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经络腧穴各论奇经八脉

经络腧穴各论奇经八脉

经络腧穴各论奇经八脉
经络腧穴各论奇经八脉

第二章经络腧穴各论

第十三节奇经八脉

一督脉

(一)督脉经络

1、循行:

1)原文:主干:《难经·二十八难》:督脉者,起于下极之俞,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属于脑(上巅循额,至鼻柱)。

分支:《素问·骨空论》督脉者,起于少腹以下骨中央……,其少腹直上者,贯脐中央,上贯心,入喉,上颐,环唇,上系两目之下中央。

2)示意图:

下极之俞……→脊里→风府……→脑

巅→额→鼻柱→水沟→龈交

支脉:小腹…→肚脐…→心脏…→喉咙…→下颌…→环唇…→两目之下(承浆)2、功能与病候

1)功能

⑴“总督诸阳”对全身阳气起统率、监督作用。

①手足三阳经在背部或头面与督脉交会,大椎为集中点;

②带脉出于第二腰椎;

③阳维交会于风府、哑门。

⑵督脉与脑、脊髓、肾和胞宫的关系密切与人的神志活动和生殖功能有关

督脉与脏腑的功能活动有关

2)主要病候

主要是关于头脑、五官、脊髓及四肢的见症,头风、头痛、项强、头重、脑转、耳鸣、眩晕、眼花、嗜睡、癫狂、痫疾、腰脊强痛、俯仰不利、肢体酸软。主要病候:脊柱强痛,角弓反张等。。

3、督脉络脉

督脉之别,名曰长强。挟膂上项,散头上,下当肩胛左右,别走太阳,入贯膂。《灵枢·经脉》

实则脊强,虚则头重。

(二)督脉腧穴

1、主治概要

主治神志病,热病,腰骶、脊背、颈项、头面局部病证,以及相应的内脏疾病。

2、穴位分布

一名一穴,共28穴,首穴长强、末穴龈交。

分布于尾骶、腰背、颈项、头面及鼻、口、齿部的正中线上。

3、体表标志

尾骶骨、脊柱棘突间、发际、人中沟。

4、督脉穴歌

督脉二八行脊梁,尾闾骨端是长强,二十一椎为腰俞,十六阳关细推详,十四命门与脐对,十三悬枢在其间,十一椎下寻脊中,十椎之下中枢藏,九椎之下筋缩取,七椎之下乃至阳,六灵五神三身柱,陶道一椎之下乡,一椎之上大椎穴,入发五分哑门行,风府一寸宛中取,脑户二五枕骨上,入发四寸强间位,五寸五分后顶强,七寸百会顶中取,耳尖直上发中央,前庭前行八寸半,前行一尺囟会量,一尺一寸上星会,入发五分神庭当,鼻尖准头素髎穴,两眉中间穿印堂,水沟鼻下人中藏,兑端唇间端上取,龈交齿上龈缝间。

(三)督脉具体腧穴

腰骶部

1、长强* (DU1)络穴

[类别]络穴

[命名]长:循环无端,长大,旺盛;强:健行不息,强壮,充实。

本穴为督脉络穴,督脉夹脊而行,脊柱长而且强硬;又督脉为诸阳之

长,其气强盛,故名。

[定位]跪伏,或胸膝位。尾骨端下,尾骨端与肛门联线的中点处。

[主治] (1)肛肠病:泄泻,便血,便秘,痔疾,脱肛,痢疾

(2)神志病:癫狂痫

(3)脊柱病:瘈疭,脊强反折(取用不便,可用它穴代之)[刺灸法] 紧靠尾骨前面与骶骨平行刺入0.8~1.0寸,不宜直刺防刺穿直肠,以防感染。针感以局部疼痛居多,或放射至肛门。

2、腰俞(DU2)

[命名] 腰:腰部,俞:输注,是经气输注之处。

[定位] 俯卧位,骶部,后正中线上,适对骶管裂孔。穴居腰尻之解,当骶管裂孔处,故名。

[主治] (1)肛肠疾病:泄泻、痢疾、便血、便秘、痔疾、脱肛

(2)腰脊强痛,下肢痿痹。

(3)神志病:癫痫

(4)妇科病:月经不调、经闭

[刺灸法] 向上斜刺0.5~1寸;可灸。

3、腰阳关* (DU3)

[命名] 阳,背属阳,穴居督脉,督为阳脉之海;关,关隘;本穴为阳气通行之关。

[定位] 俯卧位,腰部,后正中线上,第四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1)妇科病:月经不调,经闭

(2)男性病:遗精,阳痿

(3)腰骶疼痛,下肢痿痹

[刺灸法] 直刺0.5~1寸;可灸。

4、命门* (DU4)

[命名] 命,生命;门,门户;意指生命之门。穴在两肾俞之间,肾间动气为元气之根本,生命之门户,故名。

[定位] 俯卧位,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二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补肾益气、壮腰补虚

(1)泌尿生殖系统病:(补肾阳、壮命门之火)阳痿,遗精,带下,

遗尿,尿频,月经不调,

(2)肠病:(脾肾阳气不足)泄泻,小腹冷痛

(3)腰脊强痛,下肢痿痹(补肾益精、通经活络,用于肾虚、寒

湿及劳损)

[刺灸法] 直刺0.5~1寸;可灸。

5、悬枢(DU5)

[命名] 悬,悬挂;枢,枢纽;穴在两个三焦俞之间,三焦为气机之枢纽,本穴系三焦枢纽之处。

[定位] 俯卧,腰部,后正中线上,第一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 三焦气化失调

(1)肠病:泄泻,腹痛。

(2)腰脊强痛。

[刺灸法] 直刺0.5~1寸;可灸

腰骶部

穴名定位主治刺灸法

1 长强*

DU1

(络穴)

尾骨端下,尾骨

端与肛门联线

的中点处

(1)肛肠病

(2)神志病

(3)脊柱病

紧靠尾骨前面与骶骨平

行刺入0.8~1.0寸,不宜

直刺,防刺穿直肠

2 腰俞

DU2

骶部,后正中线

上,适对骶管裂

(1)肛肠疾病

(2)神志病

(3)腰脊强痛,下

肢痿痹

(4)妇科病

向上斜刺0.5~1寸;可灸

3 腰阳关*

DU3

第四腰椎

棘突下凹

陷中

(1)妇科病

(2)男性病

(3)腰骶疼痛,下

肢痿痹

直刺0.5~1寸;可灸

(命门多灸)

