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美育

美育

美育
美育

美育

本文从90后中学生与80后中学生人格差异入手,通过阐述美育(即审美教育)在当代中学生思想教育中的功能作用;实施美育能唤起中学生追美避丑、扬善弃恶,自觉地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合作协调能力和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从而说明在中学阶段实施美育的必要性、重要性。

标签:审美教育;净化思想;陶冶情操

一、问题的提出

据一份调查资料显示,目前进入中学阶段的90后中学生,在人格差异的16个根源特质中,其聪慧性、持强性、冒险性、怀疑性、抑郁性、狂燥性、实验性、幻想性等10个因素上高于80后中学生,显示出非常明显的个性差异;而在稳定性、敏感性、自律性、担当性、世故性等6个因素上低于80后中学生。再从8项非根源人格比较看,90后中学生在内在与外向,感性用事与理性慎重、心理健康与专业成就等4项因素上高于80后中学生;在适应与焦虑,怯弱与果断,自主自立与创业创新4个方面明显低于80后中学生。诚然,这些差异难分孰优孰劣,但90后中学生品德行为的明显差异,加之当今全球化浪潮,加剧了文化冲突和思想多元化,网络化催生了快餐文化。

市场经济的发展,在带给国人极大的精神愉悦和物质享受的同时,不顾社会效益,“下三烂”的短信到处飞,“不入流”的刊物满街有,低俗庸俗、恶俗文化也充斥市场,物质主义、拜金主义、功利主义有所泛滥,道德失范、唯利是图、急功近利、诚信缺失、集体浮躁等现象不同程度污染了我们的社会生活,扭曲了90后青少年的价值导向。透视其产生的原因和危害,其中不乏教育自省与价值重建,这就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专门从事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工作者有足够的认识。如何引导当代中学生走出误区,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决抵制“三俗”已成为中学教育者及思想政治工作者理应深层次思考的新话题。

江泽民同志曾经提出:“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思想政治工作在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必须在内容、形式、方法、手段、机制等方面努力进行创新和改造,特别要在增强时代感、加强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上下功夫。”作为中学教育者特别是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紧紧抓住时代特征,把思想政治工作同整个社会变革联系起来,立足中学教育实际,探索新的对策。

二、美育(审美教育)的特点及作用

美育,即审美教育,是我国教育方针中德智体美四育中之一。其任务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学生接受、理解、评价,欣赏美好事物的能力,学会从美的事物中找到美,提高学生对自然与社会以及文学艺术作品美的鉴赏与创造能力,在思想感情上得到健康的成长。席勒说:“文化教育的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使人在他的纯粹自然的生活中也受形式的支配,并且使他在美的领域能扩展到的范围内成为审美的人,因为道德状态只能从审美状态发展出来,而不能从自然状态发展出来。”郭沫若也说过:“人类社会根本改造的步骤之一,应是人的改造。而人的根本改造应当从幼儿的情感教育,美的教育入手。”人的行为总是受一定的思想情感所支配,没有崇高的审美理想,就不会有崇高的审美实践。如果一个人自幼就受到良好的审美教育,懂得热爱美,维护美,那就会在实践中自觉抵制“三俗”等,一切丑恶的东西,就会成为一个高尚的人。我认为,在对中学阶段学生的思想教育中,尤应以一种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方式来提高思想教育的实效性,而审美教育便具备这种特定的功能与作用。

第一,审美教育具有令人愉悦的美感形象,它对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我国著名的美学家朱光潜先生在一本《谈美》的书中说:“美不完全在物,也不完全在人心,她是心物构成的婴儿。”德国著名学者黑格尔也曾精辟论断:“理性的最高行动是一种审美行动,真和善只有在美中才能水乳交融。”人的任何道德行为,都是发源于人的内心指令,一切道德规范,只有当它成为人们内心信仰的要求之后,才能在实践中付诸行动。审美教育就是用美的事物,美的形象来打动学生,感染学生,从而使广大学生在效法榜样的潜移默化中实现思想道德教育,通过对美的鉴赏和情感的变化来分辨美丑,自觉地扬善弃恶,不仅使其达到“好德”的境界,而且可以达到“乐德”的境界,从而实现思想的升华。

第二,在进行德育、智育的同时,结合审美教育,可以相得益彰,事半功倍。当前进入中学阶段学习的青少年,大多数出生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已进入青春期。随着心理的成熟,伴随而来的除了对异性产生朦胧情感外,还会对社会上种种现象,包括网络与“三俗”文化都会产生好奇、追逐,有的甚至达到走火入魔的境界。加之,一些学校由于功利障目,片面追求升学率,什么“素质教育”,什么“规范办学行为”,什么“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统统成了空洞的说辞。诚如曾任湖南师大教育学院院长石鸥教授所说:“某些教学实际成了学生智力的屠宰场,某些教学已异变为一种分数的教学。它用分数将学生分成优等生、中等生和后进生,它用分数来遮蔽活生生的人——学生的个性、兴趣、志向、能力等等。”事实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本来就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它们的关系是辩证的,不能片面强调某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高尚的道德行为与追求美的理想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在进行德育教育的同时,结合审美教育,如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进大自然,面对美好鲜活的人与事。秀丽神奇是山川河流,自然可以取得相得益彰的效果。美育与智育也是相互促进的,要提高审美能力,就必须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一个知识贫乏、孤陋寡闻、头脑简单的人,是不

会有很高的审美能力的。事实证明,一个人的科学文化的修养越高,其审美能力也会越高。反过来,一个人的审美情操愈高,又必然导致对科学文化的热爱与追求。同样,良好的审美活动,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也很有益处;而健康的体魄,又会促进学生去追求一切美好的东西,因为不仅精神上有这种追求,而且体力上也有这种条件。现在一些学校的毕业生存在某种高分低能想象,存在网迷、早恋甚至打架斗殴等不正常的现象,这都与忽视审美教育有直接关系。第三,审美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树立学习工作的审美态度。前苏联著名学者瓦·亚·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类美的标准——这同时也是道德的标准。健康的身体、崇高的道德、高尚的美感——这可是我们通常总说的那种和谐。”“构建和谐社会,营造和谐环境,就必须理性地看待学习、工作的审美价值,在学习中领悟自己付出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和自我实现,自我超越的愉悦,进而激发其勤奋学习,爱岗敬业的热情,进而调动学习积极性和奉献激情。

第四,审美教育对人的思维能力的发展,也非常重要。人类认识事物的思维形式,基本上有两种,即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这两种思维紧密相连,对任何一个正常的人来说,都是不可缺少的。这些年来,我们教育工作者对抽象思维讲的比较多,而对形象思维的重要性讲的较少,有所忽视。而从人类的思维发生系统来说,形象思维是最根本的。这是因为,人的认识是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没有形象思维,也就不会有抽象思维。所以,要提高人们的思维能力,尤其是对于广大青少年来说,更要重视形象思维的教育。由于形象思维常常与美的情感相通,所以,它也最容易为人们所理解与把握。一个缺乏审美能力的人不可能有丰富的形象思维与想象力,也不可能有很高的抽象思维能力。

