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试论20世纪六七十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对冷战的影响

试论20世纪六七十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对冷战的影响

试论20世纪六七十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对冷战的影响
试论20世纪六七十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对冷战的影响

试论20世纪六七十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对冷战的影响

摘要: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美国及西欧各国都相继出现了经济危机,特别是1973年中东战争引发石油危机后,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更是出现严重的“滞胀”局面。为解决危机,美国以及西欧各国采取了种种措施,特别是调整了对苏经济政策。这对冷战局面产生了重大影响。

关键词:经济危机;冷战;美国;苏联;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是西方经济危机频发的二十年。在这二十年间,发生了如“1964年法国、意大利经济危机,1965年法国、日本经济危机,196年英国、联邦德国经济危机,1967年联邦经济危机等”①局部经济危机。特别是还发生了战后资本主义世界最为严重的“1973年——1976年经济危机”。这次经济危机发生,对西方国家的政治、经济以及当时的冷战局面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就主要探讨这次经济危机对冷战局面的影响。

市场是资本主义发展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特别是进入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以后,市场对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更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当市场扩大或供不应求时,经济往往迅速发展,各国GDP增长率也保持高位。但当市场萎缩、供大于求时,经济发展便受到限制,经济总量难以增加甚至还会下降。19世纪40年代的中英鸦片战争,目的就是为了打开4亿亿人的庞大的中国市场。但冷战时期,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与以苏联为首社会主义阵营相互对抗,西方国家更是在五十年代设置了巴黎统筹委员会,到六十年代又因柏林危机和古巴导弹危机设置了北约理事会,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经济封锁,禁止西方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特别是苏联出售战略物资。这对西方国家来说,无疑是一大损失,因为他放弃了苏联和中国这两个庞大的商品市场。正如A.T.斯蒂尔在《美国人民和中国》中说道的:“美国早就有一批谋士痛感7亿与购买力的顾客,变成了7亿危险的冤家,对他们的国家是多么的不利。而通过“增加贸易和接触…..”。因此,与苏联以及中国做交易的思想在西方国家中是一直存在的。但这受到了美苏冷战的限制。

早在1950年代,西方国家就爆发了战后第一次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各资本主义国家为摆脱危机,不得不提高关税、限制进口同时努力扩大出口。资本主义国家都采取了一系列贸易保护措施,同时尽量扩大国际市场。但当时的资本主义国家都出现了危机,在资本主义内部扩大市场已是不可能。因此西欧国家及日本都不约而同的将目标指向了苏联,“西方许多实业界以及政界人士纷纷要求恢复和发展苏联的经济关系,开展双边贸易活动,力求扩大对苏联的出口。”②这为对苏贸易的恢复提供了可能。“1957年2月,苏联与法国签订了为期三年(1957年—1959年)的贸易协定,规定了三年之内的贸易额……1957年12月,苏联与日本签订了两国历史上贸易条约和贸易支付协定,1957年,苏联和意大利两国历史上第一个为期4年的换货协定……”③除这些之外,还有很多。这些贸易协定的签订,恢复了西方国家与苏联贸易,从事实上打破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苏联的经济封锁。

1960年代,各资本主义国家国家发生了一系列的经济危机,这更是促使了

①杨家荣等著:《苏联怎样利用西方经济危机》.世界知识出版社.1984.91.

②杨家荣等著:《苏联怎样利用西方经济危机》.世界知识出版社,1984,83.

③杨家荣等著:《苏联怎样利用西方经济危机》.世界知识出版社,1984,85.

西方国家与苏联的经济合作。双方之间的经济联系从单纯的贸易交往到西方国家对苏联的资本输入,给苏联给供贷款,甚至进行技术合作,帮助苏联开发东部丰富的矿产资源,特别是天然气、石油以及煤炭资源等。苏联与西方国家的经济联系逐渐加强。

1973年十月,中东战争爆发,阿拉伯产油国为对抗西方国家,降低石油产量并且大幅提高石油价格。而这触发了资本主义国家本来已经相当严重的结构性过剩危机,从而引发了波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大危机。和以往经济危机相比,这次危机有着很大的不同,它不仅仅是周期性的生产过剩危机,同时还伴随着由于石油价格大幅上涨引起的严重的通货膨胀以及能源危机。这次危机对西方国家的经济发展造成了巨大破坏。在这次危机中,“美国的工业生产下降了15%、英国下降了11.2%联邦德国下降了14.8%、法国下降了16.8%、日本下降了22%......。”同时,“据统计,1974年11月,美国失业人数为600万、联邦德国为79.9万、英国65.3万。”①这次危机造成严重经济破坏对美苏冷战局面更是产生了重大影响。

这次危机,造成了西方市场的急剧萎缩,各国政府纷纷采取措施扩大市场,其中,为扩大苏联市场,“他们纷纷到非资本主义世界去寻找商品市场和投资场所,1974年美国总统和1975年法国、联邦德国、英国、意大利等国的国家或政府首脑纷纷出访苏联都有此考虑。”②就在经济危机爆发后的的第二年,西方国家纷纷与苏联签订了经济、技术合作协议。如(1974年)“四月十五日苏联同英国签订英国为苏联建造高浓度聚乙烯王厂合同。该工厂年产二十万吨。英国方面提供二千万英镑(约四千八日万美元)贷款。”“四月二十二日,苏联同日本在东京签署日本向苏联提供十亿五千万美元长期贷款的政府间议定书。这笔贷款用来实施开采南雅库特原煤、勘探雅库特天然气和开发远东森林资源的合作计划。”“八月二十日,苏联同美国一家化学建筑公司签订在苏联修理四座氨水工厂的合同。这项合同价值两亿美元。”“八月一日,苏联同芬兰签订由芬兰向苏联摄供炼钢、炼镍设备的台同。”“八月一日,苏联同法国签订由法国向苏联提供四个氨工厂设备的协定。四座工厂厂年总产量一千八百万吨。法国《战斗报》报道,这些没备价值约二亿一干八百万美元。”③“在1975年4月12日福特至国会的咨文中说‘在缓和紧张状态和建立一种更为稳定的关系这一点上,美国和苏联享有共同的利益…..但是我们不能指望苏联人会在美国的软弱和优柔寡断面前表现出克制的态度。……缓和必须是,我相信它必将是,一种平等的交易。’美国确实想在国内经济日益恶化的情况下刺激美苏贸易,为美国的工农业产品寻找一个更大的市场。”④与此同时,苏联为发展本国经济与军事实力,也积极加强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合作,苏联宣传说:“美国……在处于最严重的经济危机的形式下同苏联做生意,不仅对许多美国公司,而且对成千上万想摆脱失业者悲惨命运的工人来说,都成了救命的气孔。”⑤在这种情况下,苏联与西方国家进行了广泛的经济合作。1976年,苏联和西方国家的贸易额从1972年的58.82亿卢布增加到186.56亿卢布,增长了2.1倍。在苏联的对外贸易中,对西方国家的贸易

①杨家荣等著:《苏联怎样利用西方经济危机》.世界知识出版社,1984,92.

②同上

③国际问题研究所夏义善, 《苏联外交六十五年纪事勃列日涅夫时期1964-1982》, 1987年02月第1

版, 455、456、465、471.