4 命门* 第二腰椎(1)泌尿生殖系病

DU4 正

线

上棘突下凹

陷中

(2)肠病

(3)腰脊强痛,下

肢痿痹

5 悬枢

DU5

第一腰椎

棘突下凹

陷中

(1)肠病

(2)腰脊强痛。

背部

6、脊中(DU6)

[命名] 穴当第十一椎下间,当脊柱二十一节之中点

[定位] 俯伏坐位,背部,后正中线上,第十一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 (1)肠道病:泄泻,黄疸,痔疾,小儿疳疾,脱肛

(2)神志病:癫痫

(3)腰脊强痛。

[刺灸法] 向上斜刺0.5~1寸;

7、中枢(DU7)

[命名] 穴在第十椎节下间,近于脊柱之中部,为枢体运动之枢纽。

[定位] 俯伏坐位,背部,后正中线上,第十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 健脾理气

(1)肠胃病:黄疸,呕吐,腹满。

(2)腰脊强痛。

[刺灸法] 向上斜刺0.5~1寸;可灸。

8、筋缩(DU8)

[命名] 穴居两肝俞之间,肝主筋,本穴可治筋脉挛缩诸病。

[定位] 俯伏坐位,背部,后正中线上,第九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 止痉熄风

(1)背脊强痛(筋病)

(2)胃病:胃痛、黄疸

(3)神志病:癫狂痫、抽搐

[刺灸法] 向上斜刺0.5~1寸;可灸。

9、至阳* (DU9)

[命名] 至,极也;背为阳;七为阳数,穴居上七椎,为阳中之至阳。

又第六、七胸椎棘突系脊柱胸曲部隆起的最突出点

[定位] 俯伏坐位,背部,后正中线上,第七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 宽胸利膈、疏调肝胃

(1)背脊强痛

(2)胃病:胃痛、黄疸

(3)胸肺病:咳嗽,气喘、胸胁胀痛

(4)身热、疟疾(寒热往来)

[刺灸法] 向上斜刺0.5~1寸;可灸。

10、灵台(DU10)

[命名] 灵台,为古时君王宣德布政之地,此指心。穴近心脏,与心有关。

[定位] 俯伏坐位,背部,后正中线上,第六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1)肺胃病:咳嗽,气喘。

(2)热病:身热、疔疮(清热解毒)

①灵者,心的功能

②诸痛痒疮,皆属于心

③心五行属火

④属督脉,邻心,热为阳邪

(3)背脊强痛、项强

[刺灸法] 向上斜刺0.5~1寸;可灸。

11、神道(DU11)

[命名] 心藏神,穴居心俞旁,如同心神之通道

[定位] 俯伏坐位,背部,后正中线上,第五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 养心宁神

(1)背脊强痛

(2)心肺病:心悸,健忘,咳嗽

(3)神志病:

[刺灸法] 向上斜刺0.5~1寸;可灸。

12、身柱(DU12)

[命名] 身体支柱,穴在第三胸椎下,上连头项,下通背腰,如一身之支柱。

[定位] 俯伏坐位,背部,后正中线上,第三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 益气驱邪

(1)背脊强痛

(2)肺病:咳嗽,气喘

(3)神志病:身热头痛

[刺灸法] 向上斜刺0.5~1寸;可灸。

13、陶道(DU13)

[命名] 陶,指陶灶(窑);道,通道;穴属督脉,位居第一胸椎下,阳气上行犹如陶灶火气所出之通道。

[定位] 俯伏坐位,背部,后正中线上,第一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 (1)热病:外感、内伤

①统摄全身阳气,和解表里

外热:少阳—寒热往来、半表半里,疟疾

太阳—恶寒发热、主表

阳明—肢体大热、主里

②内热—骨蒸劳热、潮热盗汗、表虚自汗等

(2)背痛项强

(3)肺病:咳嗽,气喘

(4)神志病:

[刺灸法] 向上斜刺0.5~1寸;可灸。

背部

穴名定位主治刺灸法

6 脊中

DU6

线

第十一胸椎棘突

下凹陷中

(1)肠道病

(2)神志病:癫痫

(3)腰脊强痛

向上斜刺

0.5~1寸;可

灸。

7 中枢

DU7

第十胸椎棘突下

凹陷中

(1)肠胃病

(2)腰脊强痛

8 筋缩

DU8

第九胸椎棘突下

凹陷中

(1)背脊强痛(筋病)

(2)胃病:胃痛、黄疸

(3)神志病

9 至阳

*DU9

第七胸椎棘突下

凹陷中

(1)背脊强痛

(2)胃病:胃痛、黄疸

(3)胸肺病:

(4)身热、疟疾

10 灵台

DU10

第六胸椎棘突下

凹陷中

(1)肺胃病:咳嗽气喘。

(2)热病:身热、疔疮

(3)背脊强痛、项强

11 神道

DU11

第五胸椎棘突下

凹陷中

(1)背脊强痛

(2)心肺病:

(3)神志病:

12 身柱

DU12

第三胸椎棘突下

凹陷中

(1)背脊强痛

(2)肺病:咳嗽,气喘

(3)神志病:身热头痛

13 陶道

DU13

第一胸椎棘突下

凹陷中

(1)热病:外感、内伤

(2)背痛项强

(3)肺病:咳嗽,气喘

(4)神志病:

项部

14、大椎* (DU14)

[命名] 脊椎骨中以第七颈椎棘突隆起最高,所以称之为大椎,穴当其处

[定位] 俯伏坐位,后正中线上,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 退热镇静、理气解表、补虚强壮

(1)项强脊痛

(2)外风:感冒、咳嗽、气喘、风疹、痤疮

(3)热病:骨蒸潮热,疟疾

(4)神志病:癫狂痫,小儿惊风

(5)血液病:如白细胞减少配合谷、足三里

[刺灸法] 向上斜刺0.5~1寸;可灸。

长强——大椎小结

定位:均位于后正中线上

主治:都能主治腰脊强痛、神志病

第二腰椎以下四穴中,长强善治痔疮;腰俞、腰阳关、命门同能治疗妇科、生殖系疾病,且命门功偏补肾壮阳,多用于肾气肾阳不足

诸症。

第二腰椎以上至第九胸椎之间四穴,悬枢、脊中主治肠道病,中枢、筋缩主治胃脘病。

第八胸椎至第七颈椎之间六穴,还主治心肺病、热病等,其中至阳可治黄疸,灵台、神道、身柱用于疔疮发背,陶道、大椎善治

各种外感发热、阴虚发热、疟疾,大椎为治疗血液病的常用穴。

刺灸法:背腰部腧穴均不宜深刺,防刺伤脊髓。

15、哑门* (DU15)