三、中学阶段实施审美教育的有效途径

倡导四美,率先示范。教师肩负着培养“四有新人”的重任,必须有崇高的师德,练就过硬的师能,创造一定的师业。长期以来,我校坚持不懈地在师德建设上做文章,倡导“四美”,以身作则,身体力行,率先示范,使教师成为广大学生自觉效仿的榜样。我们倡导的“四美”是:倡导精神美,做研究性教师;倡导师表美,做文明型教师;倡导心态美,做阳光型教师;倡导观念美,做民主型教师。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作为人民教师,特别是从事政治思想工作的教师,无论在内在气质还是外表风度上,都要使受教育者产生美感。譬如同样上政治课,有的老师只把它作为一种知识来教,不顾学生的思想实际,是不会引起学生自觉的学习兴趣的。有的教师则不然,他们懂得知识教育与审美教育相结合,寓教于美好形成之中,非常注意自己的教态美,连自己的语言、表情、动作、甚至衣着、发式都有所注意,这样就使教学效果大不一样。要教人懂得美,首先自己要懂得美,还要善于按美的规律办事。在我们学校有不少教师,或遭受丧亲之苦,或遭受伤病之痛,或遭受家庭之变,但都能把忧愁藏在心底,把笑容挂在脸庞;把苦水留给自己,把汗水奉献给学生,正因为如此,所以才能在学生中产生巨大的亲和力、感召力和凝聚力,使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能落到实处,取得成绩。

形式多样,推陈出新。随着学生的整体素质的提高,个人意识和求美追美的愿望日益趋强。我校经过多年摸索,确立了“文化主体方略”——人本化管理。研究型教师,创新式学生,学习型校园,把学校建设成富有人文关怀、师生共享的精神家园。校领导认为,“文化”是人心灵境界的折射,它对群体具有无形的感召力,有着强大的育人功能。为此,我们在切实抓好教学实践,不断完善课程建设的同时,积极倡导“校园文化”,有意识地把欣赏中外名著引进英语角活动,让学生感受中外名著的意志美、凝练美、豪放美、充实美、含蓄美、情感美和壮阔美;采取会员制的形式,由学生自行组建各种各样的社团与综合实践活动调研小组,让学生自己出题目,自己想办法,自行管理和组织活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举办礼仪讲座,让社交礼仪进课堂,增强学生的行为美;举办各类文体活动,让每一个学生根据各自所长,学艺竞技;经常举办别开生面的辩论赛,通过面对面的辩论、解决学生当前比较困惑的问题。这些活动的开展,在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审美能力,陶冶学生情操等方面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寓教于乐,潜移默化。实践证明,如果把思想教育寓于美的形象、艺术形象之中,通过诱发学生审美注意、丰富审美感知,展开审美想象,就一定能使学生在思想教育中产生审美愉悦,从而在美的享受中受到教育,心灵得到净化。为此,我校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竞赛活动。如微电影,小品赛,校园寝室装饰赛,播音演讲及主持人赛,美术、摄影赛,知识抢答赛,师生辩论赛等等。每个年级,每个班级每月举办一次主题班会,这些活动实际上都是一些寓教于乐的审美教育实践。同时以校园广播电视台,校园网络为教育平台,使广大学生在多姿多彩,潜移默化的活动中陶冶情操,升华思想。

评先树标,求真求善。培根在其《论美》一文中开头是这样写道:“美德好比宝石,它在朴素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华丽。同样,一个打扮并不华贵却端庄严肃而有美德者是令人肃然起敬的。”近年来,我校强化评先树标工作,以教师的“教育能力、事业动力、人格魅力”为内容来细化、量化考核标准。为充分弘扬教师的个性,学校通过审美教育让教师领略忠于职守、甘于奉献、勤奋学习、服务社会的“大善”,同时开展各种活动让教师提高自身品德修养,达到净化心灵,深化内涵的目的。各种各样的审美教育充分发挥“引善”,“储善”的功能,使广大教师在一天天、一点点的些微小事中,做得精彩、耐住寂寞、练就真功、修炼品德。而教师言行举止又让广大学生切实体验到榜样的力量,得到美与善的享受。

美化环境,以景感人。瓦·亚·苏姆斯基在《谈美》一文中说:“自从出现人类,从人对晚霞的绮丽美景看得出神的那一瞬间起,他就开始审视自己本身。”他还有一句名言,那就是“使学校的墙壁也说话。”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刘佛年也曾以极大热情关注校园文化氛围,第一个把学校优美的环境称之为“第三课堂”。我校过去对此注重不够。那时乱目分心的粗俗张挂,败味扫兴的浅陋凃贴,万花筒

般的壁报,板报比比皆是,令人置身于无休无止的躁扰之中。近十年来,我校十分重视校园的绿化、美化、亮化、知识化建设,使校园空间赏心悦目、丰富多彩。如今步入校园,远处,所显朦胧依稀、轻盈隐约;近前,纵有绿荫掩映,也能见得几分天光云彩。春夏秋天,寒来暑往,不见凋零,总觉春在。给予学生的既有拂面春风般的然然熏陶;又有润物小雨般的细细濡染;既有艺术作品牵魂动魄的悄悄诱导,又有箴言哲语令人深省的谆谆启迪。虽然,这里没有课堂,没有教室,没有屏幕,没有声音,却蕴藏着内涵丰富的文化。在这美的环境与人文氛围里,人会惊奇得心醉,心儿会颤动得动情,情感会引发各种层次的寻觅,寻觅会导致理想的飞翔,心灵的超越……这就是美的氛围——美的情愫——美的心态——美的追求——美的内在支撑点——美的升华链。徘徊流连在此,学生感知美并非难事,有心则美不遥远,有情则美在身边。多种形式的审美教育自然能熏陶感染学生们的心灵,提高审美的情趣,感悟生活的真谛,潜移默化地形成健康、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自然会主动自觉地争做新时代“四有”新人。

