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15.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5.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5.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5.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课标要求]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重点: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一、《新青年》的诞生

1.背景

(1)经济方面:一战期间,有了。

(2)政治方面:推翻了清朝封建统治,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实行。

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后,准备,统治黑暗

(3)思想方面:①辛亥革命后,、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

②袁世凯梦想恢复帝制,掀起一股的逆流。

2.诞生:陈独秀创办《》,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

3.发展:1916年底,著名教育家任北京大学校长。他锐意改革,实行“,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4.代表人物:、李大钊、、鲁迅等。

5.主要阵地;主要活动基地。

[知识点拨]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活动基地:蔡元培实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聚集了一批具有新思想的学者;培养造就了一批具有先进思想的进步青年

二、新文化运动

1.内容

(1)提倡,反对和愚昧、迷信。

“民主”,是指和民主制度。“科学”,是指科学精神和。(2)提倡,反对。

新道德指资产阶级自由、平等、个性解放的思想;旧道德指儒家传统伦理道德

(3)提倡,反对旧文学。1917底年,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主张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陈独秀发表《》,主张推倒陈腐、雕琢、晦涩的旧文学,建设新鲜、平易、通俗的新文学。写山《狂人口记》《孔乙己》等小说,深刻揭露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鲁迅把与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新文学的典范。

(4)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

2.意义

(1)新文化运动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冲击了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2)中国知识分子在运动中受到一次的洗礼,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有利于文化的普及与繁荣。

(3)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做了思想准备,也为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3.局限性:①在思想方法上存在着形式主义,对东西方文化有绝对的否定或肯定。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和儒家思想的全盘否定,造成儒家思想受到近代史上前所未有的打击,严重地破坏了中国的传统文明,在很大程度上也制约了中国文化的发展。○2只包含于知识分子中和思想文化领域内,没有普及到群众中去,也未上升成为政治运动。

4.性质:资产阶级文化反对封建文化的一次激烈斗争,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内的延续

5.新文化运动的特点

(1)以民主与科学为核心,批判封建正统思想,实质是实现民主政治。

(2)有思想战线和文学战线两条战线,其目的是为实现民主政治而营造新文化氛围。

(3)存在着对西方文化绝对肯定和对东方传统文化绝对否定的局限性。

(4)以五四运动为界,分为两个阶段。前期宣传资产阶级文化;后期以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主流。6.前期新文化运动内容之间有何关系?

(1)民主与科学是前期新文化运动的指导思想; (2)新道德是民主与科学的前提,也是新文化运动的归宿;(3)新文学是民主与科学的传播载体,文学革命是宣传民主与科学的“手段”。

[误区警示](1)维新派“尊孔”,激进派批孔,二者主张不同,但其实质目的是相同的,都是为了宣传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发展资本主义。

(2)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领域的继续,辛亥革命是从政治上反封建,而新文化运动是从思想上反封建。

三、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1.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原因

(1)根本原因是当时的中国已经具备了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条件。

(2)中国是当时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最为尖锐的国家之一,中国革命需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3) 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4) 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进一步传播。

(5)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

2.表现

(1)五四运动前传入

1918年,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和《》,主张学习俄国,改造中国,号召知识分子到工农群众中去做宣传和组织工作,培植革命力量,率先举起旗帜。

(2)五四运动后发展

①理论:李大钊发表的《》,比较全面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

②组织:出现了一批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社团,并建立了一些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

③实践: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出版工人刊物《》《》和《》。

3.影响

(1)陈独秀、毛泽东等一批先进的中国人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他们开始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2)1921年,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诞生,从此中国的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4.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特点

○1先进知识分子起了核心倡导作用,○2马克思主义宣传同工人运动相结合。

○3马克思主义战胜了非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成为主流思想。

○4著书立说、创办报刊为主要手段

[知识点拨]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新文化运动的阵营发生了分化。陈独秀、李大钊等人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胡适等人则继续传播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新文化运动前期主要宣传西方思想,后期则主要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原因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原因 摘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结果。必须指出,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促成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的诸多因素中,中国国内的因素和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的努力实践是第一位的。每个国家都有其国情,马克思主义思想之所以能在中国广泛传播是由当时中国的国情性质决定的。并且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是一种必然的趋势。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社会主义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传播背景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之初,就充满了生机和活力。人们在透视这段早期传播史时,所获得的不仅仅是历史知识,而且将得到有益的启示。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实际上就是一部马克思主义如何与时俱进、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的历史。“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断地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是继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之后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所具有的基本点看:它突出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的重要地位,注重先进文化对生产关系和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强调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说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既要坚定不移地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又要赋予它们鲜明的时代精神和实践要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同坚持党的先进性联系在一起,并上升到党的性质、宗旨和指导思想的高度,对党的性质、宗旨、任务进行了新的理论概括,赋予党的指导思想以新的时代内容,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这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 1919年5月,五四运动爆发后,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传播,各种宣传马克思主义,或者带有社会主义倾向的社团、期刊纷纷出现,形成了以宣传马克思主义

