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荀子劝学篇》读后感八篇

《荀子劝学篇》读后感八篇

《荀子劝学篇》读后感八篇 【篇一:《荀子劝学 篇》读后感】 今天,一时兴趣起,拿起《读点经典》便读起来,当读到劝学篇时,不禁思 绪万千。平常的我总是抱怨没有时间学习,抱怨自己技不如人,抱怨自己的遇事 缺乏机智,不能妥善处理。当学完《荀子劝学篇》时,才有所悟,这一切的抱怨 都是徒劳,没有找到问题的关键: “故不登高山, 不知天之高也, 不临深溪, 不知地之厚也。 ”我就是典型的, 不学习,不知道天高地厚。 “吾尝终日而思矣,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吾尝跂而望矣,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 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 假于物也。”当我们遇事时,要善于借用别人的智慧,学习别人的长处,增长自 己的见识,丰富大脑,结合实际加以运用,这样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处 理事情的过程中,要善于动脑,换一个角度思考,正所谓“君子生非异也,善假 于物也。” “故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在现实生活中,我 们不能急于求成,要慢慢地学习积累,天才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形成的,我不 是天才,但我相信,只要努力,永不放弃,自身的能力会与时俱增。 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一点也不假,一篇文章能打开我多年的 心结,在今后的日子里,努力学习,完善自我将是我奋斗的一大目标。“人无完 人,金无足赤”,只有长期的努力学习,才能最大限度的弥补自身的缺陷! 【篇二:《荀子劝学篇》读后感 】 《荀子》全书三十二篇,而以《劝学》为首,非常符合修道的次第。 《劝学》 又以“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开篇。学习是贯穿修道始终的。没有正确的见地只 能是盲修瞎炼。然而学习又得先有目标。应该“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这也 是教育的根本方向。这种圣贤教育与功利教育的区别就是“为之,人也;舍之, 禽兽也。” 《劝学》这篇最重要的就是讲到了明心见性的方法。这个方法就是“积善成 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有德才能明道。但德是一切众生所共有的,谓之 性德。然而仅有性德是不行的。因为众生的性德被无明给蒙蔽了,无法显示其光
1 / 12

明清净的妙用,反而显示出污浊的身心世界,令众生枉受轮转六道的痛苦。 只有依靠修德才能使性德的清净光明显示出来。 修德就是积善, 积善即是明 道的资粮。善法有世出世间的不同。这种不同固然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行者自 己的心志之强弱。所以即使儒家的道,也并不是局限世间的,这种理解是非常肤 浅的。儒家之道行之极处也是可以出世的。当然,在一切出世法中,佛教是最为 高超圆满的。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这绝非凡夫之境界。众生本来是神而明之的,之 所以会变成愚昧,实在是性德被障碍的缘故。因为修德而显出性德,神明不过是 性德之用而已,荀子知晓其是自得,非从外来。“圣心备焉”,圣心即是真心, “备”者恢复也,去妄显真。荀子所在的时代,佛教尚未传入中国,但绝不可说 中国即无悟道者,佛经 亦云“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荀子可谓无师自悟, 但其之所以能够悟道还是因为其修学暗合道妙。 宣化上 人曰老子孔子皆菩萨示现,则荀子之本迹我亦不敢妄测。从《劝学》篇中我们可 以明白其修学思想与佛教戒定慧三学是暗合的。 荀子对道心之坚固非常重视, 而 曰:“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德操是修道最重要的,这种德操 与积善的关系是密切的,是真正的戒。“德操然后能定,能定然后能应。能定能 应,夫是之谓成人。”“应”即是“慧”,也可以说“定”是“止”,“应”是 “观”, “能定能应”即“止观圆融”。 这时候才可谓之成人, 即成就道业之人。 成就之后,荀子再谈到了其境界“天见其明,地见其光”。天地间纯是一片 光明,由此可知荀子的证量一二。最后荀子以“君子贵其全也”作结,勉励后学 勿得少为足,当勤精进。 【篇三:《荀子劝学篇》读后感 】 《劝学》以“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开篇。是 战国时期杰出思想家荀况的上乘之作。 它告诫世人要将学习作为人生的罗盘、 灯 塔。 做一个刻苦学习的人,善于学习的人,要像思想家那样去行动,像实干家那 样去思考。在读书的过程中强调”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带着目 的、带着思想、带着问题去学习,自然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再次,读书还 贵在学以致用。 在日常生活中要把努力学习和独立思考相结合, 学习前人的智慧, 思考自己进步的方法,记录自己的心得,用行动来实践。 荀子所云“锲而不舍,朽木不折,锲而舍之,金石可镂”。学习的态度需要 达到坚持不懈的精神,可并不是所有的学子都意识到这一点,即使心知肚明,也 未必能落到实处。有的人还未领略到真谛,就半途而废,岂不惜哉!也有的人虎 头蛇尾,而忽视了另一半的孜孜不倦,到头来种的是西瓜,得到的是芝麻,岂不 惜哉!
2 / 12

