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校园文化建设和品牌打造开题报告

校园文化建设和品牌打造开题报告

校园文化建设和品牌打造开题报告
校园文化建设和品牌打造开题报告

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教育部规划课题

“校本科研引领和促进基础教育质量提升的研究”子课题“学校特色建设与品牌打造的研究”

开题报告

重庆市黔江区新华小学课题组

我校申报的课题“学校特色建设与品牌打造的研究”,被批准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教育部规划课题“校本科研引领和促进基础教育质量提升的研究”立项子课题(课题编号:FHB110083—KT22—XN008)。这里,我代表课题研究组,将本课题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课题的提出

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出名师,育英才。这里明确提出了中小学创办特色品牌学校的要求。

(一)创建特色品牌学校是时代的呼唤。当今时代是变革的时代,是经济全球化的时代,社会的多元化需求呼唤着学校特色化发展的研究。

(二)创建特色品牌学校是教育竞争的客观要求。现代教育竞争是现代教育结构本身所固有的,积极的教育竞争是学校创建特色、追求高质量教育的过程,是追求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卓越教育的过程。正是在竞争过程中,创特色,展优势,通过竞争学校互动发展,共同向更高层次、更新目标迈进。

(三)创建特色品牌学校有利于满足社会对优质教育的需求。创办特色品牌学校走的是一条内涵式发展道路即依靠学校实行自主的改革、挖掘本校所具有潜在的优势,合理而又充分的利用学校即有的资源并最终形成名校。事实证明,我国许多原先基础较差的薄弱学校通过创办特色品牌学校而优化了教育资源。因此,创办特色品牌学校可以在国家有限的教育投入下为国家增加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以满足社会的需求。同时,特色品牌学校所提供的优质教育不仅表现在教学质量、教育效果上的“优”,而且还能提供“特”即多样化的教育来满足不同的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及潜能的需要,使得有某方面兴趣、特长的学生能够选择自己所喜爱的学校。

(四)创建特色品牌学校是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健康成

长的必然要求。学校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优质的学校教育将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有特色的学校,才可能培养出有个性、有特色的学生;没有特色的学校,只能使学生成为“千人一面”的“标准件”。创建特色品牌学校,归根到底,是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健康成长。

(五)特色建设与品牌打造研究是我校实际发展的迫切需要。我校是一所区级直属小学校,始建于1963年,2002年更名为新华小学校沿用至今,学校现在50个教学班(不含幼儿园20个班),在校学生3000人(不含幼儿园700余人)。近年来学校以建设高质量、高品位、有特色、现代化的品牌学校、特色学校为努力目标。全面实施人性化的学校管理模式,坚持管理出效益,坚持科研为先导,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坚持发展的观点,弘扬人文、发展个性,努力使培养的学生在未来迅速变化的社会中拥有合作、竞争、不断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努力使学校在高质量、高素质上体现办学效益。

目前,学校着力打造以“自强”为主题的校园文化,初步形成了“筑梦教育”特色。同时,打造了以地方民族特色的“黔江土家摆手绳”,已经参加了重庆市、中国甚至世界跳绳锦标赛,取得了多项冠军的好成绩。

随着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不断提高,随着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办学竞争的日趋激烈,学校必须在原有基础上不断打造优势项目,进一步提升办学品位,逐步形成个性鲜明的办学特色,管理特色,进而向特色学校迈进。

因此,我们以此课题的研究为托破口,努力推进学校特色化发展和品牌学校的打造,逐步形成自己学校的独特风格,成为全市、全国的名校。

二、研究的意义

建设特色学校,打造学校品牌,对于提升我校管理水平、深入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建设特色学校,打造学校品牌,是提升我校管理水平的需要。

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社会的全面进步,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日益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既有对高层次专业人才的需求,也有对中等技术性人才的需求,更多的则是对具备基本劳动能力的基本道德水平的合格劳动者的需求。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不能把管理的眼光仅盯在抓升学率、抓单纯的智育方面,必须根据地域特色和学生特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全体学生的成才。要实现这一目标,

