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23课《隆中对》导学案

第23课《隆中对》导学案

第23课《隆中对》

的卓越才能。

,帮助刘备建立蜀汉政权。

(二)课后练习二题二、合作探究

。联系实际,谈谈“人谋”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写。请再找出文中正面和侧面描写的例子。

语文:备课资料【练习】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23课《隆中对》

《出师表》练习题 一、文学常识 《出师表》选自《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诸葛丞相集》。表, 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 一种文体,奏议的一种,作者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三国时期蜀国政治家.军事家.主要著 作有《前出师表》《后出师表》. 二、字词解释 1. 崩殂: 死 .崩.古时指皇帝死亡. 殂.. 死亡 2 秋: 时 3. 殊遇,优待.厚遇 4. 光:发扬光大 5. 开张圣听: 扩大圣明的听闻,意思是要后主 广泛地听取别人的意见. 6. 恢弘: 发扬扩大,也:作“恢宏.” 7. 引喻: 称引譬喻 8. 义: 适宜.恰当 9. 宫中: 皇宫中 10. 府中: 朝廷中 11. 臧否: 善恶12. .陟: 奖惩 13. 刑: 罚 14. 昭: 表明彰显 15 理: 治 16. 简拔: 选拔17. 遗: 给予 18. 咨: 询问 19 裨: 弥补 20 性行淑均: 淑: 善均: 平 21 猥: 辱 22 驱驰: 奔走效劳 23. 倾覆: 兵败 24 .尔来: 那时以来 25 .夙: 早晚 26 不毛:不长草的地方27.驽钝: 比喻才能平庸. 驽: 劣马,走不快的马. 钝: 刀刃不锋利28.攘除: 排除.铲除 29. 损: 除去 30 益: 兴办.增加 31. 慢: 怠慢. 疏忽 32.彰: 表明.显扬 33 .咎: 过失 34. 诹: 询问 35. 雅言:正言 36.效: 实现 37. 临: 面对 38. 诚: 确实 三、用原文语句回答: 1. 分析蜀国(益州)当时形势不利的客观条件:先帝创业未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 弊,此诚危机存亡之秋也 2. 作者分析当时有力的主观条件: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 3. 表达蜀国形势危机,令人担忧的语句: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机存亡之秋也. 4. 形成有力主观条件的原因是:盖追先帝之殊遇,预报之于陛下也 5. 作者向后主刘禅提出的三条建议是:(1)开张圣听(2)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陟罚臧 否,不宜异同; (3)亲贤臣,远小人 6. 作者提出“开张圣听”这一建议的目的是:以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 8. 体现’赏罚分明”的句子(第二段中提出的建议的具体内容):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陟罚 臧否,不宜异同 9.《诸葛亮集》中有这样的话:”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这与本文中意思一致的句子是:

高考文言文翻译专题导学案无答案

高考文言文翻译专题导学案 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1,了解高考文言文翻译题的基本要求。 2,通过课文中的例句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 3,利用掌握的方法解决课外的文言语句的翻译中出现的问题。 二、考点解读及应对方法 (一)考点解读:《考纲》明确指出:“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B。”所谓“理解”,是说能正确领会文章的内容,正确理解文意、文句;所谓“翻译”,是说能用现代汉语把古人文章的内容准确传达出来;所谓“文中”,是说试卷所给你的“那篇文章当中”,要求翻译的句子就从中产生,文中所有的语言现象都在“理解”之列。 正确理解文中的句子,用现代汉语的词汇和语法来准确翻译所提供的文言语句,做到文通字顺,简明规范,畅达流利,文句优美。 所给译句的特点:1、句中有关键或难点实词。2、句中有一词多义现象。3、句中有词类活用现象。5、句式与现代汉语有异。6、句子的语气有特点。7、属于复句,内部有一定层次关系。 (二)那么,如何正确理解并翻译文言语句呢? 首先,要明白所给译句的特点: 1、句中有关键或难点实词。 2、句中有一词多义现象。 3、句中有词类活用现象。5、句式与现代汉语有异。6、句子的语气有特点。7、属于复句,内部有一定层次关系。 其次,要认识翻译的标准:信、达、雅。 1、所谓“信”,就是译文必须准确,必须忠实地表达原文的意思,不走样,不漏译,不错译,不能以翻译者本人的意思来改变或替代原文的意思。这是古文今译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标准。为了做到“信”,必须正确地理解原文,真正读懂读通,搞清原文每一个字、词、句的含义和每一种语法现象。例如:例如: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郑国人让我掌管他们的北门的钥匙 2、所谓“达”,就是译文必须通顺、晓畅,无语病,必须以规范的现代汉语表达,不能用似通非通、半文半白的语言表述。这也是古文今译的基本标准。为了做到“达”,必须在正确地理解原文的基础上,认真组织词句进行翻译。 例如:以勇气闻名于诸侯 凭勇气闻名在诸侯中间 凭着勇气在诸侯中间闻名 3、所谓“雅”,就是在“信”、“达”的基础上,讲究修辞文采,使译文的语言典雅优美,并能反映原文的语体风格。“雅”是翻译的最高要求、最高标准,也是翻译工作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高考要求:在高考中,主要落实在一个“信”字,其次才是一个“达”字,至于“雅”,这是较高要求,有朝此目标努力的意识即可,考试一般不做要求。 再次,要明白翻译的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是说文言文以直译为主,字字句句讲究落实;当直译无法达意时,可用意译。历年来高考设题主要采用直译的方式,酌情采用意译为辅助手段。 词义古今一一对应的,语序古今一致的,只需直译就行了;关键是另外一种情况,如词语古有今无,成分缺这少那,直译佶屈聱牙时,就需运用现代汉语的多方面知识,并且体现代汉语“简明、连惯、得体”的基本要求,进行意译。意译

