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精品」九年级数学下册第3章三视图与表面展开图章末总结提升练习新版浙教版

「精品」九年级数学下册第3章三视图与表面展开图章末总结提升练习新版浙教版

「精品」九年级数学下册第3章三视图与表面展开图章末总结提升练习新版浙教版
「精品」九年级数学下册第3章三视图与表面展开图章末总结提升练习新版浙教版

三视图与表面展开图

章末总结提升(见B本75页)

, 探究点 1 中心投影与平行投影)

【例1】如图所示,小军、小珠之间的距离为2.7 m,他们在同一盏路灯下的影长分别为1.8 m、1.5 m.已知小军、小珠的身高分别为1.8 m、1.5 m,则路灯的高为__3__ m.

例1图

变式如图所示,太阳光线与地面成60°的角,照在地面的一只排球上,排球在地面的投影长是14 3 cm,则排球的直径是( C)

变式图

A.7 cm B.14 cm C.21 cm D.21 3cm

, 探究点 2 三视图)

【例2】下列选项中,不是如图所示几何体的主视图、左视图、俯视图之一的是( A)

例2图

A B C D

变式画出下面几何体的三视图.

变式图

解:三视图如图所示:

变式答图

, 探究点 3 几何体的表面展开图)

【例3】 如图所示,将一张边长为6 cm 的正方形纸片按虚线裁剪后,恰好围成底面是正

六边形的棱柱,则这个六棱柱的侧面积为2

.

例3图

【解析】 ∵将一张边长为 6 cm 的正方形纸片按虚线裁剪后,恰好围成一个底面是正六边形的棱柱,

∴这个正六边形的底面边长为1 cm ,高为 3 cm , ∴侧面积为长为6 cm ,宽为(6-23) cm 的长方形,

∴侧面积为:6×(6-23)=36-123(cm 2

).

变式 如图所示,已知圆锥底面半径r =10 cm ,母线长为40 cm. (1)求它的侧面展开图的圆心角和面积;

(2)若一甲虫从点A 出发沿着圆锥侧面绕行到母线SA 的中点B ,求它所走的最短路线.

解:(1)n π×40

180

=2π×10,解得n =90.

∴圆锥侧面展开图的圆心角为90°,

圆锥侧面展开图的面积为π×10×40=400π(cm 2

).

(2)如图,由圆锥的侧面展开图可见,甲虫从A 点出发沿着圆锥侧面绕行到母线SA 的中点B 所走的最短路线是线段AB 的长.

在Rt △ASB 中,SA =40 cm ,SB =20 cm ,

∴AB =20 5 cm.

∴甲虫走的最短路线的长度是20 5 cm.

1.正方形的正投影不可能是( D)

A.线段B.矩形C.正方形D.梯形

2.如图所示的几何体的俯视图是( C)

2题图

A.B.C. D.

3.如图所示,几何体的上半部为正三棱柱,下半部为圆柱,其俯视图是( C)

第3题图

A B C D

4.如图是由若干个大小相同的小立方体堆砌而成的几何体,那么其三种视图中面积最小的是__左视图__.

第4题图

5题图

5.由一些完全相同的小立方体搭成的几何体的主视图和左视图如图所示,则组成这个几何体的小立方体的个数可能是__4或5或6或7__.

6.如图所示,有一直径是2m的圆形铁皮,现从中剪出一个圆周角是90°的最大扇形BAC.

(1)求AB的长;

(2)用该扇形铁皮围成一个圆锥,所得圆锥的底面圆的半径为多少米?

6题图

6题答图

解:(1)如图,连结BC.

∵∠BAC =90°,∴BC 为⊙O 的直径,即BC =2m , ∴AB =

2

2

BC =1(m). (2)设所得圆锥的底面圆的半径为r(m), 由题意,得2πr =90×π×1180,解得r =1

4

.

即圆锥的底面圆的半径为错误!m.

7.如图是一粮仓,其顶部是一圆锥,底部是一圆柱.

第7题图

(1)画出粮仓的三视图;

(2)若圆柱的底面圆的半径为1 m ,高为2 m ,求圆柱的侧面积;

(3)假设粮食最多只能装到与圆柱同样高,则最多可以存放多少立方米的粮食? 解:(1)粮仓的三视图如图所示:

第7题答图

(2)S 圆柱侧=2π·1×2=4π(m 2

)

(3)V =π×12×2=2π(m 3

),

即最多可存放2π m 3

的粮食.

8.顾琪在学习了三视图后,明白了很多几何体都能展开成平面图形.于是她在家用剪刀展开了一个长方体纸盒,可是一不小心多剪了一条棱,把纸盒剪成了两部分,即图中的①和②.根据你所学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顾琪总共剪开了________条棱.

(2)现在顾琪想将剪断的②重新粘贴到①上去,而且经过折叠以后,仍然可以还原成一个长方体纸盒.你认为她应该将剪断的纸条粘贴到①中的什么位置?请你帮助她在①上补全.

(3)已知顾琪剪下的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6 cm 、6 cm 、2 cm ,求这个长方体纸盒的体积.

第8题图解:(1)顾琪共剪开了8条棱,故答案为8. (2)如图,四种情况,答出一种即可.

第8题答图(3)6×6×2=72 cm3,

答:这个长方体纸盒的体积是72 cm3.

