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二、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二、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二、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二、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二、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1.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科学,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和总特

征。(1)事物的普遍联系

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辩证联

,9 ,

系是以事物之间的区别为前提的,相互区别的事物又通过联系而相互过渡。辩证法要求在区别中看到联系,在

联系中看到区别。联系具有一系列特点:首先,联系具有客观性。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

臆想的。世界上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每一种事物都是和其他事物联系着而存在的,这是一切事物的客观本性。

坚持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从事物固有联系中去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用主观臆想的联系代替事物本

身的真实的联系是典型的唯心主义。离开事物的真实联系,抓住事物的表面相似之处,主观任意地乱联系,是

诡辩论的一个重要特征。坚持联系的客观性,就是在联系的观点上坚持了唯物论。其次,联系具有普遍性。事

物联系的普遍性有三层含义:其一,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即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

结构性。其二,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其三,整个世界是相互联

系的统一整体,[事物都是世界普遍联系中的一个成分或环节,并通过它表现出联系的普遍性。世界的普遍联

系是通过"中介"来实现的。所谓中介就是事物相互联系的媒介、环节或桥梁。世界的普遍联系是世界物质

统一

性的内在体现。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证明,不论是物理领域、化学领域、生物领域,还是社会领域和人的思维领

域,以及各个领域之间,联系是普遍存在的。再次,联系具有多样性。世界上的事物是多样的.因而事物的联

系也是多样的。事物联系的主要方式有: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等。不同的联系构成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存在状态和发展趋势。

联系的普遍性造成了事物普遛地以系统的形态存在着。所谓系统就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组成的

具有稳定结构和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具"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和开放性^'

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幵放性的观念,从

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当代中国正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就要求我们正确认

识和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正确认识和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坚

持统筹兼顾,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和持续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当今世界是幵放的世界,在经济全球化的趋

势下,各个国家、各个民族之间的相互联系日趋紧密,这就要求我们树立世界眼光.顺应世界潮流,把握世界

发展进程中渚方面的相互联系,抓住机遇,努力发展自己。

(2)事物的永恒发展

事物的相互联系包含着事物的相互作用,而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的

结果,使事物原有的状态或性质发生程度不同的变化,概括一切形式的变化就是运动,运动变化的基本趋势是

发展。

发展是前进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

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因为:第一,就新生事

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有新的结构和功能,它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旧事物的各种要素和功能已

不适应环境和客观条件的变化。第二,就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成熟

的,它既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仍然适合新的条件的因素,并添加了旧

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这两方面也就是新事物在本质上优越于旧事物,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原因所在。在社

会历史领域内,新事物是社会上先进的、富有创造力的人们创造性活动的产物,它从根本上符合人民群众的利

~ 1 ~

益和要求,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因而必然战胜旧事物。

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一切事物只有经过一定的过程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船胃过程是指

~ 10 ~

一切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转化为其他事物的历史,都有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

领域中的一切现象都是作为过程而存在、作为过程而发展的。恩格斯指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

过程的集合体。"这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事物发展的过程,从形式上看,是事物在时间上

的持续性和空间上的广延性的交替;从内容上看,是事物在运动形式、形态、结构、功能和关系上的更新。坚

持事物发展是过程的思想.就要用历史的眼光看问题,把—切事物如实地看做是变化、发展的过程,既要了解

它们的过去、观察它们的现在,又要预见它们的未来。在今天,科学地认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

性、历史过程、历史阶段、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对我们坚定信念、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1)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唯物辩证法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包括一系列的基本规律和范畴,其中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中的

实质和核心。这是因为: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

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

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一矛

盾分析法,它是对事物辩证认识的实质;是否承认对立统一学说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实质。(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相互关系

对立统一规律又称矛盾规律,矛盾是辩证法的核心概念。矛盾是指事物或事物之间的对立和统一及其关系。简

言之.矛盾即对立统一。要区分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逻辑矛盾是指人们思维过程中由于违反形式逻辑规则所

造成的自相矛盾;辩证矛盾则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对立统一关系。列宁说:"辩证法就是研究对象的本质自身中

的矛盾。"

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同一性是指矛

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

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

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矛盾斗争性具有丰富的内容和多样的形式。不同的矛盾具有不同

的斗争形式,同一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斗争形式也不同。不能把斗争性归结为一种形式,也不能把斗争形

式的改变误认为斗争的消失。对于多种多样的斗争形式,可以区分为对抗性和非对抗性两种基本形式。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的原理.要求我们在分析和解决矛盾时,必须从对立中把握同一,从同一中把握对立。这是辩证认识的实质所在。形而上学割裂了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在它看出有差

别的地方就看不见统一,在它看见统一的地方就看不出差别"。这种只见对立、不见同一或者只见同一、不见

对立的观点往往造成思想上的绝对化和片面性。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制约的原理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

有力工具,它是党制定战略策略的理论基础.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重要方法。

(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不仅揭示了事物联系的实在内容,而且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所谓矛盾是事物发

展的动力,就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又斗争、又同一,由此推动事物的发展,或#1 兑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和无

餅的绝对的斗摊職合,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着事物的颜。

在矛盾推动事物发展中,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各有其作用。同一性对于事物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①由于

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条件,矛盾双方可以利用对方的发展使自己

~ 11 获得发展;②由于矛盾双方相互包含,矛盾双方可以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③由于矛盾

方彼此相通,矛盾双方可以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而得到发展,并规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斗争性对事物发展

