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临空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

临空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

临空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
临空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

临空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

薛泽海1 练振中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由一揽子驱动力共同发挥作用的结果,临空经济也不例外,其作为区域增长极,是在一定的区位条件下拥有独特的资源秉赋优势的区域空间,通过具有创新力的航空指向性主导产业的率先发展,并推动着关联产业的纵向和横向发展,持续延伸临空产业链,实现持续发展的,是在诸多相互关联的驱动力作用的结果。

一、研究临空经济发展动力的新视角

临空经济是以航空运输为指向的产业在经济发展中将形成具有自我增强机制的聚集效应,不断引致周边产业的调整与趋同,这些产业在机场周边形成的经济发展走廊、临空型制造业产业集群、以及各类与航空运输相关的产业的集群,进而形成以临空指向产业为主导、多种产业有机关联的独特经济发展模式。

一般来说,临空经济包含着地理学意义上的区域空间概念和经济学意义上的产业概念以及时间价值概念,既具有一般经济学的特点,又具有航空港的特殊功能。就其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空间组织形式来说,其本身就是一个结构完善、功能特殊、层次分明的空间经济社会系统,就像生物体一样遵循一定的生长规律。所以,临空经济的发展与其特定的区位条件、地理结构、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历史文化和社会制度安排紧密相关,是诸多条件所发挥的动力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

1[作者简介] 薛泽海(1974-),男,安徽明光人,中国民航管理干部学院,中国社科院数量所博士后。

练振中(1974-),男,江西鹰潭人,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博士。

笔者认为,临空经济动力机制是指,推动临空经济增长的各相关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及其运动规律。具体的说,就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推动临空经济的形成和发展所必需的动力的产生和作用机理,以及维持和改善这种作用机理的各种经济关系、社会关系、文化关系、组织制度和技术创新等所构成的综合系统的总和。临空经济发展是各个动力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在不同时代,不同发展阶段和不同发展水平,临空经济的动力结构不同,发挥的作用也不同。西方经济学关于临空经济的研究,大多从资源稀缺性出发,通过对经济要素对临空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来研究临空经济的发展动力。本文则从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的统一性视角,来构建临空经济发展动力系统模型,研究临空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

二、临空经济发展的动力系统模型

本文构建的临空经济发展动力系统模型是一个闭环式动力系统(模型见图1),系统内包含着创新动力、政府动力、市场动力、产业链分工动力、集聚经济动力等五大子系统。其中,在这个系统中,创新是临空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创新依附于临空经济区的推进型企业,提高推进型企业的生产效率,促进企业间要素的流动和临空经济区产业结构的转换和升级,从而推动临空经济不断向高级形态演进。图中的产业集聚作为临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可以发挥聚集效应,产生外部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降低临空经济区内产业或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经营效益,进一步推动临空经济持续发展。产业链分工形成功能专业化经济和速度经济,节约临空企业的运营成本,增进生产

效益。制度为临空经济发展提供一个可预见环境,是临空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制度变迁使制度符合临空经济运行的新环境需要,推动临空经济持续演进,政府是实现制度变迁的主导力量,可见,政府动力是临空经济发展的外在推动力。市场机制是临空经济运行的主动力,通过市场动力可以促进临空经济区内的产业集聚和产业链分工,引导技术创新和制度变迁,进而导致临空经济形成和发展。

图1:临空经济运行动力模型图

在上述模型中,临空经济的各个动力机制并非独立发挥作用,而是呈现着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的格局,形成一种持续统一的临空经济动力系统,发挥着系统协调功能,驱动和保障着临空经济持续发展。

三、临空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分析

(一)创新动力机制

创新是临空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促进临空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提升知识经济水平、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首先,创新推动临空产业高级化。在临空经济形成和发展的初始阶段,临空产业以航空运输业、航空服务业、传统制造业为主,产业技术水平较低,产品或服务的附加值不高。为了获取超额利润,企业通过创新,尤其是技术创新,可以大幅度提高整体产业技术含量,促使具有附加值高、生命周期短、单位产品承担运费能力强、倾向于航空运输的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选择临空经济区,从而推动临空产业向高端、高效、高辐射性方向发展。

其次,创新促进临空产业结构升级。创新提高了现代经济的信息化和产业化水平,同时,信息产业、互联网也为现代服务业的诞生提供了技术可能性,临空产业高端化趋势急切呼唤建立现代高端生产性服务业,以便为其提供生产服务。最终,以信息、金融、现代物流、会展等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成为临空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促进临空产业由原来的“二、一、三”结构转变为“二、三、一”结构,实现了临空产业结构的高级化。

第三,创新提高临空产业核心竞争力。熊彼特认为,企业家是创新的主体,要实现超额利润,企业家只有占有稀缺资源。新世纪,创新是最稀缺的垄断性资源,企业家通过创新,可以获得垄断价格和超额利润,提升临空产业竞争力。

同时,要保持临空产业的高端性,必须进行持续创新。在临空经济区内,企业通过创新,获得暂时的超额利润,推动临空产业结构升

级,通过扩散效应作用,创新成果就会辐射到腹地和临空经济区所依托的城市,引起了创新成果广泛应用浪潮,从而推动整个临空区域经济发展。而当该创新成果被大多数企业模仿后,创新技术成为社会共有技术,经济发展出现了停滞。这就需要临空产业进行新的创新,来促使临空产业的再次升级,继续带动整个区域经济向前发展。

(二)集聚经济效应

集聚经济是临空经济发展中后天形成的一种比较优势,其对临空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表现在临空产业生产成本的节约和生产效益的提高上。在机场直接影响和产业临空指向性作用下,产业向临空经济区聚集,当这种聚集达到一定程度时,集聚经济效益显现,促使临空产业进一步聚集,导致具有产业关联特性的产业集群形成,进一步提升集聚经济水平。集聚经济对临空经济发展的驱动作用表现在共用经济和产业关联经济两个方面。

1.共用经济

共用经济是指许多企业共同享用某些生产要素或生产条件而导致单个企业节约成本和提高效益的情形。集聚经济对临空经济发展的作用,最显著地表现为共用经济效应,包括公共产品、专业化投入品和服务、专业化劳动力市场、知识和技术溢出等四个方面。

首先,基础设施等公共产品是临空产业正常运行的外部条件,良好基础设施可增进企业效率。然后,公共产品提供存在一个成本和收益问题,只有临空经济区产业集聚达到一定程度后,当公共产品供给收益超过成本时,一定水平公共产品提供才是经济的。因此,产业集

聚度和公共产品供给之间形成了一种相互促进机制,一定程度产业集聚导致公共产品供给,公共产品供给水平提高促进产业向临空经济区聚集,提高了集聚度。通过这种相互促进机制,提高了临空产业集聚规模和公共产品供给水平,客观上推动临空经济的发展。