人教版《隆中对》预习学案

23、《隆中对》预习学案 【学习目标】: 1、把握生字读音,初读并熟悉课文。 2.利用多种形式让学生能够流利的朗读课文,通过熟练朗读培养学生预习感。 3、疏通文意,理解文中重难点句子。积累文言实词、虚词。 4、了解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 【学习重点】: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 【学习难点】:学会翻译文言文,了解文章大义。 【学法指导】 1、反复朗读课文,要求背诵。 2、不看注释根据自己文言积累翻译课文,不懂地方做上记号。以便合作探究。 3、结合书底下注释再译课文。 4、借助参考书规范译文 一、预习交流。 1.作者简介:陈寿著《三国志》,与《史记》《前汉书》《后汉书》合称《四史》,南北朝时宋裴松之为它作注,亦颇有名。陈寿,字承祚,西晋安汉(今四川南充)人,史学家。年轻时好学,拜同郡人谯周为师,曾任蜀汉观阁令史。宦官黄皓专政时期,大臣都趋附他,陈寿却敢于反抗,因而多次遭到谴黜。入晋后,张华爱其才,举为孝廉,除著作郎,出补阳平令。主要著作有《三国志》《古国志》《益都耆旧传》,编有《蜀相诸葛亮集》等。诸葛亮,字孔明,曾隐居隆中,后做蜀国丞相。 2.题目解说:“对”,对策。古代臣子回答君王所问的政治、军事、经济方面的策略叫“对策”。《隆中对》是汉献帝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十月刘备第三次访问诸葛亮时,诸葛亮针对刘备所提的问题陈述其对策,当时诸葛亮只有26岁。此后,诸葛亮即出山辅佐刘备,做刘备的军师(后为丞相),帮助刘备建立蜀汉政权。3、背景资料: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帝室之胄刘备有心兴汉,却无计安邦。于是,三顾茅庐,恭请诸葛亮。诸葛亮身在草庐之中,明察千里之外;一番隆中应对,既为刘备勾画了一幅战略蓝图,也给后世留下一段盛传不衰的历史佳话,充分表现了诸葛亮的清高为人和他对当时政治、军事形势的缜密分析能力。 3、了解课文背景。 公元207 年,刘备屡败,只好投靠刘表,寄居新野,势单力孤。渴求贤者辅佐其成就大业,于是三顾茅庐,问计于诸葛亮。诸葛亮被刘备的三顾之情所打动。这篇《隆中对》,就是诸葛亮当时纵谈天下大事的一段记载。 4、自读感知课文解决生字,给下列加点字生字注音 好.为《梁父吟》 陇. 亩 乐.毅 遂.诣亮 屏.人 倾.颓. 度. 德量力 信.大义 猖獗.. 吴会. 存恤. 民殷. 国富 帝室之胄. 诸戎. 夷. 越 箪食..壶浆 乐. 毅 汉沔. 颍. 川 二、疏通文意,理解课文。 1、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参照课文注释,自己解读课文,有问题的,做上记号。 方法:先和同桌交流,如果还解决不了,稍后全班交流。

游褒禅山记导学案答案1

高一语文必修(二)yw_2012_02_10 《游褒禅山记》导学案 编写人:黎文审核人:王完凤编写时间: 班级组别组名姓名 【学习目标】 1. 能力目标: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 2. 情感目标:认识作者“深思慎取”“尽吾志”的思想,明白其借鉴意义。 3. 知识目标:掌握"极"、"观"、"求"、"其"“道”、“所以”等文言词的多种含义;辨析一 些词性活用的情况;学习判断句的两种形式。 【教学重点】理解作者“尽吾志”及“深思而慎取”的思想; 【教学难点】学习本文“因事说理”的写作手法,并通过创作实践来体验。 学法指导:诵读、感悟、理解、背诵。 【知识链接】 1.文体介绍 游记,古代散文一种,它是专门记游的文章,以描绘山川自然、风景名胜为内容,写旅途的见闻和对大自然风光之美的感受 2. 走进作者:王安石(1021—1089),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江西 临川人,世称临川先生。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卒谥文,故又称“王文公”。政治上主张变法,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文学上也是革新派,主张文章“务为有补于世”,他的诗文多为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之作,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散文雄健峭拔,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被推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其作品今存《临川先生文集》。本文写于34岁任舒州通判时。 3、西岳华(读huà)山,在山西,跟文中提到的坐落于安徽的华(huá)山不同。 4、褒禅山在今安徽省含山县城北15里,风景秀美,“文革”前寺院(即课文记述的慧空禅院) 建筑宏伟。距院约200米,半山腰还有大小二塔。十年浩劫中,塔被炸毁,寺院被拆除,现仅两洞尚存。 【学习过程】 一、基础知识积累 1,给加粗字正音: 褒bāo禅山华huá山庐冢(zhǒng)有穴(xué)窈(yǎo)然 怠(dài)咎(jiù)好(hào)游仆(pū)碑 无物以相(xiàng)之何可胜(shēng)道也哉长乐王回深父(fǔ) 2,指出下列句中的词类活用及意义: ①始舍于于其址名词作动词,筑舍定居②有泉侧出名词作状语,从旁边