的作用主要表现在:①斗争推动矛盾双方力量对比发生变化,造成事物的量变;②斗争促使矛盾双方地位或性质

转化,实现事物的质变。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不能孤立地起作用,它们对事物发展的作用只有在两者的结合

中才能实现,矛盾推动事物发展是同一性和斗争性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在不同的条件下,二者所处的地位会有

所不同,在一定条件下,矛盾的斗争性可能处于主要的方面,而在另外的条件下,矛盾的同一性又可能处于主

要的方面。了解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对于我们自觉地利用矛盾的这两种力量推动事物发展,

具有重要意义。它说明事物的发展不仅表现为"相反相成",而且表现为"相辅相成"。它还说明和谐作为矛盾的

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体现着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但和谐并不意味着矛盾的绝对同一。

和谐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只有在矛盾双方处于平衡、协调、合作的情况下,事物才展现出和谐状态。社会的和

谐、人与自然的和谐,都是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实现的。事物是多样性的统一,和谐的本质就在于协调事

物内部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促进最有利于事物发展的状态^构建社会主义和1皆社会就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

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

矛盾推动事物的发展,说明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在事物的外部.而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

性。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内因。内因即内部矛盾是事物存在的基础,是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内在本

质,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它规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所以它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之间的相互联

系、相互影响,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它能够加速或延缓甚至暂时改变事物发展的进程,但它必须通过内因而起作

用,它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的原因。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对于我们分析问题和指导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

意义,它是我国实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方针的重要哲学基础。

〈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 1 ~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都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

即所谓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科学和科学发展的历史证明,一切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矛盾是事物的普遍

本质,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矛盾不仅存在于自然界,也存在于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中,人的思维中的矛盾是

客观世界矛盾的反映。只要我们从事物的内部,从联系和运动中看事物,就会发现矛盾。"运动本身就是矛

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一切科学认识的首要前提。科学都是研究事物矛盾的,科学每前进一步都是以揭露和认识

新矛盾为内容的。矛盾分析方法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包含矛盾的,因而对任何事

物都是可以分析也是应该分析的,所谓分析就是分析事物的矛盾。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在其运动中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具体表现为三种情形:一是

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

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在现实生活中,比较复杂的事物都是由诸多

矛盾构成的系统,都包含着自身特殊的矛盾,从而与其他事物区别开来。从横向讲,机械、物理、化学、生物、

社会各种运动形式相互区别,都是由各自的特殊矛盾规定的。从纵向讲,一个系统的矛盾的展开和逐步解决都

要经历或长或短的过程和阶段,都有其特殊矛盾。在矛盾群中又存在着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次

要矛盾。根本矛盾贯穿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规定着事物的性质。主要矛盾是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

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非根本矛盾、次要矛盾是处于服从地位的矛盾。在每一对^ 12 ~ 矛盾中又有矛盾

的主要方面与矛盾的次要方面,矛盾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由于矛盾的性质、地位以及条件

的复杂性,矛盾解决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矛盾一方克服另一方;矛盾双方同归于尽;矛盾双方形成

协同运动的新形式;矛盾双方融合成一个新事物。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

分析矛盾特殊性的意义就在于,I它既是科学地认识事物的基础,又是正确地解决矛盾的关键。只有如实地分

析矛盾的特殊性,才能认清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才能采取正确的方针和办法去解决矛盾。所以,具体问题

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

矛盾的特殊性即I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

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不懂得它,

就不能真正掌握唯物辩证法。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相统一的关系,既是客观事物固有的辩证法,也是科学的认识

方法。人的认识的一般规律就是由认识个别上升到认识—般,再由一般到个别的辩证发展过程。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

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未来人类社会的变化将更加剧烈而深刻,新情况、新问题也会层出不穷。掌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把马克思主义同我国实际和时代发展相结合,与时俱进,不断开

拓新境界,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矛盾分析方法

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体系中,矛盾分析法居于核心的地位,是根本的认识方法。矛盾分析法的錢作用,是由

对立统一规律在辩证法中的地位决定的。矛盾分析法包含广泛而深刻的内容。例如, 分析矛盾特殊性的方法,

"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航法,抓关键、看主流的方法,在对立中把握同

一与在同一中把握X拉的方法,批判与继承相统一的方法等.都是矛盾分析法的具体体现。3^事物发展过程中的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教学设计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教学设计 会宁县第一中学柴世昌 【学科】高中思想政治新教材必修(四)生活与哲学 【课题】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版本】人教新课标版 【设计理念】 (1)坚持“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现代教育理念与新课改基本精神。教学过程设置课堂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促进学生的发展。 【内容目标】观察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领会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学生课堂合作探究、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分析,理解联系的含义与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等特点,深入体会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哲学道理和方法论意义。 能力目标:通过学生课堂探究活动,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提高主动参与的能力、合作学习的能力;引导学生对教材文字、图片材料的阅读与分析,培养学生综合阅读与分析的能力;通过对身边小事的辩证思考,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论分析社会生活现象的辩证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生活实例,使学生更多地思考自己的学习生活,引导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确信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是我们正确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关键。 【教学重点】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教学难点】人为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 【解读学情】哲学道理深奥难懂,高二学生接触哲学这一门新的学问时间不长,特别是运用哲学道理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因此本课的设计以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和社会生活常识为基础,通过现实生活例子来激发兴趣,提高运用哲学道理的能力,关注身边环境的变化,并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教学方法】课堂创设情境——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教师一边走进教室,一边若有所思的自言自语:我为什么会在这里给他们上课呢? 前排同学听到后有人疑惑,有人发笑。 待同学们坐好后,老师发问:你们笑什么? 老师鼓励前排同学把刚才听到的老师的问题说出来。