积土成为高山,风雨从山里兴起。积水成为深渊,蛟龙就在渊中生长。积累 善行养成美德,人就能情操高尚。人为知识而活,为读书而生,生命有限而学海 无涯。 “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 不积小流, 无以成江海”。 也就是说在生活中, 在学习中稍有用心,稍有留心的话,你就会发现每时每刻都会有或大或小,或多 或少的收获,积少成多、积土成焉,天长日久,你就会发现,你已成为一位知识 的富有者,告诉我们要想达到胜利的彼岸,重在持之以恒。“驽马十驾,功在不 舍;楔而不舍,金石可镂。”学习知识、增长才干,是一个长期而艰苦的过程, 没有捷径可走。只有心无旁骛,耐得住寂寞,顶得住诱惑,抗得住干扰,静下心 来学,循序渐进学,联系实际学,锲而不舍学,方能有所收获,有所提高。 ?? 《劝学》让我读懂了“粗实的铁棒能磨成纤小的绣花针,凭的是一股坚韧不 拔的气概,涓涓细流能穿透刚硬的石块,凭的是一种不折不挠的精神”。正如: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份耕耘一份收获?? 【篇四:《荀子劝学篇》读后感 】 《荀子》全书三十二篇,而以《劝学》为首,非常符合修道的次第。 《劝学》 又以“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开篇。学习是贯穿修道始终的。没有正确的见地只 能是盲修瞎炼。然而学习又得先有目标。应该“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这也 是教育的根本方向。这种圣贤教育与功利教育的区别就是“为之,人也;舍之, 禽兽也。” 《劝学》这篇最重要的就是讲到了明心见性的方法。这个方法就是“积善成 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有德才能明道。但德是一切众生所共有的,谓之 性德。然而仅有性德是不行的。因为众生的性德被无明给蒙蔽了,无法显示其光 明清净的妙用,反而显示出污浊的身心世界,令众生枉受轮转六道的痛苦。 只有依靠修德才能使性德的清净光明显示出来。 修德就是积善, 积善即是明 道的资粮。善法有世出世间的不同。这种不同固然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行者自 己的心志之强弱。所以即使儒家的道,也并不是局限世间的,这种理解是非常肤 浅的。儒家之道行之极处也是可以出世的。当然,在一切出世法中,佛教是最为 高超圆满的。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这绝非凡夫之境界。众生本来是神而明之的,之 所以会变成愚昧,实在是性德被障碍的缘故。因为修德而显出性德,神明不过是 性德之用而已,荀子知晓其是自得,非从外来。“圣心备焉”,圣心即是真心, “备”者恢复也,去妄显真。荀子所在的时代,佛教尚未传入中国,但绝不可说 中国即无悟道者,佛经亦云“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荀子可谓无师自悟, 但其之所以能够悟道还是因为其修学暗合道妙。 宣化上 人曰老子孔子皆菩萨示现,则荀子之本迹我亦不敢妄测。从《劝学》篇中我们可 以明白其修学思想与佛教戒定慧三学是暗合的。 荀子对道心之坚固非常重视, 而 曰:“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德操是修道最重要的,这种德操
3 / 12