就要求教育管理者从办学理念的层面入手,对学校管理进行探索,努力寻求适合本地本校特点、能根据学生特点促进全体学生成为不同层次人才的教育管理办法,形成自己的特色、促进不同特点、不同层次的学生成实用型、创新型人才。

(二)建设特色学校,打造学校品牌,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国家教育方针要求:要在基础教育阶段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把提高学生素质作为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就要求,在学校管理过程中,不能把智育作为检验和评价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不能只注重升学率而忽视德、体、美、劳等方面的教育。要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地域特色,设定教学目标,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建设特色学校,打造学校品牌是在进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基础上进行,不但不排斥智育,而且在特色学校的建设中,智育仍然处于核心的地位,且特色学校教育是在全面教育基础上产生的特点和特色。同时,推进特色学校建设的学校,必然要求学校在德、智、体、美、劳教育方面处于较高的水平,是对传统教育的进一步拔高和延伸。因此,建设特色学校,打造学校品牌对学校教育的全面推进,教学质量的总体提高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三)建设特色学校,打造学校品牌,有利于师资水平的提高。

进行特色品牌学校建设,必须要求有一批具有较高水平、可以胜任基础课与特色课程的教师,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顺利完成建设特色学校任务,广大教师提高业务水平、进行终身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会大大增强,师资水平必然会有极大的提高。而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正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因此,进行特色学校建设,必然会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四)建设特色学校,打造学校品牌,有利于学校的持续发展。

1.有利于进一步改善学校的环境。一个特色品牌学校,一定是整洁卫生、文化氛围深厚的学校,是一个管理井然有序的学校。很难想象一个脏、乱、差现象大量存在、管理混乱、硬化亮化不到位的学校会成为特色品牌学校。因此,提出特色品牌学校建设,对于巩固学校硬化亮化成果、保持环境清洁卫生、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将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可促使学校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

2.有利于提高学校的文化内涵。建设特色品牌学校的基础是选定特色项目,

特色项目的确定必然要与本地本学校的实际相结合,而校园文化建设本身就是结合本地本学校的特点所提炼出来。要建设特色品牌学校,必然要与校园文化建设的成果相联系,将校园文化建设进行拔高的升华。因此,建设特色品牌学校,对于提高学校的文化内涵促进作用十分明显。

综上所述,建设特色学校,打造学校品片,是教育发展的客观需要,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而且有利于学校的持续发展,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三、研究的依据

(一)政策依据

政策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强调:“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由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出名师、育英才。”对各类非义务教育的分类阐述中强调要办出学校特色:“鼓励普通高中办出特色”;“促进高校办出特色”;“支持一批中等职业优质特色校建设”;“支持民办学校提高质量,办出特色”等论述。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要在基础教育阶段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把提高学生素质作为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促进教材的多样化,进一步完善国家对基础教育教材的评审制度。积极推进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国家和地方要奖励并推广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优秀教学成果。”

这就要求我们在教育教学管理中,要强化创新意识,认真研究分析地域特点,积极探索适合本地发展的学校管理模式。建设特色学校,打造学校品牌,正是对规划纲要的具体实践。

(二)理论依据

1. 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是一种认知理论,建构主义教育理论的核心可以概括为一句话: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它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认为教师的教学是“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2. 人本主义课程理论

人本主义课程理论代表人物:马斯洛、库姆斯。理论基础:第三思潮(弗罗伊德、行为主义)2存在主义.基本主张:1课程目标:自我实现2课程内容选择:适切性原则3课程结构的组织:整合原则:心理发展与逻辑吻合;情感与认知整合;相关学科在经验指导下的综合。4课程实施:合成教育、价值澄清、创造活动法、人际交往训练法。

3. 叶澜教授关于“学校教育的文化使命”的相关理论

叶澜教授认为,学校文化主导价值观是对学校文化构成具有导向性作用的观念,它包括两个层面的价值判断:第一个层面是我们究竟为什么办教育?在学校的诸多功能中,什么是最基本的、主导性功能?毫无疑问,那就是为了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潜力的充分开发和在社会中发展能力的形成,这属于功能价值判断。

