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三章第一节第1课时醇

第三章第一节第1课时醇

第三章第一节第1课时醇
第三章第一节第1课时醇

第一节醇酚

第1课时醇

1.掌握乙醇的结构和性质。

2.了解醇类的官能团、结构特点、一般通性和几种典型醇的用途。

3.掌握实验室由乙醇制乙烯的反应原理和实验方法。

知识点一醇的概念、分类及命名[学生用书P41]

阅读教材P48~P49,思考并填空。

1.概念

羟基与烃基或苯环侧链上的碳原子相连的化合物。官能团为羟基(—OH)。

2.分类

3.命名

1.下列物质中不属于醇的是( )

解析:选C。根据醇的概念,C选项不是醇。

2.结构简式为CH3(CH2)2C(CH2CH3)2OH的名称是( )

A.1,1-二乙基-1-丁醇B.4-乙基-4-己醇

C.3-乙基-3-己醇D.3-丙基-3-戊醇

解析:选C。将所给的结构简式写成具有支链的形式为

,依据系统命名原则应为3-乙基-3-己醇。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解析] A选项由命名方法可知正确;B选项由名称写出结构简式为

,故此命名错误,正确的命名为5-甲基-1,4-己二醇;C的名称应为3-甲基-3,4-己二醇;D项中最长的碳链应为8个碳原子,正确名称为6-甲基-3-乙基辛醇。

[答案] A

(1)醇命名时的主链应选择含有—OH的最长的碳链,但不一定是分子中最长的碳链。

(2)有多个羟基的醇,应标明二醇、三醇……在其前面标明主链碳原子的数目,如乙二醇、丙三醇,不能写作二乙醇、三丙醇。

思考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1)饱和一元醇的分子式的通式为C n H2n+2O(n≥1,整数),符合这个通式的有机物一定属于醇。

(2)—OH只是醇类的官能团。

答案:(1)不正确。有些醚类也符合这个通式,如乙醚(CH3CH2OCH2CH3)。(2)不正确。—OH 不仅是醇类的官能团,还可以是酚类的官能团。

醇的概念、分类及命名

1.下列各组物质都属于醇类,但不是同系物的是( )

解析:选C 。根据醇的定义,羟基与烃基或苯环侧链上的碳原子相连的有机物属于醇,

因此A 项中的CH 3—O —CH 3,B 项中的均不属于醇类;C 项两种物质都属于

醇类,但由于二者结构不相似,所以不是同系物;D 项两种物质都是饱和二元醇,所含碳原子数不同,二者互为同系物,故只有C 项符合题意。

2.分子式为C 4H 10O 的醇有( ) A .3种 B .4种 C .5种

D .6种

解析:选B 。其结构有以下几种:CH 3CH 2CH 2CH 2OH 、

知识点二 醇的性质[学生用书P42]

阅读教材P 49~P 52,思考并填空。 1.物理性质

2.递变规律

(1)沸点?????①相对分子质量相近的醇和烷烃相比,醇的沸

点远远高于烷烃

②饱和一元醇随分子中碳原子数的增加,沸点 逐渐升高③碳原子数目相同,羟基的个数越多沸点越高

(2)溶解性

甲醇、乙醇、丙醇、乙二醇、丙三醇等可与水以任意比例互溶。这是因为这些醇与水形成了氢键。

3.化学性质

醇的化学性质主要由官能团羟基决定,由于氧原子吸引电子能力比氢原子和碳原子强,O—H键和C—O键的电子对偏向于氧原子,使O—H键和C—O键易断裂。以乙醇为例:

1.今有四种有机物:①丙三醇;②丙烷;③乙二醇;④乙醇。它们的沸点由高到低排列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B.④③②①

C.①③④②D.①③②④

解析:选C。本题主要考查醇的沸点变化规律,醇的羟基之间易形成较强的相互作用,故醇的沸点比同碳原子数的烃要高,醇中碳原子数越多,其沸点越高,碳原子数相同的醇,所含羟基数目越多,其沸点越高,故选C项。

2.等物质的量的下列醇与足量钠反应,产生的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最大的是( )

解析:选D。产生H2体积最大的是分子中含有—OH最多的。

3.下列反应属于消去反应的是( )

A.乙醇与浓硫酸共热到140 ℃

B.乙醇与氧气反应生成乙醛

C.乙醇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D.乙醇与浓硫酸共热到170 ℃

解析:选D。A属于取代反应,B、C都属于氧化反应,D属于消去反应。

1.醇的消去反应规律

(1)醇分子中,连有—OH的碳原子的相邻碳原子上必须连有氢原子时,才能发生消去反应而形成不饱和键。

(2)若醇分子中与—OH相连的碳原子无相邻碳原子或其相邻碳原子上无氢原子,则不能发生消去反应。如CH3OH、(CH3)3CCH2OH不能发生消去反应生成烯烃。

2.醇的催化氧化规律

醇能否被氧化以及被氧化的产物的类别,取决于与羟基相连的碳原子上的氢原子的个数,具体分析如下:

3.醇的取代反应规律

醇分子中,—OH或—OH上的氢原子在一定条件下可被其他原子或原子团替代,如醇与羧酸的酯化反应、醇分子间脱水及与HX的取代反应。

乙醇分子中各种化学键如下图所示,关于乙醇在各种反应中断裂键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和金属钠反应时键①断裂

B.和浓H2SO4共热到170 ℃时键②和⑤断裂

C.和浓H2SO4共热到140 ℃时仅有键②断裂

D.在Ag催化下与O2反应时键①和③断裂

[解析] 根据乙醇在发生反应时的实质进行分析。A选项乙醇与钠反应生成乙醇钠,是乙醇羟基中O—H键断裂,故是正确的。B选项是乙醇发生消去反应生成乙烯和水,是键②和⑤断裂,也是正确的。C选项发生分子间脱水生成醚,其中一分子乙醇断键①,另一分子乙醇断裂键②,故是错误的。D选项是乙醇氧化为乙醛,断键为①和③,也是正确的。

[答案] C

(1)乙醇分别发生酯化反应和消去反应过程中,所用到的浓硫酸的作用有何相同或不同之处

(2)所有的醇都可以发生消去反应吗

答案:(1)相同之处:都起催化剂的作用;不同之处:在乙醇的酯化反应中浓硫酸还起到吸水剂的作用,而在消去反应中浓硫酸还起到脱水剂的作用。

(2)不是。只有与—OH相连碳原子有相邻碳原子且相邻碳原子上有氢原子的醇才能发生消去反应。醇发生消去反应所具备的结构条件与卤代烃的是相同的。

醇类的性质

1.用分液漏斗可以分离的一组混合物是( )

A.溴苯和水B.甘油和水

C.乙醇和乙二醇D.乙酸和乙醇

解析:选A。能用分液漏斗分离的是互不相溶的两种液体。B、C、D中的两种物质均相互溶解。

2.下列四种有机物的分子式均为C4H10O:

其中能被催化氧化生成含相同碳原子数的醛的是( )

A.①和②B.只有②

C.②和③D.③和④

解析:选C。能氧化成醛的是与—OH相连的C原子上至少有两个H原子的醇。

3.下列物质能发生消去反应,但不能发生催化氧化反应的是( )