谈谈美学与美育

12 美学论坛 美学学科作为一门人文学科,最终要落实到人,实现对人本身的培养和塑造,审美教育作为对人本身进行培养和塑造的重要途径,本来就是现代美学的题中应有之义。特别是,现代社会中的科学主义和工具理性,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人成了马尔库塞所谓的“单向度的人”。在这一背景中,现代美学的人文内涵就愈加凸显出来,愈加显示出其迫切性和现实性,这集中体现在审美教育对人的培养和塑造上。 就审美教育与其他教育形式之间的关系来说,它们同属于教育活动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它们既各自独立,又相互渗透,具有一种相互推动的辩证关系。如果说智育是以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培养人的求真能力为目的,德育是以锤炼人的道德品 质,培养人的求善意志为指归,体育是以强化人的体能,培养人的健壮体魄为宗旨的话,那么,美育的独特性就在于,它通过对人内在情感的直接感染,调动起人的各种心理能力并使之和谐运动,从而潜移默化地实现对人的塑造,不断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审美教育的这种独特性质从根本上是由作为其实践基础的审美活动的性质所决定的。 我们对审美教育的内涵可以作如下界定:审美教育是以艺术和各种美的形态作为具体的媒介手段,通过审美活动展示审美对象丰富的价值意味,直接作用于受教者的情感世界,从而潜移默化地塑造和优化人的心理结构、铸造完美人性、提升人生境界的一种有组织、有目的的定向教育方式。 发端于先秦的“诗教”、“乐教”传统在中国古代延续了近二千年之久,直至近代西方列强入侵,在海禁大开、西学东渐的情况下,传统的“诗教”和“乐教”的主导地位才逐渐开始动摇,一种新的美育观悄然兴起。我国现代美育的开创者是王国维。他在《论教育之宗旨》一文中,把整个教育分为“心育”和体育,“心育”又可区分为智育、德育和美育。在王国维看 来,美育一方面具有自己独特的性质和目的,但另一方面它与德育、智育又不是绝然相分或相互外在的。正确的美育应该能够促进德育与智育的发展,成为德育与智育的有效手段。因此,“然人心之知情意三者,非各自独立,而互相交错者。如人为一事时,知其当为者‘知’也,欲为者‘意’也,而当其为之前(后)又有苦乐之‘情’伴之:此三者不可分离而论之也。故教育之时,亦不能加以区别。有一科而兼德育智育者,有一科而兼美育德育者,又有一科而兼此三者。三者并行而得渐达真善美之理想,又加以身体之训练,斯得 为完全之人物,而教育之能事毕矣。”[1] 王 国维既强调了美育作为情感教育的独特性质,又没有忽视美育与德育和智育的联系,这样他在维护美育独立地位的同时并 谈谈美学与美育 文/朱立元 审美教育是以艺术和各种美的形态作为具体的媒介手段,通过审美活动展示审美对象丰富的价值意味,直接作用于受教者的情感世界,从而潜移默化地塑造和优化人的心理结构、铸造完美人性、提升人生境界的一种有组织、有目的的定向教育方式。在市场化的浪潮中,我们已经陷入了严重的精神危机,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美学无疑承担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它在重塑人的健康人性、重建人的精神维度、拓展人的人生境界方面具有突出的紧要性和迫切性。 编者按:本期论坛集中刊发了一组关于美育的论文,虽然相互之间的观点并不相同甚至相反,但都有助于我们对美育的深入探讨。其中朱立元先生的论文高屋建瓴,言简意赅,对美育概念及其在我国古今的发展作了纲领性阐释。成穷先生的论文立意新颖,针对美育与宗教关系问题作出了新的探索,对蔡元培先生“美育代宗教说”提出异议,也很值得学界重视。

美育在教育中的作用

运用美育的作用提升学生的素养 宽城县职教中心刘振宇 摘要:在教育管理中,运用美育从审美角度,培养学生对现实的审美视察,在审美实践中,陶冶人的情操,美化人的心灵,丰富精神生活,启发其自觉性,提高学生对于美的感受、鉴赏能力,从而使学生自觉地遵循美的原则,发挥其创造能力。所以,运用美育在教育中的作用,可以提升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 关键词:美育;教育;作用;审美能力;精神文明建设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这是在党的基本文献中对于美育谈得最具体的一次。它对美育定位准确,非常有针对性,为我们今后改进美育教学指明了方向,意义重大,影响也必将是深远的。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们学校教育的重任,就是要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成才先要成人,而审美和人文素养是成人的关键要素和基本的衡量指标。缺少审美素养,学生会变得越来越世俗、低俗;缺少人文关怀,

学生会变得越来越隔膜、冷漠。如果美特别是内在美被轻视,我们怠慢的不是思维的深度,而是民族的灵魂。 美育又称审美教育、美感教育,其任务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审美理想、审美观念,以一定的审美媒介去感染、启迪美的接受主体,使其在美的欣赏、美感享受的过程中,逐步掌握较为系统的美学基本知识。其目的是不断提高接受主体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并按照美的规律去创造美的能力。 作为教育工作者,如何运用运用美育的作用提升学生的素养呢?我想从以下几个角度阐述,请同行们指教。 一、教育中渗透美育,任重道远。 很多学校的校训里包含有“真、善、美”的含义,求真,就必然尊重科学,重视智育,求善,就必然尊重道德,重视德育;求美,就必然尊重美学,重视美育。而在人的青少年时期,最乐于也最易于通过审美体验去感知真和善。学生正是在美的探求和创造中,不断地完善着自我,忽视了美的眼睛是昏暗的,遗忘了美的心灵是残损的,丢失美的人生更是不幸的。于是,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体验、探求,就成了教师的一项责任和义务。在教育教学中要渗透美育,提升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

中国美学 专题

中国传统美学中的和合之美 “和合”思想, 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一个基本理念和思维方式。它以 “天人合一”为核心, 广泛地表现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许多方面,也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发展。“和合”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一大特色,和合 文化,亦是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精髓之一和主要组成部分。“和合”文化中和谐化辩证法的普遍运用,使得中国诗性智慧特别注意以对应性、相融性、辩证性、和谐性来理解和处理一系列审美范畴的构架和展开。“和合”文化构建了 中国美学的主导精神——对“和”美的追求、对和谐的追求形成了中国美学的 和谐基调。 一、“和”、“合”与“和合” 《说文解字》解“和”为“和, 相应也” , 意指不同事物之间相互配合, 和谐一致。而解“合”为“合, 合口也 , 即口的上下唇和上下齿的闭合, 引申为相合、吻合之意。由于”和“与“合”都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要素融会结合之意, 在这个意义上两者是同义词。在中国哲学中,“合”与“和”往往交互使用。到了春秋时期,“和”、“合”两字开始连用, 成为一个整体概念《墨子》有:“内者父子兄弟作怨恶, 离散不能相和合。”和合思想在思想家那里, 又成为一种社会学理论, 成为一种调控各种社会关系的一种方法论原则, 根据 这个原则, 社会生活的各方面和各种关系构成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 整体, 只有各种要素和各种关系协调、和合, 有序组合, 社会有机体才能有效 运行。和合思想与尚中观念又紧密相联。“中”与“中庸”是中国传统文化中 十分重要的范畴,“中”是“和”的本体, 而“和”是“中”的呈现。《中庸》里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 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 天地位焉, 万物育焉。事物发展达到中和状态, 即是《易传》所设想的“保合太和”的理想境界。 儒家贵“和”尚“中”,认为“德莫大于和”。《中庸》有云“致中和, 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论语·学而》有云“礼之用,和为贵”。“和谐”思想发展到政治领域,就有儒家本源之一——《周礼》的“以和邦国,以统百官,以谐万民”的政治准则。儒家主张,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要洞明“和实生物”之道;个人修身养性,要讲究“心平气和”之工;与人交往,要恪守“和而不

