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土地资源学复习题

土地资源学复习题

土地资源学复习题
土地资源学复习题

《土地资源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土地: 土地是地球上由气候、土壤、水文、地形、地质、生物及人类活动的结果所组成的自

然经济综合体,其性质随时间不断变化。

2.土地资源: 是指在当前和可预见将来的技术经济条件下,能为人类所利用的土地。

3.土地类型: 源于自然地理学,也称景观形态单元。它是地表各组成要素(气候、地质、地貌、水

文、土壤、植被,以及人类活动作用结果)遵循地域分异规律,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而形成的具有景观形态特征和土地性质相对一致性的一系列空间单元。

4.土地资源类型: 根据土地所具有的资源利用价值或功能的差异性而划分的。它是土地自然属性

相对均一,而且利用价值或利用功能一致的土地单元集合。

5.土地分级:是指在对土地组成要素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自下而上合并或自上而下划分,

产生出一些等级有高低、复杂程度有差异的土地单位。

6.土地分类: 在同一级土地中划分出不同的土地单位。是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将单个的土地单位按

质的共同性或相似性进行不同程度的抽象与归并。

7.土地利用现状:是人类长期利用、改造土地资源的结果,能比较全面地记录和反映土地利用的本

质特征和土地利用之间的差异,是划分土地利用类型的一项综合性指标。

8.土地评价:是指针对一定的利用目的,对土地的性状进行质量鉴定和数量统计的过程。

9.分等定级:根据土地的自然属性和经济属性,对土地的质量优劣进行综合评定,并划分等别、级

别。

10.土地资源核算:是指对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的土地资源,在合理调查评估的基础上,从实物和价值

两方面统计和核算,确定其总量和结构的变化及其平衡状况与投入产出效益的行为。

11.土地价格:土地价格实质上并不是土地的购买价格,而是土地权利和预期收益的购买价格,即地

租的资本化。

12.土地利用:是指人们以土地资源为对象,为一定利用目的而从事的土地经营或经济活动。

13.土地利用区划:是在充分了解自然条件和经济社会条件演变及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根据土地的地

域性差异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对土地利用的方向、结构及布局进行分区。

14.土地利用规划:是指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总目标,为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协调分配国民经济各

部门用地、妥善安排各项建设工程用地而提出的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方案。

15.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属于宏观土地利用规划,是各级政府按照行政辖区,从全局利益、长远利益

出发,对城乡全部土地的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在空间、时间上所作的统筹安排和统一规划。

16.土地利用专项规划:是单项用地的利用规划,兼有微观与宏观规划的性质,主要是为解决某项用

地的开发、利用、整治、保护等具体问题而进行的规划,如菜地保护区规划、基本农田保护规划、自然保护区规划、立地开发区规划等。

17.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 是指在未来不同时间尺度上,以预期的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及与此

相适应的物质生活水准为依据,一个国家或地区利用其自身的土地资源所能持续供养人口的数量。

18.土地资源功能冲突:在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存在多种利益主体,当各利益相关者为满足其各

种需求,通过对土地的利用方式、强度和数量、土地投入物品和劳动的种类和规模等进行调节,导致一些功能被压缩而另一些功能被充分挖掘,使得需求没能得到全面均衡的满足,严重时会对某些功能的持续发挥造成短期内无法恢复的伤害,这种状态被称之为“土地资源功能冲突”

19.土地资源功能协调: 对土地资源功能的冲突进行统筹安排。

20.土地开发: 是人类通过一定的手段扩大对土地的有效利用范围,以提高土地利用深度并满足对土

地不断增加的需求。

21.土地退化: 土地利用条件变坏,导致土地生产能力(或其他功能)的衰减,以致完全丧失。

22.土地整治: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对土地退化现象的消除与预防。

23.土地整理:对土地利用状态的重新组织。

24.土地资源胁迫:自然界与人类经济社会活动对土地资源造成的压力。

25.土地资源安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全部土地资源对其实现可持续发展所具有稳定的供给状态和良

好的保障能力。

二、简答题

1.土地的属性

土地属性:资源属性、资产属性、生态属性、工程属性、社会属性和权籍属性。

2.土地资源评价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土地资源评价的基本原则

多样性原则:不同的地区具有各自独特的自然和社会条件,土地质量和土地用途都会存在很大的差别;随时间的发展、社会的变化,同一地区的土地质量和土地用途也会发生变化。

综合性原则:构成土地质量的土地性状有很多种,如气候、土壤、植被等等,而这些性状也是由许多因素构成的,如气候又包括光照、气温、降水等;土壤又包括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质地、土壤酸碱度、土壤水分、土壤养分、碳酸钙含量等等。同时,土地的不同性状或不同因素间又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因此土地质量是一个多样因素影响的统一体。因此,在分析土地质量和土地用途的要求时,一定要全面地考虑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采用综合、全面分析的方法。

系统分析原则:一个系统是各种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集合,具有一定的边界和结构,这就决定了系统的功能,即决定了投入与产出的关系。土地评价的主要对象是土地利用系统,包括两个要素;土地和土地利用,如图。在土地评价时,应尽量地应用系统分析的原理,分析如何改善土地利用系统的结构,获得最理想的产出与投入之比。

相对性原则:由于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不同,土地质量上存在很大差异。为了不同评价地区的实际需要,往往在评价时将本地区内质量最好的土地定为一等地,最差的土地定为末等地,这样处理使不同地区的土地质量等级之间的差异不尽一致,同一等级的土地的实际质量也可能不一样,因此土地评价的结论是相对一定地区而言的。

可比性原则:土地评价的结果是所评价的地区土地质量好坏程度的反映,因此必须具有可比性。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建立统一的评价标准或指标体系。

限制性原则:不同的土地用途在某种土地质量上的适宜程度不同,实质上就是土地用途的限制不同。所谓限制性,是指土地质量不能满足土地用途要求的程度,如某种作物在某个生育期需要速效磷达到 30ppm,而实际土壤中l0ppm,那么由于速效磷含量太少吸收不到充足的磷

(1)土地资源评价的一般方法:外业调查与内业分析相结合;主导因素与综合分析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2)土地资源评价的技术方法:定性;定量。定性法:常常参照当地土地使用者的意见,结合评价者的专业能力和经验,确定各类土地的适宜性、等级高低和生产潜力。定量法:运用各参评项目所提供的数量指标、与特定的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地性状要求的比较,直观地反映土地利用选择的可能性,按照一定的数学模型进行计算,获得评价单元数量化等级数值,计算结果作为定级的依据。①数值法:相加法: P=A+B+C,相乘法: P=A×B×C,更复杂方法: P=A B×C×D其中,P表示参数值,或指数, A、B、C、D土地的某些特性如:土层厚度(不同的分数)②数理统计模型:层次分析法,聚类分析法,回归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灰色关联度分析法,模糊综合评判法

3.土地资源类型的种类及其划分依据

划分依据:除了考虑土地的各种自然属性外,更强调根据土地的经济社会属性,集中体现在其利用价值或利用功能上的综合差异性分类。

4.简述土地资源的特性

(1)经济特性。①土地自然生产潜力:指充分考虑气候、土壤、地形、水文地质等要素对植物产量影响

后得到的土地生产潜力。②土地经济生产潜力:在自然潜力的基础上,由人工控制因素对植物产量的影响而得到的植物第一性生产力。影响因素:灌溉、排水、土壤改良、作物栽培技术、化肥、农药、有机肥等物质投入、作物品种改良及其优化组合;田间经营管理水平。(2)社会特性。土地的天然价值:土地资源本身所具有,未经人类劳动参与的价值。土地附加人工价值:土地资源上附加的人工价值,即劳动价值。土地的稀缺价值:物以稀为贵,越是稀缺的资源,其价值越高。正是土地资源的稀缺性,构成了与土地资源的天然价值和劳动价值相联系但相对独立的另一类价值。(3)区位特性。土地区位:陆地上某一地块的空间几何位置,及各种土地自然要素与社会经济要素之间相互作用所形成的整体组合效益在空间位置上的反映。即土地区位是自然要素区位、经济区位和交通区位在空间地域上有机组合的具体表现。土地自然区位:即土地的自然地理位置。土地经济区位:指土地在人类社会经济活动过程中所表现的人地关系和社会物化劳动投入。土地交通区位:指区域土地或某地段与交通线路和设施的关系,具体由距离、耗时和费用三方面来反映。

①整体性:土地是由气候、土壤、水文、地形、地质、生物及人类活动的结果所组成的综合体,土地资源各组成要素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构成完整的资源生态系统。人类不可能改变一种资源或资源生态系统中的某种成分,而同时能使周围的环境保持完全不变。

②生产性:土地具有一定的生产力。土地生产力按其性质可分为自然生产力和劳动生产力。前者是自然形成的,即土地资源本身的性质。后者是施加人工影响而产生的,即人类生产的技术水平,主要表现为对土地限制因素的克服、改造能力和土地利用的集约程度。