B.(CH3)2CHOH

C.CH3CH2C(CH3)2CH2OH

D.CH3CH2C(CH3)2OH

解析:选D。羟基所连C原子的相邻碳原子上有H原子可发生消去反应,羟基所连C原子上无H原子则不能被氧化。

醇类的性质实验探究

4.下列关于实验室制取乙烯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温度计插入到反应物液面以下

B.加热时要注意使温度缓慢上升至170 ℃

C.反应过程中溶液的颜色会逐渐变黑

D.生成的乙烯中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解析:选B。本实验温度计所测温度为反应时的温度,所以温度计应插入到反应物液面以下,A项正确;加热时应使温度迅速上升至170 ℃,减少副反应的发生,B项错误;浓硫酸使有机物脱水炭化,并且氧化其中的成分,自身被还原产生二氧化硫,所以反应过程中溶液的颜色会逐渐变黑,生成的乙烯中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C、D项正确。

5.如图所示是一套实验室制取乙烯并验证乙烯具有还原性的实验装置。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步骤: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在各装置中注入相应的试剂(如图所示);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时,烧瓶中液体混合物逐渐变黑。

(2)能够说明乙烯具有还原性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装置甲的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无装置甲,是否也能说明乙烯具有还原性,简述其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①制取气体的装置气密性必须良好,实验前需要检验装置的气密性。③实验室制乙烯时应使反应混合物的温度迅速升至170 ℃,从而减少乙醚的生成。(2)乙烯具有还原性是根据氧化剂高锰酸钾酸性溶液褪色来判断的。由于烧瓶中混合物变黑,则说明生成了

单质碳,联想浓H2SO4具有强氧化性,可知在乙烯中含有还原性气体SO2,由于SO2也会使高锰酸钾酸性溶液褪色,会干扰验证乙烯的还原性,所以检验乙烯的还原性前必须除净SO2,则装置甲的作用是除去SO2、CO2等酸性气体。

答案:(1)①组装仪器,检验装置的气密性

③加热,使温度迅速升到170 ℃

(2)乙中高锰酸钾酸性溶液紫色褪去除去乙烯中混有的SO2、CO2等酸性气体不能,SO2具有还原性,也可以使高锰酸钾酸性溶液褪色

重难易错提炼

1.乙醇能发生的反应小结

2.乙醇的消去反应实验要求迅速升温至170 ℃,因为在 140 ℃时,反应主要生成乙醚。温度计应插入液面以下,但不能接触烧瓶底部,而蒸馏或分馏时水银球的位置为蒸馏烧瓶的支管口处。

3.乙醇的消去反应与卤代烃的消去反应原理相似,产物均为不饱和烃,但反应条件不同,卤代烃的消去反应条件为NaOH与乙醇加热,乙醇的消去反应条件为浓H2SO4、170 ℃。

课后达标检测[学生用书P114(独立成册)]

[基础巩固]

1.在下列物质中分别加入金属钠,不能产生氢气的是( )

A.蒸馏水B.无水酒精

C.苯D.75%的酒精

解析:选C。水及乙醇均能与钠反应产生氢气,苯不与钠反应。

2.乙醇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时化学键断裂如图所示:,则乙醇在催化氧化时,化学键断裂的位置是( )

A.②和③B.②和④

C.①和③D.③和④

解析:选B。根据醇的氧化条件,脱去羟基上的氢原子和与羟基相连的碳原子上的一个氢原子。

3.下列反应中,属于醇羟基被取代的是( )

A.乙醇和金属钠的反应

B .乙醇和乙酸的反应

C .由乙醇制乙烯的反应

D .乙醇和浓氢溴酸溶液的反应

解析:选D 。乙醇和金属钠发生的是置换反应,乙醇和乙酸的反应是醇羟基中的氢原子被取代,由乙醇制乙烯的反应是消去反应,不属于取代反应。

4.为缓解能源紧张,部分省市开始试点推广乙醇汽油。下列有关乙醇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乙醇和甲醇互为同系物

B .乙醇不能用玉米生产

C .乙醇的结构简式为C 2H 6O

D .乙醇只能发生取代反应

解析:选A 。玉米富含淀粉,可以发生反应:(C 6H 10O 5)n (淀粉)+n H 2O ――→催化剂

n C 6H 12O 6(葡萄糖),C 6H 12O 6(葡萄糖)――→酒化酶

2CH 3CH 2OH +2CO 2↑;乙醇的结构简式为CH 3CH 2OH ;能与活泼金属反应,能发生氧化反应、消去反应等。

5.天文学家在太空发现一个长4 630亿千米的甲醇气团,这一天文发现为揭示“原始气体如何形成巨大恒星”提供了有力证据。下列关于醇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醇能使蛋白质变性

B .所有的醇都能发生消去反应

C .都符合通式C n H 2n +1OH

D .醇与钠反应比水与钠反应剧烈

解析:选A 。A 选项,甲醇、乙醇、甲醛都能使蛋白质变性,符合题意;B 选项,与羟基(—OH)相连的碳原子的相邻碳原子上没有氢原子的醇不能发生消去反应,不符合题意;C 选项,饱和一元醇的通式才是C n H 2n +1OH ,不符合题意;D 选项,醇不能电离出氢离子,而水能够微弱电离出氢离子,故醇与钠的反应没有水与钠反应剧烈,不符合题意。

6.丙烯醇(CH 2===CH —CH 2OH)可发生的化学反应有( ) ①加成 ②氧化 ③燃烧 ④加聚 ⑤取代 A .①②③ B .①②③④ C .①②③④⑤

D .①③④

解析:选C 。物质的化学性质由其结构决定,关键是找出物质所含的官能团。丙烯醇中

含有两种官能团“”和“—OH”,因此上述五种反应均能发生。

7.下列各物质中既能发生消去反应又能发生催化氧化反应,并且催化氧化的产物为醛的是( )

解析:选D。能发生消去反应,羟基碳的相邻碳原子上必须有氢原子,催化氧化产物为醛的醇中须含有—CH2OH结构,符合此条件的为D选项。

8.分子式为C7H16O的饱和一元醇的同分异构体有多种,在下列该醇的同分异构体中,

(1)可以发生消去反应,生成两种单烯烃的是________;

(2)可以发生催化氧化生成醛的是________;

(3)不能发生催化氧化的是________;

(4)能被催化氧化为酮的有________种;

(5)能使KMnO4酸性溶液褪色的有________种。

解析:(1)因该醇发生消去反应时,生成两种单烯烃,这表明连有—OH的碳原子的相邻碳原子上应连有氢原子,且以—OH所连碳为中心,分子不对称。(2)~(4)连有—OH的碳上有2个氢原子时可被氧化为醛,有1个氢原子时可被氧化为酮,不含氢原子时不能发生催化氧化。(5)连有—OH的碳原子上有氢原子时,可被KMnO4酸性溶液氧化为羧酸或酮,它们都会使KMnO4酸性溶液褪色。

答案:(1)C (2)D (3)B (4)2 (5)3

9.如图甲为用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微型快速实验装置。实验前先将铜丝1处理成下端弯曲的一小圆环,并用铁锤击成带小孔的小匙;将铜丝2一端弯曲成螺旋状(见图)。

试回答下列问题:

(1)在试管Ⅰ中先加入的试剂是____________。

(2)操作铜丝2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现象:Ⅰ中:________________;Ⅱ中:________________。

(4)这样处理铜丝1的优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样处理铜丝2的目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某学生把图甲改成图乙,容器内加有某液体X,稍加热,铜丝的操作方法同铜丝2。若发现铜丝由黑变红,则液体可能是________。

解析:铜丝在空气中加热易被氧化。若在H2的气流中加热,铜丝表面的CuO可以被H2还原为单质铜(亮红色)。该铜丝被空气氧化后,若遇有机物蒸气变为亮红色,则说明该有机物为伯醇或仲醇等。