新文化运动

班级:高二()姓名适用:文、艺撰稿人:杨小娟审核人: 第21课新文化运动 【课程要求】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课前预习】【课堂探究】 一、背景 1.政治黑暗:初年,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袁世凯倒行逆施,掀起逆流,旧思想、旧道德卷土重来。 2.经济基础: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得到发展。 3.阶级基础: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 4.思想方面:西方进一步传入中国。 二、代表人物和指导思想 1.兴起标志:1915年,《》的创办。 2.主要代表人物:包括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钱玄同、鲁迅、刘半农、蔡元培等,他们是一批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 3.指导思想:接受了西方的、思想和达尔文的进化论,以此作为新文化运动的指导思想。(也可以概括为民主与科学思想) 4.新文化运动的中心: 蔡元培任校长后,锐意改革,以为办学宗旨,提倡,聘请具有新思想的学者到北京大学任教。 5.主要阵地:《》 三、主要内容 (一)主要内容 1.提倡(德先生)和(赛先生),反对专制、迷信与无知。这是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内容。 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礼教旧道德。(“打倒孔家店”) 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包括内容和形式) (1)原因 新文化运动是一场彻底清算旧文化的思想解放运动,新文化、新思想需要借助通俗易懂的文字,其锋芒必然指向旧文学及其文体——文言文。 (2)代表人物 ①胡适:1917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提出文学改革主张,即提倡,反对,提 倡,反对。 ②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不仅主张以 取代,还主张推倒陈腐、雕琢、迂晦的旧文学,建设新鲜、平易、明了的新文学。 ③鲁迅:《狂人日记》等白话小说代表了文学革命的成就。思考:根据课文内容,说说为什么会爆发新文化运动?(注意自己答题的技巧) 思考: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办学方针的实质是什么? 思考:为什么说只有民主和科学才能救中国? 思考:阅读课文相关内容回答: 1)新道德、旧道德是指什么? 2)对旧礼教、旧道德攻击最猛烈的代表人物是谁?新文化运动为什么要把斗争矛头指向儒家传统道德? 3)新文化运动时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对不对?这个口号是否适用于今天?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

2018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五年真题分类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一、选择题 2016年题组 1.(2016·浙江文综·18)20世纪初,有学者认为,“张三李四是同时人。张三记了古典来做古文;李四又记了古典,去读张三做的古文。我想:古典是古人的时事,要晓得那时的事,所以免不了翻着古典;现在两位既然同时,何妨老实说出,一目了然”。该学者旨在( ) A.强调科学地看待读经问题 B.提倡使用白话文 C.纠正“文学革命”的形式主义偏向 D.既反对白话文也反对文言文 【考点】新文化运动——文学革命(提倡白话文) 【解析】强调科学地看待读经问题是20世纪30年代的事情,材料讲的是20世纪初,同时材料也未涉及科学看待读经问题,故A项错误;材料反对用古典来做古文,强调直接老实说出,这样同时代的人读起来就不必查阅和记录古典,一目了然,另外,材料讲的20世纪初的事情,综合可知这是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的相关内容,故B项正确;纠正“文学革命”的形式主义偏向是新文化运动后期的内容,材料主要观点是反对用古典做古文,提倡直接老实说出,即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这与纠正“文学革命”的形式的内容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老实说出,一目了然”,提倡的是白话文,故D项错误。【答案】B 2.(2016·天津文综·7)直到1917年初,《新青年》在答读者问时还这样写道:“社会主义,理想甚高,学派亦甚复杂。惟是说之兴,中国似可缓于欧洲,因产业未兴、兼并未盛行也。”《新青年》之所以这样回答,主要是因为( ) A.尚未看到社会主义实践成果 B.中国经济落后于欧洲 C.社会主义理论学派复杂 D.对社会主义持怀疑态度 【考点】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解析】材料体现《新青年》杂志在解释社会主义时对其理解并不准确深入,主要原因是俄国十月革命尚未完成,人们没有看到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作用,对其研究不深,故A 项正确;中国经济落后欧洲,是近代中国基本国情,但没有影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及中国采用马克思主义最后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中国经济落后于欧洲不是导致材料现象的主要原因,故B项错误;社会主义理论学派复杂是影响理解社会主义的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原因

首先我们说说马克思主义的定义,马克思主义是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统一而完整的思想体系。 接下来我们就详细的阐述自一战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原因。 国内因素一随着一战的结束,五四运动的开始,中国已经具备了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多种因素。 其一,中国已经有了接受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基础。 其二,新文化运动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新文化运动提倡学习科学、用科学的观点看待一切客观事物,反对迷信、盲从和武断。指出:“科学能教道理明白,能教人思路清楚”。 其三,中国革命迫切需要科学理论武器的指导,也是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原因。革命斗争的迫切需要,加速了中国的先进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日益广泛和深入。 其四,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大同思想,也有利于中国的先进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古代中国人就有追求人类共同幸福的大同世界的理想,它和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理想有相似之处如消灭人剥削人的制度,财产公有、人人平等、生活富足安定而言又有相似之处。 国际原因二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广泛传播除了 国内因素外,还有国际因素的影响,即有利的“世界大气候”。 其一,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 其二,资本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先进分子眼中黯然失色,使他们把眼光投向苏俄,投向马克思主义。 其三,世界工人运动的澎湃,社会主义运动的兴起,鼓舞中国的先进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内在因素三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实践性,也是它能够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因素。 马克思主义不仅能够科学地解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而且有很强的实践性,中国的先进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后马上把它付诸实践,用于指导发动工农,开展革命斗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也与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的努力宣传和实践活动分不开。 由上所述可见自一战以后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在中国广泛传播是有许多因素促成的。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促成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的诸多因素中,中国国内的因素和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的努力实践是第一位的,是起决定作用的,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和其他国际条件固然是重要的,但这些因素是第二位的,它们要通过中国国内的条件才能起作用。