其次,同类或近似企业集聚可以使企业获得专业化投入品和服务,提高临空企业效益。制造业产业链每个环节的发展都需要有专门设备和配套服务,当临空企业的数量较少时,这种专门设备和配套服务供给不经济,只有企业集聚到某一规模时,利用专业设备生产中间产品,才能提高临空经济的整体效率,还能使中间产品供应商能够获得较好经济效益,配套服务也是如此。此时,专业化中间投入品供应商和专业化配套服务提供商诞生就成为可能。专业化生产和服务可以使企业专注于自已从事的环节,把精力用于产业技术的提高和经营管理的改善上来,从而降低了生产成本,增进产业效率。

第三,临空经济区专业化劳动力市场的存在,还可以有效的降低企业招聘专业人才和专业人才寻找工作的成本,从而提高临空经济整体效率。临空产业发展需要专业化人才,然而少数临空产业不可能提供足够大的市场需求来维持专业化劳动力市场,此时企业为了招聘合适专业人才,需要花费数量不菲的搜寻成本,只有具有一定数量的企业在临空经济区集聚之后,才能扩大劳动力市场服务需求,这时,就形成了专业化劳动力市场,临空企业可以通过该市场轻易地招聘到所需专业人才,减少搜寻成本。因此,产业集聚促进专业化劳动力市场

形成,企业和劳动力通过对该市场的共同享用,降低劳动力工作转换成本,进而提高了临空经济的整体效率。

最后,产业在临空经济区集聚促进知识和技术溢出,导致学习效应出现和创新加快。企业在临空经济区集聚可以产生知识和技术非正式扩散,因为,临空经济区集聚了相似和同类企业,这些企业专业人才的专业存在相关性,工作之余,他们在餐馆、酒吧、茶座、聚会等活动过程中,不经意闲聊可能传递知识和技术方面的专门信息,同时,这些专业人才可能是朋友或熟人,故技术资料也可能在企业、工程师、设计人员之间流动。企业集聚于临空经济区也可产生专门信息的正式扩散,因为企业在地理上邻近,同类企业之间可能会进行知识和技术有偿转让,或者建立研究共同体对产业技术进行共同研究开发,在这些活动过程中,知识和技术等专门信息实现了在企业间传递。通过思想和信息的正式和非正式扩散,导致临空经济业区弥漫了专门知识和技术信息。

2.产业关联经济

临空经济发展的成熟阶段,产业集群便会形成,并产生产业关联经济效应,降低临空内企业和产业成本,提高效率。

产业关联经济对临空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具体表现在如下两方面。一是,通过临空产业的纵向关联,引致外部规模经济,提高了企业生产各个环节的设备利用率和经济效率。二是,通过临空产业的横向关联,企业在临空经济区进行的生产经营,不可能将各项配套产业全都内部化,需要其他企业为其提供中间产品、辅助产品和服务,从

而在临空经济区内产生相应的配套企业,提供的辅助产品和相应服务,为核心产业创造了更好经营发展环境,形成范围经济效应。因此,产业集群产生的产业关联经济,为核心临空产业创造了良好发展条件,推动临空经济发展。

(三)产业链分工的作用

科技发展和产业技术水平的提高,促使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高档服装业实现产业链纵向分离,产业链各个环节分散到具有相应生产经营条件的临空经济区,同类或相似产业链环节在特定临空经济区集中,形成了地区专业化,提高了临空产业效率。产业链分工对临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表现在如下两方面。

一方面,是功能专业化经济推动临空经济快速发展。由于临空经济区的信息、计算机硬件、核心芯片、精密仪器等高新技术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所要求的生产经营条件不同,同时各个临空经济区所在地区的资源禀赋、市场优势也不同,这两方面促使临空高新技术产业链的不同环节在相应临空经济区内集聚,形成临空经济区功能的专业化,为临空产业发展带来至少以下几方面的好处:一是,促进新技术、新设备发明和使用,提高生产效率。在功能专业化条件下,临空企业专注于产业链特定环节,企业容易集中财力和智力进行新技术和新设备研发,从而导致新技术和新设备产生;二是,临空产业的员工熟能生巧、临空企业管理简化,提高了生产经营效率。临空企业的员工专注于产业链特定环节,使其工作在一定技术水平下变得较为简单,并且员工生产经营活动越来越集中于较少操作上,导致员工能够较快学会

生产技术或经营技巧,进而达到熟能生巧境界,从而提高生产经营效率。此外,功能专业化使管理工作变得较为简单,提高了临空企业的管理效率;三是,产生集聚经济效应。临空专业化企业可以共享临空经济区的基础设施,节约大量基础设施建设费用,获得外部规模经济带来的效益。此外,专业化企业可以得到辅助性行业提供生产经营服务,辅助性行业的服务是针对专业化生产经营而进行配套的,所以可以更好发挥其服务功能,形成了外部范围经济。功能专业化导致的外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范围经济,客观上降低了成本,提高了临空经济整体效率。

另一方面,产业链分工对临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表现在速度经济上。在产业链分工的背景下,临空产业链上各个环节都分散到具有优势条件的临空经济区,便于利用各临空经济区在资源禀赋和市场条件方面的比较优势。然而,对于在临空经济区集聚的高技术产业,如电子信息、精密仪器、计算机硬件、核心芯片,由于其产品生命周期短、更新速度快,生产这些产品的企业要想获得市场竞争力,必须以最快速度实现产业链各个环节协作。航空运输具有快速、便捷特点,临空高科技产业理所当然选择航空运输。所以,航空运输加快了临空高科技产业链各环节之间联系,增进了临空产业的运营效益,促使更多同类或相似环节的高科技企业向临空经济区集聚,促进临空经济发展。

(四)制度变迁的动力机制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与资本、劳动、技术一样,是经济增长源泉。在市场经济中,交易双方获得的信息是不完全的,因此,存在数量不菲的交易费用,而制度可以给交易双方带来一个可预见的市场环境,减少机会主义行为,从而降低交易成本,促进经济增长。为了促进经济发展,制度有个不断演进的过程,随着历史发展,原来对经济发展有利的制度安排会成为经济发展阻碍因素,导致制度创新和变迁,持续推动经济发展。对于临空经济而言,制度变迁是推动其不断发展的外在动力。

制度变迁对临空经济发展的影响作用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一是降低交易成本,为临空企业提供一个可预见市场环境。二是减少市场不确定性,促进临空产业链分工的形成。三是促进技术创新。四是制度规制民航系统与机场所在地政府之间的关系,为临空经济发展提供一个协调的制度环境。