③面积的有限性:由于受地球表面陆地部分的空间限制,土地的面积(或称土地资源的数量)是有限的。因而,人们一方面要珍惜和合理每一寸土地,另一方面要采取切实措施有计划地控制人口增长,减小人口对土地的压力。

④位置的固定性和区域差异性:分布在地球各个不同位置的土地,占有特定的地理空间。这一特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每一块土地的绝对位置(经纬度)的固定性,包括地面及其以上和以下的空间。

(2)各块土地之间的相对位置(距离)的固定性。

(3)每一块土地所处的环境及其物质构成,一般来讲,在一定时空范围内基本上也是固定的。

⑤动态性:土地的时间变化又与空间位置紧密联系,因为处于不同空间位置的土地,它的能量与物质的变化状况是不相同的。

⑥土地资源的再生性:土地是一个生态系统,土地资源具有可更新性。在合理利用条件下土地的生产力可以自我恢复,并不会因使用时间的延长而减少,即“治之得宜,地力常新”。土地对于污染物也有一定的净化能力。

⑦多用途性:它既是农业生产资料,又是人类活动空间;既可作为农用,又可作为城建、交通、国防、旅游等非农业利用。

5.简述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征

①土地总量大,人均土地少

②地貌类型多样,山地、丘陵多,平地少

③土地资源区域分布不均衡

④土地生态环境脆弱

⑤我国土地资源的绝对数量大,按人口平均的相对数量少;

⑥土地垦殖系数低,地区分布不均衡;

⑦林地面极少,森林覆盖率极低;

⑧农业用地质量退化,土地资源利用率低下:a、耕地质量下降;b、水土流失严重;c、土地沙漠化严重;

⑨建设用地不断增加,耕地面积逐渐减少。

6.土地类型分类的步骤和方法

(1)确定分类的对象:确定以哪一级土地单位作为分类的对象,主要取决于研究任务和随后编制的土地

类型图的比例尺。一般而言,研究任务愈是笼统,范围愈是广泛,采用的土地单位的级别就应愈高。(2)确定分类依据和分类指标:在确定分类对象之后,接着要恰当地确定分类的依据和分类指标。分类的依据和指标要力求能客观反映研究区的土地分异规律,因此要对所有土地分异因素进行仔细分析。(3)方法:土地类型的划分,由于不同学者其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同,占有资料不同,拥有的技术手段不同因而他们各自应用不同的方法对土地类型进行划分。概括起来可分为顺序法,两列指标网格法、路线考察法和参数法。

①顺序法:按基层、中层、顶层的分类顺序直接列出土地分类系统。②两列指标网格法:主要用于土地点的分类。画出纵、横坐标,在纵坐标上表示地貌,自上而下依次列出从高处到低处的地貌类型;在横坐标表示植被和土壤类型,自左至右依次列出湿生至旱生类型。纵横两列交叉构成一个网格,便构成分类系统。

③路线考察法:在研究区范围内选定几条代表性路线,并进行实地考察。在考察过程中,绘制若干可表示个体土地单位的土地综合剖面图,用以分析这些土地单位的各组成要素的特征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不同土地单位之间的空间组合规律。在此基础上,将几个综合剖面加以对比,从而对土地单位进行分类。然后从线推面,获得整个研究区的土地分类系统。④参数法:根据土地成分的特征值划分土地类型的一种方法。即在选取的相对重要参数分类的基础上进行土地单位划分的方法。(参数法的科学性取决于参数的科学选取与分级。但是参数的选择与鉴定尚在探索过程之中,问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因而应用也受到一定的限制。但该方法有定量的持点,适宜于计算机处理。预计参数法的应用将有广阔的前景。

7.简述土地资源类型的几种划分方法

①形态或成因划分

土地资源类型和自然界各种各样的物质一样,都有其自身的发生发展过程。其发生发展的同一性,实际上就是构成土地的要素(气候、地质、地形、水文、植被;有时还有人的活动结果)的综合的相对均一性,也正是由于这些要素的综合均一性,使它们所制约的土地资源类型表现出来的特征,同别类土地资源不同而区分开来。在实际的土地资源类型划分中,在考虑综合因素对土地资源影响的基础上,通常突出某一因素的地位。由于这种土地资源类型的划分主要是依据地理因素的组合和特点,因此,有时也将这种土地资源的划分方法叫做土地资源的地理学划分。

②生产潜力划分

土地资源生产潜力是土地资源在一定的利用条件下,该种用途所要求的全部条件均最适宜时所能达到的生产力。同一土地资源在不同的利用条件下,其生产潜力是不相同的。例如作为工业、商业、农业、林业等用途时,其单位土地面积上的生产力(产值)差异相当大。由于土地资源作为工业利用或商业利用时,这些利用达到最大生产力时的最佳条件难以确定,因而,这些利用的土地资源生产潜力也就无法估计。所以,我们经常所谈的土地资源生产潜力主要是指土地资源的第一性产业的物质生产潜力,也就是土地资源的植物生产潜力。由于在自然界要找到达到某一利用的土地资源生产潜力所要求的理想植物(作物)的生长环境是不可能的,因而,只能是无限的逼近。一旦实际生产水平接近潜在的生产力,那么植物(作物)生长的土地资源环境就接近于该植物(作物)要求的理想状态(条件)。

③利用现状划分

土地利用现状深刻反映了土地资源的自然属性与经济特性。Vink(1975)在《现代农业中的土地利用》一书中,将土地利用描述为:“人类为了从土地获取物质或精神的需要,对土地实行永久或周期性的干预”。土地利用类型划分:是指对现有的土地利用状况,根据其利用的方式、结构及其特征的相似性与差异性而进行同级土地资源的类型分类和土地资源类型分级。

8.不同时期我国土地利用现状类型的划分?

①20世纪80年代,根据1987年对《规程》的补充规定,全国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系统按两级进行分类,第一级8个类型(1、耕地;2、园地;3、林地;4、牧草地;5、居民点及工矿用地;6、交通用地;7、水域;8、未利用地),第二级46个类型

②2002年1月1日试行的土地分类体系为一级类(农用地、建筑用地、未利用地)3类,二级类15个,三级类71个。

9.土地资源调查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一)土地资源自然条件调查分析

地貌:对土地利用有显著作用的地貌因素包括海拔高度、地势起伏和地面坡度等几个方面。

光热:光能、太阳辐射能是植物物质形成的最基本要素。

土壤:土壤肥力的高低表现在:土壤的供肥与保肥能力、土壤的热量和空气状况、土壤的耕作性能等方面。水分:对于水分的分析研究,必须把天然降水、地面水和地下水统一考虑。

(二)土地资源经济社会条件调查分析

作为与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相关的经济社会要素主要包括:土地所有制、民族习惯与传统、技术水平与变革等。

土地所有制:同一区域国营、集体经营及个体经营的土地,其开发利用方式与方向都有明显差别。

民族习惯与传统:对作物品种选择、耕作制度的确立等甚至有决定性意义,从而影响土地开发利用特征。技术水平与变革:不同技术手段的选择和技术革新一般在土地开发利用方面都有显著表现,实际上技术的选择往往也是其他各种经济社会条件下背景的综合作用。劳动力过、生产水平相对低下的地区,宜采用劳动集约型经营和技术;而地广人稀的地区,宜选择大型机械、节省劳动力的技术密集或资金密集型技术。

10.土地资源调查的基本方法是什么?遥感技术在土地调查中有哪些优势?