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 教材与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洋务派“师夷长技”以“自强”、“求富”,维新派鼓吹改良,革命派力主共和都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一些先进的中国人开始进一步思索中国的前途何在,他们萌发了想西方学习思想文化的愿望,新文化运动应运而生。 学情分析:本课内容较为抽象,学生对“纲常伦理”等很难理解,需要教师主义选材,引导学生完成由看现象到懂含义的过程。初中学生思维活跃,容易与教师、历史人物产生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的共鸣,所以,本课是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爱国主义情感的良好平台。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了解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作品,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意义。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指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响,从而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指导学生阅读书中有关白话文的材料,培养学生对于历史新事物的鉴别和理解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创置情境、制造矛盾、设置悬念、明确归纳、自然发掘、紧扣课本、朗读体味、主动探究、联系乡土教材等方法,结合多媒体手段组织本课教学活动。通过填写图表、知识探究与拓展完成对本课所学知识的巩固和检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一次思想大解放运动,“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旗帜,从而增强在新时代条件下的民主与科学意识;同时,感受到新文化运动中主要代表人物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激发学生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使命感。 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与意义 策略:通过“现场访谈”、“共同讲述”、“展望与反思”三个环节的设置,在师生共同探讨中学习新文化运动之思想革命与文学革命的主要内容;理解新文化运动的进步性与局限性;通过“问题探究”进一步加深对新文化运动影响的理解。

马克思主义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传播

马克思主义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传播 (内容主要引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三——文化发展历程》岳麓书社) 一、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约1918——1921) 1、受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影响,中国的一些新文化人士开始介绍、宣传马克思主义。 李大钊在1918年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等文章,是最早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 2、新文化运动中后期(1919五四运动以后),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翻译、出版了一些关于社会主义的著作,马克思主义得到进一步传播。 1919年5月,《新青年》出版了“马克思研究专号"。李大钊于1919年9——11月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第一次较为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学说。1920年,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在中国出版。 3、1921年,中国的先进分子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建立了中国共产党,开展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共的成立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结束)。

二、毛泽东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1、萌芽:国名革命时期(国共第一次合作1924——1927) 共产国际和以陈独秀为代表的中共中央对蒋介石与汪精卫篡夺革命领导权、破坏革命的活动妥协退让,放弃对革命的领导权,尤其是对革命武装的领导权,使中国革命遭受重大损失。1925年冬至1927年春,毛泽东针对陈独秀的右倾错误,先后发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文章,阐明无产阶级领导权思想、农民问题的重要地位和无产阶级领导农民斗争的极端重要性。 2、初步形成:土地革命前期(十年内战1927——1935遵义会议) 国民革命失败后,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在总结国民革命失败教训的基础上,毛泽东找到了中国革命的发展规律,探索出了工农武装割据,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道路(井冈三道路)。将党的工作重点从敌人力量强大的城市转移到了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在农村开展农村积累发展革命力量,逐步削弱敌人的力量。 毛泽东相继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文章,在理论上论证了中国革命道路(井冈山革命道路)。井冈山道路打破了以城市为中心进行武装起义的夺取政权的俄国模式,是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教材分析]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马克思主义在五四运动后成为强大的社会思潮。在经历了与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斗争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的传播。先进的中国人将它作为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指导中国革命,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本课内容理论性较强,教师要做到化远为近、变抽象为具体;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并树立科学的人生观。 本课的主题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这一线索可分成四个阶段:开始传入——正式传播——争鸣竞逐——广泛传播。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主要史实;知道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2.过程与方法:本节内容的学习要联系模块I和 II的相关内容。教学过程中要设计一些能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思维的问题;课后设计一些探究活动,史论结合。联系模块I中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内容分析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的了解和分析,进一步理解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思想基础是中国革命的历史选择,从而培养学生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马克思主义在纷繁的新思潮中脱颖而出的历程及它的影响。 教学难点: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最终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原因。 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等历史人物有了一定的认识,并且已在模块Ⅰ中学习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相关内容,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观察、分析、自主学习、搜集史料的能力,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问题情境,并展开讨论。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积极引导学生的学习和探究的主动性。 课前准备 1.教师利用互联网和图书等收集相关的史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2.教师精心设计开放性问题,认真准备辩论会材料,分析学生可能提出或遇到的问题。 3.指导学生利用互联网和图书查找本课相关名词术语的含义,并收集相关史料,进行整理。 [教学设计] 新课导入: 创设情境:假如我们能够回到过去,作为一名为民族独立、国家富强而努力的青年学生,在20世纪20年代我们会崇拜谁呢? 学生的选择很多(孔子、孙中山、华盛顿、列宁等等) (1)利用多媒体播放李大钊等革命家的相关视频资料; (2)利用多媒体放映材料“马克思主义学说很符合中国国情,很能够指导中国革命找到一个正确的道路,它是经过种种选择比较之后,它不是某一个人,是一批人,是当时的先进知识分子,其中主要是思想先进的青年人,要救国救民,大家共同认定的。”——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彭明(引自《思想解放史录》)师:马克思主义在纷繁的新思潮中是怎样脱颖而出的?先进的中国人是如何最终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改造中国的理论武器的?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 产生了怎样的影响?选择我们就去寻找马克思和他的主义在中国的足迹吧。

