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实验二 蛙和蟾蜍神经肌肉标本制备

实验二 蛙和蟾蜍神经肌肉标本制备

实验二 蛙和蟾蜍神经肌肉标本制备
实验二 蛙和蟾蜍神经肌肉标本制备

实验二蛙和蟾蜍神经肌肉标本制备

一、实验目的

熟悉并掌握蛙和蟾蜍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的制备方法。属于急性实验中的离体实验。

原理:两栖类动物的离体组织器官可在室温下,于一定时间内保持其机能,故常用作生理学实验的材料。蛙或蟾蜍坐骨神经腓肌肠标本,常用来研究兴奋性、兴奋过程、刺激的规律以及肌肉的收缩特点等。制备坐骨神经腓肌肠标本是生理实验的一项基本操作技术。

可兴奋细胞包括:神经细胞、肌肉细胞

兴奋的传递:神经细胞之间突触传递;神经细胞与肌肉细胞之间采用接头传递。

二、实验仪器及材料

牛蛙(Rana catesbeiana),手术剪1把,虹膜剪刀1把,大、小镊子各1把,刺蛙针1根,玻璃分针2根,小玻璃板和蛙板各1块,培养皿1个,烧杯1个,滴管1支,棉线、纱布、任氏液、锌铜弓。

三、实验方法与步骤

1、破坏脑和脊髓取一只牛蛙,洗净蛙体,用左手握蛙,并用食指按压其头部前端,拇指按压背部,使头前俯;右手持刺蛙针由头前端沿中线向尾方划触,触及凹陷处即枕骨大孔处。将刺蛙针转向头方,向前探入颅腔,然后向各方搅动刺蛙针,以捣毁脑组织。脑组织捣毁后,将刺蛙针退出;再由枕骨大孔刺入,并转向尾方,与脊柱平行刺入脊管,以破坏脊髓。脑和脊髓完全破坏后,动物四肢肌肉的紧张性完全消失。拔出刺蛙针后,用一小干棉球堵住针孔止血。2.剪除躯干上部、皮肤及内脏用左手捏住蟾蜍的脊柱,右手持粗剪刀在前肢腋窝处连同皮肤、腹肌、脊柱一并剪断,然后左手握住蟾蜍的后肢,紧靠脊柱两侧将腹壁及内脏剪去(注意避开坐骨神经),并剪去肛门周围的皮肤,留下脊柱和后肢。

3.剥皮一只手捏住脊柱的断端(注意不要捏住脊柱两侧的神经),另一只手捏住其皮肤的边缘,向下剥去全部后肢的皮肤(图2)。将标本放在干净的任氏液中。将手及使用过的探针、剪刀全部冲洗干净。

4.分离两腿用鑷子取出标本,左手捏住脊柱断端,使标本背面朝上,右手用粗剪刀剪去突出的骶骨(也可不进行此步)。然后将脊柱腹侧向上,左手的两个手指捏住脊柱断端的横突,另一手指将两后肢担起,形成一个平面。此时用粗剪刀沿正中线将脊柱盆骨分为两半(注意,勿伤坐

骨神经)。将一半后肢标本置于盛有任氏液中备用,另一半放在蛙板上进行下列操作。

5、分离坐骨神经取一标本放于玻璃板上,用玻璃分针沿脊柱向下分离坐骨神经,再在下肢股部背侧股二头肌和半膜肌之间,找出坐骨神经的大腿部分,小心分离,使之完全暴露。以粗剪刀剪下一小段与神经相连的脊柱(约1~2个脊椎骨),用镊子轻轻提起该块脊柱,逐一剪去分支,分离神经至膝关节处。在分离过程中,操作必须精细,避免金属器械碰夹神经,以免损伤。分离出的神经须常用任氏液湿润,避免干燥。

6、分离腓肠肌用玻璃分针或镊子将腓肠肌跟腱分离,并穿线结扎。在结扎处下端用粗剪刀剪断跟腱,左手执线提起腓肠肌,用手术剪刀剪去与周围联系的组织,只保留腓肠肌的起始端与骨的联系。

7、游离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将该后肢股部所有肌肉从膝关节起沿股骨剥离并剪去,用粗剪刀剪去股骨的上1/3;再在膝关节下将小腿剪去,留下的即为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

8、检查标本机能并稳定其兴奋性用浸有任氏液的锌铜弓轻轻接触坐骨神经以刺激之,如腓肠肌有收缩反应,表明标本制作良好。将标本放入任氏液中15分钟,以稳定其兴奋性。提起标本时,切勿牵拉神经。

3 蛙后肢肌

图4 分离坐骨神经(A)和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B)

注意事项:

1、在剥制标本时,不能用金属器械触碰神经干。

2、分离神经时,一定要把周围的其他组织剥离干净。

3、标本制备过程中,要随时用任氏液湿润神经和肌肉,防止干燥;不能使动物的皮肤分泌物和血液等玷污神经和肌肉,也不能用水冲洗,以免影响组织的机能。

四、作业与思考题

1、用各种刺激检验标本兴奋性时,为什么要从中枢端开始?

2、解释神经—骨骼肌接头处兴奋的传递过程,并用简图示之。

3、绘出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的简图,并标示。

实验十人类染色体g显带技术及g带核型分析

实验十人类染色体G显带技术及G带核型分析 实验目的 1、初步掌握染色体G带标本的制备技术。 2、了解人类染色体的G显带的带型特征。 实验用品 1、材料:常规方法制备的中期人类染色体标本(标本片龄不超过30天为宜)。 2、器材:显微镜、恒温培养箱、烤箱、恒温水浴箱、冰箱、染色缸、小镊子、玻片架、香柏油、二甲苯、擦镜纸、吸水纸。 3、试剂:%胰蛋白酶溶液、%EDTA溶液、胰蛋白酶一EDTA混合液、%生理盐水、蒸馏水、Giemsa原液、Giemsa稀释液、1/15mol /L磷酸缓冲液。 实验原理 人们将用各种不同的方法,以及用不同的染料处理染色体标本后,使每条染色体上出现明暗相间,或深浅不同带纹的技术称为显带技术(banding technique)。本世纪70年代以来,显带技术得到了很大发展,且在众多的显带技术中(Q带、G带、C带、R带、T带),G带是目前被广泛应用的一种带型。因为它主要是被Giemsa染料染色后而显带,故称之为G显带技术,其所显示的带纹分布在整个染色体上。 研究发现,人染色体标本经胰蛋白酶、Na0H、柠檬酸盐或尿素等试剂处理后,再用Giemsa 染色,可使每条染色体上显示出深浅交替的横纹,这就是染色体的G带。每条染色体都有其较为恒定的带纹特征,所以G显带后,可以较为准确的识别每条染色体,并可发现染色体上较细微的结构畸变。关于G显带的机理目前有多种说法,例如,Lee等(1973)认为染色体上与DNA结合疏松的组蛋白易被胰蛋白酶分解掉,染色后这些区段成为浅带,而那些组蛋白和DNA结合牢固的区段可被染成深带。有人认为,染色体显带现象是染色体本身存在着带的结构。比如用相差显微镜观察未染色的染色体时,就能直接观察到带的存在。用特殊方法处理后,再用染料染色,则带更加清楚,随显带方法不同,显出来的带特点也不一样,说明带的出现又与染料特异结合有关。一般认为,易着色的阳性带为含有AT多的染色体节段,相反,含GC多的染色体段则不易着色。总的来说,G显带的机理还未搞清。 内容与方法 一、人类染色体G显带标本制备 1、胰蛋白酶法 ①将常规制备的人染色体玻片标本(未染色的白片)置70℃烤箱中处理2小时,然后转入37℃培养箱中备用,一般在第3~7天进行显带。 ②取%的胰蛋白酶原液加生理盐水至50ml,配成%的工作液并用NaHCO3调pH值至7左右。 ③将配好的胰蛋白酶工作液放入37℃水浴箱中预热。 ④将玻片标本浸入胰蛋白酶中,不断摆动使胰蛋白酶的作用均匀,处理1~2分钟(精确的时间自行摸索)。 ⑤立即取出玻片,放入生理盐水中漂洗两次。 ⑥染色。将标本浸入37℃预温的Giemsa染液(1:10的Giemsa原液和的磷酸缓冲液)