答案:(1)盐酸或稀硫酸(2)在Ⅰ中开始产生H2后,将铜丝2在酒精灯上加热至红热,迅速伸入Ⅱ中(3)Zn粒不断溶解,产生气泡铜丝由黑色变成亮红色(4)形成铜锌原电池,产生H2速率快,实验完毕时可将铜丝向上提起,反应随即停止,类似于启普发生器原理为了提高铜丝局部的温度,以利于CuO在H2中持续、快速地被还原(5)乙醇等10.劣质酒及假酒中含有的有害醇是____________,常用作防冻液的醇是________________,常用于化妆品成分的多元醇是______________,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芳香醇的结构简式是______________,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不饱和脂肪醇的结构简式是__________________(符合通式C n H2n O,不含R—CH===CHOH)。醇的同系物的沸点随相对分子质量的增大而________,对于饱和链状一元醇,当分子中碳原子数目n取最小值时,试确定符合下列条件的醇的结构简式或n值:存在同分异构体时n=________,存在醇类同分异构体时n=________,与浓硫酸反应可生成两种不饱和烃的醇是__________,不能发生催化氧化的醇是____________。

答案:甲醇乙二醇丙三醇(或甘油)

CH2===CHCH2OH 升高 2 3

CH3CHOHCH2CH3(CH3)3C—OH

[能力提升]

11.医学上最近合成一种具有抗癌活性的化合物,该物质结构简式为

下列关于该化合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分子式为C12H19O4

B.是乙醇的同系物

C.可发生氧化反应

D.处于同一平面的原子最多有5个

解析:选C。分子式为C12H18O4,A错;乙醇的同系物应该是饱和一元醇,B错;该化合物分子中有碳碳双键和醇羟基,易被氧化,C正确;乙烯分子中的6个原子都在同一平面内,因此在含有碳碳双键的有机物分子中处于同一平面的原子至少有6个,D错。

12.乙醇在与浓硫酸混合共热的反应过程中,受反应条件的影响,可发生两类不同的反应类型:

1,4-二氧六环是一种常见的溶剂。它可以通过下列合成路线制得:

其中的A可能是( )

A.乙烯B.乙醇

C.乙二醇D.乙酸

解析:选A。四个选项中只有乙烯是烃,且满足题意。

13.如图表示4-溴-1-环己醇所发生的4个不同反应。其中产物只含有一种官能团的反应是( )

A.②③B.①④

C.①②④D.①②③④

14.

实验室可用酒精、浓硫酸作试剂来制取乙烯,但实验表明,还有许多副反应发生,如反应中会生成SO2、CO2、水蒸气等无机物。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欲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制备纯净的乙烯并探究乙烯与单质溴能否反应及反应类型。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制备乙烯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中,混合浓硫酸与乙醇的方法是将______________慢慢加入另一种物质中;加热F装置时必须使液体温度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浓硫酸与酒精直接反应生成上述无机副产物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实现上述实验目的,装置的连接顺序为F→__________________→D。(各装置限用一次)

(4)当C中观察到____________时,表明单质溴能与乙烯反应;当D中____________时,表明C中发生的是取代反应;若D没有出现前面所描述的现象时,表明C中发生的是________反应。

解析:混合浓硫酸与乙醇,相当于稀释浓硫酸,故应将浓硫酸缓慢加入乙醇中;加热时应使溶液迅速升温到170 ℃。为得到纯净的乙烯,应用NaOH溶液除去SO2、CO2(并用石灰水检验是否除尽),然后用浓H2SO4干燥。乙烯与单质溴之间可能发生加成反应,也可能发生取代反应,若是取代反应,则会有HBr生成,HBr遇AgNO3溶液会产生淡黄色沉淀。

答案:(1)CH 3CH 2OH ――→浓硫酸

170 ℃CH 2===CH 2↑+H 2O 浓硫酸 迅速升至170 ℃

(2)CH 3CH 2OH +6H 2SO 4(浓)―→2CO 2↑+6SO 2↑+9H 2O (3)A→B→E→C

(4)溶液褪色 有淡黄色沉淀生成 加成

15.由丁炔二醇可以制备1,3-丁二烯。请根据下面的合成路线图填空:

(1)写出各反应的反应条件及试剂名称: X______________;Y______________;

Z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A 、B 的结构简式:

A___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烯烃可以由醇脱水或卤代烃与NaOH 的乙醇溶液共热发生消去反应制得。饱和一元醇脱水可得到只有

一个双键的单烯烃,若制取二烯烃,则应用二元醇脱水制得。涉及到的各步反应为

答案:(1)Ni 作催化剂、H 2 浓氢溴酸、加热 NaOH 的乙醇溶液、加热

(2)

第三章 第二节 第1课时 随堂基础巩固

[随堂基础巩固] 1.(2011·上海高考)在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中,F1黄色圆粒豌豆(YyRr)自交产生F2。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F1产生4个配子,比例为1∶1∶1∶1 B.F1产生基因型YR的卵和基因型YR的精子数量之比为1∶1 C.基因自由组合定律是指F1产生的4种类型的精子和卵可能自由组合 D.产生的精子中,基因型为YR和基因型为yr的比例为1∶1 解析:F1(YyRr)自交时,可产生雌、雄配子各4种,数目很多,且雄配子的数目远多于雌配子的数目。自由组合定律是指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 答案:D 2.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发生于下图中的哪个过程() A.①B.② C.③D.④ 解析:自由组合定律发生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①为形成配子的过程。 答案:A 3.(2011·海南高考)假定五对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则杂交组合AaBBCcDDEe×AaBbCCddEe产生的子代中,有一对等位基因杂合、四对等位基因纯合的个体所占的比率是() A.1/32 B.1/16 C.1/8 D.1/4 解析:杂交组合AaBBCcDDEe×AaBbCCddEe产生的子代中,DD×dd→Dd(等位基因杂合),故只要其他四对等位基因纯合即可,则其比率是(1/2)×(1/2)×(1/2)×(1/2)=1/16。 答案:B 4.(2012·山东高考)某遗传病的遗传涉及非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已知Ⅰ-1基因型为AaBB,且Ⅱ-2与Ⅱ-3婚配的子代不会患病。根据以下系谱图,正确的推断是()

A .Ⅰ-3的基因型一定为AABb B .Ⅱ-2的基因型一定为aaBB C .Ⅲ-1的基因型可能为AaBb 或AABb D .Ⅲ-2与基因型为AaBb 的女性婚配,子代患病的概率为3/16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可推出当个体基因型中同时含有A 和B 基因时个体表现正常,当个体基因型中只含有A 或B 基因时或不含有显性基因时个体表现为患病。Ⅱ-2和Ⅱ-3婚配的子代不会患病,说明其子代基因型同时含有A 和B 基因,结合Ⅱ-2、Ⅱ-3的表现型,可判定Ⅱ-2和Ⅱ-3的基因型分别为aaBB 和AAbb ,Ⅲ-1和Ⅲ-2的基因型为AaBb ;Ⅲ-2与基因型为AaBb 的个体婚配,则子代患病的概率为3/16(A_bb)+3/16(aaB_)+1/16(aabb)=7/16。 答案:B 5.黄色圆粒豌豆与绿色圆粒豌豆进行杂交,对其子代表现型按每对相对性状进行分析和统计,结果如下图所示:(黄、绿用Y 、y 表示,圆、皱用R 、r 表示) (1)亲本的基因型:黄色圆粒豌豆是________,绿色圆粒豌豆是__________。 (2)杂交后代有____________种表现型,各种表现型及其在总数中所占比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杂交后代中能稳定遗传的数量占总数的________。 (4)杂交后代中,重组类型所占比例是________,其中双隐性类型占重组类型的________。 解析:(1)据子代性状分离比推断亲本基因型如下: ? ????黄色∶绿色=1∶1?Yy×yy 圆粒∶皱粒=3∶1?Rr×Rr ?YyRr×yyRr (2)杂交后代表现型种类及比例:Yy×yy →2种,比例1∶1;Rr×Rr →2种,比例3∶1。因此表现型种类数为2×2=4种,比例为(1黄∶1绿)×(3圆∶1皱)=3黄圆∶1黄皱∶3绿