制度创新和变迁保障了临空经济的持续发展。临空经济制度的初建期,临空经济不同利益主体可通过制度将潜在利益变为现实利益,促进临空经济快速发展。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各利益主体在既定制度环境下难以实现潜在收益,便对新制度提出需求,导致制度变迁,通过新制度的建立,化解利益矛盾,继续推动临空经济向前发展。在新制度框架下,临空经济运行一段时间以后,又出现了新矛盾斗争,导致再次制度变迁。如此循环往复,推动着临空经济的持续发展。

(五)市场机制

市场是企业的基本生存环境,市场的最大功能就是对临空经济区域内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自组织调控。市场经济条件下,临空经济区内企业在经济活动中处于中心地位,既产生吸引力又产生排斥力,既吸引大量的原材料、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和中间产品,又生产出大量的商品或服务,推动着临空经济的持续发展。因此,市场机制是临空经济发展的主动力。而且,市场机制贯穿于临空经济发展的全过程,不仅直接作用于临空经济的形成和发展,还通过对创新机制的推动、经济要素的流动、产业链分工、产业结构的转换、产业集群的聚集效应等动力因素的渗透和引导而间接的推动临空经济发展。

市场机制对临空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下面三个方面。

首先,促进临空产业集群的形成。在临空经济初创阶段,机场所依托的城市过度发展形成城市病,产业需要向外围转移,而机场周围的交通条件较好,通过航空运输机场区域与外界联系十分便利,可以降低企业的成本,企业在利润最大化条件约束下,倾向于向机场周围集聚。在临空经济成长阶段、成熟阶段、航空城开发阶段,由于企业的初始集聚,形成了一定程度的集聚经济效应,另外,政府加强了临空经济区基础设施建设,使临空经济区的区位条件进行一步变好,临空经济的吸引力增强,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为了最大化利益,导致资本、劳动、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继续流向临空经济区,形成了产业集聚态势。此外,高科技产品具有生命周期短、体积小,附加值高,单位产品承担运费能力高的特征,为了实现其价值,在市场机制的作

用下,高科技企业集聚临空经济区,以利于用航空运输其产品,促进了产业集聚。

其次,促进临空产业链分工。为了分享分工与专业化带来成本降低的好处,高科技产业和现代化服务业往往将产业链各环节进行纵向分离,然后将同类或相似环节在临空经济区集中,形成专业化生产区域。区域内,市场机制的作用,促进了临空产业链的合理分布和分工,充分发挥临空产业的资源禀赋优势,实现成本节约和利润最大化。

再次,引导技术创新和制度变迁。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科学技术与生产工具结合,提高生产工具改造世界的广度;科学技术与劳动者结合,提高了劳动者改造世界的能力;科学技术与劳动资料结合,提高了劳动资料加工的深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于创新者来说,即使社会不存在产权保护制度,技术创新也可以使其获得暂时的超额利润,如果创新技术申请了专利,则创新者能够在更长时期内获得超额利润。因此,从本质上看,市场机制的引导和作用下,临空企业得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从而实现临空经济区内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实现,并推动临空经济发展。

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途径和措施

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途径和措施 我国经济发展正处在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特别是在经济危机后,我国经济已开始步入一个新的增长阶段,这也意味着我国经济进入了一个重大的战略调整期。这一经济发展阶段,是一个国家加快经济发展非常重要的战略起点。在这个起点上,如果战略和政策都能把握得非常适当,我国经济就可以迅速起飞,如韩国、新加坡等国。相反,这一阶段也是社会经济结构变动较为剧烈、各种矛盾最为突出的时期,重大机遇一旦不能把握好,一些矛盾如果处理不当,就有可能会使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经济增长出现停滞,如一些拉美国家。因此,在这个关键的起飞时刻,必须认真分析我国经济当前所存在的一些问题,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应对。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只是一个提法变化的问题,而是历史发展中的必然性问题,是破解世界性难题问题。根据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新的发展阶段的实际情况,在推进经济发展时,我们强调市场调节和宏观调控的有机结合,在推进经济发展的长期过程里,在经历了快速增长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过程后,历史性的必然要求推进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从这个意义上讲,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战略的提出,为我国经济更好更快发展和坚持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方法论指导,使我们党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理论体系更加完备,意义更为重大和深远。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一个比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过程更丰富更艰难的系统工程,需要采取综合措施,有计划的快速推进。

首先,要更新发展理念,这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要前提,有什么样的发展理念,就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和经济增长方式,要摈弃片面追求GDP产出而不计资源环境成本投入、只重视物质财富积累而忽视人的全面发展、只考虑当代人不顾及后代人的发展理念,坚持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之路,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投资消费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真正做到又好又快发展。 其次,要把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放在“四位一体”的新发展模式中去把握,赋予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以新的涵义。从新世纪新阶段开始,发展将是一个“四位一体”的现代发展体系:一是经济发展,包括经济增长、经济结构、资源配置、技术创新等;二是社会发展,包括社会事业的发展(如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科研等),以及社会组织和和谐社会的建设;三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发展,包括人口、资源、环境等;四是人自身的全面发展,包括人自身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自身素质以及对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的参与等。我们应把握发展的崭新内涵,突破传统的狭隘的发展思维,把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放在“四位一体”的新发展模式中去把握,赋予经济发展以新的涵义。 最后,要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变成全党全社会的自觉行动,使其融汇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各个方面,贯穿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和过程。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要坚持走中

解读中国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一)