实验四、五 蛙的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的制备与肌肉收缩特性的分析

华南师范大学实验报告 学生姓名 学号 专 业生物科学 年级、班级 课程名称生理学实验 实验项目 实验类型 实验时间 2013年4 月11日 实验指导老师 实验评分 实验四、五 蛙的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的制备与肌肉收缩特性的分析 ⒈实验目的 1.1学习蛙类动物双毁髓的方法。 1.2学习并掌握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及其制备方法。 1.3学习电刺激方法及肌肉收缩的记录方法。 1.4观察刺激强度与肌肉收缩反应的关系。 1.5观察骨骼肌单收缩、肌肉收缩的总和、不完全强直收缩和完全强直收缩的现象。 ⒉实验原理 2.1腓肠肌由许多肌纤维组成,刺激腓肠肌时,不同的刺激强度会引起肌肉的不同反应 2.2阈下刺激:强度过小不引起肌肉收缩反应的刺激。 阈刺激:能引起肌肉发生收缩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 最大的收缩反应:全部肌纤维同时收缩。 最适刺激强度:引起肌肉发生最大收缩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 2.3单收缩:肌肉组织对于一个阈上强度的刺激,发生一次迅速的收缩反应。分为三个时期:潜伏期(从刺激开始到收缩开始这一段无明显外部表现的时间)、收缩期(由潜伏期末到肌肉开始收缩至收缩达到高峰的时间)和舒张期(从收缩高峰开始,曲线较缓慢地下降至基线的时间)。 2.4两个同等强度的阈上刺激,相继作用于神经-肌肉标本,如果刺激间隔大于单收缩的过程,肌肉出现两个分离的单收缩;如果刺激间隔小于单收缩的时程而大于不应期,则出现两个单收缩反应的重叠,即收缩的总和;但如果第二个刺激在第一个收缩反应的不应期内,则第二个刺激不产生收缩反应。 2.5强直收缩:当同等强度的连续阈上刺激作用于标本时,则出现多个收缩反应叠加的现象。

不完全强直收缩:当同等强度的连续阈上刺激作用于标本时,后一收缩发生在前一收缩的舒张期。 完全强直收缩:当同等强度的连续阈上刺激作用于标本时,后一收缩发生在前一收缩的收缩期时,各自的收缩完全融合,肌肉出现持续的收缩状态。 ⒊实验材料 3.1材料:蛙 3.2试剂:任氏夜 3.3器材:张力传感器,常用手术器械(手术剪、手术镊、手术刀、金冠剪、眼科剪、 毁髓针),蛙板,固定针,培养皿,滴管,纱布,棉线 ⒋实验步骤 4.1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的制备 洗干净实验动物 双毁髓 剥离后肢 分离两后肢 分离坐骨神经 游离腓肠肌 分离股骨头 标本检验 4.2电刺激 把标本通过张力传感器与生理信号采集系统相连 观察刺激强度与肌肉收缩反应的关系 确定阈上刺激 以阈上刺激给予标本的神经单刺激、连续刺激观察单收缩的时程、总和的过程以及强直收缩产生的过程 ⒌实验结果 5.1阈刺激强度下蛙的腓肠肌收缩情况 通道1 (V )通道2 (m V )图1 蛙腓肠肌阈刺激的分析 注:刺激强度为80mV ;频率为1Hz ;单脉冲

生物实验报告-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制备

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的制备和神经干动作电位 的观察与传导速度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 1.学习蛙类动物双毁髓的实验方法。 2.学习并掌握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的制备方法。 3.观察蛙坐骨神经干复合动作电位的基本波形,并了解其产生的原理。 4.学习蛙和蟾蜍离体神经干上神经冲动传导速度的方法和原理。 二、实验材料: 1.实验对象:蟾蜍 2.实验器材:常规手术器械(粗剪刀、手术剪、眼科剪、手术镊、眼科镊)蛙板、蛙钉、探针、锌铜弓、玻璃分针、培养皿、任氏液、滴管、手术线、PC机、信号采集处理系统、神经屏蔽盒等。 三、实验原理: 神经干在受到有效刺激以后可以产生复合动作电位,标志着神经发生兴奋。如果在离体神经干的一段施加刺激,从另一端引导传来的神兴奋冲动,可以记录出双相电位,加入在引导的两个电极之间将神经干麻醉或损伤,阻断其兴奋传导能力,这时候记录出的动作电位就成为单相电位。神经细胞的动作电位是以全或无的方式产生的。但是,复合动作电位的幅值在一定刺激强度下是随刺激强度的增加而增大的。

如果在远离刺激点的不同距离处分别引导离体神经干动作电位,两引导点之间的距离为m,在两引导点分别引导出的动作电位的时相差为s。即可按照公式v=m/s来计算出兴奋的传导速度。蛙类的坐骨神经干属于混合性神经,其中包含有粗细不等的各种纤维,其直径一般为3-29um,其中直径最粗的有髓纤维为A类纤维,传导速度在正常室温下为35-40 m/s。 神经每兴奋一次极其在兴奋以后的回复过程中,其兴奋性都要经历一次周期性的变化,其全过程依次包括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和低常期4个时期。为了测定坐骨神经在发生一次兴奋以后兴奋性所发生的周期性变化,首先要给神经施加一个条件性刺激引起神经兴奋,然后在前一兴奋及其恢复过程不同时相再施加一个测试性刺激,用于检查神经的兴奋阈值和所引起的动作电位的幅度,以判定神经兴奋性的变化。 四、实验方法及步骤: 1、坐骨神经干标本制备 (1)破坏脑与脊髓: 取蛙一只,用自来水冲洗干净,左手持蛙,用食指下压其吻部,拇指按压在其骶髂关节下方,使其头尽量前俯,右手持探针沿两眼之间中线向后方轻划,至触及头颈部正中的凹陷处,即为枕骨大孔的位置。用探针在凹陷处垂直刺入枕骨大孔,再将其针尖转向前刺入颅腔,左右搅动探针,彻底捣毁脑组织;然后缓慢地把探针退至枕骨大孔处,将其转向后方,与脊柱平行捻动探针使其刺入整个椎管,彻底捣毁脊