第15课 新文化运动(学案)

必修三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第15课新文化运动(学案) 授课教师:王小光班别:高二(5)班【学习目标】 一、基础知识与能力: 新文化运动兴起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过程中的基础知识,如《新青年》的创办、新文化运动的“三提倡,三反对”等;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和发展;民主与科学的主要含义。 二、过程与方法: 开展讨论、情景表演等教学活动,提高学生表达、探究能力。培养“论从史出”的历史学科素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让学生知道历史的进步并不是直线式的,经常会有曲折,甚至还出现倒退的现象。那些为国家富强和民族进步做出巨大贡献的人都具有敏锐的眼光和非凡的勇气,尽管有这样和那样的缺陷和不足,但他们是值得尊敬的。 【重点与难点】 重点: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及全面评价; 【学习内容】 一、《新青年》的诞生: 1、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自主学习1】阅读下面材料 材料一:纺织工业:1913年前,全国共有231个工厂,资本3254万元,到1920年增至475个工厂,资本达8275万元;纺纱也1913年纱锭比1919年增加180%。1919年厂丝出口额比1913年增加168%。 材料二:孔子之道,自古常新,与天无极。……近自国体变更……使数千年崇拜孔子之心理,缺而修佛……本大总统躬膺重任,早作夜思,以为政体虽取革新,而礼俗要当保守。环球各国,各有所以立国之精神,秉诸先民,蒸为特性。中国服循圣道,自齐家、治国、平天下,无不本于修身。 ——袁世凯《大总统祭圣告令》 材料三:面对严酷的现实,陈独秀认为,“吾人于共和国体下,备受专制政治之痛苦”,究其原因在于没有启发“多数国民之自觉”。他把启蒙视为“救国之要道”。 请同学们根据材料并结合课文,分析新文化运动发生的背景: (1)经济根源: (2)政治根源: (3)思想根源:

高考历史复习 专题03 第3课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考点精析

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第3课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主标题: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副标题:俄国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 关键词:十月革命、李大钊、中国化 难度:3 重要程度:近年高考对本节内容考查所占比例较少,主要以选择题的形式呈现,非选择题出现不多。 内容: 考点精析: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原因:其他思潮的实践失败;马克思主义者的努力。 (2)过程: A、介绍:梁启超1902年提到马克思,1906年革命党人朱执信在《民报》上介绍马克思和恩格斯。 B、开始传入: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思想开始在中国传播。1918年李大钊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在中国第一次举起社会主义大旗。 C、系统介绍: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逐步成为强大的社会思潮,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方向和性质。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第一次较为全面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 D、有计划宣传: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通过报刊杂志有计划地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还为工人办补习学校识字班等,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马克思主义经历了一个由学术思想向社会改造指导思想转变的过程。 E、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结合,不断中国化。毛泽东思想(特别是新民主主义理论)、邓小平理论等均是中国化的结晶。 (3)意义:①促进思想解放。②中国出现了以陈独秀、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批马克思主义者。③为中共的成立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作了思想上的准备。 考点小结: 1.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思想界逐渐出现主张向西方学习的热潮,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师夷长技以自强”,到维新变法、追求民主共和、提倡民主和科学、接受马克思主义,从学造器物、仿行制度到提倡思想解放,不断探求强国御辱之路。这是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过程,也是近代中国人思想不断解放的过程。 2.马克思主义思想与维新思想在中国的传播的相同之处 (1)都撰写文章和翻译外国书籍。在维新宣传中,康有为撰写《孔子改制考》等文章宣传维新思想;后者有李大钊写了《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进行宣传。 (2)同反对势力进行论战。维新派同顽固派进行论战;问题与主义之争。 (3)都与政治运动相结合。在维新宣传中,康有为等领导“公车上书”及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都使马克思主义得到传播。 (4)都组建宣传的团体。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李韦燕指导老师:徐朝霞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主要史实;知道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2.过程与方法:本节内容的学习要联系模块I和 II的相关内容。教学过程中要设计一些能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思维的问题;课后设计一些探究活动,史论结合。联系模块I中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内容分析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的了解和分析,进一步理解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思想基础是中国革命的历史选择,从而培养学生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马克思主义在纷繁的新思潮中脱颖而出的历程及它的影响。 教学难点: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最终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原因。 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等历史人物有了一定的认识,并且已在模块Ⅰ中学习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相关内容,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观察、分析、自主学习、搜集史料的能力,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问题情境,并展开讨论。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积极引导学生的学习和探究的主动性。 课前准备 1.教师利用互联网和图书等收集相关的史料。 2.教师精心设计开放性问题,认真准备辩论会材料,分析学生可能提出或遇到的问题。 [教学设计] 新课导入: 创设情境:假如我们能够回到过去,作为一名为民族独立、国家富强而努力的青年学生,在20世纪20年代我们会崇拜谁呢? 学生的选择很多(孔子、孙中山、华盛顿、列宁等等) 利用多媒体播放李大钊等革命家的相关视频资料; 师:先进的中国人是如何最终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改造中国的理论武器的?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我们去寻找马克思和他的主义在中国的足迹吧。 讲授新课: 一、马克思主义传播中国 1、条件 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内容,谈谈马克思主义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传入中国的?生: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新式学堂的出现和大批青年学生出国留学,出现了人数众多的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队伍,他们在国外广泛接触了各种各样的西方政治思想,其中也包括马克思主义学说。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队伍,成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力。 师:回答得很好。请同学们结合前面所学过的内容,谈谈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关系?

