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马概(1)

马概(1)

马概(1)
马概(1)

马概绪论

1.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内容:

2.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是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德国古典哲学(18世纪下半期至19世纪上半期德国古典哲学的最高成果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英国古典经济学(创始人威廉.配第,经过亚当.斯密的发展,到大卫.李嘉图结束)、19世纪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圣西门、傅立业、欧文为代表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的学说),是它的直接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的产生还与当时自然科学的巨大成就密切相关。

3.马克思是时代的产物:它产生于资本主义社会化生产已经成为主导趋势,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已经成为主导趋势,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各种社会矛盾充分显露,无产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争取自身和人类解放的历史时代。

4.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理论:马克思既然是时代的产物和实践经验的总结,它就必然随着时代的发展、实践的拓展、科学的进步而不断丰富和发展其自身。

5.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6.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与时俱进是马克思注意的理论品质,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和继承者都是与时俱进的典范。

7.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其革命性变现为彻底的批判精神和鲜明的政治立场;其科学性表现在它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认识世界,揭示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它的科学性和革命性在实践的基础上达到了统一。

8.树立科学的人生理想意义:理想是人生奋斗的目标,马克思主义最高的社会理想是推翻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最高理想与共同理想既相联系又想区别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9.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它提供研究的方法,而不提供对一切问题现成的答案。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与本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10. 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目的和方法: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在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全面提高人的素质。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

11.如何正确认识当今时代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重大意义?

现今时代发生了许多引人注目的变化,向马克思主义提出了许多新的研究课题,并提供了不少回答这些问题的实践经验,为在实践中发展马克思主义提供了契机。

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1.世界观:就是人们对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

2.哲学: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它从人和世界关系的角度揭示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最普遍的本质和发展的最一般规律。

3.唯物主义:物质是本原的、第一性的,意识是派生的、第二性的。

4.承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一个共同的本质和本原,这种哲

学就是一元论;否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物质和精神这两个相互平行、各自独立的本原,这种哲学就是二元论。

5.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之间诸要素之间的互相影响、互相作用和互相制约。

6. 结合实际说明人生活于其中的世界时人与实践相联系的物质世界。

答:把实践的观点作为根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同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实践是主动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客观物质活动,它具有客观性、自觉动能性、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点,物质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是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人的实践活动使自然分化为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社会历史是人们的实践活动创造的,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7. 实践的基本特点:①客观性②自觉动能性③社会历史性。基本形式包括:①物质生产实践②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社会管理、阶级斗争、社会革命、社会改革③科学实验

形而上学认为一切事物都是都是彼此孤立的,在本质上是不发生变化的。8.列宁的物质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应”。简言之,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应的客观事实。

意义:①它指出物质不是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②它指出物质是可以本人们所认识的,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③它指出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9.运动:囊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单纯的位置变动起直到思维。运动是标志物质世界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和过程的哲学范畴。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物质和运动不可分。

9.相对静止:标志物质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展示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范畴。意义:①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事物的多样性,区分开不同的事物。②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认识事物分化的条件和生命现象的产生。

10.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所谓持续性是指任何一个事物的运动都是要精力一个或长或短的过程;所谓顺序性是指事物的运动过程中不同阶段的出现有一个先后顺序关系。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即时间总是朝一个方向向前发展。

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光言行和伸张性。物质的空间特性通常以两种形式表现出来。①表现为每一个物体都有一定的体积,从大的天体星球到小的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都有一定的体积。②表现为每一个物体都处于一定的空间位置,都和他周围的物体存在上下左右前后的空间关系。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

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关系:时间和空间是内在统一不可分离的,时间和空间既是绝对的、无限的,又是相对的、有限的,是绝对和相对,有限和无限的统一。(实践和空间的绝对性、无限性是指整个物质世界在时间上无始无终,在空间上无边无际。)(实践和空间的相对性、有限性是指每一具体事物在时间上有始有终,在空间上有边有际。)实践和空间的绝对性、无限性与相对性、有限性是不可分割的,其绝对性、无限性存在于相对性、有限性之中,无数实践和空间的相对性、有限性之总和,就构成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无限性。

11. 试论述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与根本分歧,并说明我们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怎样才能坚持唯物辩证法、克服形而上学。

答: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其斗争焦点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主要表现在三方面:①联系观点和鼓励观点的对立②发展变化观点和静止不变观点的对立③承认事物内部和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对立。

从矛盾的两个方面看问题,即坚持“两点论”全面的看问题,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防止片面的看问题。

12.联系: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一级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互相影响、互相作用和互相制约。

13.新事物是指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旧事物是指丧失了其存在的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事物。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志在于它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14.矛盾规律(对立统一规律):任何事物都包含矛盾,矛盾双方既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矛盾是指事物内部两方面既统一又对立的关系,也就是事物内部两方面既相排斥又相互联系的关系。

15.矛盾的同一性:指矛盾双方相互联系、互相吸引的性质。它包括两方面的含义:①矛盾双方互相贯通②矛盾双方互相贯通。

矛盾的斗争性:指矛盾双方互相排斥、互相对立的性质。

16.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始终。

矛盾的特殊性有三种形式:①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②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③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个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17.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是事物的内部矛盾。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同一性的作用表现在:(①矛盾双方互相依存,是事物保持相对稳定性,为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提供必要的前提。②矛盾双方互相从对方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③矛盾的同一性规定着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斗争性的作用表现在:(①在事物量变过程中,斗争推动着矛盾双方的力量对比和相互关系发生变化,为质变做准备。②在事物量变过程中,斗争突破事物存在的限度,促成矛盾的转化,实现事物的质变。)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都有重要的作用,但都不能孤立地起作用,必须二者结合在一起才能成为事物发展的动力。

18.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主要矛盾是众多矛盾中占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其它的处于服从地位的矛盾是次要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①二者相互影响、互相作用。主要矛盾规定和影响着次要矛盾的存在和发展,次要矛盾对主要矛盾有制约作用。②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不是一成不变的,他们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换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首先,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是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其次,矛盾的次要方面也制约和影响着矛盾的主要方面。19.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

20. 结合实际说明内因与外因的关系。

答:内因是事物内部的矛盾。外因是事物与它事物的互相影响和互相作用,即外部矛盾。它们的关系是:①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是第一位的原因。②外因

是事物变化发生的条件,是第二位的原因。③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23.否定方面:指促使事物灭亡的方面,即破坏现存事物使他转化为它物的方面。

21. 质:质就是特定事物的存在本身。量:指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等都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以及事物构成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度:指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限度,它体现着质和量的统一。

22. 肯定:是指事物中维持存在的方面,即肯定这一事物是它自身而不是它物的方面。否定:指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方面,即破坏现存事物使他转化为它物的方面。

23.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1.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即通过事物内部矛盾而进行的对自身的否定。2.辩证的否定具有两个重要的特点:(①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②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3.作为发展环节和联系环节之统一的辩证否定是扬弃。扬弃就是既克服又保留。

否定之否规律的基本内容:事物的发展经过两次辩证的否定,由肯定阶段到否定阶段,再到否定之否阶段,从而使食物的发展表现为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进的过程。否定之否规律揭示了事物的发展史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否定之否规律对我国的现代化建设的具体意义:首先,要坚信社会主义的前途是光明的,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充满必胜的信心,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坚定不移的走社会主义道路,不要被一时的表面现象所迷惑,不要因暂时的挫折而动摇。其次,要准备走曲折的路,有克服各种困难的精神准备。要充分认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艰巨性、复杂性,保持清醒的头脑,准备克服各种困难,在曲折中前进。

24.必然性:必然性是指事务联系和发展过程中确定的、不可避免的趋势。偶然性:事务联系和发展过程中不确定的趋势。

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是对立统一关系:1.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对立的,它们是事物联系和发展中两种不同的趋势,二者产生的原因不同,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也不同。2. 必然性和偶然性又是辩证统一的,①必然性通过大量偶然性表现出来,由此为自己开辟道路,没有脱离偶然性的纯粹必然性。②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必要补充,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必受其支配,没有脱离必然性的纯粹偶然性③必然性和偶然性可以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意义:①因为偶然性是受必然性支配的,必然性决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和前途,所以我们必须通过科学研究发现必然性,按必然规律办事,不要被偶然现象所迷惑。②必然性是通过大量偶然性表现出来的,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所以我们应当抓住偶然性提供的机遇,揭示偶然现行背后隐藏的必然性。