《隆中对》优质课教学设计

《隆中对》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课文,积累文言词汇,培养文言语感。 2、掌握文章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刻画人物的方法。 3、理解诸葛亮特有的精神个性,领会诸葛亮的宏韬伟略和超群才干,欣赏和仰慕历史天空永恒星座的光彩。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大屏幕展示: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歌,展示“三顾茅庐”的画面。 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草堂献策,一段千古佳话留名青史。这篇课文介绍卧龙怀才不遇,刘备思贤如渴的基础上,详细地叙述二人会面的对话,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隆中对” (用歌曲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借助画面引出对这一历史事件的回忆,为深入理解本课内容作了铺垫。) (二):在诵读中思考 方法是:指导朗读,通过范读、默读、自读来反复朗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一边听,一边理解大致含义,把不理解的语句画下来) 2:学生自由读(学生提疑难,教师巡视指导) 3:指名读,读不准的大家改正或教师指导读长句。 4:齐读 5:速读,请同学们思考:(1)概括本文先后写了哪些内容? (2)说说本文“记言”的史传写 (三):在合作中疏通 1:品读课文,说说文章各句的大意。 指导学生借助书下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章大意。(小组合作,互教互评) 2:小组解决不了的请提出来,大家来解答,教师点拨。(略) (四):在品读中发现 1:了解文意结构后,让我们欣赏令人景仰的“三顾茅庐”,这隆中对的关键就在于刘备与诸葛亮的一番对话,这对话是否让刘备如获至宝呢?你从文中哪些段落看出来的 (生分组讨论,师指导参与) 2:小组派代表发说说认识和收获,互相交流,让大家在鉴别中分享 生1:在分析形势时,为什么要先分析曹操?摆了哪些事实?得出什么结论? 生2:从哪几方面分析孙全的? 生3:荆州有哪些有利条件?(师点拨,其 3:比较阅读。 今天读的是晋代《三国志》里的隆中对,明代的罗贯中《三国演义》的“隆中对”是怎样的呢?让我们来读读。(大屏幕展示小说的“三顾茅庐”情节) 师提示:小说写了关羽、张飞的表现,特别是张飞大骂诸葛亮是“村夫”这样从侧面衬托了刘备求贤若渴的真诚态度。课文中有侧面衬托吗?(学生答略)(此处教师点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的作用略) (五):在评价中感悟。 1:课文中的诸葛亮有哪些特点?你从哪些话语中感受到这些特点的? 生1:课文写诸葛亮为刘备确定政治路线时的一番话分析非常深刻。(举例略) 生2:诸葛亮还有点高傲,课文中写“时人莫之许也”可见常人不了解他的才干。 生3:诸葛亮的高傲还表现在“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他不向有权势的人低头。

甘肃省武威市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隆中对》教案3新人教版

隆中对 章节(课题) 名称隆中对学时 3 总课 时 三维目标知识 技能 1、熟悉课文,疏通文意,了解陈涉起义这一伟大的历史事件。 2、掌握重点字、词、句的含义,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内容 过程 方法 了解文章结构严谨、主次分明的说理方法;学会用正面描写与侧 面描写相结合刻画人物的方法;抓住“诸葛亮对策要点是什么、 提出了哪些战略方针、根据是什么”三个问题,揣摩文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人时诸葛亮在青年时代就有远大抱负、非凡才能和卓越见识,并 从中受到教益,立志早日成才,谱写青春华章。 学生特征分析教 学重点理解隆中对策的主要内容,把握其要旨及战略方针。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体味精练的语言。 教 学 难 点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诸葛亮在三国历史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师生互动过程设计意图教学札记 一、新课学习(一)、诵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全文结构 一、(第1段)诸葛亮年轻时事情,着重 表现诸葛亮的抱负。 二、(第2段)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 三、(第3、4、5段)刘备问计,诸葛亮 对策。 四、(第6段) 刘备对诸葛亮的器重 (二)、师生共同分析第一部分的内容 1.第一部分主要写了什么?在全文中有 什么作用? 明确:介绍诸葛亮的身份及才干和抱负。 身份——躬耕陇亩(身世平凡,乃一介布 衣) 才干及抱负——“为《梁父吟》”。“每 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表现了他有远大抱负) 可见他是一个隐居的有才干的人,为下文 做铺垫。 (三)、师生共同分析第二部分的内容 理清文章 的思路, 易于理解 课文内容 品味文中 的深层含 义

二、课文解读1.第二部分主要写了什么?在全文中有 什么作用? 明确:写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从侧面 烘托了他的才干。 “卧龙”的比喻形象地描绘了诸葛亮的超 人才智,再一次表明他是一个隐居山野 的非凡人物。在徐庶看来,“枉驾”才是 得“宜”,“俱来”便为“屈致”,这就 更突出了诸葛亮的才能。为下文“凡三 往,乃见”埋下伏笔。又从侧面烘托了 他的才干。 (一)、引导学生分析第三部分 这一部分是全文的主体。在这一部分里, 诸葛亮十分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天下形 势,推断了未来的发展,为刘备确定了建 立霸业,复兴汉王朝的政策和策略。 1这一部分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刘备三顾问计,诸葛亮倾心对策 2.“凡三往,乃见”既表现了诸葛亮的谨 慎性格,也说明了刘备的求贤若渴。 3.刘备问计的语言有何特点? 谈话简明得体,语气委婉有致,态度谦虚 诚恳,流露了对汉室江山的焦虑心情。 4.读第四段,说说隆中对策可分为几层? 统观对策全文,可分三层: 1.分析曹操、孙权两大集团的状况,分 清敌友,采取不同的方针(“自董卓已 来……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2.指出荆、益二州在战略上的重要地位 和夺取的可能性(“荆州北据汉、沔…… 智明之士思得明君”); 3.归纳战略方针并指出光明的前景 (“将军既帝室之胄……汉室可兴 矣”)。 5.为什么要先分析曹操?摆了哪些事实? 得出了什么结论? 明确:因为曹操使“主上蒙尘”,“汉室 倾颓”,是刘备“欲信大义于天下”的头 号敌人。曹袁并论,用事实有力地肯定了 曹操谋略出众,兵力雄厚,政治地位优 越。得出强弱悬殊,难与为敌的结论。 6.接着从哪几个方面分析了孙权?结论是 什么? 明确:从政权、地利、人和等方面进行了 分析。结论是孙、曹矛盾,可结为外援。 7.曹操,孙权不可争,不可图。那么对 刘备来说,可争,可图的是哪里呢? 荆州和益州 8荆州有哪些有利条件?诸葛亮是怎样暗 理解隆中 对策的主 要内容, 把握其要 旨及战略 方针。

