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从奏鸣曲结构的发展看西方音乐的理性特征(一)

从奏鸣曲结构的发展看西方音乐的理性特征(一)

从奏鸣曲结构的发展看西方音乐的理性特征(一)
从奏鸣曲结构的发展看西方音乐的理性特征(一)

从奏鸣曲结构的发展看西方音乐的理性特征(一)

前言

汉斯·亨利希·埃格布雷特在《西方音乐》一书中说道:“西方音乐主导原则的中心观念是理性,这个词包含并自身产生出的其他本质标志是:理论、记谱法、作曲、历史性和可转移性。理性也使得西方音乐历史进行的速度如此快捷,革新的推动力如此持续、如此强烈。”之所以西方音乐有如此快的革新与发展演进,是因为声音材料的理性渗透和控制,使革新有着可供支配的操作基础。

“奏鸣曲”的形成与发展具有特定的历史意义。它是以复调音乐为代表的巴洛克时代发展至顶峰时,所产生的一种新的以主调音乐为创作手段的产物。它高度体现了音乐中的统一与发展,也体现出人类理性思考在音乐实践中的结晶。这一变化符合了当时人们的审美趣味与美学原则。18世纪的启蒙思想运动反对超自然的宗教与教会,反对玄学,反对繁文缛节,赞成实际道德,赞成实用科学和社会学。启蒙主义思想家的理性主义倾向迫切要求简化和返璞归真。相对18世纪下半叶启蒙思想的理性主义来说,巴洛克时期和巴洛克时期以前则更注重感性。理性主义时代,不再满足于巴洛克的美学观点,它把整个理论分解为清楚的、典型的、单独的、情感的,如,使用了许多感性术语“悲伤”“雅致”“欢快”“喜悦”“严肃”“新鲜”“崇高”等。这时这些术语被简化、理性化地确定下来,以便演奏者根据风格加以运用。这类情绪在音乐上极其重要。另外速度标志也大大增加,如速度主要由音乐的图像画面所决

定:音值若以大为主,乐章为慢速,若以四分音符及其他小音符为主,则要求演奏速度加快。谱上更多的标记有柔板、快板或行板,指定了乐曲的性格。由此可见,18世纪下半叶的时代精神是如此严谨,使用这样的术语题示是理性主义的战斗呐喊,即追求真谛。这两种不同的倾向现在都十分明确了,巴洛克是一种客观、不确定的,更接近于神灵的音乐,而古典时期则是一种新的自由,更稳定、更自我,与逻辑和严谨的规则联系在一起。

另外,从风格与结构上看,古典时期(奏鸣曲成形时期)也与巴洛克时期有着明显的差异,保罗·亨利·朗称其“达到了音乐史上最大的风格分水岭之一。”唐纳德·杰·格劳特在《西方音乐史》中评价:“18世纪的新风格把注意中心放在旋律上,这导致一种线条式句法,与先前的连续不断的动感变奏及其通奏低音伴奏都形成鲜明对比。”巴洛克时期音乐的旋律连续性是最大特点:一个体现基本情感的旋律、节奏主题,被展开后,终止式相对来说不常出现,并且通常不很明显,而乐句的模进式重复则用作乐段内的重要发展手法,最终形成一个没有鲜明对比、浑然一体的乐章。古典乐派则已经逐渐摒弃只有一种基本情感的主题方式,成为一种新的美的追求。在乐章的各个不同部分之间采用对比;而且,旋律不再是连绵不断的展开,而是分成清楚的乐句、乐段,形成周期性的结构;和声的功能性加强,有明显的终止式。因此,我们再一次可以看出,古典时期已经通过将部分、各段落组合成封闭形式代替了巴洛克时期音乐弥撒性的绵延不断;古典时期仿佛已经将

作曲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模式,而不是巴洛克音乐那样没目的展开。古典时期的历史,其实就是一个理性主义的发展历史,“奏鸣曲”则是这一时期理性思维发展的最杰出代表。

一、早期奏鸣曲的理性观念

奏鸣曲(sonata)在16世纪初泛指各种器乐曲,与声乐曲的泛称康塔塔相对。在奏鸣曲发展初期,作为一种当时尚属新型的体裁,明显与其他形式的体裁有着密切联系。总之,此时“奏鸣曲”的每个乐段只有一个单独的主题。它通过模仿和移位而发展,但又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而再度出现,节奏则始终变化多样,并且所有的乐段都在同一调性内。

巴洛克早期的“奏鸣曲”与文艺复兴时代的“奏鸣曲”不同。首先,“奏鸣曲”已不再局限在一首用乐器弹奏的“尚松”的意义上,而是取材广泛,可由一个乐段或多个乐段构成器乐曲。巴洛克中期(17世纪后期),“三重奏鸣曲”发展接近了顶峰阶段。当时,意大利负有盛名的音乐家科雷利(ArcangeloCorelli,1653—1713)在这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科雷利总共谱写了47首“三重奏鸣曲”和12首乐器“独奏奏鸣曲”。这些作品都属于当时意大利室内乐之精品,并具有以下特点:“奏鸣曲”大多有四个较完整的乐章,四个乐章的速度分别以慢、快、慢、快更替。“奏鸣曲”音乐主题或素材结合对称手法,在若干不同调上连续进行,通常类似以“五度循环”方式,使音乐在调性上具有较清楚的调性结构组织。音乐在乐章内的转调,多数转往属调或关系调。在这个领域,科雷利之所

以超越同时代人,不是因为他对形式的掌握或创意的特质,而是因为他在创建一种风格时的轻松自如。

通过上述作品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这一时期的“奏鸣曲”的理性特点就在于,复调音乐风格渐渐被主调音乐风格所代替,形成了主体与副题调性与材料的对比。

二、巴洛克后期与前古典时期奏鸣曲的理性观念

巴洛克后期的1685年,意大利诞生了一位日后对键盘音乐发展产生举足轻重作用的作曲家多米尼克·斯卡拉蒂。这是一位多产的作曲家,一生创作了555首单乐章的古钢琴奏鸣曲,可以说他是第一位真正致力于键盘奏鸣曲创作的作曲家,是这一领域内的先驱,并取得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成就。

首先,这些乐曲因为基本具备了古典奏鸣曲的特征及创作手法,所以后来被称作“奏鸣曲”。它是由二部曲式组成的双主题奏鸣曲,乐曲分为前后两个对等部分。两者各自重复一次,第一部分含有两个不同性质的音乐素材,并从主调走向属调或关系大调。后段则是第一部分素材在近关系调上的模仿发展,或由此派生出的新曲调,并回归至主调。斯卡拉蒂在作品中大量运用类似于动机的小乐句,并运用大量的注视和弦,这都体现了主调和弦的理性思考,而不是巴洛克时代的感性的线性运行。