25.本质:是指事物的根本性质以及组成食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对于该事物来说,就是它本身的特殊本质:对于其他事物,就是它们之间的区别。现象:是指事物表面特征以及这些特征的外部联系。本质和现象的关系:1.本质和现象是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的,主要表现在①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暴露在事物外部,可以为人的感官直接感知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和内在联系,深藏于事物内部,是不能直接感知的,只有通过理性思维才能把握。②现象是个别的、具体的、是多种多样的。本质则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共同的东西。③现象是多变的,本质是相对稳定的,相对平静的。2.本质和现象优势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的。①本质不能脱离现象,本质是通过现象表现出来的。②现象不能脱离本质,任何现象都从一定的方面表现着本质,真相从正面直接表现本质,假象从

反面歪曲着本质。意义:1.本质和现象是对立的,我们对事物的认识不能停留在表面现象上。2.本质和现象是统一的,对大量的想象进行深入分析是揭示事物本质的正确途径的,对大量的想象进行深入分析是揭示事物本质的正确途径。26.规律:就是物质运动发展过程中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的特点:1.客观性(规律的客观性是指运动者的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2.普遍性(顾虑不只是在个别的、特殊的事物和现象里起作用,而是在较大范围和领域起作用)。

27.自然规律:在自然界中各个领域起作用的规律,是自然界中物质运动发展过程中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自然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显而易见,不容置疑。社会发展规律:社会发展是有规律的自然历史过程,由人的实践活动构成的,是人的实践活动的过程和结果。人的时间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社会发展规律是通过人们的自觉活动实现的。是在人们自觉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8.意识的起源:一、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1.从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到生物的刺激感应性。2.从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到动物的感觉和心理 3.从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到人类意识的产生。)二、意识是社会性劳动的产物。(1.劳动使猿脑变成人脑,为意识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器官。2.劳动产生了语言,为意识内容提供了物质补充。)

29.意识的本质包括:1.意识是人脑的技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2.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3.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从意识的起源和本质可以看出,意识依赖于物质,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

30.意识的主观性包括:1.意识只是客观事物反映到人脑中形成的主观映像,而不是客观事物本身。2.意识是通过感觉、知觉、表象的感性形式,概念、判断、推理等理性等形式,以及情感等非理性因素反映客观事物的,这些都是主观世界所特有。3.个体意识之间有差异性。4.人的意识不仅能近似正确的反映出客观世界上存在的东西,而且能够创造出客观世界中并不存在的事物的观念或形象。31.意识的客观性:1.尽管意识是主观映像而不是客观事物本身,但他们都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其内容来源于客观事物。2.意识的感性形式、理性形式以及情感、意志尽管都是主观世界所特有的,但都是反映客观事物的。3.个体意识是由差异性,但差异的原因都是客观的。4.人的意识能够创造出客观世界中并不存在事物的观念或形象,但这种创造是把客观世界中存在的事物在观念和表象中加以改造而形成的,它仍然来源客观世界。

32.意识的能动性:意识能动地反映世界和通过实践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意识的能动性表现在: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2.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3.意识对于人的生理活动具有一定的影响。4.意识能通过指导实践改造客观物质世界。意识能动性的作用有两种:正确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采取正确的行动,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积极作用,错误的意识则相反。

33.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的关系:1.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只有客观的从实际出发,正确认识了客观规律,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才能正确的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卓越有成效的改造世界,实现人们预期的目的,相反如1958年的“大跃进”)2.认识和利用规律又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1.认识:指人所特有的一种能力和活动。认识是人同外部世界的一种联系,这种关系随着人的劳动实践产生而产生,随着劳动实践的发展而发展。认识是在实践劳动中产生。

2.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沟通主体和客体的桥梁,认识作为主体和客体的反映,只有在主体和客体相互接触、相互作用的情况下才能发生,而能使主体和客体相互接触,相互作用的唯一途径就是实践。)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1.社会实践不断提出新的需要、新的课题研究、推动认识的发展。2.社会实践为认识不断提供新的经验和新的观察、研究的物质手段。

3.社会实践推动人的思维能力的发展。)三、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3.认识主体:指认识和实践活动的承担者,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现实的、具体的人。特点:1.人作为认识主体具有自然的物质基础。

2.认识主体不仅具有自然物质基础,而且具有社会历史性。

3.认识主体具有能动性,这是认识主体的突出特点。结构:分为个体、群体、人类整体各个层次。

4.认识客体:指人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构成:自然客体、社会客体、精神客体。性质:1.客观实在性2.对象性。

5.主体和客体的关系: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之间是对立辩证统一的关系,而这是同一的,即互相依存,互相作用,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具体来说包括:1.主体和客体的实践关系。2.主体和客体的认识关系。3.主体和客体互相作用。

6.认识的本质:认识是在实践中主体对客体的动能反映,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认识本质的科学揭示。理论意义:不仅把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同唯心主义认识论、不可知论从根本上区分开来,而且也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划清了界限。

1.唯物论的反映论与唯心论的认识论的对立(唯物主义的认识路线: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路线。唯心主义的认识路线:从感觉和思想到物的思想路线)

2.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可知和不可知论是由思维能不能认识存在、能不能正确地认识现实世界这个问题的不同答案而划分出来的,唯物主义认为思维能够认识,并能够正确的认识现实世界,也就是说,现实是可知的。不可知论是指那些认为世界不可认识和不能彻底认识的哲学认识论,不可知论是错误的,消极的。)

3.辩证唯物论的能动反映论与旧唯物主义的机械的反映论的对立。(认识的过程是反映与创造的统一,这是辩证唯物论的反映论的能动性的突出表现,也是区别于机械唯物论反映论的根本标志。)

7.感性认知: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它对事物的各个片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是具体的、丰富的、生动的:然而他是表面的、个别的、不深刻的。感性认识分为:感觉、知觉、表象。

8.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它是对事物的全体、本质和内部联系的反映,是抽象的、简洁的、相对稳定的。理性认识是深刻的,它反映的是事物的全体和本质。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

9.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一、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有区别,感性认识是表面的,理性认识是本质的。二、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联系。(1.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开始,是理性认识的基础。2.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由此可见,在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不可分割。

10.感性认识向理想认识飞跃要具备的两个条件:1.必须要有正确的思维方法。

2.感性材料应该是丰富的,全面的,而不是零散不全的。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11.理性认识向实践的飞跃是第二次飞跃,其意义:1.只有经过这一次飞跃,才能把理论用于指导实践,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2.只有经过这一次的飞跃,是理性认识回归实践中去,才能使之得到检验,得到丰富和发展。

12.认识的反复性的原因:一、从客体方面来考察。(1.客观事物本身往往是多种矛盾的统一体,这就决定了事物本身的复杂性。2.事物的矛盾有个展开和发展的过程。3.任何事都是具体的。都是存在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的,使得人的认识必然要受到社会历史和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客体的这些特点,决定人们对它的认识必须经历反复的过程。)二、从认识主体来考察(人的认识受到主体的生理因素、知识水平、生活经验、认识能力及其立场、观点、方法的限制)。

13.真理:正确的反映客体的认知是真理。谬论:歪曲的反映客体的认识就是谬论。真理和谬论的关系:真理和谬论是认识运动中既对立又统一两个方面,1.他们的对立表现在互相排斥、相互否定。是真理就不能是谬论,是谬论就不能是真理。2.真理和谬论的统一性表现在:他们之间互相依存和相互转化。

14.真理的客观性:1.是指任何真理都包含不依赖于主体、不依赖于人类的客观内容。就是说真理的客观性就是承认认识的内容来自客观实际又符合客观实际。

2.真理的客观性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真理都是客观的具体的。

15.真理的绝对性:1.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是与客观世界相符合、相一致的认识,任何真理都包含不依赖于主体、不依赖于人类的客观内容。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2.物质世界是无限发展的,它存在的根据就是它自身,如果想从物质之外去寻找其存在的根据,必然会陷入神秘主义。