④杨生茂主编《美国外交政策史》. 人民出版社1991年11月第一版,587.

⑤《巨变的时刻》,莫斯科1973年版,12.

比重由1972年的22.6%上升到32.8%。在苏联与西方国家贸易的商品中,机器设备是最主要的内容。1973年,苏联从西方引进的设备仅有14.27亿卢布,到1975年就达到了36.01亿。下表是1973年到1976年苏联从西方国家和地区进口的机器设备表。

除此之外,由于中东国家采取石油减产,提高石油价格甚至限制石油出口来与西方对抗,导致了西方国家能源危机的出现。面对这种情况,西方各国不得不通过其它渠道获取能源。而正巧,苏联刚好是一个能源资源相当丰富的国家,是世界上的能源大国,石油、天然气、煤炭储量极大。原苏联的天然气储量为910万亿立方英尺,居世界首位,而以秋明地区为主的西西伯利亚油气田,已发现的油田和气田就达200多个,是世界上仅次于波斯湾的第二大油气田。仅秋明一个州的油气资源就已超过美国的全部储量。为获得苏联的能源,西方国家积极开展与苏联的技术合作,并且给苏联提供大量贷款,以开发苏联西伯利亚地区丰富的资源。

从上表以及前面的数据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到,正是这次危机的影响,促使西方国家对外寻找市场以及石油、天然气等能源,从而加强了西方国家特别是西欧国家与苏联的经济联系,从而在经济上可以说是打破了西方国家与苏联的经济冷战。

同时,经济危机甚至也破坏了资本主义世界内部的团结,加速了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分裂的过程,也导致了对苏政策的分歧。“而现在当新一轮的冷战又开始时,欧洲不再像以前那样追随美国。对待苏联的态度上,西欧和美国有很大的分歧。经济领域内的表现,就是主张发展同苏联的经贸关系。”①在西方国家特别是西欧国家与苏联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的同时,美国与西欧国家的经济摩擦却在日益增加。特别是1973年经济危机爆发后,生产过剩危机通货膨胀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严重的“滞胀”局面。“滞胀”一是市场萎缩,产品难以销售出去,这就导致了资本主义世界内部因争夺市场而导致的关税战、贸易战,从而加深了资本主义世界内部的矛盾,同时也导致了各国对苏联态度的分歧,

①引自解红丽:《冷战时期美国对西欧的经济外交》.社科纵横2004年10月总第19卷第5

特别是西欧与美国;其二是货币贬值,特别是美元的贬值,因市场争夺导致美国对外贸易顺差逐年减少,是美国的国际收支状况迅速恶化,美国不得不动用大量黄金储备来平衡国际收支,导致美国黄金储备的不断减少,七十年代中期,美国的黄金储备已不及战后初期的一半。于是,西方国家大量抛售美元,美元价值一降再降,美元再也难以固定的比率与黄金兑换,到1973年,尼克松政府不得不宣告了“布雷顿森林会议关于亿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国际货币体系彻底垮台”。美国再也难以在经济上控制西欧及日本,西欧、日本的独立性趋势越来越强。

1961年,越南战争爆发,从此,美国的士兵和物资源源不断地流向越南战争这个无底洞,在越战的十二年当中,美国耗费了至少3000多亿美元。为此,美国国防开支不断扩大,最高时,美国的国防开支占到了美国整个财政支出不二分之一。这对美国经济造成了巨大负担,当美国经济向好时,美国政府尚能勉强支持,但到1960年代末,美国经济下滑,出现危机,使得美国不得不考虑从越南撤军,退出越南,从而摆脱这场用美元支撑起来的战争。

越南战争是导致美国出现经济危机的原因之一,而经济危机的影响最终迫使美国政府不得不削减军事开支,最终撤出越南。而这正是美国在亚洲收缩战线的表现之一。

经济危机对美国冷战政策的影响远不止此,伴随着财政赤字的不断扩大,美国政府不得不削减国防和军费开支,从而减少了对战略武器特别是核武器的研制。从1969年开始,美国与苏联开始就限制战略武器方面开始会谈。从美国方面看,此时提出与苏联就这一问题会谈,目的之一就是在自身并没有足够经济实力发展战略武器的情况下,希望通过限制协议来限制苏联发展战略武器。这明显显示出美国因受经济问题的影响,在美苏对抗中处于不利地位而处于守势。

在美国因种种原因特别是经济原因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时,苏联却因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的提高积极地对外扩张。而苏联能够能够在六七十年代迅速地发展其经济与军事力量,也与西方经济危机密切相关。

前面提到,在经济危机中,西方国家因生产过剩急需新的市场消化其过剩产品。而苏联正巧利用了这个机会,从西方国家特别是西欧国家引进了大量的生产设备,如前表所示。其他例如“在苏联第9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从资本主义国家引进了14000台精密机床,其中绝大部分是在经济危机是引进的。”特别是在最薄弱的电子与精密仪器工业,苏联利用危机,最终购买到了美国的先进电子机。

而在能源方面,因能源危机,西方国家与苏联进行了广泛的能源合作,苏联得以从西方获得了大量的能源开采、生产以及运输设备,并且还从西方得到了大量的贷款,比如,在(1974年)“苏联同日本在东京签署日本向苏联提供十亿五千万美元长期贷款的政府间议定书。这笔贷款用来实施开采南雅库特原煤、勘探雅库特天然气和开发远东森林资源的合作计划。”①从而使苏联的煤炭、石油、天然气得到了大量的开发。

通过对西方工业设备及资金的大量引进,到七十年代中期,“苏联的钢铁工业和化学工业的产量大大的超过了美国,跃居世界第一位……制铝工业方面,用法国资金和技术装备建立的大型制铝联合企业每年可以生产100万吨铝,几乎等于苏联1975年铝产量153万吨的三分之二。”②由此可见,由于西方经济危机而导致的大量被禁运的“战略物资”被出售给苏联,从技术装备上减小了苏联与西

①国际问题研究所夏义善, 《苏联外交六十五年纪事勃列日涅夫时期1964-1982》, 1987年02月第1版,

456.