因此,巴洛克后期的奏鸣曲与17世纪后期的奏鸣曲又有所区别。它不仅具备了乐章内调性结构安排的基本方面,还增添了奏鸣曲乐章内两

个段落划分清楚以及音乐主题经过调性变换后在乐章第二段落主调上得以再现的特点。

C.P.E·巴赫(1714—1788)是羽管键琴演奏家。其所作的奏鸣曲显示出对比调性的主题处理渐趋成熟,而古典奏鸣曲式即由此发展而来。古典奏鸣曲的特征在经过斯卡拉蒂、C.P.E·巴赫、萨马蒂尼和施塔米茨父子等前古典乐派的尝试之后,逐步得到了明确。其特性可归纳如下:古典奏鸣曲是按照三段体对称的结构形式,而并非按照组曲式的二段体以对称方式构成。三乐章次序排列为:快——慢——快。第一乐章,开端的快板。本身分为三部分:(A)两主题呈示,(B)间插段,(C)两个主题的再现。第二乐章(行板,慢板或小广板)是以歌曲体的形式或变奏曲的形式写成。第三乐章(快板或急板)像第一乐章一样,由双主题和三个部分的形式组成,或者也可用回旋曲式。此外,在第二和最后乐章之间,人们常加入一段小步舞曲,或者选用诙谐曲。

巴洛克时期的音乐特点

巴洛克时期的音乐特点 巴洛克时期是西方音乐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以意大利歌剧的产生为标志。意大利歌剧中流传至今的优秀曲目成为这一时期音乐创作中的古典艺术精品。这些歌曲可称得上是世界声乐作品中一枝独放的奇葩,虽然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但仍以主题内容具有鲜明的人文特征;旋律声部优美、流畅;钢琴伴奏的织体简洁、纯朴;以及歌唱风格柔美、抒情等特征为世界各地的声乐爱好者和歌唱家们所珍爱。这些歌曲在当今的声乐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巴洛克音乐节奏强烈、跳跃,采用多旋律、复音音乐的复调法,比较强调曲子的起伏,很看重力度、速度的变化。在声乐方面,巴洛克音乐带有很浓的宗教色彩,当时的宗教音乐在西方音乐的发展占很大的分量。那个时期的器乐曲发展也很迅速,尤其是弦乐方面的发展,弦乐的音色更能体现出巴洛克的特色。巴洛克时期的三个代表人物有巴赫、维瓦尔蒂和亨德尔。巴赫是德国最伟大的古典作曲家之一,又是管风琴演奏家。他的主要作品有《约翰·受难曲》、《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等。巴赫的作品对近代西洋音乐具有深远的影响,所以在西欧他有"音乐之父"和"不可超越的大师"的荣称。亨德尔,著名的英籍德国作曲家,主要作品有《弥赛亚》、《哈利路亚》等。他的作品熔德国严谨的对位法、意大利的独唱艺术和英国的合唱传统于一炉,成为世界音乐史上的瑰宝。他同巴赫、维瓦尔第一起,为辉煌的巴洛克时代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维瓦尔第,巴洛克时期意大利著名的作曲家、小提琴家。他最著名的作品是小提琴协奏曲《四季》。他的音乐天才启迪了后来的

巴洛克大音乐家,尤其是他丰富的作品和新颖的、科学的歌剧创作方法,刺激了现代意大利作曲家的好奇心。下面,我们具体的说一下巴洛克时期音乐的特点。 一、旋律特点。 旋律作为构成歌曲的首要要素,是人们感受并理解歌曲音乐的最直接载体,蕴藏着深刻而丰富的内涵。这一时期的歌曲具有篇幅短小但艺术表现独立而完整的特点,为了更好地表达作曲家对生命浓缩的感受,展现内心世界丰富的情感,作曲家在旋律上倾注了更多的心血。巴洛克时期的意大利歌曲一般具有音域不宽,音程以级进为主,旋律优美、流畅自然,感情真挚细腻,即使偶尔出现一些音程的大跳,也是为了情感表达的需要。 二、伴奏织体的特点。 巴洛克时期,在音乐上的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数字低音”,它的运用构成了一种典型的巴洛克音乐织体——基本上是由旋律加和声伴奏构成。这种织体的优点在于:它强调的是两端的声部,即低声部和高声部这两个基本的旋律线条。我们现在接触到的乐谱是根据当时的“数字低音”而编配的钢琴伴奏谱,所以伴奏织体具有上述的特点。 三、演唱风格的特点。 巴洛克时期意大利歌曲的演唱和作品一样简单,不矫揉造作,宁静又连贯。演唱者必须严格按照谱面的要求,不能随意加快、放慢或者延长,尤其是有装饰音的乐句,必须认真对待装饰音中的每个音符,使

音乐美学部分重点内容讲课稿

音乐美学部分重点内 容

√绪论 1、音乐美学:音乐美学既是美学——艺术哲学的一个分支,同时也是音乐学的一个部门,它是以 研究音乐艺术的美学规律为宗旨的一门基础性的理论学科,特别把音乐的本质和特性,音乐的形势和内容,音乐的创作,表演和欣赏,音乐的功能,音乐的美和审美作为研究对象。 2、音乐美学的研究对象/课题:1 关于音乐的本质的研究 2 关于音乐的本体的研究 3 关于音乐的美和审美的研究 4 关于音乐的功能的研究 5 关于音乐的实践的研究 6 关于音乐史学的研究 3、音乐美学的研究方法:1 哲学法 2 心理学法 3 社会学法 4 二十世纪现代音乐美学在研究方法上的新拓展 √第一章 1、音乐的感性材料:指并不直接作用于人们的物质需要,不是作为人们生活中的物质必需品而存在的物质材料,最明显的特征是非实用性,与人的心理行为发生直接的关系,我们把这种构成艺术作品的物质材料叫做感性材料。[一种艺术媒介] 2、音乐艺术的感性材料——声音 3、音乐感性材料的基本属性:1 非自然性——创造性(与自然声音相比) 音乐的声音是非自然性的,通过人的思维活动创造的音响,一种创造性的声音 EX:自然界的乐音排列出规律的顺序→重新排列找到音的倾向性并解决→单声部 音乐到复调音乐→和声→曲式学/莫扎特《费加罗的婚礼》/自

然声音有时也出现在音乐作品中,西方先锋派,美国埃德加 瓦利《电离》使用汽笛声 2 非语义性——表情性(和语言比较) 音乐的声音不同于语言,人们通过语言进行各种社会交往活动,音乐声音仅仅限定 在艺术范围内只作为一种艺术交往而存在,如《梁祝》小提琴大提 琴对答 3、音乐的音响与某些语义性内容共同的表达因素:表情音调,通过高低,大小,刚柔,粗细等音 调变化表达 EX: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梁祝在楼台相会——大提琴和小提琴的对答,情人离别时内心表达 4、音乐感性材料的非对应性特征(音乐中所体现出的自然声音或语言含义与这些自然的和语言的 声音本身并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在音乐的声音和它的含义之间存在着一种中介因素,它促使人们去想象和联想,以沟通艺术与自然现象之间的联系,叫做表现。 1)音乐感性材料的模仿性:模仿即照某种现成的样子或现象学着做,音乐中的模仿主要指用音乐的音响模仿现实生活中和自然界的其他声音,也就是通过声音来表现声音。如,唢呐曲《百鸟朝凤》模仿鸟叫 2)音乐感性材料的象征性:即用一种现象去表现另一种在外形上和他完全不同,但在含义上相同或相近的现象,音乐的声音可以通过象征性的手段去表现某种客观现象或物质对象。 如,德彪西《大海》用定音鼓的弱奏象征大海的平静。 3)音乐感性材料的暗示性:即不去指明它而是靠人自己去理解,音乐声音的暗示主要是语义性的,往往从对现实对象的概括中而来的,通过声音造成的特定气氛去暗示某些事物和现象。如,柴科夫斯基《第六交响曲》引子通过声音所造成的惨淡的气氛暗示乐曲悲剧性内容