学校文化主导价值观第二个层面是回答学校要培养学生以什么样的态度和方式对待人生和介入周围世界。那应该是既有广博的知识体系来适应世界,同时又有实践能力责任意识以及人格力量来改造世界。

4. 多元智能理论

多元智能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的心理发展学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在1983年提出。加德纳从研究脑部受创伤的病人发觉到他们在学习能力上的差异,从而提出本理论。传统上,学校一直只强调学生在逻辑─数学和语文(主要是读和写)两方面的发展。但这并不是人类智能的全部。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智能组合,例如:建筑师及雕塑家的空间感(空间智能)比较强、运动员和芭蕾舞演员的体力(肢体运作智能)较强、公关的人际智能较强、作家的内省智能较强等。弘扬个性特长就是尊重学生差异,建设特色学校,打造学校品牌,是对多元智力理论的具体实践。

(三)现实依据

近年来,我校教育在上级领导部门的正确引导下,在学校全体教职工的共同努力下,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教育改革稳步推进,教学质量提高迅速,学校管理更加规范。目前,学校着力打造以“自强”为主题的校园文化,初步形成了“筑梦教育”特色。同时,打造了以地方民族特色的“黔江土家摆手绳”,已经参加了重庆市、中国甚至世界跳绳锦标赛,取得了多项冠军的好成绩。

随着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不断提高,随着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办学竞争的日趋激烈,学校必须在原有基础上不断打造优势项目,进一步提升办学品位,逐步形成个性鲜明的办学特色,管理特色,进而向特色特色品牌学校迈进。

四、核心概念的界定

(一)“特色”,指物品的质量。特色,就是事物特殊的质量,特殊的品质。广义的特色是指有别于其他事物之处,是一个中性概念。既包括褒义的,也包括贬义的。狭义的特色则专指褒义的。本研究中的特色,指事物的出类拔萃之处,即事物的某些方面优于其他同类事物同一方面的优秀品质。

“品牌”是指用以和其他竞争者的产品或劳务相区分的名称、术语、象征、记号或者设计及其组合。

(二)“学校特色”指学校在办学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独特的色彩、风格,是学校办学过程的特殊性或学校个性的体现。学校特色表现于教育思想、培养目标、课程教学、制度建设、师资队伍、学校管理、文化建设等各个方面。学校特色体现在很多方面,既包括德育特色、课程特色,教学特色,教育科研特色,教师发展特色,国际交流特色,学校管理特色,也包括校园文化的特色、校园环境的特色和校园建筑的特色。

学校特色不只表现为学校具有个性化的外显环境、校本化的课程体系、明显优于同类学校的特色项目,更表现在凝聚在学校每个成员身上的一种精神品质,它不因校长的更换而改变,不因教师的调动而弱化,也不因学校的变迁而消亡,它深入学校每个成员的骨髓,影响人的一生。

学校品牌是在人们心中长时间形成并被社会认同的一种区别符号,是对学校精神、价值及价值观等方面的反映。

学校品牌具有他自己的特定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学校品牌首先是一种象征,其意义鲜明地显示了学校办学理念、培养目标和人才取向,表明了学校的价值观和哲学思想。(2)学校品牌社会认可程度越高,它的社会声誉就越好,社会地位也就越高,因而其品牌也就越有名气,进而形成所谓的名牌学校。学校品牌可以从知名度、美誉度、忠诚度三个维度进行评价。(3)学校品牌一旦形成,将会对政府、社会、家长和学生产生一种亲和力和被认同感。良好的学校品牌不但吸引家长和学生,也将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更优秀的师资甚至政府的政策倾斜,使得学校的办学资源、发展空间和发展机会得到改善,从而给学校发

展创造了良好的软环境。同时,对内部公众也具有凝聚作用,能使公众为自己是组织的一员而感到自豪,从而在学校内部形成一种内聚力和向心力、一种学校文化和学校精神。

五、同类课题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在国内,“教学品牌打造”方面的研究和实践由来已久,如南京师大的“分层教学”,金陵中学的“研究性学习”,上海闸北中学的“成功教育”,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在社会上都有一定的知名度或美誉度。“学校文化建设”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在传承校训传统的基础上,学校文化如何与时俱进,如何彰显校本特色,如何发挥育人功能这方面的探索和实践丰富多彩、方兴未艾。