事物的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事物的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联系和发展是通过一系列基本环节得以实现的。内容与形式、本质与现象、原因 与结果、必然与偶然、现实与可能构成了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_)内容与形式 内容与形式是从构成要素和表现方式上反映事物的一对基本范畴。内容指构成事物的一切要素的总和,形式指把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或表现内容的方式。 任何事物都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一方面,内容是事物存在的基础,对形式具有决定作用。有什么样的内容,就有什么样的形式;内容发生了变化,其形式也要发生相应的变化。另一方面,形式对内容具有反作用。适合内容的形式,对内容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不适合内容的形式,对内容的发展起消极的阻碍作用。形式对内容的反作用表明,形式具有相对独立性,这种相对独立性使得在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中,同一内容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来体现。 内容与形式的矛盾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从最初的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随着矛盾的解决,再到新的基本适合。在我们的认识和实践中,要根据内容决定形式的原理,注重事物的内容,反对忽视内容、夸大形式作用的形式主义;又要积极利用合适的形式去促进内容的发展,不能忽视形式对内容的能动促进作用。 (二)本质与现象 本质与现象是揭示事物内在联系和外在表现的一对范畴。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构成事物的诸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事物本质的外在表现。现象可以区分为真象和假象。 本质与现象是相互区别的。本质是一般的、普遍的,现象是个别的、具体的;本质是相对稳定的,现象是多变易逝的;本质深藏于事物的内部,只有通过理性思维才能把握,而现象则是表面、外显的,可以直接为人的感官所感知。 本质与现象又是相互依存的。本质决定现象,本质总是通过一定的现象表现白己的存在;现象表现本质,现象的存在和变化归根到底依赖于本质。本质与现象的相互依存表明:不表现为现象的本质和不表现本质的现象都是不存在的。

事物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

事物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 (总分:264.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42,分数:84.00) 1.辩证法所要回答的是( ) A.世界的状况怎么样的问题 B.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 C.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的问题 D.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 A. √ B. C. D. 2.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 A.运动变化的观点 B.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C.矛盾双方对立统一的观点 D.运动和静止辩证统一的观点 A. B. √ C. D. 3.事物的规律是( ) A.事物的特殊的联系 B.事物的普遍的联系 C.事物之间的联系 D.事物内部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A. B. C. D. √ 4.辩证联系的含义是( ) A.概念之间的相互判断、推理等逻辑关系 B.事物或现象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 C.事物发展过程中直接的本质的关系 D.事物或现象之间界限的不确定性 A. B. √ C. D. 5.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 ) A.事物数量的增加或减少 B.事物的简单重复和循环 C.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D.物体的位置移动或场所的变更 A. B. C. √ D. 6.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是( )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D.一元论和二元论 A. B. √ C. D.

7.是否承认事物的发展,是( ) A.辩证法同形而上学的根本区别 B.唯心论同唯物论的根本区别 C.相对主义同绝对主义的根本区别 D.唯理论同经验论的根本区别 A. √ B. C. D. 8.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 ) A.形式和内容 B.方向和道路 C.内因和外因 D.动力和性质 A. B. √ C. D. 9.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 ) A.对立统一规律 B.质量互变规律 C.否定之否定规律 D.普遍联系的规律 A. √ B. C. D. 10.同一矛盾内的两种基本属性是( ) A.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 B.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 C.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次要方面 D.矛盾的对抗性和矛盾的非对抗性 A. B. √ C. D. 1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斗争性和同一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其中( ) A.同一性是绝对的,斗争性是相对的 B.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C.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也是相对的 D.同一性是绝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 A. B. √ C. D. 12.否认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这观点是( ) A.形而上学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C.相对主义观点 D.唯心主义观点 A. √ B. C. D. 13.“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思维方法是( ) A.唯心主义 B.形而上学 C.辩证法 D.唯物主义 A. B. √ C. D. 14.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指( ) A.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B.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的关系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教案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要求学生能够识记联系的概念,正确理解联系的特征。 能力方面:通过联系含义的提炼与概括,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结合联系特征的学习,培养学生从事物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分析问题的能力。 觉悟方面:教育学生必须运用联系的观点正确理解事物,有效地改造世界;正确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特别是发展、稳定与改革的关系。 教学重点:事物联系的普遍性 教学难点:事物联系的客观性 教学方法:讲、读、议、练相结合 五教学过程: 大家都听过东郭先生和狼的故事吧?自从这个故事传开以后,人们对于狼可谓是深恶痛绝避而远之,可是最近几年科学家们却提出要把狼请回来做客,这又是为什么呢?原来啊在美国的一个自然生态保护区发生了这样一件事:该自然生态保护区本来存在着鹿群与狼群,可当发的人们为了保护鹿群而大量捕杀狼,然而失去天敌的鹿群在舒适的生活中运动量减少,体质下降从而导致了鹿群的大量死亡,最后只得引狼入室。从这一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事物同周围其它事物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这就涉及到我们今天开始学习的第二课的内容。 第二课联系地、发展地看问题 这节课,我们先学习第一节第一框的内容——普遍联系的观点。这一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也是辩证法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弄明白这个观点,对于理解和掌握辩证法的其他观点,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 第一节坚持联系的观点(板书) 一、事物是普通联系的(板书) 问:在“桑——蚕——鱼”这个食物链内部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在这一食物链的内部,桑树、蚕和鱼三者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问:在食物链的外部,它们又与哪些事物有关系,有怎样的关系?(在这一食物链的外部,这三者分别又与阳光、空气、水分、温度、土壤等事物之间存