新文化运动是什么

陈独秀:新文化运动是什么? “新文化运动”这个名词,现在我们社会里很流行。究竟新文化底内容是些什么,倘然不明白他的内容,会不会有因误解及缺点而发生流弊的危险,这都是我们赞成新文化运动的人应该注意的事呵! 要问“新文化运动”是什么,先要问“新文化”是什么;要问“新文化”是什么,先要问“文化”是什么。 文化是对军事、政治(是指实际政治而言,至于政治哲学仍应该归到文化)、产业而言,新文化是对旧文化而言。文化底内容,是包含着科学、宗教、道德、美术、文学、音乐这几样;新文化运动,是觉得旧的文化还有不足的地方,更加上新的科学、宗教、道德、文学、美术、音乐等运动。 科学有广狭二义:狭义的是指自然科学而言,广义是指社会科学而言。社会科学是拿研究自然科学的方法,用在一切社会人事的学问上,像社会学、伦理学、历史学、法律学、经济学等,凡用自然科学方法来研究、说明的都算是科学;这乃是科学最大的效用。我们中国人向来不认识自然科学以外的学问,也有科学的威权;向来不认识自然科学以外的学问,也要受科学的洗礼;向来不认识西洋除自然科学外没有别种应该输人我们东洋的文化;向来不认识中国底学问有应受科学洗礼的必要。我们要改去从前的错误,不但应该提倡自然科学,并且研究、说明一切学问(国故也包含在内),都应该严守科学方法,才免得昏天黑地乌烟瘴气的妄想、胡说。现在新文化运动声中,有两种不祥的声音:一是科学无用了,我们应该注重哲学;一是西洋人现在也倾向东方文化了。各国政治家、资本家固然利用科学做了许多罪恶,但这不是科学本身底罪恶;科学无用,这句话不知从何说起?我们的物质生活上需要科学,自不待言,就是精神生活离开科学也很危险。哲学虽不是抄集各种科学结果所能成的东西,但是不用科学的方法下手研究、说明的哲学,不知道是什么一种怪物!杜威博士在北京现在演讲底《现代的三个哲学家》:一个是美国詹姆土,一个是法国柏格森,一个是英国罗素,都是代表现代思想的哲学家,前两个是把哲学建设在心理学上面,后一个是把哲学建设在数学上面,没有一个不采用科学方法的。用思想的时候,守科学方法才是思想,不守科学方法便是诗人底想象或愚人底妄想,想象、妄想和思想大不相同。哲学是关于思想的学问,离开科学谈哲学,所以现在有一班青年,把周、秦诸子,儒、佛、耶、回,康德、黑格尔横拉在一起说一阵昏话,便自命为哲学大家,这不是怪物是什么?西洋文化我们固然不能满意,但是东方文化我们更是领教了,他的效果人人都是知道的,我们但有一毫一忽羞恶心,也不至以此自夸。西洋人也许有几位别致的古董先生怀着好奇心要倾向他;也许有些圆通的人拿这话来应酬东方的土政客,以为他们只听得懂这些话;也许有些人故意这样说来迎合一般朽人底心理;但是主张新文化运动底青年,万万不可为此呓语所误。“科学无用了”,“西洋人倾向东方文化了”,这两个妄想倘然合在一处,是新文化运动一个很大的危机。 宗教在旧文化中占很大的一部分,在新文化中也自然不能没有他。人类底行为动作,完全是因为外部的刺激,内部发生反应。有时外部虽有刺激,内部究竟反应不反应,反应取什么方法,知识固然可以居间指导,真正反应进行底司令,最大