高校美育教育

高校美育教育 程啟鹏101103204 2012.3.28 美育是培养学生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实践证明,音乐、美术等课作为人文学科的重要领域,是实现美育的重要途径。我们都知道,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所关注的对象不同,如果说自然科学更关心的是物的话,人文科学更注重人的发展。 当下的美育状况 大学生层面的反映出的问题比较及表,主要有: 1.大学生普遍缺乏最基本的美育常识。很多大学生不明确甚至不清楚美学及美育的含义,访谈中发现很多大学生普遍认为美学是与美术有关的,美育是美术教育的简称而已,更不用指望他们体会美育对自己培养一个健全人格的意义了。他们了解智育、德育及体育远比美育深刻,这个结果对于实行多年的高校美育是很遗憾的,从本质上讲高校的美育大部分努力是付诸东流的。 2.部分大学生审美能力缺失,审美观念偏颇。由于美育在高校教育中没有健康地发展起来,当下的大学生由于理论上的迷惑和实践上的困窘,导致部分大学生的审美能力缺失,审美观念偏颇。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高度的开放的市场经济体系不仅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还深刻的改变了大众的消费观念,来自西方社会的物质主义、享乐主义、实用主义,感性欲望,大众化、快餐化的文化环境,尤其对当代大学生产生十分深刻的影响,导致许多大学生极端物质,缺乏了理性的规范与道德意志。 高校方面中存在的美育问题: 1.高校缺腿发展,美育受冷落。我调查到的,在广西的主要高校中,提及美育的都是停留在转发上级的指示上,在教学大纲中提及美育也是寥寥几字,另外的形式就是出现在高校教师对美育的研究成果中。由于美育在高校实际教育行动上没有得到重视,美育没有得到也智育、德育和体育一样的平衡发展的机会,表现在美育教师的严重贫乏,教材寥寥无几,相关经费匮乏。 2.教师的引导不足,美育贯彻流于浮浅。令人欣慰的是多数高校教师对中外美育理论是有一定了解的,还有不少的教师在不同程度上探索美育的出路,但是

大学美育论文

大学美育论文 Pleasure Group Office【T985AB-B866SYT-B182C-BS682T-STT18】

新时期大学美育的现状与出路 摘要: 美育的教育,也就是对美的发现与欣赏的教育,对于一个人的成长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这其中主要的学习过程就是在大学期间所接触到的大学美育教育。而对于新时期在中国的大学美育教育,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是相当严峻的。那么我们现在大学美育的教育现状究竟是怎样的,我们的出路又在哪里 关键词:美育现状出路 什么是美育 美育,我们又可以称之为审美教育或者美感教育。具体来说,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具体阐述它的含义。首先,美育是一种以情来感动人的教育。一方面,美育始终不会脱离美的形象的教育,另一方面,美育又是通过美的形象的情感感染作用完成的。其次,美育是一种作用于知情意的能力教育,重点是以美启真,以美划情。最后,美育是一种对人的全面塑造,这也就是强调人的自由的思考,全面的发展和人的感觉的丰富性的解放。“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美育对人的符号实践能力的培养,最终目的是追求人的和谐,自由的发展,全面实现人的丰富性。总而言之,美育的含义在于,美育是运用审美形象的感染作用塑造人的知情意等符号实践能力的教育形式,其目的在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对于大学生们而言,我么即将走入社会,那么这种全面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美育的形式与特征 美育具有多样性。这种美所具有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它指的是美育在时空上的灵活自如和在个体上显现差异的特性。就比如说,我们身边的花草,祖国的大好河山,随手拿来的一本书籍,一部充满文艺气息的电影,一幅简单的油画,一出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戏剧......在这大千世界,无时无处不在上演着美的篇章。而在时间上,美育是有可能在日常生活和劳作中随时发生和停顿的,它并不像其他比如德育和智育一样必须在正常生活工作日进行。另外,美育是会随着教育者的个体差异以及个体所处的时间段以及所处的地点而发生变化的。就拿一部爱情小说来说,有人感受到的时爱情的忠贞,有人或许更多感受到其中追求自由的意志。还有,当你开心时,你会更多感受其中快乐的桥段,当你悲伤时,你对其中痛苦的桥段会更有感触。 美育的实现依靠的就是人与活的形象之间的情感交往。情感的感染在美育中具有如此重要的低位,一致必须把认识和道德等理性因素融入审美情感当中,它以潜移默化而不是说教或讲解的方式存在。 此外,美育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因为美育过程不是严肃的,而是伴随着个人趣味的激发和满足。就比如说一部之前上映的好莱坞大片,爱丽丝梦游仙境,影片当中的各种各样的精美绝伦的场景,无疑是美的最好体现,此外,那些造型奇特却又非常可爱的生物们则体现出这种美的趣味性。而大学美育在通过感性关注成全人的生命,通过情感的激发来完善我们大学生们的心理结构,通过引导体验走向自我超越,通过人文关怀来发展个性。有学者从个体价值的角度进行研究,认为大学美育能够提高大学生的审美素养,优化审美趣味,能够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相对于其他形式的教育,它更加注重人的价值观念,人格境界,精神个性,趣味修养的培养与训练,作为一种个性教育和发展教育,它的宗旨不在于传授谋生的本领,而在于帮助人来探索和寻找一条发展之路,向上之路,使人在精神的自我构建上发展个性和完善人格。 我国大学美育的现状

《美育》课程标准

《美育》课程标准 一、课程简介 本课程的教学,是增强大学生视觉感受能力,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感性素质的一条重要途径。艺术不仅涉及有关的艺术知识,它还同一个人的形式感受能力、情感状态、深刻的理解力,丰富的想象力以及长期的艺术修养有关。 二、课程性质与定位 本课程是高等职业学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一门拓展学习领域课程。具有实践性,应用性较强特点,是从事建筑装饰设计与施工各工作岗位的一门必修课程。本课程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先导课程,其功能是让学生以审美教育为核心,了解必要的美术技法知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对学生就业岗位等的职业能力培养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 三、课程设计思路 (一)课程设计依据:

本课程遵照教高[2006]14号、教高[2006]16号、教高厅函[2007]47号等文件精神,依据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确定本课程的目标和教学内容,具体应遵循以下原则: 1.在课程设计上,坚持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角色转换为倡导者。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主体作用。根据《美育》课程特点采用正式工作环境下的实践方法帮助学生建立起最实用、前沿的知识和能力体系。并将后续课程的相关内容联系到教学环节中去,加强课程内容的有效衔接,调动所有的因素为专业课教学服务。 2.在课程内容选取上,应以过程性知识为主、陈述性知识为辅,即以实际应用的经验和策略的习得为主、以适度够用的概念和原理的理解为辅。 3.在课程内容排列上,应以工作过程为参照系整合陈述性知识与过程性知识。 4.在课程内容结构上,突出模块化设置,以便新技术新产品进入教学内容。 (二)具体设计思路: 本课程设计的根本出发点是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观念,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突出学习教学标准建设和借助教学平台开发网络教学资源。在培养过程中,注重全人发展。 1、确定课程目标的思路 本课程总体设计思路是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相关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为依据确定课程目标,设计课程内容,以工作任务为驱动构建课程。围绕职业能力组织课程内容,按照工作过程设计学习过程,让学生完成具体的项目来建构相关理论知识,并发展职业能力。 2、设计课程内容的依据 项目的确定是以行业专家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结果为依据,课程内容的选取紧紧围绕完成工作任务的需要循序渐进,结合建筑工程职业标准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 3、采用何种教学模式 每个项目的学习都以工作任务为中心,实现学习实践一体化,教学过程中通过理论教学、实作、等多种途径,采取操作与教学交替等形式,充分开发学习资源,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教学效果评价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重点评价学生的实

