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管理心理学教案

管理心理学教案

管理心理学教案
管理心理学教案

管理心理学教案

管理教研室

谢晓明

管理心理学教案

管理心理学是管理类的基础课程,是一门带理论性的应用心理学的重要分枝,是一门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综合管理学,是心理学(工业心理、社会心理等),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知识的边缘性交叉学科。它是研究管理活动中人的心理活动与行为规律,协调人际关系,满足职工需要,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提高管理效能的科学。

第一章管理心理学的研究概述

[教学目的] 1、管理心理学的概念、学科性质和研究对象

2、管理心理学与行为科学、组织行为学间的关系

3、管理心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教学方法]课堂讲解

[学时安排]4学时

[重点]管理心理学的概念、学科性质和产生的历史背景

[难点]管理心理学与行为科学、组织行为学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它产生发展的历程,有特定的研究对象,研究范围及学习方法,所以要想学好一门学科,首先必须了解它的产生历程、学科性质、研究对象、任务,学习目的的方法,下面我们将逐一介绍管理心理学的基本内容。

第一节管理心理学的诞生

一、管理概念(什么是管理)

(一)定义

管理,英文词汇叫manage,意为指挥、控制。它涉及的范围很广,如政府机关、军事政党、群众团体、学校、企业等等。管理活动自古以来就存在,凡有人群活动与协作劳动,就必须有管理。对管理的科学研究是从近代开始的,主要源于工业革命,人们将管理引申到工业生产与经营活动之中。管理有广义、狭义之分:狭义的管理主要指经济管理或企业管理,其含义是在一定环境条件下,对组织所拥有的资源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以便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过程;广义的管理泛指一切单位或组织的目的,有计划的管理。

现在人们对管理含义的理解有以下几点:1、组织管理的对象主要是组织的生产活动与经营活动;2、组织管理的职能有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协调等诸方面;3、组织管理的目的是充分利用组织的一切资源完成组织的各项目标与任务,取得最好的经济效益(包括社会效益);4、要实现组织的目标,管理必须遵循的依据是生产活动和经营活动的活动规律以及人的心理活动尤其社会心理活动的规律。

组织管理过程主要包括两个系统:1、技术系统(实体),是由物质资料结构和劳动力结构组成的,包括管理劳动工具和生产、经销过程,通过与业化与机械化,使人适应机器的特点,以及制造机器的要适应人的生理、心理特点,来提高职工的技术水平与劳动生产率;2、社会心理系统(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相互交往的社会过程),主要强调人的行为动机、人际关系、团体心理气氛、组织结构及领导行为等在管理过程中的作用,通过协作调人际关系,满足职工需要,调动人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来提高生产效率与效益。

(二)管理的发展

我们以前已经系统学习过管理学原理,了解了管理的发展脉络。下一面请哪位同学能带领大家回顾一下管理的诸阶段及重要的理论成果,并思考一个问题,这些发展阶段是以什么为主线贯穿起来的。

我们说管理是与人类的协作劳动一起产生的,也就是说自从人类的协作劳动那时起就有管理活动发生,并且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组织文化程序的提高,人们对管理重要性的认

识也就越来越高。管理是现代文化的三大支柱之一,瑞士JJ学家肯德在《管理事国的发展和完善》一书中道:“19世纪是工业世纪,20世纪则称为管理世纪载入史册。在漫长的人类文明史上,人们创造了许许多多的伟大成就,这些成就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也是管理的硕果。例如:我国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万里长城,古埃及的金字塔,威尼斯兵工厂创造“流水作业”生产线等等,都是典型的例子。但对管理实践作理论研究与总结,并逐步发展完善成为管理科学,则是18世纪后半叶开始的。从那时到现在,管理经历了古典管理理论阶段、科学管理理论阶段和现代管理三个发展阶段,每个阶段的贯穿都是以对人的本质的不同认识为前提的,在对人性不同认识的指导下,产生了不同的管理思想和管理制度。从古典管理理论,“受雇人”假设(认为工人不过是会说话的工具,是一个受雇佣的人,没有责任心、进取心,所以要创造剩余价值,必须严格管理工人)出发,到科学管理理论阶段,“经济人”假设(认为人的行为在于追求本身的利益,工作是为了获得最大的报酬,在组织控制下,人是被动的)的得出,再到行为科学理论,“社会人”假设(认为良好的工作态度和人际关系较之物质利益、环境条件对人的工作积极性的作用更主要)的提出,然后到现代管理理论的“复杂人”假设(认为人的个性、需要和潜能因人而异,而且个性、需要和潜能虽时间而变,管理应因人而异)和“自我实现人”的假设提出,管理理论在不断的向前发展,并且体现出越来越浓厚的“人本色彩”和“现代”气息。

二、管理心理学的诞生

管理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它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成熟于20世纪到50年代,专著出现在20世纪50世纪的美国。最早的管理心理学专著是由美国坦福大学教授、著名管理学家莱维特,于1958年正式出版的《管理心理学》,这标志着管理心理学的正式诞生。

管理心理学的问世有期社会历史背景和学术背景:

(一)社会历史背景

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叶这一时期,是西方资本主义自由竞争过渡到资本垄断并发展的阶段,也是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发生与结束的时间。因为资本主义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和两次世界大战对国家经济实力的需求,西方国家的经济得到迅速发展。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也出现资本向少数人集中、市场竞争剧烈,劳资矛盾尖锐的局面。面对这一局面,一些有远见的企业家从经验中体会到,生产效率要提高,并在竞争中取胜,提高员工素质,缓解劳资矛盾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于是邀请心理学家围绕人的态度、动机等课题在管理领域开展研究。心理学家的研究成果为企业管理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为资义发展发挥了重要影响作用。

综述社会历史背景:1、社会经济环境,生产力发展,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2、社会阶级环境,劳资矛盾尖锐、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剩余劳动力,而工人阶级不断进行反抗斗争,据统计,1906-1914,美国有530万工人参加罢工;3、技术环境,铁器-机器-电器,要求工人适应机器大生产的要求,提高素质。

(二)学术背景(管理学、心理学的发展)

1、19世纪后半期,心理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具有自己的体系、概念和试验手段。20世纪初,心理科学有了长足发展,已初步形成一套研究方法物段,比如:冯特创建了第一个“心理实验室”,开创了心理实验研究的先河,从此,对心理科学的研究日益科学化、理性化;还有胡戈·闵斯特伯格,他是工业心理学的创始人,被称为”工业心理学之父,他指出要通过科学实验的方法寻找一个最适合于某项工作的人,从而对人的需要施加符合实业利益的影响,提高生产等等。这个工业心理学的早期阶段,仅限于对工业个体心理学的研究,他们考虑的面还较狭窄。

2、随着梅奥的“霍桑实验“的开始,工业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开始了(20世纪20年代开始,人际关系理论的出现,标志着管理心理学的诞生)。1958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的莱维

特正式用“管理心理学”这个名称取代原来沿用的工业心理学名称,管理心理学便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3、与人际关系理论同时代的还有心理技术学、群体动力学、需要层次论等的相继出现也为管理心理学诞生奠定了坚实的科学理论基础。

(1)心理技术学:将心理学的知识在管理中的应用是从心理技术学开始的,它是工业心理学的前期,其奠基人是闵斯特伯格。1912年,他发表名著《心理学与工业生产率》一书,提出心理应对工人的适应能力与工作效率的提高作出贡献。主要研究:如何选择工人以适应工作的安排;安排条件使工人得到最大满足和达到最高效率;如何发挥一切有益于经济发展的心理影响。

(2)社会心理学以社会学家罗丝和心理学家麦独孤在1908年先后出版《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导论》为标志宣告正式问世,社会心理学研究在特定社会条件下的社会认识,社会态度,群体对个体的影响,群体中的人际沟通与人际关系,群体的团结竞争与合作等心理作业为现象的特点与规律。

(3)、人群关系论与需要层次论(略论)

(4)、群体动力理论:德国心理学家勒温提出,他援引物理学的力场概念和场论理论来阐释他的理论,因此它又称为“场”理论。勒温认为,人的需要未获得满足时会产生内部力场强力,人的行为动向取决于内部力场与环境力场的相互作用,但主要决定因素是内部力场强力,并将“场”理论应用于“群体行为研究”,提出“群体动力”概念。

综上所述,正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的推动下,有上面简介的诸种理论的先后出现,加上在这些理论指导影响下,人们对管理实践经验的理论概括,使管理心理学终于在20C50S 的美国诞生。管理心理学诞生后发展很快,并且在管理科学领域逐渐成为一门重要基础学科。

在我国,从整体上看,管理心理学研究起步较晚。20世纪70世纪末,随着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启动与持续执行,国外管理心理学思想与著作传入我国并引发重视。从那时到现在,短短的30多年来时间里,管理心理学知识的普及和管理心理学研究均已取得不小的成绩。如了解与运用管理心理学知识的人已愈来愈多,一些高等院校相继开设管理心理学课程;研究工作开展活跃,已有一批专著、教材和刊物问世等。当然,由于起步晚,我国管理心理学研究目前还处在学习与探索阶段,因此水平还不高。但是我们有信心,我们的管理心理学一定能在科学百花园里有一席之地,开放出艳丽的花朵。

第二节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内容、作用

一、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管理心理学又称行为管理学,是研究管理活动中人的社会心理活动及行为规律的科学。它是一门用科学的方法改进管理工作,通过协调人际关系,满足职工需要,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来提高管理效率与效益的科学。换句话说,管理心理学是从心理学角度研究组织管理体制活动中个体、群体和组织的心理行为特点和规律的科学。实质上,管理心理学是从现代管理科学和行为科学发展过程中生出来的一门独立的新兴学科,主要研究人的行为激励问题,探索人的心理活动,通过激励人心和行为的各种途径与技巧,达到最大限度提高效率的目的。

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着重是组织上内部的神会心理系统(即人际关系系统,主要指组织内环境因素中的个体、团体、组织与领导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主要强调人的个性特征、人的需要、动机、人际关系、领导水平、团体风气及组织结构与气氛等心理因素在管理上的作用。从心理学角度管理,实质上是由一个或更多人来协调其他人的心理与行为活动,从而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以便收到个人单独活动所不能收到的效果。

管理心理学与工程心理学相比较,是研究实纯粹的人的因素方面的问题。技术系统是工程心理学研究的课题,探讨人与机器、人与技术相互关系中的“人的因素”的作用。而管理

心量学研究的是组织、企业中人际关系方面的人的因素的作用,是管理中更纯粹的人的因素问题。从这一特性来看,管理心理学研究的对象,突出的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问题,强调人力资源的重要性,强调人是企业的主体,要靠工人个体、团体、领导来实现企业目标,强调以人为中心的管理体制,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二、研究内容

(一)研究内容

管理心理学的重点研究内容是组织管理中具体的社会、心理现象,以及个体、群体、领导、组织中具体心理活动的规律性。研究的范围包括:人性假设与管理理论,影响劳动生产效率与效益的个体心理、团体心理、组织心理、领导心理、激励心理等。

(二)管理心理学与行为科学、组织行为学的关系

1、管理心理学与行为科学的关系

对行为科学从广义上理解,它是一个包括心理学、社会学、社会人类学等学科在内的学科群,管理心理学就是在广义行为科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从狭义上说,行为科学是对工人在生产过程中的行为及其产生原因进行原因研究,以便调节组织中的人际关系,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一门科学。从这个意义上理解行为科学即指管理心理学。但是,管理心理学则是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研究组织中个体、群体、组织、领导人的具体心理活动的形式和规律。

“行为科学学派”也是管理科学的一个理论派别,由“人群关系学说”发展而来。(1952年)

2、管理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学的关系

管理心理学:研究行为内在的心理论规律性的学科,它侧重把心理学的原理应用于管理。

组织行为学:研究作为心理的外在表现行为规律性的学科。

三、管理心理学的作用

1、推进管理现代化

2、提高劳动生产率

3、加强思政教高

第三节管理心理学的学习方法

由于人的行为和心理的复杂性,管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也多种多样。问题的性质不同,研究的方法也不一样,选择何种方法,通常取决于研究所提出的任务。这些方法主要有以下四种,这些比较好理解,同学们自己学习一下,主要把握以下各种方法的不同之处及优缺点。这里重点学习一下定量化方法,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管理心理学上的很多方面是不能一一量化的,只能定性的作一总结。所以学习过程中,要注意定量方法与定性方法的结合适用。

一、观察法P16

二、实验法P16

三、调查法P17

四、定量法P18

思考题:

1、什么叫管理心理学?