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第三章相互作用 专题一:力的概念、重力和弹力 1.力的本质 (1)力的物质性: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提到力必然涉及到两个物体: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力不能离开物体而独立存在,(不离开不是一定要接触)有力时物体不一定接触。 (2)力的相互性:力是成对出现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同时存在。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等大、反向、共线,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作用效果不能抵消. (3)力的矢量性:力有大小、方向,对于同一直线上力的矢量运算,同向相加,反向相减。 (4)力作用的独立性:几个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每个力对物体的作用效果均不会因其它力的存在而受到影响。 2.力的作用效果 $ 力对物体作用有两种效果:一是使物体发生形变,二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这两种效果可各自独立产生,可同时产生。 3.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完整表述一个力时,三要素缺一不可。当力 F1、F2的大小、方向均相同时,我们说F1=F2。 力的大小可用弹簧秤测量,也可通过定理、定律计算,力的单位是牛顿,符号是N。 4.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 力的图示:用一条有向线段表示力的方法叫力的图示,用带有标度的线段长短表示大小,用箭头指向表示方向,作用点用线段的起点表示。 5.重力 (1).重力的产生: - 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收而产生的,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2).重力的大小: ○由G=mg计算,g为重力加速度,通常g取米/秒方。 ○由弹簧秤测量:物体静止时弹簧秤的示数为重力大小。 (3).重力的方向: 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不一定指向地心。 (4).重力的作用点——重心 ○物体的各部分都受重力作用,效果上,认为各部分受到的重力作用都集中于一点,叫做物体的重心。(假设的点) $ ○重心跟物体的质量分布、物体的形状有关,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质量分布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其重心在物体的几何中心上。 (5).重力和万有引力 重力是地球对物体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万有引力的另一个分力提供物体随地球自转的向心力,同一物体在地球上不同纬度处的向心力大小不同,但由此引起的重力变化不大,一般情况可近似认为重力等于万有引力,即:mg=GMm/R2。除两极和赤道外,重力的方向并不指向地心。 重力的大小及方向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在加速运动的系统中,例如:发生超重和失

2021新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5第三章第一节 第1课时《醇》word学案

第一节 醇 酚 第1课时 醇 [学习目标定位] 1.认识乙醇的组成、结构特点及物理性质。2.能够结合乙醇的化学性质正确认识—OH 在乙醇中的作用。3.会判断有机物的消去反应类型。 1.消去反应是有机化合物在一定条件下,从一个分子中脱去一个或几个小分子(如H 2O 、HX 等),生成含不饱和键化合物的反应。 (1)溴乙烷在NaOH 的醇溶液中发生消去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H 3CH 2Br +NaOH ――→乙醇△ CH 2===CH 2↑+NaBr +H 2O 。 (2)下列卤代烃在KOH 醇溶液中加热能发生消去反应的是( ) 答案 D 2.乙醇的结构和性质 (1)填写下表 分子式 结构式 结构简式 官能团 C 2H 6O CH 3CH 2OH —OH

(2)乙醇是无色有特殊香味的易挥发液体,能以任意比与水互溶。不能用乙醇从水中萃取物质。 (3)写出下列乙醇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①与Na 反应:2CH 3CH 2OH +2Na ―→2CH 3CH 2ONa +H 2↑; ②催化氧化:2CH 3CH 2OH +O 2――→Cu/Ag △2CH 3CHO +2H 2O ; ③燃烧:CH 3CH 2OH +3O 2――→点燃2CO 2+3H 2O 。 探究点一 醇类概述 1.观察下列几种有机物的结构简式,回答下列问题: ①CH 3OH ②CH 3CH 2CH 2OH ③H—OH (1)上述物质中的②和④在结构上的相同点是分子中都含有羟基,结构上的不同点是②中羟基直接和烷烃基相连,④中羟基直接和苯环相连。 (2)按羟基连接的烃基不同,有机物可分为醇和酚。醇是羟基与脂肪烃基或苯环侧链相连的化合物,酚是羟基直接与苯环相连的化合物,上述有机物中属于醇的是①②⑤⑥⑦⑧。 (3)按分子中羟基数目的多少,醇可分为一元醇、二元醇和多元醇。上述有机物中属于一元醇的是①②⑤⑦,属于多元醇的是⑧。 (4)②和⑦在结构上主要不同点是羟基连接碳链的位置不同,二者互为同分异构体,②的名称是1-丙醇,⑦的名称是2-丙醇。 2.观察下列几种物质的结构,回答下列问题。 ①CH 3CH 2OH ②CH 3CH 2CH 2OH (1)①和⑤的分子式都是C 2H 6O ,但是含有的官能团不同。 (2)②和⑥的分子式都是C 3H 8O ,但是在分子中—OH 的位置不同。 (3)③属于醇类,④不属于醇类,但它们的分子式相同,属于同分异构体。

第三章第一节 多变的天气(第一课时)

第三章第一节多变的天气(第一课时)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一、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辨认常用天气符号,说出天气的特点。 2.技能目标:在生活中正确运用“天气”这一术语,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养成收听、收看天气预报的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习地理的兴趣,通过对天气预报制作过程的学习,感悟合作精神的重要,并受到科学精神的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读懂电视天气预报为重点,生活中能正确使用、描述天气为难点。 三、设计理念: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即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并用所学知识服务于自己的生活。 四、教学策略:活动策略 五、教学模式:激趣质疑探究创新 六、教学方法:自主探究性学习(知识问题化,问题活动化) 七、教具准备:多媒体

八、教学过程 (激趣引课)电视已走进了千家万户,请大家猜一猜,中央一套哪个节目收视率最高? (生答略)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天气状况,这说明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天气,因此今天我们就共同学习多变的天气,了解一些天气知识,为我们的生活服务,提高生活的质量。(题目) 活动一:天气离我们有多远? 天气离我们有多远呢?阅读并分析以下资料:(天气离我们有多远?) (学生讨论探究) (过渡)不仅如此,天气还对旅游、商业、工业、休闲娱乐等都有影响,天气影响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什么是天气呢?先感受一下天气: (播放录像) (提问)看完这个片断,你对天气有什么感受?(谈天气,说感受) (过渡)天气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常成为谈论的话题,如克鲁达说:“这鬼天气,热死了!”在日常生活中你是怎样谈论天气的呢?(描述天气大比武)(学生成果展示)(提问)

第一章 第二节元素周期律 第一课时

第一章第二节《元素周期律》教案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元素周期律的涵义和实质; 2.以第3周期为例,掌握同一周期内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3.以IA和VIIA族为例,掌握同一主族内元素性质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知道元素化合价与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的关系; 4.了解金属、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递变的规律。知道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对其他与化学相关的科学技术具有指导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对大量数据、事实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3.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元素周期律的归纳过程中,重视发现意识,让学生在发现中寻找结论,在合作中享受成功; 2.结合元素周期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事物变化由量变引起质变的规律,对他们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二、教学重点 元素周期律的涵义和实质;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 元素性质和原子结构的关系。 四、教学过程 【引言】从前面我们所讨论原子结构和元素的性质关系可知,核电荷数不同的碱金属之间及卤族元素之间,在原子结构和性质上都呈现出一定的相似性和递变性,那么,在其他的核电荷数不同的元素之间,是否也存在着某种关系或规律呢? 【板书】元素周期律 一、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讲解】科学研究证明,多电子原子中的电子在核外运动并不是杂乱无章的,电子分别在能量不同的区域内运动。 (1)电子层 (2)电子层的划分(电子白板投出) 电子层(用n表示) 1 2 3 4 5 6 7 电子层符号 K L M N O P Q 离核距离近远 能量高低低高 (3)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电子白板投出) ①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2n2(n表示电子层)。 ②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层是最外层时,最多不超过2个);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三章 第一节 第1课时.docx

