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从爵士乐到摇滚乐-西方流行音乐史

从爵士乐到摇滚乐-西方流行音乐史

从爵士乐到摇滚乐-西方流行音乐史
从爵士乐到摇滚乐-西方流行音乐史

从爵士乐到摇滚乐-西方流行音乐经典讲解

什么是摇滚?本篇按时间发展顺序介绍了流行音乐的发展直至摇滚乐的产生,适合于真正喜欢流行音乐的朋友。相信读完本文你会更了解音乐,更理解摇滚乐。

本专题是一篇让你更了解流行音乐的不可多得的好文!

爵士乐

一、爵士乐的起源

爵士乐(Jazz)以其极具动感的切分节奏、个性十足的爵士音阶和不失章法的即兴演奏(或演唱)赢得了广大听众的喜爱,同时也得到了音乐领域各界人士的认可。它以布鲁斯和拉格泰姆为源头,经过整整一个世纪的发展,如今已是异彩纷呈、百花齐放。自从1917年第一张爵士唱片诞生以来,它便显示出了巨大的发展潜力。20世纪初的新奥尔良爵士乐、30年代大乐队演奏的摇摆乐、40年代的比博普爵士、40年代末的冷爵士、50年代的硬博普、60年代的自由爵士、70年代以后的摇滚爵士,而后拉丁爵士、融合爵士、爵士放克……一张张不同风格的爵士唱片汇成了一部爵士乐发展史。1、爵士乐的来源

--布鲁斯和拉格泰姆

爵士乐是在布鲁斯和拉格泰姆的基础上,融合了某些白人的音乐成份,以小型管乐队的形式即兴演奏而逐渐形成的。

布鲁斯(Blues)

布鲁斯是南北战争后,黑人民间产生的一种演唱形式,它的来源已无从考查。但是有一点可以确定,它与黑人的种植园歌曲(劳动时集体合唱的无伴奏歌曲)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后来,由于种植园经济的衰落,黑奴逐渐变得自由,大多数成了独立的雇工,因此集体劳动歌曲失去了生存的环境。此时一种被称作"田间呼喊"的独唱形式代替了种植园歌曲,最原始的布鲁斯形式也因此而生了。后来黑人进了城市,把这种呼喊带到了城里,对所有的黑人音乐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种原始的呼喊形式与早期的农村布鲁斯(Country blues)对比之下相差无几,都是在即兴演唱中形成的,每次演唱都不相同。不同之处仅仅在于"田间呼喊"是一种个人内心情感的释放,而农村布鲁斯一般都是歌手为商家推销产品时为吸引顾客而演唱的。他们万万没想到自己的谋生方式竟然为布鲁斯的发展树立了模板。农村布鲁斯保留了"田间呼喊"中上升或下降的自然滑音特点,它的段落一般都是三句构成一段,但是没有固定的段数,可以即兴演唱很多段,它有时还经常采用班卓琴和吉他来进行伴奏。由于农村布鲁斯出现于20世纪以前,所以它的流传只能靠文字记载而没有录音资料(现存最早的布鲁斯录音资料产生于1920年)。进入20世纪20年代,最流行的布鲁斯是古典布鲁斯,与农村布鲁斯相比,它的演唱风格更加流行化。古典布鲁斯常常有作曲者参与,不完全靠歌手即兴演唱,它的曲式显得更加规整,经常由爵士乐队伴奏。这个时期女歌手占据了布鲁斯舞台,他们经常和爵士乐队一起演出,在商业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比如最早的布鲁斯歌手"妈"·雷尼("Ma"Rainey,1886~1939)就是在这个时期确定了她的明星地位。30年代,当黑人为了谋生而涌向工业中心时,农村布鲁斯也随之走进了城市,从而形成了都市特点的城市布鲁斯。城市布鲁斯主要反映城市生活的感受,它的结构固定,4/4拍,12小节分成三句,每4小节为一句,第一、二句重复。伴奏可能是乐队,也有的用钢琴,伴奏和声趋于规范。

曲式:A|A'|B|

小节:1234|5678|9101112|

和声:I---|IV-I-|V-I-|

如威廉·汉迪(W·C·Handy)于1912年发表的《孟菲斯布鲁斯》(Memphis Blues)的第一段(例1)。

这种12小节布鲁斯曲式为乐手和歌手的即兴发挥提供了极大的自由空间,在这样的结构框架中,布鲁斯以它独特的音阶和节奏特点让人一听便能分辨这就是布鲁斯。布鲁斯音阶是最能体现布鲁斯风格的特征之一,在自然大调音阶上增加降三音和降七音(例2)以此来体现出布鲁斯的忧伤成分。布鲁斯节奏以三连音为基础,然后作不断地变化(例3)。因此想演奏(或演唱)布鲁斯的乐手(或歌手)必须建立起良好的三连音概念。

布鲁斯历史上最著名的作曲家是威廉·汉迪(William Christopher Handy,1873~1958),拥有"布鲁斯之父"的称号。他把布鲁斯与拉格泰姆相结合,使原来只在黑人中流传的布鲁斯被不同

阶层的听众所接受。他为布鲁斯的推广和流传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1960年,美国邮政部发行了他的纪念邮票,以表彰他对黑人音乐做出的巨大贡献。

布鲁斯一方面被爵士乐所吸收,成为爵士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作为流行音乐的一个分支自身还在发展,并继续影响着爵士乐。

下面介绍几位布鲁斯历史上不同时期的代表人物。

贝西·史密斯(Bessie Smith,1894~1937)

贝西·史密斯是古典布鲁斯时期最著名的女性布鲁斯歌手,1894年出生于美国的田纳西州。最早,贝西为了谋生,在杂耍班和夜总会演唱,1923年,哥伦比亚公司制作人弗莱克·沃尔克发现了她的潜力,便为她录制了第一张唱片,没想到唱片一上市便卖出了200万张。哥伦比亚唱片公司看到这种情况,就立即与她签约,而且将她捧为旗下的头牌歌星。贝西的歌曲涉及面甚广,有反映社会问题的、有放荡幽默的,还有直截了当的性表白和流氓小曲等等。由于她在20世纪20年代主宰了布鲁斯音乐的潮流,因此人们将她称为"布鲁斯皇后"。1929年以后,她的音乐生涯出现了滑坡,她为了取得白人听众的喜爱,开始录制白人通俗歌曲,但是此时的白人音乐市场已被乡村歌手吉米·罗杰斯(Jimmie Rodgers,详见乡村音乐部分)占据,贝西敌不过罗杰斯,没有拿下白人市场,回过头时,发现自己又失去了黑人听众。于是1933年以后她再也没有录制过任何东西。1937年9月26日,贝西酒后驾车,在高速公路上与卡车相撞,一只胳膊活活从身上被撕下来,最后不治身亡。

雷蒙·杰弗逊(Lemon Jefferson,1897~1930)

雷蒙·杰弗逊--一位来自德克萨斯的盲人歌手,在20世纪20年代末为布鲁斯音乐留下81张唱片的布鲁斯巨人。雷蒙·杰弗逊从小双目失明,但具有极高的音乐天赋。他无师自通地学会了吉他,很小就在街头卖唱。1926年以前,他一直是个街头艺术家,在黑人北迁的高潮中,他来到了芝加哥。唱片商很快发现了这位既能弹吉他、又能唱歌、还能填词编曲的天才歌手--"瞎子雷蒙"(布鲁斯圈子里都这么称呼他)。雷蒙演唱的是比较传统的农村布鲁斯,他的风格比较清淡,吉他与歌声相呼应。他的歌词比较讲究格调,没有粗鄙的用词。经过唱片公司的推广,雷蒙很快就成了家喻户晓的风云人物,同时也赢得了巨大的财富。但是他把大量的钱财用来寻欢作乐,浪费在女人和酒上。1930年的一个冬夜,他录完最后一张唱片后去了夜总会。不知什么原因,司机没来接他,他便自己步行回家,第二天被发现冻死在雪地里,享年

33岁。

查理·帕顿(Charlie Parton,1885~1934)

查理·帕顿,1885年出生于密西西比三角州的克利夫兰,是20世纪30年代初布鲁斯乐坛的代表人物。帕顿从小体弱多病,个子矮小,因此人们将他称为"矮子帕顿"。帕顿自学作曲,从自己的生活环境中吸取养分,创作各种歌曲。他在音乐上对传统进行改革,强化自己的个性,他的歌曲多半与自己的经历有关,布鲁斯的主题--伤感,在他的音乐中无处不在。1929年,帕顿开始录制唱片,在女布鲁斯歌手铺天盖地的声浪中,他却低吟浅唱,别具一格。到1934年他去世为止,五年时间录制了60张唱片。帕顿瘦弱的身躯、浑厚的男低音、精湛的吉他技艺、大量的唱片、短暂的艺术生涯,这一切使他成为一个布鲁斯历史上的传奇人物。

马迪·沃特斯(Muddy Waters,1915~1983)

马迪·沃特斯,1915年出生于密西比的罗林福克,原名麦金利·摩根菲尔德(McKinley Morganfield),他是一位介于查理·帕顿与B·B·金(B·B·King)之间最伟大的布鲁斯音乐家之一。由于他曾经常在泥水中玩耍,因此得到了"Muddy"(泥泞的)这个绰号。马迪·沃特斯13岁学习口琴,17岁学习吉他,1943去芝加哥并成为那里的滑棒吉他大师。1944年他开始演奏电吉他,晚上在俱乐部演出,白天在造纸厂干活,后来又当过卡车司机。1946年到1954年期间

他录制了一批反映极强的热门歌曲,并对节奏布鲁斯(R&B)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1950年起,几乎所有的芝加哥布鲁斯明星都参加过他的乐队。60年代以后,他的音乐变得更加成熟和专业,加进了大量的钢琴、口琴以及架子鼓,使布鲁斯被更多的黑人和白人所接受。1971年推出的《他们叫我马迪·沃特斯》(They Call Me Muddy Waters)为他赢得了第一个格莱美奖(该奖开创于1958年,每年颁发一次,是美国音乐界最高奖项)。他在去世之前一直没有停止过唱片的录制,为布鲁斯音乐留下了大量的宝贵资料。

B·B·金(B·B·King)

B·B·金于1925年9月16日生于密西西比三角洲的伊塔比纳,原名赖利·B·King(Riley B·King),是布鲁斯历史上影响面最广、生命力最强的布鲁斯音乐家。儿时的"金"流离于母亲与祖母之间,生活艰难,少年时在教堂学唱歌,在"金"的音乐理念中,乡村音乐与福音音乐对他有着重要的影响。1948年底他来到孟菲斯,很快,他的音乐便被当地的电台看中,同时他也留在了电台工作,当电台直播他的节目时,称他为"比尔大街布鲁斯男孩"(Beale street Blues Boys),后来简称为"布鲁斯男孩",最后干脆叫"B·B",B·B King便因此而来。B·B·金的作品中既有纯布鲁斯的,也有乡村音乐风格的,还有流行和摇滚的,但是每一种形式都夹杂着布鲁斯成分。70年代,他的音乐会吸引了各种族、各年龄层的观众。1985年,他的第50张唱片问世,1987年荣获格莱美终身成就奖。作为一名布鲁斯大师,至今他仍在为布鲁斯音乐乐此不疲地奉献着。

约翰·李·胡克(John Lee Hooker)

约翰·李·胡克,1917年出生于密西西比州。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几年中,他一直生活在底特律,并成为那里布鲁斯圈中的顶尖高手。起初,他以演唱黑人福音歌为主,但不久便被布鲁斯音乐所吸引,胡克低沉的声线在清脆的吉他和富有动感的节拍配合下格外受人瞩目。60年代他将布鲁斯先后与舞曲、摇滚乐等风格相结合,使原有的布吉-乌吉(Boogie Woogie,一种敲击式的、即兴演奏的布鲁斯钢琴音乐,其特点是左手有一个固定的节奏型衬托右手的布鲁斯音调,产生一种强劲有力的节奏效果)元素逐渐地在他身上消失。70年代他的风格转向摇滚路线。他与B·B·金一样,将各种音乐元素与布鲁斯相融合,为布鲁斯音乐的繁荣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90年代以后这位"布鲁斯之王"开始淡出舞台,在家中安度晚年,偶尔参加一些社交活动。2001年,胡克逝世,终年84岁。

拉格泰姆(Ragtime)

拉格泰姆是美国流行音乐中第一次出现真正有全国影响的音乐形式。它最初是一种钢琴音乐,盛行于19世纪90年代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因爵士乐的兴起而被替代。

19世纪末的新奥尔良,非常地开放和自由,比如公娼制度,在这块土地上,大量的音乐人为***嫖客伴奏,他们弹奏欧洲古典音乐的技巧炉火纯青。在花天酒地的气氛中,他们开始修改曲目,甚至自己创作。这里的观众没有太多的音乐素养,偶而弹错几个音符他们也听不得出来,所以钢琴师们充分地自由发挥,随意地偏离固定模式。由于长时间的演出(从傍晚到次日清晨),这些松散的艺人开始对严格的音乐标准感到厌烦,他们开始尝试新的创作,因此,由"妓院钢琴师"发展出的两种模式(即切分和即兴),成了拉格泰姆音乐的主要标志。

拉格泰姆是在黑人音乐的基础上,吸收了欧洲音乐特点而发展起来的,它的最大特点是复杂的切分。比如,跨小节切分(例4)。

拉格泰姆另一个典型的切分节奏特点是:在规则的节奏进行中,使用三连音,使固定的节奏律动出现临时的转变(例5)。

拉格泰姆的曲式类似当时的进行曲,由三四个不同的乐段组成,每个乐段包括四个乐句(共16小节),经常重复一遍,典型的结构如:AABBCCDD或AABBCCA等,有时还加上引子和间奏。拉格泰姆很少使用小调式。像进行曲一样,它的对比性中段(C)经常转入下属调。

著名的拉格泰姆作曲家有斯科特·乔普林(Scott Joplin,1869~1917)、詹姆斯·斯科特(James

Scott,1886~1938)等。斯科特·乔普林被称作"拉格泰姆之王",是一位黑奴的儿子,年轻时曾在酒吧等娱乐场所演奏钢琴,1899年因创作《枫叶拉格》(Maple Leaf Rag)而一举成名。

2、爵士乐的发源地

--新奥尔良(New Orleans)

爵士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诞生于美国的南部城市新奥尔良。19世纪初,法国人统治着新奥尔良。由于管理非常松散,许多非洲黑人从美国南方的奴隶主手下逃到新奥尔良享受"自由黑人"的身份。再因通婚自由,非洲黑人与法国人的结合出现了大量的混血黑人,"克里奥尔人"。到了19世纪末,新奥尔良的居民中除了白人、黑人外,剩下的就是克里奥尔混血黑人。南北战争前,克里奥尔人享有与白人同样的地位,接受良好的教育,包括古典音乐教育。南北战争后,由于实施新的种族隔离法,迫使他们与黑人为伍。黑人的非洲音乐传统与克里奥尔人的古典音乐训练相结合,对爵士乐的产生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新奥尔良对黑人一直采取比较宽容的态度。当其他城市歧视黑人,压制黑人音乐发展时,新奥尔良仍然允许黑人在大街上以弹唱谋生。新奥尔良也是美国当时惟一实行公娼制度的城市,许多妓院、赌场、娱乐场所给黑人提供了大量的谋生机会。此外,新奥尔良曾是美国的管乐器制作中心,管乐器很便宜,几乎任何黑人都很容易得到一个二手货,因而小型管乐队随处可见。由于这些原因,使爵士乐在新奥尔良这片土地上得到了充分的酝酿,以致迅速地发展起来。