2、管理心理学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是什么?

3、管理心理学与行为科学,组织行为学间的关系怎样?

4、怎样学习管理心理学?

5、管理心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第二章管理心理学的基础理论

[教学目的]1、了解管理心理学的理论起源

2、掌握梅奥的霍桑试验及人群关系论

3、掌握勒浊的群体动力理论

4、掌握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5、了解管理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6、理解人的本质

[教学方法]课堂讲解、集体讨论

[学时安排]6学时

[重点]掌握管理学基础理论中的“需求层次论”,“人群关系论”,“群体动力论”,管理现代化,心理过程

[难点]理解人的本质

[教学内容]我们在上一章中曾提到管理心理学是一门结合了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多门学科知识发展而成的多层次、多学科交叉的边缘性学科。可以说这些学科理论是管理心理学的理论基础。要学好管理心理学,必须要具有有关学科基础理论知识,了解管理的实质、理论方法是什么,了解什么是人的本质,人的心理和行为等学问,因此本章我们就对管理学、心理学、行为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分别作简要介绍,帮助同学们理清知识脉络,补充未学过的知识。重点放在第二三节的内容上。

管理心理学是随着管理理论的发展和成熟而逐渐产生和发展的,所以说管理学理论是它的一个重要理论基础。

第一节管理学基础理论

一、管理的实质

管理学也称管理科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对管理学研究内容的侧重点历来是众说纷纭的,有的认为人为重点,有的认为资源为重点,也有的认为各项职命为重点,那么它的实质是什么呢?我们平常说得管理其实是经济意义上的管理,是用以指导人们如何有效地管理社会生产、交换、分配、消费诸过程所有一切活动的。根据复旦大学著名学者黄明杰教授的研究,他认为,管理的实质是对组织的资源进行有效事例以达成组织既定目标与责任的动态到活动。所谓管理,就是对社会生产总过程各环节的运动进行决策,计划、指挥监督、组织、核算和调节。计划组织、指挥、直辖市和控制等行为活动是有效整合资源所必需的活动,故把它们归入管理体制范畴之内,但他们又仅仅是帮助有效整合资源的部分手段或方式,因而它们本身并不等于管理,管理的核心在于对现实资源的有效整合。所以说把管理等同于决策,等同于领导、控制等职能是不妥贴的。

二、管理理论

管理理论的发展是人类社会中管理主体和管理研究者在实践中不断对管理真谛、管理特性的认识与把握的过程,是不断对管理的规律性性认识与驾驭的过程。

管理理论的发展,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逐渐成熟起来。西方管理科学的发展,大体经历了古典管理、科学管理、行为科学和现代管理等四个阶段。由于我们在上学期已经对管理理论的历史演进有了清晰的掌握,我们在这里就不详细介绍每个理论的具体情况了,只是简单要介绍一下各阶段理论发展的主要观点以及对管理理论的贡献,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知识是如何在管理中应用的。

(一)科学管理的理论核心

科学管理理论是19C末20C初在美国形成的,这种理论的特点是,摆脱了以往的凭经验进行管理的观念,转而以科学技术作为建立经济管理理论的需要依据。它第一次使管理从各经验走向科学,为资本主义的工商业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弗雷德里克·泰罗是这一理论的典型代表,泰罗在1911年出版的著作《科学管理原理》

中,全面叙述了他的管理思想,概括起来有四个方面:

1、对工人工作的各个组成部分进行科学的分析,以科学的操作方法代替陈旧的操作方法。

2、科学地挑选工人,对工人进行培训教育以提高工人的技能,促进工人的进取心。

3、摒弃只顾自己的思想,促进工人之间的相互协作,根据科学的方法共同努力完成规定的工作任务。

4、管理人员和工人都必需对各自的工作负责(各司其职)。

科学管理对管理发展的贡献:

可以说,科学管理的产生是管理从经验走向理论的标志,也是管理走向现代化、科学化的标志,其意义不亚于蒸气机发明时导致的工业革命,电磁学发明时导致的电力革命。它对于管理理论体系的贡献,有以下几方面:

1、时间和动作研究(实施标准化管理)。科学管理对管理最大的贡献提出了时间和动作的科学研究方法,并指出选定最适于完成这一作业的工具、机器,决定适当的作业程序,清除错误的动作、慢动作、无用的动作,以找到最有效的作业法,使其标准化是生产效率的提高的重要方面。此外,还规定作业的标准时间、作业标准。促进了工具和设备的改良,通过标准时间和实际时间的比较来测定员工的劳动效率;标准作业时间可以作为奖励工资的基础,作为估算标准劳务费和制定生产、工程计划的基础。

2、任务管理。在1930年《车间管理》一书中指出:为了实现高工资和低劳务费结合的科学管理法,需要贯彻以下四条原理:(1)高标准地规定一天的任务,即以第一流工人的高效率为基准规定作业标准;(2)标准化的条件,为使每个人公平地达到作业标准,从作业引去到原材料、工具与机器等必须实行标准化;(3)实行奖励工资制(差别计件制),工资随效率而变化;(4)失败了要承担损失。

3、作业人员与管理者的分工协调。经营人员承担计划职能,作业人员行使执行职能。由于管理职能和作业职能的分离奠定了“经营管理科学化”的基础,使得以后的预算控制、标准成本等各种管理技术得到发展,此外,这种分离使得管理人员和作业工人分工明确,各司其职,更利于生产效率的提高和资源的优化配置。

泰罗的理论也有很大的局限性:

1、理论基础是“经济人”的人性假设,忽视了人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社会性;

2、机械的管理模式(标准化管理模式:一个萝卜一个坑),实质上忽视了人在管理中的作用;

3、劳资关系协调缺乏社会规律,实质是为资本家剥削工人效劳;

4、工人观是不对的,认为工人不能也不必参与管理。

科学管理的代表人物除了泰勒以外,还有法约尔、韦伯等人,他们的理论学说极大的丰富了科学管理的理论体系,这里不一详细介绍,期望同学们能自己课外再浏览一下学过的内容。看一下课本的P40——P41的内容。

(二)行为科学理论

行为科学理论实为人群关系理论,它的产生源于著名的“霍桑实验”,这个实验的开始标志着管理心理学的正式诞生。人际关系理论是随着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和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加剧才应运而生的,之前的泰勒制强调对工人进行严格的管理,认为管的严才能出效率,用定额奖惩法刺激工人提高劳动生产率,而当工人觉悟到泰勒制的实质是剥削工人的血汗的时候,这种管理的效果会大打折扣,工人的工作积极性会降低,生产效率降低。管理者为了挽救危机,开始把社会学和心理学的理论引进企业管理的研究领域,提出用调节人际关系、改善劳动条件、改进管理方法、满足职工需要等方法来提高劳动主产率。

梅奥的“霍桑实验”主要是研究工作条件与工作效率的关系问题,包括照明实验

(1924-1927年),继电器装配实验(1927-1932年),面谈计划(1928-1930年);对车间里除了存在按照公司的编创建立的正式组织外,还有非正式组织。群体实验等四个实验,其最终结论是组织中员工士气、生产积极性取决于社会心理因素,取决于人际关系是否融洽。

人际关系理论的新观点与贡献:

1、人是“社会人“,工人不是单纯地追求金钱收入,他们还有心理、社会的需要;

2、生产效率主要取决于职工的积极性以及企业内部的人际关系,认为生产效率与作业方法、工作条件并无直接关系;

3、企业中非正式团体的存在。非正式组织是以感情为主要标准,要求成员遵守不成文的非正式准则。

4、发现新型领导、民主管理对提高生产效率的作用。新型领导方法,主要是通过组织好集体工作,采取措施提高士气,促进协作,使企业的每个成员能与领导真诚持久的合作。

继梅奥之后,从事组织内部的人际关系和职工行为方面研究的学者大量涌现,使人际关系理论更加深入充实,使行为科学在下面四个领域有了新的发展:

1、有关人的需要、动机和激励问题的研究。

这个方面有代表性的理论研究有:马斯洛在对人的需要和动机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需要层次论”;赫茨伯格从事提高生产效率的研究,提出“双因素理论”,认为保健因素是预防劳动能力丧失和预防职工不满的间接影响效率的因素,激励因素是直接影响工作效率的因素;斯金纳的强氏理论;研究外界刺激与员工行为的关系的“期望理论”等。

2、同企业管理有关的“人性”问题的研究

这方面有影响的是:麦戈格雷——x.y理论;阿吉里斯——不成熟、成熟理论,根据职工的成熟度,采用不同的方法。P43

3、企业的“非正式组织”以及“人际关系”问题的研究

勒温——团体动力理论,论述了非正式组织的团体要素、目标、内聚力、规范、结构等布雷德福——敏感性训练,研究企业中的人际关系,通过对受训者进行情感、角色、人际关系的学习与敏感训练,从而改进个人和团体的行为,达到提高效率和满足职工需要的目的。

4、企业中领导分成问题的研究,主要有坦南鲍姆和施密特的“领导方式连续一体”理论,利克特的“支持关系”理论,斯托洛第尔和沙特尔的“双因素模式”理论,布莱克·莫顿的“管理方格理论”等。这在以后的领导行为部分再详细介绍。

(三)现代管理理论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力的提高、生产社会化程度日益加强,经济管理理论也随之活跃,继行为科学理论之后,出现了一系列的经济管理理论学派,如社会系统学派,代表人特是巴纳德,主要观点p46;决策理论学派P46;系统管理学派P46;经验主义学派P46;管理科学学派P47。

三、管理现代化(参照课本P47-48)

近年来,人们在讨论国家现代化的过程中,指出现代化不仅仅是以经济和技术指标为基础的物质标准上的现代化,还有社会关系、社会结构的现代化和人的观念、心理、人格上的现代化。那么什么是管理现代化呢?学者们对此说法不一:

1、何建文先生认为,管理现代化就是把管理工作信息化和最优化。换言之,管理现代化的是以发展现化管理科学和管理工程为宗旨,以科学管理为基础着重用现代科学技术的理论、方法、手段来研究和处理管理工作中的规律性问题,使管理工作更趋于完善。这种观点主要是突出信息和信息技术手段在管理上的应用。

2、朱镕基在其主编的《管理现代化》一书中说:管理现代化是一次全民的智力革命,包括管理思想、管理组织、方法和手段的现代化。这种观点比较全面,但是没有把现代人在

管理现代化中的作用于低位单独出来。下面我们参照教材来看一下管理现代化的相关内容:

1、思想的现代化(核心)

2、组织的高效化(保证)

3、方法的科学化(基础)

4、技术的计算机化(手段)

5、人员的专业化(条件)

6、方式的民主化(途径)

第二节行为学(人为学)基础理论

什么是人的本质?怎么样认识人和理解人的本性?这是社会学、伦理学、人类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共同研究的课题,也是管理心理学的一个根本性问题。对人的本性看法,仍是管理理论、管理原则和管理方法的基础。把人看成“性本恶”的“经济人”,“性本善”的“自动人”还是人是社会关系总和的观点,对管理将产生不同的作用。这里我们必须首先了解人为学研究的内容,它主要研究三方面的内容:1、人的本质问;2、人的行为;3、人为学说探讨。这门学说的研究对学好管理心理学有重要的奠基作用。

一、人的本质

真正揭开人的本质神秘面纱的是马克思和恩格斯。马克思对于什么是人,给予了一个最科学、最深刻的说明,“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句话一鸣惊人,使人的本质昭然若揭。

社会关系是人们在共同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的总称,包括经济关系,政治关系及思想文化和其它社会生活中人们的相互关系。人的本质说到底,是人的社会属性,是由人在生产关系中所处的地位决定的。在阶级社会里,根本不存在超阶级、超时代的抽象的人性,只有具体的带着社会性的、阶级的人性,不同时代,不同阶级,具不同的人性。那么,为什么说人的本质是社会性而非自然性的呢?考虑三个方面(P52):

1、生产劳动、语言、思维,是人特有的属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据,是人的社会性的重要表现;