新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研究

新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研究 摘要:新世纪后我国各个领域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在新媒体出现 并迅速发展之后,改变了信息传播的路径,打造了全新的信息传播平台。在这样 的新形势下,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也要追赶时代步伐,充分挖掘和利用好新媒体 的优势功能,借助新媒体平台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更大范围的传播推广,加快马 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步伐。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 新媒体是不同于传统电视、报纸等媒体信息传播方法的全新路径新媒体具备 娱乐性、交互性强的显著特征,给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传播开辟了一扇大门。 新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传播内容方法乃至于效果方面都出现了不同的变化,同时也给理论传播带来了一定挑战。为了更好的将新媒体应用于马克思主义理论 宣传推广,到达大众化传播的层次,要注意探究新媒体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中 的积极作用,通过发掘新媒体的优势功能来保证传播成效。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中新媒体发挥的作用 新媒体产生以及在信息传播当中的普及应用凸显了新媒体的信息传播优势, 而在新媒体时代要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也需充分借势,挖掘新媒体功能, 加快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时代化的传播。新媒体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中发挥的 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有利于拓展马克思主义理论资源。过去在 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时主要运用的是直接口述的方法,选取的方式缺少吸引力, 同时涉及到的资源非常有限,影响到传播效果。而新媒体的应用则能够转变马克 思主义的宣传传播形式,还可以加入大量时事内容,用更加丰富有趣的形式传播 理论精髓。第二,有助于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效率。提高传播效率,就是要 让思主义理论迅速有效的进行大范围的传播推广,力求在有限时间之中传递最为 关键和必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而新媒体给以上工作目标的达成提供了有利契机,通过发挥新媒体在传播效能方面的优势能够有效解决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者面临 的传播时效性差的问题。第三,有助于改革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方式。借助大量 新媒体的技术手段,可以在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时用大家喜闻乐见的直观方式达 成传播目标,比如播放纪录片,利用手机媒介、远程教育等进行创新传播。第四,有助于增强版思主义理论传播互动性。新媒体手段本身就有很强的交互性功能, 而这样的交互性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中的效果是非常突出的,通过传播者和学 习者的沟通互动能够更加深入的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内涵。 二、新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创新策略 2.1拓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渠道与方法 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一项系统性和长期性的大工程,要想保证传播效果,至 关重要的措施就是要改革和拓展传播渠道与传播方法,保证传播策略的选择和时 代相适应,和国情相贴近。新媒体时代给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传播带来了机遇与 挑战,只有抓住有利的改革契机,提高对新媒体的利用效率,才能够开拓新时代 的传播新局面。新媒体的应用对于拓展传播渠道和传播方法有着突出意义。从传 播形式和方法的角度看,可以在传播过程当中精心设计传播内容,发挥好新媒体 的优势,积极借助影视、图片、视频、文字等新媒体呈现方法生动直观展示理论 精华,降低受众的理解和接受难度。从传播渠道上看,马克思主义理论可以在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的传播路径基础之上,用网络平台和诸多新媒体媒介进行传 播推广,扩大受众范围,增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影响力。另外,为了保证受众的

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完美版

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知识:了解或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标志、指导思想、代表人物、活动阵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新发展;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能力: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背景的教学,培养学生对历史唯物主义关于政治、经济、文化相互关系基本观点的理解能力。通过对新文化运动前、后期性质变化的分析,培养学生比较和综合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讨论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让学生掌握正确对待东西方文化的观点,学会辩证思维、全面看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阅读理解和分析新文化运动内容的历史资料,帮助学生掌握处理历史资料的方法。 三、情感价值观 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是中国资产阶级为打破封建束缚而在思想文化上开展的启蒙运动,是反封建旧文化的斗争。它动摇了封建正统治地位,在社会上掀起一股思想潮流,弘扬民主和科学,为五四运动爆发作了思想准备,在国内外产生巨大的影响。通过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事迹的介绍与分析,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以及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不断追求真理的精神。 四、重点与难点 重点:新文化运动内容和影响 难点: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 (二)教学过程 一、历史背景 【探究学习】阅读教材和下列材料,归纳新文化运动出现的历史背景 材料一;孔子之道,自古常新,与天无极。……近自国体变更……使数千年崇拜孔子之心理,缺而修佛……本大总统躬膺重任,早作夜思,以为政体虽取革新,而礼俗要当保守。环球各国,各有所以立国之精神,秉诸先民,蒸为特性。中国服循圣道,自齐家、治国、平天下,无不本于修身。袁世凯《大总统祭圣告令》材料二:面对严酷的现实,陈独秀认为,“吾人于共和国体下,备受专制政治之痛苦”,究其原因在于没有启发“多数国民之自觉”。他把启蒙视为“救国之要道”。 经济方面: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出现了“短暂的春天”。中国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实行民主政治。(根本原因) 政治方面:一方面,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另一方面,窃国大盗袁世凯则加紧复辟帝制活动,废除临时约法,实行独裁统治。 思想方面:一方面,辛亥革命后,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得到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袁世凯为复辟帝制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直接原因)归纳总结: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影响 时间发展阶段影响 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产生早期维新思想产生(理论不完整、没有实践) 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初步发展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政治近代化实践)“一战”期间短暂的春天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新旧民主革命的分水岭) 二、新文化运动概况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教材,掌握下列要点。