西方音乐发展史及其代表人物

爵士乐 一、爵士乐的起源爵士乐(Jazz)以其极具动感的切分节奏、个性十足的爵士音阶和不失章法的即兴演奏(或演唱)赢得了广大听众的喜爱,同时也得到了音乐领域各界人士的认可。它以布鲁斯和拉格泰姆为源头,经过整整一个世纪的发展,如今已是异彩纷呈、百花齐放。自从1917年第一张爵士唱片诞生以来,它便显示出了巨大的发展潜力。20世纪初的新奥尔良爵士乐、30 年代大乐队演奏的摇摆乐、40年代的比博普爵士、40 年代末的冷爵士、50年代的硬博普、60 年代的自由爵士、70 年代以后的摇滚爵士,而后拉丁爵士、融合爵士、爵士放克...... 一张张不同风格的爵士唱片汇成了一部爵士乐发展史。 1、爵士乐的来源--布鲁斯和拉格泰姆 布鲁斯(Blues) 布鲁斯是南北战争后,黑人民间产生的一种演唱形式...... 拉格泰姆(Ragtime) 拉格泰姆是美国流行音乐中第一次出现真正有全国影响的音乐形式。它最初 是一种钢琴音乐,盛行于19世纪90年代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2、爵士乐的发源地 新奥尔良(New Orleans) 爵士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诞生于美国的南部城市新奥尔良...... 二、早期爵士乐(19世纪末~20世纪30年代中期) 1、新奥尔良爵士乐 一般认为,新奥尔良爵士乐出现在19世纪90年代。但是历史上的第一张爵士 唱片问世于1917年,是由"正宗迪克西兰爵士乐队"(Original Dixieland Jazz Band)在新奥尔良录制的...... 2、芝加哥爵士乐 三、摇摆乐 20世纪30年代,一种由大乐队(Big Band)演奏的带有黑人风格,并极具舞蹈性的爵士乐--摇摆乐(Swing,例7)开始在纽约发展起来...... 四、比博普 ......比博普的旋律很不连贯,有时却又连续不断地往外迸射;节奏是支离破碎的;拍子是含

论西方音乐美学思想的繁荣发展阶段及其特征

论西方音乐美学思想的繁荣发展阶段及其特征 1 文艺复兴时期西方音乐美学观念的转变 发轫于14世纪的文艺复兴,是代表着新兴资产阶级先进立场的人文主义者以复兴古代文化为名掀起的一场人性解放运动。以现世的、世俗的价值标准看待世界,以人的意志、人的情感来决定人的行动,这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所大力倡导的信念。这种信念在音乐美学理论中的反映首先体现为:中世纪神学家长期鼓吹的宇宙音乐或天体和谐等神秘主义观念遭到彻底的否定。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家和理论家们,开始以人文主义的态度看待现实的音乐现象,把音乐艺术存在的理由归于人的需要。 音乐与文学、诗歌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单旋律音乐风格开始兴起,复调音乐在结构上严密精致,极大的机器了作曲家智力上的需要,但却超出了接受者感性体验上的自然选择。单旋律音乐风格,复调音乐在节奏上的繁缛和声部层次上的过度庞杂,在听觉上产生一种明晰,质朴的效果,同时也弥补了纯种单音音乐单调平板的不足之处。 廷克托里斯是15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具有标志意义的音乐理论家。他认为只有人么听得到的声乐和契约才是音乐,他反对鲍埃修的天体音乐,认为天空中就没有实际上的,潜在的声音;他的主要著作包括:论文《音乐的比例》、西方第一部音乐辞典《音乐术语辞典》。他最早对不协和音的控制进行了系统的阐述,拨开音乐术语的迷雾;他还认为只有听觉的印象才是判断协和音的标准,以经验主义的态度对待音乐和信赖人的耳朵,关注音乐中的人,把作曲家置于历史的中心位置。他以敏锐的历史目光观察和证实了1430年前后一个新的音乐时代的开始,拜托了中世纪音乐抽象的理论和教理神学的束缚。 文艺复兴美学理念的转变直接导致了音乐领域上的变革,并为今后主调音乐和歌剧艺术奠定了基础;彻底否定了中世纪的神学音乐思想,将音乐学作可揭示人性,表达人类内心活动的特殊手段;无论在理论还是在实践中,他们始终能够坚持音乐艺术应表现人的情感,以打动心灵为目的,这些手段与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本质是息息相通的。 2 巴洛克时期的音乐美学 在西方艺术史上,由巴洛克这样一个特定的名称来命名的历史时期,其时间跨度大致覆盖了整个17世纪以及18世纪的前半部分。巴洛克时期是继文艺复兴之后西方音乐美学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历史阶段。这个时期的艺术具有一种共同的美学特征:着重表现激情的状态并为加强这种表现力而有意突破固有的平衡与协调。巴洛克艺术家追求一种震撼人心的效果,努力把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活动揭示出来。 把音乐作品当作一篇精心策划而激动人心的演说,这是17、18世纪较为普遍的一种音乐美学观念。德国音乐理论家奈特哈特宣称:音乐的最终目的是通过乐音及节奏,比最好的演说家还好地引起各种激情。在许多巴洛克时期的音乐家心目中,音乐就是一种表达情感的特殊语言。 在巴洛克时期,修辞学的某种原则和方法,一度渗透到音乐创作的各个领域之中,形成了音乐修辞学。这是一种独特的作曲技法和理论,但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与偏颇,用音乐修

巴洛克时期的音乐历史文化背景及音乐特点简析

学院:工商管理学院 班级:08会计学三班 学号:200842114351 姓名:朱华越 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西方音乐简史》考试试题 巴洛克时期的音乐历史文化背景及音乐特点简析 摘要:“巴洛克”是一个时期,而不是一种“风格”,这个时期出产的音乐作品就称为巴洛克音乐,1600到1750年这150年间就叫做巴洛克时期,14至16世纪就是“文艺复兴时期”,这两个时期虽然在时间方面的区别不是很大,但在艺术方面的东西有很大的区别,所以把它们分为两个时期!“巴洛克”也译为“巴罗克”,这一词产生于文艺复兴时期,并源语葡萄牙语,原意指体大且形状不规则的珍珠,在意大利语中有冲动、任性、夸张、幻想之意。它的节奏强烈、跳跃,采用多旋律、复音音乐的复调法,比较强调曲子的起伏,所以很看重力度、速度的变化。巴洛克音乐是后期发展的一个基础。在声乐方面,巴洛克音乐带有很浓的宗教色彩,当时的宗教音乐在西方音乐的发展占很大的分量。那个时期的器乐曲发展也很迅速,尤其是弦乐方面的发展。那个时期的代表人物有:巴赫、维瓦尔蒂和亨德尔。小提琴的出现、拨弦古钢琴的成形都为巴洛克音乐提供了更丰富的表现力;其他乐器的发展也使得某些特定风格的巴洛克音乐其配器得以朝着多元化、大规模的方向发展。 关键字:巴洛克、文艺复兴、音乐特点、代表人物 一、巴洛克音乐的历史文化背景 巴洛克是西方艺术史上的一种艺术风格,最初是指那些产生于文艺复兴时期的,并且在1600~1750年间繁荣起来的音乐和其他一些视觉艺术。巴洛克风格的产生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时间过程。随着文艺复兴的衰落和反宗教改革潮流的蔓延,在意大利以及天主教甚至新教世界中,艺术和音乐比纳入具有新的教会精神的文化氛围中。在古典主义形式的完美、平衡、和谐被打乱之后,综合、调和以及刻意的修饰成为新一代风格教会为自己的世界从建筑形式上提供了富丽堂皇、瑰丽精致的形式,同时也给音乐打下了自己的文化烙印。随着文化功能的转变,艺术和音乐实际上远离文艺复兴的人文精神,而在教会精神中获得原动力。 虽然“巴洛克”这样一个术语是无法总括一段历史中多样的音乐风格,但是,由于“巴洛克”在使用中确实被用来泛指整整一个历史时期的艺术和文学,并且这样一个时期的音乐,与当时的建筑、绘画、文学,甚至与科学、哲学都有某种相似的文化品性,因此,出于这样一种看法,即音乐和人类其他创造性活动之间存有一种联系,而一个时代的音乐又往往会以为它特有的方式去反映其他时代艺术中表达相似的观念和倾向,人们才会在艺术史上,用巴洛克、浪漫派之类的称谓来表示一个历史时期的艺术。