二、早期爵士乐

(19世纪末~20世纪30年代中期)

1、新奥尔良爵士乐

一般认为,新奥尔良爵士乐出现在19世纪90年代。但是历史上的第一张爵士唱片问世于1917年,是由"正宗迪克西兰爵士乐队"(Original Dixieland Jazz Band)在新奥尔良录制的。因此,1917年以前的爵士乐究竟具有什么特点,我们永远都无法知道,但是根据当时的乐谱记载以及摄影证明,早期爵士乐的速度大约介于中速与快速之间,初次接触爵士乐的人对这种音乐的感觉是充满生气、令人兴奋的。

早期新奥尔良爵士乐的另一特点,也许是最重要的特点,就是集体即兴演奏。乐队的每位成员不仅仅是独奏者,而且都即兴演奏。彼此之间自发的互相谦让与合作,只受***进行结构的限制。这种演奏最吸引人的是乐队成员既竞争又合作,对于强加给他们的限制既重视又视而不见。这种新的声音在20世纪初期,任何听众一听就能辨认得出,这就是"爵士乐"。

新奥尔良时期,第一个重要的爵士音乐家是黑人查尔斯·博尔登(Charles Bolden,1868~1931)。他擅长演奏的乐器是短号。从1894年起,他领导了一个乐队,有六七个人,这种编制后来成为新奥尔良爵士乐队的传统:

短号(或小号)1~2人,吹奏旋律;

单簧管1人,吹奏副旋律,即兴助奏;

长号1人,即兴演奏固定低音;

贝斯(或大管)、班卓琴(或吉他)、鼓各1人,担任节奏部分的演奏。

同时期对新奥尔良爵士乐影响最大的是黑人爵士乐作曲家杰利·莫顿(Jelly Morton,1885~1941)。莫顿是克里奥尔人,曾受过欧洲古典音乐教育。他在保留原来爵士乐中那种粗犷、纯朴的风格和即兴演奏的特点的同时,对乐曲进行了一定的艺术加工,因而提高了爵士乐的艺术表现力。莫顿于1923年从新奥尔良来到芝加哥,在那里组织了他的乐队"红辣椒爵士乐队"(Red hot peppers)。20年代中期他曾录制过大量的唱片,如《波特王跺脚舞》(King porter stomp)已成为一首被广泛演奏的经典爵士乐曲。

2、芝加哥爵士乐

1917年,华盛顿特区命令,关闭斯托里维尔"红灯区"(1877年,新奥尔良城市法规定,***商业只限于斯托里维尔地区)。爵士音乐家纷纷从新奥尔良向北迁移,很多人来到铁路中转站--大城市芝加哥,指望在那里找到新的工作。与此同时,芝加哥也成为迅速发展起来的唱片工业集中地。20年代发行的许多"新奥尔良爵士乐"唱片都是在这里录制的。直到1929年,美国出现严重的经济危机,许多唱片公司破产,娱乐场所关闭,芝加哥爵士乐的地位也随之削弱。芝加哥爵士乐与早期新奥尔良爵士乐的区别在于:(1)增加了萨克斯管(这件乐器从此成为爵士乐队的一大特色),用吉他代替班卓琴;(2)音乐更加紧凑、激烈、更有驱动力,常以2/4拍代替演奏布鲁斯,后因音量太小,节奏不够强烈而换上了钢琴。

布吉-乌吉的最大特点是左手持续弹奏鲜明的固定低音(例6)来衬托右手弹奏的布鲁斯曲调,始终是12小节的乐段,并在此框架内不断地变换节奏,作即兴演奏。这种敲击式的音乐风格对后来的爵士乐和布鲁斯都产生过影响,甚至摇滚乐也借助了这种风格。

芝加哥时期最有代表性的音乐家是贝德白克和阿姆期特朗。

比克斯·贝德白克(Bix Beiderbecker,1903~1931),白人爵士音乐家,擅长演奏短号和作曲。他创作的乐曲最大特点是具有强烈的和声感觉。他的小号演奏在音色上也更为轻柔、纯净。贝德白克毕生从事黑人音乐文化,赢得黑人同行的尊敬,但他一生短暂,死时才28岁。路易斯·阿姆斯特朗(Louis Armstrong,1900~1971)

被誉为"爵士乐之父"的路易斯·阿姆斯特朗于1900年7月4日生于新奥尔良,是爵士乐历史上最伟大的独奏家之一。年轻时,他曾在新奥尔良各种乐队中吹过小号。1922年他从新奥尔良来到芝加哥,不久便组织了"五人热乐队"和"七人热乐队"进行演出,取得了极大的成功。他的短号、小号吹奏技巧无人可比:耀眼的高音C的连续进行,令人吃惊的滑音,动人的音响和音色。他的录音常常是爵士音乐家们进一步提高演奏技巧的教材。

路易斯·阿姆斯特朗对爵士乐的主要贡献有:

(1)他证明了新奥尔良的集体即兴演奏并不是爵士乐演奏的惟一途径。他开创了个人即兴演奏(他是首先破例发展独奏的爵士音乐家之一),并向几代爵士乐手证明了这种方法的可行性。

(2)他是净化节奏、打破生硬钢琴模式的第一人,他所开创的合理切分韵律法,有时将整段位置摇摆,运用音节与鼓点反向拖延而展示出比拉格泰姆更轻松的感觉,并且花样繁多。

在他的影响下爵士乐坛出现了"摇摆感觉"的爵士乐,相对以往的爵士乐,它显得更为轻松,不受严格的四拍限制,同时鼓手也开始试用切分技巧,改棍为刷,增加了钹、铃等其他工具。(3)他重视乐器演奏的质量,激励年轻号手,使爵士号演奏职业化。

(4)他所采用的衬词唱法(即用无字义的音节来模仿乐器声)成了日后爵士唱法中的重要方法之一。

三、摇摆乐

20世纪30年代,一种由大乐队(Big Band)演奏的带有黑人风格,并极具舞蹈性的爵士乐--摇摆乐(Swing,例7)开始在纽约发展起来。

1929年,美国爆发经济危机,整个国家呈现经济大萧条景象,银行倒闭、工厂停工、铁路公司破产、失业工人剧增。与音乐有关的是唱片工业衰落,爵士音乐家录制唱片的机会锐减;小歌舞厅、俱乐部等纷纷停业。这时,只有在纽约的舞厅里仍然活跃着大型伴舞乐队,而且雇用爵士乐师。于是,很多爵士音乐家从芝加哥来到纽约,开始了30年代纽约大型爵士乐队的新时期(又称"大乐队"时期)。

最早对此进行探索并取得成功的爵士音乐家是弗莱切·亨德森(Fletcher Henderson,1898~1952)。亨德森的乐队比新奥尔良爵士乐队只多两三个人,但他不采用新奥尔良乐队集体即兴演奏的办法,而是把乐队分成萨克斯管、铜管和打击乐三个部分,按谱演奏。同时,又聘请

优秀的爵士乐师担任独奏,保留了传统爵士的风格和技巧。因此,他的乐队和声织体比较清晰、丰满,节奏比较柔和、流畅,音响也更优美,不像新奥尔良爵士那么喧闹、红火。后来,人们称这种爵士为"摇摆乐"。

大型爵士乐队也经常聘请女歌手同台演出,如优秀的爵士歌手比利·霍利迪(Billie Holiday,1915~1959),艾拉·菲茨杰拉德(Ella Fitz gerald,1920~1996)等,都曾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1935年8月,在洛杉矶的帕洛马舞厅,本尼·古德曼(Benny Goodman,1909~1986)和他的乐队的一场演出被标志为摇摆乐时代的开始。那天晚上,他们一如既往地演奏着一般的舞曲,观众反应冷淡。于是,古德曼改而演奏亨德森的爵士改编曲,听众马上做出了强烈的反应。从此,这种音乐通过收音机,传播到全国各个城市。

古德曼的乐队淡化了黑人大型爵士乐队音响中的非洲特色,不采用黑人乐队演奏中的忧郁成分和过于奇怪的音响,但保留了大型爵士乐队特有的律动感:柔和、灵活、流畅,并与古典音乐的规整性相结合,他是第一个白人爵士乐队领队,他把爵士乐普及到了更多的原来不喜欢爵士乐的白人听众中去。

贝西伯爵(Count Basie,1904~1948)的乐队也是摇摆乐时期最杰出的乐队之一。他的乐队更加重视器乐的独奏,更加灵活,轻巧,他们始终保持精确与平衡,并被认为是惟一的能持续轻柔演奏的乐队。贝西对乐队的风格定位是简单与摇摆相结合,避免刻意地复杂。萨克斯管演奏家莱斯特·扬(Lester Young,1909~1959)曾经也是乐队的成员之一,并为乐队的发展做出过很多贡献。

在摇摆乐时期最有代表的乐队是埃林顿公爵(Duke Ellington1899~1974)领导的大型乐队,他对爵士乐的贡献可与阿姆斯特朗并列。

埃林顿出身于黑人中产阶级,受过良好的音乐教育,他的乐队人数增至14人:铜管6人、萨克斯管4人、打击乐4人,他充分调动乐队中每个人的才能,又发挥整个乐队音响的潜力,把两者完美地结合起来。从1920年至1974年,他作曲逾千首,改编乐曲数千首,有一个词能精确地形容埃林顿的音乐,即:"激动"。他的创作特点是:围绕一个主题不断发展,用优美的节奏融之为激情,最后将乐曲推向一个新的高度。他的音乐有时也被称为"交响爵?quot;(Symphonic Jazz),它必须象听贝多芬、莫扎特等人的作品一样反复地听,因为曲子的深度只有在聚精会神时才能领会到。埃林顿公爵不但是摇摆乐时期的卓越人物,同时他对以后出现的各种爵士乐风格都起到过深刻的影响。

四、比博普

大型乐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就已经衰落,主要原因在于大型乐队演奏的摇摆乐已经千篇一律、缺乏新意。有些爵士音乐家认为,乐曲改编者几乎不给独奏者留出即兴发挥的余地。而从音乐上来看:和声空洞无物,***进行局限于三***、七***,最多偶尔出现增减***或加上个别附加音符;节奏总是陈旧的简单切分混合,旋律过于传统,死守4小节和8小节为乐句结构的跳舞音乐。特别是有些年轻的黑人音乐家觉得,爵士乐为了取悦于白人听众,已成了大众娱乐的工具,失去了自己的艺术个性和艺术表现力。于是,他们企图创新,追求一种新的风格,这种新风格就是"比博普"(Bebop),简称"博普"(Bop)。

"比博普"这个名称来自于爵士音乐家在练声或哼唱时发出的毫无词义的音节。在爵士乐历史上,比博普的发展时期正是某些音乐家试图建立精英群体,并把那些不符合他们艺术标准的人排斥在外的时期。技巧熟练成了比博普音乐家不可缺少的部分,他们极力贬低任何一个跟不上速度的人,慢慢地,他们脱离了自己的听众、老板、非爵士音乐家,甚至还渐渐地远离了其他的爵士音乐家。他们所做的一切,就是为了把爵士乐的质量从以盈利为目的的跳舞音乐水平,提高到高雅的室内乐艺术的水平。与此同时,他们还想把爵士音乐家从供人娱乐的地位提高到艺术家的地位。这些尝试没有立即成功,而且,当比博普音乐家遭到抵制时,他们也变

得越来越自我了。他们在独奏时经常背对着观众,当独奏乐段一结束,也不管其他乐手便独自走下台去。他们对观众采取的藐视态度,与他们对不符合他们音乐标准而自称爵士音乐家的鄙视程度不相上下。因此,比博普音乐家们可以被视为是爵士乐历史上的一个另类群体。比博普音乐让人听起来好像是随意的、神经质的,但是它充满了激情和紧张的动力,是演奏家精心设计、全心投入的创作,是自我陶醉的产物。它又回到了小乐队形式,通常由3至6人组成。他们强调个人的即兴演奏,并且演奏时不用乐谱,这一点正是他们用来抗衡摇摆乐按谱演奏的一大举措。

比博普的旋律很不连贯,有时却又连续不断地往外迸射;节奏是支离破碎的;拍子是含蓄的;和声变化频繁,而且十分复杂(例8)。推动这种风格的爵士音乐家主要是查理·帕克和迪齐·吉列期匹。

查理·帕克(Charlie Parker,1920~1955),1920年出生于堪萨斯州的堪萨斯市,母亲在他11岁时给他买了一支中音萨克斯管。1937年成为职业乐师。1941年查理·帕克在纽约初次遇见迪齐·吉列斯匹,两人合作,共同创建了这种风格。由于帕克吸毒成瘾、酒精中毒,使他一生受尽疾病的折磨,35岁时因心脏病发作死于纽约。《爵士乐百科全书》中写道:"查理·帕克可以说是极为少数的真正能赋予'天才'的爵士音乐家之一。"他的愿望是把自己的一生献给这样的事业,就是把他的所见所闻变成美妙的音乐语言。虽然他只受过极少的正规训练,但他确实是一位技艺精湛、视谱极快的演奏家,也是才华出众的作曲家和乐曲改编家。在把即兴演奏艺术引向一个成熟的新高度的过程中,帕克给予爵士音乐家(不管演奏什么乐器)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从40年代中期起,世界各地的新爵士乐师,不管有意或无意,几乎无一例外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帕克的影响,帕克为爵士乐的和声、调性、节奏和旋律各方面都立下了新的标准。

帕克的搭档迪齐·吉列斯匹(Dizzy Gillespie,1917~1993),1917年出生于南卡罗莱纳州的切罗。他学过乐理、和声以及好几种乐器,1935年在费城开始了他的演奏生涯,因为迪齐可能是当时惟一既精通和声而且又掌握小号演奏绝技的爵士音乐家,因此,他和帕克的合作是一个天衣无缝的结合。

比博普的出现往往被认为是现代爵士乐时期的开始。但在当时,它并没有得到大众的认可,它远远不如摇摆乐流行,也不能吸引跳舞者,在乐队合奏中,他们更是不给演唱家留出任何空间。但是由于它的复杂性与和声的多样性,使爵士乐作为严肃音乐被纳入大学课程进行分析和研究。他们的作品不会轻易地吸引大众,因为他们所期待的是高级听众。

五、冷爵士和硬博普

1、冷爵士(Cool Jazz)

20世纪40年代末,作为对比博普的反应,出现了一种全新的、柔美的、更温馨、更舒缓放松的爵士乐风格,这就是所谓的"冷爵士"。它主要由白人音乐家组成,并集中在美国西海岸,故又叫"西海岸爵士"(West Coast Jazz)。

冷爵士像是一种情绪化的音乐,它尝试着将爵士乐与古典音乐相结合,尽量让音乐摆脱空洞的、过于紧张的成分,使其能够被人严肃看待。有人认为,冷爵士是为亲密爱人和浪漫风景线而准备的音乐。至今成千上万的咖啡馆和酒吧里仍然播放着冷爵士。

在美国的西海岸,这种新型的爵士风格更容易被人接受。因为,它所选用的音调是轻柔的、淡雅的,音质柔和干爽。这种西海岸风格虽然也糅进了比博普的音调与和声特点,但是它比比博普的即兴演奏更舒缓平滑,音色也更加谐和。它与比博普相比,冷爵士经常体现出一种松弛感,而没有比博普那么强的内在张力,冷爵士鼓手也变得更加安静,他们经常用鼓刷演奏,不干扰其他的任何乐器。总而言之,冷爵士的宗旨是"蜻蜓点水、点到为止",这正是人们称之为"冷"的原因。