美育在育人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和独特作用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生的审美教育美无处不在,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 好的人间。这是人们对生活的向往。然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自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要求“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这引发了社会、专家的讨论。我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在这里也冒昧的浅谈一下自己不成熟的见解: 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要求“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这说明了什么?这说明我们的审美标准和底线在报警了。现代人们的审美观、价值观在大打折扣了,中华民族的灵魂在退色。无数人在问“这是为什么呢?” 我个人认为:提高学生审美和提高学生人文素养是不可分的,美的特征之一就是动人性,就是能感动人、打动人,不能动人,就没有美,也不会有美育。只有做到了“真、善、美”才能保证美育的动人性,纯洁性,审美素养是脱俗的、是没有公利性的,、是纯粹的、高尚的,人文素养是入世的、为民的。人是因为可爱才美丽而不是因为美丽才可爱。人文素养体现在人身上的往往是一种内在美,或者说是心灵美。外表的美,是经不起风雨的、是坛花一现、是没有灵魂的,而内在美是一种修为,需要更高的思想修养与精神境界去供养。所以只有培养具有审美素养的人、即培育以纯洁、高尚、先进的价值目标和情感态度,在现实生活中通过利人和为民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从而为社会进步发展做出贡献的人。那么,我们如何才能改进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呢?

改进美育教学的目标必须服务于提高学生审美素养。而提高人文素养又是提高学生审美的必经之路。改进美育教学要以感动人性的课堂教学、生活体验来体现“真、善、美”。让学生的情感世界得以纯洁化和高尚化。美的教育本来就是在情感世界里寻找记忆,让个体的情感与心灵发生碰撞而产生灵魂的火花来修炼个体。 在我们的美育教学中,美育发生的效果是“煽情而动”或者说是“动之以情”。美育是教师走进学生情感世界或心灵世界的捷径。美育无处不在,所以学生的学习生活都应是富有动人的情感的,而非单纯的技巧和知识。只有个体动了真情才有美的存在,也才有美育。 人们常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可是老师到底拿什么来打动学生呢?或者说我们要怎么做,用什么做才能让学生“动之以情”呢?美的特征之一就是动人性,只有做到了“真、善、美”才能使学生的情感纯洁化和高尚化。法国美学家库申说过:“美的特点并非刺激欲望或把它点燃起来,而是使它纯洁化、高尚化。”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精神正直、心地纯洁、感情和信念端正。经过长期美的陶冶,会在不知不觉中使人感到丑恶的东西是不可容忍的。让美把丑与恶排挤出去,这是教育的规律。”无疑,这也正是美育的规律。 黑格尔说,“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就是说审美可以把人从各种世俗束缚中解脱出来,超越出来,获得情感和精神上的自由。使情感超越功利主义,超越世俗、超越庸俗。使文明、自由成为最美的风景!

中国美学思想的发展历程

浅谈中国美学思想的发展历程 姓名:何春葵学号:1000705211 班级:10小教2班 (一)诸子时代。先秦最突出的美学思想以孔子创立的儒家伦理为中心。伦理美学思想的核心是“仁”。由于伦理美学思想本身的不足, 因此产生了与之对立或相补充的其他学说, 并构成了以儒家为中心而向外辐射的美学思想网络,儒墨的对立与统一形成了使用美学思想, 充实了社会美的基本内容; 儒道的对立与统一产生了重人性、人情的意境美学思想, 补充了儒家重人的功利价值而忽视人的个性自由的不足; 儒法的对立与统一则形成了重社会规律的创造美学思想, 确立了美的本质的基本含义, 也使巫史文化向“史”而不是宗教的方向发展, 中国先秦的美学思想为后世中国美学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二)汉代。西汉初年, 民心、军心、政治之心与审美之心都体现出思静的时代要求, 黄老之学将道家的清虚无为纳入儒家思想规范, 进入政治领域。汉代的新儒学家董仲舒提出了“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的政治主张, 将“仁”作为经学基本文化的主题, 提倡天地之美乃是人之美。 (三)魏晋。嵇康、阮籍“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思想成为这有一时代著名的玄学命题和美学呐喊; 西晋元康( 291 -299) 年间, “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激烈玄风狂放过甚, 大批士子口尚虚诞, 身则放荡不羁, 于是便有“崇有”一说。才性之辩是魏晋清淡命题之一, 即魏晋风度。魏晋风度充满了关于生命的悲剧感, 是这一时期很有代表性的文

化。同时, 这一时期, 刘勰5文心雕龙6的问世标志着我国古代美学体系正式建构。 (四)隋唐时期。佛学的中国化, 使渐入的印度佛学原本庞巨的思想体系与逻辑体系得以简约, 成为了唐代禅宗的“不立文字”, 对中国美学的文脉历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美学史上的由唐人王昌龄所首倡的“意境”本义, 受到了佛教“意境”说的深刻濡染和影响, 艺术审美上的“意境”, 指由一定文本符号系统所传达、召唤的艺术创造与接受的心灵境界。 (五)宋代。宋明理学大量吸收了道佛思想, 具有了更加灵活多变的特点, 很自然地浸染了道、佛思想中的审美气息,加之理学本身也具有性情逼近的切实需要, 从而打开了通向审美感悟之域的路径, 程颢、程颐的道学思想, 朱熹的道学思想, 陆九渊的心学思想, 王守仁的心学思想, 王夫之的气学思想就是宋明理学的代表。理学在文论诗论中用道统否定文艺和美学, 同时把人生境界奉为最高的美和乐, 以冷色调和女性化为主流, 理学的修养学是人生论、修养论, 又是一种纯粹精神美学, 宋明理学发展完备的过程也是中国传统美学的完成过程。 (六)清代。王夫之的清代实学的美学思潮, 具有尚物、尚事与尚实的思想与思维是属儒的“实用理性意义”的中国古典美学的终结。 (七)近代。世纪之初王国维、蔡元培等先驱者最早在国外接触到美学并将其引进国内, 同时对中国传统美学保持一种批判的姿态, 批判“文以载道”的传统功利主义美学, 张扬个性主义和浪漫倾向以疗

大学美育教学内容

大学美育

《大学美育》 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 授课对象为大学各专业本科生,课程属性为公共必修课。 二、课程教学目的 本课程为大学本科各专业必修课。 讲授美育和美学理论知识是高等学校对学生实施审美教育的基础环节。开设本课程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基本原理,以及美育的意义、任务和途径,从而初步树立正确、进步的审美观,培养高尚、健康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发展对美的事物的感受力、鉴赏力、创造力,提高在审美欣赏活动和审美创造活动中陶冶情操、完善人格、进行自我教育的自觉性。 三、教学基本内容及基本要求 绪论培养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 1、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育人,就是要培养做人的基本素质,使青年一代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美育的根本问题是要培养完美的人格,它是人的基本素质教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具有独特功能和重要地位。 2、了解教育的根本任务,美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第一章人类美化自身的学科 1、高校美育的首要任务,是要教育学生逐步树立马克思主义的审美观。基本任务,是要培养正确的审美理想,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根本任务,是要塑造完美的人格:以美引善,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以美启真,增强学生的智力;以美怡情,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总之要促进大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高校美育的实施,①教学活动(设置美育和文学艺术教育方面的课程,开掘和发挥所有课程的美育因素);②课外活动(组织文艺社团,举办美育方面的讲座演出、展览、参观、比赛等等);③校园环境的美化和文明校园建设等。 2、掌握美育的任务,了解美育的实施。 第二章美是什么 1、美学史上关于美的本质问题的代表性观点:美是理念,美是主观观念,美是事物的属性,美是关系,美是生活。以上观点对于认识美的本质的意义及局限性。