在国外,以美国为例,中小学校的文化建设可谓一校一风景。总的特点在于:一是学校规模、班级规模小,课程文化各具特色,学校(即便是公立)都有很大的课程自主权利,教师根据学生的主体特征灵活决定教材、教法;二是教学流派众多,教学理论多元,实践范式多样;三是校园文化承载德育功能,学校不设专门德育课程,各学校文化布置匠心独运,煞费苦心。

六、研究的创新点

以课题研究为着力点,依托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和“黔江土家摆手绳”龙头的艺体活动,创建跳绳特色学校,打造中国品牌名校。

七、研究的内容、方法及目标

(一)研究的内容

1.特色校园文化:在原有的校园文化基础上,坚持校园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形成校园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不断总结经验,不断丰富校园文化内涵,形成以自强为主题的特色校园文化(包含精神文化、物质文化、环境文化)。

2.特色课程建设: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加大校本课程的开发和运用力度,继续以“黔江土家摆手绳”的课程开发为带动品牌,促进学生的素质发展,达到形成特色的目的。

3.特色课堂教学:在特色教学理念指导下,打造“学本式卓越课堂”,选择和创新富有特色的教学方式或手段、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策略、教学模式等,打造特色课堂教学。

4.特色德育:形成与学校整体特色一致的特色德育理念、德育内容、德育方法和德育模式,建设特色德育模式。

5.特色学校管理:实现学校管理的规范化、系统化、制度化。寻求适合我校实际的精细化管理的方法和途径,并积累实际经验,努力使我校真正达到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精细化,达到精细化管理的标准化学校。

6.特色师资队伍建设:更新教师教育教学理念,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化水平的发展,建立一支具有我校特色的有特长的专业教师队伍。

(二)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拟综合采用(1)文献资料法;(2)调查法(包括问卷调查、个别调查、专题调查);(3)行动研究法;(4) 经验总结法;(5)教育教学实验法等。,以“行动研究”为主。

(三)研究的目标

创建特色学校的目的,就是通过挖掘自身优势创特色,丰富学校内涵,促进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共同发展,特别是促进学生全面而自由地发展,从而提高师生幸福指数,为教师和学生创造美好的未来。

学生方面:促使学生实践能力、健康人格和个性特长得到培养和彰显。

教师方面:促使教师的知识从单一化向多元化发展,并逐步形成有一定个性特长的教师群体,并使特长教师的能力得到有效发挥。

学校方面:在实践中,学校不断积淀、丰富和张扬特色文化,形成鲜明的校园文化风格,为自身的进一步发展开拓广阔的空间。

八、研究的步骤

(一)课题研究准备阶段(2014年9月——2014年12月)

1.明确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制定课题研究方案。

2.搜集相关理论知识。收集特色学校建设和品牌学校打造等方面的资料,并进行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培训、方法指导,组建课题组,明确组员职责,研究人员的分工,开展研究探讨,做好理论的积累。

3. 通过问卷调查、上课、听课、座谈、图书资料调查等形式了解学校、教师、学生情况,进行现状进行分析。收集资料,做好课题的理论准备。

(二)理论深化研究和实践阶段(2014年12月——2016年3月)

1.进一步明确研究目标任务,优化研究策略。

2.行动研究法展开研究,重点探索和研究建设和打造品牌特色学校的途径、

过程和方法。

3.在全面展开活动的基础上,定期进行交流,对原始感性材料进行目标检测、分析、筛选、综合,及时调整,使活动有效开展,

4.阶段性成果、中期成果自查,交流推广先进经验。

(三)深化、总结阶段(2016年3-9月)

1.对上一阶段的研究进行有针对性地研究,突破难点;