50年代初,冷爵士曾领衔于爵士乐坛,代表人物是迈尔斯·戴维斯和戴夫·布鲁贝克。此外,像

西洛纽斯·蒙克(Thelonious Monk,1920~1982),现代爵士四重奏小组(The Modern Jazz Quartet,The MJQ)、约翰·刘易斯(John Lewis,1920~)和切特·贝克(Chet Baker,1929~1988)等,他们的音乐也都是极具冷爵士特点的。

迈尔斯·戴维斯(Miles Davis,1926~1991),1926年5月25日出生于美国伊利诺伊州的阿尔顿市,成长在一个中产阶级家庭。当他9岁时便开始接触小号,并通过自学掌握了小号的演奏技巧。戴维斯熟悉比博普音乐,并善于巧妙地将其拆解,使他演奏的每一个音符都清晰入耳。正如钢琴演奏家西洛纽斯·蒙克所说,在戴维斯的音乐中,音符越少,意义就越深刻(例9)。

1949年,他组织了一个九人乐队,他们的九重奏一点也不喧闹,而是轻柔的、放松的,有时让人联想起欧洲的室内乐,同时他们的乐队在50年代极大地推动了冷爵士的发展。然而,当戴维斯认识到这一点的时候,他的音乐探索又开始了新的迈步。

戴夫·布鲁贝克(Dave Brubeck),1920年出生于美国加利福尼亚的康科德,虽然他不是古典科班出身,但是从小便在母亲的监督下学习钢琴,他的音乐中流露着明显的古典音乐风格,他的创作是井井有条的,作品给人清晰的透明感,听上去轻松愉快。在现代钢琴演奏家中,很少有人不受到比博普音乐的影响,而布鲁贝克便是这少数音乐家之一。1951年,他和中音萨克斯手保罗·戴斯蒙德(Paul Desmond)共同创立了一支四人乐队,他俩合作达25年之久,以其有节制的、优美悦耳的冷爵士风格受到人们的一致赞扬。

2、硬博普(Hard Bop)

20世纪50年代,冷爵士几乎领导着整个爵士乐坛。但是,并非人人都喜欢"冷",而冷爵士也并不竭力地讨好每个人。有人就是喜欢热烈、吵闹的大音量音乐。因此,60年代爵士乐的另一半江山由硬博普所统辖。

硬博普于50年代末在纽约黑人乐师中兴起,以同冷爵士相对抗。他们不满于冷爵士那种深受古典音乐影响的风格,力图复兴比博普,并强调黑人音乐中(如布鲁斯)原有的强劲节奏,他们的风格变得更加狂放、持续不变,讲究合奏、合唱,比如用萨克斯和小号齐奏同一旋律,突出激昂、热烈和持续的特征;旋律中的间歇处填以华彩、激进的鼓点。硬博普因集中在东海岸,故也称"东海岸爵士"(East Coast Jazz),主要代表人物有:索尼·罗林斯、阿特·布雷基等。索尼·罗林斯(Sonny Rollings,1930~),被认为是爵士乐历史上最出色的次中音萨克斯管演奏家之一。他最先演奏的是钢琴,后来转而演奏中音萨克斯管,从1946年起演奏次中音萨克斯管。1951年他开始同迈尔斯·戴维斯合作,后来又和著名的钢琴演奏家西洛纽斯·蒙克合作。在50年代,罗林斯被一致认为是顶级的次中音萨克斯管演奏家(至少在著名的约翰·科尔特兰崛起之前,他是最出色的)。1959年到1961年间他暂时退出乐坛。当他在1961年重返乐坛时,他的演奏变得更为自由,同时受到奥内特·科尔曼(自由爵士代表人物)的影响,他的演奏风格较之以前显得有点古怪。1968年罗林斯又一次离开乐坛,直到1971年复出。由于他受到了节奏布鲁斯和流行音乐的影响,此时,他的音乐显得更为开放。作为一名独奏者,他将一些看似不适合爵士乐演奏的作品进行改编而演奏,加上他的无伴奏演奏、自由的节奏,以及变幻的音色,使他直到90年代仍然保持着大师的风范。

阿特·布雷基(Art Blakey,1919~1990)是硬博普爵士乐的精神领袖,同时,他还是一位寻觅天才音乐家的高手。作为鼓手,布雷基的技巧是出了名的,尽管有时他不接受爵士乐和非洲音乐在节奏方面存在联系的观点,但在20世纪40年代对非洲进行访问之后,他还是吸收了一些具有非洲特色的乐器加入他的乐队。

起先,布雷基作为乐队领队演奏的是钢琴(但只能用E调演奏),后来由于一次演出露出了他不识谱的真相,在乐队成员的强烈逼迫下,他改而演奏爵士鼓,没想到因此而使他成了爵士鼓大师。在80年代和90年代的硬博普爵士乐复兴时期,布雷基的音乐精神以及他的演出都得到了人们的一致颂扬。

六、自由爵士

20世纪60年代,爵士乐创作飞速发展,创作者想尽一切办法来进行创新。他们打破了一切传统的创作规律,达到"无法之法,及为至法"的境界。而对听众来说,许多人至今都还在尽力地去理解自由爵士,但还是感到十分费解。

那么,自由爵士(Free Jazz)到底表达了些什么呢?

如果你想了解自由爵士,首先,必须抛弃所有以往的节奏、曲调的概念和对音乐的期待值。其次,忘掉听过的所有音乐。惟有如此,你才能理解自由爵士的真正内涵。

自由爵士乐和现代派音乐中的"机遇音乐"有着许多共同之处。它们都试图破坏结构和调性的感觉,引进意外因素。不少基本细节都极为相似,它们的主要区别通常在于乐队的配器法。自由爵士乐的配器法比较接近普通乐队的配器法,即分旋律乐器和节奏组,但最终这些传统乐器都让位于印度的西塔尔琴、塔布拉鼓,以及令人产生幻觉的灯光和大量的电子设备和打击乐器,因此,有些自由爵士乐队看上去更像一支非爵士的先锋派乐队。

60年代末,自由爵士乐与其他音乐相比有一些显著差异:(1)在开放空间采用惊人的自由调性;(2)具有全新的节奏概念,其特点是将计量的节拍和对称性统统打乱;(3)将"世界音乐"(World music)融入其中,从世界各地的音乐海洋中吸取营养(包括印度、非洲、日本、阿拉伯等);(4)把乐音概念扩展,使其延伸至噪音。总之,自由爵士是由一批反和声、反调性、反准则的反美学音乐家创造出来的反传统音乐。但是,它们的自由并不是完全无序的,从表面上看显得杂乱无章,但是仔细分析,爵士乐的内在和声结构和整体合作精神在自由爵士中还是随处可见的。

1959年,一名黑人萨克斯管乐师来到纽约,演奏了一种风格古怪的即兴音乐。这种音乐摒弃了传统的音乐标准,声称自己是摆脱了旋律、和声以及拍子约束的音乐,是集中体现无政府主义和虚无主义美学的音乐。这个人就是奥内特·科尔曼(Ornette Coleman,1930~)。科尔曼出生于德克萨斯州的福特沃斯,是位自学成才的音乐家。1958年和1959年在洛杉矶录制了两张唱片,之后去了纽约。他带着一支白色塑料制成的萨克斯管,和另外三位具有与他持相同音乐观念的爵士乐师组成四重奏组在那里演出。当时,他们既是被嘲笑的对象,又是被赞扬的群体。1960年,科尔曼召集了8位乐师录制了一张名为《自由爵士》的唱片,他们连续演奏了37分钟,事先从未排练也没有设计过任何曲调,全靠乐手的互相配合和即兴演奏而完成。由于他们的演奏否定了传统爵士乐的既定程序,因此遭到了众多传统爵士乐师的极力反对。但是有些音乐家热情地接受了他们的音乐,并给予高度赞扬。有人对科尔曼进行过这样的描述:"一旦人们理解奥内特·科尔曼以激动的态度试图创造的音乐时,他的尖叫与咆哮也都成了音乐",这种态度是真实的,或许这就是他的音乐最奇特和最重要的方面。

约翰·科尔特兰(John Coltrane1926~1967)是自由爵士时期最具代表性的萨克斯演奏家。他的音乐极其松散,甚至没有一丝旋律可寻,但是他那怒吼般的萨克斯演奏,让人一听便能识别他的风格(例10)。

约翰·科尔特兰于1926年出生于北卡罗莱纳州的哈姆雷特市,40年代和50年代期间,他曾跟迪齐·吉列斯匹、迈尔斯·戴维斯以及西洛纽斯·蒙克在一起工作过。1955年在迈尔斯·戴维斯的五重奏里吹奏次中音萨克斯管。1957年他又和西洛纽斯·蒙克合作,从这位出色的人物身上吸取了大量的灵感,使他的音乐思想起了显著的变化。60年代,他开始对印度音乐发生兴趣,把这种只有旋律没有和声的音乐与爵士乐相结合,录制了大量的经典唱片。他最后一次录音是在1967年2月,刚满40岁的科尔特兰因工作过度而患上肝癌,于1967年7月17日去世。

七、现代爵士乐

从爵士乐经历的大半个世纪的发展和演变中,不管是音乐家还是听众,在艺术趣味和知识水准上都达到了一个比较高的层次。单纯的爵士乐已经难以满足他们的口味了,因此,他们开始将爵士乐进行新的组合,以致出现了一种爵士乐杂交文化,即:现代爵士乐(Moden Jazz)流派的形成。同时,由于爵士乐的飞速发展,使其漫延、扩散到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当各地的

音乐家真正领会到爵士乐的真谛时,便又将其与自己地域的音乐相结合,在这种情况下,爵士乐又开始不断地扩大层面,与多种不同的风格进行融和。慢慢地,交叉风格的爵士乐开始主宰了爵士乐舞台。

摇滚爵士(Jazz-Rock)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一批大约出生在40年代末的年轻音乐家,他们与摇滚乐一起成长,摇滚乐已成了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但是,他们逐渐地感觉到摇滚乐很烦人,并且在音乐上还有很多限制。因此,他们把目光转向爵士乐,尝试把摇滚乐和爵士乐结合起来。开始,他们只是在摇滚乐队中增加管乐声部(如小号、萨克斯管)来演奏"连复段"(riffs)、间奏等,后来慢慢地有了更多的发展,主要以"血、汗和泪"与"芝加哥"两个乐队为代表。

"血、汗和泪"(Blood,sweat and Tears)由艾尔·库珀(Al kooper,生于1944年)于1968年在纽约与其他七位音乐家一起组成。从一开始,队员们就对艾尔·库珀试图将爵士与摇滚相结合的想法很感兴趣,他们很重视在乐队中吸收爵士的成分,并使用铜管乐器。他们的队员中,有的曾在爵士乐队中演奏过,有的曾学习过古典音乐。同年,他们出版了第一张专辑,虽然有很多爵士乐的成分,但是总的来说,风格还不够统一,有的像爵士,有的像摇滚。

不久,艾尔·库珀离开乐队,加拿大歌手戴维·克莱顿-托马斯(David Clayton-Thomas)代替他成为乐队主唱,而且人员增到九人。接着他们发行了几张专辑,取得了很大的成功。1972年,克莱顿-托马斯离开乐队,企图专事独唱,但未获成功。1974年,他回到"血、汗和泪"乐队,可惜的是乐队中原有的几名最有才能的改编人员都已经离去,乐队继续推出专辑,但是销路不佳,终于在1977年解散。

如果说,在摇滚爵士中"血、汗和泪"乐队稍稍偏向于爵士乐的话,那么"芝加哥"乐队是稍稍偏向于摇滚乐一边的。

"芝加哥"(Chicago)乐队由七人组成,其中,彼特·塞特拉(Peter Cetera)演奏低音吉他,特瑞·凯斯(Terry kath)演奏吉他。

不过,《芝加哥17》(1984)、《芝加哥18》(1986)已经离开摇滚爵士风格。"芝加哥"乐队寿命长达20余年,很重要的原因是队员稳定。

在爵士乐和摇滚乐的交叉过程中,它还曾经与"放克"(Funk)、"朋克"(Punk)、"新浪潮"(New Wave)等摇滚乐风格相结合,出现了爵士放克(Jazz Funk)、"无浪潮"等小分支。

拉丁爵士(Latin Jazz)

拉丁音乐与爵士乐的结合早在30年代就开始了,但是拉丁爵士真正的盛行则是在60、70年代以后。拉丁爵士的特点是在爵士乐的基础上融入了大量的打击乐器,同时也将复杂的拉丁节奏渗入到爵士乐之中。从乐队形式上看,除了爵士乐原有的乐器之外,像康加鼓、邦戈鼓、沙锤、牛铃等打击乐器成了乐队的重要配置。从节奏形态上看,各种复杂的拉丁节奏(如曼波、探戈、伦巴等)和爵士乐的结合使其呈现出了更加丰富的节奏色彩。其中以兴起于巴西波萨诺瓦(Bossa Nova,例11)最为典型。

波萨诺瓦

波萨诺瓦是曼波(Mambo)音乐与冷爵士融合的结果,同时也吸取了一些桑巴(Samba)音乐的特点。它的音响效果不喧闹,给人的直觉好像是歌手与听众聊天时的窃窃私语。波萨诺瓦的旋律性不强,而且带有很多的变化音,它不像曼波那样仅注重旋律和节奏型,而是强调和声、节奏、旋律的整体效果。其和声语言、旋律展开及织体结构均较曼波复杂与丰富。在音色上突出木吉他清脆的节奏性,并有意削弱了拉美打击乐器(如沙球、响棒等)的色彩;在调性运用上常有主属关系的大小调交替(如a小调与D大调)等较为复杂的发展手法。其节奏(请参考例44)在曼波的基础上变得更加复杂,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节奏形态。

斯坦·盖茨(Stan Getz,1927~1991)为波萨诺瓦的传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作为一名次中音萨克斯演奏家,他以优美的旋律而著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许多爵士音乐家都应征入伍,一些乐队出现了乐手缺乏现象,而盖茨为了逃避街头动乱便加入了大乐队。40年代中期,他在本尼·古德曼的乐队中演奏,在此期间他的演奏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50年代,他与一

些西海岸音乐家合作录制了一些冷爵士唱片。1962年他与吉他手查理·伯德(Charlie Byrd)录制了一张名为《爵士桑巴》(Jazz Samba)的专辑,从而使波萨诺瓦开始在美国得到了广泛流行。1963年他又和来自巴西的吉他手乔安·吉尔巴托(Joao Gilberto)和钢琴手安东尼·卡洛斯·乔宾(Antonio Carlos Jobim)录制了专辑《盖茨/吉尔巴托》,其中由乔安·吉尔巴托和他的妻子阿斯特鲁德·吉尔巴托(Astrud Giberto)演唱的《来自伊潘尼玛的女孩》(The Girl From Ipanema)成了波萨诺瓦的经典名曲。在斯坦·盖茨的推动下波萨诺瓦成了世界瞩目的爵士风格之一。

融合爵士(Fusion Jazz)

60年代末70年代初,爵士乐与摇滚乐的结合得到了音乐界的一致认可,但是他们只是简单地在摇滚乐基础上增加了爵士乐的成分。到了70年代在迈尔斯·戴维斯的领导下掀起了一阵真正的爵士融合浪潮,这便是融合爵士的诞生。

