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观沧海 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观沧海 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观沧海  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观沧海  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观沧海

【教学目标】

1.了解诗词有关知识。

2.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能背诵,用“读-译-析-悟”四步法学诗,理解诗歌意思。品悟作者的情感。

3.品味语言,体味诗词的意境。

4.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教学重难点】

1.诵读并背诵,用四步法理解诗歌意思(重点)。

2.品味语言,体会意境及其情感(难点)

【教学过程】

【导入】

1.播放一分钟大海视频,头脑中会出现许多描绘大海的词语,以“我看到了一个大海”说话。

【讲授】了解作者

2.以你在电视中所见的曹操形象,你觉得曹操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今天,我们先来历史地客观地认识一下曹操。哪位同学可以为我们简单介绍一下曹操?

屏显: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今安徽毫州)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建安时期的代表诗人之一。东汉末年,在镇压黄巾起义军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建安元年迎汉献帝到都许昌,用他的名义发号施令,“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官渡之战大破军阀袁绍后,逐渐统一了北方。曹操一生未称帝,他病死后,曹丕继位后不久称帝,追尊曹操为武帝。

除此之外,读这首诗我们还会看到一个更为真实的曹操!

【讲授】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曹操乐府诗《步出夏门行》组诗中的第一章——《观沧海》。乐府,是原来汉武帝掌管音乐的官署机构名称,后来演化为诗体名称,

是可以入乐歌唱的诗歌。

1.学生自由朗读,

请同学评价。(注意纠正字音)

学生评价朗读的语调、语速、重音

2.听视频朗读:注意把握诗人豪迈的情感

【活动】疏通文意,根据注释译诗

一、疏通文意,注解重要字词(译)

请学生翻译,并注意提醒校正。

补充:临:到,登上,登临;何:多么;萧瑟:树木被秋风吹动的声音。

屏显:参考译文

(曹操)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碣石山高高耸立在海边

碣石山上树木丛生,各种草长得很繁茂。

在萧瑟的秋风中,海上涌起巨大的波涛。

日月星辰运行不息,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出发产生的。

真是幸运极了,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豪情壮志吧。

【活动】精析诗句

二、精析课文(析)

学生带着问题,先自主学习,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PPT:[问题组]

1.全诗围绕哪个字展开来写的?所写主要景物是什么?

2.3-10具体描绘了四幅画面,请结合每幅画面中的诗句或词语,说说这是一个怎样的海呢?这是一个怎样的曹操?该句怎样读?

答案参考:①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②参考:A“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是总写全景,其中前一句写海波动荡,后一句写山岛巍然耸立。海水荡漾,山岛耸立——动静相映衬,这是一个辽阔和威严的大海;曹操53岁依然亲率大军北上,可见这是一个充满豪情的曹操!该句朗读要舒缓,语调高亢!

B“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一派生机勃勃。这两句是紧扣上文“山岛竦峙”展开。这是一个生机勃勃的大海;他相信自己人生即使到了秋天也会像春天一样奋发向上,这是一个乐观自信的曹操。该句朗读要突出“丛生”“丰

茂”重音!

C“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出了海上景象的变化,表现了大海的雄伟气势。“洪”,大的意思。这两句是照应上文“水何澹澹”而写的。树木百草,秋风洪波——静动相配,显示了大海的盎然生机和宏伟气象。这是一个具有惊人力量的大海;他也仿佛化为波涛,席卷宇内,荡平诸侯!这是一个激情澎湃的曹操。朗读要充满激情!

D“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是虚景,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

学生想象画面。展现一幅怎样的图景?展现大海之大,有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派。这是一个壮美辽阔的大海;无大胸怀难以有这样大境界,激发了统一中国的豪情壮志的气概!这是一个胸襟博大,具有一统天下志向的曹操!该句是全诗写景高潮,声音带有临风而歌的意味,高亢而情感饱满。

【讲授】品悟写法

三、感悟写法

1.这首诗以描绘沧海的壮美和辽阔,表现诗人博大的胸襟,一统天下的抱负及对未来充满乐观的情怀!这种情感全文并没有直接抒发出来,怎么表现出来的?

明确:写景。这种写法叫做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2.如果再叫你评价曹操,你又会感受他是一个什么人呢?

明确:他是一个胸怀宽广、心有壮志、乐观自信、积极进取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讲授】小结

1.学法小结:学诗四步法:读--译--析--悟

虚实结合,借景抒情,描写沧海的壮丽景色,表现博大的胸怀,抒发统一天下的宏伟抱负。

基调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总结:感受曹操的英雄气概......