与积善的关系是密切的,是真正的戒。“德操然后能定,能定然后能应。能定能 应,夫是之谓成人。”“应”即是“慧”,也可以说“定”是“止”,“应”是 “观”, “能定能应”即“止观圆融”。 这时候才可谓之成人, 即成就道业之人。 成就之后,荀子再谈到了其境界“天见其明,地见其光”。天地间纯是一片 光明,由此可知荀子的证量一二。最后荀子以“君子贵其全也”作结,勉励后学 勿得少为足,当勤精进。 【篇五:《荀子劝学篇》读后感 】 《劝学》是战国时期杰出的思想家,荀况的上乘之作。顾名思义,劝学,即 劝勉、鼓励学习。这篇写于两千多年前的佳作,至今读起来仍令人回味无穷,给 人以启迪。 一提到“学”这个字,就不禁令人想起“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 舟”、“学无止境”、“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些激人奋进的千古名句,以及 “凿壁偷光”、“画灰练字”、“头悬梁,锥刺股”的动人场面。古之圣人尚且 如此,何况今之众人乎? 学习,最重要的是端正学习态度。正如荀子如言:“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学习的确需要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可并不是所有的学 子都意识到这一点,即使心知肚明,也未必然落到实处,有的人浅尝辄止,远未 领略到真谛,就半途而废,岂不惜哉!有的人一曝十寒,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结果光阴搭上去,知识未获得,岂不冤哉!也有的人虎头蛇尾,过分沉湎于“良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而忽视了另一半的孜孜不倦,到头来种的是西瓜,得 的是芝麻,岂不悲哉!“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要想达 到胜利的彼岸,贵在持之以恒。对待学习,一知半解就自以为是,稍遇挫折就颓 唐不振, 持这种态度的人是无法成大器的。 德国化学家李比希研究海藻时未能钻 研到底,结果与新元素失之交臂;已年过半百的谈迁在 27 年心血一夜间化为乌 有后,并没有一蹶不振,反而以超人的毅力重振旗鼓,历经艰辛 11 载,完成了 巨著《国榷》。粗的铁棒能磨成纤小的绣花针,靠的是一股坚韧不拔的气概;涓 涓细流能穿透刚硬的石块,凭的是一种百折不挠的精神。 倘若你有了这坚持不懈的毅力,再用以专一的态度,就如虎添翼了。“蚓无 爪牙之利, 筋骨之强, 上食埃土, 下饮黄泉, 用心一也。 ”你若今天立志做画家, 明天发愤当诗人,后天又刻苦练钢琴,鸿鹄之志倒是有了,但这朝三暮四,不专 心致志的态度,到头来怕只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当然,“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专一”并不值得肯定。当 今社会,一日千里,瞬息万变,不仅要求人们精通数理化,上知天文下晓地理, 而且对于时事动态,乃至琴棋书画,足球、电脑也不可忽视,这就需要我们在一 技之长的基础上,全方位地学习,全方位地获取能量。 人的一生是在不断学习和积累中度过的。 同样是忙碌的一世, 结果有的人收 获甚微,一事无成;而有的人却硕果累累,功成名就。这些都和学习态度密不可
4 / 12

分。 前者或如不能一跃十步的骐骥, 或如六跪二螯的螃蟹; 后者则似十驾的驽马, 似一心一意的蚯蚓。究其原因,如是而已。 【篇六:《荀子劝学篇》读后感 】 《劝学篇》开宗明义地告诫人们“学不可以已”,意谓学习应持之以恒,不 可中辍。他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意思是说青色 染料是从蓝色染料中提取出来的, 却比蓝色的颜色更深; 冰是水遇冷后凝结起来 的,却比水冷。通过学习前人积累的知识,博学深思,加以总结提炼,就能够超 越前人,后来居上。他又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吾尝肢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 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揖者, 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意谓有了知识,才能够站得高,看得远,就像行千里路 借助于车和马,过江河借助于船和桨。 荀子认为,学习的成效来源于辛勤的积累。“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 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骇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楔而舍之, 朽木不折,楔而不舍,金石可按。”只有积土成山,风雨才能从那里兴起;只有 积水成渊,蚊龙才能生长;只有积善成德,才能自得神明,具备圣心。所以只有 一步一步地走下去,才能到达目的地;只有一条一条的涓涓细流,才能汇成万顷 波涛。骐骥那样的好马一跃也不会十步,驽马走出十驾,功效就在不舍。用刀刻 物停下来,朽木也不会折断;不停地刻下去,即使是坚硬的金属、玉石,也能雕 刻成功。 荀子认为,学习要专心致志,不急不躁。他举例说:“蚓无爪牙之利,筋骨 之强, 上食埃土, 下饮黄泉, 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螫, 非蛇膻之穴无可寄托者, 用心躁也。”蚯蚓虽然无爪无牙,无筋无骨,却能上食泥土,下饮黄泉,原因是 其用心专一; 而螃蟹八脚而且有两个大钳, 却只能住蛇的洞穴, 原因就在于心躁。 苟子总结性地指出:“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憎憎之事者,无赫赫 之功。”没有专默精诚,不去埋头苦干,就不能明辨是非,就不会有辉煌优异的 成绩。 荀子还强调学以致用。他说:“不闻,不着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 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 意谓学习本身有它广泛的内涵, 应具备“闻”“见”“知”“行”四要, 只 有学以致用和付诸实践, 才能达到学习的目的。 荀子还特别强调“学莫便乎近人” 及“隆礼”, 要亲近良师益友, 要正身慎行, 注意道德修养, 做到“权利不能倾, 群众不能移,天下不能荡”。只有全粹精一的德操,才能成为一个高尚的人。 荀子的《劝学篇》是关于学习的名篇,文中反复说明学习的重要性及学习目 的、态度和方法,强调学习是人们思考问题,认识事物的重要条件,只有通过学 习,才能增长才干,完善自我,使自己超越前人,以成赫赫之功。书中的“锲而
5 / 12