[命名] 音哑之门户,此穴深刺可致哑,也可治哑。

[定位]正坐位,项部,后发际正中直上0.5寸,第一颈椎下。

[主治]

(1)头痛、项强

(2)发音异常:暴喑,舌强不语(除瘖和元气大亏之外,脑病、温邪上攻及其他原因现时至者均可施本穴。舌喑以廉泉穴为主)(3)脑病:癫狂痫

[刺灸法] 伏案正坐位,使头微前倾,项肌放松,向下颌方向缓慢刺入

0.5~1寸;防刺伤延髓,发生意外。

注意点:①不宜过深

②不宜邪向前上方,以免刺入枕骨大孔,误伤延髓

③有触电样感向上肢放射立即退针

④禁灸《甲乙》“不可灸,灸则令人喑”

16、风府* (DU16)

[命名] 风之处所,可治风邪为病之穴;也是易为风邪侵袭的部位。

[定位] 正坐位,项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1寸,枕外隆凸直下,两侧斜方肌之间凹陷中。

[主治] 疏风祛邪,镇静安神(内风、外风)

(1)风证:

(2)头面五官病:头痛,项强,眩晕,咽喉肿痛,失音

(3)神志病:癫狂,中风。

[刺灸法] 伏案正坐,使头微前倾,项肌放松,向下颌方向缓慢刺入0.5~1寸。针尖不可向上,以免刺入枕骨大孔,误伤延髓,可灸。

项部

穴名定位主治刺灸法

14 大椎

*DU14

后正中线上,第七颈

椎棘突下凹陷中

(1)项强脊痛

(2)外风

(3)热病

(4)神志病

(5)血液病

向上斜刺

0.5~1寸;可灸

15 哑门

*DU15

项部,后发际正中直

上0.5寸,第一颈椎

(1)头痛、项强

(2)发音异常

(3)脑病:癫狂痫

伏案正坐位,

使头微前倾,

项肌放松,向

下颌方向缓慢

刺入0.5~1寸;

防刺伤延髓,

发生意外。

16 风府

*DU16

项部,当后发际正中

直上1寸,枕外隆凸

直下

(1)风证:

(2)头面五官病:头痛眩

晕,项强,咽喉肿痛,失音

(3)神志病:癫狂,中风

头部

17、脑户(DU17)

[命名] 穴近枕骨大孔,为脑的门户,内应延髓,本穴能主治与脑相关疾患。

[定位] 俯伏坐位,头部,后发际正中直上2.5寸,风府上1.5寸,枕外隆凸的上缘凹陷处

[主治] 头痛,头晕,项强,失音,癫狂

[刺灸法] 平刺0.5~0.8寸;可灸

18、强间(DU18)

[命名] 强硬、中间,穴当枕骨与顶骨结合之中间,能治颈项强痛

[定位] 正坐位或俯伏坐位,头部,后发际正中直上4寸(脑户上1.5寸)[主治] 头痛,目眩,项强,癫痫

[刺灸法] 平刺0.5~0.8寸;可灸

19、后项(DU19)

[命名] 后方头顶,穴在头顶百会穴之后方

[定位] 正坐位,头部,后发际正中直上5.5寸(脑户上3寸)

[主治] 头痛,眩晕,癫狂痫

[刺灸法] 平刺0.5~1寸;可灸

20、百会* (DU20)

[命名] 头为百脉所朝,诸阳之会,百病皆治

三阳五会:足太阳、手足少阳、足厥阴、督脉之会

[定位] 正坐位,头部,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或两耳尖联线的中点处

[主治](1)头面病:头痛,眩晕,中风失语

风为阳邪、其性轻扬、巅顶之上、惟风可到。治邪热上扰、风

热上攻、风寒束表之头候。

(2)神志病:癫狂(开窍苏厥)

(3)脑病:健忘,不寐

(4)益气升提:脱肛,泄泻,阴挺

诸阳之会,统摄全身阳气,升阳益气,固脱

[刺灸法] 平刺0.5~0.8寸;可灸,升阳举陷多灸

21、前顶(DU21)

[命名] 前方头顶,穴在头顶百会穴之前方

[定位] 正坐位,头部,前发际正中直上3.5寸(百会前1.5寸)。22、囟会(DU22)

[命名] 囟,颅囟;会,会合;穴当前囟所在处

[定位] 正坐位,头部,前发际正中直上2寸(百会前3寸)。

23、上星* (DU23)

[命名] “星者人之七窍”《灵枢·九针论》穴居面部七窍之上方

[定位] 仰靠坐位,头部,前发际正中直上1寸。

[主治] 相同点

(1)头面部病:头痛,眩晕,鼻渊(通鼻窍、醒神志)

(2)神志病:

(3)小儿惊风

不同点:前顶—目赤肿痛

囟会、上星—目痛、热病、疟疾

[刺灸法] 平刺0.5~0.8寸;可灸,囟会小儿囟门末闭者禁针。

24、神庭(DU24)

[命名] 庭,府前广场;脑为元神之府,额又称天庭,穴居其上

[定位] 仰靠坐位,头部,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

[主治] 清火明目、宁心安神(邪热上壅而致)

(1)头面部病:头痛,眩晕,失眠,鼻渊

(2)神志病:癫痫

[刺灸法] 平刺0.5~0.8寸;可灸

哑门—神庭小结

定位:均位于前后发际之间的头部正中线上

哑门和神庭分别在后发际和前发际上0.5寸;