最新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下每章知识点总结

浙教版科学九下第1章知识归纳总结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 一基本概念 (一)、种群 1.定义: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称为种群. 2.生物特征: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3.种群密度计算公式:生物个体数/种群生存的面积(或体积) 4.性别比例计算公式:男性人数/女性人数×100% 5.出生率计算公式:新个体数/种群个体总数×1000‰ 6.死亡率计算公式:死亡个体数/种群个体总数×1000‰ (二)、群落 1.定义:在一定生活环境内生活的所有生物种群的总和就组成了一个生物群落。生物群落简称为群落。 2.生物特征:一定区域内的全部种群,即区域内的全部生物。

3.关系:群落中各生物间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相互关系:有食物关系、栖息和寄生关系、繁殖关系等,其中食物关系最主要。 4.生物分布特点:垂直分布。 (三)、植被 1.定义: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内的所有植物的总和,称为植物群落。地球表面的植物群落称为植被。 3.作用:在群落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直接或间接地依赖于植物。 4.破坏植被的危害:水土流失、气候变化异常、动植物资源枯竭、等。 (四)、生态系统。 1、非生物因素:阳光、温度、空气、水、土壤等。 2.各种生物对非生物因素有不同的要求。 例:(1)松、杉、一般农作物在强光下生长良好———阳光 (2)苹果不宜热带种植————温度 荔枝等不宜在寒带种植 (3)沙漠区一般植物难生长但沙拐枣生长良好——---- 水分 3、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物既要适应环境,又通过各自的活动影响环境 4.涵义:一个生物群落和它所生活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一起,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5.生态系统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生产者:合成的有机物是其他生物直接或间接的能量来源; 6.不可缺少的成分 (把有机物转化成无机物,为生产者提供原料) 7.生物间关系最主要的是食物关系。 8.区域大小:可根据实际需要,自由选定。故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区域大小直接比较。 (五)、食物链和食物网 1.食物链 (1)涵义:一个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通过食物关系形成联系——食物链。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知识点(超强版)

九(下)第一章基础知识分析 第1节宇宙的起源 1.美国天文学家哈勃发现星系运动有如下特点:所有的星系都在远离我们而去;星系离我们越远,运动的速度越快;星系间的距离在不断地扩大。 2.目前被人们广为接受的一种宇宙起源学说是大爆炸宇宙理论。大约150亿年前宇宙形成。无论地球上观察,还是在其它星球上观察,都可以观察到其它星球都在远离观察点而去,这是宇宙膨胀的结果。宇宙无中心。 3.宇宙的结局:永远膨胀下去,或者会塌缩而在大挤压处终结。 4.英国人史蒂芬·霍金提出的黑洞理论和宇宙无边界的设想成了现代宇宙学的重要基石。他的宇宙无边界设想是这样的:第一,宇宙是无边的;第二,宇宙不是一个可以任意赋予初始条件或边界的一般系统。 5.1957年,苏联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第2节太阳系的形成与地球的诞生 1.托勒密与“地心说”;哥白尼与“日心说”。 2.银河系中大约有2000多亿颗像太阳一样发光发热的恒星,而且银河系外, 还有河外星系。因此,太阳只是银河系中非常普通的一颗恒星。 3.人类认识太阳系的历程 ①最早用肉眼观测到的是金星、水星、火星、木星和土星。太阳是太阳系是质量最大的天体。(太阳系中只有太阳一颗恒星)

要哦) ③各行星公转方向:自西向东(慧星自东向西公转,又叫“扫把星”)。 4. 太阳系的形成: “康德——拉普拉斯星云说”:太阳系是由一块星云收缩形成的,先形成的是太阳,然后,剩余的星云物质进一步收缩演化,形成地球等行星。理论依据:太阳系的行星绕日运行的特征:同向性—公转方向与自转方向相同;共面性—公转轨道平面大多接近于同一平面;轨道的近圆性—公转轨道是椭圆。(太阳系行星公转特点有三个,其中同向性与共面性是星云说提出的依据)。 5. 星云是广泛存在于银河系与河外星系之中的由气体和尘埃物质组成的呈云雾状外表的天体。 6. 第3节恒星的一生 1.繁星满天,绝大多数是恒星(由聚变,又叫热核反应提供能量)。恒星的体积相差悬殊。恒星的颜色不同,是由于它们表面的温度不同。颜色由深到浅,温度升高。一般来说,发红光的恒星温度最低,发黄光的高一些,发蓝色、白色光的恒星温度最高。 2. 恒星的演化:

浙教版初中科学知识点总结(九年级下)

浙教版科学九下 第1章知识归纳总结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 一基本概念 (一)、种群 1.定义: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称为种群. 2.生物特征: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3.种群密度计算公式:生物个体数/种群生存的面积(或体积) 4.性别比例计算公式:男性人数/女性人数×100%

5.出生率计算公式:新个体数/种群个体总数×1000‰ 6.死亡率计算公式:死亡个体数/种群个体总数×1000‰ (二)、群落 1.定义:在一定生活环境内生活的所有生物种群的总和就组成了一个生物群落。生物群落简称为群落。 2.生物特征:一定区域内的全部种群,即区域内的全部生物。 3.关系:群落中各生物间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相互关系:有食物关系、栖息和寄生关系、繁殖关系等,其中食物关系最主要。 4.生物分布特点:垂直分布。 (三)、植被 1.定义: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内的所有植物的总和,称为植物群落。地球表面的植物群落称为植被。 3.作用:在群落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直接或间接地依赖于植物。 4.破坏植被的危害:水土流失、气候变化异常、动植物资源枯竭等。 (四)、生态系统。 1、非生物因素:阳光、温度、空气、水、土壤等。 2.各种生物对非生物因素有不同的要求。 例:(1)松、杉、一般农作物在强光下生长良好———阳光 (2)苹果不宜热带种植————温度 荔枝等不宜在寒带种植 (3)沙漠区一般植物难生长但沙拐枣生长良好——---- 水分 3、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物既要适应环境,又通过各自的活动影响环境 4.涵义:一个生物群落和它所生活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一起,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 5.生态系统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合成的有机物是其他生物直接或间接的能量来源; 6.不可缺少的成分 (把有机物转化成无机物,为生产者提供原料) 7.生物间关系最主要的是食物关系。 8.区域大小:可根据实际需要,自由选定。故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区域大小直接比较。 (五)、食物链和食物网 1.食物链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作业本答案(下)

浙教版科学作业本答案【九年级下】 参考答案 第一章 第1节 4.不断地膨胀大爆炸宇宙论150亿粒子的大爆炸 5.(1)它可以永远地膨胀下去(2)它会塌缩而在大挤压处终结 6.(1)图略 (2)星系离我们距离越大,运动速度越快。(3)膨胀。 7.(1)B (2)宇宙大爆炸(3)星系光谱分析。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等。(4)大爆炸之前宇宙是怎样的等。 第2节 4.绕日公转自转绕日公转太阳系形成 5.康德拉普拉斯“康德—拉普拉斯星云说” 一块星云收缩太阳地球等行星 6.气体尘埃物质 7.地球将脱离原来的轨道,做匀速直线运动。 第3节 7.氢氦8.星云9.红巨星>太阳>白矮星>中子星10.(1)C (2)C (3)C 11.短7-9 第4节 1.星云 2.岩浆地球温度水蒸38亿 B F E C D