美育与班主任工作

美育与班主任工作 内容提要 契诃夫说:“人的一切:外貌、衣裳、思想、心灵都应该是美的。” 而美育正是培养人们热爱美、追求美、创造美的最佳途径。 美育也称美感教育或审美教育,它不是一般的知识教育,而是一种与美的感动相结合的有教育作用的活动。具体地说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学校美育虽然不是一种知识教育,但是却是一种能力教育,它在培养学生对美的认识感受能力,表现和创造能力和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一点,古今中外的许多教育家、思想家、美学家的言行都充分证明了。 而近几年来,许多有识之士对重知识而轻能力的教育观的否定也对我们该如何对待美育以极大的启示,特别是如今坚定地把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更证明了学校美育不仅仅只是一两节美术课、音乐课,也不是个别学科的简单渗透所能替代的,而应该作为一门与德、智、体、劳既有联系而又相对独立的重要课程。加强学校美育势在必行。

目录 内容提要 (3) 一、问题的提出 (5)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 (6) 三、研究途径 (6) 四、研究方法 (7) 五、研究过程: (7) 六、美育教育的效果 (8) 七、总结与反思 (9) 参考文献 (10)

美育与班主任工作 摘要: 契诃夫说:“人的一切:外貌、衣裳、思想、心灵都应该是美的。” 而美育正是培养人们热爱美、追求美、创造美的最佳途径。 美育也称美感教育或审美教育,它不是一般的知识教育,而是一种与美的感动相结合的有教育作用的活动。具体地说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学校美育虽然不是一种知识教育,但是却是一种能力教育,它在培养学生对美的认识感受能力,表现和创造能力和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一点,古今中外的许多教育家、思想家、美学家的言行都充分证明了。 而近几年来,许多有识之士对重知识而轻能力的教育观的否定也对我们该如何对待美育以极大的启示,特别是如今坚定地把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更证明了学校美育不仅仅只是一两节美术课、音乐课,也不是个别学科的简单渗透所能替代的,而应该作为一门与德、智、体、劳既有联系而又相对独立的重要课程。加强学校美育势在必行。 关键词: 一、问题的提出: 1.贯彻素质教育的要求。素质教育是为人的基本的教育。素质教育的内容比较广泛,我认为,最主要的为爱心、创造力、自我心理调控力这三种素质的培养。素质教育不是单独进行的,它潜在于智育、德育、美育、体育等以及各种日常的活动。美育由于它自身的特点,在培养人的优良素质方面有着特殊重要的作用。目前,在我们的学校教育中把美育仅仅当作艺术特长或技能技术教育来施行,这既不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又违背了美育自身的规律和宗旨。我国现代美育理论奠基者蔡元培先生说:“凡是学校所有的课程,都没有与美育无关的。”教师要把美育渗透在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并积极付诸实施。美育是一种塑造美、创造美的教育。通过美育,可以陶冶人的情操,美化人的心灵。美育的一个重要社会功能是促进青少年、儿童的高尚品德,引导他们遵循良好的道德行为规范。 2.贯彻“以德治国”方针的需要。《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道德建设有许多问题和新的矛盾需要解决,必须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抓住有利时机,巩固已有成果,积极探索新形势下道德建设的特点和规律,在内容、形式、方法、手段、机制等方面创新,把公民道德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纲要》又指出:学校是进行公民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

第一节 幼儿美育的意义和任务

第一节幼儿美育的意义和任务 一、美、幼儿美育 美是客观事物和现象的属性之一。这种属性具有两个特征:凡是“美”,都可以直接被人们的感官所感知,具有一定的形象;凡是“美”,都能使人愉悦,使人动情。 美的基本形态不外乎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大自然中有自然美,人类社会中有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艺术美是自然美和社会美的一种反映。 幼儿美育就是审美教育,也就是指培养幼儿具有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活动。幼儿园的艺术教育是对幼儿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 二、幼儿美育的意义 (一)幼儿美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美育具有德育、智育所不能取代的独立功能,对于培养人的敏锐感受力、丰富的个性的、广泛的知识、高尚的审美情趣和道德情操,以及创造力都具有特殊的功能。美育有助于造成整个社会的审美化,形成美的社会风气,建立美的人际关系,抵制陈腐的习惯。 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有密切关系,能促进各育的发展,同时也渗透在各育之中,成为全面发展教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美育和德育的关系非常密切,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对美的欣赏可以使人变得高尚起来。美能唤起人的善良的情感,如同情心、忠诚、爱、温柔等。 美育和德育又是相互包含的,可以使人形成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人有美丽的心灵、教人有美的语言和行为。而美育是以美感人,以情动人,这对德育目的的实现具有更大的感染力和诱导力,它可使人在动之以情的状况下,不知不觉地把德育要求,变成了自己的主观愿望。如在欣赏祖国秀丽山川的时候,爱祖国的情感便会油然而生。 美育是以智育为基础的,感官的发展,智力的发展,知识的丰富,是审美活动的必要条件。反过来,美育的实施有力地促进着感官的发展和智力的提高。智育和美育的结合,科学知识教育和艺术教育相结合,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互相渗透,能充分发挥人的大脑两半球的功能,对幼儿来说,尤其能促进其大脑两半球的均衡发展。同时,美育的实施,还可引起他们对周围现实更广泛的兴趣,不仅有益于开阔幼儿的眼界,更深刻地认识世界,而且还能提高观察力、丰富想象力,发展创造的才能。 体育是健和美的有机结合。在体育活动中,要求幼儿队列整齐、姿势正确、优美,有良好的体育道德,这一切也都体现了美。而寓美育于体育活动之中,就能使体育的内容与形式更加丰富多彩,还可提高运动质量,促进体育目标的实现。 同时,审美活动能给人以美的享受,产生积极的情绪,这也会促进身体机能的协调、增进幼儿的健康。 (二)美育是教育幼儿的有效手段 幼儿的思维具体、形象,情感占优势,认识过程常常受情绪和兴趣的支配。“美”具有形象、具体、可感知的特点,例如,艺术作品和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具有鲜艳的色彩、动听的旋律、生动的形象。这对幼儿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极易引起幼儿的注意和兴趣,也极易为他们所理解和接受。 幼儿园里,艺术教育和艺术活动占很大比例,每周有音乐、舞蹈、戏剧、娱乐、电影、故事、朗读等活动,游戏时还有造型活动。一周中,艺术课程占总课程的50%,而小学2%~8%。幼儿园的各项活动都有美育的因素,比如早操常有音乐伴奏,环境的美化,教具、玩具的美化,都离不开造型等。因此,美育是教育幼儿的有效手段。 幼儿期是人的艺术才能开始表现的时期。这一时期对幼儿进行艺术教育,有明显的效果。许多事实证明,三四岁的幼儿,在绘画和音乐方面初露才能的为数不少。因此,美育应从婴幼儿时期起开始,促使幼儿特殊艺术才能的发展。