从风府到囟会之间,每相邻的两穴都间隔1.5寸。

主治:都能治疗头面部的疾病和神志病,如头痛、头晕、目眩、鼻渊、癫狂痫证、惊悸等。

此外,哑门善治言语不利;风府兼治伤风、中风;百会还主治久泄、脱肛、阴挺等气虚下陷证;神庭则以安神见长。

刺灸操作:哑门、风府只可向前下方下頜方向缓慢刺入0.5—1寸,切勿向前上方深刺,防刺伤延髓,两穴均不宜灸法。

其他诸穴因穴下为颅骨,均宜平刺0.5~0.8寸;可灸,可适当施灸。

小儿囟门末闭者局部诸穴禁针。

穴名定位主治刺灸法

17 脑户

DU17

头部,后

发际正

中直上

2.5寸,枕外

隆突上缘凹

陷中

(1)头部病

(2)神志病:癫狂

平刺

0.5~0.8

寸;可灸

百会升

阳举陷

多灸,

囟会小

儿囟门

末闭者

禁针

18 强间4寸

19 后顶 5.5寸

20 百会

*DU20

头部,前

发际正

中直上

5寸,

两耳尖连线

中点处

(1)头面病

(2)神志病:癫狂

(3)脑病:健忘,不寐

(4)益气升提

21 前顶 3.5寸(1)头面部病

(2)神志病

(3)小儿惊风目赤肿痛

22 囟会2寸目痛、热病、

疟疾

23 上星* 1寸

24 神庭0.5寸(1)头面部病(2)神志病:癫痫

面部

25、素髎* (DU25)

[命名] 素为白色,髎指骨隙;肺开窍于鼻,属金而应白色,穴居面部正中鼻端

[定位] 仰靠坐位,面部,鼻尖的正中央

[主治] 通窍镇惊

(1)鼻病:鼻渊,鼻衄,喘息。

(2)急症:昏迷,惊厥,新生儿窒息。

[刺灸法] 向上斜刺0.3~0.5寸;或点刺出血;不灸。

26、水沟* (DU26)

[命名] 鼻下凹陷似水沟,穴居其中,故名,水沟似人形,穴居其中故又称人中。

[定位] 仰靠坐位,面部,人中沟的上1/3与中1/3交点处。

[主治] (1)急症;头痛,晕厥

(2)神志病:癫狂痫,小儿惊风

(3)鼻、口齿病:口角喎斜

(4)消渴、水肿、黄疸

(5)闪挫腰痛、背脊强痛

[刺灸法] 向上斜刺0.3~0.5寸(或用指甲近切),不灸

本穴针感灵敏,能走向头脑,清窍被蒙,意识昏迷的病症,均为本穴治疗范围。

27、兑端(DU27)

[命名] 兑通锐,穴当上唇尖端

[定位] 仰靠坐位,面部,当上唇的尖端,人中沟下端的皮肤与唇的移行部。

[主治] (1)鼻、口齿病:齿龈肿痛,口喎,鼻衄

(2)消渴

(3)急症;头痛,晕厥

[刺灸法] 向上斜刺0.2~0.3寸;不灸。

28、龈交(DU28)

[命名] 穴位于唇内上齿龈与唇系带连接处,又为任、督两脉之会

[定位] 仰靠坐位,上唇内,唇系带与上齿龈的连接处。

[主治] (1)鼻齿病:

(2)急性腰痛、项强

(3)痔疮

(4)神志病

[刺灸法] 向上斜刺0.2~0.3寸;不灸。

穴名定位主治刺灸法

25 素髎* 面部,鼻尖的正

中央

(1)鼻病:鼻渊,鼻衄,喘息

(2)急症

向上斜刺

0.3~0.5寸;或

点刺出血;不

26 水沟* 面部,人中沟的

上1/3与中1/3

交点处

(1)急症;头痛,晕厥

(2)神志病

(3)鼻、口齿病:口角喎斜

(4)消渴、水肿、黄疸

(5)闪挫腰痛、背脊强痛

27 兑端面部,当上唇的

尖端,人中沟下

端的皮肤与唇

的移行部

(1)鼻、口齿病:齿龈肿痛,

口喎,鼻衄

(2)消渴

(3)急症;头痛,晕厥

向上斜刺

0.2~0.3寸;不

28 龈交上唇内,唇系带(1)鼻齿病:

与上齿龈的连接处(2)急性腰痛、项强(3)痔疮

(4)神志病

小结:

水沟、兑端、龈交三穴均主治神志病及口齿病,水沟善于开窍醒脑,治昏迷、晕厥及闪挫腰痛。

针灸学十二经脉腧穴

第三章经络腧穴各论 第一节十二经脉 一、手太阴肺经 (一)经脉循行 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二)主治概要 1.肺系病证咳嗽,气喘,咽喉肿痛,咯血,胸痛等。 2.经脉循行部位其他病证肩背痛,肘臂挛痛,手腕痛等。 (三)经穴分寸歌 中府旁六一肋间,云门府上一寸许,天府腋下三寸主,侠白府下一寸擒, 尺泽肘中肌腱外,孔最腕上七寸拟,列缺腕上一寸半,经渠腕上一寸取, 太渊掌后横纹头,鱼际节后散脉里,少商大指内侧边。

二、手阳明大肠经 (一)经脉循行 手阳明大肠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 (二)主治概要 1.头面五官病齿痛,咽喉肿痛,鼻衄,口眼歪斜,耳聋等。 2.热病,神志病热病昏迷,眩晕,癫狂等。 3.肠胃病腹胀,腹痛,肠鸣,泄泻等。 4.经脉循行部位其他病证手臂酸痛,半身不遂,手臂麻木等。 (三)经穴分寸歌 商阳食指内侧端,二间握拳节前当,三间握拳节后取,合谷虎口歧骨间, 阳溪腕上筋间是,偏历腕上三寸安,温溜腕上五寸量,下廉池下四寸看, 上廉池下三寸中,三里池下二寸逢,曲池屈肘纹头尽,肘髎池上骨外廉, 五里池上三寸寻,臂臑池上七寸量,肩髃肩端举臂取,巨骨肩尖骨陷中, 天鼎扶下一寸真,扶突肌中喉结旁,禾髎水沟旁五分,迎香鼻翼中点外。

经络腧穴学教学大纲

《经络腧穴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经络腧穴学(Channel-collaterals and Points) 学分:7 总学时:126学时 理论学时:72学时 实验学时:54学时 先修课程要求:人体解剖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医内科学 适应专业:针灸推拿五年制 参考教材: 1.经络腧穴学,沈雪勇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年第1版 2.灵枢经,人民卫生出版社,1965年影印本; 3.素问,人民卫生出版社,1981年版; 4.难经,人民卫生出版社,1979年校译本; 5.针灸甲乙经,晋·皇甫谧著,商务印书馆,1955年版; 6.针灸大成,明·杨继洲著,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年版。 7.经络腧穴学,王德敬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6月第1版。 一、课程在培养方案中的地位、目的和任务 经络腧穴学是针灸学的基础理论和核心内容。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针灸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为今后学习刺灸学、推拿学及中医基础理论和临床各科打好基础。 二、课程基本要求: 1.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 ⑴了解经络腧穴学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经络腧穴学和中医针灸推拿的关系。 ⑵掌握经络系统的组成、经络腧穴的概念。 ⑶掌握十四经脉的循行、病候及常用穴的定位、归经、主治与操作。 ⑷熟悉标本、根结、气街、四海的定义、内容及临床应用。 2.基本技能: 掌握常用腧穴的定位与操作。 三、学时安排