高中化学学习材料 第三章 第一节 第1课时 一、选择题 1.(2015·内蒙古北方重工业集团三中高二期末)据报道,2011年5月3日上升,墨西 哥北部一处煤矿发生瓦斯爆炸,造成多名矿工死伤。瓦斯爆炸往往与矿坑中的甲烷有关,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点燃甲烷不必事先进行验纯 B .甲烷燃烧放出大量的热,所以是一种很好的气体燃料 C .煤矿的矿井要注意通风并严禁烟火,以防爆炸事故的发生 D .点燃混有空气的甲烷不一定会爆炸 2.(2015·重庆市一中高三期末)下列关于甲烷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甲烷分子具有正四面体结构,两个碳氢键之间的夹角为109°28′ B .甲烷分子中两个氢原子被氯取代后,可形成两种不同结构的分子 C .甲烷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其分解产物可用于合成氨和橡胶工业 D .“抽”出坑道中的甲烷,既可用作清洁燃料,又可防止爆炸 3.(2015·浙江省严州中学高一4月阶段性测试)下列反应中,属于取代反应的是( ) A .CH 4――→高温 C +2H 2 B .CH 3CH===CH 2+Br 2――→CCl 4CH 3CHBrCH 2Br C .CH 4+2O 2――→点燃CO 2+2H 2O D .C 2H 6+Cl 2――→光C 2H 5Cl +HCl 4.(2015·湖南省益阳市六中高二期中)下列物质中,不能和氯气发生取代反应的是 ( ) A .CH 3Cl B .CCl 4 C .CH 2Cl 2 D .CH 4 5.(2015·安阳一中高一下学期二次考试)取1 mol 甲烷与4 mol 氯气放入一密闭容器 中,在光照条件下发生反应,充分反应后,容器中各物质的物质的量之和一定为( )

第一章第二节地球的运动第一课时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二节地球的运动(第1课时)一、课标 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自转 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转 二、重点难点 重点:地球自转的特点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难点: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三、学情分析 (一)预测本班级学生可能达到的程度 1、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和旋转中心:95%学生能够掌握 2、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85%学生能够掌握 3、用事实举例说明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60%学生能够掌握 (二)普遍性问题: 用事实举例说明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四、教学目标 1、会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说出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旋转中心。 2、能解释所产生的昼夜更替与时间差异现象。 3、能够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说明其与地球自转的关系。让学生获得学习地理的成就感,并且深切感受到生活离不开地理,增强学习地理的兴趣。 五、教学过程 【构建动场】 同学们,我们每天都要经历白天和黑夜,每天都能看到太阳从东方升起,从西方落下。为什么太阳会东升西落,为什么有白天和黑夜的更替?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些习以为常的自然现象背后的地理原理。 【讲授新课】 活动一:地球自转的特点 活动目的:对应教学目标1 活动程序: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展示交流—归纳提升 1、自主学习

(1)阅读课本,找出地球自转的概念。 (2)观看视频,并阅读课本,自主学习完成下列表格: 2、以小组为单位,小组成员合作演示地球自转,并仔细观察回答下列问题 (1)从图中正面看,标出地球自转方向 (2)从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方向是顺时针还是逆时针? (3)从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方向是顺时针还是逆时针? 3、展示交流:小组内交流,互相演示地球的自转。通过提问、演示的形式展示 学生交流后成果,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及时进行评价。 4、归纳提升 在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的方向是逆时针方向;在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的方向是顺时针方向。并强调标注方向的方法。 活动策略:本部分为基础知识,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来学会。对于使用地球仪演示 地球自转一定让学生演示。教师结合学生的演示及时反馈纠正,后总 结提升。 活动评价:学生通过观察地球的自转且动手演示地球的自转,通过生生、师生交流,检查、纠正。使绝大部分学生能够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并能说出地球自转的方向和旋转中心。 多媒体展示: 转动方式 转动中心 方 向 周 期 地球自转 0° S 0° N

高中化学 第3章 第2节 氮的循环(第1课时)学案 鲁科版

第3章第2节氮的循环(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熟练掌握N2、NO、NO2、HNO3的性质,能构建氮的家族知识体系。 2.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实验探究,学会通过实验分析总结硝酸的性质。 3.激情投入,认识氮的化合物对环境的污染,树立环保意识。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明确学习目标,仔细阅读教材73~76及80~82页,了解自然界中氮的循环,划出硝酸的物理性质,初步完成导学案。 2.结合“观察·思考”、“交流·研讨”栏目,明确硝酸性质的实验内容,大胆预测实验现象,初步得出实验结论。 3.C层规范完成预习案并掌握课本相关的基础知识,AB层在掌握预习案基础上进一步完成探究案和针对训练。标有★的训练题目C层不做。 预习案 1.学会用比较的方法掌握NO和NO2的性质 2.俗语说:“一场雷雨一场肥,雷雨发庄家”,请你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你对此“俗语”的认识。 3.分别举例说明你对“氮的固定”的认识。 【我的疑问】对课本预习内容,你还有什么疑问? 【预习自测】 1.下列关于氮及化合物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NO与O2反应生成NO2,不属于氮的固定 B.豆科植物的根瘤菌能将空气中的氮气转化为含氮化合物属于氮的固定中的自然固氮 C.工业上用NO2与水反应制取硝酸时,水作还原剂 D.硝酸受热或见光易分解,为防止其见光分解,一般将它保存在棕色试剂瓶中 探究案 探究点:硝酸的强氧化性 (育人立意:通过实验,提高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主动探究能力。) 【化学与生活】氮是植物生长的必需养分,植物需要大量氮。我们知道,空气中的主要成分是氮气,你知道如何将游离态的氮转化为能被吸收的含氮化合物吗?浓硝酸为什么要保存在棕色试剂瓶中?实验室中为什么久置硝酸呈黄色?硝酸到底有哪些化学性质呢?下面我们通过实验一起来探究。 【方法导引】可从运用观察、分类、实验、比较的方法来预测硝酸的化学性质,然后设计实验进行预测。 认真阅读课本80页“观察·思考”,完成探究实验,仔细观察记录硝酸的一系列化学性质,并分析出现此现象的原因。 【思考总结】硝酸的化学性质有哪些,并用化学方程式举例说明。

陕西省西安市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一章 第二节 地图(第1课时)教案 中图版

第二节地图 教学目标: 1.比例尺及其表示方法 2.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判别方向 3.在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辨别地面的高低起伏和地形类型 4.根据需要选择常用地图,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养成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地图的习惯。 5.知道电子地图,遥感图像等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 教学重点: 1.比例尺的大小与地图内容的详略关系 2.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辨别方向 3.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教学难点: 1.比例尺的大小与地图内容的详略关系 2.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辨别方向 3.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教学准备: 1. 教学挂图:世界地形图、中国政区图、北京市地图等。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节地图第一课时 迷语导入:“容纳千山万水,胸怀五湖四海,藏下中外名城,浑身绚丽多彩。”(迷底:地图)同学们猜得对,是地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地图的知识。 板书:第三节地图 提问:一张地图怎么能容下千山万水、五湖四海、中外名城呢? 学生:把实物缩小,用符号表示…… 提问:下边我们就实验一下,把实物画在纸上。