中国美术教育现状

中国美术教育现状 我国的美术教育是沿着“艺”和“技”两条脉络发展的,对应着美术教育效能的两个侧重面,在当代中国,美术教育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但仍有不少的问题出现,我想这些问题正是我们教育的薄弱之处,也是眼下全社会都关注的问题。“过去的教育方式有的已经不能满足青少年的要求,如何借助于文化娱乐的丰富多采的活动来进行教育,已经成为当前的重要课题,美育必须担当起新的历史任务。”一九八四年全国美育座谈会上,著名教育家黄济先生就尖锐地提出了这一问题。 一、中小学阶段的美术教育 (一)小学阶段 小学阶段是中国义务教育的开始,给学生打好基础,使他们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是中国美术教育初级阶段的教育理念。但当前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存在着重语数轻美育、重技能轻创造、重考分轻过程、重学会轻会学等现象,影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造意识的培养。要克服这些不良倾向而实施素质教育,应该做到以下三点: 1.面向全体学生,使所有学生都接受美术教育。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得到最大可能的发展,从而实现全体学生艺术素质的提高。而且美术教育在小学教学中的实施,其实直接影响着人的文化素质、思维品质、生理和心理素质的形成。 2.全社会应重视美育教育,学校应尊重美术教师,安排好美术课程。教师应切实上好美术课,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愉悦,从而建立学习的信心,最终让全体学生都对美术有浓厚的兴趣。 3.鼓励优等生达到尽可能高的水平。因为小学阶段艺术素质能否得到发展,都直接影响到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对他们一生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初高中阶段 现在我国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美育不仅是提高国民素质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中学美术教育是美育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众所周知,美育是一种情感教育。受教育者在接受美的教育时,体验来自艺术作品和艺术家真实情感的美的意味,从而导入纯洁、高尚、健康向上的精神世界。因此,中学美术教育侧重于审美教育,即以美术欣赏为主要的教育手段。 为数众多的家长和教师片面的认为学生爱好美术及书法就是画画儿,学校开不开美术课和学生懂不懂艺术无关紧要,由此而产生的恶劣影响是十分严重的。由于来自社会的种种因素,导致大多数人对美术教学的误解和偏见,以至使中学美术教育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应有的地位。由于学校在教学上一味地追求升学率,忽视及漠视非智力因素或形象思维的开发和培养,从某种程度上约制学生求知的视野。所以说,这是导致学生想象力渐次削弱的主要症结。 近几年,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高中虽然制定了美术欣赏课教材,但少有学校开设,只有为了考美术专业的学生开始考前美术培训。但学校没有给这些学生分配合理的训练时间,很多学校整个高中阶段的专业课和文化课不能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高中美术教育的一种畸形发展,给高中美术教育带来负面的影响。 三、农村美术教育 由于经济、观念、师资等诸方面的因素,农村美术教育与城市比较而言,存在着长期落后的状况。美术师资不足,教师素质偏低,教学模式、内容、方法依然陈旧,很难适应新课程的目标要求。 要改变这一现象,就应该充分开发利用农村人文、地理、自然资源,变劣势为优势,

2020年学校美育工作自查报告【优秀】

2020年学校美育工作自查报告【优 秀】 我校一贯把美育教育工作纳入到学校整体工作计划之中,建立校长领导下的学校体育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实行分管负责制。下面是关于2019年学校美育工作自查报告范文,欢迎阅读参考! 2019年学校美育工作自查报告【优秀篇一】 回顾过去的一学年,经过学校师生共同的努力,艺术教育工作有了新的起色。我校围绕着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从教师到学生,从社会到家长,对艺术教育有了新的认识,学校基本形成了艺术特色教育的氛围。学生艺术水平、观赏能力在原来的基础上有了新的提高,现作总结如下。 一、贯彻新课标精神,切实加强课题研究 我校十分重视艺术教育工作。充分认识艺术教育在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现代化素质发展中的地位、功能和作用。在当前教育发展的新形式下,我们坚持“全面+特长”的指导思想,认真学习、贯彻课程改革的精神,真正落实素质教育,将德、智、体美育有机地统一在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对学生全面实施艺术

教育,使学生人人接受艺术教育,个个具有一定的艺术素养,发挥了艺术教育在育人领域中的重要作用,克服了小学艺术教育中专业化、和“以绘画、唱歌为中心”的纯艺术教育模式,培养一批具有实小特色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二、完善常规管理,强化过程管理 在措施上狠抓艺术教育任务的落实,把我校的艺术教育目标定位于培养学生创造能力、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上。要求教师在熟悉教材的情况下,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由教导处、教研组长组成的艺术教育领导组及时查阅,反馈信息,使其更具可行性,在此基础上,严格要求教师认真备好每一堂课,有重点、不定期地抽查,加大随堂听课的力度,正常开展每周一课的教研课,夯实艺术教师的教学基本功。领导组将随时了解艺术教师的教学动态,及时分析、综合教学现状,与艺术教师一起交流,鼓励教师及时地记录教学心得,不断探索、改进教学方法,积累教学经验。这样,既有利于教学的督促机制,又提高了艺术教学的质量。 三、艺术教学成效明显,艺术活动多姿多彩 艺术教研组充分发挥了集体备课的优势,共同研究艺术学科.教师之间形成彼此支持,互相学习,共同成长的良好风气.本期推出好几节艺术教研课均获得领导、家长、老师们的好评。艺术教师们对学校的活动尽心尽力,每次的活动成功的开展都离不开

2019智慧树知到[大学美育(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版)]章节答案

2019智慧树知到[大学美育(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版)]章节答案 [第一章测试] 绪论单元测试 1.【单选题】《大学美育》课程学习内容的逻辑路径是: 发现美、认识美,欣赏美,创造美,传递美 认识美,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传递美 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认识美,传递美 欣赏美,创造美,发现美、认识美,传递美 答案:认识美,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传递美 2.【单选题】下列不属于我校《大学美育》课程校本特色专题的是:管理美学与美育 经济精神与美育 法治文化与美育 自然美与社会美 答案:自然美与社会美 1.【单选题】下列哪部作品是萨缪尔·亨廷顿的着作 《论语》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尼科马克伦理学》 《历史的起源与目标》 答案:《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2.【单选题】下面哲学家不属于古希腊时期的是 亚里士多德

苏格拉底 笛卡尔 答案:笛卡尔 3.【单选题】“劳动生产了美”出自马克思的哪本着作 《资本论》 《共产党宣言》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答案:《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4.【单选题】下面论述不符合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命题的是: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现实美高于艺术美 “美是生活”命题关注艺术美与现实美的关系 “美是生活”说体现了科学主义精神 车尔尼雪夫斯基斯基通过“美是生活”命题强调了美的理想性 答案:“美是生活”说体现了科学主义精神 5.【单选题】在孔子的政治思想里,主要不包括下列哪一项内容