中西方音乐文化特征的差异

中西方音乐文化特征的差异 【摘要】:我们自身的文化与西方文化碰撞后产生的意识形态之间的差异性。我认为中西方文化和哲学,信仰的差异导致了中西方文化、美学审美的差异、教育方面差异等等,中西方文化会在一定程度上互相影响,借鉴,甚至将西方与东方的特质归纳为理性的与感性的,并产生了很多相关的标准和准则来衡量我们自身的审美与意识形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社会更加趋向于全球一体化和文化多元化的态势,国际音乐教育学会积极推行世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主张,将音乐作为一种文化或文化中的音乐来学习和理解。在这种态势下,促使我们必须掌握我国本民族音乐与西方音乐的联系与区别,才能更好地适应这种趋势,在吸收西方音乐先进技术的同时,更好地发扬我国本民族的音乐。 【关键词】:中西方,文化,音乐,差异 乐器的演变差异 谈到音乐,我们首先想到应该是演奏音乐的乐器。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拥有乐器,是无疑的。据考,中国在远古时期,已有一些土鼓、磬、钟铃、骨哨、苇龠、埙等。乐器的发展,与音乐艺术的发展有密切的甚至从属关系,但是同样也须臾离不开生产力发展这个基础。在铜器时代之前,根本不可能有象铜钟(但有陶钟)、铜号(但有兽角号和螺号)这些乐器;多数始发自阿拉伯和埃及等地的管弦乐器,之所以在欧洲形成现代乐器,这和文艺复兴尤其是产业革命推动科技的迅速发展不可分割,许多重要的现代乐器都产生在那个时期。形形色色的电子乐器,也只可能诞生于电子技术兴起的20世纪。 中国的音乐多是单音,旋律的,所以中国的乐器结构简单,多是不能演奏和声的。如笛,二胡等,但越是简单的乐器越是能表现悠远的意境,比如埙,简单的原始

土陶乐器,却能吹出千古幽思。中国民族乐器比如说琵琶、扬琴、箫、笙,唢呐多以“丝”“竹”为材,故称丝竹之乐,具有柔,细,清的音乐特征。西方乐器比方说圆号,小号,萨克斯等多以金属为材。西方古典音乐是和声的,多声部的,所以乐器多很复杂,机构精细繁复,多能演奏和声,如钢琴,吉他等。故音色丰富,音域宽广,表现力强。 审美的差异: 正如《中国音乐审美导论》中提到:“在审美追求上,中国音乐艺术以‘和’ 为理想,尚虚无,求空灵,讲韵味,求深邃,讲意境,求气韵生动,强调直觉与领悟,注重生命本体。这与西方音乐求深刻,强调理性与思想,把实有,意义与情感作为精神支柱的音乐审美特点形成鲜明的对比。”在我看来,当今的音乐美学史,实际上是一部中国音乐美学思想与西方音乐美学思想互相斗争、交融、互补的历史。中国传统音乐主要表达儒家的和谐,礼仪之美;道家的自然,天人合一;佛家的空灵,悟性,禅意等,相对比较主观。这和中国的绘画,书法追求神韵,重意境的审美情趣是相通的。所以多讲求和谐、幽美、深沉,旷达等。是人的内心世界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的自然流露,突出“情”和“景”的交融。西方古典音乐在西方戏剧的发展背景下,着重美学及功能性,故此比较客观。西方古典音乐以深刻严肃见长,突出主客对立,大都带有正剧或悲剧色彩,体现出来的是一种艺术精神的“壮美”。所以多音域宽广,曲调刚健、情绪激昂、气魄宏大。音乐创作和音乐理念的差异: 中国传统音乐,没有一套完备的作曲理论与法则,较易失传。而西方古典音乐技术层面上有理论,有规范,有大量的文字和音响文献,易于流传。中国传统音乐以线条为主,而西方古典音乐更讲究和声。就如中国的绘画和书法讲究的是

古典主义时期音乐的风格特征

古典主义时期音乐的风格特征 本学期我选修了欧洲音乐史,因为我一直对古典音乐有着浓厚的热爱。我综合一个学期以来所学的关于欧洲音乐史的知识和自己搜集的一些资料,对这个学期的学习进行一个总结。在这里我从欧洲音乐史中选择了古典主义时期具体阐述一下这一时期音乐的风格特征。 古典主义时期主要是指欧洲音乐史1750年至1827年左右这70多年的历史阶段。 古典主义时期之前欧洲爆发了在思想文化领域内掀起的启蒙运动,它对当时的教会权威和封建制度采取怀疑或反对的态度,把“理性”推崇为思想和行动的基础,相信实用性实验知识的效用和相信普遍自然感觉的价值,提出“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后来又经历了狂飙突进运动、德国资产阶级文学运动的洗礼,欧洲音乐的主题从延续近千年对神的虔诚转移到对理性的崇尚上来,使得古典时期的作品开始具有丰富的哲理内涵。所以古典主义时期音乐的社会文化特质表现为强调人性解放,崇尚英雄主义,追求人权平等。 这一时期音乐的整体风格特征主要表现在一下七个方面:1、音乐从教堂步入宫廷,并逐步走向社会,走向民众。2、音乐创作不再以巴罗克时期的复调手法为主,采用的是主调音乐形式,加强了旋律与和声的对应,建立起“主—下属—属—主”的功能和声进行。3、确立曲式分段式结构原则,旋律不再采用巴罗克时期延绵不断、扩充的音型,而是以短小对称的2、4小节(也有3、5、6小节)为基本单位形成方整型乐句结构。音乐呈现出优美、简单、均衡的特征。4、主题动机式发展,以主题间的对比取代巴罗克时期单一主题的模进发展。5、“通奏低音”被明确的乐器记谱取代,使作曲家对乐器音色的体验更明晰。6、追求客观的美,描绘自然界中的人挣脱对教堂中的神、宫廷中的君主的依恋,拓宽了音乐的表现范围和表现力。7、音乐的重心移到新型的器乐体裁——交响曲、协奏曲、奏鸣曲、四重奏上。以上这些变化对欧洲音乐的发展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古典主义时期音乐的类型主要世俗化,专业化,定向化。 在古典主义这一音乐时期不仅确立了主调音乐形式,还出现了三个重要的乐派曼海姆乐派、柏林乐派和维也纳古典乐派和许多优秀的音乐家。 曼海姆乐派是18世纪在德国南部曼海姆形成的一个音乐流派。曼海姆乐派在音乐史上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主要有(1)在结构上,奠定了古典交响乐的基本结构布局,在意大利歌剧序曲快—慢—快结构的基础上加入了快速的第四乐章,形成了快板—行板—小步舞曲—快板终曲的交响乐套曲形式。(2)在演奏风格上,仔细安排乐队演奏力度上“渐强”、“渐弱”的情感幅度变化,在当时具有前瞻性。(3)在创作上,以主调音乐风格为主,重视以小提琴为中心的旋律声部,