7.(1)米勒原始生命诞生于原始海洋(2)甲烷氨气氢气(3)高温、射线、闪电 (4)原始海洋(5)氨基酸有机酸尿素(6)没有生命的自然环境(或无机环境) 8.(1)米勒实验用CH4、NH3等成分模拟原始地球大气,合成了氨基酸等小分子有机物;证实在生命起源 的过程中,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由原始大气中的无机小分子生成有机小分子物质是可能的;资料表明, 早期地球表面温度很高,原始大气中不可能存在CH4、NH3 等物质,因此不支持米勒实验。 (2)资料还显示星际分子大多是有机化合物,所以地球上最早出现的有机物可能来自星际分子,而不是 来自地球,这对米勒实验的结论也提出了挑战。…… 第5节 (一) 8.苔藓蕨类裸子植物9.简单复杂简单复杂低等高等生物演化 10.(1)爬行类(2)硬骨鱼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3)侏罗(或侏罗纪与白垩纪之间) 11.(1)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亲缘关系(2)近远黑猩猩 (二) D 6.其他物种亲缘关系可变7.物种起源自然选择 8.自然选择共同的祖先亲缘9.人类可能起源于原始海洋 10.遗传变异环境其他生物适应环境遗传和变异生存斗争适者生存 11.(1)观察化石生物的形态结构特征来推测生物间的亲缘关系。

北师大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上册《总复习》 优质课教案_1

特殊平行四边形 一、学生知识状况分析 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学生在八年级已经借助折纸、画图、测量等活动直观的探索过平行四边形、菱形、矩形、正方形等性质和判定,本章教材主要是对这些结论进行理论的证明,而前面的探索过程和方法又为本章证明提供了铺垫,为学生提供了相应的定理证明思路。本章前几节课中,学生又学习了“三角形中位线定理”,这些都为探究“中点四边形”做了铺垫,学生已经具备了探究该命题的基本技能; 学生活动经验基础:在相关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经历了“探索—发现—猜想—证明”的过程,并初步体会了获得猜想后还应予以证明的意义,感受到了合情推理与论证推理的相互依赖和相互补充的辨证关系,并且学生具有了一定的推理证明的能力。同时在以前的数学学习中学生已经经历了很多合作学习的过程,具有了一定的合作学习的经验,具备了一定的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二、教学任务分析 教科书基于学生对特殊平行四边形认识的基础之上,提出了本课的具体学习任务:理解中点四边形形状取决于原四边形的对角线的位置和数量关系。但这仅仅是这堂课外显的具体的教学目标,或者说是一个近期目标。数学教学由一系列相互联系而又渐次梯进的课堂组成,因而具体的课堂教学也应满足于整个数学教学的远期目标,或者说,数学教学的远期目标,应该与具体的课堂教学任务产生实质性联系。本课《特殊平行四边形(3)》内容从属于“空间与图形”这一数学学习领域中的“图形与证明”,因而务必服务于推理与论证教学的远期目标:“让学生经历‘探索—发现—猜想—证明’的过程,体会证明的必要性,掌握用综合法证明的格式,初步感受公理化思想,发展空间观念”,同时也应力图在学习中逐步达成学生的有关情感态度目标。为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①再次经历“探索—发现—猜想—证明”的过程,发现决定中点四边形形状的因素,熟练运用学过的各种特殊四边形的识别及性质对中点四边形进行识别,并能对自己的猜测进行证明,进一步发展学生推理论证的能力。 ②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证明的必要性以及计算与证明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 ③通过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梯形、任意四边形等凸四边形的中点四边形的探求过程,以及引申至凹四边形的中点四边形的探求过程,引导学生体会证明过程中所运用的由一般到特殊再到一般的归纳思想方法、类比的思想方法、转化的思想方法等,培养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以及推陈出新的创新能力。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知识点梳理

九(上)第一章基础知识分析 第1节 物质的变化 1、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区别:变化后有无新物质生成。 联系: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同时一定伴随着物理变化,但发生物理变化时一定不发生化学变化。 2、探究物质变化的基本方法:观察和实验。 3、物质变化的证据:颜色、气味或味道的改变、状态的改变、沉淀生成、气体产生等。 4、硫酸铜晶体:蓝色晶体。加热时失去结晶水而变成白色粉末,该粉末遇水又变成兰色晶体。 CuSO 4·5H 2O====== CuSO 4+5H 2O ;42425(1) 硫酸铜溶液检验蛋白质的存在,使其产生沉淀;(2)白色硫酸铜粉末检验水分的存在,遇水变蓝色。 1、电离:一些物质在水溶液或融化状态下电离成自由移动离子的过程。 2、酸:一些物质电离时,其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 +—2 4 +42—3++ NO 3— 3、常见的酸: 盐酸 HCI 硫酸H 2SO 4 硝酸HNO 3 碳酸H 2CO 3 磷酸H 3PO 4 醋酸CH 3COOH (1) 检验物质酸碱性:酸碱指示剂; (2)测定溶液的酸碱度:PH 试纸。 (一)酸的通性 1、 酸使指示剂变色; 2、 酸 + 碱 ===== 盐 + 水 3HCl+ Al (OH )3 ==== AlCl 3+3H 2O (用胃舒平治疗胃酸过多) H 2SO 4 +2 NaOH==== Na 2SO 4 + H 2O 3、 酸 + 某些盐 ===== 新盐 + 新酸 2HCl + CaCO 3====CaCl 2 + H 2O + CO 2↑ (实验室制取CO 2 ) HCl + AgNO 3 ==== AgCl ↓ + HNO 3 (用AgNO 3溶液和稀硝酸检验盐酸) H 2SO 4 + BaCl 2 ==== BaSO 4 ↓ + 2HCl (用BaCI 2溶液和稀硝酸检验硫酸) 4、 酸 + 金属氧化物 ==== 盐 + 水 6HCl+ Fe 2O 3 ====2 FeCl 3 +3 H 2O (用稀盐酸清除铁锈,铁锈溶解,形成黄色溶液) H 2SO 4 + CuO ==== CuSO 4 + H 2O (氧化铜黑色粉末溶解,形成蓝色溶液) 5、 酸 + 某些金属 ==== 盐 + 氢气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下册