学生活动:用尺子测量自己课桌的长度和宽度(60×40),然后画在笔记本上;请一学生画在黑板上 提问: 同学们画的非常好,谁能告诉大家,画图的时候首先要注意的一点是什么? 学生: 把课桌缩小。 提问: 你们把课桌缩小了多少倍? 学生:缩小了10倍 提问: 我们把图上距离与实地距离之比叫做比例尺。写成1:10(注意单位用厘米)。 板书:一、地图上的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 比例尺= 学生活动:打开地图册,找一找地图上的比例尺,请一学生写在黑板上 (根据学生写的比例尺的形式归纳出比例的三种表示形式) 板书:比例的三种表示方式:数字式、线段式、文字式 提问: 数字式比例尺能清晰表现地图缩小的倍数,线段式比例尺可以直接在地图上量算,文字式比例尺能清楚表示比例尺的含义。三种形式可以相互转换。注意转换时单位换算:由千米换算成厘米时,要在千米数字后加上五个零,由厘米换算成千米时,要在厘米数字中去掉五个零。 学生活动: 1)写出下列表格中的比例尺的其他两种形式 数 字 式 线 段 式 文 字 式 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500千米 0 50千米 1:500000 2)读“北京城区”图,此图的比例尺是什么形式?从文化宫到美术馆大致有多远?能不能 知道? 提问:地图上的比例尺能表示地图缩小的程度,可以用来量算距离,看地图不仅要会读比例 尺,还要会在地图上辨别方向。 板书:二、地图上的方向 演示:指导学生读P19“C图-c”、分组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1)经线指示什么方向,纬线指示什么方向? 2)标出图中甲、乙、丙三点的东、西、南、北四个方向 实地距离 图上距离

第三章 第2节 第2课时.doc

第2课时利用导数研究函数的极值、最值 考点一利用导数解决函数的极值问题多维探究 角度1根据函数图象判断函数极值 【例1-1】已知函数f(x)在R上可导,其导函数为f′(x),且函数y=(1-x)f′(x)的图象如图所示,则下列结论中一定成立的是() A.函数f(x)有极大值f(2)和极小值f(1) B.函数f(x)有极大值f(-2)和极小值f(1) C.函数f(x)有极大值f(2)和极小值f(-2) D.函数f(x)有极大值f(-2)和极小值f(2) 解析由题图可知,当x<-2时,f′(x)>0;当-22时,f′(x)>0.由此可以得到函数f(x)在x=-2处取得极大值,在x =2处取得极小值. 答案 D 规律方法由图象判断函数y=f(x)的极值,要抓住两点:(1)由y=f′(x)的图象与x 轴的交点,可得函数y=f(x)的可能极值点;(2)由导函数y=f′(x)的图象可以看出y =f′(x)的值的正负,从而可得函数y=f(x)的单调性.两者结合可得极值点. 角度2已知函数求极值 【例1-2】(2019·哈尔滨模拟)已知函数f(x)=ln x-ax(a∈R). (1)当a=1 2时,求f(x)的极值; (2)讨论函数f(x)在定义域内极值点的个数. 解(1)当a=1 2时,f(x)=ln x- 1 2x,函数的定义域为(0,+∞)且f′(x)= 1 x- 1 2= 2-x 2x, 令f′(x)=0,得x=2, 于是当x变化时,f′(x),f(x)的变化情况如下表.

x (0,2) 2 (2,+∞) f ′(x ) + 0 - f (x ) ln 2-1 故f (x )在定义域上的极大值为f (x )极大值=f (2)=ln 2-1,无极小值. (2)由(1)知,函数的定义域为(0,+∞), f ′(x )=1 x -a =1-ax x (x >0). 当a ≤0时,f ′(x )>0在(0,+∞)上恒成立, 即函数在(0,+∞)上单调递增,此时函数在定义域上无极值点; 当a >0时,当x ∈? ? ? ??0,1a 时,f ′(x )>0, 当x ∈? ?? ?? 1a ,+∞时,f ′(x )<0, 故函数在x =1 a 处有极大值. 综上可知,当a ≤0时,函数f (x )无极值点, 当a >0时,函数y =f (x )有一个极大值点,且为x =1 a . 规律方法 运用导数求可导函数y =f (x )的极值的一般步骤:(1)先求函数y =f (x )的定义域,再求其导数f ′(x );(2)求方程f ′(x )=0的根;(3)检查导数f ′(x )在方程根的左右的值的符号,如果左正右负,那么f (x )在这个根处取得极大值;如果左负右正,那么f (x )在这个根处取得极小值.特别注意:导数为零的点不一定是极值点. 角度3 已知函数的极(最)值求参数的取值 【例1-3】 已知函数f (x )=ln x . (1)求f (x )图象的过点P (0,-1)的切线方程; (2)若函数g (x )=f (x )-mx +m x 存在两个极值点x 1,x 2,求m 的取值范围. 解 (1)f (x )的定义域为(0,+∞),且f ′(x )=1 x . 设切点坐标为(x 0,ln x 0),则切线方程为y =1 x 0 x +ln x 0-1. 把点P (0,-1)代入切线方程,得ln x 0=0,∴x 0=1. ∴过点P (0,-1)的切线方程为y =x -1. (2)因为g (x )=f (x )-mx +m x =ln x -mx +m x (x >0),

高中生物教案必修一 第三章第一节

C.新细胞的产生只能是来自原来存在的细胞 D.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的基本单位 【审题导析】正确理解和记忆细胞学说的内容是解题关键。 【精讲精析】A项不是细胞学说的内容。细胞学说指出一切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的基本单位,并非是指所有生物;新细胞的产生是原来细胞分裂的结果,不会自然发生。 【答案】CD 【过渡】细胞的发现和细胞学说的建立都离不开重要的研究工具--显微镜。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P29-P31内容,了解显微镜的结构、使用方法、显微镜的种类等基础知识。 二、显微镜 【问题导思】 ①如何正确使用显微镜? ②显微镜放大倍数的含义是什么? ③在显微镜的使用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1.光学显微镜 (1)结构 ①光学系统:目镜、物镜、反光镜等。 ②机械系统:镜座、镜柱、镜臂、载物台、压片夹、遮光器、镜筒、粗(细)准焦螺旋等。 (2)光学显微镜的结构如图所示。 2.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例2(2013·徐州高一期末)如图所示:甲图中①②表示目镜,③④表示物镜,⑤⑥表示物镜与载玻片之间的距离,乙和丙分别表示不同物镜下观察到的图像。下面描述正确的是() A.①比②的放大倍数大,③比④的放大倍数小 B.把视野从图中的乙转为丙时,应选用③,同时提升镜筒C.从图中的乙转为丙,正确调节顺序:转动转换器→调节光圈→移动玻片标本→转动细准焦螺旋 D.若使物像放大倍数最大,甲图中的组合一般是②③⑤ 【审题导析】本题综合考查了显微镜的使用方法,解答本题应明确两条主线: 【精讲精析】根据目镜放大倍数与镜筒长度成反比,物镜放大倍数与镜筒长度成正比,物镜与载玻片之间的距离越近放大倍数越大,故①比②的放大倍数小,③比④的放大倍数大,②③⑤的组合放大倍数最大。从图中的乙转为丙,视野中物像变大,需将低倍镜转换为高倍镜,操作时应先移动装片,将所要观察的物像移到视野中央,正确顺序为:移动标本→转动转换器→调节光圈→转动细准焦螺旋。 【答案】 D 思考交流:观察样品时,电子显微镜是否一定比光学显微镜好?举例说明。 【提示】不一定。用何种显微镜观察样品取决于观察和研究的目的。例如,观察病毒的结构时,由于病毒太小,必须利用电子显微镜;而观察草履虫的形态时,由于电子显微镜放大倍