2、语言是人类交流思想的工具,语言是在生产劳动的过程中产生的包含有一定意义的社会现象,而动物是没有语言的;

3、思维是语言的内容,语言是思维存在、传播的具体形式,它是意识区别于动物心理的最重要方面,思维具有社会性,因为它是人类特有的心理过程,它在生产劳动中产生,有助于语言这一社会现象传播。

人的社会属性是不能离开自然属性而单纯存在的。人性是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人身上的自然属性已没有纯卒的了,表明人的本质确实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比如繁衍后代(男孩女孩)。

人的本质是一个历史过程。因为人类所处的各种社会关系不是永恒不变的,因此不存在永远同一的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人的本质是一个历史过程,生产劳动力的发展是人的本质发展的基础,人的本质不是永恒的,例如阶级变革,阶级性等。人的本质是稳定的,但不是绝对不变的只是难以变动的而已。

二、人的行为

(一)人的行为的概念

简言之,行为是人类日常生活所表现的一切动作。关于人的行为的定义不同学派有不同的看法,这里简单介绍几个学派:

1、行为主义学派把反应看成是机械式的由刺激直接引起的,从而否定或忽视了人的心理因素的作用,典型公式为“S-R”。这种观点过于机械的强调某一刺激必然会引起某种反应,远远不能解释瞬息多变、极为复杂的人类行为的特征。

2、新行为主义代表人物托尔曼于1935年首创“中介变因”的概念,提出B=F(S.A),B为行为变因,S是情境变因,A为前提变因(包括遗传、年龄和经验等)。这种观点开始注意到个体自身对行为的作用。

3、心理学家克特·勒温曾写下如下公式:B=F(P.E),其中B为行为,P为个人(内在心理因素),E为环境(外界影响)。认为人的行为是个人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

4、格式塔派:格式塔心理学又称为完形心理学,始于1912年,反对把意识分析为元素,强调心理作为一个整体、一种组织的意义,认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整体不能还原为各元素之和,部分之和不等于整体。

各派理论相互补充,使人类行为逐渐演变为大家熟悉的一个模式:S(刺激)-O(动机)-R(反应)

(二)行为的特征

1、自发的行为——自动自发的而不是被动的,外力只能影响行为,而不能引发其行为。

2、有原因的行为——人和一种行为的产生都是有原因的,遗传与环境可能是影响行为的因素,同时外在条件亦可能影响内在的动机。

3、有目的的行为——人类的行为不是盲目的,它不但有起因而且是有目标的。

4、持久的行为——行为指向目标,目标没有达成之前行为是不会终止的。

5、可改变的行为(可塑性)——人类为了谋求目标的达成,不但变化其手段,而且其行为是可以经过学习或训练而改变的。

(三)行为的种类P59(苏)

行为的种类很多,可以从不同方面对其分类:

1、按行为主体的不同可以分为:个人行为,包括个人的生长、发育、学习、意见等行为;团体行为,包括团结、互助、合作、友好、谅解、默契、暗约、分歧、对抗、破坏等行为。

2、按人类或动的不同领域,又可以分为:

(1)管理行为,包括计划、组织、领导、激励、控制、决策、预测等行为;

(2)政治行为,包括选举、公务、行政、民族团结、国际关系等行为;

(3)社会行为,包括社会控制、社会变迁、社会要求、社会保险、社会文明、社会进步、社会发展等行为;

(4)文化行为,包括文化艺术活动、教育活动、体育活动、学术研究等行为;

(5)战争行为,包括思想战、心理战、谋略战、团体战、情报战、宣传战、军事战等。

(四)研究目的

人为学主要研究人的行为激励问题,提供激励行为的各种途径和技巧。认为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目的,有如下几个方面:

1、研究人类行为产生的原因,目的在于激发动机,推动行为;

2、研究人类行为的控制与改造,目的在于保持正确的行为;

3、研究人与物的配合,如人机工程,目的在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

4、研究人与人的协调,如人际关系,目的在于创造一个良好的激励环境,使人们的主鼓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总之,研究认为学的目的是在于调动人的积极性。

三、人为学说的探讨

彼德·圣吉《第五项修炼》:

1、自我超越(保持创造性张力);

2、改善心智模式(固定的思维,行为习惯);

3、建立共同愿景,愿望,(组织成员),远景(远大目标);

4、团队学习;

5、系统思考。

第三节 心理学基础理论

管理心理学是心理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心理学基本理论与方法在管理领域的应用与

发展,心理学是管理心理学的主要理论依据之一。我们研究和应用管理心理学做人的工作,预测行为的规律性,首先必须了解和掌握有关人的心理过程、心理特征及其规律性的相关知识,这一节我们就对有关心理学的基本知识作一下了解,首先看教材P67什么是心理学,需掌握的知识小点大家看一下划一下。

一、人的心理(重点)

(一)心理的含义

心理是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情感、意志和气质,能力、性格等心理现象的总称。

是人类发生于自身的一种精神意识现象。客观事物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在人脑中的反映,即心理活动。心理现象是心理活动的表现,各种心理现象总称为心理。

人的心理是在动物进化到一定阶段以后出现了神经系统,对周围环境变化的长期适应而

产生的。人的心理是动物心理发展的继续,动物心理的发展为人的心理产生作了生物学上的准备。二者的本质区别是,人的心理有实践性、自觉性和能动性的特点。

为了便于研究,心理学家把心理现象分为两大部分:

心理学——心理现象——1、心理过程(人共有的):(1)认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

记忆、思维、想象等环节。(补充:(1)记忆:人对客观事物反复感知后,在头脑中形成较为巩固的映像,并在需要时把影像重新反映出来的心理活动。记忆是一个识记、再认识、再观察逐步深化的过程,记忆是连接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桥梁,也是人知识经验积累的保障条件。(2)人脑对经由感知得到的事物现象材料进行分析、抽象、概括,揭示事物内在联系和本质特征的心理活动,对客观事物反映间接性和概括性是它的基本特征。)(2)情感过程:人对现实态度的体验、情绪、情感、情操等,它们也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但不是对事物属性的反映,而是对某物与人的需要间关系的反映。(如求学机会)(3)意志过程:人在改造现实时不怕困难去完成任务的心理过程。

2、个性心理:(1)个性倾向:人们在需要、动机、兴趣、爱好、信念等方面存在的不

同倾向性(2)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性格、气质等。

三种心理过程之间的关系:认识过程是情绪和情感活动、意志活动产生的前提、基础;

情绪情感和意志活动对认识活动起着促进或干扰作用;情绪情感活动能推动或破坏意志活动;意志活动对情绪情感有调控作用。

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之间:个性心理应在心理过程中形成,并在过程中表现出来;已经形成的个性心理对心理过程起制约作用。

激 励或消蚀 认识 情感 意志

产生 推动或干扰 动

干扰 核心基础 驾 驭

(二)心理的实质

从古至今,随着社会发展科学的进步,人们对心理实质问题的回答经历了从不科学向科学的转变。这个转变过程大致是:心理是灵魂的活动——心理是心脏功能表现——心理是脑的机能活动。

1、心理是脑的机能(自然属性)。脑是产生心理的器官,无脑儿没有正常婴儿的心理活动会很快夭折;饮酒过量者因大脑皮层麻醉,失去对皮层中下枢的控制功能,出现失言、哭笑无常等异常;脑组织结构及其机能活动足以保证心理活动正常进行。

2、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应(社会属性)。(1)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脑不能单独产生心理,只为心理产生提供可能性条件,要变可能为现实,还要有客观现实的刺激。(2)心理是客观现实的能动反映(3)心理对现实的反映是实践中产生进行的、进行的,实践活动是心理反应现实的途径。(4)心理受社会生活的制约。

二、心理过程

心理过程即心理活动的过程,是心理现象的不同形式对现实的动态反映。

(一)认识过程P72

1、认识与实践的关系:认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包括感性和理性认识两个阶段。比如:现在各单位在招聘员工的时,总是先接收应聘者的求职简历,了解一下求职员人员的基本情况,然后面试,对求职者的条件产生基本的感情认识,形成一个概念性的笼统认识。在求职者进入组织工作之后,通过试用期的进一肯考察与认识,对求职人员产生更好的认识,从而综合考虑是否与其签约的有关事宜。

(二)情感过程

1、情感的概念P73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的体验,一种好恶的倾向情感与情绪的关系,其实质是对客观事物能否满足自己需要的一种价值判断。与情感相联系的概念是情绪,它们都是人们对客观现实能否满足需要的体验,都能使人产生一定的生理变化和外部表现,是人的感情生活中相互依存的两个方面。区别是表现强度不同,情绪是较强的情感,生理变化和外部表观更明显,情感是感情的一种感受、体验,而情绪则是感受、体验的表现,比如:歌迷在演唱会上的表现。

2、情感、情绪的分类:

情绪激情:爆发风速,时间短暂。

心境:微弱平静,持续

热情:强有力的,稳定的,深刻的

情感(社会性的内容):道德感、理智感、美感。

3、情感的两极性。情感或情绪往往变现为肯定或否定的对立的两极性。如满意和不满意、喜悦和悲伤、爱和憎等。

(三)意志过程

1、意志的概念P75

意志,是指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支配其行动以实现预定目的的过程。

2、特征:①能够自觉地确立目的。②自觉的能动性③对行为的调节作用。④心理调节。

⑤坚持的作用。P75

3、意志与认识,情感的关系:P76

4、意志行为的结构:意志行为,受意志支配和控制的行为。

意志行为的心理过程有采取决定、执行决定两个阶段:

1、采取决定阶段:决定意志行为的方向,规定未来意志行为的轨迹。决定的采取不是瞬时完成的,是一个过程,有着丰富的心理内容,体现出人的意志品质。决定的采取包括行

为目的的确定,行为手段的选择和行为动机的取舍的环节。

2、执行决定阶段:是意志行为的完成阶段。主观目的——客观结果。

思考题:

1、简述管理学理论发展的阶段。

2、什么是人的心理行为?人的行为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3、你认为应该如何发扬中国特色人为学说的精华?

第三章个性心理

[教学目的]

1、熟悉个性心理特征的含义与个性的特点

2、掌握个性的形成和影响个性的因素

3、熟悉气质的特征及其在管理活动中的应用

4、掌握性格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5、熟悉性格发展的特点和影响性格发展的因素

6、掌握能力的概念和影响能力的因素

7、熟悉能力的个体差异性

8、熟悉气质、性格、能力的相互关系

[教学方法]精读文学教材,标记重点内容,作好笔记

[学习按排]6学时

[重点]熟记个性的定义,特征、气质、能力、性格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难点]理解气质、能力、性格与管理的相互关系

[教学内容]我们在学习了管理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基础之后,从这章开始我们学习人的个性心理。

自然界没有相同的两颗树,人世间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任何事物之间都是有差异的,即使亲如姐妹、兄弟之间也是有区别的。正因为如此,人们才有可能辨认出某人是张三,另一个是李四。那么人的差异是怎么形成的呢?因为人的遗传素质不同,尤其是生活环境,生活条件,受教育状况不同,每个人都形成了不同于他人的个性,显示出人与人之间的个性差异。

个性是个体带有倾向性的、本质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它是在个体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每个人的个性都有它不同于别人的特点。在一定条件下,这种特点又是不以改变的。

在组织中,管理者有两项重要任务,一是决策,一是用人。要做出科学正确的决策,选好人用好人,首先要对工作中人员的个性品质有一个全面的研究,只有在对员工性格全面研究的基础上,才能做到人适其职,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因此,对人的个性和个性间的差异的研究是非常有意义的。

按照心理学的看法,个性由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构成。本章要介绍的是个体心里特征及其管理意义,关于心理倾向,如需要、动机等问题,后面的章节会作介绍。

第一节个性心理特征

一、个性的特点

个性心理:1、心理特征:气质,性格,能力;

2、心理倾向:兴趣,爱好,需要、动机。

(一)个性的定义

个性是指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殊本质,指在一个人身上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

的心理特点的总和。

现代心理学家认为,个性是指人的心理特征和品质总和。也就是说,个性是需要、动机、态度等组成的个性倾向和由能力、气质、性格组成的个性心理特征有机结合而成的。个性心理活动的特点,当以某种机能系统或结构的形式在个体身上固定下来时,各种特点就带有稳定的性质。这种在个体身上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特点,称为个性心理特征。