神经肌肉促进技术

神经肌肉促进技术 一.概述: 人体从婴幼儿发育至成熟,其神经功能的形成和完善,均遵循一定的神经发育规律。在临床上,将神经发育的原理和规律,运用到临床治疗的具体操作中,通过大量实践,逐步形成了一类独特的治疗方法。 1. 定义 促进技术(简称促进法)──是根据神经生理和神经发育的原理,运用各种方式刺激运动通路上的各级神经元,调节它们的兴奋性,用以促进和提高随意控制肌活动的能力,以获得正确的运动输出的方法。 促进技术包含二方面的内容即促进兴奋(易化)和促进抑制。 (1)促进兴奋──通过某些方法,能够使处于阈下兴奋状态的神经元转变为兴奋状态的过程。 (2)促进抑制──通过某些方法,能够使产生兴奋冲动的神经元返回到阈下兴奋状态的过程。 2.原理 此类技术以神经生理学运动系统的相互影响,以及人体有规律的发育学程序和各种反射的发育过程来设计和选择操作方法。此类技术的演进过程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和神经发育学为理论依据,主要根据兴奋的扩散与集中、相继诱导、交互抑制、兴奋阈和总和现象等有关神经肌肉的生理学原则,α运动系统和传统本体促进操作、皮肤刺激、头颈与躯干相对位置变动所引起的反射与平衡反射、中枢促进法(利用协同模式和联合反射)、运动再学习(包括应用专门仪器装置进行肌电生物反馈与增强感觉反馈等)。 (1)中枢性促进技术──以Brunnstrom为代表,它是利用机体残余的肌肉功能进行最大用力活动时所引发的泛化运动、联合反应、共同运动和其它粗大运动的作用,以促进正常运动出现的方法这个方法不是由于外周传入冲动的促进作用,而是通过相对肌力较强的肌肉随意收缩时,整个运动模式中所有运动神经元兴奋的聚集,来增强肌力较差的肌肉的力量;或通过患肢有意识的触发异常粗大的共同运动,最大限度的摹集所有运动单位地参与,使原本仅有微弱收缩的肌肉也能参与到这一模式中,从而促使肌力的恢复。 (2)外周感觉反馈性促进技术──主要包括本体感受性神经肌肉促进技术、皮肤感觉输入促进技术和其他利用皮肤深部冷刺激抑制肌肉痉挛等技术。 ①本体感受性神经肌肉促进技术是应用外周本体感受性刺激来募集更多的靶运动神经元产生兴奋性冲动,促使肌肉收缩,以增加随意收缩的力量或肌张力,亦可抑制靶运动神经元使肌肉放松,缓解肌痉挛。 ②皮肤感觉输入促进技术是以Rood等为代表,在特定皮肤区域进行刺激,获得局部促进作用的方法。 (3)神经发育技术--以Bobath技术为代表,本技术是应用神经发育的原理,以固有反射及较高中枢对运动反射调节为基础,利用正常的自动性姿势反射和平衡保护反应等来调节肌张力,诱发正确的动作,从而抑制异常运动模式,重新获得对运动的控制。 (4)运动再学习(motor relearning programe,MRP)--以神经生理、运动科学、生物力学、行为科学等理论为基础,把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运动功能的恢复视为一直再学习或再训练的过程。 二.常用的方法: 临床常用的促进技术:Rood技术、Bobath技术、Brunnstrom技术和本体促进技术(proprioceptive neuromuscular facilitation,PNF)、运动再学习(简称MRP)。 1. Rood技术:又称多种感觉刺激技术。本技术的最大特点是强调了有控制的感觉刺激,利用某些动作来诱发有目的的应答。 (1)机理:将运动的发育和神经生理基础结合起来。因为感觉是运动的动力。在治疗时,可用多种感觉刺激法加大患者的感觉输入,以提高受损神经元的兴奋性或促进新的通路形成,以恢复正常功能。 ①通过相应的感觉刺激可使肌张力正常化并诱发必要的动作应答。这种有控制的感觉输入用以诱发肌肉活动的反射性应答,是获得最早控制运动能力的阶段。 ②感觉运动觉的控制是建立在发育的基础上的,必须按发育的顺序由低级向高级感觉运动觉水平发展。所获得的肌肉反射性应答活动也应按照发育的规律,以争取得到脊髓以上中枢的控制。 ③实施目的性的动作。特别要强调动作要有目的性。应用有目的性的动作,作为诱发皮层下的按需要的动作模式,即按"目的"反射性地对原动肌、拮抗肌、协同肌等产生应答。 (2)方法:感觉刺激诱发应答的方法包括易化法和抑制法。 易化法--触觉刺激有两种即快速擦刷和轻推敲。常用的有快速擦刷、捏、推敲、冰刺激(短时间)、快速牵张、摇动、压缩关节等。 ①快速擦刷的方法:用刷子逆毛方向刷即将运动的肌群表皮3秒-5秒,也可在相应肌群的脊髓节段皮区进行,如刺激后30秒内无反应,可重复3-5次或更多。快速擦刷的效应是特异性的并在刺激后30秒-40秒内达最强,应抓紧这段时间训练。在脊髓后根分布区接近脊柱部位的擦刷,可以使背部深层肌张力增高,若刺激相应分布区的其他部位的皮肤,则可促使这