四、考核 1.考核方式:理论考试(笔试)、实验课采用考核及评估方式评定成绩。 2.成绩构成:理论考试70%,实验和平时成绩30%。 五、课程基本内容 上篇经络腧穴概论 第一章经络概述 【目的要求】 1.了解经络学说的形成和发展概况。 2.掌握经络的概念、经络系统的组成、十四经脉的循行规律、十二经脉的分布、走向规律及十二经脉的表里属络关系。 3.掌握奇经八脉的基本概念及分布、作用特点。 4.掌握十五络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的基本概念及分布、作用特点。 5.了解经络的根结、标本、气街、四海理论。 6.熟悉经络的作用及其临床应用。 【讲课时数】5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经络系统概貌 1.十二经脉。 2.奇经八脉。 3.十二经别。 4.十五络脉。 5.十二经筋。 6.十二皮部。 第二节经络的作用及经络理论的临床应用 1.经络的作用。 2.经络理论的临床应用。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第二章腧穴概述 【目的要求】 1.熟悉腧穴的意义、分类,以及特定穴的内容。 2.掌握腧穴的作用、主治规律和定位方法。 3.了解腧穴的命名。

经络腧穴学--记忆法

笔者至今对自己读高一时的一节历史课记忆犹新,在那堂课上,老师在讲到如何记住马克 思的生日时,在讲台上用手做两下打耳光的姿势,嘴里跟着说“一巴一巴,呜呜”,然后解 释说就像大人打小孩两个耳光,小孩呜呜地哭,也即马克思的生日是1818年5月5日。 老师运用谐音和联想的记忆法来记住马克思的生日,非常形象生动,让我直到现在,甚至 这辈子都不会忘记马克思的生日。受了这次记忆法的启发,我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特别 注意各种记忆方法的学习和运用。笔者在《经络腧穴学》教学过程中了解到很多学生都觉 得经络腧穴学的内容,特别是腧穴的定位等,既枯燥,又不好记,记不牢,容易忘。针对 这一点,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经常把自己总结出来的记忆方法教授给学生,有趣的记忆方 法不但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提高了学习效率,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很多学生还能 举一反三,活学活用,在其他课程的学习中也能灵活运用所学到的记忆法,收到较好的效果。下面就介绍笔者在《经络腧穴学》教学过程中运用的几种记忆方法,供大家参考。 联想记忆法有人说联想是记忆的基础,或者说联想是记忆的秘诀。确实如此。人类学习 的过程,其实就是不断将新的知识与大脑中已经掌握的知识建立一定的联系,从而将新知 识吸收同化。这种联系越牢固、越广泛,就越容易将新知识记住、记牢。这是一种非常常 用的记忆法,在后面的其他记忆法中,也或多或少地运用到联想记忆法。例如在学习八脉 交会穴时,公孙通冲脉,后溪通督脉,列缺通任脉,足临泣通带脉,就可以通过以下的联 想来记忆。想像:古代的一场战斗,公孙(即爷爷和孙子)俩均参加作战,孙子冲锋(即 公孙通冲脉)在前,爷爷压阵督后(即后溪通督脉),结果还是打了败仗,爷孙俩觉得无 颜见列任(列缺通任脉)祖宗,伤心哭泣(足临泣),只能稍稍用腰带(带脉)擦掉脸上 的眼泪(足临泣通带脉)。还有,肾经在上腹部的5个腧穴——商曲、石关、阴都、腹通谷、幽门,我们可以在大家都熟悉的一个词“曲径通幽”里面加上一个“都”字,变成“曲径都 通幽”来记忆。可以想像一个非常幽静的花园,里面的路都是小石头铺成的。“曲”即“商曲”,“径”即小石头铺成的路,联想到“石关”,“都”即“阴都”,“通”即“腹通谷”,“幽”即“幽门”。还 可进一步联想:古代的行政规划是“四邑为一都”,即现在的“四县为一市”,“都市”、“成都” 的“都”字就是这个意思,刚好“阴都”穴就在脐上4寸(当然还要旁开0.5寸)。这样就可以 把这几个腧穴顺序和定位记得清楚了。 谐音记忆法谐音记忆法主要用于数字的记忆。在学习每条经脉腧穴总数时,常常用到。 例如:心经和心包经均有9个腧穴,可用“心心相印,长长久久”来记。“心心”指心经和心 包经,久与9谐音,即两条经都是有9个腧穴。这里其实也包含联想记忆法,即可想像是 对新婚的人的一句祝福话。另外肾经和督脉分别有27和28个腧穴,可用“审尔妻,督尔爸”来记,“审”与“肾”谐音,“尔妻”即27,“尔爸”即28。同时联想成为“审问你妻子,监督你老爸”就更加生动易记了。再有,手三阳经在腕背横纹上的三个腧穴——阳溪、阳池、阳谷,可用“鸡吃谷”来记忆,“鸡”与“溪”、“吃”与“池”均谐音,再联想一只小鸡在吃稻谷,就过目 不忘了。 歌诀记忆法先贤们已经为我们总结了很多的针灸歌诀,像“四总穴歌”、“井荥输原经合歌”等等,读起来朗朗上口,作为学习针灸的后来人,我们都应该熟读成诵。除这些歌诀外, 还可以教学生自己编写。像足太阳膀胱经在背腰部的大部分腧穴,可用以下歌诀来记,记 住这些腧穴后,其他的腧穴也就不难记了。 二风①三肺②四厥阴,五心六督七膈俞。