16. 真理的相对性:1.从广度上看,任何真理只能是对客观世界某一部分的某些方面的正确的认识,这种真理在广度上是受限的、受制约的。2.从深度上来看,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世界某一部分一定程度,一定层次近似正确的反映,认识有待于深化。

17.真理相对性与绝对性的关系:1.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互相依存。2.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互相包含、渗透。3.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意义:把握真理相对性与绝对性的关系对我们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有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是真理,他也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它正确反映了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因而具有绝对性的一面。但是他有没有穷尽一切事物及规律,需要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因而又有相对性的一面。

18.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观点及其现实意义

答: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实践观引进到认识论中来,提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意义: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真理论的特点。它彻底推翻了主观真理论者在真理标准问题上的错误观点。1.是不是真理就是要判明认识与认识对象是否一致、相符合,主观真理论者无例外都是从主观认识范围商务解决这个问题。2.唯有实践菜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

19.逻辑证明:是指用以有的真理性认识为前提,通过合乎逻辑规则的推理,去证实另一种认识。作用:1即使在实践检验真理的过程中,逻辑证明也是不可少的,不可能把一种认识、一种假设贸然直接实践,事件之前,产常要用逻辑证明进行筛选。可以减少损失。

20.实践标准的确定性:1.认识是否是真理,只有通过实践来检验。此外再无别的检验真理的办法.2.人的实践人的认识都是有限和无限的统一,时间能够对人

类的一切认识做出检验。不确定性:1.任何时间总是一定历史条件下具体的实践,都具有局限性.2.实践对真理的检验具有反复性.

21.真理和价值的对立和统一: 对立, 真理体现的是认识与认识对象的关系.而价值是指外物对人需要的满足,表示某物具有对人有用或使人愉快的属性.

联系,1.真理能够指导社会实践,人们通过真理指导下的实践,成功的改造世界.以这种实践成果来满足人的需要,这就是真理表现出来的价值属性.2.真理与正确的价值观相一致,正确的价值观是在真理指导下形成的。

22.真理的价值表现在真理的功能上:1.真理具有实践指导的功能2.真理具有在认识的功能3.真理具有教育和激励的功能。

23.思想路线:指一个阶级及其政党作为指导思想并用以支配行动的认识路线。党的思想路线:“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24.党的思想路线与马克思主义的统一性表现在:1.党的思想路线坚持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2.党的思想路线坚持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3.“实事求是”这四个大字是当的思想路线的核心,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它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原则。4.党的思想路线坚持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25.党的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当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到群众中去”就是实践到认识的过程,“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不断的循环往复的过程,就是实践—认识—实践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这表明群众路线同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是完全一致的。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1.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之间的矛盾是人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2.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博啊阔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

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

3.地理环境: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诸种自然条件的总和。

4.人类对地理环境依赖性表现在:一、地理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场所。二、地理

环境为人类提供生活资料和生产建设的资源(1.生态资源;如太阳辐射、气温、水分等。2.生物资源;如森林、草地、鸟兽等动植物。 3.矿物资源,如煤炭、铁矿等。

5.地理环境对社会的影响:1.地理环境通过对生产的影响,加速或延缓社会的

发展。2.地理环境还可以通过对军事政治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不同国家社会的发展。

6.人口因素:包括人口数量、质量、密度、构成、人口的发展、人口的分布和

迁移、人口的自然变动和社会变动等各种因素的综合范畴。

7.人口因素对社会的影响:1.一定数量的人口是社会物质生产的必要前提。2.

人口状况只能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

8.生产方式:是人类借以向自然界谋取必须生活资料的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

产关系两个方面,是特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9.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1.生产方式或生产活动,是人类从动物界分

离出来的根本动力和人类的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2.生产方式或生产活动是人类和人类和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3.生产活动是形成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4.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

10.社会意识:指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它具有复杂而精微的结构,由诸多因素

和层次组成。社会意识包括:社会心理和思想体系。

11.社会心理:是社会意识的低级层次,他是特定阶级、民族、社会集团或个人,

在日常生活和交往中自发形成的、不定型的、不系统的社会意识。

12.思想体系:是社会意识的高级层次、它以相对稳定的形式反映社会存在,具

有抽象化、系统化的特性。属于意识形态的思想体系: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宗教、艺术、哲学和绝大部分社会科学。非意识形态的思想体系:包括自然科学、语言学、逻辑学等。

13.个体意识:社会成员的个人意识,内容主要有社会成员个人的自我意识和个

人对其生活于其中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反映的对象意识。

14.群体意识:指各种社会群体的意识,其内容是群体的自我意识和群体对其所

处社会所处关系的反映的对象意识。

15.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首先、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1.社会意识的

内容来源于社会存在2.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而变化。3.社会意识受反映者的立场、观点、方法的影响和制约。其次、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再次、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是指社会意识在反映社会存在、本社会存在决定的同时,还具有自身的能动性和独特的发展规律,它的发展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并不总是保持着一致和平衡。)最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16.为什么说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答: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这对范畴,是高度概括、高度抽象的范畴,它包括了人类社会的一切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2.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划分历史唯物追忆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属于历史唯物主义。反之则怡然。

17.生产力: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

18.现代生产力系统的四要素;1.独立的实体性因素2.运筹性的综合因素,包括

分工协作、经济管理、预测决策等。3.渗透性因素,主要指自然科学。4.准备性因素,主要指教育。

19.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经济关系。包括三项

内容:1.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2.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3.产品的分配方式。

20.生产资料是生产关系的基础:1.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生产劳动得以进行的

前提。2.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整个生产关系的性质。3.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4.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产品的分配方式。

2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1.生产力的性质

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2.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改变)二、生产关系反

作用于生产力。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意义: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依据。正确理解和运用这个规律,对于我国正在进行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在化建设,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制度,就是以这一规律为理论依据的。

22.经济基础:指一个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个方面的总和,即生产资

料所有制形式、各种不同的社会鸡豚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产品分配三个方面的总和。

23.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相对应的范畴,指社会的政治、法律、艺术、道德、

宗教、哲学等意识形态以及这些意识形态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的总和。

24.政治上层建筑:即实体性上层建筑,指政治法律制度以及军队、警察、法院、

监狱、政府机关等设施,以及与之向适应的一套组织。

25.观念上层建筑:即思想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艺术,道德,宗教。哲

学等各种服务于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

26.政治上层建筑与观念上层建筑的关系:1.观念上层建筑决定政治上层建筑。

2.政治上层建筑一旦形成,又会成为一种强大的、既成的物质力量,反过来

影响观念上层建筑。

27.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1.经济基础决

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和上层建筑的性质。2.经济基础的变化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2.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3.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

28.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法:根据不同性质的生产关系依次占统治地位,五种社会

形态(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29.三种社会形态划分法:根据社会主体人的发展情况,社会可划分为(人的依

赖社会、无的依赖社会、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即自然经济社会,商品经济社会、产品经济社会。

30.技术社会形态:以生产力和技术发展水平与此相适应的产业结构为标准划分

的社会形态。

31.谁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和选择性:1.在历史决定论看来,纯粹的必然性只存

在于逻辑中。2.在历史决定论看来,社会规律所揭示的社会过程之间的联系,不是单值对应的线性因果联系,即单义决定,而是多值的、或然的、非线性的因果关系,即或然决定。3.每一种可能性的实现,又会有多种多样的形式,即各种具体的模式和途径。

32.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指各国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共同性、普遍性。

33.社会形态发展的多样性:指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发展具有不同的特点,在

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上都有自己的特色。具体表现在:1.处于同一社会形态的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具有各自的特点。2.各个国家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所具有的典型意义不同。3.人类社会在较低的社会形态向较高的社会形态转变是,不同国家和民族采取的过渡方式各有特点。4.有些国家各民族由于特殊的社会历史条件,可能超越某一个或某几个社会形态。