(二)个性的特点

(1)独特性。因为遗传和后天环境不同,人的个性也会与他人不同。但是个性中也包含着共性。我们强调独特性,也并不否认共同性的一面。因为人总是在一定的群体中工作、生活、学习,长期与相同环境条件与实践必然使个体的个性融进群体的一些共同心理特征(同一民族的人),共性融在个性中,并在个性中体现。

(2)整体性。个性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多种多样的心理特征与心理倾向组合而成的整体,是一种心理组织,一种内在的心理特征结构。因此要准确描述某人的个性就必须说出一组心理特征才行,比如你看到某个人进行了一次激情演讲,就断定此人是外向型的,这是不够的,还必须观测他是否好动、乐于交友等。

(3)稳定性:个性一旦形成,比较稳定,但并不意味着不会改变,为了适应环境个性是会变化的,尤其遭遇了某种重大事件后。人的个性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是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

(4)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组合。先天素质是物质基础,是可能性条件;后天环境是现实性条件,起决定性作用,二者缺一不可。

(5)倾向性。具体表现为,想与不想、做与不做、(道德评价意义)个性倾向性指导支配着人的心理性动和行为,也影响着心理特征形成与改造。

(6)反复性。个性心理特征是在人的个性差异中较稳定的、具有决定意义的部分,它表明一个人的曲型的活动和行为。它包括人能够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心备的心理特征,即能力;人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即气质;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即性格。

二、个性的形成

(一)个性形成的不同看法

1、遗传决定论:遗传或先天决定的。

2、环境决定论:华生说:P85(苏)

3、二者结合作用论:个性是在遗传与外界环境结合作用的情况下形成的。

4、个性形成的正确看法

遗传是前提和可能性,不起决定作用;后天环境(社会生活条件),即现实条件起决定作用。

个性形成离不开人的遗传也离不开后环境和个人生活实践,是二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先天生理素质是个性心理形成发表的前提,社会环境是个性心理特征形成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教育对其形成发展起主导作用。

(二)个性形成的分期

幼童时期(家庭)

学生时期

走向社会

个性形成、发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一个长时间的过程。

第二节人和气质

一、气质及其类型(重点)

(一)、气质定义P86

气质指某人典型地表现于心理过程的强度,心理过程的速度和稳定性以及心理活动的指向性等动力方面的特点,它是人的心理特点。其中,强度指情绪的强弱,意志努力的程度;速度和稳定性指知觉的速度,思维的灵性,注意力集中的时间长短;指向性指人倾向于内或外部事物。

气质是人生来就有的,有某种气质的人,常常在内容很不相同的活动中都会显示出同样性质的特点。一个人的气质特点不涉及心理活动内容,不随活动的内容而变化,只反映心理活动表现特征。

人生来就有某种气质。有某种气质类型的人,常常在内容很不相同的活动中显示出同样性质的动力特点。一个人的气质不依活动内容为转移,表现出与生俱有的自然特性。它有很大的稳定性,但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也会发生变化,但其变化需要迟缓的多。气质作为决定人的心理活动方面的自然属性,使每个人独具特色,使茫茫人海中,每个人表现出斑驳陆离的个性特色。

(二)气质类型

气质类型划分,不同心理学家有不同的划分方法,所以气质类型学说有多种,这里主要介绍古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特的体液说和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说。

1、希氏认为,人体内有血液、粘液、黑胆汁、黄胆汁四种体液,不同的人这四种体液配量不同,形成不同气质:

(1)血液占优势者为多白血质——性情活跃,动作灵敏,思维敏捷,心境变化快但强度不大,乐观亲切,善良俘躁,缺乏耐力和毅力,(外倾性强);

(2)粘液占优势者为粘液质——性情沉静,动作迟缓,情绪稳定,深思远虑,思维主动性慢,交际适度,内心少有外露,坚毅执着,自制力强,感受性低而耐受性高;

(3)黑胆汁占优势者为抑郁质——性情脆弱,动作迟钝,感受性强,善于觉察细节,细心谨慎,敏感多疑,内心体验深刻但外部表现不强烈,动作慢,易于疲劳,办事不干脆,缺乏信心;

(4)黄胆汁占优势者为胆汁质——性情急躁,动作迅猛,心境变化剧烈,抑制力较差,易冲动,热情直平,不够灵活,感受性低而耐性高。

上述传统的气质体液分类说,一直被延用之今,在现实生活中和文艺作品中,还可以找到这些气质类型的典型代表,例如:《水浒》中的垢李逵是胆汁质的代表,《红楼梦》中的王熙凤则是多血质的典型,林妹妹则是抑郁质的代表,薛宝钗则是粘液质的代表,因此,这种气质体液分类有很大参考价值。

随着心理科学的发展,还有其他的研究者将气质与血型分类联系,分为四种:

A型:温和,老实,稳妥,多疑,顺从,依赖性强;

B型:感觉灵敏,镇静,不怕羞,喜欢计较,好管闲事;

AB型:A、B混合;

O型:意志坚强,好胜,霸道,有胆识,控制欲强,不愿吃亏。

2、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说

巴浦洛夫通过条件反射法对高级动物进行研究,根据高级神经活动的强度(情绪的强弱、意志努力的程度),平衡性(稳定性)和灵活性(思维的速度)三个基本特征,把高级神经活动分为四种:即强、不平衡的兴奋型;强、平衡,灵活的活泼型;强、平衡、不灵活的安静型;弱型。

(三)气质类型的差异

气质有很大的稳定性,并对人的实践活动产生一定的影响,从而构成每个人丰富多彩的个性。了解人的气质类型和特点,并根据气质的差异在管理活动中实施有效的管理,是每位管理者应注意的问题。

(一)正确看待人的气质类型特点

1、气质对心理活动方向与内容不起决定性作用;(高兴的事、不愉快的事)

2、气质类型反映的是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特征,因此气质与生俱有,比较稳定,难以改变;

3、气质本身没有是非评价意义,没有好坏之分,因为它只影响心理活动的表现形式与表现程度,各种气质类型的人都可以成为优秀人才,走向成功,每种气质中都有积极的发展因素并存。

(二)气质不能决定一个活动的社会价值和成就的大小

(三)气质可以影响人的活动效率,要利用气质动力特点安排工作:性质特殊的工作,让与之相应的气质类型的人担任效果会好,比如社交性的工作让多血质的人去做,突击开拓性的工作让胆汁质的人去做,一些研究工作可以安排抑郁质的人去做等等;性质无特殊要求的工作,各种气质类型人可以组成团队,产生互补作用,协调人际关系,提高效率(一个领导班子做决策)。

(四)依据气质类型做人的思想教育工作:胆汁质,避免顶牛,泛处理;多血质,加强自制力、注意的稳定性、细致耐心品质的训练;粘液质,有耐心,多给机会,用事实说话;抑郁质,体贴关心,避免公开指责,肯定进步,在关怀中激励,在照顾中促进,在情感中引导,使他们自觉接受批评或主张建议。

(五)业务与技能培训,教学方法要考虑气质类型。

第三节性格差异与管理

一、性格及其特征

(一)性格的定义

何谓性格?恩格斯曾说:“人物的性格不仅表现在做什么,而且表现在他怎么做。”做什么,“说明一个人追求什么,拒绝什么,体现人的活动动机及对现实的态度”;怎么做,“则说明一个用什么样的行为方式去追求所要达到的目的”。所以性格是一个古老的概念,早在春秋时期,我国古代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就把人分为庸人、士人、君子、贤人、圣人,每种人有不同的性格。西方最早一本有关性格的著作是公元三世纪古希腊的科学家和哲学家提奥夫拉斯塔的《各种各样的人》。在书中,他把在不同人身上表现出来的“阶级奉承”、“吝啬”、“贪婪”、“粗野”、“虚荣”、“自私”等种种特征,都用性格一词来概括,他认为人的性格是由一个支配性的性格特征所决定的。

可见,性格就是指一个人表现在态度和与之相应的习惯了的行为方面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它一方面反映人的行为取向,另一方面还反映人的动机与态度,如一个人小气与一个人勤俭行为方式上很相近,但动机、态度不一样。因此,性格是行为方式与现实态度的统一体,它是个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性格不是天生的,是现实社会关系在人头脑中的反映,是贯穿在一个人的态度和整个行为中的,具有稳定倾向的心理特征。人的性格是受一定思想意识、信仰、世界观的影响和制约的。可以说性格是在一个人的心理素质的基础上,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发展的。

(二)性格结构及其基本特征

1、性格结构

性格由彼此联系、相互依存的四个方面的性格特征构建而成:

(1)态度方面的性格特征。态度方面的性格特征主要表现在处理各种社会关系方面的性格特征,分四种:对个人、社会、集体的态度;对工作、学习、劳动的态度;对物品的态度;对自己的态度。

(2)性格的意志特征。指人对自己的心理与行为进行自觉调节方面性格特征,主要表现为行为活动的习惯方式:行为目的性,如计划性、独立性、主动性;自我控制,如自制力、组织性;面临紧急或困难情境的表现,如沉着、深思熟虑、果断;长期工作的表现,如恒心、坚韧性等。

(3)性格的情绪特征。指情绪对人活动的影响和人对情绪的控制方面的性格特征P93(苏),具体表现:强度特征P95,人受情绪的感染和支配的程度以及情绪受意志控制的程度;稳定性特征,起伏波动;持久性特征,停留的持久程度;主导心境特征。

(4)持久性理智特征。指人们表现在感知、记忆、想象和思维等认知方面的个体差异。幻想家——冷静的现实主义者;主动——被动;独立——依存;再造——创造型。

2、性格结构的基本特征:

(1)复杂性。表现在:A每个人的各种性格特征不会是整齐划一,不会都是优秀或都有缺陷。B由于社会要求和生活道路是变化的,因此每个人的性格结构也心然随之变化,有的性格特征被改造或淘汰,新的性格特征形成起来,使整个性格结构处于不断调整变化中。C性格结构存在着个体差异,有的人各方面性格特征都比较完善,有的人则有缺陷,甚至严重缺陷。在同一种性格特征表现上,各人也有自己的特点,比如遇上不公平事,有的人随即发表意见,有的人则显示出理智的特证,采取借题发挥或敲边鼓,也有的人用沉默来表达不满,而且有的性格特征在某些人身上会用假相遮盖,如假仁假义、口是心非。

(2)独特性。性格由于遗传、环境及学习因素对各人的影响不同,因而形成的各人性格也不同。(双胞胎)

(3)整体性。(身心合一)生理差异——心理变化

环境变化——个人观念和行为方式发生变化。

(4)持续性与可塑性。性格虽然在外界异常重大压力下会发生变化,但一般情况下,性格结构不会发生实质性变化。性格可塑性指一旦各方面或某方面环境条件有了大的变化,人为了适应这种变化,需要调整性格结构,调整意味着性格结构起了变化。一般讲,人会自觉不自觉地完成这种变化。

(三)性格在个性中的地位

性格是个性核心成分,是人格的集中体现,起核心作用,表现在:

(1)性格体现人格(英雄人物);(2)良好的性格能够控制、改造气质类型特点的不足;(3)良好的性格能够促进能力的形成发展;(4)性格有好坏优劣之分,有社会道德评论意义。(性格非天生形成,而是后天养成的,受社会环境影响)

(四)性格类型

1、按性格特征分,英国心理学业培根和法国心理学T·李波按理智、情绪、意志三个性格特征在人的心理活动中谁占优势,分理智型、情绪型、意志型。理智占优势,凡事以理智来衡量一切并支配行为;情绪型者,情绪体验深刻、行为举止易受情绪左右;意志型者,活动目标明确,并自觉采取行动。

2、按独立性分,(透过知觉来研究人的性格)(威特金,美国)独立型(独立发现和解决问题,不易受他人控制)、依存型(被动接受环境、自我领悟,控制力差,缺乏主见)。

3、按心理活动倾向性,(瑞士,荣格)内向,外向。

4、接竞争性特点,(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根据人的竞争性的不同,分优越型(争强好胜,不甘落后,自我感觉良好)、自卑型(甘愿退让,内向)防德勒奥地利