②杨家荣等著:《苏联怎样利用西方经济危机》.世界知识出版社.1984,

方国家的差距,同时大量的贷款以及合作开发等等一系列西方国家的“无奈之举”最终促进了苏联经济在六七十年代的发展,使苏联在这一时期经济实力以及军事实力大幅提高。在这基础上,苏联大力扩充军备,加大了对战略武器研制的投入,并且在七十年代积极对外扩张,到1979年出兵阿富汗达到顶点,这与美国在六七十年代特别是七十年代的战略收缩形成强烈对比。

总体说来,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西方经济危机促使西方国家与苏联的经济联系不断加强,从而打破了两个世界的经济冷战;同时也破坏了资本主义世界内部特别是美国与西欧的团结,加速了西欧、日本独立化发展的趋势。与此同时,苏联充分利用了这些经济危机,提高了自身的综合实力,成为这一时期苏联积极对外扩张的基础;而与苏联相对的,美国则因受到经济危机的影响实力受损,不得不在与苏联的对抗中收缩战线,处于守势地位。

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新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周建平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世界经济和政治发展的新的不平衡,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确实产 生了一些新特点。战后资本主义经济暂时的繁荣和不断深化的危机表明:并不是如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和工人运动中的机会主义分子所谓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济危机理论“过时了”,而 是资产阶级的“反危机”理论和政策、措施破产了。 一、战后经济危机的新特点 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新现象、新特点是很多的,主要有以下儿方面: 第一,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生危机的次数参差不等,世界性危机的周期性也不象战 前那样明显,但从七十年代起周期性有加强的趋势。 自从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以来,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除了个别例外情况, 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生危机的次数是一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资本主义各国经济条件相差很大,发展很不平衡,于是出现了各国危机次数参差不等的新情况。根据一般看法,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已发生五次世界性经济危机:第一次是1948一1952年,第二次是1957一1958年,第三次是1964一1969年,第四次是1973一1975年,第五次就是1979年开 始的、现在还在继续的危机。此外,美国、日本和英国还发生过两次个别危机。美国另两次是1953一1954年危机和1960一1961年危机,日本另两次是1954年和1962年的危机,英国 的另两次危机是1961一1962年的危机和1971一1972年的危机,就是说它们在战后已发生过 七次经济危机。西德和意大利战后各发生过六次经济危机,其中有五次分别发生于世界性经济危机期间。法国战后发生的经济危机次数与世界性经济危机基本一致。即便是世界性经济危机其周期性表现得也不象战前那样明显。例如,战后第一次发生在1948一1952年的经济 危机,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对各国的影响不同,战时美国不仅没有遭到破坏,反而在战争中成了暴发户,经济实力大大膨胀起来;日本、西欧各国则受到战争的严重破坏。因此,当美国在1948一1949年发生战后第一次经济危机时,日本和西欧各国还没有从第二次世界大战 的破坏中恢复过来,不具备发生周期性危机的条件,这些国家的危机推迟到1951一1952年 才发生。又如发生于1964一1969年的经济危机,各国爆发的时间相差达五年。法国早在1964年5月开始,日本在1965年1月,英国和西德同在1966年4月,美国迟至1969年10 月才爆发 。但是,发生于1973一1975年的第四次世界性经济危机,各国发生危机时间又比较接近,再度呈现了比较明显的周期性。西德在1973年8月爆发,法国在1974年2月爆发,日、英在1974年3月爆发,美国在1974年9月爆发。 第二,战后危机深度和广度都不如战前严重,但七十年代后皇现出深化的趋势。 从生产下降幅度来看,战后较战前为小。以美国为例,战前的 .1920年危机,工业生产 下降22.了%,1929年危机下降46.1%,1937年危机下降21.了%。战后的危机工业生产下降

世界上的近代的几次大些经济危机有

世界上的近代的几次大些经济危机有: 1929~1933年世界性经济危机,主要代表国家是英法等欧美资本主义国家。1973—1975年的石油危机 1987年的黑色星期一 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 2008年次贷危机。 背景::1929~1933年世界性经济危机,主要代表国家是英法等欧美资本主义 国家。 20世纪70年代,欧美国家的经济滞涨。由于高科技的发展导致经济迅速过热发展,产品生产出来,但消费能力未能跟上,导致国家赤字上升,经济发展缓慢甚 至停止发展。 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代表为金融业,范围波及日本,韩国,中国香港,东 南亚诸国等。其问题出自于2方面:1方面是因为东南亚国家经济迅速发展引来 过多国际热钱,由于这些国家过分依赖这些热钱而且没有对应能力,在经济出现 问题时候,这些热钱迅速撤离,导致经济迅速崩塌。而另一个则是国际金融炒家 恶意炒卖货币,人为搞乱汇率,导致这些国家货币迅速贬值,引起世界范围内的 货币抛售,导致这些国家经济受损。除了中国香港外,其余地方均受到严重影响, 其中以韩国,泰国最为严重,甚至达到其货币几成废纸的地步。 2008~2009年次贷危机:不用多说,现在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还在延续。 对于国外,这个次实在太大,我就找了一些在危机发生时期的主要国家的一些经济指标进行 了统计分析,因为有些资料实在是太难找。 1.当时的美国GNP,由危机前的1044亿美元降至1933年的745亿美元,由于当时罗斯福新政,在1933年以后又增加至2049亿美元。 2.美国失业人数从不足150万猛升到1700万。失业率猛的上升1000%不止。但是危机过后失业人数较少至800万。 3.在危机前夕美国规定公司税一律是13.75%但是危机过后规定,5万元以下为12%,

浅谈对冷战起源的认识

浅谈对冷战起源的几点认识 摘要:冷战是20世纪人类历史上影响最深远的事件之一。虽然冷战已结束近十年了,但是作为一种影响世界历史进程近半个世纪之久的特殊历史现象,却一直是国际关系学界研究的重点。研究冷战史,一个不可回避和必须首先加以面对的问题就是冷战的起源,本文就冷战的起源问题提出笔者的几点看法,以期对冷战的起源有一个更深的认识。 关键词:冷战起源、战后世界格局、意识形态、美苏国家利益、英国 正文:冷战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全面对抗的一种现象和一个特定的历史阶段,这种对抗除了直接的军事对峙之外,还涉及政治、军事、经济和意识形态等等一切领域,是一种埋藏着战争危机的和平状态,也是一种以和平形态表现的战争。关于冷战起源的观点各种各样,笔者认为,冷战是多种因素合力造成的结果,是客观环境和主观认识的统一,在当时是不可避免的。本文现就冷战的起源提出笔者的几点认识。 一,冷战是二战后世界格局结构性转变的结果。 第二次世界大战摧毁了旧的势力均衡,使德国和日本的力量瓦解,将英国和法国降为二流的国家,称雄世界几个世纪的欧洲已精疲力竭,它丧失了按照自己的意愿和利益安排世界的能力,这就造成了巨大的权利真空。战后,美苏成为最有实力争霸世界的力量,成为主要对手。其中,美国在实力上占据较大优势,经济上美国鹤立鸡群。军事上美国也成为头号强国,拥有装备最精良的陆军和世界最强的海、空军力量,并垄断着核武器。苏联作为另一个超级大国,其经济虽在战争中备受摧残,但经济基础并没有崩溃。而且军事上,经过战争的洗礼,苏联拥有了一支数量最多、战斗力最强、技术装备精良的军队。美苏之间战时的同盟关系已无法维持,打一场新的世界大战也不可能,他们尝试着用非战争的方法进行全面对抗,在对抗中维持冷和平。这样,战后就出现了美苏围绕争夺世界霸权展开的全面的冷战,并形成两极对抗的世界格局。 二,意识形态的分歧 意识形态的分歧成为冷战起源的主要因素,并且加重了美苏冷战的色彩。意识形态作为一个与社会存在相区别、相联系,涉及政治、法律、哲学等重要领域的范畴,必然与国家对外政治具有密切的联系。战后,意识形态在国际关系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在国际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国家实力的强弱,但意识形态却潜在地影响着国家关系。战争后期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与苏联在意识形态上的分歧已逐渐暴露出来了,战后日趋明朗化。苏联和美国,一个是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一个是最大的资本主义国家,两国的意识形态是根本对立的。为此,苏联在战后不断巩固和扩展社会主义阵营,在意识形态方面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资本主义体系形成了威胁。 三,美苏国家利益相悖 (美英) 和苏联的势力范围和利益范围,确立了苏联和美国在战后欧洲和世界的优势地位,为战后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在雅尔塔体制内,苏联是最大赢家,基本上满足了它追求战后国家利益的目标。雅尔塔体制满足了苏联在领土安全、建立势力范围和在国际事务中拥有发言权等方面的广泛要求,使苏联由一个战前被包围的欧洲大国变成了一个战后在各方面处于优势的世界大国。战后,政治和军事安全是美国国家利益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避免危及美国生存的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保证西方世界不受来自东方的政治和军事威胁等,这是防御性