34.两对基本矛盾之间的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

建筑之间的矛盾这两队基本矛盾之间是相互制约、有主次之分的。1.由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作为社会经济基础又决定上层建筑,所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对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起着主导作

用。2.由于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经济基础是联系上层建筑和生产力的中间环节,所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的解决,又赖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解决关系。

35.阶级是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恩格斯说:“分工的规律就是阶级划分的

基础”。阶级是生产力有了一定发展而又发展不足的情况下产生和存在的。列宁说“阶级就是这样一个集团,由于他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列宁的这个定义全面说明了阶级的本质。

36.阶级斗争:指个对抗阶级之间的斗争,其中包括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

的斗争。阶级斗争的根源:物质的对立。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的有重要作用,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1.阶级斗争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最明显表现在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2. 阶级斗争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还表现在同一个社会形态量变过程中。

37.社会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表现。阶级斗争一般有三种形式:经济斗争、

政治斗争、思想斗争。

38.社会革命的根源: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以及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

间的矛盾。类型:包括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进行的民族民主革命、农民反对地主阶级的革命、新建封建地主阶级推翻没落奴隶主阶级、新兴资产阶级推翻封建地主阶级的革命、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革命、奴隶反对奴隶主阶级的革命等。暴力革命是社会革命的基本形式。

39.社会革命的作用:1.社会革命是阶级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决定性手段,

当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发生尖锐冲突的时候,只有通过社会革命才能改变。2.人民群众在革命时期能发挥出创造历史的巨大的主动性。3.革命阶级在革命中受到锻炼和改造,成为建设新社会的基础。

40.社会改革:在一定社会制度下,为了解决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上层建筑

不适合经济基础的某些部分或环节,使该社会制度得到持续存在于发展或自我完善,而对社会体制进行的改善与革新。作用:1.社会改革可以巩固新生的社会制度或使原有的社会制度持续存在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发展。2.在社会主义社会以前,社会改革为新社会制度的诞生作量变和部分质变的准备。

3.在社会经济、政治等社会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必然伴随着人们思想观念和

价值取向的变更。总之社会改革是解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以及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的必然产物。

41.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与阶级社会的改革具有不同的性质和特点:1、社会主

义社会的改革是主动的、自觉的,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改革是被动的、自发的。2、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是从广大人民群众利益出发,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而进行的,因而得到广大群众的拥护,有广阔而深厚的群众基础,但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社会的改革却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而进行的改革,缺乏深厚的群众基础。3、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可以在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范围内,使各种矛盾不断得到解决,而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社会的改革只能暂时缓和一下社会矛盾,但不能根本解决问题。

42.社会主义社会改革的根本任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43.社会改革与社会革命的关系:社会改革和社会革命都是为了解决生产力和生

产关系之间的矛盾以及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从而推动社会发展的历史运动形式,但二者有明显的区别:1.社会革命是人类社会的根本质变,

使用新的进步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落后的社会制度:社会改革则是同一社会制度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不改变社会制度的根本性质。2.社会革命是统治阶级发动的,目的是推翻反动统治阶级的国家政权,建立新的革命阶级政权:社会改革则是由统治阶级或者统治阶级内部的某种社会势力、社会集团发动的,目的是维护和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社会革命是下层群众首先发起的,社会改革则是自上而下的。3.从历史上看,社会革命要通过暴力的形式:社会改革虽然要代价,甚至流血牺牲,但一般都不需要那么大规模的武装斗争和暴力冲突形式

44.结合实际说明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答:我国的改革之所以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是由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它是非对抗性的矛盾,改革不是改变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不是改变社会制度的根本性质,不是否认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生命力和优越性,而是革除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中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中不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部分和环节。改革的目的是兴利除弊,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充分发挥出来。我国的改革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的过程。

45.马克思认为:人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种属性。自然属性是指人的肉体存

在及其特性:社会属性是指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人与人构成的各种社会关系。

46.马克思从三个方面对人的本质做出了界定:1.劳动是人的本质2.人的本质是

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

47.人与社会是具体的,统一的,主要表现在:1.人的出现与社会的产生是一致

的。2.人的活动与社会结构及其发展变化是一致的。3.社会的本质和人的本质是一致的,这种一致的基础是实践。

48.历史观上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对于是广大人

民群众还是个别英雄是历史的创造者,即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49.历史唯心主义的缺陷:“1.以往的历史理论最多只考察了人们的历史活动的思

想动机,没有研究长生这些动机的原因,没有把物质生产的发展程度看作这些关系的根源。2.以往的历史理论忽略居民群众的活动,只有历史唯物主义才第一次使我们能以自然科学的精确性去研究群众生活的社会条件以及这些条件的变更。”列宁这段话不仅揭示了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缺陷,而且指出了它长期存在的根源。

50.人民群众:是指推动历史发展的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总和。我国现代阶段人

民群众的内容是: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和广大农民,始终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一切赞成、拥护和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社会集团及拥护社会主义和占城主国统一的爱国者,也都属于群众范围。

51.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发展的作用:1.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2.人民群众

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3.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我们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

52.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1.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2.全心全意为

任命服务的观点3.向人民负责的观点4.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

53.个人按其对历史发展作用的大小,可区分为普通个人和历史人物,普通个人

在历史上作用一般,但绝对不能忽视;历史人物比普通人物作用大得多,他

们在历史进程中留下明显的印记。根据历史人物的作用是消极还是积极的,又可以区分为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正面人物即杰出人物:包括政治家、思想家、爵士家、科学家等等。

54.杰出人物在历史中的作用:1.先进阶级的政治代表人物能够反映他们所处的

那个时代的发展趋势,提出社会发展的先进主张和思想。2.先进阶级的政治代表人物,能够根据他们的先进思想和主张组织和领导广大人民群众与反动派斗争。3.在历史发展的一定阶段上,某些占统治地位的剥削阶级代表人物的一些主张和改革措施,也可以对社会发展起着某些促进和推动作用.4.杰出的科学家、思想家、教育家等的创造性活动及其成果对于人类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和社会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有力的推动社会的发展。

55.评定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的方法:1.杰出人物是一定意识条件下的产物,要

正确认识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必须深入了解他们所处的历史条件,坚持历史主义原则。2.在阶级社会里杰出人物,特别是政治家、思想家、理论家、军事家,总是一定阶级的代表,要正确认识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必须对他们作阶级分析。3.杰出人物的出现及其历史作用都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统一。4.任何杰出人物都会有巨大的历史功绩,也会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和错误,一次,对他们的历史作用要做全面的分析与评价,既不能肯定一切也不能否定一切。

56.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答:这是一个反映时代精神的科学真理,它包含以下三层意思:1.科学渗透与现代生产力系统的各个要素之中。当科学还没有应用于生产过程中时,它只是一种潜在的生产力,当科学应用生产过程,引起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变革,提高劳动者的生产技能,提高管理者的管理水平,渗透到生产力系统的各个要素之间时,他便直接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2.在现代化生产中,出现了科学——技术——生产的过程,使科学对物质生产具有了主导作用和超前作用。3.科学技术已经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大杠杆。由于科学技术因素造成劳动生产率和经济增长率越来越高,自然科学从理论到生产过程到新产品试制成功的周期日益缩短,科学技术在生产商的惯犯应用是生产力发展明显的呈现加速度的趋势。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1.商品是为市场交换而产生的有用的产品。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的生产活动,

就是商品生产。商品的互相让渡或以货币为媒介的买卖就是商品交换。

2.商品经济产生的条件:1.社会分工的产生和存在。2.决定性的条件,是生产

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3.商品的使用价值:1.是一种物品能够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的属性,即物品的

有用性。

4.价值:有人们的脑力和体力的支出形成人类劳动的凝结就形成商品的价值。

5.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根据劳动的目的、劳动对象、

操作方法、所使用的工具以及劳动成果所不同来划分的。这种生产一定使用

价值具有特定性质、目的、和形式的劳动,就是具体劳动。这种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版人类劳动,就是抽象劳动。抽象劳动是商品价值的实体。