只要你有足够的创新意识和胆量,任何音乐都可以成为爵士乐的调料。其实融合爵士的概念是模糊的,大致上融合爵士是指在爵士乐的基础上融合了摇滚乐、世界音乐等成分,同时也融进一些节奏布鲁斯和流行音乐元素的爵士风格。因此,融合爵士给人的感觉是既新鲜又流行而又不失爵士乐的色彩。融合爵士打破了传统爵士乐队一贯以原声乐器为主体的原则,它大量的使用电声乐器和电子乐器,使其更具现代气息。比如用电贝司代替原声贝司,用电子合成器代替钢琴,电吉他使用效果器(传统爵士乐一般不使用效果器)等做法都是融合爵士的大胆创新。从节奏形态上看,融合爵士经常加强鼓和贝司的力度,制造出奔腾不息的节奏律动,钢琴和吉他也从原来演奏旋律声部转变为节奏乐器(有时也担任独奏)。这种不规则的低音线条,疯狂的贝司击弦,厚重的摇滚节拍加上爵士乐的规则,有时又被称为爵士放克(Jazz Funk)。总之,融合爵士的电气味重了,流行味浓了,因此被人接受的可能度也就大了。融合爵士的代表人物有:迈尔斯·戴维斯、赫比·汉恩考克(Herbie Hancock,1940~)奇克·考瑞阿(Chick Corea,1941~,作曲家,钢琴演奏家)、韦恩·肖特(Wayne Shorter,1933~,作曲家,萨克斯演奏家)、约翰·麦克劳林(John Mclaughlin,1942~,吉他演奏家)、鲍勃·詹姆斯(Bob James,钢琴演奏家)、戴夫·万科尔(Dave Weckl,鼓手)等。

赫比·汉恩考克作为一名钢琴演奏家,他几乎对每种爵士风格都做过尝试,他总是能给爵士乐迷带来一些新的声音。

汉恩考克7岁开始学习钢琴,古典音乐、爵士乐和流行歌曲对他都有过深刻的影响。60年代汉恩考克开始了他的爵士乐职业生涯。60年代中期,他加入了迈尔斯·戴维斯的乐队,参与了融合爵士的创导工作。后来,他又离开了戴维斯的乐队,组建了自己的"六分仪"(Sextant)乐队,他从非洲黑人音乐中吸取了大量的营养来丰富自己的爵士风格。1973年,汉恩考克解散了"六分仪"乐队,重新组建了"猎头猪"乐队,从而开辟了爵士放克的融合时代。80年代后期,他又加入到了酸爵士的行列,将爵士乐与黑人街头文化嬉蹦乐(Hip-Hop)相融合,进一步完善了自己的爵士融合事业。

酸爵士(Acid Jazz)

酸爵士兴起于80年代末,它将爵士乐与嬉蹦乐(Hip-Hop)结合到了一起,使其更加流行化、商业化。酸爵士经常采用嬉蹦乐的编曲模式,DJ的"刮擦"技术在从中得到了大量的体现。在嬉蹦乐的乐队基础上萨克斯、小号等爵士乐中常见的乐器以音乐背景的形式作即兴演奏。这种爵士乐很大程度上已经失去了爵士乐的个性。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是唱片商进行商业运作的一种手段,他们只是利用爵士乐当诱饵,为其赢得更多的听众和更大的商业利益。酸爵士的代表人物有:吉尔斯·彼得森(Giles Peterson,DJ)、US3乐队、罗伊·埃尔斯(Roy Ayers,颤音琴演奏家)等。

其实,爵士乐一直都在不断地发展和演变,90年代以后出现了各式各样的"爵士回归",几乎所有的爵士流派又重新登上了舞台。摇摆乐带着一种"复仇"的心态回归了;比博普也再一次疯狂地抬起了头;冷爵士变得更"冷"了;自由爵士吸取了更多的营养继续自由……

关于爵士乐的论述已接近尾声,很难找出一个合适的词来结束这一部分,因为明天或许又会冒出一种新的爵士风格。因此,对于爵士乐的修饰任何文字都是多余的,需要记住的只有一点:爵士乐作为流行音乐史上独具魅力的音乐形态,它将继续为流行音乐的发展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一、概述

什么是索尔(Soul,又译"灵魂乐")音乐?一些著名的索尔音乐家是这样认识的:奥蒂斯·雷丁(Otis Redding)说:"我不是布鲁斯歌手,也不是节奏布鲁斯歌手,而是索尔歌手。我们没有任何准备地走进录音棚,录下我们所唱的,这就是索尔。你怎么感觉就怎么唱。"《美国流行音乐通史》是这样解释的:索尔是"你真正要从心里说出来的某种东西……某种你想到的,在你心里的,你看到的和你感觉到的实实在在的东西"。阿撒·富兰克林(Aretha Franklin)说:"这是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索尔来自福音歌和布鲁斯。对我来说,索尔就是一种感觉,一种很深的感觉,它从我内心产生,我把它表现出来……正是这样一种感情,通过它,影响其他人。"米尔特·杰克逊(Milt Jackson)说:"(索尔)是你不能从书本或研究中得来的一种表演。我的情况是,我相信,在教堂音乐中听到的和感觉到的东西……对我音乐生涯的影响是最有力的。"

我们可以从中看出,索尔强调内心感情的自由表现,而且与黑人宗教有关。因此,有位评论家作了以下归纳:"假如我们把节奏布鲁斯和福音歌的特点结合起来,允许音乐家充分自由地利用这些成分,表现他(她)心底的感情,显然,我们就可以接近于理解那个难以捉摸的名词'索尔'了。"《美国流行音乐通史》中归纳得更为简练:"索尔是带有福音歌宗教热情的节奏布鲁斯"。因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索尔是福音歌和节奏布鲁斯的结合,是福音歌这种宗教音乐形式世俗化、流行化的结果。

二、福音歌

19世纪末,伴随着五旬节派教会(基督教派别之一,主要由社会低层人士组成)的兴起,福音歌(Gospel)也随之诞生了。它与拉格泰姆、爵士乐差不多同时出现,不同的是它来自黑人教堂礼拜仪式,是礼拜仪式的组成部分,但也通过音乐会、广播和唱片等途径传播。

黑人宗教生活中还有一种歌曲叫"灵歌"(Spiritual)。灵歌的产生比福音歌早,是19世纪初美国南方黑奴在白人赞美歌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灵歌歌唱的题材大都与死亡、复活、解脱和希望有关。它的流传主要依靠口头传播,旋律、和声都比较简单,节奏中带有从黑人劳动歌曲中演变而来的很多切分,一般没有乐器伴奏,歌唱时常以拍手顿足等动作相配合。灵歌发展到后来,由于爵士乐的成分越来越大,慢慢地演变成了福音歌。

福音歌的歌词取自圣经或黑人生活体验,多黑人土语。按照某些牧师的说法,它叙述"福音真理",给人带来"好消息",因此才叫"福音歌"。演唱福音歌时,感情强烈,表现形式狂放自由,与白人演唱宗教歌曲时大不相同。因此有人说?quot;黑人的宗教不是通过静思去接近上帝的,而是经由肉体的舞蹈、渲泄的喊叫,在迷狂中达到忘我"。

福音歌的演唱形式众多,有独唱、合唱、重唱、齐唱等,大多速度较快,有很多复杂的切分节奏,很多声部之间的呼应,中间夹着呼喊、呻吟、恸哭、以及假声,并伴有拍手顿足等舞蹈动作,提供对位节奏(例41)。如:美国电影《修女也疯狂》中就运用了大量的福音歌作为影片的插曲。最早的福音歌少不了铃鼓伴奏,后来,不断有其他乐器如风琴、钢琴、吉他等加入进来。福音歌的结构,一般来说比较简单,有很多乐句的重复,但由于演唱时随着感情的驱使而自由发挥,使歌曲的旋律经常出现下滑式的华彩,而节奏变得更加复杂。

从1977年起,格莱美奖增设了传统福音歌和现代福音歌两项演唱奖。1983年又将它改为最佳福音歌曲演唱男声、女声和合唱三项大奖。显然,福音歌已经走出了教堂,它已不再是一种单纯的礼拜仪式了。因此,福音歌通过各种传播使其变得更加的流行,也因此使其走进了世俗的

商业社会。这无形中预示了一个结果:索尔音乐正在逐渐地形成。所以说索尔音乐是福音歌世俗化、流行化的结果。

三、索尔歌手

1948年起,在大西洋唱片公司(Atlantic)的推动下,逐渐出现了很多索尔歌曲和歌手,到60年代末,索尔已成为流行音乐中的一个重要品种,当时的代表人物有雷·查尔斯、威尔逊·皮克特(Wilson Pickett)、阿撒·富兰克林、萨姆和戴夫(Sam and Dave)、乔·特克斯(Joe Tex)、奥蒂斯·雷丁(Otis Redding)、詹姆斯·布朗等。下面着重介绍三位最著名的索尔音乐家雷·查尔斯、阿撒·富兰克林和詹姆斯·布朗。

雷·查尔斯(Ray Charles)

雷·查尔斯,生于1930年,是一位早期的索尔演唱家。他6岁时因患青光眼而双目失明,在此之前已开始学习钢琴,后来成为钢琴家和歌手。当他谈起早年在教堂受到的影响时说:"每个星期日都去教堂,所以很自然,我的周围都是教堂音乐。传教士宣讲几行,教堂全体人员就会唱出他所说的,这完全是即兴地插入?quot;在雷·查尔斯的早期录音里,他把世俗的歌词即兴插入他所熟悉的福音歌里,常常也结合一些爵士乐和布鲁斯的成份。到了60年代初,这种世俗与宗教相结合、感***彩浓烈的黑人音乐有时也被称作"放克"(Funk),与此同时"索尔"这个名词也越来越多地得到使用,其含义与"放克"几近相同。("放克"是将福音歌的特点与非洲音乐复杂的复合节奏相结合。它的特点是在一二个***的基础上即兴演奏引子似的片段,不断重复,延长时间,并具有强烈的切分节奏;它的速度通常适于舞蹈。)比起福音歌来,索尔(或放克)的拍子变得更为强劲,乐队里增加了电声乐器,总的曲式框架更加固定。但是索尔歌手始终保持福音歌表现上的充分自由:自由的音高、音色、节奏和结构。

阿撒·富兰克林(Aretha Franklin)

阿撒·富兰克林,1942年生于孟菲斯,两岁时随家移居底特律。她的父亲是牧师,母亲是福音歌歌手。富兰克林从小在教堂环境中长大,8岁起在教堂唱歌。60年代初,她演唱了6年的波普歌曲,录了4张专辑,但成绩不佳。大西洋唱片公司的制作人杰瑞·韦克斯勒(Jerry Wexler)早就发现富兰克林有福音歌的根基,应该朝索尔方向发展。因此,1967年,当阿撒·富兰克林与哥伦比亚唱片公司(前签约公司)合同期满时,韦克斯勒立即让她与大西洋唱片公司签约。阿撒·富兰克林长期积累的福音歌演唱才能马上得到了体现。如果说,大西洋公司已成为索尔音乐的代理标记的话,那么,阿撒·富兰克林就是这标记上第一颗璀璨的明星。大部分索尔演唱家的主要听众仍是黑人,也许偶尔会进入白人市场。阿撒·富兰克林则不同,她没有改变索尔的特色,却在黑人和白人中都拥有大量听众。阿撒·富兰克林的音域很宽,常常可以充满激情地从很低的女低音快速转向喊叫式福音歌女高音。不管她演唱什么歌曲,传统的民歌、还是百老汇作曲家的作品,都会打上她自己的烙印。

詹姆斯·布朗(James Brown)

就像阿撒·富兰克林是索尔女歌手的代表一样,詹姆斯·布朗是索尔男歌手的代表,但是两人的风格并不一样。阿撒·富兰克林精确地控制自己的音高和音色,她的声音清楚而有力。詹姆斯·布朗的声音也很有力度,但却是粗厉的、喊叫的、直不愣登的。

詹姆斯·布朗,1933年生于佐治亚州的奥古斯塔。他于50年代中期成立福音歌小组,取名"顶好的火焰"(Famous Flames),与"国王"(King)唱片公司签约。60年代初,詹姆斯·布朗带领由40人组成的"詹姆斯·布朗歌舞队"在全国巡回演出。正是此期间,他发展了独特的表演个性。他的歌唱总是用尽全力,结合喘气、呼叫、呜咽等,成了演艺界出名的"最卖力的人"。表演结束时,他脸上流着汗,双膝弯曲,好像就要晕倒在台上一样。这时,有人上来扶他下场,而他又会转回来,拼着命不顾一切地继续演唱。几次来回,使观众也陷入疯狂的激动之中。他的舞蹈也很有名,影响了从迈克尔·贾格尔("滚石"乐队主唱)到迈克尔·杰克逊(Michael Jackson)等很多人的表演。也有人说:"詹姆斯·布朗在现场演出中的古怪行为和舞

蹈场面,成了他艺术的主要部分。"

60年代中期,詹姆斯·布朗的演唱变得更加原始、粗犷,强调"呼喊",而音乐却变得十分简单,常常在二三个***的衬托下,依靠即兴重复音型,即所谓"连复"手法,使情绪热烈和激动起来。1967年是詹姆斯·布朗的鼎盛之年,估计有300万观众出席他的音乐会,卖出唱片5000万张。1967-1972年期间,他的大部分作品都在节奏布鲁斯排行榜上列为第一。他成了有世界影响的黑人象征。到了70年代中期,流行乐坛的风格变了,很多黑人跳起了迪斯科。从那以后,詹姆斯·布朗的成绩一直都处于"平淡"状态。

四、摩城音乐

50年代中期,随着摇滚乐的出现,流行音乐似乎有了一个统一的市场,尽管社会的其他方面,如种族隔离仍很严重。可是,到了60年代,当社会正朝着消除种族隔离努力的时候,音乐产业反而退回到了隔离状态。60年代初,青少年的偶像,如冲浪音乐、民谣摇滚、"披头士"等等,都是白人。而索尔基本上只在黑人市场流行。索尔歌手很少有白人,大部分都在黑人俱乐部或城市的贫民区演出,他们演唱得最好的歌曲,都只能在节奏布鲁斯的排行榜上获得名次,只是偶尔有所突破。这时,有一家唱片公司想方设法把带有索尔倾向的黑人音乐与波普相结合,打入白人市场,使它不仅在节奏布鲁斯,也在波普排行榜上有名。这家唱片公司叫做"摩城"(Motown),它取得了极大的成功,摩城也因此成了流行音乐中一种风格的代表。

摩城的索尔音乐与真正的索尔音乐相比,根基是相同的:都是福音歌和节奏布鲁斯。但是,由于摩城的索尔吸收了波普的成分,一方面,固然使它的听众更广泛,商业上取得了更大的成功;另一方面,也可以说已经不是真正的索尔了。它与真正的索尔区别在于:它不是一种即兴的艺术,没有自由发挥的余地(这也许正是原来福音歌和索尔的生命力之所在),索尔音乐那种原始的、自然状态的表现在摩城的声音中已经找不到了。相反,它已经过修饰、加工,是专业化的,无论是歌声还是乐队都是预先精确地设计好的。尽管如此,它在商业上却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所以说摩城音乐(Motown Music)是索尔音乐商业化以后的产物。

摩城的创立者是唱片制作人兼歌曲作家巴瑞·戈迪(Berry Gordy,1929年出生)。戈迪年轻时曾在他的家乡底特律办过唱片公司,发行爵士乐,但没成功。1960年,他借款700元,在同一城市建起了"摩城"唱片公司。摩城(Motown)这个词是从底特律的别称"摩托城"(Motor town,或译"汽车城")而来的。戈迪依靠自己的音乐直觉和经营思维以及以往的经验,已经懂得如何才能取得成功。果然,不到十年时间,摩城推出了很多"流行索尔"热门歌曲和一批杰出的歌手和乐队。它本身也从小小的规模发展成美国由黑人拥有和经营的最大的唱片公司,以致它的唱片销量在60年代超过美国任何一家公司。