第4节非传染性疾病 1.下列有关心脏和血管疾病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与xx无关 B.长期精神紧张可能引发心脏和血管疾病 C.只要参加体育锻炼就不会得心脏和血管疾病 D.吃好喝好就不会得心脏和血管疾病 2.近年来,心血管疾病的危害已经超过传染病,严重威胁着我国人民的健康。下列关于心血管疾病的叙述错误的是() A.心血管疾病是由心脏和血管的病变引起的疾病 B.为心肌细胞提供氧气和养料的血管是冠状静脉 C.高血压、吸烟、高脂肪饮食和缺乏运动等会引发冠心病 D.心绞痛病人一旦发病,应立即将硝酸甘油药片含于舌下 3.阅读下列资料,分析回答相关问题: 根据新出炉的《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8》显示,2017年我国心血管病死亡率仍居首位,高于肿瘤及其他疾病。报告显示,在导致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中,高血压、吸烟、血脂异常、糖尿病、超重与肥胖、体力活动不足、不合理膳食、代谢综合征、大气污染等都是需要重点关注的危险因素。国家心血管病中心高润霖院士指出,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心血管疾病防治的基础,而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即“坏胆固醇”)是减少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事件的关键。“管住嘴,迈开腿”,生活方式干预有助预防心血管病。 (1)心血管疾病是指组成人体______系统的______和______器官出现了问题。 (2)导致心血管疾病居高不下的危险因素有哪些______?

(3)专家指出目前预防心血管疾病的主要方法是“管住嘴,迈开腿”的实质含义是______。 4.目前,在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中,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已经不再是传染病,而是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等一些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这些疾病也常被称为“生活方式病”或“现代文明病”。请你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白血病是危害青少年健康的恶性肿瘤之一,白血病的症状有白细胞增多,白细胞吞噬作用这种免疫属于人体的第二道防线,从免疫类型分析,属于______免疫。目前治疗白血病最好方法是______。 (2)饭后1小时血糖会迅速升高是因为米饭中淀粉在______内被彻底分解为葡萄糖并完成的生理过程是______。治疗糖尿病采用______方法。 (3)高血压是威胁中老年人健康的心血管疾病,如何预防呢?(至少写出两点建议)______。答案和解析 1.B解析:据统计,在青少年和儿童中排在第一位的恶性肿瘤是白血病,因此心脑血管疾病与青少年有关,A错误。长期精神紧张可能引发心脏和血管疾病,B正确。多参加体育锻C错误。 炼等可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但不能完全预防,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不偏食、 D错误。 不厌食、不暴饮暴食,即做到合理膳食可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但不能完全预防,2.B解析:心血管疾病是由心脏和血管的病变引起的疾病,A正确。在主动脉基部的左右两侧各发出一条冠状动脉,冠状动脉逐渐分支,深入到心肌内部,形成分布在心脏壁里的毛细血管网,然后汇集成静脉,最后通入右心房;血液沿着这条途径的循环叫做冠脉循环;冠脉循环是给心肌细胞运来氧气和营养物质,运走心肌细胞产生的废物的血液循环;因此为心脏肌肉细胞提供氧气和养料的血管是冠状动脉,B错误。高血压、吸烟、高脂肪饮食和缺乏运动等会引发冠心病,C正确。心绞痛病人一旦发病,应立即将硝酸甘油药片含于舌下,D正确。

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下 册教案

第三节身体的防卫 教学目标 1、识别免疫现象、类型; 2、举例说明计划免疫和人工免疫; 3、了解免疫功能。 教学重点 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教学难点: 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抗原和抗体,人体免疫功能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复习传染病的三个特点和预防的三种途径 思考:虽然我们的身体经常受到来自环境中微生物的威胁,但不一定会患传染病,这是为什么? 学生思考后回答(皮肤阻挡作用) 问:人体有些部分没有皮肤阻挡,如眼睛、鼻腔、口腔等,是如何抵抗外界的病原体入侵的? 学生回答,并相互补充 读图:找出人体防御病原体入侵的防线有哪些?

(1)皮肤:起屏障作用,防止病原体进入人体 (2)皮肤、呼吸道分泌物有杀菌作用 (3)呼吸道:黏膜上的纤毛摆动,清除异物和病菌 (4)泪液中溶菌酶,胃液中胃酸能杀死病菌 教师归纳: 人体的第一道防线 组成:皮肤、胃壁的黏膜、呼吸道黏膜上的纤毛 功能:阻挡或杀死病原体,不让病原体侵入 人体保护自身免受病患的两种方法:一是防止病体侵入体内;二是抵抗已侵入人体内的病原体。 问:如果病原体突破以上防线侵入人体后会怎样呢?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第二道防线 血液中的吞噬细胞、吞噬细胞在组织中吞食和消化病原体 功能:溶解、吞噬和消灭病原体 归纳: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组成有:皮肤屏障作用;吞噬细胞和体液(泪液、唾液中所含的溶菌酶)的杀菌作用;干扰素对病毒的抑制作用。 问:它们对人体的作用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 答:能对多种病原体产生免疫防御作用 总结:非特异性免疫:第一、二道防线是对多种病原体的防御作用 问:如果病原体突破了第一、二道防线之后进入血液后,会怎么样? (血液中的淋巴细胞会产生免疫反应) 播放FLASH小动画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下全册知识点整理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下全册知识点整理第1章知识归纳总结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 一基本概念 (一)、种群 1.定义: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称为种群. 2.生物特征: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3.种群密度计算公式:生物个体数/种群生存的面积(或体积) 4.性别比例计算公式:男性人数/女性人数×100%