经络腧穴复习全摘要

选择题:40题 填空题:5题(17分) 名词解释:4题 问答题: 1.穴位的定位、针刺方法及操作注意事项。(5题) 2.经脉循行(10分) 3.十二正经与奇经八脉的不同(6分) 十五络脉与十二经别的区别 腧穴的治疗作用 经络的作用 腧穴的分类及各类特点 名词解释 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是人体功能的调控系统。十二经别:是从十二经脉另行分出,深入体腔,以加强表里相合关系的支脉,又称“别行之正经”。 十二皮部:是指与十二经脉相应的皮肤部分,属十二经脉及其络脉的散布部位。十二经筋:指与十二经脉相应的筋肉部分,其分布范围与十二经脉大体一致。十五络脉:十二经脉在四肢部各分出一络,再加躯干前的任脉络、躯干后的督脉络及躯干侧的脾之大络,共十五条,称“十五络脉”。 六合:“合”指经别与经脉在头面部相合,阳经经别合入原经脉,阴经经别与相表里的阳经经脉相合。 腧穴:是脏腑经络气血输注于躯体外部的特殊部位,也是疾病的反应点和针灸等治法的刺激点。 五腧穴:十二经脉在肘膝关节以下各有称为井、荥、输、经、合的五个腧穴。募穴:脏腑之气结聚于胸腹部的腧穴,称募穴。五脏六腑各有一募穴。募穴部位都接近其脏腑所在,有在正中任脉(单穴),有在两旁各经(双穴)。 俞穴:(背俞穴)是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位于背腰部足太阳膀胱经的第一侧线上。 下合穴:即六腑下合穴,是六腑之气下合于足三阳经的六个腧穴。 八会穴:指脏、腑、气、血、筋、脉、骨、髓所会聚的八个腧穴。 八脉交会穴:指四肢部通向奇经八脉的八个经穴。八穴均分布于肘膝以下,原属于五腧穴、络穴。

郄穴:是各经脉在四肢部经气深聚的部位,郄与“隙”通,是空隙、间隙的意思。大多分布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十二经脉,阴阳蹻脉和阴阳维脉各有一郄穴,合为十六郄穴。 原穴:十二经脉在腕、踝关节附近各有一个腧穴,是脏腑原气留止的部位,称为“原穴”,合称“十二原”。 络穴:络脉由经脉分出之处各有一穴,称络穴。十二经在肘膝关节以下各有一络穴,加上躯干前的任脉络穴,躯干后的督脉络穴和躯干侧的脾之大络,合称“十五络穴”。 一源三岐:督脉、任脉、冲脉三者起于胞中,出于会阴而异行。 一夫法:以患者第2~5指并拢时,中指近侧指间关节横纹水平的四指宽度为3寸,称“一夫法”。 目系:指眼后与脑相连的组织。 心系:是指心与各脏相连的组织。主要指与心连接的大血管及起功能性联系。肺系:指气管、喉咙。系,系带、悬系的意思。 写出以下穴位的归经、定位、针刺方法及注意事项 睛明、承泣 天突、中府、期门 风池、风府、哑门 肩井、风门、肺俞、心俞 中极、关元 长强 总则:避免针刺意外 ?颜面、五官、大血管、毛发处、关节部位,需避免直接灸。 ?正当动脉搏动处的穴位,如太渊、人迎、大迎、极泉、冲阳、气冲等,需 避开动脉针刺。 ?有催产作用的穴位如三阴交、合谷、肩井等穴;位于小腹及骶部的穴位, 如中极、关元等穴;

《针灸学》经络腧穴简稿

手太阴肺经 目的要求 1.掌握本经的体表循行,及其脏腑属络关系和与组织器官的联系。重点掌握所讲述的常用穴位的定位方法、主治特点和刺灸方法。 2.熟悉经脉的病候和主治概要。 3.了解其余穴位的内容。 (一)经脉循行 1、体表路线 起于胸部外上方的中府穴→上肢内侧前缘→止于拇指桡侧端的少商穴。 腕后1.5寸→食指端交大肠经。 2、体内联系 属肺,络大肠。并与胃、气管、喉咙联系。 (二)主要病候: 咳嗽气喘、咳血、胸痛、咽喉痛、外感、经脉所过部位病症。 (三)常用腧穴(本经共11穴) 1.中府(肺的募穴) 定位:前正中线旁开6寸,平第一肋间隙处。 主治:①咳嗽、气喘 ②胸痛、胸部胀满 刺灸:向外斜刺或平刺0.5-0.8寸,不宜向内深刺,免伤肺脏而致气胸。 2.尺泽(合穴) 定位: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主治:①咳嗽、气喘、咳血 ②咽喉肿痛 ③肘臂挛痛刺灸:直刺0.5~0.8寸。或点刺出血。可灸。 3.孔最(郄穴) 定位:腕横纹上7寸,尺泽与太渊穴的连线上。 主治:①咯血、气喘、咳嗽 ②咽喉肿痛、失音 ③肘臂挛痛 刺灸:直刺0.5—1寸。可灸。 4、列缺(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任脉) 定位:腕横纹上1.5寸,桡骨茎突上方。 主治:①头痛项强、面瘫 ②伤风、咳嗽、气喘 ③咽喉肿痛 ④手腕疼痛无力 刺灸:针尖向上斜刺0.3~ 0.5寸。可灸。 5.太渊(输穴、原穴、八会穴—脉会) 定位:腕掌侧横纹桡侧,桡动脉搏动处。 主治:①咳嗽、气喘、咳血 ②咽喉肿痛 ③无脉症 ④手腕痛无力、胸痛 刺灸:避开桡动脉,直刺0.3-0.5寸。可灸(不宜疤痕灸)。

6、鱼际(荥穴) 定位:第一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处。 主治:①咳嗽、气喘、咳血 ②咽喉肿痛、失音 ③热病、掌中热 刺灸:直刺0.5-0.8寸。少灸。 7.少商(井穴) 定位:拇指桡侧,距指甲角0.1寸。 主治:①咽喉肿痛、咳喘 ②急救:中风、昏迷、中暑 ③高热抽搐、癫狂痫 刺灸: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可灸。 手阳明大肠经 目的要求 1.掌握手阳明大肠经的体表循行,体内联系。重点掌握所讲述的常用穴位的定位方法、主治特点和刺灸方法。 2.熟悉经脉的病候和主治概要。 3.了解其余穴位的内容。 (一)经脉循行: 1、体表路线: 起于食指桡侧端商阳穴→上肢外侧前缘→肩→颈→面颊→左右交会于人中穴→止于对侧鼻翼旁的迎香穴。(交胃经) 2、体内联系: 属大肠,络肺。并与鼻、下齿有联系 (二)主要病候: ①腹痛、肠鸣、泄泻、便秘、痢疾 ②咽喉肿痛、齿痛、鼻流清涕或出血 ③本经循行部位疼痛、热肿或寒冷等症 (三)常用腧穴:(本经共20穴) 1、商阳(井穴) 定位:食指桡侧,距指甲角0·1寸。 主治:①咽喉肿痛、齿痛 ②急救:中暑、昏迷、热病 ③手指麻木 刺灸:浅刺0·1寸,或点刺放血。可灸。 2、合谷(原穴) 定位:手背第一、二掌骨间,当第二掌骨桡侧中点处。 主治:①头痛、眩晕、面瘫、面肿、齿痛、牙关紧闭、目赤肿痛、鼻渊、鼻衄、咽喉肿痛、耳聋、耳鸣 ②热病、多汗、无汗 ③妇科病:闭经、滞产 ④上肢痿痹、手指挛痛 ⑤腹痛、便秘