2016秋人教版语文九上第23课《隆中对》练习题及答案

23 隆中对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句。 2、概括分析诸葛亮隆中对策的形势推断与战略方针。 3、学习文章突出重点裁剪材料的笔法。 【文学常识】 1、本文选自_________________,作者就是____,____朝______家。 【词语解释】 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的词语。 (1)亮躬.耕陇亩( ) ( ) (2)时人莫之许.也( ) (3)谓.为信然 ..( )( ) (4)先主器.之,谓.先主曰( )( ) (5)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 ) (6)将军宜枉驾顾 ...之( )( ) (7)因.屏人曰( ) (8)欲信.大义于天下( ) (9)遂用猖蹶 ..( ) (10)然志犹未已.( ) (11)自董卓已.来( ) (12)则名微而众寡 ..(.) (13)抑亦人谋也( ) (14)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 ) (15)利尽 ..南海( )( ) (16)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 ) (17)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 ..( )( ) (18)总揽.英雄( ) (19)保其岩阻 ..( ) (20)内修政理.( ) (21)诚.如就是( ) (22)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 ) (23) 于就是 ...与亮情好日.密( )( ) (24)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 )( )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 (1)为:①好为.“梁父吟”( ) ②谓为.信然( )③以弱为强( ) ④贤能为之用( ) (2)之:①时人莫之.许也( )②先主器之.( )③将军宜枉驾顾之.( ) ④将军身帅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⑤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 【划分句子节奏】 4、用“/”给下列句子划分停顿,只划一处。 (1)时人莫之许也。 (2)将军宜枉驾顾之 (3)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翻译句子】 5、翻译下列句子。 (1)时人莫之许也。 (2)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3)由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4)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

隆中对学案

【教学目标】 1.结合语境准确的地说出文言词语的一次多义,词类活用现象。 2.能够将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3.通过讨论,用自己的话概括归纳文章要旨及战略方针。 4.交流总结本文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刻画中心人物的写法。 1.作者简介 作者陈寿(233—297)字_______,晋朝安汉(现在四川南充)人,史学家,所著_______六十五卷,是记载____________三国对峙时期历史事件较为完整的一部史书,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为__________。 2.“对”,对策。 古代臣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策略叫“对策”。《隆中对》是汉献帝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十月刘备第三次访问诸葛亮时,诸葛亮针对刘备所提的问题陈述其对策,当时诸葛亮只有26岁。此后,诸葛亮即出山辅佐刘备,做刘备的军师(后为丞相),协助刘备建立蜀汉政权。 3.时代背景简介: 东汉末年是个土地兼并剧烈、地主剥削残酷、官府摇役繁重、政治腐败不堪的黑暗时代。这时,爆发了一场规模巨大的农民起义——黄巾起义。在镇压黄巾起义过程中产生和壮大起来的大小武装力量,为了取代东汉王朝,争夺势力范围,实行了勾心斗角的政治斗争和频繁的军事混战。在镇压黄巾起义中起家的曹操、刘备和孙坚,在多次战争中,一步步扩大势力。赤壁大战之后,形成了曹操、刘备和孙权三国鼎立的形势。此后,三国之间又混战了七十二年,全国才得到统一。《三国志》就是记载这段时期的历史的史书。在当时的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中,刘备处于劣势。所以,他十分希望有能人来协助他实现他的政治理想。他思贤若渴,“三顾茅庐”请诸葛亮下山。本文叙写的就是诸葛亮回答刘备的咨询,充分展示了诸葛亮卓越的政治才能和军事才能. 【自主学习】 1.给加点字注音