分析论述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根本原因以及周期性特点

分析论述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根本原因以及周期性特点。 了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根本原因以及周期性特点首先要先了解什么是经济危机。 一,经济危机的定义: 经济危机通常指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周期性爆发的社会经济的大混乱。 经济危机的表现是:大量商品卖不出去,大量生产资料被闲置,大批生产企业、商店、银行破产,大批工人失业,生产迅速下降,信用关系破坏,整个社会生活陷入混乱。 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产生的本质特征: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即生产的商品相对于劳动人民的有效需求来说是过剩的。 三,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 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生产社会化,是指生产过程本身的社会化,即由分散的小生产者转化为大规模社会生产的过程。 生产社会化包括三个相互联系的方面:第一,生产资料使用的社会化,即生产资料从单个人分散使用变为大批人共同使用。第二,生产过程的社会化,即生产过程从一系列的个人行动变为一系列的社会行动。第三,产品的社会化,即生产出的产品通过交换供应整个社会。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单个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2)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当这些矛盾尖锐激化时,必然造成普遍的买卖脱节,即生产的供给和需求之间脱节,致使大量商品卖不出去,社会再生产的实现条件遭到严重破坏,导致生产相对过剩和经济危机的爆发。 四,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使资本主义再生产具有周期性。从一次危机开始到下一次危机爆发,就是一个再生产周期。典型的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一般要经过危机、萧条、复苏和高涨四个阶段。其中危机是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的决定性阶段。它是上一个生产周期的结束,又是下一个生产周期的开始。在萧条阶段,生产处于停滞状态,同时为复苏阶段做准备。在复苏阶段,生产和消费的矛盾进一步缓和,社会生产逐渐恢复,并进一步发展,使经济出现繁荣景象,形成高涨。高涨又使资本主义经济各种矛盾加以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又爆发新一轮经济危机。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性的物质基础,是固定资本更新。大规模的固定资本更新,会扩张生产能力,引起生产高涨,为下一次生产过剩危机奠定物质基础。整个资本主义经济就是在危机―萧条―复苏―高涨―危机的巨大动荡和起伏中艰难地颠簸行进。 生产资料归社会的少数人(资本家)私人占有,资本家雇佣社会的大多数人(工人)进行生产(社会化大生产)。生产资料私有制下,自由竞争,盲目生产,资本家以最大程度赚取利润为目标,一方面要生产更多的产品投放市场,一方面又要以最低的工资给工人,便会使生产与销售出现矛盾,大量产品卖不出去,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由此产生。所以说资本主义制度下不可避免经济危机。

关于冷战结束原因的一点看法

老师您好!我是统计学院陈迅羽,我想就冷战结束的原因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课上第一个同学的发言着重提及西方利用新闻媒介进行宣传煽动对苏联解体的影响。的确,西方的“和平演变”政策对苏联的演变发挥了重要作用。“和平演变”的目的一是策反执政党,最大的例证就是戈尔巴乔夫提出的“人道社会主义”,二是扶植反对派,支持和培植苏联境内的反共反社会主义势力。但我认为,西方和平演变的政策自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就已开始,到八九十年代突然取得成效,不是因为西方的工作更有效率,而是由于苏联内部监管的松懈,这又与戈尔巴乔夫的政策有密切关系。 后面几位同学讲到苏联经济发展的困局,国内政治的腐败和长期未解决的民族问题是导致冷战结束的重要原因。上面的问题对苏联解体的确有推波助澜的作用,百姓对生活必需品的需求得不到满足,由于腐败对政府产生不满,共产党的形象受到损害,民族政策的失误为反共势力提供了可乘之机,其实还有斯大林时期的肃反扩大化也在国际社会上贻人口实,这些事实都推动了苏联解体,但是这些问题也都是苏联成立以来长期存在的问题,而纠正这些错误并不需要建立新的社会制度。 我认为,如果1985年站在戈尔巴乔夫位置上的是其他领导人,冷战都很可能不会如此迅速结束,戈尔巴乔夫的改革直接导致了苏联解体和冷战结束。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先从经济领域开始是正确的,但是改革不成功转向政治改革就十分危险。中国的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但在政治改革上至今仍犹抱琵琶,就是因为政治改革涉及利益的重新分配,既得利益者一旦对新秩序不满意,就可能会演变为反对派,外国势力一加介入,形势就变得难以控制。放弃苏共执政党地位,实行多党制又是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对苏联解体做的最大“贡献”。不管经济形势如何,苏共只要有执政党地位,发号施令就有合法性,面对集会游行最后调集军队便是,然而苏共一旦失去执政党地位,按苏联当时的社会环境,恐怕连参政议政的资格也要被剥夺,社会主义制度就更不可能存在下去。我认为苏美不论政治制度、意识形态如何如何,只要存在利益的摩擦,就免不了军事对抗,也就免不了继续冷战,而苏联作为一个强有力的联邦的时代的结束就标志着冷战的结束。戈尔巴乔夫任内对美关系的缓和实际上就以开启了冷战结束的大门,而他的政治改革导致的苏联解体是彻底完成了这个进程。 作为鲜明对照的中国的改革开放,同样是受到了“和平演变”的“照顾”,但是1989年的最大规模的政治运动最终平息与领导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有直接关系。搞资本主义未必是好事,前苏联这样法制不健全的社会,资本主义的自由、民主、平等、博爱都是空谈,最能预见的情形就是大批的资本家控制政治,若没有政治强人的出现,恐怕社会要倒退很多年,俄罗斯的腐败和犯罪就已经成为例证。实际上苏联搞一下市场经济未必不可,恐怕是戈尔巴乔夫受到的西方影响太深,以至于一定要对苏联进行彻底改造,未免矫枉过正,苏联解体后大多数原成员国的社会经济的确取得了长足发展,但若是苏联在1985年碰上一个邓小平这样的领导人,恐怕现在的世界形势将是另一番景象。