戈迪的成功首先在于依靠有才能的音乐家。摩城的歌手很少自己作曲,戈迪聘用为摩城作曲并制作唱片的先后有斯莫基·罗宾逊(Smokey Robinson)、诺曼·惠特菲尔德(Norman Whitfield)、多齐尔(Lamont Dozier)和霍兰兄弟(Eddie Holland and Brian Holland)等。在他们的精心制作下,成功地推出了一批歌手和演唱组。他们有斯莫基·罗宾逊领导的"奇迹"(Miracles)演唱组、女歌手玛丽·韦尔斯(Mary Wells)、男声五重唱组"诱惑"(Temptations)、男歌手马文·盖伊(Marvin Gaye)、女声五重唱组"奇妙"(Marvelettes)、男声四重唱组"四顶尖"(Four Tops)、"戴安娜·罗斯与至高无上"(Diana Ross and the Supremes)演唱组等。

戈迪的成功还在于他的经营方式。他按照固定的音乐风格对摩城的产品进行严格控制。摩城的歌曲具有比较复杂的乐曲编配技术;使用包括弦乐在内的乐队伴奏;歌词很少双关语或黑人用语,避免任何重大的或有争议的题材,主要叙述青少年浪漫故事(1968年以后有所突破)。摩城于1971年离开底特律,搬到洛杉矶(日落大道),它以继续推出"杰克逊五兄弟"(Jackson Five)、"舰队司令"(The Commodores)、史蒂维·旺德和戴安娜·罗斯等明星的作品而取得成功。但是,戈迪的严格控制使很多人受不了而离开了摩城。1988年,摩城终于卖给了MCA音乐公司。

通过与摩城签约取得成功的歌手与团体除了上面提到的以外,还有女声三重唱组"马撒和范德

拉斯"(Martha and the Vandellas)、特雷尔(Tammi Terrell)、小沃特(Jr Water)等。下面重点介绍戴安娜·罗斯和史蒂维·旺德。

戴安娜·罗斯(Diana Ross)

戴安娜·罗斯,1944年出生于密西根州底特律,从小在教堂唱歌。中学时与两个朋友一起组成女声三重唱"最优"(Primettes),毕业后与摩城签约。开始,她们只是作为韦尔斯、马文·盖伊等人的伴唱,后来改名"至高无上"(Supremes),才独立录制唱片。戴安娜·罗斯的嗓子清澈、委婉,很适合"至高无上"所表现的青少年爱情的主题。因此,她的声音有"甜美的索尔"之称。1965年,"至高无上"在国内外巡回演出,有时出场费可高达10万美元。随着戴安娜·罗斯的独唱表演越来越突出,在戈迪鼓励下,戴安娜·罗斯于1969年离开"至高无上",开始独唱生涯,第二年获格莱美最佳女歌手奖。1971年主演电视剧《戴安娜》(Diana),1972年拍摄她第一部影片《女人演唱布鲁斯》,扮演主角--美国历史上著名的爵士歌手比利·霍利迪。70年代,她还发表了两张专辑《戴安娜·罗斯》(1976)和《戴安娜》(1980)。一系列的成功使罗斯成为流行音乐领域中的一位超级明星。1981年,她与莱昂内尔·里奇(Lionel Richie)一起演唱的《无尽的爱》(Endless Love,同名电影主题歌),在波普排行榜夺冠达9周之久。同年,她离开摩城,改与美国广播唱片公司(RCA)签约。

史蒂维·旺德(Stevie Wonder)

1950年,史蒂维·旺德出生于密西根州萨吉诺,原名莫里斯(Steveland Morris),先天失明。不久,随家迁往底特律,并在当地教堂唱歌,10岁时,通过"奇迹"成员介绍,来到摩城试唱。他能唱歌、弹琴、打鼓,录音棚里能找到的乐器他几乎都能演奏。戈迪对他的才华大为赞赏立即与他签约,并替他改名为小旺德(Little Stevie Wonder)。他的第四首单曲《指尖,第二部分》(Fingertips,Part2根据一次现场演出的第二部分录音而成)于1963年获波普排行榜冠军。《指尖》传达出盲人通过指尖的触摸对生活的感受,是一首强烈的、具有福音歌特点的歌曲,"12岁的天才"(当时大家这么称呼他)独唱和自吹口琴,与有力的背景乐队相结合,给很多人留下了深刻印象。60年代,史蒂维·旺德有16首作品进入"最佳40",这里有地道的索尔歌曲,也有白人摇滚歌曲的翻唱版。70年代,他的童腔已经消失,他继续扩展自己的音乐知识和理论,注重作品的创作技术,特别是和声的运用。此后,史蒂维·旺德发表了一系列具有自己风格的专辑,并都由他独立制作。为了摆脱摩城的控制,他于1971年建立了自己的录音公司,并与戈迪达成协议,摩城负责发行,对半分利,在艺术上史蒂维·旺德自己说了算,这在摩城是没有先例的。在1972年的《(盲人用)书刊录音唱片》(Talking Book)中,有两首歌曲获排行榜第一,一首是《迷信》(Superstition),把索尔与迷幻摇滚两种风格相结合。另一首是《你是我生命中的阳光》(You are the sunshine of my love,例42)略带爵士摇滚的特点。专辑《内心听觉》(Innervisions,1973)及其他一些歌曲的歌词具有更多的社会意义。

到了80年代,史蒂维·旺德风华不减当年。他为电影《红衣女郎》(The lady in red,1984)创作的歌曲《电话诉哀情》(I Just called to say I love you),不仅获排行榜第一,而且还获奥斯卡最佳电影插曲奖。从1974-1984年间,史蒂维·旺德共获得15项格莱美大奖,创美国流行乐坛最高纪录。

五、其他索尔音乐

70年代,索尔音乐继续得到发展,它像70年代整个流行音乐一样,也呈现出了复杂多样的局面。除了前面已提到的歌手、团体以及后面将会提到的迈尔克·杰克逊之外,还有"斯莱和斯通一家"的"迷幻索尔";"大地、风和火"继续摩城风格但变得更复杂些的索尔音乐以及英国逐渐兴起的"蓝眼睛索尔"(Blue-Eyed soul)。

"斯莱和斯通一家"(Sly&the Family stone)乐队

斯莱·斯通(Sly Stone),1944年出生于达拉斯,从小在教堂唱福音歌。不久随家迁往旧金山海

湾地区,大学时学了三年小号、音乐理论和作曲。1967年,他效仿海湾地区的嬉皮士社团,组织了一个包括黑、白两个人种,有男有女的乐?quot;斯莱和斯通一家"(sly&the Family stone),共7个人,其中有斯莱的妹妹和弟弟。斯莱自己唱歌、演奏吉他和键盘乐器。

"斯莱和斯通一家"在摇滚舞曲的节拍和低音线条的基础上结合了管乐、迷幻摇滚中常用的那种比较松弛的吉他演奏,以及与吸毒有关的歌词,成了第一个表演所谓"迷幻索尔"的乐队。他们演唱时,经常由两人或三人主唱,两个明显不同的男声部与一个女声部并置在一起,产生一种独特的和声效果。

"大地、风和火"(Earth,wind and Fire)乐队

从音乐上看,"大地、风和火"是70年代最好的黑人乐队之一。它是由怀特(Maurice white,1941年出生于孟菲斯)于1970年在洛杉矶成立的,乐队阵容宠大,经常有八九个人。"大地、风和火"的音乐结合了复杂的爵士和声和有力的放克节奏,所以后来也被称作"爵士放克"。

在他们70年代的几张专辑中(如《感激》Gratitude1975,《精神》spirit1976等)可以看到乐队的风格逐渐走向成熟。平稳的演唱,几个声部的完美结合,经常使用假声;节奏是摇滚乐式的,但比一般摇滚乐更丰富,鼓、贝司、节奏吉他和键盘乐器之间密切配合就像是一个完整的爵士乐队;管乐演奏节奏复杂、风格多样,有索尔式的简短呼应和自由表现,也有爵士乐式的即兴独白。80年代,"大地、风和火"的重要专辑有《升起》(Raise,1981)、《有力的光》(Powerlight,1982)等。

乔·库克(Joe cocker)

乔·库克,1944年5月出生于英国的谢菲尔德,是英国"蓝眼睛索尔"的代表人物。库克于12岁时踏上舞台,曾加入哥哥的乐队任鼓手和口琴演奏。由于受摇滚乐、布鲁斯及雷·查尔斯等人的影响,库克的演唱树立了独具特色的风格。

乔·库克曾当过加油工,还干过杂志发行社的包装活。1969年,他的首张专辑《有我朋友的一点帮助》(With a little help from my friends)使其获得了成功,同名标题曲一举获得英国排行榜冠军。1969年,他的第二张专辑为其赢得了更多的荣誉,一首《戴尔塔女士》(Delta Lady)更是受到了大众的喜爱。同年,库克举行了全美巡回演出。此后两年,由于演出、录音的极度劳累和麻醉剂上瘾,使他暂时离开了舞台,直到1972年再次复出。1982年,专辑《谢菲尔德的钢铁》(Sheffield Steel)集索尔、摇滚、叙事歌曲等风格于一体,是库克最有代表性的专辑之一。

范·莫里森(Van Morrison)

范·莫里森,1945年8月31日出生于爱尔兰的贝尔法斯特,是英国索尔的代表人物之一。但是,范·莫里森的音乐风格涉及面甚广,布鲁斯、爵士、乡村、民谣以及索尔音乐无一不在他的作品中流露出来,索尔只是他音乐风格中的一部分。

由于受到父母的影响(母亲曾是一名爵士歌手),很小就对布鲁斯和爵士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5岁时离开学校开始从事音乐工作。1963年组织了"他们"(Them)乐队,并出版了两张专辑。1969年,他在"华纳兄弟"(Warner Brothers)公司推出了第一张个人专辑《星际星期》(Astral Weeks)。随后,于1970年推出的《月宫舞》(Moondance)是他的一张重要专辑,他把节奏布鲁斯和爵士乐有机地结合到了一起。1980年,专辑《普通一员》(Common one)带有浓烈的乡村浪漫主义情调。从1990年以后,莫里森几乎每年出版一张专辑。1995年出版了第22张个人专辑《像这样的日子》(Days like this)。1996年录制了一张向爵士钢琴家本·西德兰(Ben Sidran)和阿利森(Allison)致敬的专辑《莫西·阿利森之歌:告诉我点什么》(Songs of mose Allison:Tell me something)是一张典型的爵士唱片。范·莫里森从60年代起一直活跃于乐坛至今,被认为是英国流行乐坛最引人注目的歌手及作曲家之一。

乡村音乐

一、乡村音乐的诞生

乡村音乐(Country Music)出现于20世纪20年代,它来源于美国南方农业地区的民间音乐,最早受到英国传统民谣的影响而发展起来。最早的乡村音乐是传统的山区音乐(Hillbilly Music),它的曲调简单、节奏平稳,带有叙述性,与城市里的伤感流行歌曲不同的是,它带有较浓的乡土气息。山区音乐的歌词主要以家乡、失恋、流浪、宗教信仰为题材,演唱通常以独唱为主,有时也加入伴唱,伴奏乐器以提琴、班卓琴、吉他等(50年代中期以前,传统的乡村音乐乐队里没有鼓)为代表。演出场所主要在家里、教堂和乡村集市,有时也参加地区性巡回演出。它与大城市的文化生活相隔离,一直处于自我封闭状态。

20世纪20年代,有些电台为了迎合农村听众的口味,开始播放山区音乐,如芝加哥的"民族谷仓舞"(National Barn Dance)节目(1924),纳什维尔的"老式大剧院"(Grand old Opry)节目(1925)等,很受欢迎。这种做法鼓励了山区音乐的乐师去电台录音,也激发了唱片公司去各地发现人才、录制唱片。从此,山区音乐开始汇入美国流行音乐的主流,并涌现出最早的一批乡村歌手,如吉米·罗杰斯和"卡特家族"演唱组。

吉米·罗杰斯(Jimmie Rodgers,1897~1933)融合了布鲁斯、白人山区歌谣(Yodels)以及民谣(Folk)等多种音乐风格,被认为是乡村音乐的开创者,并冠以"乡村音乐之王"的称号。他的歌唱从容、悠然,并且发展了一种独特的、真假声来回转换的山区民间唱法:"蓝色的约得尔唱法"(blue yodel)。虽然他一生饱受肺病的折磨,但是始终没有放弃过对乡村音乐的执著。从1929年,到1933年罗杰斯共录制了一百一十首歌曲,1933年5月26日,在刚录完音的两天后正值盛年的吉米·罗杰斯因病情恶化而去世。

"卡特家族"(The Carter family,由Alvin Carter,1891~1960,和他的妻子、弟媳妇三人组成)以一种安逸、谐和的曲风和着眼于家园、上帝和信仰等题材而赢得了听众的喜爱。对于像"卡特家族"这样的艺人,演唱只是一种业余的谋生方式。但是在乡村音乐的初始阶段,他们的确为乡村音乐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也为早期乡村音乐留下了宝贵的录音资料。

二、西部摇摆

20世纪30年代,由于美国东南部经济的不景气,使得唱片销量急剧下降,乡村音乐只能通过大量的广播节目而维持它的听众。此时出现了一种现象,原来的演唱组逐渐被个人演唱所替代。如罗伊·阿卡夫(Roy Acuff)、简尼·奥崔(Gene Autry)等人成了这时的焦点人物。在这种背景下,来自德克萨斯的鲍勃·韦尔斯(Bob Wills)在乡村音乐中融入了大量的西部牛仔歌曲(一种来自乡间的浪漫情歌)和摇摆乐的成分,创造了一种类似"大乐队"阵容的西部摇摆(Westen Swing)风格。1933年,鲍勃·韦尔斯将这种集合了舞蹈节奏、提琴音色、大乐队阵容、爵士唱法和架子鼓、失真吉它的新型风格成功地推向了市场,从而使其获得了"西部摇摆之王"的称号。

三、蓝草音乐

20世纪40年代,在肯塔基州的山区还出现了乡村音乐的另一个分支,叫蓝草音乐(Bluegrass Music)。它在乡村音乐的基础上,吸收了当地古老的玉米脱粒晚会上的班卓音乐和提琴音乐,以及南部山区的叙事歌曲等因素发展而成。

蓝草音乐的演唱一般都是多声部的,除主旋律声部外,往往还在上方用假声叠置一个和声声部,有时还在主旋律下方加上一两个低音声部。它的伴奏乐器以班卓琴和提琴而独具特色,有时还采用曼陀林、低音提琴等民间乐器,传统乡村音乐没有架子鼓的特阋苍诶恫菀衾种械玫搅吮A簟@恫菀衾值乃俣纫话愣急冉峡欤 糠种?60-330拍左右。

蓝草音乐在发展过程中受到爵士乐的影响,常在器乐段落中出现比较华丽的即兴独奏。70年代,当其他乡村音乐普遍采用电声乐器时,他们仍采用传统乐器演奏。著名的蓝草音乐家和乐队有:比尔·蒙鲁(Bill Monroe,1911~)领导的"蓝草男孩"(Bluegrass Boys)乐队、奥斯本兄弟(Osborne Brothers)、"约翰逊山脉男孩"(The Johnson Mountain Boys)、"纳什维尔蓝草乐队"(The Nashville Bluegrass Band)等。