浅谈音乐的审美特征

浅谈音乐的审美特征 摘要:音乐是人类抒发情感的一种特殊活动,又是诉诸听觉的时间艺术和想象艺术。音乐审美是音乐整体艺术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曲创造音乐美,音乐表演呈现音乐美,而音乐审美发现音乐美,并且在某种意义上揭示音乐艺术最有价值的东西。音乐是人类抒发情感的一种特殊活动,又是诉诸听觉的时间艺术和想象艺术。音乐审美是音乐整体艺术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曲创造音乐美,音乐表演呈现音乐美,而音乐审美发现音乐美,并且在某种意义上揭示音乐艺术最有价值的东西。研究音乐审美意识的感性特征对于培养人们的音乐审美能力、提升人们的音乐鉴赏水平、提高人们的音乐审美判断力,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思想意义与理论价值。 关键词:情感艺术、时间艺术、想象艺术、音乐艺术、审美特征 音乐艺术是人类最伟大的创造,也是人类最美的艺术。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音乐以它特有的艺术魅力,抒发着人们的情感,拨动着人们的心弦,陶冶着人们的惰性,美化着人们的心灵。聆听美妙的音乐,你会感到美的气息扑面而来,你会感到怡然自得,如痴如醉。列宁曾无限感慨地说:“我不知道还有比《热情奏鸣曲》更好的东西,我愿每天都听一听。这是绝妙的、

人间所没有的音乐。我总带着也许是幼稚的夸耀想:人们能够创造怎样的奇迹啊!”为什么音乐会有如此诱人的魅力和神奇的力量?这是因为美妙的音乐中蕴涵着一种与人类息息相通的审美 特质。音乐是反映现实生活,表达人们思想情感的艺术。它通过旋律、和声、节奏、速度、力度、音色等多姿多彩的变化,在一定的时空环境内塑造音乐形象,反映社会生活,使人赏心悦目,它不仅以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审美特征给人们的精神生活提供美 的享受,而且对改造人们的审美结构,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和整体素质具有重要作用。任何音乐作品都具有一定的思想内涵,反映时代气息,无论它表现什么,只要能在作者和欣赏者之间产生共鸣,就能起到审美作用。 音乐艺术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能够在人们的心灵深处产生强烈的共鸣,有感化人心的力量。音乐艺术对人的意义不只是给人们精神生活提供的享受,而且还直接参与改造人的审美结构,提高人的审美能力,激活人的审美自觉。音乐艺术具有与其他艺术不同的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审美特征。探讨音乐艺术的音乐形象及其审美特征,不仅对丰富音乐艺术的美学内涵具有理论价值,而且对实施音乐艺术的审美教育具有实践价值。 一、情感的艺术 音乐擅长表现情感,没有情感的音乐也就没有了它的灵魂。黑格尔说过“在音乐中外在的客观性消失了,作品与欣赏者的分

浅谈电影音乐的表现形式和作用

浅谈电影音乐的表现形式和作用 摘要电影音乐能够突出影片的主题,准确地抒发剧中人物的感情,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动人,能够加深和强化观众的情感体验,恰当的音乐呈现对观众理解电影有促进作用,从而大大加强了电影艺术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关键词电影音乐表现形式作用突出主题抒发感情 电影从无声到有声,经历了一个巨大的转变过程。20世纪初,人们逐渐领悟到无声电影需要用音乐来渲染剧情,也可以以此掩盖放映机的噪音,于是就尝试在电影中加入音乐。音乐在情感的表达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当语言不能到达时,音乐就出现了”。许

多电影情感层面的表达是由音乐来完成的。音乐进入电影之后,使电影成为音画艺术,眼睛和耳朵两个器官是在第一时间接收信息的。人们坐在电影院里看电影的一大原因,就是想听声音刺激。电影能从无声发展到有声,这也正是人们对动效和声音的需求,期望能有除了摄影美术之外的表达形式。你看那些好莱坞大片,从开始到结束,大量的音乐充实着剧情的不断发展,甚至于当电影出现某种色调时,音乐都能起到增强作用。” 一、电影音乐的表现形式 1 电影音乐的创作和构思必须根据电影的创作要素。即题材、内容、风格样式、人物性格等因素和条件,使电影音乐的听觉形象和画面的视觉形象完美

融合,体现导演的总体构思和美学欣赏原则。 2 电影音乐根据影片剧情和画面长度分段陈述间断出现,并受电影蒙太奇的制约,曲式概念有了新的发展。 3 电影音乐改变了以前音乐必须是用“乐音”构 成的传统观念,和电影中的话语、音响等结合,形成了新的分段陈述的结构。并和“噪音”一起相结合,有时音乐与语言结合,有时音乐和音响效果结合,有时与两者都结合去恰如其分地表现抒情性、戏剧性气氛,成为一种新形式。 4 另外,电影音乐的演奏、演唱必须经过录音、洗印等一系列电影制作工艺,最后通过放映影片才能体现它的艺术功能和效果。同时,随着录音技术和器乐、配器技术和发展,已极大地丰富了电影音乐的音色和配器效果。