“仁” “中庸” “礼” 答案:“兼爱” 6.【单选题】下列内容,哪一项不是出自老子《道德经》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我即世界,世界即我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 答案:我即世界,世界即我 7.【单选题】冯友兰先生认为什么学说是中国传统哲学中最有价值的内容 人生境界 中庸思想 阴阳五行 天人合一 答案:人生境界 [第二章测试] 1.【单选题】从动物的快感进化到人的美感的根本前提是 答案:工具的制造和使用 2.【单选题】“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出自以下哪篇文章

美育与美术教育

《美学与美育》课程学习心得与体会 学员:广州执信中学汤仲伟 美育,又称审美教育获美感教育。在学校里,大家都有这样的体会,上语文课,同学们为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所感动,激发起向英雄人物学习的愿望;上音乐课,同学们屏息静听优美的歌曲,沉浸在梦幻般的音乐境界中,尽情地享受着美的愉悦;上美术课,同学们被各种绘画佳作所吸引,跃跃欲试;学校组织郊游,同学们面对着大自然的瑰丽景色,内心洋溢着热爱祖国锦绣河山的感情……这就是美育。美育是按照一定的审美意识,借助各种各样的因素,向教育者施加审美引响,使他们获得内心的愉悦,从而达到陶冶性情,塑造心灵的目的。 美的事物在生活中处处都有,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感受和欣赏。因此,人们认识美、发现美和鉴赏美的能力并非天生的,而是要通过学习和训练才能逐步得到、逐步增强的。虽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各人对美的内涵的认识却大相径庭,审美的情趣和品位更因人而异,甚至相距千里。要增强审美素养,就必须接受美的教育和熏陶,不断积累和升华对美的体验。这种体验主要依靠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加以引导而得来。 作为一名普通的美术教师,我觉得美育教学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力求能在平凡的生活中发掘出美来,进而能以审美之心来看待生活,这样才能培养其品性,完善其情操。正如我国著名的艺术教育家丰子恺先生所说:“我教艺术科,主张不求直接效果,而注重间接效果;不求学生能作直接有用之画,单求涵养其爱美之心,能用作画的一般的心来处理生活,对付人生,则生活美化,人世和平。此为艺术最大效用。” 在具体的美术教学实践中,通过指导学生对自然、社会文化特别是美术作品的欣赏,帮助学生理解美的构思、构图及美的形象、色彩和情调等,可以使学生从中体会美术作品等审美对象的主题思想及其艺术性,并从观察、理解中感悟到美。因此,我在教学中尤为地注意充分挖掘美育内涵,搜集、选择、自制一些与教材内容相关或更丰富于教材内容的图片、光盘、多媒体课件等资料,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欣赏和体会,为美而感动,并自然而然地将这些艺术形象铭刻于记忆,转变为审美实践。如在指导学生欣赏梵高的作品时,通过火热的色彩体验大师对生活的执著和热爱,并鼓励学生利用色彩来表现自己的心情。也就是说在观摩欣

芭蕾艺术的美学原则

第三节芭蕾艺术的美学原则 占典芭蕾舞是一种系统、科学、规范的艺术,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它形成了一套科学、 系统、完整、规范、严谨的训练体系,并且具有独特的审美特征,它的形体及动作姿态完全符合几何构图的科学性。用几何构图的抽象线条来设计动作姿势,是以古希腊文明为源头的‘ 西方舞蹈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通常人们认为西方舞蹈强调人为的形式,而东方舞蹈则顺从自然的形式。但是我们发现在西方舞蹈形式的纯粹抽象中追求的“黄金分割比”也是符合“人体自然”的。“古希腊人认为数学的原理是一切事物的原理,舞蹈作为人体的“动.”,也是存 在于数学意义上的一种平衡。这种平衡的基础便是被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誉为“黄金分割律”的0.618。又称为“黄金律”或“黄金比”:如头顶至脐与脐至脚底之比:臂宽与躯干之比:下肢长度与上肢长度之比:下肢长与身长之比;眼高与脸长之比;前额到鼻孔的距离与脸长之比等等。”∞在此基础上,最终归纳把它的审美标准归纳为“开、绷、直、立、轻、准、称、美”八个方面。 一、开、绷、直、立 从1661年法国皇家舞蹈院成立时开始建立芭蕾舞的基础,例如四大美学原则中的外开就 是在当时建立的,还有各大学派通用的五个脚的位置也是皇家舞蹈院制定并提出的。而传统的古典芭蕾技术是建立在开、绷、直、立的基础之上,它是一切芭蕾舞动作的基础,只有符合其美学原则,才能称的上是完美的古典芭蕾,下面将“开、绷、直、立”的美学原则进行分析阐述。 “开”就是指身体从肩、胸、胯、膝、跺5大关节向外打开,双脚向外打开180度,最 大限度地延长肢体的线条,扩大舞蹈动作的范围,增强表现力,同时也增强了身体的平衡能力和运动的灵活性。舞者通过芭蕾系统的、科学的训练使身体可以达到非职业舞者所不及的境界,使身体理想化、完美化、职业化。正如美国著名舞蹈评论家珍妮·科恩指出:“芭蕾的 。古典风格是以脚的五个位工为基础的动作。这五个位置中表现出外开的本质是指两腿以碗关 节处向外旋转。表演时,在舞台有限的空问内炫耀和张扬贵族的气派。”回 “绷”是指将膝关节和踩关节绷直。“绷”也是芭蕾艺术中非常重要的审美特征之一,芭 蕾是一种形体艺术,舞者只有将身体各部位“绷”直,才能使观众有延长肢体原有线条的视觉感,并且芭蕾是一种放射性的艺术,因此必须通过“绷”才能将肢体放射到舞台当中,在有限的空间内使能量聚集在肢体末梢部位,使舞姿更加舒展。例如做Battemt tendu时,脚跟推动脚背、脚尖向外擦出,擦到最远点一直到脚趾尖,同时仍然保持延伸的感觉;在做Battement tendu jete时,脚经过擦地离开地面踢向空中时,要用脚尖的力量带动腿踢出去,绷脚可以延长腿的长度。通过“绷”还可以使肢体各部位的肌肉能量向身体的中垂线上凝聚,也只有通过绷才能使肌肉收紧,从而产生上升的动作态势。这也符合芭蕾曾在一段时期内追求“灵空”,呈现出舞姿轻盈飘逸的艺术魅力, “直”是指双腿膝盖伸直以及后背的垂直,也就是将身体垂直、拉长,使舞姿舒展、优 ,达到完美的长线条视觉造型。同时芭蕾动作在舞台中的运动路线多呈直线形,这也与西人的思维方式有所相似之处,与中国舞的“拧、倾、圆、曲”的审美标准有很大的不同。如在旋转中,动作时除了全身收紧向上立起外,更重要的是颈、背、腰、臀垂直于地面,力量集中在人体的垂直中心轴上,只有这样才能使旋转运动起来,如果没有直立也就谈不中心轴,没有中心所有的旋转更是无从谈起。在对“直”的分析中我们会谈到芭蕾的贵族质,这与西方国家的审美思想及文化背景有着很大的联系,从精神气质的角度来看,要求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