高中数学必修一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1 第三章 函数的应用 一、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 1、函数零点的概念:对于函数,把使成立的实数叫做函))((D x x f y ∈=0)(=x f x 数的零点。 ))((D x x f y ∈=2、函数零点的意义:函数的零点就是方程实数根,亦即函数 )(x f y =0)(=x f 的图象与轴交点的横坐标。 )(x f y =x 即:方程有实数根函数的图象与轴有交点函数0)(=x f ?)(x f y =x ?有零点. )(x f y =3、函数零点的求法: (代数法)求方程的实数根;○10)(=x f (几何法)对于不能用求根公式的方程,可以将它与函数的图象联系起○2)(x f y =来,并利用函数的性质找出零点. 4、基本初等函数的零点: ①正比例函数仅有一个零点。 (0)y kx k =≠②反比例函数没有零点。(0)k y k x = ≠③一次函数仅有一个零点。 (0)y kx b k =+≠④二次函数. )0(2 ≠++=a c bx ax y (1)△>0,方程有两不等实根,二次函数的图象与轴有2 0(0)ax bx c a ++=≠x 两个交点,二次函数有两个零点. (2)△=0,方程有两相等实根,二次函数的图象与轴有2 0(0)ax bx c a ++=≠x 一个交点,二次函数有一个二重零点或二阶零点. (3)△<0,方程无实根,二次函数的图象与轴无交点,2 0(0)ax bx c a ++=≠x 二次函数无零点. ⑤指数函数没有零点。(0,1)x y a a a =>≠且⑥对数函数仅有一个零点1. log (0,1)a y x a a =>≠且⑦幂函数,当时,仅有一个零点0,当时,没有零点。 y x α =0n >0n ≤5、非基本初等函数(不可直接求出零点的较复杂的函数),函数先把转化成 ()f x ,再把复杂的函数拆分成两个我们常见的函数(基本初等函数) ,这另()0f x =12,y y 个函数图像的交点个数就是函数零点的个数。 ()f x 6、选择题判断区间上是否含有零点,只需满足。(),a b ()()0f a f b <7、确定零点在某区间个数是唯一的条件是:①在区间(),a b ()f x 上连续,且②在区间上单调。()()0f a f b <(),a b 8、函数零点的性质: 从“数”的角度看:即是使的实数; 0)(=x f

必修一第三章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

必修一第三章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钠是一种很活泼的金属,了解钠的物理性质,掌握钠的化学性质。 2.培养学生根据实验现象探究、分析、推理和判断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钠的性质 三、教学难点 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 四、教学用具 实验用品:钠、玻片、小刀、镊子、滤纸、盛有水的小烧杯、酚酞。 酒精灯、火柴、石棉网、铁架台(附铁圈)、玻璃钠柱、大头针、带活塞的空塑料瓶。五、教学过程 【复习】初中所学有关铁的性质。 【学生】探究、回顾。 【学生探究】教材P38 思考与交流 金属有哪些共同的化学性质? 1.举例说明金属能发生哪些化学反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图是一些化学反应的照片,请分析这些反应,并写出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引言】在人类已发现的一百多种元素中,大约有4/5是金属元素(引导学生看元素周表),多数金属的化学性质都比较活泼。因此,绝大多数金属元素在自然界中总是以化合态存在。但亦有游离态存在的金属(如,Ag、Cu、Au、Pt)。今天我们学习一种常见的活泼金属——钠 【板书】 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 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 【板书】一、金属钠(Na) 【学生探究】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讨论其化学性质。 (复习: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原子序数) 【板书】1.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第三章第二节第一课时

第三章第一节水的电离 1、水是一种极弱的,它能微弱的电离,离方程式为,可简写为。水的离子积常数的表达式为,25℃水的离子积常数K W = ,升温时,水的电离平衡移动,c(H+)= c(OH-) 10-7mol/L, 100℃时,纯水中c(H+)= c(OH-)=10-6 mol/L,则K W = 。 2、水的电离是吸热的,故升温,水的电离平衡向移动,降温,电离平衡向移动,降温时水电离出的c(H+)和c(OH-)都。 3、向水中加酸,水的电离平衡向移动,水电离出的c(H+)和c(OH—)都,若加碱,平衡向移动,水电离出的c(H+)和c(OH—)都,只要温度一定,K W ;向水中加入能水解的盐,水的电离平衡向移动,水电离出的c(H+)和c(OH—)都,温度不变则K W 。 4、常温下,酸性溶液中,c(H+) c(OH-),c(H+) 1×10-7mol/L 中性溶液中,c(H+) c(OH-) 1×10-7mol/L 碱性溶液中,c(H+) c(OH-),c(H+) 1×10-7mol/L 溶液酸碱性的本质判断标准是。 5、pH可以用来表示溶液酸碱性的强弱,计算溶液pH的表达式为,反之,如果知道了溶液的pH,也可用pH来表示溶液中c(H+)和c(OH—),如c(H+)= ,c(OH —)= 。 6、100℃时,纯水pH=6,那么酸性溶液的pH ,碱性溶液的pH 。 7.常温下,某溶液中水电离出的c(OH-)=1×10-13mol/L,对该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A.溶液一定显酸性 B.溶液一定显碱性 C.溶液一定显中性 D.溶液可能是c(OH-)=0.1mol/L的溶液8.将纯水加热至较高温度,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水的离子积变大,pH变小,呈酸性B.水的离子积不变,pH不变,呈中性C.水的离子积变小,pH变大,呈碱性D.水的离子积变大,pH变小,呈中性9.下列说法正确地是() A.盐酸溶液中无氢氧根离子B.氢氧化钠溶液中无氢离子 C.氯化钠溶液中既无氢氧根离子也无氢离子 D.常温下,任何物质的水溶液中都有H+和OH-且K w=c(H+)·c(OH-)=1×10-14 10.下列水溶液肯定是酸性的是() A.含氢离子的溶液B.能使酚酞显无色的溶液 C.pH<7的溶液D.c(H+)>c(OH-)的溶液 11.下列试纸,使用时预先不能用蒸馏水润湿的是() A.红色石蕊试纸B.蓝色石蕊试纸C.淀粉KI试纸D.pH试纸12.(1)25℃时, 0.05 mol/LH2SO4溶液的pH= ;0.05 mol/LBa(OH)2溶液c(H+)= 。 (2)某温度下纯水中的c(H+)= 2×10-7mol/L,则此时溶液中的c(OH-)= ;若温度不变,滴入稀盐酸,使c(H+)= 5×10-4mol/L,则溶液中c(OH-)= 。

2021年高中化学 第三章 第一节 第1课时 醇课后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5

2021年高中化学 第三章 第一节 第1课时 醇课后作业(含解析)新人教 版选修5 目标要求 1.从乙醇断裂化学键的角度学习乙醇的化学性质。2.由乙醇的化学性质类比醇类的化学性质,了解多元醇的用途。 一、醇的概述 1.概念 ________与________或____________的碳原子相连的化合物,也可以看作是烃分子里的氢原子(苯环上的氢原子除外)被________取代后的生成物。 2.分类 按所含羟基数目可分为????? 醇,如 等; 醇,如 等; 醇,如 等。 3.通式 饱和一元醇的通式为__________或__________。 4.醇类的物理性质 (1)乙二醇、丙三醇的物理性质 都是____色、______、有____味的液体,都____溶于水和乙醇,其中________可作汽车用防冻液,________可用于配制化妆品。 (2)醇的沸点规律 ①相对分子质量相近的醇和烷烃相比,醇的沸点____烷烃,这是由于醇分子间存在______。另外,甲醇、乙醇、丙醇均可与水以______________,是由于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具有相同碳原子数的饱和醇,分子内的羟基个数越多,沸点越________。 二、乙醇的化学性质 醇的化学性质主要由官能团羟基决定,氧原子吸引电子能力________碳原子和氢原子,所以碳氧键和氢氧键易断裂。以乙醇为例,可发生如下反应 1.与钠等活泼金属反应 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消去反应 乙醇在______作用下,加热到______时可生成乙烯。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 3.取代反应 (1)与氢溴酸反应 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子间脱水反应 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物高中必修2第一章第二节第一课时教学设计2