中国古典美学的审美特征

中国古典美学的审美特征

中国古典美学的审美特征 中国作为一个有着五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从远古的石器时代开始,就已创造了举世罕见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时也衍生了人类历史上具有永恒魅力、不可磨灭的美。中国古代美学形成了我们民族独有的美学传统。这个传统不仅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更深深地渗透到了我们民族的意识、心理、好尚、趣味之中,表现在艺术作品中,组成我们民族文化不可分割的部分,在世界美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并对整个人类文化的进步作出了不可或缺的贡献。 1.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审美特征 中国古代工艺美术是中国人民为满足自己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采用各种物质材料和工艺技术所创造的人工造物的总称。它是中华民族造型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既体现了工艺美术的一般本质特征,在内涵和形式上保持着实用性与审美性的统一,又显示了中华民族文化自身所具有的鲜明个性。中国工艺美术以其悠久的历史、别具一格的风范、高超精湛的技艺和丰富多样的形态,为整个人类的文化创造史谱写了充满智慧和灵性之光的一章。 中国工艺美术浸透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和审美意识,富有鲜明的美学个性,主要体现出: ①和谐性 中国传统艺术思想重视人与物、用与美、文与质、形与神、心与手、材与艺等因素相互间的关系,主张“和”与“宜”。对“和”、“宜”之理想境界的追求,使中国工艺美术呈现出高度的和谐性;外观的物质形态与内涵的精神意蕴和谐统一,实用性与审美性的和谐统一,感性的关系与理性的规范的和谐统一,材质工技与意匠营构的和谐统一。 ②象征性 中国工艺思想历来重视造物在伦理道德上的感化作用。它强调物用的感官愉快与审美的情感满足的联系,而且同时要求这种联系符合伦理道德规范。受制于强烈的伦理意识,中国传统工艺造物通常含有特定的寓意,往往借助造型、体量、尺度、色彩或纹饰来象征性地喻示伦理道德观念。这种象征性的追求常常使宫廷或文人工艺美术沦为纯粹的伦理道德观念的展示,造成矫饰之态或物用功效的损害。相比之下,更多以生产者自身的功利意愿为象征内涵的民间工艺美术则显得刚健朴质,充满活力。 ③灵动性 中国工艺思想主张心物的统一,要求“得心应手”,“质则人身,文象阴阳”,使主体人的生命性灵在造物上获得充分的体现。中国传统工艺造物一直在造型和装饰上保持着 S形的结构范式。这种结构范式富有生命的韵律和循环不息的运动感,使中国工艺造物在规范严整中又显变化活跃、疏朗空灵。 ④天趣性 中国工艺思想重视工艺材料的自然品质,主张“理材”、“因材施艺”,要求“相物而赋形,范质而施采”。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在造型或装饰上总是尊重材料的规定性,充分利用或显露材料的天生丽质。这种卓越的意匠使中国工艺造物具有自然天真,恬淡优雅的趣味和情致。 ⑤工巧性

-聆听心声:音乐审美心理分析答案

音乐为什么那么难“懂” 1 音乐音响的两个基本表现特征为没有视觉性和(C)。 A、没有表现性 B、没有概念性 C、没有语义性 D、没有形象性 2 乐曲解说对音乐审美带来的影响是(D)。 A、强化了人们的审美体验 B、推动了音乐审美的发展 C、形成了音乐审美的理论 D、带来了音乐审美的误区 3 只有音乐专业的人才能听得懂音乐的表现内容。(×) 音乐何需“懂” 1 音乐首先激活的是人的听觉感受和(D)。

A、视觉感受 B、想象能力 C、语言能力 D、情绪体验 2 《蝴蝶夫人哼鸣合唱》表现了(A)的情绪。 A、悲伤 B、热情 C、快乐 D、激昂 3 音乐何需懂,欣赏音乐只需要打开耳朵好好享受音乐之美。(√) 美术何需“懂” 1 看不懂现代派的美术作品,主要是因为(C)。 A、对现代派不熟悉 B、缺乏美术理论基础 C、理性思维受阻 D、缺少审美能力 2

人对画面结构的本能反应是期待画面(C)。 A、对称 B、层次丰富 C、平衡 D、色彩和谐 3 作品的伟大与否不在于表现的形式,而在于表现的内容。(×) 文学何需“懂” 1 “黄昏”与“傍晚”相比更具文学性的原因是(D)。 A、“黄昏”描述的时间段更精确 B、“黄昏”更押韵 C、“黄昏”更具理性色彩 D、“黄昏”更具感性色彩 2 下面文字属于文学表达的是(A)。 A、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 B、我家后院有两棵枣树。 C、我到船舱外站了一会儿,看到了很多美景。 D、船靠岸了,我在船舱中听到了很多吵闹的声音。

3 要想体验到文学的艺术美,需要把文学里的历史、故事和知识理解透彻。(×) 如果生活缺乏“感性思维” 1 (C)是最感性的艺术。 A、文学 B、美术 C、音乐 D、舞蹈 2 下面思维方式不属于艺术审美的是(D)。 A、好不好听 B、好不好看 C、美不美 D、像不像 3 五粮液大楼、福禄寿大楼等都是缺乏感性思维与审美的建筑。(√)

西方古典音乐的发展阶段

发展阶段 欧洲古典的创作背景一般可分为四个时期第一时期巴洛克时期 这个时期的代表人物有巴赫也称音乐之父,主要作品《十二平均律》、《托卡塔及赋格》;也称清唱剧大师,主要作品《水上音乐》、《皇家烟火》等;的维瓦尔弟(小提琴),主要作品《四季》等,这个时期的音乐风格旋律优美、柔和。 第二时期古典主义时期 代表人物,有、莫扎特、等,这三人一起被后人称为“”。这个时期的音乐特征主题鲜明、有一定的冲突性。而在这一时期贝多芬是最著名的代表。他在音乐上的成就非常之大;是古典乐派的终结者和浪漫乐派的开拓者。主要的代表著有主要作品有交响曲九部(以第三《英雄》、第五《》、第六《》、第九《》最为著名),此外还有《月光奏鸣曲》、《悲怆奏鸣曲》、歌剧《》等大量作品。 第三个时期浪漫主义和民族乐派 代表人物有德彪西、舒伯特、、柴可夫斯基、、德沃夏克等,这个时期的音乐背景比较复杂,特征主要是作曲形式多样化,有了一定改革,音乐表现有些委婉、抽象,且有号召力,有鲜明的民族风格。 第四个时期近代主义乐派 代表人物有斯特莱文斯基、格什温、等,作品特征和声配器丰富,旋律性不太强,内涵深,有的还带有风味,这个时期的作品较难理解,其方法必须多次反复欣赏,多阅读相关资料;掌握演奏者的再创作,必须要了解世界上著名的、演奏家、著名乐团的基本情况和风格,如:指挥家、伯恩思坦、、小择震尔等,著名乐团、、维也纳爱乐乐团等,他们的指挥与演奏风格。有选择性地购置录音带、CD,要选择著名唱片公司、著名指挥 家和乐团的作品,而且多了解他们再创作过程背景和个性。欣赏者自身的理解是根据自身的文化层次对音乐的理解,音乐不同于其它学科,它反映的东西是比较模糊的,也比较抽象的,因此,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例如,在欣赏柴可夫斯基《》的场景时,可以想象一群长着翅膀如少女在宁静的湖面上翩翩起舞、若影若现,也可想象一群天鹅在湖面上轻轻地、慢慢地游荡。总之发挥自己的想象,将三元素有机联系起来,多听著名作品,感觉是美的东西就去欣赏、去思考,就会进入欧洲古典音乐欣赏最高层次。

西方音乐美学史的发展脉络

西方音乐美学史的发展脉络 通过对西方音乐美学史的发展脉络的研究,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西方音乐的发展,还可以为我们重构中华民族的当代学术范式与文化价值体系提供借鉴。本文主要就西方音乐美学史的发展脉络进行了简要概述。研究西方音乐美学应站在西方哲学、美学思想体系上,与西方各个历史时期的宗教、政治及各种人文科学的思想体系结合起来研究。同时,西方大量存留的艺术家、艺术流派作品更有助于我们对同时期音乐思想史的研究。因为西方自古希腊以后,其音乐美学思想体系基本上是建立在音乐实践基础上的。公元前 6 世纪的哲学家、数学家毕达哥拉斯用数来测量琴弦的长度,发现弦长的比例越简单,发出来的声音就越和谐。通过音的和谐来自于数的比例这一主张,来探讨音乐美的本质。和谐是来自于宇宙规律,音乐作为天体中的规律,对人的内心具有“净化”的所用。古希腊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代表柏拉图也将“和谐”理论推广发挥,在他的美学思想中,音乐的美都源于道德和心灵,这也进一步延续了毕达哥拉斯的“净化”观,提出“音乐美育” 。音乐对青少年性格形成起着积极作用。亚里士多德也在音乐美学的研究领域肯定了音乐的社会功能和教育作用,认为音乐作用于情感,所以可以达到“音乐美育”的作用。在社会意识形态方面,音乐具有重要的调节功用。古希腊的哲学家与美学家认为,美是形式,倾向于把形式作为美与艺术的本质。在毕达哥拉斯学派看来,艺术产生于数及其