6.劳动的二重性与商品的二重性的关系:根据劳动二重性可以看出,任何一个

商品的价值由两部分价值构成:1.在生产该商品时所消耗的生产资料的原有价值2.再生产该商品时创造的新价值。

7.商品价值量的决定:1.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2.商品价值量同简

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关系3.商品价值量筒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8.货币:货币起源是因为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货币的本质是固定充当一

般等价物的商品,它体现着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货币的职能:货币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在发达的商品经济中,货币的职能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五种职能,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最基本的职能。

9.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一、私人劳动和社

会劳动所形成的条件(社会劳动是指提供给社会的,构成社会总劳动的组成部分,具有社会性质的劳动。私人劳动指商品生产者的劳动是按照自己私人的医院和利益所进行,具有私人性质。)二、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矛盾的表现(1.如果商品生产者的商品不符合社会的需要,全部销售不出去,他的劳动不被社会所承认,私人劳动就不能转化为社会劳动。2.如果商品生产者所生产的商品只能部分的销售出去,或者他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大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其私人劳动就只能有一部分转化为社会劳动,其余部分得不到社会的承认,就不能转化为社会劳动。)三、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矛盾是以私有制为经济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这一矛盾决定着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生产者的命运,商品生产者的私人劳动能否转化为社会劳动,决定着商品生产者在竞争只能高的地位,以及盈利或者亏损的程度,从而决定着他们在两极分化中的命运。

10.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

决定的价值进行交换的规律。这就意味着价值规律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1.

价值量的决定2.实行等价交换。

11.价值规律对社会经济的发展的作用:1.价值规律自发的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

力在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分配的比例,即调节社会资源的分配。2.价值规律自发的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3.价值规律会引起和促进商品生产者的分化。

12.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形成:一、在封建社会末期小商品生产者两极分

化基础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二、商业的发展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起来重要的促进作用。三、资本原始积累加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形成(条件:1.大量的有人身自由但是去生产资料的劳动者。2.少数手中积累起为组织资本主义生产所需要的大量货币财富。)

13.原始积累:新兴资产阶级为了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便采取暴利手段加速两

极分化,这个过程发生在资本主义制度确立之前。

14.原始积累的实质:用暴力手段剥夺小生产者的生产资料,强迫劳动者同生产

资料相分离,使生产资料和货币财富在少数资本家中迅速积累起来,并使劳动者沦为出卖劳动力的雇佣工人。

15.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1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初步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2.

产业革命使资本主义制度完全确立。(产业革命又称工业革命,即从手工生产

过度到机器生产,从工场手工业过渡到机器大工业的生产技术革命。作用:

1.实现了生产技术的根本变革,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获得了与其相适应的物

质技术基础,促进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2.巩固与发展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雇佣工人丧失了依靠手工技术而独立劳动的可能性,成为资本家掌握的机器的附属物,巩固了资本主义剥削制度。

16.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1.劳动者有人生自由2.劳动者丧失了一切生产

资料和生活资料,除了自己的劳动外一无所有,必须靠出卖劳动力为生。17.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包括以下三部分生活资料的价值:1.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

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再生产他的劳动力。2.劳动者繁衍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用以延续劳动力的供给。3.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指出的费用,用以培训师和资本主义在生产所需要的劳动力。

18.劳动过程:是人们通过有目的的活动,运用劳动资料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

创造具有特定价值的产品的过程。特点:1. 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2.

劳动产品贵资本家所有。

自考马概真题及答案

自考马概真题及答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JINGBIAN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 课程代码:03709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 ?作为马克思恩格斯一生最重要的理论发现,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的是 A.唯物论和辩证法学说B?唯物论和劳动价值学说 C?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D?唯物史观和阶级斗争学说 2.承认世界的统一性的哲学都属于 A.—元论B?二元论 C.唯物论D.唯心论 3?列宇的物质定义表明,客观实在性是D A?生命物质的共性B?自然物质的共性 C.有形物质的共性D?一切物质的共性 4?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属于D A?本质和现象的关系B.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C.量变和质变的关系 D.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5?唯物辩证法提供的最根本的认识方法是C A?逻辑分析法B.阶级分析法C?矛盾分析法D?精神分析法 6?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态度依据的是B A.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观B?辩证否定的原理 C.历史唯物主义群众观 D.对立统一的原理 7?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之间最基本的关系是A A?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B.相互依存的关系 C.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D.相互作用的关系 8?作为认识的初级阶段,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是B A.概念、判断、推理 B.感觉、知觉、表象 C.分析、归纳、综合 D.识记、联想、假说 9?真理的发展是一个D A?从主观真理走向客观真理的过程B?从局部真理走向全面真理的过程 C?从具体真理走向抽象真理的过程D?从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过程10?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B 亠一切从实际出发B?实事求是 C.理论联系实际D?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主要通过B A.对个体心理素质的影响实现B?对物质生产的影响实现 C.对个体生理结构的影响实现 D.对民族气质的影响实现 12?生产关系范畴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的A A?经济关系B?政治关系C?思想关系D?血缘关系 13?在上层建筑的各种要素中,居于主导地位的是C A?艺术B?宗教 C?政治D?哲学 14?唯物史观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D

毛概考试重点试题及答案

2016毛概考试重点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 )。 A.独立的社会形态 B.过渡性质的社会形态 C.资本主义性质的社会形态 D.社会主义性质的社会形态 答案:B 参见教材56页。 2.土地改革完成以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转变为( )。 A.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同落后的社会市场之间的矛盾 B.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C.农民阶级和工人阶级之间的矛盾 D.小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之间的矛盾 答案:B 参见教材57页。 3.在( )会议上,中国共产党提出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国家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 A.中共七大 B.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C.中共七届三中全会 D.中共七届四中全会 答案:B 参见教材57页。 4.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体是( )。 A.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B.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D.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答案:D 参见教材59页。 5.我国对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方针是( )。 A.积极领导,稳步前进 B.鼓励支持扶持 C.利用限制改造 D.自愿互利典型示范 答案:A 参见教材63页。 6. 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经历了由小到大几个步骤( ) A.一个步骤 B.两个步骤 C.三个步骤 D.四个步骤

答案:C 参见教材63页。 7.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主要是通过国家资本主义的途径,国家资本主义的高级形式是( )。 A.加工订货、统购包销 B.公私合营 C.四马分肥 D.定息 答案:B 参见教材65页。 8.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第三步是要建立( )。 A.互助组 B.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C.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D.人民公社 答案:C 参见教材63页。 9.毛泽东正式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是哪一年( )。 年 年 年 年 答案:C 参见教材58页。 10.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的主要标志是( )。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年国民经济恢复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 年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答案:D 参见教材69页。 11.我国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特点是( )。 A. 以农业为基础发展轻工业 B.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建设同时并举 C.以工业为主导带动农业合作化 D.把对资本主义经济的改造与人的改造结合起来 答案:B 参见教材66页。 12.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采取的方式是( )。 A.公私合营 B.和平赎买 C.生活上给出路 D.剥夺生产资料 答案:B 参见教材63页。