解读中国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一) 内容提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所取得的成就与其他经济转轨国家的困境形成强烈的反差。这得归功于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目前,中国经济发展的模式正处在转变之中,正从旧的经济发展模式向新的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与美国、日本的经验相比,吸引巨额国际资本流入是中国新经济发展模式的关键,而汇率问题则是中国新经济发展模式的一个难题。一、中国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与美国经验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已经发生了重要的变化。以前,出口导向发展模式的重要特征表现为需求的增长主要来自国外,资本的增长则主要来自国内,而现在,资本的增长更加依赖于外国资本和台湾资本,而需求增长则依赖于本地资源。印证这种变化趋势的是,近年来,长江三角洲的气势似乎盖过了珠江三角洲,上海与香港的金融中心之争也是咄咄逼人,如果说香港、深圳和珠江三角洲是外向型经济体系,那么上海和长江三角洲的经济体系在地缘和传统上则较多是以内向(国内市场)为主要特征,这也是近年来跨国公司投资更多的选择上海的原因。中国国内市场的重要性最终要超过国外市场,中国的发展模式已经颠倒过来。 翻开世界经济历史地图就会发现,经济大国的近代工业均发轫于沿海,但成功的大国经济很快就转向内地工业资源密集区,至少美国的经济历程是如此。美国经济沿着这条道路发展起来的,而法国、西班牙、荷兰、汉萨同盟则在相反道路上衰弱了。在南北战争以前,美国的生产力和市场主要集中在东北部,但美国人并没有长期沉浸于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政策,而是调头西进,走“内向型”经济的发展道路。特别是19世纪早期,运输业和通信业的新技术推动了美国经济增长。美国通过其东部沿海的城市纽约和波士顿的金融中心从英国输入资本,运用这些资本在纽约、宾夕法尼亚和俄亥俄等州建立了炼钢和采煤等新兴工业。这些产品运往内陆,供应芝加哥等新兴城市和西海岸的城市。这些新城市则在美国的腹地开发出新的农业产地以供应世界市场。而加拿大、墨西哥和加勒比海各国等周边国家向美国提供原材料和某些特定的制成品以满足美国工业生产的需要。同时,从企业债券到股票融资等金融工具的出现,标志着19世纪末华尔街资本证券市场的成熟,这为20世纪产业重组和企业并购提供了金融平台,那些20世纪的大公司和跨国公司就是以此为基础成长起来的。结果,半个世纪以后,整个西部地区就为美利坚的民族生产力所充溢,为美国迅速跨入世界强国奠定了物质基础。20世纪初,当美国的民族生产力已足以称霸世界时,才打出“世界主义”和“门户开放”的旗帜。 这个历史经验,对于今天的中国经济发展,如“西部开发”和“启动内需”仍有借鉴意义。只是,这个经验对一个世纪之后的中国经济所具有的挑战意味是,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那些在成长中具有时序关系的阶段和过程将被压缩在一个较短时期来完成。 二、作为反例的日本经验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日本的经济奇迹被归结为这样一种基本发展模式:在日本式经济中,政府为了达到它的(贸易立国、出口导向)目标,在市场中同时嵌入了激励和抑制因素。在经过长时间的实验后,日本实行的国家指导而私人所有的经济体制是日本二战后成为世界第二大生产高效的经济体的主要因素。南韩和台湾学习了它的主要原则和机构,也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 但自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当日本对美国的持续贸易顺差,即美国对日本的持续贸易逆差开始成为一个严重的政治问题时,对日本经济成功的主流解释是它享有特别优惠的汇率,这一汇率是美国在战后占领期间为了帮助日本经济复苏而确立的,名义上1美元可兑换360日元。1971年,尼克松总统结束布雷顿森林固定汇率体系的主要目的之一是迫使日元升值,削弱日货在国际贸易中的价格优势。15年之后的20世纪80年代中期,日本的经济规模有两个德国那么大,在汽车、钢铁、电子产品、机器人、半导体、液晶显示器和其他工业上具有强大的竞争力。美国人更是惊呼日本的“威胁”。像尼克松一样,里根政府又寻求利用汇率

工业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心得体会

优秀心得体会范文:工业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心得体 会 工业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心得体会 国家促进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是**经济发展的又一大机遇,如何抢抓和把握这一机遇,把“十一五”规划落到实处,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这是一个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的新课题。作为**市工业经济综合管理部门,面对机遇和挑战,只有坚持科学发展观,在政策与实践结合运用上理清思路、做好文章,真正把政策机遇转化为工业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才能有效推动**工业经济又快又好地发展。 一、坚持政策指引,强力推进工业化核心战略的实施找范文,到.网:http:// 以工业化建设为核心,以工业的突破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是市经济发展的战略部署。坚持政策指引,强力推进工业化核心战略实施,就是充分利用国家政策机遇上的优势,合理调整发展策略,进一步优化工业结构,充分挖掘工业经济增长潜能,实现**经济持续发展。一是运用政策,在统筹规划中做文章。要成立专门工作班子,加强对国家中部崛起政策和本地工业经济运行现状的研究,找准工作结合点,制定完善政策,梳理工作重点,建立工业发展长效机制,强化促进措施,有针对性地指导和推进全市工业经济发展,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政策机遇在**经济发展中的引导作用。二是

抓住重点,在项目推进中求突破。要在落实科学发展观、保持生态良好和符合产业政策的前提下,继续按照“对外抓招商、对内抓扩张”的思路,进一步加大工业投资,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在招商引资上,要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扩大担保力度,积极宣传国家对中部崛起的有利政策,健全信息来源网络,建立联系人制度。在整体规划中,既要注重做好新增项目的资金引入,同时还要做好已有企业的产业配套延伸工作。在内部扩张上,要加强对企业改革问题的研究与组织,努力做好对本土企业的增资扩股工作,发展壮大骨干企业,加大项目组织和申报争取力度,健全和完善指导和培训机制,引导企业开展产学研活动,着力增强企业持续发展能力。三是相互依托,在产业集群中谋发展。要主动把**工业经济融入省会经济圈,加强合肥经济圈产业一体化发展研究,积极开展项目研讨和项目对接活动,并依据自身资源和比较优势,按照经济圈产业一体化的基本框架,谋划**产业发展方向及其布局,延长、完善产业链条,促进产业集群式发展,形成各具优势的产业基地。 二、优化发展环境,着力加强对工业经济运行的监控 正规高效的工业运行秩序,是促进工业经济发展的根本保证。只有不断优化发展环境,建立健全完善的运行机制,加强对工业经济运行的分析、监督和控制,及时协调和解决工业运行中的突出问题,才能有效保证企业在良性经济运行

新时代常州经济增长动力分析

新时代常州经济增长动力分析 收录日期:2021年8月30日 常州的经济发展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起步,在工业化和贸易战略的引導下,采取出口导向战略。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全市的质量效益稳步提升,呈现稳中求进的态势。根据统计资料,2021年全年,常州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622.3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8.1%。经济规模由全省第六位升至第五位,增速在全省并列第二位。但是,在新时代下背景下,为使常州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其发展模式有待转型,需要寻求新的增长方式与动力。 由此,基于经济增长理论,本文以近年来常州经济数据为基础,分析新时代下常州经济增长的动力,以优化经济结构来支撑常州中高速和有质量的经济增长。 一、经济增长研究相关理论 经济增长是一个国家在一个较长的时间跨度上,人均产出或收入水平的持续增加。经济增长率的高低体现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经济总量的增长速度,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总体经济实力增长速度的标志。经济增长理论经历了三次革命,分别为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和新经济增长理论。 (一)经济增长理论的革命及其经济增长模型。随着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西方经济学家开始重视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在20世纪40年代中期,英国经济学家哈罗德和美国经济学家多马创立了“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此模型在凯恩斯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经济增长理论,突出了发展援助在经济增长中的突出作用,储蓄或资本是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变量,并且经济的不稳具有内生性,这种不稳定的周期具有累积效应,因此政府的干预不可避免。 在此之后,索洛、斯旺就“哈罗德-多马”模型的不合理性进行了改动,基于资本和劳动两个生产要素做出了假设,改变了劳动、资本固