和谐,而这和谐就关涉形式的问题。柏拉图把形式分为内形式与外形式,这里的内形式指艺术观念形态的形式,它规定艺术的本源和本质;而外形式则指摹仿自然万物的外形,它是艺术的存在状态的规定。在古希腊,关于美与艺术的观念背后,诸神与理论理性成为思想的规定性。到了古罗马时期,实用、功利之风盛行,总体而言,在美学思想上缺乏独到的成就,虽然在某些方面也有一些进步。中世纪教会教父用音乐来宣扬教义,影响人的情感,同时又禁止世俗人民自由表现情感的音乐,因此,这时期对音乐美的认识是建立在神权基础之上的。在音乐的实践方面,经常可以发现宗教神权与世俗音乐的对立。波埃修就谈到:“有三种音乐:宇宙音乐,宇宙的'和谐'或次序;人体的音乐,高尚的、健康的身心次序;以及应用的音乐,人们所做的,可以听到的音乐。”前两种音乐都无法用人耳去感知,只有第三种应用的音乐才有赖于乐器表现为人耳能捕捉的音响。文艺复兴时期摆脱了中世纪长达千年的宗教对艺术的束缚,将艺术带入到普通民众中去。追求人性的解放和自由的意识,所以,这时期的音乐形式发生了很大改变:和声写作尚未建立功能体系;复调音乐写作手法已形成规模;器乐音乐逐渐上升超过声乐音乐占主导地位。音乐家将音乐审美当成激发情感的艺术,从音乐感性物质材料的属性上来激发人们对音乐的和谐感,也就是从音乐的和声、旋律、调式、节奏等形态来谈。此时期的音乐发扬了古希腊人本主义精神,为主调音乐、歌剧艺术的诞生奠定了基础。巴洛克时期的音乐美学思想是西方音乐美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

音乐美学试题

1、音乐的审美功能:当处于沟通阶段的音乐知觉将音乐中的美感因素与人对于音乐艺术的审美需求沟通时,音乐中的审美因素被人体验到,人对于音乐的审美需求得到满足,这时音乐的审美功能就实现了。这种功能一方面建立在天然生物需要满足基础之上,另一方面又是与社会功利保持一定的距离,却又为广泛、深刻的社会内容和社会意义所牵制的一种精神满足。是倾向性功能和非倾向性功能之间的中介。 2、审美经验,指的就是人们在与对象的审美关系当中,构成并评价审美对象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通过审美的愉悦而把握到了存在的意义和人生的真谛,因而构成了人生实践的一种重要形式。 3.反美音乐,虽然在感性直观上也可能很丰富,却具有无序的特征。“反美”特指后现代主义音乐的特征,即无序或多元的特征。“反美”的“反”,有两个含义,一是反对,即反对从传统到现代主义对有序的追求,一是反面,即从形式的反面探寻音乐创作新的可能性。 4、非音乐性的内容,所谓非音乐性的内容主要指那些音乐的音响本身不能包容的,但又能通过音乐提供给听众的内容成份,亦即接受者不是从音响中直接感觉到的,而是由于音响而产生想象或联想获得的内容成份。这种内容成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绘画性的内容,另一个是文学性的内容。 简述音乐表演需要遵循的美学原则。 (1)针对忠实原作和二度创作之间的关系处理; (2)针对技巧和艺术表现之间的关系处理 (3)针对个人审美体验与表达或传递之间的关系处理 前者主要适用于以乐谱为依据的表演;后者适用范围几乎囊括所有表演类型。简述音乐审美能力形成的途径。 音乐审美能力的形成主要有两个类型: 通过在生活中长期接触音乐而形成,典型如对民族民间传统音乐或大众音乐的审美能力; 通过专门教育形成,如对音乐家创作的艺术音乐的审美能力。 音乐的声音和语言的声音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音乐的声音和语言的声音既有区别,也有联系。音乐的声音善于表现情感,但只

影视音乐复习资料

导言 一,影视音乐为影视剧艺术开拓具有深广意义含量的“四维空间” “四维空间”: 是指超出剧情的现实发展,超出人物现场的具体情感状态,以一种“自为”的方式所产生的表现作用。这里的“超出”和“自为”一定是与剧情有着某些联系。 音乐所创造的“四维空间”的实际作用: 往往是挖掘影视剧本身的意义内涵,在镜头和语言无法表达的时候,充当意义的表现主体。以音乐特有的表现方式展现影视剧中的文化内涵,揭示人物深层的心理活动和复杂的人际关系。 二,视觉所营造的假定性真实对音乐意义的填充 艺术感受: 影视剧中因为眼见为实的“视觉真实”,让人们进入假定性的现实空间,人们将情感和理解力投入到假定性的现实当中,产生种种情感,这就是艺术感受。 影视剧所营造的艺术感受,使影视音乐具有了可阐述性,也就是蕴含了具体内容。 当音乐开始具有表达具体内容的属性时,音乐业绩开始与影视剧产生一种意义接受的链接。影视剧中所蕴含的意义被音乐接受过来,发挥着对音乐意义的填充作用。 三,现代音乐观念和技法在影视剧音乐中的运用和展示 1,音乐音响所创造的现实和心理空间 例:武打片中武打动作的夸张音响,科幻片中特殊的音乐音响,展示人物心理发展的音乐音响。 2,现代音乐表现领域在影视剧中的延伸 在影视剧中普及了现代音乐家们勇敢探索的成就,解释并证明了这些探索在音乐表现中的意义,这些证明和解释也是在延伸着现代音乐的表现领域。因此,现代音乐在音乐发展史中的贡献之一就是拓展了音乐思维的空间性,使现代音乐与影视剧的结合成为十分容易并具有继续发展的可能性。 四,从“陌生”到“接受”的审美关系链接 与纯音乐相比,影视音乐具有可阐释性,对于音乐的理解具有一定的限定,限定了音乐幻想的自由,人们只能在影视剧内容的框架中去感受和理解音乐。 问:这种限定是不是削弱了音乐的表现力和对人的作用力? 这种限定实际上升华出一种对人的作用力。因为它将许多“陌生”的审美经验和审美感受,作用到人的心理感受当中。人们“接受”这种新的审美经验和产生这种新的审美感受的同时,也就是接通了由“陌生”到“接受”的审美关系链接。它的直接效应是提高和丰富了人们的审美界域和审美能力。 审美关系链接: 由“陌生”到“接受”,指的是在对影视剧内容的深刻理解中完成的一个审美过程。 “陌生”: 指的是影视剧所包含的内容有许多是我们未曾经历的,是我们所没有经历过得生活经验中所蕴含的美学含量的总和。 由“陌生”到“接受”的审美关系链接证明了影视音乐视听结合的特征对人们审美方向和审美能力独特作用。 五,离开母体的影视音乐与社会传播 离开母体的影视音乐有着更为广泛的意义,具有社会传播的基础。 电视剧歌曲流传迅速和广泛的原因:

音乐欣赏的美学特征

音乐欣赏的美学特征 音乐美学是研究音乐审美对象(音乐作品)与审美主体(人)之间关系的学问。音乐的美与不美应该是有一定的客观标准的,但人对音乐作品进行审美关照(欣赏)时,总是根据自己的审美经验,注入自己的主观情感并充满了想象与联想。所以,对音乐的欣赏应该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也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辩证统一。 一、音乐创作是基础 一首音乐作品的创作应遵循一定的艺术原则,按照一定的审美规律来进行创作。马克思说: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1](p97)任何成功的、美的艺术作品,都是美的创造,而创造美就要遵循美的规律、艺术的规律,必须是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因此,欣赏歌曲不能不首先考虑音乐作品内容与形式的构成,应是对立统一、互相包容、互相转化的关系。不可想象没有内容的形式和没有形式的内容。旋律是音乐作品的灵魂。任何一种形式的音乐作品,无论是在器乐曲中、交响乐中、舞剧中还是歌曲中,旋律无疑是音乐作品的关键和灵魂。 (一)音乐有不确定性 众所周知,文学属于语言艺术,具有很强的抒情性;音乐是音响艺术,音乐的抒情性不同于文学;音乐的抒情是直接的,而文学的抒情则是都是间接的。同样是抒情,音乐却有着超越语言局限性的优点。所以,难以用语言表达的情感只有靠音乐来表现。就此海涅十分确切地说:语言停止的地方,音乐才开始。中国古代文艺理论对此也有十分精辟的论述:&&言之不足则嗟叹之,嗟叹之不足则咏歌之,咏歌之不足,则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音乐含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精神内涵,不能达意。音响并不能表示明确的概括思想和逻辑推理,无法直接表现任何事物,而需要文词的帮助,依赖于文词。这正是音乐美学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之所在,即音乐的特殊性问题,其实质是说音乐有不确定的一面。 (二)音乐的确定性 音乐又有确定性的一面。在某些情况下,音乐亦有确定的个性和独立性。例如《摇篮曲》的音乐旋律不能同《解放军进行曲》张冠李戴。因为二者的音乐情绪与情感现象根本不同,描写战马奔驰的音乐、进行曲不会用3/4拍的节奏型,歌唱英雄人物的歌曲不会用软绵绵的情歌曲调,节奏节拍都是一曲专用,各有突出的个性。生活经验告诉我们,描写火车飞奔的音调是万万不能套用在沙漠上跋涉的驼队上的,因为它违背了生活的情理。音乐不是歌词的翻译,也不是音符随意的排列组合。在歌谱中有若干表情、速度及强弱记号等。这就是一种对歌曲所表现的情感内容的揭示和要求、界定和限制,不能漫无边际和随意而为。 (三)音乐的表情性 音乐是表现性时间艺术,即表情艺术。是以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为主要特点的艺术样式。音乐是情感生活的音调摹写,情感、生命、运动和情绪,组成了音乐的意义。[2](p36)长期的音乐实践一再证明了语言的音调和音乐的音调都有表情性的特点。首先,语言音调的大小强弱、快慢高低及语气的不同,都表达了不同的情感。音乐的表情音调正是在语言音调的基础上产生的,因此,两者均有共同的表情性特点。表现情感类型不同,在音乐的表现形态中(诸如旋律、曲式、节拍、速度、音量、音色、调式、调性、和声、织体等)也各不相同。人们都承认音乐是最擅长抒情的艺术,往往无法用语言来表达感情,音乐却能把它表现出来,给人以强烈而深厚的艺术感染。因此,在歌曲欣赏中,要真正了解这首歌曲,就要求词曲结合,深入挖掘其精神内涵,要展开想象的翅膀,调动生活经验,反复聆听,反复琢磨,不断加入新的想象,获得新的体会。使歌词乘着音乐的翅膀直接飞进人们的内心世界,从而获得更多的审美享受。 二、音乐表演是桥梁 一切艺术最终的目的在于欣赏,音乐也不例外。所不同的是绘画、文学等不需要表演者

浅谈中西方音乐的差异

浅谈中西方音乐的差异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浅谈 中西方音乐的差异 姓名: 班级: 学号: 指导教师: 浅谈中西方音乐的差异

摘要: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音乐也同样如此,中西方音乐也是各有千秋、互存不同。传统音乐是在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中积累的丰富的经验,由于地区的差异,明显有别于西方古典音乐。本文通过对中西方音乐的风格特征的论述,对比了两种音乐的差异。 关键词:风格差异 一、前言 音乐是民族情感的血脉,是文化意志的灵魂。俗话说的好,民族的才是最美的。和语言一样,音乐有着民族性和地域性的差异,由于中西方巨大的文化差异,导致中西方音乐上巨大的不同。探讨中西方音乐文化的差异对于我们正确学习和研究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思想及西方音乐美学思想,吸取精华,去除糟粕,建立音乐美学体系,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中西方音乐的风格特征 1.中国音乐的风格特征 中国音乐有着数千年的历史积淀。中国音乐的风格特征首先表现在音乐的线条方面,中国音乐是以线状为主的音乐思维方式,以表现曲调为主。其次表现在音乐的和谐方面,我国音乐在长期实践中逐渐形成一种集体潜意识,因而和谐美成为我国音乐的重要特征之一,结构上讲究均衡、对称、平稳,以达到内与外的有机统一。再次表现在音乐的意境上,包括对虚与实的追求和讲究传神。

2.西方音乐的风格特征 西方音乐史大概分为古希腊时期、中世纪时期、文艺复兴时期、巴罗克时期、古典主义时期和浪漫主义时期。从格里高利圣咏的形成促成了教会调式理论记谱方式的早期探索,以圣咏为基础发展出继叙咏、附加段、以及影响深远的复调音乐,圭多发明唱名法,出四线谱来看,西方音乐的发展,离不开理性精神。西方人追求个性解放,把它视为不可侵犯的个人权利,在音乐中,这种建立在个性解放基础上的情感表现获得了广阔的天地,排斥过渡的情感表现,要求冷静约束,反对膨胀的主观意识,提倡客观稳定,与中国音乐强调“和”不同,西方音乐强调的是矛盾冲突。 三、中国音乐与西方音乐的差异 中国音乐和西方音乐有着不同的深度,西方音乐的深度主要表现为深刻,而中国音乐则表现为深邃。西乐的深刻主要是指音乐思维中所体现出的一种思想、一种观念、一种情感,是就音乐所表现的主题而言的;中乐的深邃则主要是指音乐思维中所体现出的一种体验、一种感受、一种领悟,是就音乐所特有韵味而言。西乐的深刻是静态的、固定的、明晰的,是可以诉诸理性观念的;中乐的深邃是动态的、游移不定的、含蓄神秘的,它不可以诉诸理性观念,而只能借助于悟性直觉,是主题之外的审美特质。 在审美的追求上,中国音乐艺术以‘和’为理想,崇尚虚无,求空灵,讲韵味,求深邃,讲意境,求气韵生动,强调直觉与领悟,注重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