2.进行总结提炼,对实验成果进行综合评估,收集整理研究资料,汇编为成果集。

3.完成课题研究报告。

4.研究成果上报总课题组,接受总课题组结题验收。

九、完成研究任务的措施及保障

(一)加大领导力度,保证课题顺利开展。成立课题研究领导小组,全面负责研究工作。组织相关人员围绕本课题积极开展前期准备工作,包括文献搜集工作、调研工作等。课题组成员经常深入研究班级听课,了解研究最新情况,掌握动态,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学校提供研究资金,竭力保证研究工作的投入,确保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二)加强理论学习,转变教育教学思想。每学月课题组成员集中学习一次,围绕研究专题,认真学习有关理论。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念来指导和改革实验。

(三)建立健全研究制度。定时间、定点地、定研究内容,保证研究落到实处。

(四)加强课题研讨,提高研究实效。每学期的课题研究活动必须有主题、有计划、有过程、有总结。

(五)加大课题研究的培训力度,提高参与研究教师的素质。给研究教师创造条件外地参观、学习、取经,确保研究教师搞好课题研究。

(六)加强研究班的管理,并建立专题研究档案库。

(七)加强研究工作总结,推广课题经验。各研究教师要及时搜集、整理研究材料,以各自的班级为研究阵地,有目的、有步骤、创造性地开展行动研究,并在研究方案付诸实践的同时,写出阶段研究总结以及结合自身实践的研究论文。课题组每学期组织一次经验总结交流会,及时总结、推广研究成果。

十、预期成效

(一)特色校园文化建设成果集(含影视资料);

(二)特色课程建设,出版校本教材《绳梦》;

(三)学本式卓越课堂建设成果集(含影视资料);

(四)特色德育成果集(含影视资料);

(五)特色学校管理成果集;

(六)特色师资队伍建设成果集。

十一、预期成果形式

方案、报告、成果集(含影视资料)。

十二、组织管理及人员分工

(一)课题专家指导小组:

粟永特(黔江区委常委、副区长)

姚兴亮(黔江区教委主任)

肖顺东(黔江区教委副主任)

郭林(黔江区教科所副所长)

课题组长:李绍元(黔江区新华小学校长)

课题副组长:凡秀娟(黔江区新华小学副校长)

课题主研成员:

石亚平、罗永高、温封、罗静、段如会、余斌、严静、张国彦

参研人员:全体教师

(二)人员分工

李绍元,校长,中学高级,课题负责人,具体负责决策课题研究方向,全面负责课题研究工作,负责课题研究经费筹措、人员协调及保障工作,校本教材《绳梦》修订和印制以及督察课题研究工作等。

凡秀娟,副校长,小学一级,课题组副组长,具体负责课题研究工作,定期督察课题组研究情况,组织指导课题组研究工作。承担特色课程,“学校跳绳品牌打造成果”(含影像资料)收集与整理等研究工作。

石亚平,副校长,小学高级,负责特色德育成果(含影视资料),课题特色校园文化建设成果集(含影视资料)收集与整理等研究工作。

罗永高主要负责撰写课题研究方案、开题报告、阶段计划和总结、课题研究报告,特色课程建设,收集整理理论学习材料,汇编成学习集以及负责课题全程

资料的收集与整理等研究工作。

温封主要负责课题研究报告、特色师资队伍建设,各研究阶段的论文收集与整理等研究工作。

段如会主要负责特色课程建设,“学本式”卓越课堂的理论与实践(文字材料和影视材料等),上报总课题组学期研究报告及相关成果等研究工作。

余斌主要负责中期研究报告的撰写、特色学校管理成果等研究工作。

罗静主要负责参与课题研究,特色课程建设,特色校园文化建设成果,负责特色德育成果(含影视资料),收集整理研究案例和理论学习材料等研究工作。

严静主要负责参与课题研究,特色课程建设,打造大课间品牌,学校跳绳队的训练、编排、参赛和收集理论学习材料等研究工作。

张国彦主要负责参与课题研究,特色课程建设,调查报告,收集理论学习材料并协助汇编成学习文集等研究工作。

十三、课题经费预算

【参考文献】

1.《学校管理研究专题》,安文铸主编,科学普及出版社,1997年出版。

2.《中国文化概论》,金元浦、谭好哲、陆学明主编,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 9年出版。

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2001年7月。

二〇一五年三月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