土地资源调查的基本方法

(一)土地资源调查的一般方法:(1)野外测绘填图方法的技术要点:选择调绘路线;地形图的定向;确定调绘站点的图上位置;调绘填图。(2)土地利用现状的外业调绘:地类调绘;线状地物的调绘;境界与土地权属界的调绘;地物补测

(二)土地资源遥感调查方法:(1)以目视解译为主的遥感调查方法:地资源调查准备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收集、整理、分析各种需要的资料,包括地形图、航片、卫片、反映社会经济状况的图件和

(三)土地资源动态监测方法:(1)土地资源动态监测工作内容:①主动发现土地资源利用的变化信息;

②准确、快速的获取不同时期土地信息的数量和特性;③将不同时期的土地信息进行空间分析,获得土地变化信息数据;④土地数据的计算机管理与可视化;⑤方便快捷的输出成果图件。(2)RS与GIS结合的土地利用动态监测技术要点:①遥感数据的预处理;②自动识别分类及土地信息提取;③复合分析

遥感技术在土地调查中的优势:

(1)加速调查进程。遥感飞机可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取较大范围内的土地信息,因而大大减少了野外调查时间,可把人们从繁重的野外填图中解脱出来,提高工作效率,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2)扩展调查视野。航片从空中摄影取得,由于观察角度的增加,视野得到扩展。(3)提高成图精度。应用航片勾绘土地权属和分类界线较为精确,图形真实,据此量算的面积精度较高。(4)解决了难以调查地区的困难。应用航片可以对那些交通不便或人们难以通行的地区(沙漠、戈壁、冰川、海洋等)进行实地调查。

11.简述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背景

?1991年9月在泰国德迈举行了“发展中国家持续土地管理评价”研讨会,

?1993年6月在加拿大Lethbridge大学举行“21世纪持续土地管理”的目标学术讲座会。

这两次会议的主要结果是明确提出持续土地利用管理的概念、五大基本原则和评价纲要。

12.简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性质和原则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性质:①综合性;②长期性;③战略性;④指导性;⑤动态性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原则:①统筹兼顾;②远近结合;③保护农业基本用地;④因地制宜;⑤综合效益;

⑥可操作性;⑦公众参与

13.简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一般工作程序

准备阶段;调查研究分析阶段;编制规划方案阶段;规划审批阶段;规划公布及实施阶段

14.土地资源开发规划的内容

①勘测与调查;②确定开发目标;③可行性研究;④土地资源开发的结构和布局;⑤开发次序和开发速度;

⑥开发资金计划;⑦选定开发方式

15.简述土地资源安全的特性

层次性;动态性;社会性;差异性

三、论述题

1.从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角度论述如何科学地开发土地资源?

土地可持续利用:即在满足当代人们对土地利用需求的同时,不损害后代人利用土地资源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也不损害当代及后代人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其他利益。

与其它资源相比,土地资源是最能体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理论的一种资源,而从某种意义上讲,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持续利用,是实现资源与环境的持续性、社会持续性、经济持续性的重要课题,这就决定了要科学地开发土地资源。因此:

首先,必须明确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目标。

其中,基本政策目标: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具体包括:

1、应以人口对食物的持续供需平衡为目标。

2、应建立在区域平衡的基础上

3、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具有长远性

4、应考虑环境的适宜性

5、应追求耕地质量上平衡

其次,在土地资源开发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原则:

①保持和加强生产或服务功能(生产性);

②减少生产风险程度(稳定性);

③保护土地资源的潜力和防止土壤与水质的退化(保护性);

④具有经济活力(可行性);

⑤社会可以承受(可承受性)。

再次,科学地开发土地资源,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必须还要求对土地的开发进行可持续利用评价。土地可持续性利用评价是指针对土地可持续性利用的状况(生产性、安全性、保持性、可行性、接受性)进行系统诊断,并寻求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措施和途径。

为了更科学地实现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在对土地的可持续利用进行评价的同时,更应遵循以下评价原则:

①土地资源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评价应放在同等的位置上。

②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评价是对土地利用变化过程的判断。

③应充分考虑评价区域的特点。

最后,只有清楚地了解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模式,才能更好地协调两者的矛盾,为正确地处理两者的关系起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存在五种关系模式:

①边缘经济发展模式:其特征是经济发展很少或不考虑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土地资源供给的制约。

②土地资源限制极端模式:其特征是认为土地资源在经济发展中的供给是有限的,保护土地资源是第一位的,经济发展是第二位的。

③土地资源服从经济模式:认为土地资源的供给并非无限,但土地资源的供给配置要服从于经济发展的需要。

④经济服从土地资源模式:该模式的特征是经济发展应服从土地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

⑤相互协调的发展模式:该模式的特征是把土地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保护和经济发展相互支持的两个系统。

综上所述,只有科学地开发土地资源,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何谓“土地用途管制”?我国在“土地用途管制”中还存在哪些问题?你认为该如何解决?

3.结合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问题,阐述土地资源学的发展前景

从发展的过程看,土地资源学的生命力主要在于成果的应用,土地资源学的必须紧密结合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问题,不断发展土地资源学,来适应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求。

1、针对我国土地总量大,人均土地少的基本问题,土地资源学的发展要对土地资源优化配置进行基础性研究。在社会评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无论市场行不还是政府宏观调控都必须了解到土地资源的动态,政府为此,土地资源学的研究应扩宽领域,扩展功能,积极引而不发这方面的研究工作,特别是土地资源资产的核算理论和方法和研究工作。

2、针对我国地貌类型多样,山地、丘陵多,平地少的问题,土地资源学应该加强对山地资源的研究。山地资源开发已成为我国资源开发的重点,一些条件较好的山区将成为,我国大农业发展的战略后备基础,为此应尽快摸清山区土地资源家底,着重掌握土地资源结构,结合规律,为合理配置组合结构,提供依据,使山区资源开发利用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高起点上,此外,还应该加强沙化土地,滩涂、湿地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3、针对土地资源区域分布不均衡的现状,

4、针对土地生态环境脆弱的现状。土地资源学必须对土地资源动态监测研究。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口急剧增长,土地资源退化现象日突出,土地资源环境是趋恶化,优质土地资源(高产农田)数量不断减少,为此应加强土地资源的动态监测研究。目前,在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下属的各个野外站,已开展这方面的工作,还应在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地区,进行中尺度的遥感监测,通过对这些地区的监测掌握全国土地资源的动态变化,为国民经济建设规划提供决策依据。

4.阐述新技术在土地资源调查中的应用及发展前景

5.试对我国第一轮、第二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进行比较,他们对我国新一轮土地利用规划的借鉴有哪些?(1)第一轮总体利用规划的评价: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人地矛盾突出,在此背景下开始编制第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基期:1985年规划期:2000年展望到2020年和2050年第一轮具有以下特点: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下的服务型土地利用规划;建立了我国土地利用规划;编制5级体系初步建立了符合中国国情的规划方法。然而,由于本次规划没有具体规定规划审批等事项,因而没有而到很好的实施,也就没有起到应用的作用。但是对后来的规划起到重要的指导和借鉴作用(2)第二轮总体利用规划的评价:1998年修订《土地管理法》并确定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法律地位,强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城乡土地利用的整体调控作用以及建立社会注意市场经济体制的背景下编制的。基期:1996年规划期:2010年展望到2030年

第二轮的特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时期以耕地保护为主的规划;建立了指标加分区的土地利用规划模式;注重了与城市规划、村镇规划的协调;基层规划划分土地用途管制区。

(3)前两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启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经济社会同步;加强耕地保护;加强规划部门之间的协调。

6.试述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研究的步骤

7.试分析土地资源功能冲突的原因

在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存在多种利益主体,当各利益相关者为满足其各种需求,通过对土地的利用方式、强度和数量、土地投入物品和劳动的种类和规模等进行调节,导致一些功能被压缩而另一些功能被充分挖掘,使得需求没能得到全面均衡的满足,严重时会对某些功能的持续发挥造成短期内无法恢复的伤害。从本质上说,土地资源的生态、生产、生活功能是不可分割的。然而由于在土地利用中存在多种不同的利益主体,不同利益主体追求土地资源功能的侧重点不同,因此,土地资源功能间存在一定的冲突。例如:人类不断增加耕地、森林和草地破坏,这种情况下,生产功能得到发挥,生态功能被破坏。

8.试述土地整理的一般工作程序

①基础资料的调查与分析

②确定土地整理单元

③编制土地整理规划方案

④土地整理规划方案的报批

⑤土地整理的组织实施及保障措施

⑥土地整理的检查验收

9.试述土地资源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途径

10.试述中国土地资源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途径

面临的主要危机

①、土地资源数量安全的危机

②、土地资源质量安全的危机

③、土地资源区域安全的危机

④、土地资源生态环境安全的危机

中国土地资源安全保障措施

?落实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推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遵循地域分异规律,实施区域化土地资源安全战略?加强土地资源基础建设,提高土地质量

?转变土地资源利用理念,促进土地利用优化配置

?发挥比较优势,充分利用国际资源

11.简述世界土地资源安全面临的主要问题

①耕地及生态用地减少

②土地资源退化较为严重

③人口持续增加导致土地资源安全问题加剧

四、案例分析

1.土地评价中的一个案例

土地资源学考试题及答案

土地资源学考试题及答案 《土地资源学》试题A 闭卷适用专业年级: 姓名学号专业班级 2、试题注:1.请准确、清楚地填各项,涂改及模糊不清者、试卷作废。全部做在答题纸上。2(试卷若有雷同以零分计。一、填空(20X1=20分) 1、影响土地资源特征的最主要的气候要素是;;。 2、我国主要牧区和主要农区是以mm等雨量线为界;而在东部,旱作农业和水田农业乂是以mm等雨量线为界 3、前苏联土地类型研究其景观形态单位分为、、三级。 4、农村土地调查以比例尺为主,高山区、高原等地区可采用比例尺,经济发达地区根据需要可采用或比例尺。 5>最小上图图斑面积耕地、园地为mm,城镇村和工矿用地为mm,林地、草地等其它地类为mm。 6、补测地物点对四周明显地物点位置的中误差,平地、丘陵地不得超过图上mm;山地不得超过mm。 7、美国“土地潜力分类”评价系统分为、、三级序列。二、名词解 释:(8X2=16 分) 1、土地类型 2、线状地物 3、土地自然适宜性 4、贴现系数 5、可持续土地利用 6、土地生产潜力 7、基本农田 8、土地退化三、、计算题:(2X5二10分) 1、根据最小上图图斑标准,求出比例尺1:10000的地形图及比例尺1:20000 的航片上最小上图耕地图斑对应的实地面积。(m2)