【活动】板书

观沧海

曹操

读-译-析-悟

心胸开阔,抱负远大对未来充满信心

《观沧海》公开课教案

《观沧海》公开课教案 一、教材分析: 《观沧海》这篇课文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古体诗。这首诗描写了诗人登山望海所看到和想到的景象,大海吞吐日月,其气势雄伟,尤为壮观。诗人以此来展示自己阔大的胸襟和豪迈乐观地进取精神,抒发自己渴望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诗人写山岛的盎然生机,寄托了他的昂扬斗志;写沧海的波澜壮阔,表达了他豪迈乐观、勇往直前地进取精神;写沧海吞吐日月,展示了他博大的胸襟。而诗人的这种思想感情并没有直接表露,而是把它隐藏在对景物地描写之中。托物言志、写景抒情,把眼前看到的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句句写景,又句句抒情,体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学习本诗,重在朗读背诵和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托物言志、写景抒情的表现手法。所以这堂课我注重把握以下两点: 1、力求学习目标明确,教学思路清晰。 2、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轻松愉悦中,接受知识、锻炼能力。 二、学习目标: 1、了解曹操,积累有关的文学常识。 2、理解诗歌内容,体会写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3、运用“首字背诵法”背诵古诗。 三、学习重点: 朗读和背诵课文,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解释课题。 盛夏早已过去,寒冬即将来临。沐浴着冬天这亮丽的阳光,让我们绽放出学习的热情,走进碣石山,跨越的千年时空跟随诗人一起去观赏沧茫的大海! (根据天气状况设计导语,使语文生活化、诗意化,激发学习兴趣) 〈二〉、检查预习,积累文学常识。 1、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并简要评析。我想这样:让学生读诗,既是走进文本,感知大 意,也是检查字音。 2、检查字音。 碣石澹澹竦峙萧瑟谯郡毫州乌桓 3、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宜选择主要的,与本诗有关的内容扼要介绍。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汉献帝时任丞相,封为魏王。其子曹丕代汉称帝,追尊他为武皇帝,史称“魏武帝”。曹操一生南征北战历尽艰辛,其中既有胜利的喜悦,也有失败的痛苦。但是他从不消极,总是积极进取,把统一中国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和最大追求。在政治军事方面,曹操消灭了北方的众多割据势力,统一了中国北方大部分区域,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在文学方面,他创作了《观沧海》、《龟虽寿》、《蒿里行》等优秀的诗篇,其诗歌以“慷慨悲壮”的艺术风格而留名于后世。 写作背景: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五月曹操率兵讨伐乌桓;八月即大获全胜;九月,班师凯旋。归途中经过碣石山,诗人登山观海,看到了雄伟壮观的沧海景象,触景生情,于是就写下了这首名传千古的佳作《观沧海》。诗中写山岛的盎然生机,寄托了他的昂扬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观沧海教案语文版

21 观沧海 1教学目标 1. 识记作者、作品; 2. 有感情地背诵诗文; 3. 深刻理解诗歌内容与情感。 2学情分析 《观沧海》是语文版七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诗五首》中的第五首。《观沧海》是学生进入初中阶段精讲的一篇古诗,对学生学习古代诗词,在朗读、背诵、理解和赏析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初一的学生从小学就开始接触诗歌了,到目前来说,有了一些基本的学习诗歌的方式方法,但是初一的学生对语文的基本常识掌握的不多,诗歌的积累也还远远不够,也就不可能从比较高的层面上理解诗歌的主旨和内涵。所以,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有必要通过本诗的教学使学生理解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然后把这一技能迁移到其它四首诗歌的阅读中,更好地理解其它四首诗歌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领悟诗人寄寓的豪迈情感。 教学难点 让学生了解借景抒情或写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活动1【讲授】新课导入 古诗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们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千百年来被人们广为传颂。从今天开始,我们将陆续学习课本中的五首古诗,它们都是写景抒情的佳作。诗人登山望海,赏花观鸟,咏春悲秋。我们学习这些诗歌时候要注意多朗读,朗读时要读准字音和节奏。 活动2【练习】检查预习 1.《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作者曹操,字孟德,三国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与其子曹丕、曹植合称为“三曹”。代表作有诗歌《蒿里行》、《观沧海》、《龟虽寿》等。 2.从《观沧海》一诗的体裁看,它是一首乐府诗。(四言绝句)

活动3【讲授】作者简介 (将课本下面注释有的划起来) 活动4【讲授】写作背景(ppt展现) 这首诗作于汉献帝十二年(公元207年)八月,曹操大破盘踞在我国东北部的乌桓族及袁绍的残余势力,统一了北方;九月,在归途中经过碣石山,写下了这首诗。 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他已经削平了北方群雄,又打垮了乌桓族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的话,他就可以一统天下了! 活动5【活动】诗歌朗读(朗读指导) 1.听录音,把生字词标记注音,注意朗读的节奏、情感的变化。 2.生字词注音之后,全班齐读。 活动6【讲授】疏通文意,解释关键字词 1.沧:苍苍茫茫,这里指广阔辽远,看不见边际的大海; 2.临:到达; 3.碣石山:地名,在今天的河北昌黎; 4.何:程度副词,多么; 5.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6.竦峙:高耸挺立。竦:高起;峙:挺立; 7.秋风萧瑟:秋风吹动草木发出的悲凉的声音。萧瑟:树叶被风吹动的声音。 (让生回答,全班齐读) 译文: 向东来到碣石山,并来观赏这广阔无垠的大海。 海水起伏摇荡,山岛高高挺立。 岛上树木郁郁葱葱,百草丰美茂盛。 秋风瑟瑟吹来,海上涌起巨大的波涛。 日月运行不息,好像在海涛中运行。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在海涛中闪烁发亮。 真是好极了,用这首诗歌来表达我的感受吧。 (全班齐读译文) 活动7【讲授】诗歌品析

《白杨》优秀教学设计

《白杨》教学设计 1、国学经典 传统文化需传承,国学经典需传颂,在上课之前请同学们先看一看大屏幕上的这两句古诗,听老师来朗读一下。第一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句话描写的是:在浩瀚沙漠里,孤烟直上,落日浑圆的壮阔场景。第二句“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这句诗向我们展示了:秋季西北边塞的风光(大雁飞回衡阳,一点没有停留之意。层峦叠嶂里,暮霭沉沉,山接落日) 我们男女合作来诵读一下这两句诗,女生读第一句,男生读第二句。半分钟时间背诵一下,展示背诵。 西北的风光美丽而又神秘,有一种植物常年驻扎在那里,它就是——白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十九课,齐读课题《白杨》。 二、精读课文 1、首先给大家三分钟时间大声朗读课文,思考这两个问题:一、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二、划出描写白杨外形特点的语句。 课文主要写的是在通往(新疆)的火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车窗外的白杨)展开讨论的事。 2、第二个问题,白杨的外形有什么特点呢?读一读,用一个字概括(高,大,直——高大挺秀)【板书:高大挺秀】 3、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注意到高大挺秀的白杨生长在什么样的环境当中呢?(茫茫的大戈壁)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戈壁的图片。你觉得戈壁的环境怎么样?先用文