高中生物必修2第一章第二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第一课时) 一、课标解读 本课内容的知识点有:孟德尔的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及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课标的要求是:描述孟德尔关于豌豆的两对相对性状遗传的实验程序,说出孟德尔收集、整理和解读数据的方法,简述孟德尔发现自由组合定律的实验依据、假设及推测。本节的学习目标是: 1.知识方面 (1)分析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 (2)阐明自由组合定律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 (1)体验“假说—演绎法”的一般过程 (2)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探索精神,初步掌握遗传学定律,发现的基本过程、方法等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 3.能力方面 运用数学统计方法、遗传学原理和遗传图解解释或预测一些遗传现象 二、教材分析 本节是人教版《必修2遗传和进化》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是孟德尔所发现的两大遗传基本定律之一。教材将孟德尔的遗传基本定律安排在“遗传的细胞基础”和“遗传的分子基础”之前。在生物学发展史,孟德尔的两大定律的发现都在这两块知识之前。编者如此安排的目的是显然的,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体现了学科内在逻辑性与学生认识规律的统一,使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准备-遗传因子与染色体紧密相伴,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思维品质,同时引领学生进行“科学发现”-由功能到结构的发现。 本节教材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与第一节一样,是按照科学发现过程的顺序来构建框架体系,按孟德尔的实验过程,由现象到实质,层层深入地展开讨论。在呈现方式上,同样强调了科学史和科学研究方法的教育,让学生犹如亲历科学家的探索过程,从浓郁的历史感中获取科学知识和对科学方法的领悟。 本节教材采用两个课时,本教学设计是第一课时,重点是介绍孟德尔的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及对自由组合的解释。 三、学生情况分析 我校的学生属于F组生源,综合分析能力、理解能力较弱,但对生物这门与实验操作密切相连的学科还是有一定兴趣,也能接受小组合作讨论的学习方法。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有关分离定律的内容,知道孟德尔研究一对相对性状的科学实验过程,也饶有兴趣地体验

【襄樊五中】第三章第2节《气体摩尔体积》第1课时

第三章物质的量 第二节气体摩尔体积(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本课要点 1.气体摩尔体积的定义及适用范围 2.物质体积大小的决定因素,影响因素 3.气体体积,物质的量,质量,微粒数之间的关系 二、课前思考 1.影响不同状态的物质的体积大小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2.什么叫气体摩尔体积? 3.如何进行气体物质的量、气体体积及气体摩尔体积间换算? 三、同步训练 1.一定温度、压强下的理想气体,影响其所占体积大小的主要因素是()A.分子直径的大小B.分子间距离的大小 C.分子间引力的大小D.分子数目的大小 2.气体摩尔体积指的是() A.22.4L/mol B.标准状况下,1 mol气体所占的体积 C.单位物质的量气体所占的体积 D.在一定温度、压强下,1mol任何气体所占的体积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 mol CO2在20℃时的体积小于22.4L B.1 mol CO2和1 mol CO的体积相同 C.1 mol CO2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约为22.4L D.1 mol CO2和38g CO所含的分子数相同 4.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不同气体间的关系是() A.它们的密度一定不同B.都含有6.02×1023个分子 C.含有的分子数一定相同D.含有的分子数一定不相同 5.一个集气瓶的质量为20.0g,在相同状况下,装满O2时质量为21.0g,装满A气体时为22.0g,则A气体的摩尔质量为() A.16g/mol B.32g/mol C.64g/mol D.128g/mol 6.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设N 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

A.在通常状况下,11.2LN2含有的分子数为0.5N A B.71g氯气所含原子数为2N A C.1 mol氖气所含原子数为N A D.标准状况下,5.6L氮气所含原子数为0.5N A 7.14gN2所占的体积是() A.5.6L B.11.2L C.22.4L D.不能确定8.标准状况下A L氧气中含有n个氧分子,则阿伏加德罗常数可表示为() A. 2.34. 22n B. A n4. 22 C.2.4n D.An 9.下列各物质按所含原子数由大到小顺序排列的是() ①0.5 mol NH3 ②标准状况下22.4L氦气③9ml H2O(4℃)④0.2mol磷酸 A.①④③②B.④③②①C.②③④①D.①④②③ 10.通常状况下,CO、CO2、H2、N2四种气体以相同体积混合,则153g此混合气中H2的质量为() A.3g B.4g C.5g D.6g 11.下列各种物质中所含的氢原子个数与3.2g氧气所含的分子数相同的是()A.1.8g水B.4.9gH3PO4C.4.9gH2SO4D.2.24L HCl气体12.用N 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 mol钠作还原剂可提供电子N A个 B.标况下22.4L Cl2中所含的氯原子数为N A个 C.16g氧气中含N A个氧分子 D.18g水中所含电子数为8N A 13.质量相等的SO2和CO2,它们在相同条件下的体积比为________,含氧元素的质量比为________。 14.标准状况下,气体的摩尔体积为________,若某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2.8L,质量为3.5g,则该气体的相对分子质量为________,含有的分子数_________。15.将同温同压下的下列气体:H2、CH4、SO2、O2、N2填入下面两题。 (1)如果等质量时,则体积由大到小的顺序为_________________,以上顺序还可以是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的排列顺序。 (2)密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按照_________由______到_______的排列的,也是等___________时质量的排列顺序。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三章第一节第1课时-《甲烷》练习题

必修二第三章第一节第1课时甲烷 一、选择题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易溶于汽油、酒精等有机溶剂的物质一定是有机化合物 B.所有的有机化合物都是非电解质 C.有机化合物和无机物在性质上的差别并不是绝对的 D.所有的有机化合物都易燃烧 2.下列事实中能证明甲烷分子是以碳原子为中心的正四面体结构的是() A.$ Cl只代表一种物质 B.CH3 C.CH3Cl2只代表一种物质 D.甲烷的四个碳氢键的键长相等 E.甲烷的四个碳氢键之间的夹角相等 3.甲烷在氧气中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从该实验事实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甲烷的分子式为CH4 B.甲烷气体中含碳元素和氢元素 C.甲烷分子中只含碳元素和氢元素 D.《 E.甲烷的化学性质比较稳定 4.在光照条件下,将1molCH4与 Cl2反应,得到物质的量的4种取代物,则消耗Cl2的物质的量为()

A.1mol B.2mol C.2.5mol D.10mol 5.完全燃烧一定量在甲烷,其燃烧产物通过浓硫酸,再通过碱石灰,使装有碱石灰的玻璃管增加质量8.8g。则原来的甲烷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 A.4.48L $ B.2.24L C.1.12L D.0.56L 6.某无色混合气体可能由CH4、NH3、H2、CO、CO2和HCl组成的无色混合气体.在恒温恒压条件下,将此混合气体通过浓H2SO4时,总体积基本不变;通过过量的澄清石灰水,未见变浑浊,但混合气体的总体积减小,把剩余气体导出后,在O2中能够点燃,燃烧产物不能使CuSO4粉末变色.则原混合气体的成份是() A.HCl和CO B.HCl和CH4 C.CH4和NH3 D.H2和CO2 7.#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