2、某调查区有一宅基地占地150m2,调查底图比例尺为1:5000,该宅基地能上图吗,如果能上图,图上面积为多大,(mm2)。 2 2 2 四、简答题(5X6分二30分) 1、地表水对土地资源及其利用的影响 2、土地类型的地带性分布规律。 3、土地资源评价的基本程序。 4、影响土地人口承载力的因素。 5、农业生态区法的工作程序 五、论述题:(24分) 1、某县即将开始第二次土地资源调查的农村调查工作,他们应该怎样开展这 项工作,谈谈你的看法。(12分) 2、论述土地资源学研究的适用专业年级: 一、填空(20X1=20 分) 1、光;温;水。 2、400 mm;800 mm 3、相、限区、地方 4、1:10000 , 1:50000, 1:2000 或1:5000。 5> 6 mm, 4 mm, 15 mnu 6、0? 5 mm; 1? 0 mm。 7、潜力级、潜力亚级、潜力单元

土地资源学试题库

一、名词解释 土地资源:在当前和可预见的将来技术经济条件下能为人类所利用的土地 土地资源学:研究土地资源的组成,特性,分类,数量,质量,空间分异与时间变异规律以及合理利用和保护的科学 土地报酬递减律:在技术不变的条件下,对一定面积的土地连续追加某一生产要素投入量将使产量增加,但达到某一点后,其单位投入的边际收益将逐渐下降,并最终成为负数的规律。 土地类型:狭义指在土地分级的基础上,根据一定的原则和指标,将相同等级的土地单位按照其相似性进行类群归并的产物,广义指对土地进行分类学研究,即除土地分级及在此基础之上的类群归并外,还包括研究土地类型的结构,动态演替机制等研究内容 土地分级:指在对土地组成要素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自上而下合并或者自上而下划分,产生一些等级有高低,复杂程度有差异的土地单位 土地类型结构:指在某一区域内,各种土地类型与数量的对比关系及其组合而成的空间格局或图式 土地利用结构:一般指一定区域内,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和(或)土地覆被之间在数量上的比例关系,以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和(或)土地覆被占该区域土地总面积的比重表示。、指一个国家、地区或生产单位的土地面积中各种用地之间的比例关系或组成。也称土地利用构成 土地潜力评价:在特定的目的下对土地的自然,经济和生产性能进行综合评估和分等顶级的过程 土地经济评价:运用经济指标对使用价值或价值进行评定,即依据土地经济条件评定土地的等级或价格 比配:将土地的利用要求和评价对象的土地性状进行分析比较,在此基础上进行土地利用方式的调整与适应性结果计算相应结合的过程。 土地人口承载潜力:一定生产条件下的土地资源所能承载的一定生活水平下人口限度的最大水平 AEZ法:按气候,土壤,地形,水文等土地自然特征的异同而划分的一个区域,每个区域的自然特征基本一致 可持续土地利用:主要表现为土地资源利用中的数量和质量的可持续性。持续性包括了存在形式的可持续性,物质生产能力的可持续性,经济效益的可持续性,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四个方面的涵义。 土地生态设计:依据生态学和土地科学的基本理论,运用现代系统工程的方法对各类土地系统的合理利用方式进行优化和选择 土地退化:指在各种自然因素,特别是人为因素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土地质量及其可持续性下降,甚至完全丧失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的过程。 水土流失:是关于地表的物质在地质外营力的作用下分离,破坏和运移 基本农田:从战略高度出发,为了满足国民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保证一定规划期内人口增长对农产品的基本要求必须确保的农田 土地整理:对土地权属和土地的用途,布局,结构等的调整,是对土地地形,地貌,地力,水土状况和生态环境的治理。 土地储备:应用经济手段盘活土地,实现国有土地资产保值增值而进行土地整理的一种形式 土地复垦:指对被破坏或退化的土地进行再生利用和生态系统恢复的综合性技术过程 二、填空 1土地的自然属性包括资源属性、生态属性、工程属性。 2海拔高度对土地特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气候条件的再分配。 3土地的生态功能包括支撑功能、净化功能、养育功能三方面。 4地表岩石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三大类。 5根据其成因及沉积物的堆积形式不同,可将平原进一步划分为冲积平原、湖积平原、扇形平原、滨海平原四种类型。 7土地资源调查外业调绘前的准备工作包括路线勘察、制作工作分类系统、室内预测三方面。土地持续利用的原则有、、、、。

(完整版)《土地资源学》考试试卷(A卷)答案.docx

课程号:0107231 《土地资源学》期末考试试卷(A 卷) 考试形式:闭卷考试考试时间: 120 分钟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 4 分,共计 20 分) 1、土地:土地是地球上由气候、土壤、水文、地形、地质、生物及人类活 动的结果所组成的综合体。 2、基本农田:指从战略高度出发,为了满足国民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保 证一定规划期内人口增长对农产品的基本需求,而必须确保的农田。 3、光温水土生产力:经过土壤因素限制性修正后,作物在某一地区的一定光、温度与降水条件下的生物产量。 4、土地沙漠化:指干旱、半干旱、多风地区植被遭到破坏,地面失去覆盖后,出现风沙活动和类似沙漠化景观的现象。 5、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在一定的生产条件下土地资源的生产力和一定生 活水平下所承载的人口限度。 二、简答题:(每小题 10 分,共计 50 分) 1、土地的资源资产二重性。 答:土地是自然经济的综合体,因此土地具有资源经济二重性。其中:资源 特性包括:整体性、生产性、面积的有限性、位置的固定性和区域差异性、时间 变化性、土地资源的再生性与非再生性、多用途性。(5 分) 资产特定包括:稀缺性、位置的固定性、地产个体的异质性、地产使用的永 久性和增殖性、土地价格和价值的二重性、地产流通的特殊性。( 5 分) 2、持续土地利用的五大原则。 答:包括以下五大原则:生产性:不能以牺牲生产来换取持续( 2 分);稳 定性:减少生产风险程度( 2 分);保护性:不能因生产或高产而破坏水土资源( 2 分);可行性:具有经济活力( 2 分);可承受性:有社会承受力( 2 分)。 3、土地资源评价的原则。 答:必须以一定的用途为前提( 3 分);要进行多种形式的比较( 3 分);要因地制宜地考虑当地的社会经济条件( 2 分);必须以土地用途的可持续性为前

地大硕士土地资源学真题

2003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一、概念(每题6分) 土地资源— 国土—— 建设用地—— 未利用地—— 土地利用结构—— 二、简答题(每题12分) 1、土地资源学的研究工作有哪些特点? 2、土地资源学的研究内容有哪些? 3、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4、为什么要划分土地类型? 5、土地利用类型划分的意义是什么? 三、论述题(每题30分) 1、当你参加工作以后,你将会采用什么措施去保护仅有的耕地? 2、用1—2个实例论述我国城市用地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2004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一、概念( 每题5分共40分) 土地资源—— 土地所有制—— 土地报酬递减率—— 土地资源类型——

土地资源生产潜力—— 土地经济评价—— 土地利用规划—— 土地利用空间动态监测——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50分) 1、土地资源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有哪些? 2、土地退化的主要形式有哪些? 3、土地整理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4、为什么要划分土地类型? 5、划分土地评价单元的常用方法有哪些? 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60分) 1、举例说明地貌因素是怎样影响土地资源特征的。 2、分析一下我国土地资源有哪些特性。 3阐述基本农田的含义、保护对象及其进行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的基本思路和工作过程。并简要论述其对解决当前中国人地矛盾的意义。2005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试题名称:土地资源学试题代码:479 特别提示:答案一律写在答题纸上,写在本试题上或草稿纸上无效! 一、概念题(每题8分,共40分) 土地土地资源土地所有制 土地利用土地生态系统 二、问答题(每题12分,共60分)

1、土地资源学的研究内容主要有哪些? 2、为什么要划分土地类型? 3、为什么要进行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4、如何划分土地评价单元? 5、我国土地资源在开发利用中存在哪些问题? 三、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 1、举例说明地貌因素是如何影响土地资源的特征? 2、阐述基本农田的涵义、保护对象及其农田保护区规划的思路,并论述其对解决我国人地矛盾的意义? 2006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试题名称:土地资源学试题代码:479 特别提示:答案一律写在答题纸上,写在本试题上或草稿纸上无效! 一、问答题(每题20分,共80分) 1、阐述土地、土地资源的概念及土地资源的基本特征? 2、举例说明地貌因素是如何影响土地资源的特征? 3、土壤因素对影响土地资源的质量特征和类型分布的意义? 4、土地评价的作用是什么? 二、论述题(每题35分,共70分) 1、论述土地资源动态监测的目的是什么?怎样利用“3S”技术进行土地利用动态监测。 2、如何解决21世纪中国耕地状况与人口增长的矛盾?