《出师表》导学案含答案

出师表诸葛亮 【教学目标】 1.掌握遗、每、布衣、顾、效、毛、痛恨、卑鄙、兵、涕、零、以等词的意义和用法。 2.了解作者及本文写作背景。 3.了解“表”这种文体。 4.熟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背诵课文。 5.体会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之心和他所提建议的进步性。 6.学习诸葛亮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资料链接】 1.关于作者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 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在世时被 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于建兴十 二年(234年)在五丈原(今宝鸡岐山境内)逝世。 刘禅追谥其为忠武侯,故后世常以武侯、诸葛武侯尊称诸葛亮。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2.表 古代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我国古代臣子写给君主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战国时期统称为“书”,如李斯《谏逐客书》。到了汉代,这类文字分成章、奏、表、议四小类。“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文心雕龙》)此外,还有一种专议朝政的文章,又统称“表”。“表”的基本特征是“动之以情”。《出师表》是诸葛亮在出师北伐前向刘禅(刘后主)的言事呈文。 3.写作背景 实现国家统一是刘备的遗志,诸葛亮为了实现先帝遗志,在战略后方日益巩固的情况下决定出师伐 魏。但刘后主却昏庸无能,听信奸佞,成了北伐的后顾之忧。诸葛亮在出师前写下这篇文章,以恳切的 言辞劝说后主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也表达了诸葛 亮报答先主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的决心。 【课文】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cú)(死亡,死),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实在)危急存亡之秋. (时)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 ..(优待,厚遇),欲报之.(代 词,指“殊遇”)于陛下也。诚宜开张 ..(发扬 ..(扩大)圣听,以.(来)光.(发扬光大)先帝遗德,恢弘 扩大)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 ..(不适宜,不恰当),以.....(),引.(称引)喻.(譬喻)失义 (表因果,以致)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全,都)为一体,陟.(zhì)(提升)罚臧.(善)否.(pǐ)(恶),不宜异同。若有作. 奸犯科 ...及(做奸邪事情,犯科条法令)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罚)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治),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yī)、董允等,此皆良.(善良)实.(诚实),志.(志向)虑.(心思)忠纯, 是以 ..(因此)先帝简.拔(选拔)以遗.(wèi)(给予)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询问) 之,然后施行,必能裨.(bì)补.(弥补)阙漏 ..(缺点,疏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性情)行.(xíng)(品行)淑.(善)均.(平),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 曰能,是以众议举.(选拔,提拔)宠为.(提拔)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háng)

《隆中对》高效导学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隆中对》高效导学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 2、了解当时的天下形势,诸葛亮提出的政治蓝图,计谋及策略。 3、理解诸葛亮的远见卓识、极其锐利的战略眼光。 一、预习导学 【知识链接】1.陈寿著《三国志》,与《史记》《前汉书》《后汉书》合称《四史》,南北朝时宋裴松之为它作注,亦颇有名。陈寿,字,朝人,家。诸葛亮,字,曾隐居隆中,后做丞相。 【知识链接】2.“对”,对策。古代臣子回答君王所问的政治、军事、经济方面的策略叫“对策”。《隆中对》是汉献帝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十月刘备第三次访问诸葛亮时,诸葛亮针对刘备所提的问题陈述其对策,当时诸葛亮只有26岁。此后,诸葛亮即出山辅佐刘备,做刘备的军师(后为丞相),帮助刘备建立蜀汉政权。 1、给加点字注音

好为《梁父吟》遂诣亮屏人倾颓度德量力信大义 猖獗吴会殆存恤民殷国富帝室之胄诸 戎箪食壶浆乐毅汉沔 2、词语解释 ①、第1段词语解释。 躬陇亩好每时莫之许友善信然 ②、第2段词语解释。 屯器谓……曰与俱来就见屈致枉驾顾 ③、第3段词语解释。 由是遂诣凡乃见因 屏汉室倾颓窃命孤度德量力信用猖獗 已计安 ④、第4段到完词语解释。 已来不可胜数众寡非唯…,抑亦谋

挟令诸侯争锋国险而民附援 囹利尽此用武之国 殆 资险塞天府之土因暗弱殷 存恤胃信义著总揽 岩阻 戎夷越修政理身箪食壶浆诚如是日 3、通假字的音、形、义。 欲信大义于天下(信,通“ ”意思是)自董卓已来已,(已,通“ ”) 4、翻译下列句子 ①.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翻译: ②.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 翻译: ③.非为天时,抑亦人谋也。翻译: ④.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翻译: ⑤.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翻译:

2018届九年级语文上册22《隆中对》学案新人教版

《隆中对》 第一步:课前预习探新知要求及评价教学设计 【教师寄语】 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冰心 【课堂要求】 充满自信、精神饱满、自主学习、主动思考、大胆发言、合作探究。 【学习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发现文中人物的闪光点,教育学生做热爱祖国、志向远大、有理想有抱负有智慧有胆识的人;做尊重知识,重视人才,虚怀若谷,不耻下问的人。 ●能力目标:积累文言实词,掌握常见文言句式,培养文言语感。 ●知识目标: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准确流畅地朗读课文,培养文言语感。掌握重点字、词、句的意义及用法,积累文言知识。 重点:让学生分析理清诸葛亮一番话的核心方针依据。 难点:教材中涉及的历史事件及背景。 【预习问题】(时间 5分钟) 1.文学常识: 《隆中对》节选自《》,标题是后人加的。陈寿,字,朝人,史学家,所著《》六十五卷,记载三国时期、、三国的历史。 2.给加点的字注音: 《梁父.吟》()遂诣.亮()屏.人()倾颓.()度.德量力()信.大义()猖.()蹶.()活动要求: 1.按照要求自 主预习,认真完 成预习问题。 2.组长统筹本 组的预习情况, 鼓励同学积极 回答问题。 活动要求: 1.课上小组内 核对预习问题 答案。 2.教师给予点 评。 固定栏目: 【课标要 求】 能借助注 释和工具 书理解基 本内容。注 重积累、感 悟和运用, 提高自己 的欣赏品 位。 【教材分 析】 《隆中对》 集中表现 了诸葛亮 高超的分 析能力和 卓越的政 治远见。学 习这篇文 章,既可以 感受到诸 葛亮作为 “智慧之

隆中对导学案

《隆中对》第二课时 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概况分析诸葛亮隆中对的形势推断和战略方针。(重点) 2、学习文章突出重点裁剪材料的笔法 3、领会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塑造人物的妙处(难点) 自主学习 一、复习提问 1、解释加点字词 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 ..也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 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2、翻译句子 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乎? 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 二、深入学习 (一)一位智者——国士无双 1·、诸葛亮是我国古代最受世人赞誉,也最具传奇色彩的重要历史人物,他几乎是中国人理想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完美偶像。在陈寿笔下,