5、按社会文化生活形成,(德,斯普兰格)理论型(依照自己的知识体系判断实物的价值,追求真理为目的),经济型(从实际效果来判断价值,追求利润),审美型(不关心实际生活),宗教型(上帝是生命主宰),权力型,社会型(以关爱他人为最高价值,有助于促进福利)。

二、性格的发展

性格的发展是一个有顺序的、连贯渐进的过程,包括生理状况与心理状况的改变。

(一)发展特点

1、内涵的发展不仅表现在身体发展中,还有其他方面的发展,如技能、智能、语言、沟通能力等;

2、发展的连贯性;

3、身体衰退早于心理衰退;

4、发展曲线(钟型)

(二)影响因素P98(重点)

1、生理性因素:(1)遗传;(2)性格和体型;(3)性别;

2、环境因素:(1)家庭;(2)学校;(3)社会化;(4)职业;

(三)性格发展分期

1、弗洛伊德(奥地利精神病学家,精神分析派创始人):认为人的性格受着“自我”“超我”等力量支配,并经过三个阶段趋向成熟,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在青春期之前性格已定型。

我们这里简单给大家介绍一下弗氏的人格结构论,他认为人格由三部分组分:

(1)本我:位于人格的最底层,包括由遗传得来的一切本能、冲动和欲望,遵循快乐原则活动,本我是无意识的非理性、非社会化的。

(2)自我:是人格的理智层面,从本我中分化出来,作用是调节本我与超我间的矛盾,遵循现实原则,以合理的方式满足要求。

(3)超我:位于人格的良心侧面,是道德化了的自我,由社会规范、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内化而来,其形成是社会化的结果,超我遵循道德原则,具有三个作用:一是抑制本我的冲动,二是对自我进行监控,三是追求完善的境界。

2、埃里克森:提出著名的性格发展“八个阶段论”。他认为这八个阶段的顺序虽由遗传决定,但是每一个阶段能否顺利通过,则是由社会环境决定的,他注重研究影响性格发展的社会文化因素。他也认为性格发展分阶段,但是和弗氏的区别是,他认为青春期之后性格仍然可以变化塑造,并且贯穿于整个成年期。阶段划分看一课本

埃里克森认为,八个阶段中各自不成功的积极解决形成着八种人格特征,但每一危机解决的结果不是一成不变的。例如,在第一阶段没有获得信任感的人,在以后其他阶段会获得,已获得的人同样也可能失去这种情感,他的理论比较重视社会文化因素在人格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

(四)性格发展的过程

由不成熟——成熟(P100)

三、性格与管理

(一)性格与管理方式

不同类型的领导者在管理中的作用不同,专制型治乱,效果好;民主型是成熟的领导;放任型最差。领导类型属于哪种,受多种因素制约,其中领导者的作风和性格品质是最重要的因素。专制型——冷淡、攻击、依赖、服从;放任型——无组织、无纪律,放任自流;民主型——积极、友好、合作、直爽。性格类型不仅会影响领导类型,而且领导类型对被领导

者的性格形成也有重要影响

(二)性格与人的关系

企业良好的心理氛围的形成,离不开企业人员正直、团结、热情勤奋等性格特点支持。因为一旦组织人员都能这样的性格,人际间的矛盾难能发,管理、生产、经营艰得矛盾不会难于解决。因此管理者在做好性格自我修养的同时,关心职工良好性格的形成。

(三)性格与工作效率

“勤能补拙”、“笨鸟先飞”,能力不高,智力不强,但有良好的性格品质,能有事业心、责任心,为人勤奋好学,则可以弥补能力上的不足,发挥才能,同样可以取得成就,为工作效率提高创造条件。

(四)性格与创造力、竞争力

职工的创造力和竞争力是关系到一个组织能否生存发展,是否有生命力的一个主要品质。一般来说,独立性强的人抱负水准高,适应力强,有革新精神,有时难免武断。为了企业发展,管理者应到职工中去发现这样的人,对他们大胆使用,并努力为他们乃至全体职工创设一种鼓励创造、创新的工作环境。

第四节人的能力

一、能力概述

(一)能力的定义

是与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有关的心理特征,通常是指个体从事一定社会实践活动的本领。能力有两种含义:一是指已经表现出来的实际能力和已经达到的某种熟练程度;二是指潜在的能力,即需要学习和训练发展起来的能力和达到的成熟度。

在能力中又可分智力(一般能力),性向(发展的潜能)和成就(能达到的较高水平)三种。近年来有些心理学家将能力和智力放到一起研究,这是因为在内涵上两者是相互包容交织在一起的两个概念。

智力和能力的关系:智力是大脑的一种心理潜能,是以抽象思维能力为核心的,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等因素的有机结合。能力则是智力在一定条件下被开发和发展的一种心理特征,指人顺利地完成一定活动所具备的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二者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它们之间维系着一种内隐和外显的辨证关系,能力最明显特点总是与活动相联系,表现在:能力在活动中形成发展,在活动中表现,又是影响活动的最基本和直接的心理因素。

(二)能力的分类

1、按能力的倾向分

(1)一般能力:在很多基本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观察力、记忆力等);

(2)特殊能力:出现在某些专业活动中的能力,是一般能力的某些特殊方面在某些专业和特殊职业活动由独特发展。

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2、按能力的创造性分

(1)再造性能力:能使人迅速地掌握知识,适应环境,善于按原有模式进行活动。(学习活动)

(2)创造性能力:具有流畅,独特,变通,创新及超越平常的思考与活动的能力(创造活动)。如海尔和奇瑞

3、从能力测验的角度:

(1)实际能力:实际作业已能熟练到某种程度而言,通常采用成就测验来评量个人经由训练之后,在知识、技能方面的成就。

(2)潜在能力指人将来有机会学习或接受训练时,可能达到的程度,通常用性向测验来预测个人可能的知识、技能的程度。

二、能力结构理论

(一)“二因素结构”理论

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20世纪初运用因素分析法,提出能力的二因素结构论。

能力:1、一般因素(G),完成任何一项作业都是二者决定的,并且G是第一位的、最重要的,各种能力测验就是通过广泛取样而求出G;2、特殊因素(S)。将两者绝对对立起来,是不可取的。

(二)“群因素结构”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塞斯登提出,观点:认为能力是由许多彼此无关的原始能力所构成的,(1)计算(2)词的流畅性(3)词语意义(4)记忆(5)空间知觉(6)推理(7)知觉速度,每一种能力与其他能力都正相关。

(三)智慧结构理论

美国吉尔福特,观点:认为能力是由操作、材料内容、产品三个变项组成的,每个变项由一些相关的要素构成,用排列组合的方法,得出120种组合,每一组合代表一种能力因素。假如给被试者一系列四字母组合,如PANL,CEIV,EMOC,要求被试者把它们重新组合为熟悉的词,在这项测验中智力活动的内容为符号,操纵者认为认知、产品为单元,即按照重新组合的单词量来计算成绩,度量一个人的认知能力。

三、能力发展的影响因素

人的能力是后天才有的,不能把人们常说的资赋、天分与能力相等同。影响人能力形成发展的因素很多,归纳如下:

(一)素质(遗传特征)

有机体天生具有的某些解剖和生理的特征,主要是神经系统,脑的特征及感官和运动器官的特性。它是能力发展的自然前提,为能力形成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可能性条体,没有它不可能有能力的形成发展。然而遗传特征不是能力,有良好的遗传素质不等于就会有良好的能力,要有好的能力,得有后天环境的教育影响和个人的学习与磨练,能力的遗传决定论是错误的。

(二)知识和技能

知识是头脑中的经验系统,以思想内容的方式为人所掌握,它是能力形成的理论基础;技能是对具本动作的掌握,它以行为方式的形式为人掌握,是能力形成的实践基础。

能力和知识、技能的关系:掌握知识、技能以一定的能力为前提,能力制约着掌握知识、技能的快慢深浅、难易和巩固程度;知识、技能的掌握有利于能力的提高,能力是在掌握、运用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实现的。

(三)教育

学校系统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系统训练学生知识与技能、观察事物、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技巧。

(四)社会实践

能力是在人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劳动实践对各种特殊能力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五)勤奋(自我教育)

(六)个人兴趣

兴趣指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特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

四、能力差异与管理

(一)智力的个别差异

智力的个别差异在一般人口测量中是两头小中间大,呈正态曲线分布。比如:智力中等(80-120)80%

车丽萍《管理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1-5章)【圣才出品】

第1章绪论 1.1复习笔记 一、管理心理学的概念 (一)管理的含义 1.定义 广义的管理不仅包括组织中的管理活动,而且还包括个人对自己活动的安排;狭义的管理仅指组织中的管理活动。管理学中所提到的管理一般是指狭义的组织内的管理。因此,可以把管理界定为:管理是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职能,运用一定的管理方法和手段,调动组织内的各种资源去实现组织目标的实践活动。 2.特征 从管理的定义中可以看出管理具有如下特征: (1)管理是在一定的组织中进行的,其目的就是为了实现组织的目标; (2)管理通过各种职能体现出来。具体的管理活动就表现在各种管理职能活动上,避开职能谈管理是没有意义的; (3)管理的对象是组织中人的活动,即通过人来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达到组织的目标。 (二)心理学的含义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科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心理学研究一般把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大类。各种心理现象之间的关系如图1-1所示。 图1-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心理过程 心理过程分为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简称为知、情、意。 (1)认识过程 认识过程也称认知过程,是心理活动的起点,是指人们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和言语等。 ①感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或个别特征的直接认识。知觉是对感觉信息解释的过程,它反映事物整体及其联系和关系。感觉和知觉通常是同时发生的,因而合称为感知。 ②记忆是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活动过程。通过感知所获得的经验被记忆在人脑中,并且在需要时能够再现出来,记忆中储存的信息又为思维活动提供材料。 ③思维是个体运用已有知识经验间接概括地反映客观事物,揭示客观事物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心理过程。 ④想象是指通过他人的描述,人脑想出从未感知过的新形象。 ⑤言语是指将认识活动的成果与他人交流,并接受他人的经验的过程。

《管理心理学》课程教案

《管理心理学》课程教案 授课教师:沈伟晔 部门:商学院 联系方式:电话: Email: 本学期教学安排及参考书目: 教学总学时:36 其中:讲课--24、课堂练习--4、讨论--4、心理测试--4 教学参考书: 《管理心理学》(第三、四版)苏东水著、复旦大学出版社 《管理心理学》孙时进等主编、立信会计出版社 《管理心理学》俞文钊著、甘肃人民出版社 《管理心理学》张昱编著、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管理心理学》王重明著、人民教育出版社 《管理心理学》孔祥勇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新编实用管理心理学》龚胤晖等编著、经济管理出版社 第一章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第二章管理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第三章感知历程与管理 第四章个体心理差异与管理 第五章态度与管理 第六章挫折与管理 第七章激励理论 第八章群体心理与行为 第九章群体的沟通与决策 第十章群体中的人际关系 第十一章领导心理与管理 第十二章组织心理与管理 第一章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管理心理学概述 一. 含义:是心理科学的一个分支,是一门独立的现代管理科学。它遵循客观原则和系统方 法,研究管理系统中人的心理与行为关系,以预测、控制和引导人的行为实现组织目标的一门综合学科。 二. 树立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思想 三. 主要理论基础——心理学 四. 研究对象:个体心理、群体心理、领导心理、组织心理 心理学的内容 §2.管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观察法:直接、间接;自然、参与; 调查法:谈话、问卷 实验法:自然、实验室 测验法:自陈量表、投射测验 个案法: 经验总结法: 第二章管理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一.产生的必然性: 1.管理实践的需要:现代化大生产的需要 缓和阶级矛盾的需要 管理者自身认识的提高和转变 2.心理学科的发展:行为主义心理学派 精神分析学派 社会心理学派 工业心理学派 人事心理学和工程心理学 二. 管理心理学的初创时期 1.人际关系理论: 梅奥 2.群体动力理论:勒温 3.社会测量学:莫雷诺 4.需要层次论:马斯洛 三. 管理心理学的发展 第三章感知历程与管理 §1.感觉历程 一. 含义:人脑对当前事物个别属性或具体状态的直接反映 二. 特性:直接性、个别性 三.作用:心理活动的开端 四. 种类:外部感觉、内部感觉 五. 规律:适应律、阈限律、对比律、联合律、练习律 §2. 知觉历程 一. 含义:是人脑对当前事物整体属性的综合反映。 二. 感与知的关系:感是知的基础、知是感的综合 三. 种类:时间、空间、运动、社会 四. 特性:整体性、选择性、理解性、恒常性 五. 影响知觉的心理因素:学习经验、观点差异、动机作用 §3. 社会知觉效应 一.第一印象(首因效应、优先效应) 二. 近因效应 三. 晕轮效应(光环效应)阿希实验: 聪明\灵巧\勤奋\坚定\热情 四. 定势效应 五. 投射效应 六. 名人效应(移情效应) 七. 权威效应 八. 仁慈效应 九. 罗森塔尔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 第四章个体心理差异与管理 §1.个性概述 一.含义:在先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后来的社会实践,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稳定的个体心 理特征。 二.影响个性形成的因素:生物因素 后天环境 自身实践 三.个性的形成和发展:儿童时期 学生时代