最新土地资源学考研试题

20XX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试题名称:土地资源学试题代码:455 一、概念(每题6分) 土地资源——国土——建设用地——未利用地——土地利用结构 二、简答题(每题12分) 1、土地资源学的研究工作有哪些特点? 2、土地资源学的研究内容有哪些? 3、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4、为什么要划分土地类型? 5、土地利用类型划分的意义是什么? 三、论述题(每题30分) 1、当你参加工作以后,你将会采用什么措施去保护仅有的耕地? 2、用1—2个实例论述我国城市用地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XX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试题名称:土地资源学试题代码:455 一、概念(每题5分共40分) 土地资源——土地所有制——土地报酬递减率——土地资源类型——土地资源生产潜力——土地经济评价——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空间动态监测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50分) 1、土地资源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有哪些? 2、土地退化的主要形式有哪些? 3、土地整理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4、为什么要划分土地类型? 5、划分土地评价单元的常用方法有哪些? 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60分) 1、举例说明地貌因素是怎样影响土地资源特征的。 2、分析一下我国土地资源有哪些特性。 3、阐述基本农田的含义、保护对象及其进行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的基本思路和工作过程。并简要论述其对解决当前中国人地矛盾的意义。 20XX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一、简答题 1.土地人口承载潜力的影响因素。 2.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对农业土地利用宏观布局的影响。 3.土地类型调查的内容。 4.土地资源评价与土壤评价的区别。 二、论述题 1.土地整治对推进统筹城乡一体化建设的作用。 2.土地利用中如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土地资源学考试试题

一、名词解释(共20分,每小题4分) 1.土地资源: 2.土地资源评价: 3.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 4.土地退化: 5.土地分级: 二、填空题(共20分,每小题1分) 1.地貌类型是具有共同形态特征和成因的地貌单元。按地貌形态可以粗 略地分为、 、 、 、 和 等五大类。 2.土地资源调查一般可以分为: 、 、 、 四个阶段。 3.土地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主要表现为: 、 、 、 四个方面。 4.农业生态区是指按 、 、 、 等土地自然特征的异同原 则而划分的一个区域,每个生态区内的 。 5.土地利用类型的分类系统一般采两级制,其中第一级类型划分主要是依据 , 第二级类型的成分主要是依据 。 三、简答题(共4分,每小题10分) 1.什么是土地评价指标体系? 制定评价指标体系一般应遵循哪些原则? 2.土地资源退化的防治应遵循哪些原则? 3.简述土地资源评价的原则。 4.简述在土地资源人口承载了中农业生态区法研究的步骤。 四、论述题(共20分,每题20分) 1.试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模式及其 之间的关系。 答案及其评分标准 一、名词解释(共20分,每小题4分) 1.土地资源:土地资源是指在当前和可预见的将来技术经济条件下,能为人类所利用的土地。 2.土地资源评价:即土地评价,是根据特定的目的对土地性能进行鉴定的过程。 3.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在一定生产条件下土地资源的生产力和一定

生活水平下所承载的人口限度。 4.土地退化:在各种自然因素、特别是人为因素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土地质量及其可持续性下降,甚至完全丧失的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学的过程。 5.土地分级:在对土地组成要素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自下而上合并或自上而下划分,产生出一些等级有高低、复杂程度有差异的土地单位。 二、填空题(共20分,每小题1分) 1. 地貌类型是具有共同形态特征和成因的地貌单元。按地貌形态可以粗略地分为平原、丘陵、 山地、 高原 和 盆地等五大类。 2. 土地资源调查一般可以分为:准备工作、外业调绘、内业工作、检查验收四个阶段 3.土地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主要表现为:存在形式的可持续性、物质生产能力的可持续性、经济效益的可持续性、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四个方面。 4.农业生态区是指按气候、土壤、地形、水文等土地自然特征的异同原则而划分的一个区域,每个生态区内的自然特征基本一致。 5.土地利用类型的分类系统一般采两级制,其中第一级类型划分主要是依据土地利用类型,第二级类型的成分主要是依据土地利用方式。1.什么是土地评价指标体系? 制定评价指标体系一般应遵循哪些原则? 答:评价指标是评价因子性质的量化表示。评价指标体系则是中选因子的指标分级体系。它反映每个评价因子在数量上的变化与评价对象质量差异的对应关系。由于制定评价指标体系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所以,必须聘请多部门、多学科的专家及有实践经验的人员共同完成。(2分) 制定评价指标体系一般应遵循如下原则: (1)每个因子的指标分级都要力求有科学依据,避免采用等差级数机械处理的方法;(2分) (2)各因子间划分的等级数目不强求一致;(2分) (3)特别注意反映出评价因子的最佳评价条件和临界条件;(2分) (4)某些定性指标如土壤侵蚀程度,自然灾害,排水条件等,要寻找较好的量化方法。(2分) 2.土地资源退化的防治应遵循哪些原则? (一)全面规划,综合治理。由于土地治理涉及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和社会科学等多个学科和领域,因此,在土地治理中必须在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的前提下,进行全面规划,统筹安排,综合治理。(2

土地资源学复习题(答案)

《土地资源学》复习思考题 一、填空题 第一章 1.土地资源学的研究对象是土地资源这一自然经济综合体。 2.土地资源的“二重性”是指土地资源的自然特性和社会经济特性。 3.土地:由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内的气候、土壤、基础地质、 地形地貌、水文及植被等自然要素构成的自然地理综合体。 4.土地资源是指在一定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土 地。 5.土地与土地资源的联系:土地包括了一切类型的土地,土地资源 则是从土地所具有的资源利用价值的角度来阐述其具体含义,他的分类一般要经过对土地的资源价值和利用功能的评价以后,才能确定其是什么样的土地资源;从概念的外延上讲,土地的范畴比土地资源范围大;从概念的内涵上来看,土地资源的内容比土地更具体。 6.土地的资源特性:生产性、区域性、动态性、可更新性、多功能 性、有限性、不可替代性。(参照书本、展开论述) 7.土地资源的生产性:土地具有一定的生产力;土地生产力系指土 地的生物生产能力,它是土地的最本质的特性之一。据估算,人类食物的88%由耕地供应,10%由草地提供,即人类食物的98%由土地的“生产性”所决定。 8.土地的资产特性:商品特性、产权特性、增值特性、不动产特性。 9.土地的商品特性是指土地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是一种特殊 商品,可以进入流通。 10.土地的产权主要包括土地所有权、土地使用权、土地租赁权、土 地抵押权、土地继承权等。 11.土地的增值性取决于土地的稀缺性和人类社会对土地的不断改造 利用。 12.土地的四大功能:生产功能、环境功能、承载功能、空间功能。 13.土地资源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以获 取最大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 14.土地资源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 15.土地资源学的研究方法有:系统分析方法、景观生态分析方法、 现代技术应用方法、社会经济分析方法。 16.3S技术是指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 GPS)。

土地资源学试卷及答案

土地资源学试卷及答案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X9QT-X8QQB8Q8-NQ8QJ8-M8QMN]

《土地资源学》期末考试试卷(A卷) 考试形式:闭卷考试考试时间:120分钟 班号学号姓名得分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计20分) 1、土地 2、基本农田 3、光温水土生产力 4、土地沙漠化 5、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 二、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计40分) 1、土地的资源资产二重性。 2、持续土地利用的五大原则。 3、土地资源评价的原则。 4、土地资源保护一般包括哪些内容 5、中国土地资源分区依据和命名方式。 三、论述题:(每小题20分,共计40分) 1、请结合野外实习分析地貌对土地利用的影响。 2、我国已经启动第二次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工作,请阐述该工作的目的和基 本内容。 《土地资源学》期末考试试卷(A卷) 考试形式:闭卷考试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计20分) 1、土地:土地是地球上由气候、土壤、水文、地形、地质、生物及人类活动的结果所组成的综合体。