论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和经济危机的关系

论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和经济危机的关系 内容摘要: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由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决定的。资本家在追逐高额利润动机的驱使下,拼命扩大生产,加强对工人的剥削,市场上的商品找不到销路,造成生产的相对过剩,社会生产结构严重失衡引发了经济危机。因此,只要存在资本主义制度,经济危机就是不可避免的。 关键词:基本矛盾经济危机私人占有资本主义 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其表现为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和个别企业的高度组织性、计划性的矛盾以及生产无限发展的趋势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这种矛盾决定着资本主义社会的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以及其他社会矛盾,支配着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在资本主义条件下,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资本主义生产不断社会化。但是,在资本家私人占有生产资料资料和剥削雇佣劳动的生产关系中,社会化的生产力却变成资本的生产力,变成资本高效能地榨取剩余劳动、生产剩余价值、实现价值增值的能力。这样,已经社会化的、由劳动者共同使用的生产资料,本应该由劳动者共同所有,却被少数资本家私人占有;已经在社会范围内实行严密分工、协作而社会化了的生产过程,本应由社会按照社会需要进行管理、调控和控制,却分别由各自追求的最大限度利润的私人利益的少数资本家进行管理;共同劳动生产的社会化产品,本应由劳动者共同占有,用于满足社会需要,却被少数资本家私人占有、私人支配,成为他们的私有财产。这就形成了资本主义所特有的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这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具体体现。资本主义越发展,科学技术以至社会生产力越发展,社会生产化的程度越高,不断发展的社会生产力就越是成为资本的生产力,资本、生产资料、劳动产品就越来越集中在少数资本家的手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尖锐化就越是不可避免。 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发生已生产过剩为基础的基本特征的经济危机。最早两次资本主义经济经济危机分别是1825年英国的第一次经济危机,这次危机是从货币危机开始的。当时,股票行情猛烈下跌,到1826年初,股票跌价造成的损失约达一千四百万英镑。信用关系破坏,银行纷纷倒闭。1825~1826年间,英国有七十多家银行破产。1825年底,著名的英格兰银行的黄金储备从1824年底的1 070万镑降至120万镑。1826年工业危机达到高潮,大量商品卖不出去,物价暴跌,大量工商企业破产,人员失业。1847年蔓延欧洲的工商业危机,当经济危机发生时,与1825年的情况一样,也是大量产品积压,大批生产企业减产或停工,许多金融机构倒闭,整个社会经济生活一片混乱。这样可以

近代几次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资本主义工业从1825年英国爆发普遍生产过剩危机后,开始了其现代生活的周期循环。英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行产业革命的国家,也是世界上率先实现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国家。而美国产业革命的起点始于19世纪20年代,较英国晚了半个多世纪。1865年美国南北战争结束后,废除了奴隶制,扫除了阻碍其资本主义发展的各种障碍,经济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并于19世纪70年代赶上了英国。因此,若从历史的角度对美国经济周期发展的进程来进行系统的研究和考察,不仅能揭示出美国经济周期本身的特点,也能展现出美国经济周期运动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周期发展的总进程中所占的地位。 美国自1783年取得了对英国独立战争胜利后,先后分别于1825年、1837年、1847年、1857年、1866年、1873年、1882年、1890年、1900年、1907年、1920-21年、1929-33年、1937-38年、1948-49年、1957-58年、1969-70年、1974-75年、1980-82年、1990-91年多次发生过经济危机。通过对上述历次美国经济周期以及世界经济周期进行研究,我们发现,1857年和1929-33年美国也是世界性的经济危机,是世界上历次经济危机中最重要的,它们对分析和预测未来的经济周期和经济危机帮助很大 1、1857年经济危机 1857年经济危机在资本主义历史上是第一次具有世界性特点的普遍生产过剩危机。这次危机也是第一次在美国、而不是在英国开始的危机。由于英国对美国铁路建设进行了大量的投资,故美国铁路投机的破产对英国也造成了很大的震动。1847年经济危机结束后,从1850年开始的周期性高涨的最重要的特点是世界贸易急剧的扩大,19世纪50年代世界贸易的年平均增长额比前20年提高了2倍。机器工业的发展,运输业的革命,新兴国家和新兴部门卷入国际商品流通,以及加利福尼亚和澳大利亚金矿的发现都促进了世界市场的迅速扩大。 1848年至1858年,美国建成的铁路约达33,000公里,超过了其他国家所建铁路的总和。而英国在40年代的建设热潮中,所铺设的铁路却只有8,000公里。美国铁路事业的蓬勃发展,按道理应会带动其冶金业的大发展,然而,实际情况却不是这样。而且,这一时期,美国生铁产量长期停滞不前,棉纺织业的增长速度也不快。与此同时,铁轨、生铁、机车、棉布和其他英国制成品的进口却增长得十分迅速,英国产品充斥美国市场阻碍了美国冶金业和棉纺织业等当时的重要工业部门发展。 随着危机的爆发,美国的银行、金融公司和工业企业大量倒闭。仅1857年一年,就有近5000家企业破产。粮食生产过剩,粮价和粮食出口下降,加上英国工业品的剧烈竞争,促使了美国经济危机的加深。反过来,英国的经济发展也受到美国危机的打击。由英国向之提供资金的美国银行、铁路、商业公司纷纷破产,也使英国的投资者持有的有价证券急剧贬值。 1857年秋季,美国还爆发了货币危机,整个银行系统瘫痪了,美国的货币危机在10月中旬达到了顶点,当时纽约63家银行中有62家停止了支付,贴现率竟然超过了60%,股票市场行市则下跌了20-50%,许多铁路公司的股票跌幅达到80%以上。美国的经济危机迅速蔓延到英国和欧洲大陆,引发了一阵又一阵的破产浪潮。 1857年经济危机波及面很广,之后,爆发了美国的“南北战争”。其后,奴隶制的消灭、宅地法的实施、重工业的发展,为美国资本主义的加速发展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2、1929-1933年经济危机 1914-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浩劫。欧洲是这次战争的主战场,英、德、法、

【教学设计】《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人教版)

《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本课是高中《历史》选修第册第三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第一课《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内容,本课主要内容有以下几大构建: 1、1929~1933年危机的爆发; 2、危机冲击下各国的选择; 3、希特勒上台和德军的扩军备战; 4、日本法西斯势力的膨胀和对外扩张。本课是第三单元第一课,介绍了二战的源头:经济危机的爆发以及法西斯势力的崛起。课本课内容丰富,知识点难易适中,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的浩劫,永远无法磨灭。学习本课可以使学生对二战爆发的源头有更清晰的认识。使珍惜和平并树立忧患意识。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1929年大危机的爆发、大危机激化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矛盾;大危机分别对德国和日本造成的重要影响:欧亚战争策源地最终形成。 2、 理解30年代大危机爆发的社会原因和根本原因以及德日法西斯势力兴起的原因和特点。 3、了解通过对法西斯专政建立的分析,认识它是资本主义由社会经济危机进而演变到政治危机,是其国内矛盾激化的产物。 【过程与方法目标】

1、比较归纳:通过德日法西斯专政形成的过程,比较两国法西斯势力上台的不同特点。 2、问题探究:通过对德日法西斯势力建立过程,探究其各自形成的历史根源以及各自走上法西斯道路的不同特征。 3、问题评价:评价30年代经济大危机的影响和日本法西斯势力的兴起对中国造成的严重影响。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理解20世纪30年代,在大危机面前,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选择了不同的道路。其中的德国和日本等走上了扩军备战、对外扩张的道路。世界大战的两个策源地由此形成。 2、通过学习进一步认识战争的根源和现实危险性,树立忧患思想与和平意识。 【教学重点】 德国、日本法西斯势力掌握政权的原因。 【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与和平思想。 1、多媒体课件; 2、做好预习和导学案。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导入: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的浩劫,永远无法磨灭。这场浩劫是如何产生的呢?战争范围为什么会扩大到整个世界?今天就让我们探寻一下这次世界大战的源头吧。 [问题] 1、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怎样爆发的? 2、德、日两国为什么会走上法西斯专政的道路 【讲授新课】 一、1929~1933年危机的爆发(板书)