摇滚音乐对音乐文化的重要性

摇滚音乐对音乐文化的重要性 一、新世纪音乐 新世纪音乐(New Age)兴起于1980年代,是在欧美发展起来的一种安逸的情绪化流行音乐,它具有轻音乐的某些特征,但又十分流行.新世纪音乐主要以器乐演奏为主;有时也采用人声,具有轻音乐的表现特征。在题材的运用方面,新世纪音乐通常以大自然为创作题材,融入大自然的声响,如流水、鸟叫、风声、海浪等,同时也涉及神秘的原始部落曲调和纯朴的民间音乐素材。 二、摇滚乐 摇滚乐(Rock’n’Roll)是1950年代中期产生的,它是黑人音乐和白人音乐的结合体,主要受到节奏布鲁斯、乡村音乐和“叮砰巷[ “叮砰巷”音乐是20世纪上半叶所流行的一种抒情流行音乐风格,内容来主要以爱情为主,或浪漫,或怀旧,或伤感,或欢快、风趣,和声主要以自然音体系为主,打都采用“节歌——叠歌(Verse-Chorus,即主歌——副歌)形式。]”音乐的影响而逐渐形成。 (一)音乐特征 摇滚乐的节奏相对比较强劲,拍子以4/4拍居多,一般通过架子鼓来突出反拍的重音效果,即加强第二拍、第四拍的力度。摇滚乐的旋律没有太多的局限。在调式上,有大、小调作品,也有很多布鲁斯调式的作品。在和声运用方面,则相对比较简单,主要以三和弦为基础,有时也运用七和弦。有些音乐性较强的作品有时也会采用一些非三度和弦以及扩展音等和声素材来丰富和声色彩。摇滚乐的乐队编制一般以吉他、贝司、键盘、鼓为基础,然后根据每个乐队的实际需求,再进行调配或增加乐器。 (二)摇滚乐的分支 摇滚乐从1950年代中期诞生以来一直到今天,在它的演变过程中形成了众多的分支:早期摇滚乐、“不列颠入侵”(British Invasion)、

全球公认100首最好听的歌曲

全球公认100首最好听的歌曲.... 1. don't cry--guns n' roses这首歌曾唱哭了千万人。总是能够触痛了心底最软的地方,心抽痛着,眼圈红了,却没有眼泪渗出,每多听一次就多一次的依恋... 2. fade to black--METAllic金属乐队也有很经典歌曲,相信国内有好多人都是听了这 首歌的前奏才去学吉他的!METALLICA经典中的经典,也是METALLICA饱受争议 的作品,因为当时有乐迷自杀就是出于这首歌,胆小别听哦~ 3. dreaming my dream--cranberries有着王菲一样变幻倚俪的唱腔,高雅离开了原本 浩渺的苍穹来到人间,它带着冷漠的美艳,但又说着人身上的变动和永恒,爱尔兰的 卡百利乐队就这样汲取了精灵与传说的浩渺气质,沟通了人间和天空的美,把人的故事,爱情,历史,死亡,社会都融进那飘忽而真切的女声中...(卡百利,本是蔓声浆果的藤蔓) 4. dying in the sun--cranberries不断地重复着放这首歌,简短迂回的旋律,简短迂回的歌词。平躺在这样的歌里,晕乎乎的,渴望在阳光下睡死... 5. never grow old--cranberries 最近常听朋友们说时间过得好快~! 感觉自己在一天一 天的虚度光阴! 不由得想起了这支歌~! 6. far away from home--groove coverage德国新晋乐队,这首歌已被众多知名DJ誉为 当今舞曲最为精华的传世之作,听了不下几百遍了,旋律好的很,女声好的很... 7. knocking on heaven's door--guns n' roses(“野蛮师姐”主题曲)艾薇儿翻唱的和qiang花版的都给人一种爽歪的感觉,当然女生版的更加恬静,睡觉之前是要听的奥。 8. imagine--john lennon约翰列侬是全世界最成功的摇滚乐队“甲壳虫”(或叫披头士)(beatles)的灵魂人物,死于1980年12月8日,是被一名狂热的歌迷开qiang打 死的,他的死震惊了世界,他在六十年代,目无宗教和governme-nt,在七十年代致 力研究东方宗教和宣扬童话般的爱(有一颗小星星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这声音听来

摇滚乐史论文

南开大学滨海学院《摇滚乐史》期末论文 中文题目:简述艾瑞沙·富兰克林 外文题目:The sketch of Aretha Franklin 学号:15992456 姓名:康若田 年级:大二 专业:金融学国际班

摘要 艾瑞莎·弗兰克林(Aretha Franklin,1942年3月25日),美国流行音乐歌手,生于流行音乐圣城孟菲斯。出版歌曲跨越灵魂与流行音乐,有着“灵魂歌后”或“灵魂乐第一夫人”的称号,1967年-1973年是她的演唱巅峰。艾瑞莎是史上获得第二多格莱美奖的女艺人,一共19座,其中有11座来自“最佳节奏蓝调女演唱人奖”。除了格莱美奖之外,也为摇滚名人堂的首位入选女性歌手。至今,她光是入Billboard排行榜的单曲就超过70张。在华语地区最为人所熟知的是她演唱的I say a little prayer。

Aretha Louise Franklin (born March 25, 1942) is an American singer, songwriter and musician. Franklin began her career singing gospel at her father, minister C. L. Franklin's church as a child. In 1960, at the age of 18, Franklin embarked on a secular career, recording for Columbia Records but only achieving modest success. Following her signing to Atlantic in 1967, Franklin achieved commercial acclaim and success with songs such as "Respect", "(You Make Me Feel Like) A Natural Woman" and "Think". These hits and more helped her to gain the title The Queen of Soul by the end of the 1960s decade.

从中西方摇滚乐的差异来看跨文化沟通 (自动保存的)

从中西方摇滚乐的差异来看跨文化沟通 摘要:在现代社会多元化和全球化的影响下,有一种叫摇滚的音乐逐渐被更多的东方人所熟识。摇滚也在华夏这片土壤中不温不火地生长了20多年。由于文化背景,历史背景,社会人文环境等等层面的差别,源于美国的摇滚乐在中国有着不一样的面貌。探讨中西方摇滚的区别和分析它们的特点也逐渐成为了一个中国摇滚热爱者们学习摇滚的必修课题。 关键词:中西方、摇滚乐、差异、摇滚精神、沟通 一、摇滚乐的起源与发展 (一)西方摇滚乐的起源与发展 西方摇滚乐起源于1940年代末期的美国,1950年代早期开始流行,迅速风靡全球。 最初的摇滚是黑人布鲁斯、福音音乐爵士乐与乡村乐的结合。摇滚乐的元素可追溯到20年代的布鲁斯和30年代的乡村乐,然而其在50年代才开始作为一种独立的音乐风格而广泛流行。狭义的“rock and roll”指50年代早期的摇滚风格,可译作“早期摇滚音乐”。而广义的“rock and roll”则被继续用来指代其后数十年间在早期摇滚乐的影响下产生的众多不同的流派风格,实际上成了一种泛称。 摇滚乐以其灵活大胆的表现形式和富有激情的音乐节奏表达情感,受到了全世界大多数人的喜爱,并在1960年代和1970年代形成一股热潮。 (二) 中国摇滚乐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摇滚(Chinese Rock)被描述为一种反传统的工具、反抗主流意识形态、商业建制以及文化霸权的音乐。喜欢摇滚的人也多半不是一般的追星族,而是用歌声倾诉一种生活和思想。中国摇滚开始于1986年“西北风”开始进入刚刚萌芽的青年文化,中国最早的摇滚歌曲大概是现在大家所推崇的“中国摇滚之父”崔健的《一无所有》。90年代是盛行期,唐朝乐队、魔岩三杰(窦唯、张楚、何勇)、许巍、零点、超载乐队等20余支乐队。 摇滚在华夏大地上的“反文化”中生根发芽。在那个年代成为大众文化后导致了1990年“现代摇滚”的酝酿。从此,中国摇滚开始进入主流市场,但好景不长却又被认为在形式和音质上与粤语流行歌曲近乎相似。虽然后来又有另类摇滚的出现。但中国摇滚大势已去。 二、中西方摇滚乐的差异 (一)产生背景 西方:上世纪50年代的美国从二战中获取的客观利益大大刺激了国内的生产,为经济的飞速发展创造了条件,随之而来的则是生活条件的巨大改善。新生 代的青少年对眼前安逸乏味的生活不可避免的呈现出叛逆的态度,他们渴 望个性的解放。 中国:中国与摇滚乐的牵手要比西方晚三十年。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一场改革带来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西方、日本的经济文化不断冲击着中国社会,这当然也包 括了国内的音乐文化。 (二)音乐流派

摇滚乐发展史

第一页:摇滚乐的历史 ——从50s到今天 配图片 第二页:美国的摇滚乐大概从50年代开始,最初是乡村音乐和黑人音乐布鲁斯转化过来的。这时候最著名的就是猫王,虽然现在听起来并不合口味。 猫王,埃尔维斯·普雷斯利,(Elvis Aron Presley,1935.1.8-1977.8.16)美国摇滚乐史上影响力最大的歌手,有摇滚乐之王的誉称。20世纪50年代,猫王的音乐开始风靡世界。他的音乐超越了种族以及文化的疆界,将乡村音乐、布鲁斯音乐以及山地摇滚乐融会贯通,形成了具有鲜明个性的独特曲风,强烈的震撼了当时的流行乐坛,并让摇滚乐开始如同旋风一般横扫了世界乐坛。 第三页: 50年代末到60年代中期,是民谣摇滚的时代(FOLK ROCK)。Bob Dylan是代表人物,他们的歌现在仍然能听到不少,有些是很熟悉的。 民谣摇滚借鉴了民谣音乐简单直接的旋律以及摇滚乐强烈的节拍,以较通俗的手段表达哲理性的歌曲主题。民谣歌手对音乐传统的美学价值有很高的要求,鲍勃·迪伦就是以诗化的语言来吟唱时事和政治。民谣摇滚的鼎盛期十分短暂,1965年之后由于商业味道渐浓而令大众失去了兴趣。

鲍勃·迪伦(Bob Dylan,1941年5月24日-),原名罗伯特·艾伦·齐默曼(Robert Allen Zimmerman),有重要影响力的美国唱作人,民谣歌手,音乐家,诗人,获2008年诺贝尔文学奖提名。迪伦的影响力主要体现在60年代,他对音乐的最主要的贡献是歌词的深刻寓意与音乐成为同等重要的一部分,他对工业国家整个一代人的敏感性的形成起了很大的作用,他的音乐对理解和分析60年代是至关重要的。纵观其音乐生涯,Bob Dylan 堪称赋予了摇滚乐以灵魂。 第四页: 60年代,滚石乐队(The Rolling Stones),流行乐史上最重要的乐队之一,摇滚史上最有影响的乐队之一,现场演出表现最棒的乐队之一。他们狂野不羁的身体语言则几乎为后世所有的摇滚乐现场演出定出了规范,摇滚融合乡村摇滚的粗犷风格。“滚石”具有更强的攻击性和叛逆色彩,他们对后来重型摇滚乐产生重要影响。 Hard Rock(硬摇滚),Hair Metal(微金属),Blues Sleaze Rock (Sleaze),(后期为Rock & Hard Rock & Industrial Rock) ,1988正是美国流行金属的黄金年代,枪炮玫瑰乐队的音乐是布鲁斯硬摇滚,是当时盛行的流行金属的一种,同时具有肮脏、暴力、颓废的SLEAZE ROCK特征。而他们的音乐则具有喧嚣出色的旋律,同时拥有旋律非常出色的乐器演奏 (滚石图片) 第五页: 70—80年代后重金属乐, 重金属(Heavy Metal)60年代,以“滚石”乐队为代表的硬摇滚以它的粗犷、猛烈为基础,发展了主流摇滚中的强劲风格。到了70年代,作为硬摇滚的延续,出现了一种更为流行的硬摇滚风格,便是从中发展出来的一种更“硬”的硬摇滚,被称作“重金属”。而且这个时候熟悉的乐队就多了。 70年代最重要的两支重金属乐队是来自英国的“莱德·泽普林”和“黑色安息日”。

欧美十大摇滚乐队

欧美十大摇滚乐队 摇滚乐产生于上世纪50年代,以黑人节奏布鲁斯音乐为基础,加上了摇摆乐和钢琴音乐的成分,突出声音的表现力和持续不断前进的节奏。1952年,由美国著名电台主持人艾伦.弗雷德发起的音乐会,被冠以摇滚的名义,摇滚乐就此诞生。“摇滚乐之父”比尔.哈利和“摇滚乐之王”艾尔维斯.普莱斯利,在摇滚乐早期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到了60年代,英国著名的“披头士”The Beatles带着对于美国摇滚乐的理解杀回美国,开辟了摇滚乐蓬勃发展的新天地。事实上,摇滚乐不仅仅是一个音乐流派,它也代表着新文化时代的到来与冲击,它渗透到了人性、生活、社会、政治等各个领域,是一种精神状态,也是一种生存方式。摇滚乐经历了50多年的发展,产生了多种音乐流派,也产生了许多伟大的乐队,今天的《数字飙榜》就精选了欧美十个经典摇滚乐队,用他们的魅力来展示摇滚的力量。今日《数字飙榜》主题:欧美十大摇滚乐队 数字飙榜欧美十大摇滚乐队第10名:Suede(山羊皮乐队) 上榜理由:英伦摇滚开出的靓丽并颓废的恶之花 经典指数:★★★ 回顾英国独立乐团的发展与蓬勃,无可否认成立于1989年、以主唱兼灵魂人物Brett Anderson为主的Suede乐队绝对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主唱妖艳而中性化的嗓音和吉他手华丽极致的吉他独奏,都为当时风起云涌的英伦摇滚平添了许多靓丽的色彩。他们身上流露出强烈的自我依恋的美感,在凄美的英式吉它衬托下的音乐中充满了醉生梦死的城市生活、双性恋言论、暧昧主义者行径与永不衰减的雄心壮志。1993年,山羊皮乐队第一张同名专辑《Suede》发布,随即便成为英国历史上销售速度最快的专辑,在媒体和公众中引起了巨大轰动。 乐队的现场演出也掀起了别样的风潮,大胆而神秘、鬼魅而性感、狂妄而宣泄的演出风格散发出了蛊惑人心的魅力,简单刺激地冲击着矫揉造作的低调。可是强烈的企图心、多变的风格及令人难以抗拒的魅力,就像所有的伟大事物一样,美