蟾蜍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的制备 坐骨神经干标本的制备、缝匠肌神经标本制备

实验六蟾蜍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的制备 坐骨神经干标本的制备、缝匠肌神经标本制备 一、实验目的 1、急性动物实验(与慢性动物实验的区别) 2、离体标本实验(与在体标本实验的区别) 3、掌握锌铜弓导致生物电产生的原理 4、掌握离体标本的制备及手术训练 5、掌握剪刀的技用和双毁髓的意义 二、实验原理 1、急性动物实验与慢性动物实验,在体实验与离体实验 急性动物实验可分为离体和在体实验两种方法。 离体实验:是从活着的或刚处死的动物身上取出所需要的器官、组织、细胞或细胞中的某些成分。置于一个能保持其正常功能活动的人工环境中,观察某些人为的干预因素对其功能活动的影响。例如,对离体蛙心或动物血管条进行灌流,可用于研究某些生物活性物质或药物对心肌或血管平滑肌收缩力的影响;应用膜片钳技术可研究细胞小片膜上单个离子通道的电流特性。 在体实验:是在动物麻醉条件下,手术暴露某些所需研究的部位,观察和记录某些生理功能在人为干预条件下的变化。例如,以动脉插管记录动物血压,可用于观察某些神经或体液因素对血压的影响;将玻璃微电极插入脑内某些部位进行细胞外或细胞内记录,观察神经元在接受某些刺激时放电活动的变化,以了解这些神经元的生理功能。急性动物实验的优点是实验条件比较简单,条件较易控制,便于进行直接的观察和细致的分析;离体实验则更能深入到细胞和分子水平,有助于揭示生命现象中最为本质的基本规律。但急性动物实验的结果可能与生理条件下完整机体的功能活动有所不同,尤其是离体实验的结果,此时被研究的对象,如器官、组织、细胞或细胞中的某些成分已经脱离整体,它们所处的环境已发生很大的改变,实验结果与在整体中的真实情况相比,可能会有很大的差异。慢性动物实验:慢性动物实验以完整、清醒的动物为研究对象,且尽可能保持外界环境接近于自然,以便能在较长时间内观察和记录某些生理功能的改变。实验前一般需对动物作某些预处理,待动物康复后再进行观察。例如,研究唾液的分泌调节时,可预先将唾液腺导管开口移至颊部体表,观察时就能方便地从体表收集到唾液腺分泌的纯净唾液;研究某种内分泌功能时,常先摘除动物某个内分泌腺,以便观察这种内分泌激素缺乏时以及人为替代后的生理功能改变,用以了解这种内分泌激素的生理作用。慢性动物实验适用于观察某一器官或组织在正常情况下的功能以及在整体中的作用地位,但不宜用来分析某一器官或组织细胞生理功能的详细机制。与急性动物实验相比,慢性动物实验的干扰因素较多,实验条件较难控制。 2、锌铜弓的作用及原理 锌铜弓:在生理学实验中,锌铜弓是检验标本机能活性最常用而简易的刺激器。由铜片和锌片两种金属制成。锌铜弓具有刺激作用,是因为金属与溶液之间产生电位差,即电极电位。

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制备

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制备 一、实验目的要求 1、学习蛙类动物单毁髓与双毁髓的方法。 2、学习并掌握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及腓肠肌标本的制备方法。 3、了解电刺激的极性法则。 二、实验原理 1、蛙或蟾蜍等两栖类动物的一些基本生命活动与生理功能与温血动物相似,而其离体组织生活条件易于掌握,在任氏液的浸润下,神经肌肉标本可较长时间保持生理活性。因此,在生理学实验中常用蛙或蟾蜍坐骨神经腓肠肌离体标本来观察神经肌肉的兴奋性、兴奋过程以及骨骼肌收缩特点等。 2、细胞的静息膜电位为外正内负,电刺激可改变可兴奋细胞的膜电位差。膜电位减小时,细胞去极化,细胞兴奋;膜电位增大时,细胞超极化,细胞兴奋性被抑制。蘸有任氏液的锌铜弓接触活组织时,可产生沿锌片—活组织—铜片流向的电流对细胞产生刺激效应。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 1、实验材料:牛蛙 2、实验器材:手术剪、手术镊、手术刀、眼科剪、眼科镊、毁髓针、蛙板、固定针、滴管、培养皿、玻璃分针锌铜弓、污物缸、粗棉线、任氏液 四、实验步骤 1、洗净实验动物→毁髓→剥制后肢→分离坐骨神经→游离腓肠肌→游离股骨头→标本检验→电刺激极性法则的验证 2、双毁髓 一只手握住牛蛙,使其背部向上。用拇指压住牛蛙背部,食指按压其头部前端,另一只手持毁髓针,由两眼之间沿中线向下触划,触及凹陷处即为枕骨大孔。将毁髓针垂直刺入枕骨大孔。将针尖向前刺入颅腔内搅动,此时为单毁髓;将毁髓针退回枕骨大孔,针尖转向后方,与脊椎平行刺入椎管内捣毁脊髓,完成双毁髓。 3、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制备 (1)剥制后肢标本:轻提双毁髓蛙,自背面耻骨联合上方约1公分处横向剪断脊柱。轻轻托起后肢,瞧清坐骨神经位置,沿脊柱两侧横向切口剪断体壁,去除断口以上肢体与内脏放入污物缸。剥去后肢皮肤后放入任氏液中备用。 (2)分离两后肢:用粗剪刀纵向剪开脊柱,并剪断两后肢相连的肌肉,一只用于剥制标本,一只放入任氏液中保存。 (3)分离坐骨神经:将后肢标本脊柱端腹面向上,趾端向外侧用蛙钉将标本固定在蛙板上。先在腹腔面用玻璃分针沿脊柱游离坐骨神经,然后在标本的背侧于股二头肌与半膜肌的肌肉缝内将坐骨神经与周边的结缔组织分离直到腘窝,但不要伤及神经,其分支待以后用手术剪剪断肌肉。 (4)游离腓肠肌:同样用玻璃分针将腓肠肌与其下的结缔组织分离并在其跟腱处穿线、结扎; (5)分离股骨头:捏住股骨,剪去并刮净周围肌肉,保留股骨的后2/3,剪断股骨; (6)检验标本:用手术镊轻提标本的脊椎片,再用经任氏液蘸湿的锌铜弓接触坐骨神经,如腓肠肌发生收缩,则表示标本机能正常。轻提腓肠肌上的结扎线,将标本放入任氏液中保存15-20分钟后进行实验。 (7)电刺激的极性法则验证:用棉线在神经干中间部位进行结扎,以阻断神经传导兴奋的能力。用锌铜弓跨越结扎线刺激坐骨神经干。使锌极在腓肠肌一端刺激,观察腓肠肌收缩发生在通电(接触神经干)时还就是断电(离开神经干)时;调转锌铜弓的极性,使铜极在腓肠肌一端

人体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制备与观察实验方案

实验方案 实验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及染色体标本制备,染色体组型分析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动物细胞培养的方法。掌握人体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与染色体标本制备。 2、初步掌握人类染色体G-带的显示方法及人类染色体G-带在染色体识别中的意义。 3、熟悉人类染色体的镜下检查和核型分析方法。初步掌握人类染色体G带的特征及其 识别。 二、实验原理 所谓外周血培养即是将外周血接种在适当的培培养物中加入适量的秋水仙素,使纺锤体微管解聚,这样细胞停留在中期,可以获得大量的分裂细胞。用低渗盐溶液(一般是0.075mol/L的KCl)处理,使其中的红细胞及分裂相细胞膜和一部分细胞质除去,最后以气干法制片,可获得较好的染色体养基中进行培养。人类外周血细胞本来是终末分化细胞,一般没有分裂能力,但经PHA(植物血球凝集素)或ConA等药物刺激后,转变成可分裂的转化细胞。 染色体显带是将染色体标本经过一定程序处理,并用特定染料染色,使染色体沿其长轴显现明暗或深浅相间的横行带纹――染色体带,这种技术,称为染色体显带技术。通过显带,人们可以准确地识别每一条染色体及染色体上的各个区段,并可发现染色体上较细微的结构变化。 在所有的显带技术中,G显带(G banding)是最常见的显带技术,它是将染色体标本用碱、胰蛋白酶或其它盐溶液处理后,再用Giemsa染液染色,在普通显微镜下,可见深浅相间的带纹,称G带(G band)。G显带方法简便,带纹清晰,染色体标本可以长期保存,因此被广泛用于染色体病的诊断和研究。 正常人类染色体的数目为46条(23对),1960年的Denver会议和1963年的London会议制定了统一的人类染色体命名体制:按照染色体的相对长度、臂比和着丝粒指数,将常染色体(22对)按大小用阿拉伯数字标记,顺次排列为1~22号,性染色体用X和Y标记;并按染色体大小和着丝粒位置,把人类染色体分为七个组,用大写字母A~G表示。 染色体经显带处理后,每条染色体都显示出其特定的带纹特征(见下表)。根据这些特征,可以准确地识别每条染色体,检出染色体数目或结构畸变。 表1 人染色体组型及其特征