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

20世纪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20世纪初随着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发生,社会主义思潮在中国蓬勃兴起,马克思主义开始在知识界中得到广泛传播。 辛亥革命的时候,马克思的名字、学说、生平,还有他的肖像都已经传入中国。但是到这个时候,包括孙中山在内的有识之士并没有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而只是把它作为西方众多学说的一股思潮来研究和介绍,这也是孙中山后来没有完成民主革命任务的一个重要原因。 但是辛亥革命促进了先进知识分子群体的成长。辛亥革命改变了中国知识分子的生存境遇和人生轨迹,一大批追求民主主义的先进知识分子逐步成长起来。辛亥革命失败后的中国政局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把先进知识分子从对欧美资本主义理想模式的幻想中惊醒过来,转而接受马克思主义,成为初步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担负马克思主义引进和传播任务的首先是先进知识分子。留日、留欧、留苏三大学生群体,把各自接触、理解、接受的马克思主义介绍到国内,成为引进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力量。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先进知识分子纷纷发表文章,既阐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又对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思潮进行回应与批判,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清除障碍。此外,先进知识分子还通过大学

讲坛、集会讲坛等,介绍和阐释马克思主义,扩大马克思主义的影响。由此,先进知识分子群体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开始传播是从1917年11月的俄国十月革命开始的。毛泽东曾指出:“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许多国人想既然俄国能取得人民革命的胜利,中国也照样能,当时的俄国与中国有着许多的相识之处,比如都是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大国,经济文化同样的落后,且人们都处在腐朽的政治统治之下,等等。于是,十月革命激励着一大批爱国知识分子加入到马克思主义的队伍中,也正是在这个时期,中国的无产阶级开始壮大起来。据有关数据显示,到五四运动之前,中国的产业工人已突破200万。于是,中国的无产阶级有了较为强大的阶级基础。 李大钊同志是当时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最早的革命先驱者。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爆发后,李大钊经过不断地求索,逐渐摆脱各种资产阶级思潮的影响,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和中国共产主义的先驱者。李大钊热情地歌颂和宣传俄国十月革命,运用无产阶级的世界观,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以敏锐独到的眼光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和《新纪元》四篇光辉的文献,揭开了我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第三课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民族工业与工人阶级中国民族工业自从19世纪70年代产生后,在外国资本与官僚资本的排挤下,发展缓慢。辛亥革命后政府鼓励实业,民族工业开始迅速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西方列强忙于战争,中国民族工业进入“黄金时代”。与此同时,中国工人阶级得到较快发展,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已达200万人左右。与西方的工人阶级相比,中国的工人阶级有明显的特点。当时民族工业的繁荣 1.人数不多但高度集中,便于形成强大的政治力量。主要集中于上海、武汉、天津、广州、香港等沿海十几个大城市。 2.所受压迫极为严重和残酷,同时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三重压迫,所受压迫深重,因此革命性极强。 3.多数来源于农民,与广大农民有着天然的联系,在斗争中容易与农民阶级结成联盟,使中国工人阶级领导的中国革命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这决定了中国工人阶级是中国革命的最基本的动力,必然成为中国革命的领导阶级。毛泽东论中国的工人阶级 当时工人阶级的斗争有了很大发展,罢工次数增多,规模扩大,近代工会也开始出现,在以往经济斗争基础上,开始具有政治斗争性质,表明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由自在阶级向自为阶级转变,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阶级基础,为中国革命的新发展准备了条件。中国工人阶级的产生与早期斗争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成立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正当中国工人阶级成长壮大的时候,俄国爆发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1917年11月7日,列宁和布尔

什维克党领导俄国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十月革命标志着无产阶级革命和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革命新时代的开始。十月革命对中国产生深刻影响,孙中山对十月革命表示了真挚的同情和欢迎,并希望中俄两国革命党团结一致共同奋斗。十月革命的历史功绩 十月革命后,中国的先进分子开始学习、宣传和研究十月革命和马克思列宁主义,从而在中国出现了第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共产主义的先驱李大钊,在1918年7月和11月,发表了一系列文章,阐述俄国十月革命和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区别,指出这个革命的伟大历史意义。李大钊研究李大钊文集北京大学的马克思学说研究会马克思主义自诞生后,在欧洲广为传播,而在中国,直到俄国十月革命前,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还很肤浅,也没有系统和准确的介绍与认识。十月革命后,一些知识分子开始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并注意到俄国革命的意义,其代表人物是李大钊。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引进阶段 1918年7月起,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认为俄国革命的胜利,表明劳工阶级开始掌握自己并支配世界的命运。过去人们相信中国只有走资本主义的道路才有希望,现在李大钊告诉人们,资本主义与皇帝、贵族、军阀、官僚一样,在历史上也是落后的东西,认为今后的世界,将要变成劳工的世界。这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第一声呼喊。此后中国出现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新思潮。马克思主义成为新思潮的主流五四时期思想解放运动与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之初,还没有彻底地被中国先进知识分子