他有着哪些亮点?你是怎样发现的? 例: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淡泊名利,忧国忧民,自命不凡。 2、史传文学写人一般不直接评价,一是通过人物言行来体现人物性格和志趣,再者就是通过其他人物的评价和反应来表现主要人物,根据你们找到的亮点来看这样写有何好处? (二)一段佳话——三顾茅庐 三顾茅庐的佳话无论真伪其实早已深入人心,可是,同样是三顾茅庐,读了《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对比本文“凡三往,乃见”的简短记述,为什么小说和史传的叙事会有如此大的差异,作者这样创作的意图是什么? (三)一席策论——运筹帷幄 既然陈寿认为诸葛亮的隆中对策实在精彩,那我们不妨来看诸葛亮是如何运筹帷幄,三分天下的。 诸葛亮替刘备设计的政治蓝图是什么?

诸葛亮为达到这个目的提出了什么战略方针?根据是什么? 迁移运用 (四)一对君臣——如鱼得水 三顾茅庐、礼贤下士,一席策论、运筹帷幄,最终让刘备与诸葛亮结下君臣情缘。对于关、张二人的不悦,刘备解释说“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是啊,诸葛亮走出茅庐,辅佐明主,也算大志得伸,踌躇满志,根据你对三国历史和诸葛亮的了解,讲讲诸葛亮效力蜀汉的事迹。 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经由《隆中对》这篇千古名文,我们聚焦一代名士诸葛亮,重温三顾茅庐的君臣佳话,聆听卧龙先生的一席策论,近距离感受这位杰出人物的风采,请同学们课下借助工具书阅读《三国志》写一篇“我看诸葛亮”短文

隆中对教学设计

隆中对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实词,掌握常见文言句式,培养文言语感。 2、了解“对”的有关知识,了解三国文化知识。 3、学习文中对天下形势的分析方法,提高学生对事物的分辨力。 教学重点: 1、熟读课文,疏通文义,积累文言词语,介绍“对”的有关知识及三国文化。 2、让学生分析理清诸葛亮一番话的核心、方针、依据。 教学难点: 1、疏通文义,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朗读法提问法讨论分析法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大家都看过《三国演义》,对本课的主人公诸葛亮应该已经有所了解。对《三顾茅庐》还有多少印象呢?东汉末年,群雄割据,北魏曹操在统一北方后,准备南下消灭东吴孙权和西蜀刘备等,而刘备此时兵微将寡,正是求贤若渴之时,公元207年,经徐庶推荐,刘备三顾茅庐到隆中拜访诸葛亮,诸葛亮根据当时的政治形势,胸有成竹的为刘备提出了战略决策,本文所记就是刘备三顾茅庐的始末和他与诸葛亮问答的情况。 对,对策,答问的意思,封建时代臣子回答皇帝所提出的问题,叫对策。 《三国志》、《史记》、《前汉书》与《后汉书》合称《四史》。 二、作家作品简介: 陈寿字承祚,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人,西晋史学家。《三国志》是一部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纪传体断代史,共六十五卷。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年),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六十年的历史。《三国演义》全称《三国志通俗演义》,我们可以理解为《三国志》的扩展、充实。 三、学生阅读课文,辨析音、形、义 hào fǔ suì yì bǐng qīng tuí du? shēn chāngjué好为《梁父吟》遂诣亮屏人倾颓度德量力信大义猖獗 kuài dài yīn xù zh?u zhū r?ng dān 吴会殆民殷国富存恤帝室之胄诸戎箪食壶浆 四、课文讲解 翻译课文、解释重点字词 第二课时: 一、翻译课文、解释重点字词 二、再次默读课文,划分文章结构,概括文章主题 一、(1)写诸葛亮年轻时的事情,表现他的抱负。二、(2)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三、(3—5)刘备问计,诸葛亮答对策。(重点)四、(6)写诸葛亮对刘备的重要性。 本文叙述了诸葛亮在隆中为刘备分析的政治对策,表现了他在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塑造了一位政治家、军事家的光辉形象。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名著导读《三国演义》导学案(1)

整本书阅读------------《三国演义》 把《三国》读“薄”,掌握三国故事情节脉络; 把《三国》读“厚”,了解三国时代背景; 把《三国》读“活”,抓住三国人物精彩片段; 把《三国》读“死”,熟记三国诗词常识。 曹孟德、刘玄德、孙仲谋,“德”“谋”对决,纵横驰骋; 诸葛亮、周公瑾、司马懿,“智”“慧”对决,明争暗斗; 曹子桓、曹子建、曹仓舒,“亲”“情”对决,手足相残; 关云长、吕奉先、张文远,“忠”“勇”对决,义薄云天。 来吧,学历史,使人明智;读文学,享受人生沉浮的洗礼! 导读任务(一) 一、阅读计划:《三国演义》第一回 二、讨论主题 1.你知道什么是演义吗?从《三国演义》这个名字上你能知道些什么? 2.关于作者知多少?“三国”历史知多少? 3.小说前面的《临江仙》词是点睛之笔,其风慷慨悲凉,传唱不绝,背诵这首词并默写一遍。 4.梳理本回情节脉络(答案不固定) 十常侍之乱→()→幽州募兵→三英结识→()→剿灭黄巾5.刘关张三人出场时面貌各异,均有肖像描写,请根据文字描述为三人画像,比一比谁画的像。(不求形同,但求神似) 7.仔细阅读刘备、曹操出场的文字,看看有什么不同,想想作者为什么这么安排。