【知识学习】九年级历史下册《经济大危机》知识点整理

九年级历史下册《经济大危机》知识点 整理 、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有何特点?有何影响? 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基本矛盾造成的。 特点:涉及范围特别广。持续时间特别长。破坏性特别大。 影响: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下降,大量企业破产,工人大批失业,小农破产,无业人口颠沛流离。给资本主义世界以沉重打击,引起了资本主义各国的政局动荡。 2、罗斯福新政有何作用?如何正确评价美国罗斯福新政? 作用:美国经济缓慢地恢复过来,人民的生活得到改善;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与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与管理得到加强;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明显增强。新政在美国和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评价:肯定方面:“新政”是美国资本主义的一次自我调节,开创了资产阶级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生活的先河,进一步提高了美国国家资本主义的垄断程度,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新政”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使美国度过了危机。局限方面:但是“新政”是在不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进行的,因此它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

经济危机。 3、美国罗斯福新政的做法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何借鉴作用? 借鉴作用:面对社会危机,决策者既不能墨守成规,也不能走极端,要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工业方面加强国企改革,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农业方面关注“三农”问题,切实保护农民的利益,如提高农产品价格等,以提高农民的收入,保护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新建许多社会公共工程,解决好下岗工人的再就业问题,减少失业队伍。改革也是生产力,任何国家和制度要向前发展,必须根据国情进行改革,只有改革才有生命力。等等。 4、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对中国有何影响? 对中国的影响:日本为了转嫁经危机的严重后果,1931年发动了侵略中国的“九一八事变”,侵占了东北三省。军部法西斯势力上台后,1937年发动“七七事变”开始了全面侵华,给中国人民带了深重的灾难。 5、罗斯福新政与列宁新经济政策的比较 相同点:①都面临内忧外患的局势,在经济出现危机的情况下推行的。②都缓解了危机,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巩固了统治。③都注意利用不同经济制度的长处。④在农业政策上,两者都主张国家对农业生产和分配进

浅谈经济危机及其影响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在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生产的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经济危机的可能性,早在简单商品生产中就已经存在,这是同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相联系的。但是,只有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以后,危机的可能性才变成了现实性。随着简单商品经济的矛盾──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发展成为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就使经济危机的发生成为不可避免的了。 由于中国国际收支的资本项目还未完全开放、资产证券化的规模还处于初级阶段、中国有大量外汇储备,这些因素是中国免于受到此次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但是,中国金融资产在美国的实际损失预计也是巨大的。 经济危机表现为:商品滞销,利润减少,导致生产(主要是工业生产)急剧下降,失业大量增加,企业开工不足并大批倒闭,生产力和产品遭到严重的破坏和损失,社会经济陷入瘫痪、混乱和倒退状态。 对于资本主义国家来说: 1.经济危机造成了社会财富的巨大浪费,对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造成严重的破坏。 2.经济危机进一步加深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3.经济危机进一步激化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 4.经济危机加剧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矛盾。 而对于中国来说以外贸为代表各个行业不同程度均受到不同程度影响: 1.大量外国资本外流,造成短期内流动资金不足,导致过高的 有形资产价格无法维持,如房地产价格,钢铁价格等等。 2.通货膨胀,物价走高,政府只能通过物价管制来控制物价, 但是对物价影响巨大的原材料价格确居高不下没办法,中国已经失去了国际市场上涨原材料的定价权。 3.经济衰退,根本无法保持10%以上的GDP增幅,大量中小企 业由于无短期资金拆借,以及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大量生产加工企业倒闭 4.美元的持续走低导致其他国家存有的大量美元大幅度缩水, 债务经济,通过与石油以及大量市场绑定,使得全世界人民使用美元结算,作为硬通货,结果就是美元通过不断贬值免费收取世界人民的铸币税。 我国针对其做出了许多努力,以保证经济的稳定发展,如:对货币方面有宽松的货币政策,连续下调基准利率,下调存款准备金率,目的是增加市场货币供应量,扩大投资与消费,支持居民首次购买普通自住房和改善型普通住房,取消了对商业银行信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从1825年英国爆发资本主义历史上第一次经济危机以来,每隔一定时期,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或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就会再次发生。特别是2007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它使全世界经济陷入萧条,给世界经济带来非常不利的影响。因而,全世界都在迫切地寻找一种合适的理论来指导,希望尽快走出经济危机的泥潭。在这样的背景下,理论界把目光再次投向了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希望在马克思那里找到解决危机的方法。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一内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希望通过对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解读,引发我们思考,加深我们对当今世界经济的了解和认识。 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便开始考察资本主义生产周期性普遍生产过剩经济危机的现象,《资本论》的写作并问世,标志着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完成。首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我们共同梳理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内容。 一、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解读(板书) 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基本特征:生产过剩。(板书) 煤版:一个小女孩瑟瑟发抖地问她的妈妈:“妈妈,天气这么冷,咱们为什么不生起火炉呢?” 妈妈叹了口气说:“因为我们家里没有煤。你爸爸失业了,我们家没有钱买煤。” 小女孩又问:“那爸爸为什么会失业呢?”妈妈无奈地说:“因为煤太多了。” 可能同学们在中学时初读这段对话,产生过这样的疑问:为什么煤太多了,而普通劳动者买不起煤呢?在这里提到的过剩是“相对过剩”,即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要来说社会生产的商品显得过剩,而不是与劳动人民的实际需要相比的绝对过剩。那么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会产生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呢? 通过以往知识的学习,我们知道,人类的交换活动是从物物交换开始的,在这种情况下,买与卖是同时发生的,因此不存在产生危机的因素,但当货币出现后,在货币执行购买职能的过程中,有的人只卖不买,这样便潜伏了危机的可能。而随着货币支付手段的出现,只要有一个人不能如期支付,就会导致一大批人无法支付,这样就扩大了危机发生的可能,但是这仅是危机的形式上的可能性,引发资本主义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板书) 资本主义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的总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本身,在于生产的社会性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这一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具体表现在:第一,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第二,表现为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当这些矛盾不断激化和尖锐时,必然导致经济危机的爆发。 3、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具有周期性(板书) 危机发生后,由于商品大量过剩,商品价格就会暴跌,促使大批企业倒闭,社会生产规模急剧缩小。经过一段时间,随着过剩商品的破坏、浪费和减价卖出,再加之企业的大量倒闭,生产大大下降,商品的供应量大幅减少,从而使供求矛盾得到缓解,逐步渡过经济危机。但是,经济危机只能暂时缓解而不根除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这样,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恢复和高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又重新激化,必然导致再一次经济危机的爆发。因此说,只要存在资本主义制度,经济危机就是不可避免的,它是周期性存在的,这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由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呈现周期性特点,因而,使社会资本再生产也呈现了周期性的特点。 4、社会资本再生产具有周期性(板书) 从一次危机开始到另一次危机的爆发,就是再生产的一个周期。马克思认为社会再生产周期由危机、萧条、复苏、繁荣四个阶段组成。其中,危机是周期的基本阶段,又