毛概-慕课答案

第1章测试题答案 (10/10 分数) 各位同学,大家好! 本章测试题共有10题,均为单项选择题。每位同学有两次答题机会。 请注意:全部十二章的答题截止时间统一规定为第八周的星期天(即2016年4月17日)的晚上24点。 祝各位答题顺利! 1、我们党在何时首次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命题? 1935年遵义会议 1938年中共六届六中全会√ 1945年中共七大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2、以下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表述不正确的是?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它们之间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 毛泽东思想在基本立场、观点、方法等方面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存在着根本区别。√ 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渊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 3、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有三个基本方面,其中不包括以下哪项? 实事求是独立自主群众路线武装斗争√ 4、以下对于“实事求是”的理解和表述,正确的是? “实事”就是主客观的一切事物。 “求”就是我们去祈求。 “是”就是主观的目的性。 “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 5、毛泽东思想是在何时被确立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 1938年中共六届六中全会 1945年中共七大√ 1949年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1956年中共八大 6、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不包括以下哪项?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 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 7、正确认识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有一个怎样科学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问题。以下对于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毛泽东一生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但晚年犯有严重错误。 凡是毛泽东作出的一切决策、指示,都必须坚决维护、始终遵循。√ 毛泽东晚年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中犯了严重错误,但是就他的一生来看,他对中国革命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 毛泽东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 8、关于“实事求是”,以下表述不准确的是?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实事求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 实事求是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 实事求是是渗透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方法论原则。 9、以下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表述不正确的是? 马克思主义在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实现具体化。 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上升为马克思主义理论。 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毛概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毛概期末考试试题 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5分) 1、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关键在(A ) A、坚持与时俱进 B、坚持党的先进性 C、坚持执政为民 D、坚持党的领导 2、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B) A、解放生产力, 发展生产力 B、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C、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D、“ 三个有利于”标准 3、消灭剥削的物质前提是(B ) A、实行公有制 B、生产力的高度发达 C、实行人民民主专政 D、实行按劳分配 4、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时间是指(B) 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 B、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 C、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D、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共产主义社会 5、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的关键是(A ) A、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B、坚持“两手抓, 两手都要硬”的方针不动摇 C、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动摇 D、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 6、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目标是(D) A、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 B、实现工业化、社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 C、实现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现代化 D、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7、我国的工业化任务还没有完成,总体上看,现在还处于(C) A、农业社会 B、现代化工业社会 C、工业化中期阶段 D、工业化高级阶段 8、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重点和难点在(D) A、大城市 B、中等城市 C、小城镇 D、农村 9、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必须长期坚持。稳定和完善这一双层经营体制的关键和核心是(A )A、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B、完善农村所有制结构 C、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 D、发展规模经济 10、改革开放以来,对社会主义可以实行市场经济在理论认识上重大突破是(D ) A、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 B、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C、市场经济是国家宏观调控的经济 D、市场经济不属于社会基本制度的范畴 1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机制(A ) A、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B、能确保经济总量的平衡 C、可以实现经济结构的平衡 D、可以保障社会公平 12、私营经济中的劳动者的收入属于(C)

自考马概真题及答案

自考马概真题及答案-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 课程代码:03709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O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作为马克思恩格斯一生最重要的理论发现,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的是 A.唯物论和辩证法学说 B.唯物论和劳动价值学说 C.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D.唯物史观和阶级斗争学说 2.承认世界的统一性的哲学都属于 A.一元论 B.二元论 C.唯物论 D.唯心论 3.列宁的物质定义表明,客观实在性是D A.生命物质的共性 B.自然物质的共性 C.有形物质的共性 D.一切物质的共性 4.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属于D A.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B.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C.量变和质变的关系 D.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5.唯物辩证法提供的最根本的认识方法是C A.逻辑分析法 B.阶级分析法 C.矛盾分析法 D.精神分析法 6.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态度依据的是B A.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观 B.辩证否定的原理 C.历史唯物主义群众观 D.对立统一的原理 7.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之间最基本的关系是A A.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 B.相互依存的关系 C.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D.相互作用的关系 8.作为认识的初级阶段,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是B A.概念、判断、推理 B.感觉、知觉、表象 C.分析、归纳、综合 D.识记、联想、假说 9.真理的发展是一个D A.从主观真理走向客观真理的过程 B.从局部真理走向全面真理的过程 C.从具体真理走向抽象真理的过程 D.从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过程 10.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B A.一切从实际出发 B.实事求是 C.理论联系实际 D.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11.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主要通过B A.对个体心理素质的影响实现 B.对物质生产的影响实现 C.对个体生理结构的影响实现 D.对民族气质的影响实现 12.生产关系范畴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的A A.经济关系 B.政治关系 C.思想关系 D.血缘关系 13.在上层建筑的各种要素中,居于主导地位的是C A.艺术 B.宗教 C.政治 D.哲学 14.唯物史观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D

毛概考试试题2017

毛概考试试题2017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0.5分,共25分) 1、毛泽东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第一个标志性的重要理论成果是(B)。 A、《论人民民主专政》 B、《论十大关系》 C、《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D、《关于目前的形势与任务》 2、1956年4-5月,毛泽东先后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最高国务会议上作的《论十大关系》报告中指出“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了一些弯路,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戒”,这表明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B)。 A、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 B、开始探索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C、开始找到自己的一条适合中国的路线 D、已经突破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束缚 3、《论十大关系》的发表标志着(C)。 A、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 B、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C、党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 D、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始 4、毛泽东同志在《论十大关系》的报告中确定了党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基本方针是(B)。 A、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B、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C、从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D、以农立国为主

5、成为全党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先声的文章,是毛泽东的(D)。 A、《论人民民主专政》 B、《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C、《纪念孙中山先生》 D、《论十大关系》 6、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系统地论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理论的报告是 (C)。 A、《党的八大报告》 B、《论十大关系》 C、《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D、《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7、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D)。 A、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 B、我国国内已经居于主导地位的是人民内部矛盾 C、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求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之间的矛盾 D、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仍然是敌我矛盾 8、毛泽东强调,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是(C),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把全党的注意力转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 A、民主 B、法治

自考马概真题与答案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课程代码:03709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O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作为马克思恩格斯一生最重要的理论发现,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的是 A.唯物论和辩证法学说 B.唯物论和劳动价值学说 C.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D.唯物史观和阶级斗争学说 2.承认世界的统一性的哲学都属于 A.一元论 B.二元论 C.唯物论 D.唯心论 3.列宁的物质定义表明,客观实在性是D A.生命物质的共性 B.自然物质的共性 C.有形物质的共性 D.一切物质的共性 4.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属于D A.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B.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C.量变和质变的关系 D.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5.唯物辩证法提供的最根本的认识方法是C A.逻辑分析法 B.阶级分析法 C.矛盾分析法 D.精神分析法 6.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态度依据的是B A.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观 B.辩证否定的原理 C.历史唯物主义群众观 D.对立统一的原理

7.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之间最基本的关系是A A.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 B.相互依存的关系 C.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D.相互作用的关系 8.作为认识的初级阶段,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是B A.概念、判断、推理 B.感觉、知觉、表象 C.分析、归纳、综合 D.识记、联想、假说 9.真理的发展是一个D A.从主观真理走向客观真理的过程 B.从局部真理走向全面真理的过程 C.从具体真理走向抽象真理的过程 D.从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过程 10.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B A.一切从实际出发 B.实事求是 C.理论联系实际 D.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11.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主要通过B A.对个体心理素质的影响实现 B.对物质生产的影响实现 C.对个体生理结构的影响实现 D.对民族气质的影响实现 12.生产关系范畴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的A A.经济关系 B.政治关系 C.思想关系 D.血缘关系 13.在上层建筑的各种要素中,居于主导地位的是C A.艺术 B.宗教 C.政治 D.哲学 14.唯物史观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D A.人的价值追求 B.人的政治立场

马原试题(内含答案)

马原复习资料 一、选择题 1.“存在和思维何者为第一性”可将哲学派别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 心主义; 2.发展科学技术不属于生态文明建设; 3.马克思主义诞生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1848《共产党宣言》的 发表标志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4.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理论对行动有指导作 用 5.马克思生命力的根源在于:与时俱进 6.钉子——马——国家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7.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存在和思维何者为第 一性;意识是否可以认识物质】 8.真理的辩证法:绝对性与相对性 9.诗词“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是发展趋势【辩证否定观】 10.马克思哲学理论体系不包括:共产主义战胜资本主义 11.马克思认为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的 12.恩格斯观点属于:辩证唯物主义 13.“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对意识 能动性的客观解释 14.相互对立的哲学观点不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15.正确指明意识的本质的是: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16.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经济基础和 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17.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两次飞跃: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 18.认识论中最重要的哲学派别是:反映论(唯物主义)与先验论 (唯心主义) 19.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20.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劳动者 21.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最重视: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 22.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基本规律是:价值规律 23.生产商品的劳动可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创 造商品使用价值 24.马克思在哪一方面引起世界的关注(正确反映社会发展规律, 具有与时俱进的精神) 25.跟着感觉走(保证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26.无产阶级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 义) 27.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实践是认识 发展的动力) 28.主观唯心主义(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29.蝴蝶效应(一种现象可通过一系列中间环节和另外事物进行联 系)