2、基本农田:指从战略高度出发,为了满足国民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保证一定规划期内人口增长对农产品的基本需求,而必须确保的农田。 3、光温水土生产力:经过土壤因素限制性修正后,作物在某一地区的一定光、温度与降水条件下的生物产量。 4、土地沙漠化:指干旱、半干旱、多风地区植被遭到破坏,地面失去覆盖后,出现风沙活动和类似沙漠化景观的现象。 5、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在一定的生产条件下土地资源的生产力和一定生活水平下所承载的人口限度。 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计50分) 1、土地的资源资产二重性。 答:土地是自然经济的综合体,因此土地具有资源经济二重性。其中:资源特性包括:整体性、生产性、面积的有限性、位置的固定性和区域差异性、时间变化性、土地资源的再生性与非再生性、多用途性。(5分)资产特定包括:稀缺性、位置的固定性、地产个体的异质性、地产使用的永久性和增殖性、土地价格和价值的二重性、地产流通的特殊性。(5分) 2、持续土地利用的五大原则。 答:包括以下五大原则:生产性:不能以牺牲生产来换取持续(2分);稳定性:减少生产风险程度(2分);保护性:不能因生产或高产而破坏水土资源(2分);可行性:具有经济活力(2分);可承受性:有社会承受力(2分)。 3、土地资源评价的原则。 答:必须以一定的用途为前提(3分);要进行多种形式的比较(3分);要因地制宜地考虑当地的社会经济条件(2分);必须以土地用途的可持续性为前提(2分)。 4、土地资源保护一般包括哪些内容 答:主要包括如下方面:基本农田保护(2分),水土流失防治(2分),土地沙漠化防治(2分),土地次生盐渍化防治(2分),土地污染防治(2分)。

《土地资源学》刘黎明版课后题答案

第一章绪论 1.阐述土地、土地资源概念以及土地资源的基本特征。 答:(1)土地:土地是由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内的气候、土壤、基础地质、地形地貌、水文及植被等自然要素构成的自然地理综合体,同时还包含着人类活动对其改造和利用的结果,因此,它又是一个自然经济综合体。 (2)土地资源:土地资源是指在一定的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土地。 (3)土地资源的基本特性:①资源特性——生产性、区域性、动态性、可更新性、多功能性、有限性、不可替代性;②资产特性——商品特性、产权特性、增值特性、不动产特性 2.土地资源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答:(1)土地资源学的基础理论研究 ①土地、土地资源的科学内涵及其基本特性研究 ②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以及土地资源的形成和演化规律研究 (2)土地类型和土地资源分类:土地资源的空间分布规律的研究 (3)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土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特征研究 (4)土地生产潜力与土地人口承载力:人与土地的定量关系研究 (5)区域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 (6)土地资源的保护和管理 3.面对21世纪越演越烈的人地矛盾,土地资源学的作用将日益重大,请简要阐述土地资源学今后的发展方向和研究重点。 答:(1)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开展国土资源管理领域的重大关键问题的研究 ①土地资源调查和动态监测的技术服务体系建设 ②土地资源和资产的优化配置的基础性研究 ③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与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的 综合研究

④生态脆弱地区的土地资源开发和保护研究 (2)进一步完善土地资源学科体系,加强基础理论体系建设和研究方法的创新 ①拓展土地资源学的基础理论研究 ②土地资源评价的理论和方法的创新 ③严谨对待科学的规范化和标准化问题,重点探讨和规范学科的一些基本理 论问题。 第二章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 1.影响土地资源类型分布、质量特征和利用的气候学因子有哪些方面? 答:影响土地资源特征的最主要的气候要素是光(太阳辐射)、温(热量)、水(降水)3要素。 (1)太阳辐射:光照强度、光照长度、光照质量 (2)热量资源:温度、积温、无霜期、生长期与多年极端低温平均值 (3)降水:降水的时空分布与土地利用的宏观布局、地形与降水 2.简要分析地貌因素是如何影响土地资源特征的,举例说明。 答:与土地资源关系密切的地貌因素有海拔高度、坡度、地貌类型等几个方面。(1)海拔高度:水热条件再分布方面 (2)坡度:土壤侵蚀、农田基本建设、交通运输、灌溉和机耕条件以及建筑工程投资等方面 (3)地貌类型:粗略分为平原、丘陵、山地、高原和盆地五大类。 3.地质条件是如何影响土地资源特征的? 答:(1)岩性及矿物质组成:土壤和地下水 (2)不同风化壳母质类型:形成各种沉积物 4.在研究和评价区域土地资源时,如何考虑水文地质与地球化学条件? 答:(1)水文条件:地表水资源、地下水水文地质 (2)地球化学条件:主要是研究一些与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相关的化学元素的迁移和积累的规律。 5.论述土壤因素对影响土地资源的质量特征和类型分布的意义。

2019年中国地质大学619土地资源学考试大纲

中国地质大学研究生院 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土地资源学》考试大纲 一、试卷结构 1、名词解释、多项选择或判断、计算或绘图等客观题占总分值40% 2、简答、论述等主观题占总分值60% 二、考试内容 1、土地资源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和方法。 2、土地资源的概念、构成要素及其对土地利用的影响。 要求掌握土地资源的自然要素、社会经济要素特点及其结构特征 具体要求: 1)了解土地资源的气候、地学、水文、生物等自然要素及其结构特征,对土地利用的 影响;掌握大气圈层结构及太阳辐射的概念;掌握主要的光照指标;理解主要气候 带的分布特征;掌握常用农业热量指标的应用;理解我国降水的时空变化特点。掌 握主要岩石类型的特点、转化关系。了解地下水与地表水的概念、类型,理解主要 的水质评价指标。掌握土壤结构与土壤改良技术与方法;理解土壤圈的概念和功能; 理解不同类型的土壤理化性质及土壤剖面构型特点。 2)掌握土地产权制度和土地产权类型;理解土地资源的价值与价格关系;理解土地资 源开发利用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 3、土地类型和土地资源类型 土地类型的概念、土地类型的划分、土地类型的分布规律及其时空演化规律;土地资源类型的概念、土地资源类型的划分、及其与土地类型的对应关系;土地资源类型的划分方法及其划分体系。 具体要求: 1)掌握土地类型与土地资源类型的概念; 2)了解土地类型与土地资源类型之间的相互关系; 3)掌握土地类型和土地资源类型划分的基本原则; 4)掌握土地资源类型的划分方法及分类系统; 5)掌握中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类型。 4、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 土地资源调查的基本内容和调查方法、土地资源评价的基本程序与方法。土地资源自然适宜性评价、土地资源生产潜力评价、土地经济评价方法等。

《土地资源学》复习题12

土地资源学复习题 单选 1.【D 】是指人们在一定社会条件下拥有土地的经济形式。它是整个土地制度的核心。(P55) A 土地使用制 B 土地承包制 C 土地租赁制 D 土地所有制 2.目前我国【 B 】一般多以日照时数来表示。(P26) A 光照强度 B 光照长度 C 光照质量 D 光照数量 3.我国中低产田比例很大,占总耕地面积的【 B 】。(P280) A 1/2多 B 3/4多 C 2/5多 D 3/5多 4.土地资源评价是在特定目的下对土地的性能进行【D 】鉴定的过程。 (P121) A 自然生产力 B 潜在生产力 C 数量 D 质量 5.地表和土地资源利用的一切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均由【B 】来控制。 (P28) A 水分 B 温度 C 光照 D 湿度 6.土壤调查的重点是土壤【A 】特性。(P101) A 肥力 B 性能 C 质量 D 数量 7.土地类型的划分依据主要是土地构成要素的【C 】差异性。(P60) A 质量 B 分布 C 空间 D 时间

8.在世界100多个国家中,我国土地总面积有960万平方公里,居世界第【B 】位。 (P279) A 2 B 3 C 4 D 5 9.现阶段我国实行的是【A 】。(P56) A 土地公有制 B 土地私有制 C 国家所有制 D 集体所有制 10.下列那项不是影响土地资源特征的最主要气候要素【D】。(P25) A 光 B 温 C 水 D 气 1. 农业生产上常用的积温指标是≥【C】的积温。(P28) A 0℃ B 5℃ C 10℃ D 15℃ 2. 太阳辐射是地球表面土地系统中一切过程的【B 】基础。(P25) A 物质 B 能量 C 生物 D 经济 3. 多数农作物最适宜的土壤酸碱性为【 D 】。(P44) A 强碱性 B 弱酸性 C 弱碱性 D 弱酸性至弱碱性 4. 土地经济适宜性评价最常用的经济分析方法是【D 】。(P143) A 收入——成本分析法 B 费用——效益分析法 C 成本——利润分析法 D 投入——产出分析法 5.据估算,人类食物的【 D 】由土地的“生产性”所决定。(P5) A 80% B 88% C 90% D 98% 6. 我国现阶段土地整理的主要任务是【A 】。(P246) A 提高土地利用率 B 增加土地面积

(完整版)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土地资源学-期末考试练习题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土地资源学试卷 一、名词解释(每个3分,共15分) 1.土地资源: 2.土地资源评价: 3.土地的经济生产潜力: 4.土地退化: 5.可持续土地利用: 二、填空(每个1分,共20分) 1.地貌类型是具有共同形态特征和成因的地貌单元。按地貌形态可以粗略地分为、、、、和等五大类。 2.土地资源调查一般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3.土地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主要表现 为:、、、 四个方面。 4.农业生态区是指按、、、等土地自然特征的异同原 则而划分的一个区域,每个生态区内的。 5.土地利用类型的分类系统一般采两级制,其中第一级类型划分主要是依据,