心理学课堂笔记

第一章绪论 一、心理学得研究对象:心理现象 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与个性过程 心理过程: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 情感过程(情绪、情感) 意识过程 个性心理: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 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 二、心理学得研究领域 理论研究:普通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实验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 应用研究:教育心理学、咨询心理学、测量心理学、学校心理学、工程心理学、管理心理学 三、心理学得研究方法 (一、)观察法 (二、)测验法 (三、)实验法 (四、)调查法 四、心理学得前世今生 今日心理学得两大热点:认识心理学、神经心理学 五、心理得实质 △心理就是脑得机能,就是对客观现实得主观能动得反映。 (一)、脑就是心理得器官,心理就是脑得机能。 1、(生理学、临床学)脑损伤影响与之相应得心理机能; 2、(生物演化)心理活动水平与脑得发展水平呈正比; 3、(个体生长发育)脑得发育成熟程度影响到人心理发展水平。 (二)、客观现实就是心理活动得源泉与内容 1、脑作为心理器官,不会自己发展产生心理。只有当客观现实作用于人脑,人才会产生心理。 2、人得心理活动得一切内容都可以在客观现实中找到依据。 3、客观现实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其中社会生活对人得心理发展有更为重要得影响。 (三)、心理对客观现实得反映具有主观能动性 1、心理反应具有主观性 2、心理反应具有能动性 3、心理反应既受自然规律制约,又受到道德规范制约 (四)、心理学在实践中发展 1、通过实践活动使客观现实真正作用于大脑,导致相应心理活动得发生与发展 2、实践检验人对客观现实得反映 作业: 1、心理学研究得对象就是什么?心理现象有哪些方面? 答案:(1)心理学主要研究心理现象得一门科学,既研究动物得心理也研究人得心理,而以人得心理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既研究个体心理也研究团体与社会心理。 (2)人得个体心理现象得三个重要方面:认知、情绪与动机、能力与人格。 2、用事实说明心理就是脑得机能。 答案:(1)人得心理就是在与客观现实接触中才产生得,离开了客观现实就没有人得心理。(2)人得心理就是对客观现实得主观得能动得反映,不同得人在面对同一事件时会有不同得反映。3、怎样理解人得心理就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得主观反映。 答案:人得心理来源于客观现实,主要就是社会现实。人得心理就是对客观现实得主观映象。人得心理就其反映内容来说,就是客观得;就其反映形式如感知、思维、情绪、意志来说却就是主观得,就是对客观得主观映象。 4、实验法得优缺点各有哪些?

车丽萍著《管理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第1章 绪 论【圣才出品】

第1章绪论 1.1复习笔记 一、管理心理学的概念 (一)管理的含义 1.定义 广义的管理不仅包括组织中的管理活动,而且还包括个人对自己活动的安排;狭义的管理仅指组织中的管理活动。管理学中所提到的管理一般是指狭义的组织内的管理。因此,可以把管理界定为:管理是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职能,运用一定的管理方法和手段,调动组织内的各种资源去实现组织目标的实践活动。 2.特征 从管理的定义中可以看出管理具有如下特征: (1)管理是在一定的组织中进行的,其目的就是为了实现组织的目标; (2)管理通过各种职能体现出来。具体的管理活动就表现在各种管理职能活动上,避开职能谈管理是没有意义的; (3)管理的对象是组织中人的活动,即通过人来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达到组织的目标。 (二)心理学的含义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科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心理学研究一般把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大类。各种心理现象之间的关系如图1-1所示。 图1-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心理过程 心理过程分为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简称为知、情、意。 (1)认识过程 认识过程也称认知过程,是心理活动的起点,是指人们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和言语等。 ①感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或个别特征的直接认识。知觉是对感觉信息解释的过程,它反映事物整体及其联系和关系。感觉和知觉通常是同时发生的,因而合称为感知。 ②记忆是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活动过程。通过感知所获得的经验被记忆在人脑中,并且在需要时能够再现出来,记忆中储存的信息又为思维活动提供材料。 ③思维是个体运用已有知识经验间接概括地反映客观事物,揭示客观事物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心理过程。 ④想象是指通过他人的描述,人脑想出从未感知过的新形象。 ⑤言语是指将认识活动的成果与他人交流,并接受他人的经验的过程。

整理管理心理学教案(完整版本)

管理心理学教案完整版本

管理心理学 Organization psychology 杨建党 一、课程简介 管理心理学是研究管理过程中的人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一门现代管理学科。本课程的教学任务是使大学生能系统地掌握管理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知识和原理,掌握个体心理、群体心理和组织心理的活动规律,分析、解释管理过程中的心理现象,提高自己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初步具备运用管理心理学原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Organization psychology is a modern management discipline that studies the psychological activities and their laws of people in the management process. The teaching task of this course is to enable the students to master the basic concepts, knowledge and principles of organization psychology, master the individual psychology, group psychology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 of the law of action, analysis and interpretation of the psychological process of management, improve their prediction, guide and control the behavior of people's ability to initially have the use of management psychology to analyze and solve problems. 二、课程内容 第一章:绪论 一、管理心理学概述

管理心理学网上作业1 (选择+判断)

管理心理学作业1 1按某种或某种典型的性格特征,性格可以分为()。 A、以上选项都对 B、外倾型和内倾型 C、理智型、情绪型和意志型 D、优越型和自卑型 2霍桑实验提出的(),为管理心理学的形成奠定了实验的理论基础。人际关系理论 3西方管理界誉为“科学管理之父”的是()。泰罗 4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包括()、个体心理、群体心理与组织心理三个方面。领导心理 5在儿童能力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教育 6个性的特质包括,独特性、整体性、稳定性和()。倾向性 7一个人最先给人留下的印象有强烈的影响,被称为()。首因效应 8()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 9在儿童能力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教育 10按能力的高低程度,可把能力分为()。能力、才能和天才 11具有直率、热情、精力旺盛行为特征的人的气质类型属于()。胆汁质 12不信于赏,百姓弗德。不敢去不善,百姓弗畏”出自我国古代哪部经典名著()孙子兵法 13自我知觉的核心是()精神自我 14对一个人个性形成发展起着直接作用的是()。早期教育

15在心理学的发展史上出现的四种影响较大的人性假设是:“经济人”假设、“社会人” 假设、“自动人”假设和()。“复杂人”假设 1、个体之间的人格差异核心是性格的差异。(正确) 2、工人阶级出身的人集体主义强、直爽、讲究实际。(正确) 3、古希腊著名医生希波克拉特提出了血液、粘液、黄胆汁和黑胆汁四种体液的气质学说。 (正确) 4、社会心理学的一般理论是管理心理学的理论基础。(正确) 5、按创造的程度可以将能力分为模仿能力、再造能力和创造能力。(正确) 6、早期行为主义激励论的主要激励手段是物质刺激。(正确) 7、社会知觉是个人对自我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做出推翻与判断的过程。(错误) 8、心理活动的过程包括知、情、意、识四个过程。(错误) 9、管理心理学是管理学的一个分支。(错误) 10、在社会人际交往中,人们往往有“先入为主”的情况发展,这种效应叫晕轮效应。(错 误) 11、按心理机能可将性格划分为理智型、情绪型和思考型。(错误) 12、知觉防御是指人们对不利于自己的信息会视而不见或加以歪曲,以达到防御目的。(正 确) 13、性格和气质都是人格的组成部分。(正确)

管理心理学整理范文

一、个性与管理 1、个性的定义: 它指一个人整个的、本质的、比较稳定的意识倾向性与心理特征的总和。 2、人的心理过程: 包括认知、情感和意志三个过程。 3、个性的特征: 独特性、整体性、稳定性、倾向性 4、个性的心理结构: 能力、气质、性格 5、气质的含义: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 定的心理特征。 类型: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 6、性格的含义:一个人比较稳定的对现实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 类型:a。机能类型说—理智型,情绪型,意志型 b.向性说—内外 c.顺从说—独立型,顺从型 d.文化社会类型说----理论型,实际型,审美型,社会型,政治型,宗教型 7、能力的含义:个人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务的心理特征,或者说,能力是个人完成一定活动 的本领。 类型:个体的一般能力。个体可以发展的潜在内力。通过教育可以得到的能力。 8、气质,性格,能力等个性差异于管理有何意义?(看笔记) 个性影响员工的工作方式,工作态度、效率,人际关系---------根据个性特质安排工作 相符互补性进行人员配置 管理者要设立一种使员工个性不断成长的氛围 二、重点:人员激励激励理论是管理心理学的核心问题 1、内容型激励理论: 内容性激励理论重点研究激发动机的诱因。 主要包括: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ERG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和麦克莱兰的“成就需要激励理论”等。 马斯洛: 1)生理需要——维持人类生存所必需的身体需要。 2)安全需要——保证身心免受伤害。 3)归属和爱的需要——包括感情、归属、被接纳、友谊等需要。 4)尊重的需要——包括内在的尊重如自尊心、自主权、成就感等需要和外在的尊重如地位、认同、受重视等需要。 5)自我实现的需要-----包括个人成长、发挥个人潜能、实现个人理想的需要。 赫兹伯格:双因素理论(保健因素,激励因素) 2、过程型激励理论: 过程模型激励理论是研究从人的动机产生到最终采取行动的心理过程的理论。它的主要任务是找出对行为起决定作用的某些关键因素,弄清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以预测和控制人的行为。

(完整版)《管理心理学》综合练习及答案

《管理心理学综合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号码填在题后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20分。) 1.勒温的“群体动力场理论”指出,人的行为取决的因素可用下列公式来表示() A.行为=f(激励·个性) B.行为=f(个性·环境) C.行为=f(他人影响·个性) D.行为=f(他人影响·智力) 2.在社会知觉的偏差中,由获得个体某一行为特征的突出印象,进而将此扩大成为他的整体行为特征的心理效应称为() A.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B.第一印象效应 C.晕轮效应 D.定型效应 3.被誉为管理心理学之父的是() A..梅奥 B.莱维特 C..维卡 D.斯克伯兹 4.一般说来态度的心理成份包括认知、情感和() A.冷漠 B.理解 C.思维 D.意向 5.气质类型中多血质主要行为特征是() A.缓慢稳重 B.小心迟疑 C.活泼好动 D.胆量较大 6.决定人的行为的心理基础是() A..价值观及其体系 B.人生观 C.世界观 D.态度 7.对群体绩效起积极作用的角色是任务角色和() A.自我中心角色 B.社会角色 C.维护角色 D.协调角色 8.麦格雷戈将传统的管理方法称为()

A.PM理论 B.Z理论 C.情势理论 D.X理论 9.在领导方格模式中,(9.1)型领导又称() A.贫乏型领导 B.俱乐部型领导 C.任务第一型领导 D.中间型领导 10.由组织正式文件明文规定的、群体成员有固定的编制,有规定的权力和义务,有明确的职责和分工的群体属于() A.非正式群体 B.正式群体 C.小群体 D.参照群体 11.如果职工A认为和职工B相比,自己报酬偏低,根据公平理论,A会采取以下哪种行为() A.增加自己的投入 B.减少自己的投入 C.努力增加B的报酬 D.使B减少投入 12.领导生命周期理论指出,有效的领导行为除了应该考虑工作行为、关系行为以外,还应该考虑被领导者的() A.素质 B.业务水平 C.成熟程度 D.培训提高 13.在勒温的组织变革的程序模式中,所谓解冻是指() A.鼓励人们接受新观念,改变原有的态度、习惯与传统 B.形成人们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 C.重新组合工作关系 D.重新组合工作群体 14.在管理心理学中,把个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心理特征称为( ) A.气质 B.性格 C.能力 D.个性 15.关于冲突观念的现代观点认为( ) A.冲突有害无益 B.冲突应当避免 C.冲突有利无害 D.冲突保持在适度水平是有益的