中的话说一说?(那里“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天和地的界限并不那么清晰,都是浑黄一体。”)我们用文中的词语总结就是“浑黄一体”。你还能用哪些词语形容一下戈壁?(恶劣荒凉寸草不生不毛之地:不生长草木庄稼的荒地,形容贫瘠荒凉、废弃的土地。)连在一起我们就可以说:戈壁是一个浑黄一体的不毛之地。 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旱,极度缺水,一般植物很难生存,而白杨就是一种很好的,能够防风固沙的植物,所以戈壁滩上才广泛种植白杨树。 4、作者在描写白杨树的外形特点之前,先给我们介绍了它生长的环境。作者这么写的好处是什么?(借描写环境之恶劣,突出白杨之顽强。) 5、爸爸又是怎么介绍这顽强的白杨的?快速浏览课文,找出相关语句。(“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齐读。同学们自由练读一下这段话,想一想哪些字在朗读时应该加重语气? 6、我们分别看一下这三句话。“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你觉得哪个词应该加重语气?(“从来”)这个“从来”说明了什么?(白杨树自始至终都是这样笔直,自始至终都在守卫着边疆。)第二句呢?“哪儿”需要重读,谁能试一试?白杨树不像其他植物一样,适应能力很强。第三句有没有让你觉得很熟悉,咱们上学期学习过的《梅花魂》当中也有类似的句式:“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经多少磨难,不管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谁能用“不管……不管……”说句话? 7、爸爸在介绍白杨的时候表情是(严肃的),我们用严肃的语气读一读。(生

观沧海教学设计

观沧海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体会诗人广阔的胸襟,豪迈的气慨。 2, 体会宏伟壮丽的景象。 3, 写实与想象。 教学重点:目标1,目标2。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由写作背景导入 获全胜。班师途中经过碣石山,诗人登高望海,留下了这千古传颂的名篇。 二, 简介作者,揭示目标 曹操,字孟德,谯(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曾历任,大将军,丞相,封魏王,建安二十五年卒。子曹丕称帝,追尊为武帝。。曹操是一位杰出的诗人。 三, 新授内容 1, 师范读,生跟读。 2, 生自由朗读,查字典解决生字词。 3, 生齐读。 4, 分析课文内容 ⑴分析字义 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沧,通"苍",青绿色。 海,渤海。观,看,统领全篇。 萧瑟,树木被秋风吹动的声音。洪,大。 行,运行。若,如同。 星汉,银河。志,理想。 ⑵内容 A, 诗的前两句写什么最后两句是写什么中间十句写了什么 叙事合乐时所加,与正文内容无关写景 B,写景部分采用手法,勾画了汹涌的,耸立海中的,岛上繁茂的,给人以如画的感觉。C,"日月之行"四句采用了什么手法(想象,夸张)写出了观沧海时的什么感受 D,写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借景抒情,表达诗人博大的胸襟。 四, 总结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内容。 先突出写大海的碣石山高高耸立,节令虽是晚秋,山上却生机盎然,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吹来,林呼山唤,草木共鸣;海中的波涛呼啸翻腾,上欲接天,风助浪势,浪壮风色。从"水何澹澹"到"洪波涌起"寥寥数语,便勾勒出一幅壮美的海山秋色图,敏锐的观察,开阔的视野,,统揽全局的谋篇,显示出作者超人的智慧和非凡的学识。 写完眼前的山海,诗人虚走一笔,把不同时空段内沧海托举日月星汉的壮丽景象切换过来,使这海山秋色图平添出一股浩荡磅礴的气势。这是诗人英武壮阔胸怀的进一步拓展。太阳,月亮给人类送来温暖和光明,是诗人拯救苍生于水深火热之中,一统天下宏大政治抱负的真切比拟;灿烂的银河则是诗人文武兼备,雄才大略的生动写照。 五, 作业: ⑴完成书后习题; ⑵背诵默写课文。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对白杨树形象的具体分析,掌握象征手法的基本特点。 2、理解象征、欲扬先抑、对比等写作技巧表达效果。 3、尝试运用象征手法进行写作。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与导入: 1、全文都在礼赞白杨,其真正意图是什么? (生答)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北方抗日军民和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和坚强意志。 2、作者为什么不直接赞美呢? (生答师补)《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3月。在此之前,作者茅盾在新疆工作一个时期之后,到延安讲学。当时,是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北方军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抗战多次粉碎了敌伪的疯狂“扫荡”,作者从解放区的人民身上看到了民族解放的前途和希望,深受鼓舞,写下了这篇热情洋溢的散文,热烈的歌颂他们和他们的精神、意志。 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北方抗日军民和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和坚强意志。

二、象征手法及其作用 1、(讲授)象征:“以物征事”的简称。 通过具体的形象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精神、品德等的写作手法。 分为整体象征和局部象征。 2、我们学过的课文中那些课文用这样的写法? (生答)《紫藤萝瀑布》,以紫藤萝繁密盛开的花穗赞美生命的顽强不息。 (师补)刘禹锡《秋词》中“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两句是局部象征,以直冲云霄的白鹤象征诗人积极向上的心态。 3、(讲授)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 这种联系是临时的,不同于传统的托物言志。托物言志的“托物”与“言志”间的联系是相对稳定的。 如“腊梅”象征傲霜斗雪的坚强、淡雅朴素。“菊”象征高洁、清秀。这种写法帮助《白杨礼赞》冲破了国民党政府的“审查”。 三、精读精讲第5段,具体分析白杨树形象的描写方法,初步体会象征手法的特点。 1、作者为何单单选择白杨树来象征抗日军民和民族精神意志,而不选择别的物? (1)学生从课文和写作背景中找原因。 (生答)作者从新疆到延安,一路所见最多是白杨树和北方的抗日军