第二级类型的成分主要是依据。 三、选择(每个1分,共10分) 1.土地资源学研究体系中的核心内容是() A.土地与土地类型 B.区域土地资源 C.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 D.土地资源保护与政治 2.对农业土地资源评价的核心内容是() A.土地资源的数量特征评价B土地资源的质量特征评价 C.土地资源的性状和肥力评价 D.土地资源的保护与整治评价 3.长日照植物和短日照植物是根据()划分的 A.光照强度 B.光照质量 C.光照程度 D.光照长度 4.我国的气候类型中没有的一类是() A.季风型 B. 海洋型 C.地中海型 D.干旱荒漠型 5.在分析某一局部区域的土地资源特征时,往往将()因素作为主导因素加以重点剖析 A.气候 B.地学 C.生物 D.经济 6.一般而言,海拔高度每升高一百米,气温下降() A.1 B.0.5~0.6 C。1~2 D.0.8~1 7.地貌类型按()可以分为平原、丘陵、山地、高原和盆地五大类型 A.海报高度 B.地貌形态 C.相对高差 D.坡度 8.能作为土壤肥力综合评价指标的是() A.土地厚度 B.土地质地 C.土地有机质含量 D.土壤PH 9.土地资源调查中的土壤调查重点是() A.土壤肥力因素 B.土壤质地 C.土壤障碍因素 D.土壤侵蚀 10.土地资源调查工作的核心是() A.准备阶段 B.内业阶段 C.外业阶段 D.验收阶段 四、简答题(共40分) 1.什么是土地评价指标体系? 制定评价指标体系一般应遵循哪些原则?(8分) 2.土地资源退化的防治应遵循哪些原则?(8分)

土地资源学03-12年考研真题汇总

一、名词解释 土地:P3是由影响土地利用潜力的自然环境要素所组成,包括气候、地形、土壤、水文和植被等.它还包括人类过去和现在活动的结果。 土地分级:P84是指在对土地组成要素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自下而上合并或自上而下划分,产生出一些等级有高低、复杂程度有差异的土地单位。 土地分类:P88是在一定地区范围内,将单个的土地单位按质的共同性或相似性进行不同程度的抽象与归并。 土地资源评价:P148即土地评价,是根据特定的目的对土地性能进行鉴定的过程。 土地自然评价:P151是根据土地的自然特性来评定土地资源的潜力或适宜性,经济因素可不考虑或只作为背景条件。 土地潜力评价:(土地评价与管理)P84又称为土地潜力分类,主要根据土地的自然性质(土壤、气候和地形等)及其对于土地某种持久能力的限制程度,就土地在该种利用方面的潜在能力所做的等级划分。土地资源质量动态监测:P136是指用一定的标准方法,以一定的时间间隔,测量土地的微观特性(主要是土壤、气候和环境特性),以观测和分析在不同土地利用情况下土壤和环境特性变化趋势的行为。 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P188(百度百科)指在未来的不同时间尺度上,以预期的技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及与此相适应的物质生活水准为依据,一个国家或地区利用其自身的土地资源所能持续的供养人口的数量。 水土流失:(百度百科)是指在水力、重力、风力等外营力作用下,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破坏和损失,包括土地表层侵蚀和水土损失,亦称水土损失。 土地资源:P3是指在当前和可预见的将来技术经济条件下,能为人类所利用的土地。 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的四个要素:(百度百科)为生产条件、土地生产力、被承载人口的生活水平和土地承载人口的限度。 光温水生产潜力就是农业生产潜力。(百度百科)光温水生产潜力即土地资源气候生产潜力,假定二氧化碳、土壤肥力、作物的群体结构、农业技术措施均处于最适宜条件下,由当地光、温、水条件所能产生的生物量(干物质);农业生产潜力(光温水土生产潜力)就是单位面积土地上每年所能获得的最大可能产量。 地籍:(地籍管理)P1是记载土地位置、界址、数量、质量、权属、地价和用途等基本状况的簿册。 土地转让:▲ 土地出让:▲ 二、简答题 简述土地资源评价特点。(百度文库) 答:(1)必须有特定的目的(2)必须针对一定的土地用途(3)必须针对一定的时间(4)评价的结果应该直接用于生产实践(5)评价要充分考虑当地的自然、经济社会条件,要进行多因素分析 简述我国土壤的分布规律。 答:(1)水平地带分布规律(2)垂直地带分布规律(3)垂直与水平复合式分布规律 04、简述《土地评价纲要》(FAO,1997)中的土地资源评价基本原则。(P149) 答:(1)生产性原则(2)综合性原则(3)主导因素原则(4)针对性原则(5)比较性原则(6)相对稳定原则 05、简述土地资源调查的内容。(P155) 答: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土壤调查、植被调查、水资源调查、气候调查、地形调查、社会经济调查等。 07、简述土壤在地球表层中的功能。(P57) 答:(1)土壤的生产力功能;(2)土壤的自净功能;(3)土壤的生物多样性功能;(4)土壤的支撑功能;(5)土壤的原材料功能;(6)土壤的景观文化功能。 08、土地资源评价有哪些?(P151)

土地资源学综合复习题

《土地资源学》综合复习题 第一章 1.土地资源学的研究对象是土地资源这一自然经济综合体。 2.土地资源的“二重性”是指土地资源的自然特性和社会经济特性。 3.土地资源是指在一定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土地。 4.土地的资源特性:整体性、生产性、面积有限性、区域差异性、位置固定性、时间变化性、再生性与非再生 性、多用途性。 5.土地资源的生产性:土地具有一定的生产力;土地生产力系指土地的生物生产能力,它是土地的最本质的特 性之一。据估算,人类食物的88%由耕地供应,10%由草地提供,即人类食物的98%由土地的“生产性” 所决定。 6.土地是一种可更新的资源,表现为土地的生产力在合理利用条件下可以自我恢复,并不会因使用时间的延长 而降低。 7.土地的资产特性:土地供给的稀缺性、土地位置的固定性、个体异质性、使用永久性和增值性、土地价格与 价值的二重性、土地流通的二重性。 8.土地的商品特性是指土地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是一种特殊商品,可以进入流通。 9.土地的产权主要包括土地所有权、土地使用权、土地租赁权、土地抵押权、土地继承权等。 10.土地的增值性取决于土地的稀缺性和人类社会对土地的不断改造利用。 11.土地的四大功能:生产功能、环境功能、承载功能、空间功能。 12.土地资源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以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 13.土地资源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 14.土地资源学的研究方法有:系统分析方法、景观生态分析方法、现代技术应用方法、社会经济分析方法。 15.3S技术是指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 补充:1. 土地资源学是研究土地资源的类型与特征、数量与质量、调查与评价,以及开发与利用、治理与改造、保护与管理等诸问题的一门综合学科。 2.土地的概念:土地是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内的气候、土壤、基础地质、地形地貌、水文和植被等自然要素和人类活动对其改造和利用的结果构成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3.土地资源的概念:土地资源是指在一定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土地,以及当前或者可预见的将来对人类有利用价值的土地。 很显然,目前沙漠、戈壁、高山、冰川等暂不能归为土地资源的内容。

土地资源学考试题及答案

《土地资源学》试题A 闭卷适用专业年级: 姓名学号专业班级 注:1. 请准确、清楚地填各项,涂改及模糊不清者、试卷作废。 2、试题全部做在答题纸上。 2.试卷若有雷同以零分计。 一、填空(20×1=20分) 1、影响土地资源特征的最主要的气候要素是;;。 2、我国主要牧区和主要农区是以mm等雨量线为界;而在东部,旱作农业和水田农业又是以mm等雨量线为界 3、前苏联土地类型研究其景观形态单位分为、、三级。 4、农村土地调查以比例尺为主,高山区、高原等地区可采用比例尺,经济发达地区根据需要可采用或比例尺。 5、最小上图图斑面积耕地、园地为mm2,城镇村和工矿用地为mm2,林地、草地等其它地类为mm2。 6、补测地物点对四周明显地物点位置的中误差,平地、丘陵地不得超过图上mm;山地不得超过mm。 7、美国“土地潜力分类”评价系统分为、、三级序列。 二、名词解释:(8×2=16分) 1、土地类型 2、线状地物 3、土地自然适宜性 4、贴现系数 5、可持续土地利用 6、土地生产潜力 7、基本农田 8、土地退化 三、、计算题:(2×5=10分) 1、根据最小上图图斑标准,求出比例尺 1:10000的地形图及比例尺 1:20000的航片上最小上图耕地图斑对应的实地面积。(m2) 2、某调查区有一宅基地占地150m2,调查底图比例尺为1:5000,该宅基地能上图吗?如果能上图,图上面积为多大?(mm2)。