浅析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浅析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论文关键词]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经济规律 [论文摘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关系我国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党对经济规律认识的深化,全面地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要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键在于各级领导干部要实现“四个转变”。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这是党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是对执政经验的科学总结。 1.体现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但这种发展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不仅仅是经济总量的增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国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但我国经济增长方式比较粗放,虽然经济增长速度较快,但是以耗竭资源能源、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平衡为沉重代价的,造成我国目前经济发展中不稳定、不协调、不全面、不可持续的问题相当突出,一定程度上就是简单地把增长当做发展。“增长方式”主要是就增长资源、劳动、资本等投入而言的。而发展方式则不仅包括了经济效益的提高、资源消耗的降低,也包含了经济结构的优化、生态环境的改善、发展成果的合理分配等。所以,用“发展方式”替代“增长方式”,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2.反映了破解经济发展深层次矛盾的要求。内外需结构不平衡,国内需求不平衡,产业结构不合理,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以及体制机制不健全,是转变增长方式提出多年而没有实质性进展的根本原因。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必然会成为发达国家或跨国公司最便宜的“加工工厂”或“生产车间”。这就必然带来投资、工业和出口的快速增长,而这些又必然带动消耗高、排放多的投资品生产的扩张及其投资扩张。加之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工业和出口的快速增长又必然主要依靠附加值底而占地多、消耗多、排放多的生产方式来实现。因此,单纯转变增长方式很难收到预期效果,必须从本源上抓好需求结构、产业结构调整,抓好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所以,用“发展方式”替代“增长方式”,对解决深层次矛盾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3.全面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要求。人民群众是我们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目的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这种需要不仅是不断提高收入水平,获得更多的物质产品和服务,也包括获得清洁的水、清新的空气、绿色的空间、惬意的环境等。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一些地区不顾自然规律竭泽而渔式地开发,导致生态系统整体退化,水资源严重短缺,环境污染加剧,越来越多的区域已不适宜人类生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确定更全面体现人民根本利益的发展方针。因此,实现经济又好有快发展,关键要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方面取得重大突破。这是我们党的发展观,是从维护人类可持续发展高度出发,总结我党执政经验和汲取世界各国发展教训,借鉴国外发展的有意成果,而得出的科学理论。

国外临空经济发展模式的比较

国外临空经济发展模式的比较 进入21世纪,国际运输方式不断发生改变,包括内河运输、海洋运输、铁路运输、公路运输和航空运输。随着经济区域化和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航空运输的作用日益明显,相应的临空经济这一新的经济发展新形式越来越受到关注。临空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经济发展模式,其全球性物流和全球性人流的基础是以航空运输作为依托,同时带动周边经济圈及相关经济产业的逐步推进。大部分学者认为临空经济是依附于大型机场的特殊优势,不断发展起来的具有竞争优势的新型经济形态,同时吸引相关产业集聚在机场资源附近,在此基础上促进周边已有产业的不断调整以适应新型经济发展模式的需要,以提高自身经济效益,获得外部规模经济,进而形成以临空指向产业为主导、多种产业联动协调发展的独特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 一、国外临空经济发展模式 各国根据本国所依据的经济环境、政治环境、地理环境及资源禀赋等因素的不同,各个国家所选择的临空经济发展模式有所不同,而本文通过总结分析将这些模式大体划分为航空制造型、航空物流型、交通枢纽型、商务贸易型、居住休闲型共5种临空经济发展模式,同时根据不同类型以典型

实例进行简单说明。 1.航空制造型―爱尔兰香农机场。航空制造型临空经济是指主要以航空产业作为该经济区的主导产业,包括飞机维修、零部件制造、供应以及与之相关的咨询、培训等业务。该航空产业聚集区利用机场建设所拥有的较完善的基础设施等优势资源带来的正的外部经济效应,降低其投资成本。同时,航空公司对提供飞机维修服务及其零部件产品等的企业有较高的技术要求,拥有该类技术的企业获得垄断地位,该类企业逐渐向机场附近靠拢,从而形成产业经济聚集区,该发展模式的典型代表是爱尔兰香农国际机场。 香农自由贸易区紧邻香农机场,适合发展与航空最密切相关的航空制造业,该类航空产业集聚区依靠机场又为机场提供相应的配套服务。航空制造企业利用机场周围相对齐全的交通和互联网设施,减少自身再投资而可能产生的沉没成本。此外,临近机场使航空制造企业节约了可能由服务和产品输送的费用而产生的交易成本。 2.航空物流型―美国孟菲斯国际机场。航空物流型临空经济是指一种凭借其机场枢纽所独有的完善且便捷的航线网络的优势条件为依托发展航空货物运输的经济发展模式。该类经济发展模式主要通过大型国际机场吸引各货物运输企业尤其是一些运送轻薄型蕴含高新技术高附加值的企业,使在机场周围逐步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物流园区,其业务范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途径和措施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途径和措施 摘要:我国的经济发展已经登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对当前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形成较大冲击。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是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中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实现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内在要求和根本途径。 关键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途径措施 从总体来看,2003年以来,我国经济保持平稳增长,人均国民收入已进入了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外汇储备超过3万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一。我国已成为世界经济特别是本地区经济发展的发动机。 这表明,我国的经济发展已经登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经过多年的实践,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已经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经初步建立,并且正在日益完善,它将对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起到更强的推动作用。由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给人民带来了更多的实惠。城乡居民的收入有了明显的提高。 中国目前取得的经济成就是改革开放的产物,邓小平特别了不起的地方,是把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放在一起。这就说明他对世界局势有一个基本判断,这个判断就是,一个民族国家要发展,离不开对国际事务的参与,包括经济事务和政治事务。所以中国政府一直对全球化持积极态度,一直坚持对外开放,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应该说政府是作出了极大的努力。 中国是全球化进程的最大赢家之一,如果没有国际贸易和出口,中国的很多增长都将是不可能的。似乎到目前为止,中国政府对国际体系采取的战略都还是防御性的战略,如保护主权,使自己免受伤害,等等。但是,中国现在已经成为世界上的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角色似乎不得不发生真正的改变,这样它才会对全球公共品供给和全球秩序作出贡献。 在过去较长时期,出口导向和扩大投资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两大引擎,而消费需求一直保持着不温不火的角色。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对当前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形成较大冲击。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中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实现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内在要求和根本途径。 经济体制转变的关键则在于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普通老百姓收入的提高,不仅会扩大消费需求,有助于消费升级,而且也会逐步提高产品消费的环保意识,这恰恰为新兴战略性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内在动力。2009年政府主导投资的投资乘数作用小,为世人所诟病,主要是因为多数投资带动的仍是过剩行业的发展。而这些过剩行业并无扩大投资的需要,所以投资的乘数作用小。如果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并得到有效落实,居民收入增加将带动消费结构升级,带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资,投资乘数作用必然扩大。 除此以外,还需要从以下方面进行具体工作:

工业经济发展论文

工业园区发展的几点思考 无工不富,无农不稳,无商不活。如何科学合理地加以开发利用,充分发挥应有经济效益,增强工业园区经济的综合实力,是当前及今后必须作好的一篇文章。我们加快工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坚持以资源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为重点,以项目为支撑,以政策措施为保障,突出特色创产业,依靠科技兴产业,市场经济活产业,培育提升特色产业,以发展产业的理念加快园区经济的发展,鼓励和支持产业向“精、专、特、优”方向发展。 目前,园区工业经济的发展离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还有不少制约全局的深层次矛盾和因素,主要有:一是经济增长方式仍以粗放型为主。产业和产品的技术含量普遍偏低,传统产业和产品仍占较大比重,经济发展主要靠资金和劳动力的高投入拉动来实现。 二是招商引资的力度不够大。从目前园区招商引资项目的投产、在建、签约来看,到目前,已有11户企业、5户公共服务单位和6个在建项目入驻园区,项目概算总投资6.6亿元,实际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97亿元,截止去年年底,共洽谈各类项目18项,签订意向性协议5项,与实现“工业强区”的战略目标相差还很远。 三是土地资源利用的效益和使用效率还不够高。工业用地存量不足的矛盾十分突出,征地难、审批难的矛盾仍有待进一步理顺。 四是基础设施相对滞后。由于资金问题,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的投入还不够大,桥路改造建设、工业园区的基础建设进展缓慢,影响了招商引资的成效和新项目的进度。

可以断言,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还会出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新情况。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未雨绸缪,既要充分把握有利条件,增强做好工作的信心,又要保持清醒头脑,积极做好应对各种困难和风险的准备。为确保园区工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预期的奋斗目标,我们必须做好以下的几项工作: 一、规划先行 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就是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路子。盘清资源优势,调优产业结构,延长产业链,以先进的信息技术来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充分发挥后发优势,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要坚持把优化投资环境作为工业园区发展的第一要务,在进一步改善硬环境的同时,按照建设与整治相结合的原则,以硬措施优化软环境,加快建设现代化工业园区步伐。一是要高起点规划,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拓展工业发展空间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和再创优势的基石。要确保园区有足够的发展空间,满足今后十年乃至更长一段时期的发展需求。二是要高强度投入,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要实行适当的财政倾斜,为园区建设提供资金支持。要认真执行已出台的政策,简化审批手续。允许园区统一办理土地、建设许可等报批手续,企业进入园区在符合已批的整个园区项目要求时,其余手续应尽量简化,某些项目可实行备案制。三是要高标准建设,进一步树立现代园区新形象。要把握好园区建设的规划定位,根据其他地区的经验,工业发展的主要突破口还是在大规模、高档次的现代化工业园区。 二、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经济生活措施类万能答题模板

经济生活措施类万能答题模板 国家怎么做? 1、坚持和完善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刺激消费,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4、完善收入分配政策,调节社会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公平。 5、发挥国家财政在(社会公平、资源配置,经济平稳运行)方面的作用,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6、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7、加强宏观调控,稳定物价,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手段,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8、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动经济结构战略调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 9、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10、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推进诚信体系建设,营造良好市场环境。 11、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 12、全面深化改革,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改革,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企业怎么做? 1、尊重价值规律,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 2、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科技进步,科学管理形成自己的优势,增强竞争力。 3、遵守市场规则,诚信经营,树立企业的信誉和形象。 4、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积极承担社会责任。 5、树立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企业产品结构的优化升级。 6、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战略,实施出口多元化战略,更好的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7、坚决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利用世贸组织的相关原则,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 8、充分利用国家有关优惠政策,调节生产要素投入,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个人怎么做? (1)消费者:树立正确的消费观。量入为出,适度消费;避免盲从,理性消费;保护环境,绿色消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等。个人消费品的分配;依法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消费者要全面提高自己的思想文化素质,享受了权利,就必须承担相应的义务,要遵守社会公德,维护他人的合法权益。维护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

工业经济发展的研究

工业经济发展的研究 一、涪陵区工业经济发展历程与特征 (一)基础:底子厚,调整铸就成长 涪陵区依靠原有国营的工业基础,大胆的改革创新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培育了一大批知名企业,工业经济实力进一步夯实。数据资料表明,重庆直辖以后,涪陵经济发展进一步“硬化”,工业化水平进一 步提升,1997年工业产值为21.6亿元,2011年增长至310.7亿元, 在重庆市所有区县中仅次于渝北区,排名第二。从占GDP的比重来看,涪陵区1997年工业产值占GDP比重为38.8%,高于重庆市的平均水平37.6%,但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1.7%。2011年,涪陵区工业产值占GDP 比重高达55.8%,高于重庆市平均水平近9个百分点,高于全国近16 个百分点。从发展轨迹来看,1997~2003年,涪陵区工业经济总量稳步增长,占GDP的比重保持在40%左右,与全国工业经济比重基本保持一致。2003年以后,涪陵区工业经济迎来第二波高涨,这与全国工业经 济比重下降的趋势相反,与重庆市工业经济实力整体走强的趋势保持 一致,但高于重庆市平均发展水平。 (二)意识:观念变,思路决定出路 工业已经成为涪陵区发展的“引擎”,是全区经济的核心支撑,这与“工业强区”的观念意识是离不开的,涪陵区历届领导都十分重视工 业经济的发展。工业兴则涪陵兴,工业强则涪陵强。“八五”以来, 涪陵区工业先后实施“过亿超千”、“5135”、“三个一”工程和 “工业涪陵”建设,工业经济取得快速发展。“十一五”期间涪陵区 坚持“内培”与“外引”并举,继续深化重点发展战略,发展和催生 了一批支撑力强的骨干企业。全区重点工业企业及预备队企业由2005 年的14户增加到2010年的35户,2010年完成工业总产值439.54亿元,占规上工业产值的82.1%。相继有涪陵卷烟厂(重烟公司)、太极集团、建峰工业集团、中化涪陵化工公司、东升铝业等7户企业跻身 重庆市工业50强之列,重点企业群体中已拥有1个国家级技术中心、