实验五 人类染色体标本制备

实验五人类染色体标本制备 【目的要求】 1.熟悉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的原理。 2 3 【实验原理】 人类间期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染色质,在细胞进入分裂期时,经逐级螺旋形成染色体。 在分裂期的中期,染色体达到最大程度的凝集,表现为短而粗的典型结构。人外周血的有形 成分中,只有白细胞有核,而白细胞中只有淋巴细胞(主要是小淋巴细胞)具有潜在的细胞分 裂能力。 培养液中加入有丝分裂刺激剂植物血凝素(PHA)可使处于G0期、具有潜在分裂能力的淋 巴细胞转化为具有分裂能力的淋巴母细胞,并进入旺盛的有丝分裂周期;加入纺锤体抑制剂 秋水仙素可使处于分裂过程的淋巴细胞停滞在分裂中期,在收获细胞时,用低渗剂0.075 mol/L KCl对细胞进行低渗处理,可使胞膜胀破,染色体均匀分散;经离心、固定、制片等 过程,最终可获得便于观察分析的染色体标本。 制备的染色体标本片,不经特殊处理,直接染色,在显微镜下观察识别,并进行核型分 析的过程称为染色体非显带核型分析。 【实验用品】 (一) 材料:人外周静脉血。 (二) 器材:吸管、刻度离心管、量筒、5ml注射器、6号针头、台式离心机、试管架、 冷藏载玻片(一端磨砂)、铅笔、酒精灯、超净工作台、恒温水浴箱、载玻片、止血带、酒 精棉球、显微镜、废液缸。 (三)试剂 1. RPMI1640培养液 (1) RPMI1640:RPMI1640固体培养基10.4 g,溶于1000 ml双蒸水中,抽滤除菌。 (2) RPMI1640培养液:每100 ml RPMI1640培养液中含RPMI 1640 80 ml、灭活的小牛血 清20 ml、PHA 50 mg、青霉素(终浓度100 U/ml)、链霉素10000 μg (终浓度100 μg /ml), 15磅、20min高压灭菌的NaHCO3调pH至7.2~7.4,分装20小瓶,每瓶5 ml。 (3) 配制方法 配制过程所需的玻璃器具先用浅水洗刷干净,烘干,放入清洁液中浸泡2 d,取出后用自来水冲洗15次,蒸馏水冲洗3次,双蒸水冲洗1次,烤干后包装,15磅20 min高压灭菌。 新瓶塞等橡胶类制品用水洗刷后,用0.5mol/L NaOH煮沸20min,自来水冲洗;用0.5mol/L HCl煮沸20 min,自来水冲洗,蒸馏水冲洗,在双蒸水中浸泡24h;浸泡后取出晾干,包装后高

神经实验1 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的制备

实验1 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的制备 一、实验目的 1. 学习蛙类动物双毁髓的实验方法 2. 学习并掌握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的制备方法 3. 通过本实验熟悉刺激、兴奋、兴奋性和可兴奋组织的概念。 二、实验原理 蛙或蟾蜍等两栖类动物的一些基本生命活动和生理功能与温血动物相似,而其离体组织生活条件易于掌握,在任氏液的浸润下,神经肌肉标本可较长时间保持生理活性。因此,常用蛙或蟾蜍坐骨神经腓肠肌离体标本来观察神经肌肉的兴奋性、兴奋过程以及骨骼肌收缩特点等。 三、实验器材 蟾蜍或蛙、常用手术器械(手术剪、手术镊、用术刀、金冠剪、眼科剪、眼科镊、毁髓针、玻璃分针),蛙板,蛙钉,锌铜弓,培养皿,滴管,纱布,线,任氏液 四、实验步骤 1. 制备双毁髓蟾蜍(毁脑和脊髓) 取蟾蜍一只,用自来水冲洗干净。左手握住蟾蜍,用食指压住头部前端使头前俯,右手持刺蛙针从枕骨大孔向前刺入颅腔,左右搅动捣毁脑组织,然后将刺蛙针退到枕骨大孔,不拔出而是将其尖转向后插入脊柱管中捣毁脊髓。彻底捣毁脊髓时,可看到动物的后肢突然蹬直,而后瘫软如棉,此时的动物为双毁髓动物。如动物仍表现四肢肌肉紧张或活动自如,必须重新毁髓。 2. 剥制后肢标本 剪除上肢和内脏在骶髂关节上0.5-1.0cm处用粗剪刀剪断脊柱。用镊子夹住后端脊柱,以剪刀沿脊柱两侧剪除所有内脏及头胸部,留下后肢、骶骨、后端脊柱及紧贴于脊柱两侧的坐骨神经。 剥皮左手用镊子或直接用手捏住脊柱断端(注意不要压迫神经),右手捏住断端边缘皮肤,向下剥去全部后肢皮肤,将标本置于盛有任氏液的培养皿中。将手和用过的器械洗净后再进行以下步骤。 3. 分离两后肢 将去皮的后肢腹面向上置于玻璃板上,脊柱端在左侧,左手固定标本的股部两侧肌肉,右手持手术刀,于耻骨联合处向下按压刀刃,切开耻骨联合。然后用手托起标本,用金冠剪剪开两后肢相连的肌肉组织,并纵向剪开脊柱(尾杆骨留在一侧),使两后肢完全分离。将分开的后肢,一只继续剥制标本,另一只放入任氏液中备用。 4. 分离坐骨神经 将一侧后肢的脊柱端腹面向上,趾端向外侧翻转,使其足底向上,用固定针将标本固定在蛙板上。用玻璃分针沿脊神经向后分离坐骨神经。股部沿腓肠肌正前方的股二头肌和半膜肌之间的肌缝,找出坐骨神经。坐骨神经基部(即与脊神经相接的部位),背部有一梨状肌盖住神经,用玻璃分针轻轻挑起肌肉,便可看清下面穿行的坐骨神经。剪断(或用玻璃分针扯断)梨状肌,完全暴露坐骨神经与其相连的脊神经。再用玻璃分针轻轻挑起神经,自前向后剪去支配腓肠肌之外的神经分支,将坐骨神经分离至腘窝处。取下脊柱端的固定针,保留神经发出部位的一小块脊柱骨,用金冠剪剪去其余部分脊柱骨及肌肉。用手术镊轻轻提起连有神经的脊柱骨片,将神经移离开股骨。 5. 分离股骨头 沿膝关节剪去股骨周围的肌肉,再用金冠剪自膝关节向前刮干净股骨上的肌肉,保留1 cm股骨头并剪断股骨。提起腓肠肌上的扎线,剪去膝关节下部的后肢,仅保留腓肠肌与股骨的联系。 6. 游离腓肠肌 用手术镊(尖头镊)在腓肠肌跟腱下面穿线,并用结线扎紧。提起结线,游离腓肠肌。7. 检验标本 用手术镊轻轻提起标本的脊柱骨片,使神经离开玻璃板。再用任氏液蘸湿的锌铜弓,将其两极接触神经,如腓肠肌发生迅速收缩,则表示标本机能正常。提起腓肠肌上的结扎线,