新文化运动

认识和评价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是一场发生于二十世纪一十年代中期的思想解放运动。这次运动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弘扬明民主科学精神,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开辟了道路,对中国社会思想文化有着广泛的影响。 新文化运动开始于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代表人物有陈独秀,李大钊,蔡元培,鲁迅,胡适等人。 这一运动的兴起具有特定的历史背景。首先,政治上,帝国主义加紧侵略,军阀统治日趋黑反帝反封要求迫切;经济上,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继续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实行民主政治;思想上,西方启蒙思想的进一步传播和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北洋军阀推行尊孔复古的逆流;更重要的是辛亥革命的失败和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使先进知识分子认识到,必须进行思想革命才能救中国。 此思想革命,以期廓清蒙昧,启发理智,使人们从封建思想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欲图根本之救亡”,必须改造中国的国民性,此国民性乃见诸于思想。是以,民主、科学便为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口号,即所的谓德先生和赛先生。德先生,即民主思想和民主政治;赛先生,即近代自然科学法则和科学精神。 从宏观角度来看,新文化运动分以1919年五四运动为界,分为两个时期:前期和后期。 前期(1915—1919)主要内容为:三提倡三反对,即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这在五四运动前的中国是切中时弊的,具有振聋发聩的作用,具有向中国千年偶像,传统权威,看似神圣不可侵犯的封建礼教进行大胆挑战的创新精神。其主要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新文化反对封建主义的旧文化的斗争。 后期(1919—1923)主要内容为:宣传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宣传马克思主义。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使中国的先进分子不约而同地把眼光从西方转向俄国,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在接受马克思主义之后,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赋予了民主、科学以新的内涵。马克思主义开始逐步在思想文化领域中发挥指导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事物的发展具有两面性,新文化运动也不例外。 新文化运动具有极为重要的历史意义:1. 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是中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的大运动。2、它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3、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新文化运动掀起了思想解放的潮流,为五四运动的开展培养了精神领袖,起到了宣传动员的作用。4、有利于后期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易被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所接受,是国民看到了中国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新文化运动左翼人士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怀疑,推动着他们去探索救亡的新途径,为他们以后接受马克思主义准备了适宜的土壤。5、新文化运动启发着人民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促进了民主和科学的发展。 但是,新文化运动也有不可避免地存在历史局限性,五四运动以前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在于:1、新文化运动是由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发动的,他们宣称打倒孔家店,向儒家学说猛烈开火,是为给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扫清障碍。同时,运动者忽视人民群众,没有同广大的人民却中相结合,是文化运动局限在知识分子的圈子里。2、把改造国民性置于优先的地位,忽视对封建思想社会环境的革命实践。3、那时的许多领导人物,还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仍使用资产阶级的方法。4、他们回避当时对军阀政府的实际斗争,也没有正面提出反帝的任务。5、以当时的文学革命而论,虽然提出建设国民文学,但当时的文学活动也只限于一部分知识分子中,还没有可能普及到工农群中中去。 新文化运动标志着中国民主主义革命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它既是一次独特的思想文化革命,使人们的思想得到了空前的解放,也是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中一个伟大的转折点,为

2015-2016学年人教版必修3: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教案完美版

2015-2016学年人教版必修3: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教案 整体设计 本节概述 本课着重阐释了20世纪初期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掀起的又一场思想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以及在其影响、推动下,部分先进知识分子接受、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史实。 本课分三目,第一目“《新青年》的诞生”,突出了陈独秀和《新青年》杂志、蔡元培和北大在新文化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介绍了新文化运动特定的历史背景。第二目“新文化运动”全面叙述了先进知识分子从理论、道德和文学三个层面对封建思想进行的猛烈批判,分析了这一运动在中国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第三目“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说明了十月革命之后,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更先进的科学理论在中国的知识分子和工人阶级中日益传播,在此基础上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成为改造中国社会的关键力量。 思路设计 ●教学重点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教学难点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及全面评价;中国先进知识分子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原因。 ●教具准备 (1)准备多媒体设备(电脑、液晶投影仪、视频展示台)及网络设备。 (2)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方法 本节课有较多的专业名词,在教学时应把握好重点,把教师讲授、学生探讨相结合,实行互动式教学;选取典型图文材料创设情景,帮助学生形成较为直观的感性认识,做到化难为易;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用更宽广的视野来看待特定历史条件下新文化运动的作用和局限性。同时,以科学的历史观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引导,将本课内容与上一课相联系,帮助学生系统了解先进中国人为探索救国救民道路所作的不懈努力,形成整体认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改造社会的历史责任感。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代表人物、活动基地、中心,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和《新青年》在新文化运动中的地位。 (2)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了解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在新文化运动中的贡献,理解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造成的影响。 (3)掌握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及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成为马克思主义者的情况,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传入对中国历史产生的重大影响,培养学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运用电教手段,展示原始图片和文字史料,针对史料设计问题,激活学生的求知欲望。 (2)开展讨论、辩论等教学活动,提高学生表达、探究等方面的能力,培养“论从史出”的历史学科素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爱国知识分子行为的了解,感受其中蕴含的社会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