《观沧海》优秀教案设计

《观沧海》优秀教案设计 《观沧海 》 是曹操苍凉慷慨写景抒情的一首优秀作品。 这首诗描绘了祖国河山的壮丽, 表达了作者豪迈乐观的进取精神。全诗语言质朴,想象丰富,气势磅礴。能使学 生触摸到作为诗人、政治家、军事家的曹操,感受到曹操奋发进取、立志统一国 家的伟大抱负和壮阔胸襟,能陶冶学生情操,激励学生志存高远。 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全诗。 2、体会诗中有画,画中含情,理解曹操的抱负。 3、体会、学习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 教学重点 1、朗读、背诵此诗。 2、了解诗的内容,理解作者的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教学难点 1、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体会诗人博大的 胸怀。 2、培养学生感悟古代诗歌 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苏轼在他的《赤壁赋 》中写道:“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古一世之雄也。”大家知道苏轼在文中 称赞的是谁吗?(由此引出曹操及其诗作《观沧海》) 二、了解作者及作品 分别请几位同学介绍作者及作品,其他同学补充、纠正。
1/7

明确: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善诗歌,代表作有《蒿里行》《观沧海》《龟虽寿》等,以慷慨悲壮见称。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 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 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心潮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 诗篇。诗作融会了自己昂扬奋发的精神,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 三、朗读《观沧海》,整体感知 1、老师范读。 2、指导诗歌朗读方法:停顿、重读、语调、延缓。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 4、请几名学生朗读,其他同学评价。 四、合作探究,理解诗歌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思考、探究下列问题: (1)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2)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 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写想象的? (3)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景物?体现了诗人怎样的胸怀? (4)诗中哪些句子 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2、小组在全班展示,其他同学评价。 (1)学生回答,其他同学补充、纠正并评价。 (2)明确:以“观”统领此诗。 三层。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以“观”统领此诗。第二层 (“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 描写海水和山岛。 第三层 (“日月之行”至“若 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最后两句诗附文, 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实景:树木丛林,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 涌起。虚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明确:日月之行,若 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这首诗描写了海水、山岛、树木、百草、秋风、洪波、日月、星汉。尤其是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四句,以丰富的想象表现了大海 浩瀚壮阔、包容天地的宏大气概与形象,显示出诗人博大的胸怀。
2/7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4课《观沧海》教学设计

《观沧海》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对初中学生学习古诗文的要求: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因此,古代诗歌的教学任务,在初中阶段,应调动各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朗读、背诵作品,理解作品大意,初步赏析艺术手法,激发他们对古代诗歌的热情,浸润于古典作品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 所以,我在教学的过程当中,主要通过让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诵读的方式,使学生去理解本诗歌借景抒情的手法,感受诗人开阔博大的胸襟和渴望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逐步培养和提升学生欣赏古诗文的能力。 另外,每一首古诗的创作都有他特定的背景,每一首诗歌都是作者在特定背景下有感而发的。由于年代久远,仅从字面上,我们很难感受到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所以,我在教学的过程当中,还会带领学生细致地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深入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材分析】 《观沧海》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中的第一首诗歌,选自《乐府诗集》中的《步出夏门行》,是曹操的名篇。第一单元的学习主题是让学生领略大自然的美好以及对生活的向往,感受祖国壮美的河山,培养积极的生活情感。《观沧海》是学生进入初中阶段精讲的第一首古诗,对学生学习古代诗词,在引领学生诵读、感悟诗歌魅力等方面,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这首诗歌是在曹操大破盘踞在我国东北部的乌桓族及袁绍的残余势力后,归途中登山观海,触景生情所写,通过描写辽阔雄壮的沧海景色,表现了诗人开阔、博大的胸襟,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和远大抱负。 【学情分析】

白杨教学设计一等奖

白杨礼赞茅盾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品味散文特点。2、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3、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找出富有感情的句子,体味其中蕴含的感情。 教学重点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象征手法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树是大自然中一道美丽的风景,为历代文人墨客所歌咏。我们欣赏过“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的柳韵,瞻仰过“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竹姿,也遥望过“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的梅影。这节课我们将到西北高原走一走,看看白杨树的勃发英姿。 二、解题 茅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文学家,创作了《林家铺子》《子夜》《春蚕》《秋收》《残冬》等小说。在这篇散文里,茅盾把视线投向了白杨这种在西北高原极为常见的树。“礼”是敬礼、致敬,“白杨礼赞”是宾语前置,实际上是“礼赞白杨”,意即带着敬意赞美白杨树。那么,茅盾为什么要赞美白杨树?他又是怎样赞美白杨树的呢? 三、教师范读全文,要求学生注意不识的字的读音。 无边无垠(yín)坦荡如砥(dǐ)恹恹欲睡(yānyān) 虬枝(qiú)婆娑(suō)秀颀(qí) 四、要求学生轻声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并做好下面的填空练习(目的是启发引导学生粗读课文,初步理清全文脉络): 五、文章一开始就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接下来并不说明道理,而在第2自然段写景色,交代了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第4自然段承上启下,又回到了对白杨树的赞美。第5、6自然段描绘了白杨树的和,突出了它的不平凡。第7自然段把白杨树象征为,点明了主题。最后,第9自然段以斥责,赞美白杨树收尾。 学生作业后,教师点拨:以上的练习,反映了作者写这篇文章的基本思路。按照这条思路,本文可以分成五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直抒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之情。 第二段(第2—4自然段),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第三段(第5、6自然段),具体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平凡。 第四段(第7、8自然段),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了文章的主题。 第五段(第9自然段),以白杨树与楠木对比,表达鲜明的爱憎,再次赞美白杨树。 六、品读文本 1.细读全文,看看文中哪些句子和段落是直接对“白杨”进行“礼赞”的。 提示: 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第8段: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我赞美白杨树…… 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2.齐读直接礼赞白杨的句子、段落,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极力赞美白杨树? 提示:白杨树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观沧海《观沧海》教学设计