不舍”、 “不积跬步, 无以致千里”以及演化而成的“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等文 句,已成为后代人们的座右铭。 【篇七:《荀子劝学篇》读后感 】 荀子的《劝学篇》中的很多观点是正确的,可以与现在政府的政策和法规, 社会提倡的观点相吻合。如果:“君子曰:学不可以已。”我们现在提倡学习型 社会,提倡终身学习。“金就砺则利,”接受磨练才能真正成材,日本提倡的挫 折教育是很有道理的。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真所谓看人挑 担不吃力,不参加高一级别的比赛,就不知道山外有山高手林立,不知道获奖的 艰难。 “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越是不看书的人,越是看不起读书 的人,《封神榜》中姜子牙(姜太公)不会做小生意,怕老婆,然而,他是一个 伟大的军事家,一个伟大的政治家。所谓“抓大放小”。 “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刚刚分配到 一所学校的新教师实际上是差不多的, 为什么我们学校的新教师成长很快呢?校 长为他们创设了一个良好的学习平台和成长环境。 所以, 新教师应该感谢我们的 顾校长。 “吾尝终日而思矣,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说明学习的时间应该比思考的时 间多,并非只要学习不要思考。我还要加一句:“吾尝终日而学矣,不如须臾之 所做也。”学以致用,要善于动手实干,动手实验,才能将创新思维转化为创新 成果。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顺风而呼, 声非加疾也, 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 非利足也, 而致千里; 假舟楫者, 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要善于利用各种有利条件 为我所用,如:学校与青少年活动中心比较近,动员有经济实力的家长带着孩子 到活动中心接受免费培训, 参加作为军体项目的遥控飞机比赛, 可以提高我们学 校的科技软实力,让我们学校考核年年第一,为学校再创辉煌作出应有的贡献。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 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 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 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 非不美也, 所渐者然也。 故君子居必择乡, 游必就士, 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们要防微杜渐,不要“忠言逆耳”真正的朋友是给你提 出批评的人。 “君子慎其所立乎!”我们要“慎独”。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 心备焉。故不积蹞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
6 / 12

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螾无爪 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八跪而二螯,非蛇蟺之 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专心致志地去钻研一样事情,才容易出成果。所 以我认为:“样样事情都想完成,可能有一、二样事情完不成,样样事情都想做 得最好,肯定有一、二样事情做得不是最好。” “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袜子穿 得一只两样也没有关系,只要一心为公,只要能够出成绩就好。所谓人无完人, 要允许一心钻研业务的人犯一点小错误。有的人读历史小故事 ,认为古代的君王也很讲道理,可能比某些国*领导人更加“民主”。 【篇八:《荀子劝学篇》读后感 】 荀子的《劝学篇》是关于学习的传世名篇,文中反复说明学习的重要性及学 习目的、 态度和方法, 强调学习是人们思考问题、 认识事物的重要条件。 其中“学 不可以己”、 “君子生非异也、 善假于物也”等等都是此文开宗明义的核心观点, 它告诫世人都要将学习作为人生的罗盘、 灯塔, 做一个刻苦学习、 善于学习的人。 古人云:“学者政之?荀子的《劝学篇》是关于学习的传世名篇,文中反复说明 学习的重要性及学习目的、态度和方法,强调学习是人们思考问题、认识事物的 重要条件。其中“学不可以己”、“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等等都是此文 开宗明义的核心观点,它告诫世人都要将学习作为人生的罗盘、灯塔,做一个刻 苦学习、善于学习的人。 古人云:“学者政之出,政者学之施。”、“政不于学,则无道揆法守。” 意思是讲,从学习中产生管理国家的学问,管理国家的学问是学习的实施。管理 国家的人不学习,就无法度可以遵循奉守。领导干部素质程度如何,很大程度上 取决于他所拥有的知识。领导干部掌握的知识越多,并善于应用,其思想就越解 放, 眼界就越宽广, 胸襟就越开阔, 品德就越高洁, 这样才会增强工作的原则性、 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才会使自己更加完美,更加富有影响力、凝聚力和感 召力。 勤奋学习,是一种高尚的精神状态。学习是一种精神,一种境界,多储存一 份知识,生命就丰富一分。知识储备愈丰富,其向外向上感染他人的张力和胆识 就愈明显。身为党的领导干部,要坚持把勤奋学习作为一生的习惯来培养,作为 一生的事业来追求。 一是要保持“空杯”心态。 “空杯”心态是一种挑战自我的 永不满足, 是对自我的不断扬弃和不断否定。 作为在事业里负有重要职责的领导 干部, 一定要清醒地认识自己, 要看到自己知识的差距。 时刻保持“空杯”心态, 尝试归零的感受, 在永不满足中不断获取知识的力量。 二是要做到勤于积累。 “积 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也。 求知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要保持刻苦执着的学习精神, 发扬“攻城不怕坚,攻书莫畏难”精神,才能真正学有所成、学有所用。三是要
7 / 12