导读任务(二) 一、阅读计划:《三国演义》第二回 1.梳理小说本回情节脉络 刘备赴任安喜→()→挂印弃官→灵帝驾崩→() 二、讨论主题 1.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鞭打督邮”情节,可适当发挥,注重细节。 2.在鞭打督邮事件时张飞和刘备各有怎样的表现?体现了他们怎样的性格特点?作者采用什么表现手法? 导读任务(三) 一、阅读计划:《三国演义》第三回 概括故事情节 : 二、讨论主题 1.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谈谈李肃是如何说服吕布投奔董卓的。 2.结合第三回情节,谈谈吕布的性格特点。

23隆中对学案 张

隆中对学案张建新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2、熟悉课文,疏通文意。 3、理解使动、意动、为动用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课文,了解当时的天下形势,诸葛亮提出的政治蓝图,计谋及策略。 2、理解时年27岁的诸葛亮的远见卓识、极其锐利的战略眼光。 3、掌握文章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刻画中心人物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诵读品味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2、学习古人按一定顺序说理论事的方式 【学习重点】: 1、朗读文言课文。 2、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 【学习难点】: 1、学会翻译文言文,了解文章大义。 2、了解诸葛亮的卓越才能。 【学习课时】 三课时

【有关资料】 解题及背景: 1.陈寿著《三国志》,与《史记》《前汉书》《后汉书》合称《四史》,南北朝时宋裴松之为它作注,亦颇有名。 2.“对”,对策。古代臣子回答君王所问的政治、军事、经济方面的策略叫“对策”。《隆中对》是汉献帝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十月刘备第三次访问诸葛亮时,诸葛亮针对刘备所提的问题陈述其对策,当时诸葛亮只有26岁。此后,诸葛亮即出山辅佐刘备,做刘备的军师(后为丞相),帮助刘备建立蜀汉政权。 3、结合《三国形势图》,了解当时的政治形势 (1).东汉末年政治腐败,广大农民不堪忍受统治者的残酷压迫和剥削,纷纷举行起义,规模最大的为公元184年的黄巾起义。 (2).各地豪强武装在镇压农民起义军过程中,占据地盘,互相混战,形成割据局面。当时势力较大的军阀有袁绍、袁术、公孙瓒、刘表、孙坚和他的儿子孙策、孙权、吕布、张鲁、刘璋、马腾、曹操等。以袁绍势力为最大,占有现在中国北方的大部分土地,刘表占有现在湖北省荆州一带,孙坚占有长江下游的南部,张鲁占有现在陕南川北的汉中一带,刘璋占有现在的四川。 (3).曹操有雄才大略,又利用他的特殊地位(汉献帝丞相),“挟天子以令诸侯”,公元200年官渡之战中,以几万兵力击败袁绍的几十万大军,到了公元206年,完全占有袁绍的地盘,几乎控制了整个黄河流域,成为势力最强的军阀。

湖南省郴州市第八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23课《隆中对》导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隆中对》导学案 学习目标: 1.通过课文,了解当时的天下形势,诸葛亮提出的政治蓝图,计谋及策略。 2.理解时年27岁的诸葛亮的远见卓识、极其锐利的战略眼光。 3、积累一些文言词汇,如实词、虚词等。 4、学会翻译文言文,了解文章大义。 学习重点: 1、朗读文言课文。 2、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 3、了解当时的天下形势,诸葛亮提出的政治蓝图,计谋及策略。 学习难点:理解隆中对策的影响 学习课时:四课时 一、知识链接:、背景介绍 东汉统治者利用地方豪强武装镇压农民起义军,因此各地豪强武装扩大了势力,各据一方,互相混战。当时袁绍占有现在的辽宁省、河北省、山东省、山西省和河南省北部一带,势力最大。曹操在公元200年的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之战以几万兵力打败袁绍几十万大军之后,到公元206年完全占有袁绍的地盘,成为势力最强大的军阀,整个黄河流域,几乎都在他的控制范围。孙权占有长江下游一带,包括现在的江苏省长江以南部分和浙省北部,以及安徽省的宣城、江西省的吉安等地。刘表据有现在的湖北省荆州二带。刘璋占有现在的四川省。张鲁占据了现在四川省北面的汉中一带。 刘备在公元186年靠镇压黄巾军起家,只有几千人马,没有地盘,先后曾依附曹操、袁绍等人。曹操袁绍作战时,刘备被袁绍派到汝南活动,扰乱曹操的后方。公元201年被曹操赶到荆州投奔刘表,屯驻在新野(今河南新野),看守荆州的北门,以防曹操。 公元207年,在徐庶的推荐下,刘备三次亲自到现在湖北省襄阳县城西20里的隆中访问诸葛亮,向诸葛亮请教统一天下的大计,并请他出山辅佐自己。当时诸葛亮只有26岁。也就是从这一年开始,诸葛亮当了刘备的军师,辅佐刘备建立蜀汉政权。 二、预习导学 1.陈寿著《三国志》,与《史记》《前汉书》《后汉书》合称《四史》,南北朝时宋裴松之为它作注,亦颇有名。陈寿,字,朝人,家。诸葛亮,字