专题九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专题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中国30年改革开放,工业化和城镇化突飞猛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而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中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短缺,资源能源消耗急剧增长,生态环境所承受的压力与日俱增。十七大报告指出:“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所以,我们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实施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战略,正确处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与生态文明,及当代发展与未来发展的重大关系;努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实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先进生产力。而节能减排被视为当前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一项迫切任务,这是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战略实施的一个重要体现,也表明了中国对国际社会所承诺承担的重大责任。在高考备考中这一关系人类长远发展的课题是我们永远关注的焦点问题。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点击时政·学会获取解读信息】 1.中共中央政治局2008年4月28日进行第五次集体学习,胡锦涛主持并强调,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是提高我国经济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的根本举措,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重要保证。我们要深刻认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意义,大力推动经济增长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由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向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转变,不断赢得发展新优势、开创发展新局面。 2.2008年12月8日至10日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必须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明年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要着力在保增长上下功夫,把扩大内需作为保增长的根本途径,把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作为保增长的主攻方向。 3.2009年1月5日召开的全国财政工作会议上,财政部长谢旭人强调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大力支持科技创新和节能减排,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加快实现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资源等要素投入,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4.中共中央、国务院2009年1月9日在北京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温家宝强调,要把加快组织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与当前扩内需、保增长结合起来,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升级。 5.2009年1月4日,温家宝在科技领导小组会讲话指出,当前,我国现代化建设面临许多困难,国际金融危机的蔓延和加剧,使我国的外部需求急剧减少,长期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体制性、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经济增长方式粗放,人口、资源、环境压力越来越大。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推动产业结构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 6.2009年1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听取常委参加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专题民主生活会情况的通报。会议在强调成绩的同时,清醒地看到了我国发展方式粗放、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等突出矛盾和问题。指出,我们始终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防止出现大的起落作为促进科学发展的首要目标,不断发现和解决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增强宏观调控的预见性、针对性、有效性,着力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努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途径

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途径 来源:人民网 200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深刻阐述了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明确提出从制度安排入手,以优化经济结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重点,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上取得实质性进展。 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仅包括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即从粗放型增长方式向集约增长方式的转变,而且包括产业结构、社会结构、生态平衡、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转变。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从数量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向质量效益型的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由主要依靠增加资源和能源消耗的经济增长方式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影响经济增长方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国际转移性因素,又有国内因素。既有发展观念、经济体制因素,也有经济结构、技术进步、劳动力素质、经济管理等因素。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个系统工程,需要采取多方面综合措施。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途径是: 1.转变经济发展观念。这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要前提。 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念,就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和经济增长方式。要摈弃片面追求GDP增长而不考虑资源投入和环境成本、只重视物质财富积累而忽视人的全面发展、只考虑当代人需要不顾及后代人利益的发展观念,坚持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努力实现速度、结构、效益相协调,投资、消费、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协调,真正做到又好又快发展。 2.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这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制度保障。 要逐步形成有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体制机制。首先,改革宏观经济管理体制,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能源、保护生态环境和提高经济效益的宏观调控机制,发挥政府宏观调控在引导投资方向、产业结构升级、规模经营和技术进步方面的导向作用。其次,完善市场体系,形成有利于公平竞争和优化配置资源的市场机制。积极稳妥地推进水、电、油、气等重要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开征污水处理费和垃圾处理费,充分发挥价格在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环境中的杠杆作用。第三,改革财税体制,制定实施增值税转型方案,深化资源税制度改革,健全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第四,加快金融体制改革,引导信贷资金投向节能减排、技术进步等有利于增长方式转变的领域。第五,加快培育完善的市场主体,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降低消耗、增加效益的企业经营机制和管理体制。推进企业重组,支持优势企业提高产业集中度和集约化经营水平。同时,促进企业科学管理,降低原料、生产、消费、废弃物处理等各个环节的物耗和能耗。 3.优化经济结构。这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途径。 经济结构不合理是导致增长方式粗放、增长成本过大的重要原因。目前,我国三次产业中,工业比重过大,工业中高能耗、高物耗的重工业增长偏快,是我国单位GDP资源能源消耗高、环境压力大的重要原因。优化经济结构,首先要大力调整三次产业结构,特别要大力发展服务业,推动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工业带动向三次产业协同带动转变。在工业内部,大力发展资源能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好的高新技术产业,用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加快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强化产业政策引导和准入门槛约束,加快产能过剩行业调整及技术落后、污染严重的生产能力的淘汰。其次,调整投资结构。大力加强节能减排,

论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几个主要特点(一)

论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几个主要特点(一) 摘要: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具备几个主要特点: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坚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市场调节基础上的宏观调控;坚持开发国内资源基础上利用外资的模式;坚持渐进式的改革开放道路;坚持信息化与工业化相结合的跨越式发展路径;坚持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坚持稳定促发展、和平促发展的根本方针。关键词:中国经济;发展模式;主要特点 现存的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在书本上找不到,只能根据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和实践进行总结和概括。 经过最近二十多年的探索,中国人民逐渐摸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初步形成了经济发展的中国模式。这个模式主要有以下突出特点: 一、确立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发展目标,并加进了建设小康社会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内涵 确立明确的发展目标,并使之成为全体人民共同接受的向导,这是一种成功的发展模式必备的首位要素。改革开放之初,总设计师邓小平为中国设计了三步走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并认为到2000年,中国GDP比1980年翻两番后,也只是初步建成小康社会。党的“十六大”根据中国2000年人均GDP比1980年翻两番的事实,把中国从2000年到2020年的社会发展目标确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十六届三中全会根据我国当前存在的经济结构不合理,资源环境压力加大的新情况,在发展目标中加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新内涵。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我国现阶段的生动运用和创新。 对于一个后进的国家,找准自己的现实方位,科学地确立本国发展的总目标和阶段目标,十分重要。日、韩两国五、六十年代因发展目标选择恰当而受益,有的拉美、非洲国家近十至二十年因发展目标选择不当而受损。幸运的是,中国确立了2l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初步实现现代化的总目标,并正确规定了2000年、2020年的阶段目标,今天还加进了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新内涵。更重要的是,这些目标不仅是国家领导层的理念和战略,而且为广大人民普遍认同。从本质上说,它是惠及全体人民的发展目标,是人民在每个阶段均能真实感受到的可望可及的符合实际的目标。 二、逐步明确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向,这是适合我国现阶段国情的发展体制 传统的资本主义实行的是典型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开放前的中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在二十多年的改革历程中,我国经历了艰难的体制探索:从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转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最后确定为建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种体制与英、美、日、韩等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最根本区别在于:它不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及资本主义国家所有制基础上的,而是建立在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上的。这种体制与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的最大区别是:它虽然保留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但公有制的具体实现形式多样化了,更重要的是,它允许私营经济、外国私营经济、个体经济等的共同发展。这种体制在保存社会主义本质特征基础上充分利用了人类创造的市场经济这个一般的体制成就。这种体制符合现阶段的中国国情:一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分散生产、小生产在农业和农村还占统治地位。城市的手工业生产、旧式工商业仍占很大比重,不实行市场经济体制,难以改造和提升这些产业低下的生产力水平;二是中国在世界格局中仍处于经济不发达的边缘地位,贫困落后,边缘化是中国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根本特征,在此条件下,不借助于市场经济体制,无法与发达的资本主义世界取得紧密联系,难以获得资本主义现代工业文明的物质成果;三是利用市场经济体制并没有抛弃社会主义最本质的东西:公有制为主体及按劳分配,以及借助社会主义国家力量参与经济剩余的再分配,