《观沧海》教学设计 知识目标: 1、了解作者、作品。 2、品味语言,体味诗词的意境。 3、深刻理解诗歌内容与情感。 4、有情感的背诵诗文。 能力目标: 1、品味诗句,感悟诗歌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增强古诗文修养。 2、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培养学生朗读古代诗歌的节奏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反复诵读中培养阅读兴趣,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1、诵读并背诵,理解诗歌意思。 2、品味语言,体会意境(难点)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联想、想象法。 3、讨论、点拨法。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都看过《三国演义》,知道曹操吧?说起曹操,常常会听到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有人说他是英雄,有人说他是奸雄,我们同学从历史或文学作品中认识了曹操,你认为他是怎样一个形象呢? 今天,我们就先来历史地客观地认识一下曹操。哪位同学可以为我们简单介绍一下曹操? 二,作者、作品及写作背景 1、作者及作品: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今安徽毫州)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建安时期的代表诗人之一。东汉末年,在镇压黄巾起义军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建安元年迎汉献帝到都许昌,用他的名义发号施令,“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官渡之战大破军阀袁绍后,逐渐统一了北方。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后封魏王。曹操一生未称帝,他病死后,曹丕继位后不久称帝,追尊曹操为武帝。 曹操好作乐府歌辞,他的诗歌散文清峻整洁,气魄雄伟,慷慨悲凉,篇中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了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 代表作品有《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和《蒿里行》等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求贤若渴之心,或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苍劲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著作有《魏武帝集》,今有整理排印本《曹操集》。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曹操乐府诗《观沧海》。乐府,是原来是汉

《观沧海》教学设计教案

《观沧海》教学设计(教案)《观沧海》教学设计(教案) STEAM与创客教育 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 计划。一般包括教材内容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 重点和难点、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教学环境与资源、 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而不断深入的语文教学改革对 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应该充分意识到初中语文古 诗词教学的重要性,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 行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以《观沧海》为例,为大家讲解在新课程改革理念指导下,教师应如何编写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分析 《观沧海》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中的第一首诗歌,选自《乐府诗集》中的《步出厦门行》,是曹操的名篇。这篇诗歌是在曹操大破盘踞在我国东北部的乌桓族及袁绍的残余势力后,归途中登 山观海,触景生情所写。通过描写辽阔雄壮的沧海景色,表现诗人开阔、博大的胸襟,抒发诗人统一中国、建功 立业的豪情壮志和远大抱负。这篇诗歌在第四课中担负 着引领学生诵读、感悟诗歌魅力的作用。 学情分析

本诗歌的教学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他们在小学阶段学习过描绘大海的课文,已经建立了对大海的直观印象;学习过古诗词的基本知识,但是对诗歌中语言文字的妙处体会不深、对诗歌的节奏感把握不强,不利于感悟和理解诗歌。此外,七年级学生的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想象创造能力较小学阶段有了较大的提高,在教学中,教师应适当引导学生通过品析语言文字,抓住诗歌情节发展,体悟诗人心境,从而产生读好诗歌的兴趣和热情。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够正确读、写本课中的生字、新词并知道字义; (2)能够准确地理解全诗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 (1)有感情地自由朗读,在读中理解与想象,分析这首诗的意思和写作特点; (2)分析全诗是如何展开的,归纳描写实景、虚景及体现诗人博大胸怀的诗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想象辽阔雄壮的沧海景色,感悟诗人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和远大抱负;

观沧海教学设计公开课

《观沧海》教案 导入: 读以下诗句,划出节奏。 1、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五言) 2、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五言) 3、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五言) 4、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六言) 5、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七言) 6、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七言) 7、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七言) 总结: 四言诗节奏:二二;五言:二三、二二一;六言:二二二; 七言:二二一二、四三、二二三 请翻到教材14页,今天我们学习曹操的《观沧海》 学习目标: 1、了解诗人的相关信息及写作背景;了解古代诗歌的有关常识,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重点) 2、理解诗歌内容,领悟诗歌意境,品味赏析诗句,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难点) 3、体会诗人的博大胸怀,激发为理想而奋斗的豪情壮志。(重点)作者及作品简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

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其诗气势雄浑,慷慨悲壮,是文学史上建安文学的开创者。代表作有:《蒿里行》、《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等。 写作背景 该诗写于东汉建安十二年(207)秋。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统一了北方。诗人登临碣石山,登高望海,留下了这首千古传颂的名篇。 默读曹操的《观沧海》然后给诗句划出朗读的节奏。 二二节奏: 例: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朗读诗歌,注意字音。 见课件 诗文解读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译文】向东登上碣石山,来观赏苍茫的大海。海面浩渺,水波荡漾,山岛高高地耸立着。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译文】岛上的树木,一丛丛生长着,各种草木长势丰茂繁密。水面上吹起萧瑟的秋风,波澜壮阔的海水不断涌起。