联系与发展计划的基本规律

联系与发展的基本规律* 作为关于普遍联系与运动发展的学说,唯物辩证法揭示并阐述联系与发展的基本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一、对立统一规律18 对立统一规律又称为矛盾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学习唯物辩证法,最重要的是掌握对立统一规律,树立矛盾观点,善于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的矛 盾,并根据这种分析,找到解决矛盾的途径和办法。 1、矛盾是对立面的统一 正确地理解矛盾、同一性、斗争性三个基本范畴的含义,把握它们之间的关系,这是掌握对立统一规律的前提。 (1)什么是矛盾? 矛盾作为一个哲学范畴,指的是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或事物之间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当我们的认识由事物的现象深入到本质时,就会形成关于矛盾的观念。矛盾是用来表达和说明事物及其发展过程的本质的概念。 一切矛盾都由对立着的两个方面构成,矛盾关系就是发生在两个对立面之间的关系,没有对立的两个方面则不构成矛盾。 (2)矛盾关系包括二方面:一方面是对立关系,另一方面是统一关系。只有同时具有这两方面的关系,才是矛盾(关系)。 2、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 通常,我们把矛盾的对立称为斗争性,把矛盾的统一称为同一性。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所固有的两种基本属性。 (1)矛盾的同一性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的性质。同一指的是一种联系,但不是任何联系都可以称作矛盾的同一性,只有处在统一体中的对立面双方之间的联系,才具有同一的性质。具体说来,矛盾的同一性包含两方面的含义: ①矛盾双方相互依存。这意思是说,矛盾着的每一方都不能孤立的存在和发展,一方必须以另一方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②矛盾双方相互贯通。所谓相互贯通表现为二种情形:一是矛盾双方相互渗透,即所谓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转化。 (2)矛盾的斗争性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的性质。它体现着矛盾双方相互分离的趋势。和矛盾的同一性一样,矛盾的斗争性也有着十分丰富的内容和无限多样的形式。

论联系与发展

论联系与发展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又是处在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之中。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辩证法,在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基础上,揭示了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建立起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理论,如实地反映出世界的本质和存在状况的本来面目 恩格斯曾说:“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其中没有任何东西是不动的和不变的,而是一切都在运动、变化、产生和消失。”在此,恩格斯表述的意思是:事物是相互联系的,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了解事物之间的联系是理解唯物辩证法的起点。联系是一个具有广泛的概括性和极大的普遍性的概念。它是指一切事物、现象、过程之间及其内部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这里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一切事物、现象和过程都不是孤立地存在着,都是与周围的事物、现象和过程存在着联系的,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二是事物、现象、和过程的内部各个组成部分之间是相互联系、影响和作用的我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很久以前,有个县官,他非常喜欢画画,尤其喜欢画老虎,可是他画得不好,但又霸气得很,不准别人说不好。有一次他又画了一只老虎挂在堂上,问一个机灵的下属:“你看我画得像吗?”下属答:“我不敢说。”“为什么?”我怕。“你怕什么?”“我怕老爷”。县官一听,有些得意,便追问道:“老爷怕什么?”“老爷怕皇上。”“皇上怕什么?”“皇上怕天。”县官一想,对啊,皇上不是“天子”么,当然怕天,“天怕什么?”“天怕云彩遮住。”“云怕什么?”“云怕风刮”“风怕什么?”“风怕墙挡”“墙怕什么”“墙怕老鼠钻洞。”“老鼠怕什么?”这时候下属说了:“怕、怕、怕老爷画的这个东西。”故事讲完了这个故事揭示什么哲学道理?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辩证法所说的联系具有一下特点: 客观性。联系为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更不是人主观臆造出来强加给事物的。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如果离开了与其它事物的联系,就失去了存在的理由。承认联系的客观性具有重要的意义。人们的行动是受事物之间相互联系所制约的,只有遵循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联系去行动才能达到预期的结果。 普遍性。联系的普遍性或普遍联系是指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同其它事物相互联系之中,没有绝对孤立的事物。确认事物的普遍联系,并不否认事物之间的区别和界限,而恰恰以承认事物之间的区别和界限为前提。当然,事物之间的区别和界限是相对的,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才是绝对的。

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

唯物辩证法是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唯物辩证法是由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等基本规律和一系列基本范畴组成的,其中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唯物辩证法所有的规律和范畴,都是从不同的方面揭示了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都是联系观点和发展观点的展开。 (一)事物的普遍联系 回忆一下红军长征的历程,遵义会议扭转乾坤、突破乌江天险、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飞兵奇袭腊子口、胜利在望。 我们可以想到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和张国涛右倾机会主义路线给党和红军造成的严重损失。继而想到遵义会议和革命圣地延安。 我们可以想到“九一八”日本帝国主义武装侵略中国东北,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 我们可以想到在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新四军在抗日战场上同日本侵略者浴血奋战。 我们可以想到毛泽东领导的解放战争,推翻蒋家王朝。 我们可以想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广场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 我们还可以想到以胡锦涛总书记为首的党中央带领全党、全国人民正在进行的一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长征。 我们所联想到的这些历史事件,也就是红军长征前前后后所涉及到的主要关系,有党内的路线斗争,有“九一八”事变,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的成立,社会主义建设新的长征等等。对于长征来说,这些关系,有内部关系和外部关系、直接关系和间接关系、历史关系和现实关系等等。在这里,我们可以清楚看到一个由各种历史事件所构成的一个普遍联系的网络。这些关系都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发生的关系,这些关系具有客观的、普遍的和多样的等多方面的特征。