5.出生率计算公式:新个体数/种群个体总数×1000‰ 6.死亡率计算公式:死亡个体数/种群个体总数×1000‰ (二)、群落 1.定义:在一定生活环境内生活的所有生物种群的总和就组成了一个生物群落。生物群落简称为群落。 2.生物特征:一定区域内的全部种群,即区域内的全部生物。 3.关系:群落中各生物间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相互关系:有食物关系、栖息和寄生关系、繁殖关系等,其中食物关系最主要。 4.生物分布特点:垂直分布。 (三)、植被 1.定义: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内的所有植物的总和,称为植物群落。地球表面的植物群落称为植被。 3.作用:在群落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直接或间接地依赖于植物。 4.破坏植被的危害:水土流失、气候变化异常、动植物资源枯竭、等。

(四)、生态系统。 1、非生物因素:阳光、温度、空气、水、土壤等。 2.各种生物对非生物因素有不同的要求。 例:(1)松、杉、一般农作物在强光下生长良好———阳光 (2)苹果不宜热带种植————温度 荔枝等不宜在寒带种植 (3)沙漠区一般植物难生长但沙拐枣生长良好——---- 水分3、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物既要适应环境,又通过各自的活动影响环境 4.涵义:一个生物群落和它所生活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一起,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 5.生态系统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生产者:合成的有机物是其他生物直接或间接的能量来源; 6.不可缺少的成分分解者:物质、能量循环中起着转化的作用。 (把有机物转化成无机物,为生产者提供原料)

浙教新版科学九年级上册第二章知识点归纳及测试题

第二章 物质转化与材料利用知识点 一、物质的分类方法: (一)根据纯净物的物理性质不同。 如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溶解性等,对纯净物进行分类。 (二)根据纯净物的化学性质不同,如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等,对纯净物进行分类。 (三)根据纯净物的组成、用途的不同,可将纯净物进行分类。 二、常见物质的分类: (一)、物质可分为纯净物和混合物。 1.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 2.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 3.纯净物和混合物判断的依据:物质是否由一种物质组成。(绝对纯净的物质是没有的) (二)、纯净物根据元素组成不同,可分为单质和化合物两大类。 1.单质: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如氧气、氮气、铁、硫等。 注意: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可能是单质,也可能是混合物。 1.1单质按性质不同分金属和非金属: 金属如铁,铜、镁等;非金属如:氧气、碳、硫等。

注意:金属的导电性强弱顺序为:银>铜>铝>铁。 2.化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如水、硫酸、烧碱、食盐等。 化合物可分为: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物。 2.1有机化合物:含碳的化合物,简称有机物。 注意:a.有机化合物一定含有碳元素.但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是有机化合物,例如CO、CO2、H2CO3、Na2CO3等碳酸盐就属于无机化合物。 b.最简单的有机物是甲烷(CH4)。 2.2无机化合物:不含碳元素的化合物。但包括CO、CO2、H2CO3、Na2CO3等碳酸盐。 (三)、无机化合物可分为:氧化物、酸、碱和盐。 1.1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二元一氧”。 氧化物可分为:氧化物按元素组成分金属氧化物和非金属氧化物: 金属氧化物如CuO、Fe2O3、CaO、MgO等。非金属氧化物如CO、CO2、H2O、SO2等。 1.2酸: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 1.3碱:电解质电离出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 1.4盐:由金属(或铵根)阳离子和酸根阴离子组成的化合物。 三、物质转化的规律: (一)、非金属单质与其化合物的转化 (1)非金属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相应的化合物,如: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23章 旋转 数学活动》优质课教案_10

教学目标:认识正比例函数图像是一条直线,学会画正比例函 数图像,通过计算机辅助教学使学生在观察、研究中自主发现正比例 函数的性质。 通过性质的探索、研究、发现,使学生感受、领悟数形结合思想,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的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小组互助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在探索,研究过程中 体验数学的成功。 教学重点:函数图像与性质 教学难点:正比例函数图像的画法及其性质的发现。 教学设计说明 一、关于教材 正比例函数图像位于第二十一章第四节,是学好正比例函数解析 式的后续内容,这一节内容是函数与直角坐标平面第一次完美的结合,在这节课中如果学生能够很好的感悟和内化数形结合的思想,将为研 究更为复杂的反比例函数图像、二次函数图像奠定坚实的基础,本节 内容在初中数学里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在感悟数形结合思想同 时也适合对学生分析、对比、归纳等能力的培养。 二、关于学生 学生已经掌握了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基础知识。知道坐标平面内的 点与有序实数是一一对应的,并且在平时的教学中已经渗透了象限的 概念。学生已经会利用几何画板画简单的几何图形,对几何画板软件 功能有了大致了解。 三、关于教学目标

本节课并不是以单纯掌握正比例函数画法与正比例函数图像性质 为目标,而是希望借助整个教学内容,使学生了解,和感悟数形结合 的思想。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感受成功才是真正的目标。 四、关于教学过程与教法 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思路是以创设情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老师环环紧扣的引导使学生发现图像的性质和规律。整个教学过程 中突破了一贯的老师台上操作,学生台下被动接受的方式,学生的动 手操作都在计算机上进行,一方面降低了画函数图像的难度,另一方 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加深刻的体会到函数图像的性质。相对教材内容有两个方面进行了再设计。 1、教材介绍正比例函数图像是一条直线,是由二元一次方程的图像是一条直线引入的。可是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二元一次方程的图 像是一条直线”这一节内容是“*”内容,理解不透彻,印象不深刻。所以我的设计是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尝试画图像,亲身去体验函数图像 是一条直线,感悟数形结合的思想,再辅以多媒体手段来说明。 2、教材正比例函数图像性质的教学是放在第二课时来上的,由于我的设计是由画K值不同的函数图像使学生产生感性认识,再次利用 几何画板动态演示,降低了知识接受上的难度,并且增强了两个知识 点之间的紧密性,所以把两个知识点安排在一节课里讲授。在接下来 的第二课时,再安排学生进行相应画函数图像(在纸上)的练习,进 一步去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在整节课的设计中,贯穿这一个又一个“探索——研究——发现”的学生活动,“探索——研究——发现”是人类认识事物的普遍过程,让每一堂课都成为一次探索之旅,是我们课题组在课堂改革中所进行 的尝试。同时在每一个细节的设计上,力求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如三、练一练的设计。希望通以上设计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在 学习过程中体验、感受数学的思想,提高数学能力。这节课是我们课