管理心理学试题答案

管理心理学 试题1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1. 霍桑试验:著名心理学家梅奥等人曾于1927——1932年在芝加哥西方电器公司霍桑工厂进行管理心理学研究,并将研究成果总结在《工业文明中人的问题》一书中,提出人际关系学说,即影响生产力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在工作中发展起来的人际关系。这为管理学说和管理工作指出了新方向。 2. 经济人假设:是雪恩人性假设中的一种类型。认为人的行为动机源于经济诱因,在于追求自身的最大利益。为此,需要用金钱与权力、组织机构的操纵和控制,使员工服从于维持效率。 3. 目标管理法:指目标设置和在管理过程中对这些目标的运用,并以这些目标鉴定个人和组织的工作。 4. 正式群体: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所组成的为实现共同目标而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的人群集合体。 5. 传统的组织:为了达到特定的共同目标,经由个部门分工合作和不同层次的权力和责任制度,而合理地协调一群人的活动。 二、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40分) 1.人性假设的Y理论的基本观点、管理原则与措施。 观点:y理论是指将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融合的观点①人在工作中消耗体力和智力是极自然的事,人并非天生厌恶工作。②人为了达成已经承诺的目标,能自我督导和自我控制。③自我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的满足是最有意义的报酬。④只要情况适当,人不但能学会承担责任,也能学会争取责任。⑤以高度的想象力、智力和创造力解决问题是大多数人拥有的能力。⑥在现代产业生活的情况下,常人的智慧潜能只有一部分已被利用。 管理原则与措施①任何一个组织绩效低落都应归于管理。②应采用参与管理。③组织的基本原则是融合原则。④兼顾组织需要和个人需要。。 2. 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的主要内容。 ①生理需要:是最低层次的人类的基本需要,包括食、性、渴等;②安全需要:③爱的需要:朋友、爱情、归属的需要;④尊重的需要:自尊和受人尊重;⑤自我实现的需要。 3. 组织变革的内容。 ①组织结构;②技术革新;③环境改善;④人员变化;⑤战略调整。 4. 关于领导有效性的生命周期论的主要内容。 ①该理论是美国的卡门首先倡导的。②要点是,领导者的行为要与被领导者的成熟度相适应,随着被领导者的成熟度从不成熟、初步成熟、比较成熟到成熟,领导的方式也依次要经过从命令式、说服式、参与式到授权式的变化。③成熟度意味着有成就感、有负责任的意愿和能力、有工作经验和受过一定教育等。 三、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 试解释公平理论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其对组织管理工作的指导意义。 理论: ①人需要保持公平感。②公平感是通过比较而获得的,用自己的报酬和贡献与别人的或自己过去的报酬和贡献进行比较。若比值相等则会有公平感;若不等,则其中一方易产生不公平感。③一旦产生不公平感,人就会设法消除不公平感,方法包括降低自己的贡献;增加别人的贡献;增加自己的报酬;降低他人报酬;找一个报酬和贡献的比值比自己还小的人比较。指导意义:

管理心理学》第九章课堂笔记

《管理心理学》第九章课堂笔记 第九章团体行为与管理 第一节团体的概述 一、团体的概念 团体是通过人们彼此之间相互交往、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而形成的为达到共同的目标,满足共同的需要,以一定的社会活动方式和一定的社会规范联系在一起的一种组织的集体形态。 二、团体的特征 团体的主要特征是: ①团体内部各成员之间相互依赖、相互联系,在心理上相互意识到对方; ②团体各成员之间,通过活动与交互作用,在心理和行为上能彼此影响; ③团体各成员在情感上有“我们同属一群体”的感受。 由个体构成团体的基本条件是: 1.团体成员有共同的目标和目的。 2.为了达到和实现团体目标,团体有公允的规范和规则。 3.团体要满足各个成员的归属感。 4.团体有一定的结构,每个成员占有一定的地位,扮演一定的角色,执行一定的任务,有一定的权利与义务。 5.团体成员之间有工作、信息、思想、感情上的交流。 三、团体的种类 (一)正式团体和非正式团体 (二)假设团体和实际团体 (三)固定性团体和临时性团体 (四)其他团体分类 四、团体的功能 (一)团体对组织的作用 团体能完成特定的工作任务,来实现组织的总目标,这是正式团体对组织来说最主要的功能。团体是产生新思想、新观念、新办法的手段,有利于促进复杂的决策;团体在各部之

间起联络作用,有利于形成“一条龙”流水作业;它也是有效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的途径和手段。 非正式团体的特点之一是信息传递快,沟通灵敏,管理者可以通过它了解情况,掌握动态,改进工作。不仅如此,某些非正式团体对正式团体的工作任务也有积极作用,其对完成组织任务实现组织目标,也是有效的。 (二)团体对个人心理的影响 1.团体能使成员个人产生强烈的归属感,使自己和其它成员保持友谊和紧密联系,心理协调,彼此都体会到大家同属某一团体。 2.团体能使成员个人产生认同感。 3.团体对个人能产生强大的支持力量。 4.团体引入竞争机制,能促进成员之间相互竞争与相互激励。 5.团体能融洽并协调人际关系。 6.团体可能满足成员的其它心理需要。 (三)团体对个人行为的影响 1.社会助长作用。 2.社会标准化倾向。 3.社会顾虑倾向。 4.从众行为倾向。 五、团体的结构 1.同质结构:是指团体成员在年龄、专业知识、文化背景、个性特点(能力、气质、性格等方面)表现出很大的相似性,这种结构称之为团体的同质结构。 2.异志结构:是指团体成员在年龄、专业知识、文化背景、个性特点(能力、气质、性格等方面)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这种结构称之为团体的异质结构。 第二节团体的凝聚力、士气和高效率 一、团体的凝聚力 (一)什么是团体的凝聚力 团体的凝聚力即指团体对每个成员的吸引力和向心力,以及团体成员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团结的程度和力量。 高凝聚力的团体有以下特征:

管理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管理心理学资料 第一章 1.管理心理学:是研究组织管理活动中人的行为规律及其潜在的心理机制,并用科学的方法改进管理工作,不断提高工作效率与规律效能,最终实现组织目标与个人全面发展的一门学科。 2.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动机管理,动机是人类一切心理活动的起点和前提;认知管理,认知是人们获得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情绪管理,情绪的劳动与管理、应激管理、员工卷入等;行为管理,良好的行为是一切心理管理的最终目标;组织管理,包括组织概述、组织士气和气氛、组织变革与发展等。 3.管理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学的区别: 1)研究的侧重点不同 管理心理学着重研究行为背后潜在的心理活动规律,而组织行为学重点探讨行为特点和规律本身,把人的外显行为作为研究对象,已达到预测和控制行为的目的。管理心理学侧重于本源学的研究,而组织行为学则侧重于现象学的研究 2)理论基础不同 管理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其理论源泉主要是心理学; 组织行为学作为行为科学的一个分支,来源更加多样化,如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经济学等 3)形成的背景不同 管理心理学:1912,美籍德国的闵斯特伯格出版《心理学与工作效率》,首先正式把心理学应用到工业管理中;1958,美国的利维特正式提出“管理心理学”这一术语,使管理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组织行为学:由行为科学发展而来,是行为科学与组织管理相结合而形成的分支学科。20世纪60年代,形成跨众多学科的研究领域。 4.管理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学的联系 1)心理与行为密切相关:一方面,行为是心理的外在表现,组织行为学在研究人的行为时,必然会涉及行为背后的潜在心理机制;另一方面,心里是一种内隐的活动,管理心理学在探索人的心理活动规律时,也需要通过观察人的外部行为来达到推断内部过程的目的。 2)研究内容上的联系,二者在研究的总体框架上无大地差别,其基本内容皆为组织管理活动中的个体、群体、领导、组织等方面的心理和行为规律,只是对同一问题的研究视角和出发点不同而已。 3.研究目的上的联系:目的基本相同,通过对组织管理活动中的人的行为规律及其潜在心理机制的探索,揭示有个规律,不断促进管理工作的科学化,持续提高工作绩效与管理效能,最终实现组织好人的全面发展。 4.管理心理学需要考虑的几个问题(需要解决的问题) 1)个体关怀和宏观关心——探索人的心理与行为规律时应表现出个体关怀的特征。 2) 是什么或为什么——发挥心理学的优势,不仅回答“是什么”或“怎么做”的问题,还要弥补组织行为学在回答“为什么”问题方面的不足。 3)务实或理论——强调系统的掌握理论知识 4)行为或意识——强调提高或改变员工的意识或觉悟水平。 5.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问卷法、访谈法、测验法、个案调查法 第二章 1.管理心理学产生的理论背景 1)心理技术学:德国斯腾1903年提出。最早研究的是冯特的学生闵斯特伯格,1912出版《心理学与工作效率》,被称为工业心理学之父。研究人-机关系问题,与发展心理学研究方向一致,但是缺

2016-2017旅游心理学教案

教案 姓名贾振振 2016-2017 学年第 2 学期时间节次 1-2 第一节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个体的心理现象 动态-稳定 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心理特征 整体性,稳定性,差异性 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心理倾向 能否被知觉意识无意识 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心理特征 心理过程指心理操作的加工程序 认知过程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 情绪过程人对待他所认识的事物、所做的事情以及他人和自己的态度体验 意志过程人在自己的活动中设置一定的目的,按计划不断的排除各种障碍,力图达到该目的的心理过程。 心理状态:人在一定时间内各种心理活动的综合表现。 心理特征:一个人的心理活动进行时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特点。 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心理特征的关系 个性心理 个性指一个人总的精神面貌,它是通过个人的生活道路形成的,反映了人和人之间稳定的差异的特征。

能力标志着人在完成某项活动时的潜在可能性上的特征。 气质标志着人的心理活动的稳定的动力特征 性格标志着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的特征。 个性倾向性: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动力系统,是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主要包括需要,动机,价值观。 自我是个人对自己的自觉因素,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 意识和无意识 意识:现在正被人觉知的心理现象 无意识 二个体心理和行为 行为:个体对所处情境的一种反应系统。 三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 人际关系,团体,社会习惯,时尚 第二节心理学的分类作用 心理学的科学性质 心理学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双重性质 门类 基础领域普通,实验,比较,发展,生理,社会 应用领域教育, 管理 ,劳动, 医学 ,商业 ,军事 ,司法 ,运动 作用 使人们运用已发现的心理规律去预测和控制心理现象的发生和发展,以提高各种实践活动的效率。 一、认识内外世界 二、调整和控制行为 三、直接应用在实际工作上 第三节心理学的方法 旅游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1 观察法(observation) 观察法是在自然情况下,有计划、有目的、有系统地直接观察被研究者的外部表现,了解其心理活动,进而分析其心理活动规律的一种方法。 内省法 2 实验法(experiment) 实验法是有目的地严格控制或创设一定的条件,人为地引起某种心理现象产生,从而对它进行分析研究的方法。 形式:实验室实验法,自然实验法 3 测量法(test) 测量法是指使用测量工具对具有某一属性的对象给出可资比较的数值而采用的方法。量表 4 调查法(survey) 指对不能直接研究的心理现象,需要收集有关的侧面资料,以间接了解有关人员的心理状况的研究方法。 第四节心理学的发展和现状