拥有开阔胸襟。“海纳百川,有容及大。”,具有开阔的心胸才能摆正自己的位 置,提高自己的境界。人们总是通过学习和实践来磨练自身、克服不足、不断进 步的,“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学然后知不足,一个人水 平再高,能力再强,力量毕竟是有限的,善于向他人学习、向他人合作,境界方 能提高,思维方能开阔。 勤奋学习, 贵在持之以恒, 坚持不懈。 荀子有言: “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驽马十驾,功在不舍;楔而不舍,金石可镂。”,学习 知识、增长才干,是一个长期而艰苦的过程,没有捷径可走。只有心无旁骛,耐 得住寂寞,顶得住诱惑,抗得住干扰,静下心来学,循序渐进学,联系实际学, 锲而不舍学,方能有所收获,有所提高。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读书可以增长才 干,只有学识渊博的人才能通观全局,得以担当重任。”读书首先要端正学风。 要坚决摒弃理论和实际相脱节的教条主义、 本本主义, 要把“必须学”的客观要 求与“我要学”的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领导干部要树立“学习为本”、 “终身 学习”、“带头学习”的理念,使学习成为经常化、普遍化的自觉行为。其次, 读书要善假借于“学”。“登高而呼,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 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 绝江河。”读书在方式方法上也十分重要,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 殆”,做一个真正善于读书的人,就要在“想读”和“真读”的关系上,像思想 家那样去行动,像实干家那样去思考,在读书的过程中强调“博学之、审问之、 慎思之、明辨之”,带着目的、带着思想、带着问题去学习,做到有的放矢,自 然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再次,读书还贵在学以致用。领导干部要结合一定 时期的形势和任务,精心挑选,有重点地学习。要学会在思考中温故,在温故中 知新。要学以致用,把知识变为能力。“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领导干部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在向书本学习同时注重向实践学习, 将学到的知 识变为自己的真知和能力,让知识在领导活动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勤奋学习, 是做好领导工作的基础和前提。 毛泽东同志在抗日战争时期曾讲 过一段意味深长的话:“我们队伍里边有一种恐慌,不是经济恐慌,也不是政治 恐慌,而是本领恐慌??学习本领,这是我们许多干部所迫切需要的。”放眼当 今世界, 我们正处在一个知识创新的时代、 终身学习的时代。 一方面, 当今世界, 科技进步日新月异, 知识更新令人目不暇接。 美国当代管理学家彼得·圣吉曾提 出警告:一个人所掌握的知识如果每年不能更新 7%的话,就无法适应知识社会 的变化。另一方面,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 新的发展阶段, 这正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 1000 美元向 3000 美元跨越的关键时 期,既是“发展机遇期”,又是“矛盾凸显期”。新阶段新任务,对党员干部特 别是领导干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学习要求,因为许多过去未曾碰到过的新矛盾、 新问题不断出现。所谓“学不可以己”、“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解决新 的问题只有通过学习才能看清本质、找出答案,只有通过学习才能加深理解、解 疑释惑,只有通过学习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牢牢把握工作的主动权,开创
8 / 12

工作的新局面。
9 / 12

10 / 12

11 / 12

12 / 12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