最新生物实验报告-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制备(建议收藏)

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的制备和神经干动作电位的观察与传 导速度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 1.学习蛙类动物双毁髓的实验方法。 2.学习并掌握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的制备方法。 3.观察蛙坐骨神经干复合动作电位的基本波形,并了解其产生的原理。 4.学习蛙和蟾蜍离体神经干上神经冲动传导速度的方法和原理。 二、实验材料: 1.实验对象:蟾蜍 2.实验器材:常规手术器械(粗剪刀、手术剪、眼科剪、手术镊、眼科镊)蛙板、蛙钉、探针、锌铜弓、玻璃分针、培养皿、任氏液、滴管、手术线、PC机、信号采集处理系统、神经屏蔽盒等。......感谢聆听 三、实验原理: 神经干在受到有效刺激以后可以产生复合动作电位,标志着神经发生兴奋。如果在离体神经干的一段施加刺激,从另一端引导传来的神兴奋冲动,可以记录出双相电位,加入在引导的两个电极之间将神经干麻醉或损伤,阻断其兴奋传导能力,这时候记录出的动作电位就成为单相电位。神经细胞的动作电位是以全或无的方式产生的。但是,复合动作电位的幅值在一定刺激强度下是随刺激强度的增加而增大的。......感谢聆听 如果在远离刺激点的不同距离处分别引导离体神经干动作电位,两引导点之间的距离为m,在两引导点分别引导出的动作电位的时相差为s。即可按照公式v=m/s来计算出兴奋的传导速度。蛙类的坐骨神经干属于混合性神经,其中包含有粗细不等的各种纤维,其直径一般为3-29um,其中直径最粗的有髓纤维为A类纤维,传导速度在正常室温下为35-40 m/s。......感谢聆听 神经每兴奋一次极其在兴奋以后的回复过程中,其兴奋性都要经历一次周期性的变化,其全过程依次包括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和低常期4个时期。为了测定坐骨神经在发生一次兴奋以后兴奋性所发生的周期性变化,首先要给神经施加一个条件性刺激引起神经兴奋,然后在前一兴奋及其恢复过程不同时

神经肌肉促进技术

神经肌肉促进技术 ?以神经生理学和神经发育学为理论基础, ?促进中枢性瘫痪患者神经肌肉功能的恢复, ?即促进软弱的肌肉和抑制过度兴奋的肌肉, ?恢复肌肉随意协调收缩的能力。 ?常用的有: ?Bobath技术,Brunnstrom技术,PNF技术,Rood技术,V ojta技术等等 Bobath技术 ?Bobath技术是有英国物理治疗师Betra Bobath和她的丈夫Karel Bobath共同创立,主要用于治疗偏瘫患者和脑瘫患儿。 ?特点:通过关键点的控制及其设计的反射抑制模式和肢位的恰当摆放来抑制肢体痉挛,待痉挛缓解之后,通过反射,体位平衡诱 发其平衡反应,再让患者主动的、小范围的、不引起联合反应和 异常运动模式的关节运动,然后再进行各种运动控制训练,逐步 过度到日常生活动作的训练而取得康复效果。 ?治疗原则 ?1、强调患者学习运动的感觉 ?2、强调患者学习基本姿势与基本的运动模式 ?3、按照运动发育的顺序制定训练计划 ?4、将患者作为整体进行治疗 ?常用治疗技术 ?一、反射抑制性模式: ?1、躯干抗痉挛模式 ?2、上下肢的抗痉挛模式 ?3、肩的抗痉挛模式 ?4、手的抗痉挛模式 ?5、利用反射性机制改善异常的肌张力 ?如: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紧张性迷路反射等等 ?二、促进正常姿势反应 ?1、翻正反应 ?2、平衡反应 ?三、床上良好体位保持和体位转换 ?四、关键点的控制

?1、中心关键点:胸骨柄中下段 ?2、近端关键点:头部、肩部、骨盆等 ?3、远端关键点:手指、足 ?五、推—拉技巧 ?1、压迫性轻推 ?2、轻微牵拉 ?六、拍打 ?七、肢体置放和控制 ?1、定位置放训练 ?2、控住训练 ?八、辅助器具 ?九、患侧肢体的负重 偏瘫患者的训练目标和治疗计划 Brunnstrom技术 ?Brunnstrom技术的核心为中枢神经兴奋扩散原理,瘫痪早期利用协同运动和反射模式作为促进手段诱发肢体的运动反应,再从异常 模式中引导正常运动成分,最终脱离异常模式,形成正常模式,

人类染色体G显带标本的制备

人类染色体G显带标本的制备 一、原理 常规制备的染色体标本经烤片后,用热碱、各种蛋白酶、尿素、去垢剂或其它溶液等预处理再以Giemsa 染色,在油镜下可看到染色体两臂显示出着色深浅不同的横纹。最常用的是胰蛋白酶法。 可能的机理是:G带区含有较丰富的A-T 对,在间期核呈固缩状态,而且是DNA晚复制区之一。Giemsa染料在G带区是与DNA结合,而且与结合DNA的染色质非组蛋白有关。Giemsa染料是噻嗪--曙红染料,染色体的着色有赖于在原位形成噻嗪--曙红(2∶1)的沉淀物。着色首先取决于二个噻嗪分子同DNA结合,在此基础上再结合一个曙红分子,其次取决于一个疏水环境,以利于染料沉淀而着色。通过胰酶的显带预处理可除去阴性G带区的疏水蛋白,或使它们的结构变成更亲水状态。由此可知,在G显带中抽取的蛋白往往是疏水的,且主要来自阴性G带区。 二、试剂及器材 (一)试剂:胰蛋白酶、0.4%酚红、5% NaHCO3、Giemsa原液、pH7.4磷酸盐缓冲液,0.85%生理盐水 (二)器材:37℃恒温水浴箱、染色缸、刻度吸管、滴头 三、实验步骤 1、取胰酶25mg,溶解于盛有50 ml0.85%生理盐水的染色缸中,置37℃恒温水浴箱中,加入0.4%酚红2滴,混匀,以5% NaHCO3调节pH为6.6-7.0。 2、待胰酶液温度升至37℃后,将染色体标本片(37℃烘箱烤片3-7天)放入胰酶液中,并轻轻摆动,3-7秒后取出,立即自来水冲洗。 3、染色: pH7.4磷酸盐缓冲液 4.5 ml Giemsa原液0.5 ml 染色8-10分钟。 自来水冲洗,空气干燥,镜检。 四、注意事项 1、良好的培养效果为,标本片上中期分裂相要多,且染色体分散要好。 2、染色体长度应能适应显带分析技术的要求。 3、G显带成败之关键取决于胰酶液的浓度和处理时间之搭配。 五、实验结果 低倍镜下可看到中期分裂相,进而转至高倍镜及油镜下观察,可见23对染色体较为饱满,分布均匀,着色较好,沿染色体长轴可显出深浅不同的G带横纹。