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下册全册习题

科学九年级下(全一册) 第1章演化的自然 1.1人类对宇宙的认识 得分________卷后分________评价________ 1.古代人类对宇宙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时间,各民族都有自己对宇宙的认识和想象。 2.从“地心说”到“日心说” (1)公元2世纪,希腊科学家__托勒密__创立了“地心说”,提出__地球__作为一个__天体__存在于宇宙中,地球是宇宙的__中心__。 (2)16世纪,波兰天文学家__哥白尼__建立了“日心说”,他认为__太阳__是宇宙的中心,地球和行星是绕太阳转动的。 3.宇宙起源于大爆炸宇宙论的证据——__星系运动的特点__。美国天文学家哈勃通过对星系光谱的研究,发现星系的运动有如下特点:所有的星系都在__远离我们而去__;星系离我们越__远__,它的退行速度越__快__;星系间的距离在不断地__扩大__。 4.大爆炸宇宙论是目前被人们广为接受的一种宇宙起源学说。大爆炸宇宙论认为,大约__137亿__年前,我们所处的宇宙全部以极高的__密度__和__温度__,被挤压在一个“原始火球”中。宇宙就是在这个大火球的爆炸中诞生的。爆炸引起的宇宙膨胀一直延续至今,并仍将不断延续下去。 古代人的宇宙观 1.(4分)宇宙起源的证据是( A ) A.哈勃定律B.旧约“创世纪” C.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D.女娲补天的传说 从地心说到日心说 2.(4分)古代人们形成“地心说”思想的客观依据是( A ) A.日月星辰东升西落 B.太阳会发光 C.人间应位于天堂与地狱的中间

D.流星会落向地面 3.(10分)如图所示为“__日心说__”宇宙体系模型图,该学说认为__太阳__是宇宙的中心,__地球__和__行星__是绕__太阳__转动的,该学说的出现挑战了当时居于统治地位的“__地心说__”。 现代宇宙学说 4.(4分)现代宇宙论最重要的证据是( B ) A.霍金提出的黑洞理论 B.所有的星系都在远离我们而去,星系离我们越远,运动的速度越快 C.宇宙是古代“上帝”创造的 D.气球充气后不断膨胀,气球上各个小圆点间的距离不断变大 5.(4分)目前,大爆炸宇宙论已被大多数科学家所接受,其主要观点有( D ) A.宇宙的年龄大约是137亿岁 B.宇宙以极高的密度和温度,被挤压在一个“原始火球”中 C.宇宙在爆炸中诞生,并不断地膨胀下去 D.以上说法都是 6.(4分)如图所示,在一只气球上画一些小圆点,充气使气球不断膨胀,观察此过程中各个小圆点之间的距离变化。该实验是模拟( D ) A.板块的运动B.细胞的生长 C.分子的运动D.宇宙的膨胀 7.(4分)下列宇宙现象中,不是哈勃观察到的是( B ) A.所有的星系都离我们远去 B.所有的天体均绕银河系中心旋转 C.星系间的距离在不断扩大 D.星系离地球越远,退行速度越快 8.(6分)关于下列话题。 属于神话的有:__①⑤__;属于科学假说的有:__②④⑥⑧⑨__;属于科学理论的有:__③⑦⑩__。 ①女娲补天; ②宇宙黑洞; ③质量守恒定律; ④牛顿第一运动定律; ⑤上帝造物; ⑥大陆漂移学说; ⑦能量的转化与守恒定律;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下册-中考分册汇编 九年级 下册

科学中考分册汇编 九年级下科学 第1章演化的自然 第一节宇宙的起源 (2010.浙江衢州)1.如图所示,在一只气球上画一些小圆点,充气使气球不断膨胀,观察此过程中各个小圆点之间的距离变化。该实验是模拟 A.板块的运动 B.细胞的生长 C.分子的运动 D.宇宙的膨胀 (2010.浙江义乌)6.下列关于宇宙的认识错误 ..的是 A.太阳是宇宙的中心 B.宇宙是无边的、膨胀的 C.地球是太阳系的行星之一 D.宇宙是有大量不同层次的星系构成的 第二节太阳系的形成与地球的诞生 (2010.浙江衢州)2.提出“日心说”的科学家是 A.托勒密 B.哥白尼 C.牛顿 D.哈勃 第三节恒星的一生 (2010.浙江温州)34.夏天夜晚,常会看到灯蛾扑火现 象。灯蛾围着烛焰等光源一圈 又一圈飞行,圈子越来越小,直 至遇到火焰。远古时期就有灯 蛾,那时灯蛾在夜间飞行是依靠 星光来辨别方向的,遥远的星光 到达地球时近似于平行光线。 科学家对“灯蛾为什么会扑火” 这一问题的解释,用如图加以表 达。 (1)夜晚的星空,人们观察到许 多闪烁的星星,它们大多数与太阳一样,都是哪一类天体?▲。 (2)请运用图中信息,结合相关知识,对“灯蛾扑火”现象作出解释:▲。 (3)有些农业害虫具有与灯蛾相似的习性。农业上采用“灯光诱杀法”来杀灭这些害虫。与农药除虫相 比较,灯光诱杀法有何优点?▲。 34.(1)恒星