管理心理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管理心理学概述 1、什么叫管理心理学? 管理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主要是研究人的行为激励问题,探索人的心理活动,通过激励人心和行为的各种途径与技巧,达到最大限度提高效率的目的。 2、为什么要学习管理心理学? 学习管理心理学的目的是为了推进中国管理现代化,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建立中国式的管理心理学的体系,通过学习起到以下作用: 1、对推进管理现代化的作用 2、对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作用 3、对加强政治思想教育的作用 3、管理心理学为什么以人作为其独特的研究对象? 1、“企业就是人”。 2、人是企业的首要资源。 3、人是企业管理的主体。 4、管理心理学与行为科学、组织行为学之间有何关系? 管理心理学与行为科学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管理心理学是在广义行为科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属于心理学中的一门应用理论科学。 管理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学也是既有联系又区别的。管理心理学主要是研究行为内在的心理活动规律性的学科,它侧重于把心理学的原理原则应用于管理。而组织行为学则是研究作为心理的外在表现行为规律性的学科。 5、学习管理心理学的方法有哪些? 在学习过程中,要以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以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作为哲学基础;以马克思关于管理二重性的理论作为指导思想;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把国内和国外经验相结合。做到学能致用,用能生效。 一、要明确管理心理学的两种属性 二、要树立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思想 三、要综合运用各种方法研究人的心理行为 第二章管理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1、管理心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管理心理学理论起源于心理学在工业中的应用,由此产生的工业应用心理学和同期先后出现的人事心理学、工程心理学三个分支学科为管理心理学的理论提供了素材,奠定了比较充分的理论基础,从而使管理心理学的产生由必需变为可能。 2、梅奥的“霍桑实验”主要内容是什么?通过实验他得到了什么新的理论观点? “霍桑实验”历时八年,分为四个阶段( 四项实验):工厂照明实验;继电器装配实验;谈话研究;观察实验(接线板接线实验)。梅奥的结论是:人们的工作效率不仅仅受物理的、生理的因素的影响,而且受到社会环境、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

管理心理学电子教案

第一章管理心理学概述 一、教学目标:了解管理心理学的基 本问题,掌握管理心理学及其相关概念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管理心理学及其相关概念 一、管理心理学的概念 二、组织、管理与管理学的概念 第二节管理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一、管理心理学形成的理论准备 (一)心理技术学 (二)霍桑实验 (三)群体动力理论

(四)需要层次理论 二、管理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一)美国管理心理学的发展现状 (二)我国管理心理学的发展现状 第三节管理心理学研究对象及理 论源泉 一、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体 系 二、管理心理学的理论源泉 第三节学习和研究管理心理学的意义与方法 一、学习和研究管理心理学的意义(一)重视人的因素,发挥人的主动

精神,挖掘人的潜在能力。(二)重视对人性的研究,并把对人性的认识作为管理工作的出发 点 (三)重视把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的作用结合起来,为实现组织 目标服务 (四)重视领导行为的研究,调节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 三、学习和研究管理心理学的方法(一)经验研究 1.观察法 2. 问卷法 3. 谈话法 4. 案例研究法

5.内省法 (二)实验研究 1.自然实验 2.实验室实验 (三)测验研究 1.标准化测验 2.社会心理测验 第二章西方管理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与实践 一、教学目标:了解管理心理学学科发展史上的基本理论,掌握并领会各

理论中的管理思想精华。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管理心理学的基础理论 一、古典管理理论 (一)古典效率管理 1.代表人物亚当.斯密大卫.李 嘉图巴贝奇艾默生 2.主要观点 (1)认为劳动分工能够提高生产率,管理的核心就是效率和 盈利 (2)认为要考虑以人性观作为管理 理论建立的依据

管理心理学

2017管理心理学 任务一: 一、单项选择: 1、在儿童能力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是()。 A、环境 √B、教育 C、素质 D、实践活动 2、在儿童能力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是()。 A、环境 √B、教育 C、素质 D、实践活动 3、霍桑实验提出的(),为管理心理学的形成奠定了实验的理论基础。√A、人际关系理论 B、科学管理理论 C、需要层次论 D、领导行为理论 4、英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认为,自我知觉不包括以下()。 A、社会自我 B、精神自我 C、物质自我 √D、现实自我 5、一个人最先给人留下的印象有强烈的影响,被称为()。 A、优先效应 √B、首因效应 C、晕轮效应 D、近因效应 6、按某种或某种典型的性格特征,性格可以分为()。 A、优越型和自卑型 B、外倾型和内倾型 C、理智型、情绪型和意志型 √D、以上选项都对

7、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包括()、个体心理、群体心理与组织心理三个方面。 A、大众心理 B、激励心理 C、组织文化 √D、领导心理 8、“不信于赏,百姓弗德。不敢去不善,百姓弗畏”出自我国古代哪部经典名著(): √A、孙子兵法 B、春秋 C、诗经 D、史记 9、自我知觉的核心是()。 A、社会自我 √B、精神自我 C、物质自我 D、生理自我 10、()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 A、科学管理理论 B、社会系统学派 √C、需要层次理论 D、决策理论学派 11、对一个人个性形成发展起着直接作用的是()。 √A、早期教育 B、学校教育 C、遗传 D、社会教育 12、具有直率、热情、精力旺盛行为特征的人的气质类型属于()。 √A、抑郁质 B、多血质 C、胆汁质 D、粘液质 13、个性的特质包括,独特性、整体性、稳定性和()。 A、优越性 √B、倾向性 C、情绪型

管理心理学教案

教案 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 分院(系、 部):教育学院 教研室:心理学教研室 课程名称:管理心理学 授课班级:2015级应用心理学本科主讲教师:王雪 职称:讲师 使用教材:《现代管理心理学》 邯郸学院制

教案(首页) 课程名称 中文:管理心理学课程编号 英文:Managerial Psychology 学分 3 授课教师王雪职称讲师 课程性质学位课()必修课()选修课(√) 授课对象专业、层次和班级: 2015级应用心理学本科 课程学时 48学时周学时 3学时起止周1—16 学时分配理论讲授: 40学时;实验:学时;上机:学时 授课方式课堂讲授(√);实践课()考核方式考试(√);考查() 使用教材教材名称:《现代管理心理学》2009年1月第4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程正方主编 主要参考资料及指定参考书《管理心理学》2001年9月第2版,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周妙勤编,2001年出版《组织行为学》(21世纪本科应用型经管规划教材),2005年8月第1版,电子工业出版社,石兴国安文姜磊编著,2005年出版 《管理心理学》2005年2月第1版,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王雁飞编著,2005年4月出版 《管理心理学》2004年第3版,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丁茂生主编,2004年8月出版 审核 意见 教研室主任(签字): 年月日

周次第 1 周日期节次 授课内容管理心理学的对象、任务与方法授课学时3学时教学目的管理心理学的对象、任务、学科性质及其与邻近学科的关系;研究方法教学重点管理心理学的对象、任务、研究方法 教学难点学科性质及其与邻近学科的关系 教具和 媒体使用 多媒体、黑板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 课程介绍(10分钟) 课程的主要内容、学时、考核方式、教学资源网站地址等。 讲授新课(105分钟) 心理与教育研究概述 第一节管理心理学的对象(30分种) 一、管理的含义 二、管理心理学的对象 三、管理心理学的内容范围 第二节管理心理学的任务(15分钟) 第三节管理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及其与邻近学科的关系(30分钟) 一、管理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二、管理心理学与邻近学科的关系 第四节管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30分钟) 一、实验法 二、问卷调查与心理测量 三、宏观和微观环境条件结合分析法 四、经验总结和个案分析法 归纳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布置思考题。(5分钟) 思考题作业思考题: 1、管理心理学与管理学、行为科学的关系如何? 2、学习一个个案分析法

管理心理学第四章教案

南IB师院课程(澡时)教学廿划 课程:管理心理学 教师:徐浩豪____________ 院(系):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学年学朗:

2002r200&学年第一学

南阳师范学院澡程教学安排

南阳师范学院媒时教学廿划

断,他是外向个性的人。 2.独特性。个性与共性不同。它是个体之间的差异性、独特性。地球上没有两个指纹相同的人,同样,也不存在两个个性完全一样的人。每个人都与别人有所不同、有独特风格,存在差异。正是个人身上的独特的心理特征的总和,构成个性。 “人心不同,各如其面”。 3.稳定性。个性是人内在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而不象外界刺激那样瞬息万变。偶尔一次出现的某种心理特征,不能叫个性。只有那些一贯的、经常而持久出现的心理特征,才能叫个性。当然,这种稳定性也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随着人所处的环境改变或本人主观努力,个性也是可以改变的。例:受重大挫折后,乐观变忧郁沉闷。 4.倾向性。个性是一个人所具有的一定的内在意识倾向性,个体差异是由内在的倾向性所致,外露的各种行为特征只能作为推断内在倾向性之用。 5.整体性。个性是以整体形式表现出来,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组成个性的各种成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一个人身上不存在彼此孤立、不联系的个性特征。只有把各个个别的心理特征,同个性的整体性及其他个性特征联系起来分析,才能识别其确定的意义。例如“狂妄”这一特征,在各个人的身上可能有不同的意义。某甲可能是由于多才多艺,性情孤傲,不自觉地流露出不屑一顾的神态,这是自信的表现;某乙可能由于自知落后于人后,又无力赶上,故以目空一切的虚张声势,这是自卑的表现;某丙可能是自视过高,自感不可一世,这是缺乏自知之明的表现。谈到一个人的个性指他的整个心理风貌,科研时不能抽象单独探讨。 二、个性的形成 个性是由先天素质与后天环境两个方而的相互作用形成的。那种遗传决定论与环境决定论的观点都具有片面性。遗传只为个性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前提与可能性,但不能起决定作用。一个人的个性发展的方向与水平是由后天环境,特别是社会生活条件所决定。主要是在社会中经过长期的塑造逐渐形成和发展的。双生子的研究成果,令人信服地证明了这一点,当把遗传因素完全相同的双生子放到社会情况,物质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

管理心理学 期末复习试题及答案

综合练习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 1.谁首次以“管理心理学”命名出版了自己的专著?( A ) A.莱维特 B.马斯洛 C.闵斯特伯格 D.泰勒 2.梅奥在霍桑实验基础上提出的理论被称为什么理论?( B ) A.群体动力B.人际关系C.需要层次 D.科学管理 3.研究者有目的地通过严格控制或创设条件,主动引起被试的行为变化,从而进行研究的方法是( D ) A.测验法B.观察法C.个案法 D.实验法 4.群体动力理论的创始人是德国心理学家( D ) A.冯特 B.马斯洛 C.闵斯特伯格 D.勒温 5.能够提供对某一个体、某一团体或某一组织的详尽分析,能提供变化的动态方面的见解,对于组织内部问题的诊断和纠正极有帮助的方法是( C ) A.测验法B.观察法C.个案法 D.实验法 6.被称作“工业心理学之父”的是( C ) A.莱维持 B.马斯洛 C.闵斯特伯格 D.泰勒 7.“鸡尾酒会效应”说明知觉具有( A )。 A.选择性 B.理解性 C.整体性 D.恒常性 8.“一俊遮百丑”属于社会知觉中的什么效应?( C ) A.首因效应B.近因效应C.晕轮效应 D.社会刻板印象 9.有人对女性的评价是“年轻时唧唧喳喳,结婚有了孩子拖拖拉拉,老了婆婆妈妈”,这属于社会知觉中的( D )。 A.首因效应B.近因效应C.晕轮效应 D.社会刻板印象 10.库利的“镜中我”理论属于哪种自我认知方式?( A ) A.他人评价B.社会比较C.内省 D.自我显示 11.一个身穿游泳衣的人在海滨打水仗或游泳,不会有人注意他,但如果他这身打扮去商场购物就会被认为不成体统甚至被拒绝进入,这是因为人的知觉受到了以下哪种因素的影响?( C )A.知觉者B.知觉对象C.知觉情境 D.知觉态度 12.对“王师傅称赞李厂长”的原因分析中,得到的信息资料是一致性高,一贯性高,区别性高,这应该归因于( B ) A.王师傅善于阿谀奉承B.李厂长的所作所为确实值得称赞 C.王师傅迫于情境的压力违心地称赞李厂长 D.无法确定王师傅称赞李厂长的真正原因13.具有不爱与人交往、孤僻、多愁善感、富于联想等特征的人属于( D ) A.胆汁质B.多血质C.粘液质 D.抑郁质 14.根据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强、平衡、不灵活的类型是( C ) A.兴奋型B.活泼型C.安静型 D.抑制型 15.编制16种个性因素问卷的是( D ) A.艾森克B.荣格C.霍兰德 D.卡特尔 16.热情、正直、诚实、认真等属于性格的什么特征?( A ) A.态度B.意志C.情绪 D.理智 17.独立、果断、勇敢、优柔寡断等属于性格的什么特征?( B ) .理智 DC.情绪B.意志A.态度.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