部编版小学语文《白杨》公开课优质课教案

《白杨》教学实录 一、车窗外的白杨 播放《小白杨》。 (师板书课题:白杨) 师:白杨到底是长的什么样的?白杨有什么特点?值得作者写一篇文章来赞美它?好,今天我们就带着同学们的这些问题来走进白杨。课文中写的白杨是哪儿的白杨呢?把课文打开,看看课文哪一段告诉我们了。找到的请举手。 生:课文第3段告诉我们。生读第3自然段。 师:他找到了具体是铁路线旁的白杨。这铁路是我们南京内陆的铁路吗?具体的环境是哪儿呢? 生:是通往新疆的铁路。铁路两边是茫茫的大戈壁。 师:课文哪一段写了大戈壁呢?你把那一段读一读。 生读第1自然段。 师:好的,课文第一段,开门见山的就告诉我们写的是大戈壁上的白杨树。我们一起把第1段读一读。 生齐读第1自然段。 师:大戈壁是怎样的情景呢?你在电影、电视上看过吗?有人到新疆去过吗?用你的话来说说看,大戈壁是怎样的情景呢? 生:大戈壁是广袤无垠的,地上布满了沙石。 师:广袤无垠、辽阔,到处是沙石,荒凉。 生:在我的印象中,大戈壁的主题颜色就是黄色。地上全是裂缝,那边很干。 师;干燥。到处是灰黄的颜色。风一吹,飞沙走石。 生:大戈壁鸟无人烟,寸草难生。 师:寸草难生、荒无人烟。这就是西北大戈壁的情景。我们再来把第1段读一读。 生齐读第1自然段。 师:读了第1段,我们就知道了,课文写的是哪儿的白杨? 生齐答:戈壁。

(师板书:戈壁) 师:是戈壁滩上的白杨。第一个问题不就解决了吗?我们拿起课文纸,在戈壁滩上行车,从哪儿看的出列车在前进呢?一起来读。 生齐读第3小节。 师:课文中写的白杨是什么样的?有没有具体的词语来形容?一起说。 生齐说:高大挺秀。 师板书:高大挺秀 师:非常明白的告诉我们,白杨树的特点是高大挺秀。挺秀是白杨树的外形。高大挺秀什么意思呢?有没有人用自己的语言来说说呢?高大挺秀是什么意思? 生:高大挺秀的意思就是很高很大,很挺拔也很秀丽。 师;讲得很完整,4个字的词语,每一个字都表达了一层意思。高,高大;大,讲了高度、体积;挺,挺拔;秀,秀丽。我们一起把这个词读一读。 生齐读词语。 师:那么哪儿写出了白杨树的具体高大挺秀呢?我请一个同学把4-10小节读一读。 一生读4-10小节。 生读到第5小节 师:这是写高还是写直? 生齐说高 师:拿出笔来,把高圈起来。从大孩子的话中突出了树的高。第一个特点出来了,下面的特点出来没有。 生继续读,读到第6小节。 师:第2个特点是什么? 生齐说:大。 师:大,第2个特点出来了。既高又大。 生继续读。读到第8小节。 师:第3个特点是什么?直。高、大、直,三个特点从兄妹2个的对话中看到了。 生继续读。 师:通过兄妹俩的对话,具体些了白杨树的高、大、直

观沧海教学设计

《观沧海》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观沧海》出自部编本新教材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这首诗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表达了豪迈乐观的进取精神。全诗语言质朴,想象丰富,气势磅礴。能使学生触摸到作为诗人、政治家、军事家的曹操,感受到曹操奋发进取、立志统一国家的伟大抱负和壮阔胸襟,能陶冶学生情操,激励学生志存高远。用一课时授课。 学情分析: 学生对曹操知之不多,存在误解;欣赏诗歌欠缺方法、能力有待提高,人生目标不明确或缺少远大志向。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相关的文学常识;有感情诵读诗歌;理解诗的内容;欣赏诗的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昂扬奋发的精神,以此激励学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创设情境,知人论世,有感情诵读,想象画面,感受意境,拓展延伸,比较阅读,有效利用网络教学。 教学重点: 有感情朗读,感受意境,体会作者抒发的感情。 教学方法: 教学理念: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陶冶情操,培育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主要采用的教学与活动策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有感情诵读,合作探究,拓展延伸,比较阅读,丰富积累,有效利用网络教学。教师要适时点拨,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想象与诵读结合,把握融情于景,通过创造一种意境表达胸襟的写法,这是教学关键之所在。发挥互联网的作用,优化课堂。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欣赏《短歌行》,激趣导入。 1、教师:同学们可能已经猜出画面中的人物了,对,就是曹操。(多数同学看过《三国演义》,一定有 人能说出人物是曹操。) 2、让学生根据自己所知说一下自己心中的曹操。 3、教师:我们的评价大多来自于《三国演义》或民间传说,这里的曹操不代表真实的曹操。那曹操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呢?“言为心声”,“文如其人”,今天我们就通过欣赏曹操的诗歌《观沧海》来走近曹操,走进曹操的内心深处,重新认识曹操。(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介绍乐府诗 教师:这是一首乐府诗,我们来了解一下乐府诗。 三、知人论世,介绍背景。 教师介绍:曹操即魏武帝。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字孟德,小名阿瞒,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曹操在镇压黄巾起义军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后挟天子以令诸侯,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后封魏王,子曹丕称帝,追尊为武帝。曹操在官渡击退了在北方的主要对手大军阀袁绍,袁绍的残部逃到乌桓(当时辽东半岛上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想得到乌桓的支持,以求东山再起。建安12年,即公元207年,曹操挥师北上,大败乌桓。这次胜利巩固了曹操的后方,所以第二年他才能挥戈南下,以期实现统一中国的宏愿。把前后的事件联系起来,我们可以看出,北征乌桓对曹操来说是一次多么重要的战争了。而《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途中经过碣石山时所作。 四、朗读诗歌 1、学生欣赏,体会情感。 2、学生朗读,交流感受。(学生自由读,教师指名读,学生推荐读,齐读;教师适时指点示范。) 五、理解内容,想象、描绘画面。(教师设问,师生互动。) 1、统领全诗的一个字什么呢?(观) 2、曹操都看到了哪些景物呢?(沧海、海水、山岛、秋风、洪波、树木、百草、日月、星汉) 3、这些景物构成了一幅怎样的图画呢?结合诗句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绘。