《过秦论》导学案

高中语文必修3 第三单元 《过秦论》导学案 命制人:邢彦敏审定人:刘芝 授课日期:2016年9月7、8日 【学习目标】 1. 积累一些实词,巩固词类活用中的使动用法、名词作状语的用法。 2. 理解排偶句和铺陈手法的表达作用,并结合单元知识短文掌握如何在翻译中恰当处理修辞格的知识。 【学习重点难点】 1. 积累一些实词,巩固词类活用中的使动用法、名词作状语的用法。 2. 教育学生不应只着眼于秦之兴衰,而应学习作者把研究历史与指导现实相结合的可贵精神,从而明白“以史为鉴”“古为今用”的意义,达到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目的。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相关链接 1、贾谊(前 200—前 168),西汉洛阳人。西汉著名政论家、文学家,最早的汉赋作家之一。世称:贾生,贾太傅,贾长沙。年少即以文才超众著称。20 多岁时汉文帝召为博士,不久提升为太中大夫。后因在政治方面多次提出改革建议,触犯权贵,被谪为长沙王太傅。四年后被召回,为文帝宠子梁怀王太傅。怀王坠马死,贾谊自伤未尽职责,抑郁而死,死时仅 33 岁。他的政论散文《过秦论》《陈政事疏》(也称《治安策》)《论积贮疏》等,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政治家的远见卓识、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改革现实的坚决态度。辞赋有《吊屈原赋》。他的文章峻拔锋利,针砭时弊,淋漓酣畅,对后世散文创作很有影响。其文章,明人辑有《贾长沙集》,另传有《新书》十卷。他的为人,很为司马迁推崇,司马迁把他和屈原相提并论,撰写了《屈原贾生列传》。 2、关于贾谊的悲剧一生,毛泽东曾写过一首七绝《贾谊》(放映幻灯): 贾谊 贾生才调世无伦,哭泣情怀吊屈文。 梁王堕马寻常事,何须哀伤付一生。 学生齐读全诗两遍,关于贾谊的生平资料,说说每句各写了什么事及毛泽东对贾谊的死持何观点。 明确:对贾谊的自伤身世,郁郁而死,毛泽东是持否定态度的(“寻常事”,“何须”“付一生”)。贾谊的盛年而逝,一方面固然由于怀才不遇,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他自己想不开。苏东坡就曾认为贾谊“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见苏轼“贾谊论”一文)。同时也可以说明,贾谊的才,是文学之才,若作为一个政治家,他显然还是不够成熟的。他的《过秦论》,也是文学家所写的政论文,富有汉赋的气势、笔法。鲁迅先生就曾认为《过秦论》是“西汉鸿文”。 贾谊不但是杰出的文学家,也是难得的政论家,学习《过秦论》,我们可以体会到他这两方面的才能。 二、课堂检测 1.下列加点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A.氓隶(méng)万乘之国(shèng)锄櫌(yōu)棘矜(qín) B.鞭笞(chì)从散约败(z?ng)瓮牖绳枢(yǒu) C.隳名城(huī)蹑足行伍(háng)度长絜大(qiè) D.以窥周室(kuī)亡矢遗镞(zú逡巡(jùn)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拱手:两手合抱,形容毫不费力。西河:黄河以西。河:专指黄河。 B.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伏:倒下。橹:使船前进的工具。 C.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山东:崤山以东,即东方诸国亡:使动用法,使……灭亡。 D.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赢:担负。景:通“影”,名词作状语,像影子一样。 3.实词积累(一词多义),解释加点词:因、策、制、兵、通、致、延、北、信。 因 ①蒙故业,因.遗策。()②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③后因.伐木,始见此山。()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⑤相如因.执壁却立。() 规范是一种习惯,提升是一种能力

隆中对 导学案设计(XX版九年级上册)

隆中对导学案设计(XX版九年级上册) 一、自主学习 (一)基础达标 1.本文节选自《______________》,题目是后加的,这部书共_______卷,记载了_______时期_____、_____、_____三国的历史,这是一部_______体史书。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朝人,__________家。“对”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 2.给下面的加点字注音。 陇亩()颍川()枉驾()屏人()度德()胄() 挟天子()沔()吴会() 3.对照课下注解,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4.正确朗读文章,对照课下注解翻译文章。 (有疑问的词语或句子要做好标记。) (二)初读感知 你觉得课文可以分成几个部分?说说它们之间的关系。 二、合作探究 (一)文言积累 1.通假字。(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欲信大义于天下()

自董卓已来() 仓鹰击于殿上() 2.解释下列各组句子中的多义字。 (1)谓谓为信然() 谓先主曰() (3)国国险而民附() 此用武之国() (4)信谓为信然() 欲信大义于天下() (4)已自董卓已来() 然志犹未已() 3.小组合作,翻译全文。 (二)研读赏析 1、文章的第1、2段是怎样介绍诸葛亮这个人的? 2、开头为什么没有直接写隆中对策,而是从诸葛亮年轻时的事情说起? 3、在诸葛亮与刘备的对话中。诸葛亮是如何分析形势的? 4、诸葛亮的主要策略是怎样的?依据是什么?

5、文章中为什么要花笔墨写徐庶、张飞、关羽等人? (三)展示交流 心得随笔: 三、自我检测 阅读“亮答曰:‘自董卓已来,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回答问题。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国险而民附 (2)非惟天时 (3)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 2.在诸葛亮的眼里,刘备是一个怎样的人?请从文中找出原句加以说明。 3.在诸葛亮的对策里,对不同的对象所采取的对策不同。说说对下列对象所采取的对策分别是什么? (1)曹操: (2)孙权: (3)刘表、刘璋: (4)诸戎、夷越: 4.在对前景形势的分析中,诸葛亮特别强调了什么因素的作用?你是从哪些语句中看出来的?由此可想到孟子作战要素的哪句话?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