摇滚乐在西方——自由与反抗 以迈克尔.杰克逊为例

关于摇滚乐在西方的发展 ——Michael Jackson 带给我的灵魂洗礼 摘要:Michael Jackson是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流行音乐史上的奇迹,他为流行音乐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打破了流行音乐通过电台传播的形式,创造了MV的音乐表演方式。同时Michael Jackson以他极具个人特点的舞台表现方式征服了全世界的迈迷们。本文意在透过Michael Jackson优秀的音乐作品,分析Michael Jackson作品背后深厚的人文情怀和伟大的人格魅力。 关键词:社会问题人文关怀艺术天赋 金老师在讲述八十年代的文学及文化反抗的时候曾经提到了“摇滚乐在西方——自由与反叛”这一小话题,偏巧我对于八十年代西方的流行音乐之王:Michael Jackson 非常钟爱,所以对于这个人物我有一些小感悟希望于老师分享。 事实上,我对于Michael Jackson的崇拜与喜爱并不是基于他生前在流行音乐史上不可超越的贡献,由于他主要活跃在20世纪的八九十年代,那个时候的我还处于懵懂无知的幼年,所以对Michael Jackson一直是只闻其名。九十年代以后,Michael Jackson 一直被舆论媒体狂轰滥炸:“数次整容”“怪异的行为”“漂白肤色”“背叛种族”“娈童事件”等等都深深的中伤着Michael Jackson,并且Michael Jackson对于绯闻的不解释态度也使得这些捏造的事件变得更加真假难辨。这些事件使得世界众多歌迷对于Michael Jackson的印象大打折扣。包括我,对于Michael Jackson的最初印象都是:他是一个整容失败了的怪人。 观念的改观始于Michael Jackson的死亡,2009年6月25日,Michael Jackson 在准备他的巡回演唱会“This it is”的过程中,由于过度疲劳再加上服用了过量药物而猝死于洛杉矶,这意味着流行乐史上一个伟大时代的终结,因为无论是音乐还是舞蹈,Michael Jackson惊人的天赋和开创性的创作都实属百年难遇。 美国嘻哈歌手亚瑟评价Michael Jackson:“他打破了无数的界限,他改变了电台播放音乐的样式。他所留下的遗产是举世无双的。”著名的美国流行乐歌手约翰.梅尔坦诚的说:“我们非常重要的一股文化DNA已经离我们而去。”Michael Jackson的生前好友,著名的影星伊丽莎白.泰勒在听闻此讯后悲痛异常“这个悲剧让我彻底崩溃,我从来没想到会听到这个噩耗。Michael Jackson的离开,对我们来说,太过突然了。他还那么年轻!我不知道要说和能说什么。” 处在当下漩涡中的人永远无法对身边发生的一切给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只有历史可以,经过时间的冲刷,正邪黑白自会一目了然。Michael Jackson走了,他生前的一切成为了历史,而人们也可以一颗客观公正的心去看待这个歌手,以及他短暂却有意义的生命之旅。 对Michael Jackson的了解就是始于那时,当Michael Jackson的死讯传遍地球的每一个角落,人们开始疯狂的纪念他、怀念他,他的MV、写真集、画册、演唱会都开始热卖,而我也是出于纪念的心情随意的挑选了一张1996年Michael Jackson在韩国汉城的History历史演唱会的纪念光盘,我想这就是我开始进入Michael Jackson的世界的开始。 与所有的人不一样,我听到的Michael Jackson的第一首歌是他的Earth song,没有著名的太空步、没有神奇的反地心引力前倾,只是简简单单的一首歌,一首呼唤保护

欧美著名歌手乐队简介及代表作品

欧美著名歌手乐队简介及代表作品 1.Matthew Lien 马修连恩 马修·连恩是我一直非常喜欢的一位音乐家,当然,他的音乐,给我享受和憧憬的感受,更重要的是,这样的音乐给我烦躁不安的心,一种安慰!更可以说,真的感觉到了自己拥有一个不受约束的灵魂,这样的感受是安静、祥和、平淡、纯洁的·这完全不是享受那么简单的事情了,找到的是最原始的感受,是震撼的,而这震撼不是通过强烈的音符和激荡的旋律。而让人感觉震撼的的却是那份平静、柔和、及仿佛隔世再见的亲切……Bressanone Airstrip 2.Bryan Adams 布莱恩亚当斯 来自加拿大以”Heaven”一举成名的抒情摇滚王子布莱恩亚当斯(Bryan Adams)以招牌的 感性沙哑嗓音、杰出的创作才华与爆发力十足的现场演出,在乐坛闯荡了20个年头,不仅广受乐迷欢迎,也奠定了不可撼动的巨星地位 Here I Am End Title Bryan Adams Spirit Everything I Do,I Do It For You 3.Carpenters 卡朋特

从?年作品"(They Long To Be) Close To You"登上排行冠军惊艳乐坛至今,三十多年来 Carpenters/木匠兄妹合唱团温暖柔美的歌声与一首首清新隽永的作品,一直鲜活的停驻在 乐迷的记忆里。他们不仅是70年代拥有最多畅销单曲的美国本土乐团、荣获3座葛莱美奖 项及1座全美音乐奖,在全球更累积了超过1亿张的惊人销售量,光荣入列好莱坞星光大道 的…闪亮星?与葛莱美奖名人殿堂。 卡朋特为减肥生生把自己给饿死了, 可她的声音实在好。婉转、沧桑、烟酒嗓。所以她的歌儿虽然偏 甜,却仍能为人所接受 Close To You yesterday once more 4 .PHIL COLLINS 菲尔柯林斯 他是那种少数既能够获得广大观众热烈欢迎,同时又能受到圈内著名乐手敬重和赞扬的歌 手。菲尔·柯林斯是被乐界拥戴为世界上最佳摇滚鼓手之一. Phil Collins曾为70年代英国著 名乐队Genesis的鼓手。他为迪斯尼动画电影《泰山》创作的歌曲《You'll Be in My Heart》获奥斯卡最佳动画电影原唱歌曲奖。《another day in paradise》创作于1989年。 歌曲旋律异常优美,它讲述了一位先生偶遇流浪街头女孩的感想。在那近乎享受的音乐环 境里,人们更多的是积极的思考贫富这个问题,而不是简单的同情与悲怜.

西方音乐发展史及其代表人物

爵士乐 一、爵士乐的起源爵士乐(Jazz)以其极具动感的切分节奏、个性十足的爵士音阶和不失章法的即兴演奏(或演唱)赢得了广大听众的喜爱,同时也得到了音乐领域各界人士的认可。它以布鲁斯和拉格泰姆为源头,经过整整一个世纪的发展,如今已是异彩纷呈、百花齐放。自从1917年第一张爵士唱片诞生以来,它便显示出了巨大的发展潜力。20世纪初的新奥尔良爵士乐、30 年代大乐队演奏的摇摆乐、40年代的比博普爵士、40 年代末的冷爵士、50年代的硬博普、60 年代的自由爵士、70 年代以后的摇滚爵士,而后拉丁爵士、融合爵士、爵士放克...... 一张张不同风格的爵士唱片汇成了一部爵士乐发展史。 1、爵士乐的来源--布鲁斯和拉格泰姆 布鲁斯(Blues) 布鲁斯是南北战争后,黑人民间产生的一种演唱形式...... 拉格泰姆(Ragtime) 拉格泰姆是美国流行音乐中第一次出现真正有全国影响的音乐形式。它最初 是一种钢琴音乐,盛行于19世纪90年代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2、爵士乐的发源地 新奥尔良(New Orleans) 爵士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诞生于美国的南部城市新奥尔良...... 二、早期爵士乐(19世纪末~20世纪30年代中期) 1、新奥尔良爵士乐 一般认为,新奥尔良爵士乐出现在19世纪90年代。但是历史上的第一张爵士 唱片问世于1917年,是由"正宗迪克西兰爵士乐队"(Original Dixieland Jazz Band)在新奥尔良录制的...... 2、芝加哥爵士乐 三、摇摆乐 20世纪30年代,一种由大乐队(Big Band)演奏的带有黑人风格,并极具舞蹈性的爵士乐--摇摆乐(Swing,例7)开始在纽约发展起来...... 四、比博普 ......比博普的旋律很不连贯,有时却又连续不断地往外迸射;节奏是支离破碎的;拍子是含

从摇滚乐的社会责任感到精神诉求

从摇滚乐的社会责任感到精神诉求 内容提要随着国门的打开从国外流入的一种音乐形式,它随着中国社会转型的发展而发展,并逐渐成为中国社会文化的一部分。摇滚乐因其自身的特点,成为最具批判性格的音乐形式,中国的摇滚音乐人把摇滚音乐当作反映和批判社会现实的工具,也把它当作倾诉心灵的对象,是摇滚音乐具有了丰富的精神诉求。本文试图说明摇滚乐同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相比所具有的社会批判性;阐述摇滚乐在社会转型大背景下的产生,并从两首具体的歌来看摇滚乐所独具的精神诉求。 关键词、转型期、文化、精神诉求 正文一、摇滚乐的社会功能 黑格尔在《美学》一书专论音乐的一章的结尾中写道:“(面对音乐),听者立刻产生填充这种看来毫无意义的音乐的运动的愿望,想找出理解乐曲进一步发展的精神支点,找出更为清晰的印象和他所熟悉的内容,以便在心中产生共鸣。这样音乐对他来说便成为一种象征,因为,在力求捕捉他的思想时,他面临的是许多飞驰而过并充满难解之迷的问题,这些问题他往往不能立刻找到答案,而且它们往往能用许多种方法来解决。” 配以文字的歌却能应此需要,使之简化成一种方法、一个答案;令人遗憾的无限变为有限,却同时收获到音乐的指向明确和易于接受,使文字更富于情感色彩,更能打动听众。而现代流行音乐,尤以打动听众为第一要义,再经大众传媒广泛传播,使个人和某一接受群体发生“共鸣”从而成功地在社会面前展示了自我:情感、意愿、文化观念、甚至政见。听歌有时就是寻找社会代言人。诚如摇滚先驱鲍勃迪伦所说:他应该是一股与社会相关并能够参与社会变革的力量。 在世界范围,援非联唱《WE ARE THE WORLD》为反对南非种族隔离而举行的声援曼德拉演唱会、人的权利世界大巡演、柏林《墙》世界演唱会;在中国,“世界和平年”首届百名歌星演唱会、“奥运——中国之梦”大型摇滚音乐会,八十年代以来这一系列音乐大事表明,音乐正在有意识地充任一种强大的社会文化力量,试图改变我们这个世界。 二、摇滚乐是最有社会责任感的音乐形式 把音乐当成一种社会文化力量是因为音乐人意识到了自己的社会责任,并把这种责任、感变成自觉的行动,使音乐具有社会批判性格。音乐发挥其社会批判功能,在当代社会往往是利用了摇滚乐这一形式,因为摇滚乐同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相比是最有社会批判功能的音乐。 摇滚乐从思想内容、艺术趣味到表演技巧,都很难与古典音乐相比。它们不是同一层次上的艺术。但是,摇滚乐在许多听众那里很有市场。从它兴起到现在已有五十年的历史了(世界范围来说),它不仅影响的范围越来越广、听众越来越多,而且它的风格不断变化派生出许多分支、新的乐队层出不穷。它是一种大众文化,深入到千家万户和各种公共场合。无论是谁,你可以不喜欢它,但不能无视它的存在和影响。 历来的音乐就有两种:一种比较雅,是专业音乐家的作品;一种比较俗,在过去主要是民间音乐。但是两者也并非行同水火。民间音乐对专业音乐创作有着巨大而深刻的影响。大作曲家的作品虽然更精美、更高雅、更有艺术性,但不能没有民间音乐作为自己创作的养料和素材。而专业音乐对民间音乐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进入二十一世纪俗文化中的流行音乐异军突起,它的地盘在扩大,民

欣赏美国摇滚乐的三大障碍

欣赏美国摇滚乐的三大障碍 我有一个朋友十分喜爱流行音乐,他不光听港台流行歌曲,也听美国歌。有一次我去他家,在他的CD架上发现了许多玛丽亚·凯莉等美国歌星的唱片,他也在一旁不停地向我夸耀自己的收藏。当我翻出角落里的一张沾着不少灰的CD时,居然发现是一张猫王精选。“噢,这张!别提了。”他说,“当初我听说“温柔地爱我”(Love Me Tender)是他唱的,就马上跑去买了这张精选,可刚放第一首就把我吓着了,什么呀!快把人吵死了。”我一看曲目,就在心里偷偷地笑起来,原来那是猫王的成名曲“猎狗”(Hound Dog)。 我这位朋友是个知识分子,人绝对聪明,也绝对是个追求高雅的人。拿他当中国知识分子的代表保准没什么反对意见。可他一听见摇滚乐就头疼,更别说欣赏了。当然,我绝不是说他的口味不好,可他为什么那么讨厌美国摇滚乐呢?要知道,在当今美国,象我朋友这样的成年知识分子最爱听的就是摇滚乐,而流行歌曲的爱好者多半是中学生,或者那些没什么文化的家庭妇女。是什么妨碍了我朋友这样的中国人欣赏美国摇滚乐呢? 我的理由是,对于中国听众而言,我们欣赏美国摇滚乐有三大障碍。这不仅对我的那位被猫王吓了一大跳的朋友适用,而且对于许多已经开始喜欢美国摇滚乐的中国人来说,也是妨碍我们更深入了解这种音乐的障碍。请听我慢慢道来。 障碍一:语言。 这一条看上去简单:听不懂歌词自然就没法听懂一首歌。但实际上许多人忽视了这一点。也许你英语已经好到看电影不成问题,但你得承认许多歌的歌词你还是听不懂。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咱们中国人听英文歌时习惯于只把它当音乐听,或者最多也就是听个嗓子。其实许多流行歌曲的歌词是庸俗呆板得一塌糊涂的。在那些专为中学生和文化程度不高的听众制作的流行歌曲里面,你经常可以遇到“I will make love to you, when you want me to”这类翻成中文后绝对平庸的歌词。要是一个中国的歌手唱了这么一句歌词,不管他的歌声多么优美,你可能都会写篇文章骂他俗,可就因为那个美国乐队唱的是英文,很多人就没把歌词当回事。也正因为如此,只有那类旋律优美,歌词简单,唱功出色的美国歌曲才能在中国老百姓中流传开来。而国内的先锋乐评们也都把注意力放在了诸如朋克或者工业噪音这类形式大于内容的音乐上。语言的障碍让我们忽略了许多真正出色的歌曲。 我绝不是说摇滚乐的歌词比流行歌曲好,其实许多摇滚乐的词也很糙。但总的来说,摇滚歌曲里面好歌词非常多,绝对值得你静下心来细细品位。国内的许多乐评人就是吃了这方面的亏。你去读他们写的乐评,你会发现他们绝少提到歌词的水平,这样的评价是很不全面的,有的甚至会误导听众。有这类毛病的乐评经常会对一些专辑盲目叫好,但如果你把有些专辑里的歌词翻给他们听的话,我想他们自己也会脸红。 更有甚者,我发现国内权威的几本有关外国流行音乐的杂志里对摇滚乐的介绍错误百出。有的仅是十分可笑,有的就严重误导读者(比如把一个叫Fabian的歌手译成“费边主义”!)。有许多误译其实稍微下点功夫就可以改正,不知现在国内是实在缺编辑还是大家都认真不起来。 障碍二:黑人音乐。 我们这一代人大都或多或少地受到过西方古典音乐的熏陶,或者曾经喜爱过已广泛采用西方音乐体系的所谓中国民歌。我们接受那些起源于白人传统的美国流行音乐来一般不成问题。但摇滚乐的基础有一大半来自黑人音乐,其旋律特点,节奏方式,乃至音调高低等都与西方古典音乐有所不同。但这还不是主要的,更重要的是,黑人音乐充分体现了他们独特的生活态度,与我们中国人的人生观有很多不同。不用说,早年的美国黑人受尽了白人的压迫,有一肚子怨要诉。咱们中国人讲究忍(君子报仇十年不晚),讲究不失态(即使唱起失恋的歌来也都字正腔圆,顶多闭上眼睛作痛苦状,但唱功是绝对不能丢的)。而黑人则大都性格外向,痛苦起来该叫就叫,该吼就吼。不信你去听早期的黑人布鲁斯,听不懂歌词也能感觉到歌手内心的痛苦。听完他们毫无禁忌的感情宣泄之后,你就会明白后来那些暴躁的白人摇滚乐手都是从哪里来的了。