增强经济增长内生动力是什么动力三

增强经济增长内生动力是什么动力三 李克强的“增强经济增长内生动力”是什么动力? 3月21日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0年会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出席开幕式并致辞。他强调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环境中国将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增强增长的内生动力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3月21日新华社)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政府及时、有效地实施“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政策并配合以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有效遏止了经济增长的下滑充分提振了市场信心成功地使我国经济逐步企稳向好。但是世界经济仍存在许多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国内长期矛盾与短期问题相互交织经济发展面临的形势依然复杂。所以在去年12

月份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中央提出在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同时要以扩大内需特别是增加居民消费需求为重点以稳步推进城镇化为依托优化产业结构努力使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明显进展。 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一般于扩大内需拉动为主导的发展模式。宏观经济学上有个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说:就是消费、投资、出口。但是长期以来人们一直以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推动力在于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或者说是政府主导下的投资与出口对消费重视程度不够。但现在看来即使是有效的宏观政策最多也只是刺激经济增长的诱导因素本身并不构成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而从资源禀赋和市场空间来看尽管中国的人口、劳动力资源、市场为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提了可能性和空间但却很难自动孕育出经济高速增长的内在动力机制。只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中小城市调整城乡结构把城镇化作为扩大消费的重点;提高劳动所得的比重调整收入分配结构;要积极鼓励创业扶持中小企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增加老百姓的财富从投资依赖转向消费支撑构建消费支撑型发展模式扩大内需经济增长才会有不渴的动力。

2020年(发展战略)如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发展战略)如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如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改革和完善财税体制。壹是完善地方财政管理体制。加快“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地方主体税种建设,逐步建立以财产税为主体税种的地方税收体系,引导地方政府由重视工业项目向重视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方面转移。二是完善资源环境税费制度,进壹步提高资源税费和扩大征收范围,调整资源税征收方式。三是改革出口退税机制,降低或取消高能耗、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的出口退税率,转变外贸增长方式。 今年经济工作重点要于促进发展方式转变上下功夫,真正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机统壹起来,于发展中促转变,于转变中谋发展。当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力争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突破性进展。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引爆点 实施自主创新战略。要把推进自主创新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依靠科技进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不断提高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推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发展环保产业、开发环保技术。要积极发展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强化政策支持,加大财政投入。抓紧落实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大力推进技术改造,加快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大幅度提高科技进步和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资金和资源要素投入带动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高带动转变。 实施结构调整战略。以扩大内需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为目标,积极稳步推进城镇化,将农民转变为市民是新的消费源泉。努力促进经济增长由壹、二、三次产业协调推动。积极促进产业由高消耗向高效率转变,由粗加工向深加工转变,由低端产品向高端产品转变,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促进产业做大做强。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促进第壹产业由薄弱转为稳固;着力振兴装备制造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第二产业由大变强;和城镇化结合,积极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为老年人

临空经济区发展模式及功能区定位分析

临空经济区发展模式及功能区定位分析 发展模式 一、临空经济与区域经济的耦合发展模式 临空经济区内的企业大多是为进行产业转移而投资设立的外向型企业,这些企业需要与分布在全球各地的价值网络保持紧密快速的联系。临空产业集群的本地根植性主要是对航空枢纽、劳动力、土地等资源的依赖,而产业联系、知识交流和创新、市场开拓等较高层次上则主要通过其在全球的价值链网络获得,因而临空产业集群具有较强的网络根植性。 中投顾问在《2017-2021年中国临空经济区深度分析及发展规划咨询建议报告》提到,临空经济双重根植性使其成为区域经济与全球价值网络相连的纽带。一方面,临空经济的发展需要区域经济的支撑;另一方面,区域经济也需要从临空产业中获得知识溢出和能量扩散,从而优化区域经济结构,提升发展潜力。为促进临空经济发展,提高其本地根植性,充分发挥临空经济对区域经济的带动作用,地方政府应积极推动临空经济与区域经济在各个层面上的互动促进其耦合发展,包括产业链耦合、产业间耦合以及产业环境耦合。 (一)产业链耦合 产业链耦合是指区域内其它企业通过为临空企业提供产业配套而与其紧密配合、互动发展。为临空企业提供产品配套,一方面可以使区域其它企业更容易从临空企业中获得知识溢出和资本、人才投入,在较短时间内提高企业的技术和管理水平;另一方面,还能够为临空企业节省大量的物流成本,提高信息交流速度和准确性,促进黏性知识的有效传播,从而将有利于临空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提升其在全球价值网络中的地位。所以,政府应鼓励区域内的其它企业发展与临空产业集群的配套关系,加强区内企业与临空企业间的直接或间接联系,避免临空经济区成为城市孤岛,也使区域经济从中更多地受益。 (二)产业间耦合 产业间耦合是指为临空产业集群服务的生产性服务业,如物流、金融保险以及科研技术等服务业与临空产业集群的藕合发展。跨国企业往往对某些与之配套的服务企业有较强的依赖性,像日本夏普影印机公司在苏州建厂时,其服务厂商一日新中外运运输公司也同时开业。该公司为夏普提供从专业的原材料和零部件采购、产品储存、保管、包装到产品开发、销售等一系列服务。区域配套产业的发展对临空产业集群起到关键的支撑作用,其与临空产业集群的藕合发展能够提高集群的根植性。不仅如此,与临空产业集群的藕合发展将带动这些配套服务企业专业化水平的提升,并发挥规模经济效应,降低服务产品的生产成本,从而提高其市场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区域对集群的锁定效应。 在建设临空经济的同时,政府也应推动相关服务业的发展,针对临空企业的产品特点,培育能够为临空企业提供专业性服务的生产性服务业。另外,对于为临空产业集群配套而需要投入专用性资产的企业,由于其对临空产业的依赖程度较高,一旦产业集群转移或衰退将为相关产业带来风险,政府要引入风险投资企业,指导企业建立风险规避体系,分阶段、分步骤地实施投资计划。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