观沧海--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观沧海》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优势一: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学习积极性高。 弱势:课堂听讲精力集中不会超过15分钟,回答问题较少通过大脑思考。 措施:精讲多练,讲课时间不超过15分钟,练习以读为主,穿插口语、书写训练。 优势二:持有争强好胜之心,稍加鼓励便对学习(尤其是课文背诵)勇往直前。 弱势:背得快忘得快,多以死记硬背;书写以快为荣,错误较多。 措施:背诵的数量每次递减,而质量要求递增,按照背诵——默写——再背——再默——书面测试——背诵巩固模式进行。让学生逐渐明白,背诵不是目的,牢记在心并会熟练运用才是根本。另外不定期配合班主任、美术老师进行书法训练。 ]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在反复朗读中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2. 培养学生的远大的志向。 二、过程与方法 1. 品味诗句,感悟诗歌的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增强古文修养。 2. 了解诗歌情境交融的特点,培养学生读古代诗歌的节奏感。 3、教学方法:朗读法;联想、想象法;讨论、点拨法。 @ 三、知识与技能 1. 回忆汉乐府的相关知识。 2. 揣摩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 诵读诗歌,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2. 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激趣导入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短歌行》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龟虽寿》(从了解灿烂文学入手,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习兴趣)、 二、走进作者 作者简介(多媒体显示) 曹操(155~220) 字孟德,东汉人。汉献帝时官至丞相,后被封为魏王。死后其子曹丕称帝,追尊他为魏武帝。曹操是汉末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重要作家。在文学上的主要成就是诗和散文。他的诗继承汉代乐府民歌反映现实的优良传统,风格悲凉慷慨。文学史家习惯将他与其子曹丕和曹植称为“曹氏父子”或“三曹”。现存乐府诗二十余首,散文四十余篇,有中华书局辑校的《曹操集》。 三、解题(多媒体显示) 《观沧海》是一首乐府诗,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沧”是暗绿色的意思。“沧海”一词,可泛指大海。 《步出夏门行》是乐府旧题,又名《陇西行》。夏门,是洛阳的一个城门。

高中《观沧海》教案

高中《观沧海》教案 高中《观沧海》教案 《观沧海》是这年九月曹操北征乌桓胜利班师途中登临碣石山时所作。《观沧海》教案应该怎么做? 教学重点: 1、理解诗句内容,能根据诗句中的词语,理解诗人的抱负。 2、体会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育方面: 1、培养学生诵读的良好习惯。 2、激发学生对古体诗的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1、朗读,背诵全诗。 2、体会诗中有画,画中含情,理解诗人的抱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我们学习了很多诗人的诗歌,如李白、杜甫,而我们学习的诗歌中诗歌的形式也多种多样,如我们学过的《木兰诗》是一首乐府诗,《离骚》是一首楚辞体诗……今天,我们就再次进入诗歌殿堂,进一步领略一下诗歌的魅力,学习一首乐府诗曹操的《观沧海》。

2、作者曹操简介: 3、写作背景: 4.板书课题。 二、朗读诗歌: 百度视频:然后自由诵读。 三、赏析诗歌 1.学习第一句——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1)注释: “沧海”一词,可泛指大海,因为海水苍色,一望无际,故称。如葛洪《抱朴子·穷达》:“井蛙之不知苍海”。苍海:即沧海,大海。 “沧海”又作东海的别称。本诗“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沧海”指东海。《初学记》六解释道:“按东海之别有澥(xiè),故东海共称渤海,又通谓之沧海。这里说的东海泛指我国东部海域,与今天特指浙江以东的海域“东海”不同。 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 碣(jié)石:山名。碣石山,在现在河北省昌黎县的碣石山。公元207年秋天,曹操征乌桓时经过此地。 百度图片搜索碣石山:上的情景。 2)译文:登上高高的碣石山,来眺望苍茫的大海。 3)这句交代观海的地点。 2.学习第三至五句-——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

《白杨》优秀教学设计

《白杨》原创优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6个生字(晰伞抚绍疆陷),正确读写“清晰、插嘴、分辩、抚摸、介绍、陷入、浑黄一体”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词语,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4、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是通过白杨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的品质。 【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是体会写法,感悟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通、相似之处。 【课前准备】 1、组织学生上网查阅新疆建设者的有关资料、文艺作品,观看有关影视资料、图片等。 2、欣赏、学唱歌曲《小白杨》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营造氛围,激发情感 1、出示课件,戈壁滩上的白杨树

2、音乐《小白杨》 “一棵呀小白杨,长在哨所旁。根儿深,干儿壮,守望着北疆。微风吹,吹得绿叶沙沙响罗喂,太阳照得绿叶闪银光……” 3、师:亲爱的同学们,在我国的西部茫茫的大戈壁上,生长着一棵棵高大挺拔的白杨树,“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一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今天我们就和现代作家袁鹰一起来欣赏戈壁滩上的白杨。(板书:白杨作者袁鹰)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件。配乐朗读《白杨》(学生带着情感听,将生字新词及自己印象深刻的句子画记号) 2、课件出示生字新词。 生字:晰伞抚绍疆陷 新词:清晰、插嘴、分辩、抚摸、介绍、陷入、浑黄一体 区别“分辩”与“分辨” 。齐读课文中的注释② 戈壁:蒙古语意为难生草木的土地,是一种粗沙,砾石覆盖在硬土层上的荒漠地形。 3、师,同学们,刚才大家带着深厚的感情听了课文配乐朗读,并学会了生字新词,能谈谈你的印象吗? 生1、白杨能在“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的大戈壁上顽强的生长,它的生命力太顽强了! 生2、无论遇到自动样的艰难险阻,白杨树它总是“那么坚强,