那么,所谓联系又是什么呢? 唯物辩证法所说联系,就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同时,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 首先,联系具有客观性。也就是说,联系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不管人们是否能够认识得到,这种联系都是客观存在的。 其次,联系具有普遍性。具体来说,联系的普遍性主要有三层含义:第一,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第二,事物之间的联系,任何事物都同其它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第三,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没有任何事物是脱离这个统一整体而孤立存在着的。 再次,联系具有多样性。世界上的事物是多种多样的,因而事物的联系也具有多样性。联系的主要方式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等。 在这中间事物内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反映了事物的规律性。 恩格斯在描绘整个世界普遍联系时,曾经这样说过:“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所以,坚持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当代中国正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就要求人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和持续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各个国家、各个民族之间的相互联系日趋紧密,这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课程名称: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授课班级:高二(11)班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识记联系的含义 理解(1)联系既是普遍的有是客观的 (2)事物联系的客观性与人的活动之间的关系 运用用联系普遍性的原理,正确认识和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解、举例的方法引导学生了解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并初步掌握运用联系的观点去观察、分析社会现实问题,以培养学生的分析运用等辩证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联系普遍性和客观性的教学,引导学生懂得事物本身是普遍联系的,只有正确认识事物间的相互关系,才能有效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才能逐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2)学会运用联系的观点去认识和处理自己生活中或学习中的问题,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自觉地贯彻执行党的方针、路线、政策打下基础。 教学重点: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教学难点:事物联系的客观性与人的活动之间的联系(联系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人们又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其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教学方法:讲解法、举例法、图表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课型:教授新课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通过第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被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也了解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世界本质问题的基本观点,即世界的本质是物质。那么这个物质的世界它究竟是什么样的呢?同学们,大家说这个世界的万事万物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呀?对,任何事物都是处在一个运动的、变化发展当中的,那么我们再想想:这种运动的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呢还是杂乱无章、毫无头绪的?(哦?这么肯定?)那如果有规律,这种规律是什么呢?(有点蒙了是吧,没关系)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看今天要学习的内容: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2.讲授新课: 首先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x页,来看第x课的第x节:坚持联系的观点,我们这节课先来看它的第一个框题: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同学们!大家知不知道:世界上最早的农业生态布局是哪个国家呢?——中国 (学生不会时:老师来提示一下,最早的国家莫过于四大文明古国了,我们来回忆一下,四大文明古国有?那么是哪个国家呢?别忘了,我国也是其中之一呦。)大家记住,我国拥有悠久而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所以在很早就已经开始研究生态农业的科学模式了。“桑基鱼塘”的出现就是这一科学布局的优秀产物。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这个图,(画图讲解)在这整个农业生态布局它构成了一个循环式的生态系统。我们来看,桑、蚕、鱼这三者它们由于食物的关系构成了一条简单的食物链,而在这条食物链中,如果没有桑叶来喂蚕,蚕将无法生存,如果没有蚕产的蚕沙作为食物,鱼将无法活下去大家想想,它们是之间不是一方影响着一方,一方制约着一方啊?这就涉及到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联系。

论述事物的普遍联系

论述事物的普遍联系 摘要:万事万物都是客观实在的,存在在直接或者间接的联系,他们的 联系是多种多样的,是客观存在的,是普遍存在的,在这些联系之中,它们有着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同时,它们是相互支持,随着条件的变化,两者之间的决定关系是相互转化的。 关键字:三特性;三领域;方法论 一、联系的三特性 (一)联系的普遍性 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联系的普遍性: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之每一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从内部构成要素看,是普遍联系的;从与周围其他事物的联系看也是普遍的;从事物的发展历史发展趋势看,该事物与过去、将来的联系也是普遍。二是指联系这种关系在世界万事万物中都是普遍存在的,因而具有普遍性。 (二)联系具有客观性 联系的客观性是指: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既无法否定某一事物与周围事物的人客观联系,也无法割断事物的昨天与今天、今天与明天的联系。 联系之所以是客观的,从根本上讲是因为事物的客观性决定了事物联系的客观性。具体来说,事物的联系就其与实践的关系来说可以分为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自在事物的联系在人类产生之前就存在了,当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人类实践的产物,尽管它们呈现着“人化”的特点,但这种联系仍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因为人为事物的联系只是反映了客观的联系才具有真实性,并经过实践这一客观的物质活动才能转化为现实性。所以,人类社会所创造的一切事物的联系,就其本质而言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联系中把握事物,不可犯主观随意性。离开事物的真实性,抓住事物的表面相似之处,主观臆造并不存在的联系,是其诡辩论的一个重要特征。因为,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在人的意识之外独立存在。人们虽然不能否定固有事物的联系,但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充分体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它使联系的具体形式更加多样化。 (三)联系的多样性 1、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样的。有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等。 2、把握联系的多样性,对于我们正确认识事物具有重要的意义。不能只注重那些直接的、表面的和眼前的联系,忽视那些间接地、本质的和长远的联系、忽视事物相互联系的中间环节。 3、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有条件的。即使人们改变条件、创造条件的活动,也是有条件的。因此,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既要注意客观条件,又