中国十大摇滚乐队排名

中国十大摇滚乐队排名 队名称:Beyond(比安) 乐队成员:黄家强、叶世荣、黄贯中、黄家驹(已故) 组建时间:1983年专辑:《光辉岁月》《Together》《大地》《再见理想》等无论什么时候提起Beyond,你都会很自然地换一个相对比较尊重、带一些敬意的语气。无论在哪个城市的KTV,他的歌曲都是一群人很快获得认同的方式——你简直可以放心,在真正用耳朵听音乐的人群里,绝大多数的人都可以与你齐声高歌。乐队名称:黑豹乐队乐队成员:李彤、秦勇、王文杰、冯小波、赵明义组建时间:1987年专辑:《黑豹》《光芒之神》《无事无非》等黑豹乐队,是中国POP METAL音乐的开山鼻祖。乐队凭借其首张专辑一举成名,其几百万张的彗星专辑销量也使该乐队成为世界上专辑销量最多的华人摇滚乐队。乐队名称:唐朝乐队乐队成员:丁武、赵年、张炬(已故)、刘义军组建时间:1988年专辑:《唐朝》《演义》《唐朝乐队最后的晚餐》无需重复说明【唐朝】的历史,这支命运多殛的超级乐队以一张经典专辑竖起中国摇滚大旗,也以悲壮的起起落落牵动人心乐队名称:零点乐队乐队成员:周晓欧、大毛、王笑冬、朝洛蒙、二毛组建时间:1989年专辑:《永恒的起点》《零点零分零秒》《没有什么不可以》成立于1989年的零点乐队,无疑是中国内地最重要的一支主流乐队。12年以来,集创作、演奏、唱片及现场优势于一身的零点乐队,始终坚持自己的音乐初衷,不仅是中国摇滚乐势力中的一份中坚力量,也是流行乐阵营中不可取代的一脉分支。乐队名称:超载乐队乐队成员:高旗、李延亮、韩鸿宾、王澜、欧洋组建时间:1991年专辑:《超载》《魔幻蓝天》《生命是一次奇遇》《现在到永远》高旗,出生于北京。"超载"乐队主唱兼团长。18岁的时候自己组了一个名为呼吸的乐团,约组了两年就解散了,之后于1991年成立了超载乐团,开始了十几年的摇滚乐团的生活,包括呼吸乐团在内,迄今共推出了四张专辑。乐队名称:新裤子乐队成员:彭磊、李燕飞、庞宽、刘葆组建时间:1996年专辑:《新裤子》《Disco Girl》《我们是自动的》新裤子,这支1997年出道的乐队无论从音乐还是造型上一直以其特有的时尚气息走在年轻一代的潮流巅峰。乐队上一张专辑的风格已经从那股褪色的朋克大潮中渐渐淡出,转而以流畅的吉他流行曲与充满旋律感的合成器作为创作的构架,在此基础上奏出一首首色彩鲜明的New Wave曲目。可见,在不断尝试中的不断变化成为乐队创作的理念之一。这一点在专辑《我们是自动的》当中有相当的展现。乐队名称:五月天乐队成员:阿信,怪兽、石头,玛莎组建时间:1997年专辑:《时光机》《爱情万岁》五月天这个乐团在1997年青年节成立,发源于台湾台北市。是由五个师大附中学生组成,现在分别就读不同的大学。乐队名称:跳房子乐队成员:田原、李涛、刘利敏组建时间:2001年专辑:《A Wishful Way》自“跳房子”乐队首张全英文大碟《A Wishful Way》推出以来,即已受到最众多的瞩目,人们所关注的已不仅是这支乐队年仅17岁的女声主唱田原的特殊身份,跳房子已经用它的艺术魅力和独特气质感染了众多听众,而且,更有世界排名第一DJ Paul Oakenfold惊叹“这是中国最好的新女孩”,并破天荒的选定这支中国乐队的作品放入他即将发表的下一张专辑。乐队名称:漂亮亲戚乐队成员:夏冬、李晓浩、肖晗组建时间:2002年专辑:《隐藏的和谐》2003年的中国,又有女孩出来唱英文歌了。她的名字叫夏冬。率真而清纯的脸庞,透着一股自由的灵气。她的乐队名字叫做“SMARTKIN”——“漂亮亲戚”。漂亮亲戚(Smart Kin)乐队于2002年初成立于武汉。乐队成员分别来自活跃在武汉的一些地下摇滚乐队中。

最好的100首摇滚音乐

最好的100首摇滚音乐! “甲壳虫”乐队首次登陆美国演出标志着现代流行音乐时代的开始。五位《滚石》杂志的编辑和来自MTV的节目制作人、研究人员经过反复斟酌、仔细推敲才最终确定了这100首具有代表性的歌曲。 1-The Beatles-yesterday 2-Rolling Stones-Satisfaction 3-Nirvana - Smells Like Teen Spirit 4-Madonna - Like A Virgin 5-Michael Jackson - Billie Jean 6-Beatles - I Want To Hold Your Hand 7-Aretha Franklin-Respect 8-U2-With or Without You,U2 9-Jackson 5 - I Want You Back 10-Backstreet boys-I Want It That Way 11-The Eagles-Hotel California 12-The Supremes-Where Did Our Love Go 13-Guns N' Roses-Sweet Child O' Mine, 14-The Rolling Stones-Brown Sugar 15-John Lennon-Imagine 16-Sinead O'Connor-Nothing Compares to You 17-Stevie Wonder-Superstition 18-R.E.M.-Losing My Religion 19-Madonna-Vogue 20-Bob Dylan-Like A Rolling Stone 21-Van Morrison-Brown Eyed Girl 22-Michael Jackson-Beat It 23-Roy Orbison-Oh, Pretty Woman 24-Marvin Gaye - What's Going On 25-Brittany Spears - Baby One More Time

摇滚乐在中国的发展

摇滚乐在中国的发展 对于摇滚乐,许多人都抱有偏见,似乎与摇滚乐相联系的尽是些毒品、乱性、消极、厌世等等诸多不良事物,其实这种看法是片面的、不全面的。真正的摇滚乐是一种积极健康的、带有强烈的理想主义和人文主义色彩的乐曲种类,个别的消极表现并不能代表健康而充满创造活力的摇滚乐群体。摇滚乐发源于西方,是一种有着特定观众群体的音乐形式,它自上世纪80年代传入我国后,已经在我国生存、发展了将近30年的时间。这30年里,它经历了萌芽、繁荣、爆炸、沉寂的一个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中国摇滚乐一方面借鉴、吸收西方摇滚乐的内容,另一方面又结合中国本土的音乐元素,将摇滚乐积极地融合到中国的音乐体系当中,在跨文化交流中实现了西方摇滚音乐与中国本土音乐的对话,扩大了中国的摇滚乐市场。本文是读过《枷锁与奔跑:1980-2005中国摇滚乐独立文化生态观察》及与摇滚乐相关的一些文章之后的一些整理与思考。 ◆摇滚乐的起源与发展 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的美国出现了一段相对的稳定和繁荣。美国从战争中获得了可观的利益,并且借机大大刺激了国内生产,于是伴之而来的是工业人口的迅速增加和中产阶级的壮大。生活条件的改善使得从战争岁月中走过来的美国人对娱乐业表现出了一种空前高涨的欲求,唱片业的发展也再次被大大地推动了;另外,日益健全的无线广播网和刚刚出现的电视很快也担当起了各种新潮音乐传播

者角色。战后的美国出现了一个生育高峰,这些美国的“新一代”成长在战后的安宁与富足中,他们手头的零花钱比之前辈们要远来得阔绰,这便使他们有足够的财力来满足自己对时兴音乐和跳舞的追求,一个潜在的巨大的青少年唱片市场也就一步步地孕育成熟了起来。 摇滚乐出现之前美国白人主流唱片市场是爵士乐和传统流行歌曲的天下,但当时盛行的大型爵士乐队演奏的摇摆乐对于青少年来说显得有些过于严肃和成人化,而那些由专业作曲家创作、由大公司批量生产流行歌曲又显得有些过时和千篇一律。新一代需要一种更加新鲜、时尚、刺激和适合自己年龄的流行音乐。 诞生 通常认为,摇滚乐是一种以美国黑人音乐为主,吸收了白人的乡村音乐和主流流行歌曲发展而来的音乐形式。美国的种族隔离制度虽然随着内战的结束走向瓦解,但横断在“黑”、“白”文化之间的那条无形的鸿沟甚至直到今天也没有真正被填平过。在50年代初期,美国黑人的命运虽然已经出现了一些转机,但在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种族隔离制度仍然留下了许多痕迹。大多数黑人仍然聚居在属于自己的社区内,他们有自己的生活方式,自己的文化,自己的宗教信仰方式,自己的无线广播网,自己的唱片市场。当时美国的流行音乐唱片市场大致可以分成三个部分——主流流行音乐、黑人音乐和乡村音乐,这三个市场彼此之间是基本上封闭的,各自拥有不同的听众群,而且彼此之间独立发展、互不往来。黑人唱片市场的流行音乐产品最初被白人泛称为“种族唱片”,由于这个名称种族歧视的痕迹太重,

[欣赏,美国,摇滚乐,其他论文文档]欣赏美国摇滚乐的三大障碍(1)

欣赏美国摇滚乐的三大障碍(1) 我有一个朋友十分喜爱流行音乐,他不光听港台流行歌曲,也听美国歌。有一次我去他家,在他的CD架上发现了许多玛丽亚·凯莉等美国歌星的唱片,他也在一旁不停地向我夸耀自己的收藏。当我翻出角落里的一张沾着不少灰的CD时,居然发现是一张猫王精选。“噢,这张!别提了。”他说,“当初我听说“温柔地爱我”(LoveMeTender)是他唱的,就马上跑去买了这张精选,可刚放第一首就把我吓着了,什么呀!快把人吵死了。”我一看曲目,就在心里偷偷地笑起来,原来那是猫王的成名曲“猎狗”(HoundDog)。 我这位朋友是个知识分子,人绝对聪明,也绝对是个追求高雅的人。拿他当中国知识分子的代表保准没什么反对意见。可他一听见摇滚乐就头疼,更别说欣赏了。当然,我绝不是说他的口味不好,可他为什么那么讨厌美国摇滚乐呢?要知道,在当今美国,象我朋友这样的成年知识分子最爱听的就是摇滚乐,而流行歌曲的爱好者多半是中学生,或者那些没什么文化的家庭妇女。是什么妨碍了我朋友这样的中国人欣赏美国摇滚乐呢? 我的理由是,对于中国听众而言,我们欣赏美国摇滚乐有三大障碍。这不仅对我的那位被猫王吓了一大跳的朋友适用,而且对于许多已经开始喜欢美国摇滚乐的中国人来说,也是妨碍我们更深入了解这种音乐的障碍。请听我慢慢道来。 障碍一:语言。这一条看上去简单:听不懂歌词自然就没法听懂一首歌。但实际上许多人忽视了这一点。也许你英语已经好到看电影不成问题,但你得承认许多歌的歌词你还是听不懂。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咱们中国人听英文歌时习惯于只把它当音乐听,或者最多也就是听个嗓子。其实许多流行歌曲的歌词是庸俗呆板得一塌糊涂的。在那些专为中学生和文化程度不高的听众制作的流行歌曲里面,你经常可以遇到“Iwillmakelovetoyou,whenyou wantmeto”这类翻成中文后绝对平庸的歌词。要是一个中国的歌手唱了这么一句歌词,不管他的歌声多么优美,你可能都会写篇文章骂他俗,可就因为那个美国乐队唱的是英文,很多人就没把歌词当回事。也正因为如此,只有那类旋律优美,歌词简单,唱功出色的美国歌曲才能在中国老百姓中流传开来。而国内的先锋乐评们也都把注意力放在了诸如朋克或者工业噪音这类形式大于内容的音乐上。语言的障碍让我们忽略了许多真正出色的歌曲。 我绝不是说摇滚乐的歌词比流行歌曲好,其实许多摇滚乐的词也很糙。但总的来说,摇滚歌曲里面好歌词非常多,绝对值得你静下心来细细品位。国内的许多乐评人就是吃了这方面的亏。你去读他们写的乐评,你会发现他们绝少提到歌词的水平,这样的评价是很不全面的,有的甚至会误导听众。有这类毛病的乐评经常会对一些专辑盲目叫好,但如果你把有些专辑里的歌词翻给他们听的话,我想他们自己也会脸红。 更有甚者,我发现国内权威的几本有关外国流行音乐的杂志里对摇滚乐的介绍错误百出。有的仅是十分可笑,有的就严重误导读者(比如把一个叫Fabian的歌手译成“费边主义”!)。有许多误译其实稍微下点功夫就可以改正,不知现在国内是实在缺编辑还是大家都认真不起来。

滚石杂志评出的史上100位最伟大歌手

滚石杂志评出的史上100位最伟大歌手 2011-04-12 17:16:32 第一名:Aretha Franklin 出生于1942年3月25日的黑人女歌手Aretha Franklin,她将灵乐虔诚的信仰表现得淋漓尽致。1967-1973是艾瑞莎.弗兰克林巅峰时期,以灵魂、福音式曲风以及女性自觉的歌曲内容掳获广大歌迷的心,畅销曲一首接一首。在她三十多年的演唱生涯中艾瑞莎获奖无数,其中包括15座葛莱美奖,尤其节奏蓝调的项目似乎就专为她设置。另外终生成就奖、第一位女性艺人进入摇滚名人殿堂者也唯有艾瑞莎.弗兰克林。跨越流行与黑人音乐界线的她拥有七十多首流行单曲与近百首节奏蓝调单曲,除号称“灵魂乐第一夫人”外,“灵魂歌后”的尊称更确切说明了艾瑞莎.弗兰克林在美国流行音乐的地位。她深深影响了后来的Whitney Houston, Alicia Keys, Aaron Neville, Annie Lennox等知名女歌手。 以下点评来自Mary J. Blige: 她就象是上帝带来的礼物一样。她以歌声表达出女性的自由和尊严,她是所有女性渴望去歌唱的理由。Aretha的歌声几乎是完美的,充满着力量同时又精于技巧的变化。她忠实于自己的歌声,从歌曲《Chain of Fools》和《Respect》,还有她所有的现场演出,她一直都拥有着在女性的独特自信,而这种女性的自信在那个年代几乎是无法想象的。她的信念赋予了她自信。 在我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受到我母亲的影响,我几乎每天都听到她的歌声。每次我母亲听到动情之处,我和母亲都会随之落泪。她的独特发音也是积极具魅力,当她唱到“I'm”这个词时,你会感觉到她似乎她就在你的脸前一样;而她唱到“both”时又是那么富有爆发力。 在我真实看到她的工作状态时,我就真正明白了为什么她就是她自己,一个无法被代替的传奇人物。当我有幸能与她合作我的一首专辑歌曲《Don't Waste Your Time》时,她完全以自己的方式轻松的征服了我们。她时而能像唱诗班一样唱出甜美和谐的歌声,时而又能唱出老爵士音乐的韵律味道,甚至她还能演绎出我以前从未接触过的音乐类型,我只能惊叹到:“这种声音是从哪里来的?那个奇妙的音符她又是怎么去找到的呢?” 她对世人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尤其是对于我这样并不是那么有自信的人群来说,无疑是一种精神上的鼓舞和帮助。 第二名:Ray Charles 出生于1930年9月23日的Ray Charles,已于2004年6月10日与世长辞。从6岁开始,雷的眼睛出了问题,视力愈来愈弱,家里又没有钱为他看病,7岁时便已完全失明,雷的母亲对他非常严格,在他失明后,还教他洗衣、生火烧水。他说:“旁人都认为她十分残忍,可我母亲一直认为,我必须要学会这一切,眼睛看不见并不代表我比别人笨。”童年在一个乡村、蓝调、灵魂、爵士、Big Band音乐五味杂陈的音乐环境中长大,他10岁时开始在佛罗里达州Orlando 的圣奥古斯汀聋哑学校的学习,并学习了古典音乐,在那里,他用布莱叶盲文学乐谱,创作音乐,并先后学会了弹钢琴、风琴,吹喇叭和演奏萨克斯管。这位伟大的黑人歌手除了留下一大批优秀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