经络腧穴各论 复习题

经络腧穴各论复习题 第三章经络腧穴各论 一.单项选择 1.患者屈膝,医者以左手掌心按于患者右膝髌骨上缘,第2 至5指向上伸直,拇指呈45°斜置按下,当拇指尖下的穴位是:C A.梁丘 B.伏兔 C.血海 D.胆囊 E.照海 2.前正中线旁开4寸,平第7肋间隙的穴位是:A A.期门 B. 膻中 C.日月 D.京门 E.大包 3.在下列井穴中,具有催乳作用的是:D A.中冲 B.关冲 C. 少冲 D.少泽 E.隐白 4.治疗痰证,在下列穴位中宜首选:B A.足三里 B. 丰隆 C.阴陵泉 D.三阴交 E.阳陵泉 5.下列腧穴中,具有纠正胎位的是:E A.关元 B.神阙 C.合 谷 D.三阴交 E.至阴 6.下列腧穴中,退热首选的是:B A.风池 B.大椎 C.曲池 D.少商 E.商阳 7.进针及留针应保持张口姿势的:D A.下关 B.颧髎 C.耳和 髎 D.听宫 E.迎香 8.二经脉中循行路线最长的经脉是(A ) A.足太阳膀胱经 B.足阳明胃经 C.足少阳胆经 D.足大阴脾经 E.足少阴肾经

9.八脉交会穴与督脉相通的经穴是(D ) A.列缺 B.冲阳 C.外关 D.后溪 E.照海10.足三里位于:C A.位于梁丘下3寸 B.位 于上巨虚上2寸 C.位于犊鼻下3寸 D. 位于膝关下3寸 E.位于 膝阳关下3寸11.主治无脉症的腧穴为:B A.太冲 B.太渊 C.人中D.足三里 E.宣12.治疗急性胃病,应首选:C A.中脘 B.合谷 C. 梁丘 D.胃俞 E.足三里13.针灸用于治疗胆道蛔虫症的主穴是(A) A.迎香 B.阳陵泉 C.足三里 D.大横 E.内关14.阑尾穴位于( ) A.腓骨小头前下方 B.足三里穴下约2寸处 C.阳陵泉穴下2 寸处 D.膝眼下2寸E.血海下2寸处答:B15.下列头面部腧穴中,应合口而取的是:B A.听会 B.下关 C.耳门 D.听宫 E.颊车 16.“四关”指的是那两个穴位的组合 C A.委中.足三里 B..合谷.内庭 C.太冲.合谷 D.三间.行间 E.曲池.内关17.合谷穴(E) A.以治疗大肠的疾患见长 B.在第2掌骨尺侧的中点处 C.是 输穴 D.是八脉交会穴 E.以治疗头面五官的疾患见长18.位于肘横纹上,肱二头肌腱的桡侧的穴位是(A) A.尺泽 B.曲池 C.商阳 D.少商 E.合谷19.位于小指末节桡侧,指甲角旁0.l寸处的穴位是(D ) A.少海 B.小海 C.少泽 D.少冲 E.中冲20.腕横纹尺侧,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中的穴位是( B) A.大陵 B.神门 C.太渊 D.解溪 E.劳官21.用背俞穴治疗耳聋,应首选( D ): A.肺俞 B.三焦俞 C.肝俞 D.肾俞 E.脾俞22.采用背俞穴治疗皮肤痒疹,应首选( B ): A.肝俞 B.肺俞

腧穴总论习题及答案-经络腧穴学

一、选择题 (一)A型题 1.《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所载的经穴名有( ) A.341个B.354个C.349个D.361个 E.365个2.《针灸逢源》中所载的经穴名有( ) A.349个B.354个C.361个D.345个 E.365个3.《内经》中所载的经穴数名约为( ) A.365个B.354个C.359个 D.160个 E.361个4.《针灸甲乙经》所载的经穴名是( ) A.341个 B.354个C.349个 D.361个 E.365个 5.脐中至耻骨联合上缘的骨度分寸是( ) A.4寸 B.5寸C.6寸D.8寸 E.9寸 6.两乳头之间的骨度分寸是( ) A.8寸B.6寸 C.12寸D.9寸 E.10寸 7.肘横纹至腕横纹的骨度分寸是( ) A.14寸 B.15寸 C.12寸 D.9寸 E.13寸 8.股骨大转子至胭横纹的骨度分寸是( ) A.1 4寸 B.1 5寸C.1 8寸 D.1 9寸 E.13寸 9.胫骨内侧髁下方至内踝高点的骨度分寸是( A.12寸B.13寸C.14寸 D.15寸 E.16寸 10.臀横纹至胭横纹的骨度分寸是( ) A.12寸 B.15寸 C.1 3寸D.1 4寸 E.1 6寸 11.前发际至后发际的骨度分寸是( ) A.8寸 B.9寸 C.10寸 D.11寸 E.12寸 12.天突至歧骨的骨度分寸是( ) A.6寸 B.5寸C.7寸 D.8寸 E.9寸 13.前发际至大椎的骨度分寸是( ) A.14寸B.15寸C.12寸 D.13寸 E.10寸 14.胸剑联合中点至脐中的骨度分寸是( ) A.4寸B.5寸 C.6寸 D.8寸 E.9寸 15.两前额发角之间的骨度分寸是( ) A.8寸B.6寸 C.12寸 D.9寸 E.10寸 16.腋窝顶点至第11肋游离端的骨度分寸是( ) A.10寸B.15寸C.12寸 D.13寸 E.10寸 17.耻骨联合上缘至股骨内上髁上缘的骨度分寸是( A.14寸 B.15寸 C.18寸D.19寸 E.13寸 18.耳后两乳突之间的骨度分寸是( ) A.6寸B.5寸C.8寸 D.9寸 E.10寸 19.胭横纹至外踝尖的骨度分寸是( ) A.14寸 B.16寸C.18寸D.19寸 E.13寸 20.三焦的下合穴在( ) A.胃经上 B.胆经上 C.膀胱经上 D.三焦经上 E.大肠经上(二)B型题 A.皇甫谧B.滑伯仁 C.杨继洲 D.王惟一 E.高武