生物实验报告 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制备

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的制备和神经干动作电位的观察与传导速度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 1.学习蛙类动物双毁髓的实验方法。 2.学习并掌握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的制备方法。 3.观察蛙坐骨神经干复合动作电位的基本波形,并了解其产生的原理。 4.学习蛙和蟾蜍离体神经干上神经冲动传导速度的方法和原理。 二、实验材料: 1.实验对象:蟾蜍 2.实验器材:常规手术器械(粗剪刀、手术剪、眼科剪、手术镊、眼科镊)蛙板、蛙钉、探针、锌铜弓、玻璃分针、培养皿、任氏液、滴管、手术线、PC机、信号采集处理系统、神经屏蔽盒等。 三、实验原理: 神经干在受到有效刺激以后可以产生复合动作电位,标志着神经发生兴奋。如果在离体神经干的一段施加刺激,从另一端引导传来的神兴奋冲动,可以记录出双相电位,加入在引导的两个电极之间将神经干麻醉或损伤,阻断其兴奋传导能力,这时候记录出的动作电位就成为单相电位。神经细胞的动作电位是以全或无的方式产生的。但是,复合动作电位的幅值在一定刺激强度下是随刺激强度的增加而增大的。 如果在远离刺激点的不同距离处分别引导离体神经干动作电位,两引导点之间的距离为m,在两引导点分别引导出的动作电位的时相差为s。即可按照公式v=m/s来计算出兴奋的传导速度。蛙类的坐骨神经干属于混合性神经,其中包含有粗细不等的各种纤维,其直径一般为3-29um,其中直径最粗的有髓纤维为A类纤维,传导速度在正常室温下为35-40 m/s。 神经每兴奋一次极其在兴奋以后的回复过程中,其兴奋性都要经历一次周期性的变化,其全过程依次包括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和低常期4个时期。为了测定坐骨神经在发生一次兴奋以后兴奋性所发生的周期性变化,首先要给神经施加一个条件性刺激引起神经兴奋,然后在前一兴奋及其恢复过程不同时相再施加一个测试性刺激,用于检查神经的兴奋阈值和所引起的动作电位的幅度,以判定神经兴奋性的变化。 四、实验方法及步骤: 1、坐骨神经干标本制备 (1)破坏脑与脊髓: 取蛙一只,用自来水冲洗干净,左手持蛙,用食指下压其吻部,拇指按压在其骶髂关节下方,

实验二 蛙和蟾蜍神经肌肉标本制备

实验二蛙和蟾蜍神经肌肉标本制备 一、实验目的 熟悉并掌握蛙和蟾蜍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的制备方法。属于急性实验中的离体实验。 原理:两栖类动物的离体组织器官可在室温下,于一定时间内保持其机能,故常用作生理学实验的材料。蛙或蟾蜍坐骨神经腓肌肠标本,常用来研究兴奋性、兴奋过程、刺激的规律以及肌肉的收缩特点等。制备坐骨神经腓肌肠标本是生理实验的一项基本操作技术。 可兴奋细胞包括:神经细胞、肌肉细胞 兴奋的传递:神经细胞之间突触传递;神经细胞与肌肉细胞之间采用接头传递。 二、实验仪器及材料 牛蛙(Rana catesbeiana),手术剪1把,虹膜剪刀1把,大、小镊子各1把,刺蛙针1根,玻璃分针2根,小玻璃板和蛙板各1块,培养皿1个,烧杯1个,滴管1支,棉线、纱布、任氏液、锌铜弓。 三、实验方法与步骤 1、破坏脑和脊髓取一只牛蛙,洗净蛙体,用左手握蛙,并用食指按压其头部前端,拇指按压背部,使头前俯;右手持刺蛙针由头前端沿中线向尾方划触,触及凹陷处即枕骨大孔处。将刺蛙针转向头方,向前探入颅腔,然后向各方搅动刺蛙针,以捣毁脑组织。脑组织捣毁后,将刺蛙针退出;再由枕骨大孔刺入,并转向尾方,与脊柱平行刺入脊管,以破坏脊髓。脑和脊髓完全破坏后,动物四肢肌肉的紧张性完全消失。拔出刺蛙针后,用一小干棉球堵住针孔止血。2.剪除躯干上部、皮肤及内脏用左手捏住蟾蜍的脊柱,右手持粗剪刀在前肢腋窝处连同皮肤、腹肌、脊柱一并剪断,然后左手握住蟾蜍的后肢,紧靠脊柱两侧将腹壁及内脏剪去(注意避开坐骨神经),并剪去肛门周围的皮肤,留下脊柱和后肢。 3.剥皮一只手捏住脊柱的断端(注意不要捏住脊柱两侧的神经),另一只手捏住其皮肤的边缘,向下剥去全部后肢的皮肤(图2)。将标本放在干净的任氏液中。将手及使用过的探针、剪刀全部冲洗干净。 4.分离两腿用鑷子取出标本,左手捏住脊柱断端,使标本背面朝上,右手用粗剪刀剪去突出的骶骨(也可不进行此步)。然后将脊柱腹侧向上,左手的两个手指捏住脊柱断端的横突,另一手指将两后肢担起,形成一个平面。此时用粗剪刀沿正中线将脊柱盆骨分为两半(注意,勿伤坐

实验一 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制备084120003

实验一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制备 一、实验目的要求 1、学习蛙类动物单毁髓与双毁髓的方法。 2、学习并掌握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及腓肠肌标本的制备方法。 3、了解电刺激的极性法则。 二、实验原理 1、蛙或蟾蜍等两栖类动物的一些基本生命活动和生理功能与温血动物相似,而其离体组织生活条件易于掌握,在任氏液的浸润下,神经肌肉标本可较长时间保持生理活性。因此,在生理学实验中常用蛙或蟾蜍坐骨神经腓肠肌离体标本来观察神经肌肉的兴奋性、兴奋过程以及骨骼肌收缩特点等。 2、细胞的静息膜电位为外正内负,电刺激可改变可兴奋细胞的膜电位差。膜电位减小时,细胞去极化,细胞兴奋;膜电位增大时,细胞超极化,细胞兴奋性被抑制。蘸有任氏液的锌铜弓接触活组织时,可产生沿锌片—活组织—铜片流向的电流对细胞产生刺激效应。 三、实验材料和仪器 1、实验材料: 牛蛙 2、实验器材: 手术剪、手术镊、手术刀、眼科剪、眼科镊、毁髓针、蛙板、固定针、滴管、培养皿、玻璃分针锌铜弓、污物缸、粗棉线、任氏液 四、实验步骤 1、洗净实验动物→毁髓→剥制后肢→分离坐骨神经→游离腓肠肌→游离股骨头→标本检验→电刺激极性法则的验证