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一章二节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一、联系与发展的普遍性。 ?(一)、事物的普遍联系。 ?P34 “联系是指--------” ?A、客观性。“是指--------” ?事物的客观联系被人所反映,就成为观念的联系(或人为的联系)。 ?如:“谦受益,满招损。”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观念的联系。 ?客观联系和观念联系的关系是:? ?观念的联系必须如实、正确地反映事物的客观联系。 ?人们所犯的错误,从联系的角度看,是: ?1、没能正确反映事物的联系。 ?2、歪曲了事物的联系。 ?3、为了某种需要,主观臆造事物的联系。 ?举例: ?A、“大三综合症” ?B、“上纲上线” ?B、普遍性 ?体现为:1、事物内部诸要素相互联系; ? 2、事物之间相互联系。 ? 3、世界是相互联系的整体。 ?中医:“头有病而足取之”;“左有病而右取之”。 ?1960年,(美)哈佛大学米尔格拉姆教授的实验:测算任何两个美国人间的“距离”。方法是: ?让威奇托和奥马哈两镇的一些居民给马萨诸塞州的“目标人士”(名人)写信。最后,这些信大都经过平均5、5次转手,到达目的地。 ?《六度分离》。主题是:世界上任何两个人,不管相距多远,他们间最多只隔6次连接.

?为什么联系是普遍的? 老聃:“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是万物的本原,超出物质和精神,是不可知的。 ?“一”:气,混沌之气。 ?“二”:阴、阳;天、地。 ?“三”:叁,掺,阴阳、天地交感。 ?万物由“道”生成,万物体现着“道”,万物渗透着“道”的因子 ?庄周:“道在屎尿” ?站在“道”的高度来看,万物是普遍联系的。 ?C、联系是多样的。 ?P35 课本列举: ?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微妙的。 ?“混沌学”:“蝴蝶效应原理” ?“可预言,一只蝴蝶在巴西振动翅膀,会在得克萨斯引起一场龙卷风。”(洛伦兹) ?认识的任务是:揭示事物的内在联系及其联系的机制。 ?联系原理的要求: ?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立足于联系的观点。 ?举例: ?1、传统哲学的思维方式是:整体直观。 ?传统医学在诊治时,讲求:五运、六气、四时、寒暑、昼夜,把病人放在一个大环境中去考察。 ?肝,在五行中属木。中医认为: ?清晨,护卯,木气旺。肝病患者会清爽些。 ?下午,申、酉,金气盛,(金克木)肝病患者会病情加剧。 ?夜半,子、亥,水气盛,(水生木)肝病患者会安静些。 ?心,在五行中属火。中医认为: ?夜半,子、亥,水气盛,水克火,心脏病人会病情加剧。等等。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识记一个概念:即联系的含义,理解两个观点,即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把握一对关系,即事物的联系与人的活动关系。 (2)能力方面:通过联系概念的学习,体会哲学概念的形成和抽象过程,培养逻辑思维能力。结合联系普遍性的学习,培养从事物内部联系和事物外部联系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从事物联系中认识事物的辨证思维能力。 (3)思想觉悟方面:一、通过学习联系观点,逐步树立唯物辨证的世界观。二、学会用联系的观点认识、处理自己学习和生活中的矛盾,理解党的路线和政策,特别是改革、稳定和发展的关系。教学重点:事物联系的普遍性 教学难点:事物联系的客观性与人的关系问题 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 导入新课: 解决上节课留下的问题,然后,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何才可以令一粒种子发芽成长?(引导学生思考)要令种子发芽:必须要有适当的温度,还不能离开水分、阳光……,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种子并不是不与其他事物发生关系而自生自灭的,我们说,世界上的事物也是如此,它的存在并不是孤立的,而是普遍联系的。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二课第一节第一框题。 一、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板书) 让学生阅读书本P43“桑——蚕——鱼”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联系。并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在农村的鱼塘,为什么农民在鱼塘里建厕所?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因为人的粪便可以成为鱼的“营养品”,可以使鱼快速成长。 小结: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从无机物到有机物、从低级生物到人类、从社会到思维无不处于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之中。 世界上的一切都是联系着的,联系是事物存在的必要条件。黑格尔举过很多例子来说明这一点,比如说,肉是由氮、碳等元素构成的,但是如果把这些元素分解开来使之失去联系,那么,这些抽象的物质就不是肉,人们也大概不会分别地吃氮、碳等元素,正如我们不会口渴时喝氢或氧一样。他还说,“譬如一只手,如果把它从身体上割下来,名虽可以叫手,实已不是手了”列宁很欣赏这句话,并作了补充:“身体的各个部分只有在其联系中才是他们本来应当的那样。脱离了人体的手,只是名义上的手。”《燕丹子》有则故事,燕太子丹为了达到刺杀秦王的目的而讨好刺客荆轲的欢心,让美人为其弹琴跳舞。荆轲看到美人十指纤纤的玉手,长叹一声“但爱其手”太子丹令人“即断其手,盛之玉盘奉之”。显然,盛在玉盘中的血淋淋的手,已不再是能歌善舞的手了。那么,究竟什么叫联系呢? 1、联系的含义(板书) 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既包括事物外部的关系,又包括事物内部的关系。 让学生举例子:

二、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二、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1.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科学,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和总特 征。(1)事物的普遍联系 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辩证联 ,9 , 系是以事物之间的区别为前提的,相互区别的事物又通过联系而相互过渡。辩证法要求在区别中看到联系,在 联系中看到区别。联系具有一系列特点:首先,联系具有客观性。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 臆想的。世界上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每一种事物都是和其他事物联系着而存在的,这是一切事物的客观本性。 坚持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从事物固有联系中去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用主观臆想的联系代替事物本 身的真实的联系是典型的唯心主义。离开事物的真实联系,抓住事物的表面相似之处,主观任意地乱联系,是 诡辩论的一个重要特征。坚持联系的客观性,就是在联系的观点上坚持了唯物论。其次,联系具有普遍性。事 物联系的普遍性有三层含义:其一,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即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 结构性。其二,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其三,整个世界是相互联 系的统一整体,[事物都是世界普遍联系中的一个成分或环节,并通过它表现出联系的普遍性。世界的普遍联 系是通过"中介"来实现的。所谓中介就是事物相互联系的媒介、环节或桥梁。世界的普遍联系是世界物质 统一 性的内在体现。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证明,不论是物理领域、化学领域、生物领域,还是社会领域和人的思维领 域,以及各个领域之间,联系是普遍存在的。再次,联系具有多样性。世界上的事物是多样的.因而事物的联 系也是多样的。事物联系的主要方式有: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等。不同的联系构成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存在状态和发展趋势。 联系的普遍性造成了事物普遛地以系统的形态存在着。所谓系统就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组成的 具有稳定结构和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具"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和开放性^' 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幵放性的观念,从 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当代中国正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就要求我们正确认 识和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正确认识和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坚 持统筹兼顾,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和持续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当今世界是幵放的世界,在经济全球化的趋

事物的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事物的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联系和发展是通过一系列基本环节得以实现的。内容与形式、本质与现象、原因与结果、必然与偶然、现实与可能构成了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一)内容与形式 内容与形式是从构成要素和表现方式上反映事物的一对基本范畴。内容指构成事物的一切要素的总和,形式指把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或表现内容的方式。 任何事物都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一方面,内容是事物存在的基础,对形式具有决定作用。有什么样的内容,就有什么样的形式;内容发生了变化,其形式也要发生相应的变化。另一方面,形式对内容具有反作用。适合内容的形式,对内容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不适合内容的形式,对内容的发展起消极的阻碍作用。形式对内容的反作用表明,形式具有相对独立性,这种相对独立性使得在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中,同一内容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来体现。 内容与形式的矛盾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从最初的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随着矛盾的解决,再到新的基本适合。在我们的认识和实践中,要根据内容决定形式的原理,注重事物的内容,反对忽视内容、夸大形式作用的形式主义;又要积极利用合适的形式去促进内容的发展,不能忽视形式对内容的能动促进作用。 (二)本质与现象

本质与现象是揭示事物内在联系和外在表现的一对范畴。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构成事物的诸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事物本质的外在表现。现象可以区分为真象和假象。 本质与现象是相互区别的。本质是一般的、普遍的,现象是个别的、具体的;本质是相对稳定的,现象是多变易逝的;本质深藏于事物的内部,只有通过理性思维才能把握,而现象则是表面、外显的,可以直接为人的感官所感知。 本质与现象又是相互依存的。本质决定现象,本质总是通过一定的现象表现自己的存在;现象表现本质,现象的存在和变化归根到底依赖于本质。本质与现象的相互依存表明:不表现为现象的本质和不表现本质的现象都是不存在的。 正确把握本质和现象的关系对于我们的认识活动和科学研究具有重要作用。科学的任务就在于准确辨别真象和假象,透过现象把握本质,为此需要掌握大量的现象,进而通过技术手段和理论分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不断深化对事物的认识。 (三)原因与结果 原因与结果是揭示事物引起和被引起关系的一对范畴。在事物的普遍联系中,引起某种现象的现象就是原因,被某种现象所引起的现象就是结果。 原因与结果是相互区别的。在一个具体的因果联系中,原因就是原因,结果就是结果,原因在前,结果在后,二者不能混淆和颠倒。

事物的普遍发展与联系

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2011301200224 电子信息学院电科五班杨艳 摘要 作为一个普遍的哲学范畴,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事物的相互联系包含事物的相互作用,而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使事物原有的状态和性质发生程度不同的变化。 事物的普遍联系 恩格斯在谈到事物普遍联系的"辩证图景"时指出:“当我们深思熟虑的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作为一个普遍的哲学范畴,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具有一系列特点: 联系具有客观性。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世界上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每一种事物都是和其他事物联系着而存在的,这是一切事物的客观本性。 联系具有普遍性。事物联系的普遍性具有三层含义。一,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即,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二,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与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三,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任何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相互作用中,不存在完全孤立的东西。实践做为人的生命活动和社会存在形式,实质上是人类所特有的联系形式,即,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社会中人与人的一切现实联系的基本方式和途径。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任何事物都是统一的联系之网上的一个网结,并通过这个联系之网体现出联系的普遍性。联系具有多样性。世界上事物是多样的,因而事物的联系也是多样的。事物的主要联系方式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不同的联系构成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存在状态和发展趋势。 事物的永恒发展 事物的相互联系包含事物的相互作用,而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使事物原有的状态和性质发生程度不同的变化。地球和太阳的相互作用构成地球绕太阳运动,并引起地球上事物和现象的变化,比如四季更替就是由此引起的。一定形式的运动就意味着一定的变化:最简单的机械运动会引起物体位置的变化,物理运动是物体分子状态的变化,化学运动是物质化学成分及其结构的变化,生物运动是生物机体的变化,社会运动会引起社会有机体的变化等。变化的基本趋势是发展。 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因为:第一,就新生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新事物之所以新,是因为有新的结构和功能,他适应已经变化来看的环