观沧海 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观沧海 【教学目标】 1.了解诗词有关知识。 2.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能背诵,用“读-译-析-悟”四步法学诗,理解诗歌意思。品悟作者的情感。 3.品味语言,体味诗词的意境。 4.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教学重难点】 1.诵读并背诵,用四步法理解诗歌意思(重点)。 2.品味语言,体会意境及其情感(难点) 【教学过程】 【导入】 1.播放一分钟大海视频,头脑中会出现许多描绘大海的词语,以“我看到了一个大海”说话。 【讲授】了解作者 2.以你在电视中所见的曹操形象,你觉得曹操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今天,我们先来历史地客观地认识一下曹操。哪位同学可以为我们简单介绍一下曹操? 屏显: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今安徽毫州)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建安时期的代表诗人之一。东汉末年,在镇压黄巾起义军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建安元年迎汉献帝到都许昌,用他的名义发号施令,“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官渡之战大破军阀袁绍后,逐渐统一了北方。曹操一生未称帝,他病死后,曹丕继位后不久称帝,追尊曹操为武帝。 除此之外,读这首诗我们还会看到一个更为真实的曹操! 【讲授】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曹操乐府诗《步出夏门行》组诗中的第一章——《观沧海》。乐府,是原来汉武帝掌管音乐的官署机构名称,后来演化为诗体名称,是

可以入乐歌唱的诗歌。 1.学生自由朗读, 请同学评价。(注意纠正字音) 学生评价朗读的语调、语速、重音 2.听视频朗读:注意把握诗人豪迈的情感 【活动】疏通文意,根据注释译诗 一、疏通文意,注解重要字词(译) 请学生翻译,并注意提醒校正。 补充:临:到,登上,登临;何:多么;萧瑟:树木被秋风吹动的声音。 屏显:参考译文 (曹操)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碣石山高高耸立在海边 碣石山上树木丛生,各种草长得很繁茂。 在萧瑟的秋风中,海上涌起巨大的波涛。 日月星辰运行不息,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出发产生的。 真是幸运极了,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豪情壮志吧。 【活动】精析诗句 二、精析课文(析) 学生带着问题,先自主学习,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PPT:[问题组] 1.全诗围绕哪个字展开来写的?所写主要景物是什么? 2.3-10具体描绘了四幅画面,请结合每幅画面中的诗句或词语,说说这是一个怎样的海呢?这是一个怎样的曹操?该句怎样读? 答案参考:①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②参考:A“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是总写全景,其中前一句写海波动荡,后一句写山岛巍然耸立。海水荡漾,山岛耸立——动静相映衬,这是一个辽阔和威严的大海;曹操53岁依然亲率大军北上,可见这是一个充满豪情的曹操!该句朗读要舒缓,语调高亢! B“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一派生机勃勃。这两句是紧扣上文“山岛竦峙”展开。这是一个生机勃勃的大海;他相信自己人生即使到了秋天也会像春天一样奋发向上,这是一个乐观自信的曹操。该句朗读要突出“丛生”“丰茂”重音!

白杨礼赞 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14 白杨礼赞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积累关于矛盾的文学常识,朗读课文,积累生字词。 2、了解文中抒情和议论语句的特点及其作用,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找出富有感情的语句,体味其中蕴涵的情感,赏析关键语句。 3、学习象征的艺术手法以及排比和反问的修辞手法。 (二)、过程与方法 朗读法讲述法讨论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感受白杨树的不平凡,学习抗日军民团结、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培养名族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品味文中的关键句,学习象征的写作手法,了解文中抒情和议论句的特点和作用。 三、教学时间 2课时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播放西北高原上白杨树的资料片,让学生对白杨树有些感性认识。 2、.释题:“礼”,崇敬,题目的意思是怀着崇敬的心情赞美白杨树。 3、了解有关写作背景和文学常识。阅读课文注释①,教师补充: 茅盾,现代著名作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出生在浙江桐乡。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等。 写作背景:《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3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

茅盾在1938年底到x疆学院文学院讲学,1940年3月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后来离开延安到重庆。这期间,他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作者从抗日根据地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二、整体感知,初步把握课文基本内容 1、播放朗读录音。 要求学生在听读时,听准语音语调,扫清文字障碍。 妙手偶得:课文中指文学素养深的人偶然间所得到的。语出陆游诗《文章》:“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妙手,指技艺高超的人。 秀颀:美而高。颀,高。 主宰:支配。通常还有掌握、支配人或事物的力量的意思。 旁逸斜出:意思是(树枝)从树干的旁边斜伸出来。逸,逃,逃跑。 2、学生跟随录音轻声朗读全文,思考白杨树的“不平凡”具体体现咋哪些方面?,明确全文抒情线索。 明确: 生长环境、外观形态、精神气质三个方面不平凡 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是本文的抒情线索。文中五次提到白杨树的不平凡,把有关的语句一一找出来。 3、讨论:如何划分本文的段落层次? 学生讨论后明确:要划分段落层次,一定要注意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本文的段落层次划分如下: 第一部分(第1段):直接抒发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 第二部分(第2—4段):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第三部分(第5—6段):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平凡。 第四部分(第7—8段):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主题。 第五部分(第9段):将白杨树与楠木对比,再次赞美白杨树。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