四、简答题(5×6分=30分) 1、地表水对土地资源及其利用的影响 2、土地类型的地带性分布规律。 3、土地资源评价的基本程序。 4、影响土地人口承载力的因素。 5、农业生态区法的工作程序 五、论述题:(24分) 1、某县即将开始第二次土地资源调查的农村调查工作,他们应该怎样开展这项工作,谈谈你的看法。(12分) 2、论述土地资源学研究的内容体系,并根据你的理解谈谈各部分研究内容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12分) 《土地资源学》试题A参考答案 闭卷适用专业年级: 一、填空(20×1=20分) 1、光;温;水。 2、400 mm;800 mm 3、相、限区、地方 4、1:10000 ,1:50000,1:2000或1:5000。 5、6 mm2,4 mm2,15 mm2。 6、0.5 mm;1.0 mm。 7、潜力级、潜力亚级、潜力单元 二、名词解释:(8×2=16分) 1、土地类型-也称景观形态单元,是由区域内的地质、地貌、气候、水文、植被和土壤等要素,遵循各自的分异规律,并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共同组成。 是景观形态特征和土地的自然、社会、经济属性相对一致的一系列空间单元。强调景观形态特征、自然和社会、经济属性 2、线状地物-线状地物包括河流、铁路、公路、管道用地、农村道路、林带、沟渠和田

西南大学土地资源学网上作业题及答案

(0685)《土地资源学》网上作业题及答 案 1:第一批 2:第二批 3:第三批 4:第四批 5:第五批 6:第六批 1:[论述题] 1、土地数量结构主要数量指标? 2、论述水土流失原因及防治措施? 3、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工作程序? 4、论述土地开发整理的重要性及农用地整理的任务和内容? 参考答案: 1、是指在某个区域内包含哪些土地类型,它们各占多大面积比例,即某区域与同级各种土地类型组成比关系,常用如下一些数量指标来表示。 (1)面积比:适合土地类型图斑面积有明显差异的区域。 (2)频率比:适合图斑面积相差不大的区域(不同类型)。 (3)分异度:面积偏差率。 (4)多样性指数:土地类型多样化程度。 (5)优势度:表示一个区域或样区一种或几种土地类型与配该区域或样区内的土地类型的程度,与多样性构成反比。 2、水土流失是指土壤受水力侵蚀(简称水蚀)、重力侵蚀和冻融侵蚀等而随地表径流或土壤水分损失的现象。我国水土流失既有自然地理原因,也有社会经济原因。水土流失的防治应该从侵蚀发生的机制着眼,对症下药,因地制宜采取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生物工程措施。 工程措施主要通过修水平梯田、坡式梯田,降低地面坡度,截短坡长,减少土壤侵蚀。不宜修梯田的地方,可以采取顺坡梯田、鱼鳞坑和等高耕作等水保耕作措施生物措施就是通过种草植树,建设水土保持林,利用植被降低雨水对土壤的冲刷,这是恢复土地资源生产力的根本。 耕作措施可以通过作物留茬,增加地表盖度或燥度,减少降雨对地表的冲击,降低地表水流速,从而减少土壤侵蚀。少耕免耕,秸秆还田,都能增强土壤的抗蚀性能。 3、准备工作-外业调绘-内业工作-检查验收 (一)准备工作 组织专业队伍-制定工作计划-资料准备-用品 资料准备:各种专业图件与数字、文字资料,工作底图(地形图) (二)外业调绘

(完整版)土地资源学试题.doc

土地资源学 考试试卷答案及其评分标准(A) 注意事项: 1.请考生按要求在试卷装订线内填写姓名、学号和年级专业。 2.请仔细阅读各种题目的回答要求,在规定的位置填写答案。 3.不要在试卷上乱写乱画,不要在装订线内填写无关的内容。 4.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为 120 分钟。 题号一二三四五六七总分统分人得分 得分 一、名词解释(共 20 分, 每小题 4 分) 评分人 1.土地资源: 2.土地资源评价: 3.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 4.土地退化: 5.土地分级:

得分 二、填空题(共 20 分 , 每小题 1 分) 评分人 1.地貌类型是具有共同形态特征和成因的地貌单元。按地貌形态可以粗略地分为、、、、和等五大类。 2. 土地资源调查一般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3.土地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主要表现为:、、、 四个方面。 4.农业生态区是指按、、、等土地自然特征的异同原 则而划分的一个区域,每个生态区内的。 5.土地利用类型的分类系统一般采两级制,其中第一级类型划分主要是依据,第二级类型的成分主要是依据。 得分 三、简答题(共 4 分 , 每小题 10 分) 评分人 1.什么是土地评价指标体系? 制定评价指标体系一般应遵循哪些原则? 2.土地资源退化的防治应遵循哪些原则?

3.简述土地资源评价的原则

4.简述在土地资源人口承载了中农业生态区法研究的步骤 得分 四、论述题(共 20 分 , 每题 20 分) 评分人 1.试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模式及其之间的关系。 答案及其评分标准 注意事项: 1.请考生按要求在试卷装订线内填写姓名、学号和年级专业。 2.请仔细阅读各种题目的回答要求,在规定的位置填写答案。 3.不要在试卷上乱写乱画,不要在装订线内填写无关的内容。 4.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为 120 分钟。 题号一二三四五六七总分统分人得分

土地资源学测试试题库

土地资源学试题库

————————————————————————————————作者:————————————————————————————————日期: 2

一、名词解释 土地资源:在当前和可预见的将来技术经济条件下能为人类所利用的土地 土地资源学:研究土地资源的组成,特性,分类,数量,质量,空间分异与时间变异规律以及合理利用和保护的科学 土地报酬递减律:在技术不变的条件下,对一定面积的土地连续追加某一生产要素投入量将使产量增加,但达到某一点后,其单位投入的边际收益将逐渐下降,并最终成为负数的规律。 土地类型:狭义指在土地分级的基础上,根据一定的原则和指标,将相同等级的土地单位按照其相似性进行类群归并的产物,广义指对土地进行分类学研究,即除土地分级及在此基础之上的类群归并外,还包括研究土地类型的结构,动态演替机制等研究内容 土地分级:指在对土地组成要素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自上而下合并或者自上而下划分,产生一些等级有高低,复杂程度有差异的土地单位 土地类型结构:指在某一区域内,各种土地类型与数量的对比关系及其组合而成的空间格局或图式土地利用结构:一般指一定区域内,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和(或)土地覆被之间在数量上的比例关系,以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和(或)土地覆被占该区域土地总面积的比重表示。、指一个国家、地区或生产单位的土地面积中各种用地之间的比例关系或组成。也称土地利用构成 土地潜力评价:在特定的目的下对土地的自然,经济和生产性能进行综合评估和分等顶级的过程土地经济评价:运用经济指标对使用价值或价值进行评定,即依据土地经济条件评定土地的等级或价格 比配:将土地的利用要求和评价对象的土地性状进行分析比较,在此基础上进行土地利用方式的调整与适应性结果计算相应结合的过程。 土地人口承载潜力:一定生产条件下的土地资源所能承载的一定生活水平下人口限度的最大水平 AEZ法:按气候,土壤,地形,水文等土地自然特征的异同而划分的一个区域,每个区域的自然特征基本一致 可持续土地利用:主要表现为土地资源利用中的数量和质量的可持续性。持续性包括了存在形式的可持续性,物质生产能力的可持续性,经济效益的可持续性,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四个方面的涵义。 土地生态设计:依据生态学和土地科学的基本理论,运用现代系统工程的方法对各类土地系统的合理利用方式进行优化和选择 土地退化:指在各种自然因素,特别是人为因素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土地质量及其可持续性下降,甚至完全丧失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的过程。 水土流失:是关于地表的物质在地质外营力的作用下分离,破坏和运移 基本农田:从战略高度出发,为了满足国民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保证一定规划期内人口增长对农产品的基本要求必须确保的农田 土地整理:对土地权属和土地的用途,布局,结构等的调整,是对土地地形,地貌,地力,水土状况和生态环境的治理。 土地储备:应用经济手段盘活土地,实现国有土地资产保值增值而进行土地整理的一种形式 土地复垦:指对被破坏或退化的土地进行再生利用和生态系统恢复的综合性技术过程 二、填空 1土地的自然属性包括资源属性、生态属性、工程属性。 2海拔高度对土地特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气候条件的再分配。 3土地的生态功能包括支撑功能、净化功能、养育功能三方面。 4地表岩石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三大类。 5根据其成因及沉积物的堆积形式不同,可将平原进一步划分为冲积平原、湖积平原、扇形平原、滨海平原四种类型。 7土地资源调查外业调绘前的准备工作包括路线勘察、制作工作分类系统、室内预测三方面。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