冷战结束后威胁世界和平的因素

考点:冷战结束后威胁世界和平的因素 冷战结束后威胁世界和平的因素:当前世界地区冲突、民族矛盾、宗教纷争不断;霸权主义利用并介入这些矛盾纷争,直接威胁世界安全。 易错微析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 例题1冷战结束后,霸权主义介入地区冲突、民族矛盾、宗教纷争,将其转化为国际冲突的战争是() A.朝鲜战争 B.越南战争 C.第四次中东战争 D.科索沃战争 答案:D 解析:四选项所述的战争,发生在冷战结束后的是1999年的科索沃战争,答案D。 例题21999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打着维护人权、制止“种族清洗”的旗号,轰炸南联盟;2003年3月,美国未经联合国同意发动了对伊拉克的战争。这充分说明() A.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B.国际间竞争愈演愈烈 C.霸权主义是世界和平的主要威胁 D.美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主力 答案:C 解析:科索沃战争、伊拉克战争,都是美国推行霸权的表现, 1.1999年3月,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绕过联合国发动科索沃战争,表明了() A.世界多极化正在不断发展 B.民族和地区矛盾异常尖锐 C.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

D.联合国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 2.读下图漫画,它提示了在当今世界发展中() A.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B.国际竞争日益激烈 C.国际社会存在着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D.发展中国家面临着发展经济的艰巨任务 3. 冷战结束后威胁世界和平的因素有() ①领土争端②民族矛盾③宗教纷争④霸权主义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4.虽然当今社会冲突频繁,恐怖活动增多,但是世界的两大主题仍然是() A.友好与融合 B.冲突与交流 C.和平与发展 D.霸权与恐怖

经济全球化与资本主义周期性经济危机 马原

经济全球化与资本主义周期性经济危机 一、全球化研究的三个层面 20 世纪90 年代初开始的世界范围的全球化研究基本上是在三个层面上进行,也可以说,这个世界范围的研究工作迄今为止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个层面,也就是第一个发展阶段,说的是经济全球化。这是人们最初谈论的范围。70 年代中期新科技产业革命的兴起,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技术前提条件,而80 年代初里根主义和撒切尔主义的经济政策———私有化、自由化、放松控制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广泛推广,为全球化进一步提供了政策前提条件。与此同时,广大第三世界国家,包括中国在内开始奉行开放政策,特别是苏东剧变、冷战结束以后,原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转向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西方资本主导的经济全球化开始全速进行,用加拿大左派埃伦·米克辛斯·伍德教授的话来说,“资本主义第一次接近成为一种世界体系”,“资本主义已成为真正的全球现象”。①这次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内容包括: ( 1)生产全球化,也就是跨国公司全球化经营战略。西方跨国公司把生产基地转移到距离原料和市场最近、劳动力最便宜的发展中国家,把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与东方廉价劳动力成本结合起来,力求最大限度地获取利润。 ( 2)贸易全球化,首先是世界商品贸易数量急剧增长,从1965 年到1999 年,全球贸易总量以美元计算增长了30倍; 其次是世界贸易市场的结构转换,不仅世界贸易的商品结构生变化,而且世界贸易的基本格局也相应变化。在北美、西欧和日本这个三角地区的贸易市场不断整合的同时,世界贸易的中心逐步从西方向包括中国在内的东方世界转移。 ( 3)金融市场的全球化。不仅纽约、伦敦、法兰克福、东京、香港等著名的世界金融中心整合为一个整体,而且各种不同种类的金融交易也逐渐打破壁垒,相互融合,形成24 小时不间断的全球一元化金融市场。 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活动主体是跨国公司,它们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推动力,也是主要获利者。今天在世界范围内,200 家最大型的公司———其中包括通用汽车公司、壳牌公司、索尼公司、美国在线时代华纳、埃克森石油公司、西门子公司、三菱公司和微软公司等巨人公司———事实上统治了整个世界经济。它们的利润在1983 年至1997 年间增长了224%,大大超过了同期世界经济增长144%的比例。它们的营业额超过了世界190 个国家中180 个国家全部国民生产产值的总和。这200 家巨型公司的销售额相当于全球国民生产产值总和的25%。② 全球化研究的第二个层面,就是依据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等一系列著作,把全球化与整个资本主义发展历史联系起来,从而使全球化研究进入第二个发展阶段。根据美国新左派学者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的观点,资本主义从诞生的第一天开始,就是一个世界体系,由中心区、半中心区、边缘区组成的世界体系。中心区利用边缘区提供的原材料和廉价劳动力生产加工制品向边缘区销售牟利,并控制世界体系中金融和贸易市场的运转。边缘区除了向中心区提供原材料、初级产品和廉价劳动力外,还提供销售市场。半边缘区介于两者之间: 对中心区部分地充当边缘区的角色,对边缘区部分地充当中心区角色。③这也就是说,经济全球化是资本主义与生俱来的发展趋势,它的发展动力就是资本最大限度追求利润、无限扩张的欲望。这样一来,经济全球化的开端就被提前到16 世纪,马克思、恩格斯和现在的沃勒斯坦都承认,资本主义是从16 世纪开始的。研究经济全球化的历史以后人们知道,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轨迹并不是一条直线,它是曲折迂回的,在历史上多次被打断,又多次从头开始。至少在一次世界大战以前曾经有过一次经济全球化,后来,它被两次世界大战和20 世纪30年代的大危机所打断。目前进行的全球化不过是历史上那个被打断的经济全球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重新开始,它在未来肯定也不会是一帆风顺直线发展的。