2018毛概考试题目和答案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第一次使用“思想路线”这一概念的是( ) A陈独秀B李大钊C毛泽东D刘少奇 2、明确提出“关于主观主义”的问题的文献是( ) A《古田会议决议》B《井冈山的斗争》C《反对本本主义》D《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3、毛泽东初步界定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含义的文章是( ) A《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B《井冈山的斗争》 C《反对本本主义》D《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4、毛泽东对党的思想路线进行系统哲学论证的著作主要有( ) A《论持久战》和《新民主主义论》B《矛盾论》和《实践论》 C《论联合政府》和《反对本本主义》D《改造我们的学习》和《反对本本主义》 5、最早从思想路线的角度系统阐述坚持实事求是重要性的是( ) A毛泽东B周恩来C刘少奇D邓小平 6、最早对实事求是的科学含义进行马克思主义界定的文章是( ) A《反对本本主义》B《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C《改造我们的学习》D《新民主主义论》 7、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全党得到确立的标志是( ) A秋收起义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B遵义会议和毛泽东领导地位的确立 C长征胜利结束和三大红军会师D延安整风和党的七大 8、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继续强调实事求是,他认为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是( ) A理论与实践的统一B政策和策略的统一 C民主和集中的统一D军事和政治的统一 9、党的思想路线得到重新确立的标志的会议是党的( ) A十一届三中全会B十一届六中全会C十二大D十二届三中全会

10、邓小平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这段话特别强调了( ) A实事求是的重要性B解放思想的重要性 C与时俱进的重要性D求真务实的重要性 11、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 ) A实事求是B解放思想C与时俱进D求真务实 12、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江泽民指出: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 ) A坚持纯洁性和增强战斗力的决定性因素B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 C坚持民族性和增强凝聚力的决定性因素D坚持民主性和增强向心力的决定性因素 13、强调“必须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的领导人是( ) A毛泽东B邓小平C江泽民D胡锦涛 14、我们今天讲一切从实际出发,其中最大的实际就是( ) A中国已经是一个经济十分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 B中国目前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C中国在国际上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 D中国已经是一个全面的小康社会的国家 15、毛泽东一贯倡导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思想,他把这种“相联系”比喻成( ) A实事求是B有的放矢C洋为中用D实践出真知 16、理论联系实际,要求我们必须重视实践,实践的主体是( ) A人民群众B英雄人物C社会精英D劳苦大众 17、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前提和基础是( ) A一切从实际出发B理论联系实际C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D密切联系群众 18、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根本途径和方法是( ) A一切从实际出发B理论联系实际C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D密切联系群众 19、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验证条件和目的是( ) A一切从实际出发B理论联系实际C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D密切联系群众

最全毛概慕课课后题答案

2016慕课毛概最全答案 第一章 1.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1 毛泽东在明确提出“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和任务是在 A、遵义会议 B、中共六届六中全会 C、中共七大 D、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B 得分:16.7分 2 在党的七大上,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两大科学命题加以阐释的党的领导人是 A、毛泽东 B、周恩来 C、邓小平 D、刘少奇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得分:16.7分 3 中国共产党确定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思想的会议是 A、遵义会议 B、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C、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D、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 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B 得分:16.7分 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的精髓是 A、实事求是 B、毛泽东思想 C、邓小平理论 D、“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正确答案:A 我的答案:A 得分:16.7分 5 中国共产党在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在学风问题上曾经反对过的主要错误倾向是

A、投降主义 B、经验主义 C、教条主义 D、冒险主义 正确答案:BC 我的答案:AC 得分:0.0分 6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它们都 A、体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 B、包含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经验 C、揭示了中国革命的特殊规律 D、包含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 正确答案:ABD 我的答案:AB 得分:8.4分 1.2.毛泽东主义的科学内涵和形成条件 1 在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几个基本方面中,最具特色、最根本的原则是 A、实事求是 B、群众路线 C、理论联系实际 D、独立自主 正确答案:A 我的答案:A 得分:20.0分 2 下面关于毛泽东思想的论述不正确的是pA、毛泽东思想是毛泽东同志个人正确思想的结晶 B、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C、毛泽东思想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 D、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正确答案:A 我的答案:A 得分:20.0分 3 毛泽东思想的核心和精髓是 A、武装斗争 B、统一战线 C、党的建设 D、实事求是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得分:20.0分 4 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标志是 A、实事求是 B、遵义会议

大学生期末考试马概复习重点(全)

马概复习重点 绪论 1.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1、从创造者、继承者的角度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 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 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2、从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 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 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3、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 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 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 主义共产主义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 2.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社会根源 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成熟和基本矛盾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最根本的经济社会根源。 (1)工业革命引起生产方式重大变革 (2)周期性经济危机爆发 (3)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尖锐化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 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 (1)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上升到首位 (2)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进入到新阶段 (3)结论:工人阶级已成为历史发展的伟大动力 (4)工人阶级需要科学的理论 (二)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1)马克思恩格斯积极参加和指导工人运动的革命实践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要条件。(2)马克思主义最直接的理论来源 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19世纪三大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则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最直接的理论来源。 (三)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1、马克思主义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2、列宁在新的条件下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形成了列宁主义。 3、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列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三大理论成果。 3.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1)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完整版)马原辨析题以及答案

辨析题参考答案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 1、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仅在于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参考答案: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凡是主张存在第一性、思维第二性的,就属于唯物主义阵营;与此相反则属于唯心主义阵营。第二思维与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即凡是主张我们的思维能正确反映现实世界的是可知论,与此相反的则是不可知论。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把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仅归结于为人们提供一个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标准是不全面的。 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所以它是“科学之科学”。 参考答案:把哲学当做“科学之科学”,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对哲学性质和哲学与具体科学关系的一种错误看法。 在古代由于生产力低下和人们认识能力不高,各门具体科学都还处于未分化的状态而包含在哲学之中,这时的哲学也就带有一种知识总汇的性质。到了近代,具体科学纷纷从哲学的母体中分化了出来,成为专门的独立学科。一些哲学家由于未能理解哲学和具体科学之间一般与个别、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把哲学当做凌驾于具体科学之上的一种特殊科学,提出了“哲学是科学之科学”的命题,这个命题本身是错误的。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反对把哲学当做“科学之科学”的观点,正确地解决了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问题。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哲学性质的规定。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但不能由此就说它是“科学之科学”。 3、意识是特殊物质的功能和属性,因而意识是一种特殊的物质。 参考答案:这是一种从正确前提导出错误结论的观点。意识依赖于物质,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这种物质的功能,但它又是与物质有本质区别的。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是具有主观特性的精神现象。意识的本质在于,它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把意识等同于物质,是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其错误在于抹杀物质与意识的本质区别,歪曲了意识的本质。 4、世界统一于存在 参考答案: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而物质是最根本性的存在,世界除了物质的存在,其他的什么也不存在。存在的本意是有,世界上存在着两者基本现象即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存在有物质存在与精神存在两种基本形式,但物质存在是基础。把世界的统一性笼统地表述为存在性,没有明确世界到底是统一于物质还是精神,存在着调和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企图,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只有在哲学基本问题的表述中存在才专门指物质存在,在其他哲学语境中存在既指物质存在也指精神存在。 5、“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 参考答案: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意识本质问题特别是对意识能动性特征的科学论述。意识的能动性是指人利用意识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并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和作用,它既表现在意

新版毛概前六章知识点整理(背诵版)