针灸学重点经络腧穴部分教案

绪论 1、针灸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是《内经》,主要是《灵枢》。 2、《针灸甲乙经》是现存最早较为完整的针灸专著。 第一章经络总论 (一)针感 定义:古代医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观察到针刺穴位或一定部位时,患者会产生一种酸、麻、胀、重等主观感觉这种感觉称之为针感。 (二)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分布规律 阴经:分布于四肢内侧和胸腹,上肢内侧为手三阴经,下肢内侧为足三阴经。为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其中足三阴经在内踝上8寸以下为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至内踝上8寸以上,太阴交出于厥阴之前。 阳经:分布于四肢外侧和头面、躯干,上肢外侧为手三阳经,下肢外侧为足三阳经。其中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 (三)十二经脉循行与交接规律 十二经脉循行走向: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循行交接规律:①相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四肢末端交接;②同名的阳经与阳经在头面部交接;③相互衔接的阴经与阴经在胸中交接 (四)十二经脉气血流注规律 中焦——→肺经→大肠经→胃经→脾经→心经→小肠经→膀胱经→肾经→心包经→三焦经→胆经→肝经→肺经(肺大胃脾心小肠,膀肾包焦胆肝续) (五)奇经八脉 1、定义:奇经八脉即别道奇行的经脉,有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蹻脉、阳蹻脉共8条。 2、奇经之“奇”有两个含义:一为它们与十二正经不同,既不直属脏腑,除任、督脉外又无专属穴位;二为奇经没有表里配合关系。 3、督脉:阳脉之海 任脉:阴脉之海 冲脉:十二经脉之海、血海 (六)十五络脉 定义:十二经脉和任脉、督脉各自别出一络,加上脾之大络,总计15条,称为十五络脉。

经络腧穴

经络腧穴 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 经是经络系统的主干,深而在里,贯通上下,沟通内外;络是经脉别出的分支,浅而在表,纵横交错,遍布全身。 经络系统包括十二经脉十二经别十五络脉奇经八脉十二经筋十二皮部 “手之三阴从藏走手, 手之三阳从手走头, 足之三阳从头走足, 足之三阴从足走腹。” 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 合谷穴 【定位取穴】侧腕对掌,自然半握拳。在手背,第一、二掌骨间,第二掌骨桡侧缘的中点处。【功能】清热散风、安神定惊、调肠降逆、催产下胎 【主治】 1.头面一切疾患,如头痛,下齿痛,口眼歪斜,鼻衄,鼻渊,耳聋,痄腮,失喑,目赤肿痛。 2.胃肠病主要配穴之一,如胃脘痛,腹痛,便秘,痢疾。 3.外感病:发热恶寒,无汗多汗,咳嗽,疟疾。 曲池穴 【定位取穴】在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当尺泽与肱骨外上课连线的中点 【主治】 1.热病,丹毒,疮,疥,瘾疹,瘰疬,疟疾。 2.咽喉肿痛,牙齿痛,目赤肿痛。 3.上肢不遂,肘臂无力。 4.腹痛,呕吐,泄泻,痢疾。 5.癫狂,善惊,高血压。 6.月经不调。 天枢 定位】脐中旁开2寸。 【功能】调中和胃、理气健脾 【主治】月经不调、痛经、小儿腹泻、急性阑尾炎、肠麻痹 足三里(强壮保健要穴、降压降糖要穴) 【定位】仰卧伸下肢,或正坐屈膝。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穴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功能】健脾和胃、扶正培元、调和气血 【主治】 1. 全身强壮要穴,四大补穴之一,常用艾灸能强身健体。

2. 胃肠病之主穴,如胃痛,呕吐,腹胀,泄泻,便秘,疳疾等消化系病证。 3. 咳嗽多痰,癫狂,妄笑,痫证。 4. 心悸气短,产后血晕,晕厥。 5. 膝胫痠痛,下肢不遂,脚气。 6. 乳痈,水肿。 三阴交(孕妇敏感穴、皮肤病、降压要穴) 【定位】正坐或仰卧。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功能】健脾化湿、舒肝益肾、理血调经 【主治】 1.脾胃虚弱,肠鸣腹胀,飧泄,饮食不化。 2.月经不调,赤白带下,经闭,崩漏,产后血晕,恶露不行,痛经。 3.小便不利,遗尿,水肿,失眠。 4.梦遗,遗精,阳痿,阴茎痛,阴挺,难产,滞产,疝气,缩阴症。 肺俞 【定位】正坐或俯卧。在背部,当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功能】清热理肺、止咳平喘、开泄腠理 【主治】 1. 咳嗽,气喘,胸满,鼻塞。 2. 骨蒸,潮热,盗汗。 3. 喉痹,吐血,咯血。 4. 腰背痛,癫狂。 5. 风疹,黄疸,痤疮。 委中 【定位】俯卧位。在腘窝横纹中点,当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肌腱的中间。 【功能】舒筋活络、清热止痉、祛瘀镇痛 【主治】 1. 腰痛,《四总穴歌》载:“腰背委中求”,髋关节屈伸不利,腘肌挛急,下肢痿痹。 2. 中风昏迷,半身不遂,癫疾反折。 3. 丹毒,疔疮,发背,腹痛,吐泻,中暑。 4. 衄血不止(又名“血郄”) 5. 自汗,盗汗,疟疾。 6. 遗尿,小便难。 承山(治痔要穴) 【定位】俯卧位。在小腿后面正中,委中与昆仑之间,当伸直小腿或足跟上提时,腓肠肌肌腹下出现尖角凹陷处。 【功能】舒筋利腿、理肠疗痔 【主治】 1. 腿痛转筋,腰背痛,脚气。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