浅谈冷战及其对世界发展的影响

浅谈冷战及其对世界发展的影响 1.前言 烽火连烟的世界大战在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共同奋战下结束了,但世界人民并没有迎来和平,战火仍然在肆虐,世界人民仍然生活在水深火海之中。随着大战的结束,另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正在拉开帷幕,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的对抗在大战后终于开始了,这是一场以小国为牺牲品的大国政治对抗,这场没有大国直接战争的对抗波及了世界大部分国家及地区,它为世界带来灾难的同时也为世界做出了巨大贡献。而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就是冷战。 2.冷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出了社会主义之花,但也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对抗埋下了火种,随着大战的结束,以美国为主的西方资本主义阵营与以苏联为主的社会主义阵营终于在1947年拉开的对抗的序幕,1947年——1991年间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和苏联为首社会主义国家两个阵营除直接交战以外,在经济、政治、军事、外交、文化、意识形态等各方面都处于对抗状态的时期。这场波及世界的对抗被称为“冷战”。[1] 2.1冷战原因及过程 随着战争的结束,世界进入恢复时期,而在战争期间强大起来美国和苏联却开始为利益和世界霸主地位而对抗,开始了长达几十年的冷战。 2.1.1冷战原因 在世界大战时期,美苏有共同的敌人,有共同的利益,但随着大战结束,敌人被消灭了,利益冲突突显出来了,加上制度的不同,随之而来的却是美苏之间的战略目标,战略构想的战略意义的根本冲突。[2]因此,战后苏美战略目标和战略利益的冲突,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矛盾的上升,导致了冷战。 2.1.2冷战过程 1945年世界大战结束,1946年英国前首相丘吉尔访问美国发表“铁幕演说”成为冷战的序曲,1947年美国总统杜鲁门以土耳其和希腊(前者因为博斯普鲁斯海峡问题与苏联关系紧张,后者的资产阶级政府则在共产党游击队打击下摇摇欲坠)受到共产主义威胁为由宣布对这两个国家提供援助,这被认为拉开冷战的序幕,同年3月12日,杜鲁门总统在国会正式提出“对苏联发动冷战以遏止共产主义”成为冷战正式打响的标志。[3]到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着冷战的结束。其间,冷战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到60年代初。在这个阶段,苏联与美国还有一定的差距,特别是在军事领域,由于美国的本土没有经受战争,并且还利用战争积累了大量的原始资本,而苏联经过战争的洗礼,百废待兴。因此,这时期内美国占据主动,苏联相当被动,实力不足以撼动美国的霸主地位,因此,苏联期望与美国共同主宰世界,但同时又在对外扩张。例如:1959年赫鲁晓夫访问美国, 1961年柏林墙和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尽管苏联对外扩张,但美国仍然凭借强大的军事实力占据优势。 第二阶段:从6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初,这一阶段是苏联强势扩张,美国则处于战略守势。美国由于陷于越战,对自身发展形成一定的阻碍,而且石油危机及资本主义内

第十七课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教案

第十七课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同学们了解这次经济危机的原因、表现、特点及影响,并认识到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是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 3、通过经济危机影响的分析,使同学们认识到及时调整经济发展的政策的严重性; 4、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学会从根本上分析问题所在。 二、重点难点 重点:1929~1933年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和特征 难点: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影响 三、教学构思 第六单元主要介绍《罗斯福新政与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是本课《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对策之一和影响结果。该课是理解这一单元的基础。 课文分三个部分,首先讲述1929~1933年美国经济大危机爆发的直接原因:即贫富差距过大、股票投机过度、信贷消费过度膨胀,从而推导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存在;接着概括叙述这次危机的特点:即波及范围广泛、持续时间长、对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破坏巨大。危机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使世界局势变得动荡不安;然后叙述美国胡佛政府对待危机的自由放任政策,使得局势进一步恶化。由其“失败”导出“罗斯福新政”的实施,使两课紧密结合。 四、过程设计 A、【导入新课】: 故事导入法:1929年的冬天,在美国,一个穿着单衣的小女孩蜷缩在屋子的角落里。屋外,寒冷的北风呼啸着。“妈妈,天气这么冷,你为什么不生起火炉呢?”小女孩在瑟瑟发抖。她妈妈叹了口气,说:“因为我们家里没有煤,而且你爸爸失业了,我们没有钱买煤。”“妈妈,爸爸为什么会失业呢?”“因为煤太多。”这是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初,美国一个煤矿工人家的场景。同学们根据这个故事并结合我展示的两张图片(图片:1929年农场主销毁“过剩”的牛奶以及图片等待领取救济食品的人群),思考一下,当时的美国究竟发生了什么呢? B、【讲授新课】: (一)、经济危机的爆发:虚假“繁荣”的幻灭 1、美国20世纪20年代的繁荣的表现:一战后,美国由战前的债务国变成了债权国,纽约成为世界金融中心之一。20世纪20年代,美国的汽车工业、电器业和建筑业等工业部门显示出蓬勃生机。商品丰富、物资充足,一派“繁荣”景象。 2、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经济危机为什么会爆发呢?爆发危机前的美国到底怎样呢? (1)危机前的美国: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出现持续繁荣(P98) 师:那么,美国经济持续繁荣的原因是什么呢? 生: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大发横财,扩张了经济实力,为繁荣提供了物质基础;技术革命是繁荣最基本、最重要的原因;三、广阔的国内外市场刺激了经济的发展。 师:20年代美国经济虽出现繁荣景象,但经济繁荣的背后又潜伏着严重的危机,最终引发了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1929年10月24日被称为“黑色星期四”,这一天纽约证券市场在经历了几次小小的预震后出现了坍塌,几十种主要股票价格狂跌,绝望的人们疯狂地抛售,当天就有1 289万股易手。崩溃的高潮终于在10月29日来到了:大批的股票涌到市场上来,不计价格地抛售,这一天疯狂交易以1 641万股的最高纪录收盘。从美国纽约

当前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成因前景及应对建议

当前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成因前景及应对建议 二战结束以来,世界上发生了三件分外值得关注的大事:一是1949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二是1991年的苏联解体及苏东剧变;三是2008年9月美国开始并正在向全球蔓延的金融乃至经济危机。这三件大事对世界格局都已产生或正在产生巨大的影响。 美国的金融危机带来的全球的经济动荡仍在全球激剧演进。可以说,从现在开始直到本世纪前二、三十年乃至上半个世纪的历史极有可能已处于一种动荡、激烈变动和跳跃状态的时期。这种激烈变动,发端于世界经济,并由此必然带来世界政治格局的新变化。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革大调整之中。”实践已证明,这一判断是完全正确的。 一、美国这块“经济无比繁荣与安定的绿洲”为什么突然发生如此巨大的金融海啸?它的直接原因、深层次原因和根本原因是什么? 应该说,美国这次金融危机的直接原因是次贷,深层次原因是金融监管不力;直接和深层次原因中都有公众信心问题。但我认为,仅从技术经济学或经济运营学或经济管理学或公众心理学的角度,可以讲清美国这场金融海啸的直接或间接的原因,但都无法讲清它的根源。我认为,只有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才能解释清楚这件大事的根本原因。这也是马克思的《资本论》在西方重新获得青睐的根本缘由。 众所周知,资本主义发展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即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和垄断资本主义亦即帝国主义阶段。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资本主义已经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与此同时,我们人类社会也由此进入了帝国主义时代。时代作为一个历史过程,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极其复杂的过程。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可能出现若干不同的发展阶段,在每个阶段,决定时代的性质及其基本特征的那些基本矛盾依然存在,但这些基本矛盾的表现形式,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起主导作用的主要矛盾都会发生变化,因而时代的内涵会发展,时代的主题会改变。 列宁有段著名的论述:“这里谈的是大的历史时代。……我们能够知道,而且确实知道,哪一个阶级是这个或那个时代的中心,决定着时代的主要内容、时代发展的主要方向、时代的历史背景的主要特点等等。”[1] 这就是说,时代,是世界范围内按一定标准划分的社会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是处在时代中心的一定阶级决定着时代的主要内容、时代发展的主要方向,亦即时代的性质。时代主题或时代特征,是一定“时代的历史背景的主要特点”,也是一定时代的不同时期所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世界社会力量斗争的焦点。从时间上看,时代常常是比较漫长的历史阶段,常常以数百年为时间单位。而时代 1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