第一章毛泽东思想及其历史地位 第一节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形成发展的历史条件 ●时代条件 俄国十月革命开辟了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时代,是毛泽东思想产生的时代条件和国际背景。 ●社会条件 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国情和中国革命的特殊性,是毛泽东思想产生的社会条件。 ●物质基础 新的社会生产力的增长和工人运动的发展为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和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 近代中国新的社会生产力主要指近代工业和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工人阶级。 ●理论条件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与传播,为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和形成准备了思想理论条件。 ●实践基础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是毛泽东思想产生和形成的实践基础。 形成发展的过程(※选择题) 初步形成:提出并阐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思想 《中国社会各阶段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反对本本主义》 成熟:系统阐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1945年七大写入党章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 继续发展: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 《论人民民主专政》《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第二节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和活的灵魂 主要内容: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政策和策略的理论、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党的建设理论 活的灵魂:贯穿于毛泽东思想各个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他们有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实事求是,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深入实际了解事物的本来面目,把握事物内的必然联系,按客观规律办事;清醒认识和准确把握我国基本国情 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力量;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独立自主,就是坚持独立思考,坚定不移维护民族独立,捍卫国家主权;坚持中国的事情必须由中国人民自己处理;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

马原试题及答案

、单选题(在本题的每一小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请把你认为正确的答案填入附表一。多选不给分。每题1分,共30分)。 1 ?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 A )° A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列宁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是( D )° A工人运动得到了“农民的合唱”B工人罢工和起义 C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D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3 ?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 C A消灭阶级、消灭国家B实现人权C实现共产主义4?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 B )的基本问题。 A唯心主义哲学B全部哲学 5.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A实践性B运动性6物质的唯一特性是(A )° A客观实在性B实物性 7.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 D A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括和反映 C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D实现个人的绝对自由 C唯物主义哲学 D 一部分哲学 C客观性C结构性D物质性D可分性 B用来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 D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50年的树,按市场上的木材价格计算,最&印度一位教授曾对一棵树算了两笔不同的账:一棵正常生长 多值300多美元;但从它产生的氧气、减少大气污染、涵养水源、可以为鸟类与其他动物提供栖息环境的生 态效益看,则值20万美元。这种算账方法强调了( A事物存在的客观性 9.时间是指(C )° A物质运动的广延性 10.商品最本质的因素是(A使用价值 B人类认识的主观性 C ) C事物联系的多样性D事物运动的规律性B物质运动的绝对性 C ) B交换价值 D )° C物质运动的持续性D物质运动的规律性 C价值D价格 11.货币的五种职能中最基本的是( A世界货币和贮藏手段B贮藏手段和支付手段 12.马克思主义认为,从实践的活动机制看,实践是( A生活、行为、现实、事实等感性活动B科学实验 13.“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A自然界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14.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的基础是( A客观世界B感觉 15.真理与谬误之间的相互关系是(C A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绝对对立的 C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16.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C )° A社会意识B地理条件17.划分生产关系类型的基本标志是( B )C价值尺度与价格标准 C )° C主体与客体通过中介相互作用的过程 ”这说明(D )° D价值尺度与流通手段 B科学进步是实践的目的 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思维D实践 B没有相互转化的可能性 D两者之间没有原则区别 C生产方式D人口因素

马概真题分章练习第二章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真题分章练习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2013.4.7.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相比较,旧唯物主义认识论有两个缺陷,一个是缺乏辩证法的观点,另一个是()P102 A.缺乏实践的观点 B.缺乏反映论的观点 C.缺乏一元论的观点 D.缺乏可知论的观点 2013.4.8.与理性认识相比较,感性认识有两个特点,一个是直接性,另一个是()A.客观性 B.能动性 C.抽象性 D.形象性 2013.4.9.真理具有客观性,被称为客观真理,是因为()P114 A.真理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B.真理是对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C.真理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 D.真理是大多数人承认的客观事实 2013.4.10.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具有确定性,又具有()P119 A.普遍性 B.特殊性 C.不确定性 D.绝对性 2012.10.7.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区别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是()P104 A.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B.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C.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D.认识是一个发展过程 2012.10.8.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P110 A.感觉—知觉—表象 B.概念—判断—推理 C.认识—实践—认识D.实践—认识—实践 2012.10.9.作为真理的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与时俱进的,这是因为真理具有()P116 A.相对性 B.能动性 C.绝对性 D.普遍性

马原重点(必背)按章节整理

马原重点(必背)按章节整理 绪论 1.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第一、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第二、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鲜明的政治立场 第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第四、实现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的极大提高,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2.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第一、学习理论武装头脑努力掌握理论的科学体系基本原理及基精神实质 第二、理论联系实际 第三、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 第一章 1.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在批判继承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合理因素并对现代科学成果进行科学总结基础上形成的的科学理论成果,它的科学性和真理性不但为以往的实践检验所证实,且随着未来的社会进步和科学发展而深化。 第一,物质概念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列宁的物质概念及其意义。 第二,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现代意义。它被现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发展所证实和丰富,并提供了理论思维的方向原则和基本方法。 2.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 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3.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主观能动性又称自觉能动性,是指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有目的、有计划、积极主动的活动能力。 客观规律性是指物质运动过程中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认识和利用规律又必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4.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

至善网毛概答案

1.1 ?习题1(单选题)答题正确 毛泽东首次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命题是在()。 o中共一大 o中共八大 o中共七大 o中共六届六中全会 ?习题2(单选题)答题正确 毛泽东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命题是在()。 o《实践论》 o《论新阶段》 o《矛盾论》 o《反对本本主义》 ?习题3(单选题)答题正确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间的关系()。 o对立关系 o没有关系 o承进关系 o否定关系 ?习题4(判断题)答题正确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成果之间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

o正确 o错误 1.2 ?习题1(单选题)答题正确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飞跃的理论成果()。 o邓小平理论 o科学发展观 o毛泽东思想 o“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习题2(多选题)答题正确 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 o实事求是 o独立自主 o群众路线 o解放思想 ?习题3(判断题)答题正确 1945年党的七大把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 o正确 o错误 ?习题4(判断题)答题正确 毛泽东思想就是毛泽东的个人思想。

o正确 o错误 1.3 ?习题1(单选题)答题正确 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是()。 o党的十六大 o党的十五大 o党的十三大 o党的十四大 ?习题2(单选题)答题正确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是()。 o党的十六大 o党的十四大 o党的十八大 o党的十五大 ?习题3(单选题)答题正确 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统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 o党的十五大 o党的十七大 o党的十六大

全国2018年4月自考马概真题及答案解析

绝密★考试结束前 全国2018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课程代码:03709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第一部分选择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历史时代及其提出的各项任务,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 A.主观条件B.客观条件 C.理论基础D.理论前提 2.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既表现为它具有彻底的批判精神,又表现为它具有() A.完整的理论体系B.严密的逻辑结构 C.鲜明的政治立场D.崇高的社会理想 3.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区别在于如何问答() A.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B.世界可否被认识的问题 C.世界的存在是怎样的问题D.世界统一性的问题 4.实践作为一种感性物质活动,强调的是() A.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B.实践具有主观性 C.实践具有能动性D.实践具有历史性 5.在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中,本质和现象反映了() A.事物之间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B.事物的内在要素和结构方式的关系 C.事物过去、现在和将来的关系D.事物的根本性质和表面特征间的关系 6.意识的能动性最突出的表现是,意识活动() A.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B.能通过指导实践改造世界 C.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D.能影响人的心理活动 7.作为认识和实践活动的承担者,认识主体所具有的突出特点是() A.能动性B.社会性 C.历史性D.客观性 8.脱离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这句话强调的是() A.认识过程中摹写与创造的统一B.认识过程中感性与理性的统一 C.认识过程中真理与价值的统一D.认识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9.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路线,就必须在工作中坚持() A.一切从实际出发B.—切从主观的愿望出发 C.一切从理论出发D.—切从臆造的规律出发 10.除了生产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另一对社会基本矛盾是() A.社会存在于社会意识的矛盾B.社会生产和社会消费的矛盾 C.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矛盾D.先进意识和落后意识的矛盾 11.既承认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又承认历史发展的选择性,这属于() A.历史唯物论观点B.相对主义观点 C.历史循环论观点D.折衷主义观点 12.阶级产生的根本前提是() A.用暴力掠夺他人财产B.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出现剩余产品 C.用特权侵吞共有产品D.由于产品分配不公出现两极分化 13.下列关于人的本质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人的本质是发展变化的B.人的本质是现实具体的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