(2)灯蛾飞行的路线总是跟光成一定角度(小于90),而“火”发出光线非平行线,因此最终“灯蛾扑火”。 (3)无污染环境(其它合理均给分) (2010.浙江嘉兴)9.小明复习时对知识进行梳理,下面四种知识的排序错误的是A.植物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植株 B.宇宙的结构层次: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宇宙 C.物质的微观层次结构:夸克→质子(或中子)→原子核→原子→分子 D.大恒星的演化过程:大恒星→红巨星→超新星→中子星(或黑洞) 第四节地球的演化和生命的诞生 (2010.浙江台州) 15. 2010年5月20日,美国科学家宣布世界首个“人造生命”诞生。研究人员先人工合成了一种细菌DNA,再植入另一个内部被掏空的细菌细胞内,该细菌不断繁殖形成菌落(如图)。对于人造生命技术,下列启示或论述不合理的有 A.细胞仍是生命存在的重要结构 B.能培育具有特殊功能的“人造细菌”服务人类 C.必须警惕此技术给人类可能带来的巨大风险 D.由此技术可预见人工制造的高等动植物将会很快出现 (2010.浙江台州)12.最初,地球外层的地壳是由岩石组成的,没有土壤。下列生物最早参与土壤形成的是 A.原始苔藓类 B.原始蕨类 C.原始两栖类 D.原始人类 第五节生物的进化 (2010.浙江台州)28.生活在沙漠中的骆驼对缺水环境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如图 呈现的是骆驼在两种不同情况下的体温昼夜变化,通过两种情况比较可知,骆驼是 通过的方式来适应缺水环境的;这种对体温的调节是通过(填“大脑” 或“脑干”)中的神经中枢实现的;按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骆驼的这一适应特征 的形成是长期的结果。 28.增加体温的变化幅度脑干自然选择 (2010.浙江嘉兴)26.自2009年8月起,云南遭遇了60年未遇的三季持续干旱,广西、贵州局部地区也遭遇50年来罕见的极端干旱,导致数百万人受灾,几千亩农田受旱。在科学兴趣小组活动时,同学

浙教新版科学九年级上册第二章学霸笔记

浙教新版科学九年级上册第二章学霸笔记 一、金属与非金属 1、金属与非金属的性质金属非金属颜色有特殊的金属光泽,一般为银白色有多种颜色,无光泽,外表暗淡状态常温下一般是固体(汞为液态)常温下一般为固态或气态(溴为液态)延展性有良好的延展性不具有延展性可锻性有良好的可锻性不具有可锻性导电性有良好的导电性除石墨外一般不导电导热性有良好的导热性除石墨外一般不导热硬度一般比较硬硬度不一致密度密度高密度低熔点熔点高熔点低 2、金属与非金属的区别:从性质着手去区别 3、金属的用途:生活用品、房屋建筑、交通工具、农业生产等金属特性用途金质地较软,延展性是金属中最高的,价格昂贵,在空气中稳定,不易与水、CO等发生反应装饰品银非常优良的导体,较柔软优质导线锡熔点低制保险丝铁易导热,是人体合成血红蛋白的必需元素制铁锅铜良好的导电性做输导电流的导线 二、常见金属材料 1、日常生活中许多物品都是由金属材料制成的,而大多数金属材料是合金 2、合金:将一种金属跟其他一种或几种金属(非金属)一起熔合而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即为合金混合物

3、常见合金:铁合金:1)生铁:铁和碳元素组合的合金, 含C量较高2)钢:铁和碳元素组合的合金,含C量较低机械性能好质地坚硬有弹性和延展性用途:制作坚硬的汽车车身及制造刀具、量具和模具等,是最常见、应用较广的一种合金材料 4、合金的机械性能: 合金与纯金属相比,一般具有较低的熔点,较大的硬度,较 差的导电性 三、金属的污染和回收利用 1、污染来源:日常生活废弃的金属垃圾大量工业废弃的金 属垃圾工厂排出的含重金属的污水 2、金属污染的危害1)浪费大量的资源2)铅、镉等有毒的 金属被腐蚀后会溶于水形成金属离子,污染土壤或地下水源3)铝等金属在自然界不会自行分解,积累在土壤中,破坏土壤结构4)大量使用含铅汽油和废弃电池等都可引起土壤的重金属污染 3、防治金属污染的方法:1)垃圾进行分类处理2)分类回收各种废弃的金属材料,循环再生产3)使用无铅汽油4)各种废渣、废水、废旧电池等不能随意堆放、丢弃第二节 一、金属的化学性质 1、金属能跟氧气反应生成氧化物金属 + 氧气金属氧化物 2Mg + O2 =点燃=2MgO 发出耀眼白光,生成一种白色固体物质2Cu + O2 ===2CuO 有些金属能在空气中燃烧,有些金属能在氧气中燃烧,有些金属虽不能燃烧,但也会反应说明:不同的金属跟氧气

2018-2019学年最新冀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教案(优质课一等奖教学设计)

《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认识和理解数据的权及其作用; 2、通过实例了解加权平均数的意义,会根据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公式进行有关计算。 数学思考: 1、通过加权平均数的学习,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推断的过程,形成和发展统计观念; 2、通过加权平均数的学习,进一步认识数据的作用,体会统计的思想方法。 解决问题: 会利用加权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 通过加权平均数的学习,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结论的确定性,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热情。 教学重点 加权平均数的概念以及运用加权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对数据的权及其作用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与平均数打交道,但有时发现以前计算平均数的方法并不适用,例如老师在计算学生每学期的总评成绩时,不是简单地将一个学生的平时成绩与考试成绩相加除 以2作为该学生的总评成绩,而是按 照“平时成绩占40%,考试成绩占60%” 的比例计算(如图20.1.3—1),考试成绩更为重要。这样如果一个学生的平 时成绩为70分,考试成绩为90分,那 么他的学期总评成绩应该为70×40%+90×60%=82(分) 二、探究新知 (一)加权平均数概念的引入 一般来说,由于各个指标在总结果中占有不同的重要性,因而会被赋予不同的权重,上例中的40%与60%就是平时成绩与考试成绩在学期总评成绩中的权重,最后计算得到的学期总评成绩82分就是上述两个成绩的加权平均数。 教师要求学生模仿上题计算下面问题:小青在初一年级第二学期的数学成绩分别为:第1次测验得89分,第二次测验得78分,第3次测验得85分,期中考试得90分,期末考试得87分。如果按照图20。1。3—2所显示的平时、期中、期末成绩的权重,那么小青该学期的总评成绩应该为多少分? 学生计算后教师给出答案。设置此题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熟悉按权重计算平均值的方法。 二、随堂练习 考试60%平 时40%图21.1.3—1