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

第二节事物的普遍联系和发展 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 本节的主要内容是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其中,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和发展具有普遍性和多样性。我们主要从事物的普遍联系和事物的永恒发展两方面来进行讲解。 (一)事物的普遍联系 恩格斯在谈到事物普遍联系的“辩证图景”时指出:“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 那么,联系是什么呢? 作为一个普遍的哲学范畴,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在这里,我想请大家思考一下这个问题:美国房产升值与中国经济发展之间是否存在联系? 事实上,这两个看似不相关的名词之间也存在着联系:美国房产的升值导致房产行业投资增多,从而使房产泡沫破裂,贷款无法偿还,银行纷纷破产,进而引发金融危机,并最终影响到中国经济的发展。 接下来我们来认识联系的特点: (1)客观性。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比如说对于一条食物链:鹰——蛇——田鼠——庄稼,它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普遍性。事物联系的普遍性有三层含义。 第一,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也就是说,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 第二,任何事物都不能独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 第三,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任何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交互作用中,不存在完全孤立的东西。 举个简单的例子,蝴蝶效应::“一只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以在两周以后引起美国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这说明事物的联系有普遍性,不起眼的一个小动作却能引起一连串的巨大反应。 但是,在这里,我们应该认识到,虽然联系具有普遍性,但这并不意味着任何事物之间都具有联系。比如说:对于“左眼跳财,右眼跳灾”以及“人的命运由指纹手相决定”等说法,所述的两个事物之间并非存在必然联系。所以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有条件的 (3)多样性。世界上的事物是多样的,因而事物的联系也是多样的。事物联系的主要方式有: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等。不同的联系构成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存在状态和发展趋势。 直接联系——不通过中间环节作用而发生的联系,即无中介的联系。间接联系——经过中间环节的作用而发生的联系,即有中介的联系。举个简单的例子:有一个典故: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大致意思是说:城门失火,大家都到护城河取水,水用完了,鱼也死了。这里,水能灭火,鱼离不开水,它们各自之间是直接联系的,而火与鱼两个看似不相关的事物之间也存在着间接联系。 必然联系——事物间的一定要发生的、确定不移的联系。偶然联系——事物间的可以发生也可以不发生的不确定的联系。比如:生物学中的遗传问题。夫妻双方都没有红绿色盲,但他们的下一代就一定不会患红绿色盲吗?通过对遗传学的学习我们可以肯定的说不一定,若夫妻双方的遗传因子是双杂合,则其后代就极有可能患红绿色盲。看似偶然,实则是生物

马哲: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为什么新事物能够战胜旧事物? 答: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因为:第一,就是新生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新生事物之所以新,是因为有新的结构和功能,它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旧事物之所以旧,是因为它的各种要素和功能已不适应环境和变化了的客观条件,走向灭亡就成为不可避免的。第二,就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成熟的,它既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仍热适合新的条件的因素,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这两方面也就是新事物在本质上优越于旧事物,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原因所在。在社会历史领域中,新事物是社会上先进的,富有创造性活动的产物,因而必然战胜旧事物。 二.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1.唯物辩证法由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等一系列规律和范畴构成。对立统一规律是其核心。 2.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是因为: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

畴的“钥匙”;对立和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变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矛盾 矛盾是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对立和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属性。矛盾的对立属性又称为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又称为同一性。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含义:1.,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2.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融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两种基本的斗争形式:对抗性和非对抗性。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 在事物的矛盾中, 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统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矛盾斗争性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矛盾同一性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静止的相对性。 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与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相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发展。

第2讲事物是相互联系和变化发展的

§第21讲事物是相互联系和变化发展的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认识客观事物是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引导学生树立唯物辩证法的世界观和科学的发展观,学会运用辩证法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和分析问题,培养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点 (l)联系的普遍性 (2)发展的实质 教学难点 (1)事物联系的客观性与人的关系。 (2)原因和结果的互相转化特别是互为因果的关系。 (3)整体的功能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选择最优方案,以求实现最优目标。 教学方法:例举法讲解法 教学过程 一、事物是相互联系的 1、联系的含义:是指事物之间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2、联系的性质:具有普遍性、客观性、条件性(具体性)、多样性 全面、准确地把握事物的联系——联系的“四性” (1)联系的普遍性——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主要表现在:第一,任何事物内部各个部分、要素、环节是相互联系的;第二,任何事物都与周围其它事物相互联系着;第三,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一定存在着联系)因此,我们不能孤立地看问题。 (2)联系的客观性——联系的客观性是指联系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既不能凭空创造联系,也不能任意消灭联系,更不能把主观联系强加给事物。(但是,这并不是说人们对事物的联系无法改变)因此,我们要把握事物的真实联系。 (3)联系的条件性——任何事物地与周围其它事物有条件的联系着,并不是任何两个事物都存在联系。脱离具体条件孤立地考察事物,一切都无法理解。因此,要具体分析事物的联系,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4)联系的多样性——事物的联系是纷繁复杂、多种多样的,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主要联系和次要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现象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不同的联系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因此,对各种不同的联系要作具体的分析。 3、联系的意义:联系是事物存在的条件,联系构成事物的运动。 4、基本要求:坚持联系的观点 (1)坚持联系的观点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反对孤立地看问题。 (2)把握事物的真实联系,既全面又具体地分析事物之间的联系。 (3)学会从整体上把握事物,做到既着眼于整体,又重视局部 二、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 1、事物的因果联系及其特点。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