2、双毁髓 一只手握住牛蛙,使其背部向上。用拇指压住牛蛙背部,食指按压其头部前端,另一只手持毁髓针,由两眼之间沿中线向下触划,触及凹陷处即为枕骨大孔。将毁髓针垂直刺入枕骨大孔。将针尖向前刺入颅腔内搅动,此时为单毁髓;将毁髓针退回枕骨大孔,针尖转向后方,与脊椎平行刺入椎管内捣毁脊髓,完成双毁髓。 3、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制备 (1)剥制后肢标本: 轻提双毁髓蛙,自背面耻骨联合上方约1公分处横向剪断脊柱。轻轻托起后肢,看清坐骨神经位置,沿脊柱两侧横向切口剪断体壁,去除断口以上肢体和内脏放入污物缸。剥去后肢皮肤后放入任氏液中备用。 (2)分离两后肢: 用粗剪刀纵向剪开脊柱,并剪断两后肢相连的肌肉,一只用于剥制标本,一只放入任氏液中保存。 (3)分离坐骨神经: 将后肢标本脊柱端腹面向上,趾端向外侧用蛙钉将标本固定在蛙板上。 先在腹腔面用玻璃分针沿脊柱游离坐骨神经,然后在标本的背侧于股二头肌与半膜肌的肌肉缝内将坐骨神经与周边的结缔组织分离直到腘窝,但不要伤及神经,其分支待以后用手术剪剪断肌肉。 (4)游离腓肠肌: 同样用玻璃分针将腓肠肌与其下的结缔组织分离并在其跟腱处穿线、结扎; (5)分离股骨头: 捏住股骨,剪去并刮净周围肌肉,保留股骨的后2/3,剪断股骨;

神经肌肉促进技术

神经肌肉促进技术 神经肌肉促进技术(neuro-muscular facilitation technique,NFT),又称神经生理治疗技术(neurophyisological therapy)20世纪40年代开始出现的治疗脑损伤后肢体运动障碍的方法,其典型代表为Bobath技术、Brunnstrom技术、Rood技术、Kabat-Knott-Voss 技术(又称为PNF技术)。 一.皮肤感觉促进技术:即Rood技术。利用温、痛、触觉、视、听、嗅等多种感觉刺激,调整感觉通路上的兴奋性,以加强与中枢神经系统的联系,达到神经运动功能的重组。 (一).基本理论基础: 1.利用多种感觉刺激运动的产生,正确的感觉输入是产生正确运动反应的必要条件 2.有控制的感觉输入可以反射性地诱发肌肉活动,这是获得运动控制的最早发展阶段。 3.循序渐进地由低级感觉性运动控制向高级感觉性运动控制发展。利用个体发育规律促进运动控制能力。 4.利用患者对动作有目的反应,诱导出反复的感觉运动反应,对动作的掌握是必需的,所用的各种活动不仅是有目的的反应,也是可重复的。例如,当大脑发出指令“捡起这本书”,所有与完成这一动作有关的皮质下中枢都按照一定程序协调不同的肌群。 (二).基本技术: 1.Rood技术--皮肤感觉刺激技术:

1.1皮肤感觉易化技术: 触觉刺激—快速擦刷、扣击、敲打、挤压 以80~100次/min的速度逆毛孔方向擦刷待兴奋的肌肉皮肤表面的毛发3~5 s,同时要求患者用力收缩。如果30 s后仍无反应,则重复刺激2~3次。 轻微触摸用手指轻微触摸或轻扣患者皮肤,促进肌肉收缩。 痛觉刺激—针刺、捏挤、拍打产生疼痛感 温度刺激—强冷、热刺激应用冰块擦刷或轻触皮肤3~5 s,可促进肌收缩。而在皮肤持续给予冷刺激则起抑制肌肉收缩的作用。 特殊感觉刺激—快节奏、高频率、高强度声音、光线等,特殊气味。 1.2皮肤感觉抑制技术: 轻扣击、拍打、缓慢挤压局部施加深重的压力或柔和的触摸可以抑制肌肉收缩或降低肌肉张力。 轻擦刷、触摸 适宜的温度、强冷在皮肤持续给予冷刺激则起抑制肌肉收缩的作用。 慢节律、低频率、低强度的特殊感觉刺激 2.Rood技术-本体感觉刺激: 2.1兴奋手法①快速牵伸肌肉;②轻叩肌肉的肌腱或肌腹;③快速挤压肌腹;④在关节活动范围的末端施加牵伸;⑤牵伸手或足内肌;⑥抗阻收缩;⑦挤压关节。⑧骨突处加压。 2.2抑制手法①轻柔挤压关节;②持续加压肌腱附着点;③缓

神经肌肉促进技术

神经肌肉促进技术(神经生理疗法) 定义:将神经生理学和神经发育学的基本知识运用运动疗法的基本操作中以治疗神经、肌肉,特别是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引起的运动功能障碍的一类治疗方法。 特点:1、目的都是改善患者的运动控制能力2、方法上都是强调感觉对运动的重要性3、重复进行对学习的必要性 所谓促进技术就是利用各种方法刺激运动通路上的各级运动神经元,调节他们的兴奋 性,以获得正确的运动输出的方法。 刺激运动通路上各级神经元调节 兴奋性获得 正确的运动输出 促进技术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促通兴奋即易化;促通抑制即抑制. 一、Brunnstrom 疗法 二、Bobath 疗法 三、 Rood 疗法 四、PNF 疗法 五、如何选择应用神经生理疗法 一、Brunnstrom 疗法 (一)治疗理论 医生指导 反复训练 患者努力 原始反射(primitive reflex ) – 出生后就具备的运动反射(正常) – 大部分的原始反射在1岁以后逐渐消失 – 脑部受损后再次出现,成为病理性反射 原始反射类型 ? 紧张性颈反射 – 颈部关节和肌肉受到牵拉 种类 – 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symmetrical tonic neck reflex, STNR) ? 当颈后伸(抬头)时,两上肢伸展,两下肢屈曲 ? 颈前屈(低头)时,两上肢屈曲,两下肢伸展 ? 紧张性迷路反射(tonic labyrithine reflex) – 又称前庭反射 ? 头部在空间位置的变化所引起 – 仰卧位时伸肌张力增高,四肢容易伸展 – 俯卧位时屈肌张力增高,四肢容易屈曲 ? 共同运动(synergy) – 脑损伤常见的一种肢体异常活动表现 ? 活动患侧上肢或下肢的某一个关节时,相邻的关节甚至整个肢体都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