九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浙教版)

2012学年第二学期九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学期我担任九(2)的科学教学工作,这个班的学生基础普遍还可以,所以在备课和作业等方面有较大的挑战性。不过,一些学生行为习惯较差,自控能力较弱,有些学生好动多嘴,影响课堂效率;在作业的完成上折扣较大,订正也不到位。深入调查得知这些学生家庭往往也存在较大的问题,如离异单亲或父母不在身边等。学生基础较差,学习习惯不好,到了最后一个学期,对学习更加没有信心。因此如何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树立他们的自信心是教学工作的重点。本着新课标的要求,这学期我将着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教材分析 “科学”是一门新设置的综合课程,它的内容大部分是不熟悉的,熟悉的仅仅是一部分内容,而且呈现的方式也有很大变化。因此,很有必要对教科书整体结构体系有全面的了解,这样才能处理好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使教学内容有所衔接。这个学期的《科学》教学十分重视探究和主动学习,给学生以更多的机会实践、探究和思考,教科书中每章都安排了探究内容,还有一些研究性学习课题,以提高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分析 《科学》课程以学生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为总目标: 1、热爱自然,对自然界保持较强的好奇心,养成与自然界和睦相处的生活态度。 2、崇尚科学、相信真理,形成用科学知识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意识。 3、能在统一的科学概念的基础上,理解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与空间科学三大领域内的基本科学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并掌握相应的基本技能。 4、能用所学到的科学知识与技能解释重大自然现象,解决生活、生产中有关的问题和个人决策问题,以及反对迷信和抵制伪科学。 教学理念——全面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 科学素养包括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以及科学精神四个方面。 四、教学建议措施 本学期是初中学习的关键时期,九年级新课将在3月下旬结束,其余时间将转入中考复习,复习将占据本学期的大部分时间。复习是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整理、记忆、加深理解。复习是一个再学习的过程,不但要巩固过去所学的知识,而且要通过复习让学生加深、扩展知识,并进一步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在提高熟练程度基础上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来分析、解决新的问题。有效的复习方法不应是简单、机械地重复所学知识,也决非把原来的教学活动再重现一次。如何提高复习课的质量我作了一些探索。 (一)熟悉课标,完善复习的指导思想

九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浙教版)

2012学年第二学期九年级下册《科学》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学期我担任九(2)的科学工作,这个班的基础普遍还可以,所以在备课和作业等方面有较大的挑战性。不过,一些学生行为习惯较差,自控能力较弱,有些学生好动多嘴,影响课堂效率;在作业的完成上折扣较大,订正也不到位。深入调查得知这些学生家庭往往也存在较大的问题,如离异单亲或父母不在身边等。学生基础较差,学习习惯不好,到了最后一个学期,对学习更加没有信心。因此如何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树立他们的自信心是教学工作的重点。本着新课标的要求,这学期我将着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分析 “科学”是一门新设置的综合课程,它的内容大部分是不熟悉的,熟悉的仅仅是一部分内容,而且呈现的方式也有很大变化。因此,很有必要对教科书整体结构体系有全面的了解,这样才能处理好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使教学内容有所衔接。这个学期的《科学》教学十分重视探究和主动学习,给学生以更多的机会实践、探究和思考,教科书中每章都安排了探究

内容,还有一些研究性学习课题,以提高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分析 《科学》课程以学生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为总目标: 1、热爱自然,对自然界保持较强的好奇心,养成与自然界和睦相处的生活态度。 2、崇尚科学、相信真理,形成用科学知识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意识。 3、能在统一的科学概念的基础上,理解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与空间科学三大领域内的基本科学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并掌握相应的基本技能。 4、能用所学到的科学知识与技能解释重大自然现象,解决生活、生产中有关的问题和个人决策问题,以及反对迷信和抵制伪科学。 教学理念——全面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 科学素养包括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以及科学精神四个方面。 四、教学建议措施 本学期是初中学习的关键时期,九年级新课将在3月下旬结束,其余时间将转入中考复习,复习将占据本学期的大部分时间。复习是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

浙教版初中科学知识点总结(九年级下)上课讲义

浙教版初中科学知识点总结(九年级下)

浙教版科学九下第1章知识归纳总结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 一基本概念 (一)、种群 1.定义: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称为种群.

2.生物特征: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3.种群密度计算公式:生物个体数/种群生存的面积(或体积) 4.性别比例计算公式:男性人数/女性人数×100% 5.出生率计算公式:新个体数/种群个体总数×1000‰ 6.死亡率计算公式:死亡个体数/种群个体总数×1000‰ (二)、群落 1.定义:在一定生活环境内生活的所有生物种群的总和就组成了一个生物群落。生物群落简称为群落。 2.生物特征:一定区域内的全部种群,即区域内的全部生物。 3.关系:群落中各生物间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相互关系:有食物关系、栖息和寄生关系、繁殖关系等,其中食物关系最主要。 4.生物分布特点:垂直分布。 (三)、植被 1.定义: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内的所有植物的总和,称为植物群落。地球表面的植物群落称为植被。 3.作用:在群落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直接或间接地依赖于植物。

4.破坏植被的危害:水土流失、气候变化异常、动植物资源枯竭、 等。 (四)、生态系统。 1、非生物因素:阳光、温度、空气、水、土壤等。 2.各种生物对非生物因素有不同的要求。 例:(1)松、杉、一般农作物在强光下生长良好———阳光 (2)苹果不宜热带种植————温度 荔枝等不宜在寒带种植 (3)沙漠区一般植物难生长但沙拐枣生长良好——---- 水分 3、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物既要适应环境,又通过各自的活动影响环境4.涵义:一个生物群落和它所生活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一起,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 5.生态系统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生产者:合成的有机物是其他生物直接或间接的能量来源; 6.不可缺少的成分分解者:物质、能量循环中起着转化的作用。 (把有机物转化成无机物,为生产者提供原料) 7.生物间关系最主要的是食物关系。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