解,在全国大城市中处于较好水平。

四、交通信息水平不断提升,为市民、企业、政府的服务以及城市交通稳定运行提供了有力保障

(一)面向公众的运输服务与信息服务能力明显提升。推出全国首个综合交通信息服务系统“行讯通”以及微信公众号,新增“羊城通查询、乘客候车提醒、公交到站提醒”等服务,使得用户总量超过550万;96900交通服务中心提供交通投诉、报失处理等“一站式”交通咨询服务;建立停车诱导系统,完成3000多家停车场静态位置数据以及引导商业停车场动态数据接入,为市民提供空余泊位数等停车动态信息查询;实现广州市17家客运站售票联网,推出“在线购票+在线支付+自助取票+二维码进站”的新型电子客票服务,极大地方便了市民出行。同时,顺应“互联网+交通”的技术潮流,适时推出如约巴士、如约的士等服务,相关测试与初步应用得到了市民的广泛认可和好评。

(二)行业监管信息化系统实现全覆盖。交通信息化覆盖城市公交、出租汽车、公路客运、公路货运、危险品运输、停车场管理、驾驶培训、汽车维修等主要交通运输行业和管理领域,涉及近10万运输车辆;建成广州市交通信息指挥中心,实现了全市出租、公交、公路客运、危险品运输等各行业的信息化全覆盖;通过公交、出租行业监管系统,实现对公交、出租车辆运行状态的实时、动态监控与远程调度和信息发布等;通过公交专用道电子警察和视频监控等系统,实现对交通状况的全天候监控。

(三)数据分析能力得到明显提升。建设公交客流分析系统,实现对全市公交线路、站点和车辆全天候客流采集和分析;建成城市道路运行分析系统,实现对全市635条主次干道状态的实时分析;建成交通仿真实验室,为交通治理工作提供决策依据;试点移动大数据应用,2015年春运期间,利用移动运营商的移动大数据,开发广州市重点区域人群监测系统,实现了对广州火车站、广州东站、广州南站、省市汽车客运站等交通枢纽集散地候乘旅客数量的实时监测。

(四)基础数据采集能力得到提高。完善交通信息化基础设施,包括高清道路卡口、电子警察、视频监控设施、交通信号控制系统、交通流检测点、交通信

息版等信息平台,为政府监管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以广州举办亚运会为契机,实现多个政府部门、企业交通数据资源的整合。

五、坚持以低碳公交、淘汰更新“黄标车”为主导,交通行业“节能减排”工作取得一定成绩

“十二五”期间,广州市逐步推进节能与新能源公交车应用,并于2012年成为国家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应用试点城市,2013年广州市交通委员会被评为“全国交通运输行业节能减排先进集体”,是近年来广东省内唯一获此荣誉的市级交通部门。截至2015年末,广州市累计推进6217台节能与新能源公交车辆(其中纯电动公交车117台、插电式混合动力公交车1700台、非插电式混合动力公交车1684台、液化天然气公交车2716台)和250台新能源出租车(100台纯电动出租车、150台增程式出租车)。同时,组织淘汰更新5万多台营运黄标车,并通过加大抽检执法力度、督导企业自检等,强化营运车辆尾气治理工作。

第二节存在问题

尽管“十二五”期间广州市综合交通体系发展取得一定的成绩,但广州交通发展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与国家中心城市功能定位相适应的综合交通体系尚有差距,战略性基础设施和软环境有待增强

白云国际机场的吞吐能力不足(现状旅客吞吐量已超过T1航站楼的设计负荷),并且空域航权受到限制,机场的集疏散体系有待完善;港口吞吐能力不足,联运码头、航道设施以及集疏散体系能力有待提升;部分铁路线路能力紧张(广深Ⅲ、Ⅳ线广州至广州东段利用率为108%),随着新建铁路及城际的引入区间通过能力紧张问题将更为突出,并且广州火车站等铁路枢纽旅客发送能力日趋饱和,到发线能力已利用至极限,以及货运枢纽布局不尽合理、集中化程度相对较低;部分道路通道交通压力大,机场高速、广深高速、北环高速等通道平均饱和度超过0.9,与周边城市衔接有待提升,外围地区骨架路网有待完善等问题。

二、城市规划、产业规划与交通设施布局不协调,多中心格局尚未形成,导致交通需求与资源承载力不匹配

(一)空间分布。就业岗位集中在核心区造成广州市交通需求集中现象较为明显,核心区3%的面积、17%路网资源、48%轨道交通资源,承担了59%机动化出行,并且由于“职住分离、空间错位”,导致核心区过江通道(14桥1隧)交通压力较大(饱和度超过0.8);同时,处于核心区衔接位置的地铁站点和断面客流量高,全网日进出站客流超过10万人次的14个地铁站点都聚集于核心区。

(二)时间分布。职住分离造成通勤交通需求大。道路方面,进出核心区主要道路高峰期间流量方向比超过2∶1,潮汐现象明显;公共交通方面,造成高峰期间大跨度、长距离的通勤出行(早晚高峰地铁通勤出行客流占全天客流超过40%),部分线路断面客流强度较高,车厢较为拥挤。

三、公共交通承载能力和服务水平有待提升,与个性化的机动化出行相比有待完善

近年来我市在公共交通发展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十二五”期间公共交通在机动化出行的比例仍然呈略微下降的趋势,由2010年的60%下降至2014年的58.6%。主要原因如下:部分地铁线路(如三号线)的车辆编组与车型考虑预留不足,导致高峰期车厢拥挤,并且对重点发展区域的支持力度不够,使得中心区与南沙自贸区之间地铁出行时耗为1.5小时等;由于常规公交的时间可靠性不如轨道交通,舒适性、私密性、个性化等不如小汽车,加上公交线网结构不完善,导致常规公交吸引力不足;目前出租车服务模式相对单一,加上出租车经营权历史遗留问题,大规模投放出租车运力将对原有司机群体的收入造成影响,引起社会不稳定等问题,导致出租车运力调控难度较大;水上巴士与其他交通方式换乘不够便捷,加上发船间隔时间较长等原因,造成水上巴士吸引力不足等。

四、交通需求管理政策雏形初现,但综合性、协调性、系统性方面不够完善,交通需求管理体系有待完善

目前,广州市已实施中小客车总量调控政策3年,从增速上控制了本市籍中小客车的迅猛发展,但由于对外地车未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导致外地车比例大幅增加。由于长期在广州使用的外地车比例增加,机动化总量的缓增和存量交通加大,导致现有的交通需求管理政策的“此消彼长”,加上轨道交通建设成本高、周期长以及公交产品单一化和服务难以满足多样化出行需求等多方面的原因,使得对小汽车增速的抑制效果大打折扣,城市道路交通与环境仍然面临较大的压力。据统计,2012年6月(调控前)中心城区15条主干道外地车的车流量占比是5.9%,2015年10月(调控后)则上升至17.7%;同时,本地化使用的外地车(每月使用超过5次的外地车)从2013年6月的7.7万辆增加至2015年6月的30万辆,增幅290%。数据表明,广州“外地上牌、本地行驶”现象日趋严重。

第二章发展形势和要求

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落实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要紧密对接国家战略,加快建设以白云国际空港、南沙海港、国铁城际地铁轨道交通陆港、高快速路网为核心的大交通体系,着力完善城市功能布局和重大生产力布局,加快形成新的动力源和增长极。”在此过程中,三大战略枢纽相互呼应、互动发展,构成提升广州国家中心城市的重要动力源和增长极,将广州市建成广东省宜居城乡的“首善之区”和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第二节交通发展形势:建设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

《广州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明确提出:“广州市城市性质为国家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广东省省会,我国重要的国际商贸中心、对外交往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等。”2016年3月,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优化枢纽空间布局,建设北京、上海、广州等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广州作为入选国家三大综合枢纽之一,北上广三足鼎立,成为构筑中国对外开放交通网络的“金三角”,为广州新一轮城市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为广州构建“一带一路”节点奠定了坚实基础。2016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的《关于打造现代综合客运枢纽提高旅客出行质量效率的实施意见》(发改基础〔2016〕952号)明确提出:“将综合客运枢纽建设作为推动交通提质增效的重点,以方便旅客、提高综合效率为核心,统筹规划建设和管理,加快推进交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提升交通运输服务质量,更好地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也对广州全面构建大交通综合枢纽提出更高要求。

根据《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2016—2020年)》以及近期国家、省市的重大政策和重要战略部署,“十三五”时期广州市将按照国家中心城市标准,强化广州综合交通枢纽的辐射和区域整合功能,构建现代服务型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具体体现在五个方面:

一、统筹交通运输方式,推动广州综合交通体系“一体化”

以建设综合运输服务示范城市为契机,推进交通基础设施一体化、运输服务便利化,推动实现客运零换乘、货运集散高效、综合运输服务信息共享和管理体制创新,促进各种运输方式良性互动。

二、优化交通运输结构,促进广州综合交通体系“绿色化”

以建设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为契机,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强化绿色节能环保理念,形成绿色低碳循环的交通发展新方式,调整交通运输结构,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

三、服务城市空间差异,实现广州综合交通体系“集约化”

以建设“公交都市”示范城市为契机,全面支持绿色交通发展,构建极具竞争力的多模式、多层次、高效率、高品质、一体化的低碳公共交通网络体系。

四、顺应“互联网+”新业态,提高广州综合交通体系“智慧化”

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新一轮产业变革为契机,加快推进智能交通建设,加快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科技技术与交通运输行业的深度融合,全面提升交通运输行业服务品质和科学治理能力。

五、强化交通运输服务,推进广州综合交通体系“精细化”

以落实和服务国家战略为契机,通过精细化的交通改善,充分挖掘既有设施潜力,鼓励高效率、低能耗、低污染的交通方式,节约城市土地资源,充分发挥既有交通设施潜力,最大限度提高城市综合交通体系的整体运行效率和服务水平。

在此过程中,重点是全面推进综合交通枢纽城市、综合运输服务示范城市和公交都市的建设。

第三节交通发展要求:以五大发展理念引领交通发展

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是针对当前形势的深刻变化对发展质量和效益提出的更高要求,是“十三五”时期的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和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因此,广州市应坚持把五大发展理念贯彻到综合交通体系发展的各个环节,以全力推进综合交通运输供给侧结构改革为主线,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新常态。针对自身发展实际问题,梳理总结“十三五”期间交通发展要求为“补短板、调结构、强管理、缓矛盾”。

“补短板”包含补齐交通设施供给能力、提高公共交通服务水平和服务品质等,“调结构”包含转变运输服务的创新、优化运输结构、大力发展绿色交通等,“强管理”包含提升交通管理精细化水平、公共交通一体化和出租车行业改革等,从而确保交通运行安全、有序和效率,“缓矛盾”包含缓解交通供需矛盾、减轻静态交通和动态交通矛盾等,全力推进综合交通运输供给侧结构改革,充分发挥综合交通体系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让交通真正成为城市发展的先行官。

第三章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第一节指导思想

以《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2016—2020年)》为指导,以“转型升级、存量优化、提质增效”为主旨,抓住国家“一带一路”和南沙自贸试验区的战略机遇以及新一轮行政区划调整契机,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围绕建设国家重要中心城市总目标,以建设枢纽型网络城市为抓手,以提质增效为导向,坚持网络建设与枢纽建设并重,全面推行交通服务的改革创新,强化综合交通体系运输服务能力,整体推进三大战略枢纽(国际航运枢纽、国际航空枢纽、国际科技创新枢纽)和大交通网络体系。

第二节基本原则

一、深化改革,创新发展

加大交通改革探索,统筹铁路、公路、水路、民航等管理,完善综合运输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坚持市场决定作用,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厘清政府与市场边界;加快交通方式服务创新,完善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等新型交通方式;研究制定《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深化改革推进出租汽车行业健康发展的意见》等,推进出租汽车行业改革。

二、优化结构,协调发展

充分发挥各自交通方式的作用和特点,协调区域对外交通、城市交通、城乡交通一体化发展,实现对外交通与城市交通之间以及系统之间的有效衔接,提升综合交通体系的运输能力,支撑广佛同城化、广清一体化、广佛肇经济圈等区域一体化建设,推动广州市“一江两岸三带”和“多点支撑”空间发展格局的形成。

三、资源节约,绿色发展

大力推进交通运输行业的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把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发展融入交通运输发展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大力推进结构性、技术性和管理性节能减排,加强绿色循环低碳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更加注重优化基础设施结构、运输装备结构、运输组织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等,强化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绿色循环低碳要求,推进各种运输方式集约化、低碳化发展,引导市民绿色出行和货物的绿色运输。

数据互联互通,共享大数据、搭建大平台、提供大服务,推动“互联网+交通”共享出行方式的发展,实现交通运输行业的开放共享和协同管理,提升交通运输服务信息资源的共享和综合利用效益以及综合交通信息惠民服务能力。

第三节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到“十三五”期末,广州市基本形成“高效畅达、便捷优质、绿色安全”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实现对外高速通达、对内便捷互通,形成四面八方、四通八达的大交通网络体系。全面创建“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综合运输服务示范城市”和“公交都市”,基本形成“国际化的大交通综合枢纽体系”、“一体化的区域交通发展体系”、“品质化的公共出行服务体系”、“精细化的交通运输管理体系”,实现“设施更完善、运输更高效、通勤更顺畅、管理更精细、结构更绿色、出行更平安”,即“三个创建、四个体系、六个更加”,简称“346”的目标体系。“四个体系”具体体现在:

(一)着力构建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体系。以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为抓手,坚持网络建设与枢纽建设并重,重点发展国铁、城际、地铁、高快速路工程,优化客货运枢纽布局,实现与周边城市对外高速互达,城市内部互联互通,建成布局合理、层次清晰、功能完善、衔接顺畅、管理智能的综合交通体系,打造枢纽城市和公交都市,充分发挥国家中心城市的集聚和辐射功能。

(二)着力构建一体化的区域交通发展体系。以创建“综合交通运输示范城市”为契机,加强重大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建设,推进高铁、城际轨道、高速公路、综合客运枢纽建设,打通连接周边城市的道路网络。

(三)着力打造品质化的公共出行服务体系。以建设“公交都市”为契机,打造以轨道交通为骨干,常规公交为主体,出租车、水上巴士、定制公交等其他交通方式为补充,公共自行车为延伸的城市公共交通体系。

(四)着力完善精细化的大交通运输管理体系。抓住科技发展带来的机遇,以“互联网+”为支撑,加快互联网与交通运输领域的深度融合,实现交通信息共享和协同管理,提高交通运输资源利用效率和管理精细化水平,全面提升交通运输行业服务品质和科学治理能力。

二、具体目标

(一)设施更完善、运输更高效。

1.空港。到“十三五”期末,通过搭建以广州为起点的“空中丝路”,与国内、东南亚主要城市形成“4小时航空交通圈”,与全球主要城市形成“12小时航空交通圈”;白云国际机场年旅客吞吐量将超过8000万人次(其中国际旅客占总旅客比重25%、国际中转旅客比例为15%),国际航线150条,货物吞吐量将达到250万吨;客、货运输量进入全球前十位。

2.海港。到“十三五”期末,完善港口码头和航道设施以及集疏运体系,提升广州港在世界港口前列的战略地位,为加快国际航运中心、国际物流中心的建设发挥重要作用;实现广州港年货物吞吐量6亿吨、集装箱吞吐量2500万标箱。

3.铁路。到“十三五”期末,形成“双人字型+三横”(总规模超过1800公里)的铁路网络格局;巩固广州作为全国四大铁路客运中心地位,成为辐射湖南、广西、贵州等泛珠三角地区的南方铁路主枢纽;广州铁路枢纽地位和作用进一步提升,年客运量15800万人次、货运量为6500万吨,城际轨道交通网络初步形成,打造以广州为中心的珠三角1小时城际交通圈。

4.公路。到“十三五”期末,初步形成以广州为中心的“三环十五线”(总规模超过1206公里)区域高速公路网络格局,构建泛珠三角高速公路网络中心;实

现广州至泛珠三角所有省会城市及泛珠三角地区所有地级市均有高速公路直达,2小时机动车时空圈覆盖珠三角以及清远、韶关等周边主要城市,公路运输年客运量超过10亿人次、货运量9亿吨。

(二)通勤更顺畅、管理更精细。

1.公共交通。到“十三五”期末,建成开通地铁里程超过520公里、形成“环线+放射线”结构,高峰期间市域范围依托公共交通到达核心区平均出行时间不超过60分钟,常规公交吸引力进一步提升、与小汽车的出行时耗比例不超过1.5,提供便捷、高效、安全的出行服务,进一步满足市民多样化的出行需求。

2.智慧交通。到“十三五”期末,加快互联网在交通领域的深度融合,实现数据互联互通,构建涵盖各种交通方式以及公安、气象等服务政府、企业、市民的综合运输服务信息共享和协同管理体系,进一步提升交通运输服务信息资源的共享和综合利用效益,提升交通信息惠民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

3.文明与法制交通。增强交通参与者文明意识,加快诚信体系建设,提高行业文明素质明显,打造“文明交通”;加强法治交通建设,深化运输服务法治改革,确保交通政策实施的合法性、持续性和稳定性。

(三)结构更绿色,出行更平安。

1.绿色交通。鼓励自行车和步行方式,推动清洁能源交通工具的使用。逐步加大节能与新能源公交车推广力度,到“十三五”期末,实现全市90%公交为清洁能源车辆;至2020年,当年新增和更换的公交车中新能源公交车比重为90%(其中纯电动公交车占新能源公交车比例的70%);中心城区公共交通占机动化出行比例为65%、绿色交通分担率为75%。

2.平安交通。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积极推进法规制度、安全监管、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置体系、宣传教育等交通安全体系的建设,加强专项治理和监督检查执法。实现到“十三五”期末,年事故率≤7次/万车,年死亡率≤3人/万车。

第四章重点任务

第一节航空:建设国际航空枢纽

——提升机场枢纽功能。(1)完善机场基础设施。力争2018年建成白云国际机场第二航站楼,推进第三航站楼、第四第五跑道、第二国际货站的建设,积极推进城际(市)轨道交通、高快速路等引入白云国际机场,有效提升机场集疏运能力,开展第二机场规划选址,强化白云国际机场对中南地区机场群的龙头作用。(2)强化机场航线网络。力争把白云国际机场建设成为亚洲核心航空枢纽,进一步做大做强中转航线市场,增加国内中转航线数量,加密重点航线;巩固、新增和培育国际直飞航线市场,开通国际航线150条,形成以白云机场为核心的“枢纽—干线—支线”机场网络,加强和优化国际—国内中转的衔接性。(3)提高机场运行效率。鼓励国内外有实力的航空公司、航空物流运营商在白云机场设立基地,提高航班密度,打造空中快线和航班;并通过搭建以广州为起点的“空中丝路”,与国内、东南亚主要城市形成“4小时航空交通圈”,与全球主要城市形成“12小时航空交通圈”。(4)加强机场内部及周边服务的综合整治,提高机场综合运输服务水平。

——完善机场集疏运体系。加快3条高速公路(机场第二高速、花莞高速和北三环二期)、4条城市道路(空港大道、广州大道、沙太路和广花一路)、4条轨道交通(穗莞深城际、广佛环线、广清城际和地铁九号线)建设,构建形成高效便捷的地面和地下交通服务体系,串接T1、T2航站楼,加强机场对外衔接,强化机场的“陆空”、“空铁”等联运,提升机场集疏运能力,加快形成航空运输与高速铁路、城际轨道、高速公路、城市轨道在空港的高效衔接,形成以白云国际机场为中心,覆盖珠三角地区的陆路交通1小时服务范围。构建高效便捷的“地面、地下”综合运输服务体系,提升白云国际机场的辐射范围。

——加快空域航权的开放工作。(1)结合珠三角新干线机场建设选址,调整现有空域结构,推动岑村机场异地迁建,优化珠三角地区的军民航机场布局,改善白云机场空域条件促进珠三角空域资源统筹安排与释放,从长远解决白云国际机场空域制约问题。(2)加快推动广州及周边低空空域划设,推动低空空域便利化、商业化运营,打造全国低空空域管理运行服务先行区。

——发展通用航空业务。(1)实施通用机场布局规划,加快建设南沙新区城市副中心商务机场和通用航空产业园,规划建设从化、黄埔、增城、番禺等通用机场,完善广州公务机运营保障服务配套设施,构建以广州为枢纽的省内直升机运营网络。(2)吸引有实力的通用航空企业落户,鼓励通用航空在商务飞行、低空旅游、警务飞行、应急救援及公务机销售、维修等社会公共服务领域的应用,推动空中巡查、空中交通疏导等业务,拓展航空服务范围。

第二节港口:建设国际航运枢纽

——增强港口枢纽功能。(1)全面落实广州国际航运中心三年行动计划,提升广州港在全球航运体系中的地位和资源配置能力。(2)提升航运枢纽承载力和联合运输能力。加快实施广州港深水航道拓宽工程、珠江口公共锚地设施建设,有序推进南沙港区四期、南沙港区通用码头、南沙国际邮轮码头等重点工程规划建设,推进新沙港区二期工程,加快黄埔新港、新沙港区扩能,实施内河港区升级改造,加快老旧港区散货码头搬迁和转型升级,加快江海联运码头以及内陆“无水港”等设施建设,提高港区集散能力和多式联运能力。

——完善港口集疏运体系。加快推进2条铁路(南沙港铁路、深茂铁路)、3条高速公路(广中江高速、江中高速东延线、虎门二桥)的建设,完善港口的“公铁、海铁、江水”等多种联运方式,全面推进港前路(黄埔大道—开发大道)、石化北路、石化南路、信华路等疏港道路建设,打通黄埔港区货运专用通道,并积极推进泛珠三角腹地的内陆港建设,打造南沙驳运中心、组建驳船联盟,推动支线驳船网络航线共享,形成以广州为枢纽的粤桂、粤湘赣、粤黔滇川渝3条铁水联运物流通道,提高港口集疏散能力和联合运输效率。

——发展现代航运物流。加快形成“一核、两区、四块”的现代航运服务业发展格局。“一核”即以打造广州国际航运中心为核心;“两区”即建设南沙和黄埔两个航运服务集聚区;“四块”即重点培育航运专业服务、现代港航物流、高端航运金融和贸易、航运信息和研发四大功能板块。

——构建智慧航运物流。建立“一个中心、两个平台、多个系统”的港航信息化体系。“一个中心”指港口数据中心;“两个平台”指港航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和电子政务平台;“多个系统”指公众信息网、统计信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等。积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强政策引导和推动,推动行业发展、实现信息服务和信息增值的方向转变。

第三节铁路:巩固全国四大铁路枢纽和国家城际轨道干线中心地位——理顺广州地区铁路枢纽功能定位。以广河、广湛客运专线引入以及近期

线路的建设为契机,从区域一体化和协同发展的角度,按照“客内货外、动内普外、多站布局、多点到发、综合换乘”的思路,统筹规划广州地区铁路枢纽布局,并对既有火车站扩能改造,提升铁路枢纽的承载能力,完善新塘站、广州北站等铁路枢纽的功能定位,实现铁路枢纽与城际轨道交通、城市公共交通、公路的无缝衔接,推动构建由广州站、广州东站、广州南站、棠溪站、佛山西站、广州北站、增城站、新塘站、南沙站组成的广州铁路客运枢纽新格局,以及形成以大田集装箱中心站为核心的空铁联运、海铁联运、陆铁联运的铁路货运枢纽。

——完善铁路和城际轨道线网布局。(1)筹划广河、广湛客专以及相关联络线等战略通道的规划建设,形成串联东盟及北部湾经济区—珠三角—长三角及海西经济区大通道。积极开展建设湛江—肇庆—广州—河源—梅州客运通道、京九客专支线(赣深客专广州增城联络线)、贵广客专广宁至广州北站联络线、广州东北客运支线(增城至广州北站)等项目的前期工作,打通广州铁路枢纽东西向通道,实现广州与粤东西地区快速交通联系,完善衔接西南地区、北部湾地区、海西经济区、长三角地区、京津冀地区战略大通道,强化广州枢纽在国家路网中地位。(2)加快广汕客专、深茂铁路等高快速铁路项目的建设以及广深铁路III、IV线、广茂铁路电气化改造(广州境内铁路总长181.4公里,“十三五”期间完成166.8公里),增强广州铁路枢纽往东部、西部沿海方向辐射力,完成广州枢纽东北货车外绕线和南沙港铁路项目建设,推进广茂铁路电气化建设、广深铁路改造,发挥广珠铁路功能,打通粤赣皖苏、粤黔滇川、粤桂海铁联运物流通道。(3)加快广清城际(清远—广州北站段)、广佛环线(广州南—白云国际机场段)、穗莞深城际(新塘至广州北站段)等7条(段)城际(总长度203.7公里)的建设,串接白云国际机场、广州南站等主要节点,强化城际轨道、城市地铁与主要客运枢纽无缝换乘,实现以广州为中心的珠三角1小时城际交通圈。

——强化铁路运输的多式联运能力。按照“客在内、货在外”的思路,整合中心城区既有铁路货运站,推动铁路货运站场向外围城区布局,加快推进南沙疏港

铁路等项目的建设与改造,打通铁路枢纽东西大通道,强化广州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增城铁路货站以及港口联运码头等设施的建设,强化“公铁”、“海铁”等多式联运,构建辐射华东、华中与西南、珠三角地区集装箱中转、联运、区域性物流配送的全国性铁路货运枢纽,与南沙海港实现联动发展。

——推进地方铁路客运价格改革。逐步放开具备竞争条件的铁路客运票价,建立以列车运行速度和等级为基础、体现运输服务质量差异和运输淡旺季特点的地方铁路客运票价体系。

第四节公路:构建高效便捷区域高速公路网络中心

(完整word版)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复习资料整理版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复习资料(上册) 1、交通的定义: 一般:人与动物的流动,采用一定的方式,在一定的设施条件下,完成一定的运输任务。 广义:人、物、信息的流动,以一定目标方式通过一定空间。 2、按照道路在道路网中的地位,公路可分为干线和支线,其中干线公路可分为几类:(1)国道(2)省道(3)县道(4)乡道。根据公路的使用任务、功能和适应交通量分为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二级公路、三级公路、四级公路五个等级。 3、按照道路在交通功能、对沿线建筑物服务功能的地位,可分为(1)快速路(2)主干路(3)次干路(4)支路。 4、行人静态空间:主要是指行人身体在静止状态下所占用的空间范围。 满足行人通行的道路最小净空高度为2.5m。 5、汽车的最小转弯半径(R min):是指汽车前外轮中心的转弯半径。 车辆的转弯半径可作为停车场、回车场、公交车站通道设计的依据。 6、交通量(Q):在某一时间内实际通过的车辆(或行人数)。 7、通行能力:是度量道路在单位时间内可能通过车辆或行人的能力。 交通量一般总是小于通行能力的。 8、道路横断面:沿道路宽度方向,垂直于道路中心线所作的竖向剖面称为道路 横断面。 9、城市道路横断面由车行道、人行道、绿带、道路附属设施等用地组成。 10、路幅宽度:城市道路横断面的总宽度。(规划道路的路幅边线常用红线绘 制,是道路交通用地、道路绿化用地与其他城市用地的分界 线)。 11、路侧带:在道路车行道两边到道路红线之间的用地为路测带。 12、路肩:在城市郊区的道路上采用边沟排水时,在车行道路面外侧至路基边 缘所保留的带状用地称路肩。路肩分为硬路肩(包括路缘带)和保 护性路肩。 设计行车速度大于或等于4km/h时,应设硬路肩。其铺装应具有承受车辆荷载的能力。硬路肩中路缘带的路面结构与机动车车行道相同,其余部分可适当减

广州白云(棠溪)站综合交通枢纽

广州白云(棠溪)站综合交通枢纽一体化建设工程施工总承包项目土建工程4标、5标 招标文件 (招标编号:J G2019-) 招标单位:广州铁路投资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招标代理: 日期:2019年12月

目录 第一章投标须知 (4) 一、投标须知前附表 (4) 二、投标须知修改表 (11) 三、投标须知通用条款 (22) (一)总则 (22) (二)招标文件 (23) (三)投标文件的编制 (24) (四)投标文件的提交 (30) (五)开标、评标、定标及合同签定 (31) 第二章开标、评标及定标办法 (35) 一、开标、评标及定标办法修改表 (35) 二、开标、评标及定标办法 (46) (一)总则 (46) (二)开标评标办法程序和细则 (48) 可选办法一(适合综合评分法一,技术标与经济标先后分别开启) (48) 附件一:资格审查表 (56) 附件二:商务技术标有效性审查表 (58) 附件三:商务技术标非答辩部分评审标准 (60) 附件四:商务技术标非答辩部分详细审查定档表 (67) 附件五:商务技术标非答辩部分详细审查评分表 (67) 附件六:入围商务技术标答辩部分10家单位顺序表 (69) 附件七:商务技术标答辩部分评审标准 (70) 附件八商务技术标答辩部分详细审查定档表 (73) 附件九商务技术标答辩部分详细审查评分表 (74) 附件十第一阶段(商务技术部分)总得分表 (75) 附件十一经济标有效性审查表 (76) 附件十二入围经济标单位顺序表 (77) 附件十三投标总报价评分表(即经济标评标价得分评分表) (78) 附件十四需进行单价评审的主要项目表 (79)

综合交通运输标准体系

综合交通运输标准体系 (2015年)

目录 一、综合交通运输标准体系结构图 (1) (一)标准体系结构图 (1) (二)标准类别及说明 (3) 二、综合交通运输标准明细表 (5) (一)基础标准100 (5) 101术语与符号 (5) 102分类与编码 (6) (二)运输服务标准200 (7) 201客运服务 (7) 202货运服务 (8) 203邮政业服务 (10) (三)工程设施标准300 (10) 301综合客运枢纽工程设施 (10) 302综合货运枢纽工程设施 (11) 303复合通道(路线与桥隧)工程设施 (12) 304交叉设施工程设施 (13) (四)安全应急标准400 (14) 401客运安全应急 (14) 402货运安全应急 (14) (五)信息化标准500 (16) 501通用 (16) 502客运服务信息化 (20) 503货运服务信息化 (21) 504邮政业服务信息化 (23) (六)统计评价标准600 (25) 601统计 (25) 1

602评价 (26) (七)运输装备和产品标准700 (27) 701载运工具 (27) 702装载单元 (29) 703换装、换乘设备 (33) 704邮政业运输装备和产品 (34) (八)相关标准900 (35) 三、标准统计表 (41) 四、编制说明 (44) (一)编制依据 (44) (二)编制目标 (44) (三)编制原则 (45) (四)体系构成 (45) (五)其他 (46) 2

一、综合交通运输标准体系结构图(一)标准体系结构图 1

图1 综合交通运输标准体系结构图 2

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编制 办法

关于印发《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编制办法》的通知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关于印发《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编制办法》的通知 建城[2010]13号 各省、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北京市交通委员会、规划委员会,天津、上海市城乡建设和交通委员会,重庆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市政管理委员会、规划局: 为了规范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编制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等法律法规,我部组织制定了《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编制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二〇一〇年二月二日 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编制办法 第一条 为了规范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编制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按照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应当组织编制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并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 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实施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建设,调控交通资源,倡导绿色交通、引导区域交通、城市对外交通、市区交通协调发展,统筹城市交通各子系统关系,支撑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专项规划,是编制城市交通设施单项规划、客货运系统组织规划、近期交通规划、局部地区交通改

善规划等专业规划的依据。 第四条 国务院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指导和监督全国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编制工作。 省、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编制工作的监督管理。 直辖市、市人民政府建设(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辖区内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编制的管理。 第五条 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应当与城市总体规划同步编制,相互反馈与协调。 第六条 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应当与区域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重大交通基础设施规划等相衔接。 第七条 编制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应当遵循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 第八条 编制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应当以建设集约化城市和节约型社会为目标,遵循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社会公平、城乡协调发展的原则,贯彻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战略,优化交通模式与土地使用的关系,保护自然与文化资源,考虑城市应急交通建设需要,处理好长远发展与近期建设的关系,保障各种交通运输方式协调发展。 第九条 编制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的规划期限,应当与城市总体规划相一致。 第十条 编制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的地域范围,应当与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规划编制范围相一致。 第十一条 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应当包括下列主要内容: (一)调查分析:以调查为依据,评估城市交通现状,分析交通存在的问题,构建交通战略分析模型。

城市交通枢纽片区品质建设规划研究——以广州南站为例

城市交通枢纽片区品质建设规划研究——以广州南站为例 发表时间:2019-07-30T10:57:00.370Z 来源:《防护工程》2019年8期作者:沈子茜[导读] 城市交通枢纽片区是城市第一印象的直接对象,是向世界展现城市总体风貌的门户和窗口。 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 510060 摘要:城市交通枢纽片区是城市第一印象的直接对象,是向世界展现城市总体风貌的门户和窗口。随着现代化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我们从“上半场”的追求效率、追求建设速度,转向“下半场”的追求城市环境、追求精细品质的发展。针对交通枢纽片区品质建设的研究,基于各类城市空间组织梳理,结合区域环境特色,通过精细化品质化设计,为访客打造更加安全、舒适、愉悦的出行体验,构建出更加和谐优美的城市景观风貌。本文以广州南站为例,提出建立共享开放的公共空间,打造尺度宜人的街区和慢行系统,改善城市生态环境,集聚优质公共服务及文化设施等品质提升的方向和措施,从根本上打出城市名片,提升城市吸引力。 关键词:交通枢纽、品质建设、门户、景观 一、引言 广州南站是广州市交通网络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南站周边地区是广州建设枢纽型网络城市和形成多点支撑、联动发展空间格局的重要功能区。随着高铁网络日益完善,南站地区出行量愈发增长,有必要对南站本体及周边地区的城市品质进行梳理规划与建设研究。同时,南站周边地区作为轨道交通站点重要功能区,需尽快明确发展定位和建设方向,充分挖掘和发挥区域资源的潜力。 二、现状问题 现状南站片区建设品质相对欠缺,主要体现在城市公共空间的精细化、人性化方面无法达到门户形象和民众使用的要求。如区域市政设施老旧,标识系统引导性弱,慢行系统缺失,配套服务不足,交叉路口过街不合理,盲道和无障碍系统不完善,南站本体与公交、的士、长途客运站及私家车的交通接驳复杂等。同时,片区内受轨道、道路及地块施工影响较大,施工围闭设施粗糙简陋,整体景观品质及空间体验不足,对标其他国际化大都市枢纽地区尚有差距。 三、规划原则 以建设综合交通枢纽为目标,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充分发挥规划引领作用,加快推进南站片区品质规划建设,构建枢纽型网络城市格局,提升广州城市品质和国际竞争力。品质建设规划原则具体表现为: 1、体现地域特色。通过深入研究南站地区的总体风貌,进一步提炼和发掘本土的景观要素和文化符号,注重岭南水乡肌理、水乡特色和山水景观的保留。对南站地区整体风貌形象进行规划设计,梳理品质化规划要素,对南站枢纽提出使用合理性评估,在标识系统、出入口、道路、建筑风貌、公共空间、慢行系统、基础设施、绿化、水系、城市家具等方面植入展示地域特色的文化符号与乡土植被。创造结构明晰、功能合理、点线面结合的特色空间。 2、提升品质功能。结合人性化理念营造舒适幸福的活力开放街区,将市政道路变成城市交往空间,构建开放紧凑、有归属感的交往空间体系,打造高层级度、细腻度和品质度的街道空间。通过绿地空间和滨水空间的品质提升,丰富山体公园-滨水公园-街心公园的功能层级。 3、指引品质工艺。以人为核心进行整体环境升级,提升公共空间品质,整体提升南站地区的空间立体性、平面协调性、风貌整体性和文脉延续性。通过对滨水空间、文化乡村、市政道路、慢行系统、建筑风貌、进站广场、桥下空间、建筑风貌等方面提出品质化指引,强化品质化工艺,指导南站地区品质化、精细化建设。 四、总体策略 充分发挥南站片区枢纽门户、新型产业集聚区、宜居新城的主导功能,依托山水田园、岭南水乡本底特色,通过品质规划将南站片区打造成为集合国际品质门户、生态岭南新城、活力开放街区为一体的广州城市形象风貌区。 1、以蓝绿项链织补生态空间,从破碎失衡的生境到生态海绵城 片区生态网络体系依托山水根基,以各大水系为主干、以分散绿地空间为支干,以生态化的街道为毛细,以立体绿化为的生态补充,将自然引入城市的各个角落。融入海绵城市理念,将传统的风险管理转变为分散式的雨水管理模式,强调再生水资源在城市中间的导流、源头净化、储存,缓慢排放至下游,融入城市的环境和生态的修复中。植物景观上摒弃盆景式的简单人工景观,从生态角度和人文角度出发,建设生态野趣的乡土景观,强调物种的多样性与本土植被的比例。以人为本,强调慢行优先,提高慢行舒适度,完善与山水格局契合,以各层次绿道为核心载体,发展与城市功能、轨道与常规公交协同合作的慢行系统,推进绿色出行。 2、以公共空间聚合城市功能,从封闭独立的地块到价值共享单元 营造开放的公共空间,打破各个绿地小而杂、简而泛的设计常规,结合绿地网络,以生活圈的理念来统筹城市公园的设计,形成多个开敞空间,为科研、办公、居住、休闲等组团提供亲近、自然的生态游憩空间和环境品质,促进社区的开放融合。拓展街道服务功能,将公共空间向街道延展,向建设地块延伸,道路空间化作城市公共空间、地块边界化作城市交往场所,形成生态、活力、多元的城市街道网络。布置便捷流动的立体交通,新增二层连廊系统,提供无障碍化的地下空间,营造连续舒适的慢行空间,连接站体区域,形成立体、连贯流畅的出行系统。配套智慧便民设施,通过智能信息系统(GIIS)建立,使南站片区成为一个数字化连接的城市智能系统,交通、市政、能源的联网化管理,与智能手机APP应用联合,使各大功能组团密切相连,线上线下积极互动,更好地聚合城市功能并服务民众。 3、以文化细胞复兴岭南文化,从失落单调的村落到活力文化家园

新塘-广州东部交通枢纽-规划1

2012年2月6日,农历正月十五 星期一 增城 23℃~12℃ 首页 增城概况 新闻动态 政务公开 网上办事 项目信息公开 办事指南 政策法规 数字增城 公众参与 请输入文章标题搜索 高级搜索 Image 1 of 5

战略规划 增城市城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 规划展厅 总体规划 增城市新塘镇总体规划(2005-2020) 增城市石滩镇总体规划(2004-2020) (2004-2020) 重点地区规划 增城经济技术开发区 增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总体发展战略 广州东部交通部交通枢枢纽中心中心 广州东部交通部交通枢枢纽中心 广州东部山水新城 广州东部山水新城概念规划 挂绿新城 广州增城挂绿新城总体规划 中心城区重点地段城市设计 增江河西岸环境景观设计 北部生态旅游示范区 增城市扶贫开发(名镇名村)建设规划 广州白水寨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10-2025) 小楼人家旅游区总体规划及景观节点规划设计 “湖心岛”旅游总体规划及景观节点规划设计 增城正果寺景区综合整治规划 专项规划 市域 增城市绿道规划 增城市“三旧”改造近期实施规划 增城市村庄布点规划 增城市星级酒店选址规划 增城市域轨道交通与高速公路规划图 中心城区 增城市中心城区市政专项规划 正果镇 正果镇镇区近期建设项目规划 控制性详细规划 中心城区 金竹新城控制性详细规划 东区高科技工业园第一期控制性详细规划 中心城区A01-A12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新塘镇 陈家林周边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东洲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群星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大林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国贸中心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西南村工业组团控制性详细规划 民营工业园控制性详细规划 永和汽车产业基地控制性详细规划 白江村城中村更新改造规划 石滩镇 郑田居住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岗尾工业组团控制性详细规划 西区工业基地控制性详细规划 中新镇 三迳工业园控制性详细规划 农垦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派潭镇 北部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高滩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修建性详细规划和建筑设计 增城市行政中心设计方案 增城歌剧院建筑设计 增城市图书馆新馆实施方案 增城市科技文化博物馆建筑方案设计竞赛 增城荔城龙舟比赛场建筑方案设计竞赛 增城市第二中学规划与建筑设计方案竞赛 相关管理规定 增城市中心城区绿线管理规定 增城市建筑物退让管理规定 增城市农村宅基地使用及建房管理的有关规定 增城市新农村规划建设与农村建房管理暂行办法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规划展厅 > 重点地区规划 > 广州东部交通枢纽中心 > 广州东部交通枢纽中心 广州东部交通部交通枢枢纽中心 查找 01城市设计 2东部枢纽中心1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期末重点

一、城市道路与交通基本知识 1、城市综合交通的含义 “大交通”是指城市综合交通系统,它涵盖了道路交通、轨道交通、水上交通、空中交通和管道交通五大方式。 “小交通”只是指道路交通系统,道路交通系统是城市交通的最基本组成部分;道路交通系统依附于道路网络,是反映城市格局、面貌和活力的窗口。 2、城市交通系统的要素 (1)人和物的流动(交通需求) 人流、物流,包括无形的流动,是城市活动的体现。 (2)交通设施(交通) 运载工具(包含汽车、火车、船舶等),运路(道路或轨道等),站场(terminal、车站、停车场等)。 (3)经营管理系统(联系需求与供给) 组织交通供给服务、经营管理交通设施和运营系统的系统。 (4)交通空间 是发生交通服务行为的空间,包含交通设施周围的空间、道路空间、交通站场空间。 3、城市交通的基本因素——用地、人、车、路 (1)城市用地:是产生交通、吸引交通的“源”和“泽” 确定不同性质的城市用地产生和吸引交通的数量的指标称为交通生成指标,不同性质的用地应该有相应的交通生成指标。交通生成指标的用地相关因素有:城市用地性质、面积,居住人口密度,就业人口密度(就业岗位密度)等。 (2)人:出行目的:包括上下班出行(含上学放行)、生活出行(购物、游憩、社交)、公务出行三大类。 出行方式:出行方式的选择:时间、线路、价格、目的等——成本 平均出行距离:居民平均每次出行的距离。也可用平均出行时间和最大出行时间来表示。 与城市规模、城市形态、用地布局、人口分布、出行方式有关。 日平均出行次数:与生活方式、生活水平有关。 (3)车:机动车和自行车是构成城市道路交通的主要内容。无论是对机动车或自行车都需研究以下因素:车辆(可折算成标准车)的保有量、出行率、空驶率、平均出行距离(平均运距);车流速度、密度、流量。 机动车可以归纳为几种“设计车辆”,以便根据设计车辆的外廓尺寸、载重量、运行特性等特征作为道路设计的依据。 a 小型汽车:包括小汽车、三轮摩托车、轻型越野车和2.5吨以下的客货运汽车。 b 普通汽车:包括单节式公共汽车、无轨电车与载重汽车。

(交通运输)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下城市公共交通的概念及发展理念精编

(交通运输)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下城市公共交通的概 念及发展理念

(交通运输)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下城市公共交通的概 念及发展理念

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下城市公共交通的概念及发展理念 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下城市公共交通的概念及发展理念(壹)城市公共交通的概念从世界先进国家的发展情况见,城市公共交通(以下简称城市公交)系统可分为俩个子系统,壹是城市公交运输工具和设施子系统; ?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下城市公共交通的概念及发展理念 (壹)城市公共交通的概念 从世界先进国家的发展情况见,城市公共交通(以下简称城市公交)系统可分为俩个子系统,壹是城市公交运输工具和设施子系统,二是城市公交规划和运营治理子系统。城市公交运输工具和设施子系统主要由四部分组成:壹是常规公交方式,主要是公共汽车、电车、出租车、轮渡等;二是快速轨道交通方式,包括轻轨,地铁等;三是市郊铁路,即城市利用铁路干线开往市郊的铁路列车;四是公交场站,如公共电汽车的首未站、中途站、保养场,轨道交通车站和调车场等。城市公交规划和运营管理子系统包括:壹是公交线网规划和站点选址;二是公交票制、票价和票务管理;三是公交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监督;四是公交日常营运调度;五是公交车辆保养和维护。 (二)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下的城市公交发展理念 根据国外发展经验和我国国情,发展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下的城市公交,要充分利用各种运输方式的优势,依据各种运输方式的新技术经济特征和未来发展前景,对综合交通运输网络系统进行合理规划布局,最大可能地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尽可能地降低社会总成本。不但要考虑各种运输方式的使用成本,更要充分体现

社会的进步性,将时间效率、便捷性、个性化需求作为重要的衡量标准;要考虑各种运输方式的互补和相互促进作用,以实现整个大系统的高效运转,更有效支持城市可持续发展,更体现“以人为本”和“环境友好”。详细包括: 1、重视公众需求,发展大运量快速公交运输方式。交通拥堵是世界大都市以及人口密集区域普遍存在的问题,简朴地增加交通基础设施的供应且不能根本解决交通需求不断增长的需要,假如形成和小汽车相耦合的生活方式和出行方式,仍会陷入“拥堵—增加基础设施供给—交通状况改善—刺激更多需求—再形成拥堵”的恶性循环。为此,城市公交系统不能仅从交通流和基础设施的平衡来进行规划和构建,必须从公众需求角度考虑,重点发展大运量快速公交运输方式。 2、以人为本,提供壹体化运输服务。城市公交基础设施不仅是供交通运输工具使用,更是为公众服务的。因此,“以人为本”和“壹体化运输服务”的思想必须贯穿到城市公交建设发展的全过程。从城市公交基础设施的规划布局、设计开始直至运营组织、用户服务等各个环节都要体现“以人为本”,全面考虑和落实安全、便捷使用、恬静、智能、公平、服务等各方面。要建立壹体化运输的网络系统和服务系统,即各种运输方式之间和运输方式内部在基础设施、运输装备、运输组织、管理软件各方面实现物理和逻辑上的紧密连接和壹体性,实现运输过程的无缝化和连续性。 3、提高技术水平,重视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要通过提高技术水平实现增量供给和增强安全保障性,减轻资源和环境压力,实现城市公交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为此,城市公交系统各环节都要有利于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有利于集约化发展和整体水平的提高,在壹次性资金投入和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比较中,要侧重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

109-广州市交通出行方式结构演变特征研究

广州市交通出行方式结构演变特征研究 金安 魏明 陈先龙 【摘要】目前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将公共交通机动化出行比例作为考核公交都市的评价指标,同时国内大城市的发展要求和供需背景也迫切需要一个合理的交通出行方式结构。本文通过广州市各项交通出行方式结构数据,归纳总结特大城市交通出行方式结构演变特征与趋势,阐述了机动化快速发展、公共交通成绩斐然但仍存在竞争力不足的问题等特征,最后根据广州市目前研究的成功经验,为优化出行方式结构,提出大力支持公交优先和严格交通需求管理两大策略,希望给国内相关城市提供借鉴。 【关键词】出行方式结构;演变特征;公交都市;需求管理 1. 引言 交通出行方式结构,是指城市居民日常出行采用各种交通工具的人数比例,这种比例关系反映了不同交通方式在城市交通系统中的功能与地位,标志着城市交通系统中一定交通需求在一定的供给平衡下的本质特征,与城市用地空间布局、产业经济、交通设施水平、政策体制等密切相关。交通出行方式结构是表征城市交通发展水平和特点的一个重要内容,常作为城市交通系统的发展目标,直接影响着有限的交通资源的配置,是决定城市交通系统效率高低的关键因素,对城市交通规划、建设、运营和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目前,国内对于合理的交通出行方式结构已经达成共识,即“通过提高运输能力、提升服务水平、增强公共交通竞争力和吸引力,构建以公共交通为主的城市机动化出行系统,同时改善步行、自行车出行条件”,“大城市要基本实现中心城区公共交通站点500米全覆盖,公共交通占机动化出行比例达到60%左右”[1]。然而,很多城市实际的情况是:个体交通盲目增长;在轨道交通大规模建设、公交补贴大规模投入的背景下,公交出行分担率并未快速提高,甚至有所下降;步行和自行车空间被大量占用……这说明,落实公共交通优先战略,优化交通出行方式结构,构筑优质公共交通体系,将“公交都市”的美好愿景和理念落到实处,仍然任重道远。 随着城市空间的拓展、人口的集聚、机动化的快速发展,城市交通需求特征、发展路径和价值取向等发生变化,导致城市交通出行方式结构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本文以广州市为例,归纳总结其交通出行方式结构演变特征与趋势,提出公交都市建设的管理对策和建议,希望能给国内相关城市提供参考和借鉴。

中国铁路十大枢纽介绍

中国铁路十大枢纽介绍 1.北京铁路枢纽:北京铁路枢纽属环形铁路枢纽,核心区形成内环(北京一北京南一广安门一北京西)和外环(丰台、丰西一东南环一双桥一东北环一西北环一丰沙一丰台、丰西)二重环线。通过环线连接京广、京山、京包、京原、京九、京承、京秦、京通、丰沙等9条铁路干线,并有国际列车通往朝鲜、蒙古和俄罗斯。北京铁路枢纽是以特大型客运站北京站、北京西站和路网性编组站丰台西站为主。北京铁路枢纽范围:京广线至琉璃河南站;京山线、京九线至黄村站;京包线至南口站;京原线至良各庄站;京承线至密云站;京秦线至通县站;京通线至怀柔北站;丰沙线至安家庄站。 2.天津铁路枢纽:承担着出入山海关车流的编组和天津地区客货到发以及港口物资水陆联运的任务。1949年以后,天津处于京哈、京浦两大铁路动脉交汇点,铁路建设发展迅速,先后修建和新建了唐塘复线、京山三线、陈塘支线、南堡支线、津浦复线、北环线、李港线、京九铁路津霸(州)联络线。

3.上海铁路枢纽:是东部沿海地区最大的枢纽站。既是京沪线和沪杭线的终点,又是我国远洋航运和沿海南北航线的中心,客流量和货运量极大。上海铁路枢纽地处东南沿海长江中下游地区,线路主要分布在安徽、江苏、浙江、福建、江西五省和上海市。吸引区内工农业生产发达,内外贸易兴旺。人口稠密,旅游资源丰富,是全国客货运输最繁忙的枢纽之一。 4.哈尔滨铁路枢纽:是连接五个方向的东北北部最大的铁路交通中心。有哈大、滨洲、滨绥、滨吉等干线在此汇合。过境运输量很大。主要是木材、粮食、煤炭和大豆等。哈尔滨铁路枢纽管辖线路覆盖黑龙江省全境,兼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和吉林省北部,有干线、支线和联络线67条,营业里程6734.7公里。滨绥线东端的绥芬河站和滨洲线西端的满洲里站,分别与俄罗斯远东铁路、后贝加尔铁路接轨。管辖线路南端在5条铁路的分界点(长滨线的兰棱站、平齐线的泰来站、通让线的立志站和图佳线的斗沟子站)与沈阳铁路局管辖线路衔接。 5.郑州铁路枢纽:地处我国中原地带,陇海、京广两大干线在此相交,沟通了东西南北十几个省的货物,是全国铁路网的“心脏”。郑州枢纽中的郑州北编组站站型为双向纵列式三级六场,在下行调车场尾部设有辅助调车场。其中上发场五渡十交大型组合道岔是当时我国最为复杂的道岔,大大提高了列车编解能力。编组站规模庞大,布局紧凑,编解能力强,主要承担着南北京广线、东西陇海线四个方

广州白云(棠溪)站综合交通枢纽一体化建设工程【质量检测

广州白云(棠溪)站综合交通枢纽一体化建设工程【质量检测项目】1 标、3标(二次招标)补充公告 现对广州白云(棠溪)站综合交通枢纽一体化建设工程【质量检测项目】1标、3标(二次招标)(项目编号:JG2019-0573、JG2019-0576)招标公告进行修改如下: 一、招标公告第九点投标人合格条件中第4小点修改为: 原文:4、具备建设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机构资质证书,资质证书在有效期以内。检测范围须覆盖本次招标1标及3标的内容(注:1标与3标检测内容相同),具体如下:①主体结构工程现场检测包括:混凝土、砂浆、砌体强度现场检测;钢筋保护层厚度检测;混凝土预制构件结构性能检测;后置埋件的力学性能检测。②见证取样检验检测包括:水泥物理力学性能检验;钢筋(含焊接与机械连接)力学性能检验;砂、石常规检验;混凝土、砂浆强度检验;简易土工试验;混凝土掺加剂检验;预应力钢绞线、锚夹具检验。③地基基础工程检测包括:地基及复合地基承载力静载检测;桩的承载力检测;桩身完整性检测;锚杆锁定力检测。 修改为:4、具备建设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机构资质证书,资质证书在有效期以内。检测范围须覆盖本次招标1标及3标的内容(注:1标与3标检测内容相同),具体如下:①主体结构工程现场检测包括:混凝土、砂浆、砌体强度现场检测;钢筋保护层厚度检测;混凝土预制构件结构性能检测;后置埋件的力学性能检测。②见证取样检验检测包括:水泥物理力学性能检验;钢筋(含焊接与机械连接)力学性能检验;砂、石常规检验;混凝土、砂浆强度检验;简易土工试验;混凝土掺加剂检验。③地基基础工程检测包括:地基及复合地基承载力静载检测;桩的承载力检测;桩身完整性检测;锚杆锁定力检测。 二、报名时间及开标时间调整如下: 1、报名时间及开标时间不变。(请密切留意招标答疑中的相关信息。也可登录广州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网站首页,点击“服务指南”专栏中的“交易活动安排”,输入项目编号或项目名称查询最新信息) 三、相关说明 本补充公告对招标文件等资料进行修改,凡招标文件与本补充公告不一致之处,以本补充公告为准。 招标人:广州铁路投资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2019年 1 月 31 日 - 1 -

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综1

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综述 摘要:综合运输系统包括水路运输系统、公路运输系统、铁路运输系统、民用航空运输系统、管道运输系统等,。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建立既是一个理论问题,又是一个实践问题,加之综合交通运输系统自身的复杂性和建设任务的艰巨性,系统自身的规律性、学科理论的系统性,以及综合运输发展中的有机衔接、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结合过程中的最佳优化和综合交通网络和枢纽理论指导等,都急需系统开发、建立和完善因为综合运输体系对经济、国家、社会以及政治等方面有着重大意义。 关键词:综合运输体系;五种运输方式;现状;问题;发展 The Introduction of Comprehensive transportation system Abstract: the comprehensive transportation system contains the waterway transport system, highway transportation system, railway transportation system, air transport system, pipeline transport system. Establishing the comprehensive transportation system not only is a theoretical issue, but also a practical problem. Comprehensive transportation system is significant of the economy, the state, society and political aspects. Keywords: the comprehensive transportation system;five mode of transportation;status; question; development 0引言 发展综合交通、建立完善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是我国交通领域中几代学者和实践者们长期为之奋斗的目标。交通运输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条件和基础,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运输布局是否合理,运输能力的大小都直接影响整个社会的经济效益,关系着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水平。完善交通运输系统的学科理论和建立系统的综合交通学科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有着不容忽视的意义。 。综合运输系统概述 系统组成 以国家综合交通系统体系所提供的公共交通网络及设施和运载工具为依托,现代联合运输工程管理技术为基础,以便捷、安全、高效和经济为目的,组织实现客货运输过程的运输工程管理系统称为综合运输系统。结构图如图1:

珠海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简介.

珠海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简介 珠海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项目将优化珠海市交通资源配置,有机整合我市多种运输方式(公路、铁路、水运、航空、管道)和多种交通方式(步行、自行车、常规公交、轨道交通、出租车、私人小汽车等),深入挖掘我市交通特色和比较优势,加强多种运输方式的有效衔接,提高综合交通系统运行效率,确立我市作为珠江口西岸交通枢纽城市的地位,支持我市高端服务业、高端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支撑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建设,市政府已把这个规划作为珠海今年的一个重大规划来抓。 2009年7月,我市成立了珠海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和珠海市综合交通调查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该规划编制的相关工作。2009年11月,市政府常务会议原则通过了《珠海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工作方案》。2010年3月,经公开招标确定了规划编制单位。

目前,编制单位正在开展综合交通调查工作,分为基础资料调查、交通需求特征调查、交通系统运行状况调查三大类,这是我市有史以来最全面、最系统的交通调查,具有如下特点:一是涉及部门多。该规划的编制涉及交通、规划、公安、宣传、统计、口岸、民政、教育、环保等部门和各区政府,涉及部门多、范围广。二是调查内容多。调查工作包含20个调查项目。三是调查对象多。交通调查将会在1天内进入近万户居民的家中调查,同时观测全市100多条道路,调查我市所有重要的交通节点。四是调查人员多。交通调查共需2000多名经过培训的调查员,同时需要大量交警和政府工作人员配合。 《珠海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编制工作任务重、工作量大、时间紧,为确保此工作任务的顺利完成,需要完善如下保障工作:一是要成立机构。各区政府已成立由区主管领导为组长的交通调查领导小组,各街道、镇也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市直各部门也会成立工作组,负责本部门承担的交通调查工作。二是要配备人员。我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编

广东省广州市2018届高三年级12月调研测试文综地理试题(图片版)

秘密★启用前试卷类型:A 2018届广州市高三年级调研测试 文科综合 2017.12 第Ⅰ卷 本卷共3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长期以来加拿大在吸引汽车投资方面一直落后于美国。而在2017年11月,继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投资兴建电动客车厂后,中国汽车企业比亚迪公司宣布,计划在加拿大汽车工业基地安大略省(位置如下图所示)新建电动卡车厂,技术和零配件均来自中国国内。据此完成1~3题。 1.与美国相比,加拿大吸引比亚迪公司投资建厂的最主要区位优势是 A.税收政策优惠大 B.劳动力充足廉价 C.产业协作条件好 D.当地人购买力强 2.新厂在加拿大首选落户安大略省,是因为该省 A.气候干旱,太阳能丰富 B.地广人稀,土地价格低廉 C.科研院校多,技术先进 D.工业基础好,配套能力强 3.为加拿大设计的电动卡车最应突出 A.爬坡能力 B.涉水能力 C.防震能力 D.抗寒能力 粮食生产集中度是指某时期某地区粮食产量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比重。下表反映我国不同雨量带粮食生产集中度的变化,据此完成4~6题。

粮食生产集中度(%) 年降雨量(mm) 2010年与1990年相比的变化 <200 2.9 +0.9 200~400 2.8 +0.8 400~800 45.9 +8.9 ≥800 48.4 -10.6 4.1990~2010年我国粮食生产重心的变化趋势是 A.由中温带移向暖温带 B.由半湿润区移向湿润区 C.由亚热带移向暖温带 D.由半干旱区移向半湿润区 5.造成我国粮食生产集中度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A.全球气候变化 B.区域经济发展差异 C.农业技术进步 D.交通运输网络发展 6.我国粮食生产集中度的变化 A.提高了农业机械化水平 B.更有利于水热资源的高效利用 C.减轻了交通运输的压力 D.增加了台风、洪涝的灾害风险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海拔1200米的盘吉尔塔格山岩体多为火山岩,岩石中含丰富的碳酸钙,形成独特的火成岩石林景观(如下图所示)。据此完成7~8题。 7.该地岩石主要由 A.流水携带泥沙固结形成 B.岩浆上升冷却凝固形成 C.大规模的海陆变迁形成 D.干旱区风化物沉积形成

西南交大交通运输系统分析重点知识分享

西南交大交通运输系统分析重点2017

系统分析重点 第一章 1.系统目标、功能、结构之间的关系 系统功能以满足系统目标为要求,由系统整体结构决定;系统结构是系统要素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表现形式,取决于系统内部属性——集合性、相关性、阶层性和整体性。 2.切克兰德软系统方法论的核心 “调查、比较”或“学习”,寻求可行的满意解。 3.霍尔系统工程方法论三维结构 时间维:规划阶段→计划阶段→研制阶段→生产阶段→安装阶段→运行阶段→更新阶段 逻辑维:明确问题→确定目标→系统综合→系统分析→系统优化→系统决策→系统实施 4.软硬系统方法论的特点及异同点 异: (1)应用领域:霍尔三维结构方法论适用于结构化系统和工程领域,切克兰德软系统方法论适用于半结构化或非结构化系统和社会经济、管理领域; (2)基本方法:霍尔三维结构方法论侧重于由时间维度和逻辑维度构成的阶段分析和系统结构的数理模型,以求得最优解;后者侧重于通过调查分析建立概念模型,以求得满意解; (3)核心内容:霍尔三维结构方法论侧重于优化分析,切克兰德软系统方法论侧重于比较学习。 同:

(1)目的都在于改善和优化系统,都具有阐明问题、建立模型、实施等程序 (2)都需要对问题现状进行分析,找出关联因素,进而解决问题 (3)都注重程序及阶段,都遵循一定的步骤,有层次分阶段地进行研究 第二章 1.系统分析的概念 在选定的目标和准则下,分析构成系统的各部分的功能和相互关系,利用定量的方法提供可用的数据,借以制定可行方案,推断可能产生的效果,寻求系统整体效益最大化的策略。 2.系统分析的基础 调查、收集资料是系统分析的基础 3.系统分析的要素 (1)目标:这是系统的总目标,是系统分析的根据和出发点,也是决策者作出决策的主要依据 (2)调查、收集资料:确定系统研究的目的和研究的边界后,调查相关资料,掌握系统设计涉及的各个方面和各个问题。这是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 (3)替代方案:在系统分析中,实现同一目的的多种手段被称为替代方案。这些方案必须是性能、费用、效益、时间上互有优势,能够进行对比的。 (4)指标:包括技术性能、适应性、费用与效益、时间等指标。 (5)模型与模拟:系统分析的基本方法,测算指标的依据。 (6)评价标准:衡量可行性方案优劣的指标就是评价的标准,对各方案进行综合评价,确定出各方案的优劣顺序,以供决策者选用。 4.系统分析的评价标准

北京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综合交通体系 来源:北京市规划委员会网站日期:2005-04-12 交通发展目标与战略任务 与国家首都和现代国际城市功能相匹配,建设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和动态满足交通需求的,以公共交通为主导的高标准、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引导城市空间结构调整和功能布局的优化,促进区域交通协调发展,支持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以“高效便捷、公平有序、安全舒适、节能环保”为发展方向,2020年,交通结构趋于合理,公共交通成为主导客运方式,出行的选择性增强,出行效率提高,交通拥堵状况得到缓解和改善,交通发展步入良性循环。 (1)交通发展战略的核心是全面落实公共交通优先政策,大幅提升公共交通的吸引力,实施区域差别化的交通政策,引导小汽车合理使用,扭转交通结构逐步恶化的趋势,使公共交通成为城市主导交通方式。 (2)突出交通先导政策。根据“两轴-两带-多中心”的城市空间结构,加大发展带的交通引导力度,积极推动东部发展带综合交通运输走廊的建设,构筑以轨道交通、高速公路以及交通枢纽为主体的交通支撑体系。 (3)优化完善中心城路网体系,全面整合既有交通设施资源,挖掘现有设施潜力,大幅度提高现有道路的通行能力。加大路网密度,完善路网“微循环”系统,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合理确定中心城的土地开发强度与建设规模,改善中心城交通状况。 交通发展指标 预计2020年,全市民用机动车拥有量达到500万辆左右,全市出行总量将达到5200万~5500万人次/日。中心城公共交通出行占客运出行总量的比例,由2000年的27%,提高到50%以上,其中轨道交通及地面快速公交承担的比重占公共交通的50%以上。 交通发展策略 (1)发挥交通对城市空间结构调整的带动和引导作用,根据城市总体布局,积极推广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城市开发模式(TOD),优先建设联系新城的大运量快速公共客运走廊,依托走廊发展新城。高标准编制新城的道路、公共交通、场站枢纽、交通管理等专项规划。 (2)加强京津冀北区域城市间的联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统筹考虑区域交通设施的规划、建设和运营。完善区域航空、铁路、公路网络,促进大型交通基础设施区域共享。区域交通运输枢纽布局与城市交通系统良好衔接,实现区域交通与城市交通一体化,引导城市空间与区域空间结构协调发展。

广州市道路交通管理设施设计技术指引研究(第一部分)


项目名称: 广州市道路交通管理设施建设管理办法和设计指引研究(之二) ——广州市道路交通管理设施设计技术指引研究
委托单位:广州市建设委员会
主编单位:广州市公安局交警支队 广州市交通规划研究所 广州至信交通顾问有限公司
编制日期:2008 年 2 月~2009 年 3 月


第一部分 广州市道路交通管理设施设计技术指引研究
编制说明




1. 项目背景‐‐‐‐‐‐‐‐‐‐‐‐‐‐‐‐‐‐‐‐‐‐‐‐‐‐‐‐‐‐‐‐‐‐‐‐‐‐‐‐‐‐‐‐‐‐‐‐‐‐‐‐‐‐‐‐‐‐1 2. 研究目标‐‐‐‐‐‐‐‐‐‐‐‐‐‐‐‐‐‐‐‐‐‐‐‐‐‐‐‐‐‐‐‐‐‐‐‐‐‐‐‐‐‐‐‐‐‐‐‐‐‐‐‐‐‐‐‐‐‐1 3. 研究内容‐‐‐‐‐‐‐‐‐‐‐‐‐‐‐‐‐‐‐‐‐‐‐‐‐‐‐‐‐‐‐‐‐‐‐‐‐‐‐‐‐‐‐‐‐‐‐‐‐‐‐‐‐‐‐‐‐‐1?
3.1 具体内容‐‐‐‐‐‐‐‐‐‐‐‐‐‐‐‐‐‐‐‐‐‐‐‐‐‐‐‐‐‐‐‐‐‐‐‐‐‐‐‐‐‐‐‐‐‐‐‐‐‐‐‐‐‐‐‐‐‐‐‐‐‐‐‐1 3.2 内容范围界定‐‐‐‐‐‐‐‐‐‐‐‐‐‐‐‐‐‐‐‐‐‐‐‐‐‐‐‐‐‐‐‐‐‐‐‐‐‐‐‐‐‐‐‐‐‐‐‐‐‐‐‐‐‐‐‐‐‐‐1
4. 研究方法‐‐‐‐‐‐‐‐‐‐‐‐‐‐‐‐‐‐‐‐‐‐‐‐‐‐‐‐‐‐‐‐‐‐‐‐‐‐‐‐‐‐‐‐‐‐‐‐‐‐‐‐‐‐‐‐‐‐2?
4.1 研究思路‐‐‐‐‐‐‐‐‐‐‐‐‐‐‐‐‐‐‐‐‐‐‐‐‐‐‐‐‐‐‐‐‐‐‐‐‐‐‐‐‐‐‐‐‐‐‐‐‐‐‐‐‐‐‐‐‐‐‐‐‐‐‐‐2 4.2 技术路线‐‐‐‐‐‐‐‐‐‐‐‐‐‐‐‐‐‐‐‐‐‐‐‐‐‐‐‐‐‐‐‐‐‐‐‐‐‐‐‐‐‐‐‐‐‐‐‐‐‐‐‐‐‐‐‐‐‐‐‐‐‐‐‐2?
5. 项目组织形式‐‐‐‐‐‐‐‐‐‐‐‐‐‐‐‐‐‐‐‐‐‐‐‐‐‐‐‐‐‐‐‐‐‐‐‐‐‐‐‐‐‐‐‐‐‐‐‐‐‐‐‐2 6. 交通管理设施现状及问题‐‐‐‐‐‐‐‐‐‐‐‐‐‐‐‐‐‐‐‐‐‐‐‐‐‐‐‐‐‐‐‐‐‐‐‐‐‐‐3?
6.1 发展现状‐‐‐‐‐‐‐‐‐‐‐‐‐‐‐‐‐‐‐‐‐‐‐‐‐‐‐‐‐‐‐‐‐‐‐‐‐‐‐‐‐‐‐‐‐‐‐‐‐‐‐‐‐‐‐‐‐‐‐‐‐‐‐‐3 6.2 存在问题‐‐‐‐‐‐‐‐‐‐‐‐‐‐‐‐‐‐‐‐‐‐‐‐‐‐‐‐‐‐‐‐‐‐‐‐‐‐‐‐‐‐‐‐‐‐‐‐‐‐‐‐‐‐‐‐‐‐‐‐‐‐‐12?
7. 项目调研‐‐‐‐‐‐‐‐‐‐‐‐‐‐‐‐‐‐‐‐‐‐‐‐‐‐‐‐‐‐‐‐‐‐‐‐‐‐‐‐‐‐‐‐‐‐‐‐‐‐‐‐‐‐‐‐‐13?
7.1 调研情况‐‐‐‐‐‐‐‐‐‐‐‐‐‐‐‐‐‐‐‐‐‐‐‐‐‐‐‐‐‐‐‐‐‐‐‐‐‐‐‐‐‐‐‐‐‐‐‐‐‐‐‐‐‐‐‐‐‐‐‐‐‐‐13 7.2 启示与思考‐‐‐‐‐‐‐‐‐‐‐‐‐‐‐‐‐‐‐‐‐‐‐‐‐‐‐‐‐‐‐‐‐‐‐‐‐‐‐‐‐‐‐‐‐‐‐‐‐‐‐‐‐‐‐‐‐‐‐‐13 7.3 相关标准规范的收集‐‐‐‐‐‐‐‐‐‐‐‐‐‐‐‐‐‐‐‐‐‐‐‐‐‐‐‐‐‐‐‐‐‐‐‐‐‐‐‐‐‐‐‐‐‐‐‐‐15?
8. 主要成果‐‐‐‐‐‐‐‐‐‐‐‐‐‐‐‐‐‐‐‐‐‐‐‐‐‐‐‐‐‐‐‐‐‐‐‐‐‐‐‐‐‐‐‐‐‐‐‐‐‐‐‐‐‐‐‐‐19?
8.1 总体情况‐‐‐‐‐‐‐‐‐‐‐‐‐‐‐‐‐‐‐‐‐‐‐‐‐‐‐‐‐‐‐‐‐‐‐‐‐‐‐‐‐‐‐‐‐‐‐‐‐‐‐‐‐‐‐‐‐‐‐‐‐‐‐19 8.2 基本内容‐‐‐‐‐‐‐‐‐‐‐‐‐‐‐‐‐‐‐‐‐‐‐‐‐‐‐‐‐‐‐‐‐‐‐‐‐‐‐‐‐‐‐‐‐‐‐‐‐‐‐‐‐‐‐‐